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要略課后習題答案_第1頁
中國文化要略課后習題答案_第2頁
中國文化要略課后習題答案_第3頁
中國文化要略課后習題答案_第4頁
中國文化要略課后習題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課后習題答案

一、簡論

1.如何理解中國文化是一個獨特的文化體系?

答:中國文化是人類文化園圃中的一個獨具性格且結構完整的系統(tǒng),它根植于東方的土

地,融入了東方的智慧,吸納了外來的因子,最終形成一種內涵十分豐富、具有自新能

力,并且生生不息的文化體系。

這個文化從不同的角度看,可以有多種文化形態(tài):

(1)以縱向的發(fā)展形態(tài)區(qū)分,可以分為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當代文化;

(2)以產生的地域區(qū)分,可以分為中原農耕文化與北部邊疆的游牧文化,而農耕文

化又可以分為江南文化和北方文化;

(3)以文化的地域類型劃分,包括了三秦文化、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

吳越文化、中州文化、兩淮文化、荊楚文化、巴蜀文化、嶺南文化等;

(4)以民族的屬性區(qū)分,包括了漢文化與少數(shù)民族文化;少數(shù)民族文化又可以分為

藏文化、蒙文化、滿文化、壯文化、納西文化等;

(5)以文化的社會性區(qū)分,可以分為皇家文化與民間文化,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

宗教文化和世俗文化;

(6)以宗教的屬性區(qū)分,可以分為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蘭文化等;

(7)以不同的門類區(qū)分,它包含的內容很多,諸如建筑文化、服飾文化、飲食文化、

舟車文化、青銅文化、玉器文化、山文化、水文化、茶文化、酒文化等。

總之,中國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民族文化,它歷經

數(shù)千年的演化而匯集成一個完整的體系,反映了民族特質和民族風貌,凝結了民族精神

和民族氣質,并不斷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和發(fā)展。

2.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征是什么?

答:中國文化的本質特征是具有民族特點,這包括了外在特征和內在特征兩個方面。

(1)外在特征

①統(tǒng)一性。中國文化在發(fā)展中以遠古時代的華夏文化(即后來的漢文化)為核

心,同時吸收了國內各民族文化的精華,形成了一個統(tǒng)一體。

②連續(xù)性。中國文化在歷史上沒有發(fā)生中斷現(xiàn)象,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向前發(fā)展的。

③包容性。中國文化能夠兼收并蓄,吸納各種不同的文化因子。“有容乃大”一

直是中國文化的本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更是敞開胸懷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

文化。

④多樣性。中國文化在統(tǒng)一性里具有多樣性,在整體性里具有差異性。

(2)內在特征

大體來說,有馮友蘭先生的“哲學特性說"、任繼愈先生的“宗教特性說”、李

澤厚先生的“美學特性說"、梁漱溟先生的“倫理特性說”。但總的來說,中國

文化的內在特征包括:

①中國文化突出人本主義精神,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依附于神學獨斷。

②中國文化注重和諧與中庸。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講求分別與對抗,而是主張

交互滲透、兼容并包,多樣同一。

③中國文化富于安土樂天的情趣。它不像西方文化那樣追求冒險與刺激,而是

一種濃厚的鄉(xiāng)土情誼。

3.我們?yōu)槭裁匆私庵袊幕?/p>

答:在數(shù)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中國文化不但在中國歷史上大放光彩,惠及歷代炎黃子孫,

而且在漢代開辟“絲綢之路”以后,影響了西方世界的歷史與文化。在當今交往頻繁的

國際社會中,它的傳播更加迅速、影響更加廣泛,作用也更加明顯。我們在今天來了解

中國文化,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現(xiàn)實需要:

(1)世界人民的需要

全球化時代的到來,使得任何一個民族、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和

獨自發(fā)展。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整體

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高,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所發(fā)揮

的作用也日益增大,世界各國人士學習漢語的熱情空前高漲,迫切希望了解中

國、了解中國文化。面對這樣的歷史變化和文化走向,我們應當責無旁貸地承

擔起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歷史責任。這要求我們必須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

(2)文化自身發(fā)展的需要

中國文化在未來的發(fā)展和延續(xù),要依靠我們中國人自己。在全球化的背景下,

西方文化的傳入,給中國文化帶來巨大沖擊。面對具有攻擊性的異質文化,我

們的民族文化要繼續(xù)保持其獨特性,就要求我們必須了解和熟悉自己的文化,

保持冷靜的頭腦,對異質文化的優(yōu)劣予以正確的分析。同時,要了解自己文化

發(fā)展脈絡和變化規(guī)律,在同外來文化交流與碰撞的過程中,自覺吸取精華、抵

制糟粕,進行有益的文化揚棄。

(3)作為中國人,自然要了解和學習中國文化。有選擇地閱讀一些研究中國文化的

書籍,欣賞一些中國古典詩詞和音樂,領略一些京劇、昆曲等傳統(tǒng)藝術,參訪

一些中國古代建筑和文化遺址,從中體會和感受民族文化所包含的精神氣質,

從中華民族特有的思想和文化寶庫中吸取營養(yǎng)、熏陶人格,努力把自己塑造成

既保有民族傳統(tǒng),又符合現(xiàn)代化要求的新型人才。

4.中國文化未來會怎么發(fā)展?

答:(1)中國文化的發(fā)展

儒學作為舊文化的主導成分,在整體上與今天的主導思想是不能同日而語的,中國

文化未來的發(fā)展以馬克思主義指導,吸收和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部分,使之成為社會主

義新文化的組成部分,與現(xiàn)代化的社會相適應。

(2)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國文化不會喪失其特點

之所以說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國文化不會喪失其特點,原因在于:

①任何文化傳統(tǒng)都是歷史形成的。傳統(tǒng)一經形成,它就是民族性格的組成部分,有巨大

的惰性和慣力。我們既不能選擇傳統(tǒng),也不能擺脫傳統(tǒng),只能在傳統(tǒng)的制約下謀求發(fā)展

和前進,求得不斷的更新和提高。

②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應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分析,去粗取

精,去偽存真,以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為指導,揭示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

總之,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不能因循守舊,盲目自滿,拒絕和排斥外來文化的優(yōu)秀成分,

也不能崇洋媚外,丟棄自我,照搬人家的一切,而應實事求是地分析中國文化的成分及

其對歷史的貢獻和影響,繼承和吸收古代文化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借鑒和吸取外來文化

中一切優(yōu)秀的成果,建立一種性質、結構和功能都完全嶄新的社會主義新文化。

二、地理概況

1.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對中國文化的形成有什么影響?

答:中國的地理環(huán)境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表現(xiàn)為:

(1)內陸遼闊,空間巨大,為民族的生存、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提供了舞臺

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其東南瀕臨浩瀚無邊的太平洋,而至西、至西南、至西

北則居于亞歐大陸的中心腹地。在這樣一個遼闊地域里生息的中華民族,有足夠廣

闊的天地創(chuàng)造自己的文化,演繹自己的歷史,它的文化創(chuàng)造無需借助他人的土地。

這是造成中國文化亙古獨立、長生不滅的根本原因,也是中國文化帶有內斂性和保

守性的環(huán)境因素。

(2)地形復雜,氣候多樣,為中國文化的內涵和多元特點提供了有利的發(fā)展條件

復雜的地貌和不同氣候給人們的衣、食、住、行以巨大影響,人們依據(jù)這些條件決

定自身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中國文化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畫面。

(3)山河壯麗,景色秀美,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及審美情趣產生了深刻影響

中國地域遼闊,山多水多。高山聳立,千峰競秀;河湖縱橫,百川歸海,構成一種

氣度非凡而又深刻雋永的山水環(huán)境。中國地名多因依山傍水而得,體現(xiàn)出中華民族

依托山水的內在精神。

2.長江與黃河在中國文化發(fā)生、發(fā)展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黃河與長江是中國兩條最大的河流,它們從西向東,把中國的國土由南至北劃分為三個

自然帶,構成了不同的氣候和水土條件,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了最充足的乳汁。

(1)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它哺育了中華民族,哺育了中華文明

①黃河流域是遠古先民最早的棲息繁衍的地帶,也是華夏文化最早發(fā)祥的地帶。黃

河流域發(fā)現(xiàn)的古人類新石器文化遺址數(shù)量最多,空間分布范圍也比較集中。

②黃河及其眾多的支流,為古代族聚于此的先民提供了灌溉和航運之便;它們流經

的地方,形成許多東西向或東北一一西南向延伸的山谷和盆地,氣候溫和,出入便

利,成為人們理想的族聚區(qū)。在這些條件之下,黃河流域的文化最早發(fā)育成熟起來,

因而成了中國文明的最早發(fā)祥地。

(2)長江是中華文明的第二個哺育區(qū)

①在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新舊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僅次于黃河流域地區(qū),而且主要集中

在川滇地帶、汗水中游和蘇皖平原。長江下游以太湖平原為中心,長江中游則以江

漢平原為中心。

②長江中下游地區(qū),以稻作為代表的水田農業(yè)文化是在中國文化逐漸南移的歷史背

景下發(fā)展起來的。由于這里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運交通便利,又誘發(fā)了發(fā)達的

商貿文化、絲織工藝文化、園藝文化和園林文化。

3.思考中國地名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聯(lián)系。

答:中國地名體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融合、疆域政區(qū)的變化、傳統(tǒng)文化等觀念,是中

國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地名與中國歷史文化的聯(lián)系具體表現(xiàn)為:

(1)一個地名,就是一段歷史碎片,承載著城市的人文底蘊

例如“天津”,原處海中,至隋以后才露出水面,成為南北交通必經之地。據(jù)傳,

明代初年,燕王朱棣起兵往南京奪位,率軍由此出兵南下,因天子渡津于此,蜴

名“天津二

(2)地名的簡稱、別稱等的由來、命名、寓意都蘊含著歷史傳承和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

例如遼寧之稱,清初以其地為清王朝發(fā)祥之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名奉天

省。直至1929年,張學良主持東北軍政,“易幟”服從國民黨中央政府,才取遼

河地域永久安寧之意,改稱“遼寧”。

(3)地名的變遷既反映人們對地形、地理位置的認識,也反映該地歷史人文的變遷

例如重慶,位于西川盆地東南部,長江和嘉陵江蜿蜒其間,故稱江州;為周初巴

國,因隋、唐、宋時三次為渝州治所,故簡稱“渝”?!爸貞c”之名,其說有二:①

重慶北宋時為恭州,南宋光宗繼位前,于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被封于此,

是年又受禪即帝位,于是取雙重慶賀之意,改恭州為“重慶府”;②因重慶位于紹

慶和順慶之間,合雙慶而為府名。

三、歷史發(fā)展

1.“三皇五帝”傳達了什么樣的歷史信息?

答:“三皇五帝”是傳說中的始祖,是中國歷史上的傳說人物。其成因可能是某一社會階段

的概括和象征,也有可能是某些氏族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稱?!叭饰宓邸眰鬟_的歷

史信息主要有:

(1)中國原始先民由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轉化過程;

(2)人類氏族社會由母系氏族轉向父系氏族,由漁獵階段進入農業(yè)階段;

(3)原始時代人類的漁獵生活以及初步認識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情況。

總之,儒家以天、地、人為“三才”,故以三皇相配;以金、木、水、火、土為“五行”,

故以五帝相配。正是由于儒家的大力推崇,從秦漢時起,三皇五帝就被奉為神明,列入祀

典,進行祭祀。

2.綜合思考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對中國文化發(fā)展的影響。

答: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是我國歷史上劃時代的偉大事件。這種全民族的大統(tǒng)一對以后中國歷史

的發(fā)展、文化的進步和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

(1)創(chuàng)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權力?;实壑粮邿o上,獨斷一切,皇帝之下,設立“三公

九卿”為其服務。開創(chuàng)了封建社會的先河,結束了中國的奴隸社會。

(2)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實行郡縣制,郡縣長官由朝廷任免。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的

官僚制度的基本模型。

(3)實行“書同文,車同軌”,統(tǒng)一文字、貨幣和度量衡。這些都有利于秦朝的統(tǒng)一,

各地經濟文化的交流。

(4)為加強思想上的統(tǒng)治而施行“焚書坑儒”,對中國文化來說是一次浩劫,燒毀了許

多的古籍和重要的文獻資料。

3.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與反改革斗爭?

答:對中國歷史上的改革與反改革斗爭的看法:

(1)中國歷史上的改革,大都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矛盾激化情況下發(fā)生的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矛盾。當生產關系束縛生產力發(fā)

展的時候,必然導致各種社會矛盾的凸顯,危機加深。在這種情況下,通過改革,

調整社會生產關系,就成為客服社會發(fā)展障礙的最常見、最有效的途徑。

(2)為避免在階級搏斗中瓦解的厄運,紛紛變法圖強,進行政治與經濟改革

被成為“戰(zhàn)國七雄”的各國國君,為了避免在尖銳復雜的階級搏斗中遭到宗族殘

滅、社稷瓦解的厄運,紛紛變法圖強,進行政治與經濟改革。著名的有魏國的李

悝變法、趙國的公連仲變法、楚國的吳起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齊國的鄒忌

變法、燕國的樂毅變法、秦國的商鞅變法等,前后八九十年間,改革的浪潮一浪

高過一浪。其中尤以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并為秦王統(tǒng)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變法運動,是舊的奴隸制度所積累的各種社會矛盾集結的產物,

實質上是一場摧枯拉朽的封建化運動。各國變法的結果,使奴隸主貴族普遍遭到

沉重打擊,奴隸制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基本被廢除,由奴隸制引發(fā)出來的各種

社會矛盾得到化解,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經濟和文化得到發(fā)展,中國歷史邁入

蓬勃發(fā)展的封建時代。

(3)改革過程中,革新與守舊力量的抗衡

改革是為了化解和客服社會發(fā)展過程中所積累的舊矛盾,但在化解與客服這些矛

盾的過程中,作為舊矛盾的主要方面必然為保持既得利益而抵制或反對改革,從

而引發(fā)革新與守舊的斗爭,這是改革過程中常見的現(xiàn)象。例如,北宋中期,為改

變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宋神宗依靠王安石進行變法,全面改革賦稅役制度和軍

事制度,先后頒行均輸法、青苗法、農田水利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稅法、

將兵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力圖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新法的實行確實使大官

僚、大地主、大商人、高利貸者的剝削受到一定限制,打破了他們習以為常的剝

削秩序,政府因而增加了賦稅收入。但由于新法損害了他們的既得利益,所以遭

到朝野上下守舊派司馬光、韓琦等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圍繞青苗法、免稅法、

保甲法、免行法等展開的斗爭尤為激烈。宋神宗在守舊派的壓力面前動搖,導致

王安石兩次罷相。宋神宗死后,高太后控制朝廷,以恢復“祖宗法度為先務”,把

改革派驅逐出中央政府,改革最終失敗,社會矛盾日益加深。三十多年以后,便

爆發(fā)了方臘、宋江、高托山等農民起義和金兵進入中原,北宋王朝不久也就垮臺

了。由此可見,改革過程中所引發(fā)出來的革新與守舊的矛盾,不僅會使改革失敗,

而且還會導致社會重新陷入動亂之中。

總之,中國歷史上,歷代改革家在改革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處理各種社會矛盾的經驗,同

時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訓。首先改革要配套;其次改革要循序漸進;其三,改革必須處理好均

衡與發(fā)展的關系;其四,在改革過程中,加強中央權威,是保證改革逐步深入與社會穩(wěn)定的

關鍵所在。

四、姓氏與名、字、號

1.中國姓氏產生于什么時候?“姓”與“氏”的區(qū)別在哪里?

答:(1)中國姓氏的產生

中國的姓氏一般認為可以追溯到母系氏族社會。那時的人們按母系血緣分成若干氏族,

每個氏族都以圖騰或居住地形成相互區(qū)別的族號,這個族號就是“姓”。“氏”的產生要比“姓”

晚一些,這是因為同一母系血統(tǒng)的氏族子孫繁衍,人口增加,同一母族分為若干支族遷往不

同的地方居住和生活,每個支族都要有一個區(qū)別其他支族的稱號,這個稱號就是“氏”。-

個氏族分成多少個支族,就有多少個氏。進入了夏、商、周三代,姓氏的功能出了保留那些

原有的區(qū)別以外,又帶上了濃厚的階級色彩,特別是氏,都是由統(tǒng)治者賜封而得來的。姓與

氏混合為一,大約是在秦漢時代。

(2)“姓”與“氏”的區(qū)別

姓代表母系血統(tǒng),氏代表氏族分支;姓是不變的,氏是可變的;姓區(qū)別血統(tǒng),氏區(qū)別子

孫。這就是姓與氏在最初階段的根本區(qū)別。

2.中國姓氏的主要來源有哪些?

答:中國姓氏的來源相當復雜,主要有:

(1)最早的產生的姓,即原有意義上的姓,后人以姓為氏。它們多帶有女子旁,如姜、

姬、姒、贏等。

(2)以國邑為氏。如魯、衛(wèi)、晉、虞等。

(3)以官職為姓。如司馬、司空、司寇、史、理、錢、宗、帥等

(4)以祖父或父親的名或字為氏,這是宗法制的明顯特點之一。如牛、關、柯、豐等。

(5)以排行次第為氏,這也是宗法制的一種體現(xiàn)。周代以孟(伯)、仲、叔、季作為子

孫排行的次序,其后裔則可稱為孟氏、伯氏、仲氏、叔氏、季氏。

(6)以爵號、謚號為氏。爵號以王、侯二氏最為突出。謚號如文、武、穆、宣、閔、簡

等。

(7)以居住地為氏。這一類人沒有資格得到封賞的土地,便以居住的地方為氏。如西門、

東郭、東方等。

(8)以職業(yè)或技能為氏,如屠、陶、甄、卜、巫等

(9)以事為氏。這類姓氏不多,但卻很有意思。如李、林、晟(ze)等。

(10)避諱改氏和皇帝賜姓。如姬改為周、淳于改為于等。

(11)由少數(shù)民族的稱呼轉化而來,成為漢姓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宇文、鮮于、尉遲、

慕容、長孫、賀蘭等。

3,中國人的“名”與“字”有哪些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答:古代的中國人不但有名,而且有字,字由名演化而來,所以統(tǒng)稱為“名字”。由于古人

注重禮儀,因此稱名稱字大有講究。在人際交往中,名一般用于謙稱、卑稱,或上對下、長

對少或對他人尊稱,在多數(shù)情況下,直呼其名是很不禮貌的。從歷代的取字的情況看,名與

字有密切的關系,也可以說是“因名取字”,古人稱為“名之與字,義相比附”,這“義相比

附”正是取字的一條原則。

(1)中國人的“名”與“字”的區(qū)別

①名與字意義相反。如鄭公孫黑字子皙,皙為膚色白,黑與白字義相反。

②名與字的意義取自五行相生。如楚公子壬夫,字子辛,壬為水,辛為金,名壬

字辛,取水生于金之意。

(2)中國人的“名”與“字”的聯(lián)系

①名與字意義相同。如楚國大詩人屈原,本名平,原是字,平與原同義。

②名與字的意義相關。如魯國孔丘字仲尼,丘即山,孔子生于尼山,又屬老二,

故字仲尼。

五、漢字

1.漢字的產生與發(fā)展說明了什么問題?

答:(1)漢字的產生

①漢字是由伏羲發(fā)明的,因為伏羲發(fā)明了八卦,而文字是從八卦演變而來的;

②漢字起源于結繩記事,而據(jù)說結繩記事是從神農氏開始的,因此漢字最早是由神農氏創(chuàng)

造的;

③漢字的創(chuàng)造者為黃帝的史官倉頡。

(2)漢字的發(fā)展

漢字的發(fā)展經歷了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書,由篆書到隸書,然后才是現(xiàn)在使用

的行書和楷書。這說明漢字的演變是跟中國人重實際、多想象、包容萬物的實用理性思維和

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精神密切相關。

綜上所述漢字的產生與發(fā)展深刻烙印著中華民族文明發(fā)展的歷史,漢字與中國人重實

際、多想象、包容萬物的實用理性思維和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精神密切聯(lián)系。

2.漢字的六書是怎樣確定的?它能反映漢字構成的特點嗎?

答:(1)漢字六書的確定

①對漢字的研究,早在先秦時代便已開始,《史籀(zhou)篇》就是那時的研究成果,可

惜己經失傳。

②秦代,有李斯的《倉頡篇》、趙高的《愛歷篇》、胡毋敬的《博學篇》等。

③漢代,將三書合一,仍稱《倉頡篇》。此外,又有史游的《急就篇》。這些著作主要是給

兒童識字用的,因而統(tǒng)稱為“小學

④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系統(tǒng)分析了漢字的六種結構,學術上稱為“六書”,即象形、

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和假借。

(2)六書能反映漢字構成的特點

①象形?!跋笮握?,畫成其物,隨體詰訕(qu),日、月是也?!币馑际前凑瘴矬w的輪廓,

用彎曲的線條,畫出那個物體的形狀來,這就是象形字。

②指事?!爸甘抡?,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意思是看一下就知道它代表什么,

但要仔細觀察以后才能明白它的意義。

③會意?!皶庹?,比類合誼,以見指據(jù)(huT),武、信是也。”意思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

的字合起來,就出現(xiàn)一個新義的指向。這里的“誼”同“義”,“指據(jù)”即“指向”。因此,

會意字多為合體字。

④形聲?!靶温曊?,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币馑际恰敖⒑印睂偎活惖氖?/p>

物,所以用“水”作為形旁,而取“工、可”作為聲旁,兩者相合而成形聲字。這類字在結

構上有六種:左形右聲、右形左聲、上形下聲、下形上聲、內形外聲、外形內聲。

⑤轉注?!稗D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币馑际墙⑼活惖淖钟薪y(tǒng)一的

部首,如果字義相同,則可以相互注釋。

⑥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币馑际窃~語中沒有這個字,但也

不用新的字,而是借用現(xiàn)成的字去表示。這一類字,現(xiàn)多為代詞或虛詞。

3.思考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答:漢字與中國文化的關系具體表現(xiàn)為:

(1)漢字與中國文化息息相關

漢字由圖畫和符號文字發(fā)展成今天獨具特色的方塊字,它是跟中國人重實際、多想

象、包容萬物的實用理性思維和天人合一、物我一體的精神密切相關。從漢字的構成來看,

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屬于造字法,而轉注和假借只是用字法而已。在四種造字

法中,象形字是最基本的。

(2)漢字結構體現(xiàn)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

①寫實主義精神。如“人、馬、日、月、山、水”等象形字都是從實物演化而來。

②人體本位精神。漢字結構中,是以人為感覺萬物的基礎,一切物質的存在,都是

有人去感受的,人是物質世界的中心,是萬物的主體成分。

③原始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生活的反映。如由“示”組成的漢字,大都與當時崇拜、

祝愿、祭祀有關。

六、學術思想

1.儒道思想為什么可以互補?

答:(1)儒道思想可以互補的原因:

儒道思想可以互補是因為他們的思想主張上互相補充。

①在政治上,儒家提倡仁政,主張用道德教化來治理國家,而不主張使用強權暴力。而道

家在政治上提倡“無為而治”,甚至取消君主的存在,否定“仁”、“禮

②在立身處世上,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積極入世的思想。道家則采

取“抱柔”、“守柔”的出世思想。

(2)這儒道思想對中國人產生的影響

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使得后世文人以“達則兼濟天下”為終身的奮斗目標,建功立業(yè)成

為他們孜孜以求的東西。然而,當這種追求破滅是,他們轉向道家的無為,隱遁于山水之間,

放浪形骸。歷史上最突出的人物是魏晉時期的陶淵明。

2.儒家思想為什么可以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

答:儒家思想之所以可以成為中國社會的主導思想,原因在于:

(1)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2)儒家思想在后世流傳中不斷得到繼承和發(fā)展,成為合乎統(tǒng)治需要的思想武器

①儒家從“仁”的思想出發(fā),提出了一套修身達仁的倫理觀念和道德教化的政治觀

念??鬃诱f,愛人要推己及人,就是從愛自己到愛父母兄弟,愛妻子朋友,再由家庭而社會,

由社會而國家,即由小到大,由內及外。對社會上的綱常倫理作出了規(guī)范0

②在政治思想方面,孟子進一步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本思想”,提出了“民為貴,社稷

次之,君為輕”的主張,強調了人民的重要性,突出了人民在國家政治統(tǒng)治中的地位。同時,

他還提出了“仁政”的觀念,即主張國家要養(yǎng)民,要實行“仁政”,并且就實施“仁政”提

出了許多具體的措施。

3.什么是理學?為什么到宋代會發(fā)展出理學?

答:(1)理學

理學實際是宋明時代的儒家學說,因其竭力宣揚儒家的“大道”而又稱為“道學”。

(2)宋代發(fā)展出理學的原因

①儒學內在的變化,即經魏晉隋唐儒家學者已摒棄了漢儒瑣碎章句之學,轉向探求儒

學的“原道”和“原性”,如唐代韓愈、李翱所主張的那樣。

②佛教思想的流行,特別是禪宗所宣揚的心性說,給儒學注入了一股新鮮血液。宋初

便有胡諼講“砥礪氣節(jié)”,孫復講“經世濟人”,他們都強調儒家綱常與天道的一致性,實開

“理學”先河。

4.儒學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是否有用?為什么?

答:(1)儒學對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仍然有用。

(2)原因

文明的重建是今日中國面臨的根本任務。文明重建的基本方向有賴于認清中國現(xiàn)代性的

特殊性。中國文化是一種關系本位的文化,這一文化習性決定了未來中國社會中真正有效地

社會整合方式仍將是倫理的、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導的。

這是人們理解中國現(xiàn)代性之不同于西方或其他民族現(xiàn)代性的基本出發(fā)點,必須認識到,

在建設中國現(xiàn)代性的過程中,社會空間的理性化與自治是比政治民主化與法治化等制度建設

工作更加基本的任務;而中國文化習性決定了,社會空間的理性化與自治需要通過倫理的、

治人的和由道德精英主導的社會整合方式來實現(xiàn)的,這意味著儒家的精神價值傳統(tǒng)將成為中

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七、宗教信仰

1.如何理解中國的多神信仰?

答:中國文明是一種農業(yè)文明,傳統(tǒng)農民以自耕自足的小農經濟為本,這種經濟基礎便造成

中國人講究現(xiàn)實利益的文化心態(tài),其宗教信仰也謀求對現(xiàn)實的生產和生存現(xiàn)狀有直接的救

助,因而中國人崇尚多神信仰,甚至對直接影響其現(xiàn)實生活的生存環(huán)境產生執(zhí)著的崇拜。

在中國人的眼中,物物是神,處處有神,時時有神,即使是做飯燒火的灶頭也有灶王爺

把守,門口還要有門神爺守護。

從整體上說,中國人對天地、祖先、君師的崇拜最為突出。天地是人的生存環(huán)境,先祖

是人的生理紐帶,而君師則是引導社會前進的人物。

2.印度佛教如何演變?yōu)橹袊鸾??標志性的現(xiàn)象是什么?

答:(1)印度佛教演變?yōu)橹袊鸾?/p>

佛教是由釋迦摩尼于公元前6世紀到前5世紀在古印度境內創(chuàng)立的。

①大概在西漢末年或兩漢之間傳入我國。

②它初如中國時,人們只是把它當作一種神靈來崇拜,跟神化了的黃帝、老子一樣,在

朝廷和一些王公貴族的家里供奉,民間還沒有什么人信仰。

③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有了突出的發(fā)展。佛經翻譯的規(guī)模明顯擴大。弘傳活動進一步興

盛,出現(xiàn)了比較大的佛教活動中心。大量營造佛寺僧舍,建造石像石窟。西行求法活動成風。

在思想信仰方面,已不滿足于前一時期只求一般地解脫痛苦,而是祈求往生彌勒凈土(極樂

世界)。這種信仰迷惑了許多苦難中的人們,信仰目標的轉變也說明佛教竭力適應中國的環(huán)

境,以開拓之間的傳播市場。

④在隋唐兩代,佛教發(fā)展達到了高潮,并逐漸演變?yōu)橹袊鸾獭T诮y(tǒng)治者對各種宗教都

采取極為寬容和大力提倡的同時,佛教本身也極力向民間滲透,在教義和禮儀方面努力適應

中國民眾的需要

(2)標志性的現(xiàn)象

①佛學大盛,唐代的佛經翻譯無論是數(shù)量和質量都超越前代而達到最高成就。

②寺產豐肥。由于國家政策支持和官僚地主布施,隋唐時的寺廟擁有大批田產,形成了

強大的寺院經濟。

③宗派林立。隋唐時代,某些大寺院為了維持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利益,為了吸引更

多的信徒,各自依據(jù)某一經典加以發(fā)揮,逐漸形成不同的派系,有的派系成為中國佛教最有

特色的代表。

3.道教與道家有何聯(lián)系與區(qū)別?

答:道教是中國本土上產生的宗教。它正式形成時間晚于佛教。但淵源很早,有原始宗教、

巫術和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方術東漢時出現(xiàn)了奉黃帝和老子為教主的“黃老道”,這是道教

的前身。東漢末年的“太平道”是道教的早期派別。

(1)道教與道家的聯(lián)系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所謂的“道”,也稱“大道”。這是從道家那里借來的概念。以老子為

教主,認為老子是“道”的化身。認為“道”是世界的本源。

(2)道教與道家的區(qū)別

①性質不同

道家是一種思想學說的代表,是士人道德自我修養(yǎng)的理論基礎。道教是一種宗教信仰,

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一種對未知世界的信仰,還有對現(xiàn)實生活中苦難的逃避和

自我麻痹。

②理念不同

道家把“道”作為最高范疇,用以觀察和認識客觀世界。道教則認為,道是“虛無之系,

造化之極,神明之本,天地之元”?!叭f象以之生,五行以之成”,認為,宇宙、陰陽、萬物

都是由“道"化成。

4.藏傳佛教有哪些派系?達賴與班禪兩大宗教領袖如何確立?

答:(1)藏傳佛教的派系

“喇嘛教”是西藏地區(qū)流傳的佛教,也稱為“藏傳佛教”。藏傳佛教主要以印度傳入的密

教經典為主,吸收了苯教的某些儀式和神,形成了具有西臧特色的“藏密”。主要的派系有:

①寧瑪派。出現(xiàn)較早,初時并無名稱。該派的教法是前弘期傳下來的,經典也以前弘期

所譯的密教經典為主,到后弘期其他教派產生以后,以其古舊而稱其為“寧瑪派”。該派僧

人戴紅帽子,又稱“紅教”。經典傳承分為三系,方式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以父子承襲或轉

世形式相傳。

②喝當派。主張用佛的教誨來指導凡人接受佛理。公元1056年逐漸形成一派。重視戒律,

強調實修,注重宣揚因果報應、流轉輪回和超脫生死。15世紀格魯派形成后并入格魯派。

③聰舉派。金剛持佛親口傳授密咒教義。僧人傳白色僧衣,又稱“白教”。以苦行為特色,

支派甚多。其中的喝瑪喝舉在藏傳佛教中最早采用“活佛轉世”制度。

④薩迦派。始于宋代,興于元代,因主寺為薩迦寺而得名,又因寺墻上涂有紅、白、黑

三種顏色的花條,又稱為“花教”。該派由西臧著名的昆氏家族創(chuàng)立,一開始即決定宗教法

位由家族傳承。

⑤格魯派。西藏地區(qū)最晚形成的一個教派,也是迄今為止勢力最大的一派。僧人穿黃色

衣帽,又稱“黃教”。創(chuàng)始人為青海藏族僧人宗喀巴?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該派

采用活佛轉世制度解決法位傳承問題,即活佛去世前指定從某一方向尋找一個他去世時降生

的男孩為其來世真身。后因同時出生的男孩不只一個,清乾隆時改為“活佛轉世金瓶掣簽制

度”,凡達賴、班禪及大活佛的法位繼承人,都以此法最后決定。

(2)達賴與班禪兩大宗教領袖的確立

“達賴”和“班禪”是黃教兩大活佛轉世系統(tǒng)的稱號。

①達賴的稱號始于三世達賴喇嘛鎖南嘉措,前兩世都是后來追認的。到順治九年,五世

達賴羅桑嘉措入京覲見皇帝,朝廷為他興建黃寺,并正式冊封他為“西天大善臼在佛所領天

下釋放普通瓦赤喇怛達賴喇嘛”。此后歷代達賴喇嘛都要經過中央經過中央冊封,才算合法。

②班禪的稱號比達賴略晚,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清政府正式冊封五世班禪

為“班禪額爾德尼”,規(guī)定其轉世同達賴一樣,通過“活佛轉世金瓶掣簽制度”,經中央政府

批準。

八、古代教育

1.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特點是什么?

答:中國古代教育的基本特點主要有:

(1)突出教師的崇高地位,提倡全社會尊師;

(2)強調讀書的神圣地位,引導全社會敬學;

(3)重視道德的培養(yǎng),而忽視才能和技能的訓練;

(4)重視師生間的承襲而忽視創(chuàng)造和發(fā)明;

(5)基本目的是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的各級官吏,而不是建設國家的各種人才。

歸納起來說,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基本方針是教人怎樣做人,而不是教人怎么去創(chuàng)業(yè),怎樣去

開拓前進,怎樣去改造社會。

2.簡述古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歷程。

答:古代學校教育的發(fā)展歷程表現(xiàn)為:

(1)夏商時期

文字記載顯示,我國在夏代已經有了正式的學校。有文物佐證的學校,迄今所知最早的時

代是商代

(2)周代

周代,隨著宗法制度的逐步確立,為鞏固宗法制度而建立的學校教育有了進一步發(fā)展,教

育制度較前代更為完善,學校的結構也更為完備。西周學校分為“國學”和“鄉(xiāng)學”兩種。

(3)商周時期

商周兩代的學校教育,都是由國家來管理的,即“學在官府”。這是因為只有奴隸主貴族

及其子弟才能入學受教育。春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fā)展,封建制的生產關系開始產生,經

濟結構和政治結構都迅速發(fā)生變化,作為上層建筑的教育制度也隨之而改變,出現(xiàn)了“天子

失官,學在四夷”的局面。

(4)漢代

封建制度確立以后,為了培養(yǎng)統(tǒng)治階級所需要的人才,國家采取“內法外儒”的文教政策,

積極興辦學校,招納士子。漢代的學校也分為官學和私學兩類,以官學為最發(fā)達。官學中有

中央政府主辦的“太學”和“鴻都門學”,也有地方政府主辦的“郡國學”和“學庠、序等。

(5)魏晉南北朝時期

由于戰(zhàn)亂不斷,太學時興時廢,官學教育有所削弱。這一階段教育的變化,是晉武帝于咸

寧二年(公元276年)在太學之外,另設''國子學",只收五品以上官員子弟入學,太學則

成為六品以下官員子弟的學校,這是晉代門閥制度的必然結果。

(6)隋唐時期

隋唐一統(tǒng)天下,加強了對學校教育的控制。

①隋文帝為了振興學校教育,以國子寺總轄國子學、太學、四門學等。隋煬帝時又改國子

寺為“國子監(jiān)”。

②唐代承襲隋代的制度,學校體系更為完備。中央設立的學校分直系和旁系兩類,統(tǒng)稱為

“六學二館”。

(7)明清時期

國子監(jiān)到明代已取代國子學,成為兼有行政機關和最高學府兩種性質的東西。到清代又取

代太學,成為國家唯一的最高學府。

3.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及其意義。

答:(1)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

書院是我國封建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從宋代到清末,歷時一千余年,管理制度與教學方

式跟國子監(jiān)與太學等有很大區(qū)別,在我國教育史上產生過重要的影響。教育書院的出現(xiàn)和興

起是在宋代初年。古代書院教育的特點有:

①教學方法除教師講授外,還同時注重學生自學。朱熹為此還制定了六條讀書法則:居敬

持志(講學習態(tài)度);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以上講學習方法);切己體察;著緊

用力(以上講領會方法)。

②教學活動和學術研究相結合。中國古代的書院既是教育教學的中心,學術研究的基地,

也是著名學者進行學術活動的中心。書院的主持人多為名師宿儒,既熱衷于從事培養(yǎng)人才的

教育教學工作,又積極從事學術理論研究與傳播。如宋代的朱熹在白鹿洞書院和岳麓書院的

教學活動,使書院成為當時理學學術的中心。

③書院在教學方面的最大特點是朱熹創(chuàng)立的“講會制度”,即學術辯論制度。這種講會制

度對促進學術交流和理學發(fā)展,起了積極的作用。

(2)古代書院教育的意義

書院教育為當時的社會上的平民提供了讀書了場所,為國家培養(yǎng)了人才。在當時促進了

學術的交流和發(fā)展,對于現(xiàn)今的學校教育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答:中國古代的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表現(xiàn)為:

(1)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從文獻的記載來看,我國的家庭教育最早始于西周,。

由于古代的學校教育不夠發(fā)達,教育對象又多半限于官僚貴族子弟,大多數(shù)平民百姓的子女

很難入學就讀,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就更大了。

(2)家庭教育可以塑造人們的民族文化心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

舊時家庭教育的啟蒙教材是《三字經》、《百家姓》(宋代無名氏編)、《千字文》和《幼學

瓊林》,稍后則是四書五經之類。詩禮之教是家庭教育的基本內容?!额伿霞矣枴肥俏覈钤?/p>

的一部家庭教育的專著,涉及封建家庭教育的各個方面,其精華部分在塑造人們的民族文化

心理、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方面,起著積極作用;有關尊老愛幼、勤政廉潔、為人正直、勤奮學

習、節(jié)儉樸素等內容,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九、科舉制度

1.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經歷了怎樣的演變過程?

答:中國人才選拔制度的演變過程:

(1)春秋戰(zhàn)國以前,由于奴隸主貴族把持政權,因此官吏的選拔,主要實行“世卿世祿制”,

即奴隸主憑借血統(tǒng)關系,子孫世代做官,國君不能隨意任免,選土做官只是一種輔助手段而

己。

(2)春秋時期,由于社會經濟文化的發(fā)展和階級關系的變化,土的數(shù)量越來越多,土的作

用也越來越重要,形成“土、農、工、商”四個階層,土居第一。這時實行的選士制度是“客

卿制”,即將相重臣往往從下層軍土或平民中選拔,只要他們有一技之長,能夠解決君主或

其他統(tǒng)治者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就可以登上政壇一展才干。

(3)由秦及漢,進入封建集權時代,統(tǒng)治階層需要大批為它效命的人才,便擴大了選拔的

范圍。其基本的辦法有兩種:一是察舉,即由公卿、列侯和地方郡守等官員經過考察把品德

高尚、才干出眾的人才推薦給朝廷,由朝廷授予他們官職。二是征辟,由皇帝和官府直接聘

請有名望的人來做官。

(4)魏文帝曹丕當政,采用禮部尚書陳群的建議,制定了“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

制”。

(5)隋朝建立后,隋文帝下令廢除九品中正制,規(guī)定各州被舉薦的人必須經過考試,才能

被錄用,從而拉開了科舉制的序幕。隋煬帝時開“明經”、“進土”二科,以考試策問取人,

這是科舉制的真正開始。此后的歷朝統(tǒng)治者都采用這種方法取土。

2.什么是科舉?如何評價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

答:(1)科舉

隋開皇七年(587年),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規(guī)定采用考試辦法選拔官吏,并于開皇八

年設立“志行修謹”(有德)和“清平干濟”(有才)兩科,以選拔人才。大業(yè)三年(607年),

隋煬帝又在諸多科目中設立“明經”、“進土”二科,以考試策問取人。這就是科舉制的真正

開始,因其基本做法是設立科目,以考試舉土,故稱“科舉”。

(2)科舉制在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評價

1科舉制的積極意義

a.科舉制打破了門閥制度的出身限制,對國家而言,大大拓寬了選拔人才的基礎,為

選人任人開辟了更大的空間,對社會而言,是給更多中小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提供了參與治

國和施展才能的機會,這無疑有利于社會發(fā)展與國家穩(wěn)定。

b.它與以前的人才選拔制度相比,具有公平、公正、和公開的優(yōu)點,是用人制度的歷

史性改革與進步,非但影響了日本、韓國、越南的科舉制,也影響了歐洲的文官制。

2科舉制的消極意義

a.使一般讀書人養(yǎng)成了一種僥幸進取的心理,認為只要一登龍門,便可身價百倍,因

而尋章摘句,死記硬背,并不在實際本領上下功夫。

b.全國舉子甚多,而錄取的名額又十分有限,考中實在不易,于是舉子們不得不找靠

山,行賄賂,通關系,走后門,費盡心機,不擇手段。

c.明清兩代,科舉考試采用八股文取土,流弊更甚于前代,八股文形式死板,束縛思

想,不能發(fā)揮一個人的真正才智。明清以來,科舉考試益發(fā)腐敗,考官和考生試場作弊層

出不窮,屢見不鮮。

十、典籍藏書

1.中國典籍豐富體現(xiàn)了哪些文化內涵?

答:中國古籍的最大特點就是包羅萬象和經典第一。前者是面,后者的點,點面結合,廣博

專深,形成了中國的典籍文化。

(1)“包羅萬象”

“包羅萬象”是指包括了天文、地理、歷史、哲學、文學、藝術、宗教、軍事、經濟、

農學、醫(yī)學、烹調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等,涉及人類文化的各個方面,表明了中國人在各個領

域的探索和貢獻。

(2)“經典第一”

“經典第一”是指儒家著作在所有典籍中的崇高地位,同時也指儒家著作及研究和解釋

性的著作數(shù)量很多。延續(xù)至今的古籍分類依然是“經、史、子、集”四部,歷代對經書的研

究,產生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經學”,因此,“經學”為尊,眾學為從,“經學”為綱,眾學

為目,構成了中國兩千年的臧書特色和治學原則。

總之,中國典籍的豐富體現(xiàn)了我國文化的悠久歷史,以及對文化的不斷傳承和發(fā)展,并

形成民族特有的敘事方式和思維方式。

2.三類史籍的主要區(qū)別及其代表作。

答:中國文化的一明顯特點就是崇古重史?!耙允窞殍b,以古為鏡”,幾乎是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

奉行的教條,因而歷代修史非常重要。在修史過程中形成了按體裁分類的三類書籍,其區(qū)別

和代表作主要有:

(1)編年體

以《春秋》(魯國史)為起始,以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為代表,是按歷史編年分述歷史

事件,并雜以評論,借以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洞呵铩芬粫_創(chuàng)了我國編年史的先例。

(2)記傳體

司馬遷的《史記》是這一類史書的開端,此后歷代相沿,成為我國記載正史的主要體裁。

記傳體記傳體以人為綱,穿插史實,并用專章記載典章制度。《史記》首創(chuàng)“本紀”(記述帝

王事跡)、“年表”(按年月簡列歷史大事和人物)、“世家”(記述諸侯、圣哲名人事跡)、“書”

(記述典章制度,《漢書》以后改稱"志”)、“列傳”(記述其他歷史人物)。

(3)紀事本末體

它是以歷史事件為綱,按類組織史料,每一類記述一個大的歷史事件,可以單獨成篇。

這種寫法,可以克服編年體“一事而隔越數(shù)卷,首尾難稽”和記傳體“一事而復見數(shù)篇,賓

主莫辯”的缺點。它的首創(chuàng)者是南宋史學家袁樞,他把《資治通鑒》改編為239個專題的《通

鑒紀事本末》。

3.《永樂大典》是一部什么樣的典籍?

答:《永樂大典》是明代規(guī)模最大的類書。類書是輯錄各個門類或某一門類的資料,經過編

排工人查閱的工具書。

《永樂大典》由明成祖命解縉、姚廣孝等人主持編撰,前后用了五年時間,由明成祖賜

名《永樂大典》。全書總計22,937卷,其中目錄60卷,月三億七千萬字,規(guī)模宏大,保羅

豐富。它的編撰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巨大工程之一。大約明亡時被毀,清代將副本藏之翰林院,

后來由于散失、被劫和八國聯(lián)軍焚毀,到清末只剩下64冊解放后,陸續(xù)收到100多冊,現(xiàn)

藏為215冊,國外尚流傳160余冊,它的編撰比英、法兩國的大百科全書要早三百余年,在

世界文化史上占有輝煌地位。

4.地方志主要記載哪些內容?它的重要性在哪里?

答:(1)地方志的主要記載內容

地方志是以行政區(qū)劃為記述內容的歷史書,“志”即“記”的意思,取“永志不忘之意

它是對一個地方的記錄,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和經濟地理,所以它同時具備兩種特

性,一是地理的,二是歷史的。一部完善和成功的地方志應是一個地區(qū)綜合性資料典籍。地

方志種類很多,全國性的統(tǒng)稱“一統(tǒng)志";一省的地方志稱作”通志“;郡、州、府、縣的

地方志分別稱作“郡志”、“州志”、“府志”、“縣志”,此外還有“關志”、“山志”、“寺志”、

“廟志”,有的地方還有“鄉(xiāng)志”、”村志地

(2)地方志的重要性

①社會制度之隱微不見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得其梗概;

②錢袋人物不能登名于正史者,往往于方志中存其姓名;

③遺聞軼事散在某部者,賴方志然后能以地為綱有所統(tǒng)攝;

④方志多樣物產稅額物價等類事實,可以窺見經濟狀態(tài)之變遷;

⑤方志多詳建置興廢,可以窺見文化升隆之跡;

⑥方志多詳族姓之分和、門第之隆衰,往往可與其他史實互證。

十一、科技成就

1.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特點是什么?它對后來的科學事業(yè)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1)中國古代科學研究的特點

①具有強烈的實用性特點,一切學科、一切研究,都是以“國家”的實用為最終目的。

②中國古代的科學著作大多是經驗性的總結,而不是理論型的探討,所記各項發(fā)明,都

是為了解決國家與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企圖在某一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以帶

動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③從研究方法來說,中國科技重視綜合性的整體研究,重視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而不是

把研究對象從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中分離出來,獨立研究它們的實體和屬性,細致探討它們的奧

秘。

(2)影響

①中國古代的科學著作大多是經驗性的總結,而不是理論型的探討,所記各項發(fā)明,都

是為了解決國家與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而不是企圖在某一研究領域獲得重大突破,以帶

動科學事業(yè)的發(fā)展。

②從研究方法來說,中國科技重視綜合性的整體研究,重視從整體上把握事物,而不是

把研究對象從錯綜復雜的聯(lián)系中分離出來,獨立研究它們的實體和屬性,細致探討它們的奧

秘。

2.為什么李約瑟稱中國為“發(fā)明的國度”?

答:英國科學家李約瑟在他的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中國人“在許多重要方面有

一些科學技術發(fā)明,走在那些創(chuàng)造出著名的希臘奇跡的傳奇式人物前面,和擁有古代西方世

界全部文化財富的阿拉伯人并駕齊驅,并在公元3世紀到13世紀保持一個西方所望塵莫及

的科學知識水平”。

的確,從秦漢到宋元的千余年間,中國的科學技術曾長期處于世界的領先地位,指南針、

火藥、印刷術、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也是中國之所以成為文明古國的標志之一,

在人類科學文化史上留下了燦爛的一頁,并對人類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3.談談中國四大發(fā)明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答:中國對人類文化發(fā)展的巨大貢獻當首推“四大發(fā)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

術,因為它們是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偉大科學技術成就。

(1)造紙術的傳播

造紙術于公元前4世紀傳入韓國、日本,8世紀時傳入阿拉伯,后經阿拉伯傳入歐洲,

歐洲人才結束了用羊皮寫的歷史。

(2)指南針的傳播

指南針在宋代已傳入阿拉伯地區(qū)。公元1180年左右,指南針又從阿拉伯人傳到歐洲人手

中。正因為如此,才能有后來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麥哲倫環(huán)繞地球航行,并為殖民地和世界

市場的建立提供了可能。

(3)火藥的傳播

約在13世紀,火藥才經由商人傳入阿拉伯地區(qū),因那時的阿拉伯人稱中國為“契丹”,

故把中國傳入的火藥武器稱為“契丹火槍”或“契丹火箭”。在蒙古人西征的過程中,阿拉

伯人得到了中國的火箭;而歐洲人又在與阿拉伯人的戰(zhàn)爭中學會了火藥和火箭的制造方法0

(4)印刷術的傳播

中國的印刷術大約在公元8世紀傳到日本,在12世紀前后傳入埃及,更早一些傳入波斯。

14到15世紀,雕版印刷與活字印刷在歐洲同時流行。人類文明因紙與印刷術的發(fā)明而大大

加快了傳播、交流和發(fā)展的速度。

總之,這四大發(fā)明,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造紙術促進了思想的傳播,火藥把騎士階層變

成了新教的工具,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了新教的工具,

總的來說,變成了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了對精神發(fā)展創(chuàng)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杠桿。

十二、傳統(tǒng)建筑

1,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是什么?

答: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特點主要有:

(1)在建筑上普遍采用“木構架”形成中國建筑的獨特風格

木架結構方式因地區(qū)和建筑種類的不同有好幾種,但以抬梁式即斗拱結構最為重要。這

種斗拱結構以宮殿、寺廟和其他高級建筑運用最多。

(2)平面布局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筑,再以單體建筑組成庭院

在平面布局上以“間”為單位構成單體建筑,再以單體建筑組成庭院,然后以庭院為單

位構成組群建筑。不論單體建筑還是組群建筑,在設計上多取方形或長方形,而且常常以南

北為縱軸線,以東西為橫軸線安排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以圍墻和回廊構成封閉式的整體。

這種布局是古代封閉性的思維模式和小農經濟意識在建筑中的反映。

(3)在建筑的審美意識上追求平穩(wěn)、整齊、對稱、講求秩序,適合禮度

主要建筑講究宏偉高大,講究氣勢,并以此要建筑來襯托主要建筑。許多建筑有意利用

地形,造成高低錯落的形態(tài),使齊整、對稱的平面布局在主體上顯示出豐富多彩的變化。至

于園林建筑,它所追求的不是整齊、對稱,而是曲折變化和詩情畫意。

(4)在藝術造型上,中國建筑多采用龐大的出檐屋頂,即“大屋頂“宮殿、寺廟等大型建

筑還往往采用高臺基。這種高臺大頂造型,給人以穩(wěn)固、莊嚴、雄偉的感覺。至于組群建筑

的造型還要講究主次分明,有起有落,由正門到最后一座庭院,要像戲曲和音樂一樣,顯示

序幕、高潮和尾聲。

2.中國的宮殿建筑與陵寢建筑體現(xiàn)了哪些文化意蘊?

答:(1)中國宮殿建筑體現(xiàn)的文化意蘊

宮殿是隨著封建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而成為帝王居住和施政的專用場所的。

①從考古發(fā)掘知道,遠在奴隸社會,拱奴隸主居住和使用的房屋,其居住規(guī)模就比較大。

到中央集權制度形成以后,為了顯示帝王至高無上的地位和領有天下的威嚴,宮殿的建筑設

計特別追求高大、雄偉、壯麗。它反映了唯我獨尊的文化心理,適應了統(tǒng)治萬民的政治需要。

②中國封建時代的宮殿建筑,有極為嚴格的等級規(guī)定,其中以殿頂形式及其裝飾表現(xiàn)最為

突出。殿頂裝飾的各種各樣的動物,象征了吉祥安定、滅火消災、主持正義、剪除邪惡,也

是文化心理的一種反映。

(2)陵寢建筑體現(xiàn)的文化意蘊

一些國君葬墓造得如同山陵一樣,因而帝王的墳墓就稱為“山”或“陵”,加上陵前供死

者靈魂起居的寢殿和子孫祭祀用的祭殿等,合起來就是通常所說的“陵寢”。但實際上帝王

的陵墓還包括地下宮殿在內。帝王的陵園建筑規(guī)模很大,這也是顯示帝王的威嚴和至尊。

3.中國的園林建筑與西方的園林建筑的不同點是什么?

答:中國的園林建筑與西方的園林建筑的不同點主要有:

(1)美學追求不同

中國園林追求人與自然的統(tǒng)一和融合。中國園林無一例外地都是藝術地再現(xiàn)自然,都是

范水模山,取法天然,為作為生存主體的人創(chuàng)造一個和諧統(tǒng)一的客觀環(huán)境。西方園林以幾何

體形的美學原則為基礎,崇尚開放,通過人工美以表現(xiàn)人對自然的控制和改造,顯示人的力

量。

(2)體現(xiàn)的精神不同

中國園林注重體現(xiàn)人的意趣和精神追求。中國園林雖然是藝術地再現(xiàn)自然,卻不是無目

的地再現(xiàn)自然,而是在自然景物中寄托一定的理想和信念,借助自然景物來表達園林主人志

向和趣味,以滿足人的某種精神追求。西方園林以宣揚神的崇高、表現(xiàn)對神的崇拜與愛戴為

中心。

(3)造園手法不同

中國園林在造園手法上講究含蓄、曲折、變化,反對僵直、單調、一覽無余。西方園林

把各種不同功能用途的房間都集中在一幢磚石結構的建筑物內,追求的是一種內容空間的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