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備戰(zhàn)2017高考一輪講練測
專題20:論述類文本之篩選概括(講案)
目標明講
1.了解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結構思路的高考題型,掌握答題技巧。
2.了解準確歸納內容要點、正確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高考題型,掌握答題技巧。
考點詳講
?考點一,篩選整合文中信息
【真題回放】
1.【2021年高考新課標III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廣3題。
文學中有歷史。當今歷史學家大都認為,沒有什么文獻資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學作品,即如佛經、道
藏、信札、家譜、賬本、碑銘等也無一不是,而且隨著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史料范圍還在不斷擴大。從
“三言二拍”里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實面貌,這對于研究社會史的人幾乎是一個常識。陳寅恪以詩
證史,也為大家所熟悉。但在“五四”以前,史料范圍并非如此寬泛,文學作品在大多數史學家眼里也并
非史料,有些文獻到底屬于文學還是史學,一兩千年來都沒有一致的看法。呻話傳說就是如此,其中相當
突出的例子是《山海經》。
神話傳說是文學,史前時代,無文字可征,只有傳說,暫當歷史。三皇五帝至今未曾坐實,但“炎皇
子孫”已經成為口頭語,甚至成為歷史共識。新的傳說還會不斷產生,能否成史頗為可疑,但以神話傳說
研窕歷史,卻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歷史上,《山海經》究竟應歸于文學還是史學,曾是死結。王國維《古
史新證》說“而疑古之過,乃并堯、舜、禹之人物而亦疑之,其于懷疑之態(tài)度及批評之精神不無可取,然
惜于古史材料未嘗為充分之處理也?!边@些古史材料就包括《山海經》《穆天子傳》等文獻。在《漢書?藝
文志》里,《山海經》列于數術類。此后該書在目錄學里的角色轉換過幾次,《隋書?經籍志》將《山海
經》列于史部地理類,也就是將它看成史書了。
歷史是講真實的,《山海經》一般被視為荒誕不經,連司馬遷寫《史記》都不敢采用。雖然《山海經》
里平實的山川地理內容應歸于史部,但其中大量的神話故事卻顯然有悖信史,所以清人編《四庫全書》,
言其“侈談神怪,百無一真,是直小說之祖耳”,將其改列于子部小說家類.這個死結直到“五四”以后
才大致解開。解開的途徑有二:一是將《山海經》分而治之,不把它看作一部成于一人一時之書,神話歸
神話,歷史歸歷史;二是神話中也有歷史的成分在,仍可以之證史或補史。分而治之者,以為《山海經》
中的《五藏山經》是比較雅正的部分,譚其驥就寫了《〈五藏山經〉的地域范圍》一文,分析《山經》寫
作時的地理知識水平。將歷史成分發(fā)掘出來的,自然以王國維用《山海經》來印證甲骨文中殷商先王亥為
最明顯的例子。
上面說的是介于文學與史學之間的文獻,至于純粹的文藝作品,當然也能從中發(fā)掘史料。但發(fā)掘史料
是一回事,把整個作品當成真史就很可慮了?!都t樓夢》反映了清代前期的歷史現實沒有錯,可是如果過
分坐實到具體歷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鑿了。戲說之類當然是文學,但讀者觀眾往往誤以為是歷史。
如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張誠、徐日昇當時擔任與俄國談判的翻譯,工作是以拉丁語作為中介的,而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他們說的卻是俄語,觀眾看到這個情節(jié)時被誤導也就難以避免了。
(摘編自周振鶴《歷史中的文學與文學中的歷史》)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當今歷史學界,歷史學家的研究領域不斷地擴展,各種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研究歷
史的資料。
B.古代的史學家選取史料的范圍比較狹窄,他們并未廣泛采用“以詩證史”或將小說用于社會歷史研
究之類的方法。
C.王國維在《白史新證》中認為,有些歷史學家如果能充分利用史料,就不會“疑占”,懷疑堯、舜、
禹等人物的真實性。
D.歷史學者對《山海經》有不同認知,《隋書?經籍志》把它列入史部,視為史書,王國維則把它作
為古史材料看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很多人認為《山海經》的記載荒唐夸張,與真實的歷史差別較大,司馬遷也持這種觀點,因此《史
記》并不采用《山海經》。
B.《四庫全書》的編者認為,《山海經》所記的神話傳說并無真實可言,不宜歸入史部,而應列入子
部小說家類。
C.譚其驥和王國維利用《山海經》研究歷史的方法不同,前者是將神話和歷史分而治之,后者則從神
話中發(fā)掘史料。
D.電視劇《康熙王朝》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進行了虛構,其中部分情節(jié)與歷史事實有出入,不能從
這類作品中發(fā)掘史料。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即使在科學技術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也會產生新的傳說,這些傳說將來會不會成為研究這個時代的史
料也未可知。
B.“五四”之前,很多涉及歷史的神話傳說之所以沒有成為廣泛使用的史料,是因為這些作品在史學
和文學歸類問題上存在爭議。
C.在歷史研究中,當代學者會把文學作品作為史料看待,在他們看來,《三國演義》和《水滸傳》的
藝術手法差異并不重要。
D.文學作品能否成為史料,取決于歷史學家的眼光,而歷史學家對文學與史學關系的認識在一定程度
上受制于當時的學術背景。
2.【2021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同詩歌、散文、戲劇一樣,對于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發(fā)展的評價,離不開五四初期的語言變革對于中國
現代小說由傳統向現代轉換的決定性意義這個“基點”。每次語言變遷都帶來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發(fā)展和
變化。初期現代小說對各種語言資源的綜合,直接推動了中國現代小說寫實性、抒情性、象征性等原則的
確立,孕育了中國現代小說的詩化、散文化等美學風格,也使得現代小說的復調敘述成為可能;政治文化
語境下語言方式的變動,推動了小說形式的進一步發(fā)展,“小說語言的政治化”帶來的“標語口號”、“概
述”、“諷刺”、“直語”等特點,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小說文體帶來“審美危機”,而作為對政治語言的
反撥,又使小說發(fā)展了限制性語態(tài)、隱喻和幽默修辭風格等文體表現形式;30年代新媒體影響下的語言變
遷,催生了新的小說語言方式,帶來了現代都市新小說的形式,如跳躍的小說節(jié)奏、畫報體小說、電影化
小說等形式的發(fā)展;40年代小說語言的“口語化”,帶來了小說形式的戲劇化追求,推動了章回體等傳統
小說形式的再利用和再發(fā)展。
從語言變遷與中國現代文學形式演進的角度,不僅可以準確評價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得與失,
也能更加客觀地評價同樣作為語言藝術的中國古典文學,重新來看待和審視文言之于文學形式的意義。新
文化運動提倡者從當時的文化發(fā)展大目標出發(fā),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完成了白話語言方式的確立,
這種歷史功績自然不能抹殺。但當年有許多學者對五四語言革命中徹底丟棄文言文的觀念和實踐持保留態(tài)
度,他們的言論、思考和憂慮中的合理成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在被人們重新認識。時過境遷,尤其是在
冷靜面對白話語言給文學帶來的一些困境時,在追尋白話語言的“藝術化”前工過程中,當年新文化運動
提倡者事后的反思性意見,與五四白話文運動中以“學衡”為代表的反對派意見,在語言與文學關系問題
的許多認識上有著驚人的一致。而且很多現代文學史上的代表性作家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在各類文學文本的寫
作中,也吸收了大量文言的因素和成分,甚至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文言詩詞,其造書也是很高的。這不僅證明了
文言作為文學語言的生命力,并未因白話文的興起而消失,而且也表明:事實上文言也參與了語言變遷與
中國現代文學形式演進的過程。
(所選文段有刪改)
8.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對各種語言資源的綜合運用孕育了中國現代小說詩化、散文化等美學風格,進而推動了寫實性、抒
情性、象征性等原則的確立。
B.“小說語言的政治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給中國現代小說文體帶來“審美危機”,但客觀上仍然起
到了推動小說形式發(fā)展的作用。
C.在五四白話文運動中,“學衡”一派對中國古典文學色語言藝術持否定態(tài)度,但并不是所有學者都
支持徹底拋棄文言文的極端做法。
D.從語言變革的角度研究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fā)展,其最重要的意義在于重新看待和審視文言文對文
學形式的重大價值。
9.從內容出發(fā),最適合做選文標題的一項是
A.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發(fā)展歷程
B.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fā)展的得與失
C.語言變革影響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fā)展
D.中國現代小說形式的發(fā)展深受語言變遷的影響
10.根據相關內容,用自己的語言指出文言在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fā)展中的兩點作用。(3分)
【規(guī)律探秘】
“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是高考論述類文本必考考點,有單獨設題,也有與分析結構思路、概括主旨
要點、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等考點重點結合起來綜合命題的形式。題型以客觀選擇題為主,個別省市有主觀
題出現。主要考查辨別、篩選并整合重要信息的能力。2021年高考仍會沿襲上述命題特點。
【知識梳理】
重要信息包括文章的基本觀點,以及最能表現文章主旨和表達作者寫作意圖的語句等。篩選并整合
信息的前提是善于區(qū)分和辨析信息。能夠通過比較分清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哪些是明示信
息,哪些是隱含信息;能夠辨析內容的性質以及內容之間的關系,分清哪些是觀點,哪些是材料,哪些是
原因,哪些是結果,哪些是前提,哪些是結論等。在語言形式上,要特別關注材料中的指示語、概括語、
主旨句、過渡句和標題用語等。“整合”意味著要根據試題提出的條件,對篩選出來的信息源進行分類
集中,重新組合,粗略概括。文章中有些信息是明擺著的,叫做“明示信息”;有些信息則藏在不引人注意
的地方,如副標題、注釋、文中的括號內的內容等,叫做“隱含信息”。這些信息是我們閱讀論述類文章應
該注意的,同樣是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命題重點之一。
【方法指導】
1.熟悉高考,掌握規(guī)律。
歷年高考篩選信息類試題仍是復習的重點。通過對高考題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題)的研究,可以
了解高考篩選信息類試題題型及選材范圍,可以發(fā)現一些考查熱點,有效提高復習的效率。
2.多讀勤練,提高篩選信息的能力。
論述文的篩選并整合信息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這就要求學生在平時的復習中要有意識
地多讀論述文,并通過強化訓練,提高對論述文信息的篩選并整合能力。
3.掌握篩選信息類題目選項設置的特點:
⑴混淆時態(tài)(已然與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確定或還未實現的設想或推測說成既成事實。重
點關注:已經,曾經,過去;現在,目前;將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⑵以偏概全。命題者故意增刪、改動文中表示范圍限制或是程度的輕重的詞語,以片面的、局部的、
特殊的認識來表述具有全面性、整體性、普遍性的內容,如空間錯位,以部分代整體(或相反),以個別代
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從而使考生作出錯誤的判斷。
⑶混淆模態(tài)。(可能與必然)命題者在設置根據原文內容進行合理的推斷和想象題的選項時,從邏輯推
理角度設置陷阱。把可能出現的情況說成必然出現的情況。
⑷主次顛倒。事物的變化發(fā)展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
面。命題人有時會將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
⑸因果混亂。(強加關系)一是因果顛倒,就是把”因“錯斷為”果”果“錯斷為”因“,顛倒了
兩者的關系;二是強加因果,就是把沒有因果關系的說成是因果關系。此外還有遞進、條件等邏輯關系的
強加。
⑹混淆是非:即肯定和否定顛倒。命題者有意將閱讀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將否定的事
物加以肯定。
⑺無中生有:即原文無此信息。
⑻故意混淆充分、必要條件
必要條件:只有……才充分條件:只要……就
⑼混淆程度深淺。一定要關注顯示程度的副詞,并與原文認真比照。
⑩偷換概念。(張冠李戴)在閱讀原文時,一定要關注事物的對象,并用圈、點、戈人批的方法標出,
在做題時,應注意看選項中是否存在信息錯誤對接的現象,尤其看命題的主語、謂語與原文是否一致。此
外還要留心文中的代詞的指代?!斑@些”“那些”“這個”“那個”“淇”等詞語,必須聯系上下文,弄
清指代性詞語所指代的具體內容,結合語境判斷。
(11)答非所問。命題者摘取原文信息設置選項,但選項與題干亳不相干。
⑹曲解原文。命題者將原文中的詞語、語句等信息故意作出錯誤的表述,設置為選項。
?遺漏信息。命題者在設置選項時故意遺漏原文中必不可少的信息,從而導致選項“錯誤”。
5)指代不明。對原文中出現的代詞或指代性短語,命題者設置的選項對其指代意義的表述模糊、不明
確,有時甚至是錯誤的。
4.幾個“記住”,別讓以下幾點成為答題盲區(qū):
⑴記住:不能只看選項本身的錯對,注意選項是否答非所問;
⑵記?。侯}干中有“根據”、“證據”、“原因”等字樣,選項與題干之間要能構成因果關系;
⑶記?。河械倪x項要選最佳答案,而非正誤選擇;
⑷記?。侯}干涉及幾層意思,選項中則要答全幾層意思。
【訓練提升】
1.(2021屆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學、嘉祥外國語學校高三第二次模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題。
《周易》借助于具體的形象符號,啟發(fā)人們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
維方式。《周易?系辭傳》:“夫象,圣人有以見天下之頤,而擬諸其形容,像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必韵?/p>
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則無《易九借助卦象,并通過象的規(guī)范化的流動、聯結、轉換,具象地、直觀
地反唳所思考的客觀對象的運動、聯系,并借助六十四卦系統模型,推斷天地人物之間的變化,這種思想
方式滲透到中醫(yī)和中國古代科技之中。道家莊子主張“得魚而忘筌”,“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魏晉
玄學家王弼提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周易明象》)的命題,表明了中國思維穿透語言,領略語
言背后之象,進而穿透形象而領略其背后之意蘊的特點。
中國儒釋道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據和全體。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
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中國哲學認為,對于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
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
道家認為,心靈的虛寂狀態(tài)最容易引發(fā)直覺思維。因此,人們要盡可能地擺脫欲望、煩惱的困擾,保
持心境的平和、寧靜。而要使直覺思維真實呈現,則離不開默思冥想的“玄覽”。老子主張“滌除玄覽”。
“滌除”即否定、排開雜念,“玄覽”即深入靜觀。這是在高度精神修養(yǎng)的前提下才具備的一種思維狀態(tài)。
莊子主張“心齋”、“坐忘”?!靶凝S”即保持心境的虛靜純一,以便直接與道契合?!白奔葱撵`空寂到
極點,忘卻了自然、社會,甚至忘卻了自己的肉身和智慧,物我兩忘,渾然冥同大化之境。
儒家孔子的,“默而識之”,孟子的“天慮而知”、“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荀子的“虛壹而靜”、“大
清明”,張載的“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朱熹的“豁然貫通焉”,“眾物之表里精粗無不到,吾心之全體
大用無不明”,陸九淵的“吾心”與“宇宙”的冥契,王陽明的“致良知”,雖不排斥客觀外象直接作用于
感官認知,但都是揚棄知覺思慮,直接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達到對道德本體之契合的一種境界或
方法。
佛家更是強調一種精神性的自得和內心的體驗,徹見心性之本源。禪宗的參究方法是不立文字,教外
別傳,直心而行,無念為宗,觸類是道,即事而真。不執(zhí)著外物,種種言行純任心性之自然。禪宗的頓悟
成佛,排除語言文字、邏輯思維工具,主體直接契入客體(人生的本性或宇宙的實相),與客體融合為一。
這種思維活動的過程與結果是只可意會而不能言傳的,有賴于每個人自己體悟,別人只能暗示、啟發(fā),而
不能替代。
超越邏輯,祛除言詮,止息思維,掃除概念,排斥分析、推理諸理性思維活動,精神內斂,默然返照,
當下消解了主客、能所、內外、物我的界限,渾然與天道合一。這是一種思維狀態(tài),即“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當下得到了對于生活和生命,對于自然世界和精神世界之最深邃的本
質的一種整體的、綜合的洞悉。但這種狀態(tài)實際上是在多次反復的理性思維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理性思
維的鋪墊,這種靈感或悟性就不可能出現。
(選自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周易》的思維方式是由具象到抽象,其具體的形象符號,有助于人們把握事物的抽象意義。
B.《周易》體現的中國思維,完全摒棄了語言,崇尚一種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思維方式。
C.卦象是《周易》的骨骼,舍象則元《周易》,《周易》的思想方式影響了中醫(yī)和中國古代科技。
D.莊子“得魚而忘筌”和王弼“得象在忘言”的觀點,強調的是穿透形象進而領略其背后之意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中國哲學認為,要把握宇宙本體,完全得靠直覺和頓悟,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認知方法就
是無用的。
B.禪宗參悟修行的過程,直心而行,純任心性之自然,這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頓悟而成佛,他
人不能替代。
C.儒學大家張載、陸九淵都主張拋棄知覺思慮,而用身心體驗宇宙終極的實在,達到身心與道德本體
的契合。
D.道家代表人物老子主張“滌除玄覽”,莊子主張“心齋”“坐忘”,他們提倡排除雜念,保持心靈
的虛寂。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詩句與文中“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思維狀態(tài)最
相近的一項是()(3分)
A.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雞一聲天下白。(李賀《致酒行》)
B.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夏元鼎《絕句》)
C.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D.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2.(2021屆重慶市南開中學高三3月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論蘇軾的詩歌美學思想
曠世奇,蘇軾不僅是杰出的文學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學批評家。在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性的認
識上,蘇軾有自己的見解和思想淵源。
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視文學積極的社會作用,強調有為而作,
針硬時弊。他在《題柳子厚詩》中寫道:“詩須要有為而作……好奇務新。乃詩之病?!彼^“有為而作”,
目的在于揭發(fā)當世政治的過失和社會中的種種不平,從而達到“療饑”“伐病”的功效。蘇軾的意圖十分
明確,寫詩就要充分發(fā)揮詩歌的社會功能,有所勸誡,有補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飾現實,阿諛奉承。蘇軾
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詩獲罪的原因時說:“昔先帝召臣上殿,訪問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
屢論事,未蒙施行,仍復作詩文,寓物以諷,庶幾流傳上達,感悟圣意。”這說明蘇軾確是有意繼承風、
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提倡充分發(fā)揮文學的社會功能,以揭發(fā)流弊、拯時救世。蘇軾《答喬舍入啟》中
寫道:“某聞人才以智術為后而以識度為先,文章以華采為末而以體用為本.國之將興也,貴其本而賤其
末:道之將廢也,取其后而棄其先。用舍之間,安危攸寄?!弊髡甙盐恼轮亍绑w用”還是重“華采”與國
家的興亡聯系起來,強調“以體用為本”?!耙泽w用為本”與“有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蘇軾文
藝中儒家兼濟天下思想的反映。
蘇軾認為詩畫要傳神,而滿足于摹寫物象,意盡句中,不是成功的藝術作品。對蘇軾詩貴傳神的見解,
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進行剖析:其一、詩要傳客觀物象之神。蘇軾《評詩人寫物》云:“詩人有寫物之功: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他木殆不可以當此?!逼涠?、詩要有“超以象外”的遠韻。“遠韻”是“神似”
的自然發(fā)展,言有盡而意無窮,在“超以象外”的無限時空中,給人留下無限的遐想與回味的余地,這就
是“遠韻”。其三、詩歌創(chuàng)作要有“空靜”的心態(tài)。蘇軾《送參寥師》詩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
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敝挥刑幮挠陟o境,才能擺脫動境的干擾,才能洞察萬物的紛紜變化;只有置
心于虛空,才不為成見所蔽,才能容納萬般妙境。唯其如此,才能寫出體物傳神、意境深邃的詩篇。而要
使心境“空且靜”。首先必須從煩瑣的世俗事務中擺脫出來,使身心閑逸。閑逸才有空靜,空靜才有妙境
和遠韻。
蘇軾《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其一》云:“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詩與畫是兩種不同的
文藝形式,但蘇軾認為它們之間有著共同的美學標準,即“天工與清新”。“天工”,意謂出于自然,無
須雕琢。凡出自“天工”者,必有創(chuàng)作者的個性,給人以“清新”之感。蘇軾在評論詩歌時,常常用天工
清新作為審美標準。在蘇軾看來,自然清新的詩可以當餐,可以提神,清新是詩的生命,美的極致。蘇軾
“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淵源于莊子的美學思想,《莊子》認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素樸而天下莫
能與之爭美”,以及“法天貴真”等,就已道出了不事人工雕鑿的“天工”的實質。在蘇軾的哲學思想中,
最高的范疇也正是“自然”或“道”。蘇軾追求自然之美,實際上是以他最理想的、至高無上的“道”或
“自然”作為他關學追求的最高準則。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作為出色的文學批評家,蘇軾對詩歌的社會功能和審美特性,有著獨特的見解,這些見解與其政治、
哲學思想密切相關。
B.蘇軾認為文章應當重“體用”而輕“華采”,這與他“有為而作”的文學主張在精神上是完全契合
的,并且反映了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
C.蘇軾主張詩貴傳神,認為成功的藝術作品不應追求摹寫物象,而要傳客觀物象之神,且須具備“超
以象外”的遠韻。
D.蘇軾的“天工清新”的審美原則,淵源于莊子的美學思想,常常被他用來作為評論詩歌的審美標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A.蘇軾具有仁政愛民的思想和積極入世的精神,他有意繼承風、騷以來的現實主義精神,并通過創(chuàng)作
來實現文學揭發(fā)流弊、拯時救世的社會功能。
B.蘇軾引用“桑之未落,其葉沃若”,說明詩人要具備“寫物之功”,傳客觀物象之神,達到“神似”,
方能為“遠韻”和“空靜”提供發(fā)展空間。
C.只有處心于靜境與虛空,方能擺脫動境的干擾和成見的蒙蔽,才能夠把握住萬物的變化,容納各種
各樣的妙境,進而創(chuàng)作出傳神詩篇。
D.蘇軾把“自然”或“道”作為自己美學追求的最高準則,提出了“天工與清新”的詩畫美學標準,
認為出自“天工”者,會給人以“清新”之感。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E確的一項是(3分)
A.雖然蘇軾因詩獲罪,然而通過他向皇帝申述自己獲罪原因時的言語,我們卻依然可以發(fā)現他對詩歌
有所勸誡、有補于世的社會價值的認同和堅持。
B.林逋《梅花》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對梅花枝條和香氣進行了準確生動的描寫,
這符合蘇軾“詩要傳客觀物象之神”的標準。
C.蘇軾評價王維詩畫時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因為,詩與畫雖
是兩種不同的文藝形式,卻有著共同的美學標準。
D.孟郊落第所作“兩度長安陌,空將淚見花”極盡憂傷,而得第所作“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
安花”則欣喜無比,這體現了蘇軾所追求的自然之美。
3.(2021屆河北省衡水市冀州中學高三上學期一輪復習檢測)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題。
知恥則有所不為
①恥感文化是中國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它萌芽于早期國家形成的堯舜禹時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對
數千年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②中國傳統的恥感文化,立足于人的個性修養(yǎng),延展到整個社會的道德評價機制,具體表現為向內和
向外兩個層面。從向內的方向看,首先,它強調個人的修身,要求內省、慎獨、反求諸己,通過正己而達
到正人,這一點構成了恥感文化的核心內容。其次它激發(fā)人的奮斗精神,“行己有恥”,它使人為實現自
己的人生理想和道德實踐而積極進取,不屈不撓,進而形成奮發(fā)有為的民族精神??鬃佑醒裕骸昂脤W近乎
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痹谶@天下三德中,知恥居于最深層次,它對好學、力行乃至其他種種行
為發(fā)揮著重要影響。孟子進一步發(fā)揮了孔子的思想,倡導“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修養(yǎng)方法。由孔孟所倡
導的人生理想和實踐,為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所認同,成為他們立身行事的楷模,造成中國歷史發(fā)展中的剛
正之氣,形成一種剛直不阿、特立卓行、奮發(fā)有為的民族精神。再次它崇尚操守,褒揚氣節(jié)。由于恥感文
化能使人從內心控制自己的行為,因而形成中國古代崇尚操守、不媚時俗的道德品格,其具體內涵就是指
廉潔正直、守志不辱的人生品行,最終則是在這種價值追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氣節(jié)觀。
③從向外的方向看,恥感文化對人的一個基本行為要求就是改過遷善,見賢思齊。這是建立于恥感文
化基礎上的內省機制的外化,“知恥則有所不為",進一步做到改過遷善、見賢思齊、最終而達到“至善”
的崇高境地。其次是建立于恥感文化基礎上的社會道德評價機制。特定社會中的道德規(guī)范是恥感發(fā)生的外
在依據,因而“以何為恥”是個具有鮮明時代性的問題,它與整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和價值觀念有著密切聯
系'。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凡是缺乏道德、喪失廉恥之人都會遭到全社會的譴責,無德、無恥之徒都會
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④恥感文化的生理基礎在于人的物質個體對外界的反映和反應;它的心理基礎在于人們對自己行為的
責任感;它的社會基礎在于人們對社會行為規(guī)范所達成的共識。中國之所以特別強調禮、義、廉、恥,是
由于古人早已認識到人的內省和自律對控制人的行為有著巨大的作用,因而才有“知恥而勇”“知恥則有
所不為”的論斷;也認識到無恥之徒為一己私利而不惜、不怕損害社會的利益,因而也違背了人們共同認
可的社會公德和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所以,必須發(fā)掘人的羞恥之心,從根本上使人達到道德上的完善,這在
今天尤其值得大力繼承和弘揚。
(選自《光明日報》)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傳統的恥感文化包括人的個性修養(yǎng)和整個社會的道德評價機制,具體表現為向內和向外兩個層
面。
B.以強調個人的修身為核心內容的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對數千年以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的影
響。
C.恥感文化能激發(fā)人的奮斗精神,使人為實現人生理想和道德實踐而積極進取,是奮發(fā)有為的民族精
神。
D.孔子所提出的好學、力行、知恥被稱為天下三德,其中知恥很重要,它對好學和力行都有很大的影
響。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恥感文化起源于堯舜禹時期,是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它要求個人要內省、慎獨、反求諸己,通過正己
來正人。
B.中國古代之所以能形成崇尚操守、不媚時俗的道德品格,是因為恥感文化能使人從內心控制自己的
行為。
C.恥感文化既強調個人修身,又崇尚操守,褒揚氣節(jié),在對恥感文化追求的基礎上形成了中華民族的
氣節(jié)觀。
D.違背了共同認可的社會公德和普遍的行為規(guī)范的人,都會遭到全社會的譴責,并被釘在歷史的恥辱
柱上。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之所以特別強調禮、義、廉、恥,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中有“知恥而勇”、“知恥則有所不為”
的論斷。
B.由孔孟所倡導的人生理想和實踐,為中國歷代志士仁人所認同,是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內向層面的展
/Jxo
C.改過遷善、見賢思齊的行為要求,以及整個社會公認的道德評價機制,是中國傳統恥感文化外向層
面的展示。
D.《世說新語》中周處除三害的故事說明恥感文化對中國人的行為有著巨大的作用,有助于人道德上
的完善。
4.(2021屆江西省上高縣第二中學高三4月半月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
禮是外部對你言行的制約和限定,在這種制約和規(guī)范中,包含了很多禮的思想,形成了一種禮教,對
人起到了教化作用,從而使人產生君子意識。理學,是一種精神的自我肯定,特別講究“內省”的功夫,
向內觀察自己。它只是教化,沒有刑罰的手段來制約和規(guī)定。禮學的功效是鞏固社會秩序,而理學使人的
精神得到了升華。
禮是由外到內的,是由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重復你的行為,逐漸形成的一種習慣,再用習慣來逐漸改
變你的人格。孟子說“動容周旋中禮”。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能夠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
禮勿言,非禮勿動”,但是你內心究竟怎么樣,別人不知道。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外部表現和
內部精神不相吻合的情況,這種狀態(tài),我們即稱其為“虛偽”。
禮是一種人格面具,是必需的。禮強調每個人在社會中,不同的地位就要有時自己不同的要求。一個
人在社會中要接觸的人是很多的,接觸不同的人要相應地改變自己的身份。人接觸的對象是不斷改變的,
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也在不停地改變。所謂的“人格面具”也不是一套,是多變的。跟不同的人接觸,雖然
都是禮,但是是有差別的,這是由社會地位和身份差別來決定的。既然禮是人格面具,這樣就產生了一種
扮演意識,你的行為總是要符合自己的角色。
禮培養(yǎng)的是角色性人格,不能統一人精神的內在模式,不能為我們提供道德因子,同時也不能為我們
提供精神依歸。所以說,禮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說先秦禮是盛于當時的分封制的社會,秦始皇以后由分
封制變?yōu)榭たh制,整個社會結構和先秦相比,已經發(fā)生了很人的變化。于是,不斷出現一些新的問題,同
時先秦有的一些問題,到了后代已經不存在了,而有些先秦禮中沒有的情況后代卻出現了。后代出現了很
多的問題,這些問題是《三禮》中沒有的。唐代以后,社會已經變化了,不僅禮的制度應當有變化,對禮
學所不能解決的問題也要進一步思考。
這就產生了理學。真正代表從禮學到理學的轉變的,是宋代葉適《習學汜言》中的一句話:“以禮決
事,孰若以禮制心?!倍Y學是用來治世的,理學是治心的,這是一種轉變。從禮學到理學的轉化申,理學
把禮學的很多概念觀點進一步深化了。禮學沒有提供給我們原始的核心性的東西,但是理學為我們提供了。
理學都有一個原始基本點,我們可以模仿著“天賦人權”的說法,實際上就是“天賦良知”。禮學把人分
成很多等級,比如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等,用禮來固化等級的差別。而就理學來說,天賦
良知,大家都在一個平等的起跑線上。這樣就淡化以至于消除了人在社會中不同等級的觀念,在理的面前,
等級性無效。
禮學是一種角色性人格,每個人扮演的角色應該做什么事,你就要把它做好。但理學是一種個人的追
求,而不能成為對人的要求。就理學本身而言,理學可以作為一種學術來研究,自己自愿地將其作為一種
修養(yǎng)的手段也很好,但是不能用理去要求別人。
(摘編自劉曉東《禮學與理學》)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在外部對人的言行進行制約和限定,它對人起到教化作用,從而讓人產生君子意識。
B.禮是一種人格面具,人對不同的人,因為社會地位和社會身份的不同會產生禮的差別。
C.禮不能統一人精神的內在模式,不能提供道德因子、精神依歸,對人的人格無盆。
D.禮會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一些新的問題,社會變了,禮的制度也應該相應改變。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A.禮僅僅在外部對人進行制約和規(guī)范,而理則是在人的精神方面起自我肯定的作用。
B.人要有一種扮演意識,有意降低自己的身份比有意抬高自己的身份更符合禮的要求。
C.人的外部表現和內部精神不相吻合,表現在人的言行和內心不一致,這是廣種“虛偽”。
D.禮學把人分成很多等級,但理學卻相反,它認為人人都是平等的,是沒有等級性的。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禮學和理學的功效是不相同的,前者是鞏固社會秩序,后者則是使人的精神得到升華。
B.禮學和理學會相互轉化,相互作用,前者將治世轉化為治心,后者將治心轉化為治世。
C.理學給我們提供了原始的核心性的東西,它還在轉化中將禮學概念觀點進行了深化。
D.禮學對人有要求,而理學只是個人追求,不是對所有人的要求,我們也不能用它去要求別人。
?考點二:分析結構思路
【真題回放】
1.【2021年高考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第1-6題。(17分)
考據、批評與欣賞
朱光潛
①把快感、聯想當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誤解。有一種誤解是學者們所特有的,就考據和批評當作欣賞。
②拿我在國外大學讀的莎士比亞這門功課來說,英國的教授整年地講“版本的批評”;莎士比亞的某部劇
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對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對折本”,各有幾次翻印,某一個字在第一次“四折
本”怎樣寫,后來在“對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樣……自然他們不僅講這一樣,對來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視:
莎士比亞大概讀過些什么書?《哈姆雷特》是根據哪些書寫的?他和戲院和同行的關系如何?“哈姆雷特”
是不是作者現身說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學者們個個埋頭于灰封蟲咬的故紙堆中,尋找片紙只字以
為至寶。
③這些功夫都屬于中國人說的“考據學”。這門課的教授只做這種功夫,對我們也只講他研究的那一
套。至于學生能否欣賞劇本本身,他并不過問。從美學觀點來說,我們該如何看待這種考據工作呢?
④考據所得的是歷史知識,可以幫助欣賞,卻不是欣賞本身。欣賞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賞說,版本、
來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題外事,因為美感經驗全在欣賞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說,這些歷史的知識卻非常重
要,要了解《洛神賦》,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關系;要了解《飲酒》詩,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
底是“悠然望南山”還是“悠然見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賞,則沒有走進文藝的領域。通常富于考據癖的學者難免犯兩種錯誤。第一種
錯誤是穿鑿附會。他們以為作者字字有來歷,便拉史實來附會它。他們不知道藝術是創(chuàng)造的,雖然可以受
史實的影響,卻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種錯誤是因考據而忘欣賞,他們好匕食品專家,把一席菜的來源、
成分及烹調方法研究得有條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觀,不肯染指。而我是饕往漢,對于考據家的苦心孤詣雖
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為,最要緊的事還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來咀嚼,領略領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據學者們自己看來,考據就是一種文學批評,但是一般人所謂的文學批評,意義實不僅如此。
文學批評學者向來有派別的不同,所認識的文學批評的意義也不一致。區(qū)分起來,除開上述幫助了解的文
學批評,主要還有兩類。
⑦第一類是“法官”式的文學批評?!胺ü佟币小胺ā?,也便是“紀律”,“法官”式的學者心中
預存幾條紀律,用來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們的就是美,違背它們的就是丑。他們向作家下批語說:“亞
里士多德明明說過壞人不能做悲劇主角,你何以要用一個殺皇帝的麥可白?”但文藝是創(chuàng)造的,誰能拿死
紀律來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類就是近代法國印象主義的文學批評。這一派學者可說是“饕餐者”:只貪美味,嘗到美味便把
印象描寫出來,法郎士說:“依我看來,文學批評和歷史一樣,只是一種給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說;一切小
說,精密地說起來,都是一種自傳。凡是真正的文學批評家都只敘述他的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边@是印
象派文學批評家的信條。他們主張,文學批評應當時藝術的、主體的,各人應以自己的嗜好為標準。
⑨“法官”式的文學批評所持的是“批評的態(tài)度”,印象派的文學批評所持的是“欣賞的態(tài)度”,它
們是相反的。批評的態(tài)度是冷靜的,不雜情感;欣賞的態(tài)度則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態(tài)的交流。批評的態(tài)
度須用反省的理解;欣賞的態(tài)度則全憑直覺,批評的態(tài)度預存美丑的標準,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評判它的
美丑;欣賞的態(tài)度則忌雜有任何成見,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藝作品如果始終持批評
的態(tài)度,則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經驗。
⑩我是傾向于印象派的,不過我也明白它的缺點,比如看一幅圖,內行有內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
印象,它們的價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時候歡喜讀《花月痕》①一類的東西,現在想來不禁赧顏,究竟是從前
對還是現在對呢?文藝雖無普遍的紀律,而美丑的好惡卻有一個道理,遇見一個作品,只說“我覺得好”
還不嵯,還應說出覺得好的道理。
?總之,考據、批評都不是欣賞,但是欣賞卻不可無考據與批評。有的人太看重考據和批評的功夫,
有個人又太不肯做腳踏實地的功夫,以為有文藝的嗜好就可以談文藝,這都是很大的錯誤。
(有刪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長篇小說,情調纏綿哀怨。
1.第②段畫線的詞語“現身說法”在文中是指0(2分)
2.第②段詳細列舉“功課”內容,對其作用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
A.流露出作者對純考據工作不滿的態(tài)度。
B.證明考據學者只做這種無意義的功夫。
C.有助于讀者對考據工作形成感性認識。
D.為“考據對欣賞是題外事”提供證據。
3.概括“法官”式文學批評的特點。(3分)
4.以下對文章的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討論的對象,總領全文。
B.第②?⑤段著重闡述了作者對考據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別對第⑦⑧段進行了深入分析。
D.第?段總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張。
5.下列推斷與文章一致的一項是()(3分)
A.把考據和批評當作欣賞的人不都是學者。
B.如果不欣賞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經驗。
C.在考據學者們自己看來,文學批評也是一種考據。
D.“法官”式文學批評者不認為《麥可白》是一部悲劇。
6.分析作者與印象派在文學批評觀點上的異同。(5分)
2.(2021年高考江蘇卷)閱讀下面的作品,完成16~18題。
羅丹的雕刻
熊秉明
雕刻的發(fā)生源自一種人類的崇拜心理,無論是對神秘力的崇拜,對神的崇拜,或者對英雄的崇拜。把
神像放在神龕里,把英雄像放在廣場的高偉基座上,都表示這一種瞻仰或膜拜的情操。雕刻家把神與英雄
的形象具體化。他的創(chuàng)作是社會交給他的任務。所以雕刻家在工作中,雖然有相當的自由,可以發(fā)揮個人
才華,但是無論在內容上,在形式上,還要首先服從一個社會群體意識長期約定俗成的要求。有時,我們
在廟宇裝飾、紀念碑細部也看到日常生活的描寫,有趣而抒情,然而那是附檸的配曲。
羅丹的出現,把雕刻作了根本性的變革,把雕刻受到的外在約束打破。池不從傳統的規(guī)格、觀眾的期
待去考慮構思,他以雕刻家個人的認識和深切感受作為創(chuàng)造的出發(fā)點。雕刻首先是一座藝術品,有其豐富
的內容,有它的自足性,然后取得它的社會意義。所以他的作品呈現的時候,一般觀眾,乃至保守的雕刻
家,都不免驚駭,繼之以憤怒、嘲諷,而終于接受、欣賞。他一生的作品,從最早期的《塌鼻的人》《青
銅時代》,一直到他最晚年的《克列蒙梭》《教皇伯諾亞第十五》都受到這樣的遭遇,只不過引起的波瀾
大小不同而已。
欣賞羅丹畢生的作品,我們也就鳥瞰了人的生命的全景。從嬰孩到青春,從成熟到衰老,人間的悲歡
離合,生老病死,愛和欲,哭和笑,奮起和疲憊,信念的蘇醒,絕望的呼訴……都寫在肉體上。
招搖他說“忠于自然”,而在他的手中,人體已經開始扭曲,破裂;他說“尊重傳統”,然而他已經
把雕刻從紀念碑功能中游離出來。他所做的不是凱旋門,而是“地獄之門”.這是一大轉變。凱旋門歌頌
歷史人物的豐功偉績,而“地獄之門”上沒有英雄?!暗鬲z之門”其實也可以稱作“人間之門”,而羅丹
所描述的人間固然有鮮美和酣醉,但也彌漫陰影和苦難,煩憂和悲痛,奮起和隕落。羅丹用雕刻自由抒情,
捕捉他想象世界中的諸影,諸相。雕刻是他恣意歌唱的語言。在羅丹手中,塑泥變成聽話的工具,從此,
在他之后的雕刻家可以更大膽地改造人體,更自由地探索嘗試,更痛快地設計想象世界中詭奇的形象?,F
代雕刻從此可能。
說他的雕刻是最雕刻的雕刻是可以的,因為雕刻本身取得意義;說他的雕刻破壞雕刻的定義,已經不
是雕刻,也是可以的,因為雕刻不僅具有堅實的三度實體的造型美,而且侵入詩,侵入哲學。說在他的作
品里,我們看見雕刻的源起是可以的;說在他的作品里,我們看到雕刻的消亡也是可以的。因為他的雕刻
在生命的波瀾中浮現凝定,生命啄破雕刻的外殼又一次誕生。
他說:“在做藝術家之前,先要做一個人“。”每天有那么多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從世界的各個
角落來到巴黎羅丹美術館,在他的雕像之間徘徊,沉思,因為那些青銅和大理石不只是雕刻,那是,用他
自己的話說,“開向生命的窗子”。
(有刪改)
16.請簡要概述第一段的論述層次。(6分)
17.羅丹給雕刻帶來的“根本性的變革”體現在哪些方面?請簡要概括。(6分)
18.請結合文章,闡釋文末“開向生命的窗子'’的內涵。(6分)
【規(guī)律探秘】
“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是高考論述類文本??伎键c,可單獨沒題,也可將該考點與概括要
點、分析作者觀點態(tài)度結合起來考查,呈現一種綜合命題趨勢。2021年高考上海卷單獨設題。從高考試題
來看,重點考查把握段落之間的相互聯系,以及把握文段內部的層次。題型以客觀選擇題為主,個別省
市有主觀題形式。2017年高考仍會沿襲上述命題特點。
【知識梳理】
論述類文章的基本結構是“三段論式”,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此基礎上,又有多種結
構方式,如并列式、遞進式、總分式、對照式等。因此,閱讀論述類文章,就要注意分析它的論證過程,
把握它的思路,理清它的結構。具體來說,要辨識舉例論證、道理論證、對匕論證、比喻論證等論證方法;
要具體分析全文的論證層次,分析分論點之間的層次??山柚恍┱Z言標志,弄清各段之間、分論點之間
的內在聯系,明白它們之間或并列、或對照、或總分、或遞進的關系。如:設問句表示領起下文,展開下
一層的論述;“另一方面”表示引出相關的材料;“誠然”表示轉入相反的內容;“總而言之”表示由分到總
或得出結論……分析段落層次時,要看文章在什么地方提出主要問題,從什么地方開始分析問題,到什么
地方歸納出結論??傊?,對文章進行上述分析之后,一般說來,文章的結構、思路就很清楚了,最后可以
對文章形成一個總體把握。
【方法指導】
1.熟悉高考,掌握規(guī)律。
歷年高考分析結構思路類試題仍是復習的重點。通過對高考題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題)的研究,
可以了解分析結構思路類試題常見題型、命題規(guī)律及選材范圍,有效提高旦習的效率。
2.多讀勤練,提高分析能力。
論述文的結構有其特點,學生可在復習中選擇一些典型的論述類文章來讀,并通過強化訓練,掌握論
述類文章的結構特點,提高分析能力。
3.掌握分析文章結構思路的方法:
⑴抓住文體特征,明確論點,分析觀點與材料的內在邏輯關系。
①要扣住文章的題目,題目或點明中心論點,或提出論述的問題,或點出議論的范圍(話題)。
②要抓住文章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中心論點或出現在題目,或出現在文中開頭(首段),或歸納于文
尾(末段);分論點往往位于文段開頭或結尾。
③抓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包括引用材料)、正面論據和反面論據。
④抓論證,論證的結構一般有總分、并列、層進、正反四種形式。一般來說,大多議論文的整體結構
屬于總一分一總結構,在分說部分,往往會采取或并列、或層進、或正反的結構模式。
還要注意的一種是駁論文,一般會采取或先駁后立、或邊破邊立的結構:駁論文主要從三個方面來駁
斥對方錯誤,即駁錯誤論點、駁錯誤論據、駁錯誤論證(推理過程),然后由此確立自己觀點的正確性。
⑵尋找標志性詞語。
如“首先、其次、再次“,表示主次輕重的順序或問題的幾個方面,是并列關系;“總之”、“由此可見”
表示結論,一般是分總關系;“所謂”表示有所解釋,是解說關系。可以作為標志性詞語的有:A.關聯詞B.表
明承通關系的詞語關聯詞C.順序詞D.范圍詞E.過渡詞。
⑶尋找關鍵語句。
論述類文本中的有些句子,如領起句、總起句、過渡句、設問句和小結句等,往往能體現文章思路,為
我們劃分文章結構提供了重要參考。
⑷注意答題規(guī)范:
思路①:首先(從、由-----寫起)接著寫(引出)然后最后
思路②:引題一事例一拓展一反思。
思路③:以“……”為線索,選取了那些材料來表現主旨。
思路④:作者構思文章的思路:時間、地點、邏輯[并列、遞進(層層深入)、正反對照]、情感變化等。
【訓練提升】
1.(2021屆江蘇省揚州中學高三3月質量檢測)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題。(18分)
“真情實感”論的貧乏和僵化
現代和當代散文缺乏系統的理論,散文理論界影響最大的是“真情實感論”。其著名論述是:“散文
創(chuàng)作是一種表達內心體驗和抒發(fā)內心情感的文學樣式?!薄八饕且詢刃纳钐幈虐l(fā)出來的真情實感打動
讀者?!辈浑y看出,事實上把散文的特殊性定性在“真情實感”,也就是抒情性上。這種“真情實感論”
在相當一個時期中,擁有相當的權威,至今仍然得到學界并不敏感的人士的廣泛認同,但這樣的理論是極
其粗陋的。
首先,真情實感并不是散文的特點,而是一切文學共同的性質。其次,真情實感的強調,并非永恒現
象,而是一種歷史現象,最初出現在五四時期,是對“瞞和騙”的文學傳統的反撥,后來,是在新時期對
“假大空”政治圖解的顛覆。把這種理念從具體的歷史語境中抽象出來,作為散文的永恒的性質,實質上
是以抒情為半徑為散文畫地為牢。中國散文史乃至西方散文史上,并不全以抒情為務,不以抒情見長的散
文杰作,比比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裝飾裝修付款承諾書模板
- 醫(yī)院病房空調租賃協議
- 門窗工程合同范本新
- 節(jié)目錄制桁架租賃協議
- 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房屋拆除協議
- 化妝品生產存儲協議
- 水利基本建設資金與新型城鎮(zhèn)化
- 湖泊租賃合同
- 燃氣輪機安裝工程合同
- 辦公樓裝修升級協議
- 軟件正版化概念培訓
- 運輸公司安全生產隱患排查制度
- 譯林新版(2024)七年級英語上冊Unit 5 Reading課件
- 爆破設計說明書(修改)
- 2025屆天津市南開區(qū)南開中學語文高三上期末達標檢測試題含解析
- 光伏電站運維詳細版手冊
- 基于深度教學構建高品質課堂
- 藝術學概論第一章-彭吉象
- 51job在線測評題集
- 2024新教科版一年級科學上冊全冊教案
- 2、5、3的倍數(教案)-2023-2024學年五年級下冊數學人教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