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說”木葉”同步分層作業(yè)(含解析)
9說"木葉”分層作業(yè)
一、單選題:
1.下列各句中,加下劃線的成語運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作為學者,林庚先生是出類拔萃的;作為老師,林庚先生是平易近人的;作為人,他具有崇高的境界。
B.趙翼在《論詩》中提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的主張,其大氣與狂放由此可見一斑。
C.媽媽語重心長地說:“你也老大不小了,別總是得魚忘筌,丟三落四的,凡事多考慮考慮,想得周全點?!?/p>
D.“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金。
2.下列各句中成語運用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木"與“樹”在概念上原是相去無幾的,然而到了藝術形象的領域,這里的差別就幾乎是一字千里。
B.有時書中的人物命運,引起我的沉思和聯(lián)想,凝視著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
C.這篇文章內容淺顯,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復推敲的微言大義。
D.中學生對一些字詞的理解常常自以為確鑿無誤,一經老師點撥,方知大謬不然。
3.下列各組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關心
B.食不厭精突如奇來混為一團天花亂墜
C.舉止安詳方枘圓鑿飛黃騰達火燒眉睫
D.好景不長毫無二致捍然不顧同仇敵愾
4.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我們在欣賞詩歌時,要根據(jù)詩中的“一鱗半爪"斷帛裂錦”,用自己的想象來補充、連綴,形成一個完整的意境,然后才能體會作者的思路和情感。
B.因為那黃葉還是靜靜地長滿在一樹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雖然具有“木葉"微黃的顏色,卻沒有“木葉”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飄零之意。
C.醫(yī)學專家提醒大家,如今20多歲的年輕人突然猝死的現(xiàn)象越來越多了,現(xiàn)在年輕人壓力過大,沒有好的生活習慣,是造成這種死亡的很重要的誘因。
D.國內生產困難重重,海外投資短期內難以見效,糧食雖然連續(xù)十年增產,但中國由于土地連年減少,要踐行“自己養(yǎng)活自己"的承諾卻日益困難。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唤M是()
___任何國家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糧食安全問題。中國多年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實現(xiàn)了糧食供應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余的歷史性轉變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養(yǎng)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糧食產量不斷攀升
④堅持以自力更生為主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
⑤推廣良種、改善水利條件、精耕細作
⑥在上個世紀末突破5億噸大關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6.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干燥傳頌詩文鋼錠天高地闊B.精采語言洗練綿密隨心所欲
C.鐘愛精巧無比啟發(fā)精神飽滿D.典型無人問津聯(lián)想淋瑯滿目
7.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的語句,銜接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ǎ母拍钌险f,“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墒堑搅嗽姼璧男蜗笏季S之中,①。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地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②?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寧可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千古流傳、形象鮮明的詩句。
A.①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②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
B.①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
C.①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后者則無人過問②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
D.①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后者則無人過問②不怕死心眼的人不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
8.下列詞語中,注音全部正確的一項是()
A.征戍(shù)橘頌(jú)招徠(lái)蕭蕭落木(sù)
B.涔(cén)陽無妨(fǎnɡ)隴首(lǒnɡ)得魚忘筌(quán)
C.寒砧(zhēn)桅桿(wéi)漂泊(pō)秋風裊裊(niǎo)
D.疏朗(shū)窸窣(xī)迢遠(tiáo)灼灼其華(zhuó)
9.下列各組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飽滿褐色干躁思維B.概念桅桿門栓來歷
C.疏郎漂泊迢遠綿密D.繁茂飄零辨論纏綿
10.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
A.不但“木"讓我們容易想起了樹干,而且還會帶來“木”所暗示的顏色性。
B.“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這落下的是窸窣飄零透些微黃的葉子,我們仿佛聽到了離人的嘆息和游子的漂泊:這就是“木葉”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動的緣故。
C.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的流光溢彩。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
D.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xiàn)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xiàn)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
二、現(xiàn)代文閱讀:
閱讀材料,完成各題。
材料一
要說明“木”它何以會有這個特征,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它在不知不覺之中影響著我們,它之富于感染性啟發(fā)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為“樹”的概念的同時,卻正是具有著一般“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這潛在的形象常常影響著我們會更多地想起了樹干,而很少會想到了葉子,因為葉子原不是屬于木質的,“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這排斥也就是為什么會暗示著落葉的緣故。而“樹”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葉的,它與“葉"都帶有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所謂“午陰嘉樹清圓”(周邦彥《滿庭芳》),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陰”更為真實的形象。然則“樹"與“葉”的形象之間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為它們之間太多的一致,“樹葉"也就不會比一個單獨的“葉”字多帶來一些什么,在習于用單音詞的古典詩歌中,因此也就從來很少見“樹葉"這個詞了。至于“木葉”呢,則全然不同。這里又還需要說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個藝術特征。
(摘編自林庚《說“木葉”》)
材料二
無論是閱讀或是寫作,字的難處在意義的確定與控制。字有直指的意義,有聯(lián)想的意義。比如說“煙”,它直指的意義,凡見過燃燒體冒煙的人都會明白,只是它聯(lián)想的意義迷離不易捉摸,它可讓人聯(lián)想到燃燒彈、鴉片煙榻、廟里焚香、“一川煙草”、“楊柳萬條煙"、“煙光凝而暮山紫”、“藍田日暖玉生煙"……種種境界。直指的意義載在字典里,有如月輪,明顯而確實;聯(lián)想的意義是文字在歷史過程上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有如輪外圓暈,暈外霞光,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科學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義就愈精確,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的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比如說蘇東坡的《惠山烹小龍團》詩里三、四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lián)想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lián),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這兩句詩的妙處就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xiàn)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龍團茶"一句話來得較豐富,也來得較含混有蘊藉。難處就在于含混中顯得豐富。由“獨攜小龍團,來試惠山泉”變成“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這是點鐵成金。文學之所以為文學,就在這一點生發(fā)上面。
這是一個善用聯(lián)想意義的例子。聯(lián)想意義也最易誤用而生流弊。聯(lián)想起于習慣,習慣老是歡喜走熟路。熟路引誘性最大,人們對它的抵抗力最低,一人走過,人人就都跟著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濫,沒有一點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濫,也是如此。從前作詩文的人都依靠《文料觸機》《幼學瓊林》《事類統(tǒng)編》之類書籍,要找詞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靈。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嬙、西施”,才子都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談風景必“春花秋月”,敘離別不外“柳岸灞橋”;做買賣都有“端木遺風”,到現(xiàn)在用鉛字排印書籍還是“付梓”“殺青"。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它們是從前人所謂“套語”,我們所謂“濫調"。一件事物發(fā)生時立即使你聯(lián)想到一些套語濫調,而你也就安于套語濫調,毫不斟酌地使用它們,并且自鳴得意,這就是近代文藝心理學家所說的“套板反應”。一個人的心理習慣如果老是傾向于“套板反應”,就根本與文藝無緣。因為就作者說,“套板反應”和創(chuàng)造的動機是仇敵;就讀者說,它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一個作者在用字用詞上面離不掉“套板反應”,在運思布局上面,甚至于在整個人生態(tài)度方面也就難免如此。不過習慣力量的深廣非我們意料所及。沿著習慣的去做,總比新創(chuàng)較省力。人生來有惰性,常使我們不知不覺地一滑就滑到“套板反應”里去。你如果隨便在報章雜志或是尺牘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來分析,你就會發(fā)現(xiàn)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語言,大半都由“套板反應"起來的。韓愈談他自己做古文,“惟陳言之務去”,這是一句最緊要的經驗。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會朝深一層去想,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來的,不致落入下乘。
(摘編自朱光潛《咬文嚼字》)
1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說“木葉”》中,作者認為與“木"暗示的疏朗形象不同,“樹”這一概念的背后是枝葉繁茂,可以引起人密密層層濃蔭的聯(lián)想。
B.《咬文嚼字》中文字直指的意義其實就是字典里的意義,具有固定化、類型化的特點,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就不適合使用這類意義。
C.兩則材料都談到了詩歌語言,不同的是,材料一側重探究語言背后的藝術形象問題,材料二主要討論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問題。
D.作為學術隨筆,兩文在論證上具有相似之處,都注重論述的形象生動,善于借助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來剖析問題,并得出結論。
12.根據(jù)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樹葉"這個意象在詩歌中少見的原因,在于“樹”“葉"兩者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組合后不會產生更多的新意,反而導致表達上不精簡。
B.文字聯(lián)想的意義實際是使用過程中所累積的種種關系,“木葉”的聯(lián)想意義也是經歷代文人及其作品不斷豐富、累積得到的結果。
C.材料二“點鐵成金"是說蘇軾將原本確鑿的“小龍團”茶替換成了“小團月”,又將水泡茶與泉映月系到一處,產生了豐富新奇的詩歌意蘊。
D.人生來有惰性,語言和思想難免會滑向習慣,而語言又是跟著思想情感走的,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濫語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濫的。
13.下列說法中最符合材料二中對“套板反應”理解的一項是()
A.黃庭堅《登快閣》“落木千山天遠大"中“落木”這一意象沿承了杜甫“無邊落木蕭蕭下”,雖也傳達了空闊的意境,但不免陷于“套板反應”。
B.古詩中大量以“燕然"或“勒燕然”來表示想要或已經在邊塞立功的詩句,如“燕然未勒歸無計"只今已勒燕然石”等都是寫作者進入套板反應的體現(xiàn)。
C.當今也有人在作詩填詞,不過有些詩詞意象老化,流于套板,如寫重陽節(jié),不管有沒有見到實景,總會選擇黃花、紅葉、雁陣、茱萸等意象寫入其中。
D.“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只要語言做到了發(fā)前人之未發(fā)、不落俗套,詩歌就能擺脫套板,膾炙人口。
14.根據(jù)兩則材料的內容,下列選項對表格內信息解讀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ǎ?/p>
詩句作者篇目
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南北朝)吳均《答柳惲》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唐)李商隱《代贈二首·其一》
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宋)張先《千秋歲》
A.吳均詩中的“高木"在概念上就是“高樹”,但此處卻讓人有疏朗空闊的聯(lián)想,“寒風掃高木"呈現(xiàn)的是葉子被寒風掃過后越來越少的蕭瑟意境。
B.劉禹錫詩中“萬木春”道出經冬的樹木在春天到來后蓬勃生長的景象,這里的“木"原本就是凋零枯敗意味,只是與“春”連用產生了奇妙的表達效果。
C.“芭蕉不展丁香結"一句字面上是寫兩種植物抽葉、開花時的形態(tài),實際卻要表達人的愁眉不展和心思郁結,若不能將兩者聯(lián)想到一處去讀,就很難體會其妙趣。
D.“永豐柳,無人盡日飛花雪”中“雪"不是指冬天的雪花,而是指在色澤及漫天飛舞上與雪花相似的柳樹飛絮,此處文字的聯(lián)想意義為詞句增添了蘊藉之美。
15.古人說:“詩無達詁?!痹姷暮x常常并不顯露,對同一首詩,不同的鑒賞者常常會有不同的解釋。結合兩則材料,說說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語言表達: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季羨林先生沒有給我們授課,在校時我卻得知其大名——“清華園四劍客"是也,即季羨林、吳組緗、林庚、李長之。后來,我偶然讀到季先生的《悼組緗》一文,其中也說及林庚先生作為文學青年時的狀態(tài):放言高論,古今上下,①,無所不及。季先生以林庚先生的創(chuàng)作為例:一日,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風吹帳動,立即寫了兩句詩:“破曉時天旁的水聲,深林中老虎的眼睛。”
季先生說:“當天林庚就念給我們聽,②,極為得意。"這兩句詩的題目是《破曉》,此詩被收錄在林庚先生的詩集《春野與窗》中。費振剛老師在林庚先生百年誕辰學術研討會上說:“在他身上,詩歌創(chuàng)作,特別是對詩歌格律的探索實踐和文學研究,貫穿始終,據(jù)我所知,至少在古典文學界,林先生是唯一一人?!辟M老師所言極是。林先生治學以詩學、詩性為大綱,使他筆下的文學史或《楚辭》研究,有③、令人拍案叫絕處。
16.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shù)某烧Z。
17.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如果寫成“林庚在一天早晨醒來,看到風吹動了帳?!?,表達效果有什么不同?
閱讀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從“木葉”發(fā)展到“落木”,其中關鍵顯然在“木”這一字,其與“樹葉"或“落葉”的不同,也正在此。“樹葉"可以不用多說,在古詩中很少見人用它;就是“落葉”,雖然常見,也不過是一般的形象。(1)詩歌語言的(2)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而詩歌語言之不能單憑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見。從概念上說,“木葉"就是“樹葉”,原沒有什么可以辯論之處;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之中,后者則無人過問,前者則不斷發(fā)展;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而我們的詩人杜甫,卻(3)冒這危險,創(chuàng)造出那(4)、形象鮮明的詩句;這冒險,這形象,其實又都在這一個“木”字上,然則這一字的來歷豈不大可思索嗎?在這里我們就不得不先來分析一下“木"字。
(節(jié)選自《說“木葉”》)
18.依次填入文中橫線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唤M是()
A.如果___精妙___不如___萬世流芳
B.原來___精妙___寧可___千古流傳
C.如果___曼妙___寧可___千古流傳
D.原來___曼妙___不如___萬世流芳
19.下列對文段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古詩中“樹葉"很少被用到,沒有“落葉”的使用頻率高。
B.詩歌語言不能單憑概念,還要考慮詩歌的形象思維。
C.詩歌語言主觀性強,不像科學性的語言那么嚴密,差一點兒也無所謂。
D.正是因為杜甫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才有了“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的名句。
閱讀材料,完成小題。詩人們似乎都不再考慮文字洗練的問題,而是盡量爭取通過“木葉”來寫出流傳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葉下,隴首秋云飛。"(柳惲《搗衣詩》)“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保ㄉ騺缙凇豆乓狻罚┛梢娤淳毑⒉荒茏鳛椤叭~"字獨用的理由,那么“樹葉”為什么從來就無人過問呢?至少從來就沒有產生過精彩的詩句。而事實又正是這樣的,屈原以驚人的天才發(fā)現(xiàn)了“木葉"的奧妙,此后的詩人們也就再不肯輕易把它放過,于是熟能生巧,一用再用,而在詩歌的語言中,乃又不僅限于“木葉”一詞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詩中說:“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這里的“落木”無疑正是從屈原《九歌》中的“木葉"發(fā)展來的。按“落木蕭蕭下”的意思當然是說樹葉蕭蕭而下,照我們平常的想法,那么“葉"字似乎就不應該省掉。例如我們無妨這么說“無邊落葉蕭蕭下”,豈不更為明白嗎?然而天才的杜甫卻寧愿省掉“木葉"之“葉”而不肯放棄“木葉"之“木”,這道理究竟是為什么呢?事實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賦》里已經說過:“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這里與《九歌》的關系是脈絡分明的。這里我們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詞確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詩人們在前人的創(chuàng)造中學習,又在自己的學習中創(chuàng)造,使得中國詩歌語言如此豐富多彩,這不過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0.下列各句中的引號,與文中畫波浪線處引號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掩著耳朵去偷鈴鐺,這個法子太“巧妙"了,你該不會也準備做出這樣的舉動吧?
B.于是鄉(xiāng)下人在屋頂開一個小方洞,裝一塊玻璃,叫做“天窗”。
C.包身工基本的人權都沒有,對于工作他們根本沒有“做"或者“不做”的選擇自由。
D.“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句話原是出自《西廂記》的。
21.選段中作者引用了大量古代詩句,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22.文中畫橫線的部分有語病,請進行修改,使語言表達準確流暢??稍鰟h少量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
答案和解析
1.【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成語辨析與運用能力。此類題目要準確把握成語的含義和用法,結合語境具體分析,然后做出判斷。注意常見的成語錯誤類型:望文生義、重復、褒貶不當、用錯對象、矛盾。
A項,出類拔萃:形容超出同類,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B項,可見一斑:比喻見到事物的一小部分也能推知其整體。
C項,得魚忘筌:比喻達到目的以后就忘了原來的憑借。不合語境。
D項,一字千金:稱贊詩文精妙,價值極高。
故選C。
2.【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成語辨析與運用能力。此類題目要準確把握成語的含義和用法,結合語境具體分析,然后做出判斷。注意常見的成語錯誤類型:望文生義、重復、褒貶不當、用錯對象、矛盾。
A.一字千金:一個字值一千金,原指改動一個字賞賜千金,形容文字價值極高,文辭精彩奇妙。也指書法作品的珍貴。不能用來表示差別大,正確。
B.出神入化:是形容文學藝術達到了非常高超的境界,應為“沉思”。
C.微言大義:包含在精微語言里的深刻的道理。正確。
D.大謬不然:大錯特錯,完全不是這樣。正確。
故選B。
3.【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漢字字形的能力。字形題要關注同音字、異體字、形似字、易錯字等的書寫,辨析注意準確把握字形,結合具體詞語具體分析。
A.垂—唾,奈一耐。故A錯誤。
B.奇一其,團一談。故B錯誤。
C.正確。
D.捍一悍。故D錯誤。
故選C。
4.【答案】B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題,先要熟悉常見的病句類型及其特點,要特別注意成分殘缺、搭配不當、語序不當、結構混亂的語病;然后采用語感審讀、句子緊縮、邏輯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對癥下藥”,根據(jù)語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變句子的原意。
A成分殘缺,在“形成”前加“使之"。
C“突然猝死”語意重復。
D語序不當,應把“雖然"調到“糧食”的前面。
故選B。
5.【答案】B
【解析】略
6.【答案】C
【解析】
本題考查詞語的正確識記能力。此類題目,解答時應根據(jù)自己的積累,結合選項仔細辨析。
A“傳頌詩文"應為“傳誦詩文”。
B“精采"應為“精彩”。
C全部正確。
D“淋瑯滿目"應為“琳瑯滿目”。
故選C。
7.【答案】A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語句的連貫能力。解答此類試題時要注意句與句的排列組合,注意上下句的聯(lián)系,銜接與呼應,做到話題統(tǒng)一,句序合理,銜接和呼應自然。
B、D兩項中②句均為陳述語氣,且語意同文段主旨有悖,由此可排除這兩項;據(jù)①空后面的文句可推知,應選A項。
8.【答案】D
【解析】
本題考查學生辨析漢字字音的能力。字音重點考核多音字、形聲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據(jù)義定音,形聲字重點記憶“統(tǒng)讀字”,形似字注意字形的細微差別。
A.蕭(xiāo)。
B.妨(fáng)。
C.泊(bó)。
D.正確。
故選D。
9.【答案】B
【解析】略
10.【答案】D
【解析】
此題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時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種病句類型——搭配不當、語序不當、成分殘缺或贅余、結構混亂、表意不明、不合邏輯,積累經驗,辨析時可采用緊縮主干法,先審主干再審枝葉。
A項,關聯(lián)詞語位置不當,應把“不但”放在“木"后;B項.搭配不當,“聽到”和“游子的漂泊"搭配不當;C項,兩面對一面,應改為“足以決定作品的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D正確。
故選D。
11~15.【答案】B、D、C、B、①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這使得詩歌形象豐富多彩、含蓄蘊藉,詩人把概念中的意義與隱藏在概念背后的潛在力量組合在一處使用,不是顯性呈現(xiàn);
②詩歌語言具有聯(lián)想意義,這使詩歌不只是客觀精確、固定類化的書寫,而具有更多游離、個性甚至模糊的表達,含混中又不乏豐富精妙;
③每個閱讀者的生活閱歷、個性喜好等都不相同,因而面對具有暗示性和聯(lián)想意義的詩歌語言時候產生的體會和理解也會因人而異。
【解析】1.
B選項“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就不適合使用這類意義"表達有誤。原文中說“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而沒有說直指的意義不適合在文學作品(包括詩歌)中使用。
2.
D選項“因此人一旦使用了俗濫語言,他的思想情感也必然是俗濫的"話語過于絕對。原文中說“語言跟著思想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濫的語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濫的思想情感”,并沒有流露“一旦……就……"的主張傾向。
3.
A選項“不免陷于‘套板反應’”表達臆斷,化用前人詩句不等于陷入“套板"。
B選項“都是寫作者進入套板反應的體現(xiàn)”失于片面?!把嗳?勒燕然”作為典故使用,只要恰當即可。
C選項“總會選擇黃花、紅葉、雁陣、茱萸等意象寫入其中"是描寫重陽節(jié)套語濫調,符合對“套板反應”的理解。
D選項“只要……就"錯誤,發(fā)前人之未發(fā)、不落俗套有利于擺脫套板,但“只要……就”的說法過于絕對。
4.
B選項“原本就是凋零枯敗意味"理解有誤?!叭f木春”中的“木"是作為“樹”的概念,詩中的“萬木"與“病樹”相對,指茂盛的樹木,并無凋零枯敗意味。
5.
由材料一“就不能不觸及詩歌語言中暗示性的問題"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于是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可知,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這使得詩歌形象豐富多彩、含蓄蘊藉,詩人把概念中的意義與隱藏在概念背后的潛在力量組合在一處使用,不是顯性呈現(xiàn);
由材料二“文學的文字有時卻必須顧到聯(lián)想的意義,尤其是在詩的方面"直指的意義易用,聯(lián)想的意義卻難用。因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離的;前者偏于類型,后者偏于個性。既是游離的,個別的,它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蘊豐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于支離”可知,詩歌語言具有聯(lián)想意義,這使詩歌不只是客觀精確、固定類化的書寫,而具有更多游離、個性甚至模糊的表達,含混中又不乏豐富精妙;
由材料二“聯(lián)想的意義……其濃淡大小隨人隨時隨地而各各不同,變化莫測"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lián),原文就簡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處”可知,每個閱讀者的生活閱歷、個性喜好等都不相同,因而面對具有暗示性和聯(lián)想意義的詩歌語言時候產生的體會和理解也會因人而異。
16~17.【答案】【參考答案】①暢所欲言②眉飛色舞③與眾不同、【參考答案】①文中畫波浪線部分句子句式更整齊,有韻律感、節(jié)奏感,讀起來朗朗上口;②“一日"初醒”“風吹帳動"有文言詞匯特點,簡約雅致,含義雋永,能夠體現(xiàn)出林庚先生的詩人特征;③改過之后的表達顯得平庸,文學藝術性有所欠缺。
【解析】1.
第一處,語境是說林庚先生“放言高論,古今上下”,把想要講的話“無所不及"地全部講出來,可用“暢所欲言”。暢所欲言:把心里要講的話痛快地全部講出來。
第二處,結合后文“極為得意”,說明此時的林庚表現(xiàn)出非常高興得意的樣子,可用“眉飛色舞”。眉飛色舞:形容非常高興得意的樣子。
第三處,語境是說林庚先生筆下的文學史或《楚辭》研究令人拍案叫絕,非常出色,可用“與眾不同"。與眾不同:和大家不一樣。形容出色。
2.
“林庚早晨初醒,看到風吹帳動”六字一組,句式看起來更整齊,讀起來有韻律感,節(jié)奏感強,使讀者讀起來朗朗上口,易讀易記;
“一日"初醒”“風吹帳動"使用文言詞匯,使文段文質兼美,文約意豐,文字簡約雅致,含蓄蘊藉,淋漓盡致的體現(xiàn)了林庚先生的詩人特色;
“林庚在一天早晨醒來,看到風吹動了帳?!保渥颖磉_太平淡質樸,稍顯平庸乏味,讀起來沒有亮點,不符合林庚先生的人物特色,文學藝術性不強。
18~19.【答案】B、C
【解析】1.
第一處,“如果"表示假設,“原來”指原本,未改動過的原來面目。根據(jù)語境“詩歌語言的……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不是假設關系,應選用“原來”;
第二處,“精妙"指精致巧妙;“曼妙”形容音樂、舞姿等柔美。根據(jù)語境用來修飾“詩歌語言”,應選用“精妙”;
第三處,“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說的;“寧可”表示在權衡兩方面的利害得失后,選擇其中的一面。根據(jù)語境“像‘無邊落木蕭蕭下’這樣大膽的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難道不怕死心眼的人會誤以為是木頭自天而降嗎"可知杜甫在兩種情況下選擇了運用“木”,應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3年百色城市產業(yè)發(fā)展集團有限公司招聘考試真題
- 病人轉運床課程設計
- 班級隱性課程設計
- 2024年健康保健服務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
- 班級心理健康課程設計
- 班級元旦活動策劃方案
- 2024年新型熱塑彈性體防水卷材成型設備項目規(guī)劃申請報告
- 玻璃破碎報警器課程設計
- 玻璃材料的教學課程設計
- 玻璃品行業(yè)研究報告
- 2024年城市合伙人合同模板
- 建構區(qū)教師介入指導及策略
- GB/T 748-2023抗硫酸鹽硅酸鹽水泥
- 糖尿病膳食指南2024
- 舞蹈就業(yè)能力展示
- 心理委員朋輩心理輔導員培訓講座
- 【共青團工作】2024年共青團工作總結及2025年工作思路
- 2024年云南麻栗坡縣中移鐵通文山分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小學數(shù)學關于小學數(shù)學課堂實施畫圖教學有效策略的研究 論文
- 危重病人心理護理與溝通技巧
- 遠程醫(yī)療與慢病管理系統(tǒng)的集成與優(yōu)化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