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程 灸法_第1頁
醫(yī)學教程 灸法_第2頁
醫(yī)學教程 灸法_第3頁
醫(yī)學教程 灸法_第4頁
醫(yī)學教程 灸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灸法灸感灸量補瀉分類應用施灸材料灸法概念特點作用應用第一節(jié)

灸法基礎知識一灸法的概念二灸法的特點三灸療材料灸法:是指利用艾葉等易燃材料或藥物,點燃后在穴位上或患處進行燒灼或熏熨,借其溫熱性刺激和藥物的藥理作用,以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一灸法的概念二

灸法的特點擅長治療虛寒性病證和預防保健1有特殊功效,可補針、藥不足2宜被患者接受和自我治療3“針所不為,灸之所宜”“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一)、艾葉三

灸療材料

(二)、艾制品(三)、其他材料

1.艾葉

(一)艾葉菊科多年生灌木狀草木植物,以蘄州產(chǎn)者為佳,特稱蘄艾。艾產(chǎn)于各地,便于采集,價格低廉,故一直為臨床所用。2.艾葉的化學成分

成分百分率(%)無氮素有機物(主要是纖維質(zhì))66.85含氮素有機物(主要是蛋白質(zhì))11.31水分8.98溶醚成分(含揮發(fā)油0.02%)4.42離子成分(含鉀鈉鈣等離子)8.443.艾葉的性能艾葉氣味芳香,味辛微苦,性溫熱,具純陽之性?!侗静輳男隆贰澳芑卮菇^之陽,通十二經(jīng),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郁,調(diào)經(jīng)安胎......以之灸火,能透諸經(jīng)而除百病?!蓖ń?jīng)活絡,去除陰寒,回陽救逆等。

1、艾絨

(二)艾制品便于搓捏,易于燃燒,氣味芳香熱力溫和,竄透皮膚,深達組織火力持久2.艾炷艾炷即以艾絨為材料制成的圓錐形或圓柱形的小體。施灸時,每燃燒一個艾炷即成為一壯。高和炷底直徑均為1厘米,如蠶豆大高和炷底直徑均為0.5厘米,如黃豆大或半個棗核大高和炷底直徑均為0.3厘米,如麥粒大(1)傳統(tǒng)式艾炷的制作:一般用手捻。根據(jù)所制艾炷的大小來取適量的艾絨,放在桌面上,用拇,示,中三指一邊捏,一邊旋轉(zhuǎn),將艾絨捏成上尖下平的圓錐形小體即可。要求:緊實均勻,大小一致。(2)艾炷器制作:艾炷器由艾炷模,壓棒和探針三部分組成。制作時將艾絨放入艾炷器的空洞中,然后用壓棒直插孔內(nèi)金壓,再用探針從艾炷模背面的小孔中,將艾炷頂出即成。3.艾條又稱艾卷,是用艾絨為主要成分卷成的圓柱形長條。根據(jù)內(nèi)含藥物的有無,可分為純艾條(清艾條)和藥艾條。純艾條:艾絨26克,平鋪在長26厘米,寬20厘米的細

棉紙上,不在任何藥物,將其卷成直徑約1.5

厘米的圓柱形,用膠水或糨糊封口而成。藥艾條:主要包括普通藥艾條,太乙針,雷火針。天然的易燃物質(zhì):燈心草、桑枝、桃枝、硫磺、竹茹等特制的灸材:藥錠、藥捻、黃蠟等刺激性較強的藥物:毛茛、斑蝥、白芥子等輔助灸材:生姜、大蒜、附子、豆豉、食鹽等(三)其他材料第二節(jié)

灸法分類和操作方法一、灸法分類艾灸艾炷灸直接灸化膿灸(瘢痕灸)非化膿灸(無瘢痕灸)間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隔藥餅灸附子灸、豆豉灸、胡椒灸艾條灸懸起灸溫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實按灸太乙針、雷火針、百發(fā)神針溫針灸溫灸器灸——各種溫灸器非艾灸燈火灸、黃蠟灸、藥錠灸、藥捻灸、藥線灸、藥筆灸二

艾灸法操作(一)艾炷灸:即將艾炷放在穴位上施灸??煞譃橹苯泳暮烷g接灸。

1.直接灸:又稱著膚灸、明灸,將艾炷直接放在皮膚上

點燃施灸的方法。2.間接灸:也稱隔物灸、間隔灸,是將艾炷與皮膚之間襯隔某種物品而施灸的一種方法。(1)隔姜灸法:取生姜一塊,選新鮮老姜,沿生姜纖維縱向切取,切成厚約0.2~0.5cm厚的姜片,大小可據(jù)穴區(qū)部位所在和選用的艾炷的大小而定,中間用針穿刺數(shù)孔。施灸時,將其放在穴區(qū),置大或中等艾炷放在其上,點燃。待患者有局部灼痛感時,略略提起姜片,或更換艾炷再灸。一般每次灸5~7壯,以局部潮紅為度。適用:風寒咳嗽、腹痛、泄瀉、風寒濕痹、痛經(jīng)等寒證。(2)隔鹽灸:又稱神闕灸。令患者仰臥,暴露臍部。取純凈干燥之細白鹽適量,納入臍中,使與臍平,至患者稍感燙熱,即更換艾炷。一般灸3~9壯,但對急性病證則可多灸,不拘壯數(shù)。適用:急性腹痛、泄瀉、痢疾、風濕痹證、陽虛氣脫證(3)隔蒜灸:分隔蒜片灸和隔蒜泥灸兩種。1.隔蒜片灸:取新鮮獨頭大蒜,切成厚約0.1~0.3cm的蒜片,用針在蒜片中間刺數(shù)孔。放于穴區(qū),上置艾炷施灸,每灸3~4壯后換去蒜片,繼續(xù)灸治。適用:化膿性腫塊,如乳癰、牛皮癬等。2.隔蒜泥灸:以新鮮大蒜適量,搗如泥膏狀,制成厚0.2~0.4cm的圓餅,大小按病灶而定。置于選定之穴區(qū)按上法灸之,但中間不必更換。適用:強直性脊柱炎(4)隔附子餅灸:分隔附子片灸和隔附子餅灸兩種。1.隔附子片灸:熟附子用水浸透后,切片厚0.3~0.5cm,中間用針刺數(shù)孔,放于穴區(qū),上置艾炷灸之。2.隔附子餅灸:將附子切細研末,以黃酒調(diào)和作餅,厚約0.4cm,中間用針刺孔,放于穴位上置艾炷灸之;亦可用生附子3份、肉桂2份、丁香1份,共研細末,以煉蜜調(diào)和制成0.5cm厚的藥餅,用針穿刺數(shù)孔,上置艾炷灸之。若附子片或附子餅被艾炷燒焦,可以更換后再灸,直至穴區(qū)皮膚出現(xiàn)紅暈停灸。適用:各種陽虛病證。(二)艾條灸分類懸起灸實按灸溫和灸將艾條燃著端對準施灸部位的皮膚2~3厘米處熏烤,使局部有溫熱而無灼痛,每穴10~15分鐘,至皮膚紅暈為度。雀啄灸艾條燃著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并不固定在一定的距離,而像鳥雀一樣,一上一下移動?;匦陌瑮l燃著端與施灸部位的皮膚固定在一定的距離,但位置不固定,而使均勻的向左右方向移動或反復旋轉(zhuǎn)地進行灸治。將艾條(通常用藥艾條)燃著端,隔布或棉紙數(shù)層,緊按在穴位上施灸,使熱氣透入皮肉,待火滅熱減后,再重新點火按灸,每穴可按灸幾次至幾十次。常用于風濕痹癥。古代的太乙神針、雷火針灸法屬此范疇。用特制的艾條在穴位上熏烤或溫熨的施灸方法,如在艾絨中加入藥物則為藥條灸。實按灸針刺與艾灸結(jié)合的一種方法。適用于既需要針刺留針,又需施灸的疾病。得氣后,將針留在適當?shù)纳疃?,在針柄上穿置一段長約1.5cm的艾卷施灸,或在針尾搓捏少許艾絨點燃施灸,待燃盡,除去灰,再取出針a簡便易行b針灸并用c熱力可通過針身傳入體內(nèi)防止艾火脫落,灸時囑咐患者不要移動體位,并在施灸的下方墊一紙片,防止燙傷(三)溫針灸1.溫灸盒(四)溫灸器灸2.溫灸筒3.溫灸架二非艾灸類黃蠟灸藥錠灸燈火灸藥線灸藥捻灸(一)燈火灸操作方法:定穴后,用水筆作一標記,取燈心草一根約10cm將一端浸入植物油中(香油、麻油、蘇子油均可)3cm,取出用棉紙吸去浮油,右手拇、示二指捏住前1/3處,用明火點燃,火焰不宜過大,將火焰慢慢向穴位移動,并稍停瞬間,待火焰略一變大,則立即垂直接觸穴位,一觸即離,并聽到清脆的“叭”的焠爆聲,火焰也隨之熄滅。一般每穴2~4次。灸后保持清潔,防止感染。燈心草蘸油點燃后快速按在穴位上進行焠燙的方法,又稱燈草灸、油捻灸。(二)黃蠟灸操作方法:先以濕面團沿著瘡瘍之腫根圍成一圈,高出皮膚3厘米左右,圈外圍布數(shù)層,以防火烘膚,圈內(nèi)放入上等蠟片約1厘米厚,隨后用銅勺盛炭火在鼠上烘烤,使黃蠟溶化,皮膚有熱痛感時即移去銅勺。若瘡瘍腫毒較深,可隨灸隨添黃蠟,以添到圍圈滿為度。灸完灑冷水少許于蠟上,冷卻后揭去圍布、面團及黃蠟。定義:是將黃蠟烤熱溶化,用以施灸的一種方法。(三)藥錠灸藥錠是用多種藥品研末后,與硫磺熔化在一起制成的,直接置于施灸部能點燃施灸。根據(jù)所加藥品的不同,又有陽燧錠灸、香硫餅灸、救苦丹灸等多種,臨床應用各有所長,其基本功效為溫經(jīng)散寒、消瘀散結(jié)、通絡止痛,較多地應用于身體某一局部出現(xiàn)的氣滯血瘀病癥。陽燧錠灸最常用,其藥錠是以蟾酥,朱砂、川烏、草烏、僵蠶等藥研末,用硫磺熔化后,加麝香、冰片制成。根據(jù)病灶部位、疼痛及畏寒程度等具體情況,取半粒至1粒(如瓜子大)藥錠,一頭用火微熏令軟,使粘著于紙片上,置于需灸穴面上,即可用火點燃,待將燃盡時壓滅,此時熱力透達深約0.3厘米左右。一般灸一壯后,穴面僅呈輕度淡紅。如藥錠較大或施灸壯數(shù)較多,局部起水泡,可用針挑破,涂龍膽紫后繼續(xù)施灸。(四)藥捻灸(五)藥線灸藥捻灸,系指以綿紙裹藥末捻成細條,再剪作小段,點燃后在穴區(qū)施灸的一種方法。清·趙學敏所撰的《本草綱目拾遺》內(nèi)載“蓬萊火”即為藥捻灸。藥線灸是以特制藥線進行點灸的一種灸法方法?,F(xiàn)代的藥線灸法分為二類,一類是以棉線等粘裹藥末制成藥線施灸,一類則和上述的壯醫(yī)藥線灸類似,系將線浸泡于藥液制成藥線點灸。藥線灸法的產(chǎn)生既受到古代藥捻灸法(將在下面詳述)的影晌,以是現(xiàn)代針灸工作者臨床上的總結(jié)。對某些病證確有較好的效果。藥線灸法在民族中也有較廣泛的應用,除上面提到的壯醫(yī)藥線灸外,尚有仫佬族藥線灸等。(六)藥筆灸操作步驟1.用酒精燈或打火機將藥筆點燃,將藥紙平鋪在穴位上,不能與皮膚存有間隙。2.將藥筆隔紙對穴位進行點灼,動作迅速避免將藥紙燒穿,造成燙傷。3.手法宜輕重適中,手法過輕達不到治療要求,太重可出現(xiàn)水泡(但無礙,且可增加療效)。4.點灸后立即搽少量薄荷油或特制的冰片蟾酥油,可以預防起泡。材料:周氏萬應點灸筆(簡稱點灸筆)特制的藥紙。第三節(jié)

灸感、灸量和補瀉一灸感二灸量三灸法補瀉一灸感灸感是指在體表施用灸法刺激一定時間后,患者施灸部位出現(xiàn)的皮膚或皮下組織溫熱或麻木、蟲行等主觀感覺,或可向某一方向傳導或擴散。灸感多為熱感,偶有蟻行感、灼痛感、抽掣樣感及風吹樣感;或局部出現(xiàn)肌肉的跳動、瞤動;或局部有舒適感、脹痛感、沉重感、癢感、紅斑等;或局部潮紅汗出、全身汗出。影響因素:1、火力要溫和均衡持續(xù)2、施灸要持續(xù)足夠的時間3、受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因素的影響。二灸量灸量指灸法達到的溫熱程度,即施灸時艾燃燒在皮膚上所產(chǎn)生的刺激強度,不同的灸量產(chǎn)生不同的治療效果。

大灸量(大艾柱、多壯數(shù))小灸量(小艾柱、少壯數(shù))體質(zhì)少壯男子,新病體實婦孺老人,久病體弱部位腰腹以下,皮肉深厚處頭胸四肢,皮肉淺薄處病情元氣欲脫,沉寒厥冷風寒濕痹,上實、下虛三灸法補瀉《靈樞·背俞》說:“氣盛則瀉之,虛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瀉之,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本唧w操作方法:點燃艾柱后,不吹其火,火力微而溫和,時間較長,待其緩緩自滅,使真氣聚而不散,是為補法。點燃艾柱后,以口速吹旺其火,火力較猛,快然速滅,當局部灼痛時更換艾柱再灸,促使邪氣消散,是為瀉法第四節(jié)

灸法的作用與應用一灸法作用二適用范圍三注意事項與異常情況處理一灸法作用1.疏風解表,溫散寒邪2.溫通經(jīng)絡,活血逐痹3.回陽固脫,升陽舉陷4.消瘀散結(jié),拔毒泄熱5.防病保健,延年益壽二適用范圍灸法具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