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專題08 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十年(2015-2024)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1頁
專題專題08 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十年(2015-2024)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2頁
專題專題08 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十年(2015-2024)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3頁
專題專題08 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十年(2015-2024)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4頁
專題專題08 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十年(2015-2024)高考語文真題分類匯編(原卷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3-2024年十年高考真題匯編PAGEPAGE1專題08文言文閱讀(議論雜記類)2024年高考文言文議論雜記類試題在選文、題型設置和命題趨勢上均體現(xiàn)了對考生綜合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的重視。真題通常會選取一段具有議論性或雜記性的文言文作為閱讀材料,要求考生理解文意并回答相關問題。這些問題可能涉及對文中人物、事件、觀點的理解和分析??忌趥淇歼^程中應注重積累文言基礎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加強跨學科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并注重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一.命題特點:1.回歸課本趨勢明顯:高考文言文命題越來越注重與教材的關聯(lián),不僅與高中教材緊密相關,甚至可能涉及到初中、小學教材中的內容。這要求考生對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和熟悉度。2.情境化試題的命制:高考文言文試題越來越注重在真實情境下考查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考生在閱讀文言文時能夠深入理解文意,并將其置于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中進行思考。3.反套路命制試題:為了避免學生通過大量刷題來提高成績,高考文言文試題的命制越來越注重反套路,即不再遵循固定的題型和解題思路,而是要求考生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4.主觀題占大頭,選擇題依然重要:高考文言文試題中,主觀題的比例逐漸增加,如翻譯、賞析與評價等題型。但選擇題的正確率依然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關系到考生的整體分數(shù)。5.雙文本或多文本閱讀:高考文言文閱讀可能采用雙文本或多文本模式,要求考生在閱讀多篇相關文言文時進行比較和分析,從而更全面地理解文意和作者的觀點。二、真題題型以2024年高考新課標|卷文言文試題為例,該題由兩段文言文組合而成:材料一: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主要講述了李陵請命抗擊匈奴、戰(zhàn)敗后投降的事跡。材料二: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是王夫之針對《資治通鑒》所記載的李陵事跡而作的一段議論。1.斷句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句讀的理解能力。如材料二中的斷句題,需要考生根據(jù)語境和語法結構正確斷句。2.文化知識題涉及古代官職、稱謂等文化知識。如考查“侍中”、“單于”等官職或稱謂的含義。3.分析綜合題要求考生對李陵的事跡進行深入分析,理解其投降的原因、后果及影響。同時,還需要理解王夫之對李陵事跡的評論,分析其觀點的合理性和局限性。4.翻譯題考查考生對文言文實詞、虛詞、句式的掌握情況。如翻譯材料一中的關鍵句子,需要考生準確理解詞義、句意,并正確運用現(xiàn)代漢語進行表達。5.簡答題如第14題要求考生概括材料一中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的觀點。此題需要考生對材料-進行深入閱讀和理解,提煉出相關信息并進行概括。三、2025年備考建議1.熟悉教材:深入閱讀和理解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掌握其中的關鍵詞匯、特殊句式和文學常識。2.廣泛閱讀:除了教材外,還應廣泛閱讀其他文言文材料,如歷史典籍、文學名著等,以拓寬視野和增加閱讀量。3.注重積累:積累文言詞匯、成語、典故等,提高閱讀和理解能力。4.加強練習:多做歷年真題和模擬試題,熟悉題型和解題思路,提高解題能力和應試技巧。5.培養(yǎng)思維能力:注重培養(yǎng)自己的批判性思維和文學鑒賞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分析文言文中的觀點和藝術手法。【【2024年】一、(2024·新高考Ⅰ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李廣有孫陵,為侍中,善騎射。帝以為有廣之風,使教射酒泉、張掖以備胡。及貳師擊匈奴[注],陵叩頭自請曰:“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臣愿以少擊眾,步兵五千人涉單于庭?!鄙蠅讯S之。陵至?;?,與單于相值,騎可三萬圍陵軍。陵搏戰(zhàn)攻之,虜還走上山,漢軍追擊,殺數(shù)千人。單于大驚,召八萬余騎攻陵。陵軍步斗樹木間,復殺數(shù)千人。陵居谷中,虜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問太史令司馬遷,遷盛言:“陵事親孝,與士信,常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有國士之風。且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蹂戎馬之地,抑數(shù)萬之師。身雖陷敗,然其所摧敗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當以報漢也?!鄙弦赃w為誣罔,下遷腐刑。久之,上悔陵無救。上遣(公孫)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軍無功還,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鄙嫌谑亲辶昙?。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陵使人刺殺緒,大閼氏欲殺陵,單于匿之北方。大閼氏死,乃還。單于以女妻陵,立為右校王,與衛(wèi)律皆貴用事。衛(wèi)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廣利將七萬人出五原,擊匈奴。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節(jié)選自《資治通鑒·漢紀》)材料二:李陵之降也,罪較著而不可掩。如謂其孤軍支虜而無援,則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獲辭也。陵之族也,則嫁其禍于李緒;迨其后李廣利征匈奴,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zhàn)九日,亦將委罪于緒乎?如曰陵受單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轉戰(zhàn)者,匈奴豈伊無可信之人?令陵有兩袒之心,單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與漢將相持乎!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yè)。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zhàn)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節(jié)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注]貳師,指漢代貳師將軍李廣利。10.材料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為將而降A降而為之B效死C以戰(zhàn)D雖欲浣E滌其污F而已G緇之素不可復白。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zhàn),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shù)千。對于李陵的戰(zhàn)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xiāng)貳師軍。(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其背逆也,固非遷之所得而文焉者也。14.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jié)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二、(2024·新高考ⅠⅠ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經(jīng)藝,客段干木①,過其閭,未嘗不軾也。秦嘗欲伐魏,或曰:“魏君賢人是禮國人稱仁上下和合未可圖也?!蔽暮钣纱说米u于諸侯。(節(jié)選自《史記·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廢太子,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恐,乃使建成侯呂澤劫留侯,強要曰:“為我畫計?!绷艉钤唬骸邦櫳嫌胁荒苤抡?,天下有四人。今公誠能無愛金玉璧帛,令太子為書,卑辭安車,因使辯士固請,宜來。上知此四人賢,則一助也。”漢十二年,上從擊破布軍歸,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從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須眉皓白,衣冠甚偉。上怪之,問曰:“彼何為者?”四人前對,各言名姓。上乃大驚,曰:“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輕士善罵,臣等義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竊聞太子為人仁孝,恭敬愛士,天下莫不延頸欲為太子死者,故臣等來耳。”上曰:“煩公幸卒調護太子?!彼娜藶閴垡旬?,趨去。上起去,罷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節(jié)選自《史記·留侯世家》)材料三:論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閭,秦兵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雖全國有益,非所貴也?!狈蚍ǘ戎φ?,謂何等也?養(yǎng)三軍之士,明賞罰之命,嚴刑峻法,富國強兵,此法度也。六國之亡,皆滅于秦兵。六國之兵非不銳,士眾之力非不勁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強弱不敵,眾寡不同,雖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變孟賁之意②,孟賁怒之,童子操刃與孟賁戰(zhàn),童子必不勝,力不如也。孟賁怒,而童子修禮盡敬,孟賁不忍犯也。秦之與魏,孟賁之與童子也。夫力少則修德,兵強則奮威。秦以兵強,威無不勝。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高皇帝議欲廢太子,呂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禮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也。(節(jié)選自王充《論衡·非韓》)[注]

①段干木:戰(zhàn)國初魏國名士。②孟賁:戰(zhàn)國時勇士。10、材料一畫紅色線(原題為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魏君賢A人B是禮C國人D稱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圖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粗(原題為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燕,同“宴”,指宴飲,成語有“新婚燕爾”,其中的“燕”字意思與此相同。B、怪,以…為怪,意動用法,與《師說》中“不恥相師”的“恥”用法相同。C、為壽,向尊長敬酒并祝長壽,《鴻門宴》“沛公奉卮酒為壽”的禮儀與此相同。D、式,同“軾”,指扶軾,與《周亞夫軍細柳》“改容式車”的“式”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文侯曾經(jīng)師從子夏學習儒家經(jīng)藝,他崇禮敬賢,在諸侯之中享有美譽。每次乘車經(jīng)過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時,他一定會行禮致意。B、漢高祖想廢掉太子,改立趙王如意,呂后為此十分恐慌,派人強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認為如請到漢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賢人,將會對太子有利。C、四位賢人表示太子仁孝愛士,漢高祖打消了廢太子的念頭,希望他們好好輔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親自招來的,這也是沒有另立太子的一個因素。D、王充認為,假如有兒童持刀與孟賁相斗,兒童肯定不能取勝;如果兒童對孟賁恭敬有加,孟賁就不忍心傷害,魏國與秦國的情況正與此相類似。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求公數(shù)歲,公辟逃我,今公何自從吾兒游乎?(2)卻軍還眾,不犯魏境者,賢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禮也。14、王充認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議”猶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閭,卻強秦之兵”,請根據(jù)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處。三、(2024·全國甲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人才莫盛于三國,亦惟三國之主各能用人,故得眾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勢。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劉備為呂布所襲奔于操程昱以備有雄才勸操圖之。操曰:“今收攬英雄時,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也。”然此猶非與操有怨者。臧霸先從陶謙,后助呂布,布為操所擒,霸藏匿,操募得之,即以霸為瑯邪相。先是操在兗州,以徐翕、毛暉為將,兗州亂,翕、暉皆叛,后操定兗州,翕、暉投霸。至是,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辈賴@其賢。蓋操當初起時,方欲藉眾力以成事,故以此奔走天下。及其削平群雄,勢位已定,則孔融、許攸等,皆以嫌忌殺之。荀彧素為操謀主,亦以其阻九錫而脅之死。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從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矯偽,以濟一時之用,所謂以權術相馭也。至劉備,一起事即為人心所向。觀其三顧諸葛,咨以大計,獨有傅巖爰立之風。關、張、趙云,自少結契,終身奉以周旋,即羈旅奔逃,無寸土可以立業(yè),而數(shù)人者患難相隨,別無貳志。此固數(shù)人者之忠義,而備亦必有深結其隱微而不可解者矣。至托孤于亮,曰:“嗣子可輔,輔之;不可輔,則君自取之?!鼻лd下猶見其肝膈本懷,豈非真性情之流露?亮第一流人,二國俱不能得,備獨能得之,亦可見以誠待人之效矣。至孫氏兄弟之用人,亦自有不可及者。孫策生擒太史慈,即解其縛曰:“子義青州名士,但所托非人耳。孤是卿知己,勿憂不如意也?!贝瞬咧檬恳?。陸遜鎮(zhèn)西陵,權刻印置遜所,每與劉禪、諸葛亮書,常過示遜,有不安者,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委任如此,臣下有不感知遇而竭心力者乎?陸遜晚年為楊竺等所譖,憤郁而死。權后見其子抗,泣曰:“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币匀酥鞫曰谄溥^,開誠告語如此,其誰不感泣?此孫氏兄弟之用人,所謂以意氣相感也。(節(jié)選自趙翼《廿二史札記》卷七)10.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劉備呂布A所襲B奔C于操D程昱E以備F有雄才G勸操H圖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藉,憑借、借助,與《陳涉世家》中“藉第令毋斬”的“藉”意思相同。B.即,即使,與《桃花源記》中“太守即遣人隨其往”的“即”意思不同。C.固,固然,與《赤壁賦》中“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的“固”意思相同。D.但,只是,與《記承天寺夜游》中“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的“但”意思相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臧霸曾為呂布效力,曹操擒捉呂布以后,臧霸為避禍藏匿起來;后來他又被曹操捕獲,曹操不計前嫌,對他委以重任,任命他為瑯邪相。B.曹操初起時為圖霸業(yè),能籠絡人才,甚至能任用曾與己有怨者;勢位已定時則猜忌異己,濫殺無辜。這正是其用人“以權術相馭”的表現(xiàn)。C.劉備以性情結交忠義之士,以誠待人,故能深得人心;劉備創(chuàng)業(yè)過程中多次遭遇挫折,但諸葛亮及關、張、趙云等人患難相隨,忠貞不渝。D.陸遜鎮(zhèn)守西陵時,深得孫權信任,孫權給劉禪、諸葛亮寫信,常常給陸遜看,有不妥之處就讓他改定;到了晚年,陸遜遭到讒害,郁郁而終。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操使霸出二人,霸曰:“霸所以能自立者,以不為此也?!保?)吾前聽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四、(2024·新高考北京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為政國家者。皆欲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貧,不得眾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亂,是故何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故當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比粍t明辯此說將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儀,言而無儀,譬猶運鈞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辯,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焙沃^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于何用之?發(fā)以為刑政,觀其中②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叭欢裉煜轮烤?,或以命為有。蓋嘗尚觀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亂,湯受而治之;紂之所亂,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紂,則天下亂,在于湯武,則天下治,豈可謂有命哉!蓋嘗尚觀于先王之書,所以出于國家、布施百姓者,憲也;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此百姓之憂也。說百姓之憂者,是滅天下之人也?!比粍t所謂欲義人在上者,何也?曰:“義人在上,天下必治,萬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于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與其百姓兼相愛、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遠者歸其德。聞文王者,皆起而趨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則吾豈不亦猶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是以入則孝慈于親戚,出則弟長于鄉(xiāng)里。是故使治官府則不盜竊,守城則不崩叛。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執(zhí)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賞,命固且賞,非賢故賞也。上之所罰,命因且罰,不暴故罰也?!源藶榫齽t不義,為臣則不忠,為父則不感,為子則不孝,而強執(zhí)此者,此特兇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笔枪首幽友栽唬骸敖裉煜轮烤樱袑嵱煜轮欢鴲浩湄?,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執(zhí)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保ㄈ〔挠凇赌印し敲罚┳⑨專孩兮x:制作陶器所用的轉輪。②中:符合。6.下列對語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當執(zhí)有命者之言當:面對B.此世未易,民未渝渝:改變C.說百姓之憂者說:談論D.設以為賞罰以勸賢沮暴沮:阻止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A.下以阻百姓之從事是滅天下之人也B.故執(zhí)有命者不仁而強執(zhí)此者C.或以命為有所以聽獄制罪者,刑也D.此上之所賞而百姓之所譽也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今用執(zhí)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義

如果在上者采用執(zhí)有命者之說,這就是顛覆天下大義B.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

怎么才能使文王的領土擴展到我們這里呢C.古之圣王發(fā)憲出令

古代圣王發(fā)布律法頒布政令D.此特兇言之所自生

這樣的話暴戾言論就自然發(fā)生了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信奉有命之說的人認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變。B.墨子主張,肯定成否定某種學說必須遵從一定的準則。C.文章認為,桀紂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說。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說,會導致賞罰不當、社會混亂。10.墨子論述“非命”時,提出“言必有三表”,“三表”即本之、原之、用之。請分別談談你對三表的理解,并概括說明第三段和第四段是怎樣體現(xiàn)三表的。【【2023年】【2024年】一、(2023·新高考Ⅰ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襄子①圍于晉陽中,出圍,賞有功者五人,高赫為賞首。張孟談曰:“晉陽之事,赫無大功,今為賞首,何也?”襄子曰:“晉陽之事,寡人國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敝倌崧勚唬骸吧瀑p哉,襄子!賞一人而天下為人臣者莫敢失禮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賞矣。夫善賞罰者,百官不敢侵職,群臣不敢失禮。上設其法,而下無奸詐之心。如此,則可謂善賞罰矣。襄子有君臣親之澤,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猶有驕侮之臣,是襄子失罰也。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則賞。今赫僅不驕侮,而襄子賞之,是失賞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賞。(節(jié)選自《韓非子·難一》)材料二:陳人有武臣,謂子鮒②曰:“韓子立法,其所以異夫子之論者紛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歷遠,遏奸勸善,韓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韓非者,亦當世之圣人也?!弊吁V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極天為稱,言下者必以深淵為名。好事而穿鑿者,必言經(jīng)以自輔,援圣以自賢,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說也。若諸子之書,其義皆然。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武臣曰:“諾?!弊吁V曰:“乃者趙、韓共并知氏,趙襄子之行賞,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韓非書云夫子善之引以張本然后難之豈有不似哉?然實詐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瑤與韓、趙、魏伐鄭,遇陳恒而還,是時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晉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遠,而韓非公稱之,曾無怍意。是則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測淵,矇大道而不悟,信誣說以疑圣,殆非所望也?!保ü?jié)選自《孔叢子·答問》)【注】①襄子:趙襄子。春秋末年,知、趙、韓、魏四家把持晉國國政,稱“晉四卿”。晉陽之戰(zhàn),知氏(荀瑤)聯(lián)合韓、魏攻趙,反被趙襄子聯(lián)合韓、魏滅殺。②子鮒:即孔鮒,孔子八世孫。10.材料二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韓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張本E然F后難之G豈有H不似哉?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圍,指被圍困,“傅說舉于版筑之間”的“舉”表示被選拔,兩者用法相同。B.勸,指鼓勵、勸勉,與《兼愛》“不可以不勸愛人”中的“勸”詞義不相同。C.具臣,文中與“有功”相對,是指沒有功勞的一般人臣,具體就是指高赫。D.誣說,指沒有事實依據(jù)的胡說妄言,與現(xiàn)在所說的“誣蔑之辭”并不一樣。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主上設置有關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職侵權,也沒有了奸詐之心,他們履職行事,有了功勞就能得到賞賜,韓非認為這樣才叫“善賞罰”。B.在武臣看來,韓非與孔子觀點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勸善等方面,韓非不一定就不對,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韓非也可以稱得上是當世圣人。C.世人說到高必定會以上天作比,說到低必定會以深淵作比,他們常通過引經(jīng)據(jù)典、援用圣賢來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賢能,以爭取民眾的信任。D.子鮒對韓非之類的諸子學說閉口不言,充耳不聞,而武臣卻深信不疑,進而懷疑圣人,子鮒對此深感失望,認為武臣是見識短淺,不明大道。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群臣無有不驕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禮,是以先之。(2)請略說一隅,而君子審其信否焉。14.子鮒用以批駁韓非的事實依據(jù)是什么?二、(2023·新高考Ⅱ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凡戰(zhàn),若我眾敵寡,不可戰(zhàn)于險阻之間,須要平易寬廣之地。聞鼓則進,聞金則止,無有不勝。法曰:“用眾進止?!睍x太元時,秦苻堅進屯壽陽,列陣淝水,與晉將謝玄相拒。玄使謂苻堅曰:“君遠涉吾境,而臨水為陣,是不欲速戰(zhàn)。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堅眾皆曰:“宜阻淝水,莫令得上。我眾彼寡,勢必萬全?!眻栽唬骸暗珔s軍,令得過,而我以鐵騎數(shù)十萬向水,逼而殺之?!比谝嘁詾槿?。遂麾兵卻,眾因亂而不能止。于是,玄與謝琰、桓伊等,以精銳八千渡淝水。玄、琰進兵大戰(zhàn)淝水南,堅眾大潰。(節(jié)選自《百戰(zhàn)奇略》)材料二:太宗曰:“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靖曰[注]:“前代戰(zhàn)斗,多是以小術而勝無術,以片善而勝無善,斯安足以論兵法也?若謝玄之破苻堅,非謝玄之善也,蓋苻堅之不善也?!碧陬櫴坛紮z《謝玄傳》閱之,曰:“苻堅甚處是不善?”靖曰:“臣觀《苻堅載記》曰:‘秦諸軍皆潰敗,唯慕容垂一軍獨全。堅以千余騎赴之,垂子寶勸垂殺堅,不果?!擞幸砸娗貛熤畞y。慕容垂獨全,蓋堅為垂所陷明矣。夫為人所陷而欲勝敵不亦難乎臣故曰無術焉苻堅之類是也?!碧谠唬骸氨蟹志?,各貴適宜。前代事跡,孰為善此者?”靖曰:“苻堅總百萬之眾而敗于淝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吳漢討公孫述,與副將劉尚分屯,相去二十里,述來攻漢,尚出合擊,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事跡,足為萬代鑒。”(節(jié)選自《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將,封衛(wèi)國公,世稱李衛(wèi)公。10.材料二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每涂對一處給1分,涂黑超過三處不給分。夫為人A所B陷而欲勝D敵E不亦難乎F臣故曰無術焉G苻堅之類H是也。11.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溫和。B.聞金則止,金指敲擊刁斗發(fā)出的聲音,古代軍隊行動中聽到鳴金信號就停止前進。C.片善,文中指微小長處,其中的“片”與成語“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實現(xiàn)、成為事實,與《桃花源記》中“未果,尋病終”的“果”意思相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苻堅與謝玄隔淝水列陣,苻堅的部下認為,應當在淝水阻擊,不讓晉軍渡河,苻堅則想讓晉軍先渡河上岸,再以鐵騎逼殺晉軍。B.苻堅的大軍在后撤過程中發(fā)生了混亂,不受控制,謝玄等人乘機率八千精兵渡河,兩軍大戰(zhàn)于淝水之南,苻堅的部隊潰敗。C.苻堅全軍大敗,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隊得到保全,苻堅帶領殘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垂的兒子慕容寶勸他乘機殺掉苻堅。D.李靖認為,吳漢善于用兵,在討伐公孫述的戰(zhàn)斗中,分兵合擊,最終取得了勝利;唐太宗認為,吳漢戰(zhàn)例的得失可以作為萬代借鑒。13.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請君少卻,令將士得周旋,仆與諸君緩轡而觀之,不亦樂乎!(2)古人臨陣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變之法乎?14.材料二中,李靖認為淝水之戰(zhàn)苻堅失敗的原因有哪些?三、(2023年北京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貴廉漢元帝時,貢禹上書言:“孝文皇帝時,貴廉潔,賤貪污,賈人、贅婿及吏坐贓者,皆禁錮不得為吏。賞善罰惡,不阿親戚,罪白者伏其誅,疑者以與民,無贖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內大化,天下斷獄僅四百,與刑措亡異?!拔涞凼寂R天下,尊賢用士,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自見功大威行,遂從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變,使犯法者贖罪,入谷者補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亂民貧,盜賊并起,亡命者眾??制湔D,則擇便巧史書①、習于計簿、能欺上府者,以為右職;奸究不勝,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義而有財者顯于世,欺謾而善書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為?財多而光榮。何以禮義為?史書而仕宦。何以謹慎為?勇猛而臨官?!树糌娑浙Q者,猶復攘臂為政于世,行雖犬彘,家富勢足,目指氣使,是為賢耳。故謂居官而置富者為雄杰,處奸而得利者為壯士。兄勸其弟,父勉其子,俗之敗壞,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贖罪,求士不得真賢,相守②崇財利而誅不行之所致也?!敖裼d至治,致太平,宜除贖罪之法。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輒行其誅,亡但免官,則爭盡力為善,貴孝弟,賤賈人,進真賢,舉實廉,而天下治矣?!眴韬簦袢罩?,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來,黷貨之風日甚一日。國維不張,而人心大壞,數(shù)十年于此矣。《書》曰:“不肩好貨,敢恭生生,鞠人謀人之保居,敘欽?!雹鼙厝缡嵌罂梢粤⑻街?。貢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販賣,與民爭利。犯者輒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議今亦可行。自萬歷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場渡市集,無不屬之豪紳,相沿以為常事矣。(取材于顧炎武⑤《日知錄》)【注】①便巧史書: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諸侯國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號萬歷。④“不肩好貨”句:大意是不任用貪財?shù)娜?,而舉用懂得養(yǎng)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顧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辟地廣境數(shù)千里

廣:寬廣B.遂從嗜欲

從;放縱C.則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

操切:脅迫D.黷貨之風日甚一日

黷:貪求7.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A.無不屬之豪紳

行一切之變B.是以天下奢侈

相沿以為常事矣C.則擇便巧史書……者

則爭盡力為善D.數(shù)十年于此矣

今日之變,有甚于此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與刑措亡異同把刑罰擱置起來差不多B.悖逆而勇猛者貴于官違反正道又兇猛的人比官員的地位還高C.相守選舉不以實及有贓者相守中選拔推舉官吏不按實情的以及收受賄賂的人D.國維不張國家綱紀制度形同虛設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與推斷,不正確的一項是A.顧炎武引用貢禹的上書,旨在以史為鑒,說明廉之可貴。B.漢孝文帝時,崇尚廉潔,官場清約,賞罰分明,風氣純正。C.武帝后期,世風敗壞到極點,父兄規(guī)勸子弟要潔身自好。D.顧炎武認為,任用廉潔愛民的人為官是治理好國家的根本。10.根據(jù)第二段內容,用自己的話分條概括“贖罪之法”滋生了哪幾方面弊端?!尽?022年】一、(2022·全國乙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大也。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曰:“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曰:“在德不在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放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余胥。咸刈厥敵,靡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碧?,邵公入,王曰:“為之奈何?”邵公對曰:“有罪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鄙酃?,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悲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标套釉唬骸俺悸勚瑯焚t而哀不肖,守國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惫?,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yǎng),鰥寡有室。晉平公春筑臺,叔向曰:“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蹦肆T臺役。(節(jié)選自《說苑?貴德》)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饑者則食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B.“而湯放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zhàn)》)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D.“公悲之”與“心中??啾保ā犊兹笘|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項是(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玉。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yǎng)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nóng)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二、(2022·新高考1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寡人謀,奈何?”孟嘗君曰:“有諸侯之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缸又幸玻 敝貫橹s車百乘。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孟嘗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蓖踉唬骸翱傻寐労酰俊泵蠂L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為趙蔽也,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國門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曰:“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曰:“君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割地請講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B.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C.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D.今趙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鞍俪恕薄扒С恕背S米鞅Φ拇Q。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12.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xiàn),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只?,割地給魏國,魏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14.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三、(2022·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刑賞忠厚之至論【宋】蘇轍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勝于斯民也。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為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為而召之也。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后能勝之矣。故寧委之于利,使之取其優(yōu),而吾無求勝焉。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xiāng)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如此,然后知吾之用刑,而非吾之好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富貴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于刑,其跡可以引而置之于無罪;其功與之而至于可賞,排之而至于不可賞。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圣人不然,以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賞、可以無賞,無賞,而害于信。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而無憾于其上;與其名器之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為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曰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蓋欲其思而得之也。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無以見于民矣。(選自《蘇轍集》)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民自為而召之也

召:招致B.故寧委之于利

委:交付C.而無憾于其上

憾:遺憾D.與之而遂因以勸之焉耳

勸:勉勵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

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B.然后知吾之用刑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C.若是二者而不以與民

求人可使報秦者D.蓋欲其思而得之也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現(xiàn)了作者“汪洋澹泊”的文風。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映了作者儒家仁政治國的思想。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力壓制百姓,而應讓百姓得到更多好處,順應百姓愿望。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人,進行刑賞,其他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17.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選自蘇轍《史官助賞罰論》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2)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2021年】一、(2021·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答謝景山①書[宋]蔡襄襄頓首景山足下:夏中辱示新文數(shù)十篇,其間景山所稱道而仆所不愿為者,因事往問,幸而時中,欲景山思而從之,不敢陳于文辭也。近蒙示書,盈千百言,引喻稱類,若固守而不移者。某欲終不言,然使景山固而不移,特唱于人,亦某過之大者也。某嘗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語于人,今而曰:“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蹦持^由道而學文,道至焉,文亦至焉;由文而之道,困于道者多矣,是故道為文之本,文為道之用。與其誘人于文,孰若誘人于道之先也?景山前書主文辭而言,故有是云,襄豈敢鄙文詞哉?顧事有先后耳。襄之為文,無能過人,其句讀高下,時亦類乎古人,無足怪也。又病景山嗟世人之不知己,務以文詞求于有位,今而曰:“吾以文求正于有位,于道為無枉。古之人重其自進,我仕且困墜,求知于人無愧?!庇衷疲骸霸跀?shù)頃田,必歸耕海上?!本吧胶螛酚谧赃M,而勇于自退乎?是未離乎躁也。妄者易進而難退,狷者難進而易退,妄與狷,君子皆不由也。君子之于進退,唯其道而已矣。景山又多取前世重人自進為比,苛有異于襄之說,雖前世重人,襄不從矣,其稱仲尼、佛肸②召而欲往,孟子不遇于魯侯,斯二者何求哉?委乎天而待用者也。又病景山恤仕宦之顛躓,今而曰:“非恤美仕之未得,憤意外之橫辱?!彼挂嗑吧轿粗寂c?夫圣人之言,吾畏之;賢者之規(guī),吾愧之。有人加言于我,吾置其喜怒而辨其枉直。使其言蹈乎圣人賢者之說,吾畏而且愧焉;其言異于是,吾將憫之,豈暇受而為辱乎?小人之辱,君子不辱也。景山取之哉,取之哉,抑憤之心日益損矣!景山又云: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未必能如己之恬然不茍也。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如景山且不能見信,尚何望于眾人?雖然,襄無求信于人,自信甚明。身之窮泰,不得而知之,為學遠近,力窮則已,其所自信者,不卻行而利動也。今日視前日,猶能樂其所是,而恨其所不至;使年益加而慮益廣,豈肯舍所樂而從所恨哉!與景山別久,思一相見,以道所懷,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不宣。襄頓首上。(選自《全宋文》)【注】①謝景山:謝伯初,字景山,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天圣二年(1024)進士,官許州法曹,有《謝景山詩集》。②佛肸(xǐ):人名,與孔子同時。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特唱于人唱:稱道,贊揚。B.某嘗病景山好稱學韓杜筆?。号u,不滿。C.君子皆不由也由:遵循,遵從。D.而恨其所不至恨:遺憾,后悔。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困于道者多矣移其栗于河內B.委乎天而特用者也惜其用武而不終也C.若使襄年四十而卑辱其翼若垂天之云D.以道所懷作《師說》以貽之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認為,“道”是“文”的銀本,“文”是“道”的體現(xiàn),對謝景山沉溺文辭,倒置文道的寫作傾向,抱有質疑、商榷的態(tài)度。B.謝景山年過四十,仕途不順、感嘆世間少有知己伯樂,怨憤自己遭受意外欺辱,急于以文求進,卻又輕言放棄,常常急躁不安。C.作者希望謝景山能潛心向道,增進才識,不輕易為他人言語議論左右,不仿效前代高位之人自進的方式,不攀附孔、孟圣人。D.本文采用逐層辯駁的手法,表達作者淡泊名利,樂學自信,溫厚雅正的處事態(tài)度,行文真誠坦蕩,理直氣剛。措辭精確凝練。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今雖諄諄其詞非求勝于景山蓋陳己之所守抑未知景山以為非是也誠以為非是幸亦語焉襄不敢憚煩于屢告也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話。(1)既師其意,又師其辭,何患?且嗜退之文辭,欲誘人同所樂也。(2)襄又復而讀之,益悲,豈行己之謬與?【【2020年】一、(2020·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上曾子固龍圖①書[宋]張耒某嘗以謂君子之文章,不浮于其德,其剛柔緩急之氣,繁簡舒敏之節(jié),一出乎其誠,不隱其所已至,不強其所不知,譬之楚人之必為楚聲,秦人之必衣秦服也。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故因其言而求之,則潛德道志,不可隱伏。蓋古之人不知言則無以知人,而世之惑者,徒知夫言與德二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言而疑其行。嗚呼!是徒知其一,而不知夫君子之文章,固出于其德,與夫無其德而有其言者異位也。某之初為文,最喜讀左氏、《離騷》之書。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身,其氣道,其趣高,故其言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顧右挽,中疑其迂,然至誠惻怛于其心,故其言周密而不厭??己跗浣K,而知其仁也憤而非懟也,異而自潔而非私也,彷徨悲嗟,卒無存省之者,故剖志決慮以無自顯,此屈原之忠也。故其文如明珠美玉,麗而可悅也;如秋風夜露,凄忽而感惻也;如神仙煙云,高遠而不可挹也。惟其言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自三代以來,最喜讀太史公、韓退之之文。司馬遷奇邁慷慨,自其少時,周游天下,交結豪杰。其學長于討論尋繹前世之跡,負氣敢言,以蹈于禍。故其文章疏蕩明白,簡樸而馳騁。惟其平生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時有感激而不泄者。韓愈之文如先王之衣冠,郊廟之江鼎俎,至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攬,則極言語之懷巧,有不足以過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蓋不試遇矣。然其犯人主,忤權臣,臨義而忘難,剛毅而信實,而其學又能獨出于道德滅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則愈之文章雖欲不如是,蓋不可得也。自唐以來,更五代之紛紜。宋興,鋤叛而討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大定,兵戈不試,休養(yǎng)生息,日趨于富盛之域。士大夫之游于其時者,談笑佚樂,無復向者幽憂不平之氣,天下之文章稍稍興起。而廬陵歐陽公始為古文,近揆兩漢,遠追三代,而出于孟軻、韓愈之間,以立一家之言,積習而益高,淬濯而益新。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而歐陽公于是時,實持其權以開引天下豪杰,而世之號能文章者,其出歐陽之門者居十九焉。而執(zhí)事實為之冠,其文章論議與之上下。聞之先達,以謂公之文其興雖后于歐公,屹然歐公之所畏,忘其后來而論及者也。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ㄟx自《張耒集》,標點有改動)【注】①曾鞏:字子固。龍圖:宋代官職名。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惟其言不浮乎其心浮:顯現(xiàn) B.纂孔孟之余緒以自立其說纂:繼承C.兵戈不試試:使用 D.近揆兩漢,遠追三代揆:揣度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一出乎其誠飄飄乎如遺世獨立 B.有不足以過之者此小大之辯也C.剛毅而信實勞苦而功高如此 D.日趨于富盛之域趙嘗五戰(zhàn)于秦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作者在給曾鞏的信中,不僅表現(xiàn)出對屈原文章的喜愛,也顯示出對屈原仁而無私、氣遒趣高人格的理解與欣賞。B.作者用知人論世的方法,評價司馬遷和韓愈因觸犯君主,遭遇災禍,一生理想郁結于心,而文風典雅,如同廟堂禮器。C.文章以言與德的關系為中心,探討了三代至宋的君子之文,認為語言無論華美、簡樸、迂曲還是疏蕩,都可從文中探得其道德和志向。D.本文通過對司馬遷、韓愈、歐陽修等人的評價,表達了作者的文學觀點;語言整散結合,鋪陳手法的運用,增添了說理氣勢。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某自初讀書即知讀執(zhí)事之文既思而思之廣求遠訪以日攬其變嗚呼如公者真極天下之文者歟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丘明之文美矣,然其行事不見于后,不可得而考。(2)而后四方學者,始恥其舊而惟古之求。二、(2020·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吾家在唐為輔相者六人,廉直忠孝,世載令聞。念后世不可事偽國、茍富貴,以辱先人,始棄官不仕。東徙渡江,夷于編氓。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鄉(xiāng),家法凜然,久而弗改。宋興,海內一統(tǒng)。陸氏乃與時俱興,百余年間文儒繼出,有公有卿,子孫宦學相承,復為宋世家,亦可謂盛矣!然游于此切有懼焉,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約,而敗于奢靡。游童子時,先君諄諄為言,太傅①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終身未嘗為越產(chǎn);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晚歸魯墟,舊廬一椽不可加也。楚公②少時尤苦貧,革帶敝,以繩續(xù)絕處。秦國夫人③嘗作新襦,積錢累月乃能就,一日覆羹污之,至泣涕不食。姑嫁石氏,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曰:“昏耄不省是誰生日也。”左右或匿笑。楚公嘆曰:“吾家故時,數(shù)日乃啜羹,歲時或生日乃食籠餅,若曹豈知耶?”是時楚公見貴顯,顧以啜羹食餅為泰,愀然嘆息如此。游生晚,所聞已略;然少于游者,又將不聞。而舊俗方已大壞。厭黎藿,慕膏粱,往往更以上世之事為諱,使不聞。此風放而不還,且有陷于危辱之地、淪于市井、降于皂隸者矣。復思如往時安樂耕桑之業(yè)、終身無愧悔,可得耶?嗚呼!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子孫戒之,尚無墮厥初。(節(jié)選自宋·陸游《放翁家訓·序》)【注】①太傅:陸游的高祖。②楚公:陸游的祖父。③秦國夫人:陸游的祖母。出作入息,農(nóng)之治生也;居肆成事,工之治生也;貿遷有無,商之治生也;膏油繼晷,士之治生也。然士為四民之首,尤當砥礪表率,效古人體天地、育萬物之志,今一生不能治,何云大丈夫哉!治生非必蠅營營逐逐、妄取于人之謂也。若利己妨人,非唯明有物議、幽有鬼神,于心不安,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夫儉者,守家第一法也。故凡日用奉養(yǎng),一以節(jié)省為本,不可過多。寧使家有贏余,毋使倉有告匱。且奢侈之人,神氣必耗,欲念熾而意氣自滿,貧窮至而廉恥不顧。儉之不可忽也若是夫!(節(jié)選自宋·葉夢得《石林治生家訓要略》)7.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載令聞令:美好B.革帶敝敝:破舊C.厭藜藿厭:滿足D.毋使倉有告匱匱:缺乏8.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以辱先人夫夷以近,則游者眾B.積錢累月乃能就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C.且有陷于危辱之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D貧窮至而廉恥不顧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9.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A.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B.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C.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D.仕而至公卿命也/退而為農(nóng)/亦命也若夫/撓節(jié)以求貴/市道以營利/吾家之所深恥10.下列句子全都符合陸游所說“常成于困約”的一組是()①東徙渡江,夷于編氓②終身未嘗為越產(chǎn)③舊廬一椽不可加也④革帶敝,以繩續(xù)絕處⑤歸寧,食有籠餅,亟起辭謝⑥淪于市井、降于皂隸A.①③⑤ B.②③④C.①④⑤ D.②④⑥11.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〢.陸游緬懷了舊時家風,針對當時有族人貪圖享樂的現(xiàn)象,表達了對家風難繼的憂慮。B.葉氏家訓告誠族人應該節(jié)制欲望,謙遜恭謹,修身養(yǎng)性,以利于守家治生。C.陸氏家族復興,緣于堅守家風;葉氏族人以先祖中的土農(nóng)工商為榜樣,各安其分。D.陸文借祖先的實例闡明家訓的主旨,葉文通過假設來論說不善治生的危害。12.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家人有少變其舊者,輒不懌。(2)況其禍有不可勝言者矣,此豈善治生歟?13.請概括陸游、葉夢得二人對家風的要求有何異同。【【2019年】一、【2019年高考北京卷】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題。(共19分)左氏《國語》,其文深閎杰異,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說多誣淫,不概于圣。余懼世之學者溺其文采而淪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本諸理,作《非國語》。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1】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實震,是陽失其所而鎮(zhèn)陰也。陽失而在陰,川源必塞。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若國亡,不過十年。十年,數(shù)之紀也。夫天之所棄,不過其紀。”是歲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滅,周乃東遷。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陰與陽者,氣而游乎其間者也。自動自休,自峙自流,是惡乎與我謀?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惡乎為我設?彼固有所逼引,而認之者不塞則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糜百物;畦而灌者,必沖蕩濆激以敗土石。是特老婦老圃者之為也,猶足動乎物,又況天地之無倪,陰陽之無窮,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會或離,或吸或吹,如輪如機,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國必亡。人乏財用,不亡何待?”則又吾所不識也。且所謂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則吾既陳于前矣;人也,則乏財用而取亡者,不有他術乎?而曰是川之為尤!又曰:“天之所棄,不過其紀?!庇跏衷?!吾無取乎爾也。(取材于柳宗元《非國語》)注釋:【1】伯陽父:周朝大夫?!?】澒洞轇轕:彌漫無際廣闊深遠。7.下列對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堯、舜之道 由:沿著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④是惡乎與我謀 惡乎:于何、怎么會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爛⑥抑人事乎 抑:還是⑦吾既陳于前矣 既:既然⑧不有他術乎 術:途徑、原因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8.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其文深閎杰異《國語》文章深刻宏闊杰出特異B.其說多誣淫其中所言多是誣陷和混亂的C.彼固有所逼引以上事物本來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條件D.又況天地之無倪又何況天地廣闊無邊9.根據(jù)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柳宗元認為世人因喜好《國語》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撥亂反正。B.伯陽父將三川震、源塞和國亡聯(lián)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應”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的。C.柳宗元以老婦烹調、老圃灌園類比,說明自然界自動自休的機理是可以被認識的。D.此文表達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對迷信的觀點,體現(xiàn)了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10.將下面語句譯為現(xiàn)代漢語。(4分)①認之者不塞則惑②吾無取乎爾也11.文章第三段對伯陽父的說法進行了批駁,請具體說明該段是如何逐層展開批駁的。(6分)二、【2019年高考北京卷】根據(jù)要求,完成第12題。(共5分)12.閱讀下面《論語》的文字,回答問題。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1】也。貧與殘,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2】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墩撜Z?里仁》)注釋:【1】處:處在、居處。【2】造次:倉促之間。①“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達了孔子的什么思想?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睏畈墩撜Z譯注》認為,“得之”應改為“去之”;也有學者認為,“不以其道得之”的“不”字應刪去。請根據(jù)以上兩種不同解讀,分別解釋句意。三、【2019年高考天津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3題。衡州新學記[宋]張孝祥先王之時,以學為政,學者政之出,政者學之施,學無異習,政無異術。自朝廷達之郡國,自郡國達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學,則為奇言異行;政不于學,則無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而有卒歲之憂。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風俗同,惟是故也。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居處之安,飲食之豐,訓約之嚴,先王之時未必有此;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一視薄書期會①之事,則曰:“我方為政,學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其學與政之分與!國家之學至矣,十室之邑有師弟子,州縣之吏以學名官,凡豈為是觀美而已?蓋欲還先王之舊,求政于學。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則士大夫與學者之罪也。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中遷之城南,士不為便,而還其故,則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學,據(jù)瀟、湘之會,挾山岳之勝。其遷也,新室屋未具。提點刑獄王君彥洪、提舉常平鄭君丙、知州事張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責均,雖日不?暇,然知夫學所以為政,兵其細也,則謂教授蘇君總龜,使遂葺之。居無何而學成,兵事亦已,環(huán)三君之巡屬,整整稱治。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而余獨表而出之,蓋樂夫三君識先王所以為學之意,于羽檄交馳之際,不敢忘學,學成而兵有功,治有績,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凡衡之士,知三君之心,則居是學也,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不但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澤民之業(yè)。使政之與學復而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明年八月旦,歷陽張某記。(選自《于湖居士文集》)[注]①期會:按規(guī)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學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號。8.對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元元本 元:探索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時 望:察看C.顧卒未有以當上意者 當:符合D.兵其細也 細:小事9.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不耕不耘,則無所得食位卑則足羞B.后世之學,蓋盛于先王之時矣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C.士不為便,而還其故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不敢興兵以拒大王10.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斷句最合理的一項是(3分)A.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B.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C.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D.然學自為學/政自為政/群居玩歲自好者/不過能通經(jīng)緝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則昔之/所習者/旋以廢忘11.以下六句話分編為四組,全都屬于作者贊賞的觀點或做法的一組是(3分)①學無異習,政無異術②君臣上下,視吾之有學,猶農(nóng)之有田③我方為政,學于何有④衡之學曰石鼓書院云者,其來已久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學也⑥不專章句之務,而亦習夫他日所以為政A.①②⑥ 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⑤12.下列對文章的理解與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分)A.作者認為先王之時,學習是施政的基礎,學政一體,緊密結合,君臣上下都重視學習,就像農(nóng)民重視耕耘一樣。B.石鼓書院搬遷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彥洪、鄭丙、張松三位官員克服困難,為重新修建書院做出了重要貢獻。C.作者主張為學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為讀書的唯一目標,而應研習經(jīng)世致用之學,為官后施行有益于國計民生之政。D.文章以駁論為主,采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批評了后世學者獲取科第做官后廢忘所學、政學分裂的現(xiàn)象。13.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此人倫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分)(2)則余安得不為之言,以勸夫為政而不知學者耶?(3分)(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國家將于是而有獲與?。?分)四、【2019年高考江蘇卷】閱讀材料,完成22~24題。(10分)題自書杜拾遺詩后徐渭余讀書臥龍山之巔,每于風雨晦暝時,輒呼杜甫。嗟乎,唐以詩賦取士,如李杜者不得舉進士;元以曲取士,而迄今嘖嘖于人口如王實甫者,終不得進士之舉。然青蓮以清平調三絕寵遇明皇實甫見知于花拖而榮耀當世彼拾遺者一見而輒阻僅博得早朝詩幾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勝述。為錄其詩三首,見吾兩人之遇,異世同軌。誰謂古今人不相及哉!22.用斜線“/”給上面文言文中的劃線部分斷句。(限5處)(5分)23.王實甫的雜劇代表作為《▲》,期中男女主人公是▲、▲。(3分)24.根據(jù)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內涵。(2分)五、【2019年高考浙江卷】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題。(20分)《宗子相①集》序(明)王世貞嗚呼!此廣陵宗臣子相之詩若文。武昌吳國倫傳之,而吳郡王世貞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龍奮,公轉角立。愛至潘陸衍藻,太沖修質,沈宋麗爾,必簡岳岳,李杜并驅,龍標脫銜。古之豪杰于辭者,往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日,余與李攀龍于鱗燕中游也,子相抉吳生暨天目徐生來。子相才高而氣雄,自喜甚,嘗從吳一再論詩,不勝,覆酒盂,嚙之裂,歸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嘔血也。當其所極意,神與才傅,天竅自發(fā),叩之冷然中五聲,而誦之爽然風露襲于腋而投于咽,然當其所極意而尤不已,則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者,亦間離得之。夫以于鱗之材,然不敢盡斥矩鍍②而創(chuàng)其好,即何論世貞哉?子相獨時時不屑也,曰寧瑕無堿。余則無以難子相也。諸善子相者,謂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間是非子相者,謂子相欲途津而棄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結撰之思,際吾才之界,以與物境會。境合則吾收其全瑜,不合則吾姑取其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時時上弱,以次馳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勝,而無再不勝,如是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沖、必簡、龍標小自貶損,而附于諸賢之驥,子相甘之哉。子相于文筆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奪今之耳觀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縣是不朽矣。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善文士無毛發(fā)之用。子相獨不然。為考功郎④有聲,以不能附會,非久出參⑤藩落。屬有島寇事⑥,在席吏民,調兵食,規(guī)摹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為儒生師帥。比死,家祀而人哭之,則子相居恒不鐸,謂:“麒麟風皇,寧能并雞犬用乎?不得之,不能為圣世。吾厭吾雞犬,行去矣!”于鱗大賞之,為詩曰:“一為麟風言,三嘆加饗食?!逼湓汲终撊舸恕#ㄟx自《弇州山人四部稿》,有期節(jié))【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與李攀龍(字于鱗)、王世貞、吳國倫等六人合稱明代“后七子”。②矩錢:猶規(guī)則、法度。③堿:似玉的石頭。④考功郎:吏部官員。⑤參:這里指擔任布政參議。⑥島寇事:指倭寇侵擾福建沿海。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叩之泠然中五聲 中:符合。B.余則無以難子相也 難:詰問。C.字不得累句 累:積累。D.以不能附會 附會:依附(權貴)。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A.氣有所不相入而相為用。 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B.夫以于鱗之材 夫人之相與C.以與物境會 不賂者以路者喪D.規(guī)摹為一方冠 君為我呼入1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文章起筆就勾畫了從建安到盛唐群雄爭勝的詩壇景象,為下文高度評判宗臣的才華和成就提供了一個氣勢恢宏的文學史背景。B.宗臣憑著才氣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語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龍和王世貞都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所以宗臣對他們兩人很不屑。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職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為儒生師帥”。他曾擔任的考功郎屬于京官,“出參閨藩”是離開京城到福建任職。D.文章將議論與描寫結合,使闡發(fā)主張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對宗臣與人論詩時動作的描寫,雖只寥寥數(shù)筆,其形象就躍然紙上。17.用“/”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3分)以子相之詩足無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盡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沒悲夫然具是不朽矣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8分)(1)則豈盡人力哉?蓋亦有造物微旨矣。(4分)(2)世之立功名、尚通顯者,日譏薄文士無毛發(fā)之用。(4分)【【2018年】一、(2018年北京卷)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下面5題。(1)積微,月不勝【1】日,時不勝月,歲不勝時。凡人好傲慢小事,大事至然后興之務之,如是則常不勝夫敦比【2】于小事者矣。是何也?則小事之至也數(shù),其懸【3】日也博,其為積也大。大事之至也稀,其懸日也淺,其為積也小。故善日者王,善時者霸,補漏者危,大荒者亡。故王者敬日,霸者敬時,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亡國至亡而后知亡,至死而后知死,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霸者之善著焉,可以時記也,王者之功名,不可勝日志也。財物資寶以大為重,政教功名反是,能積微者速成?!对姟吩唬骸暗螺挕?】如毛,民鮮克舉之?!贝酥^也。

(取材于《荀子》)注釋:【1】勝,超過。本句意思是,月不如日重要?!?】敦比:注重從事。本句意思是,像這樣,那么只顧處理大事的就不如注重從事小事的?!?】懸:懸掛,此處意思是存在?!?】輶:分量輕。(2)使治亂存亡若高山之與深谿,若白堊之與黑漆,則無所用智,雖愚猶可矣。且【1】治亂存亡則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見、如可不見。故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猶尚有管叔、蔡叔之事【2】與東夷八國不聽之謀。故治亂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則大物不過矣。魯國之法,魯人為人臣妾于諸侯,有能贖之者,取其金于府。子貢贖魯人于諸侯,來而讓,不取其金??鬃釉唬骸百n失之矣。自今以往,魯人不贖人矣?!比∑浣?,則無損于行;不取其金,則不復贖人矣。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鬃釉唬骸棒斎吮卣缯咭?。”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取材于《呂氏春秋》)

注釋:【1】且:連詞,表示轉折?!?】管叔、蔡叔之事:指叛逆之事。8.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時不勝月時間:季節(jié)B.僅存之國危而后戚之戚:為……悲傷C.智士賢者相與積心愁慮以求之相與:一同、都D.取其金,則無損于行行:行為9.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故善日者王王者敬日B.亡國之禍敗不可勝悔也不可勝日志也C.此之謂也若白堊之與黑漆D.察其秋毫其人拜之以牛10.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小事之至也數(shù)小事出現(xiàn)得很頻繁B.大荒者亡政事很荒疏的國家就會滅亡C.霸者之善著焉霸主的功業(yè)很顯赫D.賜失之矣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