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 海陸的變遷 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人教版_第1頁
3.3 海陸的變遷 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人教版_第2頁
3.3 海陸的變遷 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人教版_第3頁
3.3 海陸的變遷 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人教版_第4頁
3.3 海陸的變遷 課件-2024-2025學年七年級地理上學期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三章

陸地和海洋第三節(jié)

海陸的變遷新課導入問題:如今的壺公山的形成過程說明了什么?表現出來的各種現象的原因是?方壺久伏海中洲,涌出高山不計秋。峰上今猶蠔帶石,穴邊時有蟹尋湫?!聭獤|《壺山》壺公山原來只是露出海面的一個島嶼,后來經過千萬年的滄桑變化,財逐漸變成高山。而如今壺公山還留有帶牡蠣殼的石頭,石穴中還有蟹等許多水生生物。核心素養(yǎng)學生可以通過模擬實驗(如板塊運動模擬)、觀看相關視頻和圖片等方式,直觀地感受海陸變遷的過程和現象。鼓勵學生參與地理實踐活動,如實地考察海岸線變化、調查當地地質地貌特征等,提升他們的地理實踐能力和興趣。地理實踐力學生需要從多個維度分析海陸變遷的原因和過程,如自然原因(地殼運動、海平面升降等)和人為原因(填海造陸等)。理解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如板塊運動與山脈形成、海平面變化與海岸線變遷等。綜合思維學生通過學習海陸變遷的過程和原因,理解人類活動對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以及地理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制約作用。認識到保護海洋和陸地資源、維護生態(tài)平衡的重要性,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念。人地協調觀學生通過學習不同地區(qū)的海陸變遷實例,如喜馬拉雅山脈的形成、地中海的縮小等,形成對特定區(qū)域地理特征的認知。能夠運用區(qū)域綜合分析的方法,解釋區(qū)域海陸變遷的原因和過程,預測未來可能的變化趨勢。區(qū)域認知本節(jié)知識結構海陸的變遷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海陸變遷的例證自然原因人為原因自然原因人為原因從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板塊的運動提出者提出依據內容大陸漂移說的證據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目錄壹滄海桑田肆課堂小結貳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叁板塊的運動伍課堂小練滄海桑田PARTONE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運動和海平面升降。這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自然原因海陸變遷的原因填海造陸等人類活動在局部小范圍內改變著海陸分布。人為原因海陸變遷的例證自然原因——海洋變陸地喜馬拉雅山脈的巖石中含有魚、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喜馬拉雅山脈所在地區(qū)曾經是一片海洋地殼隆起抬升成為陸地海陸變遷的例證自然原因——陸地變海洋在我國東部海域的海底,人們發(fā)現了古河道和古森林等遺跡這里曾經是陸地由于地面下沉、海平面上升而成為海洋海陸變遷的例證人為原因荷蘭通過修堤壩將部分海域改造成圩田人類活動也會造成海陸變遷臺灣海峽經歷過多次海陸變遷同臺灣島曾經和祖國大陸連成一片,后因地殼下陷和海平面上升而形成海峽。臺灣海峽在漫長的地質時期經歷了多次滄桑變化。知識拓展地殼運動板塊運動是指地球外殼由多個大型板塊構成,這些板塊相互碰撞、分離和移動,導致地殼的劇烈變化。例如,當兩個板塊相互碰撞時,它們會發(fā)生擠壓、抬升和下沉等現象,這些現象導致了海岸線的變化和海陸變遷。NO.02地殼運動是海陸變遷的主要因素之一。地殼的運動包括板塊運動和地殼運動,這些運動導致了地形的變化和海陸變遷。NO.01知識拓展地球表面的變化地球內部的物理化學因素包括火山噴發(fā)、地震、巖漿活動等,這些因素可以改變地表形態(tài),如火山噴發(fā)可以將陸地變?yōu)閸u嶼,地震可以引起地殼運動和地形變化等。NO.02地球表面變化也是海陸變遷的重要原因之一。地球表面的變化可以由地球內部的物理化學因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而產生。NO.01知識拓展海陸變遷的歷史VS海陸變遷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數百萬年前。通過對古地層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了解到海陸變遷的歷史和規(guī)律。古地層是指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巖層。通過對這些巖層的觀察和分析,可以了解到地球歷史上的海陸變遷情況。例如,通過對古地層的研究可以發(fā)現,在數百萬年前某一地區(qū)曾經是海洋,而后由于地殼運動和氣候變化等因素,這個地區(qū)逐漸變?yōu)殛懙?。知識拓展地層和化石的證據化石是古生物的遺骸或痕跡,通過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古地理環(huán)境,推斷出海陸變遷的過程。化石地球巖石圈由不同年代的地層組成,通過地層的堆積和侵蝕等現象,可以推斷出海陸變遷的歷史。地層知識拓展地球物理證據地球磁場在不同時期會發(fā)生逆轉,這種現象可以通過巖石磁性的測量來推斷海陸變遷的歷史。磁異常地球上不同地區(qū)重力加速度不同,這種差異可以由地球內部的質量分布引起,海陸變遷也會影響重力異常的分布。重力異常知識拓展自然環(huán)境變化氣候變化氣候的變化可以影響海陸分布,如冰川擴張和退縮可以引起海平面的升降。海岸線的變化由于地殼運動、海平面變化和河流侵蝕等因素,海岸線不斷發(fā)生變化。通過研究海岸線的變化,可以了解海陸變遷的過程。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PARTTWO

大地多么堅固、穩(wěn)定。海陸輪廓自古就是這樣的。

我們腳下的大地在運動,七大洲、四大洋是不斷變化的。

人們已經知道了海陸是變遷的,那么地球上海陸輪廓是怎樣形成的?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固定不變的嗎?

20世紀上半頁地理學史上,對此曾有過很長時間的爭論。

大陸漂移說是被人們廣泛接受的一種假說。提出者:德國科學家魏格納1910年的一天,年輕的氣象學家魏格納固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墻上的一幅世界地因上?!捌婀执笪餮髢砂洞箨戄喛档乃恼紴槭裁淳谷绱藞龊现写说牡旰@镌僖财届o不下來,“非洲大陸和南美洲大陸以前會不會是連在一起的?是不定來因為受到某種力的作用才破裂分離的?大陸會不會是漂移的??!?/p>

這一發(fā)現,促使魏格納開始研究大陸漂移。通過收集資料和實地考察,魏格納從古生物化石、地層構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兩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證據。魏格納依據前人的研究和相關資料,結合自己的考察,提出了“大陸漂移說”。大西洋兩岸,特別是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南美洲大陸凸出的部分與非洲大陸凹進的部分幾乎是吻合的。南美大陸非洲大陸提出依據提出依據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內容分裂、漂移、分離2億年前在兩億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連接的一塊大陸,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6500萬年前原始大陸逐漸分裂成幾塊大陸,緩慢地漂移分離。如原始的非洲大陸、亞歐大陸與美洲大陸分裂、緩慢漂移分離,形成印度洋;大陸漂移過程中大西洋面積不斷增大,太平洋面積不斷縮小?,F在大陸漂移的結果:形成現在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狀況大陸漂移說的證據大西洋兩岸大陸的古老地層有許多相似性非洲西岸與南美洲東岸的輪廓線十分相似大西洋兩岸都發(fā)現了距今超過2.5億年的爬行類動物化石,而其他地區(qū)未曾發(fā)現。大陸漂移說的證據大西洋兩岸古生物的一致性

我不會飛,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我只能生活在熱帶淺海,為什么南美洲和非洲都有我的存在呢?大陸漂移說的其他證據根據測量,大西洋在擴張,太平洋在收縮。根據測量,紅海在擴張,地中海在收縮。人們在南極大陸發(fā)現了煤。在赤道附近地區(qū)發(fā)現了古冰川遺跡。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精密測量表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島與美洲大陸以平均每年5.1厘米的速度靠近。板塊的運動PARTTHERE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20世紀60年代,在大陸漂移說的基礎上,科學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六大板塊巖石組成的地球表層不是整體一塊,而是由板塊拼合而成。全球大致劃分為六大板塊。六大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以亞歐大陸為主,包括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非洲板塊主要包括非洲大陸和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印度洋板塊主要包括印度洋的一部分、澳大利亞大陸、阿拉伯半島、印度半島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被海洋(太平洋)覆蓋南極洲板塊主要包括南極洲和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一部分美洲板塊主要包括南美洲、北美洲和大西洋、北冰洋的一部分板塊在不斷地運動著,板塊運動方式有兩種:碰撞擠壓(→←)和張裂拉伸(←→)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碰撞擠壓,使地中海的面積不斷縮小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兩大板塊張裂,使紅海的面積不斷擴大板塊運動的影響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張裂,常常形成裂谷或海洋;板塊運動的影響在板塊交界處,兩個板塊碰撞,在陸地常常形成山脈;世界上許多高大而綿長的山脈,主要分布在板塊碰撞擠壓的地帶,如阿爾卑斯—喜馬拉雅山脈、安第斯山脈。板塊運動的影響美洲板塊與亞歐板塊、非洲板塊發(fā)生張裂,使大西洋面積不斷擴大阿爾卑斯山脈由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碰撞擠壓而成喜馬拉雅山脈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碰撞擠壓形成落基山脈由太平洋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安第斯脈由南極洲板塊與美洲板塊碰撞擠壓形成板塊運動的影響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如環(huán)太平洋地帶和地中?!柴R拉雅地帶。板塊運動的影響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板塊運動的影響環(huán)太平洋地帶:位于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印度洋板塊交界處,地殼活躍。課堂小結PARTFOUR滄海桑田海陸變遷的原因海陸變遷的例證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提出者提出依據內容大陸漂移說的證據板塊的運動板塊構造學說的提出板塊構造學說的內容板塊運動的影響能力提升:舉例說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陸地處不斷的運動和變化之中。掌握大陸漂移說的主要觀點及證據,能夠利用大陸漂移說解釋地理現象;能夠在六大板塊分布示意圖上指出六大板塊的位置及名稱,掌握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能夠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理現象。課堂小練PARTFIVE在地球內力的驅動下,印度古陸漂洋過海,經歷了地質歷史上漫長的漂泊,終于到達現今位置。下圖示意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不同時期的經緯度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圖示印度古陸在漂移過程中,其主體()A.最初位于南半球熱帶 B.從南溫帶漂移至北寒帶C.漂移的速度越來越快 D.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解析:由圖可知,最初位置位于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大部分位于南回歸線與南極圈之間的南溫帶,A錯誤;最初位置為南溫帶,現在位置大部分位于赤道與北回歸線之間的熱帶,一部分位于北溫帶,沒有到北寒帶,B錯誤;由圖可知漂移速度在8千萬年前至4千萬年前速度相等,C錯誤;印度古陸現今已與亞歐大陸相連,位于亞歐大陸南部,D正確,故選D。D在地球內力的驅動下,印度古陸漂洋過海,經歷了地質歷史上漫長的漂泊,終于到達現今位置。下圖示意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不同時期的經緯度位置。據此完成下面小題。2.2億年以來,印度古陸()A.呈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 B.呈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C.呈順時針旋轉并向東北方向運動 D.呈順時針旋轉并向西南方向運動解析:由圖可知,印度古陸2億年前位于赤道以南的南半球,現在的位置位于赤道以北的北半球,向北移動,印度古陸2億年前經度位于30°E到70°E之間,現在經度大致位于60°E到90°E之間,向東移動,印度古陸移動方向向東北移動;由輪廓2億年前島嶼位置大致正西方,到現在的大致正南方可知呈逆時針旋轉,A正確,BCD錯誤,故選A。A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發(fā)現了距今約2500萬年的棕櫚葉片化石。現存的棕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圖為板塊分布示意圖(局部)和棕櫚葉片化石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3.據材料推測,2500萬年前青藏高原“年輕時的模樣”可能是()①溫暖濕潤②寒冷干燥③海拔較低④雪山連綿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解析:據材料可棕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且一般位于平原。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發(fā)現棕櫚葉片化石說明青藏地區(qū)曾經溫暖濕潤且海拔較低,A①③正確。寒冷干燥和雪山連綿是現代青藏高原的特點,B、C、D錯誤。故選A。A古生物學家在青藏高原地區(qū)發(fā)現了距今約2500萬年的棕櫚葉片化石?,F存的棕櫚科植物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圖為板塊分布示意圖(局部)和棕櫚葉片化石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由圖推斷,導致如今青藏高原自然環(huán)境變得又高又寒的原因是()A.人類活動

B.海平面上升 C.地殼運動

D.火山噴發(fā)解析:青藏高原的形成原因是由于地殼運動,青藏高原地區(qū)隆起。海拔升高氣候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