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2024年高考歷史主觀題分類指導手冊(精華版)一、內容措施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內容型歷史試題?這里所說的內容型試題,其實就是史實型試題。它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歸納、辨別以及材料與課本相聯系的能力。二.內容型試題的三大類別1.人物活動型(主要是考查選修四)歷史人物的活動一般具有三個特性:時代性;階級性;類別性(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人物活動主要應從這三個特性(或三個方面)歸納。2.政策措施型(最重要的類別,主要考查必修部分的政治、經濟、文化措施和選修一的內容等)政策是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路線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措施是針對具體問題應采取的具體辦法,可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歸納。3.思想觀點型(主要考查必修三和選修二的內容)思想觀點是歷史人物或團體、組織、派別的主張。思想觀點既要強調歷史行為的手段和目的,但更主要的是要指明肯定(贊成、主張)或否定(批判、反對)什么。三.內容型和措施型試題的題型特征(主要的設問形式)1.內容類設問的呈現形式主要有:反映了什么內容,主要內容是什么,基本內容是什么,核心內容是什么,內容有哪些,等等。2.措施類設問的呈現形式主要有:具體措施有哪些,核心措施是什么、采取了怎樣的措施,采取了哪些重要舉措,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采取了那些應對措施,等等。四.內容型試題解題的主要方法1.準確識記、歸納課本相關知識。2.對高考中比重最大的材料型試題(選擇和非選都有),要把提煉材料和聯系課本知識并重。二、背景原因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原因型試題?原因型試題即要求回答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為什么會出現或產生。二.背景、原因、條件三者的區(qū)別與聯系:原因型試題包括背景、原因、條件三種不同設問。一般而言,三者是有區(qū)別的,背景的范圍最廣,原因或條件是背景的組成部分。條件更注重客觀性,原因注重主觀性。有時三者可以通用,即背景、條件也是原因。常見的前提是原因,也是條件。導火線是直接原因,不是條件。三.原因型試題的分類原因按不同的分類標準,可分為內因和外因,根本原因(影響全局帶有必然性并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和具體原因、主觀原因(與歷史事件所處時代的經濟、階層、團體、個人的主觀意識密切相關的因素)和客觀原因(獨立存在于主觀之外的因素),主要原因(導致該事件發(fā)生的諸多現實的、具體的因素中起決定性的因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是引起歷史事實產生的近期的,不經過中間事實或中間環(huán)節(jié)的直接引發(fā)因素)和間接原因。一般而言,根本原因是主要原因,但主要原因不一定是根本原因。四.根本原因型歷史試題的入手角度生產關系類(主導階級和階級剝削)從生產力方面入手;上層建筑類(階級狀況、國家結構、價值觀念等)從經濟基礎方面入手;政治事件類從階級、矛盾或社會性質方面入手;社會意識類從社會存在方面入手;歷史事件的存在和發(fā)展類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fā)展類從歷史規(guī)律方面入手。五.原因、背景類試題的題型特征:1.限定性的設問,如這一現象出現的歷史/社會/經濟/政治根源(原因)是什么,根本/主要/直接原因是什么等。2.寬泛性的設問,如該事件發(fā)生的歷史背景/歷史條件有哪些等。六.原因、背景類試題的解題模板:1.在沒有限定詞的情況下,歷史背景、條件、因素、依據、原因等可從(國際、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思考。具體表現為:(1)經濟方面的內容可從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結構、經濟格局等方面思考。(2)政治方面的內容可從政局、制度、政策、階級、民族、外交、軍事等方面思考。(3)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可從思想、科技、教育等方面思考。2.歷史條件:與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側重于有利因素3.原因廣度:原因=主觀(內因)+客觀(外因)(1)主觀原因:(主觀意識方面的原因)一般從領導某事件的階級、階層的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等方面進行思考。(事件發(fā)起、參與者內在經濟、政治、思想諸方面因素)(2)客觀原因:指與主觀原因有緊密關系但又不受主觀意識影響的原因,一般從自然、社會環(huán)境、外在各方面經濟狀況、政治狀況、思想因素等方面進行思考。(3)原因廣度與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側重于靜態(tài)分析,原因更側重于動態(tài)分析。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1)直接原因:最直接引發(fā)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導火線、借口等)(2)主要原因:包括引發(fā)事件的主觀、客觀各方面重要因素(3)根本原因:政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層面入手;生產關系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生產力入手;上層建筑層面的根本原因從經濟基礎入手;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原因從社會存在入手;歷史事件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從內因入手;相同屬性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從歷史規(guī)律入手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根本原因,三者既有層次區(qū)別,又有聯系滲透。三、比較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異同型(比較型)歷史試題?比較型選擇題是把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件或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反映放在一起,讓考生通過分析、比較,歸納出其相同點或不同點。有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表面問題進行比較的,更多的是對歷史事件或現象的本質問題進行分析比較的。此類題在題干中一般都有“相同點”、“不同點”、“共同”、“相似”等標志性詞語,有些題也有反映程度性的詞語,如“最大的不同點”、“最根本的不同”、“本質上的相似之處”等。有些試題,題干中無“比較”、“異同”等字眼,但解題過程中必須用到比較的方法。二.異同型(比較型)歷史選擇題解題指導1.解答異同型(比較型)選擇題的四個步驟:(1)一審,仔細審題,明確題干的要求,注意題干考查的角度,看題干是考查兩者的區(qū)別,還是考查兩者的聯系,或者是考查兩者的所有關系即包括區(qū)別與聯系。(2)二聯,聯系教材中相關的知識,抽取、儲備與題意相關的知識,并進行對比。(3)三比,把備選項和題干進行聯系比較,先看備選項的表述是否錯誤,再看備選項觀點是否符合題干考查的角度。(4)四查,審查備選項,只有本身是正確的且符合題干要求的備選項,才能最后入選。2.解答異同型(比較型)選擇題的主要方法(1)比較型選擇題涉及到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所以在做題時要對各個事件進行分析、歸納和概括,找出它們的共性和個性。(2)比較型選擇題都是對教材內容的重新整合,所以備選項中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教材中沒有的,因此同學們在做題時要注意辨別這些備選項表述的正誤,這是對學生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3)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時要善于運用相關哲學理論進行分析判斷。經常用的基本理論有共性和個性關系的原理,矛盾的特殊性與普遍性的原理,量變與質變的原理。對歷史事件的分析要從同中找異,從異中求同。(4)同學們一方面要注意全面準確地掌握歷史知識,在學習過程中將一些相近的事、人或觀點進行分析比較,培養(yǎng)自己的分析比較能力,另一方面在解題時要找準比較角度,結合史實分析其共同點和不同點。(5)解答比較型選擇題最常用的是排除法。3.異同型(比較型)非選擇題的主要分類、設問模式及答題思路(1)求異類:比較歷史事件的不同特點或差異?!驹O問模式】“根據材料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不同?(X分)”【答題思路】首先明確比較角度,然后就兩者分別做答?!扒罢摺?,后者……”(2)求同類:比較事件的共性或相似性?!驹O問模式】“根據材料X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或比較……相同點?(X分)”【答題思路】提示比較角度,用“都……”,條目清晰。(3)“變化”類:在比較中探索事物的發(fā)展趨勢或變化規(guī)律?!驹O問模式】“根據材料X,指出……變化?(X分)”【答題思路】必須答出“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兩種情況,常用“由……到……”。4.未指明比較點時一般要思考的比較點在沒有指明比較點的情況下,一般從背景(原因)、性質、方式、特點、結果、性質、影響等方面進行思考,并選擇最為突出的三至五個方面進行比較,要比大的方面,不比小的方面,也不要面面俱到。同時答題時要根據比較點,對應性的回答。四、影響意義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對歷史作用、歷史影響、歷史意義三者的區(qū)分1.作用,就是對事物產生的影響、效果或效用;影響,是指對人或事物所起的作用;意義,指的是價值和作用。2.作用和影響基本相同。但是,應該注意的是在歷史答題中,一說作用和影響都應該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考慮:作用包括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影響從性質看,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從范圍看,有對內(如國內)影響,有對外(如國際)影響;從時間看,有直接影響和長遠影響;等等。3.意義和作用、影響相比較,它的范圍就要大得多。一般地講,性質、特點、作用、影響、后果、評價、經驗、教訓等都屬于“意義”的范疇。所以,如果題目問某件事的意義怎樣,上面提到的這幾點都應該加以考慮.二.影響、作用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板1.設問方式(1)限定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么樣的消極影響,有何積極影響,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影響,對世界、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產生了怎樣的影響等。(2)寬泛性的設問,如產生了什么影響,其歷史作用如何等。(需要一分為二地分析消極影響和積極影響或消極作用和積極作用。2.答題模板第一種: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1)政治影響,主要是從是否使社會性質發(fā)生變化、是否影響了政治勢力的消長、是否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是否有利于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等方面回答。(2)經濟影響,主要從是否促進經濟的發(fā)展、是否開創(chuàng)新的經濟發(fā)展模式、是否促進了經濟理論經濟的變革、是否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是否使經濟結構和經濟格局發(fā)生變化、是否促進了國內外經濟的交流、是否增強了國力、是否減輕了人民的負擔、是否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等方面回答。(3)思想文化影響,主要從是否沖擊了傳統(tǒng)思想或占統(tǒng)治地位的思想、是否宣傳了進步思想、是否促進了思想解放、是否提出了新的理論等方面回答。(4)國際關系影響:主要從是否影響到兩國關系(促進友好合作或加深矛盾)、是否引起國際政治格局的變動、是否影響地區(qū)或世界的和平、是否影響其他國家的發(fā)展等方面回答。第二種:現實影響和深遠影響。現實影響是指對當時產生的直接作用,表現為目的或動機實現的影響,等同于直接影響;深遠影響是指對后世產生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影響的時代性、歷史趨勢(如生產力的發(fā)展、社會發(fā)展趨勢等)。第三種:主觀影響和客觀影響。(1)主觀影響,可從主觀目的(動機)、決策或政策、方針、經驗等方面思考。(2)客觀影響,可從自然或社會環(huán)境(形勢)、經濟現狀、政治現狀、(生產力)科技等方面思考。注:①當試題沒作特別規(guī)定時要一分為二地分析事件產生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其主要依據是是否促進社會發(fā)展、歷史進步。②要分清主次影響,即以積極影響為主,還是以消極影響為主。三.意義類歷史試題的設問方式及答題模板1.設問方式(1)限定性的設問:說明歷史事件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意義是什么。(2)寬泛性的設問:有何意義,其歷史作用如何等。2.答題模板(1)“意義類”題目的答案通常這樣寫:“有利于……”、“推動了……”、“促進了……”、“增強了……”、“只有……才能……”等。(2)“意義類“題目答案組織的特點、規(guī)律有以下兩點:首先,從縱向結構看,其答案要點一般是由“小”到“大”、由“部分”到“整體”、由“國內”到“國際”(先直接,后間接;先當前,后長遠;先微觀后,宏觀);其次,從橫向結構看,答案要點一般包括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教材知識。即主要從性質、作用、積極的影響、歷史功績等方面思考。(3)注意考慮主體,即對本國、對他國的意義。從國內(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國際(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格局)等方面思考。四.舉例說明如何分析歷史事件的意義或影響1.分項分析:從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分析影響。如鴉片戰(zhàn)爭:經濟影響——鴉片戰(zhàn)爭以前,中國在經濟上是一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占統(tǒng)治地位的國家。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利用侵略特權,瘋狂地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逐漸把中國市場卷入世界資本主義市場。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政治影響——社會性質的變化、社會矛盾的變化、革命任務和性質的變化。思想影響——萌發(fā)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外交影響——由閉關鎖國到門戶洞開,獨立自主的中國開始淪落為一個主權殘缺的半殖民地國家,資本主義列強和中國之間的關系不復是主權國家間的平等關系,而是侵略與被侵略、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清政府站在中國人民頭上發(fā)號施令,外國資產階級卻站在它的頭上發(fā)號施令,這就是那許多條約特權的實質?!保?.全面分析:一分為二,既要看到積極影響,也要看到消極影響或局限性,還要分清主次。如鴉片戰(zhàn)爭的積極影響:經濟上——中國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逐步解體,對后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起就有積極影響;思想上——新思想的萌發(fā)。如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積極影響:政治上——促成了中華民族的覺醒,所以出現了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經濟上——帝國主義經濟侵略加劇,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提供了條件;思想上——出現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和農民階級樸素的反帝(“扶清滅洋”)思想。3.國際化分析:中國對外國的影響,外國對中國的影響,中外結合思考。如鴉片戰(zhàn)爭對英國和世界的影響:對英國,英國戰(zhàn)勝,憑借不平等條約向中國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促進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對世界,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工業(yè)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政治上,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完成后、歐美列強發(fā)動兩次鴉片戰(zhàn)爭,中國開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經濟上,近代工業(yè)產生(或洋務經濟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產生);思想上,先進的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4.轉化分析:就是要學會遷移和推廣,會轉化思維。一是特殊性影響轉化為普遍性影響。如由鴉片戰(zhàn)爭的影響思考工業(yè)革命后西方列強侵華對中國有什么影響,由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影響思考中國古代統(tǒng)一的影響。二是普遍性影響轉化為特殊性影響。如新航路開辟的影響課本上講了對亞非拉的影響(給亞非拉人民帶來了災難:政治上——歐洲殖民者開始對亞非拉進行政治的控制和滲透;經濟上——經濟的剝削和掠奪;思想文化上——文化和生活方式也逐漸發(fā)生變化。對中國的影響呢?葡萄牙、西班牙、荷蘭從海路相繼來到中國邊疆進行侵略活動,給中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同時使明清統(tǒng)治者走向閉關鎖國;明朝中后期,美洲高產農作物通過菲律賓傳入中國,為清朝人口快速增長奠定了物質基礎;天主教從海路傳入中國,明清之際出現“西學東漸”局面。5.學科交叉分析:學科之間的交叉影響,即歷史事件對政治的影響,對地理的影響。如中國古代的墾荒,政治上有利于緩和階級矛盾、穩(wěn)定政局,地理上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負面影響。如英國工業(yè)革命,政治上鞏固了資本主義制度,地理上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帶來人口、資源、環(huán)境等問題。五、評價評述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評價型歷史試題?評價就是衡量、評定價值。評價類試題通常是通過“評價”、“評述”、“評析”、“認識”、“看法”等引導詞來提問,就某一個特定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進行分析和評價的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涉及較多的問法是回答“評價”、“影響”、“作用”等。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的分析和評價關鍵在于要與歷史發(fā)展的具體史實、階段特征相結合,揭示那些歷史事物的特點、作用和影響。評價類主觀題非常吻合新課程“以人為本、體驗探究”的理念、符合新高考“以史為鑒、學以致用”的方向,很有生命力。二.回答評價型歷史試題的主要方法1.主要方法:(1)一分為二法,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評價歷史事物;(2)分階段評價法,從不同的歷史時期分析評價歷史事物;(3)主客觀評價法,從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評估歷史事物的歷史價值。2.最主要的評價方法——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原理(一分為二的辯證觀點;雙重標準)如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影響,既要看到資本主義列強對殖民地半殖民地大肆掠奪,給當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災難;又要看到它為新興工業(yè)資產階級取得更為廣闊的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提供了便利,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同時在客觀上極大地沖擊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對落后的社會經濟體制,傳播了新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也加強了世界各國各地區(qū)間的相互聯系。如評價“圈地運動”和“西進運動”的影響,既要看到它們對英國農民和北美印第安人的掠奪與剝削,更要明確它們對英、美兩國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促進作用。三.評價型歷史試題的主要分類及解法1.對歷史事件、歷史現象的評價:應從背景、性質、內容、作用、局限等方面進行。如洋務運動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地主階級洋務派興起的一次自救運動,創(chuàng)辦軍事工業(yè),民用工業(yè),籌劃防,改革教育,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增強了中國實力,對外國經濟勢力的擴張起到了一定抵制作用,但單純引進西方先進科技和設備,不徹底改變封建制度,最終導致洋務運動失敗。2.對歷史概念的評價:應從背景或屬性、含義、作用、局限性等方面評價。如“平均地權”,它規(guī)定國家核定全國地價,現行的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所增長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做到“家給人足”。它是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它促進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fā)展,但它沒有解決農民土地問題,導致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沒有得到農民支持。3.對歷史人物的評價,應從其屬性、功績、局限等方面評價。如孫中山是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先后組織興中會、同盟會,中國國民黨等提出三民主義,領導辛亥革命、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實現國共合作,曾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護法軍政府非常大總統(tǒng)、中國國民黨總理等職,一身獻給民主革命,與時俱進。由于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xié)性,導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最終失敗。評價歷史人物,實際上就是要評價其一生的功過是非。要正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首先,必須全面把握其歷史活動。其次,要按一定的標準和原則把這些活動分為積極(或進步、功績)和消極(或反動、過錯)兩方面,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其活動呈現明顯階段性,所以還要分階段評價。第三,評價的標準和原則有:(1)生產力標準;(2)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對歷史發(fā)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義原則,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階級的觀點;(4)時代的觀點,即要把歷史人物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評價,符合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則肯定,反之則否定,同時注意不要用現代人的標準評價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觀公正,不要帶感情色彩;(7)注意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tǒng)一。4.對各種制度和思想主張的評價:其一,是將所評對象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即從特定的時空范圍,特定的時代屬性、階級屬性、社會屬性,試題本身所限定的條件等。其二,掌握好評價的標準。即從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標準。其三,注意表達的格式。即從不同階段,歸納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六、特征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特征型歷史試題?特征(特點、特性、特色)有外在表現和內在實質,但一般是指內在實質。特征型歷史試題,是指人們對個別或群體的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化分析,歸納其個性形態(tài),或找出它們之間本質上互相區(qū)別的主要之處。二.特征型歷史試題的主要類別1.歷史事件特征型:歷史事件的特征常從時代背景、參與主體、引動方式、引動目的、引動結果、性質影響及終結性結論等方面與其它類似事件的區(qū)別之處進行歸納。2.歷史措施特征型:歷史措施(政策)的特征主要從背景、目的、內容、結果、影響等角度分析。3.歷史階段特征型:歷史階段的特征常從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系、國際關系、生產關系等方面歸納。由于歷史階段時間長,其特征常具有變化性。4.歷史人物特征型:歷史人物的特征常從時代、階級屬性、個性化活動與思想主張、歷史地位等角度分析。三.特征型歷史試題的設問常用語歷史特征類設問一般含有以下詞語:主要特點、新特點、時代特點、基本特點、共同特點、不同特點(各自特點)、共同特征、不同特征。四.特征型歷史試題的答題模板(答題思路)1.答題模板一:從歷史事物的要素角度看答題內容。回答歷史特點類問題時,首先應明確問題涉及的主體是什么,然后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及問題賦分的多少,決定是從某一方面還是從某幾個方面思考并總結特點。一般來說,根據要素概括特點,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1)背景——某事件發(fā)生前是否產生了新的經濟因素、階級力量,是否采用特殊的方式作準備,是否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等。如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形成的背景,與以往儒家思想產生和發(fā)展的背景相比,其特點是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2)時間——發(fā)生時間的早晚、經歷時間的長短等方面。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相比,具有爆發(fā)時間早、經歷時間長的特點。(3)目的——為某個階級或某部分人服務或具有多重目的等。如辛亥革命和太平天國運動同屬舊民主主義革命,但從目的來說,辛亥革命具有新的特點(從經濟上說,是為資本主義發(fā)展開辟道路;從政治上說,是要建立資產階級統(tǒng)治,挽救民族危亡)。(4)過程——相關準備、發(fā)生的變化(領導力量、力量對比)、是順利、最突出的地方、其中的重大事件等。如法國共和政體確立的過程與英國、美國政治制度的確立相比,就具有艱難曲折的特點(從1789年到1875年,共和勢力與封建勢力經歷了近百年的斗爭)。(5)內容(措施)——產生依據、體現某種思想、最突出的特點、包括的方面、側重的方面、實行的辦法等。如《資政新篇》的內容,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體現了學習西方、發(fā)展資本主義的思想。(6)程度——完成或實現的情況、是不是徹底、局限性等。五四運動與辛亥革命相比(7)范圍——包括地域、領域等。如1929~1933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與以往的危機相比,就具有范圍廣(波及地域廣、涉及的經濟部門多)的特點。(8)性質——是否具有時代特征、雙重性質、性質發(fā)生變化等。如西班牙內戰(zhàn)開始時屬政府與叛亂勢力的內戰(zhàn),后由于德國干涉而發(fā)展為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戰(zhàn)爭。(9)影響——影響的廣度、深度,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等。如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中國歷史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會議的影響直至今天,并將繼續(xù)影響中國,因此該會議具有影響深遠的特點。[來源:學_科_網Z_X_X_K]2.答題模板二:專項分析(多角度分析)(1)政治角度:可從政治制度和政策、政權的變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民族關系等方面考慮。(2)經濟角度:可從經濟政策、生產方式、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經濟繁榮狀況(交通狀況、城市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分析。(3)思想文化角度:思想方面的特點可從對人民的思想解放作用或對新生事物的阻礙作用方面思考;文化方面的特點要結合當時的政治和經濟狀況進行思考,如:批判了君主專制,揭露了封建制度的黑暗,贊揚了人們的反抗精神,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反映。3.答題模板三:從歷史特點的角度看主要答題思路和內容(1)某一時期的特征。如明清時期的階段特征,一般從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民族關系、對外交往等方面歸納。(2)某一歷史現象發(fā)展的階段特點,可從技術發(fā)展、生產方式、組織形式、經濟形態(tài)等方面進行概括。(3)某一歷史事件自身具有的特點,可從原因、性質、過程、特殊性、結果、歷史地位與影響等方面進行歸納。這類設問一般適用于重大革命、改革、思想運動等。(4)針對某一歷史現象可利用材料信息,歸納其發(fā)展過程反應的特點。如綜合材料信息說明該時期解決民生問題的突出特點、總結材料信息說明宋明時期儒學發(fā)展的特點等。七、啟示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啟示型歷史試題?歷史啟示是指從歷史上的人和事的經歷或結果中所總結出來的可供后人借鑒,少走彎路的認識。因而啟示類試題的答案常具有總結性、理論性。啟示類試題通常是通過“啟示”、“借鑒”、“經驗教訓”、“說明了什么”、“認識”、“對策”、“建議”、“態(tài)度”、“感想”等求答語來提出。二.啟示型歷史試題的答題指導啟示類試題要求學生對某一個特定的歷史問題,從中總結規(guī)律,提出對策,得出結論,分析得失等,因此,在文科考題中,它一般出現在主觀題的最后。最后說明,啟示類試題答題時最多答三點,一般答兩點即可,不要貪多誤時。因為啟示類試題是開放性的,給分一般是2至4分。啟示類試題的解題模式:根據主觀題中的史實或問題的原因,提出今后怎么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應避免什么。如“文革”的教訓:在社會主義社會主張經濟建設為中心(發(fā)展方向),必須正確認識和對待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問題(避免),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議(怎么做)。啟示類試題的答題思路:一是緊扣考查主題或話題,切忌空談理論,要具有針對性;二是適合不同時代或不同地域,具有普遍適用性和規(guī)律性;三是為社會現實服務,具有借鑒意義。經驗教訓與啟示題的作答程序:(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教材、題目材料及前面幾問的答案進行系統(tǒng),依據自己的理解將教材與材料中涉及這一歷史問題的相關因素,分為“好”“壞”兩個方面?!昂谩钡募词墙涷灒皦摹本褪墙逃?。(2)對上一步所歸納的內容進行分析提煉。對內容相近或屬于同一理論體系的因素整理合并,并上升到理性高度。因為,只有高度概括,具有理性的東西才能具有借鑒意義,用于指導現實活動。因此作答一定要抓住關鍵,切中要害。最后成形的答案,切忌各條目間內容相近,或答出內容過于具體,缺乏理性與概括。(3)最后確定作答內容。經驗教訓與啟示問題,多能通過一定角度與現實相聯系,依據題目本身能夠得出許多經驗教訓或啟示,我們應該優(yōu)先考慮將那些與現實聯系最密切的內容寫入答案。因為,這類題一般而言答案要求不會太長,答出三個左右的條目就可以了,即使我們想多寫上兩條,也注意作答的順序。(4)注意語言表達。由于經驗教訓或啟示,是用于指導現實活動的,表達時應用正面語言,即把“壞”的正過來說。如人民公社化的錯誤在于生產關系的公有化程度過高,脫離了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作答時我們應說:“應使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發(fā)展水平相適應”。歷史認識題的答題要求:(1)對相關歷史問題的總體把握,一般可從原因、內容(過程)、影響(意義)等幾大方面入手,多數題目是就其中的某一方面作出要求。這種認識一定要抓住主干與本質,不能把概括當成縮寫。(2)對相關問題的分析評價,不同于普通的分析評價題,只亮明觀點,不要展開分析。(3)由具體問題談一類問題的看法,其宗旨是要說明這類問題的重要性(由原因與影響入手)、這類問題應對方法(從過程、內容入手)等。(4)通過歷史問題對相關現實作出預測,要從歷史問題的原因、影響入手,同時還要密切聯系現實問題,得出與現實問題的相關報道一致的結論。三.啟示型歷史試題的簡要分類及舉例1.革命斗爭型革命斗爭方面的啟示,應從失敗原因(反向性)或成功原因(正向),歷史結論等方面歸納。如辛亥革命的歷史啟示:必須要有一個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反封建必須與反帝結合,必須有一個堅強正確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反向歸納);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行不通,資產階級不能領導中國革命走向勝利(歷史結論)。2.改革型改革型啟示應從社會發(fā)展趨勢、原因、作用、曲折性等方面歸納。如中國古代改革的啟示: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物(社會發(fā)展趨勢);改革是促進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歷史前進的主要動力之一(作用);改革要有遠見卓識,堅持到底,善于用人,措施要符客觀實際,行之有效(成敗原因);改革不會是一帆風順(曲折性)。3.統(tǒng)一型統(tǒng)一型啟示應從歷史發(fā)展趨勢、后代影響等方面作答。如對中國統(tǒng)一的認識:統(tǒng)一始終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統(tǒng)一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中國古代統(tǒng)一王朝對后世的影響深遠;中國古代統(tǒng)一的范圍不斷擴大。只要達到統(tǒng)一的目的,既可采取和平方式,也可采取武力方式,4.人才型人才型啟示從人才的作用、選擇、使用等方面歸納。中國歷史上人才選拔的啟示:人才是國家的寶貴財富(作用);完善考核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選拔,要選出德才兼?zhèn)?、敢于直言的人才(選擇);任人唯賢、尊重知識、善用人才,則促進社會發(fā)展;任人唯賢,姑息養(yǎng)姑則危害國家利益;不斷加強對干部的監(jiān)督和考核。(使用)5.經濟型經濟型啟示,從經濟發(fā)展要素、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客觀規(guī)律等方面歸納。如1956至1966年中國社會主義建議的啟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量力而言,必須按經濟規(guī)律辦事(客觀規(guī)律);生產關系的調整必須適應生產力的實際水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層建筑)。新加坡、韓國經濟發(fā)展對中國的啟示:抓住機遇,引進外資和技術(經濟發(fā)展要素),制訂適合本國國情的經濟發(fā)展戰(zhàn)略(上層建筑),大力發(fā)展科技和教育事業(yè)(生產力)。6.科技型科技型啟示從條件、觀念、政策等方面歸納。如近代西方科技發(fā)展給我們的啟示:要重視科學技術發(fā)展,增加科研投入(觀念、政策);要改革教育制度,培養(yǎng)大批具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科技人才(條件),全民族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觀念),要善于引進和吸取世界先進科學技術,發(fā)展本國經濟(政策)。八、開放探究性【命題特點】試卷中出現一種以材料中的一種或者幾種觀點展開評述的題目,也稱開放性試題,這種題型設計極大地反映了新課程對學生學科思維和學科能力的考查,符合課改方向?!菊骖}回顧】典型例題1、2011年高考全國文綜卷(課標)第41題西方的崛起曾被視為世界歷史中最引人入勝的歷程之一。這一進程始于民主與哲學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出現,繼之以中世紀歐洲的君主制和騎士制度,經過文藝復興和大航海時代,結束于西歐和北美對全世界軍事、經濟的控制。非洲、拉丁美洲和的人們只有在遭遇歐洲探險時才會被提到,他們的歷史也就是從歐洲的開始的。
然而,在過去的十多年中,一些歷史學家對上述概括提出了顛覆性的認識。他們認為在1500年前后的經濟、科學技術、航海、貿易以及探索開拓方面,亞洲與中東國家都是對全世界的引領者,而那時歐洲剛走出中世界進入文藝復興時期。這些歷史學家認為,當時的歐洲要遠遠落后于世界其他地方的許多文明,直到1800年才趕上并超過那些發(fā)達的亞洲國家。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較臨近才突然發(fā)生的,這在很大程度上都改歸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僅僅取決于的事情?!幾越芸烁甑滤雇ā稙槭裁词菤W洲?——世界史視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評材料中關于西方崛起的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典型例題2、2012年高考全國文綜卷(新課標)41“沖擊—反應”曾是國內外史學界解釋中國近代歷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觀點為中國社會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傳統(tǒng)框架的內部動力;從19世紀中期開始,西方的沖擊促使中國發(fā)生劇烈變化。有人據此圖示中國近代歷史變遷(見圖10)。圖10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沖擊—反應”模式。(要求:對該模式贊成、反對或另有觀點均可,觀點明確;運用材料中的史實進行評析,史論結合。)【得分技巧】細讀評分參考,我們看到可以清楚的看到要想答好此題必須做到:1、觀點明確;2、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充分;3、論證(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邏輯嚴密、充分;4、表達清晰(語言、文字)。具體來說應做到:1.具備歷史小論文的三要素:(1)論點(觀點):觀點應明確、清楚(2)論據(證明觀點的證據):證據要準確求真。要選擇能證明論點的典型史實。(3)論證(用證據證明觀點的過程):A.論證過程邏輯要清楚、嚴密,經得住推敲,做到證據與觀點之間的無縫連接。B.論證過程應有“歷史味”,用學科語言,做到言必有據,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切忌大白話和空發(fā)議論,或簡單的羅列史實。2.表述成文:不能像問答題一樣,應以文章的形式來呈現3.語言精煉:歷史小論文一般都有字數限制,應抓住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在充分理解材料和命題意圖的基礎上,先打草稿或列腹稿再動筆,以保證語言精煉,切中要害?!窘忸}步驟】(一)、瀏覽材料,找關鍵詞,明確觀點。很多學生,在提煉觀點時沒有根據題意,導致跑題而失分,十分可惜。由于題干中的觀點并不全面,我們不能完全獲悉,因此,就必須要閱讀材料,找出關鍵詞。何為“關鍵詞”?那就是材料中的主體或者是圍繞的中心,它反映了材料的主要意思和要旨。一般而言,要把題干中的問題帶到材料中去閱讀,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是講西方崛起到底是自身發(fā)展的結果還是受外部影響或者是內外相組合的產物。當然,如果材料太長,我們還要學會分層處理,關鍵詞一般應該是出現的頻率比較高的字眼。找出關鍵詞,明確觀點,也就完成了該題的第一步。(二)、聯系知識,羅列論據,安排結構。一般來講,高考試題中的小論文題的材料不會是生僻冷門的,應該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內容,換言之,是我們學生比較有話寫之類題目。要不然,就失去了考查的意義,也不利于高考的選拔。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原因,我們最好從內外結合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樣既符合我們的唯物史觀,也利于保證論文的完整性和字數。而2012年的“沖擊——反應”,史料應經顯現在材料中,只要按照圖示安排好內外事件的對應關系,展開論述即可。(三)、下筆成文,講究格式,史論結合。所謂“萬事開頭難”,寫論文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下定決心,寫好開頭。有些學生寫的開頭很長,但觀點始終沒有明確,有點含含糊糊的味道,這是不行的。其實開頭不要寫得太多,就是開門見山,觀點是什么就寫什么。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寫“西方崛起是西方自身發(fā)展和外來文明共同作用的結果?!蓖瑫r,一定要講究格式。在高考評分中對論文的結構是要計分的,這就要求考生應該在論文中分段,突出結構。如2011年的“西方崛起”,就至少三段,第一段是觀點,第二段是外因,第三段是內因,最好還有個總結。如果單列政治、經濟、思想原因的話,最好也將它分開寫,這樣顯得有層次結構。另外,史論結合要求學生史中有論,論從史出。一定要使用歷史學科語言,切忌口頭語。單純的史實堆砌,或者是整篇的論述,都是不能得高分的?!纠馁p析】
2011年高考41題1、關于西方崛起,第一段材料認為西方崛起引人入勝,究其原因主要由內因決定,其他文明是西方文明的附屬。而第二段材料認為西方崛起因素除了內因以外,也受到其他文明成就的影響,我贊成第二種觀點。理由如下:西方崛起的開端是新航路開辟、資本主義興起。思想上,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資產階級人文主義和理性主義成為思想核心,民主科學思想逐漸深入人心。政治上,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運動,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確立。經濟上,工業(yè)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又通過殖民擴張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所以西方的崛起是西方歷史發(fā)展的結果。但在西方向近代邁進的過程當中也深受其他文明影響。如中國的四大發(fā)明。造紙術傳入歐洲,廉價的紙張取代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fā)展?;鹚巶魅霘W洲,推動了歐洲火藥武器的發(fā)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益衰落。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fā)現的時代。歐洲人還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自己的活動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所有的這些都加速了歐洲封建制度的解體,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歐洲的崛起。2、西方的崛起既要歸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同時也是社會內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西方的崛起是在充分吸收古代亞非文明的基礎上逐漸起步、發(fā)展并超越的。古代的亞非文明不論在經濟、科學技術還是在航海、貿易等方面均處于領先世界的行列。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如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歐洲,便利了文化知識的傳播,成為新教傳播的工具;火藥傳入歐洲,使歐洲在武器制造方面逐漸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使騎士階層日益衰落,同時促進了采礦業(yè)和金屬制造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指南針的傳入,為歐洲的造船和航海事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提供了動力和保障,為歐洲人開辟新航路,打開世界市場,進行殖民擴張,提供了條件。可以說,四大發(fā)明推動了歐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變革,促使歐洲率先邁入近代社會。步入近代社會后,西方國家通過殖民侵略、擴張,把廣大亞非拉地區(q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中,從而加速了資本的原始積累,掠奪了大量原料,擴大了海外市場,所有這些都為其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誠然,西方的崛起主要是其自身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伴隨著西歐資本主義經濟的興起與發(fā)展,資產階級力量不斷發(fā)展、壯大,近代資產階級不滿神學壓制、神權統(tǒng)治及專制制度,于是興起了一系列的思想解放運動,如: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并爆發(fā)了席卷歐美的資產階級革命,在此基礎上,開展了工業(yè)革命。所有這些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西方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從而成為近代文明中心并迅速崛起。2012年高考41答案一:若贊成“沖擊—反應”模式,應側重從外因角度給予肯定。注意從西方政治、經濟、思想等角度分析西方文明的先進性和近代中國文明的落后性對比,然后從西方歷次侵華(“沖擊”)后,中國人如何從器物—制度—思想等層次向西方學習著手回答。答案二:若反對“沖擊—反應”模式,應側重從中國社會變化的內部動力角度給予否定??梢詮牡刂麟A級抵抗派、洋務派、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各階級階層先進分子發(fā)起的一系列運動的歷史背景入手,注重分析各運動發(fā)生時中國內部政治、經濟以及思想的變化,由此強調近代中國社會變化的內部動力和必然性。答案三:若認為“沖擊—反應”模式存在片面性,則可以從從答案一與答案二兩方面綜合辯證評析,從外因角度給予肯定,從內應角度給予否定?!緫脤嵺`】1、傳統(tǒng)經濟社會結構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隨著迷惘和陣痛。歷史學家陳旭麓認為,在這一過程中,“除了舊生產方式逐步解體所產生的苦難之外,還應當有新生產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機和朝氣。如果忠實于歷史唯物主義,就不能不承認:歷史的主題應當是后者而不是前者?!边\用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論證陳旭麓先生提出的觀點。(6分)(要求:觀點理解準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陳旭麓先生認為傳統(tǒng)經濟結構的近代更生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并存,但以積極影響為主,我認為是科學的。因為,經濟結構變動雖產生了諸如人們收益減少、傳統(tǒng)謀生手段的消失、無所事事、百無聊賴、世風日下等負面現象,但經濟結構的變動,更促進了中國的經濟近代化,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發(fā)展,進而推動社會政治體制,思想文化領域的變革,促使中國融入世界潮流,這是社會進步的重要表現。而且還出現婦女進入近代企業(yè)做工,部分女孩創(chuàng)新產品,出口美國,獲取收益,也是有力的證明。2、二戰(zhàn)后,歐洲各國的社會福利制度迅速發(fā)展。一般說來,現代歐洲各國的福利國家制度主要包括醫(yī)療、疾病、養(yǎng)老、事故、失業(yè)、住房、教育等方面。其失業(yè)保險規(guī)定:凡出于年老、殘疾、分娩、工傷、失業(yè)等原因而全部或部分喪失或暫時喪失勞動能力者,國家將提供一定的社會津貼。除此以外,國家對因公死亡或者傷殘的人給予補償,對有各種困難的人和群體給予補助,同時國家還實行社會救濟制度,成立社會保險的專門機構,以保障每個人的最低生活水平。
《摘編自劉玉安《北歐福利國家剖析》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簡要評述歐洲福利國家制度參考:社會福利制度發(fā)展迅速;福利保障內容全面,范圍廣;制度完善。評:福利制度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大規(guī)模運用,是二戰(zhàn)后西方國家發(fā)展經濟鞏固統(tǒng)治的重要政策,有利于西方國家經濟的恢復,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但它妨礙了競爭、制約了效率,加重了財政負擔,造成了許多社會問題。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fā)展。對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過程,西方學者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沃勒斯坦認為:“15世紀末16世紀初,一個我們所知的歐洲世界經濟體產生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技巧和現代科學技術……使這個世界經濟體得以繁榮、增值和擴展。”而佛蘭克認為:“正如歷史學家所知道的,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組建了一個世界……人們甚至絲毫沒有想到,也許還有另一條相反的道路,也許是世界創(chuàng)造了歐洲?!币罁鲜霾牧?,評價關于經濟全球化的相關觀點。(要求:圍繞材料中的一種或兩種觀點展開評論: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解析:此題可以任選一種觀點加以論述:第一種觀點“歐洲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濟全球化”可以從地理大發(fā)現、新的經濟因素的發(fā)展、經濟侵略方式、殖民擴張手段、科技進步等方面加以論述;第二種觀點:“世界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歐洲,推動了全球化”:可以從市場、資本、勞動力、資源、國際組織的建立、區(qū)域經濟的推動、東西方的對比等方面加以歸納即可。九、目的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目的型試題?目的型歷史題主要是考查歷史事件、歷史活動、歷史人物等的主觀動機和要達到的客觀效果。二.目的、目標、宗旨的區(qū)別目的、目標、宗旨,都為人們想要達到的境地,都屬目的這一大類,它們之間各有所不同,目的側重指行為的意圖,追求的最后結果,主觀性較強。目標側重指目的的尺度、標準,客觀性較強。宗旨側重指做事的方針、主要目的或主要意圖,常具有莊重的色彩,并多用于重大事件,如重要會議、組織、活動等。三.目的型歷史試題的主要分類1.根本目的:如果事件或政策、措施是統(tǒng)治者所為,那么其根本目的一般是為了維護或鞏固其統(tǒng)治(如為了某某王朝的統(tǒng)治、為了某某階級的統(tǒng)治等)。如果需要區(qū)別根本目的和直接目的的話,關鍵要看選項中哪一項和其統(tǒng)治利益最接近。2.主要目的:根本目的其實就是最主要目的,其他主要目的是指當事者除根本目的外想要達到或希望實現的各種結果中占支配地位,起主導作用的目的。一般來說,長遠目的比眼前目的主要,全局目的比局部目的主要,集體目的比個體目的主要,深層次目的比表面目的主要。3.直接目的:顧名思義,就是當事者想要達到的表面的、淺層次的目的。有時直接目的表現為統(tǒng)治者的聲明、宣稱等口頭表示。十、變化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變化類歷史試題?在特定歷史事物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時間段出現的新特性、新內容等。主要是對同一歷史事物在不同階段的比較中探索歷史事物的發(fā)展趨勢或變化規(guī)律。二.變化類歷史試題的三種形式1.前后變化型:(1)一是之前怎么樣,之后怎么樣。如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2)二是由什么變?yōu)槭裁?。如鴉片戰(zhàn)爭前后中國外交政策的變化,由閉關鎖國變化為被迫開放。2.階段變化型:即分階段歸納。如中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fā)展歷程、自然經濟的發(fā)展歷程、科舉制的發(fā)展歷程。3.內容變化型:主要是指以前沒有這種情況,后來新出現了,其答題模式為列出新出現的情況。如明朝中后期,中國經濟的新變化: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三.材料解析題中“變化”類試題:1.設問模式:“根據材料……,指出……變化?(X分)”2.答題思路:必須答出“變化”前和“變化”后的兩種情況,常用“由……到……”。十一、性質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實質(本質)和性質的區(qū)別實質就是本質,它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決定事物性質、面貌和發(fā)展的根本屬性。事物的本質是隱蔽的,是通過現象表現出來的,不能簡單、直觀地去認識,必須透過現象掌握本質。概括歷史事件的實質的一般方法是先確立所要表述的歷史事件的主體,再確立其本質屬性,揭示其本質或目的,最后指出其性質。實質(本質)經常和目的尤其是根本目的相關。(一般來說,實質定性于“實際如何”、“反映了什么”、“表明了什么”)性質是一事物區(qū)別它事物的特有屬性。性質是比較穩(wěn)定的,一般由歷史事物的階級屬性或社會屬性決定。(一般而言,性質定性于“是什么”)二.舉例說明實質和性質的區(qū)別1.例1:俄國1861年改革。(1)實質:指農奴主對農奴進行的一場厚顏無恥的掠奪。(2)性質:農奴主進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2.例2:王安石變法。(1)實質:北宋統(tǒng)治者為緩和階級矛盾、鞏固封建統(tǒng)治的一次嘗試。(2)性質:封建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政策的改革。3.例3:鴉片戰(zhàn)爭。(1)實質:英國為打開中國門戶、把中國變成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掠奪戰(zhàn)爭。(2)性質:對英國來說是一場非正義的殖民侵略戰(zhàn)爭。4.例4:美國內戰(zhàn)。(1)實質:北方工商業(yè)資產階級和南方種植園奴隸主之間爭奪國家權力的戰(zhàn)爭。(2)性質: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三.不同歷史事件的性質的解題模式及舉例1.戰(zhàn)爭型(1)戰(zhàn)爭型性質的解題模式:從戰(zhàn)爭雙方、戰(zhàn)爭目的、戰(zhàn)爭屬性三方面歸納。(2)舉例:鴉片戰(zhàn)爭的性質是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大門而發(fā)動的一場侵略戰(zhàn)爭。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性質是世界人民與法西斯的正義戰(zhàn)爭。2.革命型(1)革命型性質的解題模式:從發(fā)動革命階級和革命目標方面歸納。(2)舉例:辛亥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美國獨立戰(zhàn)爭,既是民族獨立戰(zhàn)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3.運動型(1)運動型性質的解題模式:從發(fā)動階級、活動方式或活動目標特點等歸納。(2)舉例: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富國強兵的自救運動。義和團運動是一次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十二、史觀型【高考歷史方法指導】一.什么是史觀型歷史試題?史觀型歷史試題是指必須使用一定的史學方法和新課標要求的史學觀點(史學范式)來解答的歷史試題。二.主要可運用哪些歷史學方法、原則和步驟來解答高考歷史試題?1.歷史史料(研究和認識歷史所依據的材料)的分類(1)按內容分類:①文獻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現)例如:史書、檔案、地方志、家譜、日記、筆記、近代以來的報刊、雜志等。②實物史料:(以實物、物件的形式出現)例如:考古發(fā)現的遺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錢幣、飾品、家具、近代的舊照片等。③口述史料:(人們口口相傳的資料)例如:神話、傳說、史詩、民謠、近代以來的調查采訪、回憶錄、對話錄等。(2)按學術價值分類:2.歷史史料、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的運用(1)史料解釋(對歷史原材料的解析、闡釋)。(2)歷史敘述(對歷史人物的經歷、歷史事件的概況或發(fā)展過程的直接描述)。(3)歷史評價(站在歷史的特定角度對歷史事件給予較客觀、公正的評價或議論)。3.主要的史學研究方法(1)史由論來、論從史出:這是歷史學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從材料出發(fā)、史實相互印證、甄別與辨?zhèn)?、史論結合、左圖右史、從歷史材料中得出歷史結論等。(2)孤證不立:只有一個例子不能證明某件事情成立。(3)二重證據法:即文獻與考古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運用“地下之新材料”與古文獻記載相印證,但不是任何結論都需要考古學證明,考古學主要適用于遠古時期沒有文獻資料的情況;另一方面,將正面史料與反面史料相互印證,從而得出符合實際的正確結論。(4)“讀史征信”:閱讀相關史料,發(fā)現歷史的真實。任何一個歷史結論都必須有史料的支撐,而運用史料論證歷史問題的前提是史料必須真實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問題,而史料的真?zhèn)位驎r代性未規(guī)定清楚則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確便會得出錯誤的結論,因而要做到“無信不征”。(5)哲學思辨方法(即運用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相適應、事物聯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辯證評價、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與可能、實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學方法分析歷史事件)。4.史學研究的基本原則(1)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tǒng)一?!扒笳妗斌w現了史學的根本原則,“致用”體現了史學的社會功能。故強調史學根本原則與社會功能的統(tǒng)一。(2)歷史研究要尊重人類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指出:“我們必須拋棄自己的幻覺,即某個特定的國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屬于我們自身,便把它當成中心并以為它比其他文明要優(yōu)越。”對待人類文明,不能憑自己個人的幻覺,要尊重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文明。(3)歷史研究要與時代同行。李大釗在《史學要論》中指出:“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歷史觀,一時代有一時代比較進步的知識;史觀與知識的不斷進步,人們對歷史事實的解喻自然要不斷的變動?!保?)研究者的立場會影響其對歷史的解釋。很多材料對同一事件的記錄存在巨大差別,而導致雙方記錄差異的原因,不是因為歷史真相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而是因為記錄者站在不同的階級和時代立場上。(5)置于特定的時空考察、評價歷史現象(歷史主義的方法)。歷史是不斷發(fā)展的,歷史評價也應按照發(fā)展的觀點與時俱進。同一歷史現象,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對當時當地社會的影響是不同的,因而對同一歷史現象與事件的評價在不同歷史時期是不一樣的。5.史學研究的一般步驟史學研究步驟一般包括問題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歷史解釋和評價等幾個環(huán)節(jié),一是圍繞問題收集史料,二是針對問題解讀史料,三是根據史料論證問題,四是依托史料重現和評價歷史現象等。要求學生要學會辨析史料和具備對歷史問題的實證與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確的判斷。三.新課標要求的主要史觀(史學范式)及答題方法(一)唯物史觀1.唯物史觀的主要觀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靈魂,是史學研究的理論依據和基本方法,這也主要使用了哲學思辨方法。(1)生產力的推動作用:生產力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生產工具。進入工業(yè)社會,生產工具主要表現為科技的進步;科學技術是生產力,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關鍵。(2)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經濟基礎是指與生產力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相適應的,在一定歷史階段占統(tǒng)治地位的生產關系各方面的總和。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學、藝術、宗教等觀點,以及同這些觀點相應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設施的總和。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3)人民群眾及個人在歷史上的作用: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決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歷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眾的作用為基礎的。任何一個歷史英雄人物的產生都是時代造就的,是時代的必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時勢造英雄”。任何一個歷史人物的活動及其作用都受著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違背歷史發(fā)展潮流,個人的作用無法改變歷史發(fā)展的大趨勢,個人只能順應歷史的發(fā)展。(4)繼承和發(fā)展:對待歷史文化遺產應該是批判地繼承,在繼承中發(fā)展。第一,批判不等于對歷史文化遺產的全盤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繼承,是因為歷史文化遺產往往存在時代和階級的局限;第二,繼承是為了發(fā)展,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傳統(tǒng)文化遺產與外來文化,推陳出新;第三,以古鑒今,總結歷史,吸取歷史的經驗與教訓,聯系現實,面向未來,發(fā)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對絕對的否定與絕對的肯定。(5)原因和結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種原因引起多種結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種結果是由多種同時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為因果,即同時存在歷史整體中的多種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歷史的橫向聯系中。(6)現象和本質:現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體現;本質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質,是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本質決定現象。(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過分析社會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類社會歷史的發(fā)展方向,全面理清一個歷史時期的社會主要矛盾,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使命,就能把握這一歷史時期的發(fā)展方向。(8)歷史的偶然性與必然性:所謂必然性,也稱規(guī)律性,是指在事物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中注定要發(fā)生的、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改變的趨勢,必然性是由事物內部的根本矛盾決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聯系和發(fā)展過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變事物發(fā)展的總體趨勢。2.唯物史觀題的答題方法高考選擇題或者非選擇題中都隱性涉及運用辯證唯物史觀判斷、分析、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考查。無論是顯性或者隱性的考查,都有將辯證唯物史觀作為分析評價歷史的一種方法和標準,運用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審清題意和解答要求,根據題目的命題角度和解答方向確定運用何種史學觀點和理論進行全方位的思考。(2)平時學習中要多角度思考歷史現象,注意儲備常用的辯證唯物史觀理論觀點。(3)注意看待歷史問題的幾種錯誤傾向:①否認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創(chuàng)造作用﹐把個別杰出人物夸大為歷史主宰的唯心主義歷史觀——英雄史觀;②任意夸大階級斗爭的作用,沒有從生產力發(fā)展的角度看待社會發(fā)展的進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歷史人物或歷史現象,犯了全面論或以偏概全的錯誤等。(二)革命史觀1.革命史觀的主要觀點所謂革命史觀,就是從現實革命斗爭的需要出發(fā),從革命者的立場與視野來研究和品評以往革命斗爭史中的事件與人物的一種歷史觀。革命史觀范式作為中國近現代史學界從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占絕對主導地位的理論范式,其理論基礎源于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基本矛盾的學說。根據這一學說,在階級社會里,兩大對立階級之間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該社會發(fā)展階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階級矛盾、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發(fā)展,便能把握住歷史發(fā)展中最本質的內涵,揭示歷史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性。2.革命史觀題的答題方法:解答此類試題,一是閱讀題干情境,明確考查主題,充分挖掘題干情境所蘊含的有效信息,明確考查的歷史事件或歷史現象;二是運用革命史觀的內涵,結合所學知識,找出符合題目要求的選項;三是從一個國家民族精神與愛國主義角度理解歷史事件的作用和影響;四是切忌錯誤地運用唯心史觀、英雄史觀看待歷史問題,犯以偏概全的錯誤,也不能任意夸大階級斗爭的作用,要立足于社會生產力的角度看待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三)全球史觀(整體史觀)1.全球史觀的主要觀點全球史觀是將人類社會的歷史作為一個整體來看待的,又稱為整體史觀。它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fā)展和統(tǒng)一性方面考查歷史,認為人類歷史的發(fā)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fā)展轉變的過程。(1)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是從分散向整體發(fā)展轉變的過程。這一轉變開始于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新航路的開辟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標志著其基本完成,當今經濟全球化趨勢迅猛發(fā)展則是世界整體發(fā)展的深入階段。(2)生產力的發(fā)展和世界各地區(qū)交往的發(fā)展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兩條主線,建立在生產力發(fā)展基礎上的世界各地區(qū)交往的發(fā)展是推動人類社會從分散發(fā)展走向整體發(fā)展的決定因素。簡單地講,整體史觀就是要把握人類社會橫向發(fā)展的歷史進程,在這一進程中重視并強調交往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進程中的作用。(3)依據這一史觀,世界歷史絕不是所有國家、地區(qū)及民族和文化的總和,它所關注的是整個人類和全球整體,即要求從全球整體的大視角去研究世界歷史。這一史學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歐中心論”和國別史拼湊世界史的傳統(tǒng)史學框架,從世界歷史的整體發(fā)展和統(tǒng)一性來考查歷史,全面探討世界歷史各個時期的時代特征、發(fā)展主流和總體趨勢以及不同文明之間的相互關聯和滲透。2.全球史觀題的答題方法(1)高考對新史觀的考查多是隱性考查,對古今中外歷史上的政治、經濟、科技思想文化現象,從新史觀的角度考查學生對其新的理解、認識,強化學生客觀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2)高考命題多是運用圖文材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視角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題型上,選擇題和非選擇題都有考查。(3)涉及全球史觀的題型要注意中外歷史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聯系,將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4)理解整體史觀、文明史觀的內涵,運用多種史觀解讀歷史主干知識,掌握歷史的研究方法。(四)文明史觀1.文明史觀的含義及主要分類文明史觀,通常被稱為文明史觀研究范式,是研究歷史的一種理論模式。文明史觀認為,一部人類社會發(fā)展史,從本質上說就是人類文明演進的歷史。人類文明的發(fā)展及人類自身的文明化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人類創(chuàng)造、積累文明的過程及其所獲得的成果是歷史的基本內容。(1)從橫向看,人類文明史的內涵包括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2)從范圍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臘與古羅馬文明、中華古代文明、西方資本主義文明、社會主義文明等若干文明。(3)從縱向看,人類文明經歷了漁獵采集時代、農業(yè)文明時代(包括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工業(yè)文明時代(包括手工工場時代、蒸汽時代、電氣時代和信息時代)。2.文明史觀題的答題方法(1)“文明史觀”構建中的正確態(tài)度:第一,文明史觀以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為依據;第二,重視至今仍有重大影響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確評價各種文明成果,正確認識人類文明成果與代價的關系;第四,以文明類型作為基本研究單位,承認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確把握不同文明之間的關系;第六,把中華文明納入到世界文明中進行考察。(2)文明史觀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國家、地區(qū)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決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點。復習備考時,一要注意不同文明類型的特點與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類型的文明之間的交流、借鑒、融合與碰撞。(3)全部歷史就是一部人類文明演進史。這是一種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種歷史觀。從人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歷史是總綱;實事求是、注重實踐是基本原則;強調生產力是評價的根本準則;辯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房地產開發(fā)公司關于某大廈酒店工程項目建設申請及可行性研究報告
- 紀檢培訓課程設計
- 廣西南寧市2024年九年級上物理期末試卷附參考答案
- 工作抽樣觀測方法與實例
- 施工安全情況日常巡查表(完整版)
- 【期末測試】滿分預測押題卷(B卷·能力提升練)(解析版)
- 2024年餐飲設備租賃協(xié)議詳細示例版
- 電子制造業(yè)薪酬體系優(yōu)化
- 演出服裝租賃合同模板
- 教室租賃合同
- 二級公立醫(yī)院績效考核三級手術目錄(2020版)
- 第五章_油樣分析
- [理學]無機及其分析化學 課后答案
- 氯堿生產企業(yè)安全標準化實施培訓指南
- 活套法蘭計算表
- 年產十萬噸苯乙烯工藝設計
- 儲罐受限空間作業(yè)方案DOC
- 壓力容器耐壓試驗
- 課程設計---年產5.6萬噸乙醇精餾塔的設計
- 部編本小學五年級上冊語文期末考試(選擇題)專項訓練題及答案
- 化工生產車間人員配置方案(精編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