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12上篇經絡腧穴概論緒論第一節(jié)經絡的基本概念1.經絡的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氣血,聯(lián)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tǒng)。2.經脈與絡脈的區(qū)分:經:縱絲,織物的縱線,猶主干。絡:網絡,縱橫交錯,猶分支。經脈:主干、縱行、深層,少有計數(shù),運行氣血的主要通路,經系的主體。絡脈:分支,橫斜,淺表,多有難以計數(shù),縱橫交錯網羅全身為諸經滲灌氣血,形成整體循環(huán),分屬于經脈。二者相互溝通聯(lián)系,共同充當人體運行氣血,聯(lián)絡和調節(jié)各部的通路,并使之成為一個有機整體。3.腧穴的概念:腧穴是臟腑經絡氣血輸注與于軀體外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應點和針灸等治法的刺激點。4.經絡腧穴學的概念:在經絡學說指導下論述腧穴的具體內容和應用。5.針灸學的概念:以中醫(yī)理論為指導,運用經絡、腧穴理論和刺灸方法以防治疾病的一門學科。6.經絡學說的概念經絡學說即闡述人體經絡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與臟腑的相互關系,是針灸學科的基礎,也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理論貫穿于中醫(yī)的生理、病理、論斷和治療等各個方面,對中醫(yī)各科的臨床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第二節(jié)經絡腧穴理論的發(fā)展一、起源1.刺法產生時期:新石器時代砭石2.灸法的起源:追溯到原始社會的氏族公社時期,灸法的應用是人類發(fā)明火之后開始的3.經絡的概念是源于醫(yī)療實踐4.腧穴是人們長期的醫(yī)療實踐中逐漸發(fā)現(xiàn)和累積起來的《內經》:“以痛為輸”“疾按之應手如痛,刺之”等二、經絡腧穴理論的形成(一)《內經》以前的文獻1.《脈書》(陰陽、足臂本)現(xiàn)存最早經絡文獻,反映經絡的早期面貌(雛形)。(1)成書于公元前168年的西漢時期(早《內》300+年)。(2)只有脈名無經名(將感傳與血管搏動混為一談)。(3)無穴名,脈行無互相相銜接及全身循環(huán)流注。(4)無五行理論,脈與臟腑關系不明確。(5)經脈病候不及《靈樞》全面。2.《脈法》、《五十二病方》西漢時期已初步形成腧穴概念?!睹}法》“砭灸部”,《五十二病方》“施灸部”,由一經到一部位,接近腧穴點的范圍。3.《史記》記述腧穴早期臨床應用扁鵲:“刺三陽五會(輸)”;淳于意:“論俞所居”和“砭灸處”。(二)《內經》——標志針灸理論體系的基本形成(經絡學說)其中《針經》即《靈樞》1.經絡:(1)經絡系統(tǒng)內容、分布、氣血流注、病候、作用。(2)標本、根結。(3)經絡運行營衛(wèi)氣血及其作用。2.腧穴:有名、有位;有位,無名;穴與經之關系;主治,刺灸法,禁忌,部分特定穴;(腧穴早期面貌)。成就——發(fā)明了“九針”;闡明了幾十種疾病的配穴原則;(三)《內經》以后文獻1.《難經》補充、闡發(fā)《內經》的經絡腧穴理論①經絡:奇經八脈(首載)(深湖);經脈病候(是動所生);十五絡,“腎間動氣”為經脈脈氣之根。②腧穴:八會穴,(首載)原穴(原氣經過和留止之部位),五輸穴五行配屬和治療。③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母”“瀉南補北”2.晉—皇甫秘《針灸甲乙》,是現(xiàn)存最早的經穴專著(亦是現(xiàn)存最早的針灸學專著)。①將《素》、《靈》、《名堂孔穴針灸治要》經穴內容匯而為一;②按“頭身分部,四肢分經”排列形式,歸納整理十四經穴,經穴349個,交會穴84;(最大貢獻)③全面論述了針灸學說;④詳細論述了針法;⑤論述了針灸禁忌;⑥總結了臨床經驗。3.東漢末《傷寒雜病論》是經絡理論在內科運用的典范手足同名經并為“六經”,六經證候是對十二經病候的精減和補充,總結外感熱病的發(fā)病規(guī)律。三、經絡腧穴學術發(fā)展(一)魏、晉及隋唐1.晉--葛洪《肘后方》載述爪切或艾灸人中救卒死,提出“一夫法”量穴,提到過《明堂圖》,鮑姑——女灸療家;2.唐代針灸已成為一門??疲ㄌt(yī)署),針灸教育也占有重要地位;3.唐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創(chuàng)繪《明堂三人圖》,最早彩色經穴圖(佚)創(chuàng)用“阿是穴”,“指寸法”4.唐--楊上善撰《黃帝內經太素》最早注《內》,是《內》早期傳本?!饵S帝內經明堂類成》開創(chuàng)循經考穴的先河,對經絡腧理論體系的完善有重要意義(二)宋、元、明、清1.宋重視經腧理論的研究整理。①《太平圣惠方》:99卷——針經,100卷——《明堂》列“十二人形經穴圖”。②宋--王惟一《銅人腧穴針灸圖經》(354經穴),針灸銅人、以圖經刻石,促進經穴理論規(guī)范化。③《經濟總錄》按經排列腧穴,對奇經的有關腧穴和循行線作完整描述。2.金代·何若愚《流注指微針賦》區(qū)分經絡與脈;子午流注之初起著作。3.宋金·竇默《針經指南》八脈交會穴(八穴通八脈),論大絡、橫絡、絲絡,孫絡理論。4.元·滑壽《十四經發(fā)揮》對循經考穴研究甚廣,率先提“十四經”,是研究經脈專書。5.明·李時珍《奇經八脈考》是研究奇經八脈專書。載奇經八脈循行線。與十二經脈氣相通徑路、作用、所主病候及相應治療,考證有關穴。6.明代針灸醫(yī)學的發(fā)展形成高潮。楊繼洲《大成》載經絡穴位資料更豐富,經穴359——對針灸醫(yī)學第三次大的總結提出“寧失其穴,勿失其經;寧失其時,勿失其氣”首論刺激量有大小和補瀉手法,發(fā)展透刺手法7.清代經絡專書較少吳謙《醫(yī)宗金鑒,刺心決》:經穴歌訣,經脈圖、經穴圖。李學川《逢源》載經穴361,沿用至今。經絡學說在方藥方面的運用,發(fā)展藥物歸經,重分經用藥??偨Y:《內》以醫(yī)療實踐(針灸、按摩、氣功)為基礎與癥候相聯(lián)系,進而論穴與經絡的關系最密切。宋、金、據時選穴:子午流注和靈龜八法,藥物歸經;明代經絡著述最多;清、重視分經用藥,溫病派對此有重要發(fā)揮。(三)民國時期承談安1.成立了針灸學社;2.編印了針灸書刊;3.開展針灸函授教育。(四)中華人民共和國1.針灸學得到了全面發(fā)展;2.針灸醫(yī)學的對外傳播:1)6世紀—朝鮮,日本;2)16世紀—歐洲;3)20世紀50年代—開始對外培訓;4)1975年受WHO委托在北京、上海、南京設立了三大國際針灸培訓中心;5)1987年11月成立世界針聯(lián),總部設在北京;6)1990年,WHO宣布針灸已成為世界醫(y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7)1997年,美國國立衛(wèi)生院的專家聽證會,提出針灸作用確切而且副作用小,可廣泛使用;8)至今全世界均在使用針灸療法。第一章經絡學概論第一節(jié)經絡學說的形成一、經絡的基本概念1.經絡的概念: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氣血、聯(lián)系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2.經脈與絡脈的區(qū)別:a.經脈為里,支而橫者為絡,絡之別者為孫絡;b.經脈十二者,伏行于分肉之間而不見,浮而常見者,皆絡脈也。經:“縱絲”,視物的縱線,猶主干;絡:網絡,縱橫交錯,猶分支一脈相承,彼此銜接——整體循環(huán):1)經脈:主干,縱行,深層,少有計數(shù),運行氣血的主要通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2)絡脈:分支,橫行,淺表,多難以計數(shù),縱橫交錯,遍布全身,為諸經滲灌氣血,形成整體循環(huán),分屬于經脈。3.經脈不等同于脈1)脈的本義是血管,是運行氣血的載體;2)經絡包含血脈及血脈以外的物質功能,有行氣血、營陰陽、內屬臟腑、外絡肢節(jié)的作用。二、經絡學說的形成經絡學說的形成與發(fā)展,根源于醫(yī)療實踐中對經絡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與總結,它與我國獨特的針灸、按摩、氣功等醫(yī)療保健方法密不可分。從《內經》等文獻資料分析歸納,形成經絡學說的依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對針灸等刺激所產生的感應與傳導的觀察:針刺腧穴或某一部位時,患者會產生酸、麻、脹、重等感覺,這種感覺有時沿著一定的徑路向遠部傳導,這種傳導徑路為描述經絡線路提供了依據。2.對氣功的“行氣”現(xiàn)象的觀察:氣功,古稱導補行氣?!秴菢小す倌堋氛f:“緩節(jié)柔筋而心和調者,可使導引、行氣,”認為肢體靈活,心平氣和的人可讓他掌握導引、行氣的方法給人治病。戰(zhàn)國初期文物——佩玉上的《行氣玉佩銘》載:“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意指呼吸深沉使氣積蓄(于丹田),會出現(xiàn)氣的上下運行,即后稱為“小周天”的氣功行氣之法。(注:“小周天”功法是循任、督脈運行之功法。)說明導引,行氣與經絡的關系非常密切。3.對腧穴功效的總結:(1)實踐發(fā)現(xiàn)活療作用相似的穴位往往是有規(guī)律地排在一定的路線上(以點連線)。(2)腧穴主治遠隔部位的(臟腑、官竅)病癥有一定的內在聯(lián)系規(guī)律性。說明經絡的形成與穴位的主治規(guī)律性及主治相似作用穴規(guī)律性排列的總結是分不開的。4.本表病理現(xiàn)象的推理:當臟腑有病時,在體表相應部位可出現(xiàn)規(guī)律性的病理現(xiàn)象(壓痛、結節(jié)、皮疹、皮色變化等)及病癥(如典籍所載各經脈后所記述的有關病癥)。說明內臟病反應于體表病理現(xiàn)象的推理,亦是經絡學形成的依據之一。5.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fā):《漢書·王莽傳》:令巧屠“量度五臟,以竹筵導其脈”《靈·經水》: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其臟堅脆、腑大小,谷多少、脈長短、血清濁、氣多少,十二經多血少氣,少血多氣,皆多血氣,皆少血氣,皆有大數(shù)。說明古人在當時已對血脈、筋肉、骨骼和內臟等,通過直觀方法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與認識??傊浗j現(xiàn)象的發(fā)現(xiàn)與經絡概念及經絡學說的形成,是古人根據針灸按摩感應、氣功的行氣、體表病理現(xiàn)象推理、腧穴功效歸納與解剖生理知識的啟發(fā)觀察到人體氣血運行現(xiàn)象歸納總結而形成的;人體氣血運行現(xiàn)象包括顯而易見的血流現(xiàn)象與不易分析較復雜多樣的氣行現(xiàn)象,因此認為氣血運行現(xiàn)象是經絡概念起源的客觀依據。三、經絡與臟腑、針灸臨床的關系(一)與臟腑的關系1.一脈相承;2.標本關系“臟腑屬絡關系”(二)與針灸臨床的關系1.辨證歸經;2.循經取穴;3.針刺補瀉。四、學習《經絡腧穴學》的重要性1.《經絡腧穴學》在中醫(yī)學具有重要地位;2.對臨床各科具有指導意義1)對內科學:a.說明疾病傳變和發(fā)展;b.《傷寒論》六經辨證之證候,分類基本上是十二經病候的精減與補充2)對婦科:沖、任、督、帶、脾經、肝經、腎經3)對外科:瘡瘍發(fā)生的傳變與經絡有關4)眼科:五輪辨證以經絡學說為基礎5)針灸科第二節(jié)經絡系統(tǒng)概貌一、經絡系統(tǒng)的組成:
經絡系統(tǒng)由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二皮部與十五絡脈組成。手太陰肺經手三陰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手陽明大腸經手三陽手太陽小腸經十二正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太陰脾經足三陰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足三陽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 連屬部分十二經筋十二經別十二皮部奇經八脈:任、督、沖、帶、陽維脈、陰維脈、陰蹺脈、陽蹺脈十五絡脈絡脈孫絡浮絡第三節(jié)經絡概述一、十二經脈(一)概念:十二經脈系指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即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的總稱。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二)十二經脈的名稱和含義十二經脈的名稱由手足、陰陽、臟腑三部分組成。1.冠以手足:表示經脈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分十二經為手六經和足六經。2.臟腑:表示經脈的臟腑屬性。大腸經表示屬大腸,肝經表示屬肝。3.附以陰陽:表示經脈的陰陽屬性及陰陽氣的多寡。(1)凡屬六臟及循行四肢內側的經脈為陰經凡屬六腑及循行四肢外側的經脈為陽經(2)一陰一陽衍化為三陰三陽,以區(qū)分陰陽氣的盛衰太陰——陰氣大盛陽明——陽氣盛極陰少陰——陰氣初生陽太陽——陽氣大盛厥陰——陰氣消盡少陽——陽氣初生(3)三陰三陽表里相合對應太陽——陽明陰(里)少陰——太陽陽(表)厥陰——少陽(4)三陰三陽的名稱廣泛應用于經別、絡脈、經筋的命名。(三)十二經脈的分布分布特點:內屬于府臟,外絡于支節(jié)。十二經脈分別屬于一臟或一腑(內),在外部對稱分布于人體左右兩側,分別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內側或外側,縱貫全身;并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1.外行部分(“外絡于支節(jié)”):是指十二經脈在四肢及頭和軀干等體表部位的分支和穴位,其“有穴通路”是經脈的主要外行路線。有穴通路:是一些具有特殊性能的體表部位,能滲灌氣血、反應病痛,接受針灸等治療刺激,防治疾病。(經穴圖、經穴模型均表示“有穴通路”)(1)四肢部分布規(guī)律(體位:立正姿勢,大指向前,小指在后)①共同規(guī)律:太陰、陽明在前,厥陰、少陽在中,少陰、太陽在后(具有表里經脈,陰陽相對,內外并行的特點)?!噬佗谔厥夥植迹鹤阖赎幱欣獾慕徊?、曲折交叉分界點:內踝上8寸內踝上8寸以下:足厥陰循行于足太陰之前(厥陰在前,太陰居中,少陰在后)內踝上8寸以上:足厥陰交叉到足太陰之后、行于足太陰和足少陰之間(太陰在前、厥陰居中、少陰在后)(2)頭和軀干部;十二經脈在頭和軀干部的分布情況如下:①手三陰a.手太陰—上胸外側(第三側線上端)b.手厥陰—乳房c.手少陰—腋下②足三陰a.足太陰—胸腹第三側線b.足厥陰—陰部,脅部c.足少陰—胸腹第一側線1)頭部:手足三陽經分布到透(“頭為諸陽之會”)a.手陽明—肩前,頸,面頰(下齒),鼻旁b.手少陽—肩上,頸,耳后,眉梢c.手太陽—肩胛,頸,耳前,目內眥d.足陽明—目下,面周(上齒),頸前,e.足少陽—外眥,頭顳,項側,f.足太陽—內眥,頭項第一側線,項后,2)軀干部:a.手三陰分布到胸,見上b.足三陰分布到腹及胸,見上c.手三陽分布到肩:手陽明—肩前;手少陽—肩上;手太陽—肩胛d.足三陽分布到前、后、側部◎足陽明——胸腹第二側線(身前);◎足少陽——脅腰部(身側);◎足太陽——背腰第一、二側線,骶(身后)(3)頭、軀干部側線的距離及與經脈的對應關系頭、軀干部側線的距離與經脈的關系以前后正中線(即頭正中線、前正中線、后正中線)為基線,具體對應關系如下:部位基線第一側線第二側線第三側線頭部背腰腹部胸部前后正中線1.5寸(膀胱經)1.5寸(膀胱經)0.5寸(腎經)2寸(腎經)3寸(膀胱經)2寸(胃經)4寸(胃經)4寸(脾經)6寸(脾經)(4)十二經脈在頭和軀干部的分布規(guī)律:手三陰聯(lián)系胸;足三陰聯(lián)系腹及胸;手足三陽聯(lián)系頭,故稱“頭為諸陽之會”。陽經在頭部和軀干部的分布:陽明行于身前;少陽行于身側;太陽行于身后。特殊分布:足厥陰上出于額,交會于巔,手少陰系目系2.內行分布(“內屬于府茂”)內行部分是指十二經脈內聯(lián)臟腑器官的部分,即無穴分布部分,具體聯(lián)系如下:除以上十二經對臟腑的相屬關系分布外,還有陽經絡臟,陰經絡腑及官竅聯(lián)系的元穴分布部分(如肝經上巔頂?shù)龋#ㄋ模┦浢}的表里屬絡1.互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體內有屬絡關系臟腑有表里相合關系,十二經脈內屬于臟腑,亦有相應的表里相合關系。陰經為里,屬于臟,陽經為表,屬于腑?;楸砝锏年幗浥c陽經在體內有屬絡關系,陰經屬臟絡腑,陽經屬腑絡臟。十二經脈共組成六組表里屬絡關系。經脈的表里關系,隊經脈一陰一陽的互相銜接、臟與腑的互相屬絡外,還通過經別和絡脈的表里溝通而得到進一步的加強。2.經別、絡脈加強經脈的表里屬絡◎經別:深入體腔后,通過表里相合臟腑,淺出頭頂后按陰陽表里關系組成“六合”;3.與臟腑器官的聯(lián)系:◎手太陰:胃口(上下兩口)、喉嚨◎手陽明:下齒、口角、鼻◎手少陰:肺、咽、目系◎手太陽:胃、咽、目外眥、耳鼻◎手厥陰:◎手少陽:耳、目外眥◎足太陰:心、咽、舌(舌本、舌下)◎足陽明:鼻、上齒、口唇、喉嚨◎足少陰:肝、肺、心、喉嚨、舌本◎足太陽:目內眥、腦、耳上角◎足厥陰:胃、肺、陰器◎足少陽:目外眥等4.經脈臟腑表里(配伍)關系陰經(里)手太陰肺足少陰腎足厥陰肝手少陰心足太陰脾手厥陰心包五行金水木火土相火陽經(表)手陽明大腸足太陽膀胱足少陽膽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手少陽三焦(五)十二經脈的走向和流注1.走向規(guī)律:手之三陰從胸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注:將兩手上舉,陰呈上升態(tài),陽經呈下降態(tài),其經脈走向的升降關系符合“陰升陽降”的規(guī)律。)③③頭胸①(腹)足三陰足④手三陰足三陽手三陽②手2.流注順序: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相互連貫,并具有一定傳注順序與規(guī)律。(1)傳注規(guī)律:①起于肺經,止于肝經,周而復始,如環(huán)無端。②陰陽表里經脈相傳。③手足同名陽經相傳。④陰陽經脈均按陰陽氣衰減相傳。⑤與督任相通構成十四經循環(huán)流注。(六)十二經脈的銜接十二經脈正常的流注,除需要逆右這走向外,各經脈尚需相互銜接。十二經脈之間的邊接,除了兩經直接相連外,有的是通過分支相互連接的,并具有一定的銜接規(guī)律。1.十二經脈銜接規(guī)律(1)陰經與陽經(表里經)在手足部銜接,即“陰陽(表里)交四末”。(2)陽經與陽經(同名陽經)在頭面部銜接,即“兩陽(同名)交頭面”。(3)陰經與陰經(手足三陰經)在胸部銜接,即“兩陰交于胸”。a.足太陰,手少陰:心中b.足少陰,手厥陰:胸中c.足厥陰,手太陰:肺中脾心交心中腎倉交胸中肝肺交肺中2.十二經脈銜接部位(七)十二經脈的特點1.隸屬十二臟腑、具陰陽表里屬絡關系。2.循行分布銜接具規(guī)律性。3.是運行氣血,聯(lián)貫內外的主要徑路。4.各經有腧穴分布在體表。5.脈氣逆亂時,各具特定的癥候群。二.奇經八脈(一)概念: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別道奇行的督、任、沖、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等8條經脈。奇經八脈中任、督脈各有本經所屬穴位,與十二經相提并論合稱為“十四經”。(二)“奇”字的含義:奇:是奇異、奇特之意,指這八條經脈的分布與作用有異于十二經脈,又無臟腑絡屬及表里配合的關系。(三)奇經八脈有關的主要文獻記載:其內容最早散見于《內經》各篇。1.《難經》——首先提出“奇經八脈”名稱。2.《甲乙經》——記載有關穴位。3.《脈經》——記載其所主病癥。4.《奇經八脈考》——是第一部專著。(四)分布概況:(別道奇行)1.任脈:任,“妊娠”“擔任”之意,出于會陰,腹、胸、頦下正中,交會足陽明、督脈。為“陰脈之?!薄{節(jié)諸陰經的作用a.在中極、關元與足三陰交會;b.在天突與陰維脈交會;c.在陰交與沖脈交會2.督脈:督,“督統(tǒng)”“總督”之意,出于會陰,腰、背、頭面正中,交會足太陽、任脈。為“陽脈之海”——調節(jié)諸陽經的作用a.六條陽經均交會于大椎;b.陽經在風府交會3.沖脈:沖,“通行”“要沖”之意,出于會陰,腹部第一側線,交會足少陰?!耙辉慈敝溉?、督、沖脈皆起于胞中,皆出于會陰,分道而行。為“經絡之?!薄笆浿!薄把!盿.與督、任同起于胞中;b.并腎經直沖而上;c.通行十二經脈氣血以滲灌絡脈;d.與任脈交會于陰交,與督脈交會于長強4.帶脈:脅下,橫繞腰腹,狀如束帶,交會足少陽。(繞行腰間一周)帶脈穴:慢性腰腿痛,肥胖癥(約束諸經),帶下病5.陰維:下肢內側、腹第三側線、頸,交會足少陰、太陰、厥陰、任。主一身之里陽維:下肢內側、肩、頭項,交會足太陽、少陽,手太陽、少陽,督。主一身之表陽維脈主一身之表:外關(解表宣肺熱)6.陰蹻:下肢內側、眼交會足少陰陽蹻:下肢外側、肩、頭部,交會足太陽、少陽、陽明,手太陽、陽明。(足痿獨取陽明)項目分布概況特點原因督脈督,“督統(tǒng)”“總督”之意,出于會陰,腰、背、頭面正中,交會足太陽、任脈“陽脈之?!薄{節(jié)諸陽經的作用a.六條陽經均交會于大椎;b.陽經在風府交會任脈任,“妊娠”“擔任”之意,出于會陰,腹、胸、頦下正中,交會足陽明、督脈“陰脈之?!薄{節(jié)諸陰經的作用a.在中極、關元與足三陰交會;b.在天突與陰維脈交會;c.在陰交與沖脈交會沖脈沖,“通行”“要沖”之意,出于會陰,腹部第一側線,交會足少陰經絡之?!薄笆浿!薄把.與督、任同起于胞中;b.并腎經直沖而上;c.通行十二經脈氣血以滲灌絡脈;d.與任脈交會于陰交,與督脈交會于長強帶脈脅下,橫繞腰腹,狀如束帶,交會足少陽。(繞行腰間一周)帶脈穴:慢性腰腿痛,肥胖癥(約束諸經),帶下病陰維脈下肢內側、腹第三側線、頸,交會足少陰、太陰、厥陰、任。主一身之里陽維脈下肢內側、肩、頭項,交會足太陽、少陽,手太陽、少陽,督。主一身之表陽維脈主一身之表:外關(解表宣肺熱)陰蹺脈下肢內側、眼交會足少陰陽蹺脈下肢外側、肩、頭部,交會足太陽、少陽、陽明,手太陽、陽明。(足痿獨取陽明)(五)特點1.不直屬十二臟腑,無表里配合關系。2.與奇恒之府聯(lián)系(腦、女子胞、脊髓)。3.別道奇行①上肢無奇經分布②帶脈橫繞腰腹③余七脈分別從下肢或少腹部上行,無逆順交接關系。4.對十二經脈起統(tǒng)帥,聯(lián)絡和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5.僅任、督脈各有本經所屬穴位。6.其之治病候是其所統(tǒng)轄的綜合病候。表區(qū)別十二經脈與奇經八脈的特點區(qū)別十二經脈奇經八脈與臟腑聯(lián)系隸屬十二臟腑、具陰陽表里屬絡關系。1.不直屬十二臟腑,無表里配合關系。2.與奇恒之府聯(lián)系(腦、女子胞、脊髓)。循行分布循行分布銜接具規(guī)律性。別道奇行:①上肢無奇經分布②帶脈橫繞腰腹③余七脈分別從下肢或少腹部上行,無逆順交接關系。有無腧穴各經有腧穴分布在體表。僅任、督脈各有本經所屬穴位作用是運行氣血,聯(lián)貫內外的主要徑路。對十二經脈起統(tǒng)帥,聯(lián)絡和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所治病候脈氣逆亂時,各具特定的癥候群。其所統(tǒng)轄的綜合病候三、十二經別(一)概念:是從十二經脈另行分出,深入體腔,以加強表里相合關系的支脈,又稱“別行的正經?!保ǘ┓植继攸c十二經別一般多從四肢肘膝上下的正經分出,分布于胸腹和頭部,其間有“離、合、入、出”的分布特點。離:各從所屬經脈肘膝關節(jié)附近分出。入:經過軀干、深入體腔與相關(表里)的臟腑聯(lián)系。出:再淺出體表上行頭項部。合:在頭項部,陽經經別合于本經脈,陰經經別合于相表里的陽經經脈。手足三陰三陽經別,每一對相為表里的經別組成一合,共組成六對,稱為“六合”。(三)功能1.著重加強表里經所屬臟腑在體腔深部的聯(lián)系入體腔后,大都分布到該經脈所屬絡臟腑(陽經全部聯(lián)系屬絡臟腑),使表里經在體腔的聯(lián)系更密切。2.加強十二經脈與頭、心等的聯(lián)系,補充了十二經絡循行分布之不足。(1)十二經與頭部的聯(lián)系經脈:手足三陽,手少陰、足厥陰上頭。經別:手足三陽上頭,手足三陰經“六合”上頭,使氣血集中于頭腦、顏面、五官等部位。例:《靈·邪氣》“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血氣皆上于面而走空竅”的理論奠定基礎,突出頭面部腧穴重要性。例;頭針、耳針、鼻針、面針治療全身疾病(2)足三陽、三陰經別與心的聯(lián)系足三陽經別深入體腔聯(lián)系相表里臟腑后又都與心臟聯(lián)系;足三陰經別同相表里的陽經經別相合并行也與心聯(lián)系。以上對于分析腹腔內臟與心的生理病理聯(lián)系有重要意義。例:不寐:病機:胃不和臥不安(宿食停滯)治則:和胃安神經脈:胃經與心經無聯(lián)系。經別:足陽明經別屬胃散脾通心。(3)擴大十二經腧穴的主治范圍十二經脈分布不到之處,通過經別的分布可彌補,使經脈對肢體、內臟各部之間聯(lián)系更趨周密而相應擴大了十二經穴主治范圍。例:痔疾取足太陽經穴承山、承筋,足太陽經雖一支在骶骨下五寸分出,進入肛門。(四)與十五絡脈的區(qū)別:項目分布走向主病經別主“內”多以肘膝以上分出無所主病證絡脈主“外”多以肘膝以下分出有所主病證四、十五絡脈(一)概念: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任、督脈在軀干前后分出的一絡和脾在軀干側部分出的大絡,共十五條,稱“十五絡脈”。(十四經脈各分出一絡+脾之大絡)(二)分布概況1.十二經絡脈2.任、督脈絡及脾之大絡(三)功能1.著重加強表里兩經在肢體的聯(lián)系(十二經絡脈)陰經別絡→相表里陽經,陽經別絡→相表里陰經,溝通加強其在肢體的聯(lián)系。十二絡脈中有進入胸腹腔、聯(lián)綴內臟,但其通路短,與內臟無固定屬絡。2.任、督絡和脾之大絡加強人體軀干前、后、側面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3.對其它絡脈有統(tǒng)率作用:孫絡:絡之細小的分支;十五絡脈(統(tǒng)率)浮絡:浮行于淺表部分的絡脈血絡;細小血管。4.滲灌氣血、濡養(yǎng)周身自絡脈分出之孫絡遍全身,呈網狀擴散,與機體接觸面廣,使行于經脈中之氣血經別絡孫絡由線狀(經脈)流注,擴展為面狀的彌漫散布以充分發(fā)揮對整體的濡養(yǎng)作用。(四)十二經別與絡脈的異同同:加強表里兩經間聯(lián)系(任、督、脾之大絡除外)。異:經別雖主內(表里兩經在體腔的聯(lián)系),無所屬穴,無所主病癥;絡脈主外(表里兩經在肢體的聯(lián)系,任、督、脾之大絡則溝通腹、背、胸側之經氣),各有一絡穴,各有所主病癥。五.十二經筋(一)概念: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按經絡分布分成手足三陰三陽,即十二經筋。(二)分布概況1.范圍與十二經脈大體一致。2.起始于四末、結聚于關節(jié)、骨骼部、走向軀干、頭面(手足三陽是向心走向)足三陽筋、足趾→頄(面);足三陰筋足趾→陰器(腹);手三陽筋手指→角(頭);手三陰筋手指→賁(胸)。3.行于體表不入內臟。4.有剛筋與柔筋之分:剛柔相濟剛筋(手足三陽經筋)分布于項背、四肢外側——堅強有力;柔筋(手足三陰經筋)分布于胸腹、四肢內側——纖軟和張。5.足陽明筋為“目下綱”(下瞼)。足太陽筋為“目上綱”(上瞼)——主上瞼開合之功足少陽筋為“目外維”(維系目外眥之筋,使左右盼視)。足三陰筋、足陽明筋結陰器(“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宗筋指腹正中及臍旁的大筋,其下方結于生殖器。足少陽筋“維筋相交”——左側筋維絡右側,右側筋維絡左側,并聯(lián)系對側蹺脈。§附:“維筋相交”的臨床意義:指導中風針灸只治療1.生理:左側筋維絡右側,右側筋維絡左側,并聯(lián)系對側蹺脈2.病理:傷左頭角,筋維拘急,導致右眼不開,右下肢不用上古筋維相交與現(xiàn)代醫(yī)學神經交叉分布相似對中風針灸治療的指導意義:中風:“氣病,血瘀髓海(腦)累及筋維“《內經》刺法:a.巨(互)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刺經法(刺經——深刺)b.繆(交錯)刺——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瀉絡法(刺絡——淺刺)半刺、毛刺“維筋相交”為巨、繆刺提供了理論依據,此法常用于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三)功能約束骨路,活動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態(tài)與運動功能。即《素向·痿論》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四)病候1.運動功能:肌肉拘急,強直(關節(jié)活動不利),抽搐,馳縱、癱瘓2.器官:耳鳴、耳痛、視物不明3.陰陽經筋相互拮抗作用異常:《靈樞》“陽急則反折,陰極則俯不能伸”a.足內翻:陰急則陽緩b.足外翻:陽急則陰緩(五)治療:“以痛為輸”“循經配穴”肩周炎:肩髎“合谷”刺法注:聚——數(shù)經絡于一處;布——散布成片六.十二皮部(一)概念: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皮膚部分,屬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散布部位。(二)分布概況將體表皮膚按手足三陰三陽劃分,形成十二皮部。1.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皮表的分布范圍,即《素·皮部論》“欲知皮部,以經脈為紀”“凡十二經絡者,皮之部也”2.其分布形式與經脈,絡脈等不同。經脈:線狀;絡脈;網狀。皮部:“面”的劃分,大致屬于該經絡循行的部位。(三)功能1.抗御外邪衛(wèi)氣“充皮膚”,使“皮膚調柔,腠理致密”而達“衛(wèi)外而為固”之效;是機體的第一道衛(wèi)外障。2.傳變和反變病候經脈內屬腑臟,外連皮部、皮部內臟息息相關,形成皮部——絡脈——經脈——腑——臟之通路。(1)皮部受病,內攻臟腑(為外邪入侵之門戶)。《素問·皮部論》說:“皮者脈之布也。邪客于皮則腠理開,開則邪入客于絡脈,絡脈滿則注于經脈,經脈滿則舍于府藏也”。這樣,皮—絡—經—腑—臟,成為疾病傳變的層次;(2)內臟病反應于皮部(為反映內臟疾病之窗口)皮膚發(fā)黃,其病在肝膽;皮膚發(fā)黑其病多在腎……3.協(xié)助診斷、指導針灸治療皮部色診、皮部陽性反應,據此協(xié)助診斷相關內臟、經脈病。皮部陽性反應:丘疹、硬結、導電量改變、感覺差異、感覺過敏帶。皮膚針、皮內針、拔罐、灸法、刺絡、貼敷治療疾病是皮部理論的應用。(四)六經皮部名稱六經皮部各有專名其名,稱分別以“關”、“闔(害)”、“樞”為首,三陽以太陽為“關”(或誤作“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陰以及陰為“關”,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皮部名稱對說明六經辨證的機理有重要意義?!端貑枴り庩栯x合論》:“開闔樞者,言三陽之氣多少不等,動用殊也?!盿.關者——司動靜之機;b.闔者——執(zhí)禁固之權;c.樞者——主動靜之微項目概念分布概況功能十二經脈十二經脈系指十二臟腑所屬的經脈,即手三陰經(肺、心包、心),手三陽經(大腸、三焦、小腸),足三陽經(胃、膽、膀胱),足三陰經(脾、肝、腎)的總稱。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故又稱為“正經”。內屬于府臟,外絡于支節(jié)是運行氣血,聯(lián)貫內外的主要徑路奇經八脈奇經八脈是指十二經脈之外別道奇行的督、任、沖、帶、陰維、陽維、陰蹻、陽蹻等8條經脈。別道奇行對十二經脈起統(tǒng)帥,聯(lián)絡和調節(jié)氣血的作用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另行分出,深入體腔,以加強表里相合關系的支脈“離、合、入、出”1.著重加強表里經所屬臟腑在體腔深部的聯(lián)系2.加強十二經脈與頭、心等的聯(lián)系,補充了十二經絡循行分布之不足。十五絡脈十二經脈在四肢部各分出一絡,再加任、督脈在軀干前后分出的一絡和脾在軀干側部分出的大絡,共十五條,稱“十五絡脈”。(十四經脈各分出一絡+脾之大絡)1.十二經絡脈2.任、督脈絡及脾之大絡1.著重加強表里兩經在肢體的聯(lián)系(十二經絡脈)2.任、督絡和脾之大絡加強人體軀干前、后、側面的統(tǒng)一聯(lián)系。3.對其它絡脈有統(tǒng)率作用:4.滲灌氣血、濡養(yǎng)周身十二經筋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筋肉部分。按經絡分布分成手足三陰三陽,即十二經筋1.范圍與十二經脈大體一致。2.起始于四末、結聚于關節(jié)、骨骼部、走向軀干、頭面(手足三陽是向心走向)3.行于體表不入內臟。4.有剛筋與柔筋之分:剛柔相濟5.足陽明筋為“目下綱”(下瞼)。約束骨路,活動關節(jié),維持人體正常的體位姿態(tài)與運動功能十二皮部指與十二經脈相應的皮膚部分,屬十二經脈及其絡脈的散布部位1.是十二經脈及其所屬絡脈在皮表的分布范圍2.其分布形式與經脈,絡脈等不同1.抗御外邪2.傳變和反變病候3.協(xié)助診斷、指導針灸治療第三節(jié)經絡的作用及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一、經絡的作用(重點)《靈樞·經脈》指出:“經脈者,所以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這概括地說明了經絡系統(tǒng)在生理、病理和防治疾病等方面的重要性。其所以能決定人的生和死,是因為其具有人體內外和運行氣血的作用;外治百病,是因其具有抗御病邪、反映癥候的作用;調整虛實,是因其具有傳導感應而起補虛瀉實的作用。(一)溝通內外,網絡全身1.臟腑與肢節(jié)、官竅的聯(lián)系(1)體表外周肢節(jié)的一定部位與不同臟腑之間的內外對應的特殊聯(lián)系。(2)周身體表肢節(jié)與體內臟腑廣泛的統(tǒng)一整體性聯(lián)系。(3)不同官竅成為不同內臟的“苗竅”的特殊聯(lián)系。(4)官竅與臟腑的廣泛的整體聯(lián)系。2.臟腑與臟腑的聯(lián)系十二經脈(1)分別屬絡一臟一腑(2)有的經脈聯(lián)系多個臟器:手太陽經—屬小小腸絡心、抵胃;足厥陽經—屬肝絡膽挾胃注肺。(3)多條經脈聯(lián)系同一臟器肺:手太陰、手陽明、手少陰上肺、足少陰入肺、足厥陰注肺十二經別(1)深入體腔聯(lián)系表里相合臟腑(2)補充正經循行之不足,正經不去之臟器,因經別而溝通;足太陽別散心,足少陽別貫心,足陽明別通心。3.經脈與經脈的聯(lián)系1)奇經八脈:督、陽脈之海,任、陰脈之海,沖、之十經之?!?)十二經脈:有多處相互交叉交會3)十二絡脈:溝通表里兩經經與經之間的多種、多層次聯(lián)系,使經絡成為一具完整結構的調節(jié)系統(tǒng)。4.人體前后,腹背和頭身上下的分段聯(lián)系十二經標本、氣街、四海經絡系統(tǒng)是以頭身四海為總綱,以十二經脈為主體,分散為三百六十五絡遍布全身,將人體各部位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使人體各部的活動保持著完整和統(tǒng)一。(二)運行氣血,協(xié)調陰陽運行氣血:十二經是運行氣血的主干道,氣血主要遵循十二經脈流注順序并與任督構成首尾相接的路線不斷循環(huán)流注。通過以十二經脈為中心的遍布全身上下內外的龐大經絡系統(tǒng)周流不息,滲灌到各組織器官提供營養(yǎng)、維持和發(fā)揮正常生理功能。協(xié)調陰陽:人,是一復雜有機體,各部生理功能不同,由經絡聯(lián)系協(xié)調得以保持相對平衡,使氣血盛衰和體能動靜有正常節(jié)律,使人體“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如:人臥血歸肝,動時,肝血釋放至外周,靜時,外周需要量少,血歸于肝。生理:各部血量相對恒定,并隨機體活動增減,情緒變化及外界氣候變化各部血量也隨之改變,是經絡運氣血、協(xié)調陰陽功能的體現(xiàn)。病理情況下,可通過針灸等臨床治療手段,通過經絡而調整人體功能的失調,使之恢復正常的功能。(三)抗御病邪、反映癥候1.孫絡、衛(wèi)氣的抗御作用(衛(wèi)外屏障)衛(wèi)氣“慓疾滑利”布散力強,滲透面廣;孫絡密布皮部,衛(wèi)氣通過孫絡充養(yǎng)皮部(通營衛(wèi)),皮膚調柔、腠理致密、衛(wèi)外而為固。2.經絡運行的衛(wèi)氣營血具分層次的抗御作用衛(wèi)氣營血通過經絡在全身流布,其有淺深、內外之分,并各有內臟的特殊聯(lián)系,病邪侵襲即可發(fā)揮分層次的抗御作用。3.經絡是病理變化的反映系統(tǒng)因經絡與各部的特殊聯(lián)系、經絡與經絡間、經絡與臟腑間在反映癥候上是互相影響的。(1)由表及里、由經及臟風寒濕邪→皮部→經筋、絡脈→經脈→內臟(心)(關節(jié)肌肉痛)(心悸氣短)《素問·繆刺論》說:“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孫脈,留而不去,入舍于經脈,內連五臟,散于腸胃”,即是此意。(2)由里達表、臟病及經肝病→經絡→目赤腫痛、脅痛、肝經穴部位陽性反應(3)一臟有病、累及他臟肺結核→咳血盜汗、潮熱→男子遺精、女子經閉(腎經入肺、肺病及腎)(四)傳導感應,調整虛實人體具有自動調控功能的巨大系統(tǒng),經絡系統(tǒng)是信息傳導網絡,感受來自人體內外環(huán)境中的各信息,并按其性質、特點和量度等傳達至相應組織器官,反映和調節(jié)其功能狀態(tài)。病理情況下,經絡可把局部信息感傳至全身,又能把整體信息傳導于某一局部從而“形諸于外”,為診斷疾病提供重要依據。針刺治療病,是以經絡為途徑,調整虛實是通過經絡傳導感應而實現(xiàn)的針刺時的“得氣”和“氣行”現(xiàn)象即是其傳導感應現(xiàn)象的表現(xiàn)。例:刺背部膀經第一側線上十二背俞,可引出通向相應臟腑所屬經脈的感傳,可治全身疾病(背俞穴有通全身的全息作用)說明經絡活動是通過體表刺激影響內臟活動的中間通路。例:福建中醫(yī)經研究院:冠心病170名針內關穴觀有感傳者和無感傳者心電圖ST段和T波變化的時間差異。針15min時,有感者的心電圖改善明顯,無感傳者的心電圖無明顯變化,兩者差異顯著。經絡就像是人體四通八達的網絡,在正常情況下能運動氣血,協(xié)調陰陽,傳遞信息到人體各部。當發(fā)生氣血不和及陰陽失衡等病癥時也是通過經絡將疾病的信息反應出來。針灸等治法是通過激發(fā)經絡本身的功能,疏通經氣的傳導,使機體陰陽處于平衡狀態(tài)。二.經絡理論的臨床應用(一)經絡診法1.經絡外診(1)觀察或捫按經絡穴位上的陽性反應,皮膚形態(tài)、色澤,結節(jié)條索狀物等陽性反應物。(2)皮膚溫度,皮膚電阻,紅外熱象的探測。例:1700余人身上檢測到690多個良導點的分布,與經穴部位大致相符,皮膚低阻點基本是循經分布。(全國穴位R研究匯總數(shù))經絡測定儀郄、原、背俞、井等穴皮膚導電量。從測出的數(shù)值中結合氣血常數(shù)分析各經氣血盛衰,供診斷參考。以高出他穴1/3為高數(shù)(實),低出他穴1/3為低數(shù)(虛),左右兩側同名經穴相差在一倍以上示有病。2.分經切脈經絡氣血運行之通道,最為具體而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血管(脈)。脈象:脈動應指的形象。功能:反映全身臟腑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GB/T 11067.7-2024銀化學分析方法第7部分:金、鈀量的測定電感耦合等離子體發(fā)射光譜法
- 物業(yè)財務工作總結與計劃怎么寫
- 2025學生會文藝部部長工作計劃書例文
- 高中英語教師校本研修計劃
- 2025年四年級音樂教學計劃
- 校園環(huán)保協(xié)會工作計劃
- 工廠每天工作計劃
- 培優(yōu)輔差工作計劃總結 培優(yōu)輔差工作總結
- 2025中學工作計劃范本怎么寫
- 《復雜控制策略》課件
- 浙江省寧波市慈溪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 數(shù)學 含解析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知識專題培訓
- 2024年高考全國甲卷英語試卷(含答案)
- 血液透析服務協(xié)議
- 教師師德師風的培訓
- GB/T 44491.1-2024地理信息數(shù)字數(shù)據和元數(shù)據保存第1部分:基礎
- 財務報表練習題及答案
- 臨床醫(yī)學基礎試題+答案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護理查房
- 水文地質環(huán)境地質調查規(guī)范(1-25 000)DB41-T 1507-2017
- 好作文的開頭和結尾公開課獲獎課件省賽課一等獎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