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秋】高一物理目標(biāo)強(qiáng)基計劃練習(xí)冊_第1頁
【2021-秋】高一物理目標(biāo)強(qiáng)基計劃練習(xí)冊_第2頁
【2021-秋】高一物理目標(biāo)強(qiáng)基計劃練習(xí)冊_第3頁
【2021-秋】高一物理目標(biāo)強(qiáng)基計劃練習(xí)冊_第4頁
【2021-秋】高一物理目標(biāo)強(qiáng)基計劃練習(xí)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目 錄目 錄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第1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第1講第2講第2講運動學(xué)綜合應(yīng)用運動學(xué)實驗第3運動學(xué)實驗第3講第4講第4講受力分析方法靜力平衡第5靜力平衡第5講第6講第6講力矩平衡期中復(fù)習(xí)第7期中復(fù)習(xí)第7講第8講第8講牛頓運動定律應(yīng)用參考答案44參考答案課程學(xué)習(xí)資料課程同步:強(qiáng)基拓展:競賽拓展:

王后雄學(xué)案教材完全解讀、中學(xué)教材全解、五年高考三年模擬高中同步版、典中點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趙凱華)、重難點手冊、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直通車、名牌大學(xué)自主招生高效備考.物理、中學(xué)奧林匹克競賽物理教程力學(xué)篇、電磁學(xué)篇(程稼夫)、力學(xué)(舒幼生)、新概念高中物理讀本(趙凱華)預(yù)習(xí)指南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5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5PAGE4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4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第1講1物體做勻減速直線運動某時刻速度為11m/經(jīng)2s速度變?yōu)?m/則物體的加速度( )

?6m/s22物體第1s由靜止向右做加速度為1m/s2的勻加速直線運動第2s的加速度方向向左大小不變以后每隔1s加速度的方向都改變一次但大小不變則1min后物體( )A.原位置 B.原位置左邊0.5mC.原位置右邊30m D.原位置右邊60m310m/s階段物體均做勻變速運動則上行和下滑階段物體運動的加速度之比a1= : 。a2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4v0an2移( )2v022a

(n2?

v022a

(n?

v0222an2

v022a

(n?1)5OABCAB之間的距離l1=3mBC2=4ml1l2OAl()3 4 8 25A.4m B.3m C.25m D.8m6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第s內(nèi)的位移是m第s內(nèi)的位移是m則其加速度( )

以上均不對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3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3PAGE4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4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7一個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從開始運動起連續(xù)通過三段位移的時間分別是1s2s、3s這三段位移的長度之比和這三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之比分別( ).1:22:321:2:3.1:2:31:1:1

.1:23:331:22:32.1:3:51:2:38站臺上有一觀察者在火車由靜止啟動時站在第一節(jié)車廂前端的附近第一節(jié)車廂在5s內(nèi)駛過此人,設(shè)火車做勻加速運動則第十節(jié)車廂駛過此人的時間為 。9高樓墜物很危險某樓高100m從樓頂落下一顆小石子則小石子落到地面的速度約( )A.10m/s B.40m/s C.60m/s D.100m/s甲乙兩球從同一高處相隔1s先后自由下落在下落過程( )AC.兩球距離始終不變

B.兩球速度差越來越大D.兩球距離越來越大一個物體從某高度做自由落體運動,它在第1sg=10m/21s物體在空中運動的時間。物體開始下落時離地面的高度。

內(nèi)的位移恰好等于它最后1s

內(nèi)位移的

14,取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5第1講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PAGE5PAGE8PAGE82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5132mg10m/2)此屋檐離地面多高?滴水的時間間隔是多少?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第2講運動學(xué)綜合應(yīng)用第2講1小球每隔0.2s從同一高度拋出做初速度為6m/s的豎直上拋運動設(shè)它們在空中不相碰第1個小球在拋出點的上方能遇到的小球個數(shù)g取10m/2( )3個

4個

5個

6個2一個物體在地面上某一高處以大小為v0的速度豎直向上拋出落地時的速度大小為若空氣阻力不計( )

v2+v022g

v2?v022g

v2+v022g

v2?v022g3由地面以初速度2v0豎直上拋一物體A然后又以初速度v0豎直上拋另一物體B要使兩物體能在空中相遇兩物體拋出的時間間隔可能正確的( )3v02g

5v0

7v0

9v02g2PAGE2PAGE9PAGE8PAGE82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4在不計空氣阻力的情況下某物體以30m/s的初速度從地面豎直上拋取重力加速度g=10m/2下列判斷正確的( )A.前4s內(nèi)物體的平均速度大小為10m/s B.第2s末和第4s末物體的速度相同C.前4s內(nèi)物體的位移大小為50m D.第2s內(nèi)和第4s內(nèi)物體的速度改變量不相同5在高度h=45m處豎直上拋一小球比與它同時在同一高度自由下落的另一小球遲t=1s落到地上不計空氣阻力g=10/s2則豎直上拋小球的初速度( )A.8.75m/s B.11.5m/s C.17.5m/s D.21.5m/s6(不計空氣阻力,取豎直向上為正方向),則最能近似反映小鐵球運動過程的速度與時間圖象的是( )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高一物理強(qiáng)基創(chuàng)新班隨堂練習(xí)7t2=t10~t2時()t1t1t1t28vttt1PPQ△OPQSt=0dt′t′d()1 1.t′=t1d=S

.t′=2t1d=4S1 1 1 3.t′=2t1d=2S .t′=21d=4S9如圖所示一輛長為13m的客車沿平直公路以10m/s的速度勻速向西行駛一輛長為18m的貨車由靜止開始以2.0m/s2的加速度由西向東勻加速行駛已知貨車剛啟動時兩車車頭相距求兩車錯車(即車頭相遇到車尾剛好分開)所用的時間為 s。hlv1v2v10m/sv4m/sa0.5m/s2乙車在追上甲車前兩車相距的最大距離s。· ·t1s甲。t2。PAGE10PAGE103講運動學(xué)實驗3講運動學(xué)實驗PAGE153講運動學(xué)實驗PAGE15第3講運動學(xué)實驗第3講1關(guān)于電磁打點計時器的使用下列說法正確的( )6V2打點計時器是記錄做直線運動的物體位置和時間的儀器當(dāng)紙帶與運動物體連接時打點計時器在紙帶上打出點跡這些點( )記錄了物體運動的時間記錄了物體在不同時刻的位置在紙帶上的分布情況反映了物體的形狀在紙帶上的分布情況反映了物體的運動情況3“用打點計時器測速度的實驗中小車拖著紙帶運動打出的紙帶如圖所示選出ABCDE共5個計數(shù)點每相鄰兩點間還有四個計時點(圖中未畫出)以A點為起點量出的到各點的位移已標(biāo)圖上由此可求得打下B點時小車運動的速度約為vB m/打下D點時小車運動的速約為vD= m/s(結(jié)果保留二位有效數(shù)字)4某實驗小組采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guān)系小車在橡皮筋的作用下彈出后沿木板勻速滑行打點計時器工作頻率為50H實驗中先后用同樣的橡皮筋1條2條3條……并起來掛在小車的前端進(jìn)行多次實驗每次都要把小車?yán)酵晃恢迷籴尫判≤嚫鶕?jù)如圖所示的紙帶求得小車最終獲得的速度為 m/s。5如所示在水平光滑軌道上停著甲乙兩輛實驗小車甲車系一穿過打點計時器的紙帶當(dāng)甲車受到水平向右的瞬時沖量時隨即啟動打點計時器甲車運動一段距離后將與靜止的乙車發(fā)正碰并粘在一起運動紙帶記錄下碰撞前甲車和碰撞后兩車的運動情況如所示電源頻率為50H則碰撞前甲車速度大小 m/碰撞后的共同速度大小為 m/。60為2340x1x2x3在有橡皮條彈力作用時小車做直線運動的加速( )A.不斷減小C

B.不斷增大D.先減小后增大設(shè)打點周期為T則由紙帶測量數(shù)據(jù)可估算小車的最大速度vm= 該估算值 ()7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 (選“直流“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電源的頻率是50Hz,在某“練習(xí)使用打點計時器實驗中其中一段打點紙帶如圖所示BCD是連續(xù)打出的四個點由圖中數(shù)據(jù)可知紙帶的運動是 (選“勻速“變速)運動物體的加速度 m/s2。80.02s請讀出計數(shù)點0到5的位移為 c計算計數(shù)點5的速度大小為 m/(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若該同學(xué)讀出計數(shù)點3與4間的位移為x1讀出5與6間的位移為x2每打一個點的時間間隔為T則該小車加速度的表達(dá)式a= (用x1x2T表示)91所示的實驗裝置研究小車速度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主要步驟如下:OT2ABCDEF……所示。BCDEv1v2v3v4v5……vt3所示。結(jié)合上述實驗步驟,請你完成下列任務(wù):在下列儀器和器材中還需要使用的( )A50HzC.刻度尺E.秒表

B.電壓可調(diào)的直流電源D.時針3ABDECvt圖像。觀察v?t圖像可以判斷小車做勻變速直線運動其依據(jù)是 v?t圖像斜率的物理意義是 。?描繪v t圖像前還不知道小車是否做勻變速直線運動用平均速度?x??t

表示各計數(shù)點的瞬時速度從理論上講對t的要求是 (選“越小越好“與大小無關(guān))從實驗的角度看,選取的?x大小與速度測量的誤差 (選“有關(guān)“無關(guān))。164在“練習(xí)使用打點計時器的實驗時如圖是某次實驗的紙帶舍去前面比較密的點從0點開始,每5個連續(xù)點取1個計數(shù)點標(biāo)以123…那么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 s電源頻率為50Hz各計數(shù)點與0計數(shù)點之間的距離依次為1=3.0cx2=7.5cx3=13.5c則打下1計數(shù)點時的速度v1= 打下2計數(shù)點時的速度v2= 運動的加速度為 m/s2。某同學(xué)在“探究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時打出的紙帶如圖所示舍去前面較密集的點取O為起始位置得到了OABCD幾個計數(shù)點相鄰計數(shù)點間有4個點未畫出打點計時器的電源頻率為則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為T= 打下計數(shù)點A的瞬時速度vA= 圖中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從O到D間的平均速度是 加速度為 m/s2(計算結(jié)果保留三位有效數(shù)字)4講受力分析方法4講受力分析方法PAGE23PAGE20PAGE204講受力分析方法44講1實驗小組的同學(xué)利用彈簧測力計在水平放置的方木板上“驗證共點力的合成規(guī)律的實驗同學(xué)們用坐標(biāo)紙記下橡皮筋的結(jié)點位置O以及兩彈簧測力計施加的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如圖所示圖中每個正方形小格邊長均代表0.5N利用作圖法可知與的合力大小為 N(結(jié)果保留兩有效數(shù)字)2122()兩傳感器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兩傳感器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方向相反兩傳感器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變化兩傳感器間的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3OA121OF;Ⅱ.12O1沿0?方向,繩套2沿120?方向,記下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F1;Ⅲ.根據(jù)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繩套1的拉力=① ;Ⅳ.比較② 即可初步驗證;V2回答下列問題:完成以上實驗步驟。將繩套1由0?方向緩慢轉(zhuǎn)動到60?方向同時繩套2由120?方向緩慢轉(zhuǎn)動到180?方向此過程中保持橡皮筋的結(jié)點在O處不動保持繩套1和繩套2的夾角120?不變關(guān)于繩套1的拉力大小的變化下列結(jié)論正確的是 (填選項前的字母)。逐漸增大先增大后減小逐漸減小先減小后增大4L20cm。k0.10N/cm。BAB20c。將彈簧測力計掛在橡皮筋的中點用手在水平面內(nèi)沿垂直AB方向拉測力計穩(wěn)定后如圖1所示測得橡皮筋的總長度為40c彈簧測力計示數(shù)如圖2所示則讀數(shù)為F= N。根據(jù)上述數(shù)據(jù)可求得橡皮筋此時的彈力T= N。1F′的圖示。在誤差范圍內(nèi)比較F′與 (填物理量的符號)的大小是否相等方向是否相反即可得出實驗結(jié)論。5(遵循胡克定律和OA1B2所示。為完成實驗下述操作中必需的( )ab長度要相同要測量橡皮筋的原長12中橡皮筋的長度1OO的豎直方向2OO的豎直方向?qū)υ搶崱皟蓷l相同的橡皮筋的要求的理解正確的為 。橡皮筋的材料和原長相同即可橡皮筋的材料和粗細(xì)相同即可6如圖所示A和B兩物塊的接觸面是水平的A與B保持相對靜止一起沿固定斜面勻速下滑在下過程中B的受力個數(shù)( )3個

4個

5個

6個7m1kgθ37?Fμ=0.5F(g=10m/s2)8在粗糙水平面上放著一個三角形木塊abc在它的兩個粗糙斜面上分別放有質(zhì)量為m1和m2的兩個物體m1>m2如圖所示若三角形木塊和兩物體都是靜止的則粗糙水平面對三角形木( )m1m2θ1θ2的數(shù)值均未給出以上結(jié)論都不對9PMN( )M處受到的支持力豎直向上CMMN

N處受到的支持力豎直向上D.N處受到的靜摩擦力沿水平方向· ·mAB13(a)1CD2(b)靜止?fàn)顟B(tài)則下列說法正確的( )兩種情況下支架對物體的作用力相等1AB2mgCmgABCD兩部分之間都沒有摩擦力如圖所示物體AB在力F作用下一起以相同速度沿F方向勻速運動關(guān)于物體A所受的摩擦力,下列說法正確的( )AF相同AF相反A均不受摩擦力AAF相同AAA與豎直墻之間放一光滑BA()B對墻的壓力增大CA

BA的壓力增大D.地面對柱狀物體A的支持力不變PAGE24PAGE2455PAGE5PAGE25第5講靜力平衡第5講112R,2小圓的半徑為R建立圖1所示的坐標(biāo)系陰影部分重心的y坐標(biāo)為 。22在如圖所示的四張圖中ABC均為輕質(zhì)桿各圖中桿的AC端都通過鉸鏈與墻連接兩桿都在B處由鉸鏈相連接圖中的AB桿可以用與之等長的輕繩代替的有 圖中的桿可以用之等長的輕繩代替的有 (均填選項字母)3質(zhì)量為m長為l的均勻光滑細(xì)繩穿過半徑為R的光滑滑輪并搭在輪上(如圖)則繩上的最大張為 。4兩根原長相同的輕質(zhì)彈簧將它們兩端平齊并接后下端掛一重物平衡時兩彈簧的彈力比為2:1,若將它們串接后再掛上原重物平衡時兩彈簧的伸長量之比為 。5Mk1k2A2生的彈力大小變?yōu)樵瓉淼?設(shè)重力加速度為g則A端上移的距離可能( )A.k1+k2Mg3k1k2C.4(k1+k2)Mg3k1k2

B.2(k1+k2)Mg3k1k2D.5(k1+k2)Mg3k1k26322()34倍

43倍

32倍

2倍7GμFαF8V的砂hμ為多少?9m=50gμ=0.3θ=30?F

2L=5(L為桿長)F最大不能越過多少?若將作用點移到

4L=5處時,情況又如何?PAGE30PAGE3066PAGE6PAGE2966講1ROrAmmr=RABA線與豎直線間A B 3的夾角α是多少?2OCOADCBO′′DO′′OACO′BDO′′ABCD′′MCOBO′′D′′m,ADC2m3r1r2PμPμ應(yīng)滿足何條件?4r5如圖所示繞線輪C重W=1000N用細(xì)線與重G=500N的物體A相連已知物體A和輪C與接觸面的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A=0.5C=0.2且r=5cR=10c不計滑輪摩擦與繩重角度關(guān)系如圖所示為使系統(tǒng)維持平衡求P允許的最大質(zhì)量為 kg。6CB0μ0μ必須滿足什么條件?7講期中復(fù)習(xí)PAGE357講期中復(fù)習(xí)PAGE35PAGE34PAGE347講期中復(fù)習(xí)第7講期中復(fù)習(xí)第7講1關(guān)于加速度下列說法正確的( )2下列說法正確的( )木塊放在桌面上所受到的向上的彈力是由于木塊發(fā)生微小形變而產(chǎn)生的木塊放在桌面上對桌面的壓力是由于木塊發(fā)生微小形變而產(chǎn)生的掛在電線下面的電燈對電線的拉力是因為電線發(fā)生微小形變而產(chǎn)生的3ABCAB:等( )A.1:3

B.2:5

C.3:5

D.4:54下列說法中正確的( )從樹上落下的蘋果所受的重力小于它靜止時受的重力5k=2000m300N6cm時,物體恰在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設(shè)滑動摩擦力與最大靜摩擦力近似相等,求: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3cm當(dāng)彈簧的伸長量為8cm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為多大。 6如圖為AB兩人在同一直線上運動的位移圖象下列關(guān)于圖象的分析正確的( )0~2sAB兩人同向而行.0~5sAB

0~2sAB的速度大.0~5sAB的位移大7la2.5m/s2的v10.0m/st130.90s0.5s81如圖2所示,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確定出八個計數(shù)點,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0.1s0c。123456(3位有效數(shù)字)vtvt3。根據(jù)v?t圖象可知在打0計數(shù)點時小車的速度v0 m/s保留3位有效數(shù)字)小車運動的加速度為 m/s2(保留2位有效數(shù)字)。9AB2 2( ) ( 為xA=t+t mxB=1t?t m。( ) ( 它們分別做什么運動。AB再次相遇的時間和地點。ABvt10θ30?A=0.5gk=25mCFA(g=10)BCBCF的大小。Ad。FAx的變化關(guān)系式。第8講牛頓運動定律應(yīng)用PAGE第8講牛頓運動定律應(yīng)用PAGE43PAGE40第PAGE40第8講牛頓運動定律應(yīng)用88講1在實驗準(zhǔn)備過程中發(fā)現(xiàn)實驗室有兩種打點計時器如圖乙所示則圖①的工作電壓為 V。下列做法正確的( 填字母代號)在探究加速度與合外力關(guān)系時為使砝碼桶及桶內(nèi)砝碼的總重力在數(shù)值上近似等于小車運動時受到的拉力應(yīng)滿足的條件是砝碼桶及桶內(nèi)砝碼的總質(zhì)量 (選“遠(yuǎn)大于“遠(yuǎn)小于“似等于小車和小車上砝碼的總質(zhì)量如果以上條件不滿足則會導(dǎo)致實驗誤差為了消除實驗誤差又不受上述條件限制請你提出一種改進(jìn)的方案: (要增加儀器請寫出儀器的名稱)2a)TBCs2DE間距s4已測出利用這兩段間距計算小車加速度的表達(dá)式為 。1(b)a?mm砂桶的總質(zhì)量M為 (g取10/s2)。同學(xué)乙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畫出了圖(c)從圖線可知乙同學(xué)操作過程中可能 。3(測量細(xì)繩對小車?yán)Υ笮?2s。該實驗是否需要滿足砝碼和砝碼盤的總質(zhì)量遠(yuǎn)小于小車的質(zhì)量(選“需要“不要)。實驗需用游標(biāo)卡尺測量擋光板的寬度d如圖乙所示d m。某次實驗中力傳感器的讀數(shù)為F小車通過光電門1和2的時間分別為t12(砝碼盤始終未著地)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則該實驗加速度的表達(dá)式 需要驗證的表達(dá)式是 41M=214.6g按圖中所示安裝好實驗裝置;

f=50Hz。其實驗步驟是:(勻速運動;m;(a;ABCDF作用下的加速度。回答以下問題:按上述方案做實驗是否要求砝碼和砝碼盤的總質(zhì)量遠(yuǎn)小于小車的質(zhì) (“是“否)。實驗中打出的其中一條紙帶如圖2所示由該紙帶可求得小車的加速度大小a= m/s2。他根據(jù)表中的數(shù)據(jù)畫出a?F圖像(如圖3)造成圖線不過坐標(biāo)原點的最主要原因是 從該圖線延長線與橫軸的交點可求出的物理量是 其大小是 (g取10m/s2)5的大().12變大N1都變大

.12減小.12不變6如圖所示的裝置中重為4N的物塊用一平行于斜面的細(xì)線拴在斜面上端的小柱上整個裝置被固定在測力計上并保持靜止斜面的傾角為30?如果物塊與斜面間無摩擦裝置穩(wěn)定以后燒斷細(xì)線,物塊下滑與穩(wěn)定時比較測力計讀( )增大4N B.增大3N C.減小1N D.不變716.5m/2225m/23()A.

C.5.5m/s2

6m/s28如圖所示斜面固定A物塊上表面水平B物塊放在A物塊上兩物塊相對靜止一起以加速度a沿斜面向下勻加速滑動滑動過程中以下結(jié)論正確的( )ABBCA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左

ABB的重力D.A對B的摩擦力方向水平向右9ABmA=2mBABABFA()F

2F

3F

4F10如圖所示質(zhì)量分別為m1和m2的人和車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人用水平力F拉繩圖中兩段繩子都處于水平方向不計滑輪繩子的質(zhì)量及摩擦人與車保持相對靜止則車的加速度( )0C. F

B.Fm12FD.m1+m2 m1+m2PAGE48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PAGE48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45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45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第第1講 勻變速直線運動應(yīng)用1Bv=v0+t5m/s=11m/s+a×2sa=?3m/2B2CA1s01s2s0B、由于物體一直向右運動,不會回到原位置左邊;錯誤。1CD物體第一秒的位移為: 2

m

=t=1m/x1=2=0.5 112x2=v1t?2t=0.5m0的距離為x=30(x1+x2)=30m。C。325 9a1a2L1v2。v22aLa1=

v122L

a2

v222L

,所以可得a1 v12 100 25加速度大小之比為a2=v22=36

=9。4A2?02=2axx=

v2?v022a

(nv0)2 v02?= 2a?

v02=2a

(n2?1)。5Dal1l2TvB=

l1+2T

7m=2T,1 2由l2=vBT+2aT,1 2l1=vBT?2aT,?l=aT2=1m,vB2l=2al1

258mDABC6C1x2x3v1v2v312 12 12x1=v1t+2tx2=v2t+2tx3=v3t+2t,x2?x1=(v2?v1t=t2x3?x2=(v3?v2t=t2,?xat2。x3?x1=(3?v1t=2t2?xnk=(n?k)t2,2 1即為第n秒內(nèi)與第k秒內(nèi)的位移差從而有?x=x?x=(9?3)tt=1sa= ×(50?20)m/2=93 9 3 65m/2C7Bx=21【解析】解:根據(jù) 12可得物體通過的第一段位移為x=21

1 22=a×12又前3s的位移減去前1s的位移就等于第二段的位移,故物體通過的第二段位移為:1 2 1 2 1x2=2a×(1+2)?2×a×1=2a×8又前6s的位移減去前3s的位移就等于第三段的位移,故物體通過的第三段位移為:1 2 1 2 1x3=2a×(1+2+3)?2×a×(1+2)=2a×27故x1:x2:x3=1:8:27=1:23:33在第一段位移的平均速度為

x1= t1

x2= t2度為:v3

x3= t3

:v2

:v3

=1:4:9。故選:B.80.81s( )( ) ( t1t2t3···tn1:√21:√3√2:···:√n√n1( )( ) ( ) )√ √ √) )間與第十節(jié)車廂駛過此人的時間之比為t1:t10=1:(10? 9所以t10= 10?3×5s≈0.81s。9B【解析】石子做自由落體運動,根據(jù)2gh=v2得:v=√2gh=√2×10×100m/s=20√5m/s≈40m/B故選B.10A,DABtt+1?v=gt+1)?t=gAB1 2 12CD兩球的距離?s= g(t+1)?

1,可見,兩球間的距離隨時間推移,越來越大,故2CDAD。

2gt

=gt+2g11(1)5m(2)2.5s(3)31.25mh=【解析】根據(jù)公式 12得物體第1s內(nèi)下落的距離h=1×10×12h=2 1 2(2Ht12H=2gt①1 2H?4h1=2g(t?1)②由①②得,12 1 24h1=2gt?2g(t?1),解得t=2.5s③。1 2(3t=2.sH=2×10×(2.5)m=31.25。12(I)此屋檐離地面3.2m;(II)滴水的時間間隔是0.2s。2-5-954T0Ts2Ts3Tss54321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47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4748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48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解法一(利用基本規(guī)律求解)xT。12由x=2gt得1 22x2=2g(3T)1 2第3滴水的位移x3=2g(3T)。②x2?x3=1T=0.2。1 2 1 2屋檐高x=2g(4T)=2×10×(4×0.2)m=3.2m。解法二(用比例法求解)1:3:5:7:···:(2n?1)x0:3x0:5x0:7x0。5x05x0=1mx0=0.2m。屋檐總高x=x0+3x0+5x0+7x0=16x0=3.2m。

1x=2

2知,滴水時間間隔為:g10t2x020.2s0.2s。g10解法三(用平均速度求解)設(shè)滴水間隔為T,則雨滴經(jīng)過窗子過程中的平均速度為: x′ 1v= = 。T T由vt=gt知,雨滴下落2.5T時的速度為vt=2.5gT。1由于v=vt,故有T解得:T=0.2s。

=2.5gT,1 2x=2g(4T

=3.2m。第第2講 運動學(xué)綜合應(yīng)用1C6m/st0

v0= gt=t0=1.2s15個小球,5個小球。故選C。2Dv2A2gAB錯誤;CDh故選D.

v2?v022g

CD3B,CA

?v 4v0= =Bt2=a

a g2v0=gBABABAAB先落地,于是t1?t2<?t<t12v0g

<

4v0gDCBC。4A【解析】A4s2sv4=v2=v0?t=30m/s?10×2m/s=10m/ABv=v0?t2sv2=v0?2=10m/4sv4=v0?4=10m/2s4sBC4sx4=v4t4=10×4m=40mC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PAGE49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PAGE49PAGE50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PAGE50隨堂練習(xí)參考答案g2s4s?v=g·t=10×1m/s=10m/D錯誤。。5A1【解析】解對高度h=45m自由落體的小球有: 2t=√2h=√2×45s=3s

h=2gtg10t′=t+1s=4sg101 2h=v0t′?2t′?45=v0=8.75m/s。

10?2

10×426DggD。7C,DABt1ABCt1t1t1時C··Dt2點沿同一方向作直線運動的,說明t2時刻相遇,故D正確。8Dt=0d1d。t′=t1t1A錯誤;1t′=2t1d為圖中的陰影部分的3 1d=4St=2t1t13圖象的對稱性可知在t′′=2t1時刻兩車再次相遇,正確答案為D。91t1x1x2x2200m①由運動學(xué)公式得:

12②x

=vt③x1=22 1t1=10s設(shè)貨車從開始啟動到兩車錯車結(jié)束所用時間為t2,此時貨車和客車的位移分別為x3、x4,則有:x3+x4=231m④由運動學(xué)公式得:

12⑤x

=vt⑥x3=24 2t2=11st=t2?1=1s。v1l1210√v2+v212【解析】解:解法一:選取地面為參考系,兩石塊之間的距離為:1 s= x2+y2=√(l? [( ) ( )]1 2)2 2 2)vt????!?v2t) 1 2 2s

√(v12+v22)

t

v2l v12+v22

+l2

v22l2v12+v22,當(dāng)t= v2l12v2+v212

v1l12smin=√v2+v2。12本結(jié)果需要討論若v2l <√2h表示這時兩個石頭均末著地結(jié)果即v12+v22 gv1l12smin=√v2+v2;12若v2l ?√2h則當(dāng)石塊2著地時它們之間的距離最短最短距離為:v12+v22l?l?v2ssmin=

g22g√2h22g

( √2h)gg+v1。解法二:選取石塊2為參考系,則石塊1相對石塊+v1。v12。初始時刻,兩者相對位移為l。12當(dāng)t=12

lcosα12v12

v2l12=v2+v212

smin=lsinα=√v2+v2vv1136m?!窘馕觥吭谝臆囎飞霞总嚽?,當(dāng)甲車和乙車的速度大小相等時,二者相距最遠(yuǎn),設(shè)經(jīng)歷的時間為t0,212v乙=v甲?0t0=12ss=v甲t0?(2)甲車減速至零的時間和通過的位移分別為20s和100m。

t02)?v乙t0s=36m。t1t1=v甲=20ss=v甲1=100。a 甲 2(3)25ss乙=v乙t1=80m,t33=甲?s乙=5s,v乙t2=t1+t3=25。第第3講 運動學(xué)實驗1C,D6V2A,B,D【解析】A.打點計時器每隔一定的時間打下一個點,因而點跡記錄了物體運動的時間,故A正確;BCCD正確。D。30.17 0.21【解析】解:由于每相鄰兩個計數(shù)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所以相鄰的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0.0340vB=2×0.1m/s=

0.07600.0340m/s0.21m/s20.1424cmv=0.08m/s2m/s。2T50.6 0.41v1s1T

1.2 10?2m×= 0.02s =×20.6m/s.v2s2T

0.8 10?2m×= 0.02s×

=0.4m/s。6(1)D【解析】根據(jù)圖丙可知,圖像的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因此小車做加速度先減小后增大的直線運動。x2x1 小于)Tv=stmv=x2?x1,mT

=x2?T

求得的估算值,小于最大速度的實際值。7交流 變速 10【解析】電磁打點計時器是一種使用交流電源的計時儀器,紙帶打出的點在相等的時間間隔內(nèi)位移越來越大,所以做變速運動,由各級逐差法可得a=?x=10m/s2。T284.80

x2x1?8T2?【解析】由圖可知,計數(shù)點0到5的位移為4.80cm。5 計數(shù)點5的瞬時速度v=x46=5 T

(7.80?4.10)×10?22×0.04

m/s0.463m/s。

?

=2a(T)2a=2?1。889(1)A,C50Hz還需要刻度尺,來測量各點的位移大小,從而算出各自速度大小。見解析ABDECC點小車的速度隨著時間均勻變化 加速度vt圖像的斜率,表示小車的加速度。越小越好 有關(guān)?x?t論上講,對?t的要求是越小越好,即vˉ=?x,才使得平均速度接近瞬時速度;?t從實驗的角度看,對于選取的?x大小與速度測量的誤差有關(guān)因此只需要測量小球在不同位移內(nèi)對應(yīng)的時間,從而可檢驗小球的速度是否隨著時間均勻變化。100.10 0.375 0.525 1.50【解析】T=0.02s,t=5T=5×0.02s=0.10s,x2v1=

7.5×10?22×0.10

m/s=0.375m/s,v2=

x3?2t

(13.5?3.0)×10?2=2×0.10=

m/s=0.525m/s,a=v2?v1=0.525?0.375m/s2=1.50m/s2。t 0.10110.1 0.180 0.300 1.20【解析】相鄰計數(shù)點間有4個點未畫出,則相鄰計數(shù)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AvA

xOB=2T

3.60×10?20.2

m/s=0.180m/s,xO到D的平均速度v=

OD

12.00×10?2

m/s=0.300m/s4T 0.4x ?x

(12.00?3.60?3.60)×10?2 2 2?x=aT2a

BD4T

OB

m/s

=1.20m/s。第第4講 受力分析方法13.4(3.0~3.5均可)6.86.80.5N3.4N。2DD√33 3F 和A√3(1)①1′=3F。②F1和F1′分別是測出的和通過平行四邊形定則計算得出的同一個分力,故比較F1和F1′即可驗證平行四邊形定則。FOBAA在以O(shè)BOB的連線都可得出一組分力的大小與方1A4(1)3.46(3.453.47均可);(2)2;如圖所示F。(4)201NF346N。20cT=kx=2N。如圖所示:F′F5(1)B,C,EABC1O的位置及豎直方向都是不D不是必需的。2OABOE(2)cabc。6BABABA沒有摩擦力,ABBAB4個力。B。710NF50N。FF有最大值(受力如圖1所示)N=maxcosθFmaxcosθ=f+mg?f=Fmaxsinθ?mg又f=μN(yùn)max=50N。FF(受2)N=mincosθFminsinθ+f?mg=0?f=mg?Fminsinθ又f=μN(yùn)min=10NF10N?F?50。8D9AMACN點受MNMNBDA,C,D2Ncos60?=mg=mgAC3B4mgCDDCD之間不應(yīng)該存在靜摩BDDAAAAABAF方D故選D.DABAABD正確;ABBAAB的彈1212CAB第第5講 靜力平衡R1?4【解析】解:陰影部分可以分割成如下兩部分:1 2 2ρ1=ρ(πR2?πR)=ρπRπR2

2 4 4m2

4xyy1=02yy2R。2

R2 R 0+ρπ ×(?)y

m1y1+m2y2= m1+m2

4πR2ρ4

2πR2+ρ4

R=?4。2ACD CBBDABCC桿的力為拉力。3l+(2?π)Rmg2l【解析】解:豎直段細(xì)繩的張力在與滑輪的切點A點或B點處最大,A T=l?πRmg。A 現(xiàn)分析圓弧段細(xì)繩的張力采用微元法。CC為最高點)iR?iml(如圖)重力R?img下方細(xì)繩對它的拉力T上方細(xì)繩對它的拉力T 和滑輪對它的彈力N由l i i+1 i于細(xì)繩受力平衡,因此沿該元段細(xì)繩所在的圓弧切線方向合力為零,即i+1cos?i?Tcos?i=?imgcos(θ+?i),2i2l2 cosθcos?θi?sinθsin?θi2i2l2i+1?i=?

mgRl

i 2cos

i?θi2

2?θili12i=mgR·cosθ?sinθtan?i)·?θli12i?θ→0tan?i≈?ii 2 22sinθtan?θi·?θ=sinθ·(?θi)

≈0,i 2 i i 2故有ilii+1?T=R?img·cosθ,ili?i·cosi為圓弧段細(xì)繩沿豎直方向的投影長度。i+1>inCA點的張力之差等于圓弧AC沿豎直方向投影長度為R的細(xì)繩所受的重力,即R?

mg。l將TA

=l?πRmg代入上式可得2l=

Rmgl

l+(2?π)2l

mg。

=l+(2?π)Rmg。2l41:2:2:1及F=kxk1:k2=2:1F=k1x1=k2x2x1:x2=1:2。5A,D【解析】當(dāng)彈簧乙仍處于壓縮狀態(tài)時,有對乙:?F

1= Mg,則

Mg= ;對甲:

1= Mg,則

Mg=

A端上移的距離為2 3

3k2

1 3

3k1x1=

+

k1+k2=3kkMg.12當(dāng)彈簧乙處于拉伸狀態(tài)時,有:2對乙:

2Mg Mg?3=3Mg?3=

3k2

其恢復(fù)原長時的距離?x4= ;k22 5對甲:

5Mg?5=Mg+3Mg=3Mg?x5=

3k1,A

=

+

+

5(k1+k2)= 3kk Mg.126Bkx2xF=3kxF′=2k×2x故乙同學(xué)對拉力器施加的最大拉力是甲同學(xué)的倍數(shù)F′n= F

4kx3kx

4=3B。μ√7α=arctanμmin= G√1+μ2【解析】對木箱進(jìn)行受力分析如圖所示,由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的平衡條件有:Fcosα=μFN+Fsinα=GFcosα+μFsinα=μGF

μGμsinα+cosαμ=tan?F

tan?Gtan?sinα+cosα

sin?G=cos(??α)=α=?=arctanμFmin=Gsin?=3√πμ=√πμ=3V

μG。√1+μ2?。r1 2 hV=3πrhtan?=rtan?=μ所以,有3μμ=√πh3VmgLtanθ9=tanθ 。μ(L?h)?h?TMh0tan?Lh0tanθ解得Ltanθh0=tanθ+tan?=0.66LFh0TFF的作用點低于h0時,桿能否平衡,則需要考慮力的大小。2L當(dāng)h= <h且達(dá)到臨界狀態(tài)時由平衡條件得1 5 0F?Tsinθ?f=0N?Tcosθ?mg=0F(L?h)?fL=0f=μN(yùn)解得mgLtanθ=tanθ 。μ(L?h)?h

4L= hF2 5 0

4L= hF2 5 0第第6講 力矩平衡1arctan1

√3mB。B2mA+mBOBαβOmAg(RrsinαmBg(Rrsinβ。OBAB2r,所以α+β=60??!?mα

B。2mA+mB24mgMg。C?xO′2?xBD3?xO′′4?x。則重力做功:1 7=mg·2?x·2+2mg·2?x·2+mg·2?x·2+Mg·4?x=16mg?x+4Mg?x;T=2T·?x?T·3?x]=4T?x;G+T=0。T=4mg+Mg。解法二:力矩與平衡法分析:如圖所示:DO′′O′′DO′′B平均分擔(dān)重物的重力所以以D為支點,力矩平衡,√2T·2

1 DO′′=2Mg×O′′D×21

+mg

O′′D √22×2所以T=2(M+m)g由:受力平衡1=mg+2Mg ①1=T=2(M+m)g ②分析AD由前面所述。絞點O′處AD不受豎直方向外力,水平力不關(guān)心所以受力平衡(豎直方向)F2y′=F1y′+2mg以O(shè)′為支點,力矩平衡F1y′+F2y′=F1x+F2x2y′+2y=x(x2y2y′之和)所以得到12y′=x(mg+2Mg) ③111y′=x(3mg+2Mg) ④1AO為支點√2F1x×OA×2

√2=F1y×2

×+mg

√72×31?=+2mg1=3mg+2Mg ⑤7 1=2my+2Mg ⑥將②③④⑥代入式1 1?x?(3mg+2Mg)+x?(mg+2Mg)1 7 1=2(M+m)g+2mg+2MgTx=4mg+Mg即為繩中張力?!蘲√3應(yīng)滿足μ? 。2【解析】解:如圖所示,設(shè)某一時刻兩球心連線與水平方向夾角為θ,兩球受力如圖若大圓柱恰好能緩慢的翻過小圓柱,則在任意時刻,兩圓柱都可近似認(rèn)為處于平衡狀態(tài)。Pf2G2L=2L(L為對應(yīng)的力臂)2=G2O2Pr2=f2r2f1=P1=G2+G1,

f2=P②由以上分析可知,兩球接觸面先達(dá)到摩擦臨界,只要此處不打滑,則小球與地面也不會打滑。μ

f2P+f2sinθ=2cosθμ

cosθ1+sinθ,θμsinθ=r2?r1,r2+r1√r1√由三角函數(shù)化簡可得此時μ= r2, 2r12因此,要保證大圓柱能翻過小圓柱,要求μ?√r。4√ 42213+1r;為使下面四個小球相互接觸不分離碗半徑應(yīng)小于( )Rβ∑0RmFNO(a)(b)所受各力均通過自身的球心· ·Fα(a)∑F=4·Fcosα?mg=0。①(b)Nβ的受力平衡和對球形碗底中心位置O取軸分別有(當(dāng)然,也可以對小球與球形碗底的接觸點處取軸來求)∑F=Ncosβ?mg?Fcosα=0②∑MO=mg(R?r)sinβ?F(R?r)sin(α?β)。③當(dāng)小球平衡不滾動時有∑MO=0。④(cO1O2O3O4O1O3=O2O4=2√2r。O5O1O3O1O3O2O4O′O1OO1O2sin45=√2rα=arcsinO1O′=45?。O1O5將α=45?代入①、②兩式后聯(lián)立解得√2F=4mg⑤5mgN=4cosβ。⑥再將④、⑤、⑥三式及α=45?代入③式后求得cotβ=5。1sinβ1R=r+OO=r+O1O′=r+OO′√1+cot2β=(213+1)r。1sinβ1α的值不FRβ∑0R520.8APm1。TA由受力平衡條件得:NA?G=0,T?fA=0,fA=μANA,對輪子,以輪子與地面的接觸點為支點,由力矩平衡條件得:m1gR(1cos37?T(Rr),m1≈208g。APm2,C2A由受力平衡條件得:NA?G=0,T?fA=0,fA=μANA,對輪C由受力平衡條件得:+m2gsin37?=W,fB+=m2gcos37?,fB=μCNB,m2≈48.9g,Pm1≈208g。6

μμ=2?30

=2?√3。3(1)Af1=f2O1>22處易滑。31O1

?G)L=NL→

2=N+G2

3G G1222= 故N= 。122221C22cos30?+2f221

sin30?=G→

=G(1?√3)。2f1 2( √3)2μ0= = 1? ,23 22f2μ=

=2(1?√3)。(2)BB

和B與地之間的全反力FA

作用,BCBμ=tan15?=2?√3。BαBAsin15?=Bsinαmg+Acos15?=Bcosα,1 2?√3而對上側(cè)球2Fcos15?=mg即Fcosα=3Fcos15?則μ=tanα= tan15?= 。A B A 0 3 3第第7講 期中復(fù)習(xí)1C,DAAB?v=tBC、物體的速度變化越快,加速度越大,故C正確;Da?v?tDD。2BAA錯誤;BBCCD錯誤。B。3D?av2?v02=2axAB間的位移為:?xAB=

(2v)2 02a

2v2aBC間的位移為:(3v)2?

5v2=

=2axAB:xC=4:5D。4CAAB、重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下的,但重力并不一定與地面垂直。故B錯誤C、按照力的性質(zhì)來命名,力可以分為重力、彈力和摩擦力等等;故C正確;DDC。5(1)物體與水平面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0.4。6cm=006m3cm=003m8cm=008mF=kx=2000×0.06N=F120NN=GF 120又f=μF聯(lián)立代入得到μ= = =0.4。N G 3003cm60N。3cm1=k?x1=2000×0.03=60N最大靜摩擦力為:fm=f=120N1<fmf1=1=60。8cm120N?!窘馕觥拷猓?cm2=k?x2=2000×0.08=160N2>fmf2=f=120N。6C,DA-0~2sA斜BAB0~2sABBC5sB602s30mB90mA走的路60mABCD5sAxA=60m?0=60mBxB=30m?0=30mD確。D。7(1)若綠燈亮起瞬時,所有司機(jī)同時啟動汽車,有64輛汽車能通過路口。t1=4.0s140s時間汽車能行駛的位移為: 2

?t)=380mn

x 380= = =

x=2

+v1l 6根據(jù)題意知,能有64輛汽車通過路口。(2)剎車后汽車加速度大小為1.47m/s2。t0=30s365輛汽車行駛的位移為:1 2x1=2at1

+v(t?t1?t0)=350mx2=64l?1=64×6?350m=34m,65a′

v22x2

100=68

=1.47m/s2。(3)在該情況下,有34輛車能通過路口?!窘馕觥拷猓涸O(shè)能通過k輛汽車,則第k輛汽車能通過路口要滿足:1 221at+v[t?t21

??t?k?t′]?(k?1)l1k?34.734輛汽車。18(1)打下計數(shù)點6時小車的速度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