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身份識別制度身份識別制度1一、醫(yī)務人員在采血、給藥、輸液、輸血、手術及實施各種介入和有創(chuàng)診。療前必須至少同時使用兩種以上識別患者的方法。常用標識有:姓名、出生日期、住院號、身份證號、診斷等,不得以床號作為識別標識。二、建立“腕帶”識別標示卡。目前對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產(chǎn)科新生兒、入住重癥病房及重危病人實施。急診科病人戴綠色腕帶,手術病人戴粉色腕帶,臨床科室的昏迷病人、危重病人、產(chǎn)科新生兒戴紅色腕帶。腕帶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三、絕對臥床患者,應有標識在床頭;隔離病人床頭有黃色標志。四、建立關鍵流程識別措施。急診與病房、與手術室、與ICU之間,手術室(麻醉)與病房、與ICU之間,產(chǎn)房與病房之間病人的轉運有專人負責,并有具體交接記錄文書。住院重?;颊叩结t(yī)技科室檢查,由床位醫(yī)生陪同,急診科重?;颊叩结t(yī)技科室檢查,由急診科護士陪同。五、在實施手術、介入或其它有創(chuàng)高危診療的操作前,主要操及巡回護士應主動與患者(或家屬)溝通,再次確認患者姓名、性別、出生日期、住院號、身份證號、家庭電話等作為識別和確認患者的`手段,并將此過程在醫(yī)療文件中有所體現(xiàn)。六、手術前患者的病歷、影像資料、術中特殊用藥、器材等,病區(qū)護士與麻醉師(或手術室護士)之間應有交接與驗收,雙方簽字,不允許由患者(或家屬)自帶相關資料到手術室。七、手術與各種有創(chuàng)高危操作在患者進入手術場所前,對涉及到“左右”、“水平面”、“手指或腳趾”的手術,手術或操作醫(yī)師應在手術或操作部位作恰當?shù)臉耸荆缭谑中g部位附近用藍色標志筆標上“Yes”(Y),并主動邀請患者(或家屬)參與認定,在術前小結(病程錄)中有記錄。八、各種有創(chuàng)診療、手術當患者在手術臺上準備接受手術前,要“暫?!贝_認。手術醫(yī)師、麻醉師及巡回護士應對患者的身份(兩種標識)、手術部位、手術方式、關鍵性檢查結果及各種簽字手續(xù)履行等情況進行再一次核查,確認無誤后各自應在相關醫(yī)療文件上簽字,否則不得實施手術。身份識別制度2手術患者識別:采用“腕帶”,“患者家屬及陪護親友”,“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識別。1、手術前一天由病房主班護士確認患者身份,戴“腕帶”,主管醫(yī)生進行手術部位標記。2、手術患者核對:依據(jù)手術通知書和患者病歷查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診斷、手術名稱、手術部位(左、右)等。3、接患者之前:手術室護士與病房護士查對:還必須與清醒的患者交談查對,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的確認。4、麻醉之前:手術醫(yī)生、麻醉師與手術室巡回護士還必須共同與清醒的患者交談查對,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的再次的確認?;杳约吧裰静磺寤颊撸簯ㄟ^“腕帶”及與陪伴家屬進行查對。5、手術者切皮前:由手術室巡回護士,提請手術者實行手術“暫停”程序,經(jīng)由手術者與參與手術的其他/她工作人員進行“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手術名稱、手術部位”最后的核對確認之后,方可切皮手術。6、病人離開手術室前,由手術室主持,手術醫(yī)師、麻醉醫(yī)生共同核查患者身份(姓名、性別、年齡),實際手術方式,清點手術用物,確認手術標本,檢查皮膚完整性,動靜脈通路、引流管,確認患者去向等內容。7、在手術安全核對表上按要求規(guī)范填寫,入病案保存。輸血患者身份識別:采用患者姓名、性別、住院號識別。1、根據(jù)醫(yī)囑,輸血及血液制品的申請單,病房護士需經(jīng)二人核對患者床號、姓名、性別并與患者核實后方可抽血配型。2、檢驗科須經(jīng)二人核對輸血申請單和配血血樣,同時檢查采集日期、血液有無凝血塊或溶血,并查血袋有無破裂后進行交叉配血。3、病房護士檢查輸血單與血袋標簽上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報告有無凝聚。輸血前需兩人帶病歷、交叉配血單到床頭共同核對患者床號、姓名、住院號及血型(含Rh因子),無誤后方可輸入。血液透析患者身份識別:對每一位血液透析患者透析治療前必須進行身份識別,準確無誤后方可進行治療。1、長期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可留取患者身份證明復印件,采取三種方法識別:⑴患者姓名、性別、年齡;⑵核對患者身份證明;⑶患者家屬確認。2、臨時在我院進行血液透析治療的患者,采取兩種方法識別:⑴患者姓名、性別、年齡;⑵患者家屬確認。3、透析室工作人員雙人核對并簽名。急診科、病房、產(chǎn)房之間的患者身份識別1、患者出急診科進入病房,由急診科人員、病房值班護士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與“轉科病人交接認定表”中。2、產(chǎn)婦出產(chǎn)房進入病房,由婦產(chǎn)科雙人共同確認患者身份并雙簽名于護理記錄中。3、其它轉科病人按“轉科病人交接登記本”的要求規(guī)范填寫?;杳?、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手術患者、新生兒在診療活動中使用“腕帶”作為各項診療操作前辨識患者的手段,并在全院各病房、急診室實施,并按要求做好記錄。護士在給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人核對并簽名。門診患者使用患者姓名識別,患者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作為患者識別的補充信息,當醫(yī)院管理實施信息化后,使用患者姓名和就診卡識別。身份識別制度31、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2、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既除核對床頭卡以外還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zhí)行。3、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新生兒及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無名、兒童、鎮(zhèn)靜期間的患者必須按規(guī)定使用“腕帶”標識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核對腕帶,識別患者的身份。4、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chuàng)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定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5、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y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6、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科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7、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必須經(jīng)兩名醫(y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jīng)兩人重新核對。8、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qū)、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9、"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左手"、患者使用腕帶松緊適度,皮膚完整無破損10、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產(chǎn)房、新生兒、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登記制度。10、在檢驗、放射、CT、超聲、放射治療、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識別患者11、定期檢查腕帶使用情況,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每月督導并有記錄。身份識別制度4患者身份識別制度為了確保醫(yī)療安全,同時使住院患者權益及生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院部特制定本制度。1、醫(yī)務人員在給患者用藥、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標本、為患者提供其他的診療操作之前均應對患者身份進行識別,準確無誤后方可從事診療活動。2、至少同時使用二種(或二種以上)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3、對患者身份識別采用患者姓名、住院號和患者家屬及陪護親友識別,不得僅以床號作為識別的依據(jù),特別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進行識別時,不可以問患者“你是XXX嗎?”,而是要詢問患者“請問您叫什么名字?”,讓患者回答,然后將患者的回答與手中的信息進行核對。4、對所有來診患者均要進行身份識別,相關工作人員有責任依據(jù)患者的身份證、戶口本、醫(yī)??ǖ扔行ёC件,在各種醫(yī)療文書、收款依據(jù)上準確填寫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等。5、無有效證件證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診醫(yī)生要求患者本人親自填寫姓名、年齡等;對暫時無法識別身份的患者要在病歷上注明原因,待明確身份后再按病歷書寫規(guī)范補寫。6、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活動中,至少同時使用姓名、性別、床號三種方法確認患者身份。7、進行有創(chuàng)診療前,施術者要親自與患者(或患者親屬)面對面溝通,并把溝通內容簡明扼要記錄在病歷上。8、要求各科對無法有效溝通(如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新生兒等患者)及需要手術治療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帶”標識,作為住院患者的識別制度,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要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上的信息,準確確認患者的.身份。9、“腕帶”記載患者信息包括:科別、床號、姓名、性別、年齡等,由責任護士或值班護士負責填寫。10、要求所有重癥監(jiān)護室、急診搶救室、分娩室(新生兒)、所有進入手術室患者以及所有處于昏迷狀態(tài)的患者均要佩戴“腕帶”,以便身份核對識別。11、“腕帶”上填寫的患者信息必須經(jīng)二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要更新時同樣需要經(jīng)兩人核對。佩戴“腕帶”標識應準確無誤,注意觀察佩戴部位皮膚無擦傷,血運良好。12、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產(chǎn)房之間的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13、關注重點環(huán)節(jié)的患者身份識別,細化識別流程。身份識別制度5患者身份識別制度:1,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核對床頭卡和腕帶.2,護士在給病人使用"腕帶"作為識別標示時,必須雙人核對床號,姓名,性別,年齡,科別,住院號,血型.3,手術病人進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對患者使用藍色紙質"腕帶"作為身份識別標示,手術室護士核對腕帶內容,病人回病房麻醉清醒后,由病房護士核對取下.4,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在診療活動中,使用粉紅色塑料"腕帶"作為辨識病人的一種必備的手段,并按要求做好登記記錄.5,急診搶救室使用粉紅色塑料"腕帶",作為操作前,用藥前,輸血前等診療活動時辨識病人的一種有效的手段.6,"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左手".患者識別制度患者識別制度:1、抽血、給藥、輸血等操作前要認真查對床號、姓名,進行識別患者。2、急診與病房、手術室、icu之間進行交接病人時,要詳細核對姓名、性別、年齡、診斷,進行識別患者,做好交接記錄。3、手術室(麻醉)與病房、icu之間要詳細核對科別、住院號、床號、姓名、手腕帶、性別、年齡、診斷、手術名稱及部位(左右)及其標志,對術前用藥輸血前八項結果、藥物過敏試驗結果、手術醫(yī)囑所帶的.藥品、物品(如ct、x片)等進行核查。有交接記錄。4、產(chǎn)房與病房之間,要詳細核對產(chǎn)婦的床號、姓名、新生兒的性別、手腕帶,進行識別,做好交接記錄。5、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科對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能力的重癥患者及新生兒等使用腕帶標識,腕帶上注明科室、床號、住院號、性別、年齡、診斷等,作為各種診療操作前辨識患者的一種方法?;颊吲鍘髱俗R應準確無誤,佩戴部位皮膚完整,無擦傷,手部血運良好。6、手術醫(yī)生應在術前對患者手術部位進行體表標識,并與患者共同確認與核對。手術醫(yī)生、麻醉師、手術巡回護士、患者在麻醉開始前,應進行四方核對,再次確認手術部位及體表標識。7、在檢驗、放射、ct、mri、超聲、放射治療、高壓氧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識別患者身份識別制度6一目的:保證患者安全,醫(yī)、護、技、藥、總務后勤人員在為病人服務過程中使用相同的患者身份識別流程,防止不良事件發(fā)生。二原則:1、病人身份識別方式1.1患者身份確認必須核對二種身份標識1.2病歷號和姓名,床號不能作為患者身份確認,病人佩戴的腕帶上有該兩種身份識別標識。2、下列操作前中必須進行病人身份識別。2.1給藥前;2.2輸血或血制品前;2.3抽血和其他標本采集前;2.4進行治療、手術和檢查前;2.5發(fā)放特殊飲食前;2.6轉運前。3、特殊情況下病人身份識別:急診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識別:急診護士以性別和就診24小時制時間為患者命名(男/女0531)建立就診信息和腕帶,男/女0531+病歷號作為病人的識別。4、使用“腕帶”的相關事項:4.1使用腕帶的科室4.1.1急診搶救室和留觀室病人佩戴藍色腕帶。4.1.214歲以下兒童佩戴粉紅色腕帶。4.1.3每位住院患者(除NICU患兒)使用帶有可掃描自動識別的條形碼“腕帶”。4.2腕帶使用規(guī)范4.2.1佩戴腕帶前,應仔細核對患者病歷。4.2.2要求患者陳述自己的姓名。4.2.3對無法溝通的患者,應請在場的家屬陳述患者的身份。4.2.4所有住院患者必須佩戴條碼身份腕帶,如有遺失或損壞,必須立即補上新腕帶。4.2.5身份腕帶一般應佩戴在患者手腕上,如病情禁忌,則佩戴在腳踝上。4.2.6住院患者有藥物過敏應在腕帶上注明。三身份識別流程:1、病區(qū)護士對住院患者識別確認流程:PDA掃描腕帶條碼→反問患者姓名,由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身份后執(zhí)行治療和護理。2、病區(qū)醫(yī)師/手術室醫(yī)務對住院患者識別確認流程:核對病人腕帶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身份后執(zhí)行檢查/治療/護理。3、急診搶救室/留觀室/新生兒/NICU患者識別確認流程:核對病人腕帶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有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身份后執(zhí)行檢查/治療/護理。4、影像科室患者識別確認流程:4.1門診病人:刷病人就診磁卡核對病人病歷號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后打印預約單→檢查人員查看預約單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后身份部位后檢查。4.2住院患者:預約臺輸入申請單號,核對病人病歷號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后打印預約單→檢查人員查看預約單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身份部位后檢查。5、門急診相關科室對門診患者識別確認流程:刷病人就診磁卡核對病人病歷號信息→反問患者姓名,患者或家屬說出患者姓名→確認身份后治療/檢查。四監(jiān)控措施:1、各部門主管在日常工作中監(jiān)控和督導工作人員正確執(zhí)行病人身份核對流程。2、以上標準要對員工,包括新入職的員工進行培訓,發(fā)現(xiàn)不符合要求的行為及時糾正。身份識別制度7病人在院期間應被正確識別身份,包括門、急診病人和住院病人。1、住院病人均應佩戴腕帶作為身份識別標識。2、腕帶佩戴規(guī)范目的:(1)病人流動過程中能被正確識別(如加床、轉床、手術、外出檢查等);(2)有過敏史者有醒目標記,隨時提醒,方便核對;(3)意識模糊或不清者能被正確識別;(4)確保母嬰的唯一性,防止相互混淆;(5)醫(yī)生查房時準確快速地確認病人、讀取病人信息。①手術病人(包括微創(chuàng)手術)、危重病人以及過敏性體質病人必須佩帶腕帶,作為病人識別標志。②腕帶填入的識別信息必須經(jīng)兩人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有損壞,及時更新,同樣需要經(jīng)兩人核對。③按操作規(guī)范給病人佩帶腕帶,墊1—2指按緊搭扣,松緊適宜,防止扭曲、勒傷。病人出院時去除腕帶(在醫(yī)院死亡病人需經(jīng)家屬確認尸體后才去除)④執(zhí)行各項治療、護理操作時均需核對腕帶。附:國際病人安全目標管理規(guī)程(一)目的保證醫(yī)院相關運作流程和政策符合國際病安全目標的要求,通過有效的監(jiān)控措施,保證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得到執(zhí)行,以確保病人安全,減少意外事件的發(fā)生。(二)標準1、正確識別病人:要使用至少兩套病人識別碼(1)當給病人用藥、輸血或輸血制品、抽血標本或采集其他臨床檢驗標本、給病人進行其他任何治療或操作時,至少要有兩套病人識別碼。(2)住院病人使用住院號(性別或年齡)和病人姓名作為病人的識別碼,在病人入院時記錄在腕帶上;急診搶救室的病人使用病人的姓名(對于身份不明的昏迷病人,由接診的醫(yī)護人員臨時命名)和門診號作為病人的標識碼,在病人進行搶救室時記錄在手腕帶上;門診病人使用病人姓名、就診卡號作為病人的識別碼,出生日期、住址、電話號碼可以作為病人識別的補充信息,當使用識別碼有困難時可選擇這些補充信息,詢問病人后再與這些信息進行核對。在核對病人的識別碼時,詢問病人“請問你叫什么名字?“讓病人回答,然后將病人的回答與手中信息進行核對。(3)放射科、檢驗科等輔助科室允許使用流水號或住院號、姓名等其他符合要求的號碼作為病人標本的識別碼,但科內必須統(tǒng)一,并在科室管理規(guī)程中書面寫明政策。(4)在病人的血袋、藥袋和標本的標簽上要寫明(或打印出)進行病人的識別碼,以便與病人進行核對(5)在給病人治療、用藥、輸液、輸血、抽血或留取其他標本時要對病人的識別碼進行核對。(6)病人的床號和房間號不能作為病人的識別碼使用。2、有效改善相互溝通(1)在工作只能需執(zhí)行口頭醫(yī)囑或電話醫(yī)囑、接到各類的緊急口頭報告時,必須有一個口頭確認過程,護士或接聽報告的人首先要把別人告訴你的信息寫下來,要有書面記錄,然后大聲復述一遍口頭醫(yī)囑的全部內容、各類檢查緊急的口頭報告內容,對方確認無誤。(2)醫(yī)院允許在病人搶救、中深度鎮(zhèn)靜治療、手術時使用口頭醫(yī)囑。在緊急情況下,在醫(yī)師不能立即到達又需要立即處理時可以使用電話醫(yī)囑,其他情況不準口頭醫(yī)囑或電話醫(yī)囑。原則上盡量減少使用電話醫(yī)囑,患者出現(xiàn)病情變化,下級醫(yī)生請示上級醫(yī)生后,上級醫(yī)生在電話中下達的醫(yī)囑要由值班醫(yī)生或管床醫(yī)生下達書面醫(yī)囑后護士才能執(zhí)行,而且要在病程記錄中記錄相關內容。(3)口頭或電話醫(yī)囑下達后,護士即要立即書面記錄(可記錄在口頭醫(yī)囑單或其他記錄紙上),并根據(jù)書面記錄內容大聲復述給下達醫(yī)囑的醫(yī)生后,聽到復述醫(yī)囑后,醫(yī)生要明確示意,經(jīng)確認無誤后護士執(zhí)行。在特別緊急且人手緊張的情況下,護士記錄口頭醫(yī)囑會影響到病人搶救時,可先按要求在保證正確用藥的前提下執(zhí)行口頭醫(yī)囑,事后立即補記醫(yī)囑內容??陬^或電話醫(yī)囑要在病人搶救完成后六小時內在電腦系統(tǒng)內補錄,并打印簽字。手術病人的口頭醫(yī)囑單要求下達醫(yī)囑的醫(yī)生和執(zhí)行護士簽字確認,并存入病歷中保存。(4)所有急診檢驗結果、危及到病人安全的異常檢查、檢驗結果(簡稱危急值)需要及時通知臨床醫(yī)護人員。檢驗科和其他輔助檢查科室要建立檢查危急值報告標準,標準中要包括檢驗、檢查危急值得項目名稱、臨界值、報告流程和報告責任人。并以書面的形式確認,同時要對全科人員、新入職員工進行培訓。檢驗危急值得報告可以通過lis系統(tǒng)自動控制,并提醒檢驗師。所有急診檢查項目的結果和/危急值結果的書面報告要在審核后立即發(fā)送,并電話通知臨床科室,以便醫(yī)師及時得到相關報告。(5)臨床科室工作人員,包括醫(yī)師和護士在接聽到急診檢查結果、危急值結果報告后,要有書面記錄,并將記錄的內容大聲復述一遍給報告人聽,要得到對方的確認。記錄的內容包括病人姓名、住院號、檢查項目名稱、檢查結果、接聽電話時間、報告給主管醫(yī)生或值班醫(yī)生的時間等。各科要有記錄本登記,以便職能部門檢查。(6)主管醫(yī)生或值班醫(yī)生接到檢查項目高危報告后,要及時對病人進行評估和處理,必要時向上級醫(yī)生或科主任請示報告,并在病程記錄中記載。(7)在急診病人入院前與接收科室進行電話溝通時,需將收治病人的姓名、性別、年齡、初步診斷、生命體征、基本病情、病人可能需要的特殊醫(yī)療設備(氧氣、心電監(jiān)護、呼吸機能)以及病區(qū)問的其他相關信息等告知病區(qū),病區(qū)接電話人員要有書面記錄并大聲復述給打電話的人員,要得到對方的確認,同時醫(yī)護應相互告知。其他情況下進行的電話溝通要按《醫(yī)療工作電話溝通記錄管理規(guī)程》進行記錄。3、消除手術錯誤(1)手術前暫停:為了避免手術病人、手術方案和手術部位的錯誤,在手術開始前停止術前所有操作及術前核對。(2)手術前核對①為了避免手術病人和手術部位的錯誤,在手術室的手術和門、急診小手術都要列出核對清單,手術開始前要停下其他所有工作認真核對清單中所要求的內容,一致確認手術病人、手術方案、手術部位和病人體位是正確的.且在正確的手術室,手術需要的所有醫(yī)療文書齊全,醫(yī)療設備已準備好且功能正常。②在手術室進行的手術、手術前核對要在麻醉誘導前進行,手術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術醫(yī)生、麻醉師、巡回護士一起根據(jù)《手術護理記錄》中“手術前核對清單”中的內容進行逐項核對,核對內容由巡回護士記錄,并將參與核對人員名單記錄。③門、急診的小手術應在手術前由病人本人(清醒可合作的病人)、手術醫(yī)生、治療護士一起核對,核對內容由治療護士記錄在《門急診、介入手術護理記錄單》中,并將參與核對人員名單進行記錄。④當核對清單內的項目無法通過(填“否”)時,手術不得進行,如果在特殊情況下仍需手術時,要經(jīng)過醫(yī)務部或總值班同意。緊急搶救生命的手術以爭取時間、搶救病人生命為主要責任,可以先搶救,后報告。(3)術前手術標記:所有手術操作,包括在手術室內進行的手術、在門診進行的手術、在急診進行的小手術都要進行手術標記。標記要精確、清晰可見,可能情況下由病人講出病變部位。①住院病人由手術醫(yī)生在病區(qū)進行手術標記,門、急診手術的病人也應有手術醫(yī)生在門急診進行手術標記,除非是威脅到病人的生命安全的情況下可以在手術室手術前鋪單前進行手術標記。手術標記需要病人或家屬的參與,清醒病人進行確認時要觸動病人的肢體方向確定左右,要得到病人的認同?;杳缘牟∪诉M行確認時要請病人家屬參與,要得到病人家屬的認同。②手術切口、穿刺點和手術部位的標記都要準確、清晰,鋪單后還能夠看得清楚。手術標記要使用藍色和紫色油性標記筆。③手術標記筆應放在各病區(qū)的指定地點,每位醫(yī)生都要知道具體地點,每位術科醫(yī)生應隨身攜帶標記筆,手術室應備消毒后的標記筆供使用。標記筆只能用來作手術標記,不準它用。③其他操作或治療如有左右區(qū)分,在操作或治療時容易發(fā)生部位錯誤時也需標記,如局部熱療、胸穿、腰穿等情況。4、減少病人跌倒風險(1)建立可靠和有效的評估工具來測定和確定病人跌倒的危險因素,對高危病人進行跌倒風險評估。(2)門、急診病人對病人進行跌倒風險的評估和記錄,如有跌倒風險要進行預防跌倒的健康教育,并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3)住院病人①每位住院病人的初次護理評估中必須包括對病人跌倒的風險評估(新生兒除外)。跌倒風險評估內容包括病人的年齡、意識狀況、走動能力、自我照顧程度、跌倒病史、藥物使用情況、環(huán)境設施情況等引起跌倒的風險因素,并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預防跌倒宣教,且要有記錄。②所有跌倒高危病人均須進行動態(tài)評估,病人出現(xiàn)下列情況需隨時評估:轉入病人、病情變化(如手術后,意識、活動、自我照顧能力等改變)、使用鎮(zhèn)靜/止痛/安眠/利尿/降血壓/、調血糖等藥物時、跌倒后、分值發(fā)生變化時、更換陪人或家屬時;同時對病人家屬進行預防跌倒教育,并有書面記錄。③對于跌倒風險的病人要在床頭掛標識醫(yī)院牌,并根據(jù)醫(yī)院的相關指引制定切實的預防病人跌倒的計劃,而且這些計劃要得到執(zhí)行。④病人跌倒發(fā)生后護士要對病人是否受傷、受傷的程度進行評估,如有受傷立即通知主管醫(yī)生或值班醫(yī)生,對病人的傷情進行進一步評估,并進行相應處理。同時要對病人進行相關的健康教育和采取預防再次跌倒的計劃,同時要按流程和要求報告。報告內容包括:跌倒發(fā)生的時間、地點、傷害程度、引起跌倒的危險因素、事件處理經(jīng)過及具體建議。⑤總務、基建后勤要確定哪些環(huán)境因素和設備因素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高危因素,定時巡查評估,同時要培訓和教育醫(yī)務人員,尤其是病區(qū)護士發(fā)現(xiàn)病人跌倒的高危環(huán)境和設備因素存在時,及時通知后勤進行處理。⑥護理部、醫(yī)務科每月對導致病人跌倒的因素進行分析,提出改進意見,并報院安全管理委員會批準后相關部門執(zhí)行。⑦科主任和護士長要對員工,包括新入職的員工進行預防跌倒的培訓,醫(yī)護人員對病人及家屬進行預防跌倒的健康教育。⑧護理部、醫(yī)教科等職能部門聯(lián)合制定預防病人跌倒的指引。身份識別制度8為了規(guī)范醫(yī)院管理,有效防止錯誤識別患者身份引起的醫(yī)療事故,規(guī)定護士至少使用2種身份識別方法查對患者身份。采取多種措施嚴格執(zhí)行身份識別制度。一在進行各項治療、護理活動中,應同時使用床頭卡、治療卡、腕帶等方法確認患者身份;對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即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zhí)行。二是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監(jiān)護室、產(chǎn)房之間流程)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記錄。三是對住院患者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識別標識:普通病人使用綠色腕帶,病危、病重、一級護理、手術病人使用紅色腕帶,新生兒使用粉紅色腕帶。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認真核對患者腕帶信息,準確確認患者的身份。四是腕帶識別信息填好后必須經(jīng)兩名護理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jīng)兩人重新核對。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qū)、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五是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護士在給病人使用“腕帶”標識時,實行雙核對;加強對患者腕帶使用情況的檢查。六是在手術病人轉運交接中有識別患者身份的具體措施,如:手術病人進手術室前,由病房護士對患者使用“腕帶”標識,手術室護士核對后方可接入手術間。七是在采血、給藥或輸血等操作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患者身份識別查對制度,應至少使用兩種身份識別方法。八是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chuàng)診療活動前,實施者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陳述患者姓名,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身份識別制度為規(guī)范醫(yī)療管理提供了可靠依據(jù),能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它將大大提高患者護士在操作治療過程中識別患者的準確性,全面提升護理工作的安全性。身份識別制度9為了科學準確識別患者信息,杜絕安全隱患的發(fā)生,對住院患者實行雙重身份識別,即實行腕帶標識和床頭牌識別管理。具體如下:1、醫(yī)務人員在進行各種診療操作時,必須嚴格執(zhí)行三查七對制度,至少同時使用兩種患者身份識別的'方法,如:姓名、性別、住院號等,不得單獨使用患者床位號或病房號核對患者。2、實施有創(chuàng)(包括介入)診療活動前,實施者要親自告知病人或家屬,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以確保對正確的病人實施正確的操作。3、ICU、新生兒科/室、手術病人、意識不清、無自主能力的患者、不同語種語言交流障礙的病人入院即使用“腕帶”,作為實施搶救、輸血、輸液等各項診療、護理活動時辨識病人的有效手段。腕帶內容包括病人科別、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新生兒腕帶內容包括床號、母親姓名、新生兒性別等。腕帶由病房護士雙人填寫并親視病人佩戴。4、手術前一天,各病區(qū)分管護士根據(jù)醫(yī)囑查對手術患者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血型、手術名稱、手術部位無誤后,進行術前準備。手術當天,手術室工作人員在病房接病人時核對病歷及腕帶的內容,并與患者或家屬核對,無誤后方能接走。進入手術室與巡回護士再次核對,無誤后方能進入手術間。手術開始前,由麻醉師、手術醫(yī)師、巡回護士再次核對,術后手術室仍應持手術病人接送卡及病歷與病區(qū)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無誤后填寫手術患者交接記錄本離開。5、急診科、ICU、手術室、產(chǎn)房等與病區(qū)交接時,由醫(yī)務人員攜帶病歷及“患者轉出交接記錄本”護送病人至轉入科室。兩科室醫(yī)護人員交接病歷,同時在床邊交接病人的病情及護理情況,交接完畢,雙方分別在“患者轉出交接記錄本”及“患者轉入交接記錄本”簽字后方可離開。6、職能部門(醫(yī)教科、護理部、門診部)履行督導職能,并有記錄。身份識別制度10一、在門診實施任何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認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二、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在進行各項診療、護理活動中,至少同時使用姓名、性別、年齡三種方法確認患者身份。三、各診區(qū)掛號、分診護士,掛號時認真核對患者“健康行”就診卡及病歷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址、藥物過敏史及聯(lián)系電話,了解患者基本病情并正確分診,幫忙患者選取醫(yī)師,準確為患者刷卡掛號,避免因分診錯誤導致?lián)Q號、退號。四、給患者建卡時核對身份證或病歷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址、藥物過敏史及聯(lián)系電話,正確輸入患者信息。五、對預約患者認真核登記表中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及手機號碼、就診卡及病歷封面上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yè)、地址、藥物過敏史及聯(lián)系電話。醫(yī)師為患者診治前核對就診卡及門診病歷患者基本信息,準確識別患者身份。六、對昏迷、意識不清、語言交流障礙、無自主潛力、新生兒、7歲以下患兒及無痛檢查、手術等患者,務必使用腕帶作為識別身份的表示和查對的有效手段。在各種診療、護理操作前要認真核對腕帶上的各項信息,準確識別患者身份。七、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務必經(jīng)兩名醫(y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jīng)兩人重新核對。八、患者使用腕帶舒適,松緊度適宜,皮膚完整無破損。身份識別制度11患者身份識別制度與程序1.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準確識別患者身份。護士在標本采集,給藥或輸血等各類診療活動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應至少同時使用2種患者身份識別方法。2.能有效溝通的患者,實行雙向核對法,既除核對床頭卡以外還要求患者自行說出本人姓名,確認無誤后方可執(zhí)行。3.對無法有效溝通的患者,如手術、昏迷、神志不清、無自主力的重癥患者、新生兒及不同語種或語言交流障礙、無名、兒童鎮(zhèn)靜期間的患者必須按規(guī)定使用“腕帶”標識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在進行各項診療操作前除了核對床頭卡以外,必須核對腕帶,識別患者的身份。4.在實施任何介入或有創(chuàng)診療活動前,實施者應親自與患者(或家屬)溝通,作為最后確定的手段,以確保對正確的患者實施正確的操作。5.對新生兒、意識不清、語言溝通障礙等原因無法向醫(yī)務人員陳述自己姓名的患者,由患者陪同人員陳述患者姓名。6.在重癥監(jiān)護病房、手術室、急診搶救室、新生兒科使用“腕帶”作為患者身份識別標識。7.填入腕帶的識別信息必須經(jīng)兩名醫(yī)務人員核對后方可使用,若損壞需更新時,需要經(jīng)兩人重新核對。8.腕帶填寫的信息字跡清晰規(guī)范,準確無誤。項目包括:病區(qū)、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等信息9."腕帶"原則上佩帶在病人"左手".患者識別制度,患者使用腕帶松緊適度,皮膚完整無破損10、完善并落實護理各關鍵流程(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產(chǎn)房、新生兒)的患者識別措施,交接程序與登記制度。10、在檢驗、放射、CT、MRI、超聲、放射治療、高壓氧等直接與患者當面接觸的`科室都應進行識別患者11、定期檢查腕帶使用情況,護理質量控制小組每月督導并有記錄。關鍵流程患者識別、轉接與登記制度急診、病房、手術室、ICU、產(chǎn)房、新生兒室之間患者識別,必須有患者身份識別的如下具體措施:(1)急診科危重患者轉科:由醫(y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例、入院病例;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病情、置管情況、特殊情況等,并填寫急診科危重患者轉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2)門診急診患者與ICU、手術室、病房轉接患者:由醫(yī)務人員護送,確保搬運安全;出示患者在急診就診的復寫病例、入院病例;認真與科室護士交接,內容包括患者自然情況、生命體征、意識狀況、皮膚完整情況、出血情況、引流情況等,填寫門診急診患者與ICU、手術室、病房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3)病房與手術室轉接患者:病房護士認真查對,做好手術前準備;認真與手術室護士進行交接,內容包括:床號、姓名、手術名稱、生命體征、手術前準備、藥物情況等,并填寫病房與手術室患者對接記錄單。(4)手術室與病房轉接患者:手術后,手術室護士仍應按識別卡與病區(qū)做好病情、藥品及物品的交接,填寫手術室與病房患者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5)病房與ICU轉接患者:由醫(yī)務人員負責轉送,保證搬運安全;病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意識、瞳孔、生命體征、輸液、各種引流、皮膚完整情況等,填寫病房患者與ICU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6)病房與產(chǎn)房轉接患者:病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患者一般資料、子宮收縮情況、會陰準備情況、胎心音、藥品、并發(fā)癥等,填寫病房與產(chǎn)房患者對接記錄單,無誤后方可離開。(7)產(chǎn)房與病房轉接患者:產(chǎn)房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分娩情況、會陰情況、子宮收縮情況、藥品應用情況、新生兒情況等,填寫產(chǎn)房與病房患者對接記錄單。(8)導管室與病房轉接患者:由醫(yī)務人員護送,保證搬運安全;導管室護士認真交接,內容包括:患者自然情況、術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識等,填寫導管室與病房患者對接記錄單附:院內關健科室間的患者轉接流程身份識別制度12一、住院病人身份識別制度1、確認住院病人身份的唯一標識是:住院號;所有住院病人均應按要求佩戴腕帶,腕帶信息包括:床號、姓名、性別、年齡、住院號、科室、診斷等。2、護士為病人進行標本采集、給藥、輸血或血制品、發(fā)放特殊飲食等各種操作、治療、護理、檢查及轉運前,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認真核對病人身份,至少同時使用2種以上身份識別方式,如床號、姓名、住院號等,禁止以房間號或床號作為識別的唯一依據(jù)。3、當同病區(qū)出現(xiàn)同名病人時,應在治療單上作警示標識,將床號、姓名、出生日期、住院號作為病人的身份識別依據(jù)。4、對暫時無法識別身份的病人如手術、神志不清、新生兒、不同語種、語言交流障礙等,將住院號、姓名(臨時命名)作為腕帶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識別。5、病人在進行檢驗、放射、超聲等診療時,操需認真核對病人腕帶上的信息,并讓病人或其近親屬陳述病人姓名再次核對,以確保病人身份正確。6、若腕帶損壞時,應及時更換,并向病人做好宣教,以取得配合。7、鼓勵病人參與身份識別的所有階段,使其了解病人身份識別錯誤帶來的風險,及時表達對安全及潛在錯誤的.關心,詢問對其治療的正確性。8、將病人身份識別制度及流程納入各級各類護理人員的培訓計劃,定期督查落實,持續(xù)改進工作。二、門急診病人身份識別制度1、確認門診病人身份的唯一標識是:就診卡號。2、門、急診病人由病人或家屬提供病人信息,病人或家屬自己書寫病歷眉欄信息,以保證病人信息的準確性。3、急診留觀、昏迷、危重及搶救病人等應佩戴腕帶。4、腕帶應清晰填寫病人姓名、性別、年齡、門診號等信息,字跡清晰、工整。5、對暫時無法識別身份的病人如手術、神志不清、新生兒、不同語種、語言交流障礙等,將就診卡卡號、姓名(臨時命名)作為腕帶信息,用于病人身份識別。6、需手術或住院的病人,由接診醫(yī)師聯(lián)系手術室或病房,由急診護士和接診醫(yī)生核對病人信息,最少2種識別方式,如病人姓名、性別、年齡、就診卡號等,并在《病人轉科交接登記本》上簽名。7、急診護士或接診醫(yī)生與病房或手術室護士進行2人核對,交接病人病情、治療、藥物等,并雙方在交接本上簽名。三、轉科交接病人身份識別登記制度1、急診、病房、手術室、重癥醫(yī)學科、產(chǎn)房、新生兒室之間病人轉科交接時,應加強病人身份識別,確保病人安全。2、檢查病人腕帶、生命體征、藥物治療等,整理病歷、準備物品,據(jù)實填寫《病人轉科交接登記本》,必要時準備搶救物品,確保病人轉運過程的安全。3、與接收科室進行詳細交接,接收科室護士讓病人或其家屬陳述病人姓名,確認病人身份,并認真查看病情、皮膚、藥物、檢查等。無疑問方可在《病人轉科交接登記本》上簽字確認。四、同名病人身份識別制度1、所有住院病人均佩戴手腕帶,作為各項診療操作前識別病人的標識。2、如遇住院同名病人,應在治療單上作警示標識,各項診療護理操作時,應使用床號、姓名、出生日期、住院號核對病人身份。3、門診如遇同名病人,各項診療護理操作時,應采用姓名、年齡、住址及就診卡號核對病人身份。五、身份不明病人的身份標識方法1、醫(yī)護人員接診身份不明病人后由接診醫(yī)護人員為病人按“無名氏+數(shù)字序號”進行臨時命名,如果有多名病人時按“無名氏1、無名氏2”等順延。2、如病人住院,由住院收費處將病人的臨時命名輸入信息系統(tǒng),獲取住院號。3.如病人在住院期間身份已確認,將信息系統(tǒng)中病人身份信息更改。4、當給病人用藥、輸血或血液制品、抽血標本、采集其他臨床檢驗、檢查標本或進行其他任何治療、操作、處置時,都必須用執(zhí)行單與病人腕帶上的姓名及住院號/就診卡號核對,無誤后方可進行。六、新生兒/嬰兒身份識別(查對)制度1、新生兒出生后立即由助產(chǎn)士或護士給新生兒戴上雙腕帶,認真填寫母親姓名、新生兒出生時間、體重、性別、床號、住院號,作為新生兒身份識別標識(如系雙胞胎分別用大小區(qū)分),新生兒在住院期間雙足系上腕帶(特殊情況雙手),實行雙腕帶管理。留取母親手拇指印和嬰兒右腳印保存在病歷中存檔2、護士在為新生兒進行沐浴、給藥、接種、采集標本等各種治療、護理前后,必須嚴格執(zhí)行查對制度,認真同產(chǎn)婦或家屬核對新生兒腕帶信息,至少同時使用2種新生兒身份識別方法,如:母親姓名、住院號、出生日期等,禁止僅用床號作為識別唯一依據(jù)。(雙胞胎用出生時間區(qū)分大?。?、做好手術室/產(chǎn)房/病房之間的新生兒轉交接工作。助產(chǎn)士和病房護士認真同產(chǎn)婦或家屬核對新生兒腕帶信息;評估新生兒情況,包括面色、呼吸、皮膚等,若無疑問在“產(chǎn)房與病房產(chǎn)婦及新生兒交接單”上簽名。4、母親轉床時,必須同時更新新生兒腕帶信息,并做到雙人核對,并落實相關記錄和交接。5.新生兒需外出會診或檢查時,必須有工作人員及家屬共同陪同并持會診單到相關科室,確保新生兒安全。6、一旦發(fā)現(xiàn)腕帶等身份標識不清或遺失、脫落,應及時補齊,新補腕帶須與原腕帶信息和病歷信息核對,經(jīng)護理人員雙人核對無誤后方可系上。7、出院時,與母親/家屬一起認真核對腕帶上的信息,確認身份,無誤后方可辦理出院。8.護理質控小組定期檢查腕帶使用、新生兒身份查對情況,有督導并有記錄身份識別制度13前言胎盤植入是指絨毛侵入子宮肌層,使分娩后胎盤剝離不全,影響子宮收縮和縮復。國內報道,該病有逐年增加趨勢。胎盤植入為產(chǎn)科少見而危重的一種并發(fā)癥,可導致病人大出血、休克、子宮穿孔、子宮切除、繼發(fā)感染,甚至死亡等嚴重后果。胎盤植入無論妊娠或產(chǎn)時、產(chǎn)后均不易確診,一旦發(fā)病致嚴重產(chǎn)后出血,如不及時、果斷處理,會危及產(chǎn)婦生命。1病例資料1、1一般情況孫x,女性,25歲,x區(qū)x鎮(zhèn)x村人。應停經(jīng)40+周,下腹痛半天于x—01—0700:30步行入院產(chǎn)科。1、2健康史1、2、1現(xiàn)病史患者末次月經(jīng)x年3月28日,edcx年1月5日,停經(jīng)30+天后自測尿hcg陽性,有輕微早孕反應,孕3月消失,孕4月感胎動持續(xù)至今,定期產(chǎn)檢未見明顯異常,血糖、血壓正常,無頭痛、頭暈、視物模糊、腹痛腹脹,無胸悶氣促及心悸等不適。1小時無誘因出現(xiàn)下腹陣痛,間隔3—5分鐘,伴陰道流液,量多濕外褲,黃色粘稠,有少許陰道見紅,遂入院待產(chǎn)。急診以“g1p0宮內妊娠40+3周loa單活胎臨產(chǎn)”收入我科,孕期精神食睡尚可,大小便正常,體重隨孕周增長。1、2、2既往史既往體健,否認慢性疾病史和傳染史,無手術及重大外傷史,無輸血史,否認藥物過敏,預防接種史不詳。1、2、3個人史出生于原籍,無久居外地史,否認血吸蟲、疫水、毒物密切接觸史,平素生活起居規(guī)律,無煙酒等不良嗜好。1、2、4月經(jīng)史平素月經(jīng)規(guī)律,14歲初潮,4—5天/30天,末次月經(jīng)x年3月28日,月經(jīng)量中等,無血塊。1、2、5婚育史已婚,g1p0,丈夫體健。1、2、6家族史家族中無遺傳病及相關病史可詢。1、3身體狀況入院體查:t36、6℃p19次/分bp132/85mmhg,身高159,體重74kg,發(fā)育正常,營養(yǎng)中等,神志清楚,正常面容,檢查合作,自主體位。全身皮膚、鞏膜無黃染及出血點,各淺表淋巴結無腫大。頭顱五官發(fā)育正常無畸形,雙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外耳道無異常分泌物。鼻翼無煽動??诖綗o發(fā)紺,伸舌居中,咽無充血,雙扁桃體無腫大。頸軟,氣管居中,甲狀腺無腫大。胸廓對稱無畸形,雙側語顫正常。肺部叩診呈清音,雙肺吸音清晰,未聞干濕羅音。心前區(qū)無隆起,心尖搏動位于第5肋間左鎖骨中線內0、5cm處,心界不大,心率90次每分,率齊,心音可,無雜音。腹部隆起如孕月,未見胃腸型及蠕動波,腹軟,無壓痛,反跳痛,肝脾肋下未2捫及,雙腎區(qū)無叩擊痛,腹部移動性濁音陰性,腸鳴音正常。肛門外生殖器發(fā)育正常無畸形,脊柱四肢活動自如。生理放射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雙下肢不腫。1、4輔助檢查x—01—04乙肝兩對半、術前四項、甲功三項均正常。血型:“ab”rh(+)、1、5入院診斷g1p0宮內妊娠40+周loa單胎臨產(chǎn)1、6治療措施用大號刮匙或剪刀清除粘連性植入胎盤組織,創(chuàng)面用可吸收線全層貫穿“8”字縫線止血,止血困難者用紗條填塞宮腔。術中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注射宮體以促進子宮收縮,出血多者術中術后予輸血紅細胞及血漿治療。1、7治療效果患者經(jīng)治療2周后,康復出院2護理診斷2、1有感染的危險與產(chǎn)傷、侵入性操作有關2、2有出血的危險與殘留的胎盤壞大出血死脫落,使附著的血管裸露而致大出血、鉗刮時造成損傷有關2、3焦慮與擔心治療效果有關2、4知識缺乏與缺乏疾病知識有關3護理措施3、1生活護理病情穩(wěn)定患者可下床室內活動,基本生活能自理,注意保持病房內濕度適宜,環(huán)境清潔,注意做好衛(wèi)生護理,每日會陰抹洗兩次,協(xié)助患者勤更換護理墊,注意惡露的顏色,量性狀,發(fā)現(xiàn)異味等通知醫(yī)生。3、2飲食護理產(chǎn)后注意營養(yǎng)的補充,指導產(chǎn)婦進食高熱量、高蛋白、高鐵、高維生素飲食,如各種肉類、禽類、魚類以及蔬菜,水果,注意補充鐵劑,可多吃紅棗、花生、豬肝、菠菜等食物,糾正患者貧血,增強患者抵抗力。3、3治療護理督促患者產(chǎn)后及時排尿,避免膀胱充盈影響子宮收縮,引發(fā)大出血。給予留置針,維持靜脈通路通暢,保證在任何時候均能的有效的輸入促宮縮藥物。失血患者注意入廁下床護理,避免因失血,體位性低血壓引起跌倒外傷。3、4用藥護理3、4、1用藥前準備遵醫(yī)囑,配合醫(yī)生檢查血、尿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尿hcg,常規(guī)體格檢查。3、4、2觀察藥物副作用mtx是葉酸拮抗劑,能抑制四氫葉酸生成而干擾dna的合成,使滋養(yǎng)細胞分裂受阻,從而使植入的胎盤組織變性壞死脫落。mtx常見的毒副反應是對造血系統(tǒng)、肝、腎功能的損害以及胃腸道反應[3],往往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腹瀉、納差、骨髓抑制、脫發(fā)、口腔炎等。該產(chǎn)婦出現(xiàn)輕微惡心、納差。安慰病人不要驚慌,隨著藥物在體內代謝排出,癥狀會逐漸消失。予清淡易消化,富含高蛋白、高熱量飲食為主,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腔炎,同時多飲水,堿化尿液。定期檢查顯示,該產(chǎn)婦未發(fā)生肝腎功能損害及白細胞下降。3、4、3觀察血hcg變化肌注mtx到血hcg開始下降需要一段時間,mtx肌注后,每隔3~5d復查血hcg,若發(fā)現(xiàn)hcg成倍下降,說明用藥是敏感有效的[4]。該產(chǎn)婦血hcg成倍下降,第1周血hcg[5],但3d后哺乳不會對新生兒造成不良影響,從而減輕病人及家屬的顧慮。出院時復查顯示新生兒血象、肝功能無異常。3、5預防感染護理患者因為失血機體抵抗力下降,同時陰道反復流血,胎盤在宮內未娩出,患者存在感染的高危因素。要注意指導患者注意衛(wèi)生,勤換護理墊。配合醫(yī)生定期抽血查c—反應蛋白,發(fā)現(xiàn)有增高及時給予抗生素治療。3、6mtx(methotrexate甲氨碟呤)治療的護理mtx治療期間,注意指導患者多飲水,每日飲水量在3000ml以上,加快藥物的排泄,減少藥物對身體的傷害。胃腸反應嚴重者注意進食易消化食物,少量多餐。mtx治療期間應停止哺乳,指導患者正確擠奶,保持乳汁的正常分泌,防止出現(xiàn)急性乳腺炎等并發(fā)癥,停藥后指導患者一個月后方可母乳喂養(yǎng)。3、7心理護理當產(chǎn)婦理解胎盤植入的原理及病情的嚴重性后,產(chǎn)婦一般會處于極度的`焦慮與恐懼中,會擔心治療時間長,費用高,或保守治療失敗切除子宮或大出血危及生命等問題。護理人員應多理解患者,介紹成功治療的案例,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指導各家屬提供心理支持給予鼓勵,告知產(chǎn)婦護理人員會堅守在患者左右,在需要時護理人員都會隨時出現(xiàn)在患者面前給予最大的幫助。加強對患者的巡視,做到每30分鐘觀察,按壓子宮一次,護理人員的細心觀察和護理,可增加患者的安全感。3、8健康宣教告知產(chǎn)婦,術后禁止性生活1個月,避孕6個月,使子宮內膜能完成自然修復。1個月后復查,向病人強調復查的重要性。指導產(chǎn)婦觀察陰道出血的色、量、氣味等,如出現(xiàn)陰道異常流血和異常分泌物應及時就診。術后2月內避免重體力勞動和從事增加盆腔充血的活動,以預防正在愈合的腹部肌肉用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正版授權】 ISO/IEC 23090-31: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Coded representation of immersive media - Part 31: Haptics coding
- 工程監(jiān)理居間合同
- 公司與個人汽車租賃合同
- 企業(yè)員工培訓合作協(xié)議
- 醫(yī)療設備購銷協(xié)議書
- 重大項目管理活動策劃方案
- 工業(yè)廠房買賣協(xié)議書
- 農(nóng)業(yè)社會化服務培訓方案
- 農(nóng)業(yè)種植技術指導與培訓方案
- 商場零售行業(yè)智能導購與庫存管理方案
- 液堿生產(chǎn)工序及生產(chǎn)流程敘述
- 人民軍隊性質宗旨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課件教案
- 心理抗壓能力測試例題
- 三年級學生《成長記錄》模板
- 好書推薦——《三毛流浪記》
- 方菱F2100B中文系統(tǒng)說明書
- 人教版動手動腦學物理答案 八下
- 九宮格數(shù)獨題目(打印版)
- 內燃機基本知識
- 抹灰工程施工合同-
- 2019.2青島版五四制五年級下冊數(shù)學教學計劃(附教學進度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