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04 文言文閱讀-2022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語文分項匯編(解析版)_第1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2022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語文分項匯編(解析版)_第2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2022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語文分項匯編(解析版)_第3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2022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語文分項匯編(解析版)_第4頁
專題04 文言文閱讀-2022年高考真題和模擬題語文分項匯編(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專題04:文言文閱讀

一、文言文閱讀

(2022?全國甲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齊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齊,齊、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謂張儀日:“吾欲伐齊,齊、楚方歡,

子為寡人慮之,奈何?”張儀曰:“王其為臣Q串并幣,臣請試之?!睆垉x南見楚王,日:“今齊王之罪其于敝

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guān)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

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說,掌言之于朝廷日:“不

轂得商于之田,方六百里。''群臣聞見者畢賀,陳軫后見,獨不賀。楚王日:“不轂不須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

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陳軫對曰:“臣見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p>

王日:“何也?”對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先絕,是楚孤也,秦又何重沙目?

且先絕齊,后責地,必受欺于張儀。是西生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兵必至矣。“楚王不聽,口:“吾事善矣!

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楚王使人絕齊。張儀反,秦使人使齊,齊、秦之交萬令。楚因使一將軍受地于

秦。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日:“從某至某,廣從六里?!?使者反報楚王,楚王大怒,欲興師伐秦。陳

軫日:“伐秦,非計也。王不如因而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于秦而取償于齊也?!俺醪宦?,遂舉兵

伐秦。秦與齊合,楚兵大敗于杜陵。故焚之土壤土民非削弱,僅以救亡者,計失于陳軫,過聽于張儀。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秦策二》)

I.下對文中劃線都分的斷句,正角的項是()

A.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B.不毅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諾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C.不敕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D.不轂不煩一兵/不傷一人而得/商于之地六百里/寡人自以為智矣/諸士大夫皆賀/子獨不賀/何也/

2.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蔑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lián)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秦國想要攻打齊國,但又擔心楚國作梗,因為齊國曾經(jīng)幫過楚國,齊楚關(guān)系密切。秦惠王希望張儀考慮

如何應對,張儀答應嘗試出使楚國。

B.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

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C.楚國群臣祝賀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陳軫不以為然,認為秦看重楚是因為楚有齊為后援,若先絕齊后索

地,一定受騙,齊秦兩國都將攻打楚國。

D.張儀返回,秦王隨即派人與齊聯(lián)合,拒不給楚國六百里地,楚王大怒,起兵伐秦,秦齊合力大敗楚兵。

楚國失敗是因為沒有聽從陳軫而誤信張儀。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楚王不聽,日:“吾事善矣!子其弭口無言,以待吾事?!?/p>

(2)張儀知楚絕齊也,乃出見使者日:“從某至某,廣從六里?!?/p>

【答案】1.B

2.A

3.B

4.(1)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jīng)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吧?!?/p>

(2)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從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

地?!?/p>

【解析】

I.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不煩一兵,,和“不傷一人,,字數(shù)相同,結(jié)構(gòu)相似,都是后文“得商于之地六百里”的前提,“而”是連詞,所以“而“

之前應斷開,由此排除A、D?

“子”是第二人稱,指“你”,是"不賀”的主語,因此“子”前應斷開,由此排除C。

這句話的意思是: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

的,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

故選B。

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約車,,的,,約,,是,,拴套、準備”之意,“與諸將約”的“約”是“約定”之意,二者含義不同。說法錯誤。

B.“宣言”是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作文告的“宣言”是指國家、政黨、團體或領(lǐng)導人對重大問題公

開表態(tài)以進行的宣傳號召,二者含義不同。說法正確。

C.“孤國”中的“孤”是孤單、孤立的意思;《赤壁賦》“泣孤舟之凝婦"的‘‘孤"字是孤單之意,二者含義相同。

說法正確。

D.“陰合”的“陰”是私下、暗中的意思,《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指陰晦的氣象,二者含義不同。說

法正確。

故選Ao

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B.”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說法錯誤。原文“西德于秦''的意思是“(因?qū)η貒┯卸骰荩亩玫角貒母屑ぁ?

而不是“得到秦國的恩惠

故選B,

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⑴“善”,形容詞,妥當,好;“其”,副詞,表命令語氣,還是;“弭口”,住口。

(2)“絕”,動詞,斷絕;“乃”,副詞,才;“廣從”,縱橫。

參考譯文:

齊國都助楚國進攻秦國,攻下了(秦她)曲沃。后來泰想要進攻齊國,由于齊、楚友好,秦惠王為此

憂慮,對張儀說:“我想要發(fā)兵攻齊,無奈齊、楚兩國關(guān)系正密切,請你為我考慮一下,怎么辦呢?”張

儀說:“請大王為我準備車馬和金錢,讓我試試看?!庇谑菑垉x去南方楚國見到楚懷王,說:“現(xiàn)在對秦

王來說齊王的罪惡是最嚴重的,秦國準備征討齊國,然而楚國跟齊國交好。如果大王能關(guān)起國門跟齊斷絕

交邦,讓我勸說秦王獻上商于的土地,方圓六百里。如果這樣,楚國就在北面削弱了齊國的勢力,又在西

面對秦國施有恩惠,且獲得了商于六百里土地,這就是一舉三得的上發(fā)。”楚懷王非常高興,在朝堂上宣

布說:“我已經(jīng)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甭犚娺@話的群臣都向懷王道賀,陳軫最后晉見,唯獨不向懷王道

賀。懷王說:“我不派遣一個士兵,不傷亡一名將士,就得到商于六百里土地,我自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

朝中百官都向我道賀,只有你一個人不道賀,這是為什么?”陳軫回答說:“我認為大王不但得不到商于

六百里土地,反而一定會招來禍患?!睉淹鯁枺骸盀槭裁矗俊标愝F回答說:“秦王之所以重視大王的原因,

是因為有齊國這樣一個強大盟邦。如今還沒有得到秦國的割地卻先和齊國斷絕邦交,是讓楚國陷于孤立狀

態(tài)啊,秦國又怎會重視一個孤立無援的國家呢?何況楚國如果先跟齊國斷交,然后再向秦要求割讓土地,

那么必然遭到張儀欺騙。結(jié)果是西面惹出秦國的禍患,北面切斷了齊國的后援,這樣秦齊兩國的兵都一定

會進攻楚國。"楚王不聽從,說:“我的計劃已經(jīng)妥當了,你就閉口不要多說,就等待看我(得到割地)

吧。”懷王派使者跟齊國斷絕邦交。張儀回到秦國之后,秦王就派使者前往齊國,秦齊的盟約暗中締結(jié)成

功。楚國派遣一名將軍去秦國接收土地。張儀在證實楚齊確實斷交以后,才出來接見楚國的索土使臣說:

“從這里到那里,縱橫總共是六里土地。"楚國使節(jié)回國報告楚懷王,懷王大怒,準備發(fā)兵去攻打秦國。

陳軫說:“攻打秦國,不是一個好辦法。大王不如趁此機會將一個大都市送給秦國,跟秦連兵伐齊,這樣

可以把損失在秦國手里的再從齊國補償回來。楚懷王沒有采納,于是發(fā)兵北去攻打秦國。秦、齊兩國合兵,

楚軍在杜陵慘敗??梢姡耐恋夭⒎遣淮?,人民也并非軟弱,之所以會幾乎亡國,是懷王沒有采納陳

軫的忠告,而過于聽信張儀的緣故。

(2022?全國乙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圣人之于天下百姓也,其猶赤子乎!饑者則食之,寒者則衣之,將之養(yǎng)之,育之長之,唯恐其不至于

大也。

魏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謂吳起日:“美哉乎河山之固也,此魏國之寶也?!?吳起對目:“在德不在

險。昔三苗氏左洞庭而右彭蠡,德義不修,而禹滅之。夏桀之居,左河、濟而右太華,伊闕在其南,羊腸

在其北,修政不仁,而湯方麥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船中之人盡敵國也。‘‘武侯曰:“善

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太公對曰:“臣聞愛其人者,兼屋上之鳥;憎其人者,惡其余

胥。咸刈厥敵,摩使有余,何如?“王曰:“不可。''太公出,邵公入,王日:“為之奈何?“邵公對目:“有罪

者殺之,無罪者活之,何如?"王曰:"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曰:“為之奈何?”周公口使各居其宅田

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日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景公游

于壽宮,睹長年負薪而有饑色,公率之,喟然嘆曰:“令吏養(yǎng)之。"晏子曰:“臣聞之,樂賢而哀不肖,守國

之本也。今君愛老而恩無不逮,治國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見賢以樂賢,見不肖以哀不肖。

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景公曰:“諾。”于是老弱有養(yǎng),鰥寡有室。

晉平公春筑臺,叔向口:“不可。古者圣王貴德而務施,緩刑辟而趨民時。今春筑臺,是奪民時也。豈

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君于后世哉?‘'平公曰:“善?!蹦肆T臺役。

(節(jié)選自《說范?貴德》)

5.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

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B.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日/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君

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C.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曰/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

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D.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無變舊新/惟仁是親/百姓有過/在予一人武王日/廣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貴士

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6.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饑者則管之”與“食野之蘋”(《短歌行》)兩句中的“食”字含義相同。

B.“而湯里之”與“是以見放”(《屈原列傳》)兩句中的“放”字含義相同。

C.“靡使有余”與“望其旗靡”(《曹劌論戰(zhàn)》)兩句中的“靡”字含義不同。

D.“公晉之”與“心中常苦悲”(《孔雀東南飛》)兩句中的“悲”字含義不同。

7.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武侯乘船順河而下,對吳起說,險固的河山是魏國之玉。吳起以三苗氏、夏桀雖有河山之固卻因不修

德而亡為例,指出德政才是國之寶。

B.太公建議把殷商的士眾全部殺掉,一個也不要剩。邵公則建議有罪的誅殺,無罪的人讓他們活下去。武

王不同意太公和邵公的建議。

C.景公在壽宮游玩,看到老人背著柴并面有饑色,就下令讓官吏供養(yǎng)老人。晏子則指出,喜愛有才德的人,

同情沒能力的人,是守國的根本。

D.叔向反對晉平公在春天筑臺,認為那樣做會耽誤農(nóng)時,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

平公于是停止了筑臺的勞役。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武王克殷,召太公而問曰:“將奈其士眾何?

(2)今請求老弱之不養(yǎng),鰥寡之不室者,論而供秩焉。

【答案】5.B

6.A

7.D

8.(I)武王打敗了商朝,召見姜太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辦?”

(2)現(xiàn)在我請求找來老弱而沒有人養(yǎng)活、喪妻喪夫卻沒有房屋的人,評定之后安置他們。

【解析】

5.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周公說:“讓他們各自住著自己的房屋,耕作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只親近仁

義的人。百姓有過錯,責任在我一人身上。”武王說:“看得遠大啊,(這樣做足以)平定天下啊!凡是尊重

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nèi)蕫鄱械滦邪?。?/p>

從內(nèi)容來看,劃線句是“周公”和“武王”的對話,兩個宜'是標志,“武王日”前面是“周公”所言,所以“武王”

前面斷開,排除CD;

從句式結(jié)構(gòu)來看,“凡所以貴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是“……者.....也'’的判斷句,且“貴士君子''是動

賓短語作“者''的定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

故選B。

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A.“饑者則食之”意思是“饑餓的人就給他糧食吃”,“食”是名詞作動詞,拿食物給人吃;“食野之蘋”意思是"在

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食”,吃。兩者含義不同。

故選Ao

7.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如果只顧自己安身立命,就不會被后世稱為人君”錯誤,曲解文意,文中“豈所以定命安存,而稱為人

君于后世哉”意思是“怎么能靠這些來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稱為國君呢”,這是說不能靠建造游觀之臺這些

方式來安身存命。

故選D。

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克”,打敗;“召”,召見;“奈……何",把……怎么辦。

(2)“請求”,請求找來;“鰥寡”,喪妻喪夫:“論”,評定;“供秩”,供給生活物品,可意譯為''安置";"焉”,

代詞,他們。

參考譯文:

圣人對待天下百姓就好像對待自己的孩子!饑餓就給他食物吃,寒冷就給他衣服穿,撫養(yǎng)他們,培育

他們,唯恐他們不能發(fā)展壯大。

魏武侯乘船順黃河而下,在中游的時候回頭對吳起說:“多么美麗而險要的山河啊,這是魏國的無價

之寶呀!”吳起回答:“(一國之寶)在于國君的德政而不在于山河的險要。當初的三苗氏,左面有洞庭

湖,右面有彭蠡湖;但由于他不講仁義道德,被夏禹消滅了。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邊是黃河、濟水,右

邊是泰華山,伊闕山在南邊,羊腸除在北邊;由于他治國不施仁政,被商湯放逐了。由此可見,(國寶)在

于德政而不在于地勢險要。如果君王不施德政,恐怕船上這些人也要成為您的敵人啊。”魏武侯說:“你

說得對。”武王打敗了商,召見姜太公,問他:“該拿那些商朝的士人和百姓怎么辦?”太公回答:“我聽

說喜歡那個人,同時會喜愛他房上的烏鴉;憎恨那個人,會連他所住地方的墻壁都厭惡。把他們?nèi)繗⒌?

不留活的,怎么樣?”武王說:“不行?!碧鋈ズ螅酃M見,武王問:“你看怎么力、?”邵公回答說:

“把有罪的殺掉,無罪的讓他活著,怎么樣?”武王說:“不行。”邵公出去后,周公進見。武王問;“你

看該怎么力'?”周公說:“讓他們各自居住在自己的家里,耕種自己的田地,不要因為舊朝新臣而有所改變,

(只)親近仁愛的人。百姓有了過錯,責任在我一個人身上?!蔽渫跽f:“平定天下的胸懷多么寬廣啊!

凡是尊重士人君子的人,是因為他們?nèi)蕫鄱械滦邪。 饼R景公在壽宮游玩,看見一個老年人背著柴,面

有饑色。齊景公就很同情他,感慨地說:“讓當?shù)氐墓賳T養(yǎng)活他。”晏子說:“我聽人說,喜好賢良的人,

憐憫不幸的人,這是守住國家的根本啊?,F(xiàn)在君主憐惜老者,那么您的恩澤沒有達不到的了,這是治理國

家的根本?!饼R景公笑了,臉上也有了喜悅的神色。晏子說:“圣賢的君王遇到賢良就喜好賢良,遇到不

幸就憐憫不幸?,F(xiàn)在我請求找來老弱而沒有人養(yǎng)活、喪妻喪夫卻沒有房屋的人,評定之后安置他們?!饼R

景公說:“很好!”于是,老弱的人有人養(yǎng)活,喪妻喪夫的人也有了居住的屋子。

晉平公想在春天建造游觀之臺,叔向進言說:“不可以。古代圣明的君王崇尚道德,樂善好施,寬緩

刑律,抓緊農(nóng)時;在春天建造游觀之臺,這是耽誤百姓的農(nóng)時啊。怎么能靠這些來安身存命,而被后代尊

稱為國君呢!”晉平公說:“好!”于是放棄了建造游觀之臺的工程。

(2022.全國新高考T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秦將伐魏,魏王聞之,夜見孟嘗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為搴入謀,奈何?”孟嘗君日:“有諸

侯之救,則國可存也?!蓖踉唬骸肮讶嗽缸又幸玻 敝貫橹s車百棗。孟嘗君之趙,謂趙王日:“文愿

借兵以救魏!"趙王曰:“寡人不能?!泵蠂L君日:“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聞乎?”

孟嘗君曰:“夫趙之兵非能強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趙也。然而趙之地不歲危而民不歲死,而魏之地

歲危而民歲死者,何也?以其西方絲頓也,今趙不救魏魏欲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

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趙王許諾.為起兵十萬、車三百乘,又北見燕王日:“今秦且攻魏,愿大王

之救之!''燕王曰:“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數(shù)千里而救

人者,此國之利也,今魏王出目口而望見軍,雖欲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許也。田文日:

“臣效便計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計,文請行矣,恐天下之將有大變也。”王曰:“大變可得聞乎?”日:

“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

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

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聽子?!蹦藶橹鸨巳f、車二百乘,以從田文,魏王大說日:“君

得燕、趙之兵甚眾且亟矣?!鼻赝醮罂郑畹卣堉v于魏。因歸燕、趙之兵,而封田文。

(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

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今趙不救魏/魏欹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今趙不救魏/魏獻盟/于秦是趙與強秦為界也/地亦且歲危/民亦且歲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10.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稱,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主常如此謙稱自己。

B.百乘即一百輛兵車,“乘''指四馬一車。“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稱。

C.為趙蔽的“蔽”指屏障,與《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國門,文中是實指,指魏國國都的城門;現(xiàn)在則用來指一個國家的邊境。

1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魏王受到強秦武力威脅之際,連夜向孟嘗君問計、孟嘗君表示有了諸侯的幫助,國家就可以存續(xù)下來,

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搬取救兵。

B.孟嘗君見趙王不愿出兵,勸說趙王,指出魏國每年地危民死,而趙國土地與民眾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

趙國將面臨危險,趙王這才同意出兵。

C.孟嘗君請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猶豫不決,孟嘗君指出魏國倘若聯(lián)合他國合力攻打燕國,將會對燕國十分

不利。燕王聽從了建議,出兵救助魏國。

D.孟嘗君計謀得以實現(xiàn),魏王非常高興,夸獎他短時間內(nèi)搬來很多援軍。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給魏國,魏

王于是讓燕、趙援軍返國,封賞孟嘗君。

1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歲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數(shù)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

13.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請簡要概括。

【答案】9.C

10.C

11.A

12.(1)我國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收成不好,現(xiàn)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

(2)燕國不去援救魏國,魏王屈節(jié)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

13.(1)對趙國,孟嘗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處打動對方。(2)對燕國,孟嘗君則是曉以利害,以亡魏

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視。

【解析】

9.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現(xiàn)在趙國不援救魏國,魏國同秦國欹血結(jié)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

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xiàn)。”

“魏欹盟于秦”是狀語后置句,“于秦”是“獻盟”的后置狀語,中間不可斷開,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斷句,“此……也”是判斷句的標志,中間不可斷開,“之所以”是固定結(jié)構(gòu),不

能斷開,排除B。

故選C。

10.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學文化常識的能力。

C.“與……’王之蔽'的‘蔽'相同”錯誤,“王之蔽”的“蔽”是“蒙蔽”,這里指受蒙蔽,與“趙蔽”的“蔽”不同。

故選C。

11.

本題考查學生概括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A.“孟嘗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諸侯“錯誤,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

嘗君出使諸侯。

故選Ao

1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歲”,年;“熟”,有收成,豐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辦。

(2)“折節(jié)”,屈服于別人;“以”,把;“與”,送給;“去”,離開。

1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由題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嘗君游說趙王和燕王的語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嘗君游說趙王時先說“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趙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說我向您借兵是對您的忠

心,之后分析魏國存在對于趙國的價值,魏趙兩國的軍隊勢力沒有太大懸殊,而現(xiàn)在魏國的處境卻不如趙

國,是因為魏國是趙國西邊的屏障,擋住了來自秦國的威脅,一旦魏國滅掉,趙國就“與強秦為界”,由此可

見魏國存在的價值,這是用存魏的好處來打動對方。

如孟嘗君游說燕王的時候說“燕不救魏,魏王折節(jié)割地,以國之半與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韓、

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趙之眾,以四國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數(shù)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門而望見軍

乎?則道里近而輸又易矣,王何利“,孟嘗君用魏國滅亡之后給趙國帶來的威脅引起燕王的重視,一旦魏國

“折節(jié)割地”,之后會集合四國之力來攻打燕國,這是用亡魏的壞處“恫嚇”燕王。

參考譯文:

秦國將要討伐魏國。魏王聽說,夜里去見孟嘗君,告訴他說:“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您替寡人謀劃

一下,怎么辦?”孟嘗君說:“有諸侯援救的國家就可以保存下來。”魏王說:“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說。”

鄭重地為孟嘗君準備了百輛馬車。孟嘗君來到趙國,對趙王說:“我希望從趙國借些軍隊去救魏國。”趙

王說:“寡人不能借。”孟嘗君說:“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壁w王說:“可以

說給我聽聽嗎?”孟嘗君說:“趙國的軍隊并非比魏國的軍隊戰(zhàn)斗力強,魏國的軍隊也并非比趙國的軍隊

戰(zhàn)斗力弱。然而趙國的土地沒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脅,百姓也沒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魏國的土地一年

一年受到威脅,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運,為什么?因為魏國在西面做了趙國的屏障?,F(xiàn)在趙國不援救魏

國,魏國同秦國欲血結(jié)盟,這樣就如同趙國與強大的秦國相鄰了,趙國土地也將年年受到威脅,百姓也將

一年一年地死去。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現(xiàn)。”趙王答應了,為魏國發(fā)兵十萬,戰(zhàn)車三百輛。孟嘗君又北

上拜見了燕王,說:“現(xiàn)在秦國將要進攻魏國了,希望大王救魏國?!毖嗤跽f:“我國已經(jīng)連續(xù)兩年收成

不好,現(xiàn)在又要跋涉幾千里去援助魏國,這將怎么辦呢?”孟嘗君說:“跋涉幾千里去拯救別人,這將給

國家?guī)砗锰帯,F(xiàn)在魏王出城門盼望燕軍,其他諸侯即使想跋涉幾千里來幫助,可以做到嗎?”燕王還是

沒有答應。孟嘗君說:“臣下獻上好的計策給大王,大王卻不采用臣下忠誠的計策,我請求離開了,恐怕

天下將有大的變化了。”燕王說:“您說的大的變化,可以讓我聽聽嗎?”孟嘗君說:“秦國攻打魏國,然

而燕國卻不去援救魏國,魏國屈節(jié)割地,把國土的一半送給秦國,秦國一定會撤兵。秦兵撤離魏國后,魏

王傾韓國、魏國的全部軍隊,又西借秦國的軍隊,再依靠趙國的軍隊,用四個國家的力量攻打燕國,大王

將會得到什么好處呢?好處會自己跋涉幾千里去幫助人嗎?好處會出燕國的南門而盼望援軍嗎?那么對于

四國軍隊來說道路與鄉(xiāng)里很近,補給給養(yǎng)又很容易。大王還能得到什么好處呢?”燕王說:“您走吧,寡

人聽您的了。”于是為孟嘗君發(fā)兵八萬,戰(zhàn)車二百輛,跟從孟嘗君。魏王大喜,說:“您借燕國、趙國的軍

隊多而且快?!鼻赝鹾芎ε拢钭屚恋赝簢v和。魏國于是歸還了燕國、趙國的軍隊并且封賞了孟嘗君。

(2022?浙江卷?高考真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刑賞忠厚之至論

【宋】蘇轍

古之君子立于天下,非有求勝于斯民也。為刑.待天下之罪戾,而唯恐民之入于其中以不能自出也;

為賞以待天下之賢才,而唯恐天下之無賢而其賞之無以加之也。蓋以君子先天下,而后有不得已焉。夫不

得已者,非吾君子之所志也,民自為而日之也。故罪疑者從輕,功疑者從重,皆順天下之所欲從。

且夫以君臨民,其強弱之勢、上下之分,非待夫與之爭尋常之是非而后能勝之矣。故寧李之于利,使

之取其優(yōu),而吾無求勝焉。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已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

鄉(xiāng)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如此,然后知吾本用刑,而非吾之好殺人也;知吾之不賞,而非吾之不欲

富貴人也。使夫其罪可以推而納之于刑,其跡可以引而置之于無罪;其功與之而至于可賞,排之而至于不

可賞。若是二省■而不以與民,則天下將有以議我矣。使天下而皆知其可刑與不可賞也,則吾猶可以自解。

使天下而知其可以無刑、可以有賞之說,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圣人不然,以為天下之人,不幸而有罪,可以刑、可以無刑,刑之,而傷于仁;幸而有功,可以賞、

可以無賞,無賞,而害于信。與其不屈吾法,孰若使民全其肌膚、保其首領(lǐng),而無蟆于其上;與其名器之

不僭,孰若使民樂得為善之利而無望望不足之意。嗚呼!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

矣。且彼君子之與之也.豈徒日與之而已也,與之而遂因以孫之焉耳。故舍有罪而從無罪者,是以恥勸之

也;去輕賞而就重賞者,是以義勸之也。蓋欲其思不得之也。故夫堯舜、三代之盛,舍此而忠厚之化,亦

無以見于民矣。

(選自《蘇轍集》)

1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氐曬的一項是()

A.民自為而召之也召:招致

B.故寧季之于利委:交付

C.而無饞于其上憾:遺憾

D.與之而遂因以◎之焉耳勸:勉勵

1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為刑以待天下之罪戾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

B.然后知吾之用刑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C.若是二省而不以與民求人可使報秦老"

D.蓋欲其思顧得之也與嬴財不助五國也

1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與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說理為主;始終圍繞刑賞忠厚,通過正反兩方面的對照,層層遞進,通順暢達,體現(xiàn)了作者“汪

洋澹泊”的文風。

B.作者認為,要以忠厚仁愛為本,如果只把刑賞作為手段,就起不到勸善懲惡的作用,這反映了作者儒家

仁政治國的思想。

C.文章指出,從君與民的關(guān)系上看,君強民弱,君上民下,君不應用權(quán)力壓制百姓,而應讓百姓得到更多

好處,順應百姓愿望。

D.作者認為,圣人對罪惡不可掩蓋或解脫的人,對在朝廷無功勞、在家鄉(xiāng)不講信義的人,進行刑賞,其他

情況要舍有罪從無罪。

17.用“/”給下面的文段斷句。

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嗚呼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

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選自蘇轍《史官助賞罰論》

18.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則將以我為忍人,而愛夫爵祿也。

(2)知其有可以與之之道而不與,是亦志于殘民而已矣

【答案】14.C

15.B

16.D

17.若夫當時賞罰之所不能及/則又為之明言其狀/而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己/嗚呼/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

賊子罪惡之狀/于此皆可以無憂其無聞焉/是故古者圣人重史官

18.(1)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2)知道(上面)那些情況有可以給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傷害百姓罷了。

【解析】

14.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實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C.句意:在刑賞方面沒有怨恨?!昂丁保购?。解釋錯誤。

故選C。

15.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

A.“以”,連詞,用來。這句話的意思是:制定刑罰來對待天下的罪惡過失。/介詞,憑借。這句話的意思是:

而彭祖如今憑借特別長壽而聞名。

B.“之”均用于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這兩句話的意思分別是: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罰。/想要

人們沒有困惑很難啊。

C.“者”,代詞,用在數(shù)詞后.....方面。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這兩種情況都對百姓不刑不賞。/助詞,定

語后置的標志。這句話的意思是:尋找一個能到秦國去回復的使者。

D.“而”,連詞,表遞進。這句話的意思是:大約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領(lǐng)悟到啊。/連詞,表轉(zhuǎn)折。這句

話的意思是:幫助秦國卻不幫助五國。

故選B?

16.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圣人對……進行刑賞'’說法錯誤。原文中說的是“夫惟天下之罪惡暴著而不可掩,別白而不可解,不得己

而用其刑。朝廷之無功,鄉(xiāng)黨之無義,不得已而愛其賞”,這段話是作者對刑賞的議論,并不是“圣人”的做

法。

故選D。

17.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及”是動詞,是“實行”的意思,“不能及”即是“沒有來得及實行“,“則”是連詞,是"就'’的意思,因此'則”前

應斷開;

“而”是連詞,表結(jié)果,“使后世嗟嘆痛惜之不已”是前句“為之明言其狀”的結(jié)果,因此"而'’前應斷開;

“嗚呼”,嘆詞,應獨立成句,因此“嗚呼”前后皆應斷開;

“賢人君子之功烈''和"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是并列關(guān)系,分別陳述賢人君子的“功”與亂臣賊子的“惡”,“與”

是表并列的連詞,因此“與”之前應斷開;

“于此”的意思是由此,“其”是指代前句的“賢人君子之功烈與夫亂臣賊子罪惡之狀”,因此"于此”之前應斷開;

“焉”是句末語氣詞,“是故”是固定搭配,是“因此”之意,所以“焉”之后應斷開。

句意:如果是當時的賞罰所沒有來得及實行的,就在《春秋》里替君主明白地記載他們的功過,使后世的

人為之感嘆、惋惜不已。唉!賢人君子的豐功偉績和那些亂臣賊子的罪惡行徑,由此都可以不用擔憂不傳

到后世了。因此古代的圣人非常重視史官。

18.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則”,連詞,那么;“忍”,形容詞,狠心的;“愛”,動詞,吝惜。

(2)“其”,代詞,上面那些情況;“與”,動詞,給予;"殘”,動詞,傷害;“而已矣”,罷了。

參考譯文:

古代的君子立身于天下,不是想要壓制百姓。制定刑罰來對待天下的罪惡過失,卻唯恐百姓落入刑罰

之中而不能脫離;制定恩賞來對待天下的賢德大才,卻唯恐天下沒有賢才而無從施予恩賞。大約是君子以

天下為先,之后才有不得已的制定刑賞之舉。之所以不得已,因為這不是君子的志向,而是百姓自身的行

為而招致的。所以對可能有罪的人從輕處理,對可能有功的人從重獎賞,都順應了天下的民心所向。

況且以君主的身份來治理百姓,因為兩者之間強弱、上下的分別,不能等等與百姓爭論尋常的是非曲

直之后再駁倒他。因此寧可用利益來交付他,讓他獲得足夠的好處,而君主不求一定要壓制他。唯獨天下

的罪惡行徑暴露于世而無法掩蓋,從旁為其解釋也不能開脫,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用到刑罰。朝廷中沒有

功勞的人,鄉(xiāng)族中沒有信義的人,君主不得已才吝嗇施予賞賜。這樣,然后了解君子使用刑罰,并不是因

為君子喜歡殺人:了解君子不施賞,也不是君子不想使人富貴。如果一個人的罪名能夠證實并且進入刑罰

的范疇,但他的行為又能夠拿出來放在無罪的范疇;如果將功勞給他就能夠進入施賞的范疇,排除他的功

勞就進入不能施賞的范疇。如果這兩種情況都對百姓不刑不賞,那么天下人將對君主議論紛紛了。如果讓

人們都知道應當施以刑罰、不能施予恩賞,那么君主還可以開解。如果讓天下人都知道可以不施刑罰、可

以施予恩賞,那么(人們)將認為我是狠心的人,并且是吝惜(賞賜)爵位俸祿啊。

圣人則不是這樣,圣人認為天下之人如果不幸而產(chǎn)生罪行,可以施以刑罰、也可以不施以刑罰,用刑

的話,就有傷仁愛;如果幸運而立下功勞,可以恩賞,也可以不賞,不賞的話,就妨害信義。與其不使君

子之法受到貶抑,不如讓百姓保全性命,在刑賞方面沒有怨恨;與其越分授予官位,不如讓百姓樂于得到

行善的好處而沒有急切不能滿足的地方。唉!知道(上面)哪些情況有可以給予百姓(刑賞忠厚)的道理

卻不給予,這也是存心傷害百姓罷了。況且君子將這個道理給予百姓,難道只是白白地給予而已嗎,給予

之后再趁勢勉勵他們罷了。因此舍棄有罪的行為而判定無罪,是用羞恥來進行勉勵;舍棄輕賞而施予重賞,

是用道義來進行勉勵。大約都是想要百姓自行思考而領(lǐng)悟到啊。所以唐堯、虞舜、夏、商、周的盛業(yè),假

如舍棄這些,那么刑賞忠厚也就不能讓百姓看見了。

(2022.山東濰坊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晉武帝泰始)五年春二月,帝有滅吳之志,以尚書左(卜涉羊祜都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襄陽。祜綏懷遠

近,甚得江、漢之心,與吳人開布大信,降者欲去皆聽之,減成邏之卒,以墾田八百余頃。其始至也,軍

無百日之糧,及其李干,乃有十年之積。祜在軍,常輕裘緩帶,身不被甲,鈴閣注之下,侍衛(wèi)不過十數(shù)人。

初,廣漢太守弘農(nóng)王溶為羊祜參軍,祜深知之。祜兄子暨白:睿為人志大奢侈,不可專任,宜有以裁之?!?/p>

祜日:“潘有大才,將以濟其所欲,必可用也?!备D(zhuǎn)為車騎從事中郎。潘在益州,明立威信,蠻夷多歸

附之。俄遷大司農(nóng),時帝與羊祜留港伐吳,祜以為伐吳宜藉上流之勢,密表留;睿,復為益州刺史,使治水

軍。咸寧二年冬十月,以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祜上疏請伐吳,帝深納之。而朝議方以秦、涼為憂,祜復表

日:“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議者多有不同,祜嘆目:“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居七八。天與不

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唯度支尚書社預、中書令張華與帝意合,贊成其計。三年冬十二月,吳夏

口督孫慎入江夏、汝南,略千余家而去。詔遣侍臣詰羊祜不追討之意,并欲移荊州。四年夏六月,羊祜以

病求入朝,既至,帝命乘裝入殿,不拜而坐。祜面陳伐吳之計,帝善之。以祜病,不宜數(shù)入,更遣張華就

問籌策。帝欲使祜臥護諸將.祜曰:“取吳不必臣行,但既平之后,當勞圣慮耳。功名之際,臣不敢居,

若事了,當有所付授,愿審擇其人也?!笔辉拢蜢锛埠V,舉杜預自代。祜卒,帝哭之甚哀。南州民用

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覘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她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

涕因謂之墮淚碑。

(節(jié)選自《通鑒紀事本末?晉滅吳》)

【注】鈴閣,將帥居住辦事的地方。

19.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

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B.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

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C.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

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D.南州民聞祜卒/為之罷市/巷哭聲相接/吳守邊將士亦為之泣/祜好游幌山/襄陽人建碑立廟/于其地

歲時祭祀/望其碑者無不流涕/因謂之墮淚碑/

2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仆射,秦代始設(shè)官職,因秦重武以善射者掌事而命名;文中指尚書省的次官。

B.季年,文中指第四年,古人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行,“季”指第四。

C.陰謀,文中指晉武帝與羊祜暗中謀劃;現(xiàn)多用作名詞,指暗中做壞事的計謀。

D.輦,用人力推挽的車,秦以后唯天子才能乘輦;文中讓羊祜乘輦是一種禮遇。

21.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羊祜在荊州安撫遠近百姓,對吳國軍民開誠布公講求信義,善待吳國降兵,重視墾田生產(chǎn),使軍隊糧食

豐盈,獲得軍民擁戴。

B.有人以秦、涼地區(qū)的胡人可能成為隱患為由反對伐吳,羊祜認為只要快速行動成就滅吳大功,胡人就不

足為慮,但仍然沒有說服眾人。

C.晉武帝認可羊祜的伐吳之計,但當吳國的夏口督孫慎進犯江夏、汝南兩郡劫掠一千多家離去后,他仍然

追究羊祜的不追討之過。

D.羊祜彈精竭慮,積勞成疾,但他不貪圖滅吳之功,只是提醒晉武帝要謹慎選擇滅吳之后的治理者,并在

病危之際舉薦杜預治理吳地。

22.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于后時哉!

(2)以祜病,不宜數(shù)入,更遣張華就問籌策。

23.羊祜“密表留溶”的原因有哪些?請結(jié)合原文簡要概括。

【答案】19.B

20.B

21.D

22.(1)上天賜給的東西如果不去拿取,這難道不讓經(jīng)歷此事的人因為失去時機(或“在事后”)而感到遺憾

嗎!

(2)因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晉武帝就又派張華去羊祜那里詢問伐吳的策略。

23.(1)伐吳要借助上流之勢;(2)王溶在益州有威信,得民心;(3)王潘有大才,可重用。

【解析】

19.

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荊州百姓聽說羊祜病逝,為他罷市,巷里哭聲不斷。就連吳國戍邊將士也為羊祜之死而流淚。羊祜

喜好游覽岷山,襄陽百姓就在山上建廟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著紀念碑的人無不流淚,所以人們稱這座

碑為“墮淚碑

“吳守邊將士''意思是吳國戍邊將士,名詞性短語,偏正結(jié)構(gòu),作句子的主語,不能與前面內(nèi)容相連,排除

ACo

“于其地''作"建碑立廟”的后置狀語,兩者不可斷開,排除D。

故選Bo

20.

本題考查學生了解并掌握常見的文化常識的能力。

B.“文中指第四年”說法錯誤。季年指“晚年,末年”。

故選B。

21.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積勞成疾”“舉薦杜預治理吳地”說法錯誤,文中只說“羊祜以病求入朝“,并沒有說是“積勞成疾”;同時,

文中說“羊祜疾篤,舉杜預自代“,這是羊祜病情嚴重后,舉薦杜預來代替自己的職務,并不是“舉薦杜預治

理吳地”

故選D。

22.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與”,給予;"更事者”,后來主事的人;“恨”,感到遺憾。

(2)“以”,因為;“數(shù)”,多次;"就問”,去詢問。

23.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從文中“溶有大才”“落在益州,明立威信,蠻夷多歸附之”“祜以為伐吳宜藉上流之勢,密表留港,復為益州

刺史,使治水軍”等內(nèi)容可知,羊祜認為王海有很高的才干,同時在益州有著很高的威信,而益州處在東吳

的上游,正可以借助在上游的優(yōu)勢一舉平定東吳,于是就向朝廷推薦王潘再次出任益州刺史,讓他統(tǒng)帥水

軍,為伐吳做準備。

參考譯文:

(晉武帝泰始)五年(269年)春季二月,晉武帝(司馬炎)有滅吳的志向,任命尚書左仆射羊祜為都

督荊州諸軍事,鎮(zhèn)守襄陽。羊祜對荊州遠近百姓都加以安撫,深得長江和漢水流域百姓的歡心,對待吳國

軍民開誠布公講求信義,投降的人想返回吳國,聽任他們離開,減少戍守、巡邏軍隊,并讓他們開墾八百

多頃田地。他剛到荊州的時候,軍隊糧食不夠吃一百天,到了后期,積存的糧食能夠吃十年。羊祜在軍中,

經(jīng)常穿著輕便皮袍,衣帶寬松,不披鎧甲,在他居住的地方,侍衛(wèi)也不過十多人。當初,廣漢太守弘農(nóng)人

王溶擔任羊祜的參軍,羊祜十分了解他。羊祜哥哥家的兒子羊暨說:“王溶這個人志氣大,喜好奢侈,不

能重用,應該限制他?!毖蜢镎f:“王溶很有才能,如果滿足他的要求,一定可以任用?!庇稚跞転檐?/p>

駒從事中郎。王溶在益州,很有威信,當?shù)厣贁?shù)民族都來歸附他。不久升任大司農(nóng),當時晉武帝與羊祜秘

密商議征伐吳國,羊祜認為攻打吳國應當利用長江上游益州的地勢,秘密上表請求留王潘再任益州刺史,

命令他訓練水軍。晉武帝咸寧二年(276年)冬季十月,任命羊祜為征南大將軍。羊祜上疏請求討伐吳國,

晉武帝很贅同羊祜的意見。但當時朝廷大臣正在擔憂秦州、涼州地區(qū)的胡人,羊祜又上表說:“平定吳國

后,胡人就安定了,現(xiàn)在應當迅速完成平定吳國的偉大功業(yè)?!背杏泻芏嗳瞬煌庋蜢锏囊庖?,羊祜嘆

息說:“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十分中常占七八分。上天賜給的東西如果不去拿取,這難道不讓經(jīng)歷此事的

人因為失去時機(或'在事后')而感到遺撼嗎!”只有度支尚書杜預和中書令張華與晉武帝的意見相合,

贅同羊祜的建議。晉武帝咸寧三年(277年)冬季十二月,吳國夏口督孫慎進犯江夏、汝南兩郡,劫掠一千

家后離去。晉武帝下詔派遣侍衛(wèi)大臣責問羊祜為何不出兵追擊,并想將他調(diào)離荊州。晉武帝咸寧四年(278

年)夏季六月,羊祜因病請求入朝,到了洛陽,晉武帝讓他乘輦車上朝,不用參拜就賜座。羊祜當面向晉

武帝陳述伐吳的計謀,武帝很贊賞。因為羊祜有病,不便于多次上朝,晉武帝就又派張華去羊祜那里詢問

伐吳的策略。晉武帝想使羊祜臥病統(tǒng)率眾將伐吳,羊祜說:“奪取吳國不用我親自出征,但在平定吳國之

后,陛下應該慎重考慮。我不敢貪圖功名,如果滅吳大事完成,委派大臣去治理時,希望您慎重選擇合適

人選。”十一月,羊祜病危,推薦杜預代替他。羊祜病死,晉武帝哭得很悲傷。荊州百姓聽說羊祜病逝,

為他罷市,巷里哭聲不斷。就連吳國戍邊將士也為羊祜之死而流淚。羊祜喜好游覽覘山,襄陽百姓就在山

上建廟立碑,每年定期祭祀,望著紀念碑的人無不流淚,所以人們稱這座碑為“墮淚碑”。

(2022?湖南岳陽?一模)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高宗建炎三年,辛未,兀術(shù)人建康。杜充叛,降金。癸酉,帝聞杜充敗,謂呂頤浩曰:“事迫矣,若

何?”頤浩遂進航海之策,其言曰:“敵兵多騎,必不能乘舟襲我。江、浙地熟,必不能久留,俟其退去,

復還二浙。彼出我入、彼入我出,此兵家之奇也。”帝然之,遂如明州。?生,韓世忠自鎮(zhèn)江退守江陰。

是月,知徐州趙立聞詔諸哆以兵砂牛,乃將兵三萬趨行在。金人邀立于淮陰,立麾下勸立不如還保徐州,

立奮怒,嚼其齒曰:“回顧者斬!”于是率眾徑進,與金人遇,轉(zhuǎn)戰(zhàn)四十里,至楚州城下。立中箭貫兩頰,

口不能言,以手指麾諸軍,憩歇定,方拔箭出之。議者謂自燕山之役,南兵未有如此之麋戰(zhàn)者。于金

人攻常州,守臣周杞遭赤心隊官劉晏擊之;迎岳飛移屯宜興。盜郭吉聞飛來,遁入湖,飛遣王貴等追破之,

盡降其眾。時兀術(shù)將趨杭州,遂進攻廣德軍。飛聞之,邀擊至廣德境中,六戰(zhàn)皆捷,擒其將王權(quán)。會金復

遣兵攻常州,飛復追至,四戰(zhàn)皆捷。于是廣德無援,金人殺守臣張烈。9日,兀術(shù)自廣德過獨松關(guān),見無

戍者,謂其下白:“南朝若以贏兵數(shù)百守此,吾豈能遽度哉!”遂犯臨安。守臣康允之棄城走,錢塘縣令

朱曄率弓手土軍,前路拒戰(zhàn),兩中流失,猶奮勇而進,力竭死之。兀術(shù)聞帝在明州,遣阿里蒲盧渾帥精騎

渡浙來追。已丑帝乘樓船次定海縣留范宗尹趙鼎于明州以待金使又謂張俊日若能捍敵成功當加王爵呂頤浩

奏令從官以下各從便去。帝曰:“士大夫當知義理,豈可不居從!若然,則朕所至乃同寇盜耳。”于是郎

官以下多從衛(wèi)。癸巳,帝舟次昌國縣。戊戌,金人犯越州,冬.,李鄴以城降,金人琶八守之。衛(wèi)士唐琦

袖石伏道旁,伺其出擊之,不中,被執(zhí)。琶八詰之,琦曰:“欲碎爾首,我即死,為趙氏鬼耳。"琶八日:

“使人如此,趙氏豈至是哉!”又問:“李鄴為帥,尚以城降,汝何人,敢爾?”琦曰:“鄴為臣不忠,

恨不得手刃之,尚言及斯人耶!”詬罵不少屈,琶八趣殺之,至死不絕口。

(節(jié)選自《宋史紀事本末?金人渡江南侵》)

24.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