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三(上)全冊古詩詞解讀_第1頁
部編版三(上)全冊古詩詞解讀_第2頁
部編版三(上)全冊古詩詞解讀_第3頁
部編版三(上)全冊古詩詞解讀_第4頁
部編版三(上)全冊古詩詞解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1

所見

【清】袁枚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槌。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作者簡介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

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

州)人。乾隆四年進(jìn)士,歷任漂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

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

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shí)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鋒合

稱“乾隆三大家"。注釋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振:振蕩;回蕩。

說明牧童的歌聲噴亮。林檄(yue):指道旁成蔭的樹。欲:想

要。捕:捉。鳴:叫。立:站立。譯文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噫亮

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于是馬上

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古詩賞析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

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diào)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

一個高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

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

則間接點(diǎn)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

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

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yàn)?/p>

心中歡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檄"。三四

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

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zhuǎn)折點(diǎn)。第四句,

急轉(zhuǎn)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詞,把

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蟬時(shí)的驚喜心情和機(jī)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

現(xiàn)了出來。"忽然"發(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

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

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jī)智刻劃得淋漓盡

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

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jī)靈的特點(diǎn),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爰。這

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

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

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

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shí)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

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

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

的藝術(shù)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zhì)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

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

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

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shí)則寄托情思。

同時(shí)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

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fēng)光,

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

"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

正是他所一再強(qiáng)調(diào)的"真性情"。

2

山行

【唐】杜牧

遠(yuǎn)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

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

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

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注釋山行:在山中行

走。遠(yuǎn)上:登上遠(yuǎn)處的。寒山:深秋季節(jié)的山。石徑:石子鋪成

的小路。斜:為傾斜的意思。生:產(chǎn)生,生出。另有版本作"深"。

("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云霧繚

繞的的深處)坐:因?yàn)?。霜葉:楓樹的葉子經(jīng)深秋寒霜之后變成

了紅色。楓林晚:傍晚時(shí)的楓樹林。紅于:比??????更紅,本文指

霜葉紅于二月花。譯文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

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停下馬車是因?yàn)橄矏凵钋飾髁值耐?/p>

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古詩賞析這是一首贊美深秋山

林景色的七言絕句。全詩展現(xiàn)了秋天山林熱烈蓬勃的景象,表現(xiàn)

了詩人豪爽向上的精神和過人的才氣與見地。詩中的山路、人家、

白云、紅葉,構(gòu)成了一幅和諧統(tǒng)一的畫面。詩的首句由下而上,

描寫了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遠(yuǎn)"字

寫出了山路的綿長,"斜"字與"上"字呼應(yīng),寫出了高而緩的

山勢。次句描寫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

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yīng)

了上句的"石徑",這一條山間小路,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

的通道吧?這就把兩種景物有機(jī)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第三局描述詩

人為了要停下來領(lǐng)略這山林風(fēng)光,竟然顧不得驅(qū)車趕路。"坐"

解釋為"因?yàn)?。"霜葉紅于二月花",把第三句補(bǔ)足,一片深

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了。詩人驚喜地發(fā)現(xiàn)在夕暉晚照

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云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

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

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xiàn)一

種熱烈的、生機(jī)勃勃的景象。

3

贈劉景文

【宋】蘇軾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shí)。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

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

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

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

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

健,善用夸張比喻,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jiān)并稱“蘇黃";詞開豪

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

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

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

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注釋劉景文:劉季孫,字景文,

工詩,時(shí)任兩浙兵馬都監(jiān),駐杭州。蘇軾視他為國士,曾上表推

薦,并以詩歌唱酬往來。荷盡:荷花枯萎,殘敗凋謝。擎:舉,

向上托。雨蓋:舊稱雨傘,詩中比喻荷葉舒展的樣子。菊殘:菊

花凋謝。猶:仍然。傲霜:不怕霜凍寒冷,堅(jiān)強(qiáng)不屈。君:原指

古代君王,后泛指對男子的敬稱,您。須記:一定要記住。最是:

一作"正是"。橙黃橘綠時(shí):指橙子發(fā)黃、橘子將黃猶綠的時(shí)候,

指農(nóng)歷秋末冬初。譯文荷花凋謝連那擎雨的荷葉也枯萎了,只有

那開敗了菊花的花枝還傲寒斗霜。一年中最好的光景你一定要記

住,那就是橙子金黃、橘子青綠的秋末冬初的時(shí)節(jié)啊。古詩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寫贈給好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抓住"荷

盡"、"菊殘"描繪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景象。"已無"與"猶有"

形成強(qiáng)烈對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

詩的目的。說明冬景雖然蕭瑟冷落,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收

的一面,而這一點(diǎn)恰恰是其他季節(jié)無法相比的。詩人這樣寫,是

用來比喻人到壯年,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為

的黃金階段,勉勵朋友珍惜這大好時(shí)光,樂觀向上、努力不懈,

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蘇軾的《贈劉景文》,是在元祐五

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shí)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

詠初冬景致,"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

秋景物,了無一字涉及劉氏本人的道德文章。這似乎不是題中應(yīng)

有之義,但實(shí)際上,作者的高明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

的稱頌。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寫中。因?yàn)樵谧髡呖?/p>

來,一年中最美好的風(fēng)光,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景色。而橘樹

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堅(jiān)貞的節(jié)操。古人寫

秋景,大多氣象衰颯,滲透悲秋情緒。然此處卻一反常情,寫出

了深秋時(shí)節(jié)的豐碩景象,顯露了勃勃生機(jī),給人以昂揚(yáng)之感。因

此宋人胡仔以之與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

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相提并論,說是"二詩意思頗

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荷與菊是歷代

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

頭卻高度概括地描繪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示了一幅深秋的畫

面?這全然是為了強(qiáng)調(diào)和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

時(shí)。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shí)上市人正偏重于橘,因?yàn)?橘"

象征著許多美德,故屈原寫《橘頌》而頌之,主要贊其“獨(dú)立不

遷"、"精色內(nèi)白"、"秉德無私"、"行比伯夷"。此詩的結(jié)

句正有此意,在表達(dá)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含蓄地贊揚(yáng)

了劉景文的品格和秉性。

4

夜書所見

【宋】葉紹翁

蕭蕭梧葉送寒聲,江上秋風(fēng)動客情。

知有兒童挑促織,夜深籬落一燈明。

作者簡介

葉紹翁,南宋中期詩人,字嗣宗,號靖逸,處州龍泉人。祖籍建安(今

福建建甌),本姓李,后嗣于龍泉(今屬浙江麗水)葉氏。生卒年不詳。

曾任朝廷小官。其學(xué)出自葉適,他長期隱居錢塘西湖之濱,與真德秀交往

甚密,與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聞見錄》、《靖逸小集》。

注釋

蕭蕭:風(fēng)聲。

客情:旅客思鄉(xiāng)之情。

挑:用細(xì)長的東西撥動。

促織:俗稱蟋蟀,有的地區(qū)又叫蝴蝴。

筑r=o/落官?-篥笛o

譯文

蕭蕭秋風(fēng)吹動梧葉,送來陣陣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家鄉(xiāng)。

忽然看到遠(yuǎn)處籬笆下的燈火,料想是孩子們在捉蟋蟀。

古詩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客居異鄉(xiāng),靜夜感秋所作,抒發(fā)了羈旅之愁和深摯的思鄉(xiāng)

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殘,江上秋風(fēng)瑟瑟寒,梧葉蕭蕭吹心冷。詩中一

個"送"字令人仿佛聽到寒氣硬骨之聲。

此詩以疊字象聲詞置于句首,一開始就喚起讀者聽覺形象的聯(lián)想,造成

秋氣蕭森的意象,并且用聲音反襯出秋夜的寂靜。接著用一"送"字,靜

中顯動,引出“寒聲"。在梧葉搖落的蕭蕭聲中,仿佛含有硬骨的寒氣;

以聽覺引起觸覺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環(huán)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點(diǎn)出"秋風(fēng)"。"月寒江風(fēng)起",來自江上的陣陣秋風(fēng),觸發(fā)

了羈旅行客的孤寂情懷。晉人張翰,在洛陽做官,見秋風(fēng)起,因思故鄉(xiāng)的

瓏菜羹和妒魚膾,就辭官回家了。此詩作者耳聞秋風(fēng)之聲,牽動了旅中情

思,也悵然欲歸。這兩句用"梧葉"、"寒聲"和"江上秋風(fēng)"寫出了秋

意的清冷,實(shí)際上是用以襯托客居心境的凄涼。再以"動"字揭出"客情",

情景湊泊,自然貼切,彌見羈愁之深。

三四兩句,從庭內(nèi)移到戶外,來了個大跨度的跳躍。這兩句是倒裝句,

按意思順序,應(yīng)該前后互移。詩人意緒紛繁,難以入睡,轉(zhuǎn)身步出戶外,

以排遣縈繞心頭的羈思離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給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

夜色中,閃現(xiàn)在籬落間的燈火,不正是"兒童挑促織"嗎?這種無憂無慮、

活潑天真的舉動,與詩人的凄然情傷、低回不已,形成鮮明的對比。

暗夜中的一盞燈光,在詩人心靈的屏幕上映現(xiàn)出童年生活的片斷,眼前

之景與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詩人陷入了對故鄉(xiāng)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籬

落一燈"隱喻自己的"孤棲天涯",借景物傳達(dá)一片鄉(xiāng)心,與"江上"句

相關(guān)聯(lián),收束全篇,尤覺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詩歌流露出留戀童年生活之情。兒童夜捉促織,勾起詩人對童年生活的

回憶。這首詩先寫秋風(fēng)之聲,次寫聽此聲之感慨,末兩句點(diǎn)題,寫戶外所

見。這首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中間轉(zhuǎn)折,句似斷而意脈貫穿。詩人善

于通過藝術(shù)形象,把不易說出的秋夜旅人況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颯的

境界。最后以景結(jié)情,詞淡意遠(yuǎn),耐人咀嚼。

5

望天門山

【唐】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嵩)九

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

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shí)寫的,代

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jìn)酒》《明堂賦》《早

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注釋天門山:位于安徽省和縣與蕪湖市長江兩岸,在江北

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東梁山(古代又稱博望山)。兩山隔江對峙,形同天設(shè)

的門戶,天門由此得名。中斷:江水從中間隔斷兩山。楚江:即長江。因?yàn)楣糯?/p>

長江中游地帶屬楚國,所以叫楚江。開:劈開,斷開。至此:意為東流的江水在

這轉(zhuǎn)向北流。一作"直北"。回:回漩,回轉(zhuǎn)。指這一段江水由于地勢險(xiǎn)峻方向

有所改變,并更加洶涌。兩岸青山:分別指東梁山和西梁山。出:突出,出現(xiàn)。

日邊來:指孤舟從天水相接處的遠(yuǎn)方駛來,遠(yuǎn)遠(yuǎn)望去,仿佛來自日邊。譯文長

江猶如巨斧,劈開天門雄峰,碧綠江水滾滾東流到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兩岸

青山互相對峙美景難分高下,一只小船從太陽升起的地方悠悠駛來。古詩賞析這

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

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

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yuǎn)及近再及遠(yuǎn)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

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xiàn)出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

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yuǎn)。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xiǎn)峻不可

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yuǎn)的水

勢。"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這兩句寫詩人遠(yuǎn)眺天門山

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

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

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

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

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

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xùn)|的首陽山),

洪波噴流射東海。"不過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

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

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

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

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shí),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

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

勢襯出山的奇險(xiǎn)。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

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xì)說明,但不

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xiǎn)的氣勢。可比較《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

"西岳崢嵯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

雷。""盤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

受到崢嵯奇險(xiǎn)的山峰阻遏時(shí)出現(xiàn)的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

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的崇尚簡省含蓄的

特點(diǎn)。"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

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

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yuǎn)景,點(diǎn)醒"望”的立腳點(diǎn)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

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diǎn)便是

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

出"的"出"字,因?yàn)樗贡緛盱o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

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

點(diǎn)"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

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yuǎn)處的天門兩山撲進(jìn)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

晰的身姿時(shí),"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

逼真地表現(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shí)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

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

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yuǎn)客如此有情,則遠(yuǎn)客自當(dāng)

更加興會淋漓?!肮路黄者厑?,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

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

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

同時(shí)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這首詩

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

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gòu)成的意境優(yōu)美、壯闊,人們

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

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shí)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kuò)大。從詩中可以看到

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6

飲湖上初晴后雨

【宋】蘇軾

水光激燃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

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

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

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lǐng)袖,在詩、詞、散文、

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

健,善用夸張比喻,獨(dú)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jiān)并稱"蘇黃";詞開豪

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

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

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

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注釋湖:即杭州西湖。激涌(I冶ny2n):

水面波光閃動的樣子。方好:正是顯得很美??彰桑好悦?~緲的樣子。西子:西

施,春秋時(shí)代越國有名的美女,原名施夷光,或稱先施,居古代四大美女(西

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huán))之首。家住浣紗溪村(在今浙江諸暨市)西,所以

稱為西施。相宜:也顯得十分美麗。譯文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

粼,波光艷麗,看起來很美;雨天時(shí),在雨幕的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

茫,若有若無,也顯得非常奇妙。若把西湖比作美人西施,淡妝濃抹都是那么得

十分適宜。古詩賞析這是一首贊美西湖美景的詩。作者暢游西湖,從早到晚,一

邊欣賞美麗的湖光山色,一邊飲酒構(gòu)思,意篤八極,神游萬仞。于是乎寫就了這

首傳誦一時(shí)的佳作。詩的前兩句既寫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寫了西湖的晴雨時(shí)的

不同景色。"水光激趟晴方好”描寫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燦爛的陽光照耀下,西

湖水波蕩漾,波光閃閃,十分美麗。"山色空濠雨亦奇"描寫雨天的山色:在雨

幕籠罩下,西湖周圍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無,非常奇妙。從第一首詩可知,

這一天詩人陪著客人在西湖游宴終日,早晨陽光明艷,后來轉(zhuǎn)陰,入暮后下起雨

來。而在善于領(lǐng)略自然并對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詩人眼中,無論是水是山,或晴或

雨,都是美好奇妙的。從"晴方好""雨亦奇"這一贊評,可以想見在不同天氣

下的湖山勝景,也可想見詩人即景揮毫?xí)r的興會及其灑脫的性格、開闊的胸懷。

上半首寫的景是交換、對應(yīng)之景,情是廣泛、豪宕之情,情景交融,句間情景相

對,西湖之美概寫無余,詩人蘇軾之情表現(xiàn)無遺。詩的后兩句進(jìn)一步運(yùn)用他的寫

氣圖貌之筆來描繪湖山的晴光雨色,而是遺貌取神,只用一個既空靈又貼切的妙

喻就傳出了湖山的神韻。蘇軾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把西湖之美與西施之美相比,

當(dāng)然無可非議。但,我們知道,歷史上還有不少女子,其美與西施相比,恐怕也

差不了多少。可蘇軾為什么偏偏要選西施來比西湖呢?我想是不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西施的家鄉(xiāng)在浙江,而且離西湖不遠(yuǎn);二是西施和西湖,都有個"西"字,

這真是個天作之合。至于稱西施為西子,恐怕不僅是為了尊重,還與平仄有關(guān)系

(第三句最后一個字要求仄聲字,而"施"是平聲字)?,F(xiàn)在,西湖也叫西子湖,

就是源于蘇軾這首詩。對這個比喻,存在有兩種相反的解說:一說認(rèn)為詩人"是

以晴天的西湖比淡妝的西子,以雨天的西湖比濃妝的西子";一說認(rèn)為詩人是"以

晴天比濃妝,雨天比淡妝"。兩說都各有所見,各有所據(jù)。但就才情橫溢的詩人

而言,這是妙手偶得的取神之喻,詩思偶到的神來之筆,只是一時(shí)心與景會,從

西湖的美景聯(lián)想到作為美的化身的西子,從西湖的"晴方好""雨亦奇",想象

西子應(yīng)也是“淡妝濃抹總相宜",當(dāng)其設(shè)喻之際、下筆之時(shí),恐怕未必拘泥于晴

與雨二者,何者指濃妝,何者指淡妝。欣賞這首詩時(shí),如果一定要使?jié)鈯y、淡妝

分屬晴、雨,可能反而有損于比喻的完整性、詩思的空靈美。

7

望洞庭

【唐】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漢族,中國唐朝彭城(今徐州)

人,祖籍洛陽,唐朝文學(xué)家,哲學(xué)家治改革集團(tuán)的一員。唐代中

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xué)相

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

心人物之一。后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

據(jù)湖南常德歷史學(xué)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

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注釋洞庭:湖名,在今湖

南省北部。湖光:湖面的波光。兩:指湖光和秋月。和:和諧。

指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潭面:指湖面。鏡未磨:古人的鏡子用

銅制作、磨成。這里一說是湖面無風(fēng),水平如鏡;一說是遠(yuǎn)望湖

中的景物,隱約不清,如同鏡面沒打磨時(shí)照物模糊。山水翠:也

作"山水色"。山:指洞庭湖中的君山。白銀盤:形容平靜而又

清的洞庭湖面。青螺:這里用來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譯文洞庭

湖水色與月光互相輝映,湖面風(fēng)平浪靜,猶如未磨的銅鏡。遠(yuǎn)遠(yuǎn)

眺望洞庭湖山水蒼翠如墨,好似白銀盤里托著一枚青螺。古詩賞

析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

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出洞

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

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爰,也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

清奇的情致。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

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

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yuǎn)景迷

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

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

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

用詞也極精到。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

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xiàn)出

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和"字下得工煉,表現(xiàn)出了

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

夜的節(jié)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dá)給讀者了。"湖

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边@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秋

夜明月清輝,遍灑澄凈湖面,湖面平靜無風(fēng),猶如鐵磨銅鏡。秋

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澈空明的。與素月的清光交相輝

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這

就是“湖光秋月兩相和"一句所包蘊(yùn)的詩意。"和"字下得工煉,

表現(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

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一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dá)給讀

者了。接下來描繪湖上無風(fēng),迷迷濠濠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

鏡。"鏡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的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fēng)平浪靜的

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潭面無風(fēng)鏡未磨"以生動形

象的比喻補(bǔ)足了"湖光秋月兩相和”的詩意。因?yàn)橹挥小疤睹鏌o

風(fēng)",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fēng)怒

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無法相映成趣,也就無"兩相和"可

言了。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

到君山一點(diǎn)。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

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

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爰。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

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

"白銀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

不止表現(xiàn)在設(shè)譬的精警上,還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

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

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

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

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xué)趣味的反映。

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干仞、涅而不緇

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8

早發(fā)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

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據(jù)《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圣皇帝(涼武昭王李嵩)九

世孫,與李唐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李白深

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shí)寫的,代

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jìn)酒》《明堂賦》《早

發(fā)白帝城》等多首。注釋發(fā):啟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慶市奉節(jié)

縣白帝山上。楊齊賢注:"白帝城,公孫述所筑。初,公孫述至

魚復(fù),有白龍出井中,自以承漢土運(yùn),故稱白帝,改魚復(fù)為白帝

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節(jié)縣,與巫山相近。所謂彩

云,正指巫山之云也。"朝:早晨。辭:告別。彩云間:因白帝

城在白帝山上,地勢高聳,從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聳入云間。江

陵:今湖北荊州市。從白帝城到江陵約一千二百里,其間包括七

百里三峽。酈道元《三峽》:"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

無闕處。重巖疊障,隱天蔽日,自非亭午時(shí)分,不見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或海)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shí)朝發(fā)白帝,暮

到江陵,其間千二百時(shí)里,雖乘奔御風(fēng),不以疾也。春冬之時(shí),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喊(或默)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

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且,林寒澗肅,常有

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喈久絕。故漁者歌日:’巴

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边€:歸;返回。猿:猿猴。

啼:鳴、叫。住:停息。萬重山:層層疊疊的山,形容有許多。

譯文清晨告別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千里之遙的江陵,一天

就可以到達(dá)。兩岸猿聲還在耳邊不停地回蕩,輕快的小舟已駛過

萬重青山。古詩賞析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

討安祿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

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

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

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dāng)

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nèi))的時(shí)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

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

荊州)。"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

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彩云間"的"間"

字當(dāng)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

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

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

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

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云間"也是

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

曙光初燦的時(shí)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千里江陵

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yuǎn)與時(shí)間之短作懸殊

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還",歸來的

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

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

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xì)細(xì)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shí)長江三峽,”常有高

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yàn)樗俗w快的輕舟行駛在

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

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

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shí)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

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

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

(《札樸》)“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

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

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yùn)。三峽水急灘

險(xiǎn),詩人溯流而上時(shí),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

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

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

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jìn)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xiǎn)、進(jìn)

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

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dá),又是人生經(jīng)驗(yàn)的總結(jié),

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

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

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

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

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9

采蓮曲

【唐】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6),字少伯,河?xùn)|晉陽(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