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題專練100題)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版)_第1頁
(選擇題專練100題)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版)_第2頁
(選擇題專練100題)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版)_第3頁
(選擇題專練100題)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版)_第4頁
(選擇題專練100題)第二單元 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2024學年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關系發(fā)展和社會變化答案速記12345678910CCBBCCABDC11121314151617181920DBDBCDAACC21222324252627282930BBABBADAAD31323334353637383940ABCDCDACAA41424344454647484950CABABABADA51525354555657585960CBDDCACDDA61626364656667686970BAABCCCCAD71727374757677787980BDCCCBBACD81828384858687888990CBBADDACBB919293949596979899100ABBCCCDDAC1.C【詳解】根據題干詩歌中的“陳橋驛站披旒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后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fā)動兵變,建立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C項正確;隋文帝是隋朝皇帝,排除A項;唐太宗是唐朝皇帝,排除B項;宋真宗是宋朝皇帝,但與“陳橋驛站披旒冕”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2.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為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xiàn),宋朝重文輕武,武將受到多方面的牽制,帶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嚴重束縛了統(tǒng)軍的指揮權,致使其在與遼、西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的戰(zhàn)爭中敗多勝少,C項正確;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排除A項;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B項;重農抑商政策在宋朝以前就已經出現(xiàn),排除D項。故選C項。3.B【詳解】據材料中國古代“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表”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即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隋唐時期的科舉制。由于科舉制的實施,導致“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提高”,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B項正確;材料主旨是“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未涉及官員的素質提高,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官員錄取標準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主旨是“入仕群體中寒門子弟所占比例變化”,未涉及其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4.B【詳解】從“從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個朝代建都或遷都于河南,中國八大古都中河南就有四個”可知,中國歷史上的八大古都中河南就占據了四個,這說明河南歷史底蘊深厚,B項正確;題干材料表明的是河南的歷史底蘊,并未對中華文明的傳承進行敘述,無法表明中華文明一脈相承,排除A項;中國有八大古都,河南占據四個,其余四個并不在河南,這無法說明中原文化皆源于豫,排除C項;題干材料并沒有對古都的建筑情況進行介紹,無法表明古都建筑世界聞名,排除D項。故選B項。5.C【詳解】根據所學解讀圖片可知,當鐘擺向右搖擺時指針偏向了文官,這說明文官的權力遠遠超過了武將,這反映了北宋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C項正確;秦朝設置御史大夫是為了監(jiān)察地方官員和豪強,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分化了相權,加強了皇權,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明朝廢除丞相制度進一步強化了皇權,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6.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為進士出身,無一人出身武臣;南宋共有宰相62人,其中51人出身科舉”可知,宰相是關鍵官職,在宋朝,這一關鍵官職多出身文人,這體現(xiàn)出,宋代采取重文輕武政策,C項正確;宋朝分化了宰相的權力,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宰相多出身文人,不能體現(xiàn)文臣統(tǒng)兵格局,排除B項;D項說法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C項。7.A【詳解】由材料“收鄉(xiāng)長、鎮(zhèn)將之權悉歸于縣,收縣之權悉歸于州,收州之權悉歸于監(jiān)司,收監(jiān)司之權悉歸于朝廷?!笨芍?,材料反映了宋朝收地方之權盡歸中央,從而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A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封建官僚制度建設,排除B項;題干和結束了分裂割據的局面無關,排除C項;分權制衡不符合宋代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8.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注重文教事業(yè),改革和發(fā)展了科舉制,對宋朝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yǎng)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fā)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B項正確;題干材料說明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yǎng),不能說明避免了統(tǒng)治危機的出現(xiàn)、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阻礙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進步,排除ACD項。故選B項。9.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北宋統(tǒng)治者實行重文輕武的統(tǒng)治政策,“做人莫作軍,做鐵莫作針”表明宋朝軍人地位的低下,也就是重文輕武政策的表現(xiàn),D項正確;“無人不沽酒,何處不聞樂”意思是,沒有人不買酒,沒有地方聽不見音樂聲,詩人在詩中描繪了唐朝長安城百花盛開和百姓在城中娛樂的景象,排除A項;“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反映了“岳家軍”紀律嚴明,與重文輕武政策無關,排除B項;“文臣不愛錢,武將不惜死”是抗金名將岳飛的話,意思是文官廉潔奉公,武將不怕犧牲,與宋朝治國政策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0.C【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北宋到宋神宗時,財政出現(xiàn)虧空,于是,任用王安石變法,解決了一部分財政問題,C項正確;北宋重視科舉考試,沒有減少科舉取士名額,排除A項;北宋沒有消減禁軍數量,排除B項;發(fā)動遼和西夏的戰(zhàn)爭,是造成財政虧空的原因之一,排除D項。故選C項。11.D【詳解】由材料信息“11世紀”“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可知,這一改革被稱為王安石變法,D項正確;管仲改革是在春秋時期,排除A項;商鞅變法是在戰(zhàn)國時期,排除B項;孝文帝改革是在北魏時期,排除C項。故選D項。12.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七月行均輸法。九月行青苗法。閏十一月行農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舉。十月行募役法”可以看出材料認為王安石在很短的時間內實行了多項措施,變法操之過急,B項正確;觸犯了大貴族大官僚的利益、變法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也是王安石變法失敗的原因,但與題意不符,排除AD項;王安石變法開始是得到宋神宗的支持的,C項表述有誤,排除C項。故選B項。13.D【詳解】據題干“本朝鑒五代藩鎮(zhèn)之弊,遂盡奪藩鎮(zhèn)之權。兵也收了,財也收了,賞罰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可知,朱熹認為在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盡奪藩鎮(zhèn)之權”使地方州郡貧弱,存在一定的弊端,D項正確;根本上杜絕過于絕對,排除A項;題干信息未涉及統(tǒng)治者注重吸取歷史教訓,排除B項;州郡財賦由中央掌握加強集權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4.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yǎng)賢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興慶,B項正確;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都城上京臨潢府,與題干信息“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yǎng)賢務…”沒有聯(lián)系,排除A項;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都城會寧,與題干信息“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yǎng)賢務…”沒有聯(lián)系,排除C項;1206年,鐵木真統(tǒng)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權(蒙古國),他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與題干信息“西夏聲明文物,誠不能與宋相匹,然觀其制國書、厘官制、定新律、興漢學、立養(yǎng)賢務…”沒有聯(lián)系,排除D項。故選B項。15.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仿效唐宋制度,訂立官制,還模仿漢字創(chuàng)制了‘方塊文字’,命人翻譯了大量的漢族書籍,對俘虜到的漢人一律重用”可知,西夏統(tǒng)治者重視學習漢族文化,表明少數民族學習先進的中原文化,使西夏的社會生產有所發(fā)展,C項正確;澶淵之盟是遼(契丹政權)和北宋之間的和議,排除A項;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有戰(zhàn)有和,排除B項;題干沒有提及生活方式,排除D項。故選C項。16.D【詳解】據所學可知,與北宋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是西夏和遼,D項正確,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與南宋對峙的少數民族政權為西夏和金,排除A項;B項沒有表明是北宋還是南宋,排除B項。故選D項。17.A【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阿保機就是遼太祖,A項正確;元昊是黨項族首領,建立西夏,排除B項;阿骨打是女真族首領,建立金國,排除C項;趙構建立南宋,都城臨安,排除D項。故選A項。18.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通過澶淵之盟以有限的代價獲得了持久的和平,契丹也獲得了穩(wěn)定的額外收入,A項正確;宋夏和約是與黨項族,而非契丹族,排除B項;北宋滅亡、宋金和議都是宋朝與女真族的關系,排除CD項。故選A項。19.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澶淵之盟’對雙方來說都有收獲,遼得到了財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領土。尤其是,條約簽訂之后達到了實現(xiàn)長久和平的目的”,可知材料所述為“澶淵之盟”訂立的影響,C項正確;“澶淵之盟”訂立的背景,是北宋和遼國沖突不斷,雙方戰(zhàn)爭長達二十五年,1004年,宋真宗統(tǒng)治時,寇準力主宋真宗親征,澶州之戰(zhàn)宋軍擊退遼軍。1005年,戰(zhàn)后雙方訂立盟約,與題干信息“‘澶淵之盟’對雙方來說都有收獲,遼得到了財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領土。尤其是,條約簽訂之后達到了實現(xiàn)長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A項;“澶淵之盟”訂立的過程,是指1005年,戰(zhàn)后雙方訂立盟約,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史稱為“澶淵之盟”,與題干信息“‘澶淵之盟’對雙方來說都有收獲,遼得到了財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領土。尤其是,條約簽訂之后達到了實現(xiàn)長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B項;“澶淵之盟”訂立的內容是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給遼歲幣,與題干信息“‘澶淵之盟’對雙方來說都有收獲,遼得到了財物,宋也收回了一部分領土。尤其是,條約簽訂之后達到了實現(xiàn)長久和平的目的”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0.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大契丹皇帝就是遼的皇帝,與題干材料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宋遼盟約,由于盟約的地點在澶州,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根據題意,C項正確;宋夏和約,西夏是黨項族建立的,排除A項;宋金和議,女真族建立的金,是南宋和金之間的和議,排除B項;靖康之變,是金滅北宋,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1.B【詳解】根據題干“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只令三司差人送至雄州交割。”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宋真宗時(1004年),遼大舉進攻北宋,宰相寇準力勸宋真宗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第二年遼宋議和,遼朝退兵,宋朝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和平局面,B項正確;宋夏和約,是宋和黨項族政權西夏的和約,排除A項;遼與南宋不并立,沒有和約,排除C項;南宋與金盟約,是南宋和女真族政權金的和約,排除D項。故選B項。22.B【詳解】根據圖片中的時間“1142”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是南宋時期,而南宋向金稱臣,每年提供歲幣,雙方以淮水至大散關一線劃定分界線,①是金,②是西夏,③是南宋,④是吐蕃,B項正確;南宋與吐蕃和同為一家是唐朝時期,排除A項;②西夏是蒙古消滅的,排除C項;遼與北宋簽訂《澶淵之盟》,約為兄弟之國,排除D項。故選B項。23.A【詳解】根據“遼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所接受的教育,是中國(中原)傳統(tǒng)的典籍。從他們的著作看,水平也不低下。遼與西夏各自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借用漢字部首來書寫拼音文字,遼文(契丹文)還有大字、小字兩種文字,各有特定用途”并結合所學可知,遼和西夏的知識分子接受中國(中原)傳統(tǒng)的典籍的教育,并借鑒漢字各自創(chuàng)造了自己的文字,反映了這一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交融,A項正確;B項“高度完備”、C項“高度發(fā)展”程度表述不準確,從題干材料中無法直接說明,排除BC項;材料沒有涉及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排除D項。故選A項。24.B【詳解】依據課本所學,宋遼政權并立時期,西北地區(qū)的黨項族勢力崛起。1038年11月10日黨項首領元昊自立為帝,脫離宋朝,國號“大夏”,亦稱西夏,定都興慶府,B項正確;契丹族首領阿保機建立契丹國有時也稱遼,排除A項;元昊不屬于突厥族,排除C項;女真族建立的是金國,排除D項。故選B項。25.B【詳解】根據題干圖片和所學可知,少數民族的貨幣樣式和漢族政權的樣式相同,反映了少數民族接受了漢族的文化影響,反映的是民族交融的加強,B項正確;題干材料中的貨幣材質為銅。排除A項;題干材料主要體現(xiàn)民族交融,未體現(xiàn)抑商政策的演變,排除C項;題干材料主要體現(xiàn)民族交融,未涉及中外文化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26.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916年遼建立,女真族的阿骨打在1115年建立金,1125年遼被金所滅;北宋建立于960年,1127年被金所滅;西夏建立于1038年,1227年亡于蒙古政權;北宋時期與其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西夏、遼、金,A項正確;北宋時期與其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有西夏、遼、金,B項不完整,排除B項;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權,北宋1127年被金所滅,蒙古不是與北宋并立的少數民族政權,CD項都包含蒙古,排除CD項。故選A項。27.D【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初,女真族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起來,并統(tǒng)一了女真各部,完顏阿骨打繼任女真首領后,繼續(xù)領導抗遼斗爭,勢力不斷壯大,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D項正確;10世紀,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契丹人多次更改國號,有時稱契丹,有時稱遼,排除A項;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發(fā)動兵變,建立宋朝,排除B項;11世紀前期,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皇帝,定都興慶府,史稱西夏,排除C項。故選D項。28.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靖康’是宋欽宗的年號,丘處機此舉是讓孩子們勿忘國恥”,可知這指的是靖康之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公元1127年,金軍攻陷北宋的都城東京,擄走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后妃、宗室、大臣等3000多人,于是北宋滅亡,歷史上稱這一變故為“靖康之變”。因此丘處機所說“國恥”是指金滅北宋,A項正確;916年遼建立,1125年被金所滅,可知金滅遼與靖康之變不符,排除B項;1227年蒙古滅西夏,與靖康之變不符,排除C項;1234年蒙古滅金,與靖康之變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9.A【詳解】由材料“在與金軍的交戰(zhàn)中,北宋的軍隊常常是不戰(zhàn)而敗?!薄澳铣芍^無人矣,若有一二千人守河,吾輩豈能渡哉!”可知,這反映出北宋失敗滅亡的原因之一是軍事無能,北宋軍事羸弱,不戰(zhàn)而逃,無心抵擋進軍的進攻,A項正確;政治腐敗不是材料強調的重點,排除B項;題干沒有涉及經濟衰敗和武器落后,排除CD項。故選A項。30.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政權,后定都會寧,1127年,金滅北宋后,趙構逃往南方建立南宋。南宋建立之后,金軍不斷南下進攻,南宋軍民抗金,D項正確;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稱皇帝,建立契丹政權,定都上京,后來改國號為遼,1125年被金所滅,與陸游的時代(1125——1210)不相符合,排除A項;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定都興慶,史稱西夏,與北宋并立,陸游的時代(1125——1210)是南宋,南宋主要抗金,排除B項;鮮卑族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排除C項。故選D項。31.A【詳解】根據題干“電影的熱度再次引發(fā)了紀念岳飛的熱潮”和所學知識可知,宋金戰(zhàn)爭中,岳飛抗金,維護了人民利益,他受到人民愛戴,A項正確;戚繼光是平定東南沿海的倭患的民族英雄,排除B項;方臘起義沉重打擊了宋王朝的腐朽統(tǒng)治,排除C項;1005年簽訂“澶淵之盟”,岳飛還沒出生,不可能參與,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A項。32.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描寫的是秦漢時期抗擊匈奴的戰(zhàn)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描寫的是南宋時期抗擊女真族的戰(zhàn)爭,B項正確;《滿江紅》中的“胡”是指女真,排除A項;《出塞》中的“胡”是指匈奴,排除B項;《出塞》中的“胡”是指匈奴,《滿江紅》中的“胡”是指女真,排除D項。故選B項。33.C【詳解】根據題意中的關鍵字,岳王廟、風波亭可知這里的臣子是抗金英雄岳飛,其主要貢獻有郾城大捷,C項正確;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國的盟約,岳飛是南宋人,排除A項;宋夏議和發(fā)生在北宋時期,岳飛南宋人,排除B項;澶州之戰(zhàn)交戰(zhàn)雙方北宋和遼軍,岳飛南宋人,排除D項。故選C項。34.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兒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可知這首詩出自宋代詩人林升創(chuàng)作的《題臨安邸》,白話文意思是青山無盡樓閣連綿望不見頭,西湖上的歌舞幾時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風吹得貴人如醉,簡直是把杭州當成了那汴州。表現(xiàn)出詩人對南宋統(tǒng)治者一味言和、不思進取、茍且偏安的憤慨。因此詩中“把杭州作汴州”的是茍且偷安的南宋統(tǒng)治者,D項正確;金于1127年南下滅北宋,與詩中“把杭州作汴州”沒有聯(lián)系,排除A項;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的北宋統(tǒng)治者,與趙匡胤建立宋朝相關,與詩中“把杭州作汴州”沒有聯(lián)系,排除B項;被金和北宋共同夾擊的遼國人,與詩中“把杭州作汴州”沒有聯(lián)系,排除C項。故選D項。35.C【詳解】根據材料“北宋和遼之間戰(zhàn)爭持續(xù)40余年,而和平維持100多年;北宋和西夏之間大規(guī)模戰(zhàn)爭不過10年,和平也持續(xù)100多年;”結合所學可知,北宋與遼、西夏之間時戰(zhàn)時和,而和平的時間長,民族之間以和為主;根據材料“南宋和金之間打了大約14年的仗,和平持續(xù)了近100年。”結合所學可知,南宋與金之間,時戰(zhàn)時和,而和平是時代的主流。依據以上所述,題干材料表明兩宋時期和平依然是時代主流,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漢族政權間的混戰(zhàn),排除A項;材料不能體現(xiàn)統(tǒng)一的主流,排除B項;王朝并立且政權對峙,不是題干材料表達的主旨,排除D項。故選C項。36.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蘇湖熟、天下足”說明長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帶成為重要的糧倉,這也說明了宋朝時,南方農業(yè)的發(fā)展,經濟重心實現(xiàn)了南移,D項正確;廣州港聞名世界屬于對外貿易發(fā)展的表現(xiàn),不是南宋時期江南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的標志,排除A項;“江南地區(qū)成為制瓷業(yè)中心”反映了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最早的紙幣反映了商業(yè)的繁榮,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37.A【詳解】分析題干的“宋朝的全國總人口突破了一億,大體是盛唐的兩倍。宋朝的糧食畝產量特別是長江流域的畝產量達到了兩至三石,也基本是唐代的兩倍多?!笨芍?,與唐朝相比,宋朝的全國總人口和糧食畝產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反映出宋朝時生產力有顯著進步,A項正確;唐宋的經濟部門僅限于農業(yè)的說法錯誤,唐宋的經濟部門還包括手工業(yè)、商業(yè),排除B項;唐朝的開元盛世是虛假繁榮表述不正確,排除C項;宋朝糧食增幅低于人口增長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xiàn),排除D項。故選A項。38.C【詳解】根據題干圖片耬車、翻車、曲轅犁、秧馬可知都是農業(yè)生產工具,體現(xiàn)了農業(yè)技術的進步,C項正確;翻車是灌溉工具,排除A項;耬車、曲轅犁、秧馬與灌溉無關,排除B項;圖片反映的農業(yè)生產工具,與國家統(tǒng)一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39.A【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最早的原始瓷器‘商代瓷尊’、最早的彩釉瓷器‘黃釉綠彩四系罐’、最早的白瓷器、第一個唐三彩遺址都出土于河南”可知,這反映了出土于河南的中原陶瓷,歷史悠久,A項正確;“彩陶瓷器,皆出中原”說法太絕對,排除B項;題干體現(xiàn)的是陶瓷藝術,不是繪畫藝術,排除C項;題干體現(xiàn)的是陶瓷藝術,“華夏藝術,文明之源”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40.A【詳解】根據材料“下圖為1974年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木船,有13個水密隔艙。它的出土證實了我國古代文獻對此技術記載的真實性”可知,1974年出土了有13個水密隔艙的南宋木船,印證我國古代文獻對此技術的記載,說明文物考古是實證歷史的有力手段,A項正確;中國古代文獻記載是并不一定是完全真實可信的,本項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沒有被考古證實的文獻記載都不可信,本項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考古發(fā)現(xiàn)只能用于證實歷史記載是否真實”的說法絕對化,排除D項。故選A項。41.C【詳解】根據題干“(宋代中國)現(xiàn)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fā)展的茶鹽企業(yè)非常獨特……”可知,宋朝時期,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都十分發(fā)達,說明宋朝商品經濟非?;钴S,C項正確;題干信息未涉及銀企之間票據流通頻繁,排除A項;題干信息不能說明宋代茶鹽企業(yè)也采取現(xiàn)代管理制度,排除B項;“中國早在宋代已經進入現(xiàn)代化行列”表述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42.A【詳解】根據題干“宋代黃河、長江及運河沿岸興起了很多商業(yè)城市,城市中的店鋪不斷增加;北宋前期,四川地區(qū)出現(xiàn)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可知,商業(yè)城市興起、店鋪增加、紙幣出現(xiàn)是商業(yè)繁榮的具體表現(xiàn),A項正確;活字印刷術的發(fā)明、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D項;行省制度的設立在元朝時期,排除C項。故選A項。43.B【詳解】據材料“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辈⒔Y合所學可知宋代商業(yè)出現(xiàn)了早市和夜市,B項正確;材料涉及市的時間,不涉及場所,排除A項;材料與城市人口無關,排除C項;材料不涉及市的經營范圍,排除D項。故選B項。44.A【詳解】根據材料“兩宋市舶司收入”結合所學可知,市舶司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因此圖示反映的是兩宋時期海外貿易的發(fā)展,A項正確;紙幣的大量發(fā)行與市舶司收入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經濟發(fā)展,與地方權力無關,排除C項;商標廣告的出現(xiàn)體現(xiàn)的是宋代商業(yè)的發(fā)展,不能反映市舶司的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A項。45.B【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B項正確;廣州十三行是清代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是清政府指定專營對外貿易的壟斷機構,排除A項;元朝時中央政府設置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臺灣地區(qū),排除C項;坊市制度將商業(yè)區(qū)和居住區(qū)分開,居住區(qū)內禁止經商,排除D項。故選B項。46.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由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興盛、造船業(yè)和航海技術發(fā)達、政府的鼓勵等原因,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A項正確;開封不是沿海城市,排除B項;臨安為南宋都城,排除C項;洛陽不是沿海城市,排除D項。故選A項。47.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那時,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對外貿易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重要地位。因此,宋代市舶司的職權是管理海外貿易,B項正確;宋朝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利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排除A項;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排除C項;協(xié)調民族關系與市舶司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8.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貨幣能夠頻繁被使用是因為商品經濟的繁榮,A項正確;中國科技和貨幣的使用無關,排除B項;小農經濟是封建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與貨幣的發(fā)展無關,排除C項;民族間的交往有利于促進民族融合,與貨幣的產生與發(fā)展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49.D【詳解】根據示意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南宋時,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了南方,這使得南方的經濟發(fā)展迅猛,超越了北方,D項正確;商周時期經濟中心在河南、陜西一帶,不在南方,排除A項;魏晉時期時期,經濟中心在關中和中原地區(qū)及淮河流域,但長江流域的經濟重要性已與之接近,經濟中心開始南移,排除B項;唐朝時期南方經濟迅速發(fā)展,南北幾無差距,排除C項。故選D項。50.A【詳解】據表格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表格內容反映出唐朝到南宋,大量北方人口遷往南方,造成我國南方人口數量呈上升趨勢。經濟重心的南移與南北方的戶口變化有密切的關系,表格能夠反映出我國古代經濟發(fā)展的趨勢是經濟重心的南移。A項符合題意,A項正確。表格中人口的變化給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側重考查經濟重心南移,未涉及政治統(tǒng)治開明、商品經濟發(fā)展、民族交融加強等相關知識點,排除BCD項。故選A項。51.C【詳解】根據題干信息“西漢初年……黃河流域的人口大致是長江流域的三倍不止;唐天寶年間……黃河流域人口多于長江流域不足兩倍;北宋……長江流域的人口數量完成了逆襲,竟然是黃河流域的1.6倍之多”可知,材料內容反映出南方人口占比逐漸超過北方,這主要與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有關,C項正確;北方戰(zhàn)亂不斷是人口南遷的主要原因,南方戰(zhàn)亂不斷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在中國古代國家沒有推行人口南遷的政策,排除B項;在唐朝時期市民階層還沒有興起,所以說市民階層的發(fā)展不是人口變化的原因,排除D項。故選C項。52.B【詳解】根據材料“土宜桑桑柘,繭絲織紋纖麗者,窮于天下”“平原沃土,桑柘甚盛”“巢車之聲,連(屋)相聞”可知,反映的是宋朝時期,南方適宜農桑種植,桑柘種植廣泛,養(yǎng)蠶繅絲的人眾多,絲織品優(yōu)良,說明了當時南方絲織生產發(fā)達,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涉及糧食生產情況,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商業(yè)貿易情況,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科學技術成就情況,排除D項。故選B項。53.D【詳解】根據題干“從唐朝中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到南宋時最后完成”和所學知識可知,北方人的南遷,給江南地區(qū)輸送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來了中原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從而使自然條件優(yōu)越的江南地區(qū)得到開發(fā),經濟迅速發(fā)展,江南地區(qū),不像北方那樣戰(zhàn)亂不休,社會比較安定,D項正確;從唐朝中期到北宋時政治重心還在北方,ABC項組合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54.D【詳解】依據材料“一代天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代天驕”成吉思汗是中國歷史上的杰出人物,與他相關的史實是統(tǒng)一蒙古,鐵木真完成蒙古統(tǒng)一大業(yè),結束了蒙古草原長期混戰(zhàn)的局面,1206年,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被尊為“成吉思汗”,D項正確;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政權,排除A項;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排除B項;黨項族元昊建立西夏,排除C項。故選D項。55.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草原后,建立蒙古政權,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C項正確;“澶淵之盟”發(fā)生在北宋與遼國之間,排除A項;女真族崛起的領導者是耶律阿骨打,排除B項;雅克薩之戰(zhàn)發(fā)生在清朝和沙俄之間,排除D項。故選C項。56.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1206年,鐵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統(tǒng)一,建立蒙古政權,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A項正確;建立元朝,統(tǒng)一全國的是忽必烈,排除BC項;滅南宋的是忽必烈,排除D項。故選A項。57.C【詳解】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元朝建立。1368年,元朝被明朝所滅。故中④對應的朝代是元朝,C項正確;唐朝從618年到907年,排除A項;宋朝從960年到1276年,排除B項;明朝從1?368年到1644年,排除D項。故選C項。58.D【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出自岳飛《滿江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過零丁洋》,D項正確;辛棄疾是南宋詞人,與詩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沒有聯(lián)系,排除A項;陸秀夫是南宋末抗元大臣,與詩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沒有聯(lián)系,排除B項;寇準,是北宋宰相、政治家、詩人,與詩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沒有聯(lián)系,排除C項。故選D項。59.D【詳解】根據題干圖示可以看出,遼宋夏金元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相互爭斗,政權更迭頻繁,最后元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D項正確;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建立形成于秦漢時期,排除A項;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B項;繁榮與開放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C項。故選D項。60.A【詳解】依據題干“它們仍然是進步的戰(zhàn)爭?!笨芍袑幍挠^點強調了歷史上某些戰(zhàn)爭的進步性,結合所學知識,元滅南宋雖然給南宋人民帶來了災難和痛苦,但是結束了兩宋以來民族政權長期并立的局面,完成了全國統(tǒng)一,從長遠來看,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fā)展,符合歷史的進步潮流,A項正確;金與南宋之戰(zhàn)、遼與北宋之戰(zhàn)、遼與金之戰(zhàn),都屬于兩宋時期民族政權之間的紛爭,雖然民族政權之間的和平相處是主流,但是這些戰(zhàn)爭終究沒有能夠實現(xiàn)全國統(tǒng)一,而是維持民族政權并立的局面,因此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選A項。61.B【詳解】根據題干“南宋末年一直堅守襄陽(今湖北)抵御外族進攻”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末年抵抗的是元朝的進攻。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國的統(tǒng)一。當時元朝的統(tǒng)治是忽必烈,B項正確;耶律阿保機是遼的建立者,排除A項;元昊是西夏的建立者,排除C項;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權,排除D項。故選B項。62.A【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朝代的順序,漢和兩晉之間是三國時期,唐朝之前是隋朝,明朝之前是元朝,A項正確;東漢也屬于漢的范疇,排除BD項;五代在唐之后,排除C項。故選A項。63.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隋文帝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唐玄宗發(fā)展經濟、改革稅制;忽必烈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方法,逐步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焙退鶎W知識可知,不同時期的封建統(tǒng)治者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tǒng)治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其共同目的是為了保證國家長治久安,A項正確;促進國家經濟的發(fā)展與“忽必烈參照中原歷代王朝的統(tǒng)治方法”不符,排除B項;“隋文帝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沒有體現(xiàn)材料反映的是彰顯皇帝至高無上,排除C項;營造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不是材料帝王采取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A項。64.B【詳解】從材料中幾個政權并立的現(xiàn)狀再到最后元朝統(tǒng)一可得出,宋元時期的特征是民族政權由并立到統(tǒng)一,B項正確;繁榮與開放是隋唐時期,排除A項;材料體現(xiàn)的是民族政權并立到統(tǒng)一,看不出經濟重心南移和民族交融,排除CD項。故選B項。65.C【詳解】依據題干“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建立后,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的軍隊;設御史臺負責監(jiān)察事務,C項正確;元朝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排除AD項;太尉是中國古代中央掌管軍事的最高官員,排除B項。故選C項。66.C【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中央設中書省,把今山東、山西和河北稱作“腹里”,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其他地區(qū)設置了10個行省,在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這一行政區(qū)劃和管理制度,被稱為“行省制度”,從此,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qū)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在歷史上影響深遠,C項正確;西周實行分封制,排除A項;郡縣制是中國古代分封制度之后出現(xiàn)的以郡統(tǒng)縣的兩級地方管理行政制度,是秦朝正式實施的,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科舉制是隋朝創(chuàng)立的選官制度,排除D項。故選C項。67.C【詳解】根據題干“‘大都’‘陜西行省’‘湖廣行省’等字樣”并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是元朝疆域圖。元朝的疆域比以前任何朝代都遼闊。為對全國實行有效的統(tǒng)治。元朝在中央設立中書省,作為全國的最高行政機構,管轄大都及附近地區(qū);其它地方設立行中書省,簡稱“行省”,由中央派官吏管理。我國省級行政區(qū)的設立,始于元朝,C項正確;秦朝對地方管理實行郡縣制,還沒出現(xiàn)行省,與題干描述不符,排除A項;唐朝、宋朝時期沒出現(xiàn)行省制度,排除BD項。故選C項。68.C【詳解】根據材料可知,元朝建立了遍布全國的驛站體系,重新開鑿大運河,這有利于加強地區(qū)之間的聯(lián)系,促進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C項正確;材料未將元朝人工運河修建技術與世界各國進行對比,不能得出“領先世界”的結論,排除A項;材料不能說明陸路運輸是主要交通形式,排除B項;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材料涉及全國各地,不能體現(xiàn)南方經濟的發(fā)展,排除D項。故選C項。69.A【詳解】根據材料“元朝設置的這一管理機構……它還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及所學知識,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A項正確;1684年,清朝康熙時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排除B項;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統(tǒng)轄西藏地區(qū),排除C項;臺灣建省于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排除D項。故選A項。70.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qū)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qū)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tǒng)轄。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西藏歸屬中央政府,D項正確;在新疆設立北庭都元帥府,在臺灣設立澎湖巡檢司,在云南設立云南行省,排除ABC項。故選D項。71.B【詳解】根據“‘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云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縻之州(在邊疆設立的由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長官的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于內地(和內地一樣管理)’”可得出元朝一改唐朝時期實行的羈縻制度,而實行行省制,對邊疆地區(qū)同樣征稅,加強了對邊疆的管理,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xiàn)征稅高,排除A項;題干不能體現(xiàn)內地與邊疆的聯(lián)系密切,排除C項;元朝疆域是歷史上最遼闊的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72.D【詳解】根據材料“所取進士百人中,有蒙古、回回、畏兀兒等民族50名,有58%的人的母親為漢人,已婚者中有近70%的人娶漢人為妻?!辈⒔Y合所學知識可以看出,這體現(xiàn)了民族間的相互通婚,說明民族交融趨勢加強,D項正確;材料信息主旨不是科舉制,不能體現(xiàn)科考更加公平,排除A項;材料信息無法看出國家完成統(tǒng)一,排除B項;材料信息主旨不是對外交流,不能體現(xiàn)對外交流頻繁,排除C項。故選D項。73.C【詳解】根據材料“元朝以前的歷史,包括漢、唐在內,本質上屬于‘小中國’。到了元朝,加上此前遼金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影響,中國才變成了‘大中國’”可知,元朝的疆域比漢唐的疆域大得多,元朝的疆域范圍空前遼闊,所以是“大中國”,C項正確;漢唐兩朝的歷史影響海內外,排除A項;漢唐時期對邊疆的管理也非常強,排除B項;漢唐以來大一統(tǒng)的進程并不緩慢,排除D項。故選C項。74.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由題干“……街上有人說書、唱曲……”可知,早在宋代,城市中出現(xiàn)綜合游樂場所,叫做瓦子,瓦子里設置的演出場所,稱“勾欄”,宋代,有些瓦子的規(guī)模很大,里面有說書、賣藝、雜耍等娛樂節(jié)目,C項正確;坊是居住的地方,排除A項;市主要是買賣東西的地方,排除B項;勾欄是宋元戲曲在城市中的主要表演場所,也是妓院的別稱,排除D項。故選C項。75.C【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出現(xiàn)了紙幣“交子”,城市商業(yè)打破時空限制,“夜市”比較繁榮,城市有了娛樂場所——“瓦子”“勾欄”等。都市的商貿活動也輻射到鄉(xiāng)鎮(zhèn),形成了新的商業(yè)區(qū),叫作草市,因此①②③④都可能經歷,C項正確;《竇娥冤》是元朝出現(xiàn)的,⑤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76.B【詳解】根據材料“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紙幣”、“歲幣”、“契丹和西夏使者”、“瓦肆”??芍@是北宋的東京城,B項正確;西漢的長安,排除A項;南宋時期契丹建立的遼已經滅亡,排除C項;元朝和“歲幣”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军c睛】77.B【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北宋都城記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以開封(稱為東京)為都城,宋時期有很多大的城市,不僅在商業(yè)、貿易、文化、教育等方面十分發(fā)達,而且在社會生活方面呈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景象,北宋時的開封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B項正確;秦俑故鄉(xiāng),絲路源頭,與漢朝的都成長安相關,與題干信息“北宋都城記憶”沒有聯(lián)系,排除A項;六朝古都,金陵風韻,與南京相關,與題干信息“北宋都城記憶”沒有聯(lián)系,排除C項;夢回臨安,與南宋都成相關,與題干信息“北宋都城記憶”沒有聯(lián)系,排除D項。故選B項。78.A【詳解】依據“從早晨開始,百姓穿上新衣,往來拜年,并燃放爆竹。各坊、巷擺設食物、日用品”和所學知識可知,今天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像春節(jié)、元宵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等在宋代都有了。宋代稱春節(jié)為元旦,最受重視,元旦前幾天人民就灑掃庭戶,準備過節(jié),除夕夜,百姓要祭祀祖先,迎神供佛,掛年畫貼“桃符”。合家圍爐而坐,飲酒唱歌,直到天明稱為“守歲”。元旦那天盛行燃放鞭炮,穿新衣,往來拜年,大街上搭彩棚,擺滿各色貨物,歌館、舞場擠滿了人,連婦女也出來游樂,A項正確;端午節(jié)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習俗是吃粽子,賽龍舟,排除B項;中秋節(jié)的習俗是賞月,吃月餅,排除C項;重陽節(jié)的習俗是登高祈福、拜神祭祖及飲宴祈壽等習俗等,排除D項。故選A項。79.C【詳解】根據材料“宋朝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豐富多彩。瓦子是娛樂兼營商業(yè)的場所,勾欄內商業(yè)廣告琳瑯滿目”和所學可知,隨著都市商業(yè)發(fā)展,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也豐富起來,開封城內出現(xiàn)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yè)的場所,叫作“瓦子”,而且勾欄內商業(yè)廣告琳瑯滿目,反映出當時都市商業(yè)繁榮,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社會風氣開放,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科技的情況,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民族交融的情況,排除D項。故選C項。80.D【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城市的繁榮,市民階層壯大起來,蹴鞠、歌舞、雜劇也興盛起來,這體現(xiàn)了市民生活豐富多彩,D項正確;蹴鞠、歌舞、雜劇這是生活和娛樂,不能體現(xiàn)科學技術、詩詞、中央集權強化,排除ABC項。故選D項。81.C【詳解】根據材料“時節(jié)相次,各有觀賞。燈宵月夕,雪際花時,乞巧登高,教池游苑?!斌w現(xiàn)出宋代城市生活在各個時節(jié)都有相對應的娛樂活動,所以據此可知,當時都市生活豐富多彩,C項正確;《東京夢華錄》記載的是北宋都城汴梁,與市民階層不斷壯大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出經濟環(huán)境相對寬松,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xiàn)社會風氣包容,排除D項。故選C項。82.B【詳解】據材料“唐長安城市平面圖”并結合所學可知,坊市界限分明,商業(yè)活動有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而材料“北宋東京城市平面圖”并結合所學可知,商業(yè)活動突破坊市界限,城市中出現(xiàn)了夜市和曉市,商業(yè)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B項正確;材料對比的唐宋都城平面圖,未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唐宋都城平面圖對比可知,政府放松了對交易活動的限制,排除C項;材料“北宋東京城市平面圖”并結合所學可知,商業(yè)活動突破坊市界限,城市中出現(xiàn)了夜市和曉市,商業(yè)活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限制,,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83.B【詳解】據材料所學可知,隨著城市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市民階層的壯大,中國文學藝術由高雅走向了通俗,如文學藝術從吟誦的唐詩到吟唱的宋詞再到表演的元曲,其傳播范圍越來越廣,通俗程度越來越高,B項正確;材料強調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趨勢是由高雅走向了通俗,這不是統(tǒng)治者重視的結果,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文學藝術的發(fā)展趨勢,與科舉考試無關,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主要原因,文人表達個人情感的訴求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項。故選B項。84.A【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體現(xiàn)了蘇軾豪邁而飄逸的詞風,A項正確;“紅藕鄉(xiāng)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體現(xiàn)了李清照的婉約詞風,排除B項;“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體現(xiàn)了辛棄疾的豪放詞風,排除C項;“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是黃庭堅的作品,排除D項。故選A項。85.D【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著作,對應李清照說法錯誤,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老子——《道德經》對應正確,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對應正確,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關漢卿——《竇娥冤》對應正確,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86.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我不要半星熱血紅塵灑,都只在八尺旗槍素練懸。等他四下里皆瞧見,這就是咱萇弘化碧,望帝啼鵑?!艄幸磺辉箽鈬娙缁?,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滾似綿……從今以后,著這楚州亢旱三年!”可知內容出自元代關漢卿的《竇娥冤(節(jié)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代最優(yōu)秀的雜劇作家是關漢卿,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許多劇本,流傳至今的有10多種,代表作是悲劇《竇娥冤》,D項正確;宋朝女詞人李清照的詞風,委婉、細膩、清秀,與作品《竇娥冤》沒有聯(lián)系,排除A項;南宋辛棄疾繼承了蘇軾以來的豪放詞風和報國情懷,使詞境變得更為雄奇闊大,抒情、寫景、敘事、議論,氣勢磅礴,震撼人心,與作品《竇娥冤》沒有聯(lián)系,排除B項;馬致遠,是元代戲曲作家、散曲家、散文家,與作品《竇娥冤》沒有聯(lián)系,排除C項。故選D項。87.A【詳解】據材料“士之競于科目者,已非一朝一夕之事,一旦廢之,彼其才力無所用,而一于詞曲發(fā)之”及所學可知,元朝前期曾一度廢除科舉制,致使文人失去了做官的途徑,為了抒發(fā)壓抑的心情,文人創(chuàng)作了元雜劇。由此可見,國家政策的變化是影響元曲興盛的重要原因,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商品經濟發(fā)展與元曲興盛的關系,排除B項;材料并未強調元朝統(tǒng)治者采取高壓統(tǒng)治,排除C項;元曲的興盛與考試做官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88.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元朝建立后,陸路和海陸交通的范圍進一步擴大,開創(chuàng)了中外交通的新局面。元朝時我國修建了覆蓋全國的陸路交通網,元朝海上交通發(fā)達,海外貿易繁榮,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條航線,可通往日本、高麗、東南亞、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qū),元朝時,海上交通范圍有更大拓展,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C項正確;綜上所述,海上絲綢之路進入鼎盛時期是在元朝,東漢、宋代、明代均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89.B【詳解】根據材料“宋代在成都、甘肅天水各置榷茶(官府對茶葉實行征稅、管制、專賣的機構)和買馬司(政府管理買馬的機構);元代在茶馬古道沿線推行土司制度,把以“茶馬互市”為主的交通線路定為正式驛路,并設置驛站。”可知,宋代和元代的政府都在茶馬古道設置了機構或制定了制度,所以能夠反映政府在茶馬古道的發(fā)展中發(fā)揮了主導和管理的作用,B項正確;茶馬古道不只涉及到邊疆,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商業(yè)和農業(yè)的比較,排除C項;茶馬古道的發(fā)展應該是強化了中原和邊疆的交流,排除D項。故選B項。90.B【詳解】據材料“元朝建立了從首都行政中樞到遙遠邊疆地區(qū)的驛站制度,以大都為中心,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