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古詩鑒賞答題技巧篇_第1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古詩鑒賞答題技巧篇_第2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古詩鑒賞答題技巧篇_第3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古詩鑒賞答題技巧篇_第4頁
2024屆高考語文復(fù)習(xí):+古詩鑒賞答題技巧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課題古詩鑒賞答題技巧

學(xué)習(xí)1、整體把握古詩鑒賞的審題順序

目標(biāo)2、掌握古詩的基本題型及其答題技巧

3、熟悉古詩的情感

學(xué)習(xí)掌握古詩的基本題型及其答題技巧

重點

學(xué)習(xí)熟悉古詩的情感

難點

教學(xué)流程

整體把握

命題者命制的古典詩歌鑒賞試題所考查的內(nèi)容無外乎三方面:作者借助“什么”,運用哪些“表現(xiàn)手

法”,抒發(fā)了何種“情感”。三字秘訣中所說的“象”即“意象”。也就是說作者寄托情感的“附著物”是

什么。“情”即“情感”。“法”即“表現(xiàn)手法”。因此,在鑒賞古典詩歌時,最重要的是要抓住這三方面,

做到一審意象,二找表現(xiàn)手法,三品思想感情。下面就這三方面進行分析。

一審意象,所謂意象,簡單地說,就是作者主觀感情化了的外界客觀事物,作者借助這些客觀事物

來營造意境抒發(fā)情感。例如,張籍在《秋思》一詩中,“秋風(fēng)”“家書”這兩個意象就是理解這首詩的關(guān)

鍵,“秋風(fēng)”為思鄉(xiāng)營造了氛圍,“家書”則是寄托鄉(xiāng)思的直接“工具”。宋祁的《木蘭花》這首詞中,“酸

皺”“客棹”,,綠楊“,,紅杏”“斜陽”,,花間”把生機勃勃、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刻畫得淋漓盡致。王灣的

《次北固山下》一詩中,“青山”“綠水”“江岸潮涌”“風(fēng)撫船帆”“海日”“鄉(xiāng)書”“歸雁”把那種春意盎

然、時光易逝、游人未歸的情思寫得無以復(fù)加。李白的《菩薩蠻》中“平林”“寒山”“高樓"'‘玉階”"宿

鳥”“長亭”“短亭”烘托了游子思歸的氛圍。朱淑真的《秋夜》中離愁別怨意境的營造,“涼床”“月影”

“梧桐”“愁情”功不可沒。柳中庸的《征人怨》中,‘‘金河"、“玉關(guān)”“青?!薄包S河”“黑山”等邊塞地

名,寫了征人的戍邊生活。杜甫的《江漢》題目設(shè)計者以“片云”“孤月”“落日”“秋風(fēng)”幾個意象讓考

生分析情景交融的意境,更是對詩歌的意象青睞有加。

二找表現(xiàn)手法。所謂表現(xiàn)手法,也就是作者在寫作中運用的寫作手法。當(dāng)談到意象時,就不能不

說到意境,簡單地說,意境就是作者營造的抒情藝術(shù)氛圍,如果把意象比作珍珠,意境就是裝珍珠的玉

盤,表現(xiàn)手法則是串起珍珠的彩線,情感則是珍珠在讀者心燈照耀下的熠熠生輝的光環(huán)。表現(xiàn)手法,簡

單地說,就是作者把寄托自己的情感的意象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表達出來。這也是高考出題人考查考生分

析鑒賞能力的一個重點。例如:張籍在《秋思》一詩中“行人臨發(fā)又開封”的細節(jié)描寫可謂是尋常中見

奇崛。宋祁的《木蘭花》這首詞中的“紅杏枝頭春意鬧”一個“鬧”字,化靜為動,巧妙擬人,境界全

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詩中“潮平兩岸闊”與“潮平兩岸失”里的“闊”跟“失”哪個更好,以

及李白的《菩薩蠻》中“玉階空佇立”的“空”好在哪里,都是古典詩詞講究煉字的典型例子。蘇軾的

《蝶戀花》中“綠水人家繞”中的“繞”字,有的版本寫作“曉”,哪個字更恰當(dāng),為什么?也是煉字的

典范之作。郎士元的《聽鄰家吹笙》中“疑有碧桃千樹花”中以視覺寫聽覺,通感手法的運用,別具一

格。總之,詩人為了表達所要表達的情感,總要精心構(gòu)思,采用不同的寫作手段,達到抒情這一共同目

的。要么是即景生情,要么是間接抒情,要么是直抒胸臆,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物隱喻,要么是

注重細節(jié),要么是巧用修辭,要么是煉字顯意,要么是對比襯托,等等。

三品思想感情,詩言志,詩含情。說白了,詩歌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抒情。無非是,作者寫作的

意象不同,表現(xiàn)手法不同罷了,當(dāng)然抒發(fā)的情感也各有千秋.因此,我們要求考生在鑒賞古典詩歌時要

“知人論世”。有的詩人抒發(fā)的是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有的則是游子思歸、念家思親之意,有的是

友誼長存、知音相知之思,等等,不以而足。高考命題人若問張籍在《秋思》一詩中表達了什么情感,

“秋風(fēng)”“家書”這兩個意象讓人不難想起思鄉(xiāng)之情。晏幾道的《鶴鴿天》一詞,“杜鵑啼鳴”這一意象

無不表達了作者無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跡天涯、有家難歸的感慨。梅堯臣的《東溪》中“眠岸有閑意

的野鳧”“著花無丑枝的老樹”抒發(fā)了作者喜愛自然、追求恬淡閑適的情趣。

總之,我們只要在鑒賞感知詩歌時,抓住以上三個方面,認真總結(jié),反復(fù)練習(xí),在高考古典詩歌鑒

賞這方面,取得高分也不是高不可攀,因為高考選擇的詩歌大多都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大家沒有多大

爭議的詩歌。

[常用的表述方式]這首詩寫了什么(意象或者事情),通過什么方法(某種表達方式、修辭方式、

表現(xiàn)方法),寫出了(意象或者事情)的什么特征,對于表現(xiàn)(突出)什么思想(感情)起到了什么作用。

一.新知探究:

(一)讀透詩題

凡讀詩,必須讀全詩,即從題目入手,直到最后一個字,凡有注釋的,包括注釋在內(nèi)。事實上,許

多讀者,特別是中學(xué)生,尤其是面對考題上的詩,往往只記住詩句,而忘了題目。殊不知,有些題目也

是詩詞整體意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丟了題目,等于給自己的理解設(shè)置了障礙,拋棄了對詩詞內(nèi)容或情

感把握的切入口。因為,詩詞的標(biāo)題,往往能給我們讀詩提供許多有益的啟示:

它或者點明寫作背景,如王維《使至塞上》、賈島《尋隱者不遇》;或者概括詩歌的主要內(nèi)容,如曹

操《觀滄海》、賀知章《詠柳》;或點明詩歌意象,如柳宗元《江雪》、王冕《墨梅》;或表明作詩目的,

如李白《贈汪倫》、李商隱《夜雨寄北》;或表達詩人情感,如李紳《憫農(nóng)》、王昌齡《閨怨》等。再如,

杜甫的《春夜喜雨》,題目既交待了季節(jié)、時間、對象,又表達了心情:“喜”。李益的《喜見外弟又言別》,

題目不僅交代了人物間的關(guān)系,同時又敘述了情節(jié):“見”一一“別。更重要的是描寫了情感的不同特

征:喜悅與哀愁。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題目既明確了地點:一個富有歷史厚重感的地點'‘金

陵”,又交待內(nèi)容,同時也暗示了情感的指向“懷古”。面對這樣的題目,縱然不讀詩,也可以引發(fā)豐富

的聯(lián)想。

讀題目,不但可以幫助我們理解詩詞的內(nèi)容,把握所抒的情感,還可以幫我們正確地把握詩詞的主

旨。因為,有時詩作本身并沒有直接傳達出詩的主旨,而是靠詩題直接揭示。如唐朝朱慶馀的《近試上

張水部》:“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這首詩表面寫閨

意,實質(zhì)是詩人以閨意作比,向主考官征求意見,反應(yīng)了封建社會考生們彷徨的心理。因此把握詩題“近

試”二字,對領(lǐng)略詩的主旨至關(guān)重要。

(二)讀懂開頭

開頭往往點題,交代寫什么,或者創(chuàng)造氛圍,或者奠定基調(diào)。讀懂開頭,一要聯(lián)系詩題。二要突出

五“何”:何人、何時、何地、何事、何景。三要體會感情基調(diào)。如王闿運的《曉上空泠峽》:“獵獵南風(fēng)

拂驛亭,五更牽纜上空泠。慣行不解愁風(fēng)水,瀑布灘雷只臥聽?!逼渲幸活}為:“本詩前兩句描寫了怎樣

的情景?”這兩句開頭無非是在點題,因此抓住題目便不難發(fā)現(xiàn)本題的答案:在獵獵南風(fēng)的吹拂中,詩

人在五更時分離開驛亭乘船向空泠峽溯流而上。

(三)把握詩眼

“百煉成字、千煉成句”。詩人們作起詩來常常是“吟安一個字,捻斷數(shù)莖須”,而這千錘百煉得來

的一句詩或一首詩中最精煉傳神的一個字,便成為全詩的點睛之筆,被謂之“詩眼”。以字的形式出現(xiàn)的

“詩眼”,實際上就是古人所說的“煉字”問題,如“紅杏枝頭春意鬧”,此句借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以句的形式出現(xiàn)的“詩眼”,屬“煉句”問題。詞眼的表現(xiàn)多以句的形式出現(xiàn)。如李煜的《虞美人》中“問

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J比喻愁之多,愁之連綿不絕,形象生動具體概括性強。

詩眼問題是詩詞鑒賞語言層面最值得關(guān)注的問題。準(zhǔn)確找出“詩眼”,就找到了一條鑒賞的捷徑。而

對“詩眼”的尋找與鑒賞也是高考詩詞鑒賞題的一個重要考點。

1、找準(zhǔn)詩眼,就一首詩而言,詩眼指某一聯(lián)或某一句,它們一般是:

(1)全詩的主旨所在

臨洞庭上張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首干謁詩委婉地表達想入朝為官的愿望,希望張丞相引薦。因此詩眼應(yīng)該是頸聯(lián)“欲濟”二句。

意思是說:想找到出路卻無人引薦,正如無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想出來做一番事業(yè),出仕求官。

與詩的主旨吻合。

(2)含有某種哲理的詩句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這首詩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的勃勃朝氣。尤其是尾聯(lián)的兩句,更顯示了青年杜甫不怕困難,敢

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而全詩的主旨和詩眼也正是尾聯(lián)。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義又蘊含

著哲理,而這也正是這首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烈共鳴的原因。

(3)全詩最精彩和關(guān)鍵的詩句,尤其是精煉的動詞、形容詞所在的詩句

山園小梅林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樽。

頷聯(lián)為全詩最精彩和關(guān)鍵性詩句,故為詩眼。它以“橫斜”描繪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動”狀寫

梅花縷縷襲來的幽香,再以朦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襯托,表現(xiàn)了梅花的高潔、優(yōu)雅的氣質(zhì)風(fēng)韻。

2、找準(zhǔn)詩眼,就某一聯(lián)或某一句而言,詩眼指某一字,-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煉生動的一個字,多指運用了一些修辭格的字或詞類活用的一個字。

泊船瓜州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fēng)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句中第三句的“綠”字為詩眼。形容詞“綠”活用為動詞“吹綠二它既描繪了江南美麗的春色,寄

托了詩人浩蕩的情思,又極富有表現(xiàn)力。據(jù)洪邁《容齋續(xù)筆》載:開初為“到”改為“過”“入”“滿”

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綠”字最為精警。這是因為前四字都只從風(fēng)本身的流動著想,粘皮帶首,以此描

寫看不見的春風(fēng),依然顯得抽象,也缺乏個性;“綠”字則開拓一層,從春風(fēng)吹過以后產(chǎn)生的奇妙的效果

著想,從而把看不見的春風(fēng)轉(zhuǎn)換成視覺形象一一春風(fēng)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綠.

(2)對后世文學(xué)作品影響極大的一個字,尤其是點石成金的動詞。

題李凝幽居賈島

閑居少鄰并,草徑入荒園。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移石動云根。暫去還來此,幽期不負言。

全詩只是抒寫作者走訪友人李凝未遇這樣一件尋常小事。但頷聯(lián)尤為著稱,成為歷來傳誦的名句。

“宿”“敲”成為詩眼。對后世詩歌錘煉詞語影響很大。“推敲”二字有這樣的故事:一天作者賈島騎在

驢上,忽然得句“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初擬用“推”字,又思改為“敲”,在驢背上引手作推敲

之勢,不覺一頭撞到京兆尹韓愈的儀仗隊,隨即被人押到韓愈面前,賈島便將做詩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

說了,韓愈不但沒有責(zé)備他,反而立馬思之良久,對賈島說:"作‘敲'字最佳矣?!焙髞韮扇吮愠蔀橥?/p>

年交。這兩句話初看費解,難道詩人連夜晚宿在池邊樹上的鳥都看到嗎?其實,這正是詩人構(gòu)思之巧用

心之苦。正因為月光皎潔,萬籟俱寂,因此老僧(或許即指作者)一陣輕微的敲門聲,就驚動宿鳥,或

是引起鳥一陣不安噪動,或是鳥從窩中飛出轉(zhuǎn)了個圈,又棲宿巢中了。作者抓住這一瞬即逝的現(xiàn)象,來

刻畫環(huán)境之幽靜,響中寓靜,有出人意料之勝。倘若用“推”字,當(dāng)然就沒有這樣的藝術(shù)效果了。

要準(zhǔn)確找出詩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還要具有鑒賞詩詞的一般常識,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

作品的風(fēng)格及寫作詩詞的背景,吃透其中的用典,扣住關(guān)鍵性的字、詞、句。做到字不詞,詞不離句,

句不離全詩,并要反復(fù)吟誦,讀出味道,讀出感情,認真體味,多讀鑒賞作品,尤其是歷代“詩話”“詞

話”。久之,找詩眼也就不困難了,鑒賞也就找到了捷徑。

(四)讀出變化

近體詩的第三句或第三聯(lián)往往是全詩的“轉(zhuǎn)”之所在。在內(nèi)容或?qū)懛ㄉ铣Ec前面有所變化。

1、內(nèi)容上,往往由前面的敘述或描寫轉(zhuǎn)為議論或抒情。

如黃庭堅的《題竹石牧牛(并引)》

野次小崢蛛,幽篁相倚綠。阿童三尺槐,御此老毅解。

石吾甚愛之,勿遣牛礪角!牛礪角猶可,牛斗殘我竹。

問:“這首詩可分為幾個層次?”很明顯這首詩可分為兩層:前兩聯(lián)為一層,描寫畫面內(nèi)容;后兩聯(lián)

為一層,對畫面內(nèi)容發(fā)表議論。

2、如果第三句或第三聯(lián)仍在寫景,那么在寫法上往往會有所變化。這種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有:

高與低,動與靜,遠與近,形與聲,虛與實,正面與側(cè)面等等。

如張籍的《涼州詞(其一)》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無數(shù)鈴聲遙過硬,應(yīng)馱白練到安西。

其中一題要求分析本詩所運用的襯托對比和虛實相生的藝術(shù)手法。該題并不是在考查抽象的概念。

所謂的“對比”“虛實”其實就是“變化”。第三句所寫之景與前兩句相比,一是所聞與所見的對比,二

是虛與實的對比;前兩句所寫之景,又形成了高與低、動與靜的對比。而這恰恰就是解答該題的關(guān)鍵所

在。

(五)讀懂意象

1、把握意象表現(xiàn)的情感

詩歌中所寫之“景”、所詠之“物”為客觀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借物所言之“志”為主觀之

“意:在詩歌中,很多景物往往用來表現(xiàn)特定的感情,這就是所謂的“意象”。如“菊花”常表堅強清

高,“梧桐”常表凄涼冷清,“日暮”多表惆悵傷感,“明月”多與思鄉(xiāng)、思人有關(guān),松、菊、梅、竹與性

格高潔相聯(lián),折柳與古代的送行相配等等。這些相對固定的“意象”對于我們理解和鑒賞古詩詞意義重

大,特別值得我們注意和把握。

如《正宮?叨叨令》:

溪邊小徑舟橫渡,門前流水清如玉。

青山隔斷紅塵路,白云滿地?zé)o尋處。

說與你尋不得也么哥,尋不得也么哥,卻原來儂家鸚鵡洲邊住。

其中有這樣一題:“本曲前四句運用豐富的意象勾勒出一幅美麗的自然圖景,其中意象體現(xiàn)

出溫潤柔美的特征,而意象則給人以飄逸渺遠的感受?!蓖ㄟ^分析可知,前四句中的主要意象

有“流水"''青山”“白云”,而根據(jù)題中提示的意象特征,不難明確答案,前者為“流水”,后者為“白

云”。

又如《送人歸京師》:

門外子規(guī)啼未休,山村落日夢悠悠。故園便是無兵馬,猶有歸時一段愁。

其中一問要求指出詩中“子規(guī)”意象的含義。依據(jù)積累,杜鵑鳥,俗稱布谷,又名子規(guī)、杜宇、子

鵑。傳說中的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鳴,聲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

此外,一個意象在不同的詩詞中也可以表示多種感情。如“登高”意象,既可表“懷遠”,也可表懷才不

遇、壯志難酬的感慨,賞析時一定要作具體分析。

2、強調(diào)由象入境

讀詩賞詩,要去感受和思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和詩詞的潛在意義,即詩詞的意蘊,要懂得由象入境。意

象即“表意之象”,也就是“表達某種抽象觀念和哲理的藝術(shù)形象”。它是意和象的復(fù)合體,是作者的主

觀心意和客觀物象凝聚的表現(xiàn),是作者精神和外在物質(zhì)的統(tǒng)一,由情和景這兩個因素組成的。意象組合

在一起形成一個整體就是意境。意境是詩人通過語言營構(gòu)的一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并具有強烈感染力

的藝術(shù)氛圍,是一種可訴諸視覺感受的生動畫面。這個畫面可觀可聞、可觸可覺、可動可靜、可思可感,

不但有聲色、形狀、溫度、質(zhì)感,更有意蘊,更有“內(nèi)在”的精神。

3、意象的作用

(1)營造氛圍。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楓葉荻花秋瑟瑟”句,就營造出與朋友離別時的蕭瑟、落寞

的氛圍。

(2)奠定情感基調(diào)。如柳永《雨霖鈴》開頭三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為全詞奠定了凄涼、傷感的基調(diào)。

(3)借景抒情。這是詩歌慣用的“伎倆”,凡詩歌中有描寫的景物,一般都具有這一作用。

塑造背景或環(huán)境。這一作用與“營造氛圍”有相似之處,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過多個意象組合一一意

象群,為人物的活動提供背景或環(huán)境,這種作用在山水詩、邊塞詩中運用較多,如王昌齡的《從軍行》

之“青海長云暗雪山”即是。

(4)塑造意境。其與“塑造背景或環(huán)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

個特定景物以進行描繪而表現(xiàn)出來的境界和情調(diào),它展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幅立體感強的畫面,目的是給人

以身臨其境之感。對于讀者而言,也只有“臨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

如“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秋水共長

天一色,落霞與孤鷲齊飛”、“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等都是意境深遠的詩句。

(5)襯托人物氣節(jié)或性格。這種作用在寫物詩中較為普遍,在表達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辭。

如雪、竹、梅、松、鶴、荷、平仲、金風(fēng)玉露等等,襯托人物品行高潔、性格堅毅、情感純潔等。

(6)以景襯境。這一作用在山水詩中運用最多,如以鬧景襯靜境一一“竹喧歸浣女”,以動景襯靜境一

-“蓮動下漁舟”,以暖景襯冷境一一“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襯暗境一一”返景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以滿景襯空境一一“雁字回時,月滿西樓”,以物語(或物態(tài))襯心境一一“廢池喬木,猶厭言兵”,等

等。

(7)以景襯情。這種作用在詩歌中亦常出現(xiàn),其表現(xiàn)為詩人用意象顏色的濃淡襯托情意的濃淡,這種方

法又往往與諧音雙關(guān)的表達技巧相關(guān)聯(lián)。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句,就是用

桑草之“碧”“綠”襯托相思情濃,“絲”“枝”分別與“思”“知”諧音。還有用悲景襯悲情、用喜景襯

喜情或用喜景襯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詩,是用悲景襯悲情,而其《絕句?江碧鳥逾白》則是用喜景

襯悲情。

以上這些作用在詩詞中并不具備獨立性,一首詩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這就要求在鑒

賞時,不能顧此而失彼。

(六)注意注釋

賞讀詩詞,離不開注釋。注釋往往能幫助我們了解作者、作品的背景以及其他有關(guān)情況,有些注釋

還能替我們解釋一些生僻難懂的詞,介紹有關(guān)典故的出處和提示用典的意思、。

高考中出現(xiàn)的鑒賞古詩詞考題,它的注釋更具實用性。它除了幫助考生理解詩句的意思外,還往往暗示

詩詞的內(nèi)容,或意境或其寫作風(fēng)格。

如比較閱讀兩首詩:

近試上張水部朱慶余

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酬朱慶余張籍

越女新妝出鏡心,自知明艷更沉吟。齊紈未足時人貴,一曲菱歌敵萬金。

[注]朱慶余平日很得水部郎中張籍的賞識,臨考試前寫下此詩,征求張籍的意見,而張籍則以酬詩的方

式作了回答。兩首詩都用了“比”這種寫法。

一問為:從兩詩的內(nèi)容上看,朱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心情?張詩對此表明了什么看法?如果沒有這

個注釋,許多考生恐怕看不懂詩的內(nèi)容,更談不上回答準(zhǔn)確了。有了這個注釋,就大大降低了答題的難

度。

又如

武夷山中[宋]謝榜得①

十年②無夢得還家,獨立青峰野水涯。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謝防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

年。

問題是這首詩體現(xiàn)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有了這兩個注釋,詩人所抒發(fā)的國破家亡之恨和決心

學(xué)習(xí)梅花凌寒獨開的不屈的斗爭精神,就容易明白了。

注釋雖短短一二句,卻是暗示。介紹寫作背景,是在暗示本詩的思想內(nèi)容;介紹相關(guān)詩句,是在暗

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介紹作者,是在暗示本詩的寫作風(fēng)格。所以,仔細研讀注釋,可以為揣摩詩詞的

隱含義、為進一步深入分析鑒賞作準(zhǔn)備。

(七)知人論世

所有的詩詞其實都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思。詩人的審美情趣、人格理想、時代影響等往往體現(xiàn)

在其詩詞創(chuàng)作中。所謂“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的生平和詩詞風(fēng)格,這是因為任何一個作家都有自己的

風(fēng)格,這既是作家成熟的標(biāo)志,也是一個詩人的審美理想與追求的體現(xiàn);所謂論世,就是要了解作家所

處的時代風(fēng)貌,把詩人及其作品放到廣闊的時代背景上,特別是當(dāng)時的文化背景上,才有可能看到詩詞

藝術(shù)的奧秘。

了解了詩人的思想性格和生平遭遇,了解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代背景(包括時代氛圍和社會風(fēng)俗)和創(chuàng)

作目的,從而設(shè)身處地的揣摩詩人的心境,理解其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shù)技巧,這樣才能提高對詩詞的理解和

鑒賞能力。三國鼎立戰(zhàn)亂頻繁,才促成了慷慨悲涼的建安風(fēng)骨;正因唐朝的繁榮富強,才有了非同凡響

的盛唐之音;李煜經(jīng)歷了從一國之君淪為階下之囚的人生劇變,才有了亡國之痛楚;因為山河破碎,南

宋詩人集體傷感,等等。如《東坡》一詩,該詩的作者蘇軾一生坎坷多磨難,但不論處于怎樣的逆境,

他都能坦然面對,曠達開朗。而結(jié)合原詩及試題中的注釋,不難發(fā)現(xiàn),這首詩正表達了作者這樣的情懷。

具體地把握詩詞意境、作者風(fēng)格還只是對詩詞價值的相對單一取向,并不全面。因為有的詩詞還具

有它的現(xiàn)實意義,所以在鑒賞時,還必須聯(lián)系作者寫作的當(dāng)時背景(包括社會、文化、政治背景)和作

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體、全面、客觀、公正地鑒賞詩詞。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告訴鑒賞者:必須

具備一定的歷史知識和了解相當(dāng)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及其思想狀況。如在《石頭城》一詩中,只把從

悟中得到的“抒發(fā)作者對‘故國’昔盛今衰的感慨”作為鑒賞的最終內(nèi)容是遠遠不夠的,而且也違背了

作者作此詩的真正意愿。因為詩人劉禹錫在寫這首詩時,唐帝國已日趨衰敗,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擠,出

現(xiàn)了“牛李黨爭”,宦官專權(quán)依舊如故;地方上藩鎮(zhèn)割據(jù)勢力又有所抬頭。所以他寫這首詩的主旨應(yīng)是諷

喻現(xiàn)實,即借六朝的滅亡來抒發(fā)國運衰微的感嘆,希望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能以前車之覆為鑒。

由上面兩例可知:只有“知人論詩,知世論詩”才能理解得全面透徹,真正的理解詩人情感,才能

真正“解其中味”。由此推想,不了解陶淵明的“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豪氣,就難以理解其“開荒南野際,

守拙歸園田”的逍遙;不了解杜甫的大濟蒼生的理想和安史之亂的戰(zhàn)火慘烈,就難以理解“安得廣廈千

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博大;不了解文天祥的抗元歷程,就難以理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

丹心照汗青”的決心……正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氣息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一批風(fēng)格各異的詩人。所

以要理解詩作,就不能離開對詩人的品讀,對歷史的了解。實際上,就是在讀中國社會發(fā)展史,讀中國

文化發(fā)展史,讀中華民族的人文精神。

做到“知人論詩,知世論詩”一要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二要了解某個時代的風(fēng)貌,

三要讀好作品的“序”。

歲暮①杜甫

歲暮遠為客,邊隅還用兵。煙塵犯雪嶺②,鼓角動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延誰請纓?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

[注]①本詩作于唐代宗廣德元年(763)末,時杜甫客居同州(今四川廊中)。②雪嶺:又名雪山,在成

都(今四川成都)西。雪嶺臨近松州、維州、保州(均在今四川成都西北),杜甫作本詩時,三州已被吐

蕃攻占。

其中一問要求學(xué)生結(jié)合全詩作簡要分析詩人為什么會發(fā)出“寂寞壯心驚”的感慨,在鑒賞過程中,

學(xué)生不但要細讀本詩,了解詩人境遇、主觀志向,明確注釋中點明時局背景,還要做到知人論世,根據(jù)

平時所學(xué)習(xí)的杜甫的詩歌,了解杜甫的終生志向,然后進行綜合思考,才能不遺漏要點,參考答案是:

邊境發(fā)生戰(zhàn)事、時局艱危,朝廷中無人為國分憂;歲末暮年,漂泊異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獨寂寞;詩

人崇高的責(zé)任感、強烈的愛國熱情與艱難的處境、報國愿望的難以實現(xiàn)形成巨大的發(fā)差。

(八)辨清類別

詩人千千萬,詩詞萬萬千,但不論有多少變化,詩詞仍可以歸為不同的類別。而每一類別的詩詞各

有其特點,把握了這些特點則有助于更好地鑒賞詩歌。如從表現(xiàn)的內(nèi)容上可分為邊塞詩、田園詩、傷別

詩、羈旅詩、寫景詩、托物言志詩、詠懷古跡詩等:從抒發(fā)的情感上看可以有離愁別緒、建功立業(yè)、懷

才不遇、感時傷世、憂國憂民、熱愛自然等。從高考命題的角度看,高考鑒賞的古代詩詞更多是寫景、

詠物、詠史的作品。

二.例題分析:

A形象

(-)常考題型

1、詩詞描繪了一幅什么樣的畫面?(怎樣的景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2、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詩歌(怎樣融情于景)

3、詩歌刻畫了什么樣的人物形象

(-)典型題目

1,鸚鴇天?代人賦①辛棄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東鄰蠶種已生些。平岡細草鳴黃犢,斜日寒林點暮鴉。

山遠近,路橫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風(fēng)雨,春在溪頭算菜花。

①這首詩作于作者遭彈劾解官歸居時?②青旗:酒旗,酒店門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題目】詞的上闋描繪了怎樣的景象,請簡要敘述。(5分)

【答案】初春時鄉(xiāng)村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田間桑樹萌發(fā)出新芽,東家蠶種已孵出幼蠶;平緩的山坡上

長著細嫩青草,黃色的牛犢在那兒鳴叫;夕陽斜照著初春傍晚的樹林,晚歸的烏鴉散落在那兒棲息

【解題規(guī)律】

找出意象一展開聯(lián)想,再現(xiàn)畫面一概括景物的氛圍、特點(答案最好呈總分或分總結(jié)構(gòu)、得分點全面)

2、江行[宋]嚴羽

暝色兼葭外,蒼茫旅眺情。殘雪和雁斷,新月帶潮生。

天到水中盡,舟隨樹杪行。離家今幾宿,厭聽棹歌聲。

【題目】試從“景”與“情”的角度,賞析本詩的頷聯(lián)

【答案】頷聯(lián)融情于景。詩中描寫了雪"殘”雁”斷”、月“新”、潮“生”等凄迷景象,寄寓了詩人的

羈旅之情、思鄉(xiāng)之感。

【解題規(guī)律】抓住意象(寫了什么)一概括意境(營造什么)一得出情感(表達什么)(點明技巧)

附:詠物詩常用意象:蟬、梅花、松柏、竹子、菊、鷹、馬

傷春離別閨怨詩常用意象:落花、暮春、亂紅、南浦、長亭、楊柳、遼西、玉階、屏風(fēng)、娥眉、危樓

山水田園詩常用意象:桃花、綠樹、黃鵬、空山、明月、春山、云、白鷺、稻香、細魚、蛙

羈旅懷鄉(xiāng)詩常用意象:月亮、柳樹、芭蕉、烏鴉、猿啼、丁香、日暮、茅店、驛站、青鳥、浮萍、飛蓬、

沙鷗、翅羹妒膾

詠史詩常用意象:烏衣巷、淮水、后庭花、商女、蘆荻

B語言

(-)常考題型

1煉字(詩句中最生動傳神的是什么字,為什么?某字歷來為人稱道,你認為好在哪里?

詩中的某字換作他字,兩者有何區(qū)別,哪個好?請說出本詩的詩眼)

2、分析語言風(fēng)格(詩歌在語言上有何特色?請分析詩歌的語言風(fēng)格。談?wù)劥嗽姷恼Z言藝術(shù))

(二)典型題目

1、小村①梅堯臣(宋)

淮闊州多忽有村,棘籬疏敗漫為門。寒雞得食自呼伴,老叟無衣猶抱孫。

野艇鳥翹聽斷纜,枯桑水嚙只危根。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②

【注】①仁宗慶歷八年,淮河地區(qū)慘遭水災(zāi)②王民:臣民。版籍:交租稅的戶籍。論:看待

【題目】第三句中的“寒”和第六句中的“嚙”用得好,好在哪里?

【答案】,,寒,,,生動地描摹了雞子瑟縮的樣子,巧妙地點出季節(jié)的寒冷;“嚙”,運用比擬的手法,形象

地寫出了因水的沖刷枯桑只剩樹根的景象,表現(xiàn)了受災(zāi)時間之久,破壞程度之深。

【解題規(guī)律】煉字題主要從以下三個角度考慮:內(nèi)容、手法、情感,有幾點就答幾點。

常見回答步驟:①某字的字面義②用了**手法③寫出了**④表達了**。

2、八六子秦觀

依危亭,恨如芳草,凄凄劃盡還生。念柳外青■別后,水邊紅袂分時,愴然暗驚。

無端天與娉婷,夜月一簾幽夢,春風(fēng)十里柔情。怎奈向、歡娛漸隨流水,素弦聲斷,翠綃香減。那

堪片片飛花弄晚,濠濠殘雨籠晴。正銷凝,黃鵬又啼數(shù)聲。

【題目】詩有詩眼,詞有詞眼。這首詞的詞眼是什么?請結(jié)合全詞作簡要分析。

【答案】詞眼是“恨”字。上片臨亭遠眺,回憶分手情景,通過寫景抒發(fā)離恨;下片通過“怎奈”、“那

堪”等詞句直接抒發(fā)詩人內(nèi)心之“恨二

【解題規(guī)律】詩眼(詞眼)是一首詩(詞)中最具有內(nèi)容表現(xiàn)力或最能表達詩人情感或詩歌主旨的一個

字(詞)或一句詩。

3、春怨[唐]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題目】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答案】此詩語言特點是清新質(zhì)樸,口語化(步驟一)?!包S鶯兒”是兒化音,顯出女子的純真嬌憨。“啼

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zhì)樸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步驟二)。這

樣非常自然地表現(xiàn)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驟三)。

【解題步驟】明特色一舉例證~析感情

附常見語言風(fēng)格術(shù)語:清新自然、樸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

筆調(diào)婉約、簡練生動、風(fēng)趣詼諧

C表達技巧

(-)??碱}型

1、詩歌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寫作手法、藝術(shù)表現(xiàn)方法、修辭手法、表達特色、描寫角度)?

2、詩人是怎樣抒發(fā)情感或表達某種內(nèi)容主旨的?

(-)典型題目

1、二月二日①李商隱

二月二日江上行,東風(fēng)日暖聞吹笙。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

萬里憶歸元亮井②,三年從事亞夫營③。新灘莫悟游人意,更作風(fēng)檐雨夜聲。

【注】①此詩作于詩人只身遠赴四川梓州任幕府的第三年。②元亮井:陶淵明字元亮,這里用元亮井指

代像陶淵明那樣的歸隱生活。③亞夫營:漢文帝大將周亞夫屯兵細柳營,軍紀嚴明;這里指代作者供職

的蜀中柳仲郢幕府。

【題目】首聯(lián)和頷聯(lián)描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寫出了怎樣的景象?

【答案】運用擬人、對偶的修辭手法,寫出了風(fēng)和日暖、笙歌笑語、花柔柳綠、蜂紫蝶黃的早春景象。

2、春日(宋)秦觀春日書事(宋)張耒

一夕輕雷落萬絲,霽光浮瓦碧參差。蟲飛絲墮兩悠揚,人意遲遲日共長.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春草滿庭門寂寂,數(shù)根窗日掛空堂。

【題目】兩首詩的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相同之處,試作具體分析

【答案】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秦詩通過對雨后芍藥、薔薇等景物的描繪,表達作者對美麗春景的

喜愛之情;張詩通過對春草、窗日等景物的描寫,表達作者無奈、落寞、孤寂之情。

【解題規(guī)律】問全詩的表達技巧(表現(xiàn)手法),務(wù)必著眼于詩歌整體,不可只關(guān)照局部。

3、舟中夜起蘇軾

微風(fēng)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舟人水鳥兩同夢,大魚驚竄如奔狐。

夜深人物不相管,我獨形影相嬉娛。暗潮生渚吊寒蚓,落月掛柳看懸蛛。

此生忽忽憂患里,清境過眼能須臾。雞鳴鐘動百鳥散,船頭擊鼓還相呼。

【題目】結(jié)合開頭四句,簡析作者是如何寫“夜靜”的?

【答案】一、二兩句,詩人疑微風(fēng)細聲為雨聲,推門一看,只見月光灑滿了湖面(1分),以聲襯靜(1

分);三四兩句,寫船工、水鳥夜深入夢,四周一片靜寂,突然大魚跳出水面(1分),以動襯靜(1分)。

【解題規(guī)律】主要從內(nèi)容和表現(xiàn)手法兩個方面考慮答案.

表達技巧術(shù)語一覽表見前章

[注意】鑒賞詩歌表達技巧的目標(biāo)不在于辨識詩歌運用了哪些表達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評述使用這

種技巧的作用和效果。

D思想內(nèi)容情感

(一)??碱}型

1、指出詩句內(nèi)容(如:“萬事非”在詩中具體指那些內(nèi)容?讓作者“心亂的原因有那些”?詩中寫了哪

些“風(fēng)塵惡”的景象)

2、分析詩詞中流露的感情

3、分析詩歌中主人公思想情感的變化

(-)典型題目

1、八聲甘州?寄參寥子蘇軾

有情風(fēng)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問錢塘江上,西興浦口,幾度斜暉?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

誰似東坡老,白首忘機?

記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處,空翠煙霏。算詩人相得,如我與君稀。約他年東還海道,愿謝公雅志

莫相違。西州路,不應(yīng)回首,為我沾衣。

【題目】詞中記述了詩人與參寥的哪些交游活動,請加以概括。

【答案】觀錢塘潮、賞游西湖春景

【解題規(guī)律】信息篩選,簡單概括,得分點全

2、阮郎歸?初夏蘇軾

綠槐高柳咽新蟬,薰風(fēng)初入弦。碧紗窗下水沈煙,棋聲驚晝眠。

微雨過,小荷翻,榴花開欲然。玉盆纖手弄清泉,瓊珠碎卻圓。

【題目】簡析劃線句表現(xiàn)了人物怎樣的心情

【答案】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邊玩水。水花散濺到荷葉上,像珍珠那樣圓潤晶亮。

真切地展示了這位少女喜悅興奮的心情。

【解題規(guī)律】分析內(nèi)容,概括情感。辨明題目間的是抒情主人公(詩人)還是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情感。

附常見的情感、主旨

在古典詩歌中常常表達這樣的情感:憂愁、惆悵、孤獨、寂寞、傷感、煩悶、恬淡、閑適、歡樂、仰慕、

激憤、堅持節(jié)操、憂國憂民等等。

常見術(shù)語歸類見前章

三.展示交流:

在鑒賞答題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

1、就詩論詩,不蔓不枝。

高中階段的鑒賞要求是初步鑒賞,強調(diào)對詩詞本身的特點進行思考和回答。故無需引經(jīng)據(jù)典,也不

需要拿試卷以外的作品進行比較,只需對作品本身的特點進行鑒賞。因而考生應(yīng)該緊緊扣住詩詞本身來

闡述,選取詩詞中主要的、突出的詩句用概述性的語言來闡述。

2、分點答題,點后例證。

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這樣思路比較清晰,利于別人閱讀和評卷教師給分。

3、品評技巧,品味語言。

詩詞的形象性與抒情性要借助各種藝術(shù)手法來表現(xiàn),答題時一定要根據(jù)要求,抓住詩詞本身特點,

把握其藝術(shù)技巧。

4、專業(yè)術(shù)語,適量點綴。

力求用語準(zhǔn)確、簡明、規(guī)范,如“有我之境”“無我之境”“以我觀物,萬物皆著我之色彩”“言有盡

而意無窮”“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等理性語言可恰當(dāng)?shù)剡\用上,這樣可以使答案顯得厚實,有深度和力

度,技高一籌。

5、注意表述嚴密、條理清晰、邏輯合理、卷面清爽等。

尋陸鴻漸不遇皎然

移家雖帶郭①,野徑入桑麻。近種籬邊菊,秋天未著花。

扣門無犬吠,欲去問西家。報道山中去,歸時每日斜。

【注】帶郭:靠近外城

【題目】詩中的陸鴻漸是個怎樣的人,請簡要分析。

鵬鵠天蘇軾

林斷山明竹隱墻,亂蟬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鳥時時見,照水紅蕖細細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轉(zhuǎn)斜陽。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涼。

【注】這首詞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紅蕖:紅荷花的別名。

【題目】詞的上片,詞人從那些角度來描寫景物?寫出了景物的什么特點。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嘆息人間萬事非。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靜灘聲轉(zhuǎn),白馬江寒樹影稀。此別應(yīng)須各努力,故鄉(xiāng)猶恐未同歸。

【題目】請結(jié)合詩句,概括詩人抒發(fā)了哪些感情。

野望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萬里橋。海內(nèi)風(fēng)塵諸弟隔,天涯涕淚一身遙。

惟將遲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珩R出郊時極目,不堪人事日蕭條。

【題目】這首詩以野望為題,請簡析全詩是如何扣住“望”來寫的。

并州路李宣遠

秋日并州路,黃榆落故關(guān)。孤城吹角罷,數(shù)騎射雕還。

帳幕遙臨水,牛羊自下山。征人正垂淚,烽火起云間。

【題目】請賞析詩的結(jié)句“烽火起云間”的妙處。

棄疾

?送人

鵬鴿天

。

半山

埋一

雨云

,帶

窮樹

送無

天水

。浮

加餐

事且

名馀

,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