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_第1頁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_第2頁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_第3頁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_第4頁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默讀課文,找出文中莎莉文老師教“我”學習的具體事例,理清文章思路。

2、通過分析本文獨具特色的寫人手法,積累寫作技巧。

【過程與方法】

強調(diào)自主學習,讓學生在默讀中品味,在品味中質(zhì)疑,在質(zhì)疑中探究,最終悟出文章之妙。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領會莎莉文老師強烈的愛心和高超的教育藝術,感受海倫對老師的敬愛和感激的情意。

2、體會作為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教學重難點

重點:①繼續(xù)學習默讀,逐步提高閱讀速度。②結合旁批,整體把握文章內(nèi)容,感悟莎莉文老師這一形象,理解作者對莎莉文老師敬愛和感激的情意。③品味、揣摩關鍵語句,體會作為盲聾啞人的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悟。

難點:學習海倫·凱勒自強不息的精神,體會她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積極態(tài)度。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世界是美麗的。我們能感受陽光的五彩斑斕,目睹樹木的青翠蔥綠,聆聽鳥兒的悅耳鳴叫。然而,在這個世界上,還有一些人,他們的世界里沒有色彩,沒有聲音。他們要生存下去尚且需要一定的勇氣,而能出類拔萃,有所成就,那簡直就是一個奇跡。今天,我們便走進一個奇跡,去結識一位奇女子。

二、自主學習成果展示

1、作者簡介。

海倫·凱勒(1880—1968),美國作家、教育家、慈善家。在十九個月大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失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8歲。她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但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包括《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墻故事》等。她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tǒng)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20世紀美國十大偶像”。

2、檢測生字詞。

(1)讀準字音,記準字形。

撿(jiǎn)感慨(kǎi)搓捻(cuōniǎn)

綻開(zhàn)爭執(zhí)(zhí)慚愧(kuì)

譬如(pì)激蕩(dàng)奧秘(ào)

拼湊(còu)花團錦簇(cù)混為一談(hùn)

(2)理解重點詞語的詞義。

截然不同:形容兩者毫無共同之處。

疲倦不堪:形容非常疲乏,不能忍受。

小心翼翼:形容舉動十分謹慎,一點兒不敢疏忽。

不求甚解:現(xiàn)在多指讀書學習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混為一談: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說成是同樣的事物。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過來。

油然而生:形容某種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產(chǎn)生。

花團錦簇:形容五彩繽紛、十分華麗的景象。

美不勝收:美好的東西太多,一時接受不完。

三、學習新課

(一)步驟一: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自讀課文,復述課文內(nèi)容。

〔點撥:學生復述時,要求用自己的話,能夠引用原文的盡量引用原文,能概括主要事跡〕

2、本文主要寫了莎莉文老師的哪些事?請同學們做出概括。

明確:主要寫了三件事:①老師教我認識具體事物。②老師教我認識和理解大自然。③老師教我理解“愛”的含義。

3、梳理文章的基本脈絡。

明確:第一部分(第1~4段):概述莎莉文老師到來之前,“我”的心理變化。

第二部分(第5~13段):寫莎莉文老師走入“我”的生活,“我”初步感受到人生的光明、希望、快樂和自由。

4、整體感知文章中心。

明確:這篇課文真實地記敘了作者受教于莎莉文老師的幾件事,表現(xiàn)了莎莉文老師對學生的一片愛心以及作者對老師的感激和敬愛之情,同時也表現(xiàn)了作者對求知的熱切希望以及艱辛卻愉快的生活感受。

(二)步驟二:再讀課文,提高升華

1、課文第一部分為安妮·莎莉文老師的出場做了哪些鋪墊,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明確:(鋪墊的內(nèi)容)總寫“我”的感受、家人的活動、“我”的等待和渴望,引出莎莉文老師。(好處)烘托老師對“我”的重要性,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

2、朗讀課文,感知內(nèi)容,看看文章里主要寫了關于莎莉文老師的什么事?

明確:老師教我認識每一個事物都有一個名稱。

3、莎莉文老師是怎樣教育“我”認識具體事物的?

明確:文中寫莎莉文老師教“我”認識事物的文字很多,如莎莉文作為一個陌生人第一次摟抱“我”,有意識地給“我”玩具,教“我”拼寫布娃娃“doll”;還教“我”學會了拼寫“別針”(pin)、“杯子”(cup)以及“坐”(sit)、“站”(stand)、“行”(walk)這些詞。特別具體寫了一件事:莎莉文老師讓“我”一只手接觸水流,在“我”另一只手手心里寫出“water”這個詞,使“我”終于領悟到“水”這個字就是“我”手上流過的清涼而奇妙的東西。從此,海倫·凱勒開始大量認識具體事物。

4、理解標題。

作者為什么說莎莉文老師是“再塑生命的人”?

明確:“再塑生命”本指“重新塑造生命、重新獲得生命”。這里是指:①在莎莉文老師的教育下,“我”對生命的希望和熱忱被喚醒,從寂靜又黑暗的孤獨世界走向了光明和快樂的世界之中;②莎莉文老師讓“我”回歸自然,理解自然;③莎莉文老師還教“我”懂得什么是“愛”,“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從這個意義上講,莎利文老師就是“我”的“再生父母”,表達了作者對莎莉文老師的無比敬愛和感激之情。

5、感情揣摩。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先前我們了解到幼年的海倫·凱勒得病致殘之后,性格變得古怪,但后來她成了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大學生。這個“再塑生命”的過程,離不開莎莉文老師深沉的愛和獨特的教育方式。大家能從課文中感受到海倫·凱勒對莎莉文老師怎樣的感情?〕

明確:課文開頭寫“老師安妮·莎莉文來到我家的這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鄙蛭睦蠋煹絹淼倪@一天是作者生命的重新開始,她甚至把莎莉文老師稱為“再塑生命的人”。在作者心中,莎莉文老師是光明的使者,作者這樣描述她到來時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我心里無聲地呼喊著:‘光明!光明!快給我光明!’恰恰在此時,愛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她就是那個來對我啟示世間的真理、給我深切的愛的人——安妮·莎莉文老師”。課文更多的還是通過寫莎莉文老師對我的理解、關愛、教育的具體言行來表達作者的感激、崇敬之情。

6、人物分析。

(1)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你認為莎莉文老師是一位怎樣的老師?

明確:莎莉文老師是一個有極大的耐心和愛心,有良好的教學方法的好老師。海倫·凱勒在認識莎莉文老師之前,對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只能靠有限的觸摸來完成。在認識莎莉文老師之后,她認識的世界范圍擴大了,而且從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這個過程對常人來說并沒有什么,但對于一個又聾又盲的人來說就顯得不可思議了。

(2)海倫·凱勒又是什么樣的人?

明確:一個好學、聰明、堅毅而情感豐富的盲聾女孩。

四、課堂小結

莎莉文老師將人世間美好的思想情操,像春天的種子般深深植于海倫·凱勒的生命中,以無私的愛重塑了她的生命。海倫·凱勒深深地感激自己的老師,她說:“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首先要長久地凝視我的老師?!毕M瑢W們也能關愛他人,讓生命得到升華。

五、布置作業(yè)

1、搜集更多關于殘疾人勵志的事跡,摘抄在讀書筆記上。

2、課外閱讀《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脈絡;

2、體會作者在文章中表達的感情;

3、領會課文按空間順序安排材料的寫法;

學習課文細致觀察、抓住特點,具體、真切、生動地描寫事物。

教學重點

1、要求學生掌握本文的寫景的筆法,了解寫景的基本原則和常用手法;

2、從語言入手理解課文中的寫景和抒情;

教學難點

描寫三味書屋的部分難在兩點:1、是對這部分內(nèi)容的理解困難;2、是有些難解的詞語。

第一課時

一、導入:魯迅先生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人,哪一位同學來介紹一下有關魯迅的情況?

二、題解:《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憶自己童年、少年時代生活的。寫這些文章時魯迅先生已經(jīng)40多歲了,這本散文集題名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一篇回憶童年生活的優(yōu)美散文。課題用“從……到……”兩個介詞點明了作者回憶童年生活的地點范圍。

三、查預習。

1、給加黑的字注音、正音,然后釋詞。

確鑿záo,菜畦qí,桑椹shèn,輕捷,油蛉líng,斑蝥máo,纏絡chán,攢cuán,珊瑚shānhú高枕而臥,豁huō,斂liǎn,腦髓suǐ,陌生mò。鑒賞,人跡罕至hǎn,覓食mì,竹篩shāi,秕谷bǐ,系jì,傳授shòu,書塾shú,

四、整體把握

通讀課文,然后解決下面問題

1.本文題為“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你從這個題目得到了哪些信息?(“從……到……”表示這篇文章大致包括兩部分,同時也告訴我們文章前后兩部分的內(nèi)容。)

2.快速閱讀課文,分別找出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兩部分的起止語句以及中間的過渡段。(從開始“我家的后面有一個很大的園”到中間“來不及等它走到中間去”是寫百草園的部分;從“出門向東”到文章結尾“這東西早已沒有了吧”是寫三味書屋的部分;中間“我不知道為什么家里的人要將我送進書塾里去了”是兩部分之間的過渡段)。

五、細讀課文

問:把前后兩部分聯(lián)系起來思考,討論:這篇文章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下面三種說法可供參考。

①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襯托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脫離兒童實際的私塾

②用百草園的自由快樂同三味書屋的枯燥無味作對比,表現(xiàn)了兒童熱愛大自然、喜歡自由快樂生活的心理,同時對束縛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滿。

③通過對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回憶,表現(xiàn)作者兒童時代對自然的熱愛,對知識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歡樂的心理。(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學生無論贊成哪種說法,都要給予適當肯定。第一種說法,根據(jù)是魯迅在不止一篇文章中批判過封建私塾教育的陳腐,扼殺兒童天性。即使在本文中,也寫到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種說法,是對第一種說法的修正,比第一種說法合理些。第三種說法,最易為現(xiàn)在的人們接受,似乎最為合理。)

第二課時

一、問題探究

1.本文寫“百草園”和“三味書屋”的兩部分之間是什么關系?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對于這個問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對比關系,用百草園自由快樂的生活同三味書屋枯燥陳腐的生活相對比,一個是多么適合兒童心理,表現(xiàn)了兒童的廣泛的生活樂趣,一個是多么妨礙兒童身心的發(fā)展,表現(xiàn)了兒童對它的厭惡。另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襯托關系,用自由歡樂的百草園生活來襯托枯燥無味的三味書屋生活,以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還有一種看法認為,兩部分是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貫穿全文的,是甜美的歡樂的回憶,是對自然的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一顆天真調(diào)皮的童心,這是這篇散文的意境美和韻味美之所在。(對本文結構的不同理解,實際上表現(xiàn)了對文章主題思想的不同理解。對文章的主題思想,可以允許有不同理解,只要言之成理就行。)

2.為什么要寫美女蛇的故事?

美女蛇的故事本來與文中提到的百草園中的赤練蛇毫無關系,但作者卻由此生發(fā)聯(lián)想。對于為什么要寫這一內(nèi)容,歷來看法不一。有的說是表現(xiàn)長媽媽的迷信思想,有的說是寄托善良制服邪惡的愿望,有的說表現(xiàn)百草園里存在著惡毒的事物。教學時可以撇開這些不同的觀點,重點讓學生想一想:童年魯迅對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感興趣?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這一聯(lián)想對作者闡述百草園是“我的樂園”是否有幫助?最后讓學生明白:不管別人的爭論如何,有一點可以看出,美女蛇的故事深深地吸引著”我”,使“我”得到一些教訓,悟出一些道理,同時也給百草園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3.童年魯迅對本文所提到的先生是什么態(tài)度?

主要是敬慕先生,對他淵博的知識感到信服。同時也很愛他,因為學生雖然很調(diào)皮,很貪玩,但先生很少體罰他們,通??偛贿^是瞪瞪眼睛而已。

二、揣摩下面的文字,回答括號中的問題。

根據(jù)上下文弄懂語句的意思,理解文章的內(nèi)容,體會文章的語意重點。

1.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

(“不必說……也不必說……單是……”中哪個內(nèi)容是強調(diào)的重點?請你仿寫一段話。)

“單是”以后的內(nèi)容是作者強調(diào)的重點。

2.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墻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

(“我”到底知道不知道被送到私塾去的原因呢?你是從哪些詞語看出來的?)

“我”不知道被送到私塾的原因,因為說到原因時是用表示猜測語氣的“也許”。

三、作業(yè)

下面這段話中連續(xù)使用了一系列動詞,準確地描述了雪地捕鳥的過程。仔細品味,然后自己寫一段話,或敘述做某個游戲的過程、或描寫螞蟻搬家的經(jīng)過,也試著用上一系列動詞。

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文言實詞,理解文義,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在誦讀中明義,在研討中明理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在和睦、輕松、融洽的氣氛中感受親情。

教學重、難點:理解課文內(nèi)容,積累文言實詞。品析文中人物的語言,培養(yǎng)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我們中國歷出現(xiàn)過許許多多聰穎機智的少年兒童,關于他們的故事,至今流傳。你知道哪些關于機智兒童的故事呢?(如曹沖稱象,司馬光砸缸,甘羅十二歲做宰相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紹兩位這樣的古代少年,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和他們交個朋友?,F(xiàn)在我們就來學習《世說新語》兩則其中的第一則《詠雪》。

二、探索新知

(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前布置學生預習,指名介紹作品作者。(出示課件)

2、聽課文錄音,把握節(jié)奏,體會語感。

3、根據(jù)所聽錄音及文意給課文斷句。

4、理解加橫線的重點詞語。

5、用現(xiàn)代漢語復述故事。

(二)品讀課文,研討問題。(四人小組合作)

思考問題:(出示課件)

1、“謝太傅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議”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nèi)容卻相當多,這一句都交代了什么內(nèi)容?

2、“寒雪”“內(nèi)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氛圍?

3、文章結尾交待了謝道韞的身份,有什么用意?小組中選出代表發(fā)言,師生交流。

明確要點:

1、交代了時間(寒雪日)地點(內(nèi)集)人物(謝太傅與兒女)事件(講論文議)

2、營造了融洽,歡快,輕松的家庭氣氛。此問是開放性的,說“家庭氣氛”也不限于列出的那些詞語,能從整體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氣氛更好。答案可從“融洽”“歡快”“輕松”中任擇一兩個。

3、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贊賞道韞的才氣,古人稱謝道韞為才女,曰“詠絮才”就是從這里來的。

4、你認為謝道韞和胡兒的比喻哪一個好呢?

討論并歸納:有兩種不同的意見。

(1)認為“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tài)都跟鹽相似,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花飄飛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后達于神似,形似是基礎。因此說,“撒鹽”這一比喻用得好。

(2)認為“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而“撤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在空中撒鹽干什么呢?且形象不美。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所以說“柳絮”一喻好。

5、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有不同解釋,你有何看法?

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

②“笑”前喻,“樂”后喻;

③為“柳絮”一喻而“笑樂”

(三)歸納主旨:詠雪講的是晉朝文學世家謝氏家族里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蘊表現(xiàn)出了詠絮之才。

(四)背誦課文,熟讀成誦(出示課件,根據(jù)情境增強記憶)

三、拓展延伸

你還能想出哪些詠雪的詩句?(積累詩句)

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

不知近水花先發(fā)/疑是經(jīng)冬雪未消(張渭)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韓愈)

四、課堂練習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讀準節(jié)奏、讀出韻味、讀中質(zhì)疑、讀后思辨

過程與方法:師生同讀、同議、同講、同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品讀中感受親情。在情境中感受機智、在選擇中學會做人。

教學重點: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難點:多角度拓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我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在項羽的麾下有個將軍叫季布,因為他多次圍困劉邦,在項羽兵敗后,劉邦便出千金捉拿他。由于季布平時重,深得人心,所以人們冒著誅九族的危險來藏匿他。當時楚國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得黃金百兩,不如得季布一諾最后劉邦只好特赦了季布,并升他為江東太宗。這就是“一諾千金”和“季布一諾”的典故??梢?,誠信是多么重要啊!今天就來認識一個不守信用的人,讓我們來看看我們的小元方是怎樣對待他的吧!(出示課題)《陳太丘與友期》。

二、探索新知

(一)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注意字音和節(jié)奏。(強調(diào)“尊君在不”中的“不”讀音)

2、學生齊讀已劃出節(jié)奏的課文。

3、理解重點詞語

4、對照重點詞語及工具書理解全文意思。

(學生查閱工具書,互相交流,并推選代表講述課文大意)

5、師生交流,共同把課文譯成現(xiàn)代漢語

(二)合作探究

1、分角色朗讀課文,要求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表情,注意節(jié)奏。

2、同學互相評價。

3、四人為一組合作學習,質(zhì)疑解惑。小組內(nèi)解答不了的另推薦一個中心發(fā)言人作好記錄,提出問題全班討論。

歸納問題:(1)元方是怎樣反駁“友人”的,他的反駁有說服力嗎?

(2)你認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分別是什么樣的人?

明確:(1)元方針鋒相對,指出“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使得“友人”“慚”最后“下車引之”。

(2)元方是機智聰敏,善辯,懂禮識儀的人;友人是無信、無禮但卻知錯能改的人。

4、多角度探究: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結合文中內(nèi)容,說說你的看法。(出示課件)

明確:A、不失禮(客人得知太丘已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所以,這一則的核心是“無信”、“無禮”,宣揚的是正直不阿,為人正派的品格。不失禮,因為是“友”失禮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親。

B、失禮(因為“友”畢竟是與父親平輩,不應不尊重長輩。應該始終有禮貌,不能對客人置之不理,要給人以改錯的機會,允許人家道歉。不要管大人之間的事)(圍繞AB中的任何一點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5、按著這個多角度的思路思考下去,你來給故事重新安排情節(jié)。

a、元方回答友人的句子可以改為“我的父親是‘非人’,你與我父親為友人,那你也是‘非人’啊!”

b、元方原諒了友人,帶著友人去找他父親去了。

………

三、嘗試反饋

1、積累成語:你能說出包含有以下字的成語嗎?(出示課件)

2、積累名言。你能說出關于講誠信、懂禮貌的名言嗎?(出示課件)

示例: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才有信用。——(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英)赫伯特

履行諾言是名譽的標志?!?法)諺語

禮貌無需花費一文,卻能贏得一切。——(英)瑪?沃?蒙塔古

四、歸納總結:談一談你這堂課的收獲?

中華古詩文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走近它,熟讀它,背誦它,讓它根植于我們的心靈,伴隨我們成長!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指導學生把握詩文基調(diào),有表情朗讀詩文,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2、理解兩首詩末尾語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3、學習這兩首散文詩借助具體形象抒發(fā)對母愛的愛的手法,寫一段話,表達對父母的愛。

過程與方法:

1、有感情地反復朗讀兩首詩,進行朗誦比賽,直至背誦。

2、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反復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篇末含蓄的語句理解。

教學方法:朗讀法、討論法、啟發(fā)法

課時安排:1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在512特大地震中,發(fā)生了眾多感人的一幕,其中有一條感動全中國的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媽媽愛你!”搶救人員發(fā)現(xiàn)她的時候,她已經(jīng)死了,雙膝跪著,雙手扶著地支撐著身體,身體下面躺著她的孩子,毫發(fā)未傷。這說明什么呢?父母的愛,尤其是母愛,是世界上最崇高、最無私的一種愛。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兩首表達母親與孩子之間親密感情的散文詩——《金色花》和《荷葉母親》。

二、研讀《金色花》

1、走近作者

泰戈爾—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他的創(chuàng)作有五十多本詩和散文詩集、十二部中長篇小說、一百多篇短篇小說、二十多部戲劇。他的散文詩集有《飛鳥集》、《新月集》、《園丁集》、《吉檀迦利》等。用孟加拉文寫作,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一種尚、最純潔的愛。

2、朗讀

(1)教師范讀課文(配樂—班得瑞《初雪》)。(在朗讀中把學生帶入詩歌的意境,學生仿讀。)

(2)學生自由朗讀,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以一個調(diào)皮的孩子的口吻來讀。

(3)教師指導朗讀:注意重音、語速、節(jié)奏、感情(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是舒緩、溫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讀處理方法不同。)

(4)男女生朗讀比賽,互相點評。

3、感知詩意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小組交流,談談讀過詩后的整體感受,說出你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用“我從文中讀出了一個_______小男孩(媽媽),從_____________看出?!本涫秸f話。

明確:全詩展現(xiàn)了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fā)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我”天真稚氣,卻藏著自己的秘密,不讓母親知道,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達對母親的感情。

4、問題探討:

(1)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

(2)“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么?

(3)媽媽為什么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明確:

①“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是為了實現(xiàn)自己小小的心愿,為媽媽做點事,給媽媽帶來一些溫馨和幸福。

②我在一天時間里,與媽媽嬉戲,看著媽媽工作;在媽媽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讓媽媽沐浴在花香中;在媽媽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媽媽所讀的書頁上,替媽媽遮陽。這都是為了回報媽媽的關愛,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

③詩歌第二節(jié),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像,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驚慌緊張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孩子,又驚又喜,責怪中透出至真的母愛。

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瞞著媽媽。天真稚氣,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xiàn)對媽媽的感情。

5、理性感悟

師:詩人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金黃的色彩象征什么?結合注釋,談談你的看法。

明確: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詩人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是在贊美孩子的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金色花是詩人新奇而美妙的想像。

三、品讀《荷葉母親》

1、走近作者

泰戈爾對中國詩(特別是散文詩)的影響是廣泛的,其中冰心最得其思想和藝術精髓。

冰心(1900~1999),現(xiàn)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1900年生于福建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家庭,幼年廣泛接觸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和外國文學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xiàn)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創(chuàng)作最顯功力的是“冰心體”散文和“小詩”,它們以細膩溫柔而又微帶憂愁的情調(diào)寫母愛與童心、自然以及人生,語言清新淡雅又晶瑩明麗,明白曉暢又情韻悠長,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2、學生朗讀全詩,整體感知詩意。

3、問題探討:

(1)這首詩著重描寫的是什么?

生:著力描寫紅蓮,重點是雨中的蓮花。

(2)為什么要寫九年前與祖父賞蓮的情景?

生:做鋪墊,將花與人緊密聯(lián)系,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筆。

(3)作者情緒怎樣變化,有什么作用?

生:作者的情緒:煩悶——不適意——不寧的心緒散盡。表露了作者關注花的命運的感情。

(4)篇末“母親啊!你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點來了,除了你,誰是我在無遮攔的天空下的蔭蔽?”蘊含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生:母親是荷葉,“我”是紅蓮,“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風風雨雨,坎坷磨難,只有母親是保護我們度過人生路上那道道坎坷與磨難的人,母親是我們生命中永遠為我們遮蔽風雨的人。

(5)詩中的荷葉和紅蓮分別有什么象征意義?

生:荷葉——象征為兒女遮風避雨、無私奉獻的母親。

紅蓮——象征在母親的關愛、呵護下逐漸成長的兒女。

部編版初一上冊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1、品味詩歌的精美語言,體會詩歌中濃濃的母子情。

2、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1、反復誦讀,感知詩歌優(yōu)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摯淳樸的情感。

2、體驗人間至愛親情,培養(yǎng)學生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播放歌曲《世上只有媽媽好》,學生跟唱,展示圖片,感悟母愛。由此導入課文。

二、學生打開學案,齊讀本課學習目標。

三、了解金色花和泰戈爾:

金色花:印度圣樹,開金黃色碎花,神圣而又美麗。

泰戈爾,印度詩人、作家,被稱為“詩圣。他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詩集有《新月集》、《飛鳥集》等,長篇小說有《小沙子》、《沉船》等。曾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印度是一個以佛教為國教的國度,在泰戈爾的散文詩里可以處處感到富有宗教意義的愛--尚、最純潔的愛?!督鹕ā愤x自他的散文詩集《新月集》。

四、傾情誦讀,感受語言美。

1、掃除字詞障礙:誰來解釋一下這些詞語的意思?

匿笑(nì):匿,隱藏,不讓人知道;匿笑,偷笑。

沐浴(mùyù):洗澡。比喻承受潤澤、培育。

禱告(dǎo):向神祈求保佑。

嗅(xiù):聞(氣味)。

2、學生自由朗讀,先確定一下這首詩的感情基調(diào),用自己的朗讀來表達母愛帶給我們的心靈震撼!

例句:(1)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長在樹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搖擺,又在新葉上跳舞,媽媽你會認識我嗎?(孩子的調(diào)皮、快樂)

(2)你要是叫到:孩子,你在哪里呀?(母親的`焦急惦念)

(3)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母親的嗔怪、擔憂、焦慮和欣喜)

(4)我不告訴你,媽媽。這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孩子的淘氣、撒嬌和對母親的愛戀)

3、小組賽讀,每組代表選擇自己喜愛的段落朗讀。

4、齊讀,再次感受語言美。

五、合作探究,品味情感美。

(一)必答題:(加油哦!)

1、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還是一種有特別意義的花?(由具備了神力的小男孩變的花。)

2、《金色花》寫了“我”和媽媽的哪幾次嬉戲?(三次嬉戲:母親做禱告時,“我”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母親讀書時,“我”將影子投在書頁上。母親去牛棚時,“我”和她開玩笑,恢復原形。)

3、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和一個怎樣的媽媽?(孩子:天真可愛、活潑淘氣、孝順機靈、天生善良。母親:關愛孩子、沉靜安詳、善良慈愛、有修養(yǎng),有生活情調(diào)、有虔誠的信仰。)

(二)搶答題:(挑戰(zhàn)你!)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也喜歡用花比喻兒童;二是泰戈爾借美麗的圣樹上的金色花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4、金色花是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用金色花作喻體現(xiàn)了詩人對孩子一種怎樣的感情?(喜愛、贊美)

六、拓展閱讀,升華情感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