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院課件:《中醫(y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技能提問式培訓》_第1頁
醫(yī)院課件:《中醫(y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技能提問式培訓》_第2頁
醫(yī)院課件:《中醫(y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技能提問式培訓》_第3頁
醫(yī)院課件:《中醫(y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技能提問式培訓》_第4頁
醫(yī)院課件:《中醫(y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技能提問式培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醫(yī)護理基礎理論、知識、技能提問式培訓目錄國家中醫(yī)藥相關法律法規(guī)中醫(yī)護理知識中醫(yī)基礎理論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方案中醫(yī)護理技術010203040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yī)藥法1.從事中醫(yī)護理工作角色2.了解法律法規(guī),知法守法,依規(guī)依法執(zhí)業(yè)(管理、臨床護理實踐)3.掌握護理相關工作原理、流程、規(guī)范,正確實施操作中醫(yī)護理工作指南1.護士為什么要學習中醫(yī)藥相關法律法規(guī)?1.執(zhí)行時間:2010.072.三級結構:護理部、科護士長、護士長3.護士系統(tǒng)接受中醫(yī)知識與技能培訓,三年內≥100小時,達全院護士總數(shù)70%4.臨床護理實施內容:生活起居、飲食、用藥、情志、康復、??谱o理中醫(yī)醫(yī)療技術相關性感染預防與控制指南一、中醫(yī)藥相關法律法規(guī)1.發(fā)布部門、時間: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國家衛(wèi)生計生委;2017.7.32.包括內容7類:針刺、微創(chuàng)、刮痧、拔罐、敷熨熏浴、灸和推拿、灌腸類3.內容:空氣通風和消毒、物表清潔和消毒、織物清洗和消毒、手衛(wèi)生、無菌技術操作要求、器具的使用和處理、職業(yè)暴露的預防與處理1.施行時間、簽署人:2017.7.1習近平2.本法所稱中醫(yī)藥包含:漢族、少數(shù)民族(四大民族醫(yī)藥-藏醫(yī)、蒙醫(yī)、維吾爾醫(yī)、傣族醫(yī)藥等)3.主要內容:中醫(yī)藥服務、中藥保護和發(fā)展、中醫(yī)藥人才培養(yǎng)、中醫(yī)藥的傳承和文化傳播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的概括,體現(xiàn)了事物的對立統(tǒng)一黃帝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2.中醫(yī)學基本特點①人本身是一個有機整體;②人與自然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③人與社會環(huán)境的統(tǒng)一性木、火、土、金、水五類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二、中醫(yī)藥基礎理論辨證論治是中醫(y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基本思路3.陰陽相互關系:①對立制約;②互根互用;③消長平衡;④相互轉化特性:運動、外向、上升、溫熱、明亮、無形、興奮、外延、主動、剛性、方的、山南水北都屬于"陽";相對靜止、內向、下降、寒冷、晦暗、有形、抑制,內收、被動、柔性、圓的、山北水南屬于"陰"整體觀念辨證論治1.中醫(yī)學四大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現(xiàn)存最早醫(yī)學理論典籍,確立中醫(yī)學理論體系;《難經》設難答疑形式解釋經絡、臟腑、疾病診法等81個難題;《神農本草經》現(xiàn)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傷寒雜病論》臨床醫(yī)學巨著,奠定辯證論治的基礎4.五行

特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五行相生相克、相侮相乘關系:奇恒之腑五臟1.膽居六腑之首,又為奇恒之腑);貯存和排泄膽汁;主決斷。2.胃為“太倉”,主受納、腐熟水谷;主通降、以降為和。3.小腸為受盛之官,主受盛和化物,主泌別清濁。4.大腸傳化糟粕,吸收津液。5.膀胱為州都之官,主貯尿和排尿。6.三焦為決瀆之官,通行元氣、疏通水道、運行水谷。二、中醫(yī)藥基礎理論生理功能:貯藏精氣1.腦(髓海,為元神之府),主精神活動、感覺運動、生命活動2.髓:充養(yǎng)骨骼、濡養(yǎng)腦髓;化生血液3.女子胞(胞宮、子宮):主月經;主孕育胎兒4.骨5.脈6.膽六腑5.藏象學說1.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神志,藏神;在體合脈,華在面;開竅于舌(舌為心之苗);在志為喜;在液為汗(汗為心之液);與小腸相表里2.肺為氣之本,“華蓋、嬌臟”;;主氣,司呼吸;;宣發(fā)肅降;;行水,通調水道;朝百脈;主治節(jié);在體合皮,其華在毛;開竅于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與大腸相表里3.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為“倉廩之官”;主運化、升清;、統(tǒng)血;在體合肉,主四肢;開竅于口,其華在唇;在志為思;在液為涎;與胃相表里4.肝為剛臟,“將軍之官”;主疏泄、藏血、生血;在體合筋,其華在爪;開竅于目;在志為怒;在液為淚;與膽相表里5.腎為先天之本“作強之官、水臟”;藏精;主水,納氣、主骨生髓;其華在發(fā);開竅于耳及二陰;在志為恐;在液為唾;與膀胱相表里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體運行氣血、聯(lián)絡臟腑、溝通內外、貫穿上下的通路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其運動變化規(guī)律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規(guī)律7.病因病機1.特點:季節(jié)性、地域性、環(huán)境性、相兼性、轉化性。2.風邪為百病之長;寒邪傷陽氣,寒性凝滯;暑邪傷精耗氣多夾濕;濕邪阻遏氣機,重濁黏滯;燥邪易傷陰津,傷肺;火邪易傷精耗氣;易生風動血,生瘡癰疔癤。3.癘氣:具傳染性的病邪。二、中醫(yī)藥基礎理論8.經絡

生理功能:聯(lián)絡臟腑,溝通表里;運行氣血,濡養(yǎng)周身;抗御外邪,保衛(wèi)機體1.十二經別、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皮部2.十二經脈: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3.奇經八脈:任、督、帶、陰蹺、陽蹺、陰維、陽維3.絡脈: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外邪6.精氣血津液精:來源于先天之精、后天之精。氣:來源先天之精、自然界清氣、水谷精氣。功能:推動、溫煦、防御、固攝、氣化、營養(yǎng)。運動形式:升、降、出、入。分類:元氣、宗氣、營氣、衛(wèi)氣。血:營養(yǎng)、滋潤、養(yǎng)神作用。津液:人體一切正常水液總稱;滋潤濡養(yǎng)機體;參與化生血液;運載全身之氣;排泄代謝產物。診斷10.中醫(yī)四診

最具有中醫(yī)特色的診法是舌診、脈診1.望:望形態(tài)、頭與發(fā)、五官、皮膚、絡脈(3歲內小兒)、排泄物、望舌(舌尖看心肺,兩側看肝膽,中央看脾胃,根部看腎臟;正常舌象淡紅舌、苔薄白)2.聞:聽聲音、嗅氣味3.問:十問歌(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問胸;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4.切:脈診部位寸口(分寸、關、尺);正常脈象:平脈(三部有脈,一息四或五至),不浮不沉、不大不小、從容和緩、節(jié)律一致。按診:按肌表、手足、脘腹、腧穴二、中醫(yī)藥基礎理論望聞問切9.辨證八綱辨證:陰陽(病癥類別)、表里(病位深淺)、寒熱(病理性質)、虛實(邪正盛衰)。臟腑辨證:臟病辨證、腑病辨證、臟腑兼證辨證。氣血津液辨證:衛(wèi)氣營血辨證:生活起居整體觀念辯證施護傳統(tǒng)護理技術護理、預防、保健、康復2.辯證施護三、中醫(yī)護理3.辨證施護

1.起居有常(順應四時;睡眠充足;適當鍛煉;慎避外邪)2.勞逸適度3.環(huán)境適宜(通風整潔,溫濕度適宜,光線適度)辯證施術、辯證施教、辯證施膳、辨證施藥、辨證施養(yǎng)1.中醫(yī)護理學內涵同病異護:發(fā)病時間、季節(jié)、地區(qū)及機體反應差異或處于疾病不同階段,同一疾病可出現(xiàn)不同證候,護理方法不同。異病同護:不同疾病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相同性質的病機和證候,可采取相同方法護理。正護:逆其病變性質而護?!盁嵴吆?、寒者熱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反護:順從癥狀假象的護理?!盁嵋驘嵊?、寒因寒用、通因通用、塞因塞用”。情志護理1.影響情志變化因素:社會、環(huán)境、病理、個體因素2.情志護理方法:說理開導、順情從欲、移情解惑、發(fā)泄解郁、以情勝情、暗示法、藥食法飲食護理中藥用藥護理1.基本原則:飲食有節(jié),適時定量;合理膳食,不可偏嗜;重視脾胃,注意衛(wèi)生;辨證施食,相應相宜2.飲食宜忌:疾病、服藥、食物搭配、四時飲食宜忌1.中藥性能:四氣五味—寒熱溫涼;辛甘酸苦咸(淡澀);升降浮沉;歸經;毒性-有毒、小毒、大毒、劇毒2.中藥用藥八法:汗、吐、下、和、溫、清、消、補法。5.中醫(yī)護理方案框架1、病名(中醫(yī)病名西醫(yī)病名)2、常見證候要點3、常見癥狀/證候施護4、中醫(yī)特色治療(物理治療、特色治療)5、健康指導(生活起居、飲食指導、情志調理)6、護理效果評價四、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方案4.中醫(yī)護理常規(guī)框架1、病名(中醫(yī)病名、西醫(yī)病名);2、概述(定義、病因)3、臨床表現(xiàn)(辨證分型、治療原則);4、臨證護理(病情觀察、癥狀護理要點、術前術后護理)5、飲食護理;6、用藥護理;7、情志護理;8、并發(fā)癥護理;9、健康指導概念:以罐為工具,利用燃燒、抽吸、蒸汽等方法形成罐內負壓,使罐吸附于腧穴或相應體表部位,使局部皮膚充血或瘀血,達到溫通經絡、驅風散寒、消腫止痛、吸毒排膿等防治疾病的中醫(yī)外治技術。重點內容:1.留罐、閃罐、走罐、煮罐、抽氣罐法。2.留罐時間10~15分鐘。3.凝血機制障礙、呼吸衰竭、重度心臟病、嚴重消瘦、孕婦的腹部、腰骶部及嚴重水腫等不宜拔罐。概念:在中醫(yī)經絡腧穴理論指導下,應用邊緣鈍滑的器具,如牛角類、砭石類等刮板或匙,蘸上刮痧油、水或潤滑劑等介質,在體表一定部位反復刮動,使局部出現(xiàn)瘀斑,通過疏通腠理,驅邪外出;疏通經絡,通調營衛(wèi),和諧臟腑功能達防病的中醫(yī)外治技術。重點內容:1.刮痧板與皮膚之間夾角約為45°2.刮痧順序一般先頭面后手足,先腰背后胸腹,先上肢后下肢,先內側后外側3.每部位刮20~30次,局部刮痧5~10分鐘。4.刮痧結束后可飲用溫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出痧后30分鐘內不宜洗冷水澡。2.拔罐1.刮痧五、中醫(yī)護理技術概念:以艾絨為主要材料,點燃后直接或間接熏灼體表穴位達到溫經通絡,升陽舉陷,行氣活血,祛寒逐濕,消腫散結,回陽救逆等作用。重點內容:1.艾條、艾炷、溫針和溫灸器灸等數(shù)種;麥粒灸、隔物灸(隔姜、隔蒜、隔鹽、隔附子餅灸)、懸灸(溫和灸雀啄灸、回旋灸)。2.大血管處、孕婦腹部和腰骶部、出血傾向等不宜施灸,糖尿病、肢體麻木及感覺遲鈍的患者,防燙傷。3.如局部小水泡需處理,;水泡較大,可用無菌注射器抽吸泡液,用無菌紗布覆蓋。3.艾灸法概念:將藥物制成一定劑型,敷貼到穴位,通過刺激穴位,激發(fā)經氣,達到通經活絡、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行氣消痞、扶正強身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穴位敷貼時間一般為6~8小時。2.孕婦的臍部、腹部、腰骶部及某些敏感穴位,如合谷、三陰交等處都不宜敷貼。3.敷貼部位交替使用,不單個部位連續(xù)敷貼。概念:將加熱熔解的蠟制成蠟塊、蠟墊、蠟束等形狀敷貼于患處,或將患部浸入熔解后的蠟液中,利用加熱熔解的蠟作為熱導體,使患處局部組織受熱,達到活血化瘀、溫通經絡、祛濕除寒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蠟療部位每次不超過3個,操作時間30~60分鐘。2.蠟餅法(表面溫度45~50℃);刷蠟法(熔化的蠟液55~60℃);浸蠟法(10分鐘取下蠟膜);蠟袋法。3.局部皮膚有創(chuàng)面或潰瘍者、體質衰弱、高熱、急性化膿性炎癥、腫瘤、結核、腦動脈硬化、心腎功能衰竭、出血傾向及出血性疾病、有溫熱感覺障礙、嬰幼兒童禁用。5.穴位敷貼4.蠟療五、中醫(yī)護理技術概念:借助泡洗時洗液的溫熱之力及藥物本身的功效,浸洗全身或局部皮膚,達到活血、消腫、止痛、祛瘀生新等作用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餐前、餐后30分鐘內不宜進全身泡浴。2.中藥泡洗時間30分鐘為宜。3.泡洗過程中,飲用溫開水300~500ml。4.全身泡洗(藥液溫度40℃左右,水位在患者膈肌以下);局部泡洗(40℃藥溫。)6.中藥泡洗概念:中藥煎湯或其它溶媒浸泡,根據(jù)治療需要選擇常溫或加熱,將中藥浸泡的敷料敷于患處,通過疏通氣機、調節(jié)氣血、平衡陰陽,達到疏通腠理、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濕熱敷時間20~30分鐘。2.藥液溫度38~43℃。3.患處有傷口、皮膚急性傳染病等忌用中藥濕熱敷技術。概念:將中藥洗劑、散劑、酊劑冷敷于患處,通過中藥透皮吸收,同時應用低于皮溫的物理因子刺激機體,達到降溫、止痛、止血、消腫、減輕炎性滲出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中藥湯劑8~15℃,冷敷時間20~30分鐘。2.中藥冰敷;中藥酊劑涼涂法;中藥散劑冷敷法(膏貼1小時)。3.陰寒證及皮膚感覺減退的患者不宜冷敷,冰袋不能與皮膚直接接觸。8.中藥濕熱敷7.中藥冷敷五、中醫(yī)護理技術概念:將中藥制成水劑、酊劑、油劑、膏劑等劑型,涂抹于患處或涂抹于紗布外敷于患處,達到祛風除濕、解毒消腫、止癢鎮(zhèn)痛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涂抹于患處或涂抹于紗布外敷于患處,范圍超出患處1~2cm。2.劑型:混懸液;水、酊劑類;膏狀類;霜劑。3.初起有膿頭或成膿階段的腫瘍,膿頭部位不宜涂藥;乳癰涂藥時,敷料上剪一缺口,乳頭露出。9.中藥涂藥概念:中藥加熱后裝入布袋,在人體局部或一定穴位上移動,利用溫熱之力使藥性通過體表透入經絡、血脈,從而達到溫經通絡、行氣活血、散寒止痛、祛瘀消腫等作用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孕婦腹部及腰骶部、大血管處、皮膚破損及炎癥、局部感覺障礙處忌用。2.藥熨溫度一般保持50℃~60℃,不宜超過70℃,年老、嬰幼兒及感覺障礙者,藥熨溫度不宜超過50℃。操作每次15~30分鐘,每日1~2次。概念:借用中藥熱力及藥理作用熏蒸患處達到疏通腠理、祛風除濕、溫經通絡、活血化瘀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熏蒸時間約20~30分鐘。2.熏蒸前要飲淡鹽水或溫開水200ml,餐前餐后30分鐘內不宜熏蒸。3.熏蒸液43~46℃,心臟病、嚴重高血壓病、婦女妊娠和月經期間慎用。肢體動脈閉塞性疾病、糖尿病足、肢體干性壞疽者,熏蒸時藥液溫度不可超過38℃。11.中藥熱熨敷10.中藥熏蒸五、中醫(yī)護理技術概念:利用直流電將藥物離子通過皮膚或穴位導入人體,作用于病灶,達到活血化瘀、軟堅散結、抗炎鎮(zhèn)痛等作用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治療時間20~30分鐘。2.棉襯套浸入38~42℃的中藥液,2個電極板相距2~4cm。12.中藥離子導入概念:采用王不留行籽、萊菔籽等丸狀物貼壓于耳廓上的穴位或反應點,通過疏通經絡,調整臟腑氣血功能,促進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防治疾病、改善癥狀的操作方法,屬于耳針技術范疇。重點內容:1.按壓手法:對壓法、直壓法、點壓法。2.每次選擇一側耳穴,雙側輪流使用。夏季留置1~3天,冬季3~7天。概念:將小劑量藥物注入腧穴內,通過藥物和穴位的雙重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局部皮膚有感染、瘢痕、有出血傾向及高度水腫者不宜注射。2.孕婦下腹部及腰骶部不宜注射。14.耳穴貼壓13.穴位注射五、中醫(yī)護理技術概念:以按法、點法、推法、叩擊法等手法作用于經絡腧穴,具有減輕疼痛、調節(jié)胃腸功能、溫經通絡等的操作方法。重點內容:1.推拿宜飯后1~2h,每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