高考歷史專題十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理論成果第37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件人民版_第1頁
高考歷史專題十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理論成果第37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件人民版_第2頁
高考歷史專題十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理論成果第37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件人民版_第3頁
高考歷史專題十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理論成果第37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件人民版_第4頁
高考歷史專題十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理論成果第37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課件人民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十二近現(xiàn)代中國的思想解放

和理論成果-2-時空脈絡專題概覽-3-時空脈絡專題概覽-4-時空脈絡專題概覽第37講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潮流-6-1234567891.(2019課標全國Ⅰ,29)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學”“平等”“民主”等詞出現(xiàn)頻次大體相當;1919—1922年,“民主”出現(xiàn)次數(shù)不到“科學”的1/10,不及“革命”的1/20。這種變化可說明(

)A.新文化運動主流思想發(fā)生轉變B.國民革命運動受到民眾普遍擁護C.資本主義政體模式被知識界否定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改變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前后期主流思想的演變。題干材料中1915—1918年屬于新文化運動的前期,其主流思想為民主、科學,而1919—1922年為新文化運動的后期,其主流思想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強調“社會科學”“暴力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因此“科學”“革命”兩詞的出現(xiàn)頻率遠遠高于“民主”,故A項正確。國民革命運動發(fā)生于1924—1927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故B項錯誤;五四運動后,中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大多仍主張建立資本主義政體,故C項錯誤;1915—1922年,中國處于北洋軍閥統(tǒng)治時期,社會主要矛盾沒有發(fā)生變化,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A-7-1234567892.(2019課標全國Ⅲ,29)1916年1月,陳獨秀在《青年雜志》撰文稱:“個人之人格高,斯國家之人格亦高。個人之權鞏固,斯國家之權亦鞏固。而吾國自古相傳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标惇毿阋庠?

)A.主張國家至上 B.批判封建倫理C.反對西方民主 D.傳播馬克思主義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陳獨秀的思想觀點。根據(jù)材料,可知陳獨秀認為封建社會的儒家倫理道德壓制中國人的人格發(fā)展,進而不利于國家鞏固,因此批判的是儒家倫理道德,故B項正確;材料信息反映了陳獨秀主張個人權利,反對國家至上,故A項錯誤;題干中陳獨秀立論的基礎就是西方民主,故C項錯誤;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是在1917年十月革命后,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B-8-1234567893.(2019課標全國Ⅲ,30)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xiàn)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本題的關鍵信息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一對中國近代經濟的定論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形態(tài)理論基礎上的。20世紀30年代這一經濟定論得到廣泛認可,說明當時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故D項正確;當時中國知識界存在資產階級與無產階級的差異,所以不可能對中國社會性質有相同的認識,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是對經濟的定論分析,所以無法得出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的結論,故B項錯誤;材料中涉及的人群為“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并不能說明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故C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D-9-1234567894.(2018課標全國Ⅲ,28)英國科學家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及其他》認為不能將自然的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混為一談。但嚴復將該書翻譯成《天演論》時,“煞費苦心”地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提出自然界進化規(guī)律同樣適用于人類社會。嚴復意在(

)A.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B.為反清革命提供理論依據(jù)C.傳播“中體西用”思想

D.促進國人救亡意識的覺醒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的維新思想。題干中強調嚴復將生物進化論與人類社會的倫理學聯(lián)系起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嚴復通過翻譯《天演論》來宣傳不變法就要亡國的道理,故D項正確。嚴復翻譯的《天演論》重在將進化論應用于人類社會,并沒有糾正生物進化論的錯誤,故A項錯誤;嚴復通過《天演論》宣揚的是維新變法思想,不是反清革命思想,也不是“中體西用”的思想,故B、C兩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D-10-1234567895.(2018課標全國Ⅲ,29)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評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

)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 B.實業(yè)救國運動如火如荼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強 D.批判傳統(tǒng)禮教成為共識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根據(jù)題干中的“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并結合時間“1920年”,可知題干中的人物主張將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以徹底改造中國,故C項正確。民主與科學觀念是新文化運動主要宣揚的內容,與題干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實業(yè)救國是指通過發(fā)展民族工業(yè)來挽救民族危亡,與題干“根本改造”不符,故B項錯誤;題干中沒有涉及對傳統(tǒng)禮教的態(tài)度,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C-11-1234567896.(2017課標全國Ⅱ,29)1913年,《申報》登載的“艾羅補腦汁”廣告稱:“欲圖一國之進步,當先使一國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故善國者必先得衛(wèi)生,善謀衛(wèi)生者必先得謀補腦?!庇捎趶V告成功,產品一上市就十分暢銷。這反映出當時(

)A.新文化運動的影響日益廣泛B.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C.改良社會風俗成為國民共識D.廣告成為推進文明的工具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志是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思想日新,舍補腦之外另無精神思想也”,可知追求新思想成為社會時尚,故B項正確;材料只是提及廣告的宣傳,并不代表改良社會風俗已經成為國民共識,故C項錯誤;材料只是廣告宣傳,談不上推進文明,況且在近代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環(huán)境下,文明的推進有待于經濟的發(fā)展和思想的解放,廣告的作用十分有限,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B-12-1234567897.(2016課標全國Ⅲ,28)甲午戰(zhàn)后,梁啟超提出“詩界革命”,曾賦詩“泱泱哉我中華……物產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國言非夸。君不見英日區(qū)區(qū)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這反映出“詩界革命”(

)A.倡導民主革命的思想B.推動了白話文運動C.適應了救亡圖存的需要D.成為改良思潮的開端答案解析解析關閉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為挽救民族危機,梁啟超倡導維新變法,進行政治改良,而不是民主革命,故A項錯誤;白話文運動發(fā)生在新文化運動時期,與材料時間“甲午戰(zhàn)后”不符,故B項錯誤;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根據(jù)“英日區(qū)區(qū)三島尚崛起,況乃堂矞吾中華”可以看出,梁啟超倡導“詩界革命”意在振興中華、挽救民族危亡,故C項正確;改良思潮是指興起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早期維新思潮,而不是在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C-13-1234567898.(2016課標全國Ⅲ,29)1903年,張之洞等擬《奏定學堂章程》,其中規(guī)定禁止使用“團體”“膨脹”“舞臺”“影響”“組織”“運動”“報告”“觀念”等新名詞,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B.保證民族語言的純潔性C.反對向西方學習D.維護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答案解析解析關閉1898年維新變法運動已經失敗,抵制維新思想的傳播與題干時間不符,故A項錯誤;《奏定學堂章程》頒布的規(guī)定中禁止使用的只是“團體”等部分新名詞,并非全部新名詞,與保證民族語言的純潔性無關,故B項錯誤;張之洞是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主張“中體西用”,并不反對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故C項錯誤;“‘團體’……‘觀念’等新名詞”涉及意識形態(tài)問題,而洋務派反對學習這些新名詞,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以維護清政府的封建統(tǒng)治,故D項正確。答案解析關閉D-14-1234567899.(2015課標全國Ⅱ,29)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1891年該書刊印后風行國內,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毀。這主要是因為該書旨在

(

)A.揭露歷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論C.倡導變法維新D.顛覆孔孟學說答案解析解析關閉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的目的是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不是為了考據(jù)歷史,其內容不一定具有真實性,故A項錯誤;《新學偽經考》的內容是考據(jù)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而不是介紹西方理論,故B項錯誤;康有為在《新學偽經考》中認為,被奉為儒家經典的古文經實系偽造,因此動搖了頑固派反對變法改革的根基,為維新變法減少了阻力,因此不能被頑固派占主體的清政府所容忍,故C項正確;以康有為為代表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沒有顛覆孔孟儒學,而是利用儒學為其服務,托古改制,故D項錯誤。答案解析關閉C-15-考情分析

-16--17-一、“順乎世界之潮流”1.“睜眼看世界”——“師夷長技”思想(1)背景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清朝國勢漸趨衰落,社會矛盾日益尖銳。②讀書人大多遠離社會現(xiàn)實。③統(tǒng)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2)代表及活動①林則徐a.地位: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b.活動:收集有關西方國家的信息;編譯《四洲志》《華事夷言》等書籍。-18-②魏源a.活動:編成《海國圖志》一書。b.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c.意義:邁出了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第一步。③洋務派a.口號:“師夷長技以自強”。b.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實踐:指導洋務運動。概念解讀“中體西用”“中體西用”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和理論依據(jù)。這一思想主張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立國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鞏固根本的切實手段,不能混為一談。其實質是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達到強化封建制度、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目的。-19-2.維新思想(1)背景①洋務運動的開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②早期維新思想出現(xiàn)。(2)發(fā)展①時間:19世紀90年代。②內容: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綱常倫理,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發(fā)展工商業(yè),走資本主義道路。③代表人物a.康有為:出版《孔子改制考》,用孔教名義提出變法要求。b.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要求“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c.譚嗣同:大膽批判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d.嚴復:翻譯《天演論》,宣揚“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他所宣傳、提倡的進化論思想,成為維新派變法圖強的理論武器。-20-(3)意義①愛國性:通過維新變法的方式挽救民族危機,充滿著強烈的愛國主義激情。②進步性:要求建立君主立憲制,發(fā)展資本主義,順應了歷史發(fā)展趨勢。③啟蒙性:傳播了西方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和自然科學知識,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觀念,具有啟蒙意義。-21-讀圖指南康有為宣傳維新思想的方式“跪著造反”漫畫中的人物打著孔子的旗號,“跪著造反”。該漫畫充分揭示了康有為表面上將孔子宣傳為改革家,實質是為宣傳維新變法減少阻力,宣傳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以達到否定君主專制統(tǒng)治,進行變法的目的。同時也暴露了這一時期中國資本主義發(fā)展水平不高,資產階級力量薄弱,在反封建過程中暴露了自身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22-3.走向共和(1)歷史背景和時代條件①維新變法運動的失敗,表明改良道路在中國的受挫。②《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的侵華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加深。③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思想蓬勃興起。-23-(2)民主共和國方案的提出①1894年,孫中山在“興中會”的秘密誓詞中,明確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的主張。②1903年,章太炎發(fā)表《駁康有為論革命書》一文,系統(tǒng)批判了康有為的?;柿椫鲝垺"?903年,鄒容發(fā)表《革命軍》等著作,以飽滿的激情宣傳反清革命。④1905年,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成立第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同盟會,明確將“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定為政治綱領。隨后,孫中山在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所寫的發(fā)刊詞中,把同盟會的政治綱領解釋為“三大主義”,即民族主義、民權主義和民生主義,后簡稱“三民主義”。-24-(3)改良派與革命派的論戰(zhàn)①狀況:1905—1907年,革命派與改良派圍繞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體展開論戰(zhàn)。②影響:促進了民主思想的傳播,為民主革命的爆發(fā)作好了輿論上的準備。使許多知識分子放棄了君主立憲的思想,投身于革命事業(yè)。(4)民主共和國方案的初步實現(xiàn)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國方案得到初步實現(xiàn)。-25-二、新文化運動1.背景(1)北洋軍閥妄圖復辟帝制,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2)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資產階級隊伍壯大。(3)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2.概況(1)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青年雜志》。(2)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3)思想:民主與科學。(4)運動中心:北京大學。3.內容(1)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26-4.影響(1)性質:是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2)積極性①全面抨擊了封建專制思想,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②促進了民眾的覺醒,青年學生的民族覺悟和愛國熱情空前高漲。③是一場全面的文化轉型運動,對中國的政治、思想、倫理等方面產生了深刻影響。(3)局限性:對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著完全否定和完全肯定的形式主義的偏向。他山之石文化平民化民國初年,通俗教育和社會教育初步發(fā)展,這些教育活動主要是針對城市中下層民眾,提高其知識水平,改良其道德習慣,進而改進社會風氣。隨后在新文化運動的推動下,形成了平民教育思潮。-27-三、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背景(1)國內:五四運動改變了新文化運動的方向和性質。(2)國際: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28-2.過程(1)開始傳入①1918年,李大釗發(fā)表了《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兩篇文章。②1919年,李大釗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tǒng)介紹了馬克思主義。(2)廣泛傳播①工讀互助團的失敗,使很多青年開始接受科學社會主義,謀求對社會的根本改造。②1919—1920年的三次論戰(zhàn),擴大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陣地。③李大釗組織“馬克思主義學說研究會”,陳獨秀等人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3)馬克思主義中國化①趨勢:由學術思想向社會改造指導思想轉變。②途徑: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進一步擴大宣傳。-29-3.影響(1)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2)中國革命有了新的理論指南。-30-主題一主題二霧里看花——“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你讀史】材料

把“西用”放在“中體”的軌道上,使它有個進身之階,有個“用武”之地,這就是一個進步。而新事物在舊體內總是較有活力的因素,人們雖想把它限制在原先許可的范圍之內,是很難完全如愿的。以后的向西方學習的歷程,是在“中體西用”宗旨的引導下邁開步伐的,又徐徐地沖擊著“中體西用”的宗旨。——陳旭麓-31-主題一主題二【方法技巧】

-32-主題一主題二【思維提升】從多角度評價洋務派的“中體西用”主張(1)從階級斗爭史觀(革命史觀)來看,洋務派受其地主階級的階級屬性所限,其提出“中體西用”的目的在于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和傳統(tǒng)的綱常名教。(2)從現(xiàn)代化角度來看,它打出的“自強”和“求富”旗號,沖擊了“重農抑商”的陳腐觀念,對中國的工業(yè)、國防、軍隊、教育和外交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3)從整體角度來看,它反映了新型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對相對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舊制度、舊思想的沖擊,是西方工業(yè)文明在世界范圍內擴展的具體表現(xiàn)。-33-主題一主題二對應訓練1.縱觀近代前期先進人士的有關言論,少數(shù)人對“中體西用”這一文化原則整體上的正確性有過疑慮,但從未有人對其所含的民族性提出過懷疑。下列對“民族性”的解讀,正確的是(

)A.抬高中學地位,貶低西學價值B.明確反帝愛國,倡導中學主導C.突出實用效率,批判崇洋虛無D.提倡抵御侵略,維護中華文明答案解析解析關閉“中體西用”主張學習和利用西學,而非貶低西學價值,故A項錯誤;清政府“中體西用”的思想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主張,故B項錯誤;“中體西用”思想主張學習和利用西學,沒有批判崇洋虛無,故C項錯誤;“中體西用”思想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抵御外敵入侵,維護中學的地位,體現(xiàn)出“民族性”,故D項正確。答案解析關閉D-34-主題一主題二新芽綻放——維新變法運動【名家評史】材料這場維新運動的領導人是學者康有為(1858—1927)和梁啟超(1873—1929),他們印刷了一系列小冊子,重新解釋了儒家思想,為帝國體系下發(fā)生的巨變進行辯護??涤袨楹土簡⒊非蟮牟⒉皇潜3种袊霓r業(yè)化社會和文化傳統(tǒng),而是再造中國并使之轉變?yōu)閺娪辛Φ默F(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幾訹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35-主題一主題二【材料解讀】作者在材料中介紹了康有為和梁啟超宣傳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作用及變法的目的。康有為撰寫了《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著作,把西方政治學說與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梁啟超發(fā)表《變法通議》,宣傳伸民權、設議院的主張,宣傳維新變法思想。通過宣傳資產階級維新思想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者恪守古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促進了思想解放,為“帝國體系下發(fā)生的巨變”奠定了思想基礎。康有為和梁啟超變法的目的是使中國轉變?yōu)閺娪辛Φ默F(xiàn)代工業(yè)化社會。-36-主題一主題二【思維提升】近代維新思想的特點(1)中西融合:把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學說同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如康有為的《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傳西方資產階級學說。(2)由理論到實踐:維新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3)救亡圖存:是民族危機嚴重的現(xiàn)實反映,蘊含了救亡圖存、發(fā)展資本主義的強烈愿望。-37-主題一主題二對應訓練2.1896年,梁啟超發(fā)表《古議院考》,認為“議院之名,古雖無之”,但諸多典籍都能證明中國在上古三代時期“雖無議院之名而有其實也”。梁啟超意在

(

)A.全盤西化 B.中西融合C.繼承傳統(tǒng) D.托古改制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根據(jù)題干材料“中國在上古三代時期‘雖無議院之名而有其實也’”,可知梁啟超利用中國上古三代時期的政治,呼吁在中國設立議院,進行政治改革,故D項正確。答案解析關閉D-38-一、中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和階段向西方學習是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主題。這一主題具有三大特征,經歷了四個不同的階段。1.三大特征(1)近代中國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主題是爭取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富強。學習西方與抵制侵略、啟蒙和救國相連,體現(xiàn)了強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質。(2)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是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不斷深化的復雜歷程。(3)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選擇的過程,最終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國家、改造社會的思想武器。-39-2.四個階段(1)從鴉片戰(zhàn)爭到中日甲午戰(zhàn)爭,屬于地主階級引領的階段,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的“器物”。(2)從戊戌變法至20世紀初,資產階級維新派和革命派主要學習西方的社會制度,其中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革命派主張建立民主共和國。(3)1915—1919年,資產階級激進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4)從五四運動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共產黨從“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40-對應訓練1.晚清至民國,中國在外抗強權和內求變革的過程中遇到重重阻力。先進中國人針對“傳統(tǒng)文化的習慣勢力”和“在這種制度和文化統(tǒng)治下的民眾的種種弱點”提出了(

)A.“師夷長技以制夷”

B.“中學為體,西學為用”C.“民族、民權、民生” D.“民主、科學”答案解析解析關閉“師夷長技以制夷”是鴉片戰(zhàn)爭后地主階級抵抗派提出的思想主張,與改變“民眾的種種弱點”無關,故A項錯誤;“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是洋務派的主張,洋務派提出這一主張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tǒng)治,與改變“民眾的種種弱點”無關,故B項錯誤;“民族、民權、民生”是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內容,并未涉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態(tài)度,故C項錯誤;1915年新文化運動興起,新文化運動倡導民主、科學,反對中國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力圖從思想上改變國民的愚昧落后,故D項正確。答案解析關閉D-41-二、儒家思想在維新變法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中的不同境遇

-42-對應訓練2.有學者說:“新文化運動之所以批評孔子、反對孔教、否定儒家綱常,其實并不是指向傳統(tǒng),而是針對現(xiàn)實?!辈牧现械摹艾F(xiàn)實”是指(

)A.宣揚科學知識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C.國人民主意識的提高D.袁世凱意圖復辟帝制答案解析解析關閉宣揚科學知識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張,故A項錯誤;西方民主思想的傳入與批判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背景沒有聯(lián)系,故B項錯誤;辛亥革命后,國人的民主意識提高,這不符合批判儒家思想的現(xiàn)實背景,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