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11《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_第1頁
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11《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_第2頁
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11《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_第3頁
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11《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_第4頁
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11《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11《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跟著南朝山水書札學寫景——《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整合教學

文本分析

《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兩篇都是尺牘小品文,都是借用景物之美,抒發(fā)的作者的情感,同時作者在寫景的筆法上值得學生品味學習。

故第三單元課型探究上,整合兩篇小品文,形成寫作型課型,從寫景的角度賞析兩篇文章,并學會寫景的方法。

知識目標:反復吟誦,發(fā)感動,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熟練背誦。

技能目標:在自主品讀、合作交流中,學習描寫山水之景的方法。

情感目標:知人論世,通過學習兩篇文章,初步了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戰(zhàn)亂頻發(fā)的時代特征,理解南朝文人的山水情感。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問題導入:大聲朗讀文章標題及文章,分享你們的發(fā)現,兩篇文章在題材、語言特點及內容上有什么共同點?

二、深入研讀

(一)宏觀看山水之構思

讀一讀:兩篇描寫南朝山水的文章,找出兩篇文章對山水的概括(請用原文的話回答,并翻譯出來)

《答謝中書書》:山川之美,古來共談。(譯文: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談賞的。)

《與朱元思書》:奇山異水,天下獨絕。(譯文:奇山異水,天下獨一無二的。)

再次讀一讀:兩篇文章寫山水的內容,說說你有哪些發(fā)現?用下面句式回答:

在(《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除了寫山還有水,還寫了(特點+景物),這真是一副生動自然風景圖。

書信的目的是為了“盡言釋懷“__________________,兩篇除了描寫景物以外,你還能找到作者情感表達的句子嗎?大聲地有感情讀出來,并翻譯出來。

《答謝中書書》: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yù)其奇者。(譯文: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異的景色了。)

《與朱元思書》: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譯文:那些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那些整天忙于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小結:結構層次要明晰

山水之景拓寬寫

表達手法多樣化

(二)細觀看山水之描寫

模塊一:橫向必讀,品空間之妙

受陶淵明、謝靈運山水詩文的深刻影響,南朝士人普遍將創(chuàng)作目光投向自然,主動走近自然、發(fā)現自然、感受自然和抒寫自然,于是山水審美意識逐漸興起。因此在山水的描寫上,注重自然真實。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

——陶淵明

“俯濯石下潭,仰看條上猿。”

——謝靈運

不難發(fā)現:俯仰之間見自然。

比讀兩段文字,俯仰之間,你發(fā)現了什么樣的自然。

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在(《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發(fā)現了(概括特點)的自然,因為_________________。(結合原文進行分析)

示例:我在《答謝中書書》發(fā)現了剛柔并濟之本色的自然,因為從“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視角的變化之下,山云一體凸顯山之雄壯,流水清澈盡顯水之柔情,石壁色彩映襯之下,更顯絢爛,一剛一柔,彰顯自然之本色。

總結:《答謝中書書》:剛柔并濟之本色自然;通明闊達之自然

《與朱元思書》:靈動多變之自然、巍峨繁榮之自然,音韻和諧之自然,

如何寫出空間之妙,凸顯自然之真實,現在你們知道了嗎?要有變化,要有什么變化呢?

感官變化、視覺變化、光影變化,形態(tài)變化。

寫作筆法小結:

俯仰之間見自然,包羅萬象收眼底。

剛柔并濟顯本色,空間時間快轉換。

視角變化水態(tài)換,視覺聽覺有意境,

動靜結合活力顯,陰暗交替現光影。

模塊二:橫向比讀,品詞語之妙

南朝士子自然審美意識的覺醒,其突出表現即是在模山范水時注意“氣韻”說的創(chuàng)作實踐。《南齊書·文學傳論》云:“文章者,蓋情性之風標,神明之律呂也,蘊思含毫,游心內運,放言落紙,氣韻天成。"氣韻”在南朝文人的眼中,即是山水皆有生命,萬物皆有性靈。

而文章之氣韻,重在動詞。讀一讀兩篇文章,找一找動詞,說說動詞的精妙之處?(抓動詞,從而分析出景物的特點)請用下面的句式回答:

我選擇(《答謝中書書》/《與朱元思書》)中的(原句),這句話中的寫得極其精妙,寫出了_________________。(特點)

示例:我選擇《答謝中書書》中“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這句話中的“入"寫得極其精妙將山峰與白云融為一體,讓二者產生了意神的互動,更將靜態(tài)的山動態(tài)化,也凸顯了作者心與神的流動。

如何讓山水有生命,萬物有性靈?

要用動詞,適當使用疊詞、擬聲詞,同時恰當的修辭手法可以讓山水的靈動凸顯出來。

總結詞語精妙:

自然萬物皆有靈,模山范水看氣韻。

動詞使用顯生機,化靜為動凸情態(tài)

對比比喻增律動,生命形態(tài)多樣化。

自然聲律增動感,疊詞數詞強特點。

(三)中觀品山水之情感

在兩位作者的筆下,山不再僅是山,水不再盡是水,他們與人都成了自然中的一切,再次讀一讀,寫景文段。

背景引入: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政治黑暗,世族門閥觀念森嚴,朝代更迭頻繁,戰(zhàn)亂不斷,使得民族長期處于分裂狀態(tài),人民生活艱辛,精神和心理上承受極大痛苦。

此刻再讀,此刻再讀文章抒情議論句,說說你讀出了什么情感?

宗白華曾說晉人的生活態(tài)度:“用有新的人生感受無限的世界”他還說過:“美應當感受其過程本身,而不是外在的虛榮。

預設:政治的丑惡,社會的黑暗,唯有自然之本真才能撫慰文人志士失落惆悵之意,因此自然之中流淌著失意士人淡淡的惆悵與不甘的悲憤,批評世俗生活的喧囂紛擾。寄情山水,追求本真自由的生活狀態(tài),擺脫世俗束縛的肆意之情。

知人論世之陶弘景:陶弘景“年十歲,得葛洪《神仙傳》,晝夜研尋,便有養(yǎng)生之志。謂人曰:‘仰青云,睹白日,不覺為遠矣?!?

十五歲時作《尋山志》表達對世情之厭惡,心向自然的志愿,其文曰:“倦世情之易撓,乃杖策而尋山。既沿幽以達峻,實窮阻而備艱?!谑巧l(fā)解帶,盤旋巖上,心容曠朗,氣宇調暢?!?/p>

陶弘景隱居茅山后,他常謂門人曰:“吾見朱門廣廈,雖識其華樂,而無欲往之心。望髙巖,瞰大澤,知此難立止,自恒欲就之。且永明中求祿,得輒差舛;若不爾,豈得為今日之事。豈唯身有仙相,亦緣勢使之然。"

知人論世之謝靈運:謝靈運出身名門,才能出眾,認為自己應當參與時政機要,不料在朝廷中處處受排擠,在朝不得志,仕途坎坷。為了擺脫自己的政治煩惱,謝靈運才轉而投人放浪山水,寄托情懷。

“美人竟不來,陽阿徒晞發(fā)”——謝靈運《石門巖上宿》

他以美女喻友人,表達了缺少知音落寞情緒,希望有志同道合、情趣相通的朋友與自己共賞美景。

知人論世之吳均:南朝時期,門閥世族牢牢掌握統(tǒng)治大權,世族門第觀念不斷加強,排斥和歧視寒人的社會觀念也在加強,世族把許多起家官職劃為清濁,規(guī)定自己的勢力范圍,排斥世族集團的寒門來擔任,而吳均則是寒門出身,又因私自撰著史書,觸怒梁武帝,終被免職。

子云好飲酒,家在成都縣。

制賦已百篇,彈琴復千轉。

敬通不富豪,相如本貧賤。

工作失職人,包山一相見。"

——吳均《贈周散騎興嗣》

《楚辭·九辯》曰:“貧士失職而志不平”,可見,吳均確是一個有志氣和雄心的寒士。

再讀一讀文章的抒情議論句,說說你讀出的情志之中有何不同?

預設:“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茫茫欲界唯我陶弘景能與你謝中書共賞山水。雖知音難覓,而我卻知音一人,歸隱之心并未有孤獨之意。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更有一種心靈療慰之感,更有是一種無可奈何的“假隱”,他的隱逸之舉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