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致敬改革開放45周年(1978-2023)-改革只有進行時專項訓練一、選擇題(48題)1.(2022·江蘇高考·12)浦東新區(qū)居民在1996年接受采訪時表示,家庭中糧食、蔬菜的開支從幾年前的50%降到現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閑食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該地區(qū)居民生活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B.市場經濟體系基本建立C.中國入世影響百姓生活D.經濟特區(qū)建設成效顯著【答案】A【解析】據材料“家庭中糧食、蔬菜的開支從幾年前的50%降到現在的30%左右,而瓜果以及消閑食品在家庭開支中所占比重逐年增加”,可知20世紀90年代浦東新區(qū)的開發(fā),經濟迅速發(fā)展,浦東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因此主要原因是對外開放取得重大進展,故選A項;21世紀初才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排除B項;2001年中國才加入世貿組織,排除C項;浦東新區(qū)不屬于經濟特區(qū),排除D項。2.(2022·山東高考·9)圖1為1983~1993年我國第一產業(yè)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變化情況。導致這一變化的主要因素是()圖1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D.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答案】D【解析】據圖可知,1983—1993年間我國農業(yè)產值比重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隨著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推動工業(yè)和服務業(yè)的產值逐漸上升,即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故選D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了農業(yè)的迅速發(fā)展,無法解釋農業(yè)產值比重下降的現象,排除A項;1992年,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不能解釋之前農業(yè)產值比重呈下降,且對外開放對產業(yè)結構調整的影響沒有經濟體制改革的影響大,排除B項;21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3.(2022·湖北高考·10)北京在成功舉辦第11屆亞運會后,正式提出申辦2000年奧運會。經過多次商討,北京奧申委于1992年6月確定并公布了申奧主題口號——“開放的中國盼奧運”。這一口號體現了中國()A.積極地傳播奧運精神B.適應新的世界政治格局C.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tài)D.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答案】C【解析】1992年,鄧小平同志發(fā)表南巡講話,引領中國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在此背景下,“開放的中國盼奧運”表明了中國開放的態(tài)度,給世界各國呈現出一個改革開放的堅定姿態(tài),故選C項;奧運精神指相互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與“開放的中國盼奧運”不符,排除A項;“開放的中國盼奧運”是中國擁抱世界、走向世界的體現,與適應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強)無關,排除B項;“開放的中國盼奧運”強調的是中國開放的態(tài)度,一個口號要上升到鞏固經濟體制改革成果,顯然有夸大成分,排除D項。4.(2021·遼寧高考·10)1980年國家農委的一份農村調查報告中寫道:“‘尖頭戶站,滑頭戶看,老實戶氣得不愿干’的現象沒有了”,“‘干到臘月二十九,吃了餃子就動手’的一年到頭打疲勞戰(zhàn)的現象也沒有了”。這反映出()A.生產關系調整初見成效B.農村社會風俗的改變C.農村溫飽問題得到解決D.人民公社制度的取消【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打破了人民公社下不合理的現象,即生產關系調整初見成效,故選A項;社會風俗是歷代相習、積久而成的風尚、禮節(jié)、習慣的總和,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1984年中國糧食產量突破4億噸,基本解決了8億農民的溫飽問題,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1984年,人民公社制度取消,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5.(2022·全國乙卷·31)圖5圖5是1978年與1986年北京郊區(qū)男戶主職業(yè)占比變化情況。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由于()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醞釀B.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深化C.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呈縮小趨勢D.城市產業(yè)結構日益完善【答案】B【解析】據材料數據可知,從1978年到1986年,北京郊區(qū)男戶主從事農業(yè)的比重下降,從事工商業(yè)及其他的比重上升,反映出農村改革進入調整產業(yè)結構時期,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故選B項;據所學,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于1984年全面展開,與材料所涉及的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據所學,1978年—1984年,城鄉(xiāng)差距有所縮小,但在1984年后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又逐步拉大,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農村男戶主的職業(yè)變化,不能說明城市產業(yè)結構問題,排除D項。6.(2022·全國甲卷·31)圖3圖3為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圖。圖示占比變化反映出()A.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實現B.民眾就業(yè)觀念的轉變C.計劃管理調控作用的增強D.經濟結構調整的完成【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1978年和1987年全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中各經濟成分所占比重”中公有制商品的零售額下降,非公有制的占比大幅度提高,結合中國改革開放的史實,可知農村和城市的經濟體制改革中非公有制經濟得到快速發(fā)展,增加了就業(yè)崗位,就業(yè)形式多樣,民眾就業(yè)觀念轉變,引起零售額結構的變動,故選B項;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21世紀初基本實現,排除A項;1978年后開始的經濟體制改革,逐步減弱計劃管理對經濟的調控作用,排除C項;“完成”表述過于絕對,且我國經濟結構在仍在升級調整的過程中,排除D項。7.(2022·湖南高考·10)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積極建立待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1993年十四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健全失業(yè)保險制度?!按龢I(yè)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yè)保險”。這一變化反映了()A.經濟改革引發(fā)失業(yè)現象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C.社會保障制度已經完善D.思想解放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答案】D【解析】“待業(yè)保險”正式更名為“失業(yè)保險”,其中的待業(yè)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的說法,而失業(yè)是市場經濟體制實行后,就業(yè)市場競爭條件下將會出現的現象,上述變化是黨中央對市場經濟體制的競爭背景下失業(yè)現象的正視,所以屬于思想解放,而這種思想解放及做出“進一步健全失業(yè)保險制度”的合理安排,會推動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更加順暢,故選D項;題干強調的是黨中央對失業(yè)現象的認識及積極應對,經濟改革引發(fā)失業(yè)現象是題干中變化的前提,排除A項;21世紀初我國才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題干中提到1992年作出“積極建立待業(yè)、養(yǎng)老、醫(yī)療等社會保障制度”的決定,接下來將是在實踐中建立起相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而不是說已經完善,排除C項。8.(2022·山東高考·6)19世紀60~90年代,清政府推行洋務新政,創(chuàng)辦一批近代企業(yè);1901年清政府開始實行“新政”,積極振興商務,獎勵實業(yè)。這些舉措表明兩次“新政”在目的上的相同之處是()A.求富救國B.實業(yè)救國C.以商救國D.富民救國【答案】A【解析】洋務運動創(chuàng)辦一批近代企業(yè)、清末新政振興商業(yè)獎勵實業(yè),都是通過求富的方式,挽救統(tǒng)治危機,即求富救國,故選A項;實業(yè)指資本主義工商業(yè),洋務新政只創(chuàng)辦了一批官辦的軍事工業(yè)及官督商辦的民用企業(yè),排除B項;洋務派發(fā)展商業(yè)是為了求富,排除C項;清政府的措施是為了富國而不是富民,排除D項。9.(2022·全國乙卷·28)維新變法期間,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在上《請厘正學術造就人才折》中稱“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并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這種主張()A.推動了新舊勢力的合流B.試圖突破“中體西用”束縛C.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D.意在徹底否定變法理論基礎【答案】C【解析】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康有為平日所著《孔子改制考》一書……其徒和之,持之愈堅,失之愈遠,囂然自命,號為‘康學’,而民權平等之說熾矣”可知,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但認為康有為所著《孔子改制考》內容較為激進,容易激化矛盾,奏請銷毀《孔子改制考》一書,以平息爭論,進而保證維新變法的實施,其舉動有助于減少變法的阻力,故選C項;據所學,陳寶箴的主張,只是為了平息維新派和保守派之間的爭論,沒有消除雙方的矛盾,不可能推動新舊勢力的合流,排除A項;據所學,“中體西用”思想,主張以中國倫常經史之學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術為應用,主要是洋務派的思想主張,而陳寶箴雖反對民權平等,但變法也在學習西方的制度,已然突破了“中體西用”束縛,排除B項;據材料“湖南巡撫陳寶箴推行變法改革”可知,陳寶箴認同康有為的變法思想,也支持變法行為,只是不贊同民權平等說法,也沒有否定變法理論基礎的意圖,且“徹底”一詞過于絕對,排除D項。10.(2022·遼寧高考·7)戊戌變法期間,德國獲悉《京師大學堂章程》中有聘任英文教習12人、德文教習1人的計劃后,德國公使照會總理衙門,稱這將會“損害中國的獨立并使個別國家施加占優(yōu)勢的和不合理的影響”,要求增加德文教習名額。這一要求的實質是為了()A.緩和德英關系B.推廣德語教育C.維護中國權益D.爭取在華利益【答案】D【解析】京師大學堂的英文教習和德文教習數量涉及英國和德國在中國力量體現、文化影響和軟實力滲透問題,德國認為德文教習少而要求增加,固然是為了加大德國在中國的影響力,為其在華利益服務,所以答案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英德在華的爭奪,故排除A項;推廣德語最多也只是表象不是實質目的,故排除B項;從列強對華政策實質來說,在C.D之間比較不可能選C項。11.(2022·湖北高考·14)1871年12月,巖倉具視率使團出訪歐美。初到美國時,他的傳統(tǒng)發(fā)式與和式禮服引來無數好奇的圍觀者,這刺激他剪掉發(fā)髷并訂制西式禮服。1872年11月,巖倉具視拜見英國女王時已經是全身西式裝扮。這一變化說明()A.維新官員積極踐行“文明開化”B.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C.社會習俗的轉變引領改革浪潮D.巖倉使團重視外交禮儀【答案】A【解析】明治維新期間,巖倉具視出訪歐美,由傳統(tǒng)發(fā)式與和式禮服轉變到全身西式裝扮,這反映了維新官員學習西方文化、習俗,積極踐行“文明開化”,故選A項;巖倉具視開始西化不等于日本社會生活開始西化,排除B項;明治維新改革促使社會習俗的轉變,因果倒置,排除C項;此項是表象,而非實質,排除D項。12.(2021·山東高考·13)表2為1928年、1932年和1937年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yè)集體化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表。它反映出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特點是()表2時間拖拉機數量(萬臺)參加農業(yè)集體組織農戶占全國農戶比例(%)1928年2.71.71932年14.861.51937年56.193.0A.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B.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同時并舉C.國民經濟發(fā)展不平衡D.農業(yè)集體化滯后制約工業(yè)化發(fā)展【答案】B【解析】題干中的拖拉機數量代表的是蘇聯工業(yè)化的成果,參加農業(yè)集體組織農戶的比例代表的是蘇聯農業(yè)集體化的結果,由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隨著時間推移,二者的數據都在提高,可得出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同時并舉的結論,故選B項;由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yè)集體化發(fā)展數據都是逐步上升的,但不能得出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中只有工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數據,沒有其他經濟部門的數據,沒法得出國民經濟發(fā)展是否平衡的結論,排除C項;蘇聯拖拉機數量與農業(yè)集體化發(fā)展的數據都是逐步上升的,可看出工業(yè)化和農業(yè)集體化同時并舉,沒法得出農業(yè)集體化滯后的結論,排除D項。13.(2022.6·浙江高考·15)深圳經濟特區(qū)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中舉足輕重。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圳經濟特區(qū)建立四十周年慶祝大會上發(fā)表講話,指出:“深圳是改革開放后黨和人民一手締造的嶄新城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一張白紙上的精彩演繹。”回眸歷史,愈加凸顯出深圳經濟特區(qū)的不一般,這個不一般就在于它是()A.多邊貿易體制主導下的成果B.國際競爭力持續(xù)增強的產物C.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重要成就D.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答案】D【解析】1980年,中共成立深圳等4個經濟特區(qū),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是對外開放的窗口和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故選D項;多邊貿易體制即WTO所管理的體制,2001年中國才加入WTO,中共1980年主動開放深圳為經濟特區(qū),時間不符,排除A項;1980年,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國際競爭力不強,排除B項;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決定,時間不符,排除C項。14.(2021·江蘇高考·12)某記者在回憶錄中寫道:“現在農村的確‘活’了,農業(yè)生產不斷發(fā)展,各種副業(yè)欣欣向榮??磥恚a到戶、包產到勞等責任制,確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經濟的不二法門,城市里的企業(yè)管理,也在開始推行這種精神了。”這表明當時()A.城鄉(xiāng)改革互相促進B.全面整頓初見成效C.逐步開展經濟體制改革D.倡導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答案】C【解析】由材料“包產到戶、包產到勞等責任制,確已行之有效,是搞活經濟的不二法門,城市里的企業(yè)管理,也在開始推行這種精神了”可知農村的經濟體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推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故選C項;中國的改革先從農村開始,由農村推動城市的改革,排除A項;全面整頓是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工作時的指導思想,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B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排除D項。15.(2021·全國甲卷高考·31)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改變了過去“上面來貨多少,下面供應多少”的狀況,主動深入農戶了解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情況,采購農民所需物資;許多職工還積極尋找經營門路,開拓新的市場。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A.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以理順B.經濟責任制逐步實行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D.現代企業(yè)制度的確立【答案】B【解析】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出現了職工積極性大大增強的局面,說明經濟責任制得以實行,調動了企業(yè)和職工的工作積極性,故選B項;1982年中國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還不到要理順計劃和市場關系的程度,排除A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與題干時間“1982年”不符,排除C項;中國提出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是在1993年,與題干時間“1982年”不符,排除D項。16.(2020·北京高考·10)右表說明,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中國在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fā)事件時,著力于()通過年份文件名稱1989《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1997《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2003《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應急條例》2005《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2005《國家突發(fā)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2007《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A.加強政治制度建設B.發(fā)揮輿論監(jiān)督作用C.探索民主管理機制D.完善相關法制體系【答案】D【解析】根據表格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fā)事件應對法》”等信息可知,中國在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fā)事件時多頒布相應的法律和條例,著力于完善相關法制體系,故選D項;材料側重強調中國在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wèi)生和社會安全等突發(fā)事件時,著力于完善相關法制體系,而非加強政治制度建設,排除A項;輿論監(jiān)督是指媒體擁有運用輿論的獨特力量,幫助公眾了解政府事務、社會事務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務,并促使其沿著法制和社會生活公共準則的方向運作的一種社會行為的權利,材料中并未涉及相關內容,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民主管理是相對于絕對服從絕對權威的管理而言的,材料中并未涉及探索民主管理機制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17.(2020.7·天津高考·8)1978年,安徽小崗村18戶農民率先包干到戶。此后,四川、貴州、甘肅等地的包產到戶也在摸索中發(fā)展。1980年9月,中共中央發(fā)出通知指出,一些地區(qū)的群眾要求包產到戶,“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以包產到戶,也可以包干到戶,并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穩(wěn)定”。這反映了黨和國家()A.決定實行農村多元化經濟所有制B.嘗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D.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敬鸢浮緾【解析】安徽小崗村的做法體現了群眾的探索,結合材料“應當支持群眾的要求”可知,黨和國家順應并肯定了群眾的要求與探索,故選C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前提下展開的,并未在農村實行多元化經濟所有制,排除A項;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從1992年才開始提出的,與材料時間不符,且材料所述與市場經濟無關,排除B項;據所學改革開放的知識可知,鄧小平曾提出“讓一部分地區(qū)、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帶動和幫助其他地區(qū)、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的思路,并非引導全國各地農民走向共同富裕,排除D項。18.(2020·新課標全國Ⅲ卷高考·31)1983年,北京四個最大的百貨商場與北京市第一商業(yè)局簽訂合同,規(guī)定:超額完成利潤承包額的,超額部分國家與商場對半分成;完不成利潤承包額的,差額部分由企業(yè)利潤留成和浮動工資彌補。這反映出()A.企業(yè)活力逐步得到增強B.國企改革全面展開C.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確立D.現代企業(yè)制度建立【答案】A【解析】據材料“超額完成利潤承包額的,超額部分國家與商場對半分成;完不成利潤承包額的,差額部分由企業(yè)利潤留成和浮動工資彌補”說明企業(yè)自負盈虧,表明業(yè)經營自主權的擴大和企業(yè)活力逐步得到增強,故選A項;國企改革全面展開是從1984年開始,材料中北京企業(yè)改革屬于個例不屬于全面展開,排除B項;市場經濟體制目標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確立,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C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確立了深化國企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現代企業(yè)制度,與題目時間不符,排除D項。19.(2020·新課標全國Ⅰ卷高考·31)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fā)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yè)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D.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答案】D【解析】材料“小型國營企業(yè)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改變了政府對企業(yè)的直接管理,企業(yè)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故選D項;1992年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確立市場經濟改革的目標,不符合材料時間限制,排除A項;材料做法有利于解決政企職責不分的弊端,但沒有體現出已經解決,排除B項;材料反映出企業(yè)管理體制的改革,沒有體現出所有制結構開始發(fā)生變化,排除C項。20.(2021·福建高考·13)19世紀60年代,英語逐漸取代荷蘭語,成為日本知識分子使用的主要西方語言。1867年后,日本對詞典的編纂漸趨重視,出版了大批高質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詞典。這表明,日本向西方的學習()A.以文化交流為主要途徑B.以外語學習為重要內容C.受到了歐洲列強的牽制D.著眼于吸收各國的長處【答案】D【解析】據材料“英語……荷蘭語……出版了大批高質量的英日、法日、俄日、德日等詞典”可知日本向荷蘭、英、法、俄、德等國學習,反映了日本吸收各國的長處,故選D項;日本向西方的學習以使節(jié)團出訪考察、招聘外國專家、派留學生出國為主要途徑,并非是文化交流,排除A項;明治維新對西方的學習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歐洲列強牽制,排除C項。21.(2019·新課標全國Ⅱ卷高考·35)表1蘇聯1970年計劃完成情況(單位:噸)類別1961年對1970年的預測或計劃任務1970年實際產量鋼1.45億1.15億煤3.9億3.35億肉2500萬1230萬蔬菜與瓜類4700萬1300萬表1可以說明當時蘇聯()A.經濟發(fā)展的問題積重難返B.經濟政策保持了連續(xù)性C.經濟改革的重點轉向農業(yè)D.社會生活需求發(fā)生變化【答案】A【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鋼的生產目標基本實現,但肉、蔬菜瓜果關系民生的產量遠未達到預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輕工業(yè)、重工業(yè)比例失衡,凸顯了經濟發(fā)展存在的問題,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經濟發(fā)展指標而非經濟政策,排除B項;赫魯曉夫改革時期將重點放在農業(yè),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將重點放在工業(yè)上,排除C項;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蘇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沒有改變,排除D項。22.(2021·全國甲卷高考·35)1930~1931年,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的廉價午餐數量猛增,曾在1917~1918年因戰(zhàn)爭而暢銷的香煙產量再次劇增,許多穿著整潔西裝的商販在街頭兜售蘋果,也成為城市一景。這反映出,當時美國()A.經濟危機持續(xù)加深B.社會矛盾趨于緩和C.新政取得良好成效D.福利制度已經確立【答案】A【解析】1930—1931年政治美國經濟大危機持續(xù)進行,所以紐約市兒童餐廳提供了更多的廉價午餐給孩子們,香煙產量劇增是為了滿足人們麻醉自己的需要,穿著整潔西裝的人淪為了街頭兜售蘋果的商販,這些現象都表明危機依然在持續(xù)加深,故選A項;1930—1931年危機的持續(xù)進行,會使法西斯勢力盛行,社會矛盾加劇,而不是緩和,排除B項;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從1933年開始實行的,新政取得良好成效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福利制度是在二戰(zhàn)后逐步確立的,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23.(2020·海南高考·17)作家約翰·斯坦貝克在《憤怒的葡萄》(1939年)一書中描述了美國貧苦農民的處境:他們靜靜地站在那兒看著土豆漂走,聽著尖叫的豬被殺死在河溝里,被埋上生石灰。在這些人的靈魂深處,憤怒的葡萄正在長成。該作家這一描述()A.揭示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規(guī)律B.表明應理性看待美國政府政策C.呼吁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D.說明了美國聯邦制確立的歷程【答案】B【解析】從材料的1939年,可知材料所講述的是羅斯福新政時期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措施,減耕減產,并銷毀大量農產品,目的是調節(jié)農業(yè),提高農產品價格,從而提高農民收入,但這些措施同時也打擊了農民的積極性,造成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因此要理性看待美國政府政策,政策帶有兩面性,故選B項;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具有周期性,材料不涉及,排除A項;材料描述美國貧苦農民對政府政策的不滿,不涉及呼吁擴大聯邦儲備委員會的權力,排除C項;美國獨立之初實行邦聯制,1787年憲法確立聯邦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24.(2020.7·天津高考·12)美國總統(tǒng)胡佛為應對經濟危機,繼續(xù)增加聯邦政府對公共工程建設的投入,鼓勵各地擴大在修建水壩、橋梁及清除貧民窟等方面的貸款;允許各州銀行實行“銀行休假”。上述做法與羅斯?!靶抡贝胧┑牟町愔饕谟冢ǎ〢.推行的行政力度不同B.追求的根本目標不同C.遵循的法律程序不同D.關注的社會問題不同【答案】A【解析】材料中呈現了胡佛為應對危機采取了政府干預的措施,但從“繼續(xù)增加”“鼓勵”“允許”等詞可知,其只是有限度的實行,并不同于羅斯福新政的全面實行,故選A項;二者追求的根本目標都是緩解危機,發(fā)展資本主義經濟,維護資本主義制度,并非不同,排除B項;作為總統(tǒng),二者都要遵守憲法,采取各項措施也要遵循相同的法律程序,排除C項;二者都關注金融、就業(yè)、公共工程等社會問題,并非不同,排除D項。25.(2023·四川涼山二?!?1)下表反映了我國1952—2018年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據此可知()年份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195283.5%7.4%9.1%197870.5%17.3%12.2%201826.1%27.6%46.3%A.城鄉(xiāng)經濟協同發(fā)展B.政府經濟管理職能不斷增強C.農村實現全面小康D.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成效突出【答案】D【解析】據材料“我國1952—2018年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可知我國第一產業(yè)(農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yè)(服務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大幅度提高,這反映了我國服務業(yè)水平不斷提高,產業(yè)結構不斷優(yōu)化升級,經濟發(fā)展質量不斷提升,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取得的突出成效,故選D項;材料“我國1952—2018年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僅能反映我國1952—2018年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未涉及城鄉(xiāng)經濟發(fā)展情況,無法得出城鄉(xiāng)經濟協同發(fā)展,排除A項;材料“我國1952—2018年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反映我國1952—2018年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僅通過三大產業(yè)從業(yè)人員比重變化情況,無法得出政府的經濟管理職能不斷增強,排除B項;2020年底,我國才實現全面小康,時間不符,排除C項。
26.(2023·安徽名校3月聯考·31)1981年春,中央針對當時流傳的社隊企業(yè)“三擠一沖”(擠國營企業(yè)的原材料、能源、市場,沖擊國家經濟)到江蘇進行調查。調查結論認為:“社隊機械工廠的產品,對國營大廠有擠有補,目前是補的多一些,擠的少一些?!边@一結論反映出當時江蘇()A.城鄉(xiāng)物資實現了自由流通B.計劃與市場關系得以理順C.國有企業(yè)改革的全面展開D.農村生產自主權有所擴大【答案】D【解析】據材料“社隊機械工廠的產品,對國營大廠有擠有補,目前是補的多一些,擠的少一些”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初期,在計劃經濟的整體前提下,江蘇部分地區(qū)社隊企業(yè)率先利用市場進行生產和銷售,對單純的計劃經濟體制而言是對國家經濟發(fā)展的有效補給,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先河,故選D項;1981年仍然以計劃經濟為主,尚未實現物資的自由流通,排除A項;1992年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得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到理順,排除B項;1984年國企改革全面展開,排除C項。27.(2023·遼寧葫蘆島一?!?1)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我國發(fā)展新的歷史方位?!蓖瑫r報告明確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眻蟾嬷械闹匾摂啵ǎ〢.說明我國已經步入社會主義新階段B.適應了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C.證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已完善D.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加強【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2017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這是關系大局的歷史性變化,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適應了這一矛盾的變化,故選B項;據所學可知,2021年起,我國步入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新階段,十九大召開的時間為2017年,時間不一致,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在不斷完善中,用“已完善”說法不科學,排除C項;據材料“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fā)展階段”可知,題中信息立足點是國內的情況,反映了經濟全球化發(fā)展趨勢的加強與主旨不符,排除D項。28.(2023·湖南高三3月模擬考試·10)1984年到1988年,我國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數量平均每年增長52.8%,從業(yè)人數平均每年增長20.8%,總收入平均每年增長58.4%。這一時期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迅猛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是()A.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B.農村改革的日益深化C.人民公社體制的廢除D.農村基層自治的實現【答案】B【解析】材料體現改革開放以來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不斷發(fā)展,其原因是農村經濟改革的日益深化,故選B項。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是1992年提出的,排除A項:1984年,人民公社體制被廢除,鄉(xiāng)鎮(zhèn)政府的建立,只是農村改革的一部分,排除C項;材料體現在經濟方面,與政治層面的基層自治無關,排除D項。29.(2023·遼寧撫順一?!?1)表1為2021年《中國統(tǒng)計年鑒》中的相關數據,由此可以推論出我國()表1第一、二、三產業(yè)從業(yè)人員占比數量表年份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第三產業(yè)構成(合計=100)1952年83.57.49.11965年81.68.4101979年69.817.612.61992年59.721.418.92020年23.628.747.7A.農村人口不斷流失經濟衰退B.計劃經濟時期的重點是發(fā)展農業(yè)生產C.第三產業(yè)經濟產值增長最快D.經濟體制改革推動了社會結構新變化【答案】D【解析】據表1數據可知,1979年以后,第一產業(yè)呈現減少的趨勢,第二、第三產業(yè)呈現增加的趨勢,說明經濟體制改革增強了經濟發(fā)展的活力,推動了社會結構新變化,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口不斷流失經濟衰退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的重點是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yè)國變?yōu)橄冗M的工業(yè)國,重點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據表1數據可知,國民經濟結構比例合理,第三產業(yè)經濟產值增長最快只能反映表格中的部分信息,未能全面概括表格信息,排除C項。30.(2023·江蘇南通3月聯考·10)圖2為《1992~2012年某縣GDP增長示意圖》,該縣促進地區(qū)經濟在本世紀實現快速增長的主要舉措中,最有可能的是()圖2A.深層次參與經濟全球化B.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開放C.率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D.大力發(fā)展農村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答案】B【解析】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本世紀以來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發(fā)展,對外開放也進入到新的階段,推動了國民經濟快速穩(wěn)定發(fā)展,所以材料中本世紀經濟快速的主要原因是推進重點領域的改革開放,故選B項;本世紀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深層次參與經濟全球化只是推動經濟發(fā)展的原因之一,同時還有經濟體制深化改革等因素的的共同推動,排除A項;21世紀初,中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但材料不能體現某縣是否率先建立市場經濟體制,排除C項;1984年農村基本解決溫飽問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到調整產業(yè)結構,大力發(fā)展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時期,排除D項。31.(2023·廣東汕頭一?!?0)1984年10月,鄧小平指出:“西方政治家要清楚……現在世界上占總人口四分之三的地區(qū)是發(fā)展中國家,還談不上是重要市場。世界市場的擴大,如果只在發(fā)達國家中間兜圈子,那是很有限度的?!痹诖?,鄧小平旨在強調()A.中國要重點向第三世界開放B.經濟全球化趨勢不可阻擋C.中國的對外開放有利于世界D.西方面臨嚴重的市場問題【答案】C【解析】“1984年”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是改革開放總設計師,1984年的鄧小平指出“世界市場的擴大”不能“只在發(fā)達國家中間”,要擴大到“發(fā)展中國家”,言外之意是發(fā)達國家要接受中國以此來擴大世界市場,所以中國的加入有利于世界市場的擴大,故選C項;鄧小平指出發(fā)達國家要接受包括中國在內的發(fā)展中國家,才能推動世界市場的擴大,而非談及中國與第三世界的關系,排除A項;經濟全球化指商品、資本、勞務、技術等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通,而材料論及是西方國家要接受中國要加入世界,排除B項;二戰(zhàn)后,西方國家憑借資本、技術、管理等優(yōu)勢,擁有廣闊的市場,不存在西方面臨嚴重的市場問題一說,材料論及的是中國的加入可以讓世界市場再擴大,排除D項。32.(2023·遼寧丹東高三上期末·10)1980年9月,時任國家進出口管理委員會副主任的江澤民率國務院有關部門和閩、粵、深圳、廈門的負責干部組成代表團,前往新加坡、墨西哥、愛爾蘭等國進行考察。歸國后,代表團向中央提出“利用外資、引進技術、進口設備、促進經濟繁榮提高國際競爭力”。這有利于中央()A.開放沿海的十四個港口城市B.加強同“東盟”的經濟合作C.制定政策推動對外開放工作D.全面開啟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答案】C【解析】據材料“代表團向中央提出‘利用外資、引進技術、進口設備、促進經濟繁榮提高國際競爭力’”可知對外考察團的考察對引進西方技術和設備形成了科學的認知,為接下來對外開放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據,故選C項;1984年開放沿海港口城市,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前往新加坡、墨西哥、愛爾蘭等國進行考察”說明當時中國對外開放的對象涵蓋了世界各大洲,具有廣泛性,排除B項;1984年中國開始全面啟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時間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33.(2023·2023年1月高三大聯考<全國乙卷>·34)英國1832年改革“使得代表權的基礎從世襲特權向人口和財富因素轉移”,“下院的自信也得到了增強”,特別是在濟貧等方面實施了一些之前竭力回避的改革。由此可知,此次改革()A.贏得了民眾的普遍支持B.導致傳統(tǒng)貴族政治的終結C.催生了英國的濟貧體系D.利于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1832年議會改革使工業(yè)資產階級代表開始進入議會,改革后的議會通過了一些有利于民眾的法案,這些都有利于自由主義政策的推行,故選D項。34.(2023·廣東燕博園綜合測試·14)據統(tǒng)計,19世紀60年代,俄國有工廠工人和礦工80萬,19世紀70年代,這一數字達95萬左右,19世紀80年代,進一步達到165萬。工廠工人和礦工數量的變化反映出俄國()A.最終完成了工業(yè)革命B.政策調整促進了經濟發(fā)展C.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D.殖民擴張拓展了海外市場【答案】B【解析】據材料可知自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工廠工人和礦工人數逐漸增加,結合時代背景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使農奴獲得一定自由,這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市場等條件,促進了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故選B項;19世紀80年代俄國正在進行工業(yè)革命,并沒有最終完成工業(yè)革命,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工廠工人和礦工數量的增加,這種增加是因為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而非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俄國國內工廠工人和礦工數量的增加,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而推動19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主要因素是農奴制改革,并非殖民擴張拓展了海外市場,排除D項。35.(2023·湖北武昌高三1月檢測·14)1870年明治政府以明清律令為參考,以8—18世紀的日本法律為藍本,修訂成《改訂律例》,1875年日本開始大量翻譯帶有羅馬法精神的西方各國法律,并于1880年代頒布了近代民法、商法和刑法,1889年日本經三次憲法會議討論后頒布了欽定的《大日本帝國憲法》。由此可見()A.日本政治改革態(tài)度謹慎帶有保守性B.憲法的制訂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C.經濟的發(fā)展必然導致政治的民主化D.日本實現立法程序上的“脫亞入歐”【答案】A【解析】據題干可知,明治政府的法律從《改訂律例》到《大日本帝國憲法》,歷經了近二十年的時間,由以明清律令、古代日本法律為藍本、翻譯西方各國法律、頒布近代日本憲法的過程,法律改革緩慢、穩(wěn)步推進,故選A項;“推動了政治民主化進程”不合邏輯,題干未見《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影響,排除B項;“必然導致”不合邏輯,應為“將會影響”,排除C項;“脫亞入歐”即全面西化,實際上明治維新時的日本法律仍保持日本特色、封建殘余,排除D項。36.(2023·河北高三學生全過程縱向評價二·13)在倒幕和維新的過程中,日本的下級武士精英為使自身行為站在法理和道義的制高點,始終打著天皇旗號,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權威,打破了權力博弈的均勢。據此可知()A.明治政府權威遭受挑戰(zhàn)B.社會轉型受政治傳統(tǒng)影響C.改革策略脫離日本國情D.天皇的獨裁統(tǒng)治得到延續(xù)【答案】B【解析】材料中提到在倒幕和維新過程中,日本的下級武士精英最大限度地利用天皇權威,打破了權力博弈的均勢,這說明倒幕和維新過程中不僅沒有損害天皇的權威,反而使天皇的權威進一步強化,直接導致日本在向近代化的轉型過程中,保留大量封建殘余,故選B項。材料提到下級武士精英始終打著“尊王”的旗號,維護明治政府,排除A項;改革派利用天皇權威推動社會變革的策略,符合當時日本的國情,排除C項;明治維新后,日本制定憲法,建立了君主立憲制,天皇的統(tǒng)治受到制約,排除D項。37.(2023·江蘇常州高三下初期初測試·13)1882年后,英語成為日本學校的正式外語課程,不少新式中學的數理化工世界歷史和地理的教材幾乎都是翻印來自美國和英國的英文原版教科書,當時“學校教育被稱為英語、數學、國語、漢學的教育,而英語居第一位”。這種現象折射了日本()A.開始淪為英語國家的半殖民地B.緊跟歐美走上對外擴張的道路C.通過“文明開化”推動近代化D.成功清除封建專制的殘余勢力【答案】C【解析】據材料“1882年后,英語成為日本學校的正式外語課程學校教育英語居第一位”可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為了吸收歐美先進的工業(yè)文明,因此重視英語課程,推動近代化,故選C項;1868年明治維新之前的日本,雖然面臨淪為半殖民地的民族危機,但最終并未淪為英語國家的殖民地,排除A項;結合所學,1890年大陸政策的提出標志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道路,排除B項;日本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建立了具有濃厚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代議制政權,排除D項。38.(2023·安徽吉林黑龍江云南四省2月模擬·33)1816~1858年間,俄國男性世襲貴族數量從8.41萬增至11.31萬,增幅34.5%,同時,農奴人口從2145.42萬增至2483.82萬,增幅為15.8%在1840~1858年,南俄和伏爾加河下游貴族地產總面積從1032.4萬俄畝增至1264.1萬俄畝,增長22.4%。這可以說明,當時俄國()A.雇傭制大農場初具規(guī)模B.農奴遭受的剝削加深C.農奴人身依附關系加劇D.農奴制并未出現危機【答案】B【解析】據材料“俄國男性世襲貴族數量從8.41萬增至11.31萬,增幅34.5%”“貴族地產總面積從1032.4萬俄畝增至1264.1萬俄畝,增長22.4%”可知當時俄國的人數和土地的數量都呈現出大規(guī)模的增長,說明當時貴族對俄國農奴的剝削進一步加深,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故選B項;材料中的貴族地產采用的是農奴耕作,雇傭制大農場是近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排除A項;俄國農奴制下,農奴與主人之間的人身依附關系本來就很強,而且材料中農奴人數的增長說明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階級剝削日益深重,排除C項;貴族人數和土地的增長必然加重農奴制剝削,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加速農奴制危機的爆發(fā),排除D項。39.(2022·湖北高考·16)20世紀80年代,聯邦德國政府調整社會保障政策,推遲養(yǎng)老金隨工資增長而提高的時間,同時嚴審申請養(yǎng)老金的條件,增加個人交納額度。上述政策的主要目的是()A.減輕公共財政負擔B.減緩老齡化進程C.提高勞動者積極性D.縮小貧富間差距【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面對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德國調整社會保障政策,以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減輕國家財政負擔,故選A項;老齡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壽命延長導致的總人口中因年輕人口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tài),減緩老齡化進程的措施有延遲退休、放開計劃生育等,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以上措施打擊了勞動者的積極性,“提高”說法錯誤,排除C項;縮小貧富間差距關鍵在于構建合理的分配制度、發(fā)揮稅收調節(jié)作用、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40.(2020·海南高考·18)1950年以后的20年里,大多數發(fā)達市場經濟國家持續(xù)的高增長率使經濟定期波動的特點大為改觀。西歐在1952年和1958年出現兩次衰退,但每次衰退的程度都很輕,衰退后都繼之以更高的增長率。這主要得益于()A.“自由放任”政策推行B.“福利國家”的規(guī)??s小C.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D.“新經濟”增長模式出現【答案】C【解析】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吸取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的慘痛教訓,接受凱恩斯主義,采取了利用國家權力對經濟進行大力干預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生產力發(fā)展的需要,經濟發(fā)展出現“黃金時代”,故選C項;二戰(zhàn)后,發(fā)達國家普遍放棄自由放任的傳統(tǒng),排除A項;此時“福利國家”的規(guī)模擴大,排除B項;20世紀90年代“新經濟”增長模式(以知識經濟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出現,時間不符,排除D項。41.(2023·云南昆明“三診一?!薄?5)20世紀90年代,西方國家興起“第三條道路”,主張政府可以既吸納市場經濟中自由主義的作用,又兼顧以國家為媒介的實現社會平等和社會正義的力量,強調“摒棄階級政治”“尋求跨階級的支持”。該道路的出現說明()A.冷戰(zhàn)對歐美國家?guī)順O大影響B(tài).意識形態(tài)對西方國家影響減弱C.資本主義存在著自我調節(jié)機制D.西方國家社會結構出現新變化【答案】C【解析】據材料“政府可以既吸納市場經濟中自由主義的作用,又兼顧以國家為媒介的實現社會平等和社會正義的力量”可以看出,西方國家吸收市場經濟中的自由主義,同時兼顧社會平等和社會正義,這體現了資本主義的自我調整,故選C項;20世紀90年代冷戰(zhàn)基本結束,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意識形態(tài)對西方國家仍然有重要影響,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體現的是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jié),并不屬于社會結構的變化,排除D項;42.(2023·重慶巴蜀中學高三月考·15)美國歷屆政府都避免舉債,平衡預算,1960年上任的肯尼迪政府卻改變了這種狀況,在經濟高漲時期也繼續(xù)推行財政赤字,以此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和充分就業(yè)。這種舉借外債赤字政策是()A.凱恩斯主義的濫用B.為了解決滯脹危機的局面C.為了爭奪世界霸權D.自由資本主義政策的典范【答案】A【解析】據材料“在經濟高漲時期也繼續(xù)推行財政赤字,以此來實現經濟高速增長和充分就業(yè)”可知肯尼迪政府在經濟高漲時期繼續(xù)推行財政赤字政策,加強國家對經濟干預,體現了凱恩斯主義的濫用,故選A項;滯脹危機發(fā)生在20世紀70年代,排除B項;肯尼迪政府推行財政赤字政策,主要為發(fā)展國內經濟,解決國內社會問題,而非爭奪世界霸權,排除C項;材料所述體現的是二戰(zhàn)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排除D項。43.(2023·湖南益陽高三上期末·16)20世紀80年代,某一經濟學理論認為,解決貧困和社會不公平不能依賴政府的再分配,而是通過有產者追求自己利益時產生的積極成本的層層滲透來改善不公。該經濟理論的實施()A.減輕了政府財政負擔B.縮小了貧富差距C.解決了社會的不公平D.造成經濟“滯脹”【答案】A【解析】據題干并綱要下冊所學可知,該經濟學理論為新自由主義,這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應對“滯脹”的經濟理論,其主張減少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縮減福利,故選A項;“減小了”不合邏輯,實為“擴大了”,排除B項;“解決了”不合史實,實為“激化了”,排除C項;“造成經濟‘滯脹’”不合史實,該理論是為了解決“滯脹”困境,排除D項。44.(2023·湖南長沙一中月考·16)1962年,赫魯曉夫提出要以生產原則改組各州和加盟國的蘇共領導機構,具體原則是:以工業(yè)、建筑業(yè)、交通運輸和科研院等為代表的工業(yè)企業(yè)聯合起來建一個工業(yè)黨組織,以集體農莊、國營農場農業(yè)院所及相關農業(yè)加工企業(yè)等歸屬于農業(yè)體系的生產單位聯合起來建一個農業(yè)黨組織。這一主張客觀上()A.擴大了基層的管理自主權B.加劇了管理上權責不清C.破壞了蘇聯共產黨的團結D.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縛【答案】B【解析】據材料“赫魯曉夫提出要以生產原則改組建一個工業(yè)黨組織建一個農業(yè)黨組織”可知,赫魯曉夫的主張是對工農業(yè)進行分類管理,但生產過程中工農業(yè)是有部分重疊環(huán)節(jié)的,這一主張會加劇管理上的權責不清,故選B項;據材料“改組各州和加盟國的蘇共領導機構”可知,赫魯曉夫的調整,是對蘇共領導機構的調整而不是基層管理權的調整,排除A項;據材料“工業(yè)黨組織農業(yè)黨組織”可知,赫魯曉夫將生產集中在蘇共的領導之下,強化了蘇共的領導,破壞了蘇聯共產黨的團結與主旨不符,排除C項;據材料“工業(yè)企業(yè)聯合起來建一個工業(yè)黨組織農業(yè)體系的生產單位聯合起來建一個農業(yè)黨組織”可知,赫魯曉夫的改革措施依然沒有突破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方式,突破了斯大林模式束縛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45.(2023·重慶一中2月月考·15)1952年,蘇聯的集體農莊播種機械化程度達到了87%,聯合收割機收割的農作物達到了70%,休耕犁耕機械化程度達到了96%。然而,1952年糧食產量和一戰(zhàn)前1913年糧食產量差不多,有時候還沒有一戰(zhàn)前的糧食產量高。這一現象可說明蘇聯()A.對經濟體制的改革勢在必行B.機械化導致勞動者積極性降低C.在美蘇爭霸格局中處于劣勢D.社會主義工業(yè)化成效十分顯著【答案】A【解析】據材料可知,20世紀50年代初,蘇聯的農業(yè)機械化程度較高,但糧食的產量效果不佳,說明生產關系制約了農業(yè)生產力水平的發(fā)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降低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故需要對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故選A項;降低勞動者積極性的是計劃經濟模式,而不是機械化,排除B項;美蘇爭霸格局形成于50年代中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蘇聯機械化水平較高是工業(yè)化的結果,但糧食的產量不高,說明效果不佳,排除D項。46.(2023·福建漳州三?!?5)勃列日涅夫執(zhí)政時期極力批判“市場社會主義”,當時報刊文章認為:“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邪說”,它是“右傾修正主義”作為計劃工作“民主化”向“官僚主義”作斗爭的借口,實際上會使經濟離開黨和國家的政策。這表明,當時蘇聯()A.美蘇斗爭的激烈B.公有經濟的衰敗C.西方滲透的加強D.思想理論的僵化【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極力批判“市場社會主義”,當時報刊文章認為“‘市場社會主義’是一種資產階級的‘邪說’”,反映蘇聯從官方到媒體把市場經濟體制當成洪水猛獸,蘇聯一直無法沖破“蘇聯模式”的弊端,很重要原因在于理論創(chuàng)新不夠,思想僵化保守,故選D項。A項與材料無關,故排除。材料是對市場經濟體制的討論,沒有體現公有經濟的衰敗,故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蘇聯思想理論的僵化,沒有指明當時西方滲透加強,故排除C項。47.(2023·湖北武漢二月調研·15)1966年,戈爾巴喬夫在其家鄉(xiāng)擔任第一書記時期,在職權范圍內使生產隊有明確的自主權以決定如何進行生產,并以此取代官僚主義的行政命令。結果,農民勞動積極性和生產效益大增,使得該區(qū)糧食產量在短短幾年內增長了30—50%。這一舉措()A.突破了計劃經濟體制B.推動了民主政治進程C.適應了蘇聯改革需要D.協調了國民經濟比例【答案】C【解析】緊扣“1966年”“使生產隊有明確的自主權以決定如何進行生產”“農民勞動積極性和生產效益大增,使得該區(qū)糧食產量在短短幾年內增長了30—50%”等并綱要下冊所學可知,戈爾巴喬夫的舉措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與勃列日涅夫改革相適應,故選C項;“突破了”夸大化,戈爾巴喬夫的舉措只是調動了農民積極性,并未對計劃經濟體制有突破,排除A項;“推動了”不合史實,1966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當時未進行政治改革,排除B項;“協調了”不合史實,勃列日涅夫改革重點發(fā)展軍事工業(yè),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排除D項。48.(2023·重慶南開中學高三質量檢測·15)1985年起蘇聯“改革文學”興起,下表中的三部小說都是在改革初年最早面世的對現實生活進行暴露和控訴的文學作品,其直面困境的創(chuàng)作傾向無疑與當時的社會氛圍相吻合。據此分析,這一時期的“改革文學”()作者作品發(fā)行時間評價拉斯普京《火災》1985年這部小說被認為是一部及時的作品,因為它發(fā)出“火災”警報,召喚人們去撲滅會對傳統(tǒng)道德構成威脅的“社會火災”。阿斯塔菲耶夫《悲傷的偵探故事》1986年小說主人公的詰問當然就是作家本人的詰問,他這部小說也被視為他面對現實喊出的“高聲懺悔”。艾特馬托夫《斷頭臺》1986年以他一貫的神話現實主義手法針眨時弊,將自然和精神生態(tài)同時滑坡的場景展現給讀者。A.主張放棄社會主義制度B.否定了原有的蘇聯體制C.為新改革創(chuàng)造社會輿論D.抨擊了戈爾巴喬夫改革【答案】C【解析】據材料“召喚人們去撲滅會對傳統(tǒng)道德構成威脅的‘社會火災’”“他面對現實喊出的‘高聲懺悔’”“將自然和精神生態(tài)同時滑坡的場景展現給讀者”可知當時的“改革文學”將蘇聯的社會弊端暴露給民眾,引起民眾的反思,號召人民積極投身社會改革,從而為新改革創(chuàng)造社會輿論,故選C項;“改革文學”主要表現為揭露社會現實,號召人民為改革社會主義制度進行努力,但是并不否定社會主義制度,排除A項;蘇聯時期的社會改革都是在斯大林模式的前提下進行的,并未徹底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B項;1985年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才剛剛開始,“改革文學”實際上是在為戈爾巴喬夫改革制造輿論支持,排除D項。二、非選擇題(12題)49.(2022·湖南高考·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949~1978年,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是如何解決農業(yè)快速發(fā)展并為工業(yè)化奠定基礎和提供保障。中國共產黨認為只有工業(yè)化才能最終解決貧窮落后,才能最終解決農民問題。為此,中國共產黨逐步建立起農業(yè)支持工業(yè)、農村支持城市的體制。農業(yè)為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提供農業(yè)剩余產品,降低了工業(yè)發(fā)展成本。1953~1957年國家預算收入中,由農業(yè)及副產品收購、加工、銷售、運輸等利潤和稅收間接構成的財政收入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0%。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yè)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fā)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材料二1978年后,城鄉(xiāng)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政府不再完全通過計劃的手段來調節(jié)城鄉(xiāng)關系,但農業(yè)支持工業(yè)、農村支持城市的趨向并沒有立即改變。當農副產品在20世紀80年代前期已能夠滿足城市需求的條件下,農民和農村主要通過直接投資(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提供勞動力等方式,為工業(yè)和城市的發(fā)展提供強大動力。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yè)稅?!笆晃濉逼陂g(2006~2010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3%。我國工農關系、城鄉(xiāng)關系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陨喜牧细木幾晕淞Α?949~2006年城鄉(xiāng)關系演變的歷史分析》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行“農業(yè)支持工業(yè)、農村支持城市”政策的條件。(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闡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城鄉(xiāng)關系的變化。(9分)【答案】(15分)(1)新政權的建立;社會主義改造,合作社建立;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蘇聯經驗。(2)變化: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業(yè)化的資金,實行計劃經濟,農村支持城市。1978~2005年,改革開放推行,市場日益發(fā)揮作用,農村支持城市。2006年至今,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窘馕觥浚?)根據材料一和所學新中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的相關知識,從內部和外部兩個角度思考作答。具體來說,從內部來講,新中國成立之初實行“農業(yè)支持工業(yè)、農村支持城市”政策,首先應該跟新中國成立相關,所以新政權的建立是前提條件;由材料一“只有工業(yè)化才能最終解決貧窮落后,才能最終解決農民問題”并結合與工業(yè)化相關的決策可得,社會主義改造,合作社建立,也是工業(yè)能夠得到支持的條件;據材料一“由農業(yè)及副產品收購、加工、銷售、運輸等利潤和稅收間接構成的財政收入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40%”并結合所學可得,這一時期計劃經濟體制的建立是保證農業(yè)支持工業(yè)和城市的重要條件。從外部來講,蘇聯社會主義建設也是讓農業(yè)支持工業(yè)發(fā)展并取得了明顯成效,所以我們學習蘇聯經驗是重要的外部條件。(2)由材料一“1949~1978年”“中國共產黨逐步建立起農業(yè)支持工業(yè)、農村支持城市的體制”可得,1949~1978年,由于缺少工業(yè)化的資金,實行計劃經濟,農村支持城市。由材料二“1978年后,城鄉(xiāng)關系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政府不再完全通過計劃的手段來調節(jié)城鄉(xiāng)關系,但農業(yè)支持工業(yè)、農村支持城市的趨向并沒有立即改變”可得,1978~2005年,改革開放推行,市場日益發(fā)揮作用,農村支持城市;由材料二“2006年,國家取消了農業(yè)稅?!晃濉陂g(2006~2010年),中央財政‘三農’投入累計近3萬億元,年均增幅超過23%。我國工農關系、城鄉(xiāng)關系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2006年至今,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工業(yè)反哺農業(yè),城市支持農村。50.(2022·全國乙卷·45)(15分)【歷史——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商鞅變法,嚴懲百姓私相斗毆行為,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養(yǎng)成“民勇于公戰(zhàn),怯于私斗”的風氣,秦國的軍隊幾乎戰(zhàn)無不勝,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擴大,被當時六國人稱為“虎狼之國”。荀子曾訪問秦國,他認為秦國管理有效,承認秦國軍隊戰(zhàn)斗力強悍:“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钡J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干賞蹈利”(求賞逐利),只能稱之為“盜兵”?!吧泄?,則勝、不勝,無常”,不能與春秋時齊桓公的軍隊相比,更不能與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仁義之師相提并論?!幾浴盾髯印返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荀子稱商鞅變法后的秦國軍隊為“盜兵”的原因。(9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商鞅的軍事改革。(6分)【答案】(15分)(1)民眾養(yǎng)成好戰(zhàn)之風;士兵具有功利性;荀子提倡仁義思想。(2)提升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秦國成就統(tǒng)一霸業(yè)奠定了基礎;嚴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階級的發(fā)展;缺乏仁義,導致逐利尚武的社會風氣?!窘馕觥浚?)據材料“民勇于公戰(zhàn)”可知,民眾養(yǎng)成好戰(zhàn)之風;從材料“‘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可知,士兵具有功利性;由材料“更不能與商湯王、周武王那樣的仁義之師相提并論”可知,荀子提倡仁義思想。(2)據唯物史觀可知,評價主要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據材料“秦國的軍隊幾乎戰(zhàn)無不勝,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擴大”結合所學可知,提升了秦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為秦國成就統(tǒng)一霸業(yè)奠定了基礎;從材料“獎勵軍功,授以爵位田宅”結合所學可知,嚴重打擊了奴隸主舊貴族,有利于封建地主階級的發(fā)展;據材料“‘隆勢詐,尚功利’,無禮義教化”可知,缺乏仁義,導致逐利尚武的社會風氣。51.(2022·廣東高考·20)【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北魏孝文帝認為使用近百年的都城平城“只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而洛陽是帝宅王里,可“光宅中原”,故有意遷都。由于迭經戰(zhàn)亂,洛陽早已衰敗,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陽,令穆亮和漢族人氏李沖,董爵等人籌劃重建。兩年后,北魏“六宮及文武,盡遷洛陽?!笨脊虐l(fā)掘證明,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原正統(tǒng)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主要建筑的規(guī)模、位置和名稱等于魏晉一致。遷洛早期重建的洛陽宮太極殿廣泛吸收和借鑒了魏晉洛陽城、南朝建康城和平城太極殿的形制。整個城市分為宮城、內城和外郭城。布局謹嚴,規(guī)模宏大,遠超前代。筑外郭城以及在城內統(tǒng)一規(guī)劃建造里坊,使郭城區(qū)域的功能進一步明確和豐富,是中國古代都城營建的一大創(chuàng)舉。三重城圍都城行制的出現,也改變了過去都城前朝后市的布局。開東魏、北齊鄴都南城和隋唐長安城宏大整齊之先河?!幹铃X國祥《北魏洛陽外郭城的空間格局復原研究》等(1)概述孝文帝重建洛陽的原因和舉措。(8分)(2)簡析北魏重建洛陽在古代都城發(fā)展史上的意義。(4分)【答案】(1)原因:洛陽舊城衰??;為遷都做準備;便于對中原的控制,強化政權正統(tǒng)性。舉措:任用漢人籌劃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重建魏晉洛陽城主體建筑;擴大城市規(guī)模,新建外郭城;統(tǒng)一規(guī)劃里坊。(2)使古都洛陽重現生機;成為中國古代后世都城建設的榜樣;影響日韓等亞洲國家古代城市建設?!窘馕觥浚?)第一小問原因,可以綜合材料信息從鞏固統(tǒng)治、控制中原、經濟發(fā)展、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等角度進行概述。根據材料“由于迭經戰(zhàn)亂,洛陽早已衰敗”可知洛陽舊城衰敗;根據材料“太和十七年(493)孝文帝巡幸洛陽,令穆亮和漢族人氏李沖,董爵等人籌劃重建”可知為遷都做準備;根據材料“北魏洛陽城的核心格局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原正統(tǒng)王朝的都城模式和制度”可知便于對中原的控制,強化政權正統(tǒng)性等。第二小問舉措,可以綜合材料信息從城市設計者、城市建筑風格、城市布局和具體規(guī)劃等角度進行概述,比如,任用漢人籌劃重建,融合南北建筑文化,擴大城市規(guī)模,統(tǒng)一規(guī)劃里坊等。(2)北魏重建洛陽在古代都城發(fā)展史上的意義,可以綜合材料信息從對古城洛陽的意義、對后世中國都城建設的意義、對日韓等亞洲古代城市建設的影響,對民族融合的影響等角度分析。52.(2022·江蘇高考·19)(12分)【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王安石變法與他早期在浙東的施治經歷多有關聯。北宋時,浙東負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與干旱之苦。當地民眾常將田地質押給“豪右”,靠借高利貸維持生產。王安石到任后,深感當地生財無道,地方無可用之才,學校無教導之官,不利風教,遂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成效顯著。有詩贊曰:荊公(王安石)宰吾鄞,學校振士風。留心及水利,經游詳記中。旱澇切民瘼,往返勞行蹤。當時青苗法,實惠遍村農。——摘編自岑華潮《王安石與浙東的崛起》(1)據材料概括當時浙東經濟社會發(fā)展面臨的困難,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王安石變法所借鑒的浙東施治措施。(6分)(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王安石在浙東的施政原則。(6分)【答案】(12分)(1)困難:自然環(huán)境(條件)惡劣(差)(1分);民眾(百姓)生活困難(艱苦、困苦、艱難)(1分);地方人才缺乏(少)(1分)。措施:興修水利(農田水利法)(1分);實行青苗法(1分);改革學校,培養(yǎng)人才(1分)。(2)原則:關注民生(以民為本/民本思想)(2分);理財為重(2分);教化為先(1分);注重實際(實事求是)(1分)。【解析】(1)第一小問困難,據材料“浙東負山近海,河渠淤塞,深受海水倒灌與干旱之苦”可知自然環(huán)境惡劣;據材料“靠借高利貸維持生產”可知民眾生活困難;據材料“地方無可用之才,學校無教導之官”可知地方人才缺乏。第二小問措施,據材料“留心及水利,經游詳記中”可知興修水利;據材料“當時青苗法,實惠遍村農”可知實行青苗法;據材料“荊公(王安石)宰吾鄞,學校振士風”可知改革學校,培養(yǎng)人才。(2)結合王安石變法的措施和出發(fā)點可知關注民生;
理財為重;教化為先;注重實際。53.(2021·北京高考·17)(12分)制定和實施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五年規(guī)劃(計劃),引領經濟社會發(fā)展,是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模式的重要體現材料一“一五”計劃指出:“采取積極的工業(yè)化的政策,即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政策,其目的就是在于求得建立鞏固的國防、滿足人民需要和對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辈牧隙糠治迥暌?guī)劃(計劃)發(fā)展目標簡表“六五”計劃(1982年通過)繼續(xù)貫徹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進一步解決過去遺留下發(fā)展的各種問題,取得實現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決定性勝利,并且為第七個五年計劃期間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奠定更好的基礎,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九五”計劃(1996年通過)經濟總量持續(xù)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產業(yè)結構進一步改善,有效供給能力增強;科技教育得到加強,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取得成效,國民經濟整體素質和效益進一步提高“十一五”規(guī)劃(2006年通過)根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努力實現以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主要目標;宏觀經濟平穩(wěn)運行;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城鄉(xiāng)區(qū)域發(fā)展趨向協調;基本公共服務明顯加強;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增強;市場經濟體制比較完善;人民生活水平繼續(xù)提高;民主法制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十三五”規(guī)劃(2016年通過)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主要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成效顯著;發(fā)展協調性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tài)環(huán)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1)為什么“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結合材料一和新中國建立初期的史實,談談你的理解。(4分)(2)閱讀材料二,任選兩個規(guī)劃(計劃),結合時代背景,比較和闡釋其發(fā)展目標是如何與時俱進的。(8分)【答案】(1)(4分)①加強國防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帝國主義和臺灣國民黨的軍事威脅;抗美援朝戰(zhàn)爭使新中國認識到加強國防建設的緊迫性。②建立工業(yè)體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yè)基礎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③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發(fā)展重工業(yè),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物質基礎。④借鑒了蘇聯的經驗和模式:蘇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迅速實現了工業(yè)化。(2)(8分)“六五”計劃和“九五”計劃?!傲濉庇媱澋陌l(fā)展目標強調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的基礎上,調整經濟政策,爭取財政狀況的好轉?!熬盼濉庇媱澆粌H強調經濟增長,還提出經濟體制改革和結構調整的任務,明確了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加強國家宏觀調控的目標,同時也強調科技教育、社會事業(yè)等領域的全面進步。“六五”計劃提出于20世紀80年代初期,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是改革開放的初步探索階段,此時的發(fā)展目標體現了我國在調整和轉變過程中實現經濟和社會穩(wěn)妥發(fā)展的愿望。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定的成就,改革開放積累了經驗,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這都推動了“九五”計劃提出更全面的發(fā)展目標,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從“六五”計劃到“九五”計劃發(fā)展目標的調整,是我國經濟不斷發(fā)展、改革不斷深化的反映,也是黨和國家對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不斷思考和推進的表現?!窘馕觥浚?)根據材料一的內容可知,工業(yè)化政策是“建立鞏固的國防”的物質基礎、“滿足(新中國成立之初)人民需要”的物質基礎、“對國民經濟實現社會主義改造的”物質基礎,我們可以從一下三個方面來作答:其一,加強國防的需要:新中國成立之初面臨帝國主義和臺灣國民黨的軍事威脅,抗美援朝戰(zhàn)爭使新中國認識到加強國防建設的緊迫性;其二,建立工業(yè)體系的需要: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yè)基礎薄弱,迫切需要建立完整的工業(yè)體系,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需要;第三,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也是:發(fā)展重工業(yè),為社會主義改造提供物質基礎;除此之外,“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政策”借鑒了蘇聯的經驗和模式:蘇聯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迅速實現了工業(yè)化。(2)在作答這道題目時,要注意其關鍵是闡述“發(fā)展目標是如何與時俱進的”,這就要求考生要對1982年、1996年、2006年、2016年這幾個時間點的社會發(fā)展情況有一個比較全面的熟悉和了解;還要注意題目的設問方式是“比較和闡釋”,要對所選擇的兩個規(guī)劃進行縱向比較,如經濟發(fā)展情況、社會發(fā)展情況等;目的在于通過“比較和闡釋”,要把所選擇的兩個規(guī)劃是“如何前后承續(xù)”進行詳細地闡述,從而體現出中國共產黨的決策是“既有繼承性,又有發(fā)展性”即“與時俱進”。54.(2020·海南高考·25)【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材料表41979~1988年中國公立醫(yī)院改革進程(摘要)時間名稱備注1979年《關于加強醫(yī)院經濟管理管理試點工作的意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智能穿戴設備研發(fā)生產合同6篇
- 2024年虛擬現實產業(yè)增資擴股合作協議書3篇
- 2024年證券投資協議模板一
- 2024年環(huán)保節(jié)能建筑材料采購合同簽訂原則與綠色認證要求3篇
- 2024年軟件許可與服務合同
- 胰腺腫瘤影像學診斷 PP課件
- 2024年貨車運輸服務承包合同模板
- 2024配件的采購合同范本
- 2024年社區(qū)食堂承包經營管理合同樣本3篇
- 2024年度水土保持與生態(tài)農業(yè)項目合作合同3篇
- 酒店住宿投標書
- 化糞池計算表格Excel(自動版)
- 倪海廈《天紀》講義
- DB44∕T 1379-2014 化妝刷-行業(yè)標準
- DB13(J)∕T 8057-2019 市政排水管渠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 1-50帶圈數字
- 平安禮儀規(guī)范
- 幼兒專注力訓練-運筆練習-連線練習-可打印(共26頁)
- 銘心集團校企合作訂單班實施方案
- 名師工作室考核評價表.doc
- 長廊工程施工計劃方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