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煙臺市歷史高二上學期自測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山東省煙臺市歷史高二上學期自測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山東省煙臺市歷史高二上學期自測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山東省煙臺市歷史高二上學期自測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山東省煙臺市歷史高二上學期自測試卷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東省煙臺市歷史高二上學期自測試卷及答案解析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有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1915年,袁世凱頒布“尊孔復古”的法令,在全國掀起尊孔復古的逆流。這直接導致了A.新文化運動的興起B(yǎng).戊戌變法的失敗C.辛亥革命的爆發(fā)D.五四運動的爆發(fā)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興起的背景。選項A,袁世凱復辟帝制后,為鞏固其獨裁統(tǒng)治,掀起了尊孔復古的逆流,這引起了先進知識分子的不滿,他們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掀起了一場新文化運動,故A項正確。選項B,戊戌變法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封建頑固派的勢力過于強大,而袁世凱出賣維新派是變法失敗的原因之一,但不是直接導致尊孔復古逆流出現(xiàn)的原因,故排除B項。選項C,辛亥革命的爆發(fā)主要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族危機的加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以及清政府腐朽統(tǒng)治的加劇等原因導致的,與袁世凱尊孔復古的逆流無直接關系,故排除C項。選項D,五四運動爆發(fā)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與袁世凱尊孔復古的逆流無關,故排除D項。2、新文化運動前期,李大釗說:“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陳獨秀指出:“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廢其一。”材料表明他們反對孔子的主要著眼點是A.孔子是歷代專制主義的理論基礎B.孔子提倡社會和諧C.孔子主張“仁”“禮”D.孔子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對孔子思想的批判。選項A,李大釗和陳獨秀都認為孔子思想是歷代帝王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即“孔子者,歷代帝王專制之護符也”“孔教與共和乃絕對兩不相容之物”,因此他們反對孔子主要是反對孔子思想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故A項正確。選項B,李大釗和陳獨秀的言論中并未提及孔子提倡社會和諧,且他們批判的是孔子思想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基礎,而不是孔子的某一具體思想,故排除B項。選項C,李大釗和陳獨秀的言論中并未直接提及孔子主張“仁”“禮”,且他們批判的焦點在于孔子思想如何服務于專制統(tǒng)治,而非孔子的具體思想內容,故排除C項。選項D,孔子確實創(chuàng)立了儒家學說,但李大釗和陳獨秀的言論中并未提及這一點,且他們批判的是孔子思想如何成為專制統(tǒng)治的理論工具,而非其學術地位或成就,故排除D項。3、在《新青年》上,胡適提出“須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不作無病之呻吟”,主張“文學革命”的口號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這主要反映了新文化運動時期A.反對封建專制的要求B.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C.文學革命的徹底性D.對西方文化的全面肯定答案:C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新文化運動時期文學革命的特點。選項A,胡適在《新青年》上的言論主要聚焦于文學領域,強調文學的內容和形式創(chuàng)新,反對模仿古人和無病呻吟,提倡白話文和新文學,這些與反對封建專制的要求沒有直接聯(lián)系,故A項錯誤。選項B,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主要是在辛亥革命后,特別是中華民國建立后,與胡適在《新青年》上提出的文學革命口號無直接關聯(lián),故B項錯誤。選項C,胡適提出的文學革命口號“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顯示出他對文學領域的全面革新要求,這種要求不僅限于形式上的變化,更涉及文學內容和精神的根本性變革,因此具有徹底性,故C項正確。選項D,胡適雖然主張文學革命,提倡白話文和新文學,但這并不意味著他對西方文化的全面肯定。他更多地是倡導文學的創(chuàng)新和變革,而不是盲目推崇西方文化,故D項錯誤。4、19世紀中期,英國通過兩次鴉片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其中增開天津為商埠的條約是A.《南京條約》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D.《馬關條約》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上不平等條約的內容。選項A,《南京條約》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簽訂的,其主要內容是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以及協(xié)定關稅等,并沒有增開天津為商埠,故選項A錯誤。選項B,《天津條約》是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政府與英國、法國、俄國和美國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主要內容包括外國公使進駐北京,增開沿海沿江是十個城市為商埠,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游歷、經商、傳教,清政府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等,但并未增開天津為商埠,故選項B錯誤。選項C,《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朝政府于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在北京分別與不列顛(英)帝國、法國、俄羅斯帝國(沙俄)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清政府委任欽差大臣奕?作為談判及簽約代表。簽約地點在北京禮部衙門,主要內容是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等,其中就包括增開天津為商埠,故選項C正確。選項D,《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于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其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后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并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等,但并未涉及天津,故選項D錯誤。5、19世紀末20世紀初,面對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覺醒,他們“以西方為師”,尋求變革之路。其中,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要活動有A.掀起“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新思潮B.掀起維新變法運動C.發(fā)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D.宣傳民主科學,反對封建禮教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史上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要活動。選項A,“師夷長技以制夷”是地主階級抵抗派魏源提出的觀點,而非資產階級維新派,故選項A錯誤。選項B,甲午戰(zhàn)爭后,面對民族危機加深,資產階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等人掀起維新變法運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實行君主立憲,故選項B正確。選項C,發(fā)動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tǒng)治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而非資產階級維新派,故選項C錯誤。選項D,宣傳民主科學,反對封建禮教是新文化運動時期資產階級激進派的主張,而非資產階級維新派,故選項D錯誤。6、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其主要原因有

①十月革命的影響

②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

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動

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選項①,十月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lián)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對20世紀歷史進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思想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故選項①正確。選項②,新文化運動后期,隨著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中國的知識分子開始更加深入地接觸和了解西方的各種思潮,包括馬克思主義,故選項②正確。選項③,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等,他們積極介紹和宣傳馬克思主義,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故選項③正確。選項④,雖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為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提供了一定的社會基礎,但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故選項④錯誤。綜上所述,新文化運動后期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的主要原因有:①十月革命的影響、②新文化運動的發(fā)展、③中國先進知識分子的推動,故正確答案為A。7、在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在地方上推行了A.郡縣制B.分封制C.科舉制D.行省制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的變革。選項A,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了鞏固統(tǒng)一,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了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了郡縣制,郡縣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實現(xiàn)了對地方政權直接有效的控制,故選項A正確。選項B,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廢除了分封制,故選項B錯誤。選項C,科舉制是隋朝時期創(chuàng)立的選拔官員的制度,秦朝時期并未實行科舉制,故選項C錯誤。選項D,行省制是元朝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秦朝時期并未實行行省制,故選項D錯誤。8、漢武帝時期,儒學地位上升,表現(xiàn)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一措施所起的作用是A.確立了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B.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C.打破了貴族官僚的特權D.推動了土地兼并的解決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漢武帝時期儒學地位的變化及其作用。選項A,漢武帝采納了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將儒學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這一措施使得儒學在漢朝的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中占據了主導地位,故選項A正確。選項B,雖然漢武帝通過設立中朝等措施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但這一措施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無直接關聯(lián),故選項B錯誤。選項C,打破貴族官僚特權的是察舉制、九品中正制等選官制度,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無關,故選項C錯誤。選項D,土地兼并是封建社會的普遍現(xiàn)象,無法根本解決,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與土地兼并無直接聯(lián)系,故選項D錯誤。9、隋唐時期,中國古代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婆e制度在隋唐時期得以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是A.士族門閥的衰落B.庶族地主的勢力增強C.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D.選拔人才的需要答案:C解析:本題考查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得以發(fā)展的根本原因。選項A、B,士族門閥的衰落和庶族地主勢力的增強是科舉制度得以發(fā)展的社會背景,而非根本原因,故選項A、B排除。選項C,隋唐時期,隨著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統(tǒng)治者需要一種更為公正、有效的選拔官員的方式,科舉制度便應運而生,并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而逐漸完善,故選項C正確。選項D,選拔人才是科舉制度的目的之一,但并非其發(fā)展的根本原因,故選項D排除。10、煙臺某中學歷史興趣小組在學習和探究“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這一課題時,得出了下列結論,其中表述正確的是()A.分封制與宗法制互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就是分封制B.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C.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政治制度方面體現(xiàn)為分封制D.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了夏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答案:D解析: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是禮樂制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現(xiàn),A項錯誤;早期國家政治制度的核心是宗法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是夏朝的政治特點,B項錯誤;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但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體現(xiàn)是禮樂制度,C項錯誤;夏商周時期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是由王位世襲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構成的,D項正確。11、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為富國強兵紛紛開展變法運動。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成效顯著,使秦國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下列關于商鞅變法的措施中,表述不正確的是()A.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B.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C.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D.頒布均田令,按人口分配土地答案:D解析:均田令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時期頒布的土地制度,與商鞅變法無關,D項符合題意;A項是商鞅變法中經濟方面的改革措施,B項是商鞅變法中獎勵農耕的措施,C項是商鞅變法中獎勵軍功的措施,均表述正確,不符合題意。12、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加強中央集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在地方上實行的制度是()A.禪讓制B.分封制C.郡縣制D.世襲制答案:C解析: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在地方上廢除了分封制,代以郡縣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加強了中央集權,C項正確;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推選制度,A項錯誤;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實行的政治制度,B項錯誤;世襲制是指名號、爵位以及財產等由一個家族世代傳承的制度,D項錯誤。13、在近代中國,西方列強發(fā)動了多次侵華戰(zhàn)爭,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其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約是()A.《南京條約》B.《北京條約》C.《馬關條約》D.《辛丑條約》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國近代史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條約。選項A,1842年,清政府在鴉片戰(zhàn)爭中戰(zhàn)敗,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該條約規(guī)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國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這些條款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選項A正確。選項B,《北京條約》是1860年清政府與英國、法國、俄國簽訂的條約,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但不是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故選項B錯誤。選項C,《馬關條約》是1895年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但也不是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標志,故選項C錯誤。選項D,《辛丑條約》是1901年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西、荷十一國簽訂的條約,標志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故選項D錯誤。14、洋務運動期間,洋務派引進西方技術、創(chuàng)辦近代工業(yè)。其中,最大的民用企業(yè)是()A.江南制造總局B.福州船政局C.安慶內軍械所D.輪船招商局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洋務運動時期創(chuàng)辦的民用企業(yè)。選項A,江南制造總局是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規(guī)模最大的近代軍事企業(yè),以生產槍炮彈藥為主要任務,不屬于民用企業(yè),故選項A錯誤。選項B,福州船政局是左宗棠創(chuàng)辦的近代軍事工業(yè),主要負責制造輪船,不屬于民用企業(yè),故選項B錯誤。選項C,安慶內軍械所是曾國藩創(chuàng)辦的近代軍事工業(yè),主要以制造槍炮彈藥為主,同樣不屬于民用企業(yè),故選項C錯誤。選項D,輪船招商局是李鴻章創(chuàng)辦的最大的民用企業(yè),采用官督商辦的方式,是中國第一家近代輪船航運公司,對抵制外國資本主義的輪船航運業(yè)起了一定的抵制作用,故選項D正確。15、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面對列強的瓜分,中國各階層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其中,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A.洋務運動B.戊戌變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運動答案:B解析:本題考查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中國各階層的抗爭。選項A,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的自救運動,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以“自強”“求富”為口號,興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和民用工業(yè),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但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失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故選項A錯誤。選項B,甲午中日戰(zhàn)爭后,面對嚴重的民族危機,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變法運動,即戊戌變法。雖然戊戌變法最終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故選項B正確。選項C,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推翻清王朝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故選項C錯誤。選項D,新文化運動是資產階級激進派領導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向封建主義展開了猛烈的進攻,故選項D錯誤。16、下列關于近代中國交通和通訊發(fā)展的表述,不正確的是A.輪船招商局的成立標志著中國近代輪船航運業(yè)的誕生B.鐵路的修筑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C.有線電報主要用于軍務,后逐漸用于商務、民務D.電話初建時,城市多設于租界和使館區(qū)答案:B解析:本題為材料分析題,材料介紹了近代中國交通和通訊的發(fā)展情況,要求選出表述錯誤的選項。選項A,輪船招商局是晚清洋務運動時期由李鴻章發(fā)起的“官督商辦企業(yè)”,于1872年12月26日在上海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家近代民營航運公司,標志著中國近代輪船航運業(yè)的誕生,因此A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選項B,鐵路的修筑確實加強了國內各地區(qū)的聯(lián)系,但在近代中國,由于列強的侵略和封鎖,鐵路并沒有加強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因此B項表述錯誤,符合題意。選項C,有線電報在近代中國最初主要用于軍務,以便及時傳遞軍事情報,后來隨著電報網絡的擴展和電報技術的進步,逐漸用于商務、民務等領域,因此C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選項D,電話在近代中國初建時,由于技術和設備的限制,以及租界和使館區(qū)的特殊地位,多設于這些區(qū)域,以便滿足外國人和部分中國人的通訊需求,因此D項表述正確,但不符合題意。綜上所述,表述不正確的是:B.鐵路的修筑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lián)系。二、非選擇題(本大題有4小題,每小題13分,共52分)第一題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后,儒學逐漸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思想。到了宋代,儒學發(fā)展為理學,其代表人物朱熹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認為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而人欲是違背天理的。材料二:明清之際,社會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fā)展,商品經濟逐漸繁榮。在這一背景下,出現(xiàn)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他們批判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結合材料,分析儒學在漢、宋、明清三個時期的發(fā)展變化及其原因。答案:發(fā)展變化:漢代儒學:漢武帝時期,儒學成為官方學說,通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儒學獲得了獨尊地位,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這一時期儒學注重政治倫理,強調君主的權威和禮制的重要性。宋代儒學:到了宋代,儒學發(fā)展為理學,以朱熹為代表,強調“存天理,滅人欲”。理學將儒學進一步哲學化、思辨化,構建了較為完整的哲學體系。它強調道德自律,提倡通過內心的修煉來達到對天理的體認。明清儒學:明清之際,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儒學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批判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關注社會現(xiàn)實問題。他們的思想反映了商品經濟發(fā)展下人們對自由、平等的渴望和對君主專制的反思。原因:漢代儒學發(fā)展的原因:漢武帝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tǒng)治,需要一種統(tǒng)一的意識形態(tài)來維護社會穩(wěn)定。儒學因其強調君臣關系、禮制秩序等思想,符合統(tǒng)治者的需要,因此被確立為正統(tǒng)思想。宋代儒學發(fā)展的原因: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城市興起,市民階層壯大,對文化提出了新的需求。同時,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的傳播也對儒學構成了挑戰(zhàn)。為了應對這些挑戰(zhàn),儒學內部進行了自我革新,發(fā)展為理學。理學通過哲學思辨和道德修養(yǎng)的強調,進一步鞏固了儒學的地位。明清儒學發(fā)展的原因:明清之際,商品經濟進一步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并緩慢發(fā)展。這一變化導致社會結構的變化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更新。同時,君主專制的加強和社會矛盾的激化也促使人們開始反思傳統(tǒng)政治體制和思想觀念。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了批判君主專制、提倡經世致用的思想。第二題題目: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西周時期,周天子通過分封制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諸侯,諸侯在封地內享有較大的自治權,但需向周天子朝貢和服從軍事調遣。同時,周天子在諸侯國內設有監(jiān)國的上卿大夫,這些上卿大夫擁有世襲采邑和武裝力量,對諸侯國君的權力形成一定的制約。材料二:春秋時期,各諸侯國為了爭奪霸權和擴大領土,頻繁進行戰(zhàn)爭。齊桓公通過葵丘會盟,確立了其霸主地位,并與其他諸侯國簽訂了盟約,如保護過往的賓客和商旅、保障糧食買賣的順利進行等。這些盟約反映了春秋時期政治和經濟交流加強的趨勢。根據材料一,分析西周分封制的特點及其對地方治理的影響。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春秋時期會盟制度的作用。答案:西周分封制的特點:分封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將土地和人民分封給同姓或異姓的諸侯。諸侯在封地內享有較大的自治權,但需承擔對周天子的朝貢和軍事義務。周天子在諸侯國內設有監(jiān)國的上卿大夫,對諸侯國君的權力形成制約。對地方治理的影響:分封制在初期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力,穩(wěn)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隨著時間推移,諸侯國勢力逐漸增強,對周天子的權威構成挑戰(zhàn),導致地方治理的分散和割據傾向。監(jiān)國的上卿大夫的存在,對諸侯國君的權力形成了一定的監(jiān)督和制約,有助于防止諸侯國君權力的濫用。春秋時期會盟制度的作用:加強諸侯國之間的聯(lián)系:通過會盟,各諸侯國之間建立了更為緊密的聯(lián)系,增強了彼此間的信任和合作。促進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會盟中的盟約往往涉及經濟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如保障糧食貿易的順利進行等,促進了各地區(qū)經濟和文化的繁榮。推動政治統(tǒng)一的趨勢:會盟制度在客觀上推動了政治統(tǒng)一的趨勢,各諸侯國在共同利益的驅使下,逐漸意識到聯(lián)合起來的重要性,為后來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緩解戰(zhàn)爭壓力:通過會盟達成和平協(xié)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戰(zhàn)爭壓力,減少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和損失。解析:本題主要考查西周分封制和春秋時期會盟制度的相關知識。第一問中,西周分封制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其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分封方式、諸侯在封地內的自治權以及周天子對諸侯國君權力的制約上。這些特點在初期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力,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也導致了地方治理的分散和割據傾向。同時,監(jiān)國的上卿大夫的存在對諸侯國君的權力形成了一定的監(jiān)督和制約。第二問中,春秋時期會盟制度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它加強了各諸侯國之間的聯(lián)系和信任,促進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其次,會盟制度在客觀上推動了政治統(tǒng)一的趨勢,為后來的統(tǒng)一奠定了基礎。最后,通過會盟達成和平協(xié)議還可以緩解戰(zhàn)爭壓力,減少戰(zhàn)爭帶來的破壞和損失。第三題材料: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變革。甲午戰(zhàn)爭后,清政府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允許列強在華投資設廠,進一步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維新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等一系列歷史事件相繼發(fā)生,推動了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變化。問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甲午戰(zhàn)爭后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變革的特點及影響。答案:特點:變革的廣泛性: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變革不再局限于某一領域,而是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如政治上的維新變法、清末新政,經濟上的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文化上的新文化運動等。變革的深刻性:這些變革觸及了封建制度的根基,動搖了封建統(tǒng)治的基礎。如維新變法提出的君主立憲、廢八股等主張,直接挑戰(zhàn)了封建專制制度和儒家思想的正統(tǒng)地位。變革的被動性: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社會變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列強侵略和民族危機加深的外部壓力推動的。如《馬關條約》的簽訂,迫使清政府不得不進行一系列改革以應對危機。變革的復雜性:不同階層、不同政治力量在變革中表現(xiàn)出不同的立場和態(tài)度,形成了復雜的政治格局。如維新派與頑固派的斗爭、革命派與改良派的論戰(zhàn)等。影響:促進了民族覺醒:甲午戰(zhàn)爭后的民族危機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但也激發(fā)了他們的民族意識和愛國熱情,促進了民族覺醒。推動了社會進步:盡管變革過程充滿曲折和斗爭,但總體上推動了中國的社會進步。如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fā)展、民主思想的傳播、教育制度的改革等。為后來的革命奠定了基礎:甲午戰(zhàn)爭后至20世紀初的社會變革為后來的辛亥革命等革命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程度:然而,由于清政府的腐敗無能和列強的侵略加劇,這些變革并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中國的半殖民地地位。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中國的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