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學年部編版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1頁
2024-2025學年部編版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2頁
2024-2025學年部編版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3頁
2024-2025學年部編版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4頁
2024-2025學年部編版高三上學期期中歷史試題與參考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4-2025學年部編版歷史高三上學期期中自測試題(答案在后面)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題干:以下關于商湯滅夏的原因,說法不正確的是:A.夏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B.夏桀暴政,引起人民不滿C.商湯聯合周邊部落,實力壯大D.周武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2、題干:以下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楚、齊、燕、韓、魏、趙B.韓、趙、魏、楚、燕、齊C.趙、魏、韓、楚、燕、齊D.齊、楚、燕、韓、趙、魏3、以下哪位古代中國的歷史學家著有《史記》?A.孔子B.荀子C.司馬遷D.韓非4、下列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勝利的原因,錯誤的是:A.蘇聯的強大軍事力量B.美國的經濟支持C.德國的軍事失誤D.英國的抵抗運動5、下列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述錯誤的是:A.分封制的崩潰B.奴隸制度的逐漸衰落C.農民起義不斷D.法家思想開始興起6、下列關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B.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C.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D.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的措施不利于地方發(fā)展7、北宋時期,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下列哪項措施最能體現這一特點?A.設立路、府、州、縣四級行政機構B.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C.設立樞密使、參知政事等中央官職D.實行“二府三司”制度8、清朝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A.設立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B.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C.實行滿洲八旗制度D.實行“攤丁入畝”制度9、下列關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B.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C.宋朝設立參知政事,分割宰相權力,以削弱相權D.明朝廢丞相設內閣,使皇帝權力更加集中,削弱了相權10、以下關于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說法,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后,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國B.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政治混亂,民主政治發(fā)展緩慢C.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D.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完全勝利11、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其中,北宋定都于:A.南京B.北京C.東京D.西京12、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對后世影響深遠。元朝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tǒng)治,創(chuàng)立了一項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是:A.行省制B.科舉制C.郡縣制D.察舉制13、下列哪一項不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A.設立轉運使,削弱地方財政自主權。B.推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C.建立樞密院,掌管軍事指揮權。D.實行募兵制,削弱禁軍將領權力。14、明朝中后期實行的“一條鞭法”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加強對農民的控制。B.減輕農民負擔,簡化稅收制度。C.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D.擴大海外貿易。15、以下關于中國近代史中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表述,正確的是:A.民族資本主義主要在沿海地區(qū)發(fā)展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受到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封建社會的解體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帝國主義無關16、以下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不正確的是:A.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D.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以后,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缎绿茣酚涊d:“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辈牧隙禾瞥¢L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其后,又出現“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官職,進一步分割相權。明代廢丞相,設立內閣;清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1)根據材料一,指出宰相的主要職責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概述從唐朝至清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3)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第二題題目: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簡述明朝中后期的“一條鞭法”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對當時社會經濟的影響。2.試分析“一條鞭法”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你的看法。第三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社會發(fā)生了急劇變革,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鬃?、孟子、墨子、老子、韓非子等,他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tǒng)一,如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焚書坑儒等。材料三: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加強中央集權。材料四:唐太宗時期,實行“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fā)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期。材料五:宋明時期,儒家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出現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學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問題:1.請簡要概括材料一中各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2.請分析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其作用。3.請結合材料三,談談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4.請分析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特點及其原因。第四題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末,面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維新派和革命派先后登上歷史舞臺,通過不同的方式探索救亡圖存的道路。維新派主張實行君主立憲,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來實現國家的現代化;革命派則主張推翻清朝統(tǒng)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實行民主共和制度。材料二: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派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他們認為,要拯救中國,就必須從根本上改造國民性,啟發(fā)民眾的民主和科學意識。為此,他們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1)根據材料一,概括維新派和革命派在探索救亡圖存道路上的主要分歧。(2)根據材料二,分析新文化運動時期激進派的思想主張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2024-2025學年部編版歷史高三上學期期中自測試題與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題干:以下關于商湯滅夏的原因,說法不正確的是:A.夏朝末年,社會動蕩不安B.夏桀暴政,引起人民不滿C.商湯聯合周邊部落,實力壯大D.周武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答案:D解析:商湯滅夏的原因主要是夏桀的暴政,引起人民不滿,導致夏朝統(tǒng)治動搖。而周武王推翻夏朝,建立商朝發(fā)生在商湯滅夏之后,因此選項D描述不正確。選項A、B、C都是商湯滅夏的原因之一。2、題干:以下關于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時間順序,排列正確的是:A.楚、齊、燕、韓、魏、趙B.韓、趙、魏、楚、燕、齊C.趙、魏、韓、楚、燕、齊D.齊、楚、燕、韓、趙、魏答案:C解析:秦朝統(tǒng)一六國的時間順序是:趙、魏、韓、楚、燕、齊。這個順序反映了秦國在統(tǒng)一過程中逐步削弱和征服其他六國的歷史過程。選項A、B、D的順序都不符合歷史事實。3、以下哪位古代中國的歷史學家著有《史記》?A.孔子B.荀子C.司馬遷D.韓非答案:C解析:《史記》是西漢時期史學家司馬遷所著,是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后世史學研究產生了深遠影響??鬃邮侨寮覍W派的創(chuàng)始人,荀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韓非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均非《史記》作者。因此,正確答案是C。4、下列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勝利的原因,錯誤的是:A.蘇聯的強大軍事力量B.美國的經濟支持C.德國的軍事失誤D.英國的抵抗運動答案:C解析: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盟軍勝利的原因主要包括蘇聯的強大軍事力量、美國的經濟支持以及英國和法國等國家的抵抗運動。德國的軍事失誤雖然對戰(zhàn)爭進程有影響,但并非盟軍勝利的主要原因。正確答案為C。5、下列關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表述錯誤的是:A.分封制的崩潰B.奴隸制度的逐漸衰落C.農民起義不斷D.法家思想開始興起答案:C解析:選項A、B、D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社會變革的正確表述。分封制的崩潰是周王室權威衰落的表現,奴隸制度的逐漸衰落是社會經濟結構變化的體現,法家思想的興起是思想文化領域的重大變革。而農民起義雖然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時有發(fā)生,但并不是這一時期社會變革的主要內容,因此選項C表述錯誤。6、下列關于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評價,不正確的是:A.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B.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C.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D.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的措施不利于地方發(fā)展答案:D解析:選項A、B、C都是對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的正確評價。秦始皇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這些都有助于國家的發(fā)展和統(tǒng)一。而選項D的說法不正確,統(tǒng)一文字、度量衡的措施實際上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fā)展,對地方發(fā)展并無不利影響。7、北宋時期,中央集權制的發(fā)展達到了頂峰,下列哪項措施最能體現這一特點?A.設立路、府、州、縣四級行政機構B.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C.設立樞密使、參知政事等中央官職D.實行“二府三司”制度答案:D解析:北宋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實行了“二府三司”制度,即設立中書門下作為最高行政機構,同時設立樞密院和三司(鹽鐵、戶部、度支)負責財政和軍事,這一制度體現了中央集權制的特點。其他選項雖然也體現了中央集權,但不如D項直接和明顯。A項是地方行政機構,B項是選拔官員的機制,C項是中央官職的設立,這些都不能直接體現中央集權制的特點。8、清朝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哪些措施?A.設立東廠、西廠等特務機構B.實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C.實行滿洲八旗制度D.實行“攤丁入畝”制度答案:C解析:清朝初年,為加強中央集權,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實行滿洲八旗制度,將全國劃分為八旗,由滿洲貴族管理;實行“攤丁入畝”制度,即按戶攤派田賦,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A項是加強皇權,不是加強中央集權;B項是選拔官員的機制,與中央集權關系不大;D項是經濟制度,雖然有助于中央集權,但不如C項直接體現中央集權的特點。9、下列關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秦朝實行三公九卿制度,加強了中央集權B.隋唐時期實行三省六部制,進一步強化了中央集權C.宋朝設立參知政事,分割宰相權力,以削弱相權D.明朝廢丞相設內閣,使皇帝權力更加集中,削弱了相權答案:B解析:選項A、C、D都是正確的描述。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宋朝的參知政事以及明朝的內閣制度都是為了加強或調整中央集權。而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確實是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措施,因此選項B是不正確的描述。故答案為B。10、以下關于近代中國民主革命的說法,正確的是:A.辛亥革命后,中國建立了民主共和國B.北洋軍閥時期,中國政治混亂,民主政治發(fā)展緩慢C.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D.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了完全勝利答案:C解析:選項A不正確,辛亥革命后雖然建立了中華民國,但并未完全實現民主共和國。選項B正確,北洋軍閥時期確實政治混亂,民主政治發(fā)展緩慢。選項C正確,國民大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共同推動了民主革命的發(fā)展。選項D不正確,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中國民主革命并未取得完全勝利,國共內戰(zhàn)仍在繼續(xù)。故答案為C。11、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中原王朝,分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其中,北宋定都于:A.南京B.北京C.東京D.西京答案:C解析:北宋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其建立后,為了鞏固政權并發(fā)展經濟,選擇了合適的都城位置。東京,即今天的河南開封,是北宋的都城。在北宋時期,開封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水陸交通便利,是當時最為繁華的都市之一。因此,北宋定都于東京,選項C正確。南京在北宋時期并非都城,而是重要的文化和經濟中心之一,故A錯誤。北京在北宋時期稱為燕京,是遼國的陪都,并非北宋的都城,故B錯誤。西京在北宋時期指的是洛陽,雖然洛陽在歷史上曾是多個朝代的都城,但在北宋時期,它并非都城,而是重要的文化和宗教中心,故D錯誤。12、元朝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對后世影響深遠。元朝為加強對全國的有效統(tǒng)治,創(chuàng)立了一項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是:A.行省制B.科舉制C.郡縣制D.察舉制答案:A解析:元朝時期,為了對全國進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世祖在中央設立中書省,在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這一制度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始于元朝。因此,選項A正確。科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員的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并非元朝創(chuàng)立,故B錯誤。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實行的中央集權體制下,郡、縣二級政權的地方行政制度的總稱,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非元朝創(chuàng)立,故C錯誤。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它的確立時間是漢武帝元光元年,并非元朝創(chuàng)立,故D錯誤。13、下列哪一項不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A.設立轉運使,削弱地方財政自主權。B.推行科舉制度選拔官員。C.建立樞密院,掌管軍事指揮權。D.實行募兵制,削弱禁軍將領權力。【答案】B【解析】推行科舉制度并不是北宋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采取的特定措施,因為科舉制度早在隋唐時期就已經確立,并且其主要目的是為了公平選拔人才,而非直接服務于中央集權的目的。14、明朝中后期實行的“一條鞭法”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加強對農民的控制。B.減輕農民負擔,簡化稅收制度。C.提高軍隊戰(zhàn)斗力。D.擴大海外貿易?!敬鸢浮緽【解析】“一條鞭法”是明朝中后期實行的一項重要財政改革,其目的在于減輕農民的賦稅負擔,并通過簡化征稅程序來提高政府收入的效率。這一政策試圖解決當時存在的稅制混亂以及農民因賦稅過重而逃亡的問題。因此選項B正確。15、以下關于中國近代史中民族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表述,正確的是:A.民族資本主義主要在沿海地區(qū)發(fā)展B.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受到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C.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封建社會的解體D.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帝國主義無關答案:A解析:選項A正確,因為民族資本主義主要在沿海地區(qū)發(fā)展,這些地區(qū)靠近外國市場,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選項B錯誤,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確實受到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壓制。選項C錯誤,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促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而不是封建社會的解體。選項D錯誤,因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與帝國主義有直接關系。16、以下關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不正確的是:A.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B.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D.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答案:C解析:選項C不正確,因為辛亥革命雖然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這并不是它的主要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主要歷史意義在于推翻了清朝統(tǒng)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并促進了中國的現代化進程。選項A、B和D都是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秦始皇建立君主專制制度以后,歷代王朝都設置宰相作為皇帝的助手,參與國家大事的決策,處理全國政務。《新唐書》記載:“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其任重矣?!辈牧隙禾瞥¢L官都是宰相,相權一分為三。其后,又出現“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官職,進一步分割相權。明代廢丞相,設立內閣;清代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1)根據材料一,指出宰相的主要職責是什么?(2)根據材料二,概述從唐朝至清朝中央政治制度演變的趨勢。(3)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答案:(1)宰相的主要職責是輔佐皇帝,統(tǒng)率百官,處理政務。(2)從唐朝至清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趨勢是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而皇權則不斷加強。(3)中央集權制度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祖國統(tǒng)一與領土完整。它能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經濟活動,有利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同時,中央集權制度在封建社會的后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發(fā)展。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的“宰相之職,佐天子總百官、治萬事”可以明確宰相的主要職責是輔佐皇帝,統(tǒng)率百官,處理政務。(2)材料二中提到了唐朝的三省六部制,相權一分為三;宋朝時期出現“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等官職,進一步分割相權;明朝廢除丞相,設立內閣;清朝設立軍機處,軍機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辦事。這些事件都反映了相權不斷被削弱,直至被廢除,而皇權則不斷加強的趨勢。(3)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它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fā)展,維護了祖國統(tǒng)一與領土完整。通過中央集權,國家可以更有效地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從事大規(guī)模的經濟活動,推動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的后期,中央集權制度也阻礙了新興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和發(fā)展,因為封建統(tǒng)治者往往維護自己的利益,不愿意進行必要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第二題題目: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以下問題:1.簡述明朝中后期的“一條鞭法”改革的主要內容及其對當時社會經濟的影響。2.試分析“一條鞭法”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你的看法。答案與解析:1.主要內容及影響:主要內容:“一條鞭法”是明代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的一項重要財政制度改革。這項政策的核心在于合并賦役,將原本復雜的田賦、丁銀以及其他各種雜稅簡化為單一的貨幣地租,即以白銀為單位來征收?!耙粭l鞭法”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按土地面積而非人口數量征稅,這意味著擁有更多土地的地主需要繳納更多的稅款。社會經濟影響:這一改革措施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因為它鼓勵了白銀作為主要交易媒介的廣泛使用。此外,通過減輕農民負擔(尤其是對于那些沒有足夠現金支付丁銀的小農戶而言),它也有助于社會穩(wěn)定。然而,“一條鞭法”也加劇了土地兼并的趨勢,因為富有的地主更容易承擔起新增的土地稅負,而小農則可能因無力償還債務而失去自己的耕地。2.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個人看法:遇到的問題:盡管“一條鞭法”在理論上看起來非常合理且能夠促進經濟發(fā)展和社會公平,但在實際執(zhí)行過程中卻面臨不少挑戰(zhàn)。首先是地方官員為了完成稅收任務可能會加重普通百姓的負擔;其次,由于各地經濟狀況差異較大,一刀切式的稅收標準并不完全適用于所有地區(qū);最后,隨著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導致通貨膨脹率上升,使得名義上減少了的稅負實際上并未顯著降低人們的生活成本。個人看法:“一條鞭法”的初衷是為了簡化稅制、減輕人民負擔以及促進國家財政收入穩(wěn)定增長,但從長遠角度來看,它并沒有徹底解決封建制度下存在的根本性矛盾——即土地高度集中與廣大農民日益貧困之間的沖突。因此,在評價該政策時,我們既要肯定其積極意義,也不能忽視其所帶來的負面后果。同時,這也提醒著后人,在制定任何重大改革措施之前都必須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并采取靈活多變的方式來確保改革能夠惠及最廣泛的人民群眾。這份試題設計旨在考察學生對中國古代歷史特別是明清時期社會變革的理解能力,同時也鼓勵他們從多個角度思考歷史事件背后的原因及其復雜性。希望通過對“一條鞭法”的探討,能夠激發(fā)學生們對于如何平衡發(fā)展與公平之間關系的興趣和思考。第三題閱讀以下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我國社會發(fā)生了急劇變革,出現了許多著名的思想家??鬃印⒚献?、墨子、老子、韓非子等,他們提出了不同的政治主張、哲學思想和道德觀念,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材料二: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統(tǒng)一,如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焚書坑儒等。材料三:漢武帝時期,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正統(tǒng)思想,加強中央集權。材料四:唐太宗時期,實行“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fā)展,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期。材料五:宋明時期,儒家思想進一步發(fā)展,出現了程朱理學、陸王心學等學派,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問題:1.請簡要概括材料一中各位思想家的主要思想。2.請分析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及其作用。3.請結合材料三,談談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及其影響。4.請分析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特點及其原因。答案:1.孔子:主張仁愛、禮治,提倡“克己復禮”,強調“君子之道”。孟子:主張性善論,提倡仁政,反對暴政。墨子:主張兼愛、非攻、節(jié)用,反對戰(zhàn)爭和奢侈。老子:主張道法自然,強調無為而治。韓非子:主張法治,強調重農抑商,加強中央集權。2.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包括:推行郡縣制、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焚書坑儒等。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和統(tǒng)一。3.漢武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包括: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立太學,選拔賢能等。這些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儒家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有利于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4.唐太宗時期“貞觀之治”的特點包括: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文化發(fā)展。這些特點的原因主要有:唐太宗善于納諫,選拔賢能;重視法治,減輕賦稅;推行科舉制度,選拔人才;倡導節(jié)儉,反對奢侈;提倡文化教育,重視文化傳承等。第四題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世紀末,面對列強瓜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