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語文》課后習題及答案9_第1頁
《大學語文》課后習題及答案9_第2頁
《大學語文》課后習題及答案9_第3頁
《大學語文》課后習題及答案9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九單元課后題參考答案

9-1遙遠的絕響

一、閱讀和理解

9-1.1.1本文標題中的“絕響”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它“遙遠”?

絕響主要是指“魏晉風流”一脈在竹林七賢以后再無傳承,而廣陵散正是這風流一脈的

代表,因此嵇康臨刑前彈奏的那一曲廣陵也就成為了絕響。

至于遙遠,一方面主要是這個時代已經(jīng)非常遙遠;另一方面,它與后來的種種人生態(tài)度

相差甚遠,特別是近年來的人們,因此也是一種遙遠。

97.1.2文章多次提到嵇康彈奏的《廣陵散》,有何寓意?表達了作者怎樣的觀點?

《廣陵散》是文章的線索和反映主旨所在。嵇康非常喜愛《廣陵散》一曲,經(jīng)常彈奏它,

以致招來許多人前來求教,但嵇康概不傳授。最終嵇康因琴而惹禍,并因琴而傷命,《廣陵

散》也成了他生命的絕唱。正因為嵇康臨刑索彈《廣陵散》,才使這首古典琴曲名聲大振,

一定程度上,《廣陵散》是因嵇康而“名”起來的。但麻謂“于今絕矣”則非指曲子本身而

言,它主要反映了嵇康臨刑時的憤激之語。后人們往往把再也見不到的美好事物,稱為“廣

陵散”,把它當作“絕響”的同義語。

余秋雨的《遙遠的絕響》,主要是講有關于在政治動蕩年代(魏晉時期)以阮籍和嵇康

為代表的文化人的精神狀態(tài)和風骨。因為他們不懼權貴,敢于堅持自己的操守。這種絕響,

就是指他們的文化人格和他們在文化領域的開拓性的成就。這個輕視文化的歷史時期和這個

時期出現(xiàn)的文化成就的絕無僅有的。只有余秋雨式的小說式筆法,才能使這個遙遠的絕響復

現(xiàn)。借此,我們領略了與我們已相隔很遠,已顯陌生的魏晉人士的風采。

9-1.1.3對比嵇康和阮籍二人,他們有哪些異同點?

共同點是:都有對理想和自由的追求,對朝廷的不滿。

不同點是:嵇康離群索居,試圖遠離朝廷,不與之合作,以示對統(tǒng)治者的抗議:而阮藉則是

大隱隱于世,在朝廷上任職,但是他以裝瘋賣傻,來逃避統(tǒng)治者之間殘酷的權利斗爭,以保全

自己。最終嵇康被斬首,而阮籍則安然無樣。

二、思考和應用

9-1.2.1作者通過嵇康臨刑彈奏《廣陵散》英勇就義的描寫表達了對歷史怎樣的反思?其有

何現(xiàn)實意義?

嵇康的被捕、被殺,實際上是高貴的人格無法見容于世的表征,他的高潔映襯出了一片

黑暗,不能見容于群小也就成為必然。作者除為豪杰逝去而悲郁之外,對鐘會之類的小人也

亳不留情地敲打了一番。人性的光芒被黑暗吞滅,悲劇正是將美撕碎給人看,讓我們也不禁

為嵇康的遭遇一慟。像嵇康這樣的人物負載著當時最精致的文化,卻無力保全性命于亂世。

他最終為文化、為一種高潔的信念獻出了生命,他是平靜的。但他不能忘懷的是《廣陵散》

的失傳,他把文化的傳遞看得比生命更重要。他們第一次標志出一種自覺的文化人格,中間

的審美文化開始屹立。他們是先行者,是歷史中間物,充滿歷史的悲劇感。二十世紀的魯迅

也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中間物地位,依舊向命運抗爭。

“遙遠的絕響”回蕩在遙遠的天際,已經(jīng)渺不可尋。歷史的殷鑒總是血淚斑斑,人性的

善忘卻總是如一,需要時時提醒才不致重蹈覆轍。余秋雨先生為我們帶來的是詩意與激情,

是心靈的顫栗,它啟示著當下喧囂的世界:我們曾經(jīng)有過那樣一個年代,失落了那個時代是

中華文化的不幸!文人的貢獻不止于此,但它卻又是文人表達一片熱忱最直接而有力的方式。

9T.2.2以“我心目中的嵇康”為題,寫篇讀后感,談談你對嵇康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可引導學生根據(jù)對文章的理解,并搜集有關嵇康的評論,最好結合實際,寫出讀后感。

通過練習,加深對文章和人物的理解,并鍬煉寫作能力。

三、文學和生活

9-1.3你是如何看待嵇康這一人物形象的?你贊成他為人處世的態(tài)度和做法嗎?在我們現(xiàn)

實生活中,在我們同學當中,是否也有類似率性而為的人呢?你喜歡這樣的性格嗎?談談這

樣的人和事,并發(fā)表一下你的看法。

根據(jù)問題,可讓學生依據(jù)對嵇康這一人物的認識,結合身邊的人和事,進行討論交流。

五、職業(yè)連線

9-1.5余秋雨所說的“他們“,不就是生活在現(xiàn)實中的我們嗎?對此你有何感想?面對將來

社會生活的爾虞我詐和職場的明爭暗斗,你打算如何應對?談談你的觀點和看法.

根據(jù)“職業(yè)連線”的案例內容,結合社會現(xiàn)實和個人經(jīng)歷,組織學生探討交流自己的觀

點和認識,教師可進行適當?shù)囊龑Ш忘c評。

9-2跨越百年的美麗

一、閱讀和理解

9-2.1.1結合原文說說居里夫人的“美麗”表現(xiàn)在哪里,作者為什么以“跨越百年”為題,

寓意何在?.

外在的美是短暫的、易逝的,只有內在的美才會是永恒的,不變的。居里夫人的“美麗”

不僅表現(xiàn)在她美麗的容顏,更重要的表現(xiàn)在她那堅定執(zhí)著的信念與追求、為科學獻身的崇高

精神、淡薄名利的人格魅力上。所以,她的美麗才會牢牢銘刻在人們心中,才會跨越百年,

甚至是永遠。百年是虛指,意即“永恒”,她的偉大發(fā)現(xiàn)對社會的貢^永恒,她的優(yōu)秀品質和

人格精神永存。

9-2.1.2作者列舉了居里夫人所獲得的諸多榮譽和她對待名利的態(tài)度,是為了證明什么?

作者列舉居里夫人所得獲牌、獎金和榮譽頭銜是為了證明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和不為

“塵世給的榮譽”所累的優(yōu)秀品質。

9-2.1.3文中說“人有多重價值”,這“多重價值”包括哪些?居里夫人追求的是哪種價值?

結合原文內容回答。

多重價值是:以形售貌,以勇逞力,以心用技,達理用智等價值。

居里夫人追求的是“達理用智,不懈科學創(chuàng)造”的價值。

二、思考和應用

9-2.2.1文章引用了很多古人詩句和名人名言作為例證,有何用意?試舉例說明,并分析其

表達作用。

(1)引用林肯的話,用類比方法說明居里夫人發(fā)現(xiàn)鐳在科學界和哲學界的革命性意義。

(2)引用蘇軾的文句,突出鐳的發(fā)現(xiàn)具有哲學意義和居里夫人短暫的生命歷程所具有

的永恒價值。

9-2.2.2文末提到“理性的美麗”,這應該是一種怎樣的“美麗”?請另舉一位具有“理性

的美麗”的人物來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這種“理性的美麗”不是外貌的美麗,而是一份對于科學的執(zhí)著追求,是一種獻身科學

的偉大精神。

舉例分析,建議重點如下:

(1)選取一位合適的人物。如:水稻之父袁隆平、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等;

(2)簡析被選人物的特殊貢獻;

(3)結合題旨,剖析自己例舉的人物的精神品質、重要影響、積極啟迪等。

三、文學和生活

9-2.3“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正值青春年少、風華正茂的大學生們,你是否也愛美和欣賞美

呢?生活中你是如何追求美的呢?是把心思放在穿衣打扮上,還是把精力放在學業(yè)的刻苦攻

讀上?對比居里夫人對“美”的詮釋,你有何感想?結合現(xiàn)實生活,結合自己和身邊的人與

事,談談你對美的認識。

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豕和文章主旨,根據(jù)所提問題談談自己對“美”的理解和認識,教

師可適當總結評價,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五、職業(yè)連線

9-2.5親愛的大學生們,在經(jīng)歷幾年的學習生涯之后,你們也將踏入社會,走入職場,也會

面對很多名利的吸引和金錢的誘惑,對此你將如何去應對?結合居里夫人的美麗與信念,談

談你的感悟。

指導學生認真品讀“職業(yè)連線”的案例,并結合社會現(xiàn)實和自身實際,啟發(fā)學生談談對

待名利誘惑的態(tài)度,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9?3容忍與自由

一、閱讀和理解

9-3.1.1文中作者為什么要痛罵《西游記》和《封神榜》?這屬于什么論證方法?

因為作者當時青春年少,是一個無神論者,抱著“衛(wèi)道”態(tài)度,所以要痛罵《西游記》

和《封神榜》,發(fā)出摧除迷信的論調。

論證方法是“例證法”。

9-3.1.2胡適認為不存在“絕對之是”,你是如何認識的?

作者借陳獨秀的回信,提出“絕對之是”并認為這種情況不存在,在于作者的觀點,我

們認同。因為政治上標榜的絕對之是,其心理來源是總是覺得自己“不會錯”,這也是人類

普遍“喜同而惡異”的心理慣性在政治上的體現(xiàn)。但是“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處于

自然、社會不斷認知過程中的人類,在歷史的長河中,不可能總是“絕對之是”,而且那種

“喜同而惡異”的心理習噴,本身就是對不同意見、看法、主張的漠視。金無足赤,人無完

人??偸怯X得自己“不會錯”的想法,只是一種自欺欺人、不敢面對現(xiàn)實的閉塞之舉。

9-3.1.3結合課文分析《王制》中“誅”的目的是什么?其對社會有什么危害?

《王制》中“誅”的目的是:利用封建國家專制政奉,禁止新思想、新學術、新信仰、

新藝術的產(chǎn)生傳播,其本質是扼殺自由。

其對社會的危害有三:一是摧殘宗教信仰的自由;二是禁絕藝術創(chuàng)作的自由,“殺”掉

許多發(fā)明“奇技異器”的科學家;三是摧殘思想的自由,言論的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

二、思考和應用

9-3.2.1胡適認為“容忍比自由還更重要",你是如何看待的?談談你對“容忍”與“自由”

關系的理解。

沒有容忍,就沒有自由,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當你對別人容忍,就是給予他自由,

反之亦然。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如果沒有容忍作保任,所謂的自由也就會是空中樓閣,

所以從一定意義上講容忍比自由更重要”

“容忍”是“自由”的基礎,沒有容忍也就沒有真正的自由。宇宙無限,人的認識有限。

人們面對客觀存在,會有各種各樣的認識。不能由于認識不同,就不能容忍對方,否定或者

誅殺對方,這實際是專制思想的一種表現(xiàn)。當今世界是個多極思想并立、多元文化共存的世

界,為了自由與和平就更需要包涵容忍。

9-3.2.2作者是如何運用演繹法來論證“人類的習慣總是喜同而惡異的”這一觀點的?仿照

原文,嘗試用演繹法寫段話來證明一個論點。

所謂演繹法是一種由一般到個別的論證方法。一般說來,在議論文中,凡引進普遍性原

理或名家名言的地方,都是運用演絳論證方法來證明論點的。本文作者在笫二層次議論中,

提出了“人類的習慣總是喜同而惡異的”觀點,這一觀點可謂普遍性的原理,接著通過塞維

圖斯的慘史印證這一觀點,最后演繹得出“容忍'異己'是最難得,最不容易養(yǎng)成的雅量”

的結論。

建議可以提供素材,讓學生仿照原文,學習演繹法的運用。

三、文學和生活

9-3.3你是如何看待這種“容忍態(tài)度”和“包容精神”的?請結合當今現(xiàn)實和我們的生活談

談你的觀點。

通過這篇文章,我們在隨著作者古今中外暢游的同時,也帶給我們一種前所未生的震撼

感,會讓我們越發(fā)覺得人若要進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我們需要得到包容諒解就先得諒

解包容別人,就象這社會這世界給予我們,以及我們所應該去報答的一樣。

這種“容忍態(tài)度”和“包容精神”在個人方面也適用。人總是喜歡跟自己相同環(huán)境、信

仰、思想、行為的人在一起,總認為自己是對的。甚至是一根筋,一元價值觀。這些人需要

去接觸反對、批評自己的人及其觀點,書架上也應放一些自己不喜歡的觀念對立的書籍。這

才是真正具有“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