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秦皇島市禹銘藝術(shù)中學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河北省秦皇島市禹銘藝術(shù)中學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河北省秦皇島市禹銘藝術(shù)中學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河北省秦皇島市禹銘藝術(shù)中學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河北省秦皇島市禹銘藝術(shù)中學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河北省秦皇島市禹銘藝術(shù)中學高一語文上學期期末試題含解析一、現(xiàn)代文閱讀(35分,共3題)1.(9分,每小題3分)閱讀知識短文,完成6-8題。先秦傳記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先秦傳記文學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產(chǎn)生、發(fā)展的最初階段。當時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觀念,沒有區(qū)分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我國的歷史學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早最發(fā)達的學科。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了傳記文學的萌芽。人類為了保存自身的實錄,為了紀念祖先,產(chǎn)生了歷史學和傳記文學。《詩經(jīng)·大雅》中的《生民》、《公劉》是記錄與歌頌周部族先人的英雄傳說,具有史詩性質(zhì)。梁啟超《中國歷史研究法》認為是史詩。歷史學家白壽彝《史記新論》認為是傳記體。文學史家陸侃如、馮沅君《中國詩史》認為:“《生民》是一篇很好的后稷傳,他是周族傳說的始祖?!豆珓ⅰ肥且黄珓?。公劉為后稷的裔孫,此詩敘他遷都事?!边@兩首詩都有自己的中心人物,相當于傳主;又都有圍繞中心人物的故事情節(jié),使中心人物有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因而具有傳記文學的因素。但人物事跡太簡略,偏重贊美,未能刻畫人物的個性,所以只能認為是傳記文學的萌芽。先秦諸子散文雖主要談哲學、政治思想,但往往亦記載本學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跡,包含有一定的傳記文學因素。如《墨子·公輸》記載墨子去楚國勸說公輸般不可攻宋的故事。這個故事在《戰(zhàn)國策》、《淮南子》等古書中都有情節(jié)大同小異的記載,可見真實性較大。《公輸》中所塑造的墨子形象,體現(xiàn)了墨家不辭勞苦地為他人排難解紛的利他精神。墨子止楚攻宋事跡完整,但只記這一件事,而且沒有記載發(fā)生在何年,尚少時間觀念,因此只能算是傳記片斷,或有傳記因素?!睹献印?、《莊子》中也有人物事跡的記敘,但其形態(tài)與《墨子》相似。有的可視為傳記片斷;有的則是寓言故事,不屬于傳記。先秦歷史散文,如《左傳》、《戰(zhàn)國策》已出現(xiàn)傳記雛形。有的整篇較集中記敘某個人物的片斷事跡,刻畫出一定的人物性格,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作者可能主觀上是記敘歷史,客觀上已顯示人物形象,接近后世短篇傳記。如《左傳》中“鄭伯克段于鄢”,寫鄭莊公為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與弟、與母親的矛盾沖突。故事頭尾完整,人物形象鮮明,但受編年體史書的體例限制本篇沒有寫出鄭莊公的主要生平事跡。因而這一片斷還只是傳記的雛形。有的人物事跡散見于幾年的連續(xù)敘事中,則較能反映出相對完整的人物生平。如《左傳》中“晉重耳之亡”,較連貫地寫了晉公子重耳從出逃到返國奪位的19年經(jīng)歷,寫出了重耳性格的發(fā)展過程。這也是傳記的雛形?!稇?zhàn)國策》常在某一章中以一個人物為中心,記敘其片斷事跡,具有相對完整性和獨立性。如寫戰(zhàn)國策士馮諼、蘇秦、張儀、刺客荊軻等人的言行活動,事跡相對完整,能表現(xiàn)他們的性格。這些人的故事也是傳記的雛形。6.下列對“先秦傳記文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表述,錯誤的一項是A.先秦傳記文學當時還沒有形成獨立的觀念,沒有區(qū)分文學與非文學的意識。B.人類為了保存自身的實錄并為了紀念祖先,產(chǎn)生了歷史學和傳記文學。C.《生民》、《公劉》人物事跡太簡略,偏重贊美,未能刻畫人物的個性。D.《戰(zhàn)國策》寫策士馮諼、蘇秦、張儀、刺客荊軻等人的故事也是傳記的雛形。7.下列說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A.圍繞中心人物,使中心人物有比較鮮明的人物形象,當屬于傳記文學。B.先秦諸子散文記載本學派奠基人或代表人物的言行事跡,應是傳記文學。C.《左傳》、《戰(zhàn)國策》的作者主觀上是記敘歷史,客觀上已顯示人物形象,類似小說創(chuàng)作。D.“鄭伯克段于鄢”因為受編年體史書的體例限制沒有寫出鄭莊公的主要生平事跡,所以它只是傳記的雛形。8.根據(jù)原文內(nèi)容,不代表作者觀點的一項是A.我國的歷史學是我國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最早最發(fā)達的學科。B.《生民》、《公劉》是記錄與歌頌周部族先人的英雄傳說。屬史詩性質(zhì),也是傳記體。C.《孟子》、《莊子》的記敘,有的可視為傳記片斷;有的則是寓言故事,不屬于傳記。D.作者認為:傳記文學既是人類自身實錄,因而就要寫出人物主要生平事跡,要有完整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個性等。參考答案:略2.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題。

霧季羨林①我從來沒有喜歡過霧。

②抵達加德滿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開窗子:外面是大霧彌天。昨天下午我們從加德滿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嶺,層巒疊嶂,個個都戴著一頂頂?shù)陌酌弊樱@些都是萬古雪峰,在陽光下閃出了耀眼的銀光。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這種景象,我簡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悅?,F(xiàn)在大霧遮蔽了一切,連那些萬古雪峰也隱沒不見,一點影子也不給留下。旅館后面的那幾棵參天古樹,在平常時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現(xiàn)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襯著白色的大霧,宛如一張中國古代的畫。昨天抵達旅館下車時,我看到一個尼泊爾婦女背著一筐紅磚,倒在一大堆磚上?,F(xiàn)在我看到一個男子,手里拿著一堆紅紅的東西,我以為他拿的也是紅磚。但是當他走得近了一點時,我才發(fā)現(xiàn)那一堆紅紅的東西簌簌抖動,原來是一束束紅色的鮮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來。

③正當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時候,忽然聽到不知從哪里傳來了咕咕的叫聲。濃霧雖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卻遮蔽不住聲音。我知道,這是鴿子的聲音。當我傾耳細聽時,又不知從哪里傳來了陣陣的犬吠聲。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萬萬沒有想到,我在加德滿都學會了喜歡的兩種動物——鴿子和狗,竟同時都在濃霧中出現(xiàn)了。難道濃霧竟成了我在這個美麗的山城里學會欣賞的第三件東西嗎?

④世界上,喜歡霧的人似乎是并不多的。英國倫敦的大霧是頗有一點名氣的。有一些作家寫散文、寫小說來描繪倫敦的霧,我們讀起來覺得韻味無窮。對于尼泊爾文學我所知甚少,我不知道,是否也有尼泊爾作家專門寫加德滿都的霧。但是,不管是在倫敦,還是在加德滿都,明目張膽大聲贊美濃霧的人,恐怕是不會多的,其中原因我不甚了了,我也沒有那種閑情逸致去鉆研探討。我現(xiàn)在在這高山王國的首都來對濃霧大唱贊歌,也頗出自己的意料。過去我不但沒有贊美過霧,而且也沒有認真去觀察過霧。我眼前是由贊美而達到觀察,由觀察而加深了贊美。霧能把一切東西:美的、丑的、可愛的、不可愛的,都給罩上一層或厚或薄的輕紗,讓清楚的東西模糊起來,從而帶來了另外一種美,一種在光天化日之下看不到的美,一種朦朧的美,一種模糊的美。

⑤一些時候以前,當我第一次聽到模糊數(shù)學這個名詞的時候,我曾說過幾句怪話:數(shù)學比任何科學都更要求清晰,要求準確,怎么還能有什么模糊數(shù)學呢?后來我讀了一些介紹文章,逐漸了解了模糊數(shù)學的內(nèi)容。我一反從前的想法,覺得模糊數(shù)學真是一個了不起的發(fā)現(xiàn)。在人類社會中,在日常生活中,在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中,有著大量模糊的東西。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這些東西的模糊性。承認這個事實,對研究學術(shù)和制訂政策等等都是有好處的。

⑥在大自然中怎樣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東西更多。連審美觀念也不例外。有很多東西,在很多時候,朦朧模糊反而更顯得美。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在這里,觀賞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讓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縱橫六合,神馳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樣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樣子,比那些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要好得多,而且絕對一清見底、纖毫不遺的東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ks5u⑦我的幻想飛騰,忽然想到了這一切。我自詫是神來之筆,我簡直陶醉在這些幻象中了。這時窗外的霧仍然稠密厚重,它似乎了解了我的心情,感激我對它的贊揚。它無法說話,只是呈現(xiàn)出更加美妙更加神秘的面貌,彌漫于天地之間。(選自《中華散文珍藏本叢書·季羨林卷》,有刪節(jié))16.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著重寫到了關(guān)于鮮花和動物的細節(jié)。從本文的主旨來看,這些細節(jié)描寫表現(xiàn)了霧的哪些特點?從藝術(shù)表達效果來看,這些細節(jié)描寫又有什么作用?(4分)

17.請用一句簡潔的話,概括文章第⑤自然段的主要觀點,不超過20字。(2分)

18.“月下觀景,霧中看花,不是別有一番情趣在心頭嗎?”根據(jù)第⑥自然段的內(nèi)容,談談作者這樣說的理由。(4分)

19.本文以霧為線索展開,請具體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4分)

參考答案:16.(1)霧的主要特點:模糊性和遮蔽性

(2)細節(jié)描寫的藝術(shù)表達作用:①為了突出霧的特點;②使文章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③行文生動活潑,增強文章的情趣和可讀性。(4分)17.在社會生活和科學中都有模糊性(2分)。ks5u18.①因為朦朧模糊的東西有時反而更美。②因為模糊的東西比清晰的東西更能激發(fā)觀賞者自由的想象,從而增強審美情趣。(4分,每點2分)19.①作者開篇說“不喜歡”霧。

②來到加德滿都后,作者開始“喜歡”進而“欣賞”后來“贊美”加德滿都的霧景。

③霧引發(fā)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④作者最終“陶醉”在霧境的幻象之中。(4分)

3.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小題。(共4小題,共16分)關(guān)于人的生死觀(節(jié)選)人類何時才具有理性的生死觀?依我看,這主要決定于兩項因素:一是,依靠文明程度的逐漸提高,特別對自然界現(xiàn)象有超脫蒙昧的認識,也就是有某種樸素科學觀念的產(chǎn)生;其次,積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對人生苦難有進一步的認識,開始懂得人之生老病死本無可避免,人間的真苦難在于社會不公,貧富懸殊,一部分人統(tǒng)治、壓迫、剝削另一部分人,人和人之間展開對于權(quán)力和經(jīng)濟利益的爭奪愈演愈烈,成為社會常態(tài)。這就不可避免地使人深深地感覺到,人活著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難甚至比死亡還要難受、還要可怕、還更令人屈辱。這實在是生不如死。在這種情況下,人的生死觀自然而然要發(fā)生變化。中國到了周朝就起了一個大變化。周朝時提出“遠鬼神、重人事”的治國方針。所謂重人事,就是將處理社會關(guān)系、重新確立新的宗法秩序、制定用于統(tǒng)治的“禮”擺在第一位,萬事“禮”為首,人生的第一要義是遵禮守法,安份守己。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辦事不能只靠占卜問卦。人的苦難并非由天造成,實人自為之。夏日炎炎,冬夜嚴寒,“人生百歲,必歸其居(就是說,不可避免地要歸于死亡)”。相傳姜太公有一本《家教》流傳于世,其中有這樣幾句話:“羅網(wǎng)之鳥,悔不高飛;吞鉤之魚,恨不忍饑;人生誤計,恨不三思;禍將及至,恨不忍之。”這就是說,人之招災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萬事皆在人為,就是“天命”亦可抗爭。中國五千年漫長的歷史,雖有各種迷信觀念盛行,但本土宗教意識淡薄,凡宗教都在政府當局控制之下(或被其利用),這是很了不起的。對此,有周一代功不可沒。后世的人仍念念不忘此理,如宋歐陽修在《五代史·伶官傳序》中說道:“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從春秋戰(zhàn)國時代即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斗爭加劇并趨于激烈,人類的知識積累多了,自覺性也增強了,于是人對生命的理性思考大進一步,開始形成各種各樣的生命哲學。這里不必細說,只略提以下三種:一是儒家的生死觀。儒家思想在中國是長期占主導地位的思想,它繼承并發(fā)展了周代的“重人事”的主張,尊重人的生命價值,也就是要珍惜生命,生盡其用,有所作為,建功立業(yè)。人雖終有一死,但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所以,總的說,儒家的生命哲學是相當積極的。再就是道家的生死觀。道家和儒家不同,不主張“人為”,而主張一切順其自然——“道法自然”。人要做到“無為”、“無事”、“無欲”,天下才會太平,國家才能治好。老子說過一句話:“死而不亡者壽”。這里將死、亡兩字分開,賦予不同的含義,所謂“不亡者”即相同于“不朽者”,人雖死而其名其功業(yè)長存于世,這才是長壽者。這和儒家的“三不朽”思想頗相似。然而,道家對生死的“無?!?、生命的短暫,也發(fā)出過無奈的感慨,如莊子所說:“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接下來就是宗教的生死觀了。在中國主要就是道教和佛教。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實際上,它是繼承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求長生的欲望?!扒箝L生”、“求仙”固然不能成真,但道教所創(chuàng)造的一套養(yǎng)生健身之術(shù),有些如太極拳、練劍等倒頗有益于人的健康。佛教在中國的傳布使靈魂之說大為盛行。佛教不承認生命“常住論”,也不承認生命“斷滅論”,而提出一種所謂“因緣和合”的流動生命觀(后來演化為“輪回論”)。等到傳入中國,大乘代小乘而興(大乘以救世利他為宗旨,小乘以修身自利為宗旨),人死要投胎轉(zhuǎn)世輪回之說深入人心(這和佛教的“業(yè)力說”和“中陰身”說亦有關(guān))。此外,又摻入了中國的許多迷信觀念,于是相對于人間世界,便又創(chuàng)造出一個靈魂世界來。12.下列關(guān)于生死觀發(fā)展變化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人類文明程度的逐步提高,產(chǎn)生了某種樸素科學觀念,這是理性生死觀形成的一個因素。B.積于長期的生活經(jīng)驗以及社會的不公,使人們深深感覺到人活著所遭受的不幸和苦難甚至比死亡還要難受、還要可怕、還更令人屈辱,這些想法促進了生死觀的發(fā)展。C.從先秦及其以后,由于時代的進步,社會斗爭加劇并趨于激烈,人類的知識積累多了,自覺性也增強了,于是人對生命的理性思考大進一步。D.周朝時提出“遠鬼神、重人事”的治國方針,標志著中國生死觀的一次變革。13.根據(jù)文意,以下說法正確的兩項是()A.“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歐陽修的這句話也是周代生死觀的體現(xiàn)。B.周朝的生死觀認為,人生的第一要義是遵禮守法,安分守己,聽天由命。C.道家主張道法自然,一切順其自然,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把國家治理好。D.道家的老子被道教奉為教主,所以道教的生死觀和道家生死觀是同宗同源的。E.道教以“求長生”、“求仙”為目的,有違生命規(guī)律,但是道教的一套養(yǎng)生健身之術(shù)也有益于人的健康。F.在中國,宗教生死觀的主要內(nèi)容是道教生死觀和佛教生死觀,中國佛教提出的是一種“因緣和合”的流動生命觀。14.“羅網(wǎng)之鳥,悔不高飛;吞鉤之魚,恨不忍饑;人生誤計,恨不三思;禍將及至,恨不忍之。”在文中要說明什么道理?有什么作用?(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試分析儒家生死觀和道家生死觀的異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參考答案:12.解析:D選項中“標志著中國的生死觀的一次變革”屬于無中生有,理解失當。第二段原文說“中國到了周朝就起了一個大變化”,提出了“遠鬼神、重人事”的治國方針,它的意思并不是說中國的生死觀到周朝出現(xiàn)了革命性的變化。答案:D13.解析:B選項參看第二段“萬事皆在人為,就是‘天命’亦可抗爭?!彼赃x項中“聽天由命”是錯的。C選項參看第二段,周朝時提出“尊天是必要的,但天命不足恃;鬼神也是要敬的,但辦事不能只靠占卜問卦”,可見“只有尊重天命、敬鬼神才能……”曲解了原句的意思,而且這句話也不是道家思想的內(nèi)容。D選項參看第七段:“道教奉老子為教主,實際上,它是繼承中國人古已有之的求長生的欲望?!彼缘澜躺烙^和道家生死觀并非同宗同源。F選項參看第七段,“因緣和合”的流動生命觀并非中國的佛教生死觀的內(nèi)容,所以F選項不正確。答案:AE14.(1)說明的道理:人之招災咎由自取,非“天命”使然。(2)作用:引用論證,增強說理力量。15.相同點:(1)人生雖短暫,但功業(yè)是生命的延續(xù)。(答“人雖死而其名其功業(yè)長存于世”或者“若能‘立功’、‘立德’、‘立言’,就可以做到‘三不朽”也得分)不同點:(1)儒家生死觀是相當積極的,道家生死觀是相對消極的。(2)儒家生死觀主張尊重生命,“重人事”,要生盡其用,積極有為;道家生死觀尊重自然,道法自然,重天命,消極無為(最后一小句“消極無為”可以寫成:人要做到“無為”、“無事”、“無欲”)。

略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共3題)4.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題目。介之推不言祿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nèi)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逼淠冈?“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逼淠冈?“能如是乎?與汝偕隱?!彼祀[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⑥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取材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注]①晉侯:指晉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國的幫助下回晉繼承君位。②介之推:晉文公的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獻公:重耳之父晉獻公。④二三子:指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對人的美稱。⑤:怨恨。⑥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縣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16.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尤:指責、怪罪B.主晉祀者

主:主持、掌管C.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旌:表彰D.下義其罪,上賞其奸

義:正義17.下列句子中,加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

且焉置土石B.以綿上為之田

若舍鄭以為東道主C.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吾其還也D.而二三子以為已力

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18.下列對“介之推不言祿”一事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介之推不滿于上下相蒙的現(xiàn)狀,并在與其母交流之后,一直隱居到去世。B.介之推和母親一起隱居,母親死后,他才接受了晉侯賞給他的綿上之田。C.晉侯在介之推死后,已經(jīng)有悔改之意。D.“介之推不言祿”一事表現(xiàn)了“介之推”“介之推的母親”的高潔品質(zhì)。19.將下列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2)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參考答案:16.D

17.B

18.B

19.(1)身體將要隱居了,哪里還要裝飾它嗎?這是企求顯貴啊!(2)偷竊別人的財物,還被人稱為強盜,更何況貪求上天的功勞,把它當作自己的功勞呢?【16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類題目時,首先應審題,看是選擇正確的選項還是錯誤的,別出現(xiàn)因為審題不清導致正誤錯位,留下遺憾。最好的方法是憑借知識遷移能力兼用排除法。D項,下義其罪,上賞其奸,這句話的意思是:下面的人把自己的罪惡偽裝成正義的行為,而上面的人卻獎賞這種欺上瞞下的奸詐行徑?!傲x”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把……當作正義。故選D。【17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古漢語的意義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層級為理解B。解答此類題目要熟練掌握十八個常用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虛詞時要聯(lián)系原句來理解。A項,語氣助詞,了/疑問代詞,哪里。B項,“以”均為介詞“把”。C項,代詞,他的/表商量語氣,還是。D項,連詞,表轉(zhuǎn)折/代詞,你的。故選B?!?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歸納內(nèi)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內(nèi)容的題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據(jù)選項,在文中找到相關(guān)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本類題型設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錯位、語句翻譯錯誤等。做題時要回歸語境,理解翻譯選項涉及的相關(guān)句子,然后將原文內(nèi)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fā)現(xiàn)問題。本題B項,“母親死后,他才接受了晉侯賞給他的綿上之田”錯,原文是“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可見,是介之推死后,晉侯把綿上之田作為了他的祭田,不是介之推活著時接受的。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能力。翻譯時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本題(1)關(guān)鍵詞有:焉,哪里;文,裝飾;是求顯也,判斷句,這是企求顯貴啊。(2)竊,偷竊;猶,還;況,何況;以為,以(之)為,省略句;力,功勞?!军c睛】文言文語句翻譯,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對古今異義的詞語要“替換”,翻譯為沒有查處;對古今詞義大體一致的詞語則“組詞”;對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對古漢語中的同義反復的詞語可以“省略”其中一個,有些虛詞不必要或難于恰當翻譯出來的也可以省略。參考譯文:晉文公賞賜跟著他逃亡的人們,介之推不去要求祿賞,而(晉文公)賜祿賞時也沒有考慮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有九個,現(xiàn)在惟獨國君還在(人世)?;莨压珱]有親信,(國)內(nèi)外都拋棄他們。天沒有(打算)滅絕晉,(所以)必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君王又是誰呢?上天實際已經(jīng)安排好了的,而跟隨文公逃亡的人卻認為是自己的貢獻,(這)不是欺騙嗎?偷竊別人的錢財,都說是盜竊。更何況貪圖天的功勞,將其作為自己的貢獻呢?下面的(臣子)將罪當做道義,上面的(國君)對(這)奸詐(的人)給予賞賜。上下互相欺瞞,難以和他們相處啊?!彼哪赣H說:“你為什么不也去要求賞賜呢?(否則)這樣(貧窮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誰呢?”回答說:“責備這種行為而又效仿它,罪更重??!況且說出埋怨的話了,(以后)不能吃他的俸祿了?!彼哪赣H說:“也讓國君知道這事,好嗎?”回答說:“言語,是身體的裝飾。身體將要隱居了,還要裝飾它嗎?這樣是乞求顯貴啊?!彼哪赣H說:“(你)能夠這樣做嗎?(那么我)和你一起隱居。”便(一直)隱居到死去。晉文公沒有找到他,便用綿上作為他的祭田。說:“用它來記下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題(每題3分,共12分)鄭羲,字幼驎,滎陽開封人,魏將作大匠①渾之八世孫也。弱冠舉秀才,尚書李孝伯以女妻之。高宗末,拜中書博士。天安初,劉彧(南朝劉宋明帝)司州刺史常珍奇據(jù)汝南來降。顯祖詔殿中尚書元石為都將赴之,并招慰淮汝,遣羲參石軍事。到上蔡,珍奇率文武三百人來迎。既相見,議欲頓軍于汝北,未即入城。羲謂石曰:“機事尚速。今珍奇雖來,意未可量,不如直入其城,奪其管籥②,據(jù)有府庫。雖出其非意,要以全制為勝。”石從羲言,遂策馬徑入其城。城中尚有珍奇親兵數(shù)百人,在珍奇宅內(nèi)。石既克城,意益驕怠,置酒嬉戲,無警防之虞。羲謂石曰:“觀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嚴兵設備,以待非常。”其夜,珍奇果使人燒府廂屋,欲因救火作難,以石有備,乃止。明旦,羲赍白虎幡慰郭邑,眾心乃定。明年春,又引軍東討汝陰。劉彧(南朝劉宋明帝)汝陰太守張超城守不下,石率精銳攻之,不克,遂退至陳項,議欲還軍長社,待秋擊之。諸將心樂早還,咸稱善計。羲曰:“今張超驅(qū)市人,負擔石,蟻聚窮城,命不延月,宜安心守之。超食已盡,不降當走,可翹足而待,成擒物也。而欲棄還長社,道涂懸遠,超必修城深塹,多積薪谷,將來恐難圖矣。”石不納,遂旋師長社。至冬,復往攻超,超果設備,無功而還。歷年,超死,楊文長代戍,食盡城潰,乃克之。竟如羲策。延興初,陽武人田智度,年十五,妖惑動眾,擾亂京索。以羲河南民望,為州郡所信,遣羲乘傳慰諭。羲到,宣示禍福,重加募賞。旬日之間,眾皆歸散。智度奔潁川,尋見擒斬。李沖貴寵,與羲姻好。羲多所受納,以李沖之親,法官不之糾也。酸棗令鄭伯孫、鄄城令董騰、別駕賈德、治中申靈度,并在任廉貞,勤恤百姓,羲皆申表稱薦,時論多之。太和十六年卒,贈帛五百匹,詔謚文靈。(選自《魏書·列傳四十四》,有刪節(jié))注:①將作大匠:古代官名,掌管宮室修建之官。②管籥:鎖匙,籥,通“鑰”。6.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尚書李孝伯以女妻之

做……妻子B.羲皆申表稱薦,時論多之

怨恨C.智度奔潁川,尋見擒斬

被D.羲赍白虎幡慰郭邑

把東西送給別人7.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3分)A.魏將作大匠渾之八世孫也

石率精銳攻之

B.雖出其非意,要以全制為勝

為州郡所信C.眾心乃定

食盡城潰,乃克之D.可嚴兵設備,以待非常

以石有備,乃止

8.下列各句分別編為四組,都能直接表現(xiàn)鄭羲明智的一組是(

)(3分)①遣羲參石軍事

②不如直入其城,奪其管龠,據(jù)有府庫③觀珍奇甚有不平之色,可嚴兵設備

④以羲河南民望,為州郡所信,遣羲乘傳慰諭⑤羲皆申表稱薦

⑥贈帛五百匹,詔謚文靈A.②③⑤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③⑥9.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A.在迎降常珍奇的過程中,大家商議要把軍隊駐扎在汝水以北,不馬上入城。鄭羲告訴元石,軍機之事,貴在神速。現(xiàn)在常珍奇雖然來了,但意圖不明,我們不如直接進入他的城中,奪其鎖匙,占有其府庫,以便全面控制局勢。元石接受了鄭羲的意見。B.在迎降常珍奇的過程中,鄭羲還告訴元石,常珍奇雖然投降,但面有不平之色,應該嚴兵設防,以防意外。這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燒府邸廂屋,想在救火時發(fā)難。幸虧元石有防備,常珍奇只好作罷。C.劉彧的汝陰太守張超據(jù)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于是退軍至陳、項,本打算退軍長社,到秋天再行攻打,眾將都樂意于此。鄭羲則認為張超堅持不了多久,應該安心地守在這里。元石不聽,還師長社。到了冬天,再來攻打張超,結(jié)果無功而還。D.十五歲的陽武人田智度妖言惑眾,擾亂京索。朝廷因為鄭羲深得河南老百姓的信任,被州郡長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撫。鄭羲到該地以后,宣示禍福緣由,重加懸賞。十天內(nèi),聚集的民眾紛紛歸去,智度當即被擒拿斬殺。10.翻譯下面的句子。(16分)(1)石既克城,意益驕怠,置酒嬉戲,無警防之虞。(2)羲多所受納,以李沖之親,法官不之糾也。(3)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參考答案:6.B(多:贊頌。)7.C(譯為“才”,均為副詞。A“的”,助詞/代指“張超據(jù)守的城池”,代詞;B.“作為”,動詞/“為……所”表被動,介詞;D.“用來”,表目的,連詞/“因為”,連詞。)8.A(①④表現(xiàn)了皇帝對他的信任,⑥表現(xiàn)了皇帝對他的肯定。)9.D(智度不是當即被擒拿斬殺,而是逃往潁川后不久被擒拿斬殺。)10.①元石已經(jīng)攻克城池,意氣更加驕橫怠惰,只管喝酒嬉戲,毫無警戒防備之憂慮。(“既”、“益”、“虞”各1分,大意1分)②鄭羲接受過很多賄賂,因為他是李沖的親家,執(zhí)法官員也不彈劾他。(所字結(jié)構(gòu)、“以”、賓語前置各1分,大意1分)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是故”、“無”、判斷句式各1分,大意1分)④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假”“水”“絕”各1分,大意1分)【參考譯文】鄭羲,字幼驎,滎陽開封人,是魏國將作大臣鄭渾的八世孫。剛成年就考中秀才,尚書李孝伯把女兒嫁給他。高宗末年,朝廷任命他為中書博士。天安初年,劉彧(南朝劉宋明帝)的司州刺史常珍奇依仗汝陽來投降朝廷。顯祖下詔,讓殿中尚書元石為都將前去迎降,并招慰淮水、汝水,派鄭羲參預元石軍事。到了上蔡之后,常珍奇率領文武官員三百人前來迎接。相見后,大家商議要把軍隊駐扎在汝水以北,并不馬上入城。鄭羲對元石說:“軍機之事,貴在神速。而今珍奇雖然來了,但意圖不明,我們不如直接進入他的城中,奪其鎖匙,占有其府庫。雖然這樣做并非出自我們的初衷,但我們是要把全面控制局勢作為勝利?!痹邮芰肃嶔说囊庖?,于是策馬徑自進入常珍奇的城池。城中還有珍奇親信兵馬數(shù)百人,駐扎在常珍奇宅第里面。元石已經(jīng)攻克城池,意氣更加驕橫怠惰,只管喝酒嬉戲,毫無警戒防備之憂慮。鄭羲對元石說:“看常珍奇很有不平之色,應該嚴兵設防,以備突如其來的變化?!边@天夜里,常珍奇果然派人焚燒府邸廂屋,想趁機在救火時發(fā)難,因為元石有防備,只好作罷。第二天,鄭羲送來白虎幡旗安慰城中百姓,大家的心情才安定下來。第二年春天,他們又率領軍隊向東討伐汝陰。劉彧的汝陰太守張超據(jù)守的城池攻克不下,元石率領精銳兵馬攻打,不能攻克,于是退軍至陳、項,商量打算退軍到長社,等到秋天再行攻打。眾將都樂于早點回去,全都說這是好計策。鄭羲說:“現(xiàn)在張超驅(qū)使市民,挑著石頭,像螞蟻一樣聚集在這窮困的城池,其堅持的最大限度不會超過一個月,我們應該安心地守在這里。張超糧食一完,不投降也會棄城而逃,我們可以翹足以待,他自然會成擒拿之物了。但是我們?nèi)绻艞壈鼑祷亻L社,路途遙遠,張超聽說后必定修整城墻深挖塹壕,多積柴糧,將來恐怕難以攻打了?!痹宦?,于是還師長社。到了冬天,又來攻打張超,張超果然有防備,他們只好無功而還。幾年以后,張超死了,楊文長代其戍守城池,糧食用盡,城中人心潰散,這才攻下城池。竟然與鄭羲所預計的相同。延興初年,陽武人田智度,十五歲,妖言迷惑眾人,擾亂京索。朝廷因為鄭羲在河南百姓之間很有名望,被州郡長官信任,便派他前去安撫。鄭羲到該地以后,宣示禍福緣由,重加懸賞。十天內(nèi),聚集的民眾紛紛歸去散開。智度奔逃潁川,不久就被擒拿斬殺。李沖受寵,與鄭羲結(jié)為姻親。鄭羲接受過很多賄賂,因為他是李沖的親家,執(zhí)法官員也不彈劾他。酸棗令鄭伯孫、鄄城令董騰、別駕賈德、治中申靈度,都為官廉潔貞正,勤恤百姓,鄭羲都上表稱贊推薦他們,時論也稱贊他的行為。太和十六年去世,朝廷贈帛五百匹,加謚文靈。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言兵事疏晁錯臣聞漢興以來,胡虜數(shù)入邊地,小入則小利,大入則大利。高后時,再入隴西,攻城屠邑,驅(qū)略畜產(chǎn)。其后復入隴西,殺吏卒,大寇盜。竊聞戰(zhàn)勝之威,民氣百倍;敗兵之卒,沒世不復。自高后以來,隴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氣破傷,亡有勝意。今茲隴西之吏,賴社稷之神靈,奉陛下之明詔,和輯士卒,砥礪其節(jié),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有大利。非隴西之民有勇怯,乃將吏之制巧拙異也。故兵法曰:“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由此觀之,安邊境,立功名,在于良將,不可不擇也。臣又聞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夫卑身以事強,小國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敵國之形也;以蠻夷攻蠻夷,中國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藝與中國異。上下山阪,出入溪澗,中國之馬弗與也;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此匈奴之長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輕車突騎,則匈奴之眾易撓亂也;勁弩長戟,射疏及遠,則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堅甲利刃,長短相雜,游弩往來,什伍俱前,則匈奴之兵弗能當也;材官騶發(fā),矢道同的,則匈奴之革笥木薦弗能支也;下馬地斗,劍戟相接,去就相薄,則匈奴之足弗能給也:此中國之長技也。以此觀之,匈奴之長技三,中國之長技五。陛下又興數(shù)十萬之眾,以誅數(shù)萬之匈奴,眾寡之計,以十擊一之術(shù)也。雖然,兵,兇器;戰(zhàn),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仰之間耳。夫以人之死爭勝,跌而不振,則悔之亡及也。帝王之道,出于萬全。今降胡義渠蠻夷之屬來歸誼者,其眾數(shù)千,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即有險阻,以此當之;平地通道,則以輕車材官制之。兩軍相為表里,各用其長技,衡加之以眾,此萬全之術(shù)也。傳曰:“狂夫之言,而明主擇焉。”臣錯愚陋,昧死上狂言,唯陛下財擇。(有刪改)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B.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C.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D.飲食長技與匈奴同/可賜之/堅甲絮衣/勁弓利矢/益以邊郡之良騎/令明將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約將之11.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子向君主分條陳述事情時使用的文書。B.“胡”是古代對北方和東方各族的泛稱,始于戰(zhàn)國后期,稱匈奴族為胡或北胡。C.“什伍”是古代軍隊編制,五人為伍,十人為什;也是戶籍編制,五家為伍,十戶為什。D.“陛下”原指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不能直呼天子,先呼臺下侍者而告。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首先回顧了漢興以來與匈奴作戰(zhàn)勝敗得失的情況,援引古代兵法“有必勝之將,無必勝之民”的說法,突出良將在戰(zhàn)爭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B.文章采用對比的手法論述了呂后時“民氣破傷,無有勝意”,到文帝時“起破傷之民以當乘勝之匈奴,用少擊眾,殺一王、敗其眾而大有利”的形勢轉(zhuǎn)變。C.作者根據(jù)“小大異形,強弱異勢,險易異備”的理論,分析了敵我的優(yōu)劣條件,否定了“以眾攻寡”,提出了對匈奴作戰(zhàn)的一整套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D.作者對于漢興以來抗擊匈奴的歷史十分熟悉,對前代處理匈奴問題的得失成敗也了然于胸,這使得他的論點有著深刻的歷史依據(jù),具有較強的可行性。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險道傾仄,且馳且射,中國之騎弗與也;風雨罷勞,饑渴不困,中國之人弗與也。(2)雖然,兵,兇器;戰(zhàn),危事也。以大為小,以強為弱,在俯仰之間耳。參考答案:10.C

11.B

12.C

13.(1)道路崎嶇不平,能一邊奔馳一邊射箭(能力),中國的騎兵不及他們;經(jīng)風雨而不疲勞,經(jīng)饑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國的士卒不及他們。(2)盡管這樣,兵器(終究)是不祥之物;戰(zhàn)爭(終究)是危險的事情。(戰(zhàn)爭)將大國變成小國,強國變成弱國,(有時)只在俯仰之間罷了?!?0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此類試題解答時,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jié)構(gòu)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爸薄皥约仔跷铩笔请p賓語,排除A項、D項?!耙赃吙ぶ简T”是介賓結(jié)構(gòu)的后置;“能知其習俗和輯其心者”是定語后置,排除B項。句意:他們的飲食和長處與匈奴一樣,可以賜給他們盔甲棉衣、勁弩利箭,用邊郡的良馬增補他們的武裝,讓能夠了解他們習俗團結(jié)他們軍心的明將,依照陛下與之訂立的盟約統(tǒng)領他們。故選C。【11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見的古文化知識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文化常識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歷法、樂律、地理、官職、科舉、姓名、宗法等。這類試題一般不考過于冷僻的內(nèi)容,涉及的大多是科舉、姓名、禮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時知識的積累。B項,“古代對北方和東方各族的泛稱”錯誤。“胡”是古代對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稱,東方少數(shù)民族稱“夷”。故選B。【12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C項,文章第一段提出“擇良將”的意義,強調(diào)用兵之道;接著第二段提出了與匈奴作戰(zhàn)的三套方略,即“以蠻夷攻蠻夷”“以長攻短”“以眾攻寡”,強調(diào)臨戰(zhàn)之術(shù);第三段,以戰(zhàn)爭兇險,戰(zhàn)事多變,君主應該取萬全之道的理念,權(quán)衡形勢,結(jié)合上文的“道”“術(shù)”,提出“萬全之術(shù)”。所以,“以眾攻寡”是作者肯定的臨戰(zhàn)之術(shù),從“衡加之以眾”也可以看出,其為“萬全之術(shù)”的一個方面,并無否定它的意思。故選C?!?3題詳解】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guān)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1)“傾仄”,亦作“傾側(cè)”,指偏斜、傾斜;“且……且……”,一邊……一邊……;“之”,助詞,的;“罷勞”,疲勞、疲憊;“困”,困倦、疲乏;“中國之人”是中國的士卒的意思,古今異義。(2)“雖然”,盡管這樣;“兵”,兵器;“兵,兇器;戰(zhàn),危事也”(判斷句);“以”,介詞,把;“為”,變成、變?yōu)?;“俯仰之間”,形容時間極短?!军c睛】準確翻譯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語境中理解句子。無論何種句子,都不能脫離語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觀點和感情傾向。要做到“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②要注意詞類活用、通假字這些文言現(xiàn)象,對這些文言現(xiàn)象的正確理解和把握,是翻譯好文言文語句的前提。③對句子中難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籠統(tǒng)翻譯的辦法去逃避,而應該前后推導,認真理解。④要善于調(diào)動已學知識進行比較,辨析異同。特別是對一詞多義、古代文化知識的積累,有助于我們把握文言詞語在句子中的具體用法和含義。參考譯文:臣聽聞自漢興以來,匈奴屢次侵入邊地,小規(guī)模的得小利,大規(guī)模的獲大利。呂后專政時再次侵入隴西,攻占城池,屠殺城中百姓,掠奪牲畜等財物。這之后又曾侵入隴西,殺死守城的官吏與士卒,大肆劫掠。臣私下聽說將軍打了勝仗的威風,可以使百姓都有百倍氣勢;而吃了敗仗的士兵,其衰弱的士氣長期都不能恢復。自呂后專政以來,隴西三次被匈奴圍困,百姓氣勢被損傷,沒有了求勝之心。現(xiàn)在隴西的官吏,上依社稷神靈,遵奉陛下圣明的詔命,團結(jié)士卒,磨礪他們的氣節(jié),發(fā)動那些已經(jīng)被損傷了氣勢的百姓來抵擋正乘勝進軍的匈奴,以寡敵眾,斬殺匈奴一王,擊敗其部眾,收獲豐厚的戰(zhàn)利品。這并非隴西的百姓有勇敢和怯懦的分別,而是將領統(tǒng)帥節(jié)制的方法有巧妙和拙劣的分別。所以兵法說:“有必勝利的將領,沒有必勝的百姓。”由此看來,安定邊境,建立功名,在于良將,所以陛下不能不慎重選擇。臣又聽聞小國和大國在軍事上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強國和弱國所面臨的局勢有異,險要與非險要之地的防御也有分別。卑微地侍奉強國,這是小國的表現(xiàn);聯(lián)合小國來攻打大國,這是均勢國家的表現(xiàn);用蠻夷來攻打蠻夷,這是中國的表現(xiàn)?,F(xiàn)在匈奴的地形和技藝都與中國不同。上下山坡,出入溪澗,中國馬匹的能力不如他們;道路崎嶇不平,能一邊奔馳一邊射箭(的能力),中國的騎兵不及他們;經(jīng)風雨而不疲勞,經(jīng)饑渴而不受困(的能力),中國的士卒不及他們。這是匈奴擅長的地方。如果在平原上,地勢平坦,以輕車突騎攻擊,那么匈奴就容易被撓亂陣腳;用射程極遠的勁弩長戟攻擊,那么以匈奴人的弓箭射程,便不能抵御;士卒披堅甲執(zhí)利刃,攻擊以長兵器短兵互相交錯配合,再以四處游擊的弩兵往來掩護,成什伍編制一齊向前沖陣,那么匈奴的士兵不能抵擋;能用強弩的騎射之官卒,張弓向同一目標齊射,那么匈奴的皮甲木盾牌就不能支撐防御了;至于下馬格斗,劍戟相交,攻擊行動力求迫近對方,那么匈奴人的腳下速度就不能支撐這樣的戰(zhàn)斗了。這是中國擅長的地方。由此看來,匈奴的長處有三個,中國的長處有五個。陛下又興兵數(shù)十萬,用來誅討僅數(shù)萬的匈奴,眾寡懸殊,這用的是以十擊一的方法。盡管這樣,兵器(終究)是不祥之物;戰(zhàn)爭(終究)是危險的事情。(戰(zhàn)爭)將大國變成小國,強國變成弱國,(有時)只在俯仰之間罷了。所以,用人海戰(zhàn)術(shù)爭勝,一旦失敗,難以再振作起來,便追悔莫及。帝王選擇的方法,當出自萬全之策?,F(xiàn)在義渠之類的蠻夷之族投降漢朝的有數(shù)千人,他們的飲食和長處與匈奴一樣,可以賜給他們盔甲棉衣、勁弩利箭,用邊郡的良馬增補他們的武裝,讓能夠了解他們習俗團結(jié)他們軍心的明將,依照陛下與之訂立的盟約統(tǒng)領他們。如果地勢險要嶺嶇,就用他們來抵擋匈奴;如果地勢平坦道路暢通,就用我朝的輕車武卒來制服他們。兩軍互相輔佐、依存,各自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加上權(quán)衡比較實力則我方軍士數(shù)量眾多,這是萬無一失的方法?!妒酚洝穫餮?“狂妄之人的言語,圣明的君主也會于其對錯有所選擇?!蔽谊隋e愚昧鄙陋,冒死進狂妄之言,希望陛下能裁奪擇用。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共4題)7.根據(jù)下列材料,寫一句話評論。要求緊扣話題、語句完整。國家旅游局近日表示,2017年,全國所有5A級旅游景區(qū)應配備“第三衛(wèi)生間”。第三衛(wèi)生間是除男廁和女廁之外的特殊功能間,能解決一家人出游時不同性別的人需要幫助的問題,如女兒協(xié)助老父親、母親協(xié)助小兒子等,母嬰、殘疾人也可以使用。一句話評論:

參考答案:示例:“第三衛(wèi)生間”體現(xiàn)人文關(guān)懷、提升幸福指數(shù)。試題分析:這是一道壓縮語段的題目,壓縮語段有擬寫新聞標題(或一句話新聞)、提取關(guān)鍵詞、概括并評價材料的內(nèi)容、下定義等幾種類型。概括材料的內(nèi)容要區(qū)分材料的文體特征,注意有新聞類、敘述類、說明類、議論類和寓言類,新聞類注意提取新聞的要素時間、地點、事件、原因、結(jié)果,然后根據(jù)材料的性質(zhì)確定重點,重點注意新聞中的導語;敘述類注意事件的過程;說明類注意提取物件的組成、作用,議論類注意提取論點,寓言類注意虛構(gòu)的內(nèi)容對應的生活中的真實現(xiàn)象。此題屬于“概括并評價材料的內(nèi)容”類試題,要找到中心“第三衛(wèi)生間”,弄清楚第三衛(wèi)生間的功效。8.下列各句中加橫線成語的使用,全都正確的一項是(

)(3分)①著名歌唱家劉歡演唱的蜀軍為諸葛武侯舉哀時響起的那首《贊諸葛》真是長歌當哭,如泣如訴,讓人潸然淚下。②對舊城區(qū)的街道進行改造,政府相關(guān)部門必須求田問舍,廣泛聽取群眾的意見,努力優(yōu)化。③圖窮匕見,這個一向以友好鄰邦來標榜的霸權(quán)主義者,終于撕去了“友誼”的面紗,赤裸裸地進行軍事交涉了。④自春運火車票開賣以來,前往火車站售票大廳購買返鄉(xiāng)火車票的人不絕如縷,售票口時而出現(xiàn)“長龍”。⑤外國媒體臆測解放軍新戰(zhàn)機隱身性堪比美國的F22“猛禽”戰(zhàn)機,其實這些不經(jīng)之談是為了繼續(xù)鼓吹“中國軍事威脅論”。⑥在迷人的天山牧場“游目騁懷”,我看到落日的余暉與碧綠的草原互相輝映,宛若一幅燦爛的油畫。A.①②④B.③⑤⑥C.①③⑤D.②④⑥參考答案:B考點:正確使用詞語(包括熟語)。能力層級為表達運用E。9.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天鵝悠閑自在、無拘無束,它時而在水上遨游,

,它似乎是很喜歡接近人的,只要它覺得我們不會傷害它。①時而沿著水邊,②回到有人的地方,③時而到岸旁嬉戲,④享受著與人相處的樂趣,⑤時而離開它的幽居,⑥藏到燈芯草叢中。A.③①⑥⑤②④ B.①④⑤⑥③② C.①②③⑥⑤④ D.③②①④⑤⑥參考答案:A【考點】排列句子順序?!痉治觥孔鞔鸫祟}主要運用排除法,在通讀語段的基礎上,了解語段的主要內(nèi)容,根據(jù)結(jié)構(gòu)、語意關(guān)系(邏輯順序、時間順序、空間順序等)以及語段中的一些提示性詞語(如:關(guān)聯(lián)詞、代詞等)判斷先后順序?!窘獯稹客ㄗx語段,我們可以先將六個句子分組:②和④都含有“人”,應該分在一組,仔細比較,會發(fā)現(xiàn)②④句是緊承⑤的,因此②④⑤分為一組;是①⑥分為一組,還是③⑥分為一組,需要仔細考察邏輯關(guān)系,燈芯草是長在水邊的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因此應該把①⑥分成一組;③單獨為一組。再考慮語境,文段的最后“它似乎是很喜歡接近人的”,句中也提到了“人‘,因此②④⑤應在最后,從而排除B、C、D,選A.通讀排列后的句子,符合語感和句子的內(nèi)部邏輯關(guān)系。故選A10.閱讀下面一段話,然后回答問題。(5分)有一天晚上將近11點,某大學一位副校長還在教室上課,教室管理員以“鎖門時間已過”為由,在門口大聲催促“鎖門了”。該副校長得知對方身份和來意后說:“教學重要還是鎖門重要?”“我可以明天就讓你走人。”此事在學生及網(wǎng)民中引發(fā)爭議。根據(jù)校方規(guī)定,老師上課時間到晚9時30分結(jié)束,教學樓關(guān)閉時間為晚上10時30分。請你選擇事件一方的行為進行簡要評論,并為他擬寫一句在當時的情境下得體的話。答:簡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