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36—38課時
陳涉世家
教學目的
【知識與能力】
1.了解司馬遷和《史記》。
2.了解陳勝、吳廣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經(jīng)過及其歷史意義。
3.領(lǐng)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4.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詞多義、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過程與方法】
1.學會使用工具書,參考注釋,理解文句,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2.引導學生學習本文成功地塑造豐富多彩的歷史人物形象的寫法,提高其敘事、寫人的水平。
3.初步學會評價歷史人物,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歷史觀。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是非觀、歷史觀。
2.樹立遠大理想,立志為國家多做貢獻。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積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詞句。
2.了解陳勝、吳廣領(lǐng)導的農(nóng)民起義的經(jīng)過及其歷史意義。
3.領(lǐng)會課文運用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是非觀、歷史觀。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
解題,了解課文的內(nèi)容結(jié)構(gòu),分析課文第1段。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二、教學內(nèi)容
1.解題介紹作者學生閱讀注釋①,教師可作補充。
《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也是我國第一部傳記文學。
2.介紹背景
3.學生齊讀課文,體會課文記敘方法上的特點。
本段仍以人物對話為主,間以敘事。陳勝和吳廣商議大計,分析天下形勢,制定斗爭策略等,都以他
們對話的形式向讀者表達,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情,對他們的性格理解得更透徹。
三、學生結(jié)合注釋讀課文。
四、合作學習同桌相互交流共同翻譯課文。教師巡回指導。
五、課堂總結(jié)(略)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檢查翻譯情況。(指名學生翻譯課文)
二、分析課文第3段
1.教師領(lǐng)讀或由學生自讀課文后,參閱注釋理解文義,并注意下邊加點詞的意思:
素:一向。向來。故:故意。亡:逃跑。被:通“披”。
2、這段文字記敘了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的經(jīng)過和起義后的浩大聲勢,以及建立農(nóng)民政權(quán)的情況。可
討論如卜?問題:
(1)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會天大雨,失期當斬。
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
(2)陳涉、吳廣為期一做了哪些輿論準備?有何作用?
(3)請你用簡練的語言概括陳勝、吳廣發(fā)動起義的步驟?
“并殺兩尉”、召令徒屬、為壇而盟、勝利進軍
(4)起義發(fā)動后,起義隊伍為什么能形成浩大的聲勢并建立起農(nóng)民政權(quán)?
苦秦久矣。
3.學生齊讀課文后,討論這段文字在材料安排和記敘方法上有什么特點?
(1)材料安排上的特點是洋略結(jié)合。詳寫起義的發(fā)動經(jīng)過,略寫戰(zhàn)斗情況和籌建政權(quán)。
(2)記敘方法上以側(cè)面描寫表現(xiàn)陳勝、吳廣的功績。借三老、豪杰的嘴,贊頌農(nóng)民起義的功業(yè),以
諸郡縣殺秦朝酷交響應陳勝,表現(xiàn)農(nóng)民起義得到全國各地的擁護。
三、概括課文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
課文記敘了陳勝、吳廣領(lǐng)導的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nóng)民起義的原因,經(jīng)過和浩大聲勢,表現(xiàn)了農(nóng)民起義
的偉大力量,贊頌了陳勝、吳廣的反抗精神及歷史功績。
四、課后練習與思考:
復習課文,注意保文中一詞多義,成份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第三課時
一.教學內(nèi)容
領(lǐng)會課文以對話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了解文言文中一詞多義,成份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
--教學步驟
1.導入新課:
2.學生默讀課文后,討論課文表現(xiàn)人物性格的寫作特點。
通過人物對話刻畫人物性格。
3.選讀課文中有關(guān)陳勝參與對話的內(nèi)容,找出最能表現(xiàn)他性格的語言,并加以適當?shù)脑u論。最能表
現(xiàn)陳勝性格的語言有
①“茍富貴,無相忘二②“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③“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
④“壯志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由此可以看出,陳勝是一個對封建統(tǒng)治強烈不滿,敢于反抗,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有志氣,有抱
負的農(nóng)民起義的領(lǐng)袖。
4.文言文在表達上常出現(xiàn)一詞多義,成分省略等語言現(xiàn)象,有些句子還形成了特有的固定形式。討
論下邊句中加點詞的
A.詞義和用法:
(項燕為楚將大將,名詞
,上使外將兵率領(lǐng),動詞
公將鼓之將要,副詞
-以數(shù)諫故因為,連詞
殺之以應陳涉虛詞“來”,連詞
以吾眾詐自稱公子扶蘇,項燕把,介詞
1祭以尉首(用,拿,介詞)
B.成分省略情況:
①衣食所安,(吾)弗敢專也,必以(之)分人。主語介賓短語中的賓語
②一鼓作氣,再(鼓)而(土氣)衰,三(鼓)而(士氣)竭。謂語主語謂語主語
③扶蘇以數(shù)諫(上)故,上使(之)外將兵。賓語賓語
④獨守丞與(之)戰(zhàn)(于)譙門中。賓語介詞
由以上4個例句可以看出,文言文中成分省略的句子是常見的,以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和介詞為
最多。理解翻譯時應根據(jù)上下文意思補出。
三.課堂總結(jié)(略)
第39—40課時
唐雎不辱使命
教學目標
1、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2、培養(yǎng)學生復述、翻譯、朗讀的能力和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表演能力。
3、學習唐雎作為小國之臣卻不畏強暴、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精神。
4、領(lǐng)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言之有節(jié),言之有據(jù),言之有力。)
教學重點:1、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虛詞。
2、學習本文通過對話描寫表現(xiàn)人物形象的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領(lǐng)悟本文言辭的巧妙美。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學過程
1.作者、背景簡介。
《戰(zhàn)國策》是西漢末年劉向編寫的一本以記言為主的史書,是一部國別體史書。
2.全班齊讀,然后正音正字。
弗fii雎jU怫fb跣xian搶qidng傀guijin編gd。撓ndo諭yti
3.同學反復朗讀,可按照每行為一組的順序舉行朗讀比賽,以此激發(fā)學習讀書的樂趣。
4.借助工具書和參考資料,自行疏通文意,同桌之間可以討論。
5、文章可以劃分為幾個部分?全文共四段,可以分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1)敘述唐雎出使秦國的緣由。
第二部分(2-3)寫唐雎和秦王面對面的斗爭。
第三部分(4)寫秦王被唐雎的浩然正氣所折服。
三.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用一句話說出課文的主要內(nèi)容。
本文通過唐雎面對暴秦展開斗爭直至折服秦王的記述,贊揚了唐雎堅持正義、勇敢無畏的愛國精神。
全文短小精悍,全部用人物對話來敘寫和展開情節(jié)。
四.總結(jié)、擴展
本課注重了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疏通了文意,使大家對《唐雎不辱使命》一課有了整體的感知。在
戰(zhàn)國時期有很多“士”,這個特殊的階層流傳下來許多故事,如毛遂、藺相如、晏子等,課下可搜集一些。
五.布置作業(yè)
認真閱讀,逐句翻譯,以小組為單位編寫劇本,突出唐雎和秦王的舌戰(zhàn)。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二、教學過程
1.分各色朗讀課文。
2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簡要回答下列問題。
(1)為什么說唐雎沒有辜負使命?
秦王要求用五百里土地換安陵君的封邑,實際是要并吞安陵。而在當時這是不可抗拒的。唐雎奉命出
使,憑著自己的機智勇敢,面對橫蠻狡詐、色厲內(nèi)荏的秦王,不畏強暴,敢于斗爭,不被威勢壓服,最后
使秦王放棄了易安陵的打算。唐睢維護了本國的尊嚴,出色地完成了使命。
(2)秦王與安陵君“易地”并非真心,何以見得?
秦王并非真心易地,意在吞并。A.“秦王使人謂安陵君臼”可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視;B.“寡人
欲以……安陵君其許寡人”可看出秦王口氣強硬,并無商量余地;C.秦王不說,可看出秦王名易實
奪的心理
(3)安陵君拒絕了秦王的無理要求,實際上是一眼看穿了秦王的真正用心,那為什么還要說“大王
加惠,以大易小,至善”的話呢?
安陵君雖然對秦王的野心洞若觀火,無奈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為爭取周旋的余地,沒有當場揭穿秦
王的騙局。
(4)本中怎樣體現(xiàn)秦的強大和安陵的弱???
(5)說說“秦王不悅”四個字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的作用。
“秦王不悅”引起故事的開端,貫穿整個事件的全過程,對情節(jié)發(fā)展起著推動作用。
(6)秦王說,“且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為長者,故不錯意也”的盲外之意是
什么?
言外之意是我秦王如果不“以君為長者”,“錯”起“意”來,就會把你和韓魏一樣滅亡。
(7)秦王說,“天子之怒……千里”,唐雎說,“伏尸二人……今日是也。”他們各表達了什么意
思?
“天子之怒”是秦王懾服唐雎的話,意為要發(fā)動戰(zhàn)爭,消滅安陵;“布衣之怒”是唐雎回擊秦王的話,
意思是你要我的地,我就要你的命,而且我不惜自己的生命保衛(wèi)安陵。
(8)文中秦王、唐雎分別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秦王:驕橫、狂暴、狡詐、陰險落架。唐雎:有膽識、正氣凜然、不畏強暴。
三、教師小結(jié)。
這篇記敘文,寫了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了秦王的驕橫欺
詐,外強中干,色厲內(nèi)荏的本質(zhì),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
就。
四、作業(yè)。
查找資料,了解外交史上那些出使他國而“不辱使命”的人和故事。
第41—43課時
23、隆中對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本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了解當時的天下形勢,諸葛亮提出的政治藍圖、計謀及計策。
3.學會用擺事實、講道理來說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工具書,參考注釋,理解文句,培養(yǎng)學生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2.學會用擺事實、講道理來說里、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說理能力。
3.學習本文正面描寫和側(cè)面描寫相結(jié)合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L引導學生認識諸葛亮在青年時期就有遠大抱負、非凡才能和卓越見識,并從中受到教益,立志培養(yǎng)
自己成為有用之才。
2.學習劉備不恥下問、謙遜的品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積累文言知識,掌握本文中重點實詞和虛詞的用法。
2.理解隆中對策的主要內(nèi)容,了解其戰(zhàn)略方針。
3.學習本文塑造人形象的方法。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課前準備,布置預習要求
1.準備一幅《三國形勢圖》,標明課文中提到的這些人當時所占據(jù)的地盤。
2.要求學生課前認真朗讀課文,結(jié)合看注釋,查字典,初步體會各段的主要意思。
二、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解題。
引導學生看課文注釋①,教師適當補充知識要點。
1.陳壽,曾在蜀任觀閣令史,蜀亡后,仁晉任著作郎,平陽侯相,累官至治書侍御史。他博采舊聞,
綜合當時各國史料,進行考核取舍,著《三國志》,與《史記》《前漢書》《后漢書》合稱《四史》,南北朝
時宋裴松之為它作注,亦頗有名。
2.“對”,對策。古代臣子回答君王所問的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方面的策略叫“對策”。《隆中對》是漢獻
帝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十月劉備第三次訪問諸葛亮時,諸葛亮針對劉備所提的問題陳述其對策,當時
諸葛亮只有26歲。此后,諸葛亮即出山輔佐劉備,做劉備的軍師(后為丞相),幫助劉備建立蜀漢政權(quán)。
三、結(jié)合《三國形勢圖》,簡介當時的政治形勢
四、教師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在聽課時畫出自己不認識的字,并結(jié)合注釋及工具書掌握下列生字、通假字的音、形、義。
五、教師逐句領(lǐng)讀課文,學生在跟讀時要注意句中的停頓和重音
六、學生齊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注意重音和停頓
七、布置作業(yè)
朗讀課文,對著注釋,試著口譯課文。
第二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本堂課引導學生邊讀邊口譯課文,要求采用直譯法,忠實原意,字字落實;針對學生理解的不確切或
有困難的地方加以點撥,并重點提示下列詞、句,要求學生加深理解,注意積累,掌握規(guī)律。
一、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要移到謂語前。
1.“每自比〈于管仲、樂毅〉”——常常把自己和管仲樂毅相比。
2.“欲信大義〈于天下〉)”——想要在天下人面前伸張大義。
3.“曹操比〈于袁紹〉”——曹操和袁紹相比。
4.“信義著〈于四?!怠藕驼x在全國都很顯著。
二、幾個難句
1.“跨州連郡者”——指控制幾個州郡的地方軍閥。州、郡,均為當時的地方行政區(qū)域。
2.“將軍豈愿見之乎?”“將軍豈有意乎?”——兩個“豈”字都不能譯為“難道”,應譯為“可”,表示
一種委婉而期待的語氣。(一說“豈”,相當于“其”,表語氣,亦通。)
三、學生朗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1.整理筆記,掌握并積累重點提示的詞和句子。
2.熟讀第3、4段。
第三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初步理清全文思路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簡述諸葛亮的為人。
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第三部分(第3、4、5段):寫劉備三顧草廬,著重寫諸葛亮的隆中對策。
第四部分(第6段):寫劉備對諸葛亮的倚重和信賴。
三、精講課文第三部分
1.思考:“凡三往,乃見。"五個字,表現(xiàn)了劉備對諸葛亮怎樣的態(tài)度?劉備的話有哪幾層意思?
明確:五個字表明了劉備求賢若渴的態(tài)度,又表現(xiàn)了諸葛亮對進退出處大節(jié)十分慎重,必得賢明知遇
的君主然后才肯出山的態(tài)度。分三層意思:(1)概述當前政治形勢。(2)申述自己的抱負和處境一一除奸
興漢。(3)詢問諸葛亮除奸興漢的大計。這番表白,恰合諸葛亮的抱負,于是他才提出了著名的“對策”。
2.思考:諸葛亮的對策為什么要先從形勢談起?他又是怎樣有理有據(jù)地分析各方面的
政治軍事力量,為劉備作出除奸興漢的決策的?
明確:先從形勢談起,是對劉備說話時對形勢的說明而發(fā),同時分析形勢也是為下文確定策略提供根
據(jù)。
諸葛亮的應對可分兩層來分析:
前一層是對時局以及曹操、孫權(quán)、荊、益二州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力量、地理形勢等的分析及對策。
后一層是諸葛亮為劉備制定的建國方針政策,以及伐曹進軍的路線。
3.小結(jié)這一部分。
四、簡析課文第一、二、四部分
思考:這幾部分在全文中各起什么作用?從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有何特點?
明確:
1.第一部分(第1段):正面寫諸葛亮有不凡的抱負;這一段使人們對諸葛亮有一個初步認識。為下文
劉備的出場作鋪墊,為徐庶薦諸葛亮埋下伏筆。
2.第二部分(第2段):寫徐庶建議劉備親自往訪,“不可屈致”,就進步說明諸葛亮的卓越不群,從
而提高了諸葛亮在劉備心目中的地位,并為下文“凡三往,乃見”埋下伏筆。'
3.第四部分(第6段):寫關(guān)、張不悅,再次從側(cè)面襯托出諸葛亮的卓越才能。這一比喻也寫出了劉備
對諸葛亮的信賴和極為滿意的心情。
從這幾段文章中可以看出本文在敘事上既簡潔又生動,雖系節(jié)選,但有首有尾,獨立成篇,全文過渡
自然,聯(lián)系緊密,重點突出,結(jié)構(gòu)完整,值得學習借鑒。
五、簡要小結(jié)全文的寫法
《隆中對》一文僅用五百余字,材料又以對話居多,但能鮮明地樹立起諸葛亮的形象,這是只有大手
筆才能做到的。一方面由于作者運用了正面描寫和側(cè)面烘托等手法,從不同角度來突出諸葛亮的品行、性
格、遠見和才能,另一方面又處處圍繞諸葛亮進行詳略得當?shù)募舨茫沟弥攸c突出,中心明確。
六、學生齊誦第4段
七、布置作業(yè)
1.背誦第4段。
2.課外閱讀《三國演義》中“徐庶走馬薦諸葛”“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對隆中三分
決策”等有關(guān)回目,并與課文比較兩者寫法的異同。
第44—46課時
24出師表
教學目標
1、領(lǐng)會諸葛亮提出的廣開言路、嚴明賞罰、親賢遠小三項建議的進步性和借鑒意義。
2、認識并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3、了解本文議論中融以敘事、抒情的寫法。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
1.學習并積累一些文言實詞和虛詞。
2.體會文章于情于理、寓情于事、情摯詞切的特點。
難點深刻理解諸葛亮的政治主張。
課時安排
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nèi)容和步驟
一、對聯(lián)導入新課
1.“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問?”(《書憤》)
2.“出師一表千載無,遠比管樂蓋有余。”(《武侯書堂》)
3.“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
二、解題,簡介時代背景
三、整體感知
1、錄音范讀課文。
要求學生畫記出疑難字詞,注意停頓、重音。
2、對照課下注釋,翻譯課文,注意以下字詞:
古今異義詞:
(1)開張:今義是商店開始營業(yè)或商店每天第一次成交;本文中的古義是開放、擴大。
(2)痛恨:今義是深切地憎恨,古義是痛心和遺憾。
(3)卑鄙:今義是品質(zhì)惡劣,古義是地位低微,見識淺陋。
(4)感激:今義是由衷感謝,古義是感動、激動。
(5)謹慎:今義是做事小心,古義是認真、慎重。
3、學生齊讀課文,理清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寫臨出師前的思諫,提出了廣開言路、執(zhí)法如一、任人惟賢的具體建議。
第二部分(6一9段),追述劉備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誠圖報的忠心,點出出師本題,表示興復漢室
的決心。-
第二課時
一、師生共同研讀課文第一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一自然段。
2.問題探究
(1)當時的不利條件是什么?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益州疲弊,處在“危急存亡”的嚴重關(guān)頭。對形勢的這一清醒的估計,是
暗示劉禪,如不發(fā)憤圖強,國家必然敗亡。
2)當時的有利條件是什么?
內(nèi)外之臣均有“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而“不懈于內(nèi)”“忘身于外”的耿耿忠心。這告訴劉
禪,只有依靠、重用這些賢德忠貞之士,才可救亡圖存,以竟先帝之業(yè)。
(3)本段提出什么建議?開張圣聽
(4)提出這一建議的目的是什么?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p>
(5)對國君進行了怎樣的規(guī)勸?“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
(6)這一段中先后兩次提出劉備,其用意何在?
意在激發(fā)劉禪繼父之志和啟示他學先帝用人之明。
小結(jié):本段分析當前形勢,提出:“廣開言路”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二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議是什么?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嚴明賞罰;“宮中”“府中”不應異法。
②如何具體執(zhí)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提出怎樣的勸誡?陟罰藏否,不宜異同;不宜偏私
④“內(nèi)外異法”內(nèi)外各指什么?“宮中”“府中”
小結(jié):本段提出應內(nèi)外一體,賞罰嚴明的建議。
3.請同學翻譯第三、四自然段。
問題探究
1、舉薦了哪些人?為什么要舉薦這些人?
郭攸之、費諱、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2、提出親賢的具體作法是什么?
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親賢的好處是什么?
必然裨補闕漏,有所廣益。
4、亮認為舉用向?qū)檶④姷暮锰幨鞘裁矗?/p>
必能使行陣和睦,優(yōu)劣得所.
小結(jié):本段述說人事安排,舉薦文臣武將。
4、請同學翻譯第五自然段。
(1)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
(2)先漢興隆的原因是什么?(正面):親賢臣,遠小人。
(3)后漢傾頹的原因是什么?(反面):親小人,遠賢臣。
(4)“每與臣論此事”中“此”指什么?第一句
(5)“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的主要條件是什么?
親賢臣,遠小人。
小結(jié):這一段把“親賢臣,遠小人”提高到漢室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上來總結(jié),也是對前面兩段“宮
中”“府中”分說后的歸納。并再薦賢臣,希望劉禪能親賢臣,遠小人,以求漢室興隆。
以上第1—5段從形勢分析到具體建議,是出師前的周密安排,目的在于出師后無后顧之憂。
七、布置作業(yè)
熟讀全文。
第三課時
一、研讀課文第二部分
1.請同學翻譯第六自然段。
問題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語句。
②當時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是什么?第二句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本指什么?第一句
⑤哪句話概括了與先帝患難與共的歷史?最后一句
2、請同學翻譯第七段。
問題探究
1、亮夙夜憂嘆的原因?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2、“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的原因?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3、表明伐魏時機成熟的句子?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3.請同學翻譯第八段。
第一句照應上段哪一句?獎率三軍,北定中原
第二句前半句照應上段哪?句?斟酌損益,進盡忠言
第二句后半句照應第一段哪一句?開張圣聽
哪一句話表現(xiàn)了亮以身許國的意志和決心。第一句
4.第9段:結(jié)束語。短短三句乃全從肺腑流出,充滿了不勝依依之情。
以上6~9段諸葛亮著重敘自己以身許國的經(jīng)過和準備出征的計劃、安排,從敘述中充分表露自
己勤勞國事,鞠躬盡瘁的一片忠忱,以創(chuàng)業(yè)之艱感動后主,并激勵其發(fā)憤圖強。
二、再讀課文,思考討論下面的問題
1.討論:你對諸葛亮的看法怎樣?
明確:(1)諸葛亮與劉備的關(guān)系。
諸葛亮追隨劉備二十多年,一方面是感恩圖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他的圖報就是以貫徹他的政治主張為最終目的的。二十多年來,他辛勤創(chuàng)建西蜀,還要進一步“北
定中原,興復漢室”。所以在適當時機,準備出師,并提出自己的意見。
(2)《出師表》中的深厚感情。
(3)區(qū)別歷史事實中的諸葛亮和傳說中的諸葛亮。
歷史上的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他有政治遠見,能對復雜的形勢進行分析并從中
找出規(guī)律,定出方針。他在政治上的措施是賞罰嚴明,恩威并施。其他如開發(fā)生產(chǎn)、發(fā)明新武器等,
都有它的歷史價值。他還很重視對子女的教育。如“戒子”“戒外甥”等,主張修身養(yǎng)德,志向高遠,
這些精神,多可借鑒。
傳說中的諸葛亮,已被作為智慧的化身。但在他身上附加的帶有神話色彩的傳說,是不能當作史
實來看的。
⑷小結(jié)。
封建社會推崇諸葛亮,或由于他助劉興漢是正統(tǒng),或由于他受了知遇,一生盡忠,是忠臣的典型。
人們今天肯定諸葛亮,主要是因為他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對于他的“忠”,我們應當賦予
新的內(nèi)容。例如《后出師式》中說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現(xiàn)在已被賦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
新義。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諸葛亮”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第47—48課時
25、詞五首
教學目標:
1、結(jié)合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及作品的寫作背景理解這五首詞的內(nèi)容。
2、感悟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領(lǐng)會詞中慷慨激昂的愛國熱情,激發(fā)自己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作品的思想內(nèi)涵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在我國古代,往往不同的時代有這個時代代表性的文學體裁,如唐代的代表性文學體裁是詩,還有宋
詞、元曲,明清的小說等。今天我們來集中學習一下幾首詞,體會一下這種體裁的藝術(shù)特色,把握作者的
思想感情。
二、檢查預習:
三、朗讀
1、要求學生結(jié)合注釋將這五首詞瀏覽通讀?遍。
2、教師范讀。
3、學生齊讀。
《望江南》
1、文學常識
(1)作者簡介。溫庭筠,原名岐,字飛卿。晚唐太原祁人。是花間派的重要作家。
(2)花間派。五代時,后蜀的趙崇祚選錄了溫庭筠、韋莊等十八家詞五百首,編為《花間集》。他們
多寫閨情。在詞風上也大體一致,因此,后世就將他們稱為“花間派”。
2、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補充指正。
文章大意:一位思念愛人的女子在清晨梳洗完畢后,在樓上憑欄眺望,她看到許許多多帆船從樓前駛
過,但卻沒有自己要等的那只船。夕陽西下,愛人沒有回來,只空見江水東流,思念讓她肝腸寸斷。
3、體會文章寫作特色。
(1)教師提問:“梳洗罷”這三個字能揭示出這位女子的什么心態(tài)?
(投影展示)“獨倚望江樓"中哪個字最能說明女子的生活狀態(tài)?
“過盡千帆皆不是"這句話中你能不能體會出她的心理變化?
從這首詞中你認為她等了多長時間?
你認為白頻洲會是一個什么地方?
(2)學生討論。
(3)學生發(fā)表意見,教師總結(jié)指正,必要的時候,教師要予以講解。
(4)答案提示:
“女為悅己者容”她精心梳洗說明她相信愛人一定會回來,心中充滿希望。
“獨”這個字寫盡了她的孤獨和期盼。
“過盡千帆皆不是”從“希望是”到發(fā)現(xiàn)“不是”,寫出了女子一次次從希望到失望的過程,讓人為
之心碎。
從“斜暉”可以看出她等了一天,而從全文,我們卻能讀出,以前她可能在這里等過,而以后,她也
將繼續(xù)她的等候,直到愛人歸來。
白頻洲又可能是她和愛人分手的地方。
(5)教師總結(jié):本文短短27個字,卻容納了很多內(nèi)容:時間,從清晨到黃昏;景物,從樓頭、千帆
寫到斜暉、江水,又寫到白頻洲;就人物情感而言,從希望到失望以至最后的“腸斷”。顯示了它高度概
括、凝練的特點。另外,這首詞中,多用白描、直敘的手法,卻又含蓄、細膩。
《武陵春》
1、朗讀這首詞。
2、文學常識:
本文選自《李清照集校注》,李清照,南宋女詞人。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
東)人。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jù)家。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明
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jù)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
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diào)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
中原的懷念。本詞是她后期的作品。
3、理解大意。學生概述,教師指正。
文章大意:暮春時節(jié),鮮花經(jīng)過春風的搖動已經(jīng)零落殆盡,只有土地上還留有花的芬芳,日色已晚,
自己仍無心梳洗。春天里花開花落年年如此,而人與以前卻不一樣了,我對一切都喪失了興趣,即使有心
訴說,也是言未出而淚先流。聽人說雙溪春色還不錯,我也想去那里泛舟,怕的是雙溪上那昨盆般的小船
載不動自己的哀愁。
4、思考:
(1)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罷",而文中作者卻“日晚倦梳頭”,從中,你能體會到作
者什么心態(tài)?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詞說明了什么?
(3)本文是如何抒發(fā)作者感情的?
學生思考、討論,發(fā)表意見,教師指正。
答案提示:(1)梳洗罷,是一種信心,一種希望,而“倦梳頭”是一種放棄,一種對生活毫無興趣的
悲涼。從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滿懷愁緒.兩篇文章都用同一個典型細節(jié)來反映主人公的心態(tài),應該學習這種
寫法。
(2)“聞說”“也擬“''只恐"這三個動詞寫出了作者試圖排遣愁緒的做法,前兩個詞給人一種希
望,好像可以為作者松一口氣,而“只恐”又讓人跌落到作者的萬丈愁緒中,三個詞寫出了作者的沉重、
無奈。又緊緊抓住了作者的心。
(3)作者通過景色、典型細節(jié)來抒情,即間接抒情。也有直接抒情,如“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
先流?!笔刮恼碌娘L格既含蓄又直樸、率真。
5、總結(jié):這兩首有什么相同之處?
學生可各抒己見,教師總結(jié)。
風格相近,都比較婉約;寫作手法相近,借景抒情或直接抒情;抒發(fā)的感情相近,抒發(fā)主人公或作者
的離愁別緒,凄慘心境。
教師進一步引申:詞發(fā)展到后來興盛的時候,人們將詞分為兩大派:婉約派和豪放派。今天我們學的
詞接近婉約派的風格。下一次課我們將體會一下豪放派的作品風格。
六、質(zhì)疑問難。
七、拓展延伸:你還知道哪些寫愁的詩句,請列舉并說明其特點。
八、布置作業(yè):背過這兩首詞,熟讀其他三首,爭取背過。
第二課時
一、檢查導入:
檢查學生背誦默寫。
二、學生自學其他三首。
1、交流自己搜集的文學常識。
(1)范仲淹(980-1052),字希文,北宋政治家、文學家。蘇州吳縣人。范仲淹散文、詩、詞均有
名篇傳世,其詞存世不多,僅三首比較完整,但意境宏闊,氣象雄奇,以反映邊塞風光和征戰(zhàn)勞苦見長。
具有?定的創(chuàng)新精神。我們學過《岳陽樓記》,其中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2)蘇軾,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我我們學過《水
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本文寫于他密州作太
守時。政治上不得意。
(3)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著有《稼軒詞》,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
和戰(zhàn)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nèi)容,他是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占領(lǐng),年輕時參加抗金軍,后
來提出抗金主張一直未被采納。
2、通讀這三首詞,討論大意。不明白的地方提問。
文章大意:《漁家傲》,上片描寫塞下景色,邊塞秋天景色與中原不同,大雁過早向衡陽飛去,毫不留
戀,風吼、馬嘶,同號角聲連在一起,構(gòu)成塞下特有的聲音。夕陽西下時,坐落在群山中的小城緊緊關(guān)閉
了城門。下片抒情他們離家萬里,但燕然未勒,功業(yè)未成,沒有辦法回去,夜色已濃,羌笛悠悠,將軍利
征夫們難以入睡,鄉(xiāng)下思想之淚。
《江城子》
作者自稱老夫,暫且發(fā)發(fā)少年的狂氣,左手牽著黃犬,右臂匕架著蒼鷹,戴上錦蒙帽,穿上貂鼠裘,
率領(lǐng)眾多隨從,縱馬狂奔,飛快的越過山岡。為回報人們傾城出來觀看太守狩獵,他要象當年孫權(quán)那樣親
自挽弓射虎。酒酣之后胸寬膽壯,兩鬢間出現(xiàn)一點白發(fā)有什么關(guān)系呢?什么時候朝廷能象派馮唐赦魏尚那
樣重用自己呢?那時我一定會為國效力。
《破陣子》
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燈光觀看寶劍,早晨醒來聽到眾多軍營里傳來的號角聲,想起在軍營里與部下分
食牛肉,聽樂器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戰(zhàn)場上檢閱軍隊,準備戰(zhàn)斗。戰(zhàn)場上騎著飛快的的盧馬,猛力
拉曼霹靂做響的雕弓。他要為朝廷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贏得生前的功勛,身后的美名??墒亲约阂呀?jīng)年近半百,
還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嗎?
3、把握三首詞的感情。
(1)詞的慣例是上片寫景或敘事,下片抒情言志。這三首詞上片分別寫了什么景或事?各有什么特
點?
(2)下片分別抒發(fā)了什么感情?有何異同?
(3)這三首詞總體上有什么異同?
學生討論,教師答疑。
答案提示:
(1)《漁家傲》:塞下景色:寒冷、荒涼、戒備森嚴。
《江城子》:打獵:雄壯、開闊。
《破陣子》:回憶軍旅生活:豪放、激烈,具有英雄氣概。
(2)《漁家傲》:思鄉(xiāng),愛國,渴望建功立業(yè)。
《江城子》:渴望被重用,為國效力,愛國。
《破陣子》:渴望建功立業(yè),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相同:愛國,渴望建功立業(yè),為國效力。
不同:《漁家傲》與思鄉(xiāng)緊緊聯(lián)系。
《江城子》中希望得到朝廷重用。
《破陣子》更多的是表達自己壯志未酬的抑郁、憤慨。
(4)總體分析:
相同:感情上來講,都與愛國緊密聯(lián)系。
風格上豪放、開闊、雄壯。
不同:感情的側(cè)重點略有不同。
三、質(zhì)疑問難。
四、拓展延伸:愛國是一種高尚的情感,古人還有很多人書寫自己愛國的激情,請舉出幾個愛國事
例或愛國詩句。
五、布置作業(yè):背誦這五首詩,課后查詢有關(guān)豪放詞和婉約詞的相關(guān)資料。
第49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作文講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展示學生作品。
三、學生評議作文。
四、學生讀修改后的作文。
五、練習寫作文。
六、總結(jié)。
第50——51課時
課題: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觀點和支撐觀點的材料之間、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guān)系;
能力目標:培養(yǎng)獨立閱讀、認真探究、積極討論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激活思維,激發(fā)想像力,崇尚科學。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和分論點。
2難點:理解并運用事實論據(jù)。
理解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與缺乏創(chuàng)造力的人之間的區(qū)別。
教學方法:
練習法討論法問答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課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論證的結(jié)構(gòu)。
(一)導語。
由蘇軾《題西林壁》導入:(學生集體背誦蘇軾《題西林壁》)
師:“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闭f明什么?
生:同一事物在不同的觀察角度下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師:由此可見,事物的正確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這是為什么呢?帶著這個疑問我們一起來學習第
十八課《事物正確答案不止一個》。
(二)、新課講授
1、檢查預習。
A、關(guān)于作者。
(學生根據(jù)查找的資料互相交流。
B、音型互填。
(1)根深di()固(2)zlzl()()不倦
(3)汲()(4)鍥()而不舍
C、解釋下列加粗詞的意思。
(1)汲取()(2)不言而喻()
(3)持之以恒()(4)鍥而不舍()
4、選詞填空。
(1)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吸收、學習)知識,使自己________(學識、
學問、才學)淵博,從古代史到現(xiàn)代技術(shù),從數(shù)學到插花,不精通各種知識就一無所成。因為這些知
識隨時都可能進行組合,形成新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意、創(chuàng)造性)。
(2)知識就是形成創(chuàng)意的(材料、素材、原始材料),但這并不是說,光憑知識就擁有—
(創(chuàng)造性、創(chuàng)造力、創(chuàng)新)。
3、學生齊讀課文,理清課文的層次。(學生交流后歸結(jié)。)
提出問題。(1?2段)從四個圖形,提出'"事物的正確答案不止?個”的論題。
分析問題。(3?12段)
第一層(3段):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第二層(4?5段):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總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識,使自己學識淵博。
第三層(6?9段):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guān)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并舉例說明。
第四層(10?13段):擁有創(chuàng)造力的主要根據(jù)。
(三)解決問題。(14段)總結(jié),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的關(guān)鍵所在
(四)學生引導學生小結(jié)課文,體會議論文的結(jié)構(gòu)特點。
(五)課堂練習。
速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過渡性段落或語句。
(六)課后作業(yè)。
讀課文。體會文章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分析本文運用的論證方法。
(-)復習提問。
本文在論證的結(jié)構(gòu)上有什么特點?
(-)引入新課。
在本文中,作者論證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又是采用了哪些方法加以論證的呢?
(三)新課講授。
1、速讀課文,體會本文論證的觀點。
A、本文論證了什么觀點?
B、本文作者是用什么方式提出問題的?
2、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A、為什么說”不滿足于一個答案,不放棄探求這一點非常重要”?
B、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C、本文為了證明"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真正關(guān)鍵,在于如何運用知識”,列舉了哪兩個事例?試聯(lián)系自己的
生活經(jīng)驗,補充一兩個例。
D、創(chuàng)造的靈感是怎樣產(chǎn)生的?
E、“區(qū)分一個人是否擁有創(chuàng)造力,主要根據(jù)之一”是什么?
F、做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人,關(guān)鍵在哪里?(學生討論后回答)
3、論證某一觀點離不開論證方法的使用,本文中,主要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學生小
組交流后代表發(fā)言)
(四)課堂小結(jié)
(五)課堂練習。
你是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嗎?舉例論證。
(六)課后作業(yè)
完成作業(yè)本。
預習《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教學回顧:本文在學習過程中,激趣做得好,會大大的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如利用書中引述的數(shù)學
問題讓學生自己去尋找答案,就起到了激趣的目的。在此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學習課文,也有助于對課文的理
解。
第52——53課時
課題:應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及其對于學習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
2、理解本文從正反兩方面運用擺事實和講道理相結(jié)合的論證方法。
3、結(jié)合自身學習實際,積極爭取做一名注重實踐、有開拓精神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作者觀點,整體把握課文內(nèi)容。
2、學習“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義。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及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了解課文內(nèi)容,理清文章的層次結(jié)構(gòu)。
(一)、導語
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這樣一則消息:四川省的一名女高中生今年以比較高的分數(shù)考入了中國科技
大學物理專業(yè)。入學后,她的高超的計算能力受到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交口稱贊。可是,她做實驗的能力非
常差,一連三周下來,她竟未能完整地做好一個實驗,這又使她的老師大為惱火。這是一個典型的高分低
能的例子,造成這個女大學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丁肇中先生《應有格物
致知精神》這篇文章,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到答案。
(二)、新課講授
1、檢查預習
A、關(guān)于作者(學生交流)
丁肇中(1936—)美籍華裔物理學家。1936年生于密執(zhí)安州的安阿伯。1962年獲哲學博士學位。1969
年后任馬薩諸塞理工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高能物理學研究。1974年領(lǐng)導的研究小組在實驗中發(fā)現(xiàn)新粒子(J
/W粒子),并導致了?系列與之相關(guān)的新粒子的發(fā)現(xiàn),使粒子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階段。因此于
1976年與里克特同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B、積累詞語。
(1)生字。
肇(zhdo)埋沒(mi>)彷徨(pdnghuang)
⑵理解詞義。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格,探究、窮盡。
致知:致,推及;知,認識。就是使心中已知之“理”,推開拓展,使認識達到無所不知的極限。
彷徨:走來走去,猶豫不決,不知該往何處去。
修身:舊時指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養(yǎng)。
清談:本指魏晉間一些寸;大夫不務實際,空談哲理。后世泛指般不切實際的談論。
誠意:使自己的意念真減,思想純正,不欺騙自己。
正心:即心要端正。
齊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頓好。
袖手旁觀: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協(xié)助別人。
一帆風順:比喻非常順利,毫無挫折。
2、速讀課文,對課文進行圈點批注,找出標示論題的語句、表達作者觀點的句子、承上啟下的段落、
各段的關(guān)鍵句等,并給課文劃分段落層次。
(學生討論再交流)
本文論點:應有格物致知精神(課文標題)
全文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論題: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
第二部分(2—5段):舉例證明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
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致知。第三部分(6—12段):理例結(jié)合,證明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
神。
第四部分(第13段):強調(diào)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
(三)課堂練習。
你對課文中提出的觀點有何感受,談一談。
(四)課后作業(yè)。
讀課文,體會文中運用的論證方法。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體會文中運用的論證方法。
(一)、復習提問。
本文作者論述的觀點是什么?
(-)引入新課。
作者用了哪些方法進行具體論證的呢?
(三)新課講授
1、精讀課文,理解作者的觀點。
(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什么?作者所說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義是什么?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為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有什么弊端?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何現(xiàn)實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精神的關(guān)鍵是什么?
學生前后座四人?組討論交流.然后各組選?名代表作總結(jié)發(fā)言。全班交流。
明確:(1)《大學》里“格物致知”的含義是:從探察物體而得到知識。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有兩個方面:第一,尋求真理的唯一途徑是對事物客觀的探索;第二,探索
應該有想象力、有計劃,不能消極地袖手旁觀。
(2)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不重視真正的“格”,是因為傳統(tǒng)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
固定的社會制度。
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動手”,缺乏對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
精神的培養(yǎng)。
(3)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這是由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導致的中國學
生的弱點決定的;第二,這是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和實驗過程證明了的:第三,這是應付今天的世界環(huán)境必不
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精神,保留一個懷疑求真的態(tài)度,靠實踐來發(fā)
現(xiàn)事物的真相,這對于今天素質(zhì)教育中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4)判斷一個人是否具備“格物致知”的精神,關(guān)鍵看他是否有對事物客觀的、有想象力的,有計劃、
積極的、主動的探索,也就是我們平日所說的“努力探索”的精神、“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的精神。
不具備這些就不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聚焦論證方法,重點學習“擺事實”“道理”相結(jié)合的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運用了哪幾種說理方法?請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作簡單分析。
學生討論,
3、延伸拓展,開闊視野;聯(lián)系實際,體驗反思
提問:“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而得到",你能舉一些例子來證明嗎?
明確:歷史與現(xiàn)實證明現(xiàn)代學術(shù)的基礎(chǔ)就是實驗,
討論:你具備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嗎?請結(jié)合自己的經(jīng)歷給大家講一講。
例如:生1:下雪了,我伸出雙手,接過翩翩飛來的小雪花,在手指溫柔的一握中,小雪花不見了,
只見手心里淚珠點點,于是我知道雪融化后是水。
生2:我懷著好奇心,想知道鐘表的工作原理,怎么辦呢?我大膽卸下了鐘表的零部件,按照圖紙?zhí)?/p>
示小心翼翼地安裝好,結(jié)果表走得不準了,但我明白了鐘表的工作原理,張翁失表,焉知非福?
4、質(zhì)疑問難,互動交流
A、福人提交一個問題,前后座四人一組共同討論解決,教師巡視各組,參與同學討論。
B、每組將未解決的疑難問題交付教師,教師匯總歸納為1?5個探究主題,組織全班同學討論解決,
如有問題,可留待學生課余檢索資料完成。
示例:(D中國傳統(tǒng)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
(2)“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就在儒家思想中被埋沒了。今天,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儒家思想?
(3)東西方學生素質(zhì)能力比較。
(4)請用事例來證明研究人文科學也要重視實驗精神。
C、教師作方法點撥:選擇探究方向,確定主題,然后查詢資料,并綜合分析資料,初步得出結(jié)論,
最后一起交流評價,并擬寫研究小論文。
D、由學生自由選擇探究主題,自愿組成探究學習小組,課余時間利用圖書館、閱覽室、因特網(wǎng)等信
息資源庫作探究學習,并寫成研究小論文,一周后進行成果交流與評比。
注意:①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②忌全面深入,談及一面即可。
(四)、課堂小結(jié)
本文思路清晰,說理充分,極雄辯地闡明了“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學習它,不只增長了知識,
而且大大開啟了我們的思想之門。我們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這種精神,使自己成為一個努力探索、勇于實踐、
大膽創(chuàng)新的合格人才。
(五)、布置作業(yè)
以《怎樣才能避免高分低能》為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讀后感。
完成作業(yè)本。
預習《短文兩篇》
板書設計:
應致中國學生應該怎樣了解自然科學。(1)
有知傳統(tǒng)的中國教育的弊端是并不重視真正的格
格精物致知。(2—5)
物神真正的格物致知是科學的實驗精神。(6—12)
(論點)強調(diào)我們要培養(yǎng)實驗精神的重要意義。(13)
教學回顧:本文在教學中如能就中國學生的現(xiàn)狀,讓學生能真正的認識到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義,
并能在今后的學習工作中培養(yǎng)實驗的精神,那可真是獲益多多。學生對論證方法的理解尚可。
第54——55課時
短文兩篇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積累、感受、體驗語言意韻美和形式美,學會讀書。
2、引導學生掌握運用論據(jù)論證論點的方法。
3、學生結(jié)合自己的實際體驗,感受讀書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熱愛讀書的品質(zhì),陶冶高尚情趣。
教學重點
課文中出現(xiàn)的名言警句的體會學習。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等方法的運用。
三、教學難點
本文論述的語言十分簡練,在學習時體會其作用
四、教學方法
批注法、圈點勾畫法、探究法
五、課時安排:2課時
六、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具體學習《談讀書》
(一)檢查預習
1、關(guān)于作者
培根(1561-1626),英國哲學家、作家。出身官僚家庭。劍橋大學畢業(yè)。后又學習法律。1618年任
大理院院長,封為勛爵。1626年冬由于在野外實驗雪的防腐作用而受寒致死。培根的主要建樹在哲學方面。
認為“知識就是力量”。因此馬克思稱他為“整個現(xiàn)代實驗科學的真正始祖”?!峨S筆》是培根在文學方
面的主要著作。此外,培根還寫了法律著作、歷史著作《亨利第七王朝史》、幻想游記《新大西島》等。
2、給下列生字注音:
怡()情統(tǒng)籌()藻()飾狡黠()詰()難要訣
()蒸傭()勸誡()滯()礙吹毛求疵()豁()
然貫通
3、解釋下列詞語
怡情文采藻飾詰難尋章摘句味同嚼蠟滯礙吹毛求疵要訣大而無當
咬文嚼字天資聰穎孜孜不倦不求甚解狂妄自大開卷有益
(二)新授新課
1、自讀,整體感知課文內(nèi)容: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談論讀書的?
明確:①讀書的正確目的;(讀書足以怡情
——全憑觀察得之)
②要講究讀書的方法:(讀書時不可存心詰難作者
——使能無知而顯有知)
③讀書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彌補精神上的各種缺陷。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莆田學院《空間分析與決策支持》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汽車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生物信息學(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Unit 2 Different families Part A Let's talk Let's learn融合課(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2024)英語三年級上冊
- 山東女子學院《統(tǒng)計建模與軟件》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陜西警官職業(yè)學院《大學語文》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黑龍江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職業(yè)學院《工程測量》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河南建筑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生物統(tǒng)計與試驗設計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東技術(shù)師范大學《老年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Unit 5 Into the wild 單元教學設計 -2024-2025學年高中英語外研版(2019)必修第一冊
- Unit 4 What can you do PB Let's learn (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PEP版英語五年級上冊
- 《教育研究方法》課程教學大綱
- 《固體食品罐用冷軋電鍍錫鋼板及鋼帶》編制說明
- 2025年全國道路運輸企業(yè)安全管理人員考試題庫(含答案)
- 經(jīng)濟學原理(雙語)-教學大綱
- 太陽能光伏發(fā)電安裝工程監(jiān)理實施細則
- 2024年同等學力人員申請碩士學位英語試卷與參考答案
- 小學一年級數(shù)學20以內(nèi)的口算題(可直接打印A4)
- 提高大面積金剛砂地坪施工質(zhì)量【QC成果】
- 糖尿病飲食指南食譜
- 2024年律師事務所代收款協(xié)議書模板
- 新公務員法培訓講稿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