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參考教案2_第1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參考教案2_第2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參考教案2_第3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參考教案2_第4頁
《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參考教案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17《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教案班級某高二平行班課程名稱高二·歷史(人民版)課時2課時課型新課講授課題、章節(jié)專題七一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教學設計思想課標要求了解俄國國內戰(zhàn)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認識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教材分析教材地位、作用分析《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是必修Ⅱ專題七《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的第一節(jié)。這一專題向我們介紹了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列寧逝世以后,斯大林領導建立起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通常被稱斯大林模式,該模式曾經取得重大成就,但它存在明顯的缺陷和弊端;針對該模式的弊端,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戈爾巴喬夫等先后進行了改革,但收效甚微,戈爾巴喬夫改革后期,逐漸背離了社會主義方向,直至蘇聯(lián)解體。因此,從內容上分析充分說明了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從結構上分析這一節(jié)是基礎和起始,有著重要的地位。2.教材內容分析本節(jié)教材主要敘述了:蘇聯(lián)是世界上第一個建立社會主義的國家,蘇聯(lián)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情況: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使新生政權渡過嚴重的危機;后又向新經濟政策轉變,說明列寧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做出有益的探索。3.本課的教學內容分為三個部分: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的實施。對于“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教材講述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背景、政策內容、性質、地位以及影響等內容,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捍衛(wèi)了十月革命的成果。對于“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教材講述了危機的產生背景、過程、影響。,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迫在眉睫。對于“新經濟政策的實施”,教材講述了蘇俄政府新經濟政策實施的目的、政策內容以及對蘇俄所產生的影響,使學生了解蘇俄政府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情況。學情分析1.認知基礎:高二學生通過高一政治史的學習后,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已有初步的了解和掌握。2.心理特征:高中生思想活躍,求知欲旺盛,學習態(tài)度明確,自我意識發(fā)展迅速并趨向成熟。獨立自主性強,情感上具有正確的價值觀和審美觀。3.學習能力:自主閱讀與語言文字口頭表達有一定的基礎;已掌握一些科學的方法論;具備一定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能進行交流合作討論。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背景,簡述兩政策的內容,歸納其特點,理解其作用。說明新經濟政策是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有益探索;認識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了解蘇聯(lián)的成立。過程與方法列表從背景、目的、基本內容及影響等方面比較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聯(lián)系中國改革開放的現(xiàn)實,探討新經濟政策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方面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感受列寧領導的蘇維埃政權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非凡勇氣和創(chuàng)新精神,確立積極進取、求真務實的人生態(tài)度,樹立戰(zhàn)勝困難、迎接挑戰(zhàn)的決心和信念。重、難點重點:比較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與新經濟政策的異同難點:如何評價新經濟政策?教法、學法教法:圖示法、講授法、問題教學法;學法:課前預習、列表歸納、閱讀學習法教具黑板、多媒體教學內容及過程師:請同學們將教材拿出來翻到P130頁,開始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呈現(xiàn)PPT課標相關內容,并閱讀課本上的課前提示。(2分鐘)師:(花1分鐘分析題目)請同學們看黑板,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同學們,“初期”是指什么時候。生:俄國十月革命,無產階級建立政權以后。師: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的具體情況究竟怎么樣,我們學習了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之后,再來一起總結。一、復習并導入新課(3分鐘)1.回顧歷史必修1關于十月革命的內容。師:一戰(zhàn)的進行,激化了沙皇俄國國內的各種矛盾,形成了有利于推翻沙皇俄國統(tǒng)治的國內環(huán)境。二月革命的成功,加速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到來;二月革命后列寧發(fā)表了《四月提綱》,堅決推動革命繼續(xù)發(fā)展,把二月革命推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1917年11月6日午夜(俄歷10月24日),十月革命爆發(fā),以摧枯拉朽之勢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從此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成為世界現(xiàn)代史的開端。由此導入新課。1.讓學生閱讀P130資料卡片內容上所寫的詩設問:請思考:詩中的“野獸”和“暴徒”分別指什么?面對嚴峻的考驗,蘇俄以后的路該怎么走,是反抗還是放棄,反抗又應該如何反抗?假如你是當時的蘇俄領導人,你會怎么辦?設計意圖:通過相關材料展示引發(fā)學生發(fā)散性思維,讓學生復習、加深鞏固所學過的關于俄國十月革命的內容,充分理解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急迫性。二、新課講授(1)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共花20分鐘)(一)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實施師:在第一子目“非常時期的非常政策”后面打上破折號,寫上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寫好之后,我們來看一看本節(jié)課的課標內容。師:請同學們看P131“知識鏈接”,指出1918年協(xié)約國對俄進行武裝干涉,1918年下半年,蘇俄失去了主要的糧食產地,四分之三領土落入敵手,整個蘇維埃政權陷入重重包圍之中。面對如此險惡的形勢,蘇維埃政權采取了非常措施,實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課本正文中,學生很容易得出答案,資料卡片屬于補充背景材料,大部分學生分析起來都較容易。教師會帶領大家進行分析。內容: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師:1917年11月7日,以列寧為首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領導俄國工人、農民和士兵,發(fā)動武裝起義,推翻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這就是震動世界的十月革命。十月革命后,列寧與德國簽訂了條件苛刻的《布列斯特和約》,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引導學生閱讀教材P130頁資料卡片《布列斯特合約》內容呈現(xiàn)PPT:《布列斯特和約》1918年3月3日,德國與蘇俄簽訂,蘇俄喪失了共約100萬平方千米5600萬人口的大片土地。列寧說它是一個“極端屈辱……不幸的和約,……我們交出了許多空間,但是贏得了使自己得以鞏固的時間”。“如果我們不在《布列斯特和約》上簽字,幾個星期后我們將在蘇維埃的死刑判決書上簽字?!睅煟核伎迹毫袑幷J為締約的優(yōu)劣是什么?簡單談談你對簽定《布列斯特和約》的看法?生:…….師:除了對付德國所簽訂了一個相對于蘇俄來說不平等的條約,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還面臨著哪些問題呢?我們再來看幾則材料PPT呈現(xiàn)材料:材料一:1918年夏天,蘇維埃已被戰(zhàn)火包圍,紅旗只在1/4的國土上飄揚,全國3/5的人口在反革命勢力控制之下,即使在蘇維埃政權管轄的地區(qū),反革命恐怖和破壞活動也十分猖獗,8月30日,恐怖分子刺殺了彼得格勒肅反委員會主席烏里茨基。同一天在莫斯科又謀刺列寧,列寧身受重傷。材料二:俄國的經濟情況極為糟糕,重要的糧食、燃料和原料產地均被敵人奪走,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以至城市人口每兩天才領到1/8磅面包。材料三:1918年5月,5萬多人的捷克斯洛伐克軍團在協(xié)約國的支持下發(fā)動叛亂。1919年開始,協(xié)約國發(fā)動3次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1919年3月,西伯利亞的前沙皇俄國海軍上將高爾察克在英國支持下向紅軍發(fā)動進攻;1919年夏到1920年初,以前沙皇將軍鄧尼金指揮的白軍為主,英法等國派軍隊參戰(zhàn),從南方向莫斯科發(fā)動進攻;1920年4月,協(xié)約國慫恿波蘭軍隊進攻蘇俄。師:從以上三段材料可以看出蘇維埃政權建立后,面臨什么樣的形勢?(帶領學生分析材料,抓住關鍵語句)生:內憂:被推翻的地主和資產階級叛亂外患:協(xié)約國對俄國進行武裝干涉內外勾結對蘇維埃俄國發(fā)動瘋狂進攻,到1918年下半年,蘇俄失去了主要的糧食產地,失去了四分之三的領土,蘇維埃政權危機重重。教師結合PPT上內容簡單分析歸納,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的背景師: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探討蘇俄所采取的一系列的鞏固政權的措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從1918年夏開始推行,1919年形成一種特殊經濟體制,1920年發(fā)展到高潮。主要內容讓學生看書后回答:實行余糧收集制;普遍實行工業(yè)國有化;取消商品貿易;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這些措施兼有“戰(zhàn)時”和“共產主義”兩種特點,被稱為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師: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主要內容有哪些呢?請同學們看到教材P130第二段第五行,把幾方面措施勾畫下來實行余糧收集制。規(guī)定農民除保留口糧、種子糧和飼料糧外,其余糧食以極低價格交售國家。征糧貫徹階級原則,富農多征,中農少征,貧農一般不征(后因攤派指標高,對擁有1至2俄畝的貧農也征收)。余糧收集制體現(xiàn)了無產階級在特殊條件下同農民結成的軍事政治同盟。普遍實行工業(yè)國有化。宣布大中小企業(yè)全部收歸國有。國家通過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及其下屬的各總管理局,對企業(yè)的管理、產品的生產和分配實行嚴格的集中領導。第三,取消商品貿易。流通分配政策,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嚴格的配給制;第四:實行普遍義務勞動制,保證勞動力的供給?!安粍趧诱卟坏檬场睅煟耗阌X得這一政策怎么樣?老師給同學們三分鐘時間前后四名同學以小組為單位就此討論你對該政策的思考或者是評價,之后請同學起來發(fā)表你們小組的討論結果生:……師:好,這個小組同學總結的討論結果很不錯,接下來我們來看幾則材料,分析評價一下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PPT呈現(xiàn)材料材料一1919年,俄國一普特糧食的價格為:國家征購價:6盧布國家零售價:30盧布黑市價格:200盧布請思考:這種現(xiàn)象誰是最大的受害者?材料二俄羅斯長篇小說《切溫古爾》(普拉東諾夫著)中有這樣一段話反映了當時農民的心情:“令人費解的是,(紅軍來了)分了土地,卻又把每一粒糧食都收走了。你倒是自己去嘗嘗這樣的土地的滋味吧?!痹?920年,蘇俄農民中還流傳這樣的說法:“土地屬于我們,面包卻屬于你們;水屬于我們,魚卻屬于你們;森林屬于我們,木材卻屬于你們?!闭埶伎迹恨r民的這些言論說明了什么問題?材料三1918年列寧說:“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zhàn)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收集制,禁止自由貿易,嚴格地計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糧食,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存和戰(zhàn)爭,而且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真正的主要的門徑’?!闭埶伎迹海?)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出,蘇維埃政府實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目的是什么?主要目的: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思考:(2)你認為蘇聯(lián)能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直接過渡到共產主義社會嗎?教師提示: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原理角度。PPT呈現(xiàn)提示材料:在生產力高度發(fā)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商品生產和貨幣。——馬克思師:通過以上材料的分析,現(xiàn)在我們來評價一下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PPT呈現(xiàn)評價要點,帶領啟發(fā)同學自主評價評價:積極性:這是蘇俄在戰(zhàn)爭逼迫的特定環(huán)境下采取的軍事性非常措施。(實質)政策的實施為粉碎國內外敵人的武裝進攻,戰(zhàn)勝敵人提供了必要的物質保障。軍事上的勝利保衛(wèi)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它的實施是有成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動員了全國的財力、物力,為保衛(wèi)蘇維埃國家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物質前提。從1919年到1920年,紅軍粉碎了協(xié)約國策劃的三次大規(guī)模武裝進攻,捍衛(wèi)了十月革命的成果。思考討論: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是不是蘇俄理想的政策?師: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并不是蘇俄當時的理想政策,也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它的出現(xiàn)顯然是為嚴酷的戰(zhàn)爭和極端貧困的環(huán)境所迫。為粉碎國內外敵人進攻,鞏固蘇維埃政權,并實現(xiàn)向共產主義過渡,實施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戰(zhàn)爭條件下,這種政策基本上是正確的。因為它集中了全國的財力、物力,保障了紅軍軍事上的勝利,保衛(wèi)和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局限性:為布爾什維克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提供了一種嘗試。但是,實踐證明這不是一種理想的政策,一些措施(如國家壟斷全部經濟、取消自由貿易、實行平均分配等)不符合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嚴重挫傷了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損害了農民和工人的利益,使工農聯(lián)盟也瀕于瓦解。因此它不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在后來遇到極大的危機,說明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道路需要不斷進行探索。設計意圖:師生一起梳理知識,教師帶動大家分析問題,讓學生重視解讀教材、材料,鍛煉學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書本的每個角落都不能落下。呈現(xiàn)PPT上內容,并指引他們在書上,有的勾畫下來,沒有的寫下來。二、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新經濟政策)(15分鐘)(一)閱讀第二、三目,思考:師:請同學們閱讀第三子目分析新經濟政策實施的背景?生:…….師:接下來我們來看兩則材料PPT展示背景材料:材料一:國內戰(zhàn)爭結束后,余糧收集制非但沒有取消,反而強化了,1920—1921年度的糧食收購量翻了一番,而農民獲得的代價僅是一些貶值99.5%的“彩色紙片”。農民的不滿演變?yōu)檗r民暴動的事件。材料二:工人因生活條件的惡化也日益不滿。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發(fā)生了工人罷工和抗議游行。更為嚴重的是,2月28日發(fā)生了喀瑯施塔得水兵叛亂,他們拋出了“要蘇維埃,不要布爾什維克”的口號。材料三:4年世界大戰(zhàn)和3年國內戰(zhàn)爭,整個國家滿目瘡痍,1920年國民收入只有40億盧布,比1917年還少70億;工業(yè)總產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鋼和生鐵的產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總產量比1913年減產1/3。全國陷入一片饑荒,人民連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滿足。設問:以上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答:戰(zhàn)爭和災害使經濟遭受嚴重破壞,瀕臨崩潰。階級矛盾尖銳,政局動蕩。從而帶來了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二)講解新經濟政策主要帶領學生在書上梳理知識點,新經濟政策的背景內容并勾畫下來教師講述:(1)從必要性看:①經過七年的國際、國內戰(zhàn)爭,蘇俄經濟遭到演那種破壞,日用品及其缺乏,人民生活困苦不堪,采取措施恢復經濟成為當務之急。②經濟困難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廣大農民開始對余糧收集制不滿,許多地區(qū)發(fā)生農民暴亂;在城市,工人紛紛罷工;在軍隊,出現(xiàn)了水兵叛亂。③當時蘇俄的生產力水平較低,小農經濟占優(yōu)勢,工業(yè)生產落后。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蘇俄必須實施與當時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經濟政策。(2)從可能性看:①無產階級已經掌握了國家政權和經濟命脈。②蘇俄已經粉碎了帝國主義干涉,取得了戰(zhàn)爭勝利。(3)實施該政策的意義:①使1921年春天的危機迅速消失,生產穩(wěn)步恢復。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②他探索了在小農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途徑和方法,推動了生產力的發(fā)展。③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師:我們知道,蘇俄的新經濟政策是在四年世界大戰(zhàn)和三年國內戰(zhàn)爭的破壞、自然災害以及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失誤這樣的背景下所進行的,那么它的具體實施的政策內容又有哪些呢?請同學們看到教材P132頁1.政策實施的標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開,通過《關于以實物稅代替余糧收集制》的決議。2.目的:1)恢復經濟,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直接目的)2)鞏固蘇維埃政權;3)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根本目的)4)逐步實現(xiàn)向社會主義的過渡。3.教師講解內容:=1\*GB3①農業(yè)方面: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2\*GB3②工業(yè)方面:在堅持發(fā)展社會主義大生產和國家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將部分國有企業(yè)以租借制和租讓制的形式轉變?yōu)閲屹Y本主義企業(yè)。1920年11月頒布租讓法令,允許外國資本家在蘇俄經營租讓企業(yè)或同蘇維埃國家組織合營股份公司。1921年5月,國家把一部分小企業(yè)發(fā)還原主經營。7月又決定把一批中小工廠和商店租借給本國的合作社或個人.這些租讓和租借企業(yè)由私人經營,所有權屬于國家.在經營管理上,政府擴大地方和企業(yè)的自主權,開始依靠經濟手段來管理。=3\*GB3③流通方面(商業(yè)方面):廢除國家配給制和國家貿易壟斷制.在堅持國家計劃領導的前提下,實行自由貿易制,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1921年5月通過關于交換的法令,宣布實行產品交換.后因實物交換在實踐中行不通,遂放棄產品交換的作法,并取消商業(yè)的地區(qū)范圍限制,允許私人自由貿易.為了促進市場貿易。=4\*GB3④分配方面:廢止平均主義的實物分配制,實行以工人技術熟練程度和生產效率為標準的勞動報酬級差制。為了更好地貫徹物質利益原則.采取了多種分配形式,如計時工資、計件工資、獎勵制、提成制、分紅制等。4.意義:(1)為國家實現(xiàn)工業(yè)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從而克服了國內的政治危機,有效的鞏固了蘇維埃政權,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途徑附加補充教師提問(可選擇):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起到哪些良好效果?學生概括課本后回答: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減輕了農民負擔,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允許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有利于利用外資和技術設備,更快地恢復和發(fā)展工業(yè)。商業(yè)方面,允許商品交換、商品買賣,這使農民獲得了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促進了商品流通。實行按勞分配制,調動了工人生產的積極性。師:新經濟政策是在實施過程中逐步豐富、完善的。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什么?在國家掌握主要經濟命脈的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并存,允許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新經濟政策的重要特點,一是利用商品貨幣關系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二是在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前提下,允許多種所有制形式存在。新經濟政策的實施表明,列寧和布爾什維克黨開始從國情出發(fā),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和鞏固工農聯(lián)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找到了一條適合俄國的社會主義道路。其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它滿足了勞動者的經濟要求,受到廣大農民工人的歡迎,鞏固了工農聯(lián)盟,使蘇維埃政權日益鞏固.它探索了一條適合俄國向建設社會主義過渡的正確道路,是列寧領導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偉大創(chuàng)造。它的一些原則和經驗,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歷史經驗,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大發(fā)展。新經濟政策是在承認落后和自身錯誤的基礎上提出的,具有實事求是的精神。但是由于后來的蘇聯(lián)領導人對新經濟政策實施的必要性和長期性認識不足,20世紀20年代末,新經濟政策被逐步取消了。師:新經濟政策對我們有哪些啟發(fā)呢?生:…….最后教師提出讓學生列表歸納比較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異同:呈現(xiàn)PPT最后呈現(xiàn)PPT綜合思考問:新經濟政策“新”在什么地方?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用軍事和行政手段來管理社會經濟,進而直接進入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通過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恢復社會經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師:由此可見,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什么?實質:新經濟政策實際上是在國家掌握主要的經濟命脈前提下,允許私人經濟等多種經濟成分存在,允許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然后再引導學生從兩項政策的特點上進行比較新經濟政策是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fā)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工農聯(lián)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有限度地恢復資本主義,發(fā)展商品經濟,這是新經濟政策與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相比“新”之處。教師呈現(xiàn)PPT再次點撥新經濟政策的意義師:我們學習了蘇俄在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期探索這兩種政策過后,有一種什么樣的啟迪呢?從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比較上來看?答:判斷政策是否正確的依據(jù)在于:1.是否符合實際情況;2.是否有利于政權的鞏固;3.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的發(fā)展;4.是否有利于廣大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知識拓展:蘇俄兩種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