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1頁
2024年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2頁
2024年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3頁
2024年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4頁
2024年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內…………○…………裝…………○…………內…………○…………裝…………○…………訂…………○…………線…………○…………※※請※※不※※要※※在※※裝※※訂※※線※※內※※答※※題※※…………○…………外…………○…………裝…………○…………訂…………○…………線…………○…………第=page22頁,總=sectionpages22頁第=page11頁,總=sectionpages11頁2024年北師大新版七年級歷史上冊月考試卷787考試試卷考試范圍:全部知識點;考試時間:120分鐘學校:______姓名:______班級:______考號:______總分欄題號一二三四五總分得分評卷人得分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逐步實現“均衡教育”。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言行中最早能體現“均衡發(fā)展”思想的是A.提出“仁”的學說B.提出“為政以德”C.創(chuàng)辦私學D.提出學習要“溫故而知新”2、6、李明同學參觀完河南省鄭州市舉辦的宋朝風俗展后,發(fā)現了一處錯誤的是()A.宋代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短衣B.宋詩“邸店如云屯”形容的是旅店業(yè)興旺C.宋代農村百姓的住房多為低矮的茅屋D.南宋百姓吃羊肉的現象比較普遍3、趙景毅同學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沒有封面的古代史書,目錄如圖,根據所學知識判斷這本史書是()

A.《春秋》B.《左傳》C.《史記》D.《資治通鑒》4、“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是人們對武則天統(tǒng)治時期的評價。是因為她A.是工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B.鎮(zhèn)壓農民起義,建立唐朝C.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選拔人才D.勵精圖治,任用酷吏5、北方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表明這一時期()A.唐朝非常強大,北方各族與唐關系融洽B.唐朝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了各民族的擁戴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民族D.唐朝時北方各族勢力很弱,無法與唐抗衡6、《明史》載明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命鄭和等通使西洋。這一記載有助于我們探究鄭和下西洋的()A.目的或動機B.經過或途徑C.結果或意義D.特點或影響7、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范圍內確立了專制體制。秦王嬴政改稱“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此舉是為了()A.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B.削弱丞相在百官中的影響C.確立中央政府的權威D.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8、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標志是()A.1840年6月,英軍到達廣東海面B.1842年8月,英艦開抵南逕江西C.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D.1860年10月,英法聯(lián)軍進攻北京9、近幾年,網上熱議“中國會不會因北京持續(xù)霧霾而遷都”的問題。網友吳銘說,有遷都的可能性,我國歷史上就曾因種種原因而發(fā)生過多次遷都,如商王盤庚、周平王、北魏孝文帝、明成祖等在其統(tǒng)治時期都遷過都。其中,北魏孝文帝遷都()A.長安B.咸陽C.洛陽D.成都評卷人得分二、多選題(共6題,共12分)10、宋代著名的詞人有()

A.蘇軾B.李清照C.辛棄疾D.李白11、能夠較典型的反映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是()A.元謀人B.北京人C.河姆渡聚落D.半坡聚落12、下列那些史實可以從《史記》中可以查到()A.山頂洞人的氏族生活B.武王伐紂C.陳勝、吳廣起義E.焚書坑儒E.焚書坑儒13、隋朝是古代統(tǒng)一的苦難與輝煌,偉大與罪惡并存的王朝。下列敘述與它的“輝煌”“偉大”有關的是()A.實現了南北朝的統(tǒng)一B.開通大運河C.創(chuàng)設科舉制度D.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14、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比北京人進步表現在()A.種植農作物,開創(chuàng)原始農耕文化B.過著群居生活C.學會建造房屋,過著定居生活D.會保存火種15、道家的代表有()A.荀子B.老子C.孟子D.莊子評卷人得分三、填空題(共9題,共18分)16、漢朝把和以西,包括今新疆和中亞以至更遠的廣大地區(qū),稱為。17、歷史人物篇(6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比A夏文明5000年歷史,涌現出了眾多風云人物。下列語句中涉及到本學期的部分歷史人物,你來判斷他們分別是誰?將其人物寫在對應的括號內。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3.王侯將相,寧有種乎?()4.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5.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6.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18、唐朝時,______的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北宋時,______的引進有效地提高了糧食產量.19、1884年清政府收復新疆后設立____,加強對西北的管理和防務。《辛丑條約》中劃定____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不許中國人居住。20、如圖是戰(zhàn)國形勢圖;圖中的英文字母分別代表七個國家。請寫出字母A,B,C,D,E所代表的國家。

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21、生活在長江流域;我國半坡原始居民培育了世界上最早農作物水稻。

錯誤:______訂正:______。22、______和______的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23、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也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______(判斷對錯)24、(1)公元前2070年_______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_______。(2)我國已發(fā)現年代最早的古文字是____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_______開始的。(3)戰(zhàn)國時期,在思想領域中出現了_______的局面。秦國商鞅變法采取的是_______思想。(4)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郡守_______在岷江上主持修建_______,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評卷人得分四、材料題(共4題,共12分)2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guī)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據軍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摘自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

(1)據材料說明;生活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的農民,是否支持商鞅變法?為什么?商鞅變法給秦國帶來的變化。

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

--《魏書?高帝紀下》

(2)材料反映的是歷史上哪次改革?據材料概括改革的措施。這次改革有什么作用?

(3)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決于哪些因素?(歸納一點即可)26、結合所學知識,說說漢武帝為鞏固統(tǒng)治,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不少于3條)27、聯(lián)系材料一和材料二,結合當今改革開放,你能得到什么啟發(fā)?28、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從中獲得的重要啟示。評卷人得分五、簡答題(共4題,共36分)29、“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只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種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下面是與我國部分少數民族相關的史實,請依據所學知識完成下列內容。

。蒙古族寫出下列人物的主要功績。

①鐵木真--______

②忽必烈--______

③渥巴錫--______女真族寫出下列政權或朝代的建立者。

④金--______

⑤后金--______

⑥清朝--______藏族完成下列填空。

⑦藏族的祖先是______

⑧______朝;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的一個行政區(qū)域。

⑨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______,加強對西藏地區(qū)的管轄?;卮鹣铝袉栴}。

⑩元朝時開始形成的一個新的民族是什么?

生活在新疆地區(qū)的主要是哪一民族?

清乾隆帝時為加強對西北地區(qū)的管轄平定了誰的叛亂?30、如圖所示大運河。

請回答。

(1)大運河花幾年時間修成?______

(2)起始點中,北達______,南抵______。3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明中期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掠奪奴役人口,危害極大。地方官無力還擊,年輕將領戚繼光受命到浙東抗倭。此后,戚繼光又奉旨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抗倭。

材料二:1685年;清軍水陸并進,圍攻盤踞在雅克薩城的侵略軍。侵略軍傷亡慘重,戰(zhàn)敗投降。清軍撤走后,侵略軍卷土重來,重新占領雅克薩,1686年,清朝再次出兵雅克薩,重創(chuàng)侵略軍。

--以上材料均摘自《歷史》七年級下冊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材料一中的“倭患”;材料二中的“侵略”分別是由哪個國家造成的?這反映出明清時期面臨的共同危機是什么?

(2)據材料一;二概括;為解決這一危機,明清政府采取的共同舉措是什么?這一舉措產生的共同影響是什么?

(3)在蓬萊、浙江都建有戚繼光紀念館;在黑龍江省漠河縣建有雅克薩之戰(zhàn)紀念碑。這些紀念館、紀念碑建立的意義是什么?32、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后來形成了許多成語,如“退避三舍”“臥薪嘗膽”“紙上談兵”等。請同學們課后再去搜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成語故事,比一比,看誰找得多。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9題,共18分)1、C【分析】【解析】試題分析:根據題意,本題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還要求統(tǒng)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鬃佑质谴蠼逃?,他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他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先后培養(yǎng)學生有三千人。A、B是他的政治主張,可以排除。均衡教育就是要實現教育公平,而在古代社會,私學出現之前,教育是達官貴人子弟的專利,絕大多數的普通老百姓被拒絕于門外。因此孔子創(chuàng)辦私學廣收門徒很好的體現“均衡發(fā)展”思想。故選C項??键c:本題考查孔子的教育思想。【解析】【答案】C2、D【分析】本題考查了宋代社會生活的有關史實。聯(lián)系所學知識,在宋代勞動者多穿小袖狹身的短衣是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旅店業(yè)興旺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表現,百姓生活困苦,所以南宋吃羊肉多為宮廷中才能享有,百姓并不普遍,故D項不符合事實。因此ABC不符合題意,故選D?!窘馕觥俊敬鸢浮緿3、C【分析】本題考查《史記》的相關知識。《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紀指帝王的傳記,如該目錄中的“卷一;卷二”;傳指將相或名人等的傳記,如該目錄中的“卷六十三、卷一百十”;從該目錄可以推斷出該史書就是《史記》,它記述了從黃帝至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故選C。

【解析】C4、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女皇武則天的相關史實。對歷史人物肯定與否是看其行為是否符合歷史潮流,是否對社會發(fā)展有積極作用。武則天在位期間繼續(xù)實行唐太宗發(fā)展農業(yè)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是唐朝的經濟進一步發(fā)展,國力不斷增強。人稱她的統(tǒng)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故選C?!窘馕觥緾5、B【分析】唐太宗以較為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各族的擁戴,被尊奉為“天可汗”。北方民族尊稱唐太宗為“天可汗”,表明唐朝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贏得了各民族的擁戴。

故選:B。

本題主要考查了唐朝與少數民族的關系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唐朝的民族政策.【解析】B6、A【分析】題干給出的“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反映了明成祖命令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揚明朝的富強和國威.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主要是宣揚國威和到西洋“取寶”,不計經濟效益;用來輸出的物品也大都是由官府督造或強征硬派,造成大量手工工匠逃亡.隨著明朝國力衰退,遠航航海的壯舉也最終被當成“弊政”廢止.

故選A.

本題考查了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加強與海外國家的聯(lián)系;宣揚國威,1405-1433年,鄭和共七下西洋,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lián)系.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材料型選擇題,必須認真閱讀材料,提煉材料觀點.【解析】A7、A【分析】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合稱“皇帝”,自稱“始皇帝”.從此,“皇帝”成為中國古代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為歷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皇帝總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一切大權,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員都由皇帝任免,所以秦王嬴政改稱“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此舉是為了突出皇帝的至尊地位.

故選A.

本題主要考查了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秦朝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的有關內容.【解析】A8、C【分析】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重新挑起戰(zhàn)爭,第二年,英國聯(lián)合法國,組成英法聯(lián)軍,攻陷廣州城,這次戰(zhàn)爭是鴉片戰(zhàn)爭的繼續(xù)和擴大,稱為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

故選C.

本題主要考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的標志.注意區(qū)別鴉片戰(zhàn)爭和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相關史實.

本題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為背景,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近代史上列強對中國的侵略的相關史實.【解析】C9、C【分析】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由于平城氣候干旱;所產糧食不能滿足都城眾多人口的需要;而且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對中原廣大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也不利于鮮卑政權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北魏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

故選:C。

本題考查了北魏孝文帝遷都。北魏孝文帝順應歷史發(fā)展趨勢采取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窘馕觥緾二、多選題(共6題,共12分)10、ABC【分析】略【解析】ABC11、CD【分析】略【解析】CD12、BCDEG【分析】略【解析】BCDEG13、ABC【分析】略【解析】ABC14、AC【分析】河姆渡人和半坡人使用的工具是磨制的石器;以原始農業(yè)和畜牧業(yè)為生,會建造房屋,定居生活.而山頂洞人和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是打制的石器,以狩獵和采集水果為生,群體生活.

故選AC.

本題考查河姆渡人和半坡人.

本題考查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情形.也可與北京人的生產、生活進行細致的比較和歸納.【解析】AC15、BD【分析】依據所學可知;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莊子是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故選BD.

本題考查道家學派.

本題以道家學派為背景,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能力.【解析】BD三、填空題(共9題,共18分)16、略

【分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中國古代史上西域的地理范圍。兩漢時期,人們把現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天新疆地區(qū)和更遠的地方,稱為西域。這是廣義的西域。在中國古代史上,狹義的西域指的是今天的新疆地區(qū)。考點:人教新課標七年級上冊·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解析】【答案】甘肅玉門關陽關西域17、略

【分析】【解析】試題分析:1.“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是孔子的教育思想。2.“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思是說,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強暴武力威脅不了,這就是所謂大丈夫。這是戰(zhàn)國時期孟子所說的話。孟子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時間)在大澤鄉(xiāng)號召起義時說的,意思是有權有勢的高貴的人,難道生來就比別人高貴嗎?王侯將相的貴都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我們應該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敢于起義。表現了陳勝不甘心自己的命運,對命運不公平的不滿和對抗。4.這是司馬遷說的一句話,意思是研究探索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理順明白從古代到現在的變化遷移,成就自己的獨立完善的理論著述。5.曹操自比一匹上了年紀的千里馬,雖然形老體衰,屈居櫪下,但胸中仍然激蕩著馳騁千里的豪情。他說,有志干一番事業(yè)的人,雖然到了晚年,但一顆勃勃雄心永不會消沉,一種對宏偉理想追求永不會停息啊!6.這兩句詩出自杜甫的詩《蜀相》,先帝劉備三顧茅廬,經常以天下大事問計于諸葛亮,諸葛亮助劉備開國,又幫后主劉禪維持蜀漢國運。諸葛亮一生輔佐蜀漢先帝、后主兩朝,忠心耿耿??键c:本題考查古代歷史事件與人物的對應關系?!窘馕觥俊敬鸢浮?.孔子2.孟子3.陳勝4.司馬遷5.曹操6.諸葛亮18、略

【分析】唐朝農民改進犁的構造制成曲轅犁;使用極大地提高了耕田的效率;北宋時從越南引進占城稻在江南推廣,有效地提高了糧食產量.

故答案為:

曲轅犁;占城稻.

本題考查了曲轅犁和占城稻.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曲轅犁和占城稻的相關史實.【解析】曲轅犁;占城稻19、行省東交民巷【分析】【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政府加強對新疆的管理和《辛丑條約》的內容。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884年清政府根據左宗棠的建議,在新疆設置了行省;1901年,列強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其中規(guī)定清政府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

【點評】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收復新疆·左宗棠收復新疆;人教新課標八年級上冊·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辛丑條約》20、齊楚秦趙韓【分析】【分析】戰(zhàn)國七雄指的是齊;楚、秦、燕、趙、魏、韓。它們在圖中的位置大體是東南西北到中間。A處于東方;故為齊;B處于南方,故為楚;C處于西方,故為秦;D為中間第一個國家,故為趙,E為中間最后一個,故為韓。

故答案為:A齊;B楚;C秦;D趙;E韓。

【點評】本題考查戰(zhàn)國七雄。21、略

【分析】生活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坐落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遺址中有成堆的稻谷、稻稈.我國是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故答案為:錯誤:半坡;改正:河姆渡.

本題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本題主要考查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史實.考查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解析】半坡;河姆渡22、略

【分析】生產工具是決定生產效率的關鍵.故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主要是因為鐵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故答案為:

鐵農具;牛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zhàn)國時期鐵器使用和牛耕推廣的認識;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

本題難度不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注意扎實掌握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的主要史實.【解析】鐵農具;牛耕23、略

【分析】宋朝注重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宋初時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宋朝注重發(fā)展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也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這個表述是正確的。

故答案為:

√。

本題考查了宋朝文教事業(yè)。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扭轉了五代十國時期尚武輕文的風氣,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轉移的情況發(fā)生,有利于政權的穩(wěn)固和社會的安定。

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宋朝注重文教事業(yè)的表現與影響。【解析】√24、略

【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夏朝建立的相關知識點。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lián)盟首領轉變?yōu)榕`制國家的國王。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到此結束,奴隸社會開始。故填禹和夏朝。(2)本題考查的是甲骨文的相關知識點。商朝人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結構的基本形式,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I的。故填甲骨文和商朝。(3)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相關知識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fā)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韓非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主張改革,提倡法治。秦國的商鞅變法就是采取的法家的思想。故填百家爭鳴和法家。(4)本題考查的是都江堰的相關知識點。戰(zhàn)國時期,各國都注意興修水利。秦國蜀郡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主持修建都江堰,這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故填李冰和都江堰。

【解析】(1)禹;夏朝(2)甲骨文;商朝(3)百家爭鳴;法家(4)李冰;都江堰四、材料題(共4題,共12分)25、略

【分析】

(1)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知識點.

(2)本題考查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知識點.

(3)本題是開放型的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

本題以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有關知識的記憶、理解能力.【解析】(1)由材料一“公元前36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法令規(guī)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商鞅變法.商鞅變法的法令規(guī)定,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因此生活在商鞅變法時期秦國的農民支持商鞅變法.通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后來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2)由材料二”(太和)十有八年革衣服之制.十有九年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材料“革衣服之制”反映的是穿漢服的措施;材料“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反映的是說漢話的措施;材料“九月庚午,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反映的是遷都洛陽的措施.北魏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進程,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3)本題是開放型的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例如:一次改革能否成功,取決于改革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推動杜會的發(fā)展等.

故答案為:

(1)支持.原因:商鞅變法獎勵耕戰(zhàn);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給農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變化:秦國的經濟得到發(fā)展,軍隊戰(zhàn)斗力加強,發(fā)展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

(2)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穿漢服;說漢話,遷都洛陽.作用: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

(3)因素:是否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推動杜會的發(fā)展等.(言之有理即可)26、(1)由材料一秦始皇的話“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諸侯(老百姓遭受苦難,國家戰(zhàn)爭不斷,都是因為有了諸侯國?。笨芍?,秦始皇認為春秋戰(zhàn)國以來,天下戰(zhàn)爭不斷的根源在于西周實行的分封制,所以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

(2)由材料二“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諸侯王逐漸在封國內各自為政,不聽天子詔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禮儀車駕,時刻圖謀舉兵奪取皇位?!币?,西漢時期國家出現了諸侯王勢力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的問題。

(3)據所學知;漢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使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漢武帝這一措施巧妙在沒有引發(fā)戰(zhàn)爭,和平解決了統(tǒng)治危機。

(4)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政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建立刺史制度;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故答案為:

(1)分封制;郡縣制。

(2)諸侯王勢力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3)頒布推行“推恩令”;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

(1)分封制;郡縣制。

(2)地方諸侯權力過大;威脅中央統(tǒng)治。

(3)實行推恩令;沒有引發(fā)戰(zhàn)爭,和平解決了統(tǒng)治危機。

(4)政治,實施推恩令;經濟:鑄幣權收歸中央,煮鹽業(yè)和冶鐵業(yè)收為國有;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痉治觥?/p>

(1)本題考查了分封制和郡縣制的相關知識。

(2)本題考查了西漢時期諸侯王勢力膨脹的問題。

(3)本題考查了“推恩令”的相關知識。

(4)考查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的措施。

本題以兩則材料為依托,考查秦漢時期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窘馕觥俊拘☆}1】(1)由材料一秦始皇的話“天下共苦;戰(zhàn)斗不休,以有諸侯(老百姓遭受苦難,國家戰(zhàn)爭不斷,都是因為有了諸侯國?。笨芍?,秦始皇認為春秋戰(zhàn)國以來,天下戰(zhàn)爭不斷的根源在于西周實行的分封制,所以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在地方上推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

(2)由材料二“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諸侯王逐漸在封國內各自為政,不聽天子詔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禮儀車駕,時刻圖謀舉兵奪取皇位。”要知,西漢時期國家出現了諸侯王勢力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的問題。

(3)據所學知;漢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議,頒布了“推恩令”,使諸侯國越分越小,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漢武帝這一措施巧妙在沒有引發(fā)戰(zhàn)爭,和平解決了統(tǒng)治危機。

(4)結合所學知識;漢武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和思想方面分別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政上,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并建立刺史制度;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收歸中央,統(tǒng)一鑄造五銖錢,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在全國范圍內統(tǒng)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在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故答案為:

(1)分封制;郡縣制。

(2)諸侯王勢力膨脹;對皇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3)頒布推行“推恩令”;漢武帝不費一兵;不損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諸侯王封國勢力。

(1)分封制;郡縣制。

(2)地方諸侯權力過大;威脅中央統(tǒng)治。

(3)實行推恩令;沒有引發(fā)戰(zhàn)爭,和平解決了統(tǒng)治危機。

(4)政治,實施推恩令;經濟:鑄幣權收歸中央,煮鹽業(yè)和冶鐵業(yè)收為國有;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等。【小題2】【小題3】【小題4】27、(1)據材料一“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的觀點屬于法家的學說,商鞅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2)商鞅變法中促進農業(yè)生產的措施是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有利于增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機構對地方控制的措施是,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在商鞅變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努力多生產糧食布帛,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多立軍功,因為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按軍功授爵,軍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4)商鞅后來被車裂而死;那么他變法的目的達到了。新法在秦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和影響,使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改革一定會取得勝利;改革總是曲折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要堅定改革目標不動搖。

故答案為:

(1)法家;地主階級;秦孝公。

(2)廢除土地私有;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途徑:服兵役;多立軍功。

(4)達到了。新法在秦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和影響;使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5)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改革一定會取得勝利;改革總是曲折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要堅定改革目標不動搖。【分析】

(1)本題考查商鞅變法。

(2)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

(3)本題考查平民提高社會地位的途徑。

(4)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目的。

(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本題考查商鞅變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窘馕觥俊拘☆}1】(1)據材料一“衛(wèi)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的觀點屬于法家的學說,商鞅代表的是地主階級的利益,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開始變法。

(2)商鞅變法中促進農業(yè)生產的措施是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有利于增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機構對地方控制的措施是,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在商鞅變法后;某位平民想使自己的社會地位與卿大夫平等,那么他最合法的途徑是,努力多生產糧食布帛,在戰(zhàn)場上奮勇殺敵;多立軍功,因為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按軍功授爵,軍功越大授予的爵位越高,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4)商鞅后來被車裂而死;那么他變法的目的達到了。新法在秦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和影響,使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5)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改革一定會取得勝利;改革總是曲折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要堅定改革目標不動搖。

故答案為:

(1)法家;地主階級;秦孝公。

(2)廢除土地私有;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農耕,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建立縣制,由國家直接任命官吏管理。

(3)途徑:服兵役;多立軍功。

(4)達到了。新法在秦產生了很大的效益和影響;使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為以后兼并六國;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

(5)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得民心者得天下”;順應社會發(fā)展潮流、緊跟時代發(fā)展的改革一定會取得勝利;改革總是曲折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要堅定改革目標不動搖?!拘☆}2】【小題3】【小題4】【小題5】28、(1)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促進漢藏兩大民族的友好往來。由“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zhàn)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可以看出,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所產生的影響是使各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2)由材料“中國古代曾積極同世界各國交流:漢朝有這樣一條路;沿著這條路,東方的絲織品及冶鐵等技術相繼傳至歐洲,西方的汗血馬;音樂等也紛紛東來;唐朝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歷經艱難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傳播四方”可知,“這條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唐朝對外交往的重要人物和事例有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

(3)由材料三“唐朝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中外交往出現盛況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國紛紛遣使到唐朝,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70多個”可知,中國唐朝對外交往出現盛況空前局面的原因包括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交通發(fā)達、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為有理即可。民族團結是實現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民族團結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1)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使各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2)絲綢之路;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

(3)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交通發(fā)達、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民族團結是實現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民族團結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痉治觥?/p>

本題考查考查唐朝民族關系和外交。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外交政策。

本題以唐朝的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為背景,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窘馕觥俊拘☆}1】(1)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大大促進了吐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促進漢藏兩大民族的友好往來。由“唐朝時期,各族之間戰(zhàn)事較少,和平相處,共同發(fā)展成為主流,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可以看出,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所產生的影響是使各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2)由材料“中國古代曾積極同世界各國交流:漢朝有這樣一條路;沿著這條路,東方的絲織品及冶鐵等技術相繼傳至歐洲,西方的汗血馬;音樂等也紛紛東來;唐朝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歷經艱難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矢志不渝把盛唐文化傳播四方”可知,“這條路”指的是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唐朝對外交往的重要人物和事例有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

(3)由材料三“唐朝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中外交往出現盛況空前的局面。日本;大食、天竺等國紛紛遣使到唐朝,與唐朝通商的國家達70多個”可知,中國唐朝對外交往出現盛況空前局面的原因包括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交通發(fā)達、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為有理即可。民族團結是實現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民族團結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

(1)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時將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使各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發(fā)展,中華文明進入一個新的高峰。

(2)絲綢之路;玄奘西游和鑒真東渡。

(3)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交通發(fā)達、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4)民族團結是實現國家穩(wěn)定、發(fā)展的重要保證;民族團結是歷史發(fā)展的主流?!拘☆}2】【小題3】【小題4】五、簡答題(共4題,共36分)29、統(tǒng)一蒙古建立元朝率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阿骨打努爾哈赤皇太極吐蕃元駐藏大臣【分析】①經過多年征戰(zhàn);1206年,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

②1260年;成吉思汗之孫忽必烈繼承蒙古汗位,1271年,改國號為元,建立元朝,第二年定都大都.

③土爾扈特是蒙古族的一支;明朝末年西遷到伏爾加河下游游牧,后受到沙皇俄國的控制和壓迫.土爾扈特部在首領渥巴錫的帶領下,擺脫沙俄的控制和壓迫回歸祖國,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

④10世紀時;女真受到遼的控制和壓迫,后來完顏部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繼任女真首領后,繼續(xù)領導抗遼斗爭,勢力不斷壯大.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后定都會寧.

⑤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統(tǒng)一女真各部.

⑥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清.1644年,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擊敗明末農民軍,進占北京.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開始了對中國的統(tǒng)治.

⑦藏族的祖先是吐蕃;唐朝時吐蕃與唐關系密切,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

⑧元政府在中央設立宣政院;負責管理藏族地區(qū)的行政事務,這標志著元朝時西藏正式成為我國的行政區(qū).

⑨1727年;清朝設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清朝對西藏地管理,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

⑩公元7世紀中葉開始;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中國的廣州;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