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地區(qū)高二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1頁
部分地區(qū)高二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2頁
部分地區(qū)高二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3頁
部分地區(qū)高二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4頁
部分地區(qū)高二年級上冊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部分地區(qū)高二上學期期末語文試卷匯編文言文閱讀(含

答案)

文言文閱讀

廣東省佛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

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材料一:

及孝公死,國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斷,至始皇赤衣塞

路,群盜滿山,卒以亂亡,削刻無恩之所致也。三代積德而王,齊桓

繼絕而霸,秦、項嚴暴而亡,漢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謀之本也。

酈生說漢王曰:“方今燕、趙已復,唯齊未下。今田橫據(jù)千里之

齊,田間播二十萬之軍于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

民多變詐,陛下雖遣數(shù)十萬師,未可以歲月下也c臣請奉明詔說齊王,

令稱東藩。”于是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

“不知也。”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

所歸,則齊國未可保也J齊王曰:“天下何歸?”曰:“歸漢。”王曰:

“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王

之。漢王先入咸陽,項王倍約不與,而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

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后,

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與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杰賢才,皆樂

為其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冊而下。王疾下漢王,

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田橫以為然,

即聽酈生,罷歷下兵戰(zhàn)守之備,與酈生日縱酒,此酈生之謀也。及齊

人蒯通說韓信曰:“足下受詔擊齊何故止將三軍之眾不如一堅儒之功。

可因齊無備擊之?!表n信從之,酈生為田橫所害。后信、通亦不得其

所,由不仁也。

(節(jié)選自劉向《新序?善謀下》)

材料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日?!弊釉唬骸胺嵌Y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員不敏,請事斯語矣。

(節(jié)選自《論語十二章》)

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

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

分。(3分)

足下受詔A去B齊C何故D止E將F三軍之眾G不如一堅II儒之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3分)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與《大學之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中的“本”詞義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宮殿臺階°“陛下”原指臺階下的侍者,后

為臣子對帝王的尊稱。

C.三秦,政治概念,是現(xiàn)在陜西省的陜南、陜北和關中地區(qū)等

三個區(qū)域范圍的政權統(tǒng)稱。

D.敏,文中指的是聰慧、聰敏,與《論語》“敏于事而慎于言”

中的“敏”詞義不同。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新序》中提到齊桓公幫助被滅亡之國延續(xù)宗祀而稱霸,秦朝

和項羽因殘暴無道而滅亡,漢高祖廣施仁德而稱帝。

B.《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漢王獻策,他認為以漢王的兵力短期也

很難把齊國攻下,還不如游說齊成為漢的東方屬國。

C.《新序》中提到田橫認同漢王的話,于是他聽從了郵生的建議,

撤除了歷城的守備兵,天天和郵生一起縱情飲酒。

D.顏淵問“仁二孔子認為要做到克己復禮才可達到“仁”的境

界,強調(diào)要做到“仁”必須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至始皇赤衣塞路,群盜滿山,卒以亂亡。

(2)漢王先入咸陽,項王倍約不與,而王漢中。

13.兩則材料都在談論“仁”,但論述重點不同。請簡要概括。

(3分)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監(jiān)測

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及字幼黑,鄭州人也。舉進士,寇準薦其才,擢知興化軍。遷

樞密直學士,出知杭外。于時內(nèi)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過

杭,及待之薄。僚佐驚曰:“江使者兄弟,榮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

不加禮待之,公雖不求福,獨不畏其為禍乎?”及曰:“待之如是足

矣。"既而德明謂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閑郡以自處,而居杭

繁劇之地邪?“僚佐走語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懼也「及笑曰:

“及老矣,誠得閑郡以自逸,庸何傷?”既而德明亦不能傷也,時人

重其操守。及資性漬介治尚簡嚴喜慰薦下吏而樂道人之善。忌杭風俗

輕靡,未嘗事宴游。在杭未嘗市物,惟置白樂天一集而已。

(節(jié)選自《東都事略?李及傳》)

材料二:

曹瑋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問王旦誰可代瑋者,旦薦樞密直學

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眾議皆謂及雖謹厚有行,非守邊之臣,不

足以繼瑋。楊億以眾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將吏心亦輕之。會有

屯駐禁軍白晝奇婦人根釵于市中,吏執(zhí)以聞。及方坐觀書,召之使前,

略加詰問,其人服罪。及不復下吏,亟命斬之,觀書如故。將吏皆驚。

不日,聲譽達于京師。億聞之,復見旦,具道其事,謂旦曰:“向者

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議謂及不勝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

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議,何其易得也。夫以禁軍戍邊,白晝

為盜于市,主將斬之,事之常也,烏足以為異政乎?旦之用及者,其

意非為此也。夫以曹瑋知秦州七年,羌人懾服,邊境之事,瑋處之已

盡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聰明,多所變置,敗壞瑋之成績。旦所

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謹守瑋之規(guī)模而已矣J

(節(jié)選自《說苑?敬慎》,有刪減)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斷句處的

字母按順序填寫在答題卡上。(3分)

及資性A清介B治尚C簡嚴D喜慰薦E下吏F而樂G道H人之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出,文中指京官調(diào)到地方任職。京官到地方任職實際上是因為

犯事而被貶官。

B.榮枯,指使人窮達,與《大學之道》中“欲治其國者,先齊其

家”的“齊”用法相同。

C.相公,在文中是對宰相的尊稱。漢魏以來拜相者必封公,故有

此稱呼。

D.“必矜其聰明"與《〈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長”的“矜”

意思相同C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及是鄭州人,曾參加進士科考試,寇準因他有才能推薦過他;

他在多地任要職,去世后獲得殊榮。

B.李及任杭州知州時,對過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禮相待,僚佐提醒

他不要因此引來禍端,但李及不以為意

C.李及擔任秦州知州時,禁軍輕視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搶

劫,李及果斷處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王旦認為李及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自恃聰明,大加變革,敗壞曹

瑋的功績,故推薦李及做曹瑋的接班人,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及老矣,誠得閑郡以自逸,庸何傷?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謹守瑋之規(guī)模而已矣。

14.材料二中眾人認為李及“謹厚有行”,請依據(jù)材料一分析李及

這一特點。(3分)

廣東省茂名化州市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zhì)量監(jiān)

測高二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文本一:

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于取人,

佚于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

畏下茲甚。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之交衡;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

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

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展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

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責民

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

疾則僻矣。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

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

善也C

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

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nèi);欲政之速行也,莫善

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則無可

以取親于百姓者矣;內(nèi)外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由是

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

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乜。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p>

(節(jié)選自《孟子》)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B.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C.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

/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D.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3分)()

A.左右,指身邊的人。與《水滸傳》第十六回“你左右將到村

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

B.察,觀察、仔細看。與文本一“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

徒”中的“察”用法相同。

C.僻.邪僻、不正C與《登泰山i己》“僻不當?shù)勒撸圆患巴鵍

中的“僻”意思不同。

D.習,在文中指習慣法度約束。與《師說》“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中的“習”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茲甚”,以比喻的修辭手

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擔心有災患。

B.“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在提醒君子統(tǒng)治千萬不要

苛刻,而要本著寬容、與人為善的原則處理事務。

C.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確道

理進行教化、忠誠而有信義,都是在上位者應該做到的。

D.“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數(shù)句,運用排比、反復的修辭手法,

強調(diào)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屬性,讀來氣勢酣暢。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14.兩篇文本的共同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明。(3分)

廣東省汕頭市金山中學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語

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4小題。

材料一:

(蘇秦)游燕,歲余而后得見。說燕文侯曰:“燕地方二千馀里,

民雖不佃作而足于棗栗矣,此所謂天府者也。夫安樂無事,不見覆軍

殺將,無過燕者。大王知其所以然乎?夫燕之所以不犯寇被甲兵者,

以趙之為蔽其南也。秦趙五戰(zhàn),秦再勝而趙三勝。秦趙相斃,而王以

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且夫秦之攻燕也,逾云中、九原,

過代、上谷,彌地數(shù)千里,雖得燕城,秦計固不能守也。秦之不能害

燕亦明矣。今趙之攻燕也,發(fā)號出令,不至十日而數(shù)十萬之軍軍于東

垣矣。度呼沱,涉易水,不至四五日而距國都矣。故曰秦之攻燕也,

戰(zhàn)于千里之外;趙之攻燕也,戰(zhàn)于百里之內(nèi)。夫不憂百里之患而重千

里之外,計無過于此者c是故愿大王與趙從親,天下為一,則燕國必

無患矣J

文侯曰:“子必欲合從以安燕,寡人請以國從。”于是資蘇秦車馬

金帛以至趙。

(節(jié)選自《史記?蘇秦列傳》,有刪改)

材料二:

人有惡蘇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①,天下不信人也。王以萬

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與小人群也」

武安君從齊來,而燕王不館也。謂燕王曰:“臣東周之鄙人也,

見足下,身無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顯臣于廷。今臣為足下使

功存危燕足下不聽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傷臣于王者。使臣信如尾生,

廉如伯夷,孝如曾參,三者天下之高行,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

王日:"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p>

蘇秦曰:“且夫孝如曾參,義不離親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

之齊?廉如伯夷,不取素餐,污武王之義而不臣焉,餓而死于首陽之

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數(shù)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

不來,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揚燕、秦之威于齊而取大功哉?

且夫信行者,所以自為也,非所以為人也。皆自覆之術,非進取之道

也。且夫三王代興,五霸迭盛,皆不自覆也。臣之趣固不與足下合者,

足下自覆之君也,仆者進取之臣也,所謂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p>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

【注】①武安君,古代封號名,這里指蘇秦,蘇秦說服六國合縱

之后,被趙肅侯封為武安君。

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答題卡上相應

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3分)

今臣為足下A使B功存C危燕D足下E不斤F臣者G人必有言H

臣不信,傷臣于王者。

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佃作,是指從事農(nóng)業(yè)、從事耕作。古文中與之意義相近的詞

語還有耕耘、稼稽、拽耙扶犁等。

B.從親.即合縱用親,指六國合縱結相、共同抗秦的策略:《屈

原列傳》中“齊與楚從親”中的“從親”即為此義。

C.素餐,與漢語成語“尸位素餐”中“素餐”一致,其中“素”

指“空,有名無實或有實無名

D.“所以自為也”中“所以”一詞的理解與《五代史伶官傳序》

中“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中的“所以”相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蘇秦在游說燕文侯時,巧用假設和對比法清楚地分析了燕國

當時面臨的周邊形勢,并且最終憑借自己的一番言辭成功說服燕文侯

與趙國結盟。

B.蘇秦指出趙國是燕國的地理屏障,燕國得益于趙國而免除了

戰(zhàn)亂,秦國不會明計攻燕但難免暗中用計,聯(lián)趙抗秦才是燕國長治久

安的戰(zhàn)略大計。

C.文本二中蘇秦通過分析尾生、伯夷和曾參三個人物,表達了

對其美德的尊崇,同時也表明自己想要學習他們,做“進取之臣”,

不斷自我完善。

D.蘇秦認為國家之間的政治活動不能用普通的仁義道德來評價,

“三王代興,五霸迭盛”,是因為他們在恪守日常道德的同時,又能

講策略、求變通。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秦趙相斃,而王以全燕制其后,此燕之所以不犯寇也。(4

分)

(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屈原列傳》)(4

分)

14.有人說,大凡有成就的縱橫家,絕不只是因其能言善辯,定

還有其他過人之處。請根據(jù)材料,概括蘇秦的“其他過人之處”。(3

分)

廣東省東莞市東莞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

二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0

材料一: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

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J未至彭

城,病重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

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于是去

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來之不殺,猶有君人之

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增之去,當于羽殺卿子冠軍時也?!庇鹬畾?/p>

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

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讒入之。陳平雖

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

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

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弒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勸項

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弒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

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

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

十,合則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時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

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增亦人杰也哉!

(節(jié)選自蘇軾《范增論》有刪改)

材料二:

高祖曰:“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zhàn)

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

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p>

(節(jié)選自《史記?高祖本紀》)

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

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

分。(3分)

羽既矯A殺B卿子冠軍C義帝D必不能堪E非F羽弒帝G則H帝

殺羽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3分)()

A.“賜骸骨”是古代大臣請求辭職歸家的婉詞,與致仕、致事、

致政、休致等詞義相近。

所立”是名詞性短語,與“燕王吾所立”(《五代史伶官傳序》)

的“所立”結構不同。

C.“絕”指斷絕,與“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勸學》)

的“絕”詞義不同。

D.“人杰”與現(xiàn)在所說的“人杰地靈”含義相同,材料二中具體

是指張良、蕭何、韓信。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劉邦善于采納意見,他使用陳平之策致范增與項羽產(chǎn)生矛盾,

范增大怒選擇離開項羽,在路上病亡。

B.蘇軾將范增的命運與義帝的存亡聯(lián)系起來,認為項羽懷疑范

增與此相關,而與陳平的計策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

C.文中提到范增曾與項羽共事,是平級關系,后來卻成了君臣

關系。蘇軾從這個角度分析認為范增見識淺陋。

D.材料二中劉邦認為相比于項羽,他雖然自身才能有限,但他

善于重用人才,因此項羽最終被他取代。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

(2)識卿子冠軍于稠人之中,而擢以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

14.請結合材料一分析蘇軾認為范增是人杰的三個依據(jù)。(3分)

廣東省東莞市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高

二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材料一:

李斯從荀卿學帝王之術。學已成,辭于荀卿。……秦王乃拜斯為

長史,聽其計,陰遣謀士貴持金玉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

厚遺結之;不肯者,利劍刺之c離其君臣之計,秦王乃使其良將隨其

后。秦王拜斯為客卿……斯持爵祿之重,阿順茍合,嚴威酷刑,聽高

①邪說,廢適立庶②。

(選自司馬遷《李斯列傳》,有刪改)

材料二:

蘇子瞻謂李斯以荀卿之學亂天下,是不然。秦之亂天下之法,無

待于李斯,斯亦未嘗以其學事秦。

當秦之中葉,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商鞅教孝公燔《詩》《書》,

明法令,設告坐之過,而禁游宦之民。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富

強數(shù)世,兼并諸侯,迄至始皇。始皇之時,一用商鞅成法而已。雖李

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亂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為之而不厭。

何也?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嚴法久矣,其后世所習以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而張吾之寵。是以盡

舍其師荀卿之學,而為商鞅之學;掃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

肆以為治,焚《詩》《書》,禁學士,滅三代法而尚督貢,斯非行其學

也,趨時而已。設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術將不出于此,非為仁

也,亦以趨時而已。

且夫人有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聞為惡而必受教于人者也。荀

卿述先王而頌言儒效,雖間有得失,而大體得治世之要。而蘇氏以李

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遠乎?行其學而害秦者,商鞅也;舍其學

而害秦者,李斯也。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諫逐客,其始之不同術也,

而卒出于同者,豈其本志哉!宋之世,王介甫③以平生所學,建熙寧

新法,其后章惇之倫,曷嘗學介甫之學耶?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與

李斯事頗相類。夫世言法術之學足亡人國,固也。

吾謂人臣善探其君之隱,一以委曲變化從世好者,其為人尤可畏

哉!

(選自姚鼐《李斯論》,有刪改)

[注]①高,即當時秦朝中車府令兼行符璽令事趙高。②廢適立庶,

秦始皇去世后,趙高與丞相李斯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

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③王介甫,即王安石。曾在宋神宗熙寧

年間實行新法。

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

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

給分。(3分)

雖李斯助之A言B其便C利D益成E秦亂F然G使H李斯不言其

便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3分)()

A.茍卿,即茍子。名況,時人尊而號為“卿,戰(zhàn)國末期儒家學

說的代表人物。

B.坐,即連坐。古代五家或十家組為一單位,一人犯罪,相關的

人連帶受罰。

C.逆,指迎合、揣測,與“寓逆旅”(《送東陽馬生序》)中的“逆

”詞義相同。

D.法術,法家的早期人物商鞅言“法”,申不害講“術”,后因以

之指法家的學說。

12.下列對材料二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文章先否定蘇軾所說的李斯用荀子的帝王之術擾亂天下的觀

點;然后確定自己的觀點:秦朝使天下動亂的法度,無須等待李斯制

定。

B.文章回顧了秦自商鞅變法以來逐步走向富強的過程,指出秦的

統(tǒng)治是建立在嚴刑峻法的基礎上的,李斯不過是迎合帝王的貪婪和殘

暴以求恩寵罷了。

C.作者認為像李斯這種“趨時”而“邀寵r的小人固然可惡,但

法術之學“足亡人國”,所以對國家而言更可怕,危害也更大。

D.第四段拿后來推行新法者和王安石學說的關系來類比李斯與

荀卿學說的關系,進一步指出“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的說法是

錯誤的。

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陰遣謀士赍持金五以游說諸侯。諸侯名士可下以財者,厚

遺結之。(4分)

(2)因秦國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強數(shù)世,兼并諸侯,迄至始

皇c(4分)

14.姚鼐說:“小人之仕,以富貴之謀,貽天下之亂。”請結合兩

則材料,概括李斯作“富貴之謀”的具體表現(xiàn)。(3分)

文言文閱讀

廣東省佛山市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教學質(zhì)量檢測語

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3題。

材料一:

及孝公死,國人怨商君,至于奉裂之。其患流斷,至始皇赤衣塞

路,群盜滿山,卒以亂亡,削刻無恩之所致也。三代積德而王,齊桓

繼絕而霸,秦、項嚴暴而亡,漢王垂仁而帝。故仁恩,謀之本也。

酈生說漢王曰:“方今燕、趙已復,唯齊未下。今田橫據(jù)千里之

齊,田間播二十萬之軍于歷城,諸田宗強,負海,阻河、濟,南近楚,

民多變詐,陛下雖遣數(shù)十萬師,未可以歲月下也C臣請奉明詔說齊王,

令稱東藩。”于是使酈生說齊王。曰:“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王曰:

“不知也J曰:“王知天下之所歸,則齊國可得而有也;若不知天下

所歸,則齊國未可保也。"齊王曰:“天下何歸?”曰:“歸漢。"王曰:

“先生何以言之?”曰:“漢王與項王戮力西面擊秦,約先入咸陽者

王之。漢王先入咸陽,項王倍約不與,而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

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

后,降城即以侯其將,得賂即以與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杰賢才,

皆樂為其用。諸侯之兵,四面而至。蜀漢之粟,方船而下。王疾下漢

王,齊國社稷可得而保也;不下漢王,危亡可立而待也?!碧餀M以為

然,即聽酈生,罷歷下兵戰(zhàn)守之備,與酈生日縱酒,此酈生之謀也。

及齊人蒯通說韓信日:“足下受詔擊齊何故止將三軍之眾不如一堅儒

之功。可因齊無備擊之。”韓信從之,酈生為田橫所害。后信、通亦

不得其所,由不仁也。

(節(jié)選自劉向《新序?善謀下》)

材料二: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日J子曰:“非禮勿視,

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鳖仠Y曰:“回雖不敏,請事斯語矣J

(節(jié)選自《論語十二章》)

9.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

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

分。(3分)

足下受詔A去B齊C何故D止E將F三軍之眾G不如一堅H儒之

10.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3分)

A.本,文中是根本的意思,與《大學之道》“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中的“本”詞義相同。

B.陛下,“陛”指帝王宮殿臺階。“陛下”原指臺階下的侍者,后

為臣子對帝王的尊稱。

C.三秦,政治概念,是現(xiàn)在陜西省的陜南、陜北和關中地區(qū)等

三個區(qū)域范圍的政權統(tǒng)稱。

D.敏,文中指的是聰慧、聰敏,與《論語》“敏于事而慎于言”

中的“敏”詞義不同。

1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

分)

A.《新序》中提到齊桓公幫助被滅亡之國延續(xù)宗祀而稱霸,秦朝

和項羽因殘暴無道而滅亡,漢高祖廣施仁德而稱帝。

B.《新序》中提到哪生向漢王獻策,他認為以漢王的兵力短期也

很難把齊國攻下,還不如游說齊成為漢的東方屬國。

C.《新序》中提到田橫認同漢王的話,于是他聽從了郵生的建議,

撤除了歷城的守備兵,天天和郵生一起縱情飲酒。

D.顏淵問“仁”,孔子認為要做到克己復禮才可達到“仁”的境

界,強調(diào)要做到“仁”必須要靠自己。不能靠別人。

12.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至始皇赤衣寒路,群盜滿山,卒以亂亡C

(2)漢王先入咸陽,項王倍約不與,而王漢中。

13.兩則材料都在談論“仁”,但論述重點不同。請簡要概括。

(3分)

9.參考答案:CEG

答案解析:“受詔韋齊”是一個連動結構,中間無需斷開,以“何

故”帶出對“止”的疑問,“何故止”為一個分句,“將”動詞,“將三

軍之眾”動賓結構,“豎儒”對儒生的鄙稱,意指學養(yǎng)淺陋的小儒,中

間不能斷開。故斷為“足下受詔擊齊,何故止?將三軍之眾,不如一

豎儒之功?!?/p>

10.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三秦”在此處應該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權名稱,故選C。

11.參考答案:C

答案解析:“《新序》中提到田橫認同漢王的話”錯,根據(jù)原文“田

橫以為然,即聽酈生,罷歷下兵戰(zhàn)守之備,與酈生日縱酒,此酈生之

謀也”,田橫認同的不是漢王的話,而是酈生的話。

12.參考答案:

(1)到秦始皇時,路上都是囚徒,滿山都是強盜,最終(秦國)

因為天下大亂滅亡了。

(評分標準:赤衣,指犯人所穿的衣服,此處應譯為“囚犯、犯

人”,1分;卒,最終,1分;以,因為,1分:大意1分。)

(2)漢王先攻入咸陽,但是項王卻違背了盟約不給,而是讓他

到漢中去稱王。

(評分標準:倍,通"背)譯為“違背”,1分;與,給,1分;

王,使動用法,讓……稱王,1分:大意,1分。)

13.參考答案:

①材料一側重強調(diào)“仁”和“仁政”的重要性,突出“不仁”(不

施仁德)的危害,重點在“治國”;(或:材料一側重從對他人及天下

施行仁德仁政的角度談論“仁”)

②材料二側重強調(diào)實現(xiàn)“仁”的內(nèi)涵和具體方法,重點在“修身

二(或:材料二側重從對自身的修養(yǎng)角度談論“仁”)

(1點2分,2點3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

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參考譯文:

材料一:

等到秦孝公去世以后,國人都怨恨商君,以至于把他車裂。商君

造成的禍亂逐漸發(fā)展,到秦始皇時,路上都是囚徒,滿山都是強盜,

最終(秦國)因為天下大亂)滅亡了,這都是刻薄寡恩所導致的結果。

夏、商、周三代積累仁德而稱王天下,齊桓公幫助滅國延續(xù)宗祀而稱

霸諸侯,秦朝和項羽因為殘暴無道而滅亡,漢高祖廣施仁德而稱帝。

所以說仁德恩惠,是一切計謀的根本。

酈生向漢王獻策道:“如今燕國、趙國都已經(jīng)平定,只有齊國還

沒有攻打下來。而今田橫占據(jù)著幅員千里的齊國,田間帶領著二十萬

大軍駐扎在歷城,田氏家族力量強大,他們背靠大海,又有黃河、濟

水的險阻,南面接近楚國,齊人又多狡詐善變,陛下即使是派遣數(shù)十

萬軍隊,也不可能在一年半載的時間里把齊國攻打下來。我請求帶著

陛下的詔令去游說齊王,使齊國成為您東方的屬國?!庇谑菨h王就派

酈生去游說齊王。酈生對齊王說:“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嗎?”齊

王回答說:“不知道?!贬B生說:“若是大王您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

那么齊國就可以保全下來:若是不知道天下人心的歸向,那么齊國就

可能保不住了?!饼R王問道:“天下人心歸向哪里?"酈生說:“歸向漢J

齊王又問:“先生為什么這樣說?"酈生回答:“漢王和項王合力西進

攻打秦軍,預先約定先攻入咸陽者做關中王。漢王先攻入咸陽,但是

項王卻違背了盟約不給,而是讓他到漢中去稱王。項王遷徙義帝并派

人殺了他,漢王知道后便發(fā)動蜀漢的軍隊去攻打三秦,出函谷關而責

問義帝在哪里。他召集天下的兵馬,擁立諸侯國的后裔復位,攻下城

池立刻就封有功的將領為侯,得到金銀財寶就立刻分贈給士兵,和天

下同享其利。那些英雄豪杰、賢能之人,都樂意被漢王所重用。諸侯

的軍隊,從四面八方來投歸。蜀漢的糧食,船挨著船不斷運來。您若

是趕快投降漢王,那么齊國的社稷還能夠保全下來;倘若是不投降漢

王,那么齊國就要面臨亡國的危險了?!疤餀M認為酈生的話有道理,

就聽從酈生,撤除了歷城的守備兵,天夭和酈生一起縱情飲酒,這都

是酈生的謀略啊。后來齊國人蒯通去游說韓信說:“將軍您接受漢王

的詔令攻打齊國,為什么按兵不動呢?您帶領著三軍眾多的將士,反

倒比不上一個無用儒生的功勞。您可以乘著齊國沒有防備去攻打它。

”韓信聽從了蒯通的意見,酈生因而被田橫殺害。后來韓信和蒯通也

沒有得到善終,這都是由于他們不施仁德的結果啊。

材料二:

顏淵問仁德??鬃诱f:“約束自我,使言行歸復于先王之禮,這

就是仁。一旦這樣做到了,天下人就會稱贊你是個仁人了。實踐仁德

在于自己,哪里在于別人呢?”顏淵說:“請問行仁德的具體條目?!?/p>

孔子說:“不合禮的事不看,不合禮的話不聽,不合禮的話不說,不

合禮的事不做?!鳖仠Y說:“我雖然不聰敏,讓我實踐您這話吧。"

廣東省茂名市電白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質(zhì)量監(jiān)測

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下面小題。

材料一:

李及字幼黑,鄭州人也。舉進士,寇準薦其才,擢知興化軍。遷

樞密直學士,出知杭州。于時內(nèi)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過

杭,及待之薄。僚佐驚曰:“江使者兄弟,榮枯大臣如反掌耳。今公

不加禮待之,公雖不求福,獨不畏其為禍乎?”及曰:“待之如是足

矣。"既而德明謂僚佐曰:“李公春秋高,何不求閑郡以自處,而居杭

繁劇之地邪?“僚佐走語及曰:“果然,江使者之言可懼也?!奔靶υ唬?/p>

“及老矣,誠得閑郡以自逸,庸何傷?”既而德明亦不能傷也,時人

重其操守。及資性漬介治尚簡嚴喜慰薦下吏而樂道人之善。忌杭風俗

輕靡,未嘗事宴游。在杭未嘗市物,惟置白樂天一集而已。

(節(jié)選自《東都事略?李及傳》)

材料二:

曹瑋久在秦州,累章求代。上問王旦誰可代瑋者,旦薦樞密直學

士李及,上即以及知秦州。眾議皆謂及雖謹厚有行,非守邊之臣,不

足以繼瑋。楊億以眾言告旦,不答,及至秦州,將吏心亦輕之。會有

屯駐禁軍白晝奇婦人銀釵于市中,吏執(zhí)以聞c及方坐觀書,召之使前,

略加詰問,其人服罪。及不復下吏,亟命斬之,觀書如故。將吏皆驚。

不日,聲譽達于京師。億聞之,復見旦,具道其事,謂旦曰:“向者

相公初用及,外廷之議謂及不勝其任,及今材器乃如此,信乎相公知

人之明也!”旦笑曰:“外廷之議,何其易得也。夫以禁軍戍邊,白晝

為盜于市,主將斬之,事之常也,烏足以為異政乎?旦之用及者,其

意非為此也。夫以曹瑋知秦州七年,羌人懾服,邊境之事,瑋處之已

盡其宜矣。使他人往,必矜其聰明,多所變置,敗壞瑋之成績。旦所

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謹守瑋之規(guī)模而已矣?!?/p>

(節(jié)選自《說苑?敬慎》,有刪減)

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將正確斷句處的

字母按順序填寫在答題卡上。(3分)

及資性A清介B治尚C簡嚴D喜慰薦E下吏F而樂G道H人之善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出,文中指京官調(diào)到地方任職。京官到地方任職實際上是因為

犯事而被貶官。

B.榮枯,指使人窮達,與《大學之道》中“欲治其國者,先齊其

家”的“齊”用法相同,

C.相公,在文中是對宰相的尊稱。漢魏以來拜相者必封公,故有

此稱呼。

D.“必矜其聰明"與《〈老子〉四章》中“自矜者不長”的“矜”

意思相同。

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李及是鄭州人,曾參加進士科考試,寇準因他有才能推薦過他;

他在多地任要職,去世后獲得殊榮。

B.李及任杭州知州時,對過杭使臣江德明未厚禮相待,僚佐提醒

他不要因此引來禍端,但李及不以為意

C.李及擔任秦州知州時,禁軍輕視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搶

劫,李及果斷處置了他,由此立下威信,

D.王旦認為李及不會像其他人一樣自恃聰明,大加變革,敗壞曹

瑋的功績,故推薦李及做曹瑋的接班人.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及老矣,誠得閑郡以自逸,庸何傷?

(2)旦所以用及者,但以及重厚,必能謹守瑋之規(guī)模而已矣。

14.材料二中眾人認為李及“謹厚有行”,請依據(jù)材料一分析李及

這一特點。(3分)

10.BDF句意:李及天性清正耿直,為政崇尚簡約嚴明,喜好

推薦屬吏,樂于稱道他人的優(yōu)點。”及資性清介”主謂短語單獨成句,

其后B處斷開;“治尚筒嚴”中,“治”是主語,“尚”是謂語,“簡嚴”

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其后D處斷開;“喜慰薦下吏”前省略主語

“李及”,“喜慰薦”是謂語,“下吏”是賓語,句子結構完整,其后F

處斷開。

11.AA.“京官到地方任職實際上是因為打事而被貶官”錯誤。

京官調(diào)到地方任職有很多原因,并不一定是因為犯事而被貶官,選項

說法絕對。

B.正確。使動用法,使人窮達;使動用法,使齊整。句意:想要

使大臣尊貴或低賤,簡直易如反掌。/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要使

家族中的各種關系整齊有序。C.正確。

D.正確。都是夸耀、夸大。句意:一定自恃聰明。/自我夸耀的

人不能長久。故選A。

12.CC.“禁軍輕視他是文人,因此在集市公然搶劫”錯誤,從

原文“將吏心亦輕之”中只能看出秦州文武屬官輕視李及,看不出那

名禁軍輕視他是文人;且這名禁軍“在集市公然搶劫”和“輕視他是

文人”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故選C。

(1)我老了,假如能到政事比較閑的地方任職,來使自己身心

閑適,又有何妨呢?

(“誠”,假如,如果真的;“自逸”,使自己閑適;“何傷",何妨,

有什么妨礙呢。)

(2)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持重敦厚,一定能嚴格遵

守曹瑋的制度(規(guī)矩)罷了。

(“所以”,……的原因;“但”,只;“以”,因為;“規(guī)?!保贫?、

規(guī)矩c)

14.①李及不用超常禮儀接待使臣江德明,且不怕報復,不懼威

脅,表明李及有操守、有德行;②李及喜歡推薦屬吏,樂于稱道他人

優(yōu)點,表明他忠厚;③李及不滿杭州輕浮奢靡的風俗,且從不舉行宴

飲游樂,表明他嚴格謹慎。

【解析】由原文“于時內(nèi)侍江德元居中用事,其弟德明奉使過杭,

及待之薄。”“及笑曰:'及老矣,誠得閑都以自逸,庸何傷?'”“既

而德明亦不能傷也,時人重其操守”可知,李及不用超常禮儀接待使

臣江德明,且不怕報復,不懼威脅,表明李及有操守、有德行;

由原文”及資性清介,治尚簡嚴,喜慰薦下吏,而樂道人之善。

”可知,李及喜好推薦屬吏,樂于稱道他人有點,表明他忠厚。由原

文“忌杭風俗輕靡,未嘗事宴游。在杭未嘗市物,惟置白樂天一集而

已?!崩罴安粷M杭州輕浮奢靡的風俗,且從不舉行宴飲游樂,不在杭

州購物,表明他的嚴格謹慎。

參考譯文:

材料一:

李及字幼黑,是鄭州人。參加進士科考試,寇準舉薦他有才能,

被提拔為興化軍知軍。升任樞密院直學士,外任杭州知州。當時內(nèi)侍

官江德元在內(nèi)廷掌權,他的弟弟江德明奉命出使,經(jīng)過杭州,李及待

他很冷淡。屬吏驚訝地說:“江使者兄弟,想要使大臣尊貴或低賤,

簡直易如反掌。如今大人不用超常的禮儀對待他,大人即使不企求福

分,難道就不怕他報復嗎?”李及說:“這樣對他已經(jīng)足夠了「不久

江德明對(李及的)屬吏說:“李公年紀老了,何不找個政事清閑的

州郡任職,卻要待在這事務繁重至極的杭州呢?"屬吏跑去告訴李及

說:“果真如此,江使者的話可怕啊。”李及笑著說:“我老了,假如

能到政事清閑的州郡任職,來使自己身心閑適,又有何妨呢?”后來

江德明也無法中傷他,世人(因此)推崇李及的操守。李及天性清正

耿直,為政崇尚簡約嚴明,喜好推薦屬吏,樂于稱道他人的優(yōu)點。(他)

對杭州輕浮奢靡的風俗不滿,未曾從事宴飲游樂。沒有在杭州購物,

只買過一部白居易詩集而已。

材料二:

曹瑋在秦州任職很久,多次上表請求委派別人接替自己的職務C

皇帝問王旦誰可接替曹瑋,王旦推薦樞密院直學士李及,皇帝于是任

命李及為秦州知州。眾人都認為李及雖然嚴格忠厚有操守,但不是守

衛(wèi)邊境的臣子,不能夠接替曹瑋。楊億把眾人的議論告訴王旦,(王

旦)不回答。李及到了秦州,文武屬官心里也瞧不起他。恰逢一名駐

守禁軍白晝在市中搶奪婦女的銀釵,小吏抓住他,向李及報告。李及

正坐著看書,召見禁軍,令他上前,稍加責問,那名禁軍承認罪責。

李及不再交付法官審訊,馬上命令將他斬首,(然后)照樣看書。文

武屬官都大吃一驚。不幾天,(李及的)聲譽就傳到了京城。楊億聽

說后,又去拜見王旦,詳細陳述此事,對王旦說:“從前相公初用李

及,外朝認為李及不能勝任職務,如今李及竟有如此才能器度,相公

確實有知人之明啊!”王旦笑著說:“外朝的議論,太容易滿足了。禁

軍戍守邊疆,青天白日在集市公然搶劫,主將(即李及)將他斬首,

這是平常之事,哪里稱得上優(yōu)異的政績呢?我任用李及,本意不在此。

曹瑋擔任秦州知州七年,羌人畏懼屈服,邊境之事,曹瑋已處理得夠

好了。派遣他人接替曹瑋,一定自恃聰明,大加變革,(這就)破壞

了曹瑋成功的業(yè)績。我任用李及的原因,只是因為他持重敦厚,定能

謹慎守護曹瑋的制度罷了?!?/p>

廣東省茂名化州市2023-2024學年度第一學期期末教學質(zhì)量監(jiān)

測高二語文試題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5小題,共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文本一:

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完材,賢君必自擇左右。勞于取人,

佚于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

畏下茲甚。六馬之乖離,必于四達之交衡;萬民之叛道,必于君上之

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

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展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

者,以身本者也。

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君子在民,不責民

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c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

疾則僻矣。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民有小過,必求其善,以

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

善也。

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

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nèi);欲政之速行也,莫善

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故自非忠信,則無可

以取親于百姓者矣;內(nèi)外不相應,則無可以取信于庶民者矣。

(節(jié)選自《孔子家語?入官》)

文本二: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

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墒?/p>

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

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

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

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

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J

(節(jié)選自《孟子》)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B.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C.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yè)

/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D.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

業(yè)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

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

是(3分)()

A.左右,指身邊的人。與《水滸傳》第十六回“你左右將到村

里去”的“左右”意思不同C

B.察,觀察、仔細看。與文本一“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

徒”中的“察”用法相同。

C.僻,邪僻、不正。與《登泰山記》“僻不當?shù)勒撸圆患巴?/p>

”中的“僻”意思不同。

D.習,在文中指習慣法度約束。與《師說》“授之書而習其句讀

者”中的“習”意思不同。

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茲甚“,以比喻的修辭手

法指出在上位的人,地位越高就越擔心有災患。

B.“水至清即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在提醒君子統(tǒng)治千萬不要

苛刻,而要本著寬容、與人為善的原則處理事務。

C.虛心聽取他人意見、無論大事小事都要率先去做、用正確道

理進行教化、忠誠而有信義,都是在上位者應該做到的。

D.“無惻隱之心……非人也”數(shù)句,運用排比、反復的修辭手法,

強調(diào)了“四心”是人的基本屬性,讀來氣勢酣暢。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

(1)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