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學復習提綱A_第1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A_第2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A_第3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A_第4頁
中藥學復習提綱A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中藥學復習提綱A

中藥學復習提綱

掌握:中藥的性能、中藥的配伍、及160種中藥、重要配伍、來源及

功效相似藥物的異同點。熟悉:本草著作、中藥的應(yīng)用、120種中藥及功

效相似藥物的異同點。

了解:60種中藥。72種中藥的主要藥理作用。

試卷比例:中藥學60%。

考試題型:A、B、X三種題型。

A型題(最佳選擇題)

例1,具有祛風濕、發(fā)汗、明目功效的藥物為;

A.獨活B.威靈仙C.秦芳D.伸筋草E.蒼術(shù)

B型題(配伍選擇題)(2-4題目共用5個備選答案,可重復選擇)

例2,A.瀉肺平喘B.宣肺平喘C.斂肺平喘D.清肺平喘E.止

咳平喘

1.石膏

2.麻黃

3.杏仁

4.白果

X型題(多項選擇題)(每個題目共用5個備選答案,選2個或2個以

上正確答案)例3,疏肝理氣,善治肝郁氣滯證宜選

A.柴胡B.佛手C.川楝子D.香附E.桔皮

1縱向歸納、2橫向總結(jié)、3綜合練習

總論部分

一、中藥的性能

即中藥作用的基本性質(zhì)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稱“藥性”。

主要包括: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有毒無毒等。

(一)四氣指藥物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藥性(包括平性)

確立依據(jù):以用藥反應(yīng)為依據(jù),以病證寒熱為基準。

寒涼藥作用: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溫熱藥作用:溫里散寒、補火助陽、溫經(jīng)通絡(luò)、回陽救逆

(二)五味即藥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的辛甘酸苦咸等味。

確立依據(jù):主以藥效,參以口嘗。

作用:五味是藥物對人體不同效用的概括。“效用”包括治療作用和

不良作用。

辛味能散(發(fā)散薄荷)、能行(行氣香附、行血川茸)

1

甘味能補(補虛人參)、能緩(緩急飴糖)、能和(和中大棗、調(diào)

和諸藥甘草)酸味(澀味)能收、能斂(收斂固澀烏梅)

苦味能泄(清泄黃連、降泄杏仁、通泄大黃)、能燥(燥濕蒼術(shù))、

能堅(堅陰黃柏)咸味能軟(軟堅散結(jié)昆布)、能下(瀉下通便芒硝)

淡味能滲、能利(滲濕利水茯苓)

(三)升降浮沉即指藥物在人體的作用趨向(與疾病的趨向相反,

與疾病的部位相同)確立依據(jù):①藥物的質(zhì)地輕重②藥物的氣味厚?、?/p>

藥物的性味④藥物的效用*

升浮藥作用:向上向外,升陽發(fā)表、祛風散寒、涌吐、開竅

沉降藥作用:向下向內(nèi),瀉下、清熱、利水、安神、潛陽息風、消積、

降逆止嘔、收斂固澀、止咳平喘

影響因素:①炮制②配伍

(四)歸經(jīng)即指藥物對人體的作用部位。(歸,歸屬;經(jīng),經(jīng)絡(luò))

1.理論基礎(chǔ):①臟象學說②經(jīng)絡(luò)學說

2.確立依據(jù):①藥物特性②藥物療效*

3.指導意義:

有助于提高用藥的準確性,使臨床用藥更加合理。

指導醫(yī)生根據(jù)疾病的病變部位和病變的傳變規(guī)律選擇用藥。

(五)有毒與無毒指藥物能否對人體產(chǎn)生不良反應(yīng)

廣義的毒的含義:①“毒”為藥物的總稱

②“毒”指藥物的偏性(即治療疾病又毒害人體)

③“毒”指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狹義的毒)

確立依據(jù):①含不含有毒成分

②整體是否有毒

③用量是否適當

引起中藥不良反應(yīng)的原因:

品種混亂誤服毒藥用量過大炮制失度劑型失宜

管理不善療程過長配伍不當辯證不準個體差異

使用有毒藥的注意事項:

①量要適當

②采制要嚴格

③用藥要合理

④識別過敏者

2

二、本草代表著作

中藥品種,古籍記載3000種以上,發(fā)展至今已達12800余種。

3

三、中藥的應(yīng)用

(一)配伍是指根據(jù)病情、治法、和藥物的性能,選擇二種以上

藥物同用的用藥方法。配伍的目的:①增強療效②擴大治療范圍

③適應(yīng)復雜病情④減少不良反應(yīng)

1.七情是指單味藥物通過簡單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

①單行單味藥物應(yīng)用獨參湯

②相須性能相類似的藥物合用,可增強原有的功效。(石膏配知母)

③相使性能有共性的兩藥物合用,一主一輔,輔藥能增強主藥的療

效。(黃黃配茯苓)②③配伍表示增效,臨床用藥要充分利

④相畏一種藥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藥物減輕或消除。(被動)

(半夏配生姜)⑤相殺一種藥物能減輕或消除另一藥物的毒烈之性。

(主動)(生姜配半夏)④⑤配伍表示減毒,臨床應(yīng)用毒

烈藥時考慮選用

⑥相惡兩藥合用,一種藥物能使另一種藥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喪

失。(人參惡萊瓶子)

⑥配伍表示減效,臨床用藥要加以注意和避免

⑦相反兩藥合用,能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反應(yīng)。(烏頭反半夏)

⑦配伍表示增毒,原則上絕對禁止

2.君臣佐使是指藥物在方劑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變化規(guī)律。

是方劑的組成原則。①君藥:指處方中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

作用的藥物。(量大力強,不可缺少)②臣藥:a是指輔助君藥加強

治療主病或主證的藥物。

b指針對兼病或兼證起治療作用的藥物。

③佐藥:a佐助藥,即協(xié)助君、臣加強治療作用。

b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的毒性或烈性的藥物。

c反佐藥,與君藥的藥性相反有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

④使藥:a是引經(jīng)藥,b是調(diào)和藥。

例:麻黃湯麻黃(君)、桂枝(臣)、杏仁(佐)、甘草(使)

(二)用藥禁忌

1.配伍禁忌指一般情況下不宜相互配合使用的藥物,包括十八反、

十九畏。

①十八反三組: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半、簍(全瓜簍、皮、天

花粉)、貝(川、浙)、藪、及功烏(川,草、附子);諸參(人、沙、丹、

玄、苦)、辛、芍(白、赤)反藜蘆。②十九畏九組:硫硝、銀砒、

狼密陀;巴丑、丁郁、烏(川、草)犀角;硝棱、桂脂、參靈脂。

2.妊娠用藥禁忌指損害胎元或?qū)е聣嬏ニ幬铮谌焉锲陂g予以忌用

或慎用。

①禁用藥:劇毒或性能峻猛之品

②慎用藥:活血祛瘀、破氣行滯、攻下通便、辛熱、滑利之品

3.服藥時的飲食禁忌指在服藥期間對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稱忌口。

4

(三)劑量一般是指單味藥的成人內(nèi)服一日用量。

確定劑量的依據(jù):1、藥物的性質(zhì)性能2、用藥方法

3、患者情況4、地域和季節(jié)氣候

(四)煎服法

特殊煎服法(見橫向總結(jié))

服藥時間

①空腹服:清晨服,峻下,攻積導滯、驅(qū)蟲藥

②飯前服:補虛藥

③飯后服:消食健胃藥及刺激腸胃的藥物

④睡前服:安神藥、澀精止遺藥、緩下藥

⑤定時服:截瘧藥

⑥頻服:救急藥

各論

1解表藥

發(fā)散表邪,解除表證

味辛,入肺、膀胱經(jīng),解表,兼宣肺、利尿、透疹治療外感表

證注意:①配伍應(yīng)用(表證寒熱,四季變化,患者體質(zhì),兼證選藥)

②體虛津虧(表虛自汗,陰虛盜汗,產(chǎn)后,出血)慎用

③中病即止④不宜久煎⑤湯劑飯后

熱服

一、辛溫解表藥(外感風寒表證)

1.麻黃與桂枝都發(fā)汗解表,用于風寒表證

麻黃桂枝

辛微苦溫辛甘溫

入肺膀胱入心肺膀胱

發(fā)汗力強(主外感風寒表實無汗證)發(fā)汗力弱(主外感風

寒表實無汗證配

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證)

宣肺平喘(咳喘)溫通經(jīng)脈(寒凝血瘀之經(jīng)閉、

痛經(jīng))

利水消腫(水腫)溫陽利水(脾陽虛之痰飲、

腎陽虛之水腫)溫通心

陽(心陽虛之胸痹)

溫中散寒(風濕寒痹,上肢肩背之痹痛)

5

2.紫蘇與生姜都辛溫,入肺脾,發(fā)散風寒,和中

紫蘇生姜

發(fā)汗力強兼能理氣發(fā)汗力弱兼能溫中

(主表實無汗兼脾胃氣滯證)(主風寒感冒之

輕癥多用)

行氣寬中、安胎(胸悶不舒、氣滯胎動)溫中止嘔,為“嘔

家圣藥”(胃寒嘔吐)

解魚蟹毒溫肺止咳(肺寒咳嗽)

3.荊芥與防風都祛風解表用于外感表證

荊芥防

風微溫平和,為發(fā)表散風通用藥

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藥

(風琴、風熱)(風巷、風熱、風

濕)

透疹止癢(麻疹不透、風疹瘙癢)勝濕止痛(風濕

痹痛、頭風頭痛)

炒炭止血(吐1ft崩漏)止痙(破傷風、

小兒驚風)

4.羌活與藁本發(fā)表散寒、祛風濕止痛

羌活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善治太陽頭痛,上半身風寒濕痹特別是肩背

肢節(jié)痛)

藁本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而歸肝經(jīng)(風寒、風濕痹痛、頭風頭痛,善治

厥陰頭痛,寒凝肝脈之脫腹痛)

5.細辛與白芷都散風寒、通鼻竅、止疼痛

細辛白芷

芳香氣烈散寒止痛力強芳香味濃,散寒止痛

力較弱

(兼治陽虛外感、風濕痹痛、頭痛牙痛)(善治陽明

頭痛-眉棱骨痛,牙痛)

溫肺化飲燥濕止帶、消腫排膿、

止癢

6.辛夷與蒼耳子都發(fā)散風寒,通鼻竅,用于風寒感冒、鼻淵頭痛

辛夷芳香力弱,為鼻淵頭痛之要藥(專治感冒頭痛鼻塞)

蒼耳子有小毒,又祛風濕止痛,止癢

6

7.香熏與麻黃都發(fā)汗解表、利水消腫,用于表證無汗、水腫

香熏微溫,兼化濕和中而祛暑,為“夏月麻黃"(治療夏月感冒、陰暑證、

署濕證)麻黃性溫,發(fā)汗力強兼宣肺平喘(治療風寒表實無汗、肺氣壅

遏之咳喘)

二、辛涼解表藥(外感風熱表證)

1.薄荷與牛芳子都疏散風熱、透疹

薄荷牛芳子

辛涼辛苦寒

入肺肝入肺胃

清利頭目、利咽喉清熱解毒、利二便、

宣肺利咽

(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咽痛)(風熱、肺熱

咳嗽)

疏肝解郁(肝郁氣滯)消腫療瘡

2.薄荷與蟬蛻入肺肝都疏散風熱,透疹,用于風熱表證、風疹瘙癢

薄荷蟬蛻

辛涼甘寒

入肺肝入肺肝

清利頭目、利咽喉(風熱上攻頭痛目赤咽痛)明目退翳

(風熱肝熱目赤)疏肝解郁(肝郁氣滯)

祛風止痙(小兒驚風、破傷風)

透疹兼止癢(風疹瘙癢先選)

3.桑葉與菊花都疏散風熱、平肝明目,用于風熱表證、肝陽眩暈、目

桑葉性寒疏散力強,又清肺潤燥(肺熱燥咳)、涼血止血(血熱出血)

菊花微寒平肝力強,又清熱解毒(熱毒瘡腫)

4.葛根、柴胡與升麻都發(fā)表升陽

葛根善發(fā)表解肌退熱為陽明表證項背強痛之要藥,升脾胃陽氣而止瀉,

又生津止渴解熱透疹柴胡善疏散和解退熱為寒熱往來少陽證之要藥,升

清陽而舉陷(臟器下陷),又疏肝解郁升麻善清散而解表,升清陽而舉陷

(臟器下陷)又清熱解毒(咽痛、口瘡、丹毒、熱毒瘡瘍)

5.蔓荊子疏散風熱、清利頭目、祛風止痛

6.淡豆豉解表、除煩

7

2清熱藥

清解里熱治療里熱證

注意:藥性寒涼,易傷脾胃,脾虛便清慎用。中病即止,免傷正氣。

一、清熱瀉火藥(溫熱病氣分實熱證,“四大”即大汗、大熱、大

渴、脈洪大與心煩)

1.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外透肌膚之熱,內(nèi)瀉肺胃之火,為治氣分實

熱之要藥,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主治牙痛、口瘡;煨用收濕斂瘡主治瘡瘍

不斂、濕疹、水火燙傷。

2.知母甘寒入肺胃腎,既清熱瀉火主治氣分實熱之高熱煩渴、肺熱咳

嗽,又滋陰潤燥(即上能清肺潤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陰降火,潤腸),

主治津傷口渴之燥熱咳嗽、陰虛勞嗽的胃熱證和腎陰不足之骨蒸潮熱、內(nèi)

熱消渴、陰虛腸燥便秘的虛火亢旺證。

3.天花粉與蘆根都清熱瀉火生津止渴、清肺止咳,用于溫熱病氣分證

或表熱證煩渴

天花粉蘆根

甘寒質(zhì)重力強甘寒質(zhì)輕力

清氣分實熱力弱清氣分實熱力強,

又長于清胃止嘔

(外感風熱、胃熱嘔吐呃逆多用)

潤燥化痰(燥咳、痰少而粘、咳痰帶血多用)祛痰

排膿

消腫排膿(癰腫瘡瘍、跌打腫痛)(痰多黃稠、

肺熱咳嗽、肺癰吐膿)

利尿(濕熱淋證、濕熱水腫)

4.桅子與淡竹葉都清心除煩、利尿

桅子淡竹葉

兼歸肺及三焦經(jīng)兼歸小腸經(jīng)

清心除煩,主瀉心熱、肝熱與胃熱清熱,上

清心火尤強

(溫熱病氣分證煩躁不安與臟腑實熱)(溫熱病氣分證煩

躁不安與表熱煩渴)

清熱利肝膽濕熱利尿力更強

(濕熱黃疸、淋證)(心火上炎移熱小腸之口瘡

尿赤、水腫兼熱)涼血解毒(血淋、血熱出血)

消腫止痛(熱毒瘡腫、跌打腫痛)

5.夏枯草與決明子都清肝火而明目,用于肝熱目赤

夏枯草決明

散郁結(jié)(痰火郁結(jié)之癟瘍痰核)潤腸通

便(熱結(jié)腸燥便秘)降血壓(高血壓屬肝熱者)

解毒散結(jié)(熱毒壅盛的乳癰瘡腫,痹腮,咽喉紅腫)

二、清熱燥濕藥外感或內(nèi)傷濕熱火毒諸證(濕溫、濕阻中焦、濕熱

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及臟腑火熱證

1.黃苓、黃連、黃柏都苦寒,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用于濕熱瀉痢、

黃疸、淋證、臟腑實熱、皮膚外科熱毒證

黃苓黃連黃

善清肺大腸火,祛上焦?jié)駸嵘魄逍奈笇崯?,祛中焦?jié)駸?

濕熱痢疾要藥善瀉相火退虛熱,祛下焦?jié)駸?/p>

(肺熱咳嗽、濕溫、暑濕、(心胃實熱高熱神昏、胃火

牙痛、口瘡(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下焦?jié)駸崮蜷]、濕熱淋痛、

痔瘡便血)肝火犯胃嘔吐濕熱痢疾)

淋證、帶下、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

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力弱于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之力為類似藥物最強者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力弱于黃

連,還(用于皮膚瘡瘍外

科熱毒證)

清肺胃膽經(jīng)實熱長于清半表半里熱

清瀉肝膽胃經(jīng)實火,

(用于氣分壯熱、臟腑實熱、熱在少陽)

(肝熱目赤腫痛、胃熱消渴口氣熱臭)

涼血止血、安胎

(血熱出血、胎熱胎動)

2.龍膽草、苦參都清熱燥濕

龍膽草兼入肝經(jīng),善瀉肝膽火,為治療肝經(jīng)濕熱、實熱的要藥(肝火

上炎頭痛、目赤、高熱)苦參兼入大腸經(jīng),解毒、殺蟲止癢、利

尿(疥癬麻風、陰癢帶下、濕熱淋證、滴蟲性陰道炎)

3.穿心蓮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善清肺熱和較強解毒作用(肺熱咳嗽、

外科瘡瘍、蟲蛇咬傷)

4.秦皮清熱燥濕、清肝明目解毒,用于止痢、止帶、明目

5.白鮮皮清熱燥濕解毒、祛風止癢

9

三、清熱涼血藥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及火熱內(nèi)生之血熱妄

行出血證

1.生地、玄參都苦甘寒,入心、胃、腎經(jīng),清熱涼血、潤腸通便

生地玄參

兼入肝經(jīng)兼咸味,入肺經(jīng)

涼血止血力強涼血解毒散結(jié)利咽(涼血

較弱,解毒力強)

(熱入營血、血熱妄行證)(熱入營血、咽痛、

瘡瘍、噓瘍)

養(yǎng)陰清熱力強,長于養(yǎng)胃陰以生津止渴、增液通便滋陰

降火,滋陰力弱重在降虛火

(津傷口渴之臟腑陰虛燥熱)(陰虛發(fā)

熱、陰虛腸燥等陰虛證)

2.牡丹皮、赤芍都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用于熱入血分、淤血證

牡丹皮赤芍

涼血力優(yōu)于赤芍清血分力弱于丹皮,

長于止痛(熱灼營陰,或妄行之血留滯于內(nèi)而兼血

於者尤宜)(血熱淤滯更宜)

入肝腎退虛熱(無汗骨蒸)瀉肝火力強(肝火

脅痛、目赤)

治內(nèi)癰(腸癰腹痛)

3.紫草清熱涼血、解毒透疹

4.水牛角清熱涼血、瀉火解毒(高熱神昏、血熱出血)

四、清熱解毒藥外感或內(nèi)生實熱火毒之證(瘡腫、丹毒、痹腮、

咽痛、熱癰、熱毒瀉痢、

燙傷、蛇蟲咬傷)

1.金銀花、連翹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用于溫熱病、外感風熱

金銀花連翹

甘寒入肺胃大腸苦微寒入肺心膽

清熱解毒力強善清心火,消癰散結(jié)力強,為

“瘡家圣藥”

(瘡腫熱毒重者尤宜、腸癰、肺癰、熱毒血?。ǒ彴b

有腫核者尤宜、癟瘍痰核)

解暑熱(暑熱煩渴)利尿(熱淋

澀痛)

10

2.連翹與蒲公英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利尿

連翹蒲公英

苦微寒入肺心膽苦甘寒

歸肺肝胃經(jīng)

善清心火,消癰散結(jié)力強,為“瘡家圣藥”清熱

解毒、消癰散結(jié)力均較強,

兼通乳脈,長于入肝胃二經(jīng)清熱解毒

(瘡癰有腫核者尤宜、癟病痰核)(多用于咽痛、

蛇毒及熱毒結(jié)于肝胃發(fā)為乳癰者)

清小腸火以利尿(熱淋澀痛)利濕通淋,重在

清利濕熱以通淋(熱淋、濕熱黃疸)

3.紫花地丁被前人稱為“苦瀉辛散”之品,消癰散結(jié)力佳,治療疔瘡

腫毒為特長,與蒲公英

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力相似

4.板藍根、大青葉、青黛苦寒,歸肺胃心肝經(jīng),都清熱解毒、涼血、

利咽,用于溫熱病的

溫毒發(fā)斑、大頭瘟,外感風熱的咽喉腫痛、瘁腮;大青葉、青黛的涼

血之功用于血熱妄行的

出血證

板藍根與大青葉、青黛的藥用部位不同,清熱解毒、涼血、利咽之力

弱于大青葉,善清心胃二經(jīng)熱毒

大青葉苦寒最甚,清熱解毒、涼血之力強于二者,有清熱解毒、涼血

消斑、利咽消腫的說法

青黛為大青葉的加工品,兼咸味,清熱解毒、涼血消斑、利咽消腫之

力也弱于大青葉;但長于入肝瀉火,

清肝定驚(用于肝火犯肺咳痰帶血、肝熱內(nèi)盛的小兒驚風)

5.蚤休有小毒歸肝經(jīng),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力佳(用于癰腫疔瘡,蟲

蛇咬傷,咽喉腫痛);

入肝瀉火,涼肝止痙(用于肝熱內(nèi)盛的小兒驚風、四肢抽搐)

6.牛黃與熊膽都清熱解毒、清瀉肝火、息風止痙

牛黃苦涼,重在清心涼肝、息風止痙兼化痰開竅(宜于熱盛動風的痙

攣抽搐和痰阻心竅,小

兒驚風,對于肝熱生風的痰熱內(nèi)盛竅閉神昏者尤宜);同時有較好的

清熱解毒作用(用于咽

喉腫痛、外科瘡瘍)

熊膽苦寒,重在清熱解毒治療瘡瘍腫毒咽喉腫痛,由于善清肝熱兼息

風止痙也用于熱盛動風

的痙攣抽搐癲癇和痰阻心竅,小兒驚風等;取其清肝明目治療目赤腫

痛清瀉肺熱治療痰熱咳

喘及口瘡

11

7.魚腥草辛寒,歸肺胃肝膀胱經(jīng),善清肺熱、清熱解毒、消癰排膿(善

治肺癰,用于肺熱咳嗽、熱毒瘡腫),又清利濕熱、利濕通淋(熱淋澀痛、

濕熱瀉?。?/p>

8.紅藤與敗醬草都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用于腸癰、淤滯腹痛、月經(jīng)

不調(diào)

紅藤清熱解毒稍弱,活血止痛力強,強調(diào)膿未成,多用于淤滯期(型)

右下腹疼痛,脹滿,惡心者,善入大腸,為治療腸癰的要藥

敗醬草清熱解毒力強,活血止痛稍弱,強調(diào)祛瘀止痛,膿已成,無論

肺癰、腸癰、皮膚瘡瘍腫痛的初起淤滯期(型)或膿腫期型,右下腹疼痛、

腫塊、高熱者均常使用。也善入大腸,為治療腸癰的要藥。

9.白頭翁苦寒清瀉,重在清熱解毒、涼血止痢,對熱毒,濕熱痢疾、

休息痢、血痢多種痢疾有很好的治療作用,為治熱毒血痢之良藥,也為治

阿米巴痢之要藥;取其殺蟲截瘧作用治療瘧疾和煎湯灌洗陰道治陰癢帶下

(滴蟲性陰道炎)。

10.馬齒寬重在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僅為熱毒下痢的佳品;取涼血止

血之功治療血熱崩漏等血熱妄行出血證,收縮子宮的作用明顯。;

11.鴉膽子苦寒有毒較少用,清熱解毒、涼血止?。岫狙?、休息痢、

阿米巴?。衷餄?、殺蟲、截瘧、蝕疣,用于雞眼熬疣

12.貫眾苦寒,有小毒,既入氣分,又入血分,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

血之功,主治風熱感冒、溫熱病、瘁腮;由于有收縮子宮的明顯作用,取

其涼血止血之功治療血熱崩漏等婦科的血熱妄行出血證;取其殺蟲作用去

絳蟲,蛔蟲,陰道滴蟲。

13.拳參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其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等婦

科的血熱妄行出血證

14.射干、山豆根、馬勃都清熱解毒、清肺熱

射干清熱解毒比山豆根弱、但清肺祛痰利咽、散結(jié)消腫力更強,取其

祛痰作用對熱毒或肺熱咽喉腫痛而痰濁阻肺者尤宜

山豆根苦寒之性較甚,長于清熱解毒、利咽消腫止痛,為治療熱毒雍

盛咽喉紅腫疼痛的要藥馬勃清熱解毒利咽,用于熱毒風熱或虛火上炎的

咽喉不利,又清肺熱利咽開音、止血,用于肺熱咳嗽、失音、出血

12

15.金養(yǎng)麥清熱解毒、清肺化痰,為治肺癰咳吐濃痰的良藥

16.山慈菇有小毒長于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治療瘡瘍疔毒的要藥

17.漏蘆長于清熱解毒、消癰散結(jié),治療瘡瘍疔毒的初起之證;兼能通

經(jīng)下乳,為治療乳癰腫痛的要藥,與穿山甲、王不留行等治療乳房脹痛,

乳汁不下。

18.白藪專于清熱解毒、消癰生肌,用于瘡瘍紅腫初起,膿成不潰或久

潰不斂

19.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利濕消癰(治療消化道腫瘤)

20.土茯苓清熱解毒、長于除濕利關(guān)節(jié)、解汞毒(治療梅毒的要藥)

21.野菊花重在清熱解毒、清肝熱,平肝陽(瘡癰腫毒、目赤腫痛、咽

喉腫痛、頭痛眩暈)

22.半邊蓮清熱解毒、利水消腫,長于解蛇毒

23.垂盆草清熱解毒、利濕退黃

五、退虛熱藥退虛熱主治骨蒸潮熱、小兒疳熱等陰虛內(nèi)熱癥狀

1.青蒿既退虛熱,又能涼血清血分伏熱(用于溫熱病后期,邪伏陰傷,

夜熱早涼,低熱不退,或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外解暑熱,內(nèi)泄?jié)駸幔ㄓ?/p>

于暑熱及肝膽脾胃濕熱證);截瘧(用于瘧疾發(fā)作的寒戰(zhàn)壯熱,對瘧疾兼

有暑熱或濕熱者尤宜,為治療瘧疾寒熱的要藥)

2.地骨皮退虛熱(用于陰虛發(fā)熱,骨蒸潮熱,消渴及虛火牙痛);涼血

用于血熱出血;瀉肺火用于肺熱咳嗽

3.白薇退虛熱、涼血清熱、利尿通淋、解毒療瘡

4.銀柴胡退虛熱、除疳熱;胡黃連退虛熱、除疳熱、清濕熱

5.地骨皮退虛熱、涼血,善治有汗骨蒸,又瀉肺火清肺止咳、生津

牡丹皮退虛熱、涼血善入肝腎治無汗骨蒸、又活血化瘀、治內(nèi)癰

13

3瀉下藥

瀉下通便治療便秘及多種里實證

注意:①易傷脾胃及正氣、小兒、老人、體弱者慎用

②中病即止

③孕婦忌用或慎用

④峻下藥有毒、注意其炮制、配伍、用量

⑤攻下、峻下藥宜空腹服、緩下藥宜睡前服

⑥因證配伍

一、攻下藥苦寒、瀉火通便。用于實熱積滯及火熱上炎證

1.大黃與芒硝都苦寒,瀉火通便,用于熱結(jié)便秘,二者常相須為用

大黃芒硝

苦寒,歸大腸脾胃心肝經(jīng)苦寒,

歸大腸胃經(jīng)

瀉下攻積軟堅瀉

(攻下與瀉熱俱強,用于便秘(不論寒熱),(其味

兼咸,長于軟化堅硬熱積燥結(jié)之大便,是治療熱結(jié)便秘,高熱煩躁,腹

中脹滿之要藥故為“咸能軟能下”的代表藥)輕用緩

下通便,用于胃腸積滯)

瀉火解毒清熱重在局部外用

消瘡腫回乳

(溫熱病高熱神昏或臟腑火熱上炎)(咽痛、口瘡、

目赤、乳癰、痔瘡)

清熱解毒(熱毒瘡瘍及燒燙傷)

清泄?jié)駸幔駸嵝沽?、黃疸、淋證)

涼血止血(血熱妄行的出血,便吐尿咯螞)

活血化瘀(淤血證,積痞塊;產(chǎn)后惡露,

月經(jīng)不調(diào),經(jīng)閉痛經(jīng);跌打損傷,瘀腫疼痛)

2.蘆薈與番瀉葉苦寒之性均強,瀉下攻積作用與大黃相似,用于熱結(jié)

便秘及胃腸積滯

蘆薈瀉下積滯,刺激性比大黃強,攻下少用(對于熱結(jié)便秘兼肝火亢

旺,煩躁失眠者尤宜,對于小兒胃腸積滯,蟲積腹痛較多用);清泄肝熱(用

于頭痛目赤,小兒驚風等肝經(jīng)實火證);外用清熱解毒,殺蟲止癢(用于

座瘡瘡痣頑癬等皮膚瘙癢)

14

番瀉葉入藥歷史不長,輕用治療習慣性便秘,產(chǎn)后術(shù)后便秘運用較多,

配合攝片手術(shù)做腸道清潔劑

二、潤下藥潤燥滑腸,多用于老年、體弱、久病、產(chǎn)后、經(jīng)期便

秘者

L火麻仁潤腸通便兼能補虛,為治腸燥便秘的要藥,適合精血不足的

腸燥便秘

2.郁李仁潤腸通便,又利水消腫(水腫脹滿、腳氣水腫)

三、峻下藥均有毒,瀉下力猛,引起劇烈腹瀉,使體內(nèi)潴留的水

液從大便排出,兼利尿。用于水腫、鼓脹、胸脅停飲及痰飲喘滿。

1.甘遂、京大戟、紅大戟、芫花都逐水退腫瀉飲(大腹水腫、胸脅積

液);前三者外用消

腫散結(jié)(用于瘡癰腫毒),芫花外用殺蟲療瘡(用于頑癬瘡腫、頭癬

頭瘡),雖能祛痰止咳,但毒性峻烈,一般咳嗽咯痰者罕用

逐水退腫瀉飲:甘遂>京大戟>紅大戟〉芫花甘遂兼治風痰

癲癇

消腫散結(jié):甘遂〉紅大戟〉京大戟紅大戟、京大

戟兼治覆病痰核

毒性:甘遂=紅大戟(京大戟〈芫花芫花兼祛痰止

咳,以瀉胸脅水飲見長

2.牽牛子與巴豆都逐水退腫

牽牛子性寒毒小力弱,瀉水量大,攻下量中,去積量少。逐水退腫瀉

飲(兼治水腫痰飲)又殺蛔,利尿(蟲積腹痛)

巴豆性熱毒大力猛,去油用霜。本品“峻用有劫病之功,微用亦有調(diào)

中之妙“是指峻用逐水退腫(主治血吸蟲病之肝硬化等胺脹腹水,但不兼

治痰飲),微用緩下導滯,調(diào)中止瀉(主治胃腸積滯日久難消,腹脹納差,

瀉痢不止,瀉而不爽者),善攻下冷積(善攻胃腸寒積,前人稱有“斬關(guān)

奪門“之功);又祛痰利咽(寒實結(jié)胸,喉痹痰涎雍盛,呼吸不利)殺蟲

蝕瘡去腐

3.商陸逐水退腫,利尿(尤宜于治療水腫曦脹,大便密結(jié)小便不利等

水濕雍盛之證),外用攻毒消瘡

4.千金子即續(xù)隨子,瀉下逐水(水腫曦脹,大便密結(jié)小便不利),破血

消^(淤血所致^瘦,經(jīng)閉),殺蟲止癢(頑癬)

15

4祛風濕藥

祛除風濕,治療風濕痹癥

辛散苦燥,入肝腎祛風除濕、止痛、舒筋活絡(luò)、強筋健骨

辛、溫風濕寒痹(拘攣、麻木)

風濕痹證{

辛、寒風濕熱痹(紅腫熱痛)

注意:配伍應(yīng)用,多配活血行氣藥,“治風先治血”。

行痹,配伍祛風解表藥

著痹,配伍利濕、化濕藥

痛痹,配伍溫里藥

熱痹,配伍清熱藥

痹證日久、累及肝腎配伍補肝腎、強筋骨藥

一、祛風濕散寒藥偏溫燥、祛風除濕散寒。用于風濕痹痛屬寒證

者。

L獨活、羌活與藁本都發(fā)表散寒、祛風濕止痛;獨活祛風濕力強,羌

活與藁本重在發(fā)散風寒獨活主散在里之伏風寒濕而通利關(guān)節(jié)止痛(主治

下半身風濕痹癥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善治太陽頭

痛,上半身風寒濕痹特別是肩背肢節(jié)痛)

藁本主散太陽經(jīng)風寒濕而歸肝經(jīng)(善治厥陰頭痛,寒凝肝脈之院腹痛)

2.威靈仙、海風藤與青風藤都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

威靈仙微溫,起效較快,為風寒濕痹拘攣麻木的要藥。又止痛、消痰

水、治骨鰻(本品30g加砂糖、醋,煎湯)

海風藤微溫,作用稍緩,治療痹證偏寒者。又活血(跌打損傷)

青風藤性平,作用緩和,治療痹證無論寒熱。又利水消腫(水腫、腳

氣浮腫)

3.威靈仙、尋骨風與松節(jié)都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止痛;尋骨風與松節(jié)單用

或泡酒治療關(guān)節(jié)疼痛,筋脈拘急等

4.靳蛇與烏梢蛇都祛風濕、舒筋活絡(luò)、祛風止癢、止痙,分別用于風

寒濕痹、中風不遂、皮膚瘙癢之頑癬癮疹、小兒驚風、破傷風

靳蛇長于舒經(jīng)活絡(luò),為治療風濕頑痹日久難愈,關(guān)節(jié)拘攣疼痛,肢體

麻木不仁的要藥,前人稱其能“透骨搜風",風寒濕痹均宜使用,又為活絡(luò)

要藥用于中風不遂

烏梢蛇祛風濕、舒筋活絡(luò)之力比斯蛇稍弱。

16

5.川烏(附藥:草烏)辛苦熱,有大毒,歸肝脾腎經(jīng)。祛風除濕、散

寒止痛。本品辛苦而性熱,對風寒濕三氣均有較強的祛邪作用,是治療風

濕寒痹的重要藥物。其性偏熱,溫經(jīng)散寒作用明顯,更宜于寒邪偏盛之痛

痹。止痛力強,用于寒凝疼痛證;與蟾酥、生南星同用取其外用的麻醉止

痛作用。

煎服,3-6g,先煎半小時到1小時,口嘗無麻味。內(nèi)服要制用。孕婦

忌服。不宜與半夏、瓜簍、貝母、白芨、白藪配伍。(十八反)

6.木瓜與蠶沙均祛風濕,舒筋活絡(luò),化濕和中,二者均用于風濕痹癥

和濕阻中焦之吐瀉轉(zhuǎn)筋木瓜長于舒筋,為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關(guān)節(jié)屈

伸不利之要藥

7.伸筋草(附藥:舒筋草)祛風濕、舒筋活絡(luò)

8.絲瓜絡(luò)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治風濕痹癥無論寒熱新久皆宜。又化痰散結(jié)。

二、祛風濕清熱藥其性偏寒,味多辛苦,辛能祛風,苦寒清熱。主

要用于風濕熱痹,關(guān)節(jié)紅腫熱痛之證

1.防己辛苦寒,祛風除濕、止痛、利水消腫。長于祛風除濕,止痹痛,

是風濕痹痛的常用藥,尤能除經(jīng)絡(luò)、肌肉、關(guān)節(jié)的風濕熱邪,對于風濕熱

痹更宜。取其利水消腫作用用于水腫、腹水、小便不利。取其止痛作用還

用于牙痛、頭痛、外傷疼痛等。

防己按產(chǎn)地分為漢防己和廣防己。漢防己主產(chǎn)浙江、安徽、江西等地,

又稱粉防己;廣防己主產(chǎn)兩廣等地,又稱木防己。《本草拾遺》認為:“漢

防己主水氣,木防己主風氣”。漢防己利水消腫之力勝于木防己,所以漢

防己主水氣,但二者實際均長于祛風除濕,止痹痛,是風濕痹痛的常用藥,

所以《本草拾遺》說“木防己主風氣”是不對的。

2.雷公藤、臭梧桐均辛苦,偏寒,歸心肝經(jīng)。均具有祛風濕、通經(jīng)活

絡(luò)、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各類風濕痹癥瘡癰腫毒、皮膚瘙癢、濕疹等。

雷公藤辛苦性寒,通絡(luò)作用較強,各類風濕痹癥均可選用,尤長于治

療類風濕性關(guān)節(jié)炎。臭梧桐現(xiàn)代研究能降血壓,用于高血壓。總的功效是

祛風濕、通經(jīng)活絡(luò)、清熱解毒加降壓或說成祛風濕、活血活絡(luò)、消腫止痛、

殺蟲解毒(這里的清熱解毒包括消腫止痛、殺蟲解毒)雷公藤毒性較大,

其莖葉毒性大于根,尤其是皮部毒性比木質(zhì)部強。入湯劑內(nèi)服宜用其根,

除盡其皮,用量不能過大。毒性作用有二:一是對胃腸局部刺激,引起惡

心嘔吐、腹痛腹瀉及便血等;二是吸收后引起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肝心腎等內(nèi)

臟損害。故孕婦、脾胃虛弱及心肝腎等器質(zhì)性疾患患者忌用。

3.給石藤、篇荃草(xixiancao)、老翻草(laohuancao)均具有祛風

濕、舒筋活絡(luò)、清熱解毒的功效,用于各類風濕痹癥瘡癰腫毒。

給石藤兼以清熱解毒以消腫用于熱毒雍結(jié)的瘡癰腫毒及咽喉紅腫疼

痛。

17

稀荃草(xixianca。)用于熱毒雍結(jié)的瘡癰腫毒取其清熱解毒以消腫,

用于皮膚瘙癢、濕疹取其清熱解毒以除濕止癢。轆茶草用于風濕痹癥與臭

梧桐祛風濕、舒筋活絡(luò)功效相似,二者常相須為用,現(xiàn)代研究也能降血壓,

用于高血壓。貓荃草生品性寒,制后性溫,要根據(jù)主治證的寒熱選用。

老鸛草(laohuancao)清熱解毒治瘡腫,清瀉濕熱兼歸大腸經(jīng)治瀉痢。

4.桑枝辛苦平歸肝經(jīng),祛風濕、通經(jīng)活絡(luò)作用緩和,痹癥無論寒熱均

常用,尤以上肢的濕熱痹癥最為適宜。本品利水消腫利小便,降壓治療高

血壓。

5.秦芮辛苦微寒,祛風濕、通經(jīng)絡(luò)、止痛、清濕熱(利濕退黃)、退虛

秦無辛苦而不燥烈為“風藥中之潤劑”,被前人稱為“風家潤藥”治

痹證通用,兼舒筋絡(luò)。清利濕熱用于濕熱黃疸、瘡腫、濕疹等濕熱證。入

腎經(jīng)退虛熱治療陰虛內(nèi)熱之骨蒸潮熱。止痛還用于牙痛等疼痛證。

6.徐長卿祛風勝濕、止痛、止癢、解蛇毒。善活血通絡(luò),而止痛力強,

為治風痹或痹證痛重之要藥。又止癢,解蛇毒。

三、祛風濕強筋骨藥辛散、苦燥、溫通可祛邪,甘可補虛,歸肝腎

二經(jīng)。宜于風濕寒痹日久不愈、肝腎不足、痹痛不止而筋骨不健者。

祛風濕強筋骨藥與部分補陽藥的比較

淫羊蕾:祛風濕強筋骨補腎(壯)陽+祛痰止咳

仙茅:祛風濕強筋骨補腎(壯)陽

巴戟天:祛風濕強筋骨補腎陽+益腎精

鹿茸:強筋骨補腎陽益精+補血、固沖任、托毒生肌

鎖陽:強筋骨補腎陽益(腎)精+潤腸通便

核桃仁:強筋骨補腎陽+潤腸通便+補肺氣、止咳平喘

杜仲:強筋骨補腎陽+止痛安胎

續(xù)斷:強筋骨補腎陽+止痛安胎+活血通絡(luò)、續(xù)骨

淫羊蕾、仙茅、巴戟天、鹿茸、鎖陽、核桃仁、杜仲、續(xù)斷這幾味藥

材都有不同程度(有或沒有)的祛風濕強筋骨功效,但是他們都重在補腎

陽,屬于補陽藥;祛風濕強筋骨藥中雖然差不多均補肝腎,但是祛風濕強

筋骨更為顯著,所以屬于祛風濕強筋骨藥。

18

1.五加皮(即南五加皮)與利水滲濕藥香加皮(即北五加皮)

五加皮(即南五加皮)香加皮(即

北五加皮)五加科植物細柱五加(或刺五加)的根皮

蘿摩科植物杠柳的根皮無香氣

有香氣

無毒有毒

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作用較好只占祛風濕

一項

兼利尿退腫長于利水消腫(宜

心衰性水腫)

五加皮(即南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利尿退腫

香加皮(即北五加皮):祛風濕+利尿退腫

2.桑寄生與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歸肝腎經(jīng)。風濕痹證兼肝腎

不足腰膝酸軟均可用,二者均用于風濕寒痹日久不愈、損及肝腎致肝腎不

足、痹痛不止而筋骨不健者,相比之下桑寄生更為適宜。

桑寄生五加皮

辛苦甘平辛苦甘溫

平則痹癥不論寒熱偏溫則寒痹更宜

補肝腎作用強兼收強筋骨、固沖任、安胎止血補肝腎作

用弱只收強筋骨之效(用于胎動胎漏崩漏下血等肝腎不足證)

祛風濕還兼通經(jīng)絡(luò)祛風濕無通經(jīng)絡(luò)

作用

無利尿退腫兼利尿退腫

桑寄生: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固沖任、安胎止血、通經(jīng)絡(luò)

五加皮:祛風濕強筋骨補肝腎+利尿退腫

3.千年健與鹿銜草祛風濕、強筋骨

千年健祛風濕為主兼止痹痛,對于風濕寒痹有無筋骨軟弱均可用。

鹿銜草強筋骨力強兼止血。

4.狗脊祛風濕強腰脊補肝腎,補肝腎作用兼收強腰脊、溫腎氣、固沖

任,顯固澀作用,所以腎虛有熱,小便不利不宜。辛苦而溫用于風濕寒

痹。

19

5芳香化濕藥

化濕運脾,治療濕阻中焦證(皖腹脹滿、嘔吐泛酸、大便澹瀉、食少

倦怠或口甘多涎)辛香溫燥,入脾胃;化濕醒脾、燥濕運脾;用

于濕濁阻中(又稱濕困脾胃或濕濁困脾)注意:氣味芳香,入湯劑

宜后下,不宜久煎;含揮發(fā)油,入丸散劑療效好

易耗氣傷陰,陰虛、血虧、氣虛慎用

濕濁阻中

(濕阻氣機+行氣藥)

1.蒼術(shù)與補氣藥白術(shù)都燥濕健脾,用于脾虛濕滯證

蒼術(shù)白術(shù)

辛苦溫入脾胃肺經(jīng)甘苦溫入

脾胃肺經(jīng)

燥濕健脾力強補氣(燥濕)健脾,用于

脾虛濕滯證

燥濕為主用于各種濕濁阻中證補脾氣為主

用于各種脾氣虛證(芳香化濕除中焦穢濁健運脾胃,為燥濕健脾要藥;

對于濕濁阻中(長于補氣以健脾又能燥濕利尿,有標本兼顧之

效,脾失健運的脫腹脹滿、嘔吐泛酸、大便澹瀉、食少倦怠最為適宜)

為“脾臟補氣健脾第一要藥”){濕邪在里寒濕中阻+溫里藥濕熱中

阻+清熱燥濕藥與解暑清利之品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