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部分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1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2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3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4頁
貴州省遵義市部分校2024-2025學年高三上學期開學聯考歷史試題(解析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三聯考歷史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卮鸱沁x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4.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高考全部內容。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來的考古研究顯示:河南地區(qū)龍山時期的聚落遺址約有1000個,而二里頭時期的聚落遺址不足150個;在伊洛地區(qū),龍山時期的遺址超過90處,而二里頭時期的遺址只有約40處;與此相對的是,龍山時期最大遺址僅為7.5萬平方米,而二里頭時期則達到300萬平方米。這()A.可用于探究族群分布的變化 B.可實證部落聯盟的逐步形成C.可說明夏朝統(tǒng)治中心的轉移 D.可探究萬邦時代的政治變遷【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原始社會(中國)。據本題材料信息“河南地區(qū)龍山時期的聚落遺址約有1000個,而二里頭時期的聚落遺址不足150個;在伊洛地區(qū),龍山時期的遺址超過90處,而二里頭時期的遺址只有約40處;與此相對的是,龍山時期最大遺址僅為7.5萬平方米,而二里頭時期則達到300萬平方米”可知河南地區(qū)、伊洛地區(qū)龍山時期遺址多于二里頭時期的遺址但二里頭時期遺址規(guī)模卻更大,萬邦時代大概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所以材料可探究萬邦時代的政治變遷,D項正確;材料中主要說的是遺址分布情況,與族群分布無關,排除A項;我國進入部落聯盟時期的時間是在距今約四五千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要說的是遺址分布情況,與夏朝統(tǒng)治中心轉移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學術界普遍認為秦朝時期實現了全國范圍內文字字形與字體的統(tǒng)一。下列史料中能證明這一觀點且屬于一手史料的是()A.《說文解字·序》稱“(李斯、趙高等人)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B.《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普天之下,摶心揖志,器械一量,同書文字”C.里耶秦簡中發(fā)現了要求統(tǒng)一用詞,改舊名,用新稱,統(tǒng)一制度、法律用語的木牘D.漢景帝時,孔子故居夾墻中發(fā)現的簡牘文字,與小篆、隸書大相徑庭【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正向題。時空是:秦朝時期中國。第一手史料是指原始資料,里耶秦簡是秦朝留下來的材料,屬于研究秦朝歷史的一手史料。里耶秦簡中發(fā)現了要求統(tǒng)一用詞的木牘,可以作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的歷史證明,C項正確;《說文解字》是東漢的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文字工具書,其中關于秦朝歷史的記載屬于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為二手史料,排除A項;《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其中關于秦朝歷史的記載屬于距離那個時代較遠的記錄、轉述,為二手史料,排除B項;漢景帝時孔子故居夾墻中發(fā)現的簡牘文字屬于秦朝時期,但與小篆、隸書大相徑庭,表明當時文字統(tǒng)一并未完全實現,不能作為秦朝統(tǒng)一文字的論據,排除D項。故選C項。3.隋朝鼓勵各地在鄉(xiāng)間遍置義倉,但規(guī)定地方官開倉賑濟百姓前必須上報中央并獲得批準,不可擅自做主。這一做法()A.順應了中央集權要求 B.完善了救災響應機制C.扼制了官場貪腐風氣 D.加速了南北統(tǒng)一進程【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隋朝。據材料可知,隋朝鼓勵各地在鄉(xiāng)間遍置義倉,但規(guī)定地方官開倉賑濟百姓前必須上報中央并獲得批準,不可擅自做主。這一做法順應了中央集權要求,A項正確;材料強調“規(guī)定地方官開倉賑濟百姓前必須上報中央并獲得批準,不可擅自做主”,但未涉及救災機制的完善,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規(guī)定地方官開倉賑濟百姓前必須上報中央并獲得批準,不可擅自做主”,但C項說法絕對化,排除C項;材料只是強調“規(guī)定地方官開倉賑濟百姓前必須上報中央并獲得批準,不可擅自做主”,材料不能“加速南北統(tǒng)一進程”,排除D項。故選A項。4.如圖所示為某學者用現代統(tǒng)計手段對兩宋土地價格進行測算的結果。對此解讀最合理的是,宋代()注:圖中的黑色圓點表示折算后的“實際價格”,曲線則表示價格變動的總體趨勢。A.不同區(qū)域地價相差巨大 B.高昂地價抑制土地兼并C.農村地區(qū)流行實物貨幣 D.政局變化影響地價漲落【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宋代(中國)。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初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政府實行不抑土地兼,土地價格呈逐漸上升的趨勢,圖示1023-1127年的土地價格演變符合這一趨勢,1127年之后土地價格先下降之后又呈上升趨勢,這是由于靖康之變造成的政局動蕩,北人被迫南遷,后來南宋政權建立,政局穩(wěn)定,土地價格開始回升,南宋后期政治混亂黑暗又造成土地價格下降,由此得出政局變化影響地價漲落,D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不同時期兩宋土地價格的變化,是時間上的差異,并沒有體現南北空間的差異,排除B項;“農村地區(qū)流行實物貨幣”與材料所述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5.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今貴州遵義)土司擁兵20余萬發(fā)動叛亂。明朝調集數省官兵前往征剿,石硅(今重慶石柱)土司奉命率三千“白桿兵”從征,這支主要由土司親隨組建的“白桿兵”在女將秦良玉的指揮下,接連破敵,“為南川路戰(zhàn)功第一”。材料可用于說明晚明時期()A.征兵制在基層的全面恢復 B.西南地方行政系統(tǒng)的崩潰C.土司制的地域性和獨立性 D.女性職業(yè)選擇范圍的擴大【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時空是明朝時期。根據材料“播州(今貴州遵義)土司擁兵20余萬發(fā)動叛亂”“石硅(今重慶石柱)土司奉命率三千‘白桿兵’從征”及所學可知,土司制度是中國古代中央王朝在少數民族地區(qū)特別是南方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治理策略與民族政策的重要體現,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播州(今貴州遵義)土司擁兵20余萬發(fā)動叛亂”體現了地方土司具有獨立性的特征。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全面恢復征兵制的相關信息,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材料僅涉及西南部分地區(qū)土司叛亂的情況,無法直接得出地方行政系統(tǒng)崩潰的結論,排除B項;女將秦良玉的英勇事跡并不能說明女性職業(yè)選擇范圍得到擴大,排除D項。故選C項。6.據有關統(tǒng)計,自1830年起,東印度公司的鴉片貿易收入占英屬印度當局財政收入的比重長期高于10%。1840-1843年,東印度公司從對華鴉片貿易中獲得的純收益達100多萬英鎊,這一數據在1857-1858年增長到將近600萬英鎊。這些數據有助于說明()A.英國推動鴉片貿易合法化的背景 B.中國對英貿易轉為逆差的必然性C.中印人民都是鴉片戰(zhàn)爭的受害者 D.英國挑起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根源【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多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次題干的提示詞,可知這是本質題、原因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830—1858年(中國)。據材料題干,鴉片貿易對東印度公司和英屬印度當局財政收入十分重要,這是英國政府考慮推動鴉片貿易合法化的重要動力,故選A項;貿易逆差可能受多種因素影響,如商品結構、貿易政策等,“中國對英貿易轉為逆差的必然性”與題干信息的直接關聯性不強,排除B項;題干信息未直接提及鴉片戰(zhàn)爭或中印人民作為受害者的具體情況,排除C項;第二次工業(yè)革命的根源主要是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生產力的提高,排除D項。故選A項。7.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女詩人,如唐群英(女)葛健豪(女)等,她們創(chuàng)辦的女子詩社經常創(chuàng)作和吟誦反映時事(如譴責八國聯軍侵華及日俄戰(zhàn)爭)的詩歌;秋瑾的“不惜千金買寶刀”更是被青年學子廣為吟誦。這反映了當時()A.知識界對清末新政的不滿 B.青年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C.女性民族民主意識的提升 D.排滿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題干設問詞可知,本題是本質題。時空是20世紀初(中國)。據材料“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女詩人,如唐群英(女)葛健豪(女)等,她們創(chuàng)辦的女子詩社經常創(chuàng)作和吟誦反映時事(如譴責八國聯軍侵華及日俄戰(zhàn)爭)的詩歌;秋瑾的‘不惜千金買寶刀’更是被青年學子廣為吟誦”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西方啟蒙思想的傳入,中國出現了戊戌變法運動等,促進了人們思想解放運動,因此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女詩人,這反映的是當時女性民族民主意識的提升,C項正確;20世紀初清末新政,其目的是維護清政府的統(tǒng)治,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A項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女詩人”,未涉及男女平等的受教育權,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20世紀初,國內出現了一批頗具影響力的女詩人”,但不僅僅是排滿革命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8.1939年6月10日,毛澤東在《反投降提綱》中闡述黨的任務時說:“同一切愛國進步分子,一切愛國進步的國民黨人員(上層的、中層的、下層的群眾)親密聯合在一塊……不論何種情況,黨的基本任務是鞏固、擴大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堅持國共合作與三民主義。”這一提綱發(fā)表的主要背景是()A.抗戰(zhàn)即將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 B.國民黨內滋生消極抗戰(zhàn)傾向C.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建立 D.共產黨提出了全面抗戰(zhàn)路線【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根據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是原因題。時空是:1939年中國。1938年10月,日本占領廣州和武漢后,抗戰(zhàn)進入相持階段。由于日本的誘降和英、美對日本的侵略采取綏靖主義政策,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親英、美派集團,表現出很大的妥協倒退傾向,反共傾向明顯增長。毛澤東發(fā)表《反投降提綱》,提出堅持國共合作抗日,反對投降,是為了應對國民黨的反共妥協傾向,B項正確;抗戰(zhàn)進入戰(zhàn)略反攻階段是在1944年1月,時間不符,排除A項;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初步形成,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實現,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正式形成。也即此時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已經正式形成,而非初步建立,排除C項;1937年8月召開的洛川會議制定了的黨的全面抗戰(zhàn)路線,當時的背景是全民族抗戰(zhàn)剛剛開始,材料提及的“反投降”、主張“國共合作團結抗日”發(fā)生在抗日戰(zhàn)爭相持階段,排除D項。故選B項。9.1957年,勞動部發(fā)文強調:社會上仍未就業(yè)的人員,主要出路在農業(yè)和某些服務業(yè)。同時,人民解放軍也開始分期分批地動員隨軍的軍官家屬還鄉(xiāng)生產、勞動就業(yè)、安家落戶。據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1957年11月中旬,14個單位還鄉(xiāng)軍屬已有2萬多戶,3.6萬多人。這些做法()A.旨在貫徹“八字方針” B.改變了農村社會結構C.有利于平衡產業(yè)布局 D.導致城市化趨勢逆轉【答案】C【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影響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中國。據題意可知,1957年大量未就業(yè)人員和軍官家屬回流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這樣就增加了農業(yè)生產的勞動力,從而有助于平衡產業(yè)布局,C項正確;1957年尚未提出“八字方針”,也沒有改變我國的農村社會結構,排除AB項;這些做法是動員部分人員回鄉(xiāng)生產,從總體上來看,并沒有導致城市化的趨勢逆轉,排除D項。故選C項。10.針對近些年來網絡上一味美化曾國藩的聲音,2021年,有學者在《歷史理論研究》上發(fā)文對洪秀全和曾國藩對于晚清危局及出路的認知與抉擇進行了比較,如表所示為文中部分內容的摘編。該學者重在說明()比較項目洪秀全(太平天國)曾國藩(洋務派)救亡的對象中國清政府救亡道路自下而上的武裝起義自上而下改良運動最終目標中國傳統(tǒng)的大同理想封建社會的治世A.歷史評價應采取辯證的視角 B.歷史研究存在虛無主義傾向C.歷史認識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 D.歷史結論必須基于一手史料【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2021年(中國)。據本題表格中對洪秀全和曾國藩對于晚清危局及出路的認知與抉擇進比較,可知,出身不同,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其追求的目標也不一樣。人物評價不能一概而論,要用辯證的視角,A項正確;歷史研究存在虛無主義傾向表現為不加具體分析而盲目否定,與材料明顯不符,排除B項;材料沒有體現歷史認識隨時代發(fā)展而變化,排除C項;歷史結論并不必須基于一手資料,也需要利用二手資料,他們能夠提供不同的視角和解釋,排除D項。故選A項。11.波斯帝國的國王們普遍宣稱自己的權力來自神,他們繼承了西亞文明古國的君主專制傳統(tǒng)并在地方上建立行省。亞歷山大在滅亡波斯后也宣揚君權神授,他將政治、軍事大權集于一身,在地方上沿用行省制。這反映出()A.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具有普適性 B.古代帝國政治文化的傳承融匯C.希臘城邦文明被大帝國所取代 D.歐亞古典文明的多元一體格局【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古代西方。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波斯帝國國王宣揚君權神授,繼承了西亞君主專制與行省制,亞歷山大滅亡波斯后繼承了波斯國王的做法,可見體現了古代帝國政治文化的傳承融匯,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波斯帝國與亞歷山大帝國的政治制度傳承,僅就兩個帝國不能得出中央集權具有普適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希臘文明滅亡的結果,排除C項;亞歷山大是滅亡了波斯后沿襲了君權神授、君主專制和行省制,沒有體現多元格局,排除D項。故選B項。12.文藝復興后期的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創(chuàng)作的《伯利恒的戶口調查》,揭露了西班牙貴族通過苛捐雜稅盤剝尼德蘭農民的惡行,他還通過《絞刑架下的舞蹈》,歌頌了森林游擊隊的戰(zhàn)斗生活與樂觀主義精神,他在《懶漢之國》中諷刺了對尼德蘭獨立斗爭抱消極態(tài)度的人們。由此可見,該畫家()A.鼓勵追求現世幸福 B.強烈反對君主專制C要求建立民族國家 D.支持資產階級革命【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時空是文藝復興時期。根據材料“揭露了西班牙貴族通過苛捐雜稅盤剝尼德蘭農民的惡行”“歌頌了森林游擊隊的戰(zhàn)斗生活與樂觀主義精神”“諷刺了對尼德蘭獨立斗爭抱消極態(tài)度的人們”及所學可知,文藝復興運動后期,尼德蘭畫家彼得·勃魯蓋爾的作品揭露了封建貴族的惡行,歌頌了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的斗爭精神,說明他支持資產階級革命,D項正確;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鼓勵人們追求現世幸福,與題意無關,排除A項;材料未突出彼得·勃魯蓋爾對君主專制的反對態(tài)度,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民族國家是指歐洲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材料未涉及建立民族國家的相關主張,排除C項。故選D項。13.如表所示為19世紀末德國政府高官的部分言論。這些言論可用于說明當時德國()1霍亨洛熙宰相說:“南德自由主義無力對抗容克。他們(在議會中)人數太多了,太強了,王室和軍隊站在他們一邊?!?巴伐利亞大使在一份報告中說,想同帝國議會自由派多數派合作的宰相,將不得不從重新配置整個普魯士行政機構開始A.文官制度確立的影響 B.宰相是國家權力中心C.容克總攬政權的危害 D.民主政治滯后的緣由【答案】D【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世紀末(德國)。據本題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霍亨洛熙的言論表明當時德國容克勢力異常強大,巴伐利亞大使的言論表明德國保守勢力強大,國家行政機關普魯士化,上述兩人言論可用來說明當時德國政治保守,民主政治滯后的緣由,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文官制度的信息,排除A項;從巴伐利亞大使言論來看,當時宰相權力受到了制約,排除B項;材料中巴伐利亞大使的言論不是針對容克說的,C項表述不能完整概括材料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14.1917年秋季前兩個月的俄國,就有數百家工廠關閉,6萬多名工人失業(yè),發(fā)生了有10多萬工人參加的大罷工;農村全面性饑荒開始蔓延,農民運動已波及俄國91.2%的縣。這反映出當時()A.無產階級革命的迫切性 B.列寧主義誕生的客觀原因C.沙皇專制統(tǒng)治日益腐朽 D.蘇俄政策嚴重脫離了現實【答案】A【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設問詞,可知這是本質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1917年俄國。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是:二月革命前,俄國面臨嚴重社會政治危機,工人農民失業(yè)嚴重,社會矛盾尖銳,必將發(fā)生無產階級革命,A項正確;列寧主義誕生于1903年與本題時空不一致,排除B項;本題主要表明社會危機嚴重,爆發(fā)工人農民運動,無產階級革命迫切,排除C項;沙蘇俄成立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排除D項。故選A項。15.20世紀60——70年代,大多數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領導人都表現出對社會主義的某種偏好,并形成各種混雜非洲傳統(tǒng)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政治思潮。如坦桑尼亞尼雷爾的非洲社會主義,加納恩克魯瑪的社會主義,以及其他國家的各種社會主義思潮。據此可知,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這些非洲國家()A.迫切想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 B.試圖探索獨立的文明發(fā)展道路C.希望恢復非洲傳統(tǒng)優(yōu)秀文明 D.希望徹底擺脫西方文化的影響【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主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現代(非洲)。據本題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結論:20世紀60-70年代,非洲國家領導人嘗試將非洲傳統(tǒng)與東方社會主義結合,形成獨特的政治思潮,這表明他們在探索一條符合自身文化和歷史背景的發(fā)展道路,B項正確;本題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非洲國家試圖探索獨立的發(fā)展道路,雖然他們表現出對社會主義的偏好,但這大多只是一種探索和借鑒,未體現他們迫切想要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排除A項;本題材料強調的是結合傳統(tǒng)與社會主義,與恢復非洲傳統(tǒng)優(yōu)秀文明不吻合,排除C項;本題材料主要強調的是探索獨立的發(fā)展道路,未體現出希望徹底擺脫西方文化的影響,排除D項。故選B項。16.如表所示為2019年世界銀行主要成員的GDP總量及其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匹配系數,如某一成員的匹配系數小于1,代表其擁有的投票權比重低于其經濟規(guī)模的比重。據表可推知()成員GDP總量/萬億美元世界銀行投票權匹配系數(投票權/GDP)美國21.450.72日本5.261.39加拿大1.721.56意大利2.121.21中國17.990.30印度4.650.65俄羅斯2.40114金磚五國總和27.530.51注:2018年,世界銀行春季會議決定將中國的投票權提高到5.7%,調整后中國投票權居第三位。排名第一、第二的美國和日本分別擁有約16%和約7%的投票權。僅美國擁有重大事項的否決權。A.美國失去對世界銀行的控制權 B.構建國際經濟新秩序任重道遠C.世界銀行逐漸背離其設立初衷 D.中國對國際收支平衡貢獻突出【答案】B【解析】【詳解】本題是單類型單項選擇題。據本題題干的設問詞,可知這是推斷題。據本題時間信息可知準確時空是當代世界。據表格可知,中國在世界銀行的投票權系數較低,而僅僅是美國擁有重大事項否決權,同時主要成員國的投票系數存在較大差異,說明當前的國際經濟秩序存在不合理之處,構建新的國際經濟秩序還任重而道遠,B項正確;美國并未失去對世界銀行的控制權,排除A項;僅根據主要成員國的投票權系數,無法判斷世界銀行是否背離設立的初衷,也不能看出中國對國際收支平衡貢獻突出,排除CD項。故選B項。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東晉末年,玄學盛行,士族深受玄學影響,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崇尚“無為”。士族壟斷國家政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蓋中正之設,于損政之道有八”。士族還封山占水,殘酷地剝削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有田萬頃,奴婢數千人”。統(tǒng)治集團內部紛爭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頻頻借討伐之.名肆意征伐,連年混戰(zhàn)。東晉義熙七年(411年),太尉劉裕改革選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張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唯才是舉”的原則選拔人才——不計較官員的出身,重視他們的品行和能力。改革期間,他重用了一批出身卑微的人,如朱齡石、劉穆之、檀道濟等。義熙八年(412年),劉裕借皇帝名義,“罷臨沂、湖熟皇后脂澤田四十頃以賜貧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他還嚴厲削弱方鎮(zhèn),明確規(guī)定州府置將和官吏的數額。義熙改革歷時18年(405—422年),為“元嘉之治”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幾远癫取稖\析南朝劉裕的義熙改革》(1)根據材料,概括義熙改革的主要內容,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義熙改革的背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劉裕在義熙改革期間所承擔的不同歷史角色,并逐一說明?!敬鸢浮浚?)主要內容:調整選官制度(按照品德和才能選拔人才)重用寒士;借用皇室資產賑濟貧民;限制士族經濟特權;限定地方軍政官吏的數額。(答出三點即可)背景:政治黑暗,政局動蕩;玄學盛行,學風、政風空疏;門閥士族壟斷官場,權臣挾天子自重;剝削沉重,階級矛盾尖銳;地方勢力強大,割據傾向增強。(答出三點即可)(2)角色及說明:劉裕是東晉末年的武將(太尉)由他主持改革本身就是東晉皇權旁落、統(tǒng)治危機深重的體現;劉裕作為改革家,針對東晉末年的社會問題,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持之以恒推動改革,緩和了社會矛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劉裕作為南朝的開創(chuàng)者,在改革后期毅然推翻了腐朽的東晉王朝,便于改革的深入推進。(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本題是特點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中國。內容:根據材料“改革選官制度,重用寒士,主張按照九品中正制初置時‘唯才是舉’的原則選拔人才——不計較官員的出身,重視他們的品行和能力”得出調整選官制度(按照品德和才能選拔人才)重用寒士;根據材料“劉裕借皇帝名義,‘罷臨沂、湖熟皇后脂澤田四十頃以賜貧人,弛湖池之禁’,并禁止士族封山占水向百姓收租”得出借用皇室資產賑濟貧民;限制士族經濟特權;根據材料“嚴厲削弱方鎮(zhèn),明確規(guī)定州府置將和官吏的數額”得出限定地方軍政官吏的數額。背景:根據材料時空信息東晉末年并結合所學可得出政治黑暗,政局動蕩;根據材料“玄學盛行,士族深受玄學影響,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崇尚‘無為’”得出玄學盛行,學風、政風空疏;根據材料“士族壟斷國家政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并結合所學得出門閥士族壟斷官場,權臣挾天子自重;根據材料“士族還封山占水,殘酷地剝削和奴役廣大勞動人民”得出剝削沉重,階級矛盾尖銳;根據材料“統(tǒng)治集團內部紛爭愈演愈烈,地方刺史頻頻借討伐之.名肆意征伐,連年混戰(zhàn)”得出地方勢力強大,割據傾向增強。【小問2詳解】本題是特點類、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東晉中國。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劉裕在義熙改革期間承擔了不同的歷史角色。劉裕作為東晉末年的武將(太尉)由他主持改革,這本身就是東晉皇權旁落、統(tǒng)治危機深重的體現;作為改革家,劉裕針對東晉末年的社會問題,采取了全面的改革措施,持之以恒推動改革,緩和了社會矛盾,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劉裕作為南朝的開創(chuàng)者,在改革后期毅然推翻了腐朽的東晉王朝,便于改革的深入推進。18.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騰沖位于中國滇西極邊之地,是通往東南亞、南亞國家的要塞之地。此地火山林立,不宜精細農耕,自兩漢以來,騰沖就成了工商云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英國殖民者企圖以此為跳板將侵略野心向云南延伸。1902年,騰沖被設為貿易關口,英國控制了滇緬貿易大權,并通過減免關稅謀取利益。以此為契機,騰沖商幫積極從事對外貿易,成為迤西商幫中最早形成規(guī)模的商幫。清末的騰沖,進口商品來自亞、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1910年,騰沖商幫成立了一家“有限公司”,雇用數百名工人,每年出口石磺上千噸,還開辦了茶廠。1919-1924年,騰沖地區(qū)連年災荒,騰沖商幫積極募捐,并從緬甸多地購買糧米2萬余馱,運回騰沖賑濟災民,還向鄰縣保山贈送糧米600馱,大大緩解了當地的糧荒。在騰沖商幫主導下,瓦城昌華學校、皎墨新民學校、密支那華僑新民學校、果嶺中山學校和昆明東風中學(今昆明第十中學)等得以興建。1940年,騰沖商幫還創(chuàng)辦了紡織廠,有職工數百人?!幾蕴锷取对颇襄莆魅笊處偷陌l(fā)展及其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1)根據材料,簡析促成近代中國騰沖商幫得到規(guī)?;l(fā)展的歷史因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近代中國社會發(fā)展的角度評價騰沖商幫的活動?!敬鸢浮浚?)歷史因素:悠久口岸貿易歷史;相對濃厚的商業(yè)氛圍;列強侵略的刺激;當地商人對商機的把握。(答出三點即可)(2)評價:騰沖商幫的活動密切了中外經濟交流;促進了西南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推動了云南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為民生保障(社會救濟)和文教發(fā)展補充了活力;為全民族持久抗戰(zhàn)提供了物資支持;(答出三點即可)其興起和發(fā)展對西方經濟勢力具有一定依附性,抵制列強經濟侵略的作用有限;未能完全擺脫封建地緣性經營模式的束縛,對近代產業(yè)的支持作用有限。(答出一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小問1詳解】歷史因素:本題是原因類材料解析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中國。根據材料,騰沖自兩漢以來就是工商云集的地方和重要的通商口岸,這表明騰沖擁有悠久的口岸貿易歷史和相對濃厚的商業(yè)氛圍。1885年,緬甸淪為英國殖民地后,英國殖民者企圖通過騰沖將侵略野心向云南延伸,這反映了列強侵略的刺激。此外,騰沖商幫積極從事對外貿易,成為迤西商幫中最早形成規(guī)模的商幫,這表明當地商人對商機的把握也是促成騰沖商幫規(guī)模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拘?詳解】本題為影響類材料解析題,時空范圍為近代中國。根據材料,騰沖商幫的活動密切了中外經濟交流,如進口商品來自亞、歐、美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這促進了西南邊疆地區(qū)的開發(fā)。騰沖商幫還開辦了茶廠、紡織廠,這推動了云南近代工業(yè)的發(fā)展。在災荒時期,騰沖商幫積極募捐,并從緬甸多地購買糧米賑濟災民,為民生保障和社會救濟提供了支持。騰沖商幫還創(chuàng)辦了多所學校,為文教發(fā)展補充了活力。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騰沖商幫的活動為全民族持久抗戰(zhàn)提供了物資支持。此外,商幫還積極參與社會救濟和文教事業(yè),為民生保障和文化教育補充了活力。然而,騰沖商幫的興起和發(fā)展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對西方經濟勢力的依附性較強,抵制列強經濟侵略的作用有限;同時,商幫也未能完全擺脫封建地緣性經營模式的束縛,對近代產業(yè)的支持作用有限。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世紀早期,“城”的概念在英格蘭還是“軍事要塞”或“主教駐節(jié)地”。在人們的印象中“城”主要表現為“政治、防衛(wèi)和宗教地點”,其次,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務市場”,同時它也是商業(yè)、社會組織的“定期聚集點”,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多為“大教堂和牧師會堂”。“城”在英格蘭的大量生成集中出現在11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中葉“黑死病”蔓延開來的近300年間,史學界把這個時間段稱為英格蘭城鎮(zhèn)興起“黃金時代”。有學者估計:1300年前后,英格蘭的城鎮(zhèn)的數量接近1600年的水平。——摘編自謝豐齋《私人法權的介入:中世紀英格蘭的城鎮(zhèn)化》材料二:1801年,倫敦市人口達到111萬,1821年達到160萬,1851年增長至263萬。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包括住宅、衛(wèi)生、交通、環(huán)境、治安等問題的“城市病”的出現。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描述在倫敦某街巷“有223棟房子住著1450人……每個床鋪平均睡3.3人,有些甚至睡4-6個人。很多人沒有床……這些房子大都是些陰暗、潮濕、污穢、發(fā)臭的洞穴”?!俺鞘胁 钡闹饕芎φ呤枪と耍と穗A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英國政府從19世紀中葉開始從無為走向有為,開展了著名的“模范住宅”運動。恩格斯在1872-1873年發(fā)表多篇文章,指出:“住宅缺乏現象……連同它的一切影響健康等的后果,只有在產生這些后果的整個社會制度都已經根本改革的時候,才能消除?!薄幾蕴迫A彭、喻志耀《論住宅權產生過程中的社會因素》(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1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中葉成為英格蘭城鎮(zhèn)興起“黃金時代”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19世紀英國“城市病”與工人運動之間的關系。(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從英國城市(城鎮(zhèn))發(fā)展歷程中得到的啟示?!敬鸢浮浚?)原因:封建領主法權力量的建設;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業(yè)剩余產品的增加,人口數量的上升;商品經濟日益活躍,逐漸出現了集市,由集市再漸變?yōu)槌鞘?;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吸引周圍的消費者,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推動作用;“特許狀”的出現,都促進了新興城市的建立。(2)關系: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道路擁擠,住房緊張等城市病,工人是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為維護自身權益解決城市病的問題,工人階級展開斗爭,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fā)展。(3)啟示:城市化要實現地區(qū)協調發(fā)展,城市化過程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建設綠色城市;控制城市發(fā)展規(guī)模,關注民生?!窘馕觥俊拘?詳解】本題是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準確的時空是11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中葉(英國),11世紀下半葉至14世紀中葉英格蘭城鎮(zhèn)興起的“黃金時代”的原因可從經濟、政治、社會、人口等角度分析。根據材料一“城的概念在英格蘭還是軍事要塞或主教駐節(jié)地”結合所學得出,英格蘭城鎮(zhèn)興起的原因有封建領主法權力量的建設;根據材料一“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務市場,同時它也是商業(yè)、社會組織的定期聚集點”結合所學得出,英格蘭城鎮(zhèn)興起的原因有生產力的發(fā)展,農業(yè)剩余產品的增加,人口數量的上升;商品經濟日益活躍,漸出現了集市,由集市再漸變?yōu)槌鞘?;根據材料一“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活動場所多為大教堂和牧師會堂”結合所學得出,交通要道和教堂城堡周圍吸引周圍的消費者,商人和手工業(yè)者的推動作用;“特許狀”的出現,都促進了新興城市的建立。【小問2詳解】關系:本題是認識類材料分析題。準確的時空是19世紀英國。根據材料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結合所學可知,工業(yè)化的發(fā)展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造成了道路擁擠,住房緊張等城市病,根據材料二“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是工人,工人階級為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結合所學可知,工人是城市病的主要受害者,為維護自身權益解決城市病的問題,工人階級展開斗爭,推動了工人運動的發(fā)展?!拘?詳解】啟示:本題是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給分。如根據材料一“它提供安全、商品和服務市場,同時它也是商業(yè)、社會組織的定期聚集點”材料二“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導致包括住宅、衛(wèi)生、交通、環(huán)境、治安等問題的“城市病”的出現”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化要實現地區(qū)協調發(fā)展,城市化過程要注重環(huán)境保護,建設綠色城市;控制城市發(fā)展規(guī)模,關注民生。20.閱讀材料,按要求作答。材料《人民畫報》創(chuàng)刊于1950年7月,是新中國出版的第一本面向世界的綜合性攝影畫報。其封面多為獨具時代特色的攝影作品,記錄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歷史階段的重要事件,展示了社會發(fā)展變化的潮流,呈現出新中國的滄桑巨變,反映出不同時期中國人民的精神面貌。以下照片均截取自不同時期的《人民畫報》封面圖?!逗献魃绲拇蚬葓觥罚ň植浚?954年第8期)《人類第一批從北極登上珠峰的人,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局部)(1960年第13期)《第29節(jié)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局部)(2008年第8期)《深圳:搞個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局部)(2018年第6期)注:部分標題為編者加?!獡嗣癞媹蠊俜焦娞枴遁x煌70年:畫報封面與人民記憶》等整理提取一幅或多幅照片中的歷史信息,以“時代影像:感知中國,感動世界”為題,寫一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答案】示例一時代影像:感知中國,感動世界《人類第一批從北坡登上珠峰的人,將五星紅旗插上世界最高峰》是1960年中國登山隊隊員從喜馬拉雅山北麓挑戰(zhàn)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的見證。西藏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1951年,西藏的和平解放為新中國嘗試從自己領土一側攀登珠穆朗瑪峰創(chuàng)造了前提。20世紀60年代,新中國正處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歷史時期,人民群眾的干勁和拼搏熱情空前高漲。盡管當時國民經濟處于困難時期,但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國登山隊隊員依然完成了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的壯舉,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批從北坡登上珠穆朗瑪峰的人,將五星紅旗插在了珠峰上。這一成就宣示了中國在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地區(qū)不可爭辯的主權。登山隊隊員的英姿通過《人民畫報》刊出,激勵了國人戰(zhàn)勝困難的決心,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人迎難而上、不畏艱險的民族性格。攀登珠峰的圖片展現了中國在曲折探索時期取得的開創(chuàng)性成就,展現了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爭當先進模范的時代風貌,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國在西藏的主權,體現了中國國力的增強。示例二時代影像:感知中國,感動世界《第29屆奧林匹克運動會在北京開幕》《深圳: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呈現了從改革開放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快速發(fā)展并日益融入世界的進程。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大幕。經過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國的經濟總量躋身世界前列,科技水平和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健康狀況不斷改善。不到40年的時間里,深圳從一個小漁村發(fā)展為一個現代化、國際化的大都市,北京成功“申奧”并圓滿舉辦奧運會、冬奧會,不僅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偉大成就,也是中國與世界的交往日益頻繁的見證。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黨和人民不因過去的成就而自滿,中國邁上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中國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