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試題練習(xí)題(有答案)百度文庫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20/15/wKhkGWbhnkSABM1MAANFmRw2_2o143.jpg)
![高中文言文試題練習(xí)題(有答案)百度文庫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20/15/wKhkGWbhnkSABM1MAANFmRw2_2o1432.jpg)
![高中文言文試題練習(xí)題(有答案)百度文庫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20/15/wKhkGWbhnkSABM1MAANFmRw2_2o1433.jpg)
![高中文言文試題練習(xí)題(有答案)百度文庫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20/15/wKhkGWbhnkSABM1MAANFmRw2_2o1434.jpg)
![高中文言文試題練習(xí)題(有答案)百度文庫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M01/20/15/wKhkGWbhnkSABM1MAANFmRw2_2o1435.jpg)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一、高中文言文試題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劉肅,字才卿,威州洺水人。金興定二年詞賦進士。嘗為尚書省令史。時有盜內(nèi)藏官羅及珠,盜不時得,逮系貨珠牙儈及藏吏,誣服者十一人。刑部議皆置極刑,肅執(zhí)之曰:“盜無正贓,殺之冤。”金主怒。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右司郎中張?zhí)炀V曰:“吾為汝具奏辨析之?!弊嗳耄鹬魑?,囚得不死。調(diào)新蔡令。先時,縣賦民以牛多寡為差,民匿不耕。肅至,命樹畜繁者不加賦,民遂殷富。瀕淮民有竄入宋境,籍為兵而優(yōu)其糧,間有歸者,頗艱于衣食,時出怨言曰:“不如渡淮”。告者以謀叛論,肅曰:“淮限宋境,一水耳,果欲叛,不難往也,口雖言而心無實,準律當杖八十?!弊嗫伞@^擢戶部主事。金亡,依東平嚴實,辟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又改行軍萬戶府經(jīng)歷。東平歲賦絲銀,復(fù)輸綿十萬兩、色絹萬匹,民不能堪,肅贊實奏罷之。世祖居潛邸以肅為邢州安撫使,肅興鐵冶及行楮幣,公私賴焉。中統(tǒng)元年,擢真定宣撫使。時中統(tǒng)新鈔行,罷銀鈔不用。真定以銀鈔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肅建三策:一曰仍用舊鈔,二曰新舊兼用,三曰官以新鈔如數(shù)易舊鈔。中書從其第三策,遂降鈔五十萬貫。二年,授左三部尚書,官曹典憲,多所議定。未幾,兼商議中書省事。三年,致仕,給半俸。四年,卒,年七十六。肅性舒緩,有執(zhí)守。嘗集諸家《易》說,曰《讀易備忘》。后累贈推忠贊治功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大司徒、邢國公,謚文獻。(節(jié)選自《元史?列傳第四十七》)(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B.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C.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D.
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肅曰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可乎/明日/詣省辨愈力/(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
牙儈,原指牙齒咬合,引申為買賣雙方居中說合的經(jīng)紀人,又稱牙子、市儈。B.
潛邸,特指以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登基之前居住的宅第,登基后改稱“東宮”。C.
楮幣,元代發(fā)行的紙幣,因用楮樹皮造成的紙制成而得名,后亦泛指一般紙幣。D.
贈,追贈,古代皇帝為已去世的官員及其親屬加封官爵或榮譽稱號,以示恩典。(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
劉肅公正執(zhí)法,敢于堅持己見。他任尚書省令史時反對殺掉無辜者,任新蔡縣令時反對殺掉偶發(fā)抱怨者;以上兩次他直接上奏皇帝,使相關(guān)人等得以保全。B.
劉肅體恤民生,心系百姓疾苦。東平每年繳納蠶絲白銀,又需繳納絲綿十萬兩、染色絹布一萬匹,百姓不能承受,劉肅輔佐幫助嚴實上奏皇帝罷停此事。C.
劉肅治才出眾,善于化解難題。任邢州安撫使時,公私均得以獲利;任真定宣撫使時,化解了換鈔難題;任左三部尚書時,參議制定了很多典章制度。D.
劉肅生榮死哀,受到朝廷優(yōu)待。他性格從容和緩,有操守。退休前任朝廷重臣,退休后還依然享受俸祿,死后多次受朝廷追贈,而且獲得美好的謚號。(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先時,縣賦民以牛多寡為差,民匿不耕。②真定以銀鈔交通于外者,凡八千余貫,公私囂然,莫知所措。【答案】(1)C(2)B(3)A(4)①以前,縣里收取百姓的賦稅以牛的多少為差別,百姓把牛藏起來不耕作。②真定有人用銀鈔和外地人做交易,總共有八千多貫,公家私人都議論紛紛,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窘馕觥俊痉治觥浚?)A項,從語境來看,“辨析冤獄/我職也惜一己”錯,劉肅身為尚書省令史,其職責為辨析冤獄,故“我職也”后斷開;從語意來看,“我職也惜一己/而戕十一人之命”錯,“惜一已”“戕十一人之命”應(yīng)為轉(zhuǎn)折關(guān)系,和“可乎”相連,其意應(yīng)為“愛惜自己性命而殺十一人,難道可以嗎?”故“惜一己”前應(yīng)斷開,“惜一己”后不可斷開,故排除A項。B項,從語法上看,“有近侍夜見/肅具道其旨”錯,“肅”是“見”的賓語,“肅”前不能斷開,“肅”后斷開,排除B項。D項,從語言標志來看,“曰”后為“曰”的內(nèi)容,“曰”后應(yīng)斷開,而“冤獄”是“辨析”的賓語,故“辨析”前斷開,后不能斷開,排除D項。故,本題選C項。(2)B項,“以太子身份”錯,應(yīng)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后改稱‘東宮’”錯,以太子身份繼位的皇帝住所稱“東宮”。故本題選B項。(3)A項,“以上兩次他直接上奏皇帝”錯,劉肅任尚書省令史時,右司郎中張?zhí)炀V為其上奏,使問題得以解決。故本題選A項。(4)本題①關(guān)鍵點“賦”,收賦稅;“差”,差別;“匿”,藏。同時注意句意。②關(guān)鍵點“交通”,做交易;“囂然”,擾攘不寧,議論紛紛;“措”,處理。注意句意。故答案為:⑴C;⑵B;⑶A;⑷①以前,縣里收取百姓的賦稅以牛的多少為差別,百姓把牛藏起來不耕作。②真定有人用銀鈔和外地人做交易,總共有八千多貫,公家私人都議論紛紛,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是翻譯的另一種形式,如果不能翻譯則采用文字標志斷句和語法斷句。一般來說名詞代詞常作主語或者賓語,因此出現(xiàn)名詞或代詞就在此前或后斷句,還有就是出現(xiàn)的一些虛詞,表示語氣常句尾,可在此后斷句,如果是發(fā)語詞,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斷句。(2)此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能力。重要的文化常識是一個高中生必須具有的基本常識。復(fù)習(xí)中要注意突出重點,不糾纏于細枝末節(jié),注意構(gòu)建完整的知識網(wǎng)絡(luò)和體系,建立知識樹,同時加強積累,注重歸納,分類記憶。(3)此題考查綜合分析的能力。綜合分析題,需要學(xué)生在通讀全文的基礎(chǔ)上,對選項逐一排查,設(shè)誤常常有時間與發(fā)生的事與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學(xué)生在這些方面要注意;在選項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異義詞、詞類活用等文言現(xiàn)象。(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做翻譯題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jù)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遵循“信、達、雅”的三字原則,運用“留、刪、替、補、調(diào)”的五字方法進行翻譯?!緟⒖甲g文】
劉肅,字才卿,是威州洛水人。金興定二年考取詞賦進士。曾擔任尚書省令史。當時有盜賊偷取了大內(nèi)收藏的官羅和珠寶,盜賊沒有按時抓捕到,官府就逮捕了為買賣珠寶雙方說合的經(jīng)紀人和管理倉庫的官吏,無辜而服罪的有十一人。刑部商議都打算處以極刑,劉肅堅持自己的意見說:“偷盜之事尚未獲得主要的贓物,殺掉他們,他們會很冤。”金國國主震怒。有近侍夜里去見劉肅,詳細地向劉肅說明了金國國主的旨意,劉肅說:“辨析冤獄,是我的職責,愛惜自己的性命而殺十一人,難道可以嗎?”第二天,劉肅到尚書省去辯解得更加有力。右司郎中張?zhí)炀V聽了說:“我為你詳細地,上奏辯解分析這件事?!弊嗍杷腿雽m中以后,金國國主醒悟,囚犯因此沒有被處死。后來劉肅調(diào)任新蔡縣令。以前,縣里收取百姓的賦稅以牛的多少為差別,百姓把牛藏起來不耕作。劉肅到任后,命令繁殖、蓄養(yǎng)增加牛的人家不加賦稅,百姓于是殷實富足。靠近淮河的百姓有潛逃進入南宋國境的,在南宋被登記兵丁以后就多供給糧食,間或有回來的,但衣食很是困難,偶爾發(fā)出怨言說:“還不如到淮河那邊去?!笨馗娴娜苏J為應(yīng)以謀反論罪,劉肅日:“淮水是宋國的邊境,一條河罷了,真要反叛的話,不難前往,他們嘴里雖然說而內(nèi)心沒有這樣實際的打算,依據(jù)法律應(yīng)當杖責八十下。”皇帝準奏。后來劉肅被提升為戶部主事。金國滅亡以后,他去依附東平的嚴實,被任命為行尚書省左司員外郎,又改任為行軍萬戶府經(jīng)歷。東平每年繳納蠶絲白銀,又需繳納絲綿十萬兩、染色絹布一萬匹,百姓不能承受,劉肅輔佐幫助嚴實上奏皇帝罷停了這件事。忽必烈住在潛邸時,讓劉肅擔任邢州安撫使,劉肅興辦冶鐵業(yè)并且發(fā)行紙幣,公家私人都借此獲利。中統(tǒng)元年,被提升為真定宣撫使。當時中統(tǒng)年間的新鈔發(fā)行,要求停止舊銀鈔不再使用。真定有人用銀鈔和外地人做交易,總共有八千多貫,公家私人都議論紛紛,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辦。劉肅提出三條建議:一條為仍舊使用舊鈔,二條為新舊兼用,三條為官府用新鈔按數(shù)目換舊鈔。中書省聽從他的第三條建議,于是給了真定新鈔五十萬貫。中統(tǒng)二年,劉肅被任命為左三部尚書,官府的官曹典章制度,有很多是他參議制定的。不久,兼管商議中書省事務(wù)。中統(tǒng)三年,退休,朝廷給予他一半俸祿。中統(tǒng)四年,去世,享年七十六歲。劉肅性格從容和緩,有操守。他曾經(jīng)收集各家關(guān)于《易》的學(xué)說,編為《讀易備忘》。后來多次受封為推忠贊治功臣、榮祿大夫、上柱國、大司徒、邢國公,謚號為文獻。2.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
子曰:“予欲無言?!弊迂曉唬骸白尤绮谎?,則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貸》)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從之?!保ā墩撜Z·為政》)(1)第一則材料中體現(xiàn)了孔子的________教育原則。(2)結(jié)合第二則材料,請就孔子所認為的君子特點進行評析?!敬鸢浮浚?)言傳不如身教或身教重于言傳(2)①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少說空話,多做實事。不能只說不做,要先做后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②孔子對君子的評價是符合他的教育原則的。如果只說不做就會夸夸其談,一事無成;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③孔子不僅用這個“君子”的標準來教育學(xué)生,而且在學(xué)生面前以身作則,體現(xiàn)君子風范。這對當前社會具有重要的鑒借意義?!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本立足第一則材料內(nèi)容分析,“述”是孔子教育手段,但他同時意識到言教作用有限,有時甚至無效,所以他“欲無言”,身教重于言教。在孔子看來,世間道理,客觀存在,關(guān)鍵要靠自己去感悟。體現(xiàn)了言傳不如身教的教育原則。(2)題干要求“結(jié)合第二則材料,請就孔子所認為的君子特點進行評析”,孔子不但重視“行”,而且將“行”視作“言”的基礎(chǔ),即:先行而后言。同時,這也是孔子劃定做君子的重要標準??鬃咏陶d如何做君子,真正的君子就是要少說空話,多做實在的事情。也就是“敏于事而慎于言”,凡事先做起來,然后再說。把實際的行動放在言論的前面,而不要光吹牛不做,夸夸其談。那些“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的行為,是圣人所不能容忍的。孔子不僅用這個“君子”的標準來教育學(xué)生,而且在學(xué)生面前以身作則,體現(xiàn)君子風范。故答案為:⑴言傳不如身教或身教重于言傳⑵①孔子認為,真正的君子應(yīng)該少說空話,多做實事。不能只說不做,要先做后說,“先行其言而后從之”。②孔子對君子的評價是符合他的教育原則的。如果只說不做就會夸夸其談,一事無成;只有先做后說,才可以取信于人。③孔子不僅用這個“君子”的標準來教育學(xué)生,而且在學(xué)生面前以身作則,體現(xiàn)君子風范。這對當前社會具有重要的鑒借意義?!军c評】(1)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能力。把握文章內(nèi)容,一定要通讀全文,整體上把握文章內(nèi)容和主題,在此基礎(chǔ)上根據(jù)題目要求回歸文章,找到相應(yīng)的答題區(qū)域,仔細閱讀,根據(jù)題目要求提取相關(guān)的內(nèi)容答題。(2)本題考查學(xué)生對原文內(nèi)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這需要整體理解原文內(nèi)容,仔細對照作答。理解文章內(nèi)容,要把握時間、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觀點態(tài)度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等內(nèi)容?!緟⒖甲g文】
孔子說:“我想不說話了?!弊迂暤溃骸澳偃舨徽f話,那我們傳述什么呢?”孔子道:“天說了什么呢?四季照樣運行,百物照樣生長,天說了什么呢?”
子貢向孔子請問君子之道??鬃诱f:“先去實踐自己想要說的話,等到真的做到了以后才把它說出來?!?.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題。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論語·雍也》)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注],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智者利仁。”(《論語·里仁》)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朱熹《論語集注》)【注釋】約:貧困。(1)
按照朱熹的解讀,孔子用“水”“山”來說“知者”“仁者”,使用的是________手法??鬃拥茏又小疤幖s”“安仁”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2)綜合上述材料,從環(huán)境影響角度談?wù)劇叭实隆毙摒B(yǎng)對個人的作用?!敬鸢浮浚?)比喻;顏淵(2)①孔子認為具備“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沒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會變得胡作非為。②因為具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安于仁”“安于義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樣沉穩(wěn),安于窮困,不受環(huán)境影響?!窘馕觥俊痉治觥浚?)首句翻譯為“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故在千變?nèi)f化的大自然中,山是穩(wěn)定的,可信賴的,它始終矗立不變,包容萬物,是最可靠的支持;水則是多變的,具有不同的面貌,它沒有像山那樣固定、執(zhí)著的形象,它柔和而又鋒利,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難于追隨,深不可測,不可逾越。聰明人和水一樣隨機應(yīng)變,常常能夠明察事物的發(fā)展,“明事物之萬化,亦與之萬化”,而不固守一成不變的某種標準或規(guī)則,因此能破除愚昧和困危,取得成功,即便不能成功,也能隨遇而安,尋求另外的發(fā)展,所以,他們總是活躍的、樂觀的。仁愛之人則和山一樣平靜,一樣穩(wěn)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們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長壽。所以孔子使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用“水”“山”來說“知者”“仁者”。第二句解釋為“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孔子突出地強調(diào)了做人以仁為本的思想,認為沒有仁德的人長久地處在貧困或安樂之中都會更加墮落,只有仁者才能安于仁,也只有智者才會行仁。有了仁的本心,就能在任何環(huán)境下做到矢志不移,保持節(jié)操。而孔子弟子中的顏淵,十三歲拜孔子為師,終生師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門生。孔子對顏回稱贊最多,贊其好學(xué)仁人。(2)題干中要求“從環(huán)境影響角度談?wù)劇叭实隆毙摒B(yǎng)對個人的作用”,結(jié)合第一、第二句釋義,及第三句釋義“智者對事理通達,流動無凝滯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愛水。仁者,安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厚重沉穩(wěn)而不改變,像山一般,所以喜歡山”,朱熹認為知者、仁者的品德情操與山水的自然特征和規(guī)律性具有某種類似性,因而產(chǎn)生樂水樂山之情??煞治龅贸觯孩倏鬃诱J為具備“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沒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會變得胡作非為。②因為具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安于仁”“安于義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樣沉穩(wěn),安于窮困,不受環(huán)境影響。故答案為:⑴比喻;顏淵⑵①孔子認為具備“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而沒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會變得胡作非為。②因為具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安于仁”“安于義理”,天性就接近仁,能如同山一樣沉穩(wěn),安于窮困,不受環(huán)境影響。【點評】①孔子用水比喻智者。用山來比喻仁者。所以使用的是比喻的手法??鬃釉f:“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所以孔子弟子中“君子固窮”的代表人物是顏淵。②在孔子看來仁對于一個人來說,是自心天生自然的道德,如果人能夠完全遵守這樣的道德,那他的內(nèi)心便有主心骨,不會被外界事物所動搖。所以說孔子認為具備“仁德”的人容易克服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
君子可以安于困厄,小人遭受困厄就會胡作非為。所以說具有“仁德”修養(yǎng)的人能安于窮困,而沒有“仁德”的人容易受環(huán)境影響,會變得胡作非為。【參考譯文】
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有仁德者喜愛山;聰明人活動,仁德者沉靜。聰明人快樂,有仁德者長壽。
孔子說:沒有仁德的人不能夠長久地安于窮困,也不能夠長久地處于安樂之中。有仁德的人長期安心于推行慈愛精神,聰明的人認識到仁對他有長遠的利益而實行仁。
朱熹說:智者對事理通達,流動無凝滯之感,像水一般,所以喜愛水。仁者,安于一定的倫理道德的行事準則,厚重沉穩(wěn)而不改變,像山一般,所以喜歡山。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yóu),十年尚猶有臭?!夭豢?!”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
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姬渭大子曰:“君夢齊姜,必速祭之!”大子祭于曲沃,歸胙于公。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公祭之地,地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大子奔新城。公殺其傅杜原款。
或謂大子:“子辭,君必辯焉。”大子曰:“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痹唬骸白悠湫泻??”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人誰納我?”十二月戊申,縊于新城。——以上僖公四年
姬遂譖二公子曰:“皆知之?!敝囟计眩奈岜记?。
初,晉侯使士蔿為二公子筑蒲與屈,不慎,置薪焉。夷吾訴之。公使讓之。士蔿(wěi)稽首而對曰:“臣聞之,無喪而戚,憂必仇焉;無戎而城,仇必保焉??艹鹬S趾紊餮墒毓購U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詩》云:‘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湫薜露套谧樱纬侨缰??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退而賦曰:“狐裘尨茸②,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及難,公使寺人披③伐蒲。重耳曰:“君父之命不校?!蹦酸咴唬骸靶U撸岢鹨??!庇庠?。披斬其祛,遂出奔狄?!陨腺夜迥?/p>
六年春,晉侯使賈華伐屈。夷吾不能守,盟而行。將奔狄,卻芮曰:“后出同走,罪也,不如之梁。梁近秦而幸焉?!蹦酥??!咀⑨尅竣冽R姜:太子申生的母親。②尨茸:méngróng,蓬亂的樣子。③寺人披:叫披的寺人,寺人為內(nèi)官,即后來的宦官。(1)對下列句子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專之渝,攘公之羭
堅貞
B.
歸胙于公
祭肉C.
公祭之地,地墳
隆起
D.
被此名也以出
蒙受(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下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既與中大夫成謀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B.
子其行乎
其皆出于此乎C.
三年將尋師焉,焉用慎
吳之民方痛心焉
D.
乃之梁
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晉獻公想立驪姬為夫人,分別用龜甲、蓍草進行了占卜,占卜結(jié)果相反,他只相信了吉利的結(jié)果,沒聽從卜人的勸說。B.
太子申生是個悲劇性的人物,是驪姬陰謀詭計的犧牲品,出逃本可以成為一條出路,他卻以自盡來表示抗議。C.
重耳和夷吾比較聰明,他們知道自己沒有過錯,又缺少正常的申訴渠道,在災(zāi)禍臨頭時通過外逃來保護自己。D.
驪姬為了能夠讓她的親生兒子成為太子,不惜在用毒辣手段陷害太子之后又嫁禍重耳和夷吾,最終達成自己的目的。(4)用“/”給文中畫線的部分斷句??艹鹬S趾紊餮墒毓購U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君非姬氏,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②乃徇曰:“校者,吾仇也?!庇庠摺E麛仄潇?,遂出奔狄?!敬鸢浮浚?)A(2)D(3)B(4)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錯兩處扣1分)(5)①君王沒有驪姬,睡不好,吃不飽。如果申辯,驪姬必定有罪。君王年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樂。②(重耳)就當眾宣布:“違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敝囟鴫μ幼摺K氯伺车袅怂男淇?,重耳于是逃亡到狄國?!窘馕觥俊痉治觥浚?)A項,“專之渝,攘公之羭”,“渝”如解釋為“堅貞”,則與語境不合,從語境來看,這句話是說“專寵過分會生變亂,會奪去您的所愛”,“渝”,改變,這里是“生變、出現(xiàn)叛亂”之意,考生可聯(lián)系上下文及成語“至死不渝”來突破。理解文言實詞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義法: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意項。答題時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語境中,結(jié)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刹扇〈朐姆?、課內(nèi)回顧法、成語遷移法??蓪⒃~義代入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的語境來判斷對錯。結(jié)合語境,理解實詞含義,要注意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義。從字音相同推測通假字,通過語法特征推斷出詞性,用互文見義對照解釋前后詞。(2)D項,兩個“之”都是動詞到、往。A項,“既與中大夫成謀”,“與”是介詞,和,“與”前后內(nèi)容不能顛倒;“谷與魚鱉不可勝食”,“與”是連詞,和,“與”前后內(nèi)容可以顛倒。B項,“子其行乎”,“其”表商量語氣,還是;“其皆出于此乎”,“其”表揣測語氣,大概,恐怕。C項,“年將尋師焉,焉用慎”,哪里;“吳之民方痛心焉”,“焉”是代詞,他。(3)B項,“表示反抗”與文意不合,從文章第三段太子申生的話來看,他認為君上還沒有明察驪姬的罪過,自己帶著殺父的罪名出走,沒有人會接納他,并不是用自盡來表示反抗。(4)首先瀏覽所給句子,結(jié)合語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這段話是說“既然仇敵會來占領(lǐng),又何必那么謹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這是不敬,加固仇敵的城池,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誠,拿什么來侍奉國君呢”,先依據(jù)句末語氣詞“焉”斷開一處,再依據(jù)對稱的句式斷開“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這幾處,“不敬”和“不忠”結(jié)構(gòu)一致,也就順勢斷出“固仇之?!焙汀笆毓購U命”;“何以……”是固定句式,應(yīng)斷開??忌梢砸罁?jù)這種方式依次斷開這個句子。(5)“非”,沒有;“居”,睡;“辭”,申辯;“樂”,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快樂。第二句中,句首添加主語“重耳”;“乃”,就;“徇”,對眾宣示;“校者,吾仇也”,判斷句;“?!?,對抗,違抗;“逾”,越過,跳過;“垣”,墻;“走”,逃跑。故答案為:⑴A;⑵D;⑶B;⑷寇仇之保/又何慎焉/守官廢命/不敬/固仇之保/不忠/失敬與忠/何以事君(錯兩處扣1分)⑸①君王沒有驪姬,睡不好,吃不飽。如果申辯,驪姬必定有罪。君王年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樂。②(重耳)就當眾宣布:“違抗的人就是我的仇人?!敝囟鴫μ幼?。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狄國?!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實詞含義的理解和識記能力。文言實詞的理解,重在平時積累,但也不能死記硬背,記憶時要結(jié)合句意,注意歸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對課文注釋中有明確注明的字詞要加強記憶。答題的方法有“結(jié)構(gòu)分析法”“語法分析法”“形旁辨義法”“套用成語法”“套用課本法”,但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給的詞義代到原文中去,看語意是否通順來確定答案的正確與否。(2)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xué)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xué)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3)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xué)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guān)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4)此題考查文言文的斷句能力。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guān)鍵。內(nèi)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lián)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fā)現(xiàn)。常用虛詞是標志。(5)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緟⒖甲g文】
當初,晉獻公想把驪姬立為夫人,便用龜甲來占卜,結(jié)果不吉利;然后用蓍草占卜,結(jié)果吉利。晉獻公說:“照占筮的結(jié)果辦。”卜人說:“占筮不靈驗,龜卜很靈,不如照靈驗的辦。再說卜筮的兆辭說:‘專寵過分會生變亂,會奪去您的所愛。香草和臭草放在一起,過了十年還會有臭味?!欢ú荒苓@么做。”晉獻公不聽卜人的話,把驪姬立為夫人。驪姬生了奚齊,她隨嫁的妹妹生了卓子。
到了快要把奚齊立為太子時,驪姬早已和中大夫有了預(yù)謀。驪姬對太子申生說:“國君夢見了你母親齊姜,你一定要趕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帶回來獻給晉獻公。晉獻公在外打獵,驪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宮中放了六天。晉獻公打獵回來,驪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藥獻給獻公。晉獻公灑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給狗吃,狗被毒死;給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驪姬哭著說:“是太子想謀害您?!碧犹拥搅诵鲁牵瑫x獻公殺了太子的師傅杜原款。
有人對太子說:“您要申辯。國君一定會辨明是非?!碧诱f:“君王如果沒有了驪姬,會睡不安,吃不飽。我一申辯,驪姬必定會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樂?!蹦侨苏f:“您想出走嗎?”太子說:“君上還沒有明察驪姬的罪過,我?guī)е鴼⒏傅淖锩鲎?,誰會接納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盡。
驪姬接著又誣陷重耳和夷吾兩個公子說:“他們都知道申生的陰謀?!庇谑?,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當初,晉獻公派大夫士蒍為重耳和夷吾修筑蒲城和屈城,不小心,在城墻里放進了柴草。夷吾把這件事告訴了獻公。晉獻公反而責備了士。士蒍叩頭回答說:“臣下聽說,沒有喪事而悲傷,憂愁必定變?yōu)槌鹪埂]有戰(zhàn)事而筑城,仇敵必定來占領(lǐng)。既然仇敵會來占領(lǐng),又何必那么謹慎呢?在官位而不接受君命,這是不敬,加固仇敵的城池,這是不忠。失去了恭敬和忠誠,拿什么來侍奉國君呢?《詩》說:‘心懷德行就是安寧,同宗子弟就是堅城?!瘒绻苄薜滦胁㈧枃谧拥牡匚唬惺裁闯浅乇鹊蒙夏兀咳曛缶鸵帽?,哪里用得著那么謹慎?”士蒍退下來后作了首詩說:“狐皮袍子毛蓬松,一個國家有三公,我該跟從哪一個?”
到災(zāi)禍發(fā)生時,晉獻公派寺人披去攻打蒲城。重耳說:“君父的命令不能違抗?!庇谑撬ǜ姹娙苏f:“違抗君命的人就是我的仇敵?!敝囟瓑μ幼?,寺人披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于是逃亡到了狄國。(以上僖公五年)
魯僖公六年的春天,晉獻公派賈華去攻打屈城。夷吾堅守不住,與屈人訂立盟約后出走。夷吾準備逃往狄國,卻芮說:“你在重耳之后逃到狄國去,這證明了你有罪,不如去梁國。梁國靠近秦國,而且得到秦國的信任。”于是夷吾去了粱國。5.閱讀下文,完成小題進學(xué)齋記張耒
①古之君子,無須臾而不學(xué),故其為徳無須臾而不進。雞鳴而興,莫夜而休,出則蒞官治民、事師友、對賓客,入則事其親、撫其家,教其幼賤,無須臾之間不習(xí)其事、學(xué)其禮。觀天地之道,察萬物之理,以究道徳之微妙,未始有頃刻之休,是故其徳日進而不可止。
②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未嘗不在于學(xué)。士會①食而問肴烝,則飲食之際未嘗不在學(xué)也。曾晳風乎舞雩詠而歸,則游觀之際未嘗不在學(xué)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簀,則疾病之際未嘗不在學(xué)也。今之所謂學(xué)者,既剽盜其皮膚,攘掇其土苴②,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冠而仕則冠而棄之,壯而仕則壯而棄之。故后世之君子大抵從仕數(shù)年,則言語笑貌嗜欲玩習(xí)之際,比之進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異矣。
③元豐之乙丑,余官于咸平,治其所居之西,即其舊而完之。既潔(
)新矣,于是取《詩》、《書》、古史陳于其中,暑則啟扉,寒則塞向,朝夕處乎其中。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進學(xué)”,而書其說,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咀⑨尅竣偈繒捍呵飼r晉國卿士。②土苴:糟粕。(1)可填入第3段括號處的虛詞是(
)A.
之
B.
其
C.
則
D.
以(2)對第1段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提出古人時刻學(xué)習(xí)而道德日進的觀點,列舉生活事實,從正反兩方面來闡述。B.
提出古人時刻學(xué)習(xí)而道德日進的觀點,從古人為學(xué)和道德日進兩方面來闡述。C.
提出古人時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觀點,以出入之際堅持“進學(xué)”的事實來闡述。D.
提出古人時刻都在完善道德的觀點,以古人仰觀俯察探究事理的事實來闡述。(3)對第②段畫線句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
后世君子為官數(shù)年后言行志趣迥異于前。
B.
后世君子往往留戀官場,無意追求修身進學(xué)。C.
后世君子大多數(shù)會貪求世俗享樂,忘記本心。
D.
后世君子踏入仕途往往進學(xué)之心消磨殆盡。(4)分析第②段所用論證方法的作用。(5)分析第③段畫線句在文中的作用?!敬鸢浮浚?)D(2)B(3)A(4)論證了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都在進學(xué)修身的觀點;再以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xué)修身。①
舉例論證,對比論證②舉例“士會”論證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寫任何時候、無時不刻,或任意寫其中一點也給分)都在進學(xué)修身③把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xué)修身(5)第3段畫線句點明進學(xué)齋命名的來由;照應(yīng)文章標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勉勵自己勤于進學(xué)。①
來由(寫作者為進學(xué)齋命名、作者寫此文的緣由不給分)②照應(yīng)文題、點明題目、呼應(yīng)標題、前后呼應(yīng)③表明主旨:勉勵自己勤于進學(xué),自勉,與后人共勉,與他人共勉(寫勸勉后人不給分)【解析】【分析】(1)“既潔(
)新矣”,這句話是對居處的描寫,前面說“治其所居之西,即其舊而完之”,這是對居處進行修補,后面說“于是取《詩》、《書》、古史陳于其中,暑則啟扉,寒則塞向”,這是修補后的布置,中間的句子應(yīng)是對修補后的居處進行描寫,“潔”是指干凈,“新”是指與之前不同,這是兩個形容詞,中間只能用“以”來連接,此處的“以”相當于“而”,是連詞,表并列關(guān)系,而“之”“其”“則”都沒有這一功能。(2)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提出觀點,即“古之君子,無須臾而不學(xué),故其為德無須臾而不進”,也就是說“古人時刻學(xué)習(xí)而道德日進”,CD兩項對觀點概括不全,都忽略了“無須臾而不學(xué)”這一內(nèi)容,故排除;從下面的內(nèi)容來看,“雞鳴而興,莫夜而休,……無須臾之間不習(xí)其事、學(xué)其理”,這是從古人為學(xué)的方面來闡述;“觀天地之道,察萬物之理,以究道德之微妙,未始有頃刻之休,是故其德日進而不可止”,這是從道德日進的角度闡述,A項對闡述的角度分析有誤,故選B項。(3)首先到第二段找到劃線句,即“故后世之君子大抵從仕數(shù)年,則言語笑貌嗜欲玩習(xí)之際,比之進取之初以儒自名者,固已大異矣”,這段話是說后世的君子為官多年,言語笑貌喜好等,比起進取之初都已經(jīng)大有不同,也就是說為官后數(shù)年的君子言行志趣于前迥異,故選A項。B項,“留戀官場,無意追求修身進學(xué)”錯誤,在句中沒有體現(xiàn)。C項,“貪求世俗享樂,忘記本心”也沒有體現(xiàn)。D項,“踏入仕途后往往進學(xué)之心消磨殆盡”,句中沒有提到進學(xué)之心有所消磨,只是說言行志趣與之前不同,故排除這三項。(4)“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未嘗不在于學(xué)……。今之所謂學(xué)者,既剽盜其皮膚,攘掇其土苴,比于古之人大可愧矣”,這是把“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進行對比,這是使用對比論證,論證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xué)修身;“士會食而問肴蒸,則飲食之際未嘗不在學(xué)也。曾晳風乎舞雩詠而歸,則游觀之際未嘗不在學(xué)也。曾子病而易大夫簀,則疾病之際未嘗不在學(xué)也之”,這是列舉士會等例,屬于舉例論證,論證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都在進學(xué)修身的觀點。(5)“余惰者也,故取古之道而名之曰‘進學(xué)’,而書其說,庶朝夕得以自警焉”,前一句是點明進學(xué)齋名字的由來,后一句“庶朝夕得以自警焉”是表達自己的目的,即勉勵自己能夠勤于進學(xué),這也就與文章的標題“進學(xué)齋記”相照應(yīng)。故答案為:⑴D;⑵B;⑶A;⑷論證了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都在進學(xué)修身的觀點;再以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了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xué)修身。①舉例論證,對比論證②舉例“士會”論證古之君子飲食、游觀、疾病之際(寫任何時候、無時不刻,或任意寫其中一點也給分)都在進學(xué)修身③把后世君子與古之君子作對比,論證后世君子不如古之君子能堅持進學(xué)修身⑸第3段畫線句點明進學(xué)齋命名的來由;照應(yīng)文章標題;表明本文的寫作目的,勉勵自己勤于進學(xué)。①來由(寫作者為進學(xué)齋命名、作者寫此文的緣由不給分)②照應(yīng)文題、點明題目、呼應(yīng)標題、前后呼應(yīng)③表明主旨:勉勵自己勤于進學(xué),自勉,與后人共勉,與他人共勉(寫勸勉后人不給分)【點評】⑴)此題考查文言虛詞的理解與辨析能力。這類題,要求學(xué)生平時注重識記,積累,掌握文言18個虛詞的常規(guī)用法;當然也可以借助語境或利用教材所學(xué)作遷移聯(lián)想等來推斷詞義。⑵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xué)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guān)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⑶此題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譯的能力。翻譯題是區(qū)分度較大的題目,一定要注意直譯,注意重點字,還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綱規(guī)定的“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賓短語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譯中一定要有所體現(xiàn)。⑷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作品論證方法的能力。論證方法包括:舉例論證:通過典型事例加以論證,從而使論證更具體、更有說服力。道理論證:通過講道理的方式證明論點,使論證更概括更深入。比喻論證:通過比喻進行證明,使論證生動形象、淺顯易懂。對比論證:對比論證的作用就是突出強調(diào)。引用論證:其作用要具體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權(quán)威數(shù)據(jù),可以增強論證的說服力和權(quán)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聞趣事,可以增強論證的趣味性,吸引讀者。⑸此題考查理解重要句子作用的能力。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應(yīng)從結(jié)構(gòu)、內(nèi)容、主題上分析,從結(jié)構(gòu)上考慮,涉及到開頭、結(jié)尾、過渡、照應(yīng)等文學(xué)概念,就從其管轄的區(qū)域,應(yīng)聯(lián)系上下文進行解答。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完顏陳和尚,豐州人,系出蕭王諸孫。貞祐中,陳和尚年二十余,為北兵①所掠,大帥甚愛之,置帳下。時陳和尚母留豐州,從兄斜烈事之甚謹。陳和尚在北歲余,托以省母,乞還。大帥以卒監(jiān)之至豐,乃與斜烈劫殺監(jiān)卒。奪馬奉其母南奔大兵覺合騎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馬母老不能行載以鹿角車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②奇之陳和尚天資高明,雅好文史,人以秀才目之。正大二年,斜烈落帥職,例為總領(lǐng),屯方城。陳和尚隨以往,凡兄軍中事皆預(yù)知之。斜烈時在病,軍中李太和者,與方城鎮(zhèn)防軍葛宜翁相毆,訴于陳和尚,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素兇悍,恥以理屈受杖,竟郁郁以死,留語其妻,必報陳和尚。妻訟陳和尚以私忿侵官,故殺其夫,訴于臺省。以故陳和尚系獄。議者疑陳和尚倚兵閫之重,必橫恣違法,當以大辟。奏上,久不能決。未幾,斜烈卒。上聞,始馳赦陳和尚,曰:“有司奏汝以私忿殺人。今以汝兄故,曲法赦汝,天下必有議我者。汝奮發(fā)立功名,始以我為不妄赦矣?!标惡蜕星移野?,不能出一言為謝。乃以白衣領(lǐng)紫微軍都統(tǒng),逾年轉(zhuǎn)忠孝軍提控。五年,北兵入大昌原,平章合達問誰可為前鋒者,陳和尚出應(yīng)命。先已沐浴易衣,若將就木然者,擐甲上馬不反顧。是日,以四百騎破八千眾,名動天下。六年,有衛(wèi)州之勝。八年,有倒回谷之勝。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敗,走鈞州。城破,大兵入,即縱軍巷戰(zhàn)。陳和尚趨避隱處,殺掠稍定乃出,自言曰:“我金國大將,欲見白事?!北恳詳?shù)騎夾之,詣行帳前。時欲其降,斫足脛?wù)鄄粸榍?,豁口吻至耳,噀血而呼,至死不絕,時年四十一。是年六月,詔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勒石紀其忠烈。(摘編自《金史·忠義傳》)【注釋】①北兵:蒙古兵。②宣宗:金朝第八位皇帝,1213年至1224年在位。1234年金朝滅亡。(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奪馬奉其母/南奔大兵覺/合騎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馬/母老不能行載/以鹿角車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B.
奪馬奉其母南奔/大兵覺/合騎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馬/母老不能行/載以鹿角車/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C.
奪馬奉其母/南奔大兵覺/合騎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馬/母老不能行/載以鹿角車/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D.
奪馬奉其母南奔/大兵覺/合騎追之/由他路得免/既而失馬/母老不能行載/以鹿角車兄弟共挽/南渡河/宣宗奇之/(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從兄,指父親的親兄弟即自己的伯父、叔父的兒子中比自己年齡大的,也稱“從父兄”,現(xiàn)在一般稱“堂兄”。B.
臺省,漢朝的尚書臺、三國魏的中書省,都是代表皇帝發(fā)布政令的中樞機關(guān),后因以“臺省”指政府的中央機構(gòu)。C.
白衣,猶“布衣”“烏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后世以此借指平民,亦用來指代無功名或無官職的讀書人。D.
勒石,刻石記功,亦指立碑。此典故出自《后漢書》“勒石燕然”,當時東漢竇憲破北匈奴后,封燕然山,刻石記功。(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陳和尚出身高貴,天資聰穎。他是金朝貴族,身為武將而有才名,雅好讀書,頗受時人稱贊。B.
陳和尚善于應(yīng)變,處事靈活。他被蒙古兵俘虜后,雖受賞識,但以探望母親為借口回到豐州。C.
陳和尚守法不阿,性情剛烈。他因誤判葛宜翁案而鋃鐺入獄,但內(nèi)心坦然,堅信自己清白無辜。D.
陳和尚能征善戰(zhàn),忠心報國。他屢破蒙軍,“力挽大廈之將傾”,功績顯赫,終于壯烈殉國。(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議者疑陳和尚倚兵閫之重,必橫恣違法,當以大辟。②先已沐浴易衣,若將就木然者,擐甲上馬不反顧?!敬鸢浮浚?)B(2)C(3)C(4)①議論的人懷疑陳和尚依仗統(tǒng)率軍隊的重大權(quán)勢,必定橫行恣肆,違犯法律,判處死刑。②他先前就已經(jīng)洗澡更換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樣,披掛鎧甲騎上戰(zhàn)馬,不再回頭看?!窘馕觥俊痉治觥浚?)本題根據(jù)對原文文句的理解,“奪馬奉其母南奔”奪過馬侍候著母親向南奔逃,“南奔”做狀語不能斷開,所以可以排除AC兩項。根據(jù)理解原文文句,“載以鹿角車”就用鹿角車載著她,可以排除D。故答案選B。(2)選項C,“白衣”“布衣”“烏衣”三者內(nèi)涵同中有異。布衣,古代平民穿的衣服,借指平民:鳥衣,黑色衣服,古代貧賤者之服,借指穿黑衣的差役。故答案選C。(3)選項C,“因誤判葛宜翁案而鋃鐺入獄"理解錯誤,原文是“宜翁事不直,即量笞之”,“宜翁……留語其妻,必報陳和尚"。故答案選C。(4)此題中的①“疑”懷疑;“倚”依仗;“之”結(jié)構(gòu)助詞,的;“橫恣”橫行恣肆;“以”介詞。②“已”已經(jīng);“易衣”換了衣服;“若”好像;“然”的樣子;“擐”披掛;“顧”回頭看。故答案為:⑴B;⑵C;⑶C;⑷①議論的人懷疑陳和尚依仗統(tǒng)率軍隊的重大權(quán)勢,必定橫行恣肆,違犯法律,判處死刑。②他先前就已經(jīng)洗澡更換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樣,披掛鎧甲騎上戰(zhàn)馬,不再回頭看。【點評】(1)本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要根據(jù)常見的句首句尾語氣詞、句式、修辭、意思進行斷句。本題可以根據(jù)句中動詞、虛詞、句子結(jié)構(gòu),抓住關(guān)鍵詞,然后根據(jù)語意進行斷句。(2)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于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xué)習(xí)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3)本題考查把握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此類題目要梳理原文內(nèi)容,準確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鎖定目標句,把各個選項與原文內(nèi)容進行細致比對,逐個排除。(4)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譯首先要做到直譯為主,意譯為輔,一定要字字落實,尤其是句中重點字詞,如:實詞中的通假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翻譯重點語句是一項綜合能力的體現(xiàn),不僅要求學(xué)生具有豐富的文言詞匯知識儲備,還要有一定的古漢語語法知識,同時要求語言表達流暢與優(yōu)美?!緟⒖甲g文】
完顏陳和尚,是豐州人。出身于蕭王的孫子輩。貞祐年間,陳和尚二十多歲,被蒙古兵擄掠,蒙古軍大帥很喜愛他,將他安置在軍帳中。當時陳和尚的母親留在豐州,堂兄安平都尉完顏斜烈侍奉她很恭敬。陳和尚在北方一年多,假托要探視母親,乞求回家。大帥派士兵監(jiān)視他來到豐州,他就與完顏斜烈劫持殺死了監(jiān)視的士兵。奪過馬侍候著母親向南奔逃,大軍發(fā)覺后,集合騎兵追趕他們,(他們因為)走其他的道路得以逃脫。不久又喪失了馬,母親年老不能行走,(他們)就用鹿角車載著她,兄弟兩人共同拉著,向南渡過黃河。宣宗感到很驚奇。陳和尚天資聰慧,一向愛好文史,人們把他看著是優(yōu)秀的人才。正大二年,完顏斜烈被罷去元帥之職,按規(guī)定改任總領(lǐng),屯駐在方城。陳和尚跟隨他前往,凡是堂兄軍中的事務(wù)他都參與并了解內(nèi)情。完顏斜烈當時正患病,軍隊中李太和與方城鎮(zhèn)防軍軍士葛宣翁相毆斗,向陳和尚申訴,葛宜翁的事理有虧,陳和尚就參酌軍令笞打了他。葛宜翁一向兇橫強悍,以輸理受杖刑為恥辱,竟然憂郁苦悶而死去,(他)留話告訴妻子,一定要報復(fù)陳和尚。宜翁的妻子控告陳和尚因為私人憤恨侵犯官吏職權(quán),有意謀殺地的丈夫,向御史臺申訴。因為這個緣故,陳和尚被關(guān)在獄中。議論的人懷疑陳和尚依仗統(tǒng)率軍隊的重大權(quán)勢,必定橫行恣肆,違犯法律,判處死刑。奏章呈遞上去,很長時間不能決斷。不久,完顏斜烈去世?;实勐牭较?,才立即赦免了陳和尚,說:“主管部門上奏你因為私人憤恨殺人。現(xiàn)在因為你兄長去世(的緣故),我違背法令放免你,天下一定會有議論我的人。你發(fā)奮努力,建立功名,天下人才會認為我不是隨意救免你的?!标惡蜕羞吙捱呅邪荻Y,說不出一句感謝的話。(他)于是以平民百姓身份接受紫微軍都統(tǒng)的職務(wù),過了一年調(diào)任忠孝軍提控官。正大五年,蒙古軍進攻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總帥平章政事完顏合達問誰可為前鋒,陳和尚應(yīng)聲而出。他先前就已經(jīng)洗澡更換了衣服,好像就要去死一樣,披掛鎧甲騎上戰(zhàn)馬,不再回頭看。這一天,他率領(lǐng)四百名騎兵打敗了蒙古兵八千之眾,名聲震動天下。正大六年,取得衛(wèi)州之戰(zhàn)的勝利,正大八年,取得倒回谷之戰(zhàn)的勝利。正大九年正月,三峰山之戰(zhàn)戰(zhàn)敗,(他)跑到鈞州。鈞州城被攻破,蒙古大軍入城,(陳和尚)就任由士兵在街巷中作戰(zhàn)。陳和尚躲藏在偏僻隱蔽的地方,等到軍隊殺我擄掠稍微結(jié)束才出來,自己聲稱:“我是金國大將,要見大帥稟告事情。”兵士們用幾個騎兵將他夾在中間,來到行營軍帳前面。當時蒙古軍想叫他歸降,他被砍去腳折斷脛骨也不屈服,嘴被割開,創(chuàng)口一直連到耳朵邊,他仍然噴血呼喊,喊聲到死也不停止,當時他年齡是四十一歲。這年六月,(哀宗)下詔贈鎮(zhèn)南軍節(jié)度使,刻石立碑紀念他忠烈的事跡。7.閱讀下面的內(nèi)容,完成下列小題。芙?、倮顫O
芙蕖與草本諸花似覺稍異,然有根無樹,一歲一生,其性同也。譜云:“產(chǎn)于水者曰草芙蓉,產(chǎn)于陸者曰旱蓮?!眲t謂非草木不得矣。予夏季倚此為命者,非故效顰于茂叔而襲成說于前人也。芙蕖之可人,其事不一而足,請備述之。
群葩當令時,只在花開之數(shù)日,前此后此皆屬過而不問之秋矣。芙蕖則不然。芙蕖自荷錢出水之日,便為點綴綠波;及其莖葉既生,則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風既作飄飖之態(tài),無風亦呈裊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開,先享無窮逸致矣。迨至菡萏成花,嬌姿欲滴,后先相繼,自夏徂秋,此則在花為分內(nèi)之事,在人為應(yīng)得之資者也。及花之既謝,亦可告無罪于主人矣;乃復(fù)蒂下生蓬,蓬中結(jié)實,亭亭獨立,猶似未開之花,與翠葉并擎,不至白露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則有荷葉之清香,荷花之異馥;避暑而暑為之退,納涼而涼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則蓮實與藕皆并列盤餐而互芬齒頰者也。
只有霜中敗葉,零落難堪,似成棄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備經(jīng)年裹物之用。
是芙蕖也者,無一時一刻不適耳目之觀,無一物一絲不備家常之用者也。有五谷之實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種植之利有大于此者乎?
予四命之中,此命為最。無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畝方塘為安身立命之地。僅鑿斗大一池,植數(shù)莖以塞責,又時病其漏。望天乞水以救之,怠所謂不善養(yǎng)生而草菅其命者哉?!咀⑨尅竣佘睫。荷徎ǎ?)對《芙蕖》一文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
)A.
作者先總說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別從“可目”“可口”“可用”“可種”五個方面說明芙蕖的特點。B.
文章圍繞芙蕖的“可人”之處落筆,極言芙蕖的種植之利,甚而將其定位在“五谷”“百花”之上。C.
作者為自己不能辟出半畝方塘來種植芙蕖而感到遺憾,抒發(fā)了他酷愛芙蕖、厭棄百花的感情。D.
文章以“可目”為寫作重點,詳細得體,繁簡得宜,不僅中心鮮明,而且重點突出。E.
文章多用偶句,遺詞造句,十分優(yōu)美,不僅體現(xiàn)出事物的不同特點,使之兩兩對照,相得益彰,而且句式整齊和諧。(2)結(jié)合《蓮蓬》《芙蕖》兩文的內(nèi)容,談?wù)勊鼈冊趯懮彿矫娴漠愅??!敬鸢浮浚?)A,C(2)相同之處: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①《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味美可食,對蓮花,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賦予它“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zhì);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可人”之處?!窘馕觥俊痉治觥浚?)A項,作者先總說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別從“可目”“可鼻”“可口”“可用”來說明芙蕖的特點,沒有“可種”;C項,作者“厭棄百花”,無中生有;故選AC。(2)《蓮蓬》這篇散文,汪曾祺先生由采蓮,寫到蓮蓬,因為蓮蓬的可食性,然后寫到荷花顏色不同,蓮蓬以及蓮藕的不同;作者由蓮蓬的形狀又寫到蓮蓬的果實蓮子,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芙蕖》這篇文章,李漁先總說芙蕖之“可人”,然后分別從“可目”“可口”“可用”“可種”五個方面說明芙蕖的特點,表達自己對芙蕖的喜愛之情。所以,兩篇文章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是《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味美可食,對蓮花,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賦予它“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zhì);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可人”之處。故答案為:⑴AC;⑵相同之處:都從實用價值的角度出發(fā),寫蓮子清香的味道能滿足人的口腹之欲。不同之處:①《蓮蓬》重點寫蓮蓬的實用性——味美可食,對蓮花,仍是延續(xù)了傳統(tǒng)的大多數(shù)人的認識,賦予它“超凡脫俗”的人格化品質(zhì);而李漁《芙蕖》則全方位寫蓮,且都從實用方面寫蓮各階段的“可人”之處?!军c評】⑴本題考查學(xué)生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篩選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需要學(xué)生準確翻譯理解文言內(nèi)容,特別是側(cè)重于對文章要點的具體把握,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關(guān)鍵所在,在解答的時候要突出這一點內(nèi)容。⑵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寫蓮方面的異同的能力。第一步,指明小說運用了哪一種描寫手法。第二步,結(jié)合具體情節(jié)分析這種描寫手法在文句中是如何體現(xiàn)的。第三步,明確有何效果或作用。要點明此手法突出了人物的什么形象特點?!緟⒖甲g文】
芙蕖和草本花卉好像稍有不同,然而它有根沒有木質(zhì)的樹干,是一年生的植物,這些性質(zhì)和草本是相同的?;ㄗV書中說:"在水中生長的叫草芙蓉,在陸地生長的叫旱蓮。"那么這就不能說芙蕖不是草本了。我愛芙蕖,在夏季靠這花才能活下去,不是故意效仿周敦頤重復(fù)前人早已說過的話,而是因為芙蕖適合人的心意,它的長處不是一兩點就可以講盡的,請容我一一說說它的好處。
在花的最佳觀賞時節(jié),只在花開的那幾天,在此以前、以后都屬于無人問津的時候。芙蕖就不是這樣:自從荷葉出水那一天,便把水波點綴得一片碧綠;等到它的莖和葉長出,則又一天一天地高起來,一天比一天美麗。有風時就作出飄動搖擺的神態(tài),沒風時也呈現(xiàn)出輕盈柔美的風姿。這樣,我們在花未開的時候,便先享受它那無窮的逸致情趣了。等到花苞開花,姿態(tài)嬌嫩得簡直要滴水,(花兒)先后相繼開放,從夏天直開到秋天,這對于花來說是它的本性,對于人來說就是應(yīng)該得到的享受了。等到花朵凋謝,也可以告訴主人說,沒有對不住您的地方;于是又在花蒂下生出蓮蓬,蓬中結(jié)了果實,一枝枝獨立,還像未開的花一樣,和翠綠的葉子一起挺然屹立(在水面上),不到白露節(jié)下霜的時候,它所擅長的本領(lǐng)不會停止。以上都是說它適于觀賞的方面。
適宜鼻子(的地方),那么還有荷葉的清香和荷花特異的香氣;(以它來)避暑,暑氣就因它而減退;(以它來)納涼,涼氣就因它而產(chǎn)生。
至于它可口的地方,就是蓮籽與藕都可以放入盤中,一齊擺上餐桌,使人滿口香味芬芳。只有霜打的枯萎的葉子,七零八落很不好看,好象成了被遺棄的廢物;但是把它摘下貯藏起來,又可以在明年用來裹東西。
這樣看來,芙蕖這種東西,沒有一時一刻不適于人們耳朵和眼睛觀賞的,沒有哪部分哪一點不供家常日用。(它)有五谷的實質(zhì)而不占有五谷的名義,集中百花的長處而除去它們的短處。種植的利益難道還有比它還大的嗎?
我視為生命的四種花草中,以芙蕖最為寶貴??上Э釔哿怂簧?,卻不能得到半畝方塘作它容身立足賴以生存的地方。只是挖了個鑿斗大的小水池,栽幾株來安慰自己,又時常為小池漏水而憂慮,祈求上天降雨來拯救它,這大概是所說的不善于培養(yǎng)生靈而把它的生命當作野草一樣作賤吧。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tài)色與淫志,是皆無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笨鬃尤ィ^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于龍,吾不能知其乘風云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
老子修道德,其學(xué)以自隱無名為務(wù)。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庇谑抢献幽酥鴷舷缕?,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
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被蛟毁偌蠢献樱蛟环且?,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宮,宮玄孫假,假仕于漢孝文帝。而假之子解為膠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齊焉。
世之學(xué)老子者則絀儒學(xué),儒學(xué)亦絀老子?!暗啦煌幌酁橹\”,豈謂是邪?李耳無為自化,清靜自正。(《史記·老莊申韓列傳》節(jié)選)(1)下列對文中畫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B.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C.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D.
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2)下列對文中加下劃線詞語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守藏室之史:“藏室”是藏書之所?!笆夭厥沂贰币喾Q“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與“守”相同,就是管理周王朝皇家圖書的史官。B.
矰,是古代用來射鳥的拴著絲繩的短箭,因拴著絲繩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來也泛指短箭。C.
太傅,為朝廷的輔佐大臣與帝王老師,掌管禮法的制定和頒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師。D.
孝文,是謚號。漢孝文帝是劉恒,是《二十四孝》中親嘗湯藥的主角。(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老子認為,品德高尚的君子時運來了就要出去做官,時運不濟就和蓬草一樣隨風飄轉(zhuǎn)。這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B.
孔子在告別老子后,對弟子們說的一番話,彰顯了圣人虛懷若谷、溫良恭儉的品格,同時也側(cè)面烘托了老子見識遠過于常人。C.
老子寫了5000多字《道德經(jīng)》,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瀟灑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D.
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貶斥儒學(xué),信奉儒學(xué)的貶斥老子。作為嚴肅的歷史學(xué)家,司馬遷對老子的學(xué)說只作客觀描述,并沒有尊老貶孔。(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②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敬鸢浮浚?)B(2)C(3)A(4)①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②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后,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xiàn)。【解析】【分析】(1)本題,先了解句意為: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wǎng)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然后利用句式對稱和語法知識斷句。觀察本句的句式是對稱的,“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這三個相同的句式形成排比,所以應(yīng)在這三個句子之后停頓。且句子的主語分別是“鳥”“魚”“獸”,謂語分別是“吾知其能飛”“吾知其能游”“吾知其能走”,所以可以在“鳥”“魚”“獸”三個主語后停頓。排除A、C項?!白哒呖梢詾樨琛薄坝握呖梢詾榫]”“飛者可以為矰”句式也對稱,主語分別是“走者”“游者”“飛者”,所以應(yīng)在三個主語前停頓。排除D項。故選B。(2)C項,錯在“位高于太師”。古代三公是太師、太傅、太保。太傅位次于太師。故選C。(3)A項,錯在“跟儒家……的思想完全相同”。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思想是: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yǎng)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老子的思想跟儒家“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的思想不完全相同。相同的是得志時做官,但是不得志時是不同的。儒家主張不得志時要加強個人修養(yǎng),老子認為不得志時像草一樣漂泊。故選A。(4)第①題得分點:“賈”是商人,補出“深藏”的賓語“貨物”,“虛”意思是“什么東西都沒有”?!笆⒌隆笔恰案呱衅返隆?。第②題得分點:“合”意為“合并”,“離”意為“分離”,“歲”意為“年”,“霸王者”意為“稱王稱霸的人”。故答案為:⑴B;⑵C;⑶A;⑷①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②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后,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xiàn)?!军c評】(1)此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給文言文語段斷句,需要在通讀文意的基礎(chǔ)上,對不能斷開的字詞要研究前后語句的含義及聯(lián)系,看看斷在哪里語意才能明白,句子前后的聯(lián)系往往都有標志可尋,只要抓住了這些標志,就可以輕松斷句,同時,需要掌握語句的大意,即可得出答案。(2)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識記能力。答題時,應(yīng)根據(jù)平時課內(nèi)對文化常識的知識積累與不斷復(fù)習(xí),結(jié)合著具體語境分析,然后做出判斷。(3)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nèi)容要點和鑒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guān)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4)此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chǔ)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guān)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判斷句、被動句、賓語前置、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guī)范的現(xiàn)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緟⒖甲g文】
老子是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過周朝掌管藏書室的史官。
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請教禮的學(xué)問。老子說:“你所說的禮,倡導(dǎo)它的人骨頭都已經(jīng)腐爛了,只有他的言論還在。況且君子時運來了就駕著車出去做官,生不逢時,就像蓬草一樣隨風飄轉(zhuǎn)。我聽說,善于經(jīng)商的人把貨物隱藏起來,好像什么東西也沒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好像很愚鈍。拋棄您的驕氣和過多的欲望,拋棄您做作的情態(tài)神色和過大的志向,這些對于您自身都是沒有好處的。我能告訴您的,就這些罷了?!笨鬃与x去以后,對弟子們說:“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跑。會跑的可以織網(wǎng)捕獲它,會游的可制成絲線去釣它,會飛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龍,我就不知道它能駕著風而飛騰升天。我今天見到的老子,大概就像龍一樣吧!”
老子研究道德學(xué)問,他的學(xué)說以隱匿聲跡,不求聞達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見周朝衰微了,于是就離開周都。到了函谷關(guān),關(guān)令尹喜對他說:“您就要隱居了,勉力為我們寫一本書吧。”于是老子就撰寫了本書,分上下兩篇,闡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離去,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有的人說: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著書十五篇,闡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時代的人。
據(jù)說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歲,也有的人說活了二百多歲,這是因為他能修道養(yǎng)心而長壽的啊。
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書記載周太史儋會見秦獻公時,曾預(yù)言說:“當初秦國與周朝合并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開了,分開七十年之后,就會有稱霸稱王的人出現(xiàn)?!庇械娜苏f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說不是,世上沒有人知道哪種說法正確。總之,老子是一位隱君子。
老子的兒子叫李宗,做過魏國的將軍,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兒子叫李注,李注的兒子叫李宮,李宮的玄孫叫李假,李假在漢文帝時做過官。而李假的兒子李解擔任過膠西王劉昂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齊地。
社會上信奉老子學(xué)說的人就貶斥儒學(xué),信奉儒家學(xué)說的人也貶斥老子學(xué)說“主張不同的人,彼此說不到一塊去”,難道就是說的這種情況嗎?老子認為,無為而治,百姓自然趨于“化”;清靜不撓,百姓自然會歸于“正”。9.閱讀文言文,完成各題。戰(zhàn)國策目錄序曾鞏
劉向所定《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臣訪之士大夫家,始盡得其書,正其誤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戰(zhàn)國策》三十三篇復(fù)完。
敘曰:向敘此書,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謀詐用,而仁義之路塞,所以大亂。”其說既美矣。卒以謂“此書戰(zhàn)國之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則可謂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者也。
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shù)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為哉?亦將因其所遇之時,所遭之變,而為當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二帝三王之治,其變固殊,其法固異,而其為國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嘗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蓋法者,所以適變也,不必盡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芍^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
戰(zhàn)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shè)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時適變,為法不同,而考之無疵,用之無弊。故古之圣賢,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說之害正矣,宜放而絕之。此書之不泯其可乎?”對曰:“君子之禁邪說也,固將明其說于天下,使當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從,然后以禁,則齊;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說之不可為,然后以戒,則明;豈必滅其籍哉?放而絕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書,有為神農(nóng)之言者,有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至于此書之作,則上繼春秋,下至楚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間,載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廢也?!?/p>
此書有高誘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總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咀ⅰ俊冻缥目偰俊?,書目總集。北宋景佑年間,由翰林院士王堯臣等人編纂而成。(1)對下列句子中劃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崇文總目》稱第十一篇者闕
同“缺”,空缺B.
其設(shè)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
暗中,悄悄地C.
固將明其說于天下
堅決D.
放而絕之,莫善于是
舍棄,廢棄(2)下列各組句子中,劃線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
而疑其不可考者
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
B.
亦將因其所遇之時
恩所加,則思無因喜以謬賞C.
蓋法者,所以適變也
所以游目騁懷
D.
此書之不泯其可乎
吾其還也(3)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戰(zhàn)國策》傳至宋代,已有缺失。曾鞏予以修補校訂,用“正其謬誤”“疑其不可考者”,概述了自己??彼值脑瓌t,語言十分簡潔。B.
劉向認為:戰(zhàn)國策士們是考慮在當時的形勢下,國君所能夠做的,不能不用謀詐。作者對此大不以為然,特在序文中予以駁斥。他指出劉向的錯誤是在于他“惑于流俗,而不篤于自信”。C.
孔子孟子在“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的背景下,能夠闡明先王的治國之道,并且認為先王的治國之道不能改變。作者對此是贊賞的,但對孔孟二人強迫當時天下的國君去做后世所不能辦到的事,又頗不以為然。D.
作者列舉了蘇秦、商鞅、孫臏、吳起、李斯這些人“亡其身”“滅其國”的歷史事實,發(fā)出“其為世之大禍明矣”的感慨,使人看到謀詐的危害。(4)用“/”給文中劃線的部分斷句。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5)把文中畫線的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故二子者守此,豈好為異論哉?能勿茍而已矣??芍^不惑乎流俗而篤于自信者也。②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答案】(1)B(2)C(3)C(4)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5)①所以孔子、孟子堅持這個原則,難道是喜歡提出不同的言論主張嗎?只是能夠做到不茍且罷了。他們可以說是不被世俗的見解所迷惑,而且能夠堅定地相信自己的人了。②而任用他們的諸侯和秦國,也使自己的國家遭到滅亡。游說之士的那套辦法,是社會的大災(zāi)禍,這一點再明白不過了。但世俗之人對它還沒有覺悟過來?!窘馕觥俊痉治觥浚?)B項,“其設(shè)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中“偷”如解釋為“暗中,悄悄地”,則與語境不合,從文中來看,第四段說“戰(zhàn)國之游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于說之易合,其設(shè)心注意,偷為一切之計而已”,這段話是說“戰(zhàn)國的游說之士卻不這樣。不懂得王道可信,卻樂于說其易合。其用心措意茍且為權(quán)時之計罷了”,“偷”應(yīng)解釋為“茍且”。故選B。(2)C項,兩個“所以”都解釋為“用來……的”。A項,第一個“者”意思是“……的地方”;第二個“者”是定語后置的標志,“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應(yīng)為“能不易其志的縉紳”。B項,第一個“因”,根據(jù);第二個“因”,因為。D項,第一個“其”,表反問語氣,難道;第二個“其”表商量語氣,還是。故選C。(3)C項,“但對孔孟二人強迫當時天下的國君去做后世所不能辦到的事,又頗不以為然”錯誤。文章第三段開頭說的是“夫孔孟之時,去周之初已數(shù)百歲,其舊法已亡,舊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獨明先王之道,以謂不可改者,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為哉”,文中“豈將強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為哉?”表示反問,意思是“哪里是要迫使天子及其后人做不能做的事呢”,選項把文中的意思理解反了。故選C。(4)本題中,“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先根據(jù)句末語氣詞“焉”“也”斷開三處,再根據(jù)對稱的句式斷開“論詐之便而諱其敗”和“言戰(zhàn)之善而蔽其患”,最后根據(jù)句意斷開“其相率而為之者”和“莫不有利焉”,“莫不”意思是“沒有不”,指的是前面的情況,一般要斷開。(5)本題翻譯需注意:第一句中,“故”,所以;“二子”,孔子和孟子;“守”,堅持,堅守;“豈”,難道;“好”,喜歡;“為”,動詞,提出;“異論”,不同的言論;“茍”,茍且;“而已”,罷了;“可謂”,可以說;“乎”,相當于“于”,被;“流俗”,世俗的見解;“篤”,堅定;“自信”,賓語前置句,“信自”。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司注冊工商合同范本
- 中草藥戰(zhàn)略合同范本
- 2025年電力調(diào)度自動化系統(tǒng)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入股簡易合同范本
- 個人承包山林股合同范本
- 基建維修項目投資可行性研究分析報告(2024-2030版)
- 2025年中國雙耳無線助聽系統(tǒng)行業(yè)市場發(fā)展前景及發(fā)展趨勢與投資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業(yè)主小區(qū)合同范本
- 包企業(yè)生產(chǎn)合同范本
- 上海代理記賬合同范本
- 統(tǒng)編版小學(xué)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解讀與大單元設(shè)計思路
- 貓狗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
- 復(fù)產(chǎn)復(fù)工試題含答案
- 部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大單元整體作業(yè)設(shè)計
- 售后服務(wù)經(jīng)理的競聘演講
- 臨床醫(yī)技科室年度運營發(fā)展報告
- 慢加急性肝衰竭護理查房課件
- 文件丟失應(yīng)急預(yù)案
- 從建設(shè)和諧社會角度思考治超限載(十)
- 幼兒園小班開學(xué)家長會課件
- 云南華葉投資公司2023年高校畢業(yè)生招聘1人筆試參考題庫(共500題)答案詳解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