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50-056-2020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_第1頁
DBJ-T50-056-2020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_第2頁
DBJ-T50-056-2020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_第3頁
DBJ-T50-056-2020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_第4頁
DBJ-T50-056-2020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TechnicalstandardsfortheconstructionofcommunicationfacilitiesinresidentialdistrictsandresidentialbuildingsDBJ50/T-056-2020主編單位: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批準部門: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文件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發(fā)布《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的通知各區(qū)縣(自治縣)住房城鄉(xiāng)建委,兩江新區(qū)、經開區(qū)、高新區(qū)、萬盛經開區(qū)、雙橋經開區(qū)建設局,有關單位:現(xiàn)批準《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為我市工程建設地方標準,編號為DBJ50/T-056-2020,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原《重慶市住宅建筑群電信用戶駐地網(wǎng)建設規(guī)范》DBJ50-056-2011同時廢止。本標準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解釋。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2020年12月14日根據(jù)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關于下達2017年度重慶市工程建設標準制訂(修訂)項目計劃(第一批)的通知》(渝建「20177451號)文件要求,標準編制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工程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家標準,并在廣泛充分征求意見的基礎上,對《重慶市住宅建筑群電信用戶駐地網(wǎng)建設規(guī)范》DBJ50-056- 2011進行修訂。本標準的主要技術內容包括:總則;2.術語;3.基本規(guī)定;4.場地及環(huán)境;5.通信通道系統(tǒng)建設;6,通信線纜建設;7.通信設備及配套設施安裝;8.性能測試9.工程驗收。本標準修訂的主要內容如下:1、修改標準名稱為《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建設技術標準》;2、增加了關于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配套設施相關規(guī)定;3、增加和修改了部分術語、字段名稱;4、引用最新的相關標準,更新引用標準的發(fā)布日期;5、修訂原地方標準和相關國家標準、行業(yè)標準不適配、不一致的內容。本標準由重慶市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委員會負責管理,由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在本標準的實施過程中,希望各單位注意收集資料,總結經驗,并將需要修改、補充的意見或建儀送交重慶信科設計有限公司(地址:重慶市北部新區(qū)星光大道76號天王星科技大廈B區(qū)16樓,郵編:401121,電話,以便以后修訂時參考。本標準主編單位、參編單位、主要起草人和審查專家:主要起草人:嚴寒冰楊豐瑞李校林舒兵易冰葛利嘉周國清 2 8 8 5.2室外通信管道建設 13 21 25 26 7.2配線設備 9.2質量評判 389.3工程質量評判標準 40附錄A住宅用戶戶外布線建設指引 41附錄B住宅用戶戶內布線建設指引 51 52條文說明 551Generalprovisions 12Terms 2.……23Basicrequirement 54Siteandenvironment /6………84.1Generalrequirement 84.2Siteconditions 5Constructionofchannelsystem 5.1Generalrequirement 5.2Constructionforoutdoorcomimuhicationconduit.135.3Constructionforwiringpipelinenetwork 6Constructionofcomhunicationcable 216.1Generalrequirement 216.2Constructionofcommunicationcableoutsidethebuilding 6.3Constryotionofcommunicationcabeinsidethebuilding 6.4Constructionofuserindoorcable 276.5CablelabelJ 287Installationofcommunicationequipmentandsupportingfaoliti 297.1Geheral/requirement 297.2Wiringfacilitiesinsidethebuilding 307.3Indoorwiringfacilities 337.4Facilitieslable 38 38 AppendixAGuidelinesonoutdoorwiringconstructio l……41AppendixBGuidelinesohindoorwiringcohstruíctionofresi- ExplanationofWordinginthiscode 52Explanationofprovisions 1.0.1為了適應重慶市城市建設與信息通信的發(fā)展,規(guī)范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的建設,實現(xiàn)資源共享,避免重復建設,滿足居民對通信業(yè)務的需求,保障居住者的合法權益,特制定本標準。1.0.2本標準適用于重慶市行政范圍內所有新建住宅小區(qū)、住宅樓宇、城鎮(zhèn)/農村成片住宅建筑群等通信配套設施工程建設,既有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工程建設參照本標準執(zhí)行。1.0.3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的工程設計,必須滿足多家通信運營商平等接入,并且用戶可自由選擇通信運營商的要求。1.0.4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應與建設項目同步規(guī)1.0.5住宅區(qū)和住憲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的工程建設,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及重慶市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22.0.1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Communicationfacili-tiesinresidentialandresidentialbuildings指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規(guī)劃用地紅線內能夠完成通信和控制功能的光纖到戶和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配套設施2.0.2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配套設施Facilitiesofpublicmobilecommunicationsystenm指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基站站址、通信設備市電供電端子、電源和通信線纜引入通道等。2.0.3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基站Publicmobileoommumicationsys-tembasestation指公眾移動通信運營企業(yè)在一定區(qū)域內設置的,通過移動通信交換中心與終端設備之間進行信息傳遞的無線電臺(站),包括宏基站、微基站、皮基站、室內分布等系統(tǒng)。2.0.4天饋線Antennafeedef天饋線包括天線與饋線兩個部分,其中天線指無線電收發(fā)系統(tǒng)中,向空間輻射或從空間接收電磁波的裝置;饋線指連接天線與收、發(fā)信機之間的電磁傳輸線。2.0.5建筑紅線Buildingline有關法規(guī)或詳細規(guī)劃確定的建筑物、構筑物的基底位置不得超出的界線2.0.6通信通道/Communicationsalley為通信系統(tǒng)提供物理路由的基礎設施。本標準中的通信通道特指建筑紅線內的通信管道、橋架、線槽和建筑物內的管線網(wǎng)。2.0.7用地范圍內Areainbuildingborderline3指從建筑紅線到建筑物內的引入管道(一般以建筑物外的人孔或手孔作為分界點)中間的部分。2.0.8建筑物內Insidebuilding指整棟房屋建筑的內部。2.0.9主干管道Trunkpipeline由建筑物設備間至交接設備之間的線纜管道。2.0.10配線管道Winingpipeline由交接設備至建筑物內配線設備之間的線纜管道。2.0.11引入管Entrancepipe由人(手)孔至建筑物室內通信配線設備的線纜管道。2.0.12引上管Upperpipe由人(手)孔至室外交接設備之間或建筑物外墻敷設的線纜管。2.0.13橋架Tray由托盤、梯架的直線段、彎通、附件以及支、吊架等構成,用以支承光、電纜的具有連續(xù)的剛性結構系統(tǒng)的總稱。2.0.14上升管路Uprightchannelofpipe2.0.15豎井Riser豎井又稱上升通槽或通道,是樓房內用于布放上升線纜的通道。如弱電井等。2.0.16設備間Equipmentroom住宅區(qū)內具備將外界通信線纜引入、通信設備安裝條件的房屋。2.0.17電信間Telecommunicationsroom住宅建筑內安裝通信設備,并進行線纜交接的空間。2.0/18家居配線箱Householddistributionbox安裝于住戶內的多功能配線箱體。2.0.19信息插座Telecommunicationsoutlet支持各類通信業(yè)務的線纜終端模塊。2.0.20成品住宅F(xiàn)inishedresidentialbuildingdecoration4住宅套內所有功能空間及公共部分的走廊、門廳、樓梯間、電梯間的固定表面鋪裝或涂飾完成,管線、開關插座、廚房和衛(wèi)生間的基本設施全部安裝到位的新建住宅。2.0.21光網(wǎng)絡單元Opticalnetworkunit簡稱ONU。光接入網(wǎng)中,提供用戶側接口(直接或遠程),并與光分配網(wǎng)(ODN)相連的設備或功能塊。2.0.22通信運營商Communicationoperators指提供電信業(yè)務服務的單位或組織。2.0.23鐵塔運營企業(yè)Toweroperatingoonipany指提供通信基礎配套設施建設的企業(yè)53基本規(guī)定3.0.1本標準作為住宅建設方、各通信運營商、銖塔運營企業(yè)對住宅建筑群實施通信項目的標準。3.0.2工程中采用的電信設備,必須取得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電信設備進網(wǎng)許可證”、“電信設備抗震性能檢測合格證”。3.0.3工程建設應貫徹國家節(jié)能減排相關政策和法規(guī)規(guī)定。3.0.4適用本標準進行通信配套設施建設的所有住宅建筑均應提供至少2芯光纖入戶。3.0.5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基站根據(jù)需要可采用地面或樓面建設方式。并應根據(jù)當?shù)赝ㄐ胚\營商、鐵塔運營企業(yè)規(guī)劃要求預留基站站址,建設基站通信配套設施。3.0.6光纖到戶配套設施建設工程界面的界定如圖3.0.6所示,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由通信運營商負責投資建設的部分應包括:建筑紅線至設備/電信間的通信光纜;設備/電信間內的裝飾、網(wǎng)絡設備、配套設備、配套設施及空調;設備/電信間至各樓層(宇)設備/電信間的光纜;樓層(宇)設備/電信間光纜配線箱體內的分光器或者ONU設備,通信運營商接入光纜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法蘭2由住宅建設方負責投資建設的部分應包括:建筑紅線內的通信通道;設備間、電信間的機房(含基本裝修、供電、照明、防雷、接地系統(tǒng)及消防)、樓層(宇)設備間、電信間(含供電、照明、防雷及接地系統(tǒng))的空間;樓層(宇)設備間、電信間內的光纜配線箱體及箱體內入戶光纜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法蘭盤、適配器等;建筑物內各種配線設備、入戶光纜;用戶家居配線箱(含箱體內電6 圖3.0.6光纖到戶配套設施建設工程界面示意圖通信通道一電力線纜 通信線纜機房/空間注:1、圖中①所示部分由通信運營商負責建設;2、圖中②所示部分由住宅建設方負責建設。3、圖中基站設備安裝位置可根據(jù)需要設置在地面、樓面或室內。圖3.0.7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的配套設施建設工程界面示意圖71由通信運營商、鐵塔運營企業(yè)負責建設的部分應包括:建2由住宅建設方負責建設的部分應包括:建筑紅線內基站設備市電供電端子,電源和通信線纜引入通道,采用地面建設方式的基站站址預留用地,樓面建設方式的基站設施安裝空間等。84場地及環(huán)境4.1一般規(guī)定4.1.1在建設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時,應設置設備間和電信間,且設備間與電信間可以合設。4.1.2設備間和電信間應具備設備安裝空間、供電、照明、防雷、4.1.3每一個住宅區(qū)應設置至少一個設備間,設備間宜設置在住宅區(qū)中心位置,并宜靠近物業(yè)管理中心機房;電信間宜根據(jù)住宅建筑類型及用戶規(guī)模設置,可設置在具備安裝條件的樓道或弱電井等位置。4.1.4基站站址應根據(jù)通信專項規(guī)劃和控制性詳細規(guī)劃要求,結合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規(guī)劃布局選址。4.1.5基站建設應滿足建筑結構(功能、安全和環(huán)保等要求,并與小區(qū)整體外觀協(xié)調一致。4.1.6設備間、電信間應預留基站設備及設施安裝位置與條件。4.1.7為便于實現(xiàn)公眾移動通信網(wǎng)絡的室內覆蓋要求,設備間、電信間應預留室內覆蓋設備及設施安裝位置與條件,同時在建筑物內的地下公共空間(如電梯、車庫等)預留天饋線安裝布線位置。4.1.8單個設備間使用面積應包含配線設備、基站設備、配套電源設備及制冷系統(tǒng)安裝空間,宜不小于表4.1.8的要求:設備間面積(單位:m2)尺寸(單位;m)4.1.9電信間大小除應滿足布線間隔及通信設備安裝所必需空間外,宜留有不小于0.8m的操作、維護距離,當建筑平面受限制時,可利用公共走道滿足操作、維護距離的要求。4.1.10設備間、電信間地面等效均布活荷載不應小于5.OkN/m2。4.1.11設備間、電信間梁下凈高不宜低于2.6m4.1.12設備間、電信間不應有易燃易爆品、污染氣體、強電磁場、強震動源、強噪聲源及所有危害通信與配線系統(tǒng)正常操作或運行的因素。4.1.13設備間、電信間所有門窗應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同時避免陽光直射,以減少塵埃、噪音等外來干擾,設備間、電信間各門及走道的尺寸應保證設備運輸方便。4.1.14設備間宜采用防火外開雙扇門們寬不宜小于1.2m,門高不宜小于2.1m;電信間宜采用丙級防火外開單扇門,門寬不宜小于1m,門高不宜小于2.1m,4.1.15設備間、電信間隔斷應符合消防分區(qū)要求,隔斷應采用防火材料。4.1.16設備間、電信間外應留出空調室外機的位置及相應的孔洞。4.1.17設備間,電信間井道人孔洞必須用防火材料封堵嚴實。4.1.18在設備間、電信間內不應有煤氣管、給水管和下水管等對通信設備有妨礙的管線設置,如必須經過時,應采取嚴密包封等措施,確保無氣體和液體滲出。4.1.19地面基站站址應選擇在空地、小區(qū)廣場、綠化帶等公共區(qū)域,樓面基站站址宜選擇在頂部無遮擋的建筑物頂上。4.1/20樓面基站天線應靠近建筑物樓頂邊緣處安裝,同一樓面根據(jù)樓面結構和網(wǎng)絡需要設置4~12處,并應滿足天饋線安裝的荷載要求。4.1.21通信設備采用掛墻設置時,應對承載墻體的強度、穩(wěn)定性進行復核驗算,且應滿足《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相關要求。4.1.22安裝樓面基站的建筑物樓頂天面構造應滿足《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91的相關抗震要求、《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的相關結構承重要求,防水和保溫設計應符合相關規(guī)范。4.2場地環(huán)境要求4.2.1設備間、電信間內溫度濕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溫度:10℃~30℃;相對濕度:20%~80%;不結露。2溫度變化率:最大3℃/h;濕度變化率:最大6%/h。4.2.2設備間、電信間防塵及潔凈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設備間及電信間內的空氣含灰塵粒子不得是導電的、鐵磁性的或腐蝕性的。2設備間及電信間內的空氣含塵濃度,在靜態(tài)條件下測試,每升空氣中大于或等于065μm的塵粒數(shù),應少于18,000粒。4.2.3設備間、電信間電磁干擾:電場強度應小于126μV/m,磁場強度應小于800μA/m。4.2.4電源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設備間應引入兩路穩(wěn)定可靠的交流電源,并安裝壁掛式交流配電箱,交流配電箱應提供不少于3個220V/16A帶保護接地的單相電源輸出分路,當設備間被作為基站設備安裝使用時,應采用三相五線制為每家通信運營商的基站提供不小于35KW的電源容量。電信間應引入至少一路穩(wěn)定可靠的交流電源,且具備至少2個單相交流220V/10A電源插座。引入交流電源基本要求如下:電壓標稱值:(—10%~5%)2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被選定作為基站站址的預留空間,應采用三相五線制為每家通信運營商的基站提供不小于35KW4.2.5防雷與接地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設備間、電信間的相關電源系統(tǒng)應設三級防雷、過電壓、浪涌保護。進出設備間、電信間的各類線纜均應設防雷過電壓、浪涌保護。2設備間、電信間內的相關設備和設施必須進行等電位連接與接地保護。3接地裝置的接地電阻不應大于404設備間應設專用接地排和專用接地千線,專用接地排應從設備間的專用接地排引至接地體。接地干線應采用銅芯絕緣軟導線,其線芯截面面積不應小于/16mn,專用接地干線宜穿阻燃型硬質塑料管埋至接地體。由專用接地排引至各通信設備的專用接地線應選用銅芯絕緣軟導線,其線芯截面面積不應小于4mm2。5交流配電箱金屬外殼和金屬支架等應作接地保護,接地線應與專用接地排相連。6基站的防雷與接地系統(tǒng)應符合相關公眾移動通信系統(tǒng)防雷與接地的相關標準。4.2.6消防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設備間、電信間應配備經過消防驗收合格的滅火系統(tǒng)。2設備間、電信間應配置足夠的高效手動滅火器材和消防應急器材。3設備間、電信間內應嚴格執(zhí)行消防安全規(guī)定,所有門窗等材料,設施都應采用防火材料。4滅火器應放在明顯、便于取用的地方。5通信通道系統(tǒng)建設5.1一般規(guī)定5.1.1新建住宅建筑群建筑紅線內的通信通道系統(tǒng)建設應由住宅建設方負責,應納入小區(qū)整體設施管線的規(guī)劃中,必須與道路、樓宇等主體設施同步建設,且能與城市主干通信管道相銜接,形成完整通路。5.1.2建筑紅線以內的通信通道系統(tǒng)建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有兩個方向與城市主干通信管道相連接,具備與多個通信運營商連通的能力,能滿足用戶選擇通信運營商的需要。2僅有一處與城市主于通信管道相連接時,宜選在建筑物和用戶引入線較多的一側。3宜以設備間、電信間為中心向外敷設。4應選擇人行道(人行道旁綠化帶等地下、地上障礙物較少且易于維護的路由。5可采用管道、架空、橋架等敷設方式。在過路、過橋等特殊地段應采用預埋敷設方式。6應避開易受到強烈震動的地段。7應與高壓電力管、熱力管、燃氣管、給排水管保持安全的距離。8地下通信管道與其他地下管線及建筑物間的最小凈距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通信管道與通道工程設計標準》GB50373的有關規(guī)定。9基站站址應提供市電引入和通信引入通道。5.2室外通信管道建設5.2.1室外通信管道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管孔數(shù)應按遠期線纜條數(shù)、規(guī)格和管群組合類型及備用孔數(shù)確定。管孔總數(shù)量應滿足通信運營商的需要,應采用大于或等于Φ110mm的管孔。2通信管道與城市主干通信管道的對接管孔數(shù)量不應少于3用戶規(guī)模大于500戶的住宅小區(qū)或建筑面積大于20000m2的商住樓,通信管道與通信運營商城市主干通信管道的對接宜不少于2處,每處管孔數(shù)量不應少于4孔。4住宅小區(qū)及商住樓的管道管孔數(shù)量應符合如下要求:1)多層住宅小區(qū):爾區(qū)內主干管道應敷設不少于3孔,單元引入管應敷設1孔2)高層住宅小區(qū):小區(qū)內主干管道應敷設不少于4孔,單元引入管應敷設2孔。5.2.2建筑紅線內的通信管道宜采用塑料管或鋼管,選擇原則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下列情況下宜采用塑料管:1)小區(qū)主干配線管道。2)管道的埋深位于地下水位以下,或與滲漏的排水系統(tǒng)相鄰近。3)地下綜合管線較多及腐蝕情況比較嚴重的地段。4)地下障礙物復雜的地段。5)施工期限急迫或盡快要求回填土的地段。2在下列情況下宜采用鋼管:1)管道附掛在橋梁上或跨越溝渠,有懸空跨度。2)需采用機械頂管施工方法穿越道路路基時。3)管群跨越主要道路,不具備包封條件的地段。4)埋深過淺或路面荷載過重。5)有強電危險或干擾影響需要防護。6)有可能遭受強烈震動的地段。7)建筑物的通信引入管道或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5.2.3室外通信管道建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選擇在人行道、人行道旁綠化帶及車行道下。避免在2進入建筑物入口處應采取防滲水、防有害氣體、防蟲和防火封堵等措施。應敷設在良好的地基上,塑料管道應有基礎,敷設塑料管道應根據(jù)所選擇的塑料管的管材與管型,采取相應的固5.2.4地下通信管道的最小埋深,應根據(jù)場地條件、管材強度、外部荷載、土壤狀況、與其它管道交義、地下水位高低、冰凍層厚度等因素確定。管頂至路面不應低于表5.2.4中的規(guī)定。注;塑料管的埋深達不到表中要求時,應采用混凝土包封或5.2.5進入人(手)孔處的管道基礎頂部距人(手)孔基礎頂部不應小于0.4m,管道頂部距人(手)孔上履底部的凈距不應小于0.3m5.2.6塑料管道的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塑料管道彎管道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10m,同一段管道不應有反向彎曲(即“S”形彎)或彎曲部分中心夾角小于90°的彎2各塑料管的接口宜錯開排列,相鄰兩管的接頭之間錯開距離不宜小于300mm;彎曲管道彎曲部分的管接頭應采取加固措施。3管道敷設應有坡度,坡度宜為3.0%4.0%不得小于5.2.7住宅建筑預埋引入管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引入管不得穿越建筑物的沉降縫和伸縮縫。2引入管出口端應伸出外墻2m,并向人(手)孔方向傾斜,坡度不應小于4.0%。3通信引入管道和引上管道的暴露部分宜采用鋼管,并應就近良好接地。5.2.8人(手)孔位置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管道拐彎及分歧點建筑物引入處、在交叉路口、設有室外交接箱的地方、道路坡度較大的轉折處、采用特殊方式過路的兩端(如頂管)等場合,宜設置人(手)孔。2人(手)孔位置應與燃氣管電力管、熱力管等地下管線的檢查井相互錯開,其他地下管線不得在人(手)孔內穿過。3交叉路口的人(手)孔位置宜選擇在人行道上或偏于道路4人(手)孔位置不應設置在建筑物的主要出入口、貨物堆積、低洼積水等處。5與通信運營商、鐵塔運營企業(yè)城市主干通信管道相通的人(手)孔位置,應便于與通信運營商、鐵塔運營企業(yè)的管道銜接。5.2.9(手)孔井蓋應有防盜、防滑、防跌落、防噪聲等措施。5.2/10L人(手)孔的類型和規(guī)格,應按管道的遠期容量和在管線上所處的位置選擇。遠期管群容量不大于6孔的管道、暗式渠道、距離較長或拐彎較多的引上管道以及放置落地式交接箱的地方,宜采用手孔;6孔以上時,宜采用人孔。對于管道容量小于等于6孔的段落,可按照表5.2.10與表5.2.11的規(guī)定執(zhí)行。管孔容量人(手)孔規(guī)格3孔以下700X900手孔3~4孔900×1200手孔6孔以下1000×1500手孔、1200×1700手孔5.2.11人(手)孔的制作應符合下列要求1人(手)孔應防止漏水,如人(手)設置在地下水位以下時,應增加防水措施。2人(手)孔應建混凝土基礎,當遇到土壤松軟或地下水位較高時,應增設渣石地基或采用鋼筋混凝土基礎。3人(手)孔的蓋板可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纖維材料預制,厚度宜不小于100mm。為便于今后開啟,手孔蓋板數(shù)量應根據(jù)手孔長度設置1~3板塊。5.3配線管網(wǎng)建設5.3.1配線管網(wǎng)應包括樓內弱電豎井、橋架導管、梯架、托盤、槽盒等,其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每一住宅樓或住宅建筑單元宜設置獨立的配線管網(wǎng)。2配線管網(wǎng)應與線纜引入及建筑物布局協(xié)調,并應選擇距離較短、安全和經濟的路由。3引入管應按建筑物的平面、結構和規(guī)模在一處或多處設置,并應引入建筑物的進線部位。4導管、槽盒不應設置在電梯或供水、供氣、供暖管道豎井中,不宜設在強電豎井中。5低層、多層、中高層住宅建筑宜采用導管暗敷設,高層住宅建筑宜采用弱電豎井與導管暗敷設相結合的方式。6弱電豎井應上、下貫通,并應靠近或設置在電信間內。7家居配線箱的引入導管不宜少于2根。8家居配線箱至終端盒的暗敷設導管不應穿越非本戶的房間。9住宅建筑應預留設備間至樓頂?shù)墓苈吠ǖ?,用于基站通信設施線纜布放。5.3.2多層住宅樓和別墅群配線管網(wǎng)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別墅群每棟別墅形成相對獨立的暗管,并配有家居配線箱。家居配線箱應設置在別墅一層或負一層便于與別墅外手孔連通位置~2豎向管外徑宜為(50~100)mm,線槽規(guī)格宜為(50×50~400×200)mm(寬×高)。3多層住宅樓的入戶段暗管應從單元配線箱敷設至每戶室內家居配線箱,垂直暗管預埋數(shù)量應能滿足規(guī)劃終期通信容量需求,并預留維護備用管孔,暗管外徑不小于25mm;入戶水平段暗管每戶預埋不少于2根,暗管外徑不小于20mm。每層應設置過線箱(盒)。4暗管應采用JDG管或低煙阻燃PVC管,管口和內壁都應平整、光滑。暗管安裝固定后,管內應及時穿放光纜引線,引線應用直徑為1.5mm鍍鋅鐵線或尼龍線。采用金屬管時應有良好的接地和等電位連接。5暗管不宜穿越建筑物的沉降縫或伸縮縫。如不可避免穿5.3.3高層住宅配線管網(wǎng)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高層住宅應將水平暗管匯集到所屬電纜弱電井(弱電間)內的單元配線箱。入戶水平段暗管每戶預埋不少于2根,管孔外徑不小于20mm。2弱電井(弱電間)內應設置通信(有線及無線通信設施)專火隔離措施。3通信橋架應有良好的接地和等電位連接。4地下室水平橋架及弱電井垂直橋架應采用300mm×100mm以上的橋架;樓層水平橋架應采用200mm×100mm以上5.3.4入戶配線管網(wǎng)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普通住宅內的樓層配線箱至用戶家居配線箱、高檔別墅的戶外(戶內)配線箱至用戶家居配線箱的線纜容量應滿足用戶2用戶室內布線應采用暗管方式敷設,且敷設應整齊。3/暗管敷設位置距地面高度不低于300mm。4強、弱電線纜分開敷設。5從家居配線箱至信息插座的線纜采用暗管穿放時,在同一暗管內線纜不宜超過4根。5.3.5站址線纜通道引入應符合下列要求:1在地面建設基站時,應敷設通信線纜引入管道,并就近與地下通信管道連通,引入管道的內徑不宜小于110mm。2在地面建設基站時,應具備引入市電的電力通道。3在樓面建設基站時,應在樓面設置上升管路,設計應符合1)上升管路宜采用鋼管或硬質塑料管宜從就近弱電豎井和強電豎井引出。2)上升管路穿墻及樓板孔洞處應采用防火材料封堵,并應做防水處理。5.3.6預埋暗管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1預埋于墻體內的暗管,其管徑不宜超過60mm,樓板內暗管管徑不宜超過35mm。2直線布管每30m處應設置過線盒裝置。3單彎頭的管段,其長度超過20m時,應設置管線過線盒裝置;雙彎頭的管段,其長度超過15m時,應設置過線盒裝置。4暗管的彎曲部位應安排在管路的端部,管路夾角不得小于90°。外徑大于50mm的暗管,其轉彎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該管外徑的10倍;外徑不大于50mm的暗管,其轉彎的曲率半徑不應小于該管外徑的6倍。5暗管穿越沉降縫或伸縮縫時,應作沉降或伸縮處理。6暗管管口應光滑,并加有護口保護,管口伸出部位宜為(25~50)mm。5.3.7設置線纜橋架和線纜線槽保護應符合下列要求:橋架水平敷設時,支撐間距一般為(1.5~3.0)m,垂直敷設時固定在建筑物構體上的間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應加金屬蓋板保護。2金屬線槽敷設時,在下列情況下設置支架或吊架:線槽接頭處;每間距3m處;離開線槽兩端出口0.5m處;轉彎處。3塑料線槽槽底固定點間距一般宜為1m。20~4鋪設活動地板敷設線纜時,活動地板內凈空應為(150~300)mm。5采用公用立柱作為頂棚支撐柱時,可在立柱中布放線纜。立柱支撐點宜避開溝槽和線槽位置,支撐應牢固。立柱中電力線和綜合布線線纜合一布放時,中間應有金屬板隔開。6金屬線槽接地應符合:非鍍鋅金屬線槽間連接板的兩端應跨接銅芯接地線,鍍鋅線槽間連接板的兩端可不跨接接地線,但連接板兩端必須設置不少于2個有防松螺帽或防松墊圈的連接固定螺栓。7金屬線槽、線纜橋架穿過墻體或樓板時,應采取防火措施。216.1一般規(guī)定6.1.1通信線纜建設中,線纜的選用均應符合《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光纖到戶通信設施工程設計規(guī)范》GB80846K通信光纜》GB/T13993、《接入網(wǎng)用室內外光纜》YD/T1770《通信用引入光纜》YD/T1997、《室內光纜系列》YD/T-1258《通信線路工程設計規(guī)范》YD5102、《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11等標準的各項規(guī)定。6.1.2通信線纜路由選擇。應符合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通信配套設施發(fā)展規(guī)劃的要求和住宅建筑群的實際通道系統(tǒng)規(guī)劃。6.1.3通信光纜芯數(shù)應綜合考慮該建筑的用戶規(guī)模、設備間、電信間可同時容納通信運營商的數(shù)量等因素,在工程設計階段具體確定。6.1.4室外布線系統(tǒng)室外接入光纜應采用G.652D光纖,樓內布線系統(tǒng)室內接入光纜應采用G.657A光纖。光纜選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室內光纜宜采用干式十非延燃外護層結構的光纜。2自室外架空引人至室內的光纜宜采用干式十防潮層十非延燃外護層結構的室內、外用自承式光纜。3/自室外管道引入至室內的光纜宜采用干式十防潮層十非延燃外護層結構的室內、外用光纜。6.1.5光纜連接器宜應采用SC、FC或LC類型。其中,樓內布線系統(tǒng)光纜連接器宜采用SC類型。6.1.6光纜防火、防潮、防鼠等性能應符合《通信光纜第3部分:22綜合布線用室內光纜》GB/T13993.3和《通信光纜第4部分:接入網(wǎng)用室外光纜》GB/T13993.4的相關要求。6.1.7用戶室內通信線纜建設應由住宅建設方負責將入戶光纜布放至家居配線箱內,且將通信線纜從家居配線箱內布放至室內語音面板、光接口面板、數(shù)據(jù)面板以及IPTV面板等信息插座。戶內對絞電纜、連接器件、信息插座及終端盒的選擇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11的有關規(guī)定。6.1.8線纜敷設1線纜敷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線纜的規(guī)格、程式、數(shù)量、敷設路由、敷設方式及布放間距應符合設計要求。線纜芯數(shù)應在滿足用戶規(guī)模的基礎上做適當預留。2)線纜的布放應自然乎直,不得產生扭絞、打圈接頭等現(xiàn)象,不應受外力的擠壓和損傷。3)在暗管或線槽中將線纜敷設完畢后,應在其兩端出線處用防火材料進行封堵。~4)線纜終接后,應留有余量:光纜在設備間宜預留(3~5)m,在樓層(宇)電信間宜預留(1.5~2.0)m,在家居配線箱內預留長度不應小于0.5m。4對對絞電纜在插座底盒內宜預留(0.3~0.6)m,在家居配線箱內的預留長度不應小于0.5m。2線纜敷設中嚴禁超曲率半徑的折彎、踩踏及超負荷的牽引,以致?lián)p傷線纜,線纜彎曲半徑應符合下列要求:光纜的靜態(tài)彎曲曲率半徑應至少為光纜外徑的15倍且不小于30mm,動態(tài)彎曲曲率半徑應至少為光纜外徑的20倍且不小于60mm。2)非屏蔽和屏蔽4對對絞電纜的彎曲半徑應至少為電纜外徑的4倍。6.1.9線纜接續(xù)1光纜芯線接續(xù)應符合下列要求:1)光纜芯線接續(xù)應在密封、清潔的環(huán)境下進行。2)室外光纜的接續(xù)、分歧應使用光纜接頭盒。光纜接頭盒采用密封防水結構,并具有防腐蝕和一定的抗壓3)光纜加強芯在接頭盒內應固定牢固,金屬構件在接頭處應呈電氣斷開狀態(tài)。4)光纜接續(xù)前應核對光纜端別、纖序,接續(xù)后不得出現(xiàn)纖序錯接,并作永久性標識。5)光纜接續(xù)宜采用熔接法,對不具備熔接的環(huán)境可采用冷接法。6)光纖固定接頭的衰減應根據(jù)光纖類型、光纖質量、光纜段長度以及擴容規(guī)劃等因素嚴格控制,光纖接頭衰減應符合表6.1.9的規(guī)定。光纖類別單纖(單位;dB)光纖帶光纖(單位;dB)24對對絞電纜芯線不允許中間接續(xù)。6.1.10線纜終接h/線纜終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線纜在終接前,必須核對線纜標識內容是否正確。2)線纜終接處必須牢固、接觸良好。3)線纜內金屬構件應作可靠接地,不得與電氣連通。2光纜芯線終接應符合下列要求:241)光纖與連接器件連接可采用尾纖熔接和機械連接方式。2)采用光纖連接盒對光纖進行連接、保護,在連接盒中光纖的彎曲半徑應符合安裝工藝要求。3)光纖熔接處應加以保護和固定。4)光纖連接盒面板及光纖連接器應有標識,標識內容應正確清晰。5)光纖連接損耗值,應符合表6.1,10的規(guī)定。6)未使用的光纖連接器插頭應作防塵處理。34對對絞電纜芯線終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終接時,每對對絞線應保持扭絞狀態(tài),扭絞松開長度對于5類電纜不應大于13mm,對于6類及以上類別的電纜不應大于6.4mm。2)對絞線在與8位模塊式通用插座相連時,必須按色標和線對順序進行卡接。3)屏蔽4對對絞電纜的屏蔽層與接插件終接處屏蔽罩必須可靠接觸,線纜屏蔽層應與接插件屏蔽罩360°圓周接觸,接觸長度不宜小于10mm。4)4對對絞電纜與插接件連接應認準線號、線位色標,不得顛倒和錯接。4各類跳線的終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各類跳線、線纜和接插件間接觸應良好,接線無誤,標25志齊全;跳線選用類型應符合系統(tǒng)要求。2)各類跳線長度應符合相關要求,一般光纜跳線不應超過10m,4對對絞電纜跳線不應超過5m。6.2住宅建筑外通信線纜建設6.2.1住宅建筑外通信線纜主要采用地下管道方式敷設。當路由環(huán)境不具備管道敷設條件時,可采用架空直埋等敷設方式。6.2.2住宅建筑外通信光纜在管道內敷設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光纜在管道內敷設占用的孔位應符合設計要求。當設計未指定孔位時,孔位選擇應自下而上,從兩側往中間,逐層使用。光纜在各相鄰管道段所占用的孔位應相對一致。當需改變孔位時,其變動范圍不宜過大,并應避免由管群的一側轉移到另一側。2人工敷設光纜的一次敷設長度不得超過1000m。3光纜出管孔150nin內不得彎曲。4敷設后的光纜應平直、無扭轉、無交叉,無明顯刮痕和損傷,并保持自然狀態(tài),木得拉緊受力。5光纜在人(手)孔內應緊靠孔壁固定牢靠、排列整齊,安裝有光纜拖架的應在光纜拖架上固定。光纜宜用塑料軟管做好保護措施。6管道光纜應根據(jù)接入需要按設計要求在人(手)孔內進行預留。7光纜從人(手)孔中引出時,應由引上保護管中引出,且不能與其他電纜布放在同一引上管內。光纜從人(手)孔中直接引入住宅建筑內時,應加裝引入保護管并設置識別標識或標牌。8人(手)孔內及引上處的光纜應安裝醒目的光纜識別標識或標牌。6.2.3住宅建筑外通信光纜管道敷設的一般規(guī)定、接續(xù)與終接應符合本標準6.1.8~6.1.10中的要求。266.2.4住宅建筑外通信光纜采用架空、直埋、引上等方式敷設時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通信線路工程驗收規(guī)范》YD5121中的有關規(guī)定。6.3住宅建筑內通信線纜建設6.3.1通信線纜進入住宅建筑內部時,其金屬護套或金屬件均應有良好的接地,并應有過壓保護和過流保護措施。6.3.2住宅建筑內線纜敷設應符合下列要求1應滿足建筑防火等級對材料提出的耐火要求。在易燃的區(qū)域和大樓豎井內布放線纜,應采用阻燃線纜。2由住宅建設方負責建設的樓層宇)配線箱至用戶家居配線箱的線纜應一次性建設,布放到位。布放線纜芯數(shù)應根據(jù)樓層(宇)配線箱、家居配線箱、信息插座等通信配套設施的數(shù)量及其位置確定。3敷設光纜時,所有布放入戶的光纜均需在光纜配線箱中成端,光纜配線箱至家居配線箱垂直方向上的布線距離需滿足光纜可承受的拉力要求,且每個光纜配線箱的用戶規(guī)模為(60~80)戶(別墅住宅區(qū)除外)。別墅住宅區(qū)的匯聚點及每個匯聚點的用戶規(guī)模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4應選擇線纜較短、安全和經濟的路由布線。5宜選用帶門的封閉型專用通道敷設,也可通過弱電豎井敷設。但不宜布放在電梯、供水、供氣、供暖、強電等豎井中。若因特殊原因,需布放于此類位置,則必須采取保護措施。6宜采用點對點端接,也可采用分支遞減端接。7在橋架、線槽、暗管內敷設線纜應符合下列要求:1)槽內線纜布放應順直,盡量不交叉,在線纜進出線槽部位、轉彎處應綁扎固定;線纜利用垂直線槽布放時,應作綁扎固定,固定點間距應不大于1.5m。272)橋架內線纜垂直敷設時,線纜上端及每間隔1.5m均應作固定;水平敷設時,在線纜的首、尾、轉彎及每間隔5m~10m處進行固定。3)樓內線纜宜在金屬線槽中敷設,在橋架敷設時應對線纜進行分束綁扎,間距應均勻,不宜綁扎過緊或使線纜受到擠壓,并在綁扎固定段及易受損傷處加裝墊套。4)采用吊頂支撐柱作為線槽在頂棚內敷設線纜時,每根支撐柱所轄范圍內的線纜可以不設置線槽進行布放,但應分束綁扎,線纜護套應阻燃。~5)采用線槽方式敷設線纜,線槽截面利用率為30%50%。~6)采用暗管方式穿放4芯以上光纜時,直線管的管徑利40%~50%;穿放4芯及4芯以下光纜的管徑利用率應為25%~30%。8住宅建筑內通信線纜敷設的一般規(guī)定、接續(xù)與終接應符合本標準6.1.8~6.2.10中的要求。通信線纜在住宅建筑內其他通道、管槽中敷設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驗收規(guī)范》GB/T50312中的有關規(guī)定。6.4用戶室內通信線纜建設6.4.1新建住宅進行裝修布線時,應注意:在穿放4對對絞電纜前,應預埋PVC穿線管。PVC穿線管外徑宜大于25ním,在布放時遇直角拐轉必須采用彎管連接件,嚴禁PVC管直接直角彎曲。24對對絞電纜和電力線的PVC穿線管應該分別布放,相互之間距離應符合本標準5.1.2第8款、第9款中的要求。3每個PVC管可以穿放多條4對對絞電纜,但4對對絞電28纜的截面不應超過PVC管截面的30%。PVC管外的線纜長度應至少預留300mm以上。4敷設完畢后,應為家居配線箱內的每條線纜做標記,標識其連接的信息面板房間或位置。~6.4.2用戶室內線纜的敷設、接續(xù)與終接應符合本標準6.1.8~6.1.10中的要求。6.5線纜標簽6.5.1為了便于日后維護管理和監(jiān)督工程實施情況,在完成設備安裝后應及時制作設備標簽。6.5.2線纜標簽應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項目:1工程名稱:該線纜所應用項目的名稱。2段落名稱:描述此線纜段在工程項目中的起始端。3規(guī)格:描述線纜的詳細規(guī)格。4竣工時間:標明線纜施工完成時間。線纜標簽如圖6.5.2所示。段落名稱:————————————規(guī)格:6.5.3標簽應置于線纜表面醒目位置。297.1一般規(guī)定7.1.1設備間、電信間內宜采用標準機架。同一設備間、電信間內機架、電源柜、配線柜安裝時應做到各列頭平齊。7.1.2設備機架應就近良好接地,并應保持良好的電氣連通性,架內應配備空氣開關及保護接地裝置。7.1.3設備安裝前要求:1搬運設備機箱應做到安全可靠,搬運過程中必須注意人身、設備和建筑物的安全。2在開箱時應避免損壞設備和機箱,并應按裝箱單與實物進行逐一核對檢查,開箱后應及時清離施工現(xiàn)場。3注意設備上的各種零件、部件及有關標志正確、清晰、齊全。7.1.4設備機架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1機架安裝位置的各種標志完整齊全。2機柜垂直偏差不應大于3mm。3走道側機架必須對齊成直線,誤差不大于5mm。相鄰機架應緊密靠攏;整列機架面板應在同一平面上,無凹凸現(xiàn)象。4設備擺放應平穩(wěn),壓板、支架應牢固,同型號、同高度的設備機架宜相鄰排列。5/設備機架上的各種零件不得脫落或碰壞,漆面不應有脫落及劃痕,各種標志應完整、清晰、耐久可靠。6設備機架必須進行抗震加固,采用加固與防震措施:設備機架應與底座或地面進行加固連接;機架加固底座宜采用膨脹螺栓直接加固在水泥地面上。307.1.5光、電纜走線架(走線槽道)安裝應滿足下列要求:1水平走線架(走線槽道)應與列架保持平行或直角相交。2垂直走線架(走線槽道)應與地面保持垂直。3走線架(走線槽道)吊架的安裝應整齊牢固,保持垂直,無歪斜現(xiàn)象。4光、電纜走線架(走線槽道)穿過樓板孔或墻洞的地方,應按消防要求進行封堵。7.2配線設備7.2.1配線設備應根據(jù)用戶規(guī)模、引入纜線類型、纜線數(shù)量、業(yè)務功能需求選用。其箱體尺寸應充分滿足各種信息通信設備擺放、配線模塊安裝、光纜終接與盤留、跳線連接、電源設備和接地端子板安裝以及業(yè)務應用發(fā)展的需求。7.2.2光纜交接箱、壁掛式配線箱、接頭盒等室外配線設備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安裝在線纜的交匯處或分支處。2應安裝在人行道邊的綠化帶內、院落的圍墻角、背風處。3應安裝在不易受外界損傷、比較安全隱蔽和不影響環(huán)境美觀的位置。4應安裝在靠近人(手)孔便于線纜出入,且利于施工和維護的位置。5應避開高溫、高壓、電磁干擾嚴重、腐蝕嚴重、易燃易爆、低洼等場所。6應避開設有空調室外機及通風機房等有振動的場所。7應避開行人和車輛的正常通行處。7.2.3室外配線設備的安裝設計應考慮雨、雪、冰雹、風、冰、煙霧、沙塵暴、雷電及不同等級的太陽輻射等各種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并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317.2.4室外型箱體的防護性能應達到現(xiàn)行國家標準《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4208中IP65級的要求。7.2.5室內配線設備應包括配線機柜、墻掛式或壁嵌式配線箱等設備,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配線機柜應安裝在設備間、電信間。2墻掛式或壁嵌式配線箱應安裝在住宅建筑單元入口處、樓道、管線引人處等公共部位。3墻掛式或壁嵌式配線箱不應安裝于人行樓梯踏步側墻上。7.2.6光纜交接箱應符合下列要求:1光纜交接箱容量應根據(jù)進、出光纜交接箱的遠期光纜總容量及備用量確定。2光纜交接箱箱體接地應符合設計要求。3光纜交接箱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箱體孔洞應滿足進出光纜管孔的需求。2)箱體內宜配置熔接配線一體化模塊,箱體內入戶光纜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宜采用SC類型適配器或連接器。3)應有光分路器的安裝位置。4)應有光纜終接、保護及跳纖的位置。5)箱門板內側應有存放資料記錄卡片的裝置。6)應設置固定光纜的保護裝置和接地裝置。7)箱體應防雨、良好通風,光纜進、出口處應采取密封防潮措施。8)箱體應具有良好的抗腐蝕、耐老化、抗沖擊損壞性能及防破壞功能,門鎖應為防盜結構。9)光纜交接箱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通信光纜交接箱》YD/T988的有關規(guī)定。4光纜交接箱安裝底座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宜采用混凝土現(xiàn)澆底座并預埋PVC管。2)底座澆注的混凝土宜采用強度等級32.5MPa及以上32的水泥。3)底座高度不應小于300mm。4)底座的長度和寬度應大于箱體底部的長度和寬度,長×寬不宜小于800mm×400mm。5)箱體應使用M12膨脹螺栓固定于水泥底座。7.2.7配線機柜應符合下列要求:1配線機柜類型與容量應按引入光纜的類型及光纖芯數(shù)配置。2配線機柜內光纜金屬加強芯固定裝置應與ODF絕緣。3盤纖盒應有足夠的盤繞半徑和容積,以便于光纖盤留和跳纖管理。4配線機柜應符合現(xiàn)行行業(yè)標準《光纖配線架》YD/T778的有關規(guī)定。7.2.8在公共場所安裝配線箱時,壁嵌式箱體底邊距地不宜小于1.5m,墻掛式箱體底面距地不宜小于1.8m,在特殊場景下可根據(jù)實際維護操作空間調整距地高度7.2.9配線箱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結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箱體應有光纖盤留空間及空余纖芯放置空間。2)當通信運營商和住宅建設方共用配線箱時,箱體應有安裝適配器及光分路器的空間,且箱體內入戶光纜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宜采用SC類型適配器或連接器。3)所有緊固件聯(lián)結應牢固可靠。4)箱門開啟角度不應小于120°。5)箱體密封條粘結應平整牢固,門鎖啟閉應靈活可靠。2/功能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有可靠的光纜固定與保護裝置。2)光纖熔纖盤內接續(xù)部分應有保護裝置。3)光纖熔纖盤的基本容量宜為12芯。4)應具有接地裝置。335)容量應根據(jù)成端光纜的光纖芯數(shù)配置,最大不宜超過144芯。3應具有良好的抗腐蝕、耐老化性能及防破壞功能,門鎖應為防盜結構。4標識記錄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箱門內側應具有完善的標識和記錄裝置。2)記錄裝置應易于識別、修改和更換。7.3戶內設備7.3.1家居配線箱應符合下列要求1住宅建筑每戶應設置家居配線箱,滿足通信及家庭智能化系統(tǒng)等的需要。2外觀與結構應符合以下要求:1)家居配線箱可采用壁掛式或壁嵌式安裝,新建樓盤宜采用壁嵌式,且應在土建施工時預埋在墻體內。壁嵌式底盒應具備防腐功能,進線孔處應有良好的密封、防潮措施,并應提供線纜敷設后的封堵材料。2)家居配線箱燃燒性能必須符合《塑料燃燒性能的測定水平法和垂直法》GB/T2408中的規(guī)定。當采用涂覆3)家居配線箱面板材質可為非金屬或金屬材質,宜優(yōu)先選用非金屬復合材料,其機械強度應等于或優(yōu)于厚度為7nn冷軋鋼板的指標要求,以滿足無線信號的穿透。當用戶選用終端設備帶有WIFI無線寬帶功能時,建議選用非金屬材質的箱體。4)家居配線箱箱門應開有散熱孔。散熱孔面積應滿足在自然通風環(huán)境下,設備工作時的箱內溫度不宜高于40℃。345)家居配線箱箱體內分為設備區(qū)和配線區(qū),設備區(qū)內置二位三孔電源插座、光纖信息插座,同時宜為光網(wǎng)絡單元ONU、路由器等提供安裝空間;配線區(qū)預留不少于1m光纜的放置空間,預留同軸電纜、4對對絞電纜穿放通道以及選配信息擴展模塊的安裝位置。6)箱體應滿足四面進線要求,壁嵌式底盒四周應開啟多個口徑在20mm~50mm的不脫落式進線孔,可根據(jù)家庭布線要求引入、固定布線管。7)箱體應具有良好的抗腐蝕耐老化性能。門鎖采用吸鐵式或扣式。箱門開啟角度不小于110°,且啟閉靈活可靠。8)所有緊固件聯(lián)結應牢固可靠,且應裝拆方便。9)電源插座應滿足《家用和類似用途插頭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GB2099.1、《家用和類似用途插頭插座第2部分:器具插座的特殊要求》GB2099.2和《家用和類似用途單相插頭插座型式、基本參數(shù)和尺寸》GB1002的要求,電源插座應有醒目的強電警示標記。箱內的220V電源線布放應盡量靠邊,電源線中間不得做接頭,電源的金屬部分不得外露,通電前必須檢查線路是否安裝完畢,以防發(fā)生觸電等事故。3功能應符合以下要求:1)線纜固定與保護功能應具有光、電纜引入、固定和保護裝置。該裝置將光纜引人并固定在箱體內,保護光纜纖芯不受損傷。光纜金屬部分與金屬機架絕緣。2)終接功能應具有光、電纜終接裝置。該裝置應便于光纜纖芯及尾纖接續(xù)操作、施工、安裝和維護,應能固定和保護接頭部位平直而不位移,避免外力影響,保證盤繞35的光纜纖芯、尾纖、電纜不受損傷。3)調線功能通過跳線連接器插頭,能迅速方便地調度線纜中的芯線序號及改變系統(tǒng)的路序。4家居配線箱應符合現(xiàn)行標準《家居配線箱)JG/T439的有關規(guī)定。5家居配線箱安裝應充分結合建筑物提供的安裝條件和用戶端實際情況,需注意:1)家居配線箱宜安裝在戶內布線系統(tǒng)的匯聚點,靠近暗管入戶一側線路進出和維護方便的位置,如門廳、書房、壁櫥、儲藏室等位置,宜優(yōu)先安裝于門廳處。2)箱體底邊距地高度宜為500nn。3)應避免安裝在潮濕、高溫、強磁場干擾源的地方。4)安裝位置附近應預留帶保護接地的220V交流電源插座,并應將電源線通過導管暗敷設至家居配線箱內的電源插座。5)當采用220V交流電接入箱體內電源插座時,應采取強、弱電安全隔離措施。6)箱內所有線纜必須粘貼各線纜的標簽、標志。7)各類線纜穿放至箱體內需預留的長度應符合本標準第6章中的有關要求。7.3.2信息面板1信息插座模塊應支持不同的終端設備接人,宜采用8位模塊通用插座或光纖連接器件及適配器。每一個8位模塊通用插座應連接)根4對對絞電纜;每一個雙工或2個單工光纖連接器件及適配器應連接1根2芯光纜。2信息插座可以根據(jù)工程需要采用明裝和暗裝方式,設置位置應選擇在隱蔽便于跳接的位置,面板應有標識,以顏色、圖形、文字表示所接終端設備業(yè)務類型和編號。安裝應牢固、美觀,36不應產生松動現(xiàn)象。3宜采用雙口信息面板。7.4設備標簽7.4.1為了便于日后維護管理和監(jiān)督工程實施情況,在完成設備安裝后應及時制作設備標簽。7.4.2設備標簽應包含但不限于以下項目2設備用途:描述此設備在工程項目中的具體用途。3設備名稱:全網(wǎng)唯一的用于代表某一類設備。設備標簽如圖7.4.2所示。設備型號:設備用途:設備名稱:圖7.4.2設備標簽7.4.3標簽應張貼于設備表面醒目位置。378.0.1設備間、電信間用戶側配線設備至家居配線箱之間的的光纖鏈路應全部檢測,光纖鏈路全程衰減限制可按下式計算。式中:β設備間、交接間用戶側配線設備至家居配線箱光纖鏈路衰減(dB);af光纖衰減常數(shù)(dB/km),在1310nm波長窗口時,采用G.652光纖時為0.36dB/km,采用G.657光纖時Lma主設備間、交接間用戶側配線設備至家居配線箱光纖鏈路最大長度(km):N主設備間、交接間用戶側配線設備至家居配線箱光纖鏈路中熔接的接頭數(shù)量;2光纖鏈路光纖終接數(shù)(用戶光纜兩端);a光纖接頭損耗系數(shù),采用熱熔接方式時為0.06dB/個,采用冷接方式時為0.1dB/個。8.0.2光纖鏈路系統(tǒng)及戶內對絞電纜布線系統(tǒng)的測試方法、內容和性能指標值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驗收規(guī)范》GB/T50312的有關規(guī)定。8.0.3性能測試的各項測試結果應有詳細記錄,測試記錄可采用表格(管理軟件或儀表自動生成的報告文件等方式,測試記錄應作為竣工女檔資料的一部分。9工程驗收9.1技術資料9.1.1工程驗收前施工單位應向建設單位提交完整竣工技術文件。9.1.2竣工技術文件應資料齊全、數(shù)據(jù)準確并包含以下內容:1安裝工程量。2工程說明。4竣工圖紙。5測試記錄。6工程變更、檢查記錄及施工過程中的洽商記錄。7隨工驗收記錄。8隱蔽工程簽證。9工程決算。9.1.3如項目委托監(jiān)理單位,應在竣工技術文件中附監(jiān)理報告。9.2質量評判9.2.1工程驗收的項目和內容應符合表9.2.1的要求,檢驗結果應作為工程竣工資料的組成部分。39表9.2.1檢驗項目及內容驗收項目12配線管網(wǎng)3建筑內/用戶4光纜交接箱、配線設備、56409.3工程質量評判標準9.3.1住宅區(qū)與住宅建筑內通信設施工程應按表9.21所列項目、內容進行檢驗。檢測結論作為工程竣工資料的組成部分及工程驗收的依據(jù)之一。9.3.2地下通信管道的管孔試通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GB/T50374的有關規(guī)定酸工驗收需抽驗時,抽樣比例應由驗收小組確定。9.3.3工程安裝質量應按10%的比例抽查,符合設計要求時,被檢項檢查結果應為合格;被檢項的合格率為100%時,工程安裝質量應判為合格。9.3.4竣工驗收需對光纖鏈路抽驗時,抽樣比例不應低于10%。所測用戶側配線設備至家居配線箱光纖鏈路的全程衰耗不得高于0.4dB,全部的檢測或抽樣檢測的結果為合格時,光纖鏈路質量應判為合格。9.3.5建筑物內系統(tǒng)測試的評判標準應執(zhí)行《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驗收規(guī)范》GB/T50312關于布線系統(tǒng)質量評判的規(guī)定。9.3.6對絞電纜布線系統(tǒng)工程質量的評判標準,應符合現(xiàn)行國家標準《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驗收規(guī)范》GB/T50312的有關規(guī)定。9.3.7全部檢測或抽樣檢測項目全部合格時,工程質量應判定為合格。41附錄A住宅用戶戶外布線建設指引隨著高清視頻、互聯(lián)網(wǎng)電視、AR/VR等大帶寬業(yè)務的發(fā)展,用戶對能夠提供大帶寬服務能力的光纖到戶接入技術的需求顯著提高,光纖到戶布線技術呈現(xiàn)了多樣化的特點。為了向客戶提供更好的差異化服務,各通信運營企業(yè)與住宅建設方,積極開展了戶外布線設計等方面的研究、探討工作,在實踐中還針對不同樓盤業(yè)主開展了針對性宣傳咨詢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下為按住宅類別分類的FTTH的應用場景。A.1低于64戶的單元樓A.1.1方案描述:1將多個單元樓作為1個配線區(qū),要求配線區(qū)盡可能多地覆蓋光纖寬帶用戶,整個小區(qū)內應盡量減少配線區(qū)數(shù)量。2在每個單元樓設置1個光纜配線箱,在整個配線區(qū)設置1個光纜交接箱。A.1.2參考示例以6層樓每層4戶的單元樓(共24戶)為例,如圖A.1.2所示,將3個單元樓(共72戶)設為1個配線區(qū),設置1個光纜交接箱,每棟單元樓內設置1個光纜配線箱,自光纜交接箱至每個光纜配線箱布放光纜纖芯數(shù)由分光器的位置及分光比確定??刹捎玫姆桨赣校?在光纜交接箱內設置3個1:32分光器。自光纜交接箱各布放1條24芯或24芯以上芯數(shù)光纜至各單元樓,在樓內各單元中間層設置1個光纜配線箱完成與各入戶光纜的接續(xù)。425樓3樓1樓豎井/樓道戶內1樓6樓5樓3樓 圖A.].2低于64戶的單元樓布線方案示例注:1、人戶光纜的布放及在樓內光纜配線箱內的終接、樓內光纜配線箱箱體及箱體內人戶光纜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法蘭盤、適配器的購置和安裝等均由住宅建設方負責。通信運營商接人光纜的材料及布放、在樓內光纜配線箱體內的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法蘭盤、適配器的購置和安裝均由43A.264戶及以上的單元樓A.2.1方案描述:1將每個單元樓作為1個配線區(qū)。也可多個單元樓作為1個配線區(qū)以減少配線區(qū)數(shù)量。2在配線區(qū)每10層設置1個光纜配線箱,整個配線區(qū)設置1個光纜交接箱。A.2.2參考示例:以30層樓每層6戶的單元樓(共180戶)為例,如圖A.2.2所示,將兩個單元樓設為1個配線區(qū)并設置1個光纜交接箱,樓內每10層設置1個光纜配線箱。自光纜交接箱至每個光纜配線箱布放光纜纖芯數(shù)由分光器的位置及分光比確定。裝等均由住宅建設方負責。通信運營商接人光纜的材料及布放、在樓內光家居配線箱均應提供至少2芯光纖人戶;比,以64戶為基準設置配線區(qū)。隨技術進步若突破配線設備衰耗技術限可能多地覆蓋別墅區(qū)光纖寬帶用戶,整個別墅區(qū)內應盡量減少配線區(qū)數(shù)量。國家、行業(yè)相關規(guī)范,并便于通信運營商光纜進入及日常維護。如圖A.3.2所示,在別墅區(qū)內設置1個光纜交接箱,自光纜交接箱沿道路管道布放配線光纜覆蓋所有別墅,配線光纜纖芯數(shù)由配線光纜連接方式、光纜配線箱位置、分光器的位置及分光比確定。每A6個左右用戶設置一個光纜配線箱,從光纜配線箱至的接續(xù)。體內人戶光纜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法蘭住宅建設方負責。通信運營商接人光纜的材料及布放、在光纜配線箱體內的終接所使用的配線模塊、法蘭盤、適配器的購置和安裝均由通信運營商47附錄B住宅用戶戶內布線建設指引在FTTH業(yè)務開通過程中,住宅用戶可能會因為忽視或者缺乏專業(yè)技術知識,忽略了戶內的布線,部分住宅用戶家庭內存在沒有光纖或4對對絞電纜、電視墻處沒有信息面板、終端安裝位置缺少電源插座等問題,導致通信業(yè)務的開通受到很大影響。為了加強戶內布線的規(guī)范建設,現(xiàn)編制重慶市《住宅用戶戶內布線建設指引》予以指導,明確戶內家居配線箱和信息面板的安裝位置、規(guī)格型號、電源配置(布線類型及方式等,以便于后期各種業(yè)務的開通。B.1戶內布線范圍及分工界面B.1.1戶內布線范圍戶內布線是指住宅用戶戶內光纖、4對對絞電纜、視頻線、同軸電纜等通信線纜的布放,其具體段落自用戶戶內家居配線箱起至各房間語音面板、光接口面板、數(shù)據(jù)面板以及IPTV面板等信息插座之間的設備和線纜的布放。B.1.2戶內布線分工界面新建住宅用戶戶內布線的分工界面應符合本標準6.1.7中的要求。此外,各通信運營商需負責家居配線箱內的ONU端接、全程光路的打通,以及確保設備能夠及時開通。B.2戶內布線原則戶內布線作為永久性的鏈路,投資具有一次性??紤]兼容性48和傳輸速率等多方面因素,為達到效用最大化,系統(tǒng)設計應符合易用性、經濟性。在滿足綜合布線的同時,注重美觀、簡約設計、適當冗余。B.3線纜連接方式從戶外分線節(jié)點至戶內終端設備之間的線纜連接宜采用端接方式和A86接線盒方式。端接方式是入戶線纜進入戶內后,在戶內家居配線箱內終接,再通過事先布放好的戶內線纜、信息插座連接至終端設備。因此種方式布線規(guī)范、美觀、實用,建議自主裝修住宅采用此種方式。A86接線盒方式是入戶線纜在A86接線盒內,再通過戶內的跳線連接至通信終端設備。此種方式要求提前布放光纖,成品住宅可采用此種方式。B.4應用場景B.4.1入戶皮線光纜至電視墻方式1)入戶皮線光纜已布放于電視墻,或未布放至電視墻但有預留長度且可通過暗管穿放至電視墻。2)客廳有視頻、語音、數(shù)據(jù)、電視需求;主臥和書房有語音(數(shù)據(jù)、電視需求。2/參考示例:裝修布線時,將各房間信息點的4對對絞電纜匯聚在家居配線箱內,同時在裝修時預布一條從家居配線箱到外置通信終端設備安放位置(建議為電視機旁邊或背后)的暗管,作為皮線光纜和通信終端回放至家居配線箱的穿放通道。如圖B.4.1所示。49大門① 同軸電纜 對絞電纜皮線光纜數(shù)據(jù)面板語音面板TV面板光]CPE光接口面板IPTV接口面板預留廣電終端位置B.4.2入戶皮線光纜至家居配線箱方式1)入戶皮線光纜已布放于家居配線箱,且箱體內具備內置終端設備的條件(箱體內具有足夠的安裝空間和電源)2)客廳有視頻、語音、數(shù)據(jù)、電視需求;主臥和書房有語音、數(shù)據(jù)、電視需求。2/參考示例:裝修布線時,應將各房間信息點的4對對絞電纜匯聚在家居配線箱內,通過家居配線箱內的分支器與通信終端設備相連。如圖B.4.2所示。CPE圖B.4.2入戶皮線光纜至家居配線箱方式注:若用戶室內不具備暗裝布線條件時,則可在需設置信息點的位置明裝信息插座,采用明布(釘固)或明管暗線的方式布放4對對絞電纜與外置通信終端設備相連。根據(jù)上述分析,各地應綜合考慮投資、成本、業(yè)務流程和服務時限要求以及住宅小區(qū)交付特點等因素,結合本地施工、裝維人員技術能力,因地制宜地制定工程實施方案和裝維界面,在努力降低初期布線投資的同時,滿足業(yè)務快速開通的要求。本標準用詞說明1為便于在執(zhí)行本標準條文時區(qū)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做不可的正面詞采用“必須”,反面詞采用嚴禁”;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執(zhí)行的寫法為:“應符合引用標準名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建筑結構荷載規(guī)范》GB50009《構筑物抗震設計規(guī)范》GB50191《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guī)范》GB50007《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設計規(guī)范》GB50311《綜合布線系統(tǒng)工程驗收規(guī)范》GB/T50312《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tǒng)防雷技術規(guī)范》GB50343《通信管道與通道工程設計標準》GB50373《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驗收標準》GB/T50374《住宅區(qū)和住宅建筑內光纖到戶通信設施工程設計規(guī)范》GB《通信光纜》GB/T13993《通信光纜第3部分:綜合布線用室內光纜》GB/T13993.3《通信光纜第4部分:接入網(wǎng)用室外光纜》GB/T13993.4《塑料燃燒性能的測定水平法和垂直法》GB/T2408《家用和類似用途插頭插座第1部分:通用要求》GB2099.1《家用和類似用途插頭插座第2部分:器具插座的特殊要求》GB2099.2《家用和類似用途單相插頭插座型式、基本參數(shù)和尺寸》GB《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GB/T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