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點分類】中考物理試題知識點分類:6 杠桿平衡條件_第1頁
【知識點分類】中考物理試題知識點分類:6 杠桿平衡條件_第2頁
【知識點分類】中考物理試題知識點分類:6 杠桿平衡條件_第3頁
【知識點分類】中考物理試題知識點分類:6 杠桿平衡條件_第4頁
【知識點分類】中考物理試題知識點分類:6 杠桿平衡條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9—2012年中考物理試題分類整合(4年合編版)

知識點6:杠桿平衡條件

2009年

(09?湖北宜昌市)II.兩個小孩坐在蹺蹺板上,當蹺蹺板處于平衡時

A.兩個小孩的重力一定相等B.兩個小孩到支點的距離一定相等

C.輕的小孩離支點近一些D.重的小孩離支點近一些

答案:D

13.(09?四川達州)圖甲所示的杠桿是平衡的。若如圖乙所示,在支點兩側的物體下方分別加掛一個等

重的物體,杠桿

A.仍能平衡

B.不能平衡,A端卜升

C.不能平衡,B端上升

D.無法判斷

答案:B

22.(09?廣安)一根長為1.8m的扁擔,左、右兩端分別掛了24Kg和30Kg的貨物,要使挑的時候扁擔

平衡,肩膝應放在距離扁擔左端m的位置上(不考慮扁擔的重)

(09?安徽蕪湖)19.我們都做過“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左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選填

“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實驗前使杠桿水平平衡的目的是

(2)實驗中,用圖9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也能水平平衡(杠桿上每格等距),但老師

卻往往提醒大家不要采用這種方式。這主要是

因為該種方式()

A.一個人無法獨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鉤碼

C.力臂與杠桿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數(shù)Fl過多

(3)圖9中,不改變支點0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保持左側第一格的鉤

碼不動,將左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它的下方,杠桿仍可以水平平衡。

答案:(1)右使杠桿的自重對杠桿平衡不產(chǎn)生影響

(2)D(3)2

34.(09?長沙)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①小明將杠桿放在水平桌面上,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傾,那么他應該將杠桿左端的螺母向(選填“左”

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②實驗時只有8個相同的鉤瑪,現(xiàn)已在左端力點掛有4個鉤碼,如圖所示,為使杠桿平衡,鉤碼應掛

在何處?(請設計兩種方案,在下圖中畫出)

答案:(1)左(2)如圖所示.

26.(09-巴彥淖爾市)小民按圖5所示裝置做“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時,操作步驟如下:

A.把杠桿的中點固定在支架上.

B.把鉤碼掛在杠桿的左邊,在右邊的不同位置

加減鉤碼,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C.記下兩邊鉤碼的重,并用刻度尺測量出力

臂的長度,分別填入實驗數(shù)據(jù)表格內.

D.改變兩邊鉤碼數(shù)量或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

重新平衡。重復上一實驗步驟.

E.分析表中的實驗數(shù)據(jù),得出結論.

(1)實驗過程中,小民漏掉了一個重要的步驟,這個步驟的具體內容是:

(2)小民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很明顯第次的實驗數(shù)據(jù)是錯誤的。

實驗次數(shù)動力Fi/N動力臂Li/m阻力FW阻力臂L2/m

120.0440.02

260.0640.09

340.0360.04

(3)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答案:(1)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2)3(3)F.L.=F2L2

24.(09?衡陽)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先把杠

桿的中點支在支架上,杠桿停在如圖18-甲所示的位置,此時

杠桿處于①_(填“平衡”或“小平衡”)狀態(tài).為了使杠桿在

水平位置平衡,可以調節(jié)右端的平衡螺母,使它向耳(填“左”

或“右”)移動.在杠桿上掛2N的重物,如圖18一乙所示,

杠桿靜止時彈簧秤的示數(shù)為應N,將所掛的重物往左移1格,杠桿重新平衡后,彈簧稱的示數(shù)會工_(填

“變大”、“變小”或“不變”).

2010年

(1()?蘭州)12.如圖5所示,將體積相同的物體G、G?分別掛在杠桿的兩端,杠桿處

于平衡狀態(tài)。若將兩個物體a、Gz同時浸沒在水中,則

A.杠桿仍能保持平衡B.杠桿不能平衡,A端下沉

C.杠桿不能平衡,B端下沉I).無法確定杠桿的狀態(tài)

(10?南充)6.如圖1所示,輕質杠桿支點為O,在已調平的杠桿兩端分別掛上一些鉤碼,每一個鉤碼

的質量相等,杠桿恰好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兩邊各拿走一個鉤碼,杠桿將

T^

()Q1

00

A.仍保持平衡并靜止88

B.不平衡,向順時針方向轉引

C.不平衡,向逆時針方向轉列圖1

D.仍保持平衡.(日要轉動

(10?揚州)27.(6分)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小明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低左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

衡,

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

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

第27題圖

(2)如圖中所示,在杠桿左邊A處掛四個相同鉤碼,

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杠桿右邊B處掛同樣鉤碼

個。

(3)如圖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上拉,當彈.簧測力計逐漸向右傾斜時,使杠桿仍

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將(變大/變小/不變),其原因

(1)左消除杠桿的敢力對實驗的影響(便杠桿的正力的力臂為0)便于測最力普

(2)3

(3)變大該力的力臂變短了(此時的力特不是OC了)

(10?北京)33.小梅想探究杠升平衡時動力和動力臂的關系c實驗過程中,小梅保持阻力為2N,阻力

臂為0.15m不變,然后改變動力臂L和動力F1,并保持杠桿水平平衡,分別測量出動力臂L和動力B

的數(shù)據(jù)如下表所示。請你根據(jù)實驗條件和實驗數(shù)據(jù)幫助小梅歸納出動力H跟動力臂Li的關

系:“

Ir'm030.250.150.1C.060.05

11.22356

杠桿平衡時,如果阻力為2、阻力曾為0.15m且保持不變,則月=22浮

(10?上海)23、在“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試驗中,為便于直接從杠桿上讀出的數(shù)值,應使杠桿

在位置保持平衡,在“驗證凸透鏡成像規(guī)律”試驗中,要將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放置在光具

座上。實驗時,應保持和的位置不變,再移動光屏我像。

力臂;水平;蠟燭;凸透鏡

(1()?青,島)21.請將下列實驗很告中的空缺補充完整(研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準備實驗前調節(jié)螺母,使杠桿在______方向靜止。?ftrrr/~T~ri^

過程如圖,為使杠桿在水平方向平衡,應在D處掛一個鉤碼。

答案:水平4

(10?株洲)32.(8分)圖20所示的實驗裝置可以探究杠桿受兩個阻力

@2、F3)時的平衡條件。在已調節(jié)好的杠桿兩端掛上不同數(shù)量的鉤碼,并適

當移動物碼的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記下鉤碼的數(shù)量和位置,通過改變鉤

碼的數(shù)最和位置.,按照同樣的方法再做兩次,將實驗得到的數(shù)據(jù)填在下表。

表中數(shù)據(jù)是以一個鉤碼的重力為力的單位,以杠桿的每小格為長度的單位。

(1)分析表中的數(shù)據(jù),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阻力阻力為

是o(填寫關系式)

次數(shù)FihFih臼h

(2)在農(nóng)村還廣泛使用的桿秤就利用了上述原理。圖

1151122

21是一根桿秤的示意圖。小云設計了如下測量秤花質量

2261225

M的實驗方案,請你將②、④兩步補充完整。提拉

弊嚴以544

①用刻度尺測量桿秤上的主要刻度的示數(shù)m到提

M

扭。的距離,并作出山-x關系羽象,如圖22所示。m

(1)FiZi=F2/2+F3/3……2分

(2)②提紐……2分

④fmgl...1分

Mgm...1分

(m2-mi)//(X2-Xi)......2分

(10?泉州)25.(5分)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杠桿上每

格等距:

(1)實驗前沒掛鉤碼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上翹,應將左端平衡螺母向

S12

旋一些(選填“左”或“右)使杠桿在_位置平衡。

(2)實驗中,用圖12所示的方式懸掛鉤碼,杠桿也能平衡,但采用這種方式是不妥當?shù)?。這主要是

因為()

A.一個人無法獨立操作

B.需要使用太多的鉤碼

C.力臂與杠桿不重合

D.力和力臂數(shù)目過多

(3)圖12中,不改變支點0右側所掛的兩個鉤碼及其位置,保持左側第格的鉤碼不動,將左

側另外兩個鉤碼改掛到它的下方,杠桿仍可以平衡。

(I)左水平

(2)D

(3)2

(10?達州)34.(5分)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右端下傾,則

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AO_________B

?II,JZEx-1,-411

(2)在如圖14所示的裝置中,每個鉤碼重1N(杠桿上每格等距,杠桿§

自重不計),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小張在A處應掛個1N

重的鉤碼,而鄰組的小強在B處施加一個豎直方向的力,也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則這個力的方向應,大小為No

⑶本實驗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1)左(1分)

(2)2豎直向上1.2(3分)

(3)F1XL1=F2XL2(或動力X動力臂二阻力X阻力臂)(1分)

(10?大理)20、小明同學探究杠桿平衡條件:(不考慮杠桿自重和摩擦)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小明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傾,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調,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表格如下:

實驗序號動力R(牛)動力臂1“(厘米)阻力F?(牛)阻力臂L(厘米)

12424

24638

3846

①小明用如圖甲所示進行第3次實驗,彈簧測力計的所示如圖乙所示,則動力3=N

②分析三次實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第3次實驗中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偏大,檢測彈簧測力計發(fā)現(xiàn)完好無損,原因可能

是。

(3)小明通過實驗探究,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生活中的釣魚竿應用了該實驗中的第一次實驗原理。

(I)左盡量減小杠桿的自重對?實驗的影響

(2)3.6彈簧測力計沒有向下拉

(3)2

(10?柳州)28,圖12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

雙工亡匚廠I【工廠]I亡I「Jfr

⑴實驗前,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_(選5占

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_____________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為

了方便讀出力臂。

⑵下表是某實驗小組測得的兩組數(shù)據(jù),請你幫

他們補充完整。

阻力臂L/\

實驗次數(shù)動力F/N動力臂L/m阻力F/N2m

11.00.242.00.12

21.50.10.5

⑶分析上表,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1)左;水平

(2)0.3

(3)FL=FL

(1()?天水).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張強同學的實驗記錄如下表格所示,楊明同學對其進行

了評估:

實驗序號動力F./N動力臂/|/ni阻力F/N阻力臂力l/m

I0.50.410.2

210.0820.02.

320.0640.03

(I)這三組數(shù)據(jù)中,實驗序號為的一組數(shù)據(jù)肯定是錯誤的。

(2)經(jīng)檢查后,發(fā)現(xiàn)是測量動力臂時讀錯了數(shù),動力臂應該是________m.

(3)改正錯誤后,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用公式表示)。

(I)2(2)0.04(3)F|L)=F2L2

(10?樂山)25、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時,若杠桿右端下傾,則應將右端的平衡

螺母像(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I

(2)如圖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若將左側的3個鉤瑪該._L

掛在D處,要是杠桿仍然保持平衡,則應將右端鉤碼該掛

在處

(3)如圖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若在左側的3個鉤碼下添加1個鉤碼,要使杠桿仍然保持平

衡,則應將右側鉤碼改拄在處

(4)分析有關實驗數(shù)據(jù)?,可得出杠桿平衡條件是:.

(I)左(2)M(3)K(4)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10?自貢).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I)實驗前,發(fā)現(xiàn)杠桿處于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為了使杠桿在

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平衡螺母向(選填“右”

移動。

(2)上面操作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

(3)某實驗小組進行正確的實驗操作后,得到的數(shù)據(jù)為B=6N,Li=20cm,F?=4N和L2=30cm。該實

驗小組是否根據(jù)這組數(shù)據(jù)就能得出探究結論?,理由是。

右便于從杠桿上直接讀取力臂的數(shù)據(jù)不能一組數(shù)據(jù)可能是偶然巧合。

(10?清遠)17.(6分)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I)小羅將組裝好的杠桿放在水平桌面上,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做,如圖15所

示,那么他應該將杠桿左端的螺母

圖15

向(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位置平衡.

(2)下表是小羅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根據(jù)杠桿的平衡條

件請你幫他填寫下表的空格.

實驗次數(shù)動力(N)動力臂(cm)阻力(N)阻力臂(cm)

1248

2356

315320

(3)杠桿在體育比賽項目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如圖16所示,在皮劃艇比賽中運

動員一手支撐住漿柄的末端,另一手用力劃槳,此時的船槳是()

A.等臂杠桿B.費力杠桿C.省力杠桿I).無法確定

答案:(1)左水平(2)圖16

實驗次數(shù)動力(N)動力臂(cm)阻力(N)阻力臂(cm)

12418

231056

3415320

(3)B

2011年

(11?赤峰、巴彥淖爾)8.如圖是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要想使杠桿平衡,A處鉤碼應掛

A.1個B.2個C.3個D.6個

答案:C

(11?上海)23.(2)在“探究杠桿的平衡的條件”實驗中.為得出實驗結論,需多次改變杠桿受到的作

用力、方向和作用點,使杠桿始終在位置保持平衡。

答案:大小水平

(11?福州)26.(3)如圖所示,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兩端的平

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

Z---7

答案:右

(11?連云港)26.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在沒有掛鉤碼時杠桿的平衡位置如圖(甲)所示。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左端螺

母句邊旋一些(選填“左"或"右

(2)調好后,第一組按圖(乙)進行實驗,第二組按圖(丙)進行實驗.你認為第組實驗

更好,理由是,o

答案:(1)右(2)二便于從杠桿上直接讀取力臂

(11?舟山、嘉興)31.在科學研究中,實驗設計的嚴密性和操作的規(guī)范性都是確保獲得正確結論的前

提。

(1)如圖甲所示,在一空集勺瓶的上面,倒扣一個裝有紅棕色二氧化氮氣體的集氣瓶,兩個瓶口之

間用一塊玻璃片隔開。抽去玻璃片后,看到空集氣瓶中慢慢有紅棕色.氣體進入。用該實驗驗證“氣體分子

在不停地運動”不夠嚴密,因為出現(xiàn)這一實驗現(xiàn)象的原因,也可能是二氧化氮氣體的—大于空氣。

(2)如圖乙所示,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每個鉤碼重為0.5N,彈簧測力計拉著杠桿并使

之在水平位置平衡。讀數(shù)并i一算后發(fā)現(xiàn)結果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符。該實驗操作的不規(guī)范之處

答案;(1)密度(2)彈簧秤沒有沿豎直方向拉(彈簧秤沒有與杠桿垂吏)

(11?寧德質檢)32.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

若杠桿靜止在圖所示的位置:,可將杠桿右端的螺母向—(填“左”或“右”)調節(jié)一些,使杠桿在水

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杠桿平衡后,在A點掛兩個50g的鉤碼,在B點應掛個

50g的鉤碼才能使杠桿恢復平衡。

答案:右便于測量力臂3

(11.桂林)26.如圖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所用的實驗器材有:杠桿、支架、

彈簧測力計、刻度尺、細線和質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個。

(1)實驗前,將杠桿中點置于支架上,當杠桿靜止時,發(fā)現(xiàn)杠桿右端下沉。此時,應把杠桿兩端的

平衡螺母向(選填“左”或“右”)調節(jié),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并靜止,達到平衡狀態(tài)。這

樣做的好處是:便于在杠桿上直接測量。

(2)杠桿調節(jié)平衡后,小明在杠桿上A點處掛4個鉤碼,在B點處掛6個鉤碼杠桿恰好在原位置平

衡,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桿的平衡條件為:。他這樣得出的結論是否合理?:

為什么?0

甲乙

(3)實驗結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時.,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否仍然

成立?”于是小組同學利用如圖乙所示裝置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在杠桿左端的不同位置,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

上拉使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測出的拉力大小都與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原因

是:o

答案:(1)左;水平;力臂

(2)Fi/,=F2/2;不合埋;結論具有偶然性(結論沒有普遍性)

(3)杠桿自重的影響。

(11.來賓)27.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

(1)在做實驗時,要求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是。小王同學把

杠桿放在支架后,如圖所示,他應將平衡螺母向調節(jié)(選填“左''或"右

(2)小王的實驗數(shù)據(jù)如下表:

動力Fj/N動力臂Lim阻力阻力臂L2m

30.0510.15

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可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小王所做實驗仍存在不足。同一物理實驗中,經(jīng)常需要測。多組數(shù)據(jù)。以下四個實驗中測多組數(shù)

據(jù)目的相同的有(選填序號)。

①探究杠桿平衡的條件②伏安法測定值電阻的阻值

③探究串聯(lián)電路中的電流規(guī)律④探究重力大小與質量的關系

這些實驗測多組數(shù)據(jù)目的都是為了o

答案:(1)便于測量力臂左(2)動力x動力臂二阻力x阻力臂(或QL尸入“)

(3)①③④尋找一般規(guī)律,避免實驗的偶然性

(11?廣州)25.用細線拴住一端粗、一端細的實心胡蘿卜并懸掛起來,靜止后胡蘿卜的軸線水平,如

圖16所示;在拴線處沿豎直方向將胡蘿卜切成A、B兩段.A、B哪段重些呢?甲、乙、丙三個同學提出

各自的猜想:

甲:A較重;

乙:B較重;

丙:A、B一樣重.

(1)請設計一個簡易實驗,判斷A、B的輕重.

所用器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xiàn)象及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進一步研究類似A、B輕重的問題,某同學在一根有等間距刻度的均勻杠桿兩側掛上每個質量

都相等的鉤碼進行,實驗.杠桿靜止于水平狀態(tài)的三次實驗情境如圖17所示。

TT

xI-

sisi

①根據(jù)圖17的實驗,可以判斷同學的猜想是正確的(填“甲”、“乙”或“丙”)

②根據(jù)圖17的實驗,該同學得出結論:

只要滿足“阻力x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謝=動力x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理”,桿桿就能平衡

a.這個結論是否正確?

b.用圖18所示的裝置,怎樣通過實驗來說明該結論是否正確.

彈簧測力計

答案:

(1)所用器材:天平

操作方法:將天平調節(jié)平衡,把A、B兩段蘿卜分別放入天平的左右兩盤中

現(xiàn)象及結論:天平的指針向哪邊偏轉,哪段蘿卜就重

(2)①甲

②a.不正確

b.I.將彈簧測力計斜向右(或斜向左)拉,保持杠桿水平平衡。

2.讀出動力:測力計的示數(shù)R;量出動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心

3.用測力計測出三個鉤碼的重力即阻力大小尸2,量出阻力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4.計算

凡x心的值與小的值,再進行比較,可以得出上述結論不正確

(11?蘭州)30.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某同學將杠桿懸掛起來,發(fā)現(xiàn)杠桿的右端低,左端高,他應該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節(jié),使杠桿在位置平衡。

(2)在杠桿兩端掛鉤碼,不斷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調節(jié)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使杠桿在原來

的位置重新平衡,記錄數(shù)據(jù)如下表:

動力臂阻力臂

實驗次序動力Fi/N

阻力F2/N

Li/cm5/cm

12.051.010

22.0102.010

33.01()2.015

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你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3)根據(jù)第2次實驗數(shù)據(jù)有同學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他得出此

錯誤結論的原因是:。

答案:(1)左(1分)水平位置

(2)RLEL?(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3)將不同的物理量進行了加法運算

(II?河池)23.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小麗把杠桿支在支架上,調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位置平衡。

(2)如左圖所示,在杠桿右邊8處掛兩個相同的鉤碼,要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杠桿左邊

(3)如右圖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上拉,當彈簧測力計逐漸向右傾斜時,杠桿仍然在水

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的拉力F(填“變大”、“不變”或“變小”),原因

是O

答案:(I)水平(2)三(3)變大拉力戶的力臂變小

(11?筲田)26.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如圖所示,若杠桿在使用前左端低,右端高,要使它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桿右端的螺母向

(填“左''或"右”)調節(jié)至平衡。杠桿平衡后,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填“可以”或“不可以”)再旋動兩側的螺

母,

(2)下列實驗步驟中

A.調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B.計算每次實驗中FiL和尸2?心的大小,根據(jù)計算結果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C.改變鉤碼的個數(shù)和位置,重復實驗.

D.記下動力后、動力臂L、阻力B和阻力臂心的大小,將數(shù)據(jù)填入表格中。

E.將鉤碼掛職在杠桿的支上點兩邊,先改變動力或動力臂的大小,然后調節(jié)阻力或阻力臂的大小,

使杠桿在水平位置重新平衡。

正確的順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每個鉤碼重IN,杠桿上每格長度是4cm。下表是某同學記錄的實驗數(shù)據(jù)。

次數(shù)Fi/NLi/cm尸2;N£>/cm

11824

228116

321238

分析上述數(shù)據(jù),可得出的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4)上圖中,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果這時在兩側鉤碼下各增加一個相同的鉤碼,杠桿的

端將卜沉。

答案:(1)右不可以(2)AEDCB

(3)F,/I=F2/2(或動力X助力臂;阻力X阻力臂)

(11?長春)16.如圖是“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

(I)實驗前,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略高于右端,應將螺母向一調節(jié),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圖甲中的A處掛2個相同的鉤碼,要使杠桿水平平衡,在B處應掛一個同樣的鉤碼。

(3)在圖乙中的C處施加豎直向下的拉力F,使杠桿水平平衡。當拉力F向右傾斜時,仍要保持杠

桿水平平衡,拉力F的大小將—,原因是

甲乙

答案:(1)左(2)3(3)變大阻力和阻力臂不變時,動力臂變小

(11?遼陽)30.小麗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的實驗中,使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

(1)小麗將杠桿放在支架上后,呈如圖所示的狀態(tài),則她應該將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

調節(jié),使杠桿在__________位置平衡。這樣做的目的是o

(2)調節(jié)好杠桿后,小麗將兩個重均為0.5N的鉤碼掛在杠桿”處,又將彈簧測力計掛在杠桿8處的

細線上,豎直向(填“上”或“下”)拉彈簧測力計,能使杠桿再次平衡。操作時,小麗發(fā)現(xiàn)彈簧測力

計讀數(shù)太小,不能準確讀數(shù),請你幫她找出一種改進的方法:

(3)小麗通過實驗獲得了三組數(shù)據(jù)如下表。表中第3次實驗中的阻力臂上應為cm;

實驗次數(shù)動力八/、動力管/,/cm阻力吊/、機力臂

12634

23553

3448

分析上表中數(shù)據(jù),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答案:(1)左水平便于測量力臂(使杠桿的重心與支點重合)

(2)上增加鉤碼的個數(shù)

(3)2

(11?烏魯木齊)19.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裝置,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為了方便測量力臂,應將杠桿調至,位置平衡。調節(jié)時若杠桿左端下沉,應將左端的平

衡螺母向端調節(jié),右端的平衡螺母向端調節(jié)。

(2)探究過程中,在杠桿左端某--固定位置掛一個重力G=2.5N的物體,在杠桿右端不同位置處施加

不司的豎直向下的力凡保證杠桿處于平衡狀態(tài)。根據(jù)多次測量的b、L數(shù)據(jù),畫出尸和L的圖線如圖乙,

L

由弱乙可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尸與L成比,根據(jù)杠桿平衡條件,可求出重力G的力臂是mo

甲乙

答案:(1)水平右右(2)反0.2

(11.漳州)35.這是一架應用桿桿平衡條件制作的只需要一個跌碼的天平,所用硬碼是實驗室里常見

的質量為50g的鉤碼,川細線掛在右側橫梁上,調節(jié)天平至水平位置平衡(如圖甲所示)。測量時只需移

動細線在橫梁上的位置使橫梁平衡,由細線在橫梁上的位置對應的刻度值直接表示物體的質量。

(1)將下列測量物體質量的幾個主要步驟按正確的順序寫出來(只填寫序號)

a.將懸掛鉤碼的細線移到0刻線。

b.將天平放在水平臺面上。

c.將待測物體放在天平的置物盤上。

d.調整橫梁右側的平衡螺母使橫梁上懸掛的重錘線對準底座上的標記。

e.移動懸掛鉤碼的細線使橫梁上懸掛的重錘線對準底座上的標記。

(2)為了確定橫梁上的刻度,在置物盤中放置一個50g的祛碼,移動懸掛鉤碼的細線使橫梁平衡(如

圖乙所示)。請在圖甲的橫梁標尺上標出50g、150g二個刻度。

(3)將一石塊放在置物盤上,移動懸掛鉤碼的細線使橫梁平衡(如圖丙所示)。這個礦石的質量是

g

答案:(1)badcc

(2)如圖

n

(3)1(X)

(11?哈爾濱)51.同學們利用圖1裝置驗證“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記錄的數(shù)據(jù)如下:

理量動力動力臂阻力看

R/NLi/cmF:/NL:/cm

11151.510

22252.520

3320415圖1

(1)寫出分析處理實驗數(shù)據(jù)的具體過程及驗證的結果.

(2)杠桿在生活中有很多應用.如圖2所示,現(xiàn)欲使靜止的蹺蹺板發(fā)生轉動,可采取的做法是

,并說出能驅使蹺蹺板發(fā)生轉動的條件.

答案:(1)過程:分別計算出動力x動力臂(或FLO分別計算出阻力x阻力博(或F2L2)

第一組INxl5cm=15N-cm1.5NxlOcm=15N?cm

第二組2Nx25cm=50N-cm2.5Nx20cm=50N-cm

第三組3Nx20cm=60N?cm4Nxl5cm=60N-cm

經(jīng)過比較每一組的動力和動力臂乘積與阻力和阻力臂乘積都相等

驗證的結果:經(jīng)驗證可得出杠桿平衡時滿足: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2)做法:甲不動,乙向遠離支點方向移動

(或乙不動,甲向靠近支點方向移動)

(或乙不動,甲蹬地,減小甲對蹺蹺板的壓力)

條件:使蹺蹺板順時針利逆時針方向轉動的力和力臂的乘積不相等

(11?雞西、黑河、綏化)29.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中,我們把支點放在質地均勻的杠桿中間,

這樣做的目的是:實驗時,首先調節(jié)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并

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做的好處是:同學們通過多次實驗,

得出以下數(shù)據(jù),分析得出杠桿平衡條件是:請你應用杠桿平衡條件,把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填

寫完整。

次數(shù)

1234物理量

L"0.10.150.20.2

m

Fi/0.50.51.5

N

L2/0.050.050.10.1

m

11.534

F2/

N

小光同學實驗時,在杠桿上掛了如圖所

示的兩組鉤碼。若在不加減鉤碼的前提條件下,把左端的兩個鉤碼向右移動個格,可使杠

桿平衡;若在不移動鉤碼位置的前提條件下,采用兩端同時減掠的方法,也可使杠桿平

衡(杠桿上相鄰刻線之間的距離相等,每個鉤碼的質量都相同)。

答案:避免杠桿自身重力對杠桿平衡的影響(或杠桿重心在支點上、杠桿重力作用線過支點)

便于測量力臂;

F山二F212(或動力X動力臂;阻力X阻力臂):

2(表格中的數(shù)據(jù));

1

I個鉤碼

(11?襄陽)37.小風做“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這個實驗,他在實驗中選擇了一根50cm長的杠桿,

杠桿上每一小格的長度為5cm。調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在_______平衡,此時杠桿重力的力臂為。

試驗臺上總共只有6個相同的鉤碼,小風在杠桿左邊第二格上珪了3個鉤碼(如圖所示),若想使杠桿平

衡,可能的方法是在_____________o(填一種方法即可)

答案:水平位置0B點掛3個鉤碼或C點掛2個鉤碼(A點掛2個,D點掛一個或者A點掛

1個,E點掛1個也可)

(11?沈陽)23.在我市物理實驗操作考試中,考評教師針對“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記錄了甲、

乙司學的操作過程(如下表),他們的實驗步驟中均因為存在錯誤而失分。請你指出錯誤的步驟,并說明失

分原因。

乙同學

甲同學

1.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如1.調節(jié)杠桿在如圖c所在的位置保持

實圖a所示靜止狀態(tài)

驗2.在帶有滑道的杠桿兩端掛上2.在帶有滑道的杠桿兩端掛上鉤碼,

步鉤碼后,杠桿的狀態(tài)如圖b所示。調并調節(jié)鉤碼在杠桿上的位置,使杠桿在水平

驟節(jié)平衡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位置平衡,如圖d所示

3.記錄鉤碼重,并讀取動力普3.記錄鉤碼重,并讀取動力腎OA和

OA和阻力臂OB阻力臂OB

________21)_______________

4fikif*「「二[L*ii:

驗“----

11C?

置BOS.一——J

*1111f1I1IX

z-—Z------A

C1

l)

甲同學:錯誤步驟(填序號);失分原因

乙同學:錯誤步驟(滇序號);失分原因___________

答案:甲:2靠調節(jié)平窗螺母使杠桿恢復平衡

乙:1實驗初始,沒有調節(jié)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11?FI照)30.小強在驗證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實驗前沒有掛鉤碼和彈簧測力計時,發(fā)現(xiàn)杠桿左端高右端低,要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杠

桿左端的平衡螺母向調節(jié),這一調節(jié)過程的目的是為了使杠桿的對杠桿平衡不產(chǎn)生影

響,這時杠桿重力的力臂為0

(2)在下圖中,杠桿水平平衡后,小強調節(jié)左邊鉤碼的個數(shù)和位置,使杠桿水平平衡時,測出F,=I.2N,

F2=l.5N;O4=30cm,。8=20酒。他將所得數(shù)據(jù)直接代入杠桿平衡條件的公式中,發(fā)現(xiàn)BxOA和BxO8

并不相等,從而認為杠桿的平衡條件不一定是向/尸F(xiàn)i11o小強的失誤是

_BCQ-

生.1

(3)在圖中,若8處的鉤碼不變,小強將彈簧測力計由4處移到C(OC=10cm)處,施加一個豎直

方向的力,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則這個力的方向應,大小為No

(4)在圖中,若8處的鉤碼不變,小強不用彈簧測力計,在A處掛N的鉤碼,杠桿在水平位

置仍然平衡。

答案:(I)左(外)重力0

(2)把。4當成了Fi的力臂(或:把Fi的力臂弄錯了)

(3)豎直向上3

(4)1

2012年

一、選擇題

(2012達州)2.如圖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