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恰當?shù)恼Z言,是交際的藝術,也是人生的智慧。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chǎn)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么要用我們美國產(chǎn)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后,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zhàn)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意義,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王毅耿爽汪文斌趙立堅燭之武退秦師教學目標
1.理清文章脈絡。2.了解燭之武的說服技巧
。3.了解燭之武、秦公、晉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點
。4.概括全文內容,歸納詞類活用、古今異義、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春秋》是孔子據(jù)魯國史書《魯春秋》修訂的,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編年體史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十四年近240多年的歷史。
“春秋”在古代表示一年四季,而史書記載的正是一年四季中各諸侯國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因此取名為《春秋》。
《春秋》《春秋》三傳《左傳》《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編年體史書體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全稱:《春秋左氏傳》又名《左氏春秋》第一部記事完備的內容:對孔子編纂的《春秋》的詮釋和注解。作者:左丘明(魯國史官)由于《春秋》的記事過于簡略,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詮釋之作也相繼出現(xiàn),對書中的記載進行解釋和說明。較為有名的是被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和《谷梁傳》。
《左傳》,原名《春秋左氏傳》,是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
《左傳》善于描寫戰(zhàn)爭和記述行人辭令,記事條理清楚,敘述精確,詳略合宜;寫人簡而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洞呵铩放c《左傳》長于敘事,尤其出色的是描寫戰(zhàn)爭;善于寫人,工于記言,微言大義。《左傳》藝術成就史書的類別中國古代史書體例主要有六種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2.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三國志》等。3.紀事本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的史書寫法,如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4.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載歷史,如《戰(zhàn)國策》《國語》。5.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6.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
以上六種史書體例是按不同標準劃分的,實際上同一史書可能同時屬于多個不同史書體例。如《史記》屬于紀傳體、通史,《三國志)屬于紀傳體,國別體,斷代史。史書的類別
秦、晉圍鄭發(fā)生在公元前630年(魯僖公三十年)。在這之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一是晉文公當年逃亡路過鄭國時,鄭國沒有以禮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魯僖公二十八年)的晉、楚城濮之戰(zhàn)中,鄭國曾出兵幫助楚國,結果,城濮之戰(zhàn)以楚國失敗而告終。鄭國感到形勢不妙,馬上派子人九出使晉國,與晉結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晉侯及鄭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終也沒能感化晉國。晉文公為了爭奪霸權的需要,還是在兩年后發(fā)動了這次戰(zhàn)爭。故事背景而晉、秦兩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是因為晉、秦都要爭奪霸權,向外擴張。晉國發(fā)動對鄭國的戰(zhàn)爭,自然要尋找秦國為得力的伙伴,秦、晉歷史上關系一直很好,秦、晉聯(lián)合也成必然。
成語補充: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兩家聯(lián)姻。故事背景春秋時期形勢圖無能為()也矣共()其乏困秦伯說(),與鄭人盟夫()晉,何厭之有微夫()人之力不及此wéifúgōngyuèfúfán
zhuìquē秦軍氾()南若不闕(
)秦夜縋()而出失其所與,不知()使杞()子、
逢()孫戍之
zhìqǐpáng正音問題探究
本文記敘的主要人物和事件是什么?
主要人物:燭之武主要事件:退秦師燭之武退秦師齊讀課文,理清脈絡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
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以:因為軍:駐軍。名作動貳:從屬二主無禮于晉=于晉無禮晉文公、秦穆公聯(lián)合圍攻鄭國,因為鄭國曾對晉文公無禮,并且在與晉國結盟的情況下又與楚國結盟。晉軍駐扎在函陵,秦軍駐扎在汜南。燭之武退秦師合作探究,理清脈絡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秦晉圍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
佚之狐言于鄭伯曰:“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惫珡闹Q杂卩嵅?于鄭伯言使:派若:如果師:軍隊
佚之狐對鄭伯說:“鄭國處于危險之中,如果能派燭之武去見秦伯,一定能說服他們撤軍?!编嵅饬?。
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惫唬骸拔岵荒茉缬米樱窦倍笞?,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痹S之。
之: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助詞。猶:尚且為:做(什么)用:重用是:這過:過錯(燭之武)許之辭:推辭
燭之武推辭說:“我年輕時,尚且不如別人;現(xiàn)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编嵨墓f:“我早先沒有重用您,現(xiàn)在危急之中求您,這是我的過錯。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燭之武就答應了。
問題探究主要人物(燭之武)是在什么情況下“出場”的?
是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燭之武為什么能臨危受命?一是鄭伯態(tài)度誠懇,勇于自責,并曉之以理;一是燭之武深明大義,愛國且腹有良謀、成竹在胸。燭之武退秦師合作探究,理清脈絡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秦晉圍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臨危受命夜縋出城燭之武退秦師的一段說辭為什么能打動秦穆公使之退兵?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夜:在夜里。名→狀(燭之武)夜縋而出1、坦言知亡,動之以情既:已經(jīng)亡:使…滅亡。使動用法
敢以(之:這事)煩……
當晚,燭之武用繩子從城上吊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如果使鄭國滅亡對您有什么好處,那就冒昧地拿(亡鄭這件事)麻煩您。問題探究“夜縋而出”的“縋”字如何理解?體現(xiàn)出大兵壓境的危急,燭之武敢只身前往虎狼之師秦軍的營地,足見其永紓國難的勇氣。同時照應了前文“晉侯、秦伯圍鄭”“國危矣”。用語極簡,內涵極豐。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越:跨過。以:而(來)。鄙:把…當作邊邑。名意動其:這件事焉:何,為什么用:因為(介詞,表原因)陪:增加厚:雄厚?。合魅?、闡述利害,曉之以理
越過晉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境,您知道是很難的,(您)怎么要用滅掉鄭國來給鄰國(晉國)增加土地呢?鄰邦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鄭函陵氾水秦晉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以為:以之為東道主:東方道路上的主人行李:出使的人共:通“供”,供給乏困:缺少的(東西)。形作名3、以利相誘,為秦著想
假如放棄滅鄭的打算,而讓鄭國作為您秦國東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國的使者往來,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對您秦國來說,也沒有什么害處。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為:給予濟:渡河(晉君)許君焦、瑕版:防御工事嘗:曾經(jīng)4、引史為例,巧設離間
況且,您曾經(jīng)對晉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應把焦、瑕兩城割讓給您,然而,他早上渡河歸晉,晚上就筑城拒秦,這是您知道的。賜:恩惠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夫:發(fā)語詞何厭之有:有何厭厭:饜,滿足之:賓語前置的標志東:向東。名作狀封:使……成為疆界。肆:延伸,擴張。闕:侵損,削減焉:哪里利:使……得利圖:考慮形作動5、晉欲無厭,敲響警鐘
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讓鄭國成為晉國的邊界,又想擴張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損秦國,晉國將從哪里得到他們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國受損而讓晉國受益,您還是好好考慮考慮吧!”唯:希望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說:通“悅”盟:結盟戍:守衛(wèi)
秦伯高興了,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并派杞子、逢孫、楊孫幫鄭國守衛(wèi),就率軍回國。燭之武退秦師合作探究,理清脈絡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秦晉圍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臨危受命夜縋出城勸退秦師坦言知亡,動之以情闡明利害,曉之以理以利相誘,為秦著想引史為例,巧設離間一.高明的迂回策略:處處站在秦國的利益上替秦國著想,使秦穆公樂于接受。二.剖析的層層深入:曉以利害,引史為鑒,敲響警鐘,使秦意識到晉才是近敵和勁敵。三.精妙的辭令藝術:隱鋒芒于平和謙卑,顯骨氣于曲折委婉。首段即埋下伏筆:為燭之武的巧言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燭之武退秦師①圍鄭皆因晉國②秦晉分兵駐扎作者謀篇布局的匠心由此可見,這又體現(xiàn)在情節(jié)的波瀾起伏上。
乃還。
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乃:于是之:代指秦軍微:沒有夫人:那人因:依靠而:卻敝:損害所與:所結交的人。知:通“智”亂:(軍隊)散亂易:交換武:戰(zhàn)時應遵守的道義準則其:還是。表商量或希望語氣去:離開
子犯請求晉侯下令攻擊秦軍。晉侯說:“不行。假如沒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會有今天。依靠了別人的力量卻又去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國,這是不明智的;以混亂代替聯(lián)合一致,這是不勇武的。我們還是回去吧?!边@樣晉軍也撤離了鄭國。問題探究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呢?主要是晉文公并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fā),隨機應變。因為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于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燭之武退秦師合作探究,理清脈絡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局秦晉圍鄭(無禮于晉,且貳于楚)臨危受命夜縋出城勸退秦師坦言知亡,動之以情闡明利害,曉之以理以利相誘,為秦著想秦晉退兵引史為例,巧設離間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燭之武是怎樣的一個人?燭之武形象分析久不得志深明大義勇赴國難,不卑不亢的愛國志士。
知己知彼,精于辭令的善辯之士。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薄S之佚之狐的話對刻畫燭之武有何作用?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側面表現(xiàn)側面表現(xiàn)夜縋而出,見秦伯臨危受命,知難而上,義無反顧,有膽有識
“無畏”與“愛國”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本文還刻畫了哪些人物?他們的性格特點怎樣?鄭伯
次要人物佚之狐
秦伯
晉侯
虛心納諫勇于改過知人善舉慧眼識珠
善于決策善謀利益
頭腦清醒隨機應變
朱自清先生說:“《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左傳》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二.絕妙的行文辭令朱自清先生說:“《左傳》不但是史學的權威,也是文學的權威?!薄稜T之武退秦師》的藝術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什么地方?一.善于塑造鮮明的人物形象三.波瀾起伏的情節(jié)
1、通假字已,通
“矣”,了。共,通
“供”,供給、供應。厭,通
“饜”,滿足。
說,通“悅”,
高興。知,通
“智”,明智,聰明。(1)今老矣,無能為也已
(2)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3)夫晉,何厭之有(4)秦伯說,與鄭人盟(5)失其所與,不知古漢語常識2、詞類活用
燭之武退秦師晉軍函陵,秦軍汜南若亡鄭而有益于君越國以鄙遠既東封鄭闕秦以利晉因人之力而敝之共其乏困退,使動用法,使……撤兵。軍,名詞作動詞,駐軍。
亡,使動用法,使……滅亡。
鄙,名詞意動,把……當作邊邑;遠,形容詞作名詞,遠地。
東,名詞作狀語,向東;封,名詞使動用法,
使
……成為疆界。
利,名詞使動用法,使……獲利。
敝,形容詞用作動詞,損害。
乏困,形容詞作名詞,缺少的東西。
3、古今異義
(1)東道主
(2)行李
(3)乏困
(4)夫人古義:東方道路上(招待過客)的主人。例:若舍鄭以為東道主。
今義:請客的主人。古義:出使的人。例:行李之往來。今義:出門時所帶的包裹等。古義:缺少的東西。例:共其乏困。
今義:疲勞。古義:那人。
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今義:對已婚女子的尊稱。
4、特殊句式
1、判斷句
(1)是寡人之過也(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否定判斷)
2、省略句
(1)晉軍(于)函陵,秦軍(于)汜南(省略介詞“于”)
(2)敢以(之)煩執(zhí)事
(省略代詞)
(3)(秦伯)與鄭人盟(省略主語)
1以其無禮于晉2佚之狐言于鄭伯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何厭之有?3.狀語后置[][][]﹏﹏×4.賓語前置文言虛詞——以1以其無禮于晉2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3越國以鄙遠4焉用亡鄭以陪鄰5若舍鄭以為東道主6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7以亂易整,不武(連)因為(介)用(連)表目的,“來”(連)表目的,“來”(連)表目的,“來”(介)用(介)把文言虛詞——其1以其無禮于晉2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3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4失其所與,不知(代)它(指鄭國)(代)那(代)他(指行李)(代)自己的5其真無馬邪6其真不知馬也7爾其無忘乃父之志8吾其還也9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表反問,難道表推測,大概表祈使,一定表希望,“還是”表選擇,是…還是…文言虛詞——而1今急而求子2夜縋而出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4朝濟而夕設版焉5因人之力而敝之(連)表順承(連)表修飾(連)表順承(連)表順承(連)表轉折,“卻”文言虛詞——之1公從之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3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4鄰之厚,君之薄也5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6君之所知也7夫晉,何厭之有?8微夫人之力不及此9因人之力而敝之(代)他(指佚之狐)(助)取獨(助)的(助)取獨(助)取獨(助)的(助)提賓標志(助)的(助)的(代)他(指秦穆公)共16處,未總結5處均為“代詞,他/它”文言虛詞——焉1然亡鄭,子亦有不利焉2朝濟而夕設版焉3若不闕秦,將焉取之4焉用亡鄭以陪鄰語氣詞兼詞,“于此”疑問代詞,“哪里”疑問代詞,“什么”課堂練習⒈對下列句中劃線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晉軍函陵(軍:軍隊)B貳于楚也(貳:從屬二主)C是寡人之過也(是:這)D亡鄭以陪鄰(陪:增加)⒉下列句中劃線詞,意義相同的一組是()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B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C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肉食者鄙,未能遠謀D若不闕秦闕秦以利晉AD⒊下列“其”字意義不同于其他三項的是()A君知其難也B共其乏困C又欲肆其西封D吾其還也4.下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然而鄭國滅亡了,對您也不利啊!B秦伯說,與鄭人盟:秦伯很高興,與鄭國簽訂了盟約。C且君嘗為晉君賜矣:況且您曾經(jīng)接受晉國的恩惠。D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如果您能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的主人。DC6.本文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四個階段是:①
;②
;③
;④
。秦晉圍鄭臨危受命說退秦師晉師撤退5.本文選自《》。它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
體史書,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史官
所作,與《》《》合稱為“春秋三傳”。左傳編年體左丘明公羊傳谷梁傳積累成語秦晉之好:春秋時,秦晉兩國不止一代互相婚嫁。今泛指兩家聯(lián)姻。貪得無厭:貪心永遠沒有滿足的時候。勝之不武:以強凌弱,即使贏了也不光彩。比喻以大欺小。春秋筆法:寓褒貶于曲折的文筆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一、選擇題1.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A.失其所與,不知B.若不闕秦,將焉取之C.秦伯說,與鄭人盟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1.【答案】B【解析】A項“知”通“智”,明智。C項“說”通“悅”,高興。D項“共”通“供”,供給。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句是()A.不僅《史記》在中國傳統(tǒng)的政治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越南等地,也有深遠影響,甚至成為他們議論朝政參考的對象。B.《左傳》描寫戰(zhàn)爭的過程并不詳盡,一般先是層層剖析決定勝利的各個因素,還沒有開戰(zhàn),讀者就可以對結局洞若觀火了。C.司馬遷在史學上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是讓人難以企及的。通過他對一個個重要人物的生動刻畫,使中國歷史的魂魄得以凸顯。D.作為謀略,燭之武退秦師之事早已讓無數(shù)人津津樂道,為歷代謀略家所推崇。在這國家生死存亡的危難關頭,燭之武不勞一兵一卒,以一己之力退秦晉大軍,其大勇大謀可見一斑。2.【答案】D【解析】A項語序不當,應該把“《史記》”和“不僅”調換位置。B項一面對兩面,應把“勝利”改為“勝敗”。C項濫用介詞造成主語殘缺,可刪掉“通過”。3.下列加粗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A.夜縋而出zhuìB.共其乏困gòngC.秦伯說yuèD.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páng3.【答案】B【解析】B項“共”應讀“gōng”。4.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是()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約為婚姻C.若亡鄭有益于君D.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4.【答案】C【解析】A項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B項婚姻,古義:兒女親家;今義:結婚的事,因結婚而產(chǎn)生的夫妻關系。D項行李,古義:使者,出使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箱子等’。5.下列各句中,“焉”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例句:朝濟而夕設版焉A.皮之不存,毛將焉附B.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C.若不闕秦,將焉取之D.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5.【答案】D【解析】例句與D項均為句末助詞,不譯。A項意為“哪里”。B項代詞,指這篇“說”。C項疑問代詞,“哪里”。6.“何厭之有?”是賓語前置句,下列各句也是賓語前置句,在句法特點上與它相同的一項是()①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②古之人莫余欺也③大王來何操④而欲赴秦軍,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⑤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A.②⑤B.①②④C.①④D.②③⑤6.【答案】C【解析】以“之”作標志的賓語前置句二、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蹲髠鳌返臄⑹滤囆g童慶炳任何事件都發(fā)生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里面。這是普通常識。但在文學敘事中,就出現(xiàn)了兩個時間:一個是原本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一個是講故事人講的時間。原本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就是故事發(fā)生的自然時間,可以稱為“故事時間”;講故事人可以根據(jù)講故事人的需要,把時間打亂,把后面發(fā)生的事情放到前面講,或把前面發(fā)生的事情放到后面講,這就是所謂的“文本時間”。一般來說,中國古代敘事文學順時序的演進多,而逆時序的演進少?!蹲髠鳌分械箶?、插敘也有,但不是很多,“幾大戰(zhàn)役”的描寫莫不按自然時間演進??赡苁苤袊鴶⑹挛膶W的開篇《左傳》影響,像后來的《史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莫不如此。為何《左傳》和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多按自然時間順敘呢?這主要是中國古代“尚農”,是一種農業(yè)文明。農業(yè)文明看重耕田種地,而耕田種地當然要對四時的更替特別敏感。因為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直接影響農業(yè)的生產(chǎn)。守時、順時,是中國古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所謂“不誤農時”。就是對于那些在精神領域活動的人來說,也明白“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的道理。這種從農業(yè)文明所滋長出來的文化觀念,都不能不影響敘事文學對于事件演進時間的把握與運用。即從守時到順時,折射到文學敘事上則是更重視順敘,認為順敘最為自然,也最能為大家所接受。
《左傳》和其后中國古代敘事文學即使有倒敘的逆時間演進,也與西方神話、小說的那種倒敘的功能有所不同。西方敘事作品擅長逆時的倒敘演進,把人帶到一種令人震驚的、出人意料的狀態(tài)中,由此造成強烈的懸念,出現(xiàn)驚心動魄的效果。這就讓人聯(lián)想到西方人在大海上坐船來往做生意,此時還是風平浪靜,突然風暴興起,船只搖蕩,甚至不幸沉沒。因此西方小說的倒敘往往留下了海洋文明的印痕。中國古代敘事作品也有逆時的倒敘演進,但往往是激烈沖突過后的一種綿長的回憶,一般很少那種驚心動魄的效果。如《左傳》“鄭伯克段于鄢”以“初”開始敘述,所有的矛盾都已經(jīng)結來,鄭莊公已經(jīng)打敗了向他挑戰(zhàn)的親弟弟,他在潁考叔的幫助下,得以在“黃泉”下與母親姜氏相見,挽回些許與母親的感情。這種逆時倒敘演進,決無驚心動魄的效果,也不會讓讀者有猝不及防的感受。
《左傳》對中國文學敘事發(fā)展的影響很大,從敘事文學的角度來研究《左傳》是有意義的。(摘編自童慶炳《中國敘事文學的起點與開篇》)7.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講故事人可以改變原本故事發(fā)生的時間,使故事按照“文本時間”向前發(fā)展。B.由于共同的深層文化原因,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時間來講述故事的。C.在農業(yè)文明中,四時變化對農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使得中國古人形成了守時、順時的觀念。D.中國敘事作品更重視順敘,排斥倒敘,是因為順敘更能為大家接受。7.【答案】C【解析】A項,“講故事人可以改變原本故事發(fā)生的時間”錯誤。講故事人不能改變原本故事發(fā)生的時間。B項,“《史記》《三國演義》等作品都是按照自然時間來講述故事的”錯,這些作品中也有倒敘、插敘。D項,“排斥倒敘”無中生有。故選C項。8.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以的敘事藝術為例,具體闡釋了其對中國古代敘事作品的影響。B.文章突破了故事本身的限制,主要從“文本時間”的角度分析中國古代敘事藝術。C.文章通過對中西方敘事文學的對比,折射出農業(yè)文明和海洋文明的不同特點。D.文章先界定基本概念,接著逐層分析,既有事例評述,又有道理推演,深入淺出。8.【答案】A【解析】A項,結合文本內容分析,“具體闡釋了其對中國古代敘事作品的影響”錯,文章具體闡釋了《左傳》敘事藝術的形成原因。故選A項。9.根據(jù)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學敘事中有兩個時間,中國古代敘事文學作品中二者往往是一致的。B.“物色之動,心亦搖焉”,說明那些在精神領域活動的人也懂得守時、順時的道理。C.如果采用西方的倒敘方法來講述,“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也可出現(xiàn)驚心動魄的效果D.同樣是倒敘手法,西方的敘事作品更追求驚心動魄的效果,中國的敘事作品則不然。9.【答案】B【解析】B項,結合文本內容“守時、順時,是中國古人根深蒂固的觀念,所謂‘不誤農時’。就是對于那些在精神領域活動的人來說,也明白‘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的道理”分析可知,“物色之動,心亦搖焉”只能說明季節(jié)變化對人的心理有影響。故選B項。二、語言表達10.在《燭之武退秦師》中,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是需要勇氣的,其中文中有描寫到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請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用描寫、抒情、議論綜合表達方式寫一段,表現(xiàn)燭之武“夜縋而出”的情景。(50字左右)10.【答案】當一個須發(fā)盡白、手無縛雞之力的老人,在月隱風高的夜晚,被人用繩子拴著放到圍有層層虎狼之師的孤城外;當一個步履蹣跚、牙落齒搖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風里,揉著酸痛的腰肢走進劍拔弩張的秦軍大營,這該需要怎樣的堅定和無畏!無論他是成功還是失敗,千載之后的我們都該為他的忠誠和勇敢高聲喝彩!【解析】本題考查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是考查學生的微寫作能力。解答此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如本題“文中有描寫到燭之武‘夜縋而出,見秦伯’,請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用描寫、抒情、議論綜合表達方式寫一段,表現(xiàn)燭之武‘夜縋而出’的情景”,考生還要關注前面“燭之武在國家危難之際,能臨危受命,不避險阻,只身去說服秦君是需要勇氣的”這一前提條件,考生在描寫“夜縋而出”的時候要體現(xiàn)出燭之武的勇氣。題干要求學生用“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來描寫“夜縋而出”的情景,考生可以展開聯(lián)想,如怎樣的燭之武在怎樣的情境下如何“縋而出”,當時的環(huán)境如何,這些都可以進行描寫,然后針對燭之武的勇氣抒發(fā)感慨。11.為拯救危難的國家,一個年已七十的老人,夜間行動,深入敵營,慷慨陳詞,頃刻之間,鄭國轉危為安?!蹲髠鳌分小盃T之武退秦師”這個故事,令人印象深刻。請結合對燭之武這一形象的理解,擬出下聯(lián)。要求:字數(shù)相同,對仗工整,尾字聲調為第一聲或第二聲。上聯(lián):捐棄嫌怨,臨危受命,幾多熱腸紓國難;下聯(lián):。11.【答案】申明利害,慷慨陳詞,一番宏論退雄獅?!窘馕觥勘绢}為對對聯(lián),實則也考查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熟悉程度。對對聯(lián)的一般策略為:詞性相同;結構相近;平仄相對;語意相關;不能犯字。本題中上聯(lián)的幾個動詞如“捐棄”、“受”、“紓”;數(shù)量詞“幾多”應引起學生的關注。12.請把下面的句子連綴成順序合理的文段,在橫線上填寫序號即可。①主要有《論語》《孟子》《墨子》《老子》《莊子》《荀子》《韓非子》等②先秦歷史散文內容豐富,形式多樣③表現(xiàn)了各流派的思想觀點和政治主張④先秦散文分為先秦歷史散文和先秦諸子散文兩大類⑤有編年體的《左傳》,有國別體的《國語》《戰(zhàn)國策》等⑥先秦諸子散文產(chǎn)生于春秋戰(zhàn)國百家爭鳴的時代⑦它們保存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大量史料,又是中國敘事散文的源頭,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正確順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答案】④②⑤⑦⑥①③【解析】該題考查上下文銜接,即要求語句連貫,可結合語段句子,就7個小句子,逐一分析,根據(jù)7個句子的內容,④應是中心句,引領下文,然后根據(jù)句首提示詞語,確定答案為④②⑤⑦⑥①③。三、默寫13.根據(jù)句子的語境,補寫出橫線處的句子。(1)《燭之武退秦師》中說出了晉國、秦國聯(lián)合圍攻鄭國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燭之武被求著出山時,說了一句隱含著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滿的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燭之武勸說秦伯,貌似謙恭,卻極有分量,以一個假設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談話的主動權,以退為進,柔中有剛,這句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答案】(1)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2)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3)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四、文言文閱讀閱讀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一)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秦以利晉,唯君圖之。”秦伯說,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節(jié)選自《左傳·知之武退秦師》)(二)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漸離擊筑,荊軻和而歌,為變徵之聲,士皆垂淚涕泣。又前而為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為慷慨羽聲,士皆瞋目,發(fā)盡上指冠。于是荊軻遂就車而去,終已不顧。(節(jié)選自《戰(zhàn)國策·荊軻刺秦王》)(三)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離。秦、晉連兵而伐鄭,鄭將亡矣,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燭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晉親鄭,棄強援、附弱國;棄舊恩、召新怨;棄成功、犯危難。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晉相與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結之厚也。一怵于燭之之利棄晉如涕唾,亦何有于鄭乎?他日利有大于燭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從之矣!(節(jié)選自呂祖謙《東萊左傳博議》)14.下列對文段(三)加波浪線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B.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C.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D.燭之武出/說秦穆公立/談之間存鄭于將亡/不惟退秦師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14.【答案】C【解析】句中“立談之間”做狀語,不要斷開;“于將亡”是“存鄭”的狀語,不要斷開;“而又得秦置戍而去”是遞進的句子,在“而”前段開,“置戍”修飾“去”,不要斷開。15.下列對(一)(二)文段中相關常識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變徵:是徵音的變調。古時音樂分為宮、商、角、徵、羽、變宮、變徵七音。B.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國別體史書,主要記載了戰(zhàn)國前期二百四五十年間各國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先秦歷史很有價值的文獻。C.陛下:“陛”指帝王宮殿的臺階。“陛下”原來指的是站在臺階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進言時,不能直呼天子,必須先呼臺下的侍者而告之。后來“陛下”就成為與帝王面對面應對的敬稱。D.蠻夷:古代泛指華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蠻和東夷。多數(shù)情況下,蠻夷戎狄統(tǒng)稱蠻夷或四夷。這里指邊遠地區(qū)。15.【答案】B【解析】B項,《左傳》是編年體史書。16.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燭之武和荊軻都是令人尊敬的愛國者的形象,燭之武是一個才華橫溢、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荊軻是一個英勇無畏的悲劇英雄。B.燭之武很懂得攻心戰(zhàn)術,從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很容易說服對方。C.中的秦伯是一個明白事理,善于接受他人意見的君王形象。中的秦王,是一個色厲內荏,外強中干的暴君形象。D.燭之武能成功,是因為他慮事周全,巧舌如簧,并以武力威逼,致使秦師嚇退。荊軻刺秦王失敗的原因是慮事不周、被親近人陷害和因秦武陽“色變振恐”而給荊軻帶來的內心慌亂。16.【答案】D【解析】D項,“巧舌如簧”貶義詞,不當;“并以武力威逼”“被親近人陷害”文中沒有依據(jù)。1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②太子及賓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③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詎能若是乎?17.【答案】①(晉國)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往西擴大疆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減少,晉國將從哪里取得它所貪求的土地呢?②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③若不是利益深深切合秦穆公的內心,怎能會像這樣呢?【解析】這是一道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題目,答題時注意直譯,重點注意句中重點實詞、虛詞、活用和句式的翻譯。東:名詞作狀語,在東邊。封:使動用法,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肆:擴大。闕:減少。太子及賓客知其事:定語后置句者。白:名詞動用,穿白衣冠。中:切合。詎:怎能。若:像。參考譯文:(一)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二)太子和他的賓客中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給他送行。到易水上,祭過路神,就要上路。高漸離敲著筑,荊軻和著節(jié)拍唱歌,發(fā)出變徵的聲音,眾賓客都流著眼淚小聲地哭。荊軻又上前作歌唱道:“風聲蕭蕭悲鳴啊易水徹骨寒冷,壯士這一離去啊就永遠不再回還!”又發(fā)出悲壯激昂的羽聲。眾賓客都睜大了眼睛,頭發(fā)都向上豎起頂住了帽子。于是荊軻就上車離去,始終不曾回頭看一眼。答案解析(三)天下的事因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會因為利益而分離。秦國、晉國聯(lián)合出兵討伐(或“攻打”)鄭國,鄭國就要滅亡了。燭之武出城游說秦穆公,站著說會話的工夫就在(鄭國)將要滅亡的時候保全了鄭國,不只是使秦國軍隊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國幫助設置戍守才離去,(秦國)改變得多么快??!燭之武一席話就讓秦穆公背叛了晉國而親近鄭國,舍棄強大的援軍,而依附弱小的國家;拋棄(與晉國)舊日的恩情,召來(晉國)新的怨恨;舍棄成功,觸犯危險。不是(燭之武所說的)利益與危害深深擊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這樣呢?秦穆公與晉國,相互結交很長時間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結盟很厚了,一旦恐懼于燭之武(所說)的利益,拋棄晉國(都)如同鼻涕唾沫,對于鄭國又有什么(不能拋棄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燭之武所說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會很快轉變去尋求那更大的利益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第一則《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左傳》)夜縋而出,見秦伯,曰:“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若亡鄭而有益于君,敢以煩執(zhí)事。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且君嘗為晉君賜矣,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晉,何厭之有?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闕秦,將焉取之?闕秦以利晉,唯君圖之?!鼻夭f,與鄭人盟。使杞子、逢孫、楊孫戍之,乃還。子犯請擊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以亂易整,不武。吾其還也。”亦去之。第二則《疑似》選自《呂氏春秋》梁北有黎丘部,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狀。①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②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我固嘗聞之矣!”明日端復飲于市,欲遇而刺殺之。明旦之市而醉,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丈人望見其子,拔劍而刺之。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②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B.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②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C.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②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D.①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焉/用亡鄭以陪鄰/鄰之厚/君之薄也②丈人歸酒醒而誚/其子曰/吾為汝父也/豈謂不慈哉/我醉汝道苦我/何故18.【答案】B【解析】①“遠”是邊遠的地方,是把邊遠的地方當成邊境,排除A項、D項?!爸钡闹髡Z是“君”,排除C項。句意:越過別的國家把遙遠的地方作為(秦國的)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國力雄厚了,您的國力也就相對削弱了。②“歸”“誚”是兩個動作,應該斷開,排除C項、D項?!翱唷钡闹髡Z是“汝”,結合句意內容分析,排除A項。句意: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責罵他的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啊,難道是我對你不夠好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為什么”。故選B。1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正確一項是()A.“夜縋而出”的“縋”指用繩子綁著人由下往上拉,表示上吊。B.“君之所知也”中的“知”與“失其所與,不知”中的“知”同義。C.“鄰之厚,君之薄”的“厚、薄”與“扶而道苦之”中的“苦”用法一致。D.“昔也往責于東邑”中的“責”是責怪之意,“共其乏困”中的“共”是通假字,通“供”。19.【答案】C【解析】A項,“由下往上拉,表示上吊”應是“由上往下送”;B項,第一個“知”是指知道、了解,第二個“知”是通假字,通“智”;D項,“昔也往責于東邑”中的“責”是通假字,通“債”。故選C項。20.下列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第一則:燭之武巧妙地勾起秦伯對秦、晉之間的矛盾的記憶,向秦伯分析了當時的形勢,說明了保存鄭國對秦有利、滅掉鄭國對秦不利的道理。B.選自。又名、,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歷史名著,也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C.第二則:老人在酒醒后,認為兒子在路上折磨他,于是責罵兒子。兒子向他叫冤,說自己那天只是去討債,根本沒有做出這樣的事。D.第二則“黎丘丈人”用于比喻困于假象、不察真情而陷入錯誤的人。20.【答案】B【解析】B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紀傳體歷史名著”錯誤?!蹲髠鳌肥俏覈钤绲囊徊烤幠牦w歷史名著。故選B項。21.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狀,扶而道苦之。②其子泣而觸地曰:“孽矣!無此事也!昔也往責于東邑,人可問也?!?1.【答案】①鎮(zhèn)里有一位到集市去喝醉酒回來的老人,黎丘鬼仿效他兒子的形狀,在路上一面攙扶著一面折磨他。②他的兒子哭著磕頭碰地說:“罪孽啊,沒有這樣的事啊,那時我到東鎮(zhèn)去要債,可以問人的?!薄窘馕觥勘绢}主要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此類試題解答時,首先要找出專有名詞,即人名、地名、官職等;然后再看是否有特殊句式,最后再確定關鍵字進行翻譯,一般為直譯。文言文的翻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換、組詞、保留、省略。①“丈人”,老人;“之”,到;“而”,連詞,表承接;“效”,仿效、模仿;“苦”,使動用法,可譯為“折磨、捉弄”;“邑丈人有之市而醉歸者”(定語后置)。②“其”,代詞,他;“而”,連詞,表修飾;“觸”,碰、撞;“孽”,罪孽;“責”,債、討債;“昔也往責于東邑”(狀語后置)。參考譯文:在夜晚(有人)用繩子(將燭之武)從城上放下去,見到了秦伯,燭之武說:“秦、晉兩國圍攻鄭國,鄭國已經(jīng)知道要滅亡了。假如滅掉鄭國對您有好處,怎敢冒昧地拿這件事情來麻煩您。越過鄰國把遠方的鄭國作為(秦國的)東部邊邑,您知道這是困難的,(您)為什么要滅掉鄭國而給鄰邦晉國增加土地呢?鄰國的勢力雄厚了,您秦國的勢力也就相對削弱了。如果您放棄圍攻鄭國而把它當作東方道路上接待過客的主人,出使的人來來往往,(鄭國可以隨時)供給他們缺少的東西,對您也沒有什么害處。而且您曾經(jīng)給予晉惠公恩惠,惠公曾經(jīng)答應給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這是您知道的。晉國,怎么會滿足呢?(現(xiàn)在它)已經(jīng)在東邊使鄭國成為它的邊境,又想要向西擴大邊界。如果不使秦國土地虧損,將從哪里得到(他所奢求的土地)呢?削弱秦國對晉國有利,希望您考慮這件事!”秦伯非常高興,就與鄭國簽訂了盟約。派遣杞子、逢孫、楊孫戍守鄭國,于是秦國就撤軍了。晉大夫子犯請求出兵攻擊秦軍。晉文公說:“不行!假如沒有那個人(秦伯)的力量,我是不會到這個地步的。依靠別人的力量而又反過來損害他,這是不仁義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這是不明智的;用散亂(的局面)代替整齊(的局面),這是不符合武德的。我們還是回去吧!”晉軍也就離開了鄭國。大梁城的北部有座叫黎丘的鄉(xiāng)村,(那)有個奇怪的鬼,喜歡裝扮別人的兒子、侄子、兄弟的樣子。鎮(zhèn)里有一位到集市去喝醉酒回來的老人,黎丘鬼仿效他兒子的形狀,在路上一面攙扶著一面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責罵他的兒子,說:“我是你的父親啊,難道是我對你不夠好嗎?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為什么?”他的兒子哭著磕頭碰地說:“罪孽啊,沒有這樣的事啊,那時我到東鎮(zhèn)去要債,可以問人的?!彼母赣H相信他的話,說:“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曾經(jīng)聽說過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將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兒子擔心父親不能回家,就前去接他。老人看見兒子,拔出劍就刺他。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子產(chǎn)弗與韓宣子環(huán)韓宣子①有環(huán),其一②在鄭商。宣子謁諸鄭伯,子產(chǎn)③弗與。曰:“非官府之守器也,寡君不知?!弊哟笫?、子羽謂子產(chǎn)曰:“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偷也。若屬有讒人交斗其間,鬼神而助之,以興其兇怒,悔之何及?吾子何愛于一環(huán),其以取憎于大國也?盍求而與之?”子產(chǎn)曰:“吾非偷晉而有二心,將終事之,是以弗與,忠信故也。僑聞君子非無賄之難,立而無令名之患。僑聞為國非不能事大字小之難,無禮以定其位之患。夫大國之人,令于小國,而皆獲其求,將何以給之?一共一否,為罪滋大。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吾且為敝邑,則失位矣。若韓子奉命以使,而求玉焉,貪淫甚矣,獨非罪乎?出一玉以起二罪,吾又失位,韓子成貪,將焉用之?”韓子買諸商人,既成賈矣。商人曰:“必告君大夫?!表n子請諸子產(chǎn),曰:“昔起請夫環(huán),執(zhí)政弗義,弗敢復也。今買諸商人,商人曰‘必以聞’,敢以為請?!弊赢a(chǎn)對曰:“昔我先君桓公,與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殺此地,斬之蓬蒿藜藿而共處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今吾子以好來辱,而謂敝邑強奪商人,是教敝邑背盟誓也,毋乃不可乎?吾子得玉而失諸侯,必不為也。若大國令而共無藝,鄭,鄙邑也,亦弗為也。僑若獻玉,不知所成,敢私布之。”韓子辭玉,曰:“起不敏,敢求玉以徼二罪?敢辭之?!保ü?jié)選自《左傳·昭公十六年》,有刪改)[注]①韓宣子,名起,晉國大夫。②與之配對的那只環(huán)。③子產(chǎn),名僑,鄭國執(zhí)政大夫。此時鄭國是晉國邊邑的小國。22.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B.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C.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D.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我叛我/無強賈/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22.【答案】C【解析】“爾無我叛”“我無強賈”兩句結構一致,句式相同,所以應該斷句,排除A、D項,“故”表原因,往往放在句首,故排除B項,原句標點是: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爾無強要。”恃此質誓,故能相保以至于今。故選C項。23.下列對文中加線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環(huán),中央有孔的圓形佩玉。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玉是潔白、美好的象征,“君子比德如玉”,所以中國古人有佩玉的習慣。B.寡君,寡德的君主,謙詞,古代臣民對他國稱本國君主或自稱,如說“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舊好”。C.邑,古代稱侯國為邑,也可泛指諸侯封地、大夫采地。段玉裁注說:“凡稱人曰大國,凡自稱曰敝邑?!盌.耦,二人并肩耕地,如說“長沮、桀溺耦而耕。”諸多從“禺”之字,如“偶”“隅”等皆有偶雙之意。23.【答案】B【解析】B項,“寡君”不能用于“臣民自稱”。故選B項。24.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子產(chǎn)為人有理有節(jié),為保持鄭國地位和使韓宣子免受貪婪之名,他拒絕了宣子的要求。B.子產(chǎn)注重為國以禮,面對子羽等人的擔憂,他強調要樹立美名,依禮來確立邦國地位。C.子產(chǎn)語言藝術高超,為了拒絕宣子從鄭國商人處購買玉環(huán),他搬出先祖盟誓作為理由。D.子產(chǎn)表現(xiàn)不卑不亢,面對韓宣子的三次要求,他語言周全立場堅定,以維護鄭國尊嚴。24.【答案】D【解析】D項,“韓宣子的三次要求”錯誤,原文韓宣子求玉只有兩次。故選D項。25.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①韓子亦無幾求,晉國亦未可以貳。晉國、韓子,不可偷也。②大國之求,無禮以斥之,何饜之有?25.【答案】①韓宣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對晉國也不能懷有貳心,晉國、韓宣子,是不可輕視(怠慢)的。②對大國的無理要求,如果不依禮來駁斥,他們有什么滿足的呢?【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譯時直譯為主、意譯為輔,逐字落實,注意重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譯,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容根據(jù)上下文補充,倒裝句式要調整,典故和比喻處通常意譯。注意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落實。①“幾求”,太多要求;“貳”,名詞作動詞,有二心;“偷”,輕視、怠慢;②“大國之求”前應補充介詞“對”;“無禮”,不依照禮制;“何饜之有”,賓語前置句,有什么滿足的呢?參考譯文:韓宣子有一只玉環(huán),其中另一只在鄭國商人手里。宣子向鄭定公請求得到那只玉環(huán),子產(chǎn)不同意給。說:“這不是國家府庫中保存的器物,我們國君不知道?!弊哟笫?、子羽對子產(chǎn)說:“韓宣子也沒有太多的要求,對晉國也不能懷有貳心,晉國、韓宣子,都是不可輕視的。如果恰好有說壞話的人在兩國之間挑撥離間,鬼神再幫助他,從而激起晉國、韓宣子的兇心怒氣,后悔還來得及嗎?您為什么吝惜一個玉環(huán),因為這件事而招來大國的憎恨呢?為什么不找來給他呢?”子產(chǎn)說:“我并不是輕視晉國而對它有二心,而是要一直侍奉它到底的,因此不給他(玉環(huán)),是對晉國忠實誠信的緣故。我聽說君子的憂慮不是沒有財物,而是身居官位卻沒有好名聲。我又聽說治理國家的憂慮不是能否侍奉大國,安撫小國,而是能否按照禮儀來維護國家的地位。那些大國的人,(如果隨意)對小國下命令,而都能得到他們所要求的,那將拿什么來供給他們,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豐富課外活動促進德育實施計劃
- 小班角色扮演游戲策劃計劃
- 品牌與科技的融合趨勢計劃
- 五一出游作文500字左右杭州
- 2025-2030中國鉛封鉗行業(yè)市場深度調研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鉆石開采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野外工作帳篷行業(yè)市場深度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透明聚酰胺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輪椅坡道行業(yè)市場發(fā)展趨勢與前景展望戰(zhàn)略研究報告
- 2025-2030中國起泡葡萄酒行業(yè)市場深度分析及前景趨勢與投資研究報告
- 2025年遼寧省遼漁集團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員工招聘與選拔》課件
- 南昌起義模板
- 【MOOC】體育舞蹈與文化-大連理工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MOOC答案
- 接處警流程培訓
- 2024年商丘職業(yè)技術學院單招職業(yè)技能測試題庫附答案
- 《園林植物病蟲害》課件
- 空調維保服務投標方案 (技術方案)
- 醫(yī)用氣體安裝工程作業(yè)安全技術交底
- 西方文論概覽(第二版)-第一章-課件
- T-CSPSTC 55-2020 隧道襯砌質量無損檢測技術規(guī)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