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屆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1頁
2025屆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2頁
2025屆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3頁
2025屆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4頁
2025屆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含解析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5屆安徽省宣城市八校高考壓軸卷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答題前,考生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清楚,將條形碼準確粘貼在考生信息條形碼粘貼區(qū)。2.選擇題必須使用2B鉛筆填涂;非選擇題必須使用0.5毫米黑色字跡的簽字筆書寫,字體工整、筆跡清楚。3.請按照題號順序在各題目的答題區(qū)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qū)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草稿紙、試題卷上答題無效。4.保持卡面清潔,不要折疊,不要弄破、弄皺,不準使用涂改液、修正帶、刮紙刀。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1927年秋季,蘇聯發(fā)生了糧食收購危機。對危機產生的原因,斯大林認為:一是工業(yè)發(fā)展速度太慢,以致農村商品供應不足;二是個體小農生產率低,不能提供充足的商品糧;三是富農拒絕把糧食按規(guī)定價格賣給國家。但政治局委員布哈林認為危機之所以產生是由于糧價太低,農業(yè)賦稅太重,致使谷物生產減少。這表明A.新經濟政策在農村成效不大B.工業(yè)優(yōu)先戰(zhàn)略損害農業(yè)發(fā)展C.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分歧嚴重D.農業(yè)相對落后影響經濟發(fā)展2.中世紀前期,與儒家文化圈的經濟屬性相比,西歐同樣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是從兩者的存在基本組織形態(tài)而言,西歐最明顯的特征是A.小農經濟 B.商品經濟 C.莊園經濟 D.合作經濟3.“美國聯邦憲法(TheConstitutionoftheUnitedStatesofAmerica)是聯邦黨人試圖造就口口口口的結果。其中的‘constitution’一詞,主要內涵是指經由人民約定而形成的根本大法,代表的是一個國家的最高政治原則而不是各個政治共同體的隨意聯合或結盟?!辈牧现械目诳诳诳谔帒撎顚慉.中央權威 B.邦聯政治 C.人民主權 D.民主共和4.西漢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前202至公元9年,這一時間可以表述為A.公元前3世紀初至公元1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1世紀末C.公元前3世紀初至公元1世紀末 D.公元前3世紀末到公元1世紀初5.下列與圣經無關的藝術作品是A.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 B.米開朗琪羅的《創(chuàng)世紀》C.達·芬奇的《蒙娜麗莎》 D.米開朗琪羅的《摩西像》6.觀察下列圖片,它們是能反映A.數字化模擬技術和通訊手段飛躍發(fā)展 B.國際互聯網的擴展速度令人不可思議C.科技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D.經濟全球化已經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7.下列事件被譽為“讓上帝回歸教堂”的西歐社會改革運動是A.文藝復興 B.宗教改革 C.啟蒙運動 D.新航路開辟8.陳獨秀在《新青年》中說:“本志主旨,固不在批評時政,青年修養(yǎng),亦不在討論政治,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其主要意圖是A.關注國家存亡,提倡思想啟蒙 B.提倡民主科學,推動社會進步C.徹底批判儒家傳統倫理道德 D.在中國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9.如圖是以1957年為時間背景的一幅油畫《長江的黎明》。該油畫表明A.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蓬勃開展 B.國家著手長江流域水患的治理C.知識青年踴躍赴農村艱苦創(chuàng)業(yè) D.政府致力于對外貿易港口建設10.中國近現代某部法律規(guī)定:本國采行“君主立憲政體,以議院協贊立法,以政府輔弼行政,以法院遵律司法”。該法律是A.《欽定憲法大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中華民國約法》 D.《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1.1894年日本艦隊襲擊清軍運兵船,挑起戰(zhàn)爭中的事件發(fā)生于如圖中的A.①豐島附近海域 B.②大東溝附近海域C.③旅順附近海域 D.④威海衛(wèi)附近海域12.1953年,蘇聯對我國“一五”計劃提出一些建議,例如:要十分注意農業(yè)的發(fā)展,不僅要大量生產質量好、價格低的農機具和肥料,還要保證工業(yè)品對農村的供應,發(fā)展城鄉(xiāng)物資交流等?;诖?,我國對“一五”計劃作了較大的調整。這一調整A.推動了農業(yè)專業(yè)化的實現 B.避免了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C.有利于工業(yè)化舉措的完善 D.實現了國民經濟結構的均衡發(fā)展13.第三世界通常是指在東西方間保持獨立、求自身發(fā)展空間的國家或國家聯合;20世紀90年代以后,一些西方著作將第三世界稱之為“一個經常用來形容世界上為貧窮的、經濟上欠發(fā)達家的術語”。這一新說法主要基于A.第三世界日益活躍現狀B.經濟全球化發(fā)展的影響C.冷戰(zhàn)后的國際經濟形勢D.世界多極化格局的發(fā)展14.清代中期漢口鎮(zhèn)“商賈數千家,會館公所林立”,其街道命名也頗有特色,諸如新安巷、徽州巷、寶慶街、廣東巷、江蘇街等。由此可見A.漢口是各商業(yè)城市之首 B.漢口城市布局嚴整有序C.漢口商幫活躍貿易興盛 D.漢口手工業(yè)異常發(fā)達15.1919年1月美國總統威爾遜在巴黎宣稱:“…我們在此集會有兩個目的:一是就解決此次戰(zhàn)爭引起的問題,提出若干當前必要解決的措施;另一是通過當前的這些措施…,以保證持久和平。我認為,成立國際聯盟對于上述兩個目的都是必需的。”對此解讀錯誤的是A.“集會”是指巴黎和會 B.“我”代表美國政府C.“此次戰(zhàn)爭”是指“一戰(zhàn)” D.“措施”包含加入“國聯”16.隨著汽車、火車、輪船在近代中國的出現,“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憐坐下擠非?!边@樣的竹枝詞也開始流行起來,這主要反映了A.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接受B.新式交通工具并沒有改善人們的出行狀況C.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的贊同與認可D.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沖擊了傳統的倫理道德17.秦朝規(guī)定了官方文書的表述標準,如“公室”“王室”稱“縣官”,“邊塞”稱“故塞”,“郡邦尉”稱“郡尉”,“邦司馬”稱“郡司馬”。這有利于A.隸書的全面推廣B.儒家思想的傳播C.邊患危機的解決D.大一統思想的宣傳18.20世紀下半葉,求和平、謀發(fā)展、促合作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和平與發(fā)展”成為這個時代的主題。以下對于時代主題確立的原因分析正確的有()①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形成、發(fā)展和瓦解②全球化發(fā)展,國與國之間相互依存程度加深③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努力④經歷兩次世界大戰(zhàn),維護世界和平是世界人民的強烈愿望,也是世界各國的共同責任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19.下圖為美國某一時期的宣傳海報,海報所要表達的意圖是A.支持中國反抗法西斯侵略 B.幫助蔣介石發(fā)動全面內戰(zhàn)C.推動中美兩國關系的改善 D.加強交流適應經濟全球化20.南宋時,一定數量的由士大夫、富戶組成的富裕階層因居于鄉(xiāng)村看病吃藥不大方便,生活飲食難以滿足需要,“自村瞳而遷于邑,自邑而遷于那者亦多矣”。材料所述“地主城居”這一現象A.導致了鄉(xiāng)間土地的荒廢B.推動了坊市界限的瓦解C.促進了市鎮(zhèn)經濟的繁榮D.密切了城鄉(xiāng)經濟的聯系21.自西漢以來,君為臣綱被認為不可動搖。而黃宗羲卻認為:“君臣的名分,是因為天下的緣故而有的,我如果沒有治理天下的職責,那么我對于君主來說就是路人。而我一旦為官,則為君之師友?!边@主要反映出黃宗羲A.反對入世為官 B.主張限制君主權力C.強調民主思想 D.倡導新型君臣關系22.法國大革命期間,被認為是“法蘭西民族的化身”的國民議會既有權制定國家法律,也有權制定政府法規(guī)。國王手下的大臣必須對議會負責,國王沒有解散議會的權力,司法機構不能對議會的立法提出異議。這表明當時法國A.建立起民主共和體制B.踐行孟德斯鳩主張C.出現議會專制的傾向D.民族國家最終形成23.根據對下圖的觀察,所得到的下列有關神廟與古代雅典的認識中,最確切的是A.神廟規(guī)模巨大,可能是公民大會集會議政的主要場所B.神廟工程浩大,雅典依靠集權政府才能組織人力完工C.神廟精美宏大,能作為雅典社會全面繁榮的直接物證D.神廟的設計與建造代表了全希臘建筑藝術的最高水平24.下表是1942年9月延安“九--運動大會”概況。據此可知,陜甘寧邊區(qū)A.業(yè)余生活豐富多彩. B.移風易俗成效顯著C.重視軍事體能訓練 D.形成群眾體育體制25.梭倫在抒情詩中表達了實行民主改革的原則:“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痹谒髠惪磥恚畱擜.捍衛(wèi)平民的權利B.兼顧平民和貴族的利益C.維護貴族的利益D.抑制平民和貴族的要求26.兩宋科舉考試不問家世,一旦錄取,仕途優(yōu)越,宰相90%以上系科舉出身。兩宋的皇子都不直接封王,通常先授防御使頭銜,后逐漸升至親王,親王又不得世襲,朝會班序居于宰相之下,官屬亦從簡。這反映了此時A.官僚機構簡潔高效 B.科舉制沖擊了宗法觀念C.文官政治不斷發(fā)展 D.奉行“重文輕武”政策27.蘇聯國民收入年均增長率(%)表蘇聯官方估計西方估計蘇聯學者估計8978—8959年8.87.56.78958—8957年5.75.95.58955—8969年6.87.85.88968—8967年7.66.96.78965—8989年5.67.68.98988—8987年6.59.59.5——(據E.埃里克森8969—8999

年的蘇聯》)據表可知()A.蘇聯學者的估計結果最為可信 B.西方對蘇聯的經濟遏制不斷加劇C.斯大林模式的優(yōu)越性完全喪失 D.科技革命倒逼國家戰(zhàn)略適時調整28.如圖是1941~1959年美國GDP變化走勢。由圖示信息可以推知A.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阻礙美國的經濟發(fā)展B.國家干預經濟模式刺激經濟持續(xù)增長C.馬歇爾計劃的實施釋放了美國的產能D.美蘇冷戰(zhàn)對峙嚴重影響美國GDP增速29.中國夏商之際的“方國”名稱來源于商朝晚期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卜辭,卜文中多以“X方”的形式稱呼這些諸侯部落或國家,它們與中原共主王朝夏、商構成一種政治聯盟關系,而西周在廣闊的疆域內授土授民,既封且分。這表明A.夏商實現了對方國的直接統治 B.方國與夏商王朝政治關系平等C.分封制增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力 D.分封制促進了邊遠地區(qū)的開發(fā)30.1869年,廣方言館移駐江南制造總局。“學館之設,本與制造相表里,況今日擊時艱,創(chuàng)深痛巨,茍非及時振奮,幾無自立地步。運籌帷幄者,亟宜儲材積學,以期致用”。據此可知,廣方言館的設置主要體現了A.“師夷長技”的自強意識 B.實業(yè)救國的時代追求C.“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 D.民主科學的思想潮流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世界格局的變化材料一:殖民地面積表(單位:萬平方千米)英國法國德國1860年25020無1880年77070無1899年930370100(1913年)工業(yè)產量排位與殖民地占有比較表英德美法工業(yè)產品數量所占位次3214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1452材料二:世界格局變化的根本動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變化以及力量對比的變化。國家力量是決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個基本因素。充當世界格局主角的國家力量平衡是相對的,發(fā)展不平衡是絕對的。一些發(fā)展較早、實力較強的主角由于經濟滯后、政策失誤也會落后,甚至喪失主角地位。一些后起的主角經濟發(fā)展、政策適當,發(fā)生跳躍式的發(fā)展,以致后來居上。一旦主角力量消長及實力對比發(fā)生變化,世界政治格局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俞源:《淺析戰(zhàn)后世界政治格局演變的動因》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怎樣的發(fā)展特點?(2)結合材料一表格中的信息,論證說明材料二的觀點。32.材料二戰(zhàn)后,非殖民化大潮洶涌而至。英帝國對殖民地民族主義運動的鎮(zhèn)壓,不僅消耗了英國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而且在國際上也落得了“失道寡助”的境地。美國堅持反殖立場,多次明確要求英國在非殖民化方面拿出具體行動來。為更好地發(fā)展和維護與美國的關系,英國需要在殖民問題上作出一些姿態(tài)并采取某些行動。二戰(zhàn)后,蘇聯公開支持民族解放運動。丘吉爾深知一味壓制殖民地自治和獨立的要求,極有可能把他們推入蘇聯陣營。因此,丘吉爾政府對有條件的殖民地的自治和獨立要求,予以批準,并提供一定的援助,以實現“與英聯邦和我們的盟國一道阻止共產主義的傳播”的戰(zhàn)略目標。丘吉爾政府改變了傳統的殖民統治方式,逐漸順應非殖民化潮流,允許英屬殖民地在英聯邦之內逐步實現自治和獨立,從而將英帝國平穩(wěn)地過渡到英聯邦;英國的控制方法也由直接的政治統治、經濟剝削和軍事占領變?yōu)檩^為間接的經濟文化控制和保持一定的政治軍事影響力——摘編自潘興明《丘吉爾與大英帝國的非殖民化》(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丘吉爾順應非殖民化潮流的原因。(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丘吉爾順應非殖民化潮流的影響。33.近代英國崛起的動力之一毋庸留疑是其各領域的制度變革。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英國在經濟體制改革進程中主要是分兩步走的,第一步是解決農村問題,重點解決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和確立資本主義土地所有制的問題:第二步是解決城市問題,即以城市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通過這兩個步驟一方面摧毀毀了城鄉(xiāng)封建主義經濟體制,另一方面在摧毀的圓仕推毀的基礎上確立了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英國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的改革不是盲目進行的,是在先進的理論和思想指導下進行的英國近代歷史上的著名思想家政治經濟學理論家的學說便指導了資產階級進行社會制度改革,例如培根、愛爾頓、霍布斯和洛克的社會契約學說與國家理論指導了君主立憲制及其自我完善化的改革?!幾詮?zhí)臁墩撚鐣贫冉凡牧隙摹爸鳈嘣谧h會”體制引起政治領域其他方面的進一步變革,例如現代文官制度的出現、地方行政制度改革、司法制度的改革和選舉制度的改革,等等。一系列的政治制度變革形成了對本國產權、經濟活動、信仰自由以及個人自由的政治制度保護、進而推動了近代英國經濟制度變革,政治制度的變革促進了經濟制度的變革,經濟制度的變革又促進了技術變革和經濟增長?!斑@此新的安排產生了一個強國,它足以在一種前所未有程度上以有效的方式獲取資源。并且,促進了英格蘭在國際關系中的強勢地位、一個世界性大帝國的產生以及最終形成無人匹敵的格局?!薄幾詮埿駯|《從制度變革角度看近代英國的崛起》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英國實現經濟體制改革兩步走的措施及其啟蒙運動時期指導英國經濟、政治體制變革的理論。(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引起近代英國“政治領域其他方面進一步變革”的政治制度,并概括其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變革所呈現的關系。(3)有人認為“近代英國制度的變革決定了英國的崛起”。綜合上述材料,你是否贊成這一觀點,請說明理由。

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5分,共75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C【解析】由題干描述可知對糧食危機的原因斯大林和政治局委員布哈林之間的認識是不一致的,說明社會主義建設中存在嚴重的分歧,故C項正確;新經濟政策實行固定的糧食稅,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故A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這一時期并未確立優(yōu)先發(fā)展工業(yè)戰(zhàn)略,故B項錯誤;材料中斯大林認為農業(yè)發(fā)展落后不利于經濟發(fā)展,而布哈林并不認同,且農業(yè)相對落后影響經濟發(fā)展題干沒有體現,故D項錯誤;2、C【解析】

從9世紀開始,一種新的農業(yè)經濟組織形式逐漸流行開來,這就是莊園。大約到11世紀時期莊園遍布歐洲各地,它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和政治單位,這是西歐最明顯的特征,故C正確;ABD三項的經濟形態(tài)不同程度存在于西歐,但不屬于最典型的特征,排除。3、A【解析】試題分析:該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旨在考查學生的史料閱讀與分析能力。材料中的聯邦黨人的目的是代表最高政治原則,而不是隨意的結盟,所以方格處應該填寫的是中央權威,故A項正確。考點:歐美代議制的確立與發(fā)展·美國共和制的確立·美國聯邦制4、D【解析】

公元前換成多少世紀的方法,就是百位數加一,如公元前202年就是公元前3世紀,然后十位數大意味著這個世紀的上半期,而十位數小意味這個世紀的后半期,故公元前202是公元前3世紀末。公元后換成多少世紀的方法,就是百位數加一,如公元9年就是公元1世紀,然后十位數大意味著這個世紀的下半期,而十位數小意味這個世紀的上半期,故公元9年屬于公元1世紀初,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故選D。5、C【解析】

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是文藝復興時期作品,主要是反對中世紀神權統治思想,不涉及圣經內容,C符合題意;A、B和D都與圣經有關,排除。6、C【解析】

依據近現代生活的變化來看,圖片反映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網絡、電視等科學技術產品的出現,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產生了沖擊。C正確;采用節(jié)能的交通工具與數字化模擬技術和通訊手段飛躍發(fā)展無關,A錯誤;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國際互聯網的擴展速度,B錯誤;材料信息未反映經濟的全球化,D錯誤。故選C。7、B【解析】

“讓上帝回歸教堂”的意思是不用借助教堂和神職人員與上帝交流,是說每一個基督徒都可以直接向神禱告和祈求,而不用借助教堂和神職人員了。即宗教改革運動,故答案為B;文藝復興運動是以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旗號,雖然也批判神學,但是沒有明確如何對宗教進行改革,A錯誤;啟蒙運動主要提倡自由平等的理性運動,反對封建特權,不是對宗教進行改革,排除C;新航路開辟也不是社會改革運動,D錯誤。8、A【解析】

根據材料“然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等信息可知,《新青年》的主要目的不是為批評時政和討論政治,而是救亡圖存,即關注國家存亡,提倡思想啟蒙,A項正確;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而不是目的,B項錯誤;批判儒家傳統倫理道德并不是新文化運動的目的,并且“徹底”一詞表述過于絕對,C項錯誤;材料內容體現了《新青年》主要關注國家存亡,提倡思想啟蒙的意圖,沒有涉及宣傳馬克思主義,并且不符合史實,D項錯誤。9、A【解析】

《長江的黎明》背景中有橋墩,結合時間可知,這是建設長江大橋的油畫,表明社會主義工業(yè)化建設蓬勃開展,A正確;畫面內容與水患無關,排除B;畫面內容是建設長江大橋,屬于工業(yè)建設,不屬于農村創(chuàng)業(yè),排除C;長江大橋建設不屬于外貿港口,而屬于交通設施,排除D。10、A【解析】

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決定中國實行君主立憲政體,故A正確;《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中華民國約法》都是實行民主共和政體,排除B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中國的政體是人民民主專政政體,D錯誤。11、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1894年日本艦隊襲擊清軍運兵船是在豐島海面,即豐島海戰(zhàn),依據題干示意圖可知,豐島海戰(zhàn)是在豐島附近海域,故答案為A項;大東溝附近海域發(fā)生的戰(zhàn)爭是黃海海戰(zhàn),故B項錯誤;旅順附近海域發(fā)生的戰(zhàn)爭是旅順戰(zhàn)役,故C項錯誤;威海衛(wèi)附近海域發(fā)生的戰(zhàn)爭是威海衛(wèi)戰(zhàn)役,故D項錯誤。【點睛】圖片材料型選擇題解題技法:要分清圖片在解題過程中的具體作用,合理利用圖片,并注意題干中對圖片解釋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結論。12、C【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可知,蘇聯對我國“一五計劃”的建議主要集中于工業(yè)化對農業(yè)發(fā)展的影響,強調工業(yè)品要保證農村的需要,這有利于工業(yè)化措施的完善,故選C;材料信息與農業(yè)專業(yè)化無關,排除A;結合所學可知,我國沒有避免蘇聯社會主義模式的弊端,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這一調整的效果,排除D。13、C【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冷戰(zhàn)結束后,一些西方學者認為東西方對抗已經不存在了,第三世界這一概念也就不復存在了。然而,雖然冷戰(zhàn)結束了,但第三世界國家和地區(qū)與西方國家的關系并沒有發(fā)生質的變化。因此在再有人主張冷戰(zhàn)后第三世界已經不復存在的同時,西方國家出版的一些教科書已經改變了對第三世界的傳統定義,稱之為“一個通常用來形容世界上更為貧窮的、經濟上欠發(fā)達國家的術語。故答案為C項。A項與材料反映主旨無關,排除;B項經濟全球化使國與國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排除;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方國家對第三世界國家的認識與多極化格局無關,排除?!军c睛】“第三世界”真正成為國際政治的通用詞語則是在美蘇冷戰(zhàn)的高峰時期,它主要指在東西方陣營之間保持獨立、尋求自身發(fā)展空間的國家或國家聯合。他對第三世界的劃分方法進一步擴大了反霸統一戰(zhàn)線,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14、C【解析】

漢口是清代興起的工商業(yè)市鎮(zhèn),因為其地理位置重要,“九省通衢”,故商業(yè)貿易興盛。漢口有大量的商幫活動,從事區(qū)域性長途貿易,故漢口會館林立,街巷命名也多與商幫有關,C正確;題干未對漢口和其它商業(yè)城市對比,排除A;題干主旨是關于漢口工商業(yè)發(fā)達,而非城市布局,B脫離主旨,排除;題干反映的是漢口因交通位置而商業(yè)發(fā)達,而非手工業(yè)發(fā)達,排除D。15、D【解析】

依據題干“1919年1月”和材料內容可知,“集會”指巴黎和會;“我”代表美國政府;“此次戰(zhàn)爭”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故ABC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意“錯誤”的,所以ABC不選;美國沒有加入國聯,故D說法錯誤,符合題意,故選D。16、D【解析】

由“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憐坐下擠非?!笨芍率浇煌üぞ呱夏信熳瑳_擊了傳統男女有別的倫理綱常,故選D項;材料并非凸顯人們對新鮮事物的好奇與接受,排除A項;新市交通工具改善了人們的出行狀況,B項說法有誤,排除;人們對新式交通工具的贊同和認可與題意主旨不符,排除C項。17、D【解析】

秦統一后建立了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在地方推行郡縣制以鞏固大一統王朝。材料中“縣官”、“郡尉”、“郡司馬”等稱謂體現了秦朝加強大一統思想的宣傳,故D正確。材料涉及稱謂變化與隸書的推廣無關,故A錯。秦朝推崇法家思想,對儒家“焚書坑儒”,故B錯。C項與材料無關。18、C【解析】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兩極格局的形成、發(fā)展帶來了國際局勢的動蕩不安,影響了經濟全球化進程,①不符合題意;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廣大亞、非、拉國家的獨立與努力、人民維護世界和平的強力愿望都是促成“和平與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形成的原因,②③④符合題意。故選C,排除ABD。19、A【解析】

圖片中的信息表明當時中美國之間正在合作互助,共同抗擊法西斯,故A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整個中國,并不是特指蔣介石,排除B項;圖片中涉及的是戰(zhàn)爭的場景,與CD所述內容不符合,排除。20、D【解析】從題干中可知,地主城居的原因是因為追求生活便利,但是并不代表他們拋棄了在農村的土地,從宋代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來看,地主在農村掌握了大量土地,因此,A選項“荒廢”是錯誤的;“坊市界限的瓦解”也是對題干的曲解。,“坊市界限”是指城市里居民區(qū)和市場界限的消失,而且進入北宋以來,這一現象即已出現,與題干“南宋”時間不符合,故B項錯誤;市鎮(zhèn)經濟的繁榮是明朝的典型現象,在南宋時期,市鎮(zhèn)經濟還未到繁榮階段,故C項錯誤;地主雖然進入城鎮(zhèn)居住,促進了古代中國城市化的進城(盡管這一進程十分緩慢),而其土地又在鄉(xiāng)間,地主生活的基本物資來源于鄉(xiāng)村的供應,因此,“地主城居”密切了城鄉(xiāng)經濟聯系,這是符合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的客觀趨勢的,故D項正確。21、D【解析】

由材料“自西漢以來,君為臣綱被認為不可動搖”“黃宗羲卻認為……為君之師友”可知,黃宗羲倡導建立新型的君臣關系,故選D;材料“我一旦為官,則為君之師友”即已說明黃宗羲并不反對入世為官,排除A;材料中黃宗羲重新定義了為官之道,卻未說明君主權力應當受到限制,排除B;材料未涉及對君主權力的限制,故其也無法體現民主的思想,排除C。22、C【解析】

依據材料中“國民議會既有權制定國家法律,也有權制定政府法規(guī)”、“國王手下的大臣必須對議會負責,國王沒有解散議會的權力,司法機構不能對議會的立法提出異議”等信息可以看出法國大革命期間的議會集立法與行政于一身,權力凌駕于政府、國王和司法機構之上,帶有濃厚的議會專制傾向,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材料中出現了“國王”,表明不是民主共和體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是在1875年;B選項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議會專制不符合他的主張;D選項錯誤,雖然國民議會被認為是“法蘭西民族的化身”,但并不表明民族國家最終形成。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23、C【解析】

根據材料的圖片“帕特農神廟遺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帕特農神廟是為了歌頌雅典戰(zhàn)勝波斯侵略者的勝利而建,帕特農神廟是供奉雅典娜女神的最大神殿,帕特農原意為貞女,是雅典娜的別名.此廟不僅規(guī)模最宏偉,坐落在衛(wèi)城中央最高處,廟內還存放一尊黃金象牙鑲嵌的全希臘最高大的雅典娜女神像,這能夠作為雅典社會全面繁榮的直接物證,C項正確;A、B、D無法從材料圖片中得到體現。24、C【解析】

陜甘寧邊區(qū)舉行運動大會,是要增強邊區(qū)人民與軍隊的身體素質,由此反映出邊區(qū)政府重視軍事體能訓練,故C正確;僅通過一次運動大會不能證明業(yè)余生活的豐富多彩和形成群眾體育體制,排除AD項;材料與移風易俗無關,排除B項。25、B【解析】

根據“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笨芍牧戏从沉怂髠惛母镎壑械奶攸c,兼顧了平民和貴族的利益,B正確;AC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梭倫改革兼顧了平民和貴族的利益,并非抑制平民和貴族的要求,排除D?!军c睛】解答本題的關鍵信息是“我所給予平民的適可而止,他們的榮譽不減損也不增多:即使是對那些有財有勢的人也一樣,我不使他們遭受不當的損失”,結合所學梭倫改革的特點分析解答。26、C【解析】

兩宋重視科舉,而且親王朝班序列位于宰相之下,說明這一時期對文官重視,有士大夫與皇帝共治天下格局,選項C正確;宋代有冗官現象,排除A;皇子不直接封王并不是科舉制導致的,排除B;材料未體現出“輕武”,排除D。27、D【解析】

根據題干結合所學可知,79世紀79年代末和79世紀89代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整體呈現下降趨勢,且西方估計與蘇聯學者估計均低于官方值,反映了在斯大林模式初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粗放型發(fā)展戰(zhàn)略的弊端,在科技轉化為生產方面落后于西方,但由于科技進步緩慢,蘇聯后期集約化戰(zhàn)略收效微弱,故D項符合題意;蘇聯學者估計均低于蘇聯官方與西方學者,說明蘇聯學者對蘇聯經濟的估計過于消極,排除A項;圖表不是反映是西方對蘇聯經濟遏制的結果,排除B項;79世紀79年代末和79世紀59年代末,蘇聯國民收入增長率相對較高,體現了斯大林模式的優(yōu)越性,排除C項。故選D。28、C【解析】

從材料中的曲線可以看出,二戰(zhàn)后期到戰(zhàn)后初期,美國GDP增速和人均GDP增速均急劇下降,在1946年前后觸底回升,并有較快的發(fā)展。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此時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各國恢復發(fā)展經濟。馬歇爾計劃使美國掌控西歐經濟的同時,也為美國產品打開了西歐市場的大門,故選C項,排除B項。二戰(zhàn)期間美國是最大受益者,A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從數據看,美蘇冷戰(zhàn)正式開始前,美國GDP急劇下降,此后有較大發(fā)展,雖然有曲折,但以發(fā)展為主,故排除D項。故選C。29、C【解析】

夏商時期中原王朝和地方諸侯方國構成政治聯盟,到西周時期“授土授民、既封且分”建立諸侯國,形成中央與地方的統屬關系,表明分封制增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力,C項正確;夏商時期中原王朝與方國是政治聯盟,還未實現對地方的直接統治,A項錯誤;夏商王朝是各方國的“共主”,與方國不是平等關系,B項錯誤;材料分析的是中央與地方關系,不僅局限于邊遠地區(qū)的開發(fā),D項錯誤。30、A【解析】

廣方言館進駐江南制造總局,以促進其“制造”、追求“自立”,這體現了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觀念,故選A項;實業(yè)救國的思潮出現于19世紀末,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9世紀末,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斗爭口號,排除C項;新文化運動中,民主科學成為時代潮流,排除D項?!军c睛】緊扣關鍵信息“1869年”,結合洋務運動的目的分析解答。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題10分,第32題12分,第33題12分,共計34分。要求:分析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31、(1)特點: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政治發(fā)展出現了不平衡性。(2)論證:作者主要闡述了“國家力量是決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個基本因素”的觀點,并舉出了“發(fā)展較早的主角”和“后起的主角”的兩種情況來說明這一觀點。在表格中的英國是“發(fā)展較早、實力較強的主角”是最早完成工業(yè)革命的英國,1860年擁有了“世界工廠”的稱號,所以,表一中其殖民地面積也最大,奠定了其“日不落”帝國和世界強國的位置。但從1913年的表格中看到,英國工業(yè)退居第三位,后起的美德在工業(yè)上超過了英國,但其殖民地的位次遠遠落后于老牌的英國和法國,出現了經濟與政治發(fā)展的嚴重不平衡性,新老殖民者的矛盾加劇,以英德矛盾為主要矛盾的激化,最終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這兩種情況都說明了國家力量是決定世界政治格局的一個基本因素,而一旦主角力量消長及實力對比發(fā)生變化,世界政治格局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的觀點。(注:僅寫出作者觀點一種情況的,分數減半)【解析】

(1)根據材料一表格內容可以看出,英法德所占據的殖民地面積不斷增長,但數量相差較大;英法美德的工業(yè)產品數量所占位次和殖民地面積所占位次不相匹配。綜合以上信息可說明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與政治發(fā)展出現了不平衡性。(2)根據材料二內容可知作者論證的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