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7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教學設計2_第1頁
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7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教學設計2_第2頁
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7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教學設計2_第3頁
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7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教學設計2_第4頁
高中歷史人教統(tǒng)編版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7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教學設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7課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教學設計一、教學理念圍繞黨的十九大提出的“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同時根據本課的課程標準要求,即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結合當今社會聚焦的熱點問題和時代要求,本課帶領學生探究法治與德治的關系,加強法治意識,培養(yǎng)中學生的道德品質和健全人格,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并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的民族精神,培育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弘揚使中學生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帶領學生感受法治和德治由最初的對立到走向融合的關系,以史為鑒,培養(yǎng)學生對傳統(tǒng)中國與現(xiàn)代中國的認同、溫存以致熱愛。在課程中注重思想性、科學性、時代性、系統(tǒng)性、指導性。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以中國古代歷史發(fā)展為主線,展現(xiàn)歷史演進中法治與德治的成果,揭示其基本規(guī)律和趨勢。發(fā)揮本課立德樹人的教育功能,使學生能夠從歷史的角度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命運。二、教科書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來自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一,以“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為主題,本單元題目為“法律與教化”,教材貫穿整個中國古代歷史,結構完整,體例清晰,各目之間層次感強,段落意涵明確。針對教材體現(xiàn)出的這些特點,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時空觀念,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以實現(xiàn)教學目標,春秋戰(zhàn)國亂世中法治與德治之爭,自漢到唐治世中禮教與法治的結合,自宋至明清,儒學的成熟——理學的出現(xiàn),為基層道德教化提供新的形式——鄉(xiāng)約,鄉(xiāng)約隨著時代發(fā)展,內涵也在發(fā)生變化,不同王朝面臨不同問題都會使得其在治國方略選擇中有所不同。教材能夠體現(xiàn)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展現(xiàn)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教學設計中特別關注和體現(xiàn)家國情懷,通過明清鄉(xiāng)約儀式的宣講內容和嚴格儀式,學生體會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根據教科書中三個“學習聚焦”將本課分為三大歷史階段講述中國古代社會的法律治理與道德教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儒法斗爭,漢以后的禮法結合,宋以后禮法結合深入發(fā)展形成新的產物——鄉(xiāng)約。三目內容從縱向上敘述德治與法治產生演變中對立融合的歷程,從橫向上展示法治與德治的內涵和形式。本課教學設計嚴格遵循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同時補充時代背景與歷史影響以深化學生的認識。通過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背景和治國困境引出以子產、叔向為代表的春秋戰(zhàn)國兩大思想流派治國論爭,從而讓學生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通過教材“史料閱讀”管理國家中法治、禮治觀點對比,引導學生比較儒法兩家在治國方略上的對立及原因。使用教材圖片資料“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引導學生分析漢代法律具有的儒家特點。通過董仲舒的觀點,引導學生知道禮教與法治開始結合。通過《唐律疏議》的條文,引導學生知道漢唐“禮法并用”統(tǒng)治手段的特點和影響。利用教材“學思之窗”中的《呂氏鄉(xiāng)約》和“明太祖‘六諭’”結合教材圖片“清朝的鄉(xiāng)約儀式”,引導學生思考從宋至清鄉(xiāng)約所講內容的變化,從鄉(xiāng)約與法律階段性關系中概括這一時代社會治理中禮法并用的突出特點。最后使用教材的“思考點”布置學生課下思考:為什么中國歷史發(fā)展、時代更替,而道德倫理與法律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根據教材“探究與拓展”布置課下作業(yè),完成“問題探究”,回答“學習拓展”并就此問題寫一篇小作文。三、學情分析本課授課班級為北京八中高二歷史選課班,是高二年級志在選擇歷史作為高考科目的學生,歷史基礎較好。且學生在高一階段已經學習過中國古代史內容,包括“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變遷”,“百家爭鳴與儒法思想”,“漢尊崇儒術”,“唐的大一統(tǒng)”,“宋代的理學”,“明清思想的新變化”等內容。對中國古代“法治與禮教”有一定了解。加之北京八中歷史選課班學生知識面較廣,思維活躍,具備一定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具有一定的問題探究能力,為本課強調的“素養(yǎng)和方法培養(yǎng)”、“問題探究”深入推進打下基礎。四、教學目標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開始,統(tǒng)編高中歷史教科書的制定,試教工作的圓滿完成,新教科書即將投入使用,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歷史思維能力日漸成為歷史教學的中心目標。故在試教中,本課設計以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培養(yǎng)為落腳點,重視素養(yǎng)的生成過程和歷史學方法的培養(yǎng)。具體而言,本課是如下設計的。唯物史觀: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不能脫離特定社會政治條件和歷史文化傳統(tǒng),學習中國古代的法治與禮教,加深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分析方法,對上層建筑各領域的實質進行深入分析。具體而言,通過井田制到地主土地私有制經濟基礎的變遷,引發(fā)治國方略——法治、禮教等上層建筑的發(fā)展變化;從西漢至清,經濟基礎未引發(fā)質變,卻也在不斷向前發(fā)展著,上層建筑——中國古代禮法并用的治國方略不斷繼承發(fā)展演變。時空觀念:不同歷史時期和王朝面臨不同問題都會使得其在治國方略選擇中有所取舍和不同,以適應時代發(fā)展,解決統(tǒng)治弊病,引導學生在歷代王朝禮治和法治的選擇上生成這一認識。史料實證:提供多種類型的史料,包括選自《人民日報》的現(xiàn)代評論文章,《禮記》、《韓非子》等古代文字史料,“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等文物史料,明《鄉(xiāng)甲約》中的古代圖片史料和現(xiàn)代鄉(xiāng)約儀式的圖片資料。通過史料認識,增強學生實證意識,提高學生從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提升學生據材料認識歷史的意識,使得學生能夠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與現(xiàn)實問題。歷史解釋:通過分析漢唐法律案例和解讀《唐律疏議》中“十惡”、“八議”的定罪量刑原則,學生合作探究并概括漢唐“禮法并用”的特點和影響。家國情懷:通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子產、叔向、孔子、韓非子為代表的仁人志士提出救國定世的方案,學生領悟挽救亂世的社會責任感和濟世救民的國家情懷。通過秦嚴刑峻法的失敗和漢代的禮法并用,學生感受社會治理中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以及傳統(tǒng)文化對社會治理的深遠影響。通過明清鄉(xiāng)約儀式的宣講內容和嚴格儀式,學生感悟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培養(yǎng)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五、教學重難點分析緊緊圍繞新教材內容和新課標要求,結合北京八中高二歷史選考班的學情,分析得出本課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德治與法治交鋒的內容和原因;西漢以來治國方略禮法并用趨勢的具體表現(xiàn)。難點:先秦時期成文法產生的前后過程,漢唐禮法并用的具體特點。宋明清鄉(xiāng)約的演變。針對教材重難點,本課采用以下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分析法、問題探究法、對比分析法、討論法、練習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針對教材重點部分,本課采用以下突破策略。充分利用教材正文內容和“史料閱讀”的材料,教師利用問題進行引導,并通過教材中的“學習聚焦”結合學生已經學過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背景講解德治與法治在戰(zhàn)國走向的不同命運及原因。補充《睡虎地秦簡》、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漢書?董仲舒?zhèn)鳌分械南嚓P資料,架設臺階,逐級設問,引導學生思考自秦漢至唐社會治理的突出特點,并結合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加深學生對西漢以來禮法并用治國方略的認識。針對教材難點,本課采用以下突破策略。學生自學教材36頁第二段正文,并補充《春秋左民經傳集解》、《左傳?昭公六年》相關材料,引導學生思考子產與叔向爭論的焦點。補充《太平御覽》、《唐律疏議?名例律》中的相關案例并結合教材內容,利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得出漢唐“禮法并用”的特點和影響,進一步得出教材37頁的“學習聚焦”。學生自主閱讀教材38、39頁內容,補充《藍田呂氏鄉(xiāng)約》、《鄉(xiāng)甲約》、《文堂鄉(xiāng)約家法》、《仁壽縣志》、現(xiàn)代文堂鄉(xiāng)約儀式中的相關材料,以時間軸梳理專題,引導學生構建表格,建立知識聯(lián)系,幫助形成完整線索以深化理解。并據教材38頁的“學習聚焦”結合學生完成的表格,從宋鄉(xiāng)約與法律分離——“約律分野”,明鄉(xiāng)約與法律結合——“約律融合”,清鄉(xiāng)約為法律所用——“約為律用”三個層次講解從宋至清,鄉(xiāng)約與法律關系經歷的階段性變化,加深學生對宋明清鄉(xiāng)約演變的認識,突破教學難點。六、教學過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間分配)教師活動和教學資源學生活動教學設計思路導入2分據“4·14聊城于歡案”簡況及《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引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在法律和倫理道德并存的當代社會,何以法律受到倫理道德如此大影響?兩者在中國歷史上有著怎樣的發(fā)展規(guī)律?聆聽,思考,引發(fā)興趣激發(fā)學習探究興趣,引發(fā)學生思考本課的主題“法治與禮教”的關系。(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10分1.出示材料:周人尊禮……(禮)則以觀德,德以處事。

——《禮記》結合教材36頁第一段正文引導學生思考:西周采用的治國方略。結合教材36頁第一段戰(zhàn)國時期“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和圖片《孟子圣跡圖·擴充仁心》引發(fā)學生興趣:為什么儒家治國方略得不到戰(zhàn)國君主支持。2.出示材料:(子產)鑄刑書于鼎,以為國之常法?!獣x杜預《春秋左民經傳集解》昔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法律),懼民之有爭心也……民知有辟,則不忌(畏懼)于上,并有爭心,以征于書(法律文件),而徼幸(饒幸)以成之,弗可為矣……民知爭端矣,將棄禮而征于書。錐刀之末,將盡爭之。亂獄滋豐,賄賂并行,終子之世,鄭其敗乎!——叔向《左傳?昭公六年》結合教材36頁第二段正文,引導學生據材料思考:子產與叔向爭論的焦點。3.據教材37頁“史料閱讀”,教師提問:儒法兩家在治國方略上觀點有何不同?結合教材36頁第三段正文,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不同?通過教材36頁“學習聚焦”結合春秋戰(zhàn)國的時代背景講解德治與法治在戰(zhàn)國走向的不同命運及原因。

閱讀出示材料,思考并組織語言回答問題。生答:以“德”為核心的禮制結合不公之于眾的《九刑》。學生自主閱讀教材36頁第二段正文,生答:要不要公布成文法。生答: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由于課標強調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所以課程設計了中國古代法律由不公開公布到公開公布成文法的過程。課標要求春秋戰(zhàn)國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因此教學設計中重點對比以子產與叔向的爭論,儒家與法家治國方略的爭論,有助于學生時代背景和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理解這兩大問題。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素養(yǎng)。(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

15分1.出示材料:盜采人桑葉,贓不盈一錢,何論?貲(罰)徭三旬(三十天)。完城旦(無期徒刑,筑城),以黥城旦誣(誹謗)人,何論?當黥?;蚺c人斗,縛而盡拔其須眉,論何也?當完城旦。士伍甲斗,拔劍伐,斬人發(fā)結,何論?當完為城旦。

——《睡虎地秦簡》引導學生思考《秦律》體現(xiàn)出的法家思想特點。2.出示材料:妻悍而夫毆笞之,非以兵刃也,雖傷之,毋罪。妻毆夫,耐為隸妾(終身為官府服役)。子賊殺傷父母,奴婢賊殺傷主、主父母妻子,皆梟其首市。父母毆笞子及奴婢,子及奴婢以毆笞辜死,令贖死(交納錢物而免除死罪)?!獜埣疑綕h簡《二年律令》引導學生思考《二年律令》與以往律法相比的突出特點,結合西漢“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時代背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3.出示材料:圣人之道,不能獨以威勢成政,必有教化。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其事異域,其用一也。

——《漢書·董仲舒?zhèn)鳌芬龑W生思考董仲舒對禮教與法治關系的看法。4.出示材料:案例一

有個大夫隨從君主外出打獵,君主獵得一頭小鹿,交給大夫帶回。路上遇見母鹿,母鹿與小鹿互相啼,引起了大夫的側隱之心,放了小鹿,為此惹惱了君主,非要以“違君命”罪處罰大夫不可。在未定罪之前君王有了病,這時他又想到大夫心地仁慈,不但赦免了大夫,還要提拔大夫為太子傅。董仲舒:君子不麛不卵(麛乃是鹿子之稱,卵,鳥卵),大夫不諫,使持歸,非義也,然而中感母恩,雖廢君命,徙之可也。案例二

乙與丙爭吵打架,丙用佩刀刺乙,乙的兒子甲(見此情況)用棍子打丙,卻誤傷其父。董仲舒:父子是至親,兒子看見別人與父親打架十分擔心,(在情急之下)拿著棍子去幫忙,他并非有意要傷到父親。

——以上均摘自《太平御覽》材料二

“十惡”是中華法系中規(guī)定的常赦不原的十種最嚴重犯罪,屬于嚴重違犯禮經,喪失以忠君和孝親為核心的道德,破壞以君臣、父子、夫婦為三綱的倫常行為。八議制度指貴族觸犯刑法并不是可以逍遙法外,而是由專門的“八議”來定罪。如果屬于八議范圍的人犯死罪,除十惡者外,都必須奏請皇帝批準議刑,再將所議之結果,報請皇帝裁定。十惡八議謀反議親謀大逆議故謀叛議賢惡逆議能不道議功大不敬議貴不孝議勤不睦議賓不義八議內亂議親——以上摘自《唐律疏議?名例律》根據以上材料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小組合作探究漢唐“禮法并用”的特點和影響。引導學生得出教材37頁的“學習聚焦”。生答:嚴刑峻法生答:儒家三綱思想開始萌發(fā),并運用于法律。生答:禮法并用閱讀出示材料,思考,合作探究學習——小組討論并組織語言回答問題。生答:以儒家思想“三綱五?!弊鳛榉啥ㄗ锪啃痰闹饕罁灰匀寮医浀浣忉尫?,強調儒家“仁”“義”,注重思想道德教化;強調儒家“善”,注重犯罪的主觀動機,強調儒家“孝”,注重家庭倫理關系;強調儒家“忠”,注重君臣等級關系。生答:積極:修改法家“嚴刑峻法”,一定程度保護人民;儒家對孝悌仁德的提倡,推行禮樂教化使人向善,有利于社會和諧,而法律則制裁那些不善的惡人;道德輿論成為法律鞭長莫及時的一種彌補措施。消極:儒家等級特權、家長制度貫徹民眾;“禮治”中等級差別特權使得法律失去了最初的公平公正;注重犯罪的主觀動機,擴大斷案者主觀判斷效力,使得古代法律中“人治”的成分大于“法治”。課標要求學生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因此教學設計了西漢禮法并用源起到唐禮法并用的發(fā)展過程,西漢以來治國方略禮法并用趨勢的具體表現(xiàn)。為突破本課重點,采用具體法律案例幫助學生理解禮法并用的特點和影響。并補充相關材料,利用學生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更好突破重點。(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10分1.學生閱讀教材38、39頁內容,分別結合所給材料,引導學生完成從宋元至明清時期法律與教化具體措施的表格。2.出示材料:凡同約者,德業(yè)相勸,過失相規(guī),禮俗相交,患難相恤。

——地方儒士呂大鈞《藍田呂氏鄉(xiāng)約》

各州縣做豎牌十面:凡不養(yǎng)父母時常忤逆者,牌書“不孝某人”。尊長無禮,牌書“不義某人”。偷雞摸狗,牌書“做賊某人”。生事毆人,牌書“兇徒某人”。詭隱地糧,教唆詞訟,牌書“奸民某人”。妄傳誣告,牌書“詐偽某人”。誆騙財物,牌書“無恥某人”。各用大字釘于本犯門左,每會跪約聽講,街民不與往來。約長等勸令同約完成納糧的任務,勸戒同約維護地方安定。

——山西巡撫、刑部侍郎呂坤《鄉(xiāng)甲約》——鄉(xiāng)甲會圖(明鄉(xiāng)約儀式),摘自山西巡撫、刑部侍郎呂坤《鄉(xiāng)甲約》——現(xiàn)代文堂鄉(xiāng)約儀式

——《文堂鄉(xiāng)約家法》為朱元璋“六諭”每月朔望日,擇寬潔公所,設香案。屆時縣中文武官俱至,衣莽衣,禮生唱,序拜,行三跪九叩首禮。興,退班,齊至講所,軍民人等,環(huán)立肅聽。禮生唱,恭請開講,司講生詣香案前,跪,恭捧圣諭登臺,木鐸老人跪,宣讀畢。禮生唱,請宣講圣諭第一條(康熙“圣諭”及《大清律例》),司講生按至講畢而退?!濉度蕢劭h志》2.據教材38頁的“學習聚焦”結合學生完成的表格,提問:從宋至清,鄉(xiāng)約與法律的關系經歷了怎樣的階段性變化?

3.教師引導學生根據以上所學共同概括宋元至明清社會治理的突出特點。引導學生感悟唐律的深遠影響,社會治理策略的延續(xù)性和發(fā)展性。

閱讀出示材料,思考并組織語言回答問題。生答:宋鄉(xiāng)約與法律分離——“約律分野”,明鄉(xiāng)約與法律結合——“約律融合”,清鄉(xiāng)約為法律所用——“約為律用”。生答:禮法并用。根據課標要求及本課教學重點,即知道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tǒng)治手段及具體表現(xiàn),結合學情反饋,更好突破教學難點,即宋明清鄉(xiāng)約的演變。因此在宋到明清禮法并用的階段,教學設計了這一時期比較典型的禮法并用現(xiàn)象——鄉(xiāng)約制度的源起、發(fā)展和演變,有助于學生從一個具體歷史現(xiàn)象的角度理解從宋到明清禮法并用的發(fā)展演變和階段性變化,強化學生對難點的理解。在本環(huán)節(jié)的最后引導學生根據本課以上所學概括宋元至明清社會治理的突出特點,使學生更好理解重點部分。

本課小結與課后作業(yè)

3分1.根據以上所學,教師與學生共同完成本課小結。2.結合南京彭宇案,天津許云鶴案,使用教材38頁“思考點”布置學生課下思考:為什么中國歷史發(fā)展、時代更替,而道德倫理與法律的結合會越來越緊密?3.根據教材40頁“探究與拓展”布置課下作業(yè),完成“問題探究”,并就“學習拓展”的問題寫一篇小作文。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課堂小結;學生根據課上所學思考問題,并完成“探究與拓展”作業(yè)。師生共同梳理中國古代法治、禮教及兩者關系的發(fā)展歷程,強化學生對重難點的理解和更好完成教學目標;最終回到本課的主題“法治與禮教”的關系,通過學習探究中國古代禮法并用的治國方略,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道德與法律密切聯(lián)系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社會的責任,培養(yǎng)家國情懷素養(yǎng)。利用教材“探究與拓展”的作業(yè)任務鞏固夯實課堂學習內容——中國古代統(tǒng)治者禮法并用的統(tǒng)治思想。通過“學習拓展”,擴展學生的知識維度,深化學生的知識深度。

七、教學評價設計

通過導入環(huán)節(jié)的“4?14聊城于歡案”及《人民日報》評論文章引發(fā)學生探索興趣和思考點,培養(yǎng)了學生關注現(xiàn)實社會,關心國家發(fā)展和民族命運的家國情懷。通過第一環(huán)節(jié),利用教材“學習聚焦”,結合春秋戰(zhàn)國時代背景講解德治與法治在戰(zhàn)國走向的不同命運及原因。既引導學生復習了通史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素養(yǎng)。通過第二環(huán)節(jié),學生據材料小組合作探究漢唐“禮法并用”特點和影響,培養(yǎng)了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素養(yǎng)。通過第三環(huán)節(jié)“從宋至清,鄉(xiāng)約與法律關系經歷的階段性變化”這一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素養(yǎng)。通過最后一環(huán)節(jié)的小結與課后作業(yè)部分,利用教材的“思考點”引發(fā)學生據以上所學思考:中國歷史發(fā)展、時代更替,而道德倫理與法律結合越來越緊密的原因。培養(yǎng)了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八、板書設計(一)先秦時期的德治與法治——“禮法并用”的淵源1.西周以“德”為核心的禮制結合《九刑》2.春秋戰(zhàn)國:

子產VS叔向:第一次公布成文法VS反對公開刑書

儒家VS法家:德治VS法治

(二)秦漢至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禮法并用”的開始1.秦漢:從“嚴刑峻法”到“禮法并用”2.唐朝:“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

《唐律疏議》——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三)宋元至明清時期的法律與教化——“禮法并用”的發(fā)展1.宋鄉(xiāng)約與法律分離——“約律分野”2.明鄉(xiāng)約與法律結合——“約律融合”3.清鄉(xiāng)約為法律所用——“約為律用”九、教學反思通過試教學,發(fā)現(xiàn)教學中充分運用新教材的“學習焦點”、“史料閱讀”、“思考點”“探究與拓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