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課時作業(yè)17阿房宮賦六國論含解析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1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課時作業(yè)17阿房宮賦六國論含解析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2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課時作業(yè)17阿房宮賦六國論含解析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3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課時作業(yè)17阿房宮賦六國論含解析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4頁
2024-2025學年新教材高中語文課時作業(yè)17阿房宮賦六國論含解析部編版必修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PAGE15課時作業(yè)17阿房宮賦六國論第一課時基礎(chǔ)鞏固阿房宮賦eq\a\vs4\al(一、積累運用)1.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C)A.六王畢,四海一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B.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C.奈何取之盡錙銖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D.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山東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解析:A項,動詞,統(tǒng)一/數(shù)詞。B項,寵愛/吝嗇,吝惜。C項,均為動詞,搜刮,拿。D項,動詞,滅族,殺盡/名詞,家族。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C)A.直走咸陽(通達)蜀山兀,阿房出(光禿)B.不霽何虹(雨過天晴)盡態(tài)極妍(漂亮)C.而望幸焉(幸運)秦愛紛奢(寵愛)D.負棟之柱(支撐)使六國各愛其人(疼惜)解析:C項,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3.下列加點詞含義相同的一組是(C)A.戍卒叫,函谷舉舉孝廉不行B.秦人視之,亦不甚惜燕趙之保藏C.奈何取之盡錙銖今入關(guān),財物無所取D.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吾其還也解析:C項,兩個“取”都是動詞,可譯為“搜刮,拿”。A項,動詞,攻占/舉薦;B項,代詞,指財物/的;D項,領(lǐng)屬性代詞,指老百姓/語氣副詞,表商議,還是。4.下列加點詞語的古今意義相同的一組是(C)①各抱地勢,鉤心斗角②一日之內(nèi),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③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④燕趙之保藏,韓魏之經(jīng)營⑤獨夫之心,日益驕固⑥用之如泥沙⑦楚人一炬,可憐焦土⑧多于市人之言語A.①③⑤⑦ B.②④⑥⑧C.③⑤⑥⑧ D.②⑥⑦⑧解析:①②④⑦為古今異義詞,據(jù)此可用解除法確定C項為正確項。5.下列加點詞從詞類活用的角度歸類,正確的一項是(C)①六王畢,四海一②辭樓下殿,輦來于秦③驪山北構(gòu)而西折④復(fù)道行空,不霽何虹⑤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⑥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⑦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⑧族秦者秦也A.①④⑧/②③/⑤⑥/⑦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C.①/②③⑦/④⑧/⑤/⑥D(zhuǎn).①③⑦/②④⑧/⑤/⑥解析:①數(shù)詞用作動詞,②③⑦名詞作狀語,④⑧名詞用作動詞,⑤意動用法,⑥使動用法。6.下列各句中與“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句式相同的一句是(C)A.戍卒叫,函谷舉B.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C.族秦者,秦也D.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解析:例句“渭流漲膩,棄脂水也”屬于推斷句。A項,屬于被動句;B項,屬于狀語后置句;C項,屬于推斷句;D項,屬于賓語前置句。7.下列關(guān)于課文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A.《阿房宮賦》的作者是晚唐杰出的詩人、文學家杜牧,號樊川,為有別于杜甫,人稱“小杜”,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賀并稱“小李杜”。B.《阿房宮賦》借寫阿房宮的興亡,揭露了秦統(tǒng)治者的窮奢極欲,并借古諷今,闡述了天下興亡的道理,以此諷諫當時統(tǒng)治者戒奢侈行仁政,與西漢賈誼的《過秦論》有異曲同工之妙。C.賦是一種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特別文體,源于《詩經(jīng)》和《楚辭》,在表達方式上一般總是先極力鋪陳描寫,最終在篇末畫龍點睛,揭示主旨。D.詞采華麗、節(jié)奏顯明、氣概酣暢是“賦”共同的特點,“賦”多用排比、對偶、夸張、比方等修辭手法,句式多為駢散相間,整散結(jié)合,長短不拘,具有極強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力。在這一點上,《阿房宮賦》堪稱典范之作。解析:他與同時代另一大詩人李商隱并稱“小李杜”。8.下列對相關(guān)文化常識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妃嬪媵嬙:在文中指六國王侯的宮妃,她們各有等級,妃的等級比嬪、嬙高,媵是陪嫁的人。B.王子皇孫:在文中指六國王侯的兒子、孫子。C.幸:封建時代皇帝到某處,叫“幸”。妃、嬪受皇帝寵愛,叫“得幸”。D.燕、趙、韓、魏、齊、楚: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間被秦國滅掉的六國。解析:王子皇孫:在文中指的是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eq\a\vs4\al(二、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2題。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①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tài)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燕趙之保藏,韓魏之經(jīng)營,齊楚之精英,幾世幾年,剽掠其人,倚疊如山。一旦不能有,輸來其間。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秦人視之,亦不甚惜。嗟乎!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②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架梁之椽,多于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于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嘔啞,多于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fù)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9.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D)A.辭樓下殿,輦來于秦輦:乘輦車B.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歌:唱歌C.燕趙之保藏保藏:保藏的金玉珍寶等物D.后人哀之而不鑒之鑒:借鑒解析:意動用法,以……為鑒。10.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A.eq\b\lc\{\rc\(\a\vs4\al\co1(杳不知其所之也,頃之未發(fā),太子遲之))B.eq\b\lc\{\rc\(\a\vs4\al\co1(剽掠其人,倚疊如山,日初出大如車蓋))C.eq\b\lc\{\rc\(\a\vs4\al\co1(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D.eq\b\lc\{\rc\(\a\vs4\al\co1(使負棟之柱,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戰(zhàn)之罪也))解析:A項,動詞,到/助詞,無實義;B項,副詞,似乎;C項,代詞,他們的/副詞,還是;D項,介詞,比/介詞,在。11.下列對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B)A.“鼎鐺玉石,金塊珠礫”,這里僅僅用了八個字就描寫出在阿房宮里秦人奢侈奢侈無度的狀況,為下文論述天下興亡的道理做了鋪墊。B.選文畫波浪線①句中作者連用了六個“也”字,既流露出對宮女之多的感慨,又表現(xiàn)出對宮女們豪華奢侈生活的艷羨之情。C.選文畫波浪線②句寫阿房宮的構(gòu)件之多,又以百姓的生活和秦王朝統(tǒng)治者的生活進行比較,一方是辛苦的勞作,一方是奢侈的生活,諷刺之意不言而喻。D.“獨夫之心,日益驕固”,這里稱秦始皇為“獨夫”,作者對荒淫奢侈、專橫殘暴的統(tǒng)治者的生氣心情已溢于言表。解析:作者連用了六個“也”字,既流露出對宮女之多的感慨,又揭示出秦始皇的荒淫生活。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譯文:滅亡六國的是六國自己,并不是秦國;滅亡秦國的是秦國自己,并不是天下的人。(2)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譯文:秦國人來不及哀嘆自己的滅亡,而讓后來的人哀嘆它;后來的人哀嘆它的滅亡卻不引以為戒,也會讓更后來的人再來哀嘆后人了。eq\a\vs4\al(三、語言表達)13.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古人云,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可見歷史及其敘述在國家、民族、文明發(fā)展過程中的重要借鑒意義。①歷史之所以能為后世所借鑒,正在于其著述者對待過往的歷史有肅穆仔細的看法,有后人應(yīng)有的敬意,而非憑空想象,隨意為之,并使其庸俗化。否則,其著述非但起不到以史為鑒的作用,②反而可能扭曲歷史,使后來者通過一面夸張變形的“哈哈鏡”視察過往的歷史。近些年來,③一些歷史讀物的庸俗化傾向,已經(jīng)在讀者尤其是那些并不特地探討歷史的非專業(yè)讀者中造成了不良后果,影響到他們對歷史的正確認知。解析:首先要精確理解所給材料的基本意思:對以史為鑒的看法。聯(lián)系上下文的語境,可知第一個空是對下文的總結(jié),從正面來談以史為鑒的意義;其次個空從反面談庸俗化歷史的危害;第三個空則是談一種社會現(xiàn)象,從下文的內(nèi)容比較簡單推斷出來。14.仿按例句,從下面兩句中任選一句,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進行點評。例句:不敢言而敢怒。點評:秦始皇的暴虐,天下人的憤恨,一語道破。(1)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點評:夸張手法寫盡秦的貪欲、揮霍、豪奢極侈。(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點評:確定與否定相互補充,一語道破秦滅亡的根本緣由。六國論eq\a\vs4\al(一、積累運用)1.下列句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C)A.暴秦之欲無厭B.當與秦相較C.奉之彌繁,侵之愈急D.秦伯說,與鄭人盟解析:A項,“厭”同“饜”;B項,“當”同“倘”;D項,“說”同“悅”。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D)A.弊在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B.向使三國各愛其地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C.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或未易量D.故不戰(zhàn)而強弱輸贏已判矣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解析:A項,名詞,弊病/名詞,困頓;B項,動詞,疼惜/動詞,吝惜;C項,代詞,有人/副詞,或許;D項,均為連詞,表因果關(guān)系,“所以”。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C)A.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C.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D.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解析:C項,兩個“固”,都是“原來”的意思;A項,前一個“或”是不定代詞,“有人”,后一個是“或許”;B項,前一個“而”是“就”,后一個是“可是”;D項,前一個“以”是“才”,后一個是“以致”。4.下列加點的“其”,用法與其他三項不相同的一項是(D)A.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B.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C.向使三國各愛其地D.路曼曼其修遠兮解析:D項,語氣詞,其余為代詞。5.下列各句中的“以”按用法分類,正確的一項是(A)①不賂者以賂者喪②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④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⑤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⑥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⑦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⑧日削月割,以趨于亡A.①⑥/②⑧/③/④⑤⑦B.①⑤⑥/②⑧/③/④⑦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D.①⑤⑥/②⑧/③/④⑦解析:A項,表緣由/表結(jié)果/表憑借/表手段,用。6.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都與現(xiàn)代漢語意思不同的一項是(B)①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②思厥先祖父,暴霜露③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⑤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⑥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⑦則輸贏之數(shù),存亡之理⑧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A.①③④⑦ B.②④⑥⑧C.①③⑦⑧ D.②④⑤⑦解析:⑦古今義相同,可解除。7.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組是(C)①席卷天下,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②諸侯恐驚,會盟而謀弱秦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⑤小則獲邑,大則得城⑥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⑦吞二周而亡諸侯A(yù).①⑥⑦ B.②④⑦C.①④⑥ D.③⑤⑥解析:①④⑥名詞作狀語,②⑦為使動用法,③形容詞作動詞,⑤形容詞作名詞。8.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A.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B.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C.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D.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解析:B、C、D三項均為被動句,A項是狀語后置句。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連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B)蘇洵的《六國論》把六國滅亡的緣由歸結(jié)于“賂秦”,________①單從某種視角看到了某些事實,便以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這是人類很簡單陷入的誤區(qū)。②因為從本質(zhì)上講,六國滅亡是由于不思改革進取,不實行富國強兵之策,從而陷入落后挨打的境地,被歷史淘汰。③盡管文章在論證上、語氣上給人摧枯拉朽的感覺,但今日看來明顯失之偏頗。④當然也有戰(zhàn)略、策略(包括“賂秦”)等方面的種種詳細緣由。A.②③①④B.③②④①C.②④③①D.①②④③解析:抓住中心詞語“緣由”和這四句話中的中心語句③,再依據(jù)關(guān)聯(lián)詞,就可以斷定。eq\a\vs4\al(二、課內(nèi)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毫鶉剩寿T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輸贏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輸贏之數(shù),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10.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說明不正確的一項是 (A)A.暴秦之欲無厭厭:厭煩B.終繼五國遷滅遷滅:滅亡C.始速禍焉 速:招致D.后秦擊趙者再 再:兩次解析:“厭”應(yīng)為“滿意”的意思。11.下列四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B)A.賂秦而力虧而秦兵又至矣B.破滅之道也 暴秦之欲無厭C.不賂者以賂者喪 秦以攻取之外D.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則秦之所大欲解析:A項,表順承/表轉(zhuǎn)折;B項,二者都是助詞,譯為“的”;C項,因為/用;D項,“則……,則……”并用,有加強對比的作用/那么。12.下列說法不符合原文內(nèi)容的一項是 (D)A.文章開宗明義,起筆即提出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論點。在闡述這一論點的過程中,作者先用雙重否定摒除了人們在分析斗爭成敗時強調(diào)客觀因素(“兵不利,戰(zhàn)不善”)的淺陋之見,既而又運用設(shè)問,針對“六國互喪,率賂秦耶”的論調(diào)進行了有力的駁解:“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從而使這一論斷更加顯明突出。B.其次段大量運用對比論證的手法。秦之得、諸侯之失,祖父之艱難、子孫之不甚惜,秦之欲無厭、諸侯之地有限皆是對比論證。C.作者在其次段充分論述賂秦之害的基礎(chǔ)上,奇妙引用戰(zhàn)國時期蘇代(蘇秦之弟)勸阻魏王時的一段話“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擊中了秦欲難填的要害,形象地說明白賂秦必致滅亡的道理,從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的論點。D.第三段總結(jié)齊國、燕國、趙國失敗的緣由在于他們沒有賄賂秦國,并假設(shè)這三國假如反其道而行之,那么它們?nèi)龂鴦贁〈嫱龅拿\就不能被輕易判定了。解析:第三段總結(jié)齊國、燕國、趙國失敗的緣由在于“不賂者以賂者喪”。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譯文:想到他們的祖輩和父輩,冒著寒霜雨露,乘風破浪,才得到很少的土地。(翻譯時必需落實對“厥”“祖父”“以”“尺寸”的理解)(2)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譯文:有這樣的國力,卻被秦國積久而成的威勢脅迫,土地每天削減月月割讓,以至于走向滅亡。(關(guān)鍵點在被動句、“日”“月”“亡”)(3)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譯文:假如憑借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跟隨六國滅亡的前例,這就又在六國之下了。(翻譯時必需落實“天下之大”“故事”“是”)eq\a\vs4\al(三、語言表達)14.下面是一段關(guān)于“網(wǎng)絡(luò)購物”的文字,請依據(jù)上下文補寫橫線處的內(nèi)容。要求語意連貫,表達明確,每處不超過15字。隨著國內(nèi)居民收入穩(wěn)步增長,①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shù)快速普及,電子商務(wù)也隨之不斷發(fā)展。網(wǎng)絡(luò)購物作為一種新興的購物方式,②為越來越多的青少年所寵愛(歡迎)。網(wǎng)絡(luò)購物價格低廉、便利快捷,正好符合年輕人觀念新潮、追求高效的特征。網(wǎng)購的特點之一是效用遞增規(guī)律。大家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當你吃第一顆糖時感覺最甜,吃其次顆糖感覺甜度稍遜,以后逐顆下降,這是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的效用遞減規(guī)律。而在網(wǎng)絡(luò)經(jīng)濟中則不然:當你嘗第一口新餐時感覺有點香,嘗其次口時覺得更加香甜,③以后越吃越香,這就是網(wǎng)絡(luò)消費的效用遞增特點。其次課時實力拓展eq\a\vs4\al(一、語言文字運用)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12月13日,由四川省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講解并描述“懸崖村”脫貧故事的民族舞劇《大涼山的回響》正式首演。該劇作為國家藝術(shù)基金2024年度資助項目,通過“懸崖村天梯”意象的奇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人們看到當?shù)匕傩兆非笕A蜜生活的艱難歷程。隨著劇情的推動,觀眾們感受到“懸崖村”近年來發(fā)生的前所未有的變更。在脫貧攻堅戰(zhàn)打響時,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鄉(xiāng),()。舞臺背景上,山民世代攀爬的藤梯被平安、耐用的鋼梯代替,這象征著“懸崖村”在脫貧攻堅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舞劇中,新生代的表演熱忱奔放,老一輩的表演絲絲入扣,塑造出一個個飽滿鮮活的形象,如優(yōu)美溫婉的阿果、隱忍堅韌的阿達、莊重賢惠的阿嫫……;他們用富有表現(xiàn)力的肢體語言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大涼山的人們走出貧困、奔向?qū)淼男穆窔v程。全場雷鳴般的掌聲證明,《大涼山的回響》贏得了人們普遍的“心靈回響”。舞劇《大涼山的回響》獨辟蹊徑,以寫意的手法,充分運用舞臺的空間延長力、民族音樂的穿透力,讓脫貧攻堅的故事呈現(xiàn)在舞臺之上,帶著觀眾走進那遙遠卻又暖和的大山深處,走進那遙遠而又溫情的家鄉(xiāng)深處。1.文中畫橫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最恰當?shù)囊豁検?A)A.奇妙利用了“懸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串聯(lián)故事,讓人們看到當?shù)匕傩兆非笕A蜜生活的艱難歷程。B.通過“懸崖村天梯”意象的奇妙利用,以舞蹈表演故事的形式,讓人們看到當?shù)匕傩兆非笕A蜜生活的艱難歷程。C.奇妙利用了“懸崖村天梯”的意象,以舞蹈的形式表演故事,人們看到當?shù)匕傩兆非笕A蜜生活的艱難歷程。D.通過“懸崖村天梯”意象的奇妙利用,以舞蹈串聯(lián)故事的形式,人們看到當?shù)匕傩兆非笕A蜜生活的艱難歷程。解析:句中有兩處錯誤:第一,搭配不當,“舞蹈”是形式,“故事”是內(nèi)容,“形式”不能“再現(xiàn)歷程”。其次,結(jié)構(gòu)混亂,中途易轍,前面的主語是“該劇”,沒有說完,又出現(xiàn)新的主語“人們”,應(yīng)在“人們”前加“讓”。2.下列在文中括號內(nèi)補寫的語句,最恰當?shù)囊豁検?D)A.阿嫫守護著彝族傳統(tǒng)根脈,帶領(lǐng)大家發(fā)展起村寨旅游B.帶領(lǐng)大家發(fā)展起村寨旅游的阿嫫守護著彝族傳統(tǒng)根脈C.阿嫫帶領(lǐng)大家發(fā)展起村寨旅游,守護著彝族傳統(tǒng)根脈D.守護著彝族傳統(tǒng)根脈的阿嫫帶領(lǐng)大家發(fā)展起村寨旅游解析:依據(jù)前文“外出打工的青年回到了家鄉(xiāng)”,應(yīng)當用“人物發(fā)展村寨”的語序,故用“守護著彝族傳統(tǒng)根脈的阿嫫帶領(lǐng)大家發(fā)展起村寨旅游”。3.下列各句中的省略號和文中“莊重賢惠的阿嫫……”省略號的作用相同的一項是(D)A.上級……派我……到這兒……工作,我沒……有……完成……上級……交給我的……任務(wù)。B.“老栓只是忙。要是他的兒子……”駝背五少爺話還未完,突然闖進……C.孔乙己睜大眼睛說,“你怎么這樣憑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吊著打?!盌.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舍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解析:A項,表說話的斷續(xù)。B項,表示語言的中斷。C項,表話還未說完,被別人打斷。D項與例句,表示內(nèi)容的省略。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shù)恼Z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nèi)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一切藝術(shù)都要有一個創(chuàng)建主體和一個創(chuàng)建對象,因此,它就既要有人的條件,__①__。人的條件包括藝術(shù)家的人生閱歷和文化教養(yǎng)等,物的條件包括時代精神、民族特色等,這些都是須要不斷加工改造的對象;此外,__②__,例如繪畫的線條和顏色,音樂中的聲音和樂器,文學的語言之類等。所以藝術(shù)既離不開人,也離不開物,它和美感一樣,__③__。答:①也要有物的條件②還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③也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解析:語段的第一句話是一個表示因果關(guān)系的復(fù)句,依據(jù)“因此”和其后的關(guān)聯(lián)詞“既”可知,①處填寫的分句應(yīng)與前文“既”所引導(dǎo)的條件相搭配且分別對應(yīng)前面的“一個創(chuàng)建主體”和“一個創(chuàng)建對象”;又據(jù)后文“創(chuàng)建主體”是“人”可知,“創(chuàng)建對象”應(yīng)是“物”,故此處應(yīng)填“也要有物的條件”。②處,首先由“此外”可知,此處引出了另一方面的內(nèi)容,可用“還要……”的句式,其次通過“例如”可知,此處應(yīng)是對后文內(nèi)容的總結(jié),因后文主要介紹了創(chuàng)建主體對創(chuàng)建對象進行加工改造時所用的詳細的工具、媒介,故應(yīng)填類似“還要加上加工改造的工具和媒介”的內(nèi)容。③處前文是“藝術(shù)既離不開人,也離不開物”,由于“人”和“物”的關(guān)系正是主體和客體的關(guān)系,因此此處應(yīng)填類似“也是主客觀的統(tǒng)一體”的內(nèi)容。5.閱讀下面兩則材料,按要求答題。材料一:某電視臺播出了一則新聞:一男子因要錢不成毆打六旬母親,遭到四周群眾的劇烈指責。面對鏡頭,他盡然說:“來拍吧,拍近點,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易峰還要出名?!辈牧隙阂粚W生在值日時,主動勞動,卻招來某些同學“假主動”的嘲諷,讓其覺得“很受傷”。究竟什么是榮,什么是恥?人們在相識上存在著不少的困惑。針對上面材料中男子的言辭和學生主動勞動招致的結(jié)果,你會對兩人分別說些什么呢?(每小題回答不超過40字)(1)面對毆打母親不以為恥的男人,你對他說:美名流傳千古,惡名遺臭萬年。你想出什么樣的名呢?(2)面對受到譏諷深感受傷的學生,你對他說:勞動恒久是最光榮的。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eq\a\vs4\al(二、名篇名句默寫)6.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杜牧《阿房宮賦》擅長運用比方和比較結(jié)合的句式,極寫秦朝統(tǒng)治者的豪奢,比如說“負棟之柱”竟然“多于南畝之農(nóng)夫”,而“直欄橫檻”竟然“多于九土之城郭”,無不令人震驚。(2)在《阿房宮賦》中,杜牧以“奈何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的質(zhì)問,對秦王朝極盡貪欲的掠奪和肆意無度的揮霍,表達劇烈的生氣。(3)蘇洵在《六國論》中以“暴霜露,斬荊棘”兩句回憶了先輩開拓事業(yè)的艱辛。eq\a\vs4\al(三、課外拓展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題。唐太宗論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貞觀之間,天下既平,征伐四夷,滅突厥,夷高昌,殘吐谷渾,兵出四克,務(wù)勝而不知止。最終親征高麗,大臣力爭不從,僅而克之,其賢于隋氏者,幸一勝耳。而帝安為之,原其意,亦欲夸當世、高后世耳。太子承乾既立十余年,復(fù)寵魏王泰,使兄弟相傾。承乾既廢,晉王,嫡子也,欲立泰,而使異日傳位晉王,疑不能決,至引佩刀自刺,大臣救之而止。父子之間,以愛故輕予奪至于如此。帝嘗得秘讖,言唐后必中微,有女武代王。以問李淳風,欲求而殺之。淳風曰:“其兆既已成,在宮中矣。天之所命,不行去也。徒使疑似之戮,淫及無辜,且自今已往四十年,其人已老,老則仁。雖受終易姓,必不能絕李氏,若殺之復(fù)生壯者,多殺而逞,則子孫無遺類矣?!钡塾闷溲远埂H华q以疑似殺李君羨。夫天命之不行易,惟修德或能已之,而帝欲以殺人弭之,難哉!帝之老也,將擇大臣以輔少主。李績起于布衣,忠力勁果,有節(jié)俠之氣,嘗事李密,友單雄信。密敗,不忍以其地求利。密死,不廢舊君之禮。雄信將戮,以股肉啖之,使與俱死。帝以是為可用,疾革,謂高宗:“爾于績無恩,今以事出之,我死,即授以仆射?!备咦趶闹?。及廢皇后,立武昭儀,召績與長孫無忌、褚遂良計之,績稱疾不至。帝曰:“皇后無子,罪莫大于絕嗣,將廢之?!彼炝嫉炔恍?。他日績見,帝曰:“將立昭儀,而顧命大臣皆以為不行,今止矣?!痹唬骸按吮菹录沂?,不須問外人?!庇纱藦U立之議遂定???,匹夫之俠也,以死徇人不以犯難,至于禮義之重,社稷所由安危,績不知也。而帝以為可以屬幼孤,寄天下,過矣!且使績信賢,托國于父,竭忠力以報其子,可矣。何至父逐之,子復(fù)之,而后可哉!挾數(shù)以待臣下,于義既已薄矣。凡此皆不知道之過也。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故楚昭王惟知大道,雖失國而必復(fù)。太宗惟不知道,雖天下既安且治,而幾至于絕滅。(選自《欒城后集卷十》)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D)A.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B.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C.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D.然傳子至孫/遭武氏之亂/子孫為戮/不絕如線/后世推原其故而不得/以吾觀之/惜乎其未聞大道也哉解析:據(jù)語境推斷,句中“為”有被動的意義,“為戮”就是“被殺戮”,其主語應(yīng)是“子孫”,由此解除A、B兩項。句中動詞“聞”后面應(yīng)有其支配的對象,解除C項。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B)A.三代,也叫三朝,依次為夏朝、商朝、周朝。B.貞觀,是唐朝君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而年號是我國古代帝王用來紀年的名號,用年號紀年是從秦始皇起先的。C.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來成為一般平民的代稱,其中包括農(nóng)夫、手工業(yè)者及沒有官爵的地主。D.昭儀,古代嬪妃封號。為中國古代后宮嬪御的一種。始置于西漢元帝時期,其位相當于丞相,爵比諸侯。魏晉至明均曾設(shè)置,但地位已經(jīng)下降。解析:用年號紀年是從漢武帝起先的。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一項是(C)A.作者認為唐太宗能任人唯才,以仁德治國,是夏、商、周三代以來獨一無二的賢君。B.作者認為唐太宗親征高麗,就是想要在當世炫耀自己的武功,提高自己在后世的影響罷了。C.作者認為唐太宗不留意修養(yǎng)德行,卻聽信李淳風的話錯殺了李君羨,埋下了女武代王的禍根。D.作者認為李績雖能盡忠效力,卻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唐太宗把天下托付給他,鑄成了大錯。解析:C項,唐太宗殺李君羨并不是聽信李淳風的話。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jié)用,天下幾至刑措。譯文: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將相沒有不是這樣的人的,恭謹儉約節(jié)約費用,治理天下幾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2)茍不知道,則凡所施于世,必有逆天理,失人心,而不自知者。譯文:假如不明白治世原則,那么凡是在世上施行的政策,確定有違反天理,丟失人心,卻不知道自己錯誤的。參考譯文:像唐太宗這樣有才能的人,從西漢以來,只有這一人罷了。他任用有才能的人,手下的將相沒有不是這樣的人的,恭謹儉約節(jié)約費用,治理天下幾乎到了置刑法而不用的地步。自從夏、商、周三個朝代以來,沒有見過能夠和他相匹敵的。然而傳位給兒子再到孫子,就遭受武氏之亂,子孫被殺,局勢緊急,像差點兒就要斷掉的線一樣,后世人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