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選擇性必修上冊《五石之瓠》(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1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選擇性必修上冊《五石之瓠》(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2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選擇性必修上冊《五石之瓠》(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3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選擇性必修上冊《五石之瓠》(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4頁
高中語文文言文閱讀典籍分類專訓選擇性必修上冊《五石之瓠》(新教材課內必刷)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五石之瓠》未命名一、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一)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膚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保ü?jié)選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有刪改)(二)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人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莊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zhí)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有刪改)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B.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C.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D.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犧牛,古代祭祀用的雜色牛。《禮記·曲禮下》曰:“天子以犧牛,諸侯以肥牛?!盉.大廟,即太廟,是中國古代皇帝的宗廟。《禮記·禮器》曰:“太廟之內敬矣,,君親牽牲?!盋.惠子,即惠施,戰(zhàn)國時期名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是合縱抗秦的主要組織者和支持者,也是莊子的好友。D.罔罟,指漁獵的網具?!吨芤住は缔o下》:“(包犧氏)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為文恣肆,善于駁難。他擅長寫文章,并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博學之士,也難免會受到他的指斥。B.莊子淡泊名利,不愿為官。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能,便派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請他做宰相。莊周以“犧?!睘橛鳎砻髯约翰辉笧楣?。C.在莊子看來,惠子拙于用大。在惠子眼中無所用處的大葫蘆,莊子認為可制成腰舟縛系于腰間作濟渡之用。D.莊子追求絕對自由。他否定大鵬有所憑借,否定大樗無所可用等,都體現了其對逍遙境界的追求。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其大本擁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人不顧。5.在《莊子·逍遙游》中,莊子借與惠子討論大瓠之種與樗樹是否有用,想說明什么道理?【答案】1.A2.A3.D4.(1)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里自由愉快地游戲,也不愿被國君束縛,我終身不做官,來使自己的心志愉悅。(2)它的主干臃腫,不符合用來取直的繩墨,它的細枝彎彎曲曲,也不符合圓規(guī)和方矩,生長在道路旁,木工都不看它。5.莊子認為,大有大的用處,但是一般人只能明白小的用處,并且以用小的方式來用大,因而困苦,無法逍遙?!痉治觥?.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其中,“患”的意思是“擔心”,“患其無用”是動賓結構,中間不能斷開,據此排除C、D兩項。“彷徨乎無為其側”與“逍遙乎寢臥其下”是對稱結構,二者中間應斷開,據此排除B項。故選A。2.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A項,“雜色牛”錯?!盃奚敝腹糯漓胗玫募兩w全的牲畜,色純?yōu)椤盃蕖?,體全為“牲”,故“犧?!睉獮榧兩?。故選A。3.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fā)現問題。D項,“否定大鵬有所憑借”錯誤,莊子在《莊子?逍遙游》一文中明確指出大鵬也需要借助風的力量,并未否定大鵬。故選D。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關鍵詞有:(1)“寧”,寧愿?!盀椤?,表被動?!傲b”,束縛?!耙浴?,來?!翱臁?,使……愉悅?!爸尽?,心志。(2)“大本”,這里指樹的主干?!爸小保??!耙?guī)矩”,圓規(guī)和方矩。“涂”,通“途”,道路?!邦櫋?,看。5.本題考查段落或者某個內容的作用。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概括這個段落的內容,理解其作用還要結合上下文的語境看結構,也可以從手法的角度分析對主要觀點的作用。莊子認為大瓠之種并不像惠子所說的那樣無用,而是可以制成腰舟浮游于江湖之上,以得逍遙;而大樗樹,雖不符合繩墨、圓規(guī)、方矩等的要求,但可讓人優(yōu)游自得地躺臥于樹下。莊子認為,只有跳脫出實用的狹小視角,才可以看到事物更多的可能性,才能逍遙?!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一)莊子是蒙地人,名周。莊周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向無所不包,然而他學問的根本屬于老子的學說。所以他的著作有十多萬字,大致都是寓言。他寫作《漁父》《盜跖》《胠篋》,來毀謗孔子等人,來闡明老子的學說?!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芬活悾际翘摌嫷?,沒有實事。但是莊子善于行文寫作,分析詞句,鋪張的敘述和牽強的推論,用來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人,也無法避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言辭恣肆放縱,無所顧忌,隨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不能器重他。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者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請他,答應讓他出任楚國的宰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者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確是高位。您難道沒見過那些用于郊祭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送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那個時候,它即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里自由愉快地游戲,也不愿被國君束縛,我終身不做官,來使自己的心志愉悅?!保ǘ┗葑訉ηf子說:“魏王送給我大葫蘆種子,我將它種植,長成的葫蘆能容納五石的東西。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的堅固程度承受不了自己的容量。把它剖開做瓢,卻因寬大而沒有客得下它的東西。這個葫蘆并非不夠寬大,我認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破了它?!鼻f子說:“你確實不善于使用大的東西,不善于發(fā)揮事物的大的功用……如今你有能容納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么不用繩結綴把它制成腰舟,縛在身上,浮游于江湖之上,卻擔憂葫蘆太大無處可容呢?看來先生還存有不通達的見識??!”惠子對莊子說:“我有棵大樹,人們叫它‘樗’。它的主干臃腫,不符合用來取直的繩墨,它的細枝彎彎曲曲,也不符合圓規(guī)和方矩,生長在路旁,木工都不看它。現今你的言論,大而無用,大家都會鄙棄它?!鼻f子說:“你難道沒見過野貓和黃鼠狼嗎?它們低著身子匍匐于地,來等待出來游戲的小動物;它們東跳西躍,不避高低,不曾想到落入獵人設下的機關,死在獵網之中。再看那牦牛,龐大的身體就像垂落天邊的云,它可以說足夠大了,卻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一棵大樹,卻擔憂它沒有用處,為什么不把它栽種在什么也沒有生長的地方或空曠遼闊的曠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樹旁,優(yōu)游自得地躺臥于樹下。大樹不會遭到刀斧砍伐而夭折,也沒有什么東西會去傷害它,它看似沒有可用之處,哪里會有什么困苦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魯有兀(注)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仲尼曰:“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背<驹唬骸氨素U咭?,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背<驹唬骸昂沃^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常季曰:“彼為己,以其知得其心,以其心得其常心。物何為最之哉?”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將求名而能自要者而猶若是,而況官天地、府萬物、直寓六骸、象耳目、一知之所知而心未嘗死者乎!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選自《莊子?德充符》,有刪改)(注)兀:斷一足稱兀。6.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遺:遺忘B.而游心乎德之和和:和諧C.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鑒:照鏡子D.而況官天地、府萬物官:主宰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B.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C.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D.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堯舜獨也正/在萬物之首/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夫保始之征/不懼之實/8.下列句子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能直接表明孔子對王駘佩服的一項是①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②夫子,圣人也,丘也直后而未往耳③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④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⑤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⑥勇士一人,雄入于九軍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魯國有個叫王駘的人,被砍去一只腳,可是跟從他學習的人竟然跟孔子的門徒一樣多,因此,常季非常氣憤。B.王駘站著不給人以教誨,坐著不發(fā)議論,這在常季看來非常疑惑:難道真的有不用言語的教誨,就能使學生于無形中心里領會的嗎?C.孔子認為,如從事物的差異面看,即使事物鄰近得如同一人之肝膽,也會像楚國和越國那樣相距很遠;但從事物的相同的一面看,萬事萬物又都是同一的。D.在孔子看來,王駘就是那種把六骸作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形式,視萬物為一致,而且沒有喪失木真之心的人。1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2)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11.王駘令孔子佩服的思想或言行有哪些?請簡要概括。【答案】6.A7.D8.C9.A10.(1)我將把他當作老師,何況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魯國人,我將引導全天下的人去跟從他。(2)他是一個被砍去了一只腳的人,而能超過先生,平常人與之相比相差就更遠了。像這樣的人,他運用心智是怎樣與眾不同的呢?11.①坦然面對生死,讓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諧境界;②智慧深邃、境界高遠,不在乎自己肢體的殘缺,更不在乎受眾的多寡?!窘馕觥?.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考生平時注意積累、識記,再結合原文語言環(huán)境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和用法。A項,“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是說“即使天塌地陷,也不會跟天地一同毀滅”,遺:喪失,毀滅。故選A。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判斷的時候,可以先找出斷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斷句規(guī)則分辨斷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誤。解答這道題,應注意語句結構的對稱性,比如“受命于天”與“受命于地”相對,“唯松柏獨也正”與“唯堯舜獨也正”相對,由此排除A、B、C三項。故選D。8.本題考查對文中相關內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這種題,通常是先整體把握文意,獲取作者的觀點或態(tài)度;然后對照選項在文中提取相關信息,加以細致比對后判斷正誤即可。①是常季的一個客觀陳述,④是常季的評價,⑥是孔子用來闡明道理的話。只有②③⑤能直接表明孔子佩服王駘。故選C。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A項,“常季非常氣憤”的表述無中生有,原文有“常季問于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是表達了常季的疑惑。故選A。1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以為”應理解為“以(之)為、把他當作”;“不若”應理解為“不如”;“奚假”應理解為“何止”;“引”應理解為“引導”;“與從”,應理解為“去跟從”。第二句中,“彼兀者也”是判斷句;“王”應理解為“超過”;“庸”應理解為“平常人”;“若然者”應理解為“像這樣的人”;“獨若之何”應理解為“是怎樣與眾不同的呢”。11.本題考查提取、篩選、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篩選類題目解答時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尋依據,抓因求果找理由,此類題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隱蔽的、分散的。根據要求非常謹慎地從原文中尋找辨識有效信息,并將有效信息進行剪輯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該題目的解答需要結合常季與孔子的對話、尤其是孔子的回答來分析。從“彼且擇日而登假,人則從是也。彼且何肯以物為事乎”“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游心乎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可知,王駘智慧深邃、境界高遠,不在乎自己肢體的殘缺,更不在乎受眾的多寡;王駘坦然面對生死,讓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諧境界。這些令孔子佩服?!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魯國有個被砍去一只腳的人,名叫王駘,跟從他學習的人卻跟孔子的門徒一樣多。常季問孔子說:“王駘是個被砍去了一只腳的人,跟從他學習的人在魯國卻和先生的弟子相當。面對學生,他站著不加教誨,坐著不發(fā)議論。跟他學習的人求見時腦袋空空,卻能充實而歸。難道真的有不用言語的教誨,就能使學生于無形中心里領會的嗎?這是什么樣的人呢?”孔子回答說:“王駘是一位圣人,我只是落在后面還沒有前去求見罷了!我將把他當作老師,何況不如我孔丘的人呢!何止魯國人,我將引導全天下的人去跟從他?!背<菊f:“他是一個被砍去了一只腳的人,而能超過先生,平常人與之相比相差就更遠了。像這樣的人,他運用心智是怎樣與眾不同的呢?”孔子回答說:“死或生都是人生變化中的大事了,可是卻不會影響到他的心境;即使天塌地陷,也不會跟天地一同毀滅;審視自己沒有瑕疵而不與外物一同遷移覆滅,主宰萬物的化育而守住大道的宗本不變?!背<菊f:“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說:“從事物千差萬別的一面去看,鄰近的肝膽雖同處于一體之中,也像是楚國和越國那樣相距很遠;從事物都有相同的一面去看,萬事萬物又都是同一的。像他這樣的人,就無意弄清哪些聲色是適合視聽的,而讓自己的心神悠游于道德的和諧境界中。只看到萬物是相同的,所以好像沒察覺到自己的形體上的欠缺,他把失去一條腿看成是像隨手扔掉一塊泥巴一樣?!背<菊f:“他只是注重修養(yǎng)自己,運用自己的智慧來修治自己的心靈,運用自己的心靈去追求恒常心。人們?yōu)槭裁催@樣尊崇他呢?”孔子回答說:“一個人不會在流水中去照自己的身影,只有靜止的水才會有人去照,只有靜止的水才能讓眾人停下來去照自己的身影。樹木都受命于地,但只有松樹、柏樹得自然之正氣,無論冬夏都郁郁青青:每個人都受命于天,但只有堯、舜獨得天之正氣,成為萬民之首。幸而他們都能端正自己的心性,因而能引導眾人端正心性。保全本初時的跡象,心懷無所畏懼的膽識,勇士只身一人,也敢沖進千軍萬馬之中。一心追逐功名而能自我要求的人,尚且能夠這樣,何況那主宰天地,包藏萬物,只不過把六骸作為自己的寄托之具,把耳目等器官看作形式,視萬物為一致,而且沒有喪失本真之心的人呢!他定將選擇好日子升登最高的境界,人們將緊緊地跟隨著他。他還怎么會把聚合眾多弟子當成一回事呢!”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甲)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保ㄟx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乙)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候。監(jiān)河候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與枯魚之肆!’”(選自《莊子·外物》)(丙)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保ㄟx自《莊子·秋水》)12.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器:重視B.使使厚幣迎之幣:錢財C.子亟去,無污我亟:趕快D.莊子持竿不顧顧:回頭13.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最恰當的一項是()A.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B.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C.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D.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14.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相關含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儒”“墨”指儒家和墨家,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子百家中與道家并稱的另外兩大家,三家流派經常相互交鋒、攻。B.“卿相”“大夫”都是古代官職和爵位名稱?!扒湎唷笔菆?zhí)政大臣、高官。“大夫”位居“卿”之下,是普通官員。C.“郊祭”是我國古代在郊外舉行的祭祀天地的儀式,在周代是最為隆重的祭典,在冬至日或夏至日舉行。D.“斗升之水”指很少的水。“斗”,我國古代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石。15.下列對文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周撰寫的文章,大都是寓言之類;其在著書時,善于運用曲筆和敘事寓情的手法;用語一點也不拘束,肆意汪洋,然而都是空話,沒有事實依據。B.楚威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相。莊周以“犧?!睘橛?,表明了自己不愿意為官的立場。C.“涸轍之謝”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援助的人或物。這個寓言故事表達了莊周對監(jiān)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滿。D.在楚王派遣兩位大臣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愿意拖著尾巴生活在爛泥里,而不愿意做死去后珍藏在宗廟里以顯示尊貴的神龜。16.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17.甲、丙兩段材料中都提到了莊子拒絕楚國使臣的故事,這個故事后來提煉出一個什么成語,有什么含義?【答案】12.B13.D14.B15.A16.(1)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地去實踐我的志向啊。(2)我離開了我住慣的地方,沒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點水就能活下去,你卻說這種空話,還不如及早地到干魚店里去找我!17.曳尾涂中。原意是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比喻與其當官顯聲揚名,還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鄉(xiāng)野。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huán)境里茍且偷生?!痉治觥?2.此題考查考生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的能力。答題時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理解,通則對,不通則錯。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比較推導詞義等。B項,句子意思是: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皫拧钡囊馑际恰岸Y物”。故選B。1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句子意思是:我聽說楚國有神色,死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楚王用潔凈的絲巾把它包起來裝進竹箱里放在廟堂上邊供奉。這只神龜,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呢?根據文意,“廟堂之上”是“藏”的地點,不宜斷開,故排除A、C兩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為并列結構,據此可排除B項。故選D。14.本題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B項,“都是古代官職和爵位名稱”錯,“卿相”“大夫”不是爵位名稱。故選B。15.此題考查篩選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這類題目常涉及人物行為舉止、人物主張、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選文的綜合性八類信息的篩選,做題時要在原文中找準區(qū)間,把準對象,體情察意,切忌張冠李戴,忌斷章取義,無中生有。A項,“空話”一詞不對,應為都是虛構的、憑空設想的。故選A。16.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1)“自快”,使動用法,使自己快樂;“無為有國者所羈”是被動句。(2)“常與”,此處指“住慣的地方”;“乃”,竟然,卻;“曾不如”,還不如;“索”,尋找;“索我于枯魚之肆”為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應為“于枯魚之肆索我”。17.本題考查對文學經典知識和成語的理解與識記。需要學生結合文本內容概括故事,然后根據自己積累的成語尋找與之相應的成語。兩則材料中都記敘了莊子拒絕楚使的故事,甲文中莊周拒絕楚威王的理由是“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表明自己寧可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丙文中,莊子拒絕楚王的兩個大夫,理由是“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兩者理由相同,從中可以提煉出的成語為“曳尾涂中”。然后根據文中意思和自己的知識積累可以得出:“曳尾涂中”原意是與其位列卿相,受爵祿、刑罰的管束,不如隱居而安于貧賤。比喻與其當官顯聲揚名,還不如保全性命,生活在鄉(xiāng)野。后也比喻在污濁的環(huán)境里茍且偷生?!军c睛】文言文翻譯六方法——留、對、拆、增、刪、調(1)留。古今意義相同、專有名詞(國號、年號、帝號、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書名)保留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晉侯”、“秦伯”不譯。(2)對。將單音節(jié)詞對譯成雙音節(jié)詞,有三種情況。①原單音節(jié)詞加前綴或后綴。如:“鼠度其無他技”,“鼠”譯“老鼠”;“石之鏗然有聲者”,譯“石”譯“石頭”。②原單音節(jié)詞前或后加同義詞。如:“不患貧而患不安”,“貧”譯“貧困”,“安”譯“安定”。③原單音節(jié)詞換成另一個雙音節(jié)詞。如:“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兇”譯“荒年”。(3)拆?,F代漢語的一個雙音詞有時是古漢語中兩個連在一起的單音詞,譯時不能以今度古,要拆開。如:“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祖父”譯“祖輩、父輩”。(4)增。增補句子省略成分或詞語活用后新增內容。①增省略成分。如:“黑質而白章”,譯時補出省略的主語“蛇”;“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譯時補出省略的謂語“擊鼓”;“則與斗卮酒”,譯時補出動詞的賓語“他”;“豎子不足與謀”,譯時補出介詞的賓語“你們”;“今以鐘磬置水中”,譯時補出省略的介詞“在”。②增活用后需要的內容。如:“吾從而師之”,譯時加“把當作”;“吾妻之美我者”,譯時加“認為”;“項伯殺人,臣活之”,譯時加“使”。(5)刪。一些無法譯出的虛詞(語氣助詞、表停頓、湊足音節(jié))可刪去。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里的“之”、“也”不譯。(6)調。古漢語中的倒裝句子(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后置、狀語后置)譯時要調整到它應在的位置。“甚矣,汝之不惠”,譯時謂語應回到主語后面,“你太不聰明了”。參考譯文:

(甲)莊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經擔任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學識淵博,涉獵、研究的范圍無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卻本源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了十余萬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詞寄意的寓言。他寫了《漁父》《盜跖》《勝篋》,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而彰顯老子的學說?!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愤@些文章,都是空泛的言論沒有事實依據。可是莊子善于行文措辭,描摹事物的情狀,用來攻擊和駁斥儒家和墨家,縱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不能避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語言汪洋浩漫,縱橫恣肆,以適合自己的性情,所以從王公大臣起,都不重視他。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答應他讓他擔任相。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是厚禮;卿相,確是尊貴的高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它縱使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污濁的小溝渠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擁有國家的人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暢快地去實踐我的志向啊?!保ㄒ遥┣f周家境貧寒,于是向監(jiān)河候借糧。監(jiān)河候說:“行。我即將收取封邑之地的稅金,打算借給你三百金,好嗎?”莊周聽了臉色驟變,憤憤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誰在半道上呼喚我。我回頭看看路上車輪碾過的小坑洼處,有條鯽魚在那里。我問它:‘鯽魚?。∧愀墒裁茨??’鯽魚回答:‘我是東海水族中的一員。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吧?’我對它說:‘行啊。我將到南方去游說吳王越王,請他們激蕩起西江之水來迎你,可以嗎?’鯽魚變了臉色生氣地說:‘我離開了我住慣的地方,沒有地方生存。我只要一點水就能活下去,你卻說這種空話,還不如及早地到干魚店里去找我!’”(丙)莊子在濮水釣魚,楚王派兩個大夫去傳達他的旨意,說:“想以楚國的事勞累先生??!”莊子拿著魚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神色,死的時候已經三千歲了。楚王用潔凈的絲巾把它包起來裝進竹箱里放在廟堂上邊供奉。這只神龜,是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呢?”兩個大夫回答說:“它更愿意活著在爛泥里搖它的尾巴?!鼻f子說:“請回吧!我要在爛泥里搖我的尾巴?!遍喿x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問題。[甲]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此大年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云氣,負青天,然后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節(jié)選自《莊子·逍遙游》,有刪改)[乙]莊子行于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狈蜃映鲇谏?,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曰:“殺不能嗚者?!泵魅?,弟子問于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節(jié)選自《莊子·山木》,有刪改)18.下列對[乙]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B.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C.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D.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19.下列[甲][乙]兩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晦指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指陰歷每月的第一日。蘇軾的《再游徑山》“白云何事自來往,明月常圓無晦朔”中的“晦朔”就是此意。B.蓬蒿,飛蓬和蒿草;也指荒野偏僻之處,如李白的《南陵別兒童人京》“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中的“蓬蒿”就是此意。C.豎子,童仆;也可指小子,是對人的親昵的稱呼,如《鴻門宴》“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即是此意。D.黃帝,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號軒轅氏。史載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在位期間,始制衣冠、建舟車、制音律等。20.下列對[甲][乙]兩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用朝菌、蟪蛄、冥靈、大椿、彭祖等設喻,闡明了“小大之辯”的觀點,表明這些人或物均可達到“逍遙游”的境界。B.“山木”和“雁”的命運,給人的啟示是:人生于世,兇險太多,很多時候我們也很難判斷怎么做才能免于危險。C.莊子認為,人生最高的境界應該是超脫于世俗生活之外,徹底擺脫現實社會的束縛,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真正的自由。D.莊子認為,人類與萬物有所不同,比如賢能的可能遭到謀算,不才、不賢的又會受到欺凌,所以說不可“得而必”。21.把[甲][乙]兩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答案】18.B19.C20.A21.(1)彭祖到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和他比,這不是很可悲嗎?(2)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還會有憂患呢?【解析】18.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斷句時,要注意句首發(fā)語詞、句末語氣詞,要確定謂語。一般情況下,句首發(fā)語詞前、句末語氣詞后要停頓,并列成分之間也要停頓;分析謂語,謂語如果是形容詞,謂語后可停頓;如果是動詞,賓語后可以停頓;同時還要注意結構上的對稱,省略、對偶、反復等修辭;尤其要關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則”這些關鍵詞。句子大意是: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看似妥當,其實不然,所以也不能免于憂患。假如能順應自然之道而漫游于虛無之境,就不會這樣了。沒有贊譽,沒有誹謗,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偏執(zhí)于某一方面?!肮省笔恰八浴保S糜诰渥娱_頭,其前應斷開,據此排除C、D兩項;“若夫”為句首發(fā)語詞,其前應斷開,據此排除A項。故選B。19.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此類文化常識題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是對人的親昵的稱呼”錯,“豎子”是對人的鄙稱,“豎子不足與謀”中的“豎子”也是鄙稱,罵人的話,相當于“小子”。故選C。20.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句子,然后將原文內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fā)現問題。A項,“均可達到‘逍通游’的境界”錯誤,這些人或物只不過是“小大之辯”,都有所憑借,都沒有達到“逍遙游”的境界。故選A。21.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關鍵詞有:(1)久:長壽。特:獨。聞:為人所知。匹:比。(2)物物:把事物當成為人所用之物,即役使外物。胡:何。累:憂患?!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甲]小聰明比不上大智慧,壽命短的比不上壽命長的。怎么知道是這樣的呢?朝菌不知一月的時間變化,蟪蛄不知一年的時間變化,這是壽命短的。楚國南部有一種叫冥靈的樹,把五百年當作春,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一種叫大椿的樹,把八千年當作春,八千年當作秋,這是壽命長的。彭祖到如今獨以長壽著名,一般人和他比,這不是很可悲嗎?商湯問棘,棘就是這樣說的。不毛之地的北方有海,是天然形成的大水池。那里有條魚,它身寬幾千里,沒有人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鯤。有只鳥,它的名字叫鵬,背像泰山,雙翅展開就像懸掛在天空的云,乘著旋風飛上幾萬里的高空,直上穿過云層,背負青天,然后計劃向南飛,將要飛往南海。斥鴳笑話它說:“它將要飛到哪里去呢?我騰躍著向上飛,不到幾丈就落了下來,在飛蓬和蒿草之間飛翔,這也是我飛翔的最高限度了??墒撬鼘⒁w到哪里去呢?”這就是小和大的區(qū)別了。[乙]莊子在山中行走,看見一棵大樹,枝葉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樹旁卻沒有砍這棵樹。問他(不砍這棵大樹的)原因,他說:“沒有什么用處?!鼻f子說:“這棵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夠過完它自然的壽命!”莊子從山中走出,在朋友家中住宿。朋友非常高興,叫童仆殺鵝并煮熟(來款待莊子)。童仆問道:“一只鵝會叫,一只鵝不會叫,請問殺哪一只呢?”主人說:“殺那只不會叫的?!钡诙?,弟子向莊子詢問說:“昨日山中的大樹,因為不成材而能過完它自然的壽命;而今主人的鵝,因為不成材(不會叫)而被殺掉。先生你將處于哪種情形呢?”莊子笑著說:“我將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處于成材與不成材之間,看似妥當,其實不然,所以也不能免于憂患。假如能順應自然之道而漫游于虛無之境,就不會這樣了。沒有贊譽,沒有誹謗,時而像龍一樣騰飛,時而像蛇一樣蟄伏,隨時間的推移而變化,而不偏執(zhí)于某一方面。時而向上騰飛,時而向下潛伏,一切以順應自然為準則,漫游于萬物產生前的虛無境界中。役使外物,卻不被外物役使,那么,怎么還會有憂患呢?這是神農、黃帝的處世法則。如果是萬物的真情、人倫的傳續(xù),就不是這樣的:有會合就有分離,有成功就有失敗,品行端正就會受到壓制,地位尊貴就會受到非議,有作為的會受到損害,賢能的會遭到謀算,而不才、不賢的會受到欺凌。怎么會知道榮辱福禍必然來臨的原因呢?可悲?。〉茏觽円涀?,要想免于優(yōu)患,只有歸于自然了!”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肢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儒、墨,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保ㄟx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刪改)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巨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土,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選自《莊子·外物》,有刪改)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鼻f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保ㄟx自《莊子·秋水》,有刪改)22.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B.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C.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D.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23.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以及古代文化常識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古人幼時取字,成年命名,字是為了便于他人稱謂,對平輩或長輩稱字是出于禮貌和尊敬。B.謚號是在皇帝、貴族、大臣等有地位的人去世后,加給其的帶有褒貶意義的稱號,如惠王、宣王。C.“子”在文中是指對老師或有道德、有學問的人的尊稱,多指男子,相當于現在的“您”。D.“侯”是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二等,比它高一等的是“公”,低一等的是“伯”。24.下列對文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周撰寫的書籍,大都是寓言之類;莊周在著書時,善于運用敘事寓情的手法;用語一點兒也不拘束,汪洋恣肆,然而都是空話,沒有實事。B.楚王聽說莊周很有才干,便派使者送給他豐厚的禮物,并請他做卿相。莊周以犧牛為喻,表明了自己不愿意為官的立場。C.“涸轍之鮒”比喻處在困境中急待救援的人。這個寓言故事表達了莊周對監(jiān)河侯之流不能急人所急的言行的不滿。D.在楚王派遣兩位大臣想請莊周出仕時,莊周說愿意拖著尾巴生活在泥巴里,而不愿意做死后被珍藏在宗廟里讓人供奉的神龜。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2)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26.莊子闡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答案】22.B23.A24.A25.(1)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執(zhí)政者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2)(請問)這個神龜,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讓人尊重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它的尾巴爬行呢?26.①莊子善于以寓言說理。文中關于莊子的三個小故事都是莊子以寓言說理的典范。面對楚威王的聘請,他用豬、牛做寓說理;面對監(jiān)河侯的推辭,以鯽魚的寓言諷刺;后來又以神龜的寓言拒絕了楚威王的聘請。【解析】22.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能力。解答此類題,考生不僅需要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的語感和斷句技巧,而且還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文言斷句有很多的標志,比如:四字短語、排偶句式、頂真修辭等等。還可以利用名詞代詞在句中擔當的成分來斷?!磅V魚來子何為者邪”是“問之曰”的內容,“曰”是表對話的詞語,后面應該停頓,排除A、D兩項?!安ǔ肌?,指水族中的臣子,古人設想江海里的水族也有君臣,其被統(tǒng)轄的水族稱為“波臣”,“波”與“臣”之間不應該斷開,且“我/東海之波臣也”構成判斷句,排除C項。故選B。23.本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結合語境的含義作答。A項,“古人幼時取字,成年命名”錯誤。古人應是幼時命名,成年取字。故選A。24.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文有關內容要點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類題答題時,注意對讀選項和原文,尋找時間、地點、人物、時間、手法以及重點詞句的翻譯上的錯誤。本題要求選出“對文段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A項,“都是空話”錯誤,結合“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分畬?,皆空語無事實”分析可知,只有《畏累虛》《亢桑子》一類的是空泛的言論,沒有事實依據。故選A。2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上下文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1)寧,寧愿;污瀆,淺而小的水溝;游戲污瀆之中,省略句,省略介詞于,在淺而小的水溝中游玩;羈,束縛,拘禁;為……所,被動句;快,使動用法,使……愉快。(2)其,代詞,指神龜;貴,重視,尊重;曳,拉,拖;涂,泥,泥巴。26.本題考查理解文本意思,把握藝術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類試題,首先要審清楚題干的要求,如本題“莊子闡明道理的方法是什么?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然后到文中找到莊子所說的話,分析這些話的意思,再看這段文字真正要表達的意思是什么,最后明確所用手法是什么。做此類題,應先大致了解原文意思。通讀全文,大致可以得出莊子善用寓言說理的結論,之后結合文本的具體內容分析即可。如材料一中,楚威王想要聘莊子為相,莊子拒絕的理由是“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歲,衣以文繡,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這是用豬牛為寓來說理拒絕;如材料二中,莊子向監(jiān)河侯借糧食,結果監(jiān)河侯說“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對此莊子用涸轍之鮒為寓來諷刺;材料三中,面對楚威王的聘請,莊子用神龜為寓進行拒絕。由此可以看出莊子善于用寓言說理?!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莊子是蒙地人,名叫周。他曾經做過蒙地漆園的小吏,和梁惠王、齊宣王是同一時代的人。他的學說涉獵廣泛、無所不包,然而其核心思想卻歸宗于老子的學說。因此他撰寫的十多萬字的著作,大多是寓言。他寫《漁父》《盜跖》《胠篋》用來詆毀孔子學派的人,闡發(fā)老子的學說?!段防厶摗贰犊荷W印芬活惖模际强辗旱难哉?,沒有事實依據??墒乔f子善于著書分析詞句,闡述事理,譬喻情狀,用來指斥儒家和墨家,即使是當世博學之士,也難免受到他的攻擊。他的話汪洋恣肆,隨心所欲,所以那些王公大人都無法重用他。楚威王聽說莊周賢能,派遣使臣帶著豐厚的禮物去聘請他,許諾讓他出任相國。莊周笑著對楚國使臣說:“千金,確實是厚禮;卿相,確實是尊位。您難道沒見過祭祀天地時用的牛嗎?喂養(yǎng)它好幾年,給它披上帶有花紋的綢緞,把它牽進太廟去當祭品。在這個時候,即使它想做一頭孤獨的小豬,難道能辦得到嗎?您趕快離去,不要玷污了我。我寧愿在淺而小的水溝中游玩而自尋快樂,也不愿被執(zhí)政者束縛。我愿終身不做官,以便使我的心情愉快?!保ㄟx自《史記?老子韓非列傳》,有刪改)莊周家境貧寒,因此去向監(jiān)河侯借糧。監(jiān)河侯說:“行。我將要收到百姓交來的稅糧,到時候借給你價值三百金的糧食,好嗎?”莊周聽了臉色驟變,憤憤地說:“我昨天來的時候,有人在半道上呼喚我。我回頭看看路上車輪碾過的小坑洼里,有條鯽魚。我問它:‘鯽魚,你在這黑于什么呢?’鯽魚回答:‘我是東海的水官。你能用斗升之水使我活下來嗎?’我對它說:‘行啊。我將到南方去游歷吳、越兩地、引西江之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變了臉色,生氣地說:‘我失去了我所依賴的水,沒有安身的地方。(現在,)我只要得到斗升水就能活下去,您竟然說這種話,還不如早點兒到干魚店里去找我!’”(選自《莊子?外物》,有刪改)莊子在濮水邊釣魚,楚威王派兩個大夫先去(想請莊子出仕):“希望把楚國的政務托付給先生!”莊子拿著漁竿,頭也不回,說:“我聽說楚國有只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巾布把它包起來裝進竹器里,藏在廟堂之上。(請問)這個神龜,愿意死了以后留下骨頭(被人們供奉)讓人尊重呢,還是寧愿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它的尾巴爬行呢?”兩個大夫回答說:“(它)更愿意活著在爛泥里拖著它的尾巴爬行?!鼻f子說:“請回吧!我將在爛泥里拖著尾巴爬行?!保ㄟx自《莊子?秋水》,有刪改)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問題。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余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弊笥以唬骸扒f子當能?!碧幽耸谷艘郧Ы鸱钋f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莊子曰:“諾,周善為劍?!碧釉唬骸敖穹蜃颖厝宸娡?,事必大逆?!鼻f子曰:“請治劍服。”治劍服三日,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王曰:“子之劍何能禁制?”曰:“臣之劍,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蓖醮髳傊仗煜聼o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得試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設戲請夫子?!蓖跄诵κ科呷?,殘傷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鼻f子曰:“望之久矣?!蓖踉唬骸胺蜃铀龋L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蓖踉唬骸霸嘎勅齽?。”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蓖踉唬骸疤熳又畡稳??”曰:“天子之劍,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蔽耐趺⑷蛔允?,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散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蓖踉唬骸笆酥畡稳??”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蓖跄藸慷系?。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庇谑俏耐醪怀鰧m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選自《莊子?說劍》,有刪改)27.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B.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C.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D.王大悅之/曰/天下無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客,即門客,其作為貴族地位和財富的象征最早出現于春秋時期,戰(zhàn)國時魏國的信陵君、齊國的孟嘗君等都養(yǎng)有大批門客。B.諸侯,周天子分封的各國國君,規(guī)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對古代君主、諸侯王的敬稱。D.四夷,古代統(tǒng)治者對四方少數民族的蔑稱,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29.下列對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劍術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因此趙文王稱之“天下無敵”。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義正辭嚴地批評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說劍》這篇文章,主旨是勸說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3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2)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敬鸢浮?7.A28.C29.B30.(1)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2)在上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應民意而安定四方。【解析】27.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斷句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應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結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見的句尾、句首標志性的詞語,句子結構的對稱,文中詞語充當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敘事內容的變化等。判斷的時候,可以先找出斷句一致的地方,再利用斷句規(guī)則分辨斷句不一致的地方的正誤。斷句時注意標志詞“曰”“者”后應斷開,排除B、C兩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結構相同,中間應斷開,排除D項。此句的完整翻譯是“趙文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故選A。28.此題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識的能力,文化常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稱謂、官職的變遷、建筑的名稱、年號、謚號、廟號、一些文書的名稱、官場的一些禮節(jié)、朝廷的一些機構、典章制度、行政區(qū)劃、還有一些避諱的說法等。平時注意積累,尤其是課本的注釋的相關內容,答題時還要注意集合語境的含義作答。C項,“寡人”是古代君主、諸侯王對自己的謙稱。故選C。29.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考生應先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依據人名、地名、官名、時間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選項對應的語句,再與選項進行比較分析。A項,這是莊子自己的說法,不一定是事實。C項,正確的說法應是莊子“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項,對本文主旨理解有誤。主旨應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做的事。故選B。30.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應先回歸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語,再按照不同的句式進行調、換、刪,再采取對譯法,逐字進行翻譯。第一句中,整個句子為判斷句;所欲……者;想要……的原因。絕:杜絕,終止。第二句中,上、下、中皆為名詞作狀語,“在上”“在下”“居中”;“法”應理解為“效法”;“三光”應理解為“日月星辰”;“和”應理解為“順應”;“安”應理解為“使……安、安定”?!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當年趙文王喜好劍術,擊劍的人客居在宮門左右,有三千余人,在趙文王面前日夜相互比試劍術,死傷的劍客每年都有百余人,而趙文王對擊劍的喜好從來就不曾得到滿足。像這樣過了三年,國力日益衰退,各國諸侯都在謀劃怎樣攻打趙國。太子悝十分擔憂,召集近臣說:“誰能夠說服大王,使他停止對斗劍之士的喜愛,(我就)贈予他千金?!苯颊f:“莊子應該能夠擔當此任?!碧佑谑桥扇藬y帶千金厚禮贈送給莊子,莊子不肯接受,跟隨使者一道前往會見太子,說:“聽說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終止大王對斗劍的喜好。假如我對上游說大王卻違逆了大王的心意,對下也未能符合太子的意愿,那就一定會遭受刑戮而死去,我哪里還用得著這些贈金呢?假如我對上能說服大王,對下能合于太子的心愿,在趙國想要什么而不能得到呢!”太子說:“是這樣。父王的心目中,只有擊劍的人?!鼻f子說:“好的,我也善于使用劍術?!碧诱f:“如今先生一定是穿儒服去會見父王,那樣事情一定會很糟。”莊子說:“請為我準備劍士的服裝。”三天以后劍士的服裝備辦完畢,于是面見太子。太子就跟莊子一道拜見趙文王。莊子不急不忙地進入殿內,見到趙文王也不行跪拜之禮。趙文王說:“你想用什么話來教導我?”莊子說:“我聽說大王喜好劍術,因此用劍術來參見大王?!壁w文王說:“你的劍術怎樣能遏阻對手、戰(zhàn)勝對方呢?”莊子說:“我的劍術,十步之內可殺一人,行走千里也不會受人滯留。”趙文王聽了大喜,說:“天下沒有誰是你的對手了!”莊子說:“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露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手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手,希望有機會能試試我的劍法?!壁w文王說:“您歇著吧,到館舍等待命令。我將安排好擊劍比武的盛會再請先生出面比試?!壁w文王于是用七天時間讓劍士們比武較量,傷殘的人有六十多個,從中挑選出五六人,讓他們拿著劍在殿堂下等候,這才召見莊子。趙文王說:“今天可以讓劍士們跟先生比試劍術了?!鼻f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壁w文王說:“先生所習慣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平日所用的劍長短都可以。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進行比試?!壁w文王說:“愿意聽聽你介紹這三種劍?!鼻f子說:“有天子之劍,有諸侯之劍,有百姓之劍?!壁w文王說:“天子之劍怎么樣?”莊子說:“天子之劍,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圍繞,用四季來圍裹;用五行的道理來支配,靠刑律和德教來論斷;向上割裂浮云,向下斬斷大地。這種劍一旦使用,可以匡正諸侯,使天下人全都歸服?!壁w文王聽了茫然若有所失,說:“諸侯之劍怎么樣?”莊子說:“諸侯之劍,拿智勇之士做劍尖,拿清廉之士做劍刃;在上效法于天而順應日月星辰,在下取法于地而順應四時序列,居中則順應民意而安定四方。這種劍一旦使用,四境之內,沒有不歸服而聽從國君號令的。”趙文王說:“百姓之劍又怎么樣呢?”莊子說:“百姓之劍,頭發(fā)蓬亂、鬢毛突出,冠帽下垂,瞪大眼睛而且氣喘語塞。在人前相互爭斗刺殺,上能斬斷脖頸,下能剖裂肝肺,跟斗雞沒有什么不同,一旦命盡氣絕,對于國事就什么用處也沒有了。如今大王坐擁天子之位卻喜好百姓之劍,我私下認為大王應當鄙薄這種做法?!壁w文王于是拉著莊子來到殿上。廚師獻上食物,趙文王圍著坐席慚愧地繞了三圈。莊子說:“大王安坐下來定定心氣,有關劍術之事我已啟奏完畢?!庇谑勤w文王三月不出宮門,劍士們都在自己的住處自刎而死。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題。說劍昔趙文王喜劍,劍士夾門而客三千馀人,日夜相擊于前,死傷者歲百馀人,好之不厭。如是三年,國衰,諸侯謀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說王之意,止劍士者,賜之千金?!弊笥以唬骸扒f子當能?!碧幽耸谷艘郧Ы鸱钋f子。莊子弗受,與使者俱往見太子,曰:“太子何以教周,賜周千金?”太子曰:“聞夫子明圣,謹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莊子曰:“聞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說大王,而逆王意,下不當太子,則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說大王,下當太子,趙國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見,唯劍士也?!鼻f子曰:“諾。周善為劍?!碧釉唬骸叭晃嵬跛妱κ浚耘铑^突鬢①”,垂冠②,曼胡③之纓,短后之衣④,瞋目而語難,王乃說之。今夫子必儒服而見王,事必大逆?!鼻f子曰:“請治劍服?!敝蝿Ψ?,乃見太子。太子乃與見王,王脫白刃待之。莊子入殿門不趨,見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使太子先?”曰:“臣聞大王喜劍,故以劍見王?!蓖踉唬骸白又畡文芙疲俊痹唬骸俺贾畡?,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蓖醮髳傊唬骸疤煜聼o敵矣!”莊子曰:“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愿得試之?!蓖踉唬骸胺蜃有菥蜕?,待命令設戲請夫子?!蓖跄诵κ科呷眨纻吡湃?,得五六人,使奉劍于殿下,乃召莊子。王曰:“今日試使士敦劍?!鼻f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王曰:“愿聞三劍?!痹唬骸坝刑熳觿?,有諸候劍,有庶人劍?!蓖踉唬骸疤熳又畡稳纾俊痹唬骸疤熳又畡?,以燕谿石城為鋒,齊岱為鍔⑤;包以四夷,裹以四時;制以五行,論以刑德;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候,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諸侯之劍何如?”曰:“諸侯之劍,以知勇士為鋒,以清廉士為鍔;上法圓天,以順三光;下法方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鄉(xiāng)。此劍一用,四封之內,無不賓服而聽從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劍何如?”曰:“庶人之劍,蓬頭突鬢,垂冠,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無異于斗雞,一旦命已絕矣,無所用于國事?!蓖跄藸慷系?。宰人上食,王三環(huán)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劍事已畢奏矣?!庇谑俏耐醪怀鰧m三月,劍士曾服斃其處也。(選自《莊子》,有刪改)[注]①突龔:鬢毛突出。②垂冠;帽子低傾,表示威武。③曼胡:粗實。④短后之衣:后身短便于起坐的衣服。⑤齊岱為鍔:岱,泰山。鍔,創(chuàng)刃。31.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B.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C.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D.莊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劍/唯王所用/請先言而后試/3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太子,又稱王儲、皇儲或儲君,是中國古代王朝中王位或皇位繼承人的稱謂。B.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五行學說常被視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C.宰人,現比喻向買東西或接受服務的人索取高價,在文中指負責國君膳食的官員。D.服斃,中國古代的一種死刑。文中指劍士被趙文王賜死。3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莊子說他的劍術能做到不出十步擊殺一人,奔走千里銳不可當,是為了引起趙文王的興趣,以達到“說劍”盡諷諫之意的最終目的。B.莊子采用比喻、夸張、對比等手法迂回巧妙地勸諫趙文王不要爭斗,反映了莊子清靜無為的思想。C.莊子說,劍有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三種,委婉地指出趙文王所好實際是庶人之劍。D.莊子對“天子劍”的描述,如拿燕谿的石城山做劍尖,拿齊國的泰山做劍刃,用中原以外的四境來包扎等,表現了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靈活多變,能把微妙難言的道理說得引人入勝的特點。34.翻譯文中畫橫線的句子。(1)聞夫子明圣,謹奉千金以幣從者。夫子弗受,悝尚何敢言?。?)夫為劍者,示之以虛,開之以利,后之以發(fā),先之以至。35.趙文王聽了莊子關于“天子劍”的描述,為何“芒然自失”?【答案】31.D32.D33.B34.(1)聽說先生通達賢明,謹此奉上千金用以饋贈從者。先生不愿接受,我還說什么呢?。?)擊劍的要領是,有意把弱點顯示給對方,再用有機可乘之處引誘對方,后于對方發(fā)起攻擊,同時要搶先擊中對方。35.因為莊子的描述讓趙文王領悟到天子應該胸懷天下、靠刑律和德教來治理國家,匡正諸侯,使天下人歸服,而他卻沉迷于劍術,使國力衰弱,有悖于天子之位?!窘馕觥?1.本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本題是選擇題,找準切入點,注意各選項間的不同之處。這是一段對話,可以根據重要詞語“日”“矣”“何如”,在其后面的位置停頓,排除C項。“夫子所御杖長短何如”中的“所御杖”是說使用的寶劍,所以中間不能停頓,排除B項。一般主語較長,會跟后面的謂語部分斷開,所以應在“夫子所御杖”這個主語之后停頓,排除A項。畫波浪線部分意思是:莊子說:“我已經盼望很久了?!壁w王說:“先生所使用的寶劍,長短怎么樣?”莊子說:“我的劍術長短都適應。不過我有三種劍,任憑大王選用,請讓我先作些說明然后再行比試?!惫蔬xD。32.本題考查文化常識。D項,“服斃”意為自殺,文中是說劍士因文王三個月不出宮殿見他們而在原先居所里自殺。故選D。33.本題考查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項,莊子是勸說趙文王要在其位,謀其政,做君主應做的事情,而不是“清靜無為的思想”。故選B。34.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的句子的能力。(1)中“以”,表目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