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與天文學_第1頁
古代建筑與天文學_第2頁
古代建筑與天文學_第3頁
古代建筑與天文學_第4頁
古代建筑與天文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古代建筑與天文學古代建筑與天文學AncientArchitectureandAstronomy一級學科:建筑學學科專業(yè):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研究生:陳春紅指導教師:張玉坤教授天津大學建筑學院二零一二年六月獨創(chuàng)性聲明本人聲明所呈交的學位論文是本人在導師指導下進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別加以標注和致謝之處外,論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經(jīng)發(fā)表或撰寫過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為獲得天津大學或其他教育機構(gòu)的學位或證書而使用過的材料。與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對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貢獻均已在論文中作了明確的說明并表示了謝意。學位論文作者簽名:簽字日期:年月日學位論文版權(quán)使用授權(quán)書本學位論文作者完全了解天津大學有關(guān)保留、使用學位論文的規(guī)定。特授權(quán)天津大學可以將學位論文的全部或部分內(nèi)容編入有關(guān)數(shù)據(jù)庫進行檢索,并采用影印、縮印或掃描等復制手段保存、匯編以供查閱和借閱。同意學校向國家有關(guān)部門或機構(gòu)送交論文的復印件和磁盤。(保密的學位論文在解密后適用本授權(quán)說明)學位論文作者簽名:導師簽名:簽字日期:年月日簽字日期:年月日中文摘要古代建筑的天文考古學研究在國外近百年來得到了快速發(fā)展,許多建筑的天文學特征已被揭示出來;在國內(nèi),由于人們思維受到傳統(tǒng)宇宙哲學理念的束縛,古代建筑與天文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沒有得到充分重視,使人們對古代建筑的認識不夠全面?;谝陨涎芯勘尘?本論文的研究目的有三點:1、收集整理建筑天文考古學的相關(guān)資料,對天文建筑的發(fā)展概況作初步了解,彌補當前建筑天文考古方面資料的缺環(huán);2、還原古代建筑與天文學的關(guān)系。梳理建筑除表層“象天”因素外,在輔助天文觀測以建立天文歷法、對應天體運行方位并揭示宇宙規(guī)律等方面所揭示的天文學特征,還原建筑與天文學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3、揭示古代建筑的科學本源。通過對典型個案天文學特征的分析,明確天文科技對建筑形成的指導作用,揭示古代建筑的科學本源。本文在全面掌握天文建筑信息的基礎上,運用多學科的研究方法,先從宏觀整體角度梳理、凝練、分析并總結(jié)天文建筑產(chǎn)生的原因,后從類型建筑或單體個案角度深入分析同一類型建筑天文學特征的普遍性規(guī)律和一般原理。第一章初步完成了古代天文建筑的類型劃分;針對古代建筑文化中的一些個別現(xiàn)象,第二章探索性地從多角度提出了一些創(chuàng)見性的論點;通過收集比對古代建筑方位特征,文中第三章分析了古代建筑方位發(fā)生變化的天文學因素;在對輔助觀測的建筑做歷法類型劃分后,第四章論證了天文歷法與古代建筑間的關(guān)系;結(jié)合宗教教義與宗教建筑的一般特征,第五章將三大宗教建筑中與天文學相關(guān)的信息做了整理;為突破當前傳統(tǒng)哲學理念的束縛,文中最后一章用典型實例對中國古代建筑的天文學特征做了嘗試性分析。關(guān)鍵詞:古代建筑天文考古學天文學建筑準線二分二至方位天文歷法ABSTRACTArchaeoastronomystudyofancientarchitectureinforeigncountriesoverthepastcenturyhasbeenarapiddevelopment.TheastronomycharacteristicofalotofancientarchitecturehasbeenrevealedInChina,People'smindsareboundbythetraditionalphilosophy.Theancientarchitectureandastronomystudieshavenotgivenadequateattention.Forthisreason,itmakepeopleawareoftheancientarchitectureisnotcomprehensiveenoughTherearethreereasonstostudythissubject:1.Collectrelevantinformationontheastronomicalarcheology.Forapreliminaryunderstandingoftheoverviewofthedevelopmentoftheastronomybuilding.Makeupthethecurrentlackinformationofthearchaeoastronomy2.Restore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ancientarchitectureandastronomyAnalyzetheastronomicalfeaturesofthearchitecture3.Analyzetheastronomyfeaturesoftypicalcasessoastocleartheguidancetoarchitectureofastronomicalscienceandtechnology.ThusrevealthescientificnatureoftheancientarchitectureOnthebasisoftheinformationinthecomb,usingmulti-disciplinaryresearchmethods,firstanalyzetheCausesofastronomicalbuildingconstructionfromamacroperspective,andthenanalyzetheUniversallawtotheastronomicalfeaturesofthesametypeofarchitectureOnthebasisofacomprehensivegraspofastronomybuildinginformation,thefirstchapterofthispaperinitiallycompletedthedivisionofthetypesofancientastronomicalarchitecture.Fortypicalphenomenoninthecultureofancientarchitecture,thesecondchapterexplorestoproposesomethoughtfulargumentsfrommultipleperspectives.Bycollectingtheorientationcharacteristicsofancientarchitecture,thethirdchapteranalyzestheastronomyfactorstotheancientarchitectureorientationchanged.Afterclassifyingastronomicalarchitecture,thefourthchapterdiscussestherelationshipbetweenastronomicalcalendarandancientarchitecture.Combinethecharacteristicsofreligiousdoctrineandreligiousarchitecture,Chapter5finishingastronomy-relatedinformationofthereligiousarchitecture.Inordertobreaktheshacklesofthetraditionalphilosophy,thelastchapterinthetexttriestoanalysiswiththeastronomyfeaturesofChineseancientarchitecturewithtypicalexamplesKEYWORDS:Ancientarchitecture;Archaeoastronomy;astronomy;Alignment;Equinox,summerandwintersolstice;orientation;astronomicalcalendari目錄0緒論10.1研究背景與研究現(xiàn)狀.10.1.1國外研究背景與現(xiàn)狀20.1.2國內(nèi)研究背景與現(xiàn)狀80.2以往研究成果獻疑120.3題目選取與研究價值140.4研究方法和技術(shù)手段170.5研究的創(chuàng)新性18第一章古代天文建筑的發(fā)展概況與類型201.1古代天文建筑的發(fā)展概況201.2古代天文建筑的類型251.2.1作為天文觀測站或儀器的建筑251.2.2準線或朝向與天體運行方位相對應的建筑.381.2.3摹寫天象布局或結(jié)合天文歷法的建筑421.2.4單體創(chuàng)作或群體布局受天人哲學理念影響的建筑.461.3本章小結(jié).48第二章古代建筑文化與天文學502.1論天文建筑起源的相似性與統(tǒng)一性502.2“天似穹廬”理念在中西建筑上的反映.522.2.1宇宙哲學背景下的中國理想天穹532.2.2從原始墓穴走向大教堂穹頂?shù)奈鞣教祚?42.2.3“天圓地方”建筑是普遍的文化現(xiàn)象么?582.3論中西建筑在“朝向天空”方面的差異602.4論“立竿測影”與中國建筑哲學起源.632.4.1立竿測影與易經(jīng)八卦.632.4.2“日中測影”與中國帝王70ii2.4.3立竿測影對中國建筑哲學的啟示722.4.4立竿測影的進一步影響732.5論建筑“象天法地”的天文學根源772.5.1象天法地的手法782.5.2象天法地的歷史進程.792.5.3象天法地的天文學根源802.6本章小結(jié).84第三章古代建筑方位與天文學863.1“方”與“位”??從天體測量到辨方正位863.2方位初成??從原始蒙昧到人類文明.873.3建筑方位??從“東”到“南”的偉大跨越.893.3.1崇尚東方903.3.2分至方位953.3.3日落西方973.3.4北方子午983.3.5南面之術(shù)993.3.6方位簡表.1003.4建筑定位??從立竿測影到方位羅盤1043.5時空宇宙??從東南西北到春夏秋冬1073.6本章小結(jié)108第四章古代建筑與天文歷法1104.1古代建筑與天文歷法的發(fā)展概況.1104.2古代建筑歷法的類型及沿革1134.2.1竿影歷法.1134.2.1.1竿影歷法歷史及沿革.1144.2.1.2竿影歷法原理.1164.2.1.3竿影歷法的演變及對古代建筑的影響1174.2.2地坪歷法.1194.2.2.1環(huán)形歷法1194.2.2.2線形歷法126iii4.2.2.3建筑歷法1294.2.3星象歷法.1314.2.3.1以觀測太陽、月亮運行為基礎1314.2.3.2對其他行星或星團的觀測1334.3本章小結(jié)135第五章宗教、建筑與天文學1365.1宗教、天文與建筑.1365.2典型案例分析??基督教堂1385.2.1十字平面的天文學起源.1395.2.2圣壇的天文學指向1405.2.3天文科技的應用.1445.2.4基督建堂小結(jié)1475.3典型案例分析??清真古寺1485.3.1天房克爾白1485.3.2宣禮塔1535.3.3新月標志.1545.3.4屋頂蒼穹.1565.3.5清真古寺小結(jié)1565.4典型案例分析??佛教建筑1565.4.1從法輪到曼陀羅.1575.4.2桑契?堵坡1605.4.3吳哥古寺.1625.4.4佛教建筑小結(jié)1675.5本章小結(jié)167第六章中國古代建筑與天文學.1696.1中國古代建筑與天文學發(fā)展概述.1696.2典型案例分析??中國長城的天文學特征1736.2.1長城修建的天文學背景.1736.2.2秦長城天文學特征設想.1756.2.3秦長城修建的科技背景.178iv6.2.4明長城天文特征的可能性1786.3典型案例分析??棲霞寺三圣殿“奇妙佛光”的天文學原理.1826.3.1三圣殿現(xiàn)佛光始末1826.3.2三圣殿現(xiàn)佛光由來1836.3.3三圣殿佛光的天文學特征1846.3.4三圣殿現(xiàn)佛光小結(jié)1876.4典型案例分析??遼東半島石棚墓的天文學特征1886.4.1遼東半島石棚墓分布1886.4.2石棚墓的天體定位分析.1926.4.3石棚墓天文觀察特征1936.4.4石棚墓小結(jié)2006.5典型案例分析??秦全天星臺分布特征.2006.6中國古代建筑的天文學特征研究展望201附錄一100個重要的天文建筑實例及中英文對照203附錄二古代建筑與天文學發(fā)展進程表.218主要參考文獻.224發(fā)表論文235致謝236緒論1緒論人類進入系統(tǒng)的天文學與建筑關(guān)系研究有270年的歷史。1740年英國考古學家威廉?斯丟克雷(WilliamStukeley)對英國鄉(xiāng)村石環(huán)(Stonehenge)建筑的天文定位研究,開啟了建筑與天文學學科研究的大門,這個全新的領(lǐng)域被稱作“天文考古學”(Archaeoastronomy)。1“天文考古學”成為天文學史研究中發(fā)展起來的新領(lǐng)域,它使用考古學和天文學的方法來研究古代人類文明的各種遺址和遺物,從中收集古代天文學相關(guān)的信息,以知曉古代人類對天文學的了解程度,不僅為人們提供史書未能記載的史前時期的理論框架,還可以為人們認識古代世界文明提供新的途徑??脊虐l(fā)掘資料、古代器物、歷史文獻、巖畫、建筑遺跡和人類活動遺址等是了解古代天文學成就的參考對象,建筑作為人類文明的產(chǎn)物是進行天文考古學研究最重要的參考依據(jù)之一。近年來,一些介紹世界知名古建筑與天文科技相關(guān)聯(lián)的研究成果的陸續(xù)出現(xiàn),引起了國內(nèi)外學者的充分關(guān)注,這些從特殊角度觀察古代建筑文明的方式引起了學者的注意,帶動了天文考古學科的發(fā)展。在理論的支撐下,世界各地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了與天文相關(guān)的古代建筑,這些建筑的深入研究豐富了人們的視野,古代建筑潛在的價值進一步升值,它們所蘊含的科技內(nèi)容成為人們發(fā)掘古代科技、研究人類文明起源的重要依據(jù)。根據(jù)論文需要,本章綜述部分重在論述建筑的天文考古學研究成果。雖然斯丟克雷的活動未能立刻引起學術(shù)界的充分關(guān)注,但其行為促進了20世紀初天文考古的深入開展,在經(jīng)歷了20世紀40-50年代的蕭條后,天文考古學科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獲得了廣泛關(guān)注。0.1研究背景與研究現(xiàn)狀作為一門新興學科,從最初對英國巨石陣產(chǎn)生興趣到進入系統(tǒng)性研究,天文考古學在很長一段時間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只有少數(shù)天文學界、考古界的學者予以關(guān)注。經(jīng)歷了一百多年的發(fā)展后,該學科終于在20世紀60年代后得到了普遍關(guān)注。根據(jù)天文考古學科發(fā)展的歷史史實,筆者在此將古代建筑與天文學研究方面的背景與現(xiàn)狀作以下詳細論述。1Michell,J.ALittleHistoryofAstro-Archaeology.Thames&Hudson.2001緒論20.1.1國外研究背景與現(xiàn)狀呂衍航博士在其學位論文《古代建筑與天文考古》中將國外的天文考古學科發(fā)展歸納為四個階段:萌芽發(fā)展階段、第一次復興階段、基礎研究時期、第二次復興擴展階段2,較為詳細地論述了天文考古學科的發(fā)展歷程。筆者認為,呂衍航博士對天文考古學科的歷史分期并不十分確切。首先,從時間的劃分上,他未將早期的天文考古活動納入分期中,將引起人們對天文考古學科發(fā)展認識上的不足3從17世紀下半葉到19世紀末為萌芽期,是天文考古初露萌芽的早期階段。17世紀之前,世界上并沒有天文考古學科,一些古代遺跡的發(fā)現(xiàn)及其價值的介紹來自于業(yè)余收藏家和古玩愛好者。雖然人們普遍認可威廉?斯丟克雷對英國石環(huán)的調(diào)查是最早的天文考古活動,;另一方面,其在第一階段將“萌芽”與“發(fā)展”出現(xiàn)在同一時期,致使分期界限不夠明確。鑒于此,筆者根據(jù)天文考古事件及時間進程將國外的天文考古學科分為以下幾個階段:4JohnAubrey但早在1678年約翰?奧布瑞()就曾經(jīng)試圖證明一些教堂建筑中可能使用了天文定位法則,1700年亨利查烏斯(HenryChauncy)也有了同樣的看法。5奧布瑞還曾經(jīng)對英國的巨石陣做過細致的調(diào)查,指出巨石陣和天文可能有一定關(guān)聯(lián),并促進其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56個奧布瑞圓孔(Aubreyholes)。6可見早在威廉?斯丟克雷之前,他們已經(jīng)介入天文考古領(lǐng)域,只是他們的認識并未獲得充分重視。其后,一些學者諸如海爾米特(FreidrichRobertHelmert)用科學的推論論述了一些古代建筑方位和古代大地測量方法借鑒了天文學法則等,7RichardProctor這些跡象表明天文考古在不同時間與不同領(lǐng)域出現(xiàn)了萌芽。此時的天文考古處于原始的初級階段而未能獲得廣泛關(guān)注,這種現(xiàn)狀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末才有所突破。19世紀末天文學家理查德?普柔科特()和查爾斯皮阿茲史麥斯(CharlesPiazziSmyth)開展了對埃及吉薩金字塔的天文定位分析,819世紀末至20世紀上半葉是天文考古濫觴期,該階段主要代表人物為英國考古學家弗林德斯皮特里(//.ndersPetrie)和天文學家諾曼?洛克耶(Norman.Lockyer)。他們利用測繪數(shù)據(jù)、天文觀測記錄對當時有天文學跡象的古代建筑如英國巨石陣、埃及古跡、希臘神廟等展開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對這些建筑是否存在天文學特征的初步探討。弗林德斯皮特里通過大量的觀測數(shù)據(jù)證將人們引入了天文考古研究的下一個階段。2呂衍航.古代建筑與天文考古學.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9-13頁3呂衍航博士認為天文考古學科的發(fā)展僅100余年,未將早期天文考古活動統(tǒng)計在內(nèi)。見呂衍航.古代建筑與天文考古學.天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9頁4Michell,J.ALittleHistoryofAstro-Archaeology.Thames&Hudson.20015Johnson,W.BywaysofBritishArchaeology.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126////0>.7////.8Michell,J.ALittleHistoryofAstro-Archaeology.Thames&Hudson.2001緒論3實了英國索爾茲伯里巨石陣曾經(jīng)作為古代天文臺的論斷,9洛克耶以卡納克神廟、埃及金字塔的天文特征證實古代埃及建筑的方位與太陽周年運動有關(guān),并于1894年出版《天文學的起源??古埃及神廟及神話研究》一書,提出埃及人用至日光線照射神廟墻上的位置來確定季節(jié)的轉(zhuǎn)移。10隨后許多學者參與了對天文考古的討論,成果多集中于英國本土的大量巨石環(huán)建筑和埃及金字塔。大量成果發(fā)表在1890-1930年的《自然》雜志上。洛克耶1905-1906年在《自然》雜志上以連載的形式發(fā)表他的文章《巨石陣筆錄》(NotesonStonehenge),指出英國本土的巨石陣列、巨石環(huán)在古代建筑遺跡中的特殊性,明確它們具有一定的“天文觀測”特征,并在其文章中對這些特征做了詳細分析。11洛克耶于20世紀初完成的《巨石陣及英國其他巨石遺跡的天文學考察》一書,成為天文考古學的開山之作。他因此被公認為“天文考古學之父”(fatherofarchaeoastronomy)。1220世紀60年代至20世紀末是國外天文考古研究的發(fā)展期,該階段前期代表人物是美國英裔天文學家杰拉德?霍金斯(GeraldHawkins)和牛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教授亞歷山大?湯姆(AlexanderThom);后階段以美國學者阿維尼(Aveni,A.F.)為主要代表。這些學者和專家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天文考古學作為一門學科的基礎。然而該時期由于天文考古基礎薄弱,研究手段和方法不到位,致使部分研究成果出現(xiàn)偏頗甚至是錯誤結(jié)論。但不可否認該階段的天文考古活動對促進天文考古學的體系化發(fā)展起著巨大的推動作用。20世紀60年代,霍金斯利用實驗模擬手段對索爾茲伯里巨石陣天文路線展開了最新分析。他于1963年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肯定了洛克耶關(guān)于巨石陣年代的推論,同時找出了巨石陣與12個天體(包括太陽和月球)間的對應關(guān)系。13AubreyHoles1966年霍金斯將自己對巨石陣的研究成果整理出版《巨石陣解碼》(StonehengeDecoded)一書,用許多充分的理由論證了巨石陣作為觀象臺的理論,并記述了他如何發(fā)現(xiàn)巨石陣與太陽和月亮之間的165個天文點,還斷言日月食可通過移動的奧布瑞圓孔()進行預測。149MacKie,E.NewEvidenceforaProfessionalPriesthoodintheEuropeanEarlyBronzeAge.InToddWBostwickandBryanBates.ViewingtheSkyThroughPastandPresentCultures:SelectedPapersfromtheOxfordV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chaeoastronomy.PuebloGrandeMuseumAnthropologicalPapers.15.CityofPhoenixParksandRecreationDepartment.2006.pp243霍金斯對巨石陣用科學調(diào)查和實驗分析方法成為天文考古學研究的重要參考,初步創(chuàng)建了現(xiàn)代天文考10馮時.中國天文考古學[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11NormanLockyer.NotesonStonehenge.Nuture.January,Febuary,April,May,July,Dec,1905&January,190612Sinclair,//.NatureofArchaeoastronomy.InToddW.BostwickandBryanBates.ViewingtheSkyThroughPastandPresentCultures;SelectedPapersfromtheOxfordV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chaeoastronomy.PuebloGrandeMuseumAnthropologicalPapers.15.CityofPhoenixParksandRecreationDepartment.2006.pp13?2613Hawkins,G.StonehengeDecoded.NewYork,Doubledayedition.1966.p2814Hawkins,G.StonehengeDecoded.NewYork,Doubledayedition.1966.p29緒論4古學的研究體系。15亞歷山大?湯姆是繼霍金斯之后該學科研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他從1930年代開始繪制各地建筑遺跡并研究它們幾何形的天文含義,并于1967年和1971年對英國本土眾多石陣建筑做了更細致的調(diào)查工作。他對現(xiàn)場調(diào)查結(jié)果分析后得出結(jié)論:英倫三島的巨石建筑普遍呈現(xiàn)天文對位關(guān)系。16其子阿奇柏德?湯姆(ArchibaldS.Thom)統(tǒng)計并列出他父親自著或合著的書籍共129部,是天文考古學一筆重要財富。湯姆父子將洛克耶和霍金斯的思想和方法進行總結(jié),深入地思考從歷史遺跡的前期分析、天文信息提取至文化傳遞等一系列步驟中所需注意問題,為科學合理的展開、論證天文考古領(lǐng)域后續(xù)工作奠定基礎。17自此之后,布朗特(JohnCBrandt)、密勒(W?Miller)等學者從巖畫角度研究了印第安天文學,18埃迪(JohnEddy)調(diào)查了印第安醫(yī)學輪(MedicineWheel)的天文特征。19出于對霍金斯、湯姆等人對巨石陣天文考古成果的懷疑,大批學者投入到對巨石陣天文觀測現(xiàn)象的研究中,掀起了天文考古研究的熱潮。關(guān)于巨石陣天文考古的成果像洪水一樣涌入世界各地的學術(shù)界,極大地推動了天文考古學科的發(fā)展。1973年,來自各領(lǐng)域的天文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建筑學家、歷史學家會聚墨西哥城,舉行主題為“哥倫布之前美洲的天文考古學”國際會議,成為天文考古學科作為國際前沿學科并進入快速發(fā)展期的標志。受此影響,天文考古的國際會議在世界各地著名城市多次舉辦。1974年倫敦皇家學會出版《天文學在世界古代歷史的地位》文集,書中涉及巴比倫、中國、美洲、墨西哥、英國、埃及、秘魯?shù)葒医ㄖ煳目脊叛芯縿討B(tài)。80年代大量學者、專家投入該領(lǐng)域進行研究,大批成果可見于各類雜志、書籍、報刊,更多古代建筑的天文特征被揭示。此間的研究成果接連不斷產(chǎn)生,學者邱(Chiu.B.C.)用現(xiàn)代考古技術(shù)對古代瑪雅城市特奧蒂華坎(Teotihuacan)進行了天文學起源分析,從建筑群體角度探討了城市形態(tài)、軸線指向等與天體運行的關(guān)系20。阿維尼(Aveni,A.F.)組建的科考隊對古代拉丁美洲的廣大建筑遺址進行了天文考察工作,揭示了古代瑪雅建筑存在的一系列天文特征21;其本人于1979-2006年間發(fā)表了大量的天文考古成果2215蔡章獻,天文考古學入門[M].臺北,銀禾文化事業(yè)有限公司,p12,展示了其在天文考古研究方面16Thom.A.S.1988.Apersonalnoteaboutmylatefather,AlexanderThom.InC.L.N.Ruggles.RecordsinStone:PapersinMemoryofAlexanderThom.CUP.pp.3?1317EdwinC.Krupp.EchoesoftheAncientSkies:TheAstronomyofLostCivilizations.CourierDoverPublications.2003.pp3818JohnC.Brandt.Thephysicsandastronomyofthesunandstars.McGraw-Hill.1968.16119EddyJohnA.AstronomicalAlignmentoftheBighornMedicineWheel.Science.184July1974.1035-104320Chiu,B.C.&Morrison,P.AstronomicalOriginoftheOffsetStreetGridatTeotihuacan.Archaeoastronomy:SupplementtotheJournalfortheHistoryofAstronomy1118:198021Aveni,A.F.SkywatchersofAncientMexico.UniversityofTexas.198022如《古代中美洲的天文學》(1979)、《古代墨西哥的天文觀察》(1980)、《天文考古學》(1981)、《新世界的考古天文學:美國原始天文學》(1982)、《天文考古學: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1986)、《通向天體的階梯:三大古代文化的天文觀察》(1997)、《古代美國的天文考古學》(2003)、《跡象和意向:關(guān)于考古天文學的緒論5重要的重要成就。阿維尼擺脫了封閉的古代宇宙論研究方法,解決了考古天文學研究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其理論和成果對人類學和考古學理論有重大指導作用。在學者的努力下,一些不為人知的秘密被科學家們逐漸揭示,通過天文考古手段,科學家讀懂了古代人們的偉大智慧,曾經(jīng)帶有迷幻色彩的古代建筑終于以清晰的面孔展露在人們面前。人類航空技術(shù)的發(fā)展將天文考古學的研究推向了又一個高潮。高空作業(yè)的飛機和現(xiàn)代的航拍技術(shù)使沉寂于世間幾千年的古代建筑相繼出現(xiàn)在人們視野,這些建筑成為天文考古學家們沉迷的對象,天文考古學在新世紀迎來了又一個輝煌期。20世紀末,天文考古學科在西方國家進入了成熟期,大批學者投入到該領(lǐng)域進行研究,先進的科技手段亦應用于現(xiàn)代的天文考古研究中。天文考古研究的視野從初期巨石建筑轉(zhuǎn)向了更多時期的古代建筑;天文用途也從單一的天文觀測發(fā)展了天文象征、天體對位等多方面;天文對象從早期集中于對太陽、月亮的研究而逐漸擴展到對天狼星、金星、老人星、北斗星、天龍座、大犬座等多個天體的觀察。拉格斯(CliveL.N.Ruggles)是此時期一位在天文考古領(lǐng)域具有造詣的學者,他于1993年出版了《文化天文學研究》(TheStudyofCulturalAstronomy)一書,從文化學的角度,論述了天文考古工作與古代建筑間的關(guān)系23;同年他將第三屆牛津國際研討會論文《20世紀90年代的考古天文學》(Archaeoastronomyinthe1990s)整理出版,里面收集了31篇天文考古學方面的論文24;1999年其《史前英國和愛爾蘭的天文學》(AstronomyinPrehistoricBritainandIreland)一書,對分布于英格蘭和愛爾蘭的古代建筑進行了科學合理的天文原理分析25HeritageSitesofAstronomyandArchaeoastronomyinthecontextoftheUNESCOWorldHeritageConvention:AThematicStudy;2010年他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公約背景下的天文學與天文考古學遺址專題研究》()中對被認定為世界遺產(chǎn)的一些古跡進行了天文考古工作,這些成果增加了人們對世界遺產(chǎn)的另一種認識。另外,拉格斯分別于2000年和2005年發(fā)表的三篇論文《古代天文學與古代世界》(AncientAstronomies-AncientWorlds)、《新石器時代的宇宙、歷法和社會:對尤安馬克的反駁》(Cosmology,calendarsandsocietyinNeolithicOrkney:arejoindertoEuanMacKie)26與《古代天文學》(AncientAstronomy)27跡象》(2006)等。等文章將天文學與社會形態(tài)進行了比對分析,認為天文學與社會的發(fā)展息息相關(guān),社會文23Ruggles,C.L.N.&Saunders,N.J.1993."TheStudyofCulturalAstronomy"UniversityPressofColorado24Ruggles,C.L.N.Archaeoastronomyinthe1990s.GroupDPublications.199325Ruggles,C.L.N.AstronomyinPrehistoricBritainandIreland.YaleUniversityPress.199926Ruggles,C.L.N.andBarclay,G.2000."Cosmology,calendarsandsocietyinNeolithicOrkney:arejoindertoEuanMacKie".Antiquity74283:62?7427Ruggles,C.L.N.AncientAstronomy.ABC-Clio.2005緒論6化決定天文學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他還在文章中將古代天文學做了歷史時期劃分,對新石器時代宇宙、歷法和社會關(guān)系作了深入的探討。該時期關(guān)于天文考古方面的研究成果層出不窮,博羅達?約翰娜(BrodaJohanna)2000年發(fā)表的文章《中美洲天文考古學和歷法儀式》(MesoamericanArchaeoastronomyandtheRitualCalendar)梳理了中美洲的天文學發(fā)展狀況,探討了古代瑪雅建筑和天文歷法的關(guān)系28;他2006年的文章《天頂觀測和中美洲古地理緯度的概念化:一個歷史的跨學科的方法》(ZenithObservationsandtheConceptualizationofGeographicalLatitudeinAncientMesoamerica:AHistorical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運用跨學科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地理緯度與天文觀測間的關(guān)系29。博羅達?約翰娜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中美洲及古代瑪雅天文學的成就,其從地理緯度角度出發(fā)研究天文考古問題是較新穎的。凱恩斯HughCCairns2005年的文章《在澳大利亞原著民天空圖示的發(fā)現(xiàn)》(DiscoveriesinAboriginalSkyMapping“Australia”)30使用了對比手法對澳大利亞原著居民的建筑進行了天文考古研究,其是少數(shù)對澳洲建筑進行天文考古研究的學者。邱(Chiu.B.C.)和邁瑞森(Morrison.P.)在1980年合作文章《特奧蒂華坎網(wǎng)格大街的天文學起源》(AstronomicalOriginoftheOffsetStreetGridatTeotihuacan)用現(xiàn)代的技術(shù)手段探討了古代瑪雅城市特奧蒂華坎(Teotihuacan)的城市網(wǎng)格31,突破了單體建筑的局限性,從整個城市角度出發(fā)展開天文學起源研究。學者麥克拉斯基(McCluskey.S.C.)分別在2000年和2004年發(fā)表文章《多變的月亮:在不同文化中的農(nóng)歷天文學》(TheInconstantMoon:LunarAstronomiesinDifferentCultures)與《博碩士論文中的天文學和文化學的研究》(TheStudyofAstronomiesinCulturesasReflectedinDissertationsandTheses),反映了他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古代天文建筑成因的理解,并探討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古代建筑在天文歷法、社會制度等方面的影響,他于2005年出版書籍《不同天文學、不同文化和文化相對主義》(DifferentAstronomies,DifferentCulturesandtheQuestionofCulturalRelativism)綜合反映了其上述觀點32近年來,國外院校關(guān)于該方向研究的成果大量涌現(xiàn),一些學術(shù)論文、博碩士。28Broda,J.MesoamericanArchaeoastronomyandtheRitualCalendar.InHelaineSelin.AstronomyAcrossCultures.Kluwer,Dordrect.200029Broda,J.ZenithObservationsandtheConceptualizationofGeographicalLatitudeinAncientMesoamerica:AHistorical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InToddW.BostwickandBryanBates.ViewingtheSkyThroughPastandPresentCultures;SelectedPapersfromtheOxfordVII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Archaeoastronomy.PuebloGrandeMuseumAnthropologicalPapers.15.CityofPhoenixParksandRecreationDepartment.200630Cairns,H.C.DiscoveriesinAboriginalSkyMappingAustralia.InJohnW.Fountain&RolfM.SinclairCurrentStudiesinArchaeoastronomy:ConversationsAcrossTimeandSpace.Durham,NorthCarolina:CarolinaAcademicPress.200531Chiu,B.C.&Morrison,P.AstronomicalOrigin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