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學教案設計_第1頁
解剖學教案設計_第2頁
解剖學教案設計_第3頁
解剖學教案設計_第4頁
解剖學教案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第1頁

周第3周理論2授課2011/9/13

次學時時間2011/9/14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容:

一、教具學具準備二、教學步驟(一)明確目標(二)整體感知(三)

教學過程(四)總體擴展三、板書設計四、背景知識與課外閱讀五、

布置作業(yè)六、隨堂練習

緒論

一、教具學具準備

教材多媒體課件

二、教學步驟

(一)明確目標(課程目標)

1.掌握解剖學的基礎的定義(重點)

2.了解解剖學的發(fā)展歷史

3掌握人體的組成與分布.(重點)

4掌握常用的解剖學術語(重點難點)

5討論怎么樣學習解剖學

(二)整體感知

(三)教學過程

討論提問一概述本章重點內(nèi)容、學習要點、基本方法…講授本次課內(nèi)容--

布置作業(yè)

練習…總結性講解。

三'板書設計

.黑板左上角板書本次課的課堂目標。

.留出大部板書具體內(nèi)容。

第02頁

.具體內(nèi)容

1通過同學們得討論引入解剖學的興趣。

2解剖學基礎的定義(研究對象,基本任務)

3自己閱讀了解解剖學的發(fā)展歷史

4人體的組成與分部

(1)細胞組織器官系統(tǒng)(八大系統(tǒng)+感覺器官)人體

(2)分部4部分:頭顱部面部

頸頸部項部

軀干前面:胸腹盆部會陰后面:背部腰部

四肢上肢肩部臂部前臂手

下肢臀部大腿小腿足

5常用解剖學術語:

(-)解剖學姿勢:人體直立兩眼平視前方上肢自然下垂手掌向前下肢并攏足

尖向前

(二)人體的軸和面:

三種垂直的軸:垂直軸

冠狀軸

矢狀軸

三種相互垂直的面:冠狀面

矢狀面

水平面

(三)方位術語

方位參照點舉例

上和下頭足眼位于鼻子的上方

前后腹側面背側面

內(nèi)側外側正中矢狀面

內(nèi)夕卜內(nèi)腔

淺和深皮膚表面

近側和遠側軀干

內(nèi)尺外樓

探討怎么樣學習解剖學:畫圖等

練習P5

周次第4周理論2授課2011/9/15

學時時間2011/9/16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第一節(jié)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細胞的形態(tài),

2、熟悉細胞的結構

二、重點與難點

1、細胞的結構: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胞膜、細胞器

三、應用教具黑板

四、教學過程

(一)細胞

1、復習初中所學細胞的形態(tài)結構(畫圖)

2、細胞的

形態(tài):直徑6—30UM多樣形態(tài)

結構:

光鏡下:分為三部分:細胞膜細胞質(zhì)細胞核

電子顯微鏡下:(1)細胞膜:化學成分有脂質(zhì)、蛋白質(zhì)和糖類

單位膜概念

功能

(2)細胞質(zhì):基質(zhì)(成分)

細胞器:(結構及功能)

內(nèi)含物

(3)細胞核:核膜、核仁、、核基質(zhì)

染色質(zhì)與染色體(化學成分以及臨床意義)

五、練習:畫圖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周次第5周課理論2授課2011/9/20——2011/9/

型學時時間21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第一一二節(jié)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熟悉固有結締組織的結構特點

2、了解軟骨組織和骨組織

三、重點與難點

1、疏松結締組織的結構特點

三、應用教具黑板掛圖

四、教學過程

結締組織:看圖說話總結結締組織與上皮組織在分布及特點上的不同

1、復習上皮組織的分布及分類

2、結締組織(connectivetissue):是由細胞和大量細胞間質(zhì)構成的組織。

細胞間質(zhì)由纖維、基質(zhì)和組織液組成。

間充質(zhì):是胚胎階段分散存在的中胚層組織,由間充質(zhì)細胞和基質(zhì)構成。

3分類:

固有結締組織:疏松結締組織、致密結締組織、脂肪組織、網(wǎng)狀組織

特殊結締組織:血液、淋巴、軟骨和骨

4特點:①細胞散在于間質(zhì)中,無極性,數(shù)量少,種類多;

②間質(zhì)成分多;

③具有連接、支持、營養(yǎng)、運輸、保護等的功能;

④各種結締組織均來源于胚胎的間充質(zhì)。

5、疏松結締組織

又稱蜂窩組織,是存在于器官、組織和細胞間結構疏松的組織。

組成:①細胞(成纖維細胞、巨噬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脂肪細胞、未分化的間

充質(zhì)細胞、白細胞)

②纖維(膠原纖維、彈性纖維、網(wǎng)狀纖維)

③基質(zhì)(蛋白多糖、纖維粘連蛋白、組織液

功能:連接、支持、防御、修復等

(一)細胞

1.成纖維細胞

功能:合成分泌膠原蛋白、彈性蛋白、蛋白多糖等,構成纖維和基質(zhì)。

纖維細胞:是指靜止狀態(tài)的成纖維細胞。在創(chuàng)傷修復等情況下,纖維細胞能轉化為成纖

維細胞。

2.巨噬細胞(macrophage)

功能:①趨化性和變形運動:當巨嗜細胞受到趨化因子刺激時,能變形運動移向產(chǎn)生

趨化因子的部位,并聚集在其周圍;②吞噬作用:通過識別因子(如抗體)識別和粘附被

吞噬物(細菌、病毒、異體細胞等),形成吞噬體或吞飲小泡,與初級溶酶體融合,分解

消化;③抗原提呈:巨噬細胞吞噬抗原,形成抗原肽一MHC分子復合物,并呈遞給T淋

巴細胞,使其發(fā)生免疫應答。④分泌作用:能合成分泌上百種生物活性物質(zhì)及多種細胞因

子,如溶菌酶、補體等,參與防御;血小板活化因子、促紅細胞生成素等,刺激造血;膠

原酶、彈性蛋白酶等促進傷口愈合。

3.漿細胞(plasmacell)

分布:主要位于病原微生物易于侵入的部位(消化、呼吸道)及慢性炎癥部位。

功能:參與免疫應答、中和病毒,促進巨噬細胞吞噬。

4.肥大細胞(mastcell)

特點:細胞大,卵圓形,胞質(zhì)充滿粗大嗜堿性顆粒,核小而圓,居中,著色深。

分布:沿小血管分布,皮膚、消化管、呼吸道較多。

功能:顆粒內(nèi)含肝素、組胺、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等,胞質(zhì)含白三烯,釋放后引發(fā)過

敏反應。

肝素:抗凝血

組胺(作用快)和白三烯(作用慢):①皮膚小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導致組織水腫

一尊麻疹;②支氣管平滑肌痙攣一哮喘;③全身小動脈擴張,血壓急劇下降一休克,引起

過敏反應。引發(fā)過敏反應的抗原稱過敏原

嗜酸性粒細胞趨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細胞,對抗過敏反應

(二)纖維

1.膠原纖維(collagenousfiber)

形態(tài):LM:粉紅色,直徑1?20Hm,波浪狀,分支交織成網(wǎng);EM:為成束的膠原原

纖維,直徑20?200nm,有64nm周期性橫紋。

成分:I型與III型膠原蛋白。

特性:色白,又稱白纖維,韌性大,抗拉力強。

2.彈性纖維(elasticfiber)

形態(tài):LM,HE染色呈淡紅色,醛復紅染色呈紫紅色;直徑0.2?1.0pn,細絲狀,分支

交織成網(wǎng);EM,彈性蛋白(位于核心)+微原纖維(由原纖維蛋白構成,位于外周)

特性:富于彈性,色白,又稱黃纖維。

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并存,賦予組織韌性和彈性,使器官兼能保持形態(tài)和具有可變性

3.網(wǎng)狀纖維(reticularfiber)

形態(tài):LM,HE染色呈淡紅色,鍍銀染色呈黑色;直徑0.2?1.0pm,分支多,交織

成網(wǎng);EM,有64nm周期性橫紋

構成:III型膠原蛋白,表面覆糖蛋白。

分布:網(wǎng)狀組織、基膜等。

(三)基質(zhì)(groundsubstance)

是由生物大分子構成的無定形膠狀物,無色,透明。主要成分包括:

①蛋白多糖又稱粘多糖,由蛋白質(zhì)和多糖(糖胺多糖)組成。多糖包括透明質(zhì)酸、硫

酸軟骨素、硫酸角質(zhì)素、硫酸肝素等。其功能是形成分子篩,有利組織液通過,限制細菌

擴散。

②纖維粘連蛋白為結締組織中最主要的粘連性糖蛋白,表面具有與多種細胞、膠原及

蛋白多糖結合的部位。是將這三種成分有機連接的媒介;對于細胞的分化和遷移也具有一

定作用。

③組織液(tissuefluid)是毛細血管動脈端血漿成分滲出(有水、電解質(zhì)、單糖、氣體

等小分子物質(zhì)),在組織中與細胞進行物質(zhì)交換后,部分于毛細血管靜脈端回流入血,

部分進入毛細淋巴管成為淋巴。其功能是構成細胞賴以生存的微環(huán)境;產(chǎn)生或回流障礙,

導致組織脫水

三、網(wǎng)狀組織由網(wǎng)狀細胞和網(wǎng)狀纖維構成。

網(wǎng)狀細胞:星形多突起,突起互連成網(wǎng);胞質(zhì)RER豐富,核大,著色淺,核仁明顯。

網(wǎng)狀纖維:纖維交織成網(wǎng)。

功能:構成造血組織和淋巴組織的基本成分,為血細胞發(fā)生和淋巴細胞發(fā)育提供微環(huán)

境。

四、脂肪組織(fattissue)

由大量脂肪細胞群集構成,疏松結締組織將其分隔為脂肪小葉。分布于皮下、系膜、網(wǎng)

膜等處。根據(jù)細胞的結構和功能分為:

①黃色脂肪組織:由單泡脂肪細胞構成,黃色或白色。成年動物脂肪多屬此類。具有貯能、

維持體溫和保護的功能。

②棕色脂肪組織:由多泡脂肪細胞構成,棕色。存在于幼齡動物和冬眠動物。其作用是產(chǎn)

能。

五作業(yè)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周次課理論2授課

型學時時間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軀干骨的形態(tài)結構

2、熟悉脊柱胸廓的形態(tài)結構及其功能

四、重點與難點

軀干骨的形態(tài)結構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

四、教學過程

運動系統(tǒng)由骨、骨連結和骨骼肌三種器官組成。

運動系統(tǒng)主要的功能是運動、支持、保護。

成人骨共206塊,依其存在部位可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

按其形態(tài)特點可概括為下列四種長骨、短骨、扁骨、不規(guī)則骨。

骨的構造

骨質(zhì):骨密質(zhì)和骨松質(zhì)

骨膜periosteum,

骨髓bonemarrow:

(胚胎時期和嬰幼兒時)紅骨髓:造血功能。

(約從六歲起)黃骨髓:失去了造血功能

成人的紅骨髓僅存于骨松質(zhì)的網(wǎng)眼內(nèi)

軀干骨,包括頸椎(7個)、胸椎(12個)、腰椎(5個)、1塊舐骨、1塊尾骨、1塊胸骨和12

對肋骨。

(一)1、椎骨一般形態(tài):

一個椎體

一個椎弓vertebralarch:椎弓根;上下各有一■切跡,椎間孔intervertebralforamina;椎板;

椎孔vertebralforamen,椎管vertebralcanal;七個突:1棘突spinousprocess;2橫突transverse

process;4上、下關節(jié)突superiorandinferiorarticularprocesse。

2、各部椎骨的特征

⑴頸椎cervicalvertebrae椎體較小,橫突有橫突孔,橫突孔內(nèi)有椎動、靜脈走行,棘

突一般短而平,第2-6頸椎末端分叉;第一頸椎,環(huán)椎atlas:有齒突凹、無椎體棘突和

關節(jié)突;樞椎axis:有齒突;第七頸椎又稱隆vertebrprominens:棘突最長,棘突下凹陷

處即“大椎穴”,是臨床計數(shù)椎骨數(shù)目和針灸取穴的標

(2)胸椎thoracicvertebrae:椎體的后外側上下緣處有肋凹。橫突的前面有橫突肋凹。棘

突長,伸向后下方。

(3)腰椎lumbarvertebrae椎體大,椎孔大。棘突為板狀,位于矢狀方向平伸向后。在第二腰

椎棘突下可取“命門穴”。

(4)舐骨sacrum舐骨呈三角形,分底、體、尖,前、后面,兩側緣。底向上,尖向下。

前面凹,有4條橫線和四個舐前孔。后面凸,有四個舐后孔,舐外側崎,舐中間崎,舐下

中崎。中部有舐管,并與能前孔和能后孔相通,能管后下端敞開叫舐管裂孔。舐骨體上面

前緣突出,叫岬。兩側及關節(jié)面,叫耳狀面。耳狀面的后方能骨粗隆。

(5)尾骨coccyx由4-5節(jié)尾椎退化合成。尖向下,下端游離。

(二)胸骨

胸骨是扁骨,形似短劍,分柄、體、劍突三部。頸靜脈切跡、鎖骨切跡、柄側緣接第

1肋軟骨、胸骨角(是確定肋骨序數(shù)的重要標志)、兩側有第2-7肋軟骨相連接的切跡。

㈢肋

肋由肋骨與肋軟骨組成,12對,左右對稱。第1-7肋稱為真肋;第8-12肋稱為假肋,

第8-10肋借肋軟骨相連,形成肋弓,第11、12肋前端游離,又稱浮肋。肋骨屬扁骨,

分體、前、后端,內(nèi)、外面,上、下緣。

五、周匈畫圖課理論2授課

型學時時間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顱骨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熟悉顱骨及其連接

五、重點與難點顱骨的整體觀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

四、教學過程

(一)顱分腦顱和面顱兩部分。腦顱位于顱的后上部,內(nèi)

有顱腔,容納腦,共8塊腦顱骨

腦顱骨:成對的:頂骨,顆骨,不成對的:額骨,篩骨,蝶骨,枕骨。

記憶口訣:蝴蝶展翅底中坐,后枕前篩前上額,一塊頂骨頂中央,兩

塊潁骨嵌兩側。

面顱骨

面顱骨:成對的:上頜骨,腭骨,顆骨,淚骨,下鼻甲,鼻骨,不成

對:犁骨,下頜骨,舌骨。

下頜骨(mandible)位于上頜骨下方,分體和支

記憶口訣:鼻上淚,額甲腭,不成對,犁下舌。

(二)顱的整體觀

顱頂面觀:冠狀縫,矢狀縫,人字縫。新生兒:前囪、后囪

內(nèi)面觀:顱前窩顱中窩顱后窩

外面觀:枕骨大孔

側面觀:翼點

前面觀:鼻腔

鼻旁竇是位于鼻腔周圍,共有四對。上頜竇在上頜骨體內(nèi),開口在中鼻道,竇

的最低處比開口低。額竇在額骨鱗部內(nèi),開口于中鼻道。篩竇即篩骨迷路中多數(shù)空

泡,分三群通鼻腔,前、中群開口中鼻道,后群開口在上鼻道。蝶竇位于蝶骨體內(nèi),

開口于蝶篩隱窩

(三)顱骨的連接:

顆下頜關節(jié):下頜骨的股突與潁骨的下頜窩及關節(jié)結節(jié)組成

五、練習:畫圖

周次課理論2授課

學時時間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四肢骨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掌握骨的形態(tài)以及結構

掌握骨的連接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六、重點與難點

2、細胞的結構:電子顯微鏡下的細胞膜、細胞器

三、應用教具黑板

四、教學過程

(一)上肢帶骨包括鎖骨,肩胛骨;自由上肢骨包括肱骨,槎骨,尺骨,手骨7

(8塊腕骨,5塊掌骨,14節(jié)指骨)。形態(tài)結構特點:

1、鉞量(clavicle)呈橫置的S形,橫于頸部和胸部交界處,全長于皮

下均可摸到,是重要的骨性標志。分為一體兩端由于位置表淺,鎖骨易骨折,

并多見于鎖骨中、外1/3交界處。

2、肩胛骨(scapula)位于胸廓的后面,是三角形扁骨,介于第2~7肋之

間。肩胛骨分為兩個面、三個角和三個緣,上角和下角,分別平對第2肋和第

7肋??勺鳛橛嫈?shù)肋的標志

3、肱置(humerus)分一體和上、下兩端。肱骨頭、大、小結節(jié)、大結節(jié)崎和小結

節(jié)崎、結節(jié)間溝、解剖頸、外科頸:是肱骨骨折的易發(fā)部位、三角肌粗隆、槎神經(jīng)

溝(sulcusforradialnerve),肱骨中段骨折時容易損傷楹神經(jīng)。111

肱骨下端:肱骨滑車;肱骨小頭。內(nèi)上牌和外上鐮。尺神經(jīng)溝(sulcusforulnar

nerve),尺神經(jīng)由此通過。鷹嘴窩,伸肘時接尺骨鷹嘴;前面冠突窩,屈肘時接尺

骨冠突。⑴

4、楂矍(radius)位于前臂外側。上端槎骨頭,其上面的關節(jié)凹與肱骨小頭相關節(jié);

周圍的環(huán)狀關節(jié)面與尺置的槎切跡相關節(jié)。槎骨頸。楹骨粗隆。槎骨莖突。尺切跡。

[1]尺骨(ulna)位于前臂內(nèi)側,上端大,下端小。上端,前方冠突;后方稱鷹嘴,

滑車切跡。楹切跡,與梳骨頭相關節(jié)。尺骨粗隆。下端稱尺骨頭,其前、夕卜、后三

面有環(huán)狀關節(jié)面,與模骨的尺骨切跡相關節(jié)。尺骨莖突,在腕部內(nèi)側可捫及。[1]

5、手骨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二)上肢骨的連接:1、肩關節(jié)構成及其運動特點

2、肘關節(jié)

3梯腕關節(jié)

(三)下肢骨分為下肢帶骨和自由下肢骨。下肢帶骨即髓骨,自由下肢骨包括

股骨、t賓骨、脛骨、腓骨及7塊射骨、5塊跖骨和14塊趾骨。

1、下肢帶骨即是髓骨(hipbone),成對,是形狀不規(guī)則的扇置,由骼骨、坐骨和

恥骨組成。

骼骨(ilium)位于髓骨的后上部,分骼骨體和骼骨翼。骼前上棘和骼后

上棘均可在體表捫到,是重要的骨性標志。

2、坐置(ischium)位于骸骨的后下部,分坐骨體及坐骨支。坐骨結節(jié)

在活體容易捫到,是重要的骨性標志。⑴

3、恥置(pubis)位于骸骨的前下部,分恥骨體及恥骨支。

4、(femur)為人體最粗大的長量,其長度約為身高的1/4??煞?/p>

為一體兩端。大轉子是重要的體表標志,可在體表捫到。⑴

5、骸骨(patella)是《體內(nèi)最大的籽骨,能骨,在體表中到

周灌閨(tibia)為三*狀慨的其骨理詡2小,嫡混上一體兩端。山

7、腓骨|(fibula)細長位裂脛骨打后期時分一|體璃端______________

8、足骨包括跑骨、跖骨和趾骨三部分

(四)下肢骨連接:

1、骨盆(pelvis):由左、右骸骨和舐、尾骨以及其間的骨連接構成。界

線:由舐骨岬、弓狀線、恥骨梳、恥骨結節(jié),恥骨聯(lián)合上緣構成的環(huán)形線。

男女骨盆形態(tài)的差異?

2、雕關節(jié):結構特點

3、膝關節(jié):結構特點

4、踝關節(jié)

5^足弓

五、練習:畫圖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___________布置作業(yè)

骨骼肌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二、重點與難點:肌的組成、分布特點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人體標本

四教學過程

肌按所在的部位可分為頭肌、頸肌、軀干肌、上肢肌和下肢肌

一、肌的形態(tài)和構造

肌的外形大致可分為長肌,短肌,闊肌和輪匝肌4種每塊骨骼肌包括肌腹和肌腱兩部

分闊肌的腱性部分成薄膜狀,稱腱膜

二、肌的輔助裝置

肌的輔助裝置包括筋膜、滑膜囊和腱鞘,具有保持肌的位置,減少摩擦和保護的作用

第二節(jié)頭肌

表情肌和咀嚼肌

第三節(jié)頸肌

胸鎖乳突肌起點:胸骨柄,鎖骨內(nèi)側端止點:顆骨乳突

作用:一側收縮使頭向同側側屈,兩側收縮使頭向后仰

第四節(jié)軀干肌

軀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腹肌和會陰肌

一背肌

斜方?。鹤饔茫菏辜珉喂窍蚣怪繑n,上部肌束上提肩胛骨,下部肌束使肩胛

骨降肩胛骨固定,一側肌收縮使頸向同側屈、臉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可使頭

后仰

背闊肌作用:使肱骨內(nèi)收、旋內(nèi)和后伸上肢上舉固定時可引體向上

豎脊?。鹤饔茫菏辜怪笊旌脱鲱^,一側收縮使脊柱側屈

二胸肌胸大肌胸小肌前鋸肌

肋間外肌肋間內(nèi)肌肋間最內(nèi)肌

三膈三個裂孔作用收縮時穹窿下降助吸氣松弛時穹窿上升助呼氣與腹肌同時收

縮可增加腹壓

四腹肌腹外斜肌腹內(nèi)斜肌腹橫肌腹直肌腹直肌鞘

第五節(jié)四肢肌

一、上肢帶肌三角肌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大圓肌肩胛下肌

二、臂肌肱二頭肌喙肱肌肱肌

三、前臂肌伸肌屈肌

四.大腿肌伸肌屈肌

五、小腿肌六足肌

’五:作業(yè):找出肌性標志

周次課理論2授課

學時時間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第三章節(jié)消化系統(tǒng)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胸部的標志線和腹部分區(qū)2、掌握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開

口部位,掌握牙的種類和排列,掌握咽峽的構成。

二、重點與難點

1、胸部的標志線和腹部分區(qū)。

2、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大唾液腺的位置及腺管的開口部位,掌握牙的種類和排列,掌握咽

峽的構成。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

四、教學過程

(一)概述

1、復習初中所學,讓同學們回答哪些器官與消化系統(tǒng)有關

2、消化系統(tǒng)的組成

消化系統(tǒng)由消化管和消化腺組成

r口腔>

食管1上消化道(盲腸

1胃闌尾

消化管|「十二指腸J大腸《結腸

小腸J空腸]直腸

1回腸\下消化道〔肛管

,大腸,

消化腺分大消化腺和小消化腺.大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腮腺、下頜下腺、舌下腺)、肝

和胰.小消化腺位于消化管壁內(nèi)的腺體r上皮層

3、消化管壁的結構:,黏膜J固有層

[粘膜肌層

J黏膜下層

X肌層

外膜

4胸部標志線和腹部分區(qū)

胸部的標志線

1.9條

2.腹部標志線

3條9區(qū)

臨床上,有時可通過臍作橫線與垂直線,將腹部分為左、右上腹和左、右下腹四個

區(qū)。

(二)消化管

一、口腔Mouth

(-)口腔境界和分部

’前壁:為上、下唇,借口裂通外界

境界"后界:經(jīng)咽峽與咽相通

I上壁:為腭下壁:為口腔底側壁:為頰

分部:以上、下牙弓和牙齦為界,分為口腔前庭和固有口腔

(二)腭palatine

腭構成口腔的頂,分隔鼻腔和口腔

硬腭:位于腭的前2/3,由上頜骨腭突、腭骨水平板及表面覆蓋粘

1.腭的分部.膜構成

?軟腭:位于腭的后1/3,由肌肉和粘膜構成

腭帆:軟腭后部向下傾斜的部分

2.軟腭有關的結構I腭垂:軟腭游離緣中部向下的突起

腭舌弓:軟腭兩側連于舌根外側的粘膜皺裳

腭咽弓:軟腭兩側連于咽側壁的粘膜皺裳

咽峽:由腭垂、腭帆游離緣、兩側的腭舌弓、腭咽弓及舌根共同圍成,是口腔和咽

的分界,也是口腔和咽之間的狹部。

(三)牙tooth

乳牙共20個,恒牙全部出齊共32個

1牙的外形分部牙冠:牙頸牙根

2.牙的分類乳牙:分乳中切牙、乳側切牙、乳尖牙、乳磨牙

恒牙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

3.牙組織牙本質(zhì)牙釉質(zhì)牙

C牙周膜:

4.牙周組,牙槽骨:

【牙齦:

右上頜12345678

5、牙式恒布-----------------------------------------

第第第第第尖側中左下頜

三二一二一切切

磨磨磨前前牙牙牙

牙牙牙磨磨

、____

6—

VIVIIIIII左上頜

乳牙:

右下頜乳乳乳第第

中側尖一二

切切牙乳乳

牙牙磨磨

牙牙

臨床牙式記舉例:

5|右上頜第二前磨牙;6左下頜第一磨牙;|III左上頜乳尖牙;一同右下頜

第一乳磨牙

(四)舌tongue

舌的功能:感受味覺、協(xié)助咀嚼、攪拌食物、輔助發(fā)音

1.舌的形態(tài)舌尖舌體舌根

,舌乳頭:絲狀乳頭:呈白色絲狀,司一般感覺

菌狀乳頭:司味覺

上面(舌背)'葉狀乳頭:、司味覺

輪廓乳頭:、司味覺

k

舌扁桃體:在舌根背面的小結節(jié),由淋巴組織組成

r

2.舌粘膜r舌系帶:在舌底正中線上的粘膜皺裳

舌下阜:舌系帶根部兩側小圓形隆起,是下頜下腺和

<下面(舌底)」舌下腺大管的開口

<

舌下嬖:舌下阜后外側粘膜皺裳,深面有舌下腺及舌

1下腺小管開口此處

I傘裳:舌系帶兩側斜行的粘膜皺裳,內(nèi)有舌靜脈

3.舌肌、以頒舌肌在臨床上為重要,該肌起于須棘,肌纖維呈扇形向后上方分散,

止于舌中線兩側兩便J須舌肌同時收縮時,拉舌向后下方,即伸舌一俱叫攵縮時,使舌伸向

對側

(用次唾率腺salivarygland課理論2授課

大唾%腺有三對,包;舌腮月裂下頜下月嫌若下腺

時間

1.腮腺導管:開口處稱腮腺管乳頭

2.下頜下腺導管:開口于舌下阜

3.舌下腺導管:大管舌下阜,小管約10條,開口于舌下裳

五作業(yè):畫圖牙的命名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第三章節(jié)消化系統(tǒng)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1)、咽的分布以及結構特點(2)、食管的三個狹窄以及分部

2、熟悉食管以及咽部的部位

三、重點與難點

1、咽的分布以及結構特點

2、食管的三個狹窄以及分部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

四、教學過程

漏斗形的肌性管道,位于第1?6頸椎前方,上方起于顱底,下方在第六頸椎下緣與

食管相接,后壁與側壁完整,前方分別與鼻腔、口腔和喉腔相通

咽分三部:鼻咽、口咽和喉咽

(-)咽腔

,位置:是咽腔的上部上界:顱底;下界:軟腭后緣與口咽分界

1.鼻咽咽扁桃體:

I咽鼓管咽口:在側壁,距下鼻甲后1cm處,向外通中耳鼓室

主要結木4咽鼓管圓枕:在咽鼓管咽口前、上、后方的隆起

咽鼓管扁桃體:在咽鼓管咽口周圍粘膜內(nèi)的淋巴組織

[咽隱窩:是咽鼓管圓枕后方與咽后壁之間的凹陷,是鼻咽癌

的好發(fā)部位

位置:是咽腔的中部上界:軟腭后緣;下界:會厭上緣

2.口咽腭扁桃體:位于腭舌弓和腭咽弓之間的扁桃體窩內(nèi)

咽淋巴環(huán):由腭扁桃、舌扁桃體、咽扁桃體、咽鼓管扁桃體

共同圍成,有防御機能

,位置:是咽腔的下部上界:會厭上緣;下界:環(huán)狀軟骨下緣

3.喉咽.

[主要結構:梨狀隱窩:是異物常嵌頓停留的部位

(-)咽

三、食管esophagus

食管全長約25cm,為肌性管道,上端在第6頸椎下緣或環(huán)狀軟骨下緣高度起于咽,

下端在第11胸椎左側續(xù)于胃的賁門

/■頸部,卜在已環(huán)狀軟瞥下緣離庭.下至胸皆痂靜脈切跡水平.長約5cm

周褊上起蜃頸番1脈4篇東,下時

勺分部<胸部:管裂孔,長約18cm

I腹部:由食管裂孔至賁門,長約1?2cm

「第一個狹窄部:位于食管與咽交接處,距中切牙5cm

食管的狹窄部j第二個狹窄部:位于與左支氣管交叉處,距中切牙25cm

〔第三個狹窄部:為膈食管裂孔處,距中切牙40cm

五:作業(yè):食管三個狹窄,以及分部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第三章節(jié)消化系統(tǒng)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1)、胃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2)、十二指腸的形態(tài)結構

2、熟悉空腸回腸的區(qū)分

四、重點與難點

1、胃的位置形態(tài)結構

2、十二指腸的形態(tài)結構

3、空腸回腸的區(qū)分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

四、教學過程

四、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上起食管,下續(xù)十二指腸

(一)1目的形態(tài)、分部

「兩口:入口稱賁門,接食管出口稱幽門,下續(xù)十二指腸

1.形態(tài)兩緣:胃小彎,角切跡左下緣稱胃大彎,

2.兩壁:前壁和后壁

1賁門部:位于賁門周圍的部分

2.分部胃底:指賁門切跡以上的部分,亦稱胃穹窿

胃體:位于胃底與幽門部之間的部分

,幽門部:為角切跡與幽門之間的部分左側管腔擴大,稱幽門竇;右側管

腔狹窄,稱幽門管

(-)胃的位置

胃中等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賁門和幽門位置較固定,

賁門位于第11胸椎左側,幽門位于第1腰椎右側

前壁右側鄰肝左葉,左側鄰膈和左肋弓,在劍突下貼腹前壁

后壁鄰左腎、左腎上腺、胰、脾和橫結腸等

胃底與膈和脾相鄰

(三)胃壁的結構

「粘膜層:在胃小彎處有4?5條縱行皺裳在幽門處,粘膜覆蓋幽

門括約肌形成環(huán)行皺裳,叫幽門瓣

由內(nèi)向外分4層J粘膜下層:

肌層:為外縱、中環(huán)、內(nèi)斜三層平滑肌在幽門處,環(huán)層肌發(fā)達,

形成幽門括約肌

漿膜層:即臟腹膜

五、小腸

小腸上起幽門,下續(xù)盲腸和結腸,全長5?7cm,分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三部

(-)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緊貼腹后壁,是小腸中長度最短,管腔最大的一段包繞胰頭,呈“C”字形,

長約25cm,分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四部分

1.上部長約5cm,十二指腸上曲稱十二指腸球

2.降部:長約7?8cm,十二指腸下曲。十二指腸縱裳??v裳下方有十二指腸大乳頭,

是膽總管和胰管的共同開口。十二指腸小乳頭,是副胰管的開口

3.水平部:長約10cm,腸系膜上動、靜脈貼前面下行

4.升部:長約2?3cm,十二指腸空腸曲,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空腸曲由十二指腸

懸肌連于膈右腳,此肌是手術時確定空腸起點的標志

(二)空腸和回腸

空腸和回腸由腸系膜連于腹后壁,又稱系膜小腸,其波動度較大其區(qū)別如下:

位置位于左上腹部位于右下腹部

長度占全長的2/5占全長的3/5

管腔較粗較細

管壁較厚較薄

顏色較紅較淡

環(huán)狀裳明顯不明顯

淋巴濾泡孤立淋巴濾泡集合淋巴濾泡、孤立淋巴濾泡

血管弓少,1一2級弓多,3—4級弓

直血管較長較短

五:作業(yè):畫圖

周次課理論2授課

學時時間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第三章消化系統(tǒng)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掌握大腸,肝臟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以及位置

五、重點與難點

大腸肝臟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以及位置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

四、教學過程

六、大腸largeintestine

1盲腸

升結腸

闌尾橫結腸C結腸袋

分部結腸降結腸盲腸和結腸的特征.結腸帶

〔乙狀結腸〔脂肪垂

直腸

(肛管

(一)盲腸cecum

位置:位于右骼窩內(nèi),長6?8cm,與回腸、結腸、闌尾連接?;啬c末端開口于盲腸

稱回盲口,回盲瓣:在回盲口上、下方有兩個半月形的瓣,稱回盲瓣,是回腸突入盲腸

形成,可阻止小腸內(nèi)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還可防止盲腸內(nèi)容物逆流到回腸

(二)闌尾

位置:位于右骼窩內(nèi),長6?8cm,分回腸前、后位和盲腸后、下位等三條結腸帶匯

集在闌尾根部,是手術中尋找闌尾的方法根部體表投影:

(1)臍與右骼前上棘連線的中、外1/3交點(McBurney點)

(2)左、右骼前上棘連線的右、中1/3交點(lanz點)

(三)結腸

位置:起于盲腸、續(xù)于直腸,圍繞空腸和回腸,呈“M”形排列

升結腸在右骼窩起于盲腸,上升至結腸右曲(肝曲)

分部橫結腸從結腸右曲向左至結腸左曲(脾曲),有系膜連于腹后壁

降結腸自結腸左曲下降至左骼崎平面續(xù)于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從左骼崎水平轉入盆腔內(nèi),至第3舐椎平面續(xù)于直腸

(四)直腸

位置:位于盆腔后部,從第3舐椎平面下降至盆膈,長約10?14cm

「兩個彎曲:舐曲和會陰曲舐曲凸向后,會陰曲凸向前

特征4一個膨大:位于直腸下部,稱直腸壺腹

、三條橫裳:上、下兩條位于直腸左壁;中間一條大而明顯,位置恒定,位

于直腸右壁,距肛門7cm

(五)肛管

境界:上界為盆膈平面,下界止于肛門,長約4cm,平時處于收縮狀態(tài)

,肛柱:肛管內(nèi)面的縱行粘膜皺裳,有6?10條

肛瓣:肛柱下端之間的半月形粘膜皺裳

齒狀線:肛柱下端與肛瓣基部連成鋸齒狀環(huán)行線,環(huán)繞肛管內(nèi)面

肛竇:肛瓣和肛柱下端共同圍成的小隱窩

結構]白線:在肛門上方1?L5cm處,在活體皮膚上可見有淺藍色的環(huán)形線

肛門:肛管下口,為前、后縱行的裂孔,前后徑約2?3cm

肛門括約?。焊亻T內(nèi)括約?。簽槠交?,是腸裳環(huán)行肌增厚形成

【肛門外括約肌:圍繞肛門內(nèi)括約肌外面,又分

皮下部、淺部、深部

肛門直腸環(huán):肛門內(nèi)括約肌、腸壁的縱行肌、肛門外括約肌的淺部、深部以及肛提肌的

恥骨直腸肌等共同圍繞肛管,形成強大的肌環(huán),稱肛門直腸環(huán),對肛管起

括約作用

七、肝

(-)肝的形態(tài)

肝在活體呈紅褐色,質(zhì)軟而脆,呈不規(guī)則的楔形

-上面(膈面):被鐮狀韌帶分為左、右兩葉,后部無腹膜覆蓋部分稱“裸區(qū)”

兩面,

下面(臟面):被“H”形溝分為4葉:左葉、右葉、方葉、尾狀葉

橫溝:稱肝門,有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肝左、

右管,神經(jīng)和淋巴管等出入出入肝門的結構稱肝蒂

肝蒂內(nèi)結構排列順序是:肝左、右管在前,肝固有動脈左、右支

居中,肝門靜脈左、右支居后

左縱溝:前方容納肝圓韌帶,后方容納靜脈韌帶

右縱溝:前方是膽囊窩,容納膽囊;后方是腔靜脈窩,容納下腔靜脈

下緣:是肝膈面和臟面之間的分界線,后方和右側圓鈍,前方和左側銳利前方有膽

囊切跡和肝圓韌帶切跡

(-)肝的位置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

肝上界:

周鬲課理論1授課

型學時時間

(三)月干勺卜膽道

膽1隼底:圓鈍、多露出,肝下緣投影部位在右腹直肌外緣與右肋弓

交點處

1.膽囊分善:膽囊體

、膽囊頸:

2.輸膽管道:包括: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膽總管

膽囊三角:膽囊管、肝總管和肝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稱膽囊三角,是膽囊手術

中尋找膽翼i動脈的標志

五作業(yè):1

恩施州衛(wèi)生學校教案

教師應根據(jù)不同課程、內(nèi)容、要求,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教案,并要求函蓋下列內(nèi)

說容:

明一、教學目的與要求二、重點與難點三、應用教具四、教學過程五、

布置作業(yè)

一、教學目的與要求

1、了解腹膜功能以及形成的網(wǎng)膜、系膜和韌帶

2、掌握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系腹膜腔最低部位

七、重點與難點

1、重點:掌握腹膜與腹盆腔臟器的關系腹膜腔最低部位

2、難點:腹膜形成的網(wǎng)膜、系膜和韌帶

三、應用教具黑板,模型以及掛圖

四、教學過程

概述

(-)腹膜:為全身面積最大、配布最復雜的漿膜;分為壁腹膜或腹膜壁層、

臟腹膜或腹膜臟層(二)腹膜腔:男性腹膜腔為一封閉的腔隙;女性腹膜腔則藉輸卵

管腹腔口經(jīng)輸卵管、子宮、陰道與外界相通(三)臟、壁腹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