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_第1頁
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_第2頁
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_第3頁
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_第4頁
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

七年級生物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產(chǎn)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和意

義;

2、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在生產(chǎn)上的應用,解釋有關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查閱有關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的資料,培養(yǎng)學生查閱、整理資料的

能力;

2、通過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過程,使學生學會觀察和記錄植物生理

實驗現(xiàn)象的基本方法,初步明確從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的科學思維方式。

情感目標

1、通過光合作用一組實驗的操作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一

絲不茍的探究精神;

2、通過光合作用在生產(chǎn)上的應用的教學,使學生意識到生物科學的價值,

增強其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理功能。因此,“有機物的制造

——光合作用”這一節(jié)既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在初中生物教學

中,光合作用的概念是學生學得的第一個復雜的概念,如何以概念和形成途徑

使學生掌握光合作用概念,是本節(jié)的教學重點。因此有必要讓學生通過了解光

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來分析、討論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及產(chǎn)物,再以一組光合

作用的探索實驗加以檢驗。而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能否成功,則是教學

中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的關鍵。本節(jié)的教學安排為3課時,第1課時講授光合

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第2課時光合作用的探索性實驗,第3課時總結光合作用的

概念、實質(zhì)及意義。

教法建議

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可以事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的搜集和整

理,帶到課堂上來進行交流,通過概述某科學家的實驗過程或結果,啟發(fā)學生

通過分析和思考得出相應的結論。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教學內(nèi)容如下:

科學家

實驗過程或結果

實驗結論

海爾蒙特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澆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減重

57g

柳的增重來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

鐘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將小鼠與植物同時放入密封的鐘罩內(nèi),小鼠生活

正常

植物能“凈化”空氣

英格豪斯1779

植物的綠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謝尼伯1782

發(fā)現(xiàn)照光時綠色植物吸收C02,釋放02

C02是原料,02是產(chǎn)物

索熱爾1804

植物增重大于C02吸收量減去02釋放量

水是原料

薩克斯1864

發(fā)現(xiàn)照光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

有機物是產(chǎn)物

其教學目標有三:一是使學生領悟到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是許多科學家智慧的

結晶和不懈努力的結果,因此要珍惜學習知識的機會;二是使學生領略科學家們

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接受科學素質(zhì)的啟蒙教育;三是通過光合

作用發(fā)現(xiàn)過程分析其原料、條件和產(chǎn)物,為下一步探究實驗做準備。

“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應注意的問題有:

(1)選葉遮光應先暗處理。應選擇生長健壯,便于接受光照的葉片,經(jīng)過遮

光處理后,再放入暗處2~3天。暗處理條件下,葉肉組織不能合成淀粉,細胞

內(nèi)積累的淀粉大部分被呼吸消耗或以蔗糖形式運出葉片。由于葉片內(nèi)淀粉含量

顯著降低,從而為取得理想的實驗效果創(chuàng)造了條件。

(2)對遮光一一暗處理材料的光照時間應視光強度而定。實驗當天的上午,

強光照射3~4小時,下午實驗效果顯著;若上午使用實驗材料,則必須在夜間用

燈光照射處理材料,光線不強應延長光照時間。

(3)酒精脫色過程一定要采取隔水加熱法(水浴)。當葉片在酒精里呈黃白色

時,應先熄滅酒精燈。一定要注意安全,事先準備好濕抹布,一旦出現(xiàn)問題不

要慌亂。

(4)酒精脫色處理的葉片脆而硬,用熱水漂洗的作用主要是使葉片經(jīng)過水化

處理而變軟,并為碘與淀粉的反應創(chuàng)造條件。

(5)滴加碘液的同時,注意觀察葉片不同部位的顏色變化。

(6)處理好實驗課上教師的講解與學生活動的關系。在讓學生明確實驗目

的,掌握實驗方法之后,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操作,并仔細觀察和分析所

看到的現(xiàn)象。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和“光合作用產(chǎn)生氧氣”兩個演示實驗要力爭

演示成功,這兩個實驗效果往往不理想,原因是多方面的,要不斷總結可將實

驗裝置進行改進。另外在進行演示之前要簡要介紹實驗裝置加基本原理,這樣

有利于學生通過現(xiàn)象分析實驗結果,從而得出結論。

有關光合作用的一組探索性實驗,實際上是對光合作用假設的實驗驗證,

通過實驗檢驗證明有關光合作用的實驗假設是成立的,從而形成光合作用的概

念。因此,教學時在每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之后,都要引導學生通過討論明確

每個實驗揭示的問題。當一組探索性實驗完成后,應指導學生明確光合作用的

原料、條件、產(chǎn)物等問題。

第3課時在上述實驗基礎之上,對光合作用的概念加以總結,讓學生嘗試

用關系式的形式描述光合作用,并用語言加以描述。這樣就得到了光合作用的

定義,從而完成了光合作用概念形成的過程。光合作用的意義的教學活動應立

足于啟發(fā)學生運用知識來說明或解決實際問題,在分析和說明問題過程中領悟

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整個自然界中的重要意義。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條件、產(chǎn)物的實驗

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實質(zhì)

難點:光合作用一組實驗的組織和實施

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

引言:上一節(jié)我們了解了葉是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葉片的結構有著

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特點。那么,什么是光合作用呢?光合作用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

呢?這還得從柳苗生長之迷說起。

17世紀以前人們認為,植物生長在土壤中,一定是從土壤中獲得生長需要

的各種物質(zhì)。一株大樹那粗大的樹干、茂密的枝葉、豐碩的果實,都是由植物

從土壤中吸收的物質(zhì)變化來的。果真是這樣嗎?怎樣證明這個觀點是否正確呢?

科學家是通過探究過程尋求有關自然界各種問題的答案的,褐示柳苗生長之迷

也是如此。

在課前查資料的基礎上,請同學以講故事的形式講述海爾蒙特的實驗。

17世紀上半葉,比利時科學家海爾蒙特設計了一個簡單而又巧妙的實驗:

他將一棵重2.3kg的柳苗栽種到一個盛有土壤的木桶中,木桶內(nèi)土壤的重量是

90kg。此后,他只用純凈的雨水澆灌柳苗。為了防止灰塵落入,他專門制作了

桶蓋。5年過去了,柳苗漸漸地長大了。他再次稱量柳苗和土壤的重量,結果

使海爾蒙特大吃一驚:柳苗重量增加74.5kg,土壤重量僅減少了0.057kg!(配合

投影圖)同學們,根據(jù)海爾蒙特的實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呢?

小組討論發(fā)言,得出結論:柳苗生長所需要的物質(zhì),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轉(zhuǎn)

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質(zhì)。(板書:海爾蒙特柳苗生長之迷說明柳苗

的增重來自水)

提問:海爾蒙特的實驗結論完全正確嗎?從植物生活環(huán)境的角度分析植物生

長需要的物質(zhì)來源,還應該考慮什么因素?

討論發(fā)言:可提到陽光,空氣??磥?,海爾蒙特的實驗還是有很大的局限

性的。那么,后來的科學家又是怎樣做的呢?

1771年英國科學家普利斯特利在研究助燃空氣時,做了一個新奇的實驗。

請幾個同學分角色扮演蠟燭、小鼠、綠色植物和太陽,伴隨著解說員的講解表

演普利斯特利的三個實驗(配合投影圖)。

分析討論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問題,得出結論:植物能"凈化〃空氣。(板

書:普利斯特利鐘罩內(nèi)的實驗說明植物能〃凈化〃空氣)

提問:當人們重復普利斯特利的實驗時,有的獲得成功,有的總是失敗,

甚至發(fā)現(xiàn)植物還會更嚴重地污染空氣。為什么學者們會得到不同的實驗結果呢?

討論回答引出下一個實驗:閱讀材料〃1779年荷蘭科學家英格豪斯通過實

驗證明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凈化空氣;他還發(fā)現(xiàn),光照下的綠色植物能夠釋

放氣體,這種釋放氣體的能力在夕陽西下時降低,日落后則完全停止?〃這說明

什么問題?

學生回答:光的重要作用。(板書:英格豪斯綠色植物只有在光下才能起

到〃凈化〃空氣的作用說明光的重要性)

提問:英格豪斯的實驗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光)

講述:那么,在光照下綠色植物究竟釋放什么氣體?這種氣體是否與植物凈

化空氣的作用有關呢?后來,科學家們了解了空氣的組成成分,明確了這種氣體

就是氧氣。

閱讀材料:“1782年瑞士牧師謝尼伯通過實驗證明植物在光下放出氧氣的

同時,還要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在此基礎上,1804年瑞士學者索熱爾對光

合作用首次進行定量測定,發(fā)現(xiàn)在光合作用的過程中,植物的增重量大于二氧

化碳吸收量減去氧的釋放量。因此他指出綠色植物在光下同時還要消耗水,這

也與海爾蒙特的結論相吻合。1864年德國科學家薩克斯做過這樣的實驗:把綠

葉放在暗處數(shù)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yǎng)物質(zhì),然后把葉片的一部分暴露在光

下,另一部分遮光。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用碘蒸汽處理葉片,結果遮光的部分葉

片無顏色變化,而照光的一部分葉片顯示深藍色??茖W家們已經(jīng)證實,只有淀

粉遇碘呈現(xiàn)藍色,淀粉燃燒時能夠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因而它是一種有機物。

薩克斯的實驗使人們認識到,綠色植物在光下不僅能夠釋放氧氣,而且能夠合

成淀粉等物質(zhì),供給植物生長發(fā)育等生命活動所用。1897年,人們首次把球色

植物的上述生理活動稱為光合作用。這樣,柳苗的生長之迷也終于被揭開了?!?/p>

提問:上述研究結果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產(chǎn)物各是什么?

學生討論后回答(板書:謝尼伯發(fā)現(xiàn)光照時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釋放

氧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產(chǎn)物是氧;索熱爾植物增重量大于二氧

化碳吸收量減去氧的釋放量說明光合作用的原料還有水;薩克斯發(fā)現(xiàn)光照時葉

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說明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

總結: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產(chǎn)物各是什么?這樣一個生產(chǎn)加工的過程是

在哪進行的呢?

學生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條件是陽光;產(chǎn)物是淀粉和氧;

場所是葉綠體。

(第二課時)探索光合作用

引言:通過了解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史,我們對光合作用的原料、條件和產(chǎn)物

做出了初步的解釋。怎樣檢驗我們對問題的解釋是否正確呢?我們來做一組探索

性實驗。(板書:二、探索光合作用)

薩克斯利用對照實驗法和淀粉遇碘變藍的原理,發(fā)現(xiàn)了綠色開花植物的光

合作用。那么,你能不能利用所給的材料和用具,設計一個實驗來檢驗綠葉在

光下是否能夠制造淀粉?

小組討論:在上節(jié)課的基礎上,同學們能夠設計出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

段時間,為什么?然后用黑紙片遮住葉片的一部分,將其放在陽光下照射。思考

葉片部分遮光的目的。

發(fā)給每組一片經(jīng)上述處理后的天竺葵葉片,請參與上述實驗過程的同學進

行說明。

但是如何檢驗葉片中是否有淀粉存在,直接用碘液滴在葉片上行不行?還很

難回答。

指出:葉綠素可以溶解在酒精中,用隔水加熱的方法可以使葉片中的葉綠

素溶解在酒精中。

操作:將葉片上的黑紙片取下,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再把小

燒杯放入盛有開水的大燒杯中,將這一套裝置放在石棉網(wǎng)上,用酒精燈加熱。

討論:能否將裝有酒精的小燒杯直接加熱?(不能,酒精容易燃燒)

觀察:加熱過程中,酒精顏色的變化和葉片顏色的變化,直至葉片變成黃

白色。

分析說明:綠葉變成黃白色及酒精變成綠色的原因。

操作:將酒精燈熄滅,用鏡子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將漂洗干凈的葉片平

鋪在培養(yǎng)皿中,滴加幾滴碘液。放置片刻。(此時將實驗臺收拾整理)

觀察:用清水洗去碘液,觀察葉片顏色的變化。

對上述結果進行分析說明,得出結論:經(jīng)過部分遮光處理的葉片遇碘液

后,見光部分呈深藍色,表明有淀粉產(chǎn)生;遮光部分不變色,表明沒有淀粉產(chǎn)

生。說明綠葉合成淀粉需要光。由此可見,淀粉是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光是光合

作用的必需條件。

那么,光合作用還有其他產(chǎn)物嗎?

演示實驗: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介紹實驗裝置,并讓同學看到試管中上升的小氣泡,解釋排水集氣法。然

后用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檢驗試管中的氣體,請注意衛(wèi)生香的燃燒情況。

提問:你看到了什么現(xiàn)象,此現(xiàn)象說明了什么?光合作用產(chǎn)生的助燃氣體是

什么氣體?

總結: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還有氧。

我們蒸饅頭要有面粉、水和發(fā)酵粉作為原料,那么,光合作用產(chǎn)生淀粉和

氧需要什么原料呢?

演示實驗: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說明兩套實驗裝置的不同在于一個盛有氫氧化鈉溶液,一個盛有清水,而

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分別取兩枚葉片,進行脫去葉綠素、滴加碘

液的處理后,觀察實驗現(xiàn)象并分析說明原因。

結論: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茖W家們進一步研究證明:二氧化碳和水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我們呼出的氣體中含有二氧化碳,往水里吹氣,能產(chǎn)生淀粉嗎?可見,光合

作用除了需要光以外,還需要一個重要的條件。

演示實驗: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用銀邊天竺葵進行實驗,根據(jù)現(xiàn)象說明問題,得出結論C

以上實驗驗證了我們對光合作用的解釋是正確的。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課時)

引言:有人把綠葉進行光合作用,比作工廠的生產(chǎn)活動C你能說出綠葉這

個〃綠色工廠〃中的機器設備、原料、動力和產(chǎn)物各是什么嗎?

啟發(fā)學生回答

提問:你能用一個簡單的公式把〃綠色工廠〃的生產(chǎn)過程表示出來嗎?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光合作用的公式:(板書:二、光合作用的公

式)

思考:在光合作用的公式中,物質(zhì)和能量都發(fā)生了哪些根本的變化?(板

書:三、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

引導學生回憶種子的成分中有哪兩大類物質(zhì),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光合作用

過程中發(fā)生的物質(zhì)變化:由簡單的無機物(二氧化碳和水)轉(zhuǎn)變成復雜的有機物

(淀粉等),并且釋放出氧氣。

提問:在物質(zhì)變化的同時,還有什么變化發(fā)生呢?

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光能轉(zhuǎn)變成儲存在有機物里的能量。

從實質(zhì)上說,光合作用包含了兩個方面的轉(zhuǎn)化:

根據(jù)公式及實質(zhì)用語言表述什么是光合作用。在學生思考回答的基礎上,

指導學生閱讀書上光合作用概念的有關內(nèi)容,并做出標記。(板書:四、光合作

用的概念)

光合作用對綠色植物本身、對人類和自然界有什么意義呢?(板書:五、光

合作用的意義)

提問:人和動物也能像綠色植物那樣,把從外界攝入到體內(nèi)的各種無機物

在體內(nèi)轉(zhuǎn)化成有機物嗎?那么,我們?nèi)撕蛣游矬w內(nèi)的各種有機物是哪來的呢?

在同學回答的基礎上總結:食物中的各種有機物,都是直接或間接由綠色

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成的。不僅如此,自然界中的各種有機物,包括我們熟悉

的棉、麻、糖、橡膠等,也都是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提供的。據(jù)科學家估

計,整個地球上的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一年所制造的有機物,若折算成葡萄糖可

達4500億噸左右。

(板書:(一)食物來源)

提問:我們?nèi)诉M行各項生命活動需要的能量是從哪來的呢?食物中的能量又

是從哪來的呢?

討論回答后總結:不僅植物性、動物性食物中貯存的能量來源于綠色植物

的光合作用,來源于光能,我們用的柴草、煤、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物質(zhì),也

都是現(xiàn)在或過去的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貯存的太陽能。

據(jù)估計,地球上綠色植物一年進行光合作用所提供的能量,若折算成電

能,可達1700萬億度?,F(xiàn)在整個地球上人類一年所消耗的能量僅占綠色植物光

合作用所提供能量的10%左右。

(板書:(二)能量來源)

提問:人和動物及其他生物在呼吸時,吸進的氣體和呼出的氣體成分有什

么不同?

分析總結:生物呼吸時消耗了很多氧氣,產(chǎn)生了很多二氧化碳。自然界中

的燃燒同樣要消耗很多氧氣而產(chǎn)生很多二氧化碳。

據(jù)科學家估計,全世界生物的呼吸和燃燒所消耗的氧氣,每秒中可達1萬

噸左右。照這樣的速度,大氣中的氧氣在300年左右就會被用完。但是我們生

活中并沒有明顯感到環(huán)境中氧氣不足和二氧化碳過多,這是什么原因呢?這還要

歸功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據(jù)估計,1公頃闊葉林在生長季節(jié),其光合作用

每天能吸收一氧化碳1噸,釋放出氧氣0.73噸。地球上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

一年所釋放出的氧氣,可以達到4800億噸左右。(板書:

(三)氧氣的來源)

綜上所述,光合作用是生物界食物的來源、能量的來源卻氧氣的來源。綠

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物的生存、繁榮和發(fā)展的基礎。

(板書:六、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上,農(nóng)作物產(chǎn)量的高低與農(nóng)作物在光合作用中制造有機物的多

少有直接關系。在農(nóng)作物種植技術上,可以采取多種措施增大單位空間的葉總

面積,以提高光能利用的效率。合理密植和立體高效種植,可以將植物在空間

和時間上進行最優(yōu)化組合,以達到增產(chǎn)、增收的目的。

板書設計:

二、光合作用的公式

三、光合作用的實質(zhì)

四、光合作用的概念

五、光合作用的意義

(一)食物來源

(二)能量來源

(三)氧氣的來源

六、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

1、說出人體主要的內(nèi)分泌腺

2、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其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癥

3、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癥

能力:

通過課前收集資料使學生初步具有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閱讀思考培養(yǎng)學

生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yǎng)團隊精神;通過介紹我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

島素〃,培養(yǎng)民族自豪感;通過“國家為什么要嚴厲打擊販賣私鹽行為”的討

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說出人體主要的內(nèi)分泌腺的名稱和位置

舉例說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其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癥

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癥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發(fā)病率”的調(diào)查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為什么在體育比賽中要禁止服用?(學生討論,交流)

師:在人體內(nèi),由內(nèi)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調(diào)節(jié)作用的物質(zhì),叫激素。

激素調(diào)節(jié)主要有什么特點?今天我們就學習幾種激素的調(diào)節(jié)作用

(二)新課學習:

內(nèi)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么功能

實驗探究:甲狀腺激素疝蝌蚪發(fā)育的影響

討論:為什么添加甲狀腺激素的蝌蚪先發(fā)育為青蛙?

閱讀討論: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癥

師:同學們知道呆小癥、甲亢、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等病癥的病因嗎?

生:讀課文、討論、表達(呆小癥的病因是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低下癥病因是成年時甲狀腺

激素

不足)。

師:對,這幾種病都與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甲狀腺激素是什么部位

產(chǎn)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么呢?

生:甲狀腺激素是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進生長發(fā)

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nèi)物質(zhì)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興奮性。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食用的鹽是加碘的,你們知道為什么要加碘嗎

生:討論、表達[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飲食

里缺少碘,碘不足會引起甲狀腺增生腫大,患地方性甲狀腺腫,食鹽加碘可防

治碘缺乏病]

師:對。地方性飲食缺碘會患地方性甲狀腺腫。你們知道碘鹽的正確使用

方法嗎?

生:討論,表達,交流

師:預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鹽外,還有什么方法?

生:還可以食用海帶等海生植物.

5、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癥

師:講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內(nèi)分泌部相關內(nèi)容。胰島素是胰島分泌的。糖

尿病是一種常見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你們知道有什么關

系嗎?

生:閱讀相關內(nèi)容,討論、表達[胰島素分泌不足會患糖尿?。荨?/p>

師:對。導讀胰島素功能。

活動:布置學生課后對糖尿病發(fā)病率進行調(diào)查

師: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弓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島素制劑來治療。

介紹:1965年9月,我國科學工作者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

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開創(chuàng)了人類合成蛋白質(zhì)的先例,在生物學研究上

有重要意義。

6、簡單介紹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調(diào)節(jié)

七年級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

3、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一)能力目標

1、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2、通過了解人類與生物圈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激發(fā)環(huán)境保護的

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制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的數(shù)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環(huán)境污染的圖片,如:工業(yè)污染、森林被砍伐等。讓學生分析造

成環(huán)境破壞的原因。

水污染、樹木非法砍伐、白色污染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進行簡要點評。

教師:環(huán)境的惡化,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系。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來源于自

然界,動物、植物、水等自然資源都是人類索取的對象,但是這些資源是有限

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現(xiàn)在地球上的人口發(fā)展趨勢是什么樣的

新課教學:

一、人口增長過快

活動一:學生討論分析“世界人口增長趨勢”

學生認真觀察教科書圖13—1,并結合教師提示分組討論。

思考題:

(1)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發(fā)展趨勢如何

(2)什么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長過快

(3)人口增長過快,會給地球帶來什么樣的危機

師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討論結束后,各小組代表發(fā)言。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現(xiàn)在地球人口己經(jīng)超過67億,有專家預測到20某某年,世界

人口將達到80億;到20某某年時,世界人口將達到92億。照這樣發(fā)展下去,

地球總有一天會支撐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長已經(jīng)過快,那么中國人口的增長趨

勢又是如何呢

活動二:學生繪制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學生根據(jù)教科書表13—1“中國人口數(shù)量變化表”給出的數(shù)據(jù),繪制中國

人口增長曲線圖并討論。

思考題:

a、從繪制的曲線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人口增長趨勢如何

b、根據(jù)曲線圖,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的人口數(shù)量。

師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后,由部分小組代表

出示自己繪制的曲線圖,并解釋曲線圖所含的意義。學生推測出我國人口在21

世紀中葉即20某某年人口數(shù)量將達到萬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中國人口已經(jīng)超過13億了,并且從圖中可以看出,這

幾十年來人口增長過快。我國人口眾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么人均自然資源

占有量又怎樣呢

教師: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可是供給13億人

口來用,就顯得貧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貧乏,而且其他資源也是如此。礦產(chǎn)資

源人均占有量相當于世界人均值的3/5,我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只占世界人

均值的1/4。這些數(shù)據(jù)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么豐富的資

源,人均占有量也都是貧乏的。

教師:不管是中國,還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繼續(xù)膨脹,過多的人口對自然

資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壓力,以致于不堪重負。

教師出示漫畫“苦難的母親”,學生動腦思考。

思考題:

(1)這幅漫畫揭示了什么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

師生活動:學生自由發(fā)言,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漫畫把地球比作人類的母親,人類要從母親(地球)那里獲得

所需的物質(zhì)和能量,如果人口過多而且超過“母親”的供應能力,不僅不能滿

足人類生活的需要,還會帶來教育、就業(yè)、住房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

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地球環(huán)境,才可實現(xiàn)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國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計劃生育”?!坝媱澤笔俏覈囊豁椈緡?/p>

策,它對我國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過快,已經(jīng)成為當今世界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人口

過多,給地球母親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這種壓力對她來說,已經(jīng)支撐不住

了。我們該做些什么呢我們要控制人口,保護環(huán)境,伸出我們友愛的雙手,熱

愛它,擁抱它,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麗和諧的家園!

七年級生物教案4

一、指導思想:

關注學生己有的生活經(jīng)驗,人類的生命活動對生物圈有重要影響。人從生

物圈中攝取各種各樣的營養(yǎng)物質(zhì),以滿足自身對物質(zhì)和能量的需求。教學過程

中,需要從人與生物圈關系的高度,引導學生開展多種探究活動,認識人類依

賴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工環(huán)境都是生物圈的組成部分,意識到生物圈中的人對生物

圈應盡的責任。

二、學情分析

學生的基礎相對較好,學習態(tài)度也很好,學習興趣比較濃厚,學生在個人

展示階段需要加強管理指導,需要在新的學期加強管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

性。要想方設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要做到嚴管理前激發(fā)學生積極主

動學習相結合,提高學習成績。

三、教學目標

1、在教學中要注意繼續(xù)落實《生物課程標準》提出的課程理念:面向全體

學生,實現(xiàn)因材施教,促進每個學生的充分發(fā)展。努力提高學生們的生物科學素

養(yǎng),教學目標,內(nèi)容和評價都應有利于提高每個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2、使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圖表、實驗工具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培養(yǎng)學

生通過測量獲取數(shù)據(jù),設計表格記錄和整理分析數(shù)據(jù)的技能,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

處理信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3、進一步培養(yǎng)閱讀理解能力、主動學習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語言表達能

力,展示能力。是半學期工作重點。

四、具體措施:

1、強化管理,針對個別學生要真正了解他們對生物學習的態(tài)度,分析學習

不好的原因,個別找來談心,上課隨時關注他們的反應,及時鼓勵,多和班主

任溝通,培養(yǎng)他們集體榮譽感,提高他們學習興趣,促進他們學習態(tài)度的轉(zhuǎn)

變。

2、組織好學生的閱讀、合作交流、展示提高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要強化小組

長的管理,提高組內(nèi)合作學習的效率和質(zhì)量。

3、精心備課設計好學案、導案、寫好教學反思。不斷反思教學中得與失,

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4、為探究性學習創(chuàng)設情景。例如,提供相關的圖文信息資料、數(shù)據(jù);或呈

現(xiàn)生物標本、模型、生活環(huán)境;或從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經(jīng)歷中提出探究性的問

題;或從社會關注的與生物學有關的熱點問題切入等等。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

性學習并提高其質(zhì)量,引導學生分工合作,樂于交流

七年級生物教案5

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是第四冊教材的開篇語一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對于初中學生來

說,學習簡單、必要的生物分類是十分有用的,這也能夠培養(yǎng)他們在今后的學

習、研究中更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同時,生物的命名和分類也是本章節(jié)《生物的

多樣性》的基礎知識,有助于學生對后面知識的理解。

學情分析、設計思想:

本章內(nèi)容以概念為主,不容易記憶和理解。因此選區(qū)大量資料作為引導,

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對生物進行分類,也可以考

核學生的理解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讓學生初步了解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知道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能力目標:

通過對幾種常見動植物的分類,培養(yǎng)學生觀察、對比、歸類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命名和分類工作嚴肅性的認識,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和嚴謹認真

的科學態(tài)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解決方法:用舉例說明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難點: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解決方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媒體:

圓白菜的圖片

超市地圖

各種生物的圖片

板書設計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jié)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二屬名+種名

生物的分類

分類依據(jù):形態(tài)、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系

等級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

高低

生物分類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導入

(利用生活實際引起興趣)講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媽媽去買過菜

吧,那對我我們常吃的蔬菜名稱一定都很了解了。提問:那我說一種蔬菜名看

你知道不知道是什么?一一連花白思考回答講述:很多同學都沒聽說過吧,看

看圖片我想你應該知道是什么了吧。這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圓白菜。可是

這個稱呼也只是北京人對它的叫法啊,可陜西人就叫他連花白。還有很多其他

的蔬菜水果也有這個問題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已經(jīng)被記載的有150萬種,可

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兩倍于此的物種未被記載,由此可以推斷,世界上物種約

有500萬種。名稱的問題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么小事,可這會給科學研究帶

來非常大的麻煩的。演示圓白菜的圖片設問: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呢?思考回答講述:正如大家所說,給它們一個科學、統(tǒng)一的名稱,同時將他

們分類,就可以便于科學家管理了。板書: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jié)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物的命名提問:想一想媽媽讓你去超市買東西

的時候你是怎么找到你想要買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圖講述:超市里

的工作員把商品都分類擺放了,便于我們快速的找到他們。讓我們來試一試吧

提問:請你快速地說出在超市的哪個部位找到這兩件商品,為什么?思考回答

講述:盡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我們大家能很快找到它們的依據(jù)什么呢?我

們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它們不屬于一類,所以要從不同的歸類中找。提問:可

是要是沒有這樣生活常識的人在他去超市時怎么幫助他們呢?告訴他們在哪一

類中找講述: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生物命名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個辦

法呢,現(xiàn)說是哪一種再說是什么。這種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創(chuàng)

立的“二名法”。根據(jù)“二名法”,生物的學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

名,代表它的分類,第二部分為種名,代表它叫什么。而屬名和種名都必須使

用拉丁文斜體來表示。

我們看看書上第2頁的例子,你總結一下生物的學名都有哪些要求。(屬名

首字母大寫)生物的分類提問:我們現(xiàn)在知道了生物的學名是怎么來的了,那

我有一個新的問題了一一既然學名是由屬名和種名和在一起組成的,那這個

屬,也就是他們的分類是怎么劃分的呢?你覺得應該以什么為依據(jù)將生物劃分

成類呢?討論演示各種生物的圖片講述:大家講生物劃分的時候都考慮了哪些

因素?應該有生物彼此之間在形態(tài)、結構和生活習性等自然特征上的相似程

度,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系。

瑞典科學家林奈由于在世界上首次創(chuàng)立生物命名系統(tǒng),因而被譽為現(xiàn)代生

物分類學的奠基人。閱讀:請你閱讀P5的“閱讀”,請你說說:

林奈當時把生物界分為了幾個部分?

在他劃分的每個部分里又分出了哪些更細小的單位?

他的不足之處是什么?

動物界和植物界

綱、目、屬、種

人為分類,還不夠精確和科學講述:科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林奈

的分類還不夠科學,于是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分析,根據(jù)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生

活習性、親緣關系將他們做了更細致的劃分。

我們現(xiàn)在采用的生物分類系統(tǒng)包括七個等級:最高的單位是界,其下依次

為門、綱、目、科、屬、種。重視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單位的級別越高包含的

種就越多。

以我們?nèi)祟愖约簽槔?,我們屬于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

人科,人屬,人?,F(xiàn)代生物分類的發(fā)展講述:我們?nèi)祟愔皇莿游锝缰蟹浅C煨?/p>

的一個物種,而動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己。19世紀以后,生物學在不斷研

究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生物除了有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些既不屬于動物界也不屬于

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類的科學家、學者將這個龐大的生物類群進行

了分類,但是很多觀點并不統(tǒng)一:從林奈的二界系統(tǒng)到達爾文的三界系統(tǒng),再

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外國學者提出的五界系統(tǒng),再到我國生物科學家提出的六

界系統(tǒng),總之,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斷提高,借助電子顯微鏡技

術的不斷成熟,對生物的分類也是越來越細。我們所學習的是簡化了的五界系

統(tǒng):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

生物結構,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存在并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許多科學家認

為病毒應單獨建立一個病毒界。結束(開放式結束)講述:我想現(xiàn)在大家對于

生物的分類已經(jīng)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生物命名的原則和分類的等級和單位是

我們這節(jié)課的重點。那生物分成的這五類一級病毒都有哪些特點,我們將依次

向大家介紹附錄1: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人為分類法:是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fā),根據(jù)生物的形態(tài)、結構、功能、習

性、生態(tài)或經(jīng)濟用途等方面進行分類,不考慮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似程度和親緣

關系。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qū)⒅参锓譃榧Z食作

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類法:是利用現(xiàn)代自然科學的先進手段,從比較形態(tài)學、比較解剖

學、古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生態(tài)學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過程

中生物彼此間親緣關系的分類系統(tǒng),既符合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的原則.這是因為系

統(tǒng)發(fā)育的親緣關系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所謂系統(tǒng)發(fā)育是指任何分類單

位的起源,即進化的親緣關系。

附錄2:人科

物種分類:脊椎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一哺乳綱-獸亞綱-真獸次

亞綱一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猿亞目)一人科一一

分類簡介:體毛退化,身體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來成為勞動的器

官,后肢支持身體和擔任行走功能。大腦高度發(fā)達。人次分類地位上屬于人科

人屬人種,全世界人類都屬一種,即現(xiàn)代人。人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他

們的共同祖先是1—2千萬年前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進化而

來,但又本質(zhì)上區(qū)別于一切動物:人類的手轉(zhuǎn)變成為勞動器官,能制造工具,

有語言,能進行邏輯性的思維和過著社會性的生活。

附錄3:丹頂鶴在動物界的分類地位

七年級生物教案6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是生物與環(huán)境這一章的第一課,認識了環(huán)境,對學生的后續(xù)學習奠定

良好的基礎有重要的意義。教師還可以通過收集其他的資料,讓學生對生物生

存的環(huán)境有個系統(tǒng)的認識。

指導思想

依據(jù)《生物課程標準》的理念,主要從以下進行教學設計:

1.觀察是科學探究一種基本方法,是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事物的起點,教師要

引導學生學會觀察。

2.在觀察活動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愛護一

草一木的環(huán)保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能舉例描述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事實,并嘗試對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進行歸類。

2.能力目標

學會觀察,初步具有收集和有利用課內(nèi)外的圖文資料及其他信息進行分析

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感受生物生存離不開環(huán)境,關愛生物,從保護生物生存環(huán)境開始。

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描述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并歸類。

難點:對學生觀察能力、收集資料的能力的培養(yǎng)。

本節(jié)關鍵

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引導和培養(yǎng)。

教學方法

圖片分析法,討論法

教具準備

企鵝,珊瑚蟲,雪蓮的資料和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師:在上一節(jié)課中我們走生物學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了解,現(xiàn)在我們開始正式

進入這門科目的學習。首先想問大家一個問題,你生活在哪里?

師:不了解嗎?是因為“身在廬山”吧?從太空遙看地球,地球是一顆披著

藍色“面紗”的美麗行星。然而,地球上真正美妙動人之處,卻是藍色面紗下

絢麗多彩的生物圈,它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家園。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生物

生存的環(huán)境。

2.學案之一:觀察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師:我們常聽說“魚兒離不開水”,是說魚兒要生活在中。那么其他是

生物呢,我們來分析一下幾幅彩圖。

師:看過影片《帝企鵝E記》的人,都驚嘆帝企鵝的美麗,黑色的背部,

白肚皮,頸下一抹溫暖的鵝黃,泛著迷人的光澤。

師:那么企鵝生活的環(huán)境怎么樣?

生:寒冷……

生:惡劣……

師:法國導演呂克亞蓋展現(xiàn)的《帝企鵝日記》,帝企鵝的生存環(huán)境是惡劣

的,甚至近于殘酷:產(chǎn)后重返大海的雌企鵝,會在覓食中被海豹吃掉,再也見

不到自己未來的寶寶;千辛萬苦孵化出來的幼雛,眼睜睜被凍死在雄企鵝的腳

下;終于可以滿地跑了,小企鵝卻轉(zhuǎn)瞬間成了鷹隼的盤中物;當未來的希望徹底

破滅時,悲痛欲絕的企鵝媽媽會發(fā)瘋似的去搶別家企鵝的寶寶……

師:大家有誰知道海底有沒有花園的?

生:可能有

師:是什么呢?

師:珊瑚就是海底的花園??纯床蕡D,多么漂亮的珊瑚,有的像盛開的花

朵,有的像鹿角,構成了海底的花園。那么珊瑚是植物還是動物?

生:動物。

師:大家的課外知識很豐富啊。

師:珊瑚蟲是無脊椎動物,屬于腔腸動物門。我們平??吹降纳汉鳎巧?/p>

瑚早死亡后鈣化形成的,大量珊瑚蟲不斷繁殖、死亡,尸體鈣化堆,最終生

成珊瑚礁。目前,全世界已查明的隸屬珊瑚綱的動物有6100余種,主要分布

在熱帶海域。在青島水族館中飼養(yǎng)的珊瑚蟲有紐扣珊瑚、大榔頭珊瑚、柳珊

瑚、草菇珊瑚、氣泡珊瑚、粉絲珊瑚、水蛆珊瑚、太陽花珊瑚、柳珊瑚、草菇

珊瑚、氣泡珊瑚、粉絲珊瑚、水帽珊、太陽花珊瑚、石芝珊瑚、寶石花珊瑚、

千手佛珊瑚和腦一同瑚。

師:大家觀察一下它們生活的環(huán)境怎么樣?

生:珊瑚蟲是一種非常嬌氣的海洋動物,它對生活環(huán)境有著嚴格的選擇

性。珊瑚蟲生存的水溫不能低于18℃,不能高于36°C;水質(zhì)要清澈透明,以

保證光照充足。青島市水族館于1995年開始試驗引進珊瑚蟲,當時只引進了腦

珊瑚和太陽花珊瑚,由于水池小以及水流、水質(zhì)、水溫、光照等原因沒有試養(yǎng)

成功。但是水族館的工作人員并未放棄,在不斷地摸索和總結經(jīng)驗后,逐漸掌

握了珊瑚蟲的習性,于1997年開始正式大量引進珊瑚蟲。

師:珊瑚雖然美麗,它畢竟對環(huán)境的要求也苛刻了一些。我們來看一種其

實并不是很美麗的花,但我認為它很美——雪蓮。

師:雪蓮為菊科草木,是西藏雪山三寶之一(其他兩寶是雪雞和雪豹)。雪

蓮生長在海拔4800米一5800米高原的碎石之間。雪蓮種子在0℃發(fā)芽,3-5

攝氏度生長,幼苗能經(jīng)受一21℃嚴寒。雪蓮雖要5年才能開花,但實際生長

天數(shù)只有8個月。這在生物學上是相當獨特的。雪蓮非常耐寒,它葉上長有眾

多的“小空室”,白天吸收太陽熱量,夜晚用于自我保溫,能使結冰點降低。

雪蓮形態(tài)嬌艷,它根黑、葉綠、苞白。雪蓮秋天開花,花蕊呈紫紅色絨球狀。

雪蓮是西藏特有的藥材,味辛、微苦、性大熱。用它制作的藥品或藥酒,對治

療婦科病、肺寒咳嗽、男子陽萎、腎虛腰痛等病很有療效。

師:看看書上的圖,那個小動物叫什么么?

生:西瓜蟲。

生:潮蟲。

生:鼠婦。

師:同學們的說法都是龍的,它有三個名稱,這涉及到我們生物學的分類

知識,以后我們將會學到?,F(xiàn)在請同學們觀察一下它們的生活環(huán)境。

生:潮濕、溫暖、有遮蔽的地方……

師:素有“沙漠之舟”的駱駝生活在……?

生:干旱的沙漠。

師:亞洲象的生活環(huán)境?

生:熱帶地區(qū)、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谷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

3.學案之一:觀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師:我們可以在課后繼續(xù)觀察一下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比如我們校園植物的

生活環(huán)境。

師:請同學們觀察并記錄這些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可以參考前面的表格,也

可自己設計一張表格。

4.課堂小結

師:總之,自然界的生物形形色色,種類繁多,分布廣泛。不管是幽深的

海洋、好漢的沙漠、遼闊的天空,還是冰凍的極地、烈日炎炎的赤道,甚至在

土壤中,都存在著千姿百態(tài)的生命。

作業(yè)布置

完成觀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并記錄。

板書設計

第一章生物與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1.上有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兒乎到處都有生物的存在。每一種生物都必須從

生活的環(huán)境中獲取所需的食物、水、和其他物質(zhì),以滿足維持生存、生長和繁

殖后代的需要。

2.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3.察校園植物的生物生存的環(huán)境

教后反思

1.對圖片的觀察不夠,要引導學生觀察的方法和鍛煉學生觀察的能力。

2.教師應該提示學生的觀察角度,尋找更佳的觀察角度以有利于教學、有

利于學生的學習

3.圖片的深度挖掘是教學的能力。

4.教師應努力學習這些“小常識”性的知識,這樣才能應對新課程,減少

工作的繁重,同時.,在課堂上不至于被學生問倒。日常是生物學知識尤其應該

注意,大意不得。

七年級生物教案7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有關知識后,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

關的知識,對于學生進一步認識循環(huán)系統(tǒng)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

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

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類型;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系;

2、參與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diào)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yǎng)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

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ABO血型的類型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nèi)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引入創(chuàng)設情景:發(fā)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zhàn)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置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

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

面幾個問題: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jù);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系;③

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1、展示輸血關系表.

2、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yī)生、病人、護

±,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chuàng)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于血液制品與人類生活關系的調(diào)查組織學生匯報調(diào)查結果1、第一

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diào)查.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主、合作、

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yǎng)學生資料搜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后愿意參加無償獻血嗎?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yún)R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布置作業(yè)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yī)生.擴展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了什么內(nèi)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

思考,回答鍛煉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8

第一節(jié)生物的特征

一、學習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生物,能區(qū)分生物與非生物。

2.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基本特征。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和比較,對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歸納和概括。

(三)情感價值觀目標:

用于對他人提出的生物的基本特征進行質(zhì)疑和補充,積極參與討論活動。

二、學習重點和難點:

1.學習重點:

生物的基本特征

2.學習難點:

植物的營養(yǎng)、呼吸、排除廢物。

三、教學方法:討論法

四、課時安排:1課時

五、課前準備:

1.生物視頻資料。

2.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

六、學習過程:

(一)導入新課

視頻播放智能機器人做操、跳舞、與人交流,學生觀看、思考。教師提

問:智能機器人是不是生物?學生回答:不是。教師提問:什么是生物?生物

具有哪些基木特征?

(二)講授新課

1.體驗并學習如何進行糅學的觀察

教師講述:要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我們首先要對生物進行觀察。教師提

問:你認為什么是觀察?學生總結:①應利用各種感官進行觀察;②觀察應遵

循由整體到局部、由粗到細、由表及里等原則;③觀察越細致越接近真實;④

合作交流能綜合各種信息,更快的獲知真相。

讓學生閱讀《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教師提問:這段描寫中魯迅先生觀察

到了多少種生物?用到了哪些感官?怎樣才能準確的感知周圍的事物呢?閱讀

后回答,學生總結出科學的觀察應該是:①有明確的目的;②觀察使要細致、

全面、實事求是,并及時記錄下來;③對長時期的觀察要有計劃,有耐心;④

觀察時要積極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

過渡:學習了如何記性科學的觀察你,下面我們就一起試試吧!

2.什么是生物

觀察比較多媒體課件中提供圖片(鴨子、鉛筆、汽車、仙人掌),找出它們

的不同之處。分組活動,小組長做記錄。小組長陳述本組的發(fā)現(xiàn)。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教學目標

1.了解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理解排泄的概念,掌握腎

臟的結構與尿液的形成過程。

2.通過觀察腎臟的內(nèi)部結構(實物),通過觀察泌尿系統(tǒng)模式圖、腎臟結構

示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本章的重點是排泄的概念,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人體細胞內(nèi)的有機物在分解時回產(chǎn)生許多的廢物,它們在人體內(nèi)積聚多

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人體是怎樣將這些廢物排出體外呢?教

師:人體排出廢物的途徑有多種,但以尿液為主要形式。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研

究一下尿是如何形成和排出的?

大家想一下,在不出汗的情況下,喝水多時,尿量有什么變化?喝水少時,

尿量又有什么變化?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為什么人體每天必須排出一定量的尿

液?排尿?qū)θ梭w有什么意義?為什么醫(yī)生可以通過化驗尿液的各種成分的變化,

來診斷疾病呢?要想知道這些問題的答案,必須了解泌尿系統(tǒng)的結構和功能。

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1)---------尿液的形成。

二、新課講解

1、排泄的概念

人體將體內(nèi)的尿素、多余的水分和二氧化碳等物質(zhì)排出體外的過程,叫排

泄。

在我們?nèi)粘I钪杏信疟氵@一說法,那么排泄與排便有什么不同?以小組討

論的方式進行對比:二者的排出物分別是什么?分別在身體的什么部位產(chǎn)生的?

排出的途徑各是什么?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觀察泌尿系統(tǒng)的掛圖,認識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了解各個器官的主要功

能。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說一說泌尿系統(tǒng)的器官的主要

功能,并能知道腎臟是泌尿系統(tǒng)的主要器官。

3.通過觀察活動,認識腎臟的內(nèi)部結構:

活動(1),若學校條件允許,最好能有教師的觀察腎臟的內(nèi)部結構通過觀察

與小組討論,腎的皮質(zhì)與髓質(zhì)、腎盂。(若教師進行演示實驗,由于標本小,要

配合掛圖或投影片講解,腎臟實物要放在解剖盤中讓學生傳看。)

活動(2)可以通過看掛圖、看投影片等認識腎小體。通過觀察并進行小組

討論,使學生自己歸納腎單位的結構。(由學生小結腎臟的結構。)

4、尿液的形成

(1)學生:觀察活動,閱讀課文。

教師:(提示學生)注意觀察毛細血管的分布位置,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

思考一下毛細血管的作用。(學生:總結得出,兩處有毛細血管分布。一處是腎

小球,它是由入球小動脈分出的許多毛細血管相互纏繞而成的血管球;另一處是

腎小管周圍纏繞著大量的毛細血管。)

教師:同學們想一想,由腎動脈流入腎臟的血液,在流經(jīng)一個腎單位的過

程中,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呢?

(2)我們來分析一下課本23頁的數(shù)據(jù)資料。

教師:指導學生掌握分析資料的方法。

學生甲:通過對尿液和血漿的成分比較,我發(fā)現(xiàn)尿液中沒有蛋白質(zhì)和葡萄

糖,而無機鹽、尿素的含量明顯增加,水分稍有增加,所以,我認為排尿主要

是排出無機鹽和尿素,還有多余的水。

教師:如果尿液中沒有水,請你判斷一下無機鹽和尿素能否排出體外?

學生甲:不能,無機鹽和尿素必須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排出體外。

學生乙:比較血漿和原尿(腎小囊中液體)成分的變化,發(fā)現(xiàn)腎小囊中液體

的葡萄糖、無機鹽、尿素和血漿中完全相同,水略有增加,而蛋白質(zhì)只有極少

量。這說明腎小球和腎小囊壁可以透過水、無機鹽、尿素、葡萄糖等小分子物

質(zhì),而大分子的蛋白質(zhì)一般很少透過。

學生丙:腎小囊中出現(xiàn)葡萄糖而在尿液中并沒有,這說明原尿流經(jīng)腎小管

時,葡萄糖被腎小管重新吸收了。

(3)我們已經(jīng)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

構成的,又知道血液與尿液的成分差異,那么,尿是怎樣形成的呢?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21頁與26頁并思考以下問題。

①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xù)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

②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用相適應?

③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

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④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出球小動脈的血在匯入腎靜脈的過程中又

發(fā)生什么變化?

⑤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⑥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學生小結:尿的形成過程包括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兩

個階段。

三、課堂小結

請學生總結木課的知識:排泄的概念、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卻腎臟的結構。以

及尿液是怎樣形成的。

四、

第二節(jié)人體內(nèi)廢物的排出⑴-----尿液的形成排泄

一、概念與途徑

呼吸系統(tǒng)二氧化碳、少量水;

皮膚部分水、少量無機鹽、尿素;

泌尿系統(tǒng)絕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尿素等。

二、泌尿系統(tǒng)的組成。

三、腎臟的結構:

1.腎臟縱剖:皮質(zhì)、髓質(zhì)、腎盂。

2.腎單位的結構

四、尿的形成:

血液腎小球濾過形成原尿腎小管重吸收形成尿液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第三節(jié)我們身邊的生物學

1、描述生物學的概念。

2、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3、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1、舉例說出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

2、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的影響

舉例說出生物學的發(fā)展本社會的影響.

學生準備:(1)預習本節(jié)內(nèi)容。(2)查詢報刊、網(wǎng)絡、錄像等,搜集一些

有關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教師準備:查詢報刊、網(wǎng)絡、錄像等,搜集一些有關袁隆平與雜交水稻以

及生物學方面的新信息。

一、情景導入

出示袁隆平在20某某年頒獎儀式上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袁隆平在生物方面

做出的巨大的貢獻,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

二、討論分享:

1、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生物:

(1)教師PPT介紹三則生物技術對于人類的影響:①青霉素的發(fā)現(xiàn)、②人

工牛胰島素的合成、③世界斷手再植奠基人,引導學生小組匯報時的條理性。

(2)學生討論整理后分享

(3)PPT出示,小結生物學的發(fā)展與人類生存發(fā)展密切相關

衣服的原料,食物的來源;住房的材料等等,通過討論,學生可以真實地

體驗到人類要想生存、要想發(fā)展離不開生物。

2、出示袁隆平在水稻田中工作的畫面,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袁隆平雜交水

稻》,然后讓學生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

(1)袁隆平的新型雜交水稻為我們?nèi)祟悗砹耸裁春锰帲?/p>

(2)我們應學習袁隆平在科學探索中的什么精神?

(3)袁隆平怎樣研究出雜交水稻的?

教師提示:

1、閱讀短文時,同學們要領悟科學探究過程,體驗科學探險究的基本步

驟,即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探究(設計、方法等)、驗證--得出結論。

2、閱讀短文時,濃縮文字敘述,抓住關鍵的句子,用自己的語言如何概括

出生物學的概念。學生閱讀,做標記,同學之間進行交流,教師巡回,與學生

一起交流。

3、師生共同歸納,引出生物學概念。并由葉蟲的自我保護,魚會唾覺嗎?

蚊子都會吸血嗎?雷達是怎樣設計的?“研究水稻的生長、發(fā)育等生命現(xiàn)象及

前后幾代水稻的生命活動規(guī)律”引出概念。(生物學概念比較抽象,教師應引導

學生找出概念中關鍵的知識點:(1)生物學是科學,(2)研究的對象是生命現(xiàn)

象、生命活動規(guī)律。在此基礎上,就學生所熟悉的發(fā)生在身邊的事例,列舉出

來,同學之間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這一概念)

三、當今世界面臨的一些熱點問題離不開生物學。

出示一些“人口劇增,能源危機,環(huán)境污染及癌癥和艾滋病”的畫面及相

關資料,讓學生了解這些問題的解決辦法來進一步認識生物學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通過(二)(三)部分的探究學習,引導學生總結出人類與

生物學密切聯(lián)系的結論。

師生討論生物學的發(fā)展這社會的'影響:

學生仔細觀察畫面,然后學生小組討論:

同學間充分討論,感受生物技術對人類的影響。每組請一名代表發(fā)言,對

有獨到見解的同學給予表揚鼓勵(轉(zhuǎn)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溫室大棚對于植物的

適應環(huán)境和優(yōu)良品種遺傳帶來的問題),然后師共同歸納出生物學的發(fā)展對社會

的影響越來越大,生物學必將成為21世紀的領先科學。

這節(jié)教學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感受生物學給人類帶來的影響,既然是影響

就有正面的和負面的,教師通過引導使學生感受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但是學

生在認識上總是存在這片面性。

這節(jié)知識是要通過辯論來讓學生感受的,但是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生物知

識。因此辯論就顯得有些不足。

補救措施:在教學最后兩章時,同樣涉及到生物學與人類的關系,這時在

進行充分的辯論較好。

一者學生積累了一定的生物知識,同時從時間上來說比較充足,會使學生

從客觀上有一定的認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一、教學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qū)別。

2.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3.初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種基本方法一一觀察。

4.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發(fā)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表達能力。

5.感悟一切生命體的基本特征,樂于觀察身邊的各種生物,從而在觀察的

過程中理解實事求是的科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