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永年縣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河南省永年縣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河南省永年縣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河南省永年縣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河南省永年縣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南省永年縣一中20172018學年高二歷史上學期12月月考試題(含解析)說明:本試卷分為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第Ⅰ卷(選擇題,共25分)一、單項選擇題(125題每題1分,共計2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有的學者將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各種思想流派分別描述為:“全面歸服自然的隱士派”、“專制君主的參謀集團”、“勞苦大眾的行動幫會”、“擁有無限同情心與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學派”。這些流派按順序應是A.儒、道、墨、法B.道、法、儒、墨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回顧已學知識可知道家“清凈無為、知足寡欲”符合“隱士派”的特征;法家主張變革,加強中央集權,為統治階級采用,所以可稱之為“專制君主的參謀集團”;墨家代表小生產者利益,主張主張非攻,尚賢,所以,符合“勞苦大眾的行動幫會”的特征;儒家思想中的“仁”“仁愛”“民貴君輕”“為政以德”,可稱之為“擁有無限同情心與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學派”;。因此D符合題意。故選D??键c: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儒家、道家、法家及墨家的思想主張2.在黨的十七大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痹诋敶袊逃绞侨嗣袢罕娮铌P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孔子的下列觀點中,最能體現這一思想的是A.因材施教B.有教無類C.溫故知新D.當仁不讓【答案】B..............................考點: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孔子3.在編演“諸子百家論治國”的歷史短劇時,扮演孟子的同學所說的臺詞應當是A.仁者愛人,克己復禮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答案】C【解析】此題主要考查對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了解。仁者愛人,克己復禮是孔子的言論;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是宋代陸九淵的言論;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的言論;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的言論。因此答案為C。4.“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一主張屬于A.儒家“仁愛”思想B.墨家“兼愛”思想C.儒家“禮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材料意思:對待別人的國家,要像對待自己國家一樣;對待別人的家庭,要像對待自己家庭一樣;對待別人的身體,要像對待自己身體一樣。體現是墨子的“兼愛”的主張,故選B。C項儒家“禮治”思想和D項墨家“非攻”思想與材料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是孔子主張的“仁愛”,它是有等級性,沒有墨子的“兼愛”有廣泛性、包容性,故排除。故選B??键c: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墨子思想5.建設和諧的家園,我們提倡虛懷若谷、寬容謙遜、恬淡樸素、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的思想。在我國古代提出相似主張的思想家是A.孔子B.老子C.韓非子D.孫武【答案】B【解析】老子屬于道家創(chuàng)始人,提倡清靜無為的思想,材料中“虛懷若谷、寬容謙遜、恬淡樸素、助人為樂、反對爭名奪利”符合道家思想,故B正確;A是儒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C是法家思想創(chuàng)始人;D是兵家創(chuàng)始人。6.下圖是清朝康熙帝為孔廟所題的匾額,他主要表彰了孔子A.提出了“仁”的學說B.提出“以禮治國”的思想C.“編撰古典文籍”的成就D.開創(chuàng)“私學”,對教育的貢獻【答案】D【解析】康熙帝為孔子立牌匾,“萬世師表”說明的是作為教師的表率,主要是從教育角度表彰孔子,故D正確;A屬于儒家思想核心主張;B屬于治國思想;C屬于文化典籍。7.據說周公(西周)東征后,“封建親戚,以番屏周”。從中得出的信息有①分封的主要對象是王族和姻親②那時中國已開始進入封建社會③分封制屬地方行政制度④分封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周王朝統治A.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②③D.①③④【答案】D【解析】據材料“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了分封制的特點,分封的主要對象是王族和姻親,故①正確;那時中國處于奴隸制社會,沒有進入封建社會,故②錯誤;分封制土地和人口分封給諸侯,屬地方行政制度,故③正確;“以藩屏周“說明分封的根本目的是鞏固周朝的統治,故④正確。故①③④組合正確,故D項正確,ABC項都錯誤。故選D。點睛:本題解題的關鍵是正確理解材料信息“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學生應該結合分封制相關知識從分封制的目的、內容、對象、作用等方面對選項逐一分析,得出正確答案。8.史載周公制禮作樂,以宗法維系政治制度的運作。有百世不遷的大宗,有五世則遷的小宗。如以周封伯禽于魯國,魯國內部又再度分封若干小國為例,以下有關分封與宗法關系的說明,最為恰當的是A.周天子為魯國大宗,魯國內部再分封諸侯國不再以周天子為大宗B.魯國國君是魯國內部再分封諸侯國的大宗,周天子則為小宗C.周天子是魯國的大宗,魯國國君則是內部再分封諸侯國的大宗D.周天子為一族,魯伯禽另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無關系【答案】C【解析】試題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旨在考查分析比較相關所學的能力。根據宗法制的內容,大宗和小宗是相對的,在周天子面前諸侯是小宗,在諸侯國內,諸侯則是大宗,并且大宗和小宗在政治上是君臣隸屬關系,在血緣關系上是兄弟關系,根據此原則可知C項正確,BDA項錯誤。9.歷史典故“烽火戲諸侯”中,當周天子點起烽火時,諸侯因所應履行義務的緣故,紛紛蜂擁而至勤王。該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A.王位世襲制B.宗法制C.郡縣制D.分封制【答案】D【解析】分封制度下,諸侯對天子必須盡有隨兵作戰(zhàn),繳納貢賦等義務,材料中諸侯擁而至勤王,說明是帶兵作戰(zhàn)的表現,故D正確;A屬于王位繼承制度;B屬于血緣關系;此時不是郡縣制,故C錯誤。10.商鞅一人多姓。史書上說:秦封于商,故號商君。衛(wèi)之諸庶孽公子也,人稱衛(wèi)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來源于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C.母親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答案】D【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秦封于商,故號商君”可知,“商”姓來源于因功得到的封地。所以答案選D??键c: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商鞅11.從西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zhàn)國商鞅“廢井田,開阡陌”直接反映了A.分封制的瓦解B.封建王權的強化C.土地所有制的變化D.上層建筑的變化【答案】C【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奴隸社會時期的井田制,全國的土地都歸天子所有。戰(zhàn)國商鞅“除井田,民得買賣”,以法律形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從西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戰(zhàn)國商鞅“除井田,民得買賣”,直接反映了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故答案為A。其他三項均不符合題意。12.“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纴……”(《墨子》)農民如此兢兢業(yè)業(yè)主要是①繳納租稅的需要②商品交換的需要③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經濟的知識,旨在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分析題干材料,“農夫早出暮入,耕稼樹藝……婦人夙興夜寐,紡績積纴”反映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其生產的目的是繳納賦稅和滿足自家的需要,很少用于商品交換。故排除②,即排除ABD。故選C。考點:中國古代的經濟·中國古代的農業(yè)經濟·小農經濟13.通商口岸在近代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是中國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明顯標記;是中國工業(yè)基地、技術中心、商業(yè)中心和金融中心,對推動中國經濟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揮帶頭作用;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化工業(yè)文明的窗口,也是中國傳統農業(yè)文明最早開始走向近代工業(yè)文明的地方。以上材料反映的史觀分別是A.文明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革命史觀B.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文明史觀、全球史觀C.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全球史觀、文明史觀D.全球史觀、現代化史觀、革命史觀、文明史觀【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提供的信息:第一種是中國半殖民地化的標記,反映的是革命史觀;第二種對推動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揮帶頭作用,反映的是現代化史觀;第三種加強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反映的是全球史觀;第四種是中國傳統農業(yè)文明走向工業(yè)文明反映的是文明史觀,所以應選擇C。根據以上分析,其他各項均錯誤。點睛:最近幾年高考備考復習時盛行新的史觀主要有:文明史觀、整體史觀和現代化史觀。所謂文明史觀,就是把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看作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涉及到政治文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全球史觀亦稱整體史觀則認為:將人類社會的歷史當作一個整體來看待,從世界的整體發(fā)展和統一性去考察歷史,即“全球史觀是歷史時代的產物”;而現代化史觀也稱近代化,它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化社會變遷的過程,包括政治民主化、經濟的工業(yè)化和思想的科學化;其核心是經濟工業(yè)化和政治的民主化。14.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同聲贊譽梭倫是“優(yōu)良的改革家”,是因為他A.推翻了君主制,以貴族制取而代之B.確立了集體領導的任期制和選舉制C.實行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D.確立了“陶片放逐法”,最終確立民主制【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同聲贊譽梭倫是“優(yōu)良的改革家”,是因為梭倫實行改革,將國家引上民主的軌道,是雅典民主政治關鍵的一步,所以選C選項。A、B選項不是梭倫改革的內容;D選項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內容。15.商鞅變法給我們的啟示包括①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②只有改革才能促發(fā)展③只要適應歷史發(fā)展,改革都會一帆風順④改革者往往要面臨巨大的風險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啟示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說明只有改革才能求生存,故①正確;秦國商鞅變法反映了只有改革才能促發(fā)展,故②正確;只要適應歷史發(fā)展,改革都會一帆風順,過于絕對,改革往往是曲折的,故③錯誤;商鞅的結局說明改革者往往要面臨巨大的風險,故④正確,故①②③組合錯誤,故A排除。②③④組合錯誤,故B排除。①②④組合正確,故C正確。①③④組合錯誤,故D排除??键c: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變法·啟示16.戰(zhàn)國時期,有一位著名歷史人物曾指出:治理國家應當“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边@一主張的實行,打擊了A.奴隸主貴族B.商人C.新興地主D.農民【答案】A【解析】讀懂材料是關鍵,結合戰(zhàn)國時代特征,本材料實質反映新興地主階級在政治上的要求,要求打破世卿世祿制度,打擊的對象當然是奴隸主貴族,故選A。BD項明顯錯誤,由于它們在政治上無地位;C項此刻尚無權力,但是經濟實力得到增強。點睛:春秋戰(zhàn)國是社會大變革時期,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戰(zhàn)國時期各國紛紛變法,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發(fā)展封建經濟,增加政府收入,實現富國強兵,建立新型地主階級的統治。第一句材料主要反映了獎勵耕戰(zhàn),可以看出其選賢任能,賞罰分明;第二句材料中的“奪淫民之祿”,在當時享有“祿”的是奴隸主階級,所以這里的“淫民”應該指奴隸主。17.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后世有消極影響的是①廢分封、行郡縣②統一度量衡③重農抑商④燔詩書而明法令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③④【答案】D【解析】重農抑商不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后期成為阻礙中國進步的經濟政策因素,故③錯誤;④屬于毀壞傳統文化典籍的措施,屬于消極影響,故D正確;①促進官僚政治發(fā)展,②有利于經濟發(fā)展,排除。18.王安石變法“以理財為方今先急”,他的“理財”措施的主要目標是A.調整封建國家與大官僚、大地主之間的關系B.調整地主階級中士族與庶族的關系C.調整大官僚、大地主與中小地主之間的關系D.調整封建國家與自耕農之間的關系【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主要考查學生分析與理解能力?!袄碡敗钡哪康氖菫榱嗽黾臃饨▏业呢斦杖搿钠浯胧┤缜嗝绶?、免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方面看,主要是調整國家與大官僚、大地主之間的關系,故本題答案選A項。B項與王安石變法理財措施無關;C項錯誤,王安石理財主要是為了國家財政收入,不是調解地主階級之間的關系;D項與王安石理財無關??键c: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王安石變法·理財目的【名師點睛】王安石變法的理財措施針對的社會問題①青苗法針對大地主和高利貸高息盤剝百姓的社會現象。②農田水利法針對戰(zhàn)亂土地荒蕪、水利失修的社會問題。③免役法針對官僚地主享有免徭役特權的社會現象。④市易法和均輸法針對大商人壟斷市場的社會現象。⑤方田均稅法針對官僚和地主隱瞞土地、逃避賦稅的社會問題。19.梭倫經濟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問題是①債務問題②土地問題③就業(yè)問題④海外市場A.①②B.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梭倫改革之前雅典社會債務奴隸制成為社會矛盾之一,同時土地問題時貴族和平民的主要矛盾,故梭倫首相解決的是①②問題,選擇A項正確;③就業(yè)問題和④海外市場不是首要解決的問題,排除。20.梭倫改革的哪一項措施打破了貴族專權的局面,使工商業(yè)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A.頒布了“解負令”B.確立了財產等級制度C.廢除“六一漢”制度D.恢復了長老會議制度【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設問梭倫改革的哪一項措施打破了貴族政治專權的局面,使工商業(yè)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梭倫改革確立財產等級制度,使工商業(yè)奴隸主分享了政治權力,故B正確。頒布“解負令”,有利于債務奴隸的解放,與工商業(yè)奴隸主無關,故A排除。廢除“六一漢”制度,也有利于債務奴隸的解放,故C排除?;謴烷L老會議制度,不屬于梭倫改革內容,故D排除??键c: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倫改革·內容21.戰(zhàn)國時期各國變法所反映的社會矛盾是A.奴隸和奴隸主的矛盾B.農民和地主的矛盾C.平民和奴隸主的矛盾D.新興地主與奴隸主貴族的矛盾【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變法反映了新興地主階級的要求,他們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筑全方位地進行變革,以便廢除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為發(fā)展封建經濟、建立地主階級專政服務。所以選D。22.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紛紛變法的直接動力是A.生產力的迅速發(fā)展B.確立封建制,摧毀奴隸制的需要C.階級斗爭尖銳D.要稱雄天下的欲望【答案】D【解析】關鍵要注意題目中的“直接動力”的限制,各國國君主要是為了稱霸天下,獲取更多的財富、人口等進行變法。故選D;生產力發(fā)展導致奴隸制井田制崩潰,各國為爭奪土地和人口而展開爭霸戰(zhàn)爭,這是其根本動力,故A錯誤;確立封建制屬于A項內容,排除B。階級斗爭并非諸侯國君變法的原因,故C錯誤。點睛: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我國大動蕩的時期,各國國君紛紛變法,這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一個是戰(zhàn)爭不斷,各國的力量在急劇的分化組合;另一個是生產關系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封建生產關系逐漸建立,社會性質正在發(fā)生變化。23.“熙寧(宋神宗年號)青苗取息二分,提舉使復以多散為功、遂立各郡定額,而有抑配(強制分配)之弊?!边@段話反映的是A.政府積極幫助農民解除高利貸負擔B.官吏以青苗法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C.官府不向農民提供所需貸款和種子D.新法打擊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為材料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分析和理解材料獲取有效信息,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從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改革中“青苗法”的內容?!疤崤e使復以多散為功,遂立各郡定額。而有抑配”,反映出變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圈,提舉使對各郡定額、強制分配,把它作為聚斂財富的手段。A選項不是材料所體現的弊端;C選項說法錯誤,與事實不符;D選項不是材料所體現的主要內容??键c:歷史上的重大改革·王安石變法·青苗法24.北魏統一北方,促進了民族融合,使鮮卑族由畜牧經濟為主的游牧?;?,逐步轉向農業(yè)經濟為主的定居生活。這表明民族融合的過程。從經濟發(fā)展角度看,實質上是A.封建化的過程B.農業(yè)化的過程C.工業(yè)化的過程D.漢化的過程【答案】B【解析】民族融合是歷史上的一個進步現象,它指各民族在經濟文化交流過程中,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共同發(fā)展。所以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少數民族學會了漢族的先進的農耕生產方式,開始了定居生活,故選B。而民族融合若從社會發(fā)展角度看,則是封建化過程,排除A;C項明顯錯誤;D項是從特點說的。點睛:北魏統一北方后,為了提高自己的文明進程和推動北方社會的發(fā)展,孝文帝等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社會風俗上看,提倡說漢化,改漢姓,允許與漢族通婚等這些措施使得北方的民族融合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也是的北魏政權逐漸地封建化。同時,經營農業(yè)生產,也進入到農耕文明階段。25.時人描寫孝文帝改革后,“國家殷富,庫藏盈溢,錢絹露積于廊者,不可較數”。對此理解正確的有①財政收入大大增加②社會生產獲得發(fā)展③商業(yè)也有較大發(fā)展④絲織業(yè)比較發(fā)達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答案】A【解析】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從材料可知商業(yè),絲織業(yè)發(fā)展,社會生產進步,國家富裕了,財政收入增加,因此都選。考點: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民族大融合第Ⅱ卷(非選擇題,共75分)二、材料解析題:(41題16分;42題12分;43題12分;共40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答題。用黑色簽字筆將答案寫在答題紙的相應位置。2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我給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夠的權力,不使他們失掉尊嚴,也不給他們太多;而那些有錢有勢的豪富的人們,我也設法不使他們受到損害;我手執(zhí)一只大盾,不讓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yōu)勢?!髠惒牧隙髠愔贫ǖ乃拇筘敭a等級及其權益分配500斗級擁有年產500斗(一斗相當于38千克)農產品的地產(這個產量足夠提供15個家庭一年所需的基本口糧)的公民,享有選舉、充任包括執(zhí)政官在內的各級國家職官的資格騎士級有能力提供馬匹和武器裝備,并擔任騎兵的公民。躋身該等級年收入必須達300~~500斗。享有除司庫以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雙牛級擁有兩頭耕牛,其財力可達到自備盔甲、擔任重武器裝備步兵的公民,大約需要年收入200~~300斗農產品。享有除擔任執(zhí)政官以外的各級職官的選舉和任職資格雇工級泛指受雇于他人的公民。他們年收入不到200斗,不能擔任任何公職,但可參加公民大會和作為陪審員參與司法活動。請回答:(1)梭倫調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指導思想是什么?材料二是梭倫改革的哪一項具體措施?(2)綜合材料一、二分析說明,“公平”的實質是什么?由此分析說明,梭倫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梭倫改革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作用?!敬鸢浮浚?)公平思想;財產等級制度。(2)實質:公民享有權利的多少由其財產資格來決定。主要目的:緩和貴族與平民的矛盾,穩(wěn)定社會秩序,鞏固奴隸主統治。(3)①以財產資格取代血緣門第,根本上瓦解了貴族世襲政治特權基礎,打破了貴族政治專權的局面;②為非貴族出身的工商業(yè)奴隸主開辟了參政議政的途徑,使其逐漸躋身于統治階層行列;③使下層平民獲得了一定的公民權利??傊?,為后來雅典民主政治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1)梭倫調解社會矛盾的主要指導思想,可以根據材料中的“我手執(zhí)一只大盾,不讓任何一方不公平的占著優(yōu)勢”概括得出。材料二中梭倫改革的措施,可以根據材料中的“梭倫制定的四大財產等級及其權益分配”及材料具體信息看出,是財產等級制度。(2)根據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公平”的實質就是根據公民財產確定其權利的多少。梭倫改革的主要目的,可以聯系教材所學,從改革的背景和影響來回答。(3)材料二主要是反映財產在公民政治權利中的重要性,據此聯系所學可知,梭倫改革在打破貴族政治專權局面、為工商業(yè)奴隸主和平民參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而對雅典民主政治起到了奠基作用。27.公元前6世紀,梭倫在雅典實行改革,公元前4世紀,商鞅在秦國實行變法,可以說,這是東西方不同國度在幾乎相同歷史時期實行的變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以下問題材料一:(梭倫的詩歌)其一:你們這些財物山積、豐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應當抑制你們貪婪的心情,壓制它,使它平靜。其二:我手執(zhí)一個有力的盾牌,站在兩個階級的前面,不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yōu)勢。其三:我制定法律,無分貴賤,一視同仁?!缆磿纭稓v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二: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稇?zhàn)國策·秦策》請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梭倫怎樣的改革思路?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梭倫改革的最重大的成果。(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鞅變法之后,“秦無敵于天下”的原因。(3)兩次變法都涉及“法治”,兩者內涵是否相同?各造成了怎樣的影響?【答案】(1)思路:抑制奴隸主貴族的勢力;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以法治理國家。成果: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2)原因:商鞅變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國強兵”: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增加了政府收入,發(fā)展了封建經濟;廢井田,“決裂阡陌”,提高了新興地主階級發(fā)展農業(yè)的積極性;重農抑商、獎勵軍功,“教民耕戰(zhàn)”既保證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又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所以秦能無敵于天下。(3)內涵不同:梭倫立法,開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專制。影響:梭倫的法治,使雅典走向民主化道路;商鞅的“法治”,激化了國內矛盾。【解析】1)注意材料一信息“這些財物山積、豐衣足食而且有余的人,應當抑制你們貪婪的心情”可以得出:抑制奴隸主貴族的勢力;材料二信息“站在兩個階級的前面,不許他們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著優(yōu)勢”可以得出:改革中力求公平、公正;材料三信息“我制定法律,無分貴賤,一視同仁”可以得出:以法治理國家。再結合梭倫改革的歷史地位回答。結合所學,(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商鞅變法的的知識,旨在考查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zhàn),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可以歸納為:平權衡、正度量、調輕重增加了政府收入,發(fā)展了封建經濟;廢井田,“決裂阡陌”,提高了新興地主階級發(fā)展農業(yè)的積極性;重農抑商、獎勵軍功,“教民耕戰(zhàn)”既保證了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又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真正實現了“富國強兵”。(3)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索倫改革的的知識,旨在考查閱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索倫改革的法和商鞅變法的法的內涵不同:梭倫立法,開辟民主;商鞅立法,建立專制。梭倫的改革動搖了貴族專制統治,奠定了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法制有利于為民主化提供保障。2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民饑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奪,(李)安世乃上書……高祖深納之,后均田之制起于此矣?!酰傩障桃詾椴蝗粞?,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段簳な池浿尽凡牧隙咦嬖唬骸胺蛎徽?,言不順,則禮樂不興。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戒,如此漸習,風化可新?!薄段簳かI文六王傳·咸陽王禧傳》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漢服的同時,胡服卻在漢人中流傳開來。以致漢族年輕女子“褰裙逐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疊雙”?!讹h逝的歲月——中國社會史》(1)材料一中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援引材料說明孝文帝采取這一措施的原因和影響。(2)材料二中提到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名稱叫什么(援引材料說明)?指出孝文帝推行這一措施的目的有哪些?(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現象?據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對北方社會的影響和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敬鸢浮浚?)均田制。原因:“時民饑困流散,豪右多有占奪”。影響:“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或海內安之)(2)“斷北語,從正音”。目的:促進鮮卑族積極接受漢文化。(3)現象:民族間的服飾相互影響(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或“中華民族的大融合”),為國家重新走向統一(或“為隋唐大一統”)奠定了基礎?!窘馕觥康冢?)問,可根據材料中“均田之制”判斷出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均田制。采取這一措施的原因是“時民饑困,豪右多有占奪”;影響是“事施行后,計省昔十有余倍。于是海內安之?!逼渌绊懧撓邓鶎W知識回答,限制土地兼并,利于調動農民的產生積極性;加速封建化進程;促進北魏經濟的恢復發(fā)展。第(2)問,材料中高祖首先指出了“名正言順”的重要性,然后指出“斷北語,從正音”這一措施,最后指出推行的具體方法,注意不同年齡不同對待,對應的處罰措施等。孝文帝推行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促進鮮卑族積極接收漢文化。第(3)問,材料中鮮卑族改穿漢服,胡服在漢人中流傳,民族間服飾相互影響,反映了民族融合的趨勢。從這個角度講,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方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從中國歷史發(fā)展來看,為隋唐時期國家重新走向統一奠定了基礎。2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有三冗,小有三費,以困天下之財?!卟蝗?,不可為國?!辈牧隙彼沃衅冢胺e貧”、,’積弱”的局面日漸突出,社會矛質進一步激化。王安石在上時政疏中指出:“方今朝廷之位,未可謂能得賢才;政事所施,未可謂能合法度,官亂于上,民貧于下,風俗日以薄,對力日以困窮?!辈牧先凹吧褡诔?,荊公(指王安石)乘政……后人但言其法為百姓害。而不知共移氣心,變風俗為朝廷之害,其害百姓者,可以一旦為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則數十百年,滔滔之勢一往而不返也——《日知錄·宋世風俗》(1)材料一中所說的“三冗”具體指什么?為了改變“積貧”、“積弱”局面,王安石各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2)材料二中王安石變法為“能得賢才”,采取了哪些措施?(3)材料三對王安石變法持什么態(tài)度?你是怎樣看待王安石變法的?【答案】(1)冗兵、冗官、冗費。積貧: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募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均輸法。積弱:保甲法、保馬法、將兵法、設軍械監(jiān)(2)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度、整頓太學(3)態(tài)度:否定(或認為變法危害甚重)??捶ǎ涸黾恿苏呢斦杖?,積貧的局面有所改變;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農民得到了一定的實惠;政治軍事實力增強,積弱的局面有所改善?!窘馕觥吭囶}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宋朝建國后,吸取唐朝藩鎮(zhèn)割據的教訓,統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集中了軍權和行政權。但也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諸如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嚴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