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百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1頁
山西省百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2頁
山西省百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3頁
山西省百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4頁
山西省百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山西省百校聯考2023-2024學年高二下學期期末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解析一、現代文閱讀(35分)(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當前,絕大多數人都認為,地圖的主要功能和繪制目的在于對地球的地表以及自然與社會現象的空間分布和相互關系進行圖形呈現。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中,地圖從未能對地球的地表進行如實的呈現,時至今日依然如此。與文本類似,雖然地圖確實呈現了“地表的自然、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和相互關系”,但這種呈現的背后總是蘊含著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對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的表達才是繪制地圖的功能和目的。在論述中國古代地圖上的“空間秩序”之前,先簡要介紹相關概念。“地理空間”是一種客觀實在,但如果將其描繪出來,就必然會受到繪制者所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及個人人生體驗、價值觀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產生“地理認知”。在這種“地理認知”中,必然蘊含著繪制者對不同區(qū)域賦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構建出一種“空間秩序”。在考慮空間秩序之前,首先要考慮的就是中國古人記錄地點的方式。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國古人用于確定地點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其中“四至”是四個正方向及某處到政區(qū)邊界的距離,“八到”包括四正、四隅八個方向及某處到臨近治所所在城池的距離,此外還包括至上級治所以及至大都、上都,也就是都城的距離。中國古代,對于空間的描述也是基于“四至八到”展開的。如流傳下來的歷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總志和地方志中對于幾乎所有地點位置的記載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閱讀者在瀏覽這些志書的時候,基于這些描繪,也就形成了對大到“天下”、小至“多村”的空間認知?!八闹涟说健钡臄祿攸c就是對地點位置的記錄依賴于眾多其他地點,一切的地理景觀只存在相對性的意義,相對于官署,相對于儒學——無論其位置、距離、方位、價值皆然,而其背后潛藏的是觀看者的視角,一種從政治文化中心向外觀覽的視角。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地點從來不是客觀、獨立存在的,總是位于各種政治、文化、經濟、價值等的結構中,且在這些結構中地點的位置都是相對的,由此其總是處于各種秩序之中,而這些秩序一旦被空間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間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級差異的空間秩序。中國古代繪制一些地圖時使用的就是“四至八到”數據,大致而言,先繪制都城,然后以都城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數據繪制省會,再以省會為中心基于“四至八到”數據繪制各府(直隸州)等。由此可知,中國古代地圖本身就是基于一種等級秩序構建的空間結構。地點的“相對性”也在地圖上構建了空間秩序。如“政區(qū)圖”是政府處理日常事務的重要參考資料之一。在現代人看來,雖然中國古代地圖的繪制不講求準確性,但其圖面內容應當是“寫實”的,即要對所描繪的地理要素的形態(tài)、數量等進行如實的表達。但實際并非如此。通過與文本文獻記載的對照,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政區(qū)圖中城垣的大小、城門的數量、城樓的層數,甚至城垣的有無,并不是真實的,而是基于這些地點在行政結構中的相對等級而繪制的;甚至在同一政區(qū)圖集的不同地圖中,由于圖面的行政結構層級的差異,地點的“相對”等級也存在變化,由此不同地圖中對于同一城垣的大小、城門的數量、城樓的層數等描繪也存在差異。這種空間秩序還滲透到地圖繪制所使用的符號中。《楊子器跋輿地圖》對其圖中所使用的符號的含義進行了如下敘述:——京師八其角,以控八方也?!~為圓,府差小焉,治統(tǒng)諸小,非一方拘也?!轂榉?,縣則差小,大小各一方也?!蕉妓尽⑿l(wèi)所,加城形者,示有捍御,不附書,總具圖空,不得已也?!赜卦O者,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與都司以次而大,因其勢也。——夷邦三其角,偏方也,不多及者,紀其所可知者耳?!克疽韵聼o別者,王化所略也?!酱ā⒘陱R各隨形以書其名,非特紀名勝,正以定疆域也。從上述敘述來看,從京師的“以控八方”,藩司和府的“治統(tǒng)諸小”,到州縣的“各一方”,有著明確等級差異;且省會和府之間,州和縣之間,雖然使用的將號相同,但用大小來表達等級差異。同時無論是守御所的“斜其方,以武非治世之正御”,還是夷邦的“偏方也,不多及者,紀其所可知者耳”,都顯示出“文”與“武”、“華”與“夷”之間的等級差異;而“宣慰司以下無別者,王化所略也”更是直白地表達了“華”“夷”之間的等級差異。而這種等級差異,反映在地圖上,則是制造了一種空間秩序。(摘編自成一農《中國古代地圖上的空間秩序》)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多數情況下繪制地圖的主要功能和目的是為了對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的表達,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B.在地圖上地理景觀具有相對性的意義,從這一角度來看,我們可以通過中國古代官署、儒學的位置來確定其他地理景觀的位置和距離。C.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地點總是處于各種秩序中,而秩序被空間化或被放置于空間中,就會形成具有等級差異的空間秩序。D.中國古代繪制地圖時使用明顯的大小、偏斜符號等來區(qū)分等級差異,如用符號大小的差異表達省會和府之間的等級差異。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對“四至八到”的概括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四至八到”是基于方向和距離數據對空間展開描述的方式,是中國獨有的記錄地點的方式。B.“四至八到”是歷代各層級地理志記載地點位置通用法則,這種方式能引導讀者形成空間認知。C.利用“四至八到”的數據繪制地圖,首先應該繪制都城,都城是繪制其他地理要素的出發(fā)點。D.“四至八到”記錄位置的方式構建了地理要素的等級,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繪制得格外精細。3.下列選項,不能反映中國古代地圖上的空間秩序的一項是()A.在明代省級地圖《江西全省圖說》總圖中,各個府城繪制了單層城樓;而在各個府圖中,府城的城樓則被繪制為雙層。B.南宋《十五國風地理之圖》繪制范圍主要是長江以北、長城以南地區(qū),圖中山脈用黑三角表示,古今地名一般不加框。C.《華夷圖》主要繪制了“華”的地域范圍,而對于“華”之外的朝鮮半島、中南半島以及西域等則繪制得極為簡單。D.在明末《天下九邊分野人跡路程圖》中,不同于明朝地理區(qū)域的繪制,南北美洲的圖面被大幅度剪裁、扭轉,甚至變形。4.作者在論述中國古代地圖上的“空間秩序”前為什么先梳理“地理認識”與“四至八到”?請結合材料內容加以分析。5.學術界對“中國古代地圖能否作為圖像史料來證明歷史”這一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敬鸢浮?.A2.C3.B4.①“地理認知”蘊含著地圖繪制者對“地理空間”的主觀評價,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上空間秩序的表達。②“四至八到”是記錄地點的主要方式,其所體現出的地點的相對性和等級差異,是理解“空間秩序”的重要依據。5.我認為中國古代地圖不可以作為圖像史料來證明歷史。①歷史是客觀的,用于證實歷史的史料應是準確、科學的,中國古代地圖從未對地球的地表進行如實的呈現,圖面內容的記錄并非是“寫實”的。②中國古代地圖以“四至八到”作為地點記錄的主要方式,地點的位置具有“相對性”,地點的“相對”等級也存在變化,不具備客觀準確性。③中國古代地圖受繪制者所處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個人體驗和價值觀眾多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能作為客觀的證據。我認為中國古代地圖可以作為圖像史料來證明歷史。①地圖繪制者受到不同時期“地理認知”的影響,在繪制地圖時會根據自身對不同區(qū)域賦予不同的重要性,構建出地圖中的空間秩序。②中國古代地圖中空間秩序蘊含著不同歷史時期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可以反映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和文化觀念?!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錯誤,無中生有。由原文“但這種呈現的背后總是蘊含著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對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的表達才是繪制地圖的功能和目的”可知,原文并沒有說“這一觀點得到了學術界的認可”。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A.“是中國獨有的記錄地點的方式”錯誤,于文無據。原文是說“就日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國古人用于確定地點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并沒有說這是中國獨有的記錄地點的方式。B.““四至八到”是歷代各層級地理志記載地點位置的通用法則”錯誤,曲解文意。由文中“如流傳下來的歷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總志和地方志中對于幾乎所有地點位置的記載使用的都是‘四至八到’”,可見并非是“歷代各層級地理志”,而是“歷代正史地理志及地理總志和地方志”,“幾乎所有”與“通用法則”在語義范圍上也有區(qū)別。D.“故而行政治所的城垣都繪制得格外精細”錯誤。由原文“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政區(qū)圖中城垣的大小、城門的數量、城樓的層數,甚至城垣的有無,并不是真實的,而是基于這些地點在行政結構中的相對等級而繪制的”證明地圖圖面內容不是“寫實”準確的,也并不都“繪制得格外精細”。故選C?!?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中信息進行分析、運用的能力。B.《十五國風地理之圖》主要指出地圖繪制的范圍和所使用的符號,但符號并沒有強調“大”“小”、“偏”“斜”的差異,不能體現地理要素的等級差異,故而不能作為證明“空間秩序”的論據。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根據材料“‘地理空間’是一種客觀實在,但如果將其描繪出來,就必然會受到繪制者所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及個人人生體驗、價值觀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產生‘地理認知’。在這種‘地理認知’中,必然蘊含著繪制者對不同區(qū)域賦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構建出一種‘空間秩序’”可知,“地理認知”蘊含著地圖繪制者對“地理空間”的主觀評價,影響著中國古代地圖上空間秩序的表達。結合材料“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國古人用于確定地點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地點從來不是客觀、獨立存在的,總是位于各種政治、文化、經濟、價值等的結構中,且在這些結構中地點的位置都是相對的,由此其總是處于各種秩序之中,而這些秩序一旦被空間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間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級差異的空間秩序”可知,“四至八到”是記錄地點的主要方式,其所體現出的地點的相對性和等級差異,是理解“空間秩序”的重要依據。【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我認為中國古代地圖不可以作為圖像史料來證明歷史。結合材料“實際上,在漫長的歷史中,地圖從未能對地球的地表進行如實的呈現,時至今日依然如此。與文本類似,雖然地圖確實呈現了‘地表的自然、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和相互關系’,但這種呈現的背后總是蘊含著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對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的表達才是繪制地圖的功能和目的”可知,歷史是客觀的,用于證實歷史的史料應是準確、科學的,中國古代地圖從未對地球的地表進行如實的呈現,圖面內容的記錄并非是“寫實”的。結合材料“就目前掌握的材料而言,中國古人用于確定地點位置的主要方式就是‘四至八到’”“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地點從來不是客觀、獨立存在的,總是位于各種政治、文化、經濟、價值等的結構中,且在這些結構中地點的位置都是相對的,由此其總是處于各種秩序之中,而這些秩序一旦被空間化,或者被放置于空間之中,就形成了存在等級差異的空間秩序”可知,中國古代地圖以“四至八到”作為地點記錄的主要方式,地點的位置具有“相對性”,地點的“相對”等級也存在變化,不具備客觀準確性。結合材料“‘地理空間’是一種客觀實在,但如果將其描繪出來,就必然會受到繪制者所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及個人人生體驗、價值觀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產生‘地理認知’”可知,中國古代地圖受繪制者所處文化、歷史背景以及個人體驗和價值觀眾多因素的影響,具有很強的主觀性,不能作為客觀的證據。我認為中國古代地圖可以作為圖像史料來證明歷史。結合材料“但如果將其描繪出來,就必然會受到繪制者所處的文化和歷史背景,以及個人人生體驗、價值觀等眾多因素的影響,并由此產生‘地理認知’。在這種‘地理認知’中,必然蘊含著繪制者對不同區(qū)域賦予的不同重要性,由此構建出一種‘空間秩序’”可知,地圖繪制者受到不同時期“地理認知”的影響,在繪制地圖時會根據自身對不同區(qū)域賦予不同的重要性,構建出地圖中的空間秩序。結合材料“然地圖確實呈現了‘地表的自然、社會經濟現象的分布和相互關系’,但這種呈現的背后總是蘊含著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甚至在大部分情況下,對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的表達才是繪制地圖的功能和目的”可知,中國古代地圖中的空間秩序蘊含著不同歷史時期某種(些)思想、文化和觀念,可以反映某個歷史時期的社會思想和文化觀念。(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托爾斯泰的樹林徐魯世界上沒有不美的森林和小樹林。托爾斯泰故鄉(xiāng)的樹林——或者干脆說是托爾斯泰的樹林,更加讓我覺得美得無法形容。深秋時節(jié)的樹林,正慢慢脫下它深紅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陽光里,①深綠色、淺綠色、金黃色、淺黃色、深紅色、酒紅色、琥珀色的樹木和樹葉,色彩繽紛,層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雅斯納亞·波良納森林里的樹,有高大的橡樹和樺樹,也有很多巴烏斯托夫斯基在他的散文里經常提到的“野生的小樹”。我問一位俄羅斯朋友這里的森林為什么會這樣美麗,他解釋說,因為這里的森林和小樹林大多是闊葉混交林,橡樹、櫸樹、楓樹、樸樹、椴樹、松樹、榆樹、栗樹、白蠟、白樺、銀杏、野櫻……都有各自的生長空間,都有各自不同的吐綠、轉黃、落葉和返青的時節(jié),都各自自然健康地生長。而且每一片樹林里,總會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氣明凈,枝葉縫隙里的天空湛藍透明,每一縷照耀進森林的陽光,都那么純凈耀眼,尤其是雨后,走進任何一片樹林,滿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是的,我想起來了,“林中水滴”,這是普里什文、巴烏斯托夫斯基等俄羅斯散文家們經常使用的詞語。巴烏斯托夫斯基曾自豪地說:自然中存在的一切——水、空氣、天空、白云、太陽、雨、森林、沼澤、河流和湖泊、草原和田野、花朵和青草……在俄羅斯語言中,都有無數美麗的字眼和名稱。不過,他還向人們“賣了個關子”:當然,俄羅斯語言,只對那些無限熱愛自己的人民,而且感覺得到這片土地的玄秘之美的人,才會全部展示出它真正的奇妙和豐富。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我慚愧地感覺到,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描述這樹林的美,尤其無法描述照進樹林的那種純凈、透明、耀眼的光線。這并不是因為我所使用的母語——漢語的詞匯不如俄語那樣富有奇幻性和豐富性,相反,我堅信,我們的漢語是世界上最美麗、最豐富和最具有描述力與表現力的語言,沒有之一。置身在如此林木婆娑、光影斑駁、色彩繁復的樹林里,我只恨自己的文學描述能力實在有限,無法捕捉這光影交錯的林葉之美。所以我又想到了俄羅斯杰出的風景畫家們。也許,只有杰出的畫家,用調色盤上的顏色,才能準確描述和表現出這森林里的光與影吧?比如希施金。他被譽為“大自然的詩人”“森林的肖像畫家”,出現在他畫布上的松樹林、橡樹、林中野花、溪流以及林中的陽光,不僅散發(fā)著濃郁而迷人的大地氣息,同時也顯示著俄羅斯民族堅忍、博大、英勇、高貴的氣質與精神。《在遙遠的北方》《陽光照耀的松樹林》《森林遠方》《在森林中》……每一個熱愛希施金作品的人,對這些畫作都耳熟能詳。希施金擅于運用明亮的外光,表現森林的蔥郁、陽光的明媚以及溪流的活潑。他筆下的每一棵樹、每一朵野花,都呈現著生命的頑強、旺盛之美。在我看來,這種頑強與旺盛,幾乎是俄羅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獨有的。因此,希施金成為用樹木和野花來歌唱自己祖國母親的杰出的、具有抒情性的風景畫家之一。又如列維坦。他對大自然、對田野上四季的變化,有著異于常人的敏感與最細膩的發(fā)現。與希施金經常描繪雄偉、茂密和蒼郁的森林不同,列維坦的風景畫所表現的,多為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林木稀疏的小樹林,還有開滿野花的田野和林中小路。②列維坦不是管弦樂隊里聲音低沉蒼茫的圓號和大提琴,而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但這并不意味著音色的單一,也不意味著他音域狹窄,恰恰相反,他的風景畫的調子有時明快而疏朗,有時也沉靜而憂郁。他并不缺乏深度。他既畫過抒情詩一般明媚婉約的自然風景,如《三月》《春汛》《池塘漲水》等,也畫過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歷史風景”,如《弗拉基米爾路》《深淵旁》等。盤桓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那些粗壯的、高大的、上了年歲的橡樹、樺樹和老椴樹,讓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樹旁、身材細長的“野生的小樹”,還有那些熱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長的小灌木,又讓我不由得想到列維坦。眼下雖是深秋,但樹林里依舊生機勃勃,光影斑駁,沒有半點落木蕭蕭、秋風蕭瑟的景象。③秋日的金色樹林,和春汛時節(jié)的樹林、林中的春溪、明亮的池塘一樣,照樣能夠給人帶來希望和鼓舞的力量,帶來清新和光明的氣息。每一棵樹木的名字、形態(tài)都不相同,也沒有一片相同的樹葉。每一株樹木,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輪和風姿。④即便是那些已經枯死斷裂、周身覆滿了苔蘚的樹身,也一樣是森林的產物,不也是物質循環(huán)和生死交替的一部分嗎?它們將會成為新生的小樹所需要的養(yǎng)料。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個多么健康和健全的生態(tài)啊!不難想象,冬天到來時,白雪將覆蓋住這片廣袤的樹林,一些樹的枝枝葉葉將化為泥土。但是誰又能擔保,這些將會變成森林肥料的腐爛的斷木和深厚的林葉,不會在下一個春天到來時,變成新的生命,從泥土之下萌發(fā)出來,長出青翠的樹葉,長成茁壯的枝干,甚至結出飽滿的堅果,點綴這生生不息的森林呢?(有刪改)6.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A.“托爾斯泰的樹林”即托爾斯泰故鄉(xiāng)的樹林,這里有高大的橡樹和樺樹,也有野生的小樹,大多是闊葉混交林,樹種豐富。B.身處托爾斯泰的樹林中,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麗、最豐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現力的漢語也無法描述這樹林之美。C.希施金是俄羅斯杰出的風景畫家,其作品《在遙遠的北方》《在森林中》等是人們耳熟能詳的畫作,展現了俄羅斯所獨有的頑強與旺盛之美。D.與希施金相比,列維坦的風景畫更多地去表現小樹林、田野、小路等,作品風格更加明快與明媚,具有更強的抒情性。7.下列對文中畫線句子的分析與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A.句子①列舉了樹林中樹木和樹葉的各種顏色,突出了樹林色彩的豐富性和層次性。B.句子②運用比喻和對比的手法,將列維坦比作小提琴,形象地表現出他的風格特點。C.句子③將秋日的樹林與春天的樹林、林中的春溪、池塘進行類比,突出其生氣和力量感。D.句子④與龔自珍《己亥雜詩》中“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所蘊含的道理相似。8.托爾斯泰的樹林美在何處?請結合文本簡要概括。9.本文是如何體現散文“形散神聚”這一基本特征的?請結合文本簡要分析。【答案】6.A7.B8.①樹木和樹葉的色彩繁復之美。②照進森林的陽光純凈、耀眼、明亮,呈現光影交錯之美。③每一棵樹木都不相同,有自己的年輪和風姿,生機勃勃,呈現出生命的頑強、旺盛之美。9.形散:①選材上,從托爾斯泰的樹林的色彩、光線寫到希施金、列維坦這兩位畫家,內容豐富。②表達方式上,描寫、抒情、議論等表達方式交替出現,表達方式靈活多樣。神聚:全文圍繞“托爾斯泰的樹林”這個核心組織材料,展現樹林的色彩、光影以及生機之美,主題明確集中,抒發(fā)對托爾斯泰的樹林的喜愛與贊美之情?!窘馕觥俊?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B.“作者深感即使是最美麗、最豐富、最具有描述力和表現力的漢語也無法描述這樹林之美”錯誤。根據原文“我無法用精準的語言來描述這樹林的美”“我只恨自己的文學描述能力實在有限”可知,并不是漢語無法描述,而是作者認為自己的描述能力有限,無法用語言準確地描述出來。C.“人們耳熟能詳的畫作”錯誤。原文為“每一個熱愛希施金作品的人,對這些畫作都耳熟能詳”,而非所有人;“俄羅斯所獨有的頑強與旺盛之美”說法也不準確,原文為“在我看來,這種頑強與旺盛,幾乎是俄羅斯的大自然和民族性格中所獨有的”。D.“作品風格更加明快與明媚,具有更強的抒情性”錯誤,“他的風景畫的調子有時明快而疏朗”“他既畫過抒情詩一般明媚婉約的自然風景……也畫過使人感到痛苦和抑郁的‘歷史風景’”可知,文中只是說列維坦的作品有時明快而疏朗,具有抒情意味,沒有將兩人進行對比,于文無據。故選A?!?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重要語句的分析和鑒賞能力。B.“對比的手法”錯誤。句中只是說列維坦的作品“是一把明快和抒情的小提琴”,并沒有進行對比。故選B?!?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概括信息的能力。由原文“深秋時節(jié)的樹林,正慢慢脫下它深紅色的衣衫。在爽朗透明的陽光里,深綠色、淺綠色、金黃色、淺黃色、深紅色、酒紅色、琥珀色的樹木和樹葉,色彩繽紛,層次分明,看上去就像一幅幅美麗的風景畫”可知,托爾斯泰的樹林美在色彩,這里的樹木和樹葉色彩繽紛,層次分明,風景如畫。由原文“而且每一片樹林里,總會有一些明亮的池塘、溪流和泉水,再加上空氣明凈,枝葉縫隙里的天空湛藍透明,每一縷照耀進森林的陽光,都那么純凈耀眼,尤其是雨后,走進任何一片樹林,滿眼都是水晶一般的‘林中水滴’”可知,托爾斯泰的樹林美在明凈,它空氣明凈、天空湛藍透明、陽光純凈耀眼,光影交錯,擁有水晶一般的純凈、耀眼、明亮。由原文“盤桓在托爾斯泰的樹林里,那些粗壯的、高大的、上了年歲的橡樹、樺樹和老椴樹,讓我想到了希施金;那些挺立在大樹旁、身材細長的‘野生的小樹’,還有那些熱衷于旁逸斜出、恣意生長的小灌木,又讓我不由得想到列維坦”“他筆下的每一棵樹、每一朵野花,都呈現著生命的頑強、旺盛之美”可知,托爾斯泰的樹林美在每一棵樹木都不相同,它們有著自己粗壯的、高大的,或旁逸斜出、恣意生長的風姿,呈現出不同的生命之美,展現了各自生命的頑強、旺盛。【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本題材特征的把握能力。神聚:①選材上,文中先寫了托爾斯泰故鄉(xiāng)的樹林的風景,然后又想到了俄羅斯杰出的風景畫家們,重點介紹了希施金、列維坦兩位風格各異的畫家,最后又回到對樹林的描寫,有景物,有人物,內容豐富。②表達方式上,文章對托爾斯泰故鄉(xiāng)樹林的風景描繪,是描寫的表達方式;對托爾斯泰樹林美景的贊賞和喜愛之情以及對希施金、列維坦風格的贊美,是抒情的表達方式;文章有關語言的作用,有關樹都有自己生命的年輪和風姿,對希施金、列維坦作品的評價,是議論的表達方式,多種表達方式交替出現,靈活多樣。神聚:本文的題目是“托爾斯泰的樹林”,無論是開頭寫到托爾斯泰樹林的風景,還是由托爾斯泰樹林想到了俄羅斯杰出的風景畫家們,亦或是最后對眼前樹林的描寫和議論,全文圍繞“托爾斯泰的樹林”這個核心組織材料,由樹及人,由景及情,由實到虛,主題明確集中,都是為了抒發(fā)對托爾斯泰的樹林的喜愛與贊美這一中心思想。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材料一:古先圣王之所以導其民者,先務于農。民農非徒為地利也,貴其志也。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民舍本而事末則不令,不令則不可以守,不可以戰(zhàn)。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后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笔枪侍熳佑H率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業(yè)是故當時之務農不見于國,以教民尊地產也。后妃率九嬪蠶于郊,桑于公田,是以春秋冬夏皆有麻桌絲繭之功,以力婦教也。是故丈夫不織而衣,婦人不耕而食,男女貿功以長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時愛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故當時之務、不興土功,不作師徒,庶人不冠弁、娶妻、嫁女、享祀,不酒醴聚眾;農不上聞,不敢私藉于庸,為害于時也,然后制野禁。茍非同姓,農不出御,女不外嫁,以安農也。野禁有五:地未辟易,不操麻,不出糞;齒年未長,不敢為園囿;量力不足,不敢渠地而耕;農不敢行賈;不敢為異事。為害于時也。(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材料二:夫農、工、商者,財之所自來也。農盡力,則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盡巧,則器斯堅而用有余矣。商流通,則有無交而貨有余矣。彼有余而我取之,雖多不病矣。夫使稼穡者饒樂,而惰游者困苦,則農盡力矣。堅好便用者獲利,浮偽侈靡者不售,則工盡巧矣。公家之利,舍其細而取其大,散諸近而收諸遠,則商流通矣。農、工、商皆樂其業(yè)而安其富,則公家何求而不獲乎?(節(jié)選自《司馬光奏議》)10.材料一畫波浪線的部分有三處需要斷句,請用鉛筆將答題卡上相應位置的答案標號涂黑。是故天子親率諸侯A耕B帝籍C田D大夫士皆有功業(yè)E是故當時之F務G農H不見于國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A.“民農非徒為地利也”中的“徒”與“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孔雀東南飛并序》)中的“徒”意思相同。B.“男女貿功以長生”中的“貿”與“匪來貿絲,來即我謀”(《氓》)中的“貿”意思相同。C.“非老不休,非疾不息”中的“休”與“感吾生之行休”(《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的“休”意思相同。D.“雖多不病矣”中的“病”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種樹郭橐駝傳》)中的“病”意思不同。12.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A.后稷認為耕織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后妃應率領九嬪到郊外養(yǎng)蠶,到公田采桑,終年從事種植、紡績,以實現對婦女的教化。B.正當農忙之時,國家不要大興治水、筑城等工程,也不要進行戰(zhàn)爭,平民不得行冠禮、娶妻、嫁女、祭祀,也不得擺酒聚會。C.除了禁止農民雇傭別人代替自己耕種之外,還應有一些其他方面的禁令,如沒有到一定年紀的人不得從事園囿中的勞動。D.讓務農人富裕安樂,讓游手好閑的人艱難窮苦,那么農民就會竭盡全力從事農業(yè),這樣田地就能有好收成,糧食也會富余。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民農則其產復,其產復則重徙,重徙則死其處而無二慮。(2)公家之利,舍其細而取其大,散諸近而收諸遠,則商流通矣。14.對于工商業(yè)的發(fā)展,材料一與材料二的態(tài)度有何不同?請簡要概括并說明原因?!敬鸢浮?0.DEG11.A12.A13.(1)民眾耕種則家產就會豐厚,家產豐厚就不會輕易遷移,(百姓)不輕易遷移就會死守居處而沒有二心。(2)國家(要想長久地)獲利,應該舍棄小的方面而著眼于大的方面,不計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長遠的利益,這樣商品就能流通起來。14.①材料一認為應禁止工商業(yè)的發(fā)展,因為百姓從事工商業(yè)不利于國家的安全與穩(wěn)定;②材料二認為應讓工商業(yè)與農業(yè)均衡發(fā)展,因為工商業(yè)也是社會財富的來源,百姓從事工商業(yè)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國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窘馕觥俊?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句意:所以天子親自率領諸侯耕種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職事。所以正當農事大忙之時,農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現?!笆枪侍熳佑H率諸侯”與“耕帝籍田”是主謂結構,中間不能斷開,“耕帝籍田”是動賓結構,中間不能斷開,“帝籍田”也稱為籍田,是古代吉禮的一種,中間不能斷開,故應在D處斷開;“大夫士皆有功業(yè)”是一個完整的句子,故E處斷開;“是故當時之務”是一個完整句子,故G處斷開。故選DEG。【1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詞語中的一詞多義現象的理解能力。A.“意思相同”錯?!巴健保瑑H僅;/白白地。句意:百姓耕種不僅僅是為了讓土地生產帶來食物。/我已經受不了你家這樣的驅使,白白地留下來也沒有用處。B.正確?!百Q”,都是“交易、交換”的意思。句意:男女交換勞動所得便能夠長久地生活。/不是來換絲,是找個機會談婚事。C.正確?!靶荨?,都是“終結”的意思。句意:不到年老不能夠停止勞作,不是患病不能夠休息。/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D.正確。“病”,傷害;/困苦。句意:即使多了也不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又怎能使我們繁衍生息,使我們民心安定呢?所以困苦勞累到這種程度。故選A?!?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A.“終年從事種植、紡績”錯,原文是說后妃應率領九嬪到郊外養(yǎng)蠶,到公田采桑,終年從事的是紡績之事,不包括“種植”。故選A。【13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農”,務農,耕種;“復”,繁多;“重徙”,不輕易遷移;“二慮”,二心。(2)“公家”,國家;“利”,獲利;“細”,小的方面。【14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篩選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①由材料一“民舍本而事末則其產約,其產約則輕遷徙,輕遷徙則國家有患,皆有遠志,無有居心”“農不敢行賈”等可知,禁止工商業(yè)發(fā)展,因為百姓從事工商業(yè)不利于國家穩(wěn)定。由材料二整段都在敘述農、工、商均衡發(fā)展好處可知,材料二認為應讓工商業(yè)與農業(yè)均衡發(fā)展,因為工商業(yè)也是社會財富的來源,百姓從事工商業(yè)能使生活富裕,百姓生活富裕了,國家想要的也就能得到。參考譯文:材料一:古代圣王之所以能夠教導他們的百姓,是因為他們首先致力于農業(yè)。百姓耕種不僅僅是為了讓土地生產帶來食物,而且是為了陶冶百姓的心志。民眾耕種則家產就會豐厚,家產豐厚就不會輕易遷移,(百姓)不輕易遷移就會死守居處而沒有二心。百姓舍棄農業(yè)而從事工商業(yè)就會不聽從命令,不聽從命令就不能依靠他們守衛(wèi)國家,不能依靠他們打仗。百姓舍棄農業(yè)從事工商業(yè)家產就會簡約,家產簡約就會隨意遷徙,(百姓)隨意遷徙那么當國家有了災難,他們就都會有逃離的意愿,沒有安定地生活的心思。后稷說:“之所以要致力于耕織,就是因為它是教化的根本。”所以天子親自率領諸侯耕種田地,大夫和士族都有各自的職事。所以正當農事大忙之時,農民不得在都城中出現,以此來教化百姓重視土地的生產。后妃率領九嬪到郊外養(yǎng)蠶,到公田采桑,所以一年四季都有種植、紡績之事,以致力于對婦女的教化。所以男子不織布卻有衣穿,婦女不種田卻有飯吃,男女交換勞動所得便能夠長久地生活,這便是圣人的法度。所以一定要慎守農時愛惜光陰,不到年老不能夠停止勞作,不是患病不能夠休息,不到死不能夠舍棄農事。所以正當農事大忙之時,不要興修治水、筑城、建造宮殿等工程,不要進行戰(zhàn)爭,平民不得舉行冠禮、娶妻、嫁女、祭祀,不能擺酒聚會;農民如果不向朝廷呈報,就不得私自雇傭別人代替自己耕種,因為這些事都會妨害農時,所以就要規(guī)定農業(yè)地區(qū)的禁令。如果不是同姓(不能通婚)的緣故,男子就不得出外娶妻,女子也不得出嫁到外地,以此來穩(wěn)定農業(yè)發(fā)展。農業(yè)地區(qū)的禁令有五條:第一,土地還沒有整治好,不能績麻,不能清除糞穢以肥田;第二,沒達到一定的年紀,不得從事園圃中的勞動;第三,估計力量不足的,不得開溝拓地來進行耕種;第四,農民不得經商;第五,不得去做其他的事情。因為這些事都會妨害農時。(節(jié)選自《呂氏春秋》)材料二:農業(yè)、工業(yè)、商業(yè),都是社會財富的來源。農民竭盡全力,那么田地就能有好收成而糧食就有富余了。工匠竭盡巧智,那么制作的器物就會堅實而且用途廣泛了。商品流通起來,那么人們就能拿出自己多余的東西與別人交換自己沒有的東西,這樣財物就有余了。他們(各行各業(yè)的百姓)有富余而我(國家)取用,即使多了也不會帶來多大的傷害。如果讓從事農業(yè)勞動的人富裕安樂,讓游手好閑的人艱難窮苦,那么農民就會竭盡全力了。讓制作出堅固優(yōu)質實用器物的工匠獲得收益,而讓制作浮華奢侈器物的工匠賣不出產品,那么工匠就能竭盡他們的巧智了。國家(要想長久地)獲利,應該舍棄小的方面而著眼于大的方面,不計較眼前的利益而取其長遠的利益,這樣商品就能流通起來。農民、工匠、商人都高興地從事自己的行業(yè)就能安于生活富裕,這樣國家想要什么會得不到呢?(節(jié)選自《司馬光奏議》)(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下面小題。蘇武廟溫庭筠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云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厝諛桥_非甲帳①,去時冠劍是丁年。茂陵②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咀ⅰ竣偌讕ぃ簼h武帝所造的帳幕。此處代指漢武帝。②茂陵:漢武帝陵,此借指漢武帝。蘇武歸漢時武帝已死。15.下列對這首詩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首聯出句回顧歷史,工筆描繪了蘇武與漢使相見的感人場景,對句描繪現實。B.頷聯運用白描手法,簡明地勾勒出蘇武被流放北海的單調的生活,令人嘆惋。C.頸聯想象蘇武“去時”與“回日”的情形,暗示了蘇武被胡人扣留的時間之久。D.本詩與杜甫的《蜀相》都描寫了詩人的游覽所見,表達詩人對英雄人物的贊許。16.本詩講述了蘇武回歸大漢一事,請結合詩歌內容簡要分析詩句中蘊含的蘇武的情感。【答案】15.A16.①詩歌前兩聯通過描寫蘇武與漢使相見的感人情景與蘇武在胡地的孤獨生活,表達了蘇武對故國的深情厚意及對歸國的熱切期盼。②頸聯通過描述故國的變遷及蘇武年華的逝去,表達了蘇武對物是人非的感慨。③尾聯通過描寫蘇武不見武帝,空對流水哭泣,表達了蘇武對武帝的追思。【解析】【15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綜合鑒賞詩歌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的能力。A.“工筆描繪了蘇武與漢使相見的感人場景”錯,蘇武與漢使的相見場景只是一筆帶過,沒有工筆描繪。故選A?!?6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評價詩歌思想內容和情感的能力。①首句是想象蘇武初次會見漢使時的情景。蘇武在異域渡過漫長歲月,歷盡艱辛,驟然見到來自漢朝的使者,表現出極為強烈、激動、復雜的感情。頷聯二句運用白描手法,簡明地勾勒出蘇武被流放北海的單調的生活,主要寫他胡地牧羊時環(huán)境的艱辛、荒涼。②頸聯二句寫蘇武“回日”所見所感。第一句說蘇武十九年后歸國時,往日的樓臺殿閣雖然依舊,但武帝早已逝去,當日的“甲帳”也不復存在,流露出一種物是人非、恍如隔世的感慨,隱含著對武帝的追思。第二句說回想當年戴冠佩劍,奉命出使的時候,蘇武還正當壯盛之年。漢室江山雖然依舊,然而人事卻迥然有異于前了,這里面包含了極其深沉的感慨。③尾聯抒寫蘇武歸國后對武帝的追悼。漢宣帝賜蘇武爵關內侯,食邑三百戶。武帝已經長眠茂陵,再也見不到完節(jié)歸來的蘇武封侯受爵了,蘇武只能空自面對秋天的流水哭吊已經逝去的先皇。(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17.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并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表現歸程的輕松愉快,詩人的心靈得到了極大的釋放。(2)蘇軾《石鐘山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兩句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來描摹石鐘山大石“側立千尺”的形狀。(3)古詩中的“云”這一意象意蘊豐富,凝聚著無數詩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經歷,如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2)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3)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默寫常見的名篇名句的能力。默寫時注意以下字詞:飏、飄、鬼、搏、悠、浦。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一)語言文字運用I(本題共3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題。和人藝的靜水深流相比,李六乙版《茶館》有更加震耳的楚音,它制造出時間流逝的錯覺,戲劇動作的幅度被延展了,同時又強化戲劇的情感張力,使舞臺藝術表現的可能性得到了拓展,使戲劇的觀賞性得以提高。其中,最大的感動來自兩處“大停頓”的靜場處理。一是清朝末年,當常四爺為那對饑餓的母女賞出兩碗臊子面后,一句“大清國要完”惹來二位辦案的官差尋釁,“莫談國事”的舞臺一下子陷入凝固長久的死寂,唯有吱吱唧唧的竹椅扭曲聲,由小而大復而由弱漸強地灌滿整個劇場,直到散落在矮桌竹椅里的茶客①地依次站立起來,望著常四爺被押解而去的背影,舞臺上才重新恢復四起的叫賣吆喝聲。二是軍閥混戰(zhàn)的民國初年,當年被劉麻子倒賣給龐太監(jiān)的少女康順子,如今攜義子康大力來到茶館,②地遇到惡習難改的劉麻子,在推諉躲避中,劉麻子竟被當作逃兵砍了頭,散落的茶客成了驟然聚攏的圍觀者、沉默者……他們一個個轉過身來面對觀眾的時候,竟然是一副副自得其樂的嗜血滿足模樣。那種令人③的戲劇場景,讓人一下子聯想到魯迅《藥》里,華老栓為兒子爭搶“人血饅頭”的情景。18.下列句子中的“才”與文中加點的“才”,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A.香雪慌得臉都紅了。她才十七歲,還沒學會怎樣在這種事上給人家?guī)颓?。B.團長對我抓了半天后腦勺,最后才叫一個通訊員送我到前沿包扎所去。C.《勸學》勉勵人們要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培養(yǎng)品德。D.我現在只想知道他到底為什么這樣著急,才來城里一天就要走。19.請在文中橫線處填入恰當的成語。20.把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為整句,可以改變語序、少量增刪詞語,但不得改變原意?!敬鸢浮?8.B19.①瞠目結舌②冤家路窄③毛骨悚然20.它制造出時間流逝的錯覺,延展了戲劇動作的幅度,強化了戲劇的情感張力,拓展了舞臺藝術表現的可能性,提高了戲劇的觀賞性?!窘馕觥俊?8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理解同一詞語不同語境的不同含義的能力。文中加點的“才”是副詞,表示強調。A.才,副詞,剛剛。B.才,副詞,表示強調。C.連詞,表示在某種條件下或由于某種原因,然后會出現某種情況,前面常有“只有”“必須”“由于”一類的詞語。D.才,副詞,表示數量少、程度低,相當于“僅僅”“只”。故選B?!?9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正確使用成語的能力。①處,根據前文“惹來二位辦案的官差尋釁,‘莫談國事’的舞臺一下子陷入凝固長久的死寂,唯有吱吱唧唧的竹椅扭曲聲”可知,這里是茶客們看到二位辦案的官差抓走了常四爺,都非常吃驚、害怕,故可填“瞠目結舌”。瞠目結舌:形容人窘迫或驚呆的樣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②處,根據空前句“當年被劉麻子倒賣給龐太監(jiān)的少女康順子,如今攜義子康大力來到茶館”可知,劉麻子和康順子是仇人,恰巧在茶館里遇到了,故可填“冤家路窄”。冤家路窄:指仇敵相逢在窄路上。③處,根據前文“劉麻子竟被當作逃兵砍了頭”可知,當時砍頭流血的場面是非常令人害怕的,故可填“毛骨悚然”。毛骨悚然:毛發(fā)豎起,脊梁骨發(fā)冷;形容恐懼驚駭的樣子?!?0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句式變換的能力。整句指整齊勻稱、句子結構相類似的句式,往往構成對偶、排比的修辭格式。據此可知是把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改為結構一致的句子,考生需要找到一個標桿句,分析第一個分句“制造出時間流逝的錯覺”可知,此句子是動賓結構,“制造”是動詞,“時間流逝的錯覺”是賓語,這可以作為標桿句,可以把后面的分句改為動賓結構,從而使各分句結構一致。原句可修改為“它制造出時間流逝的錯覺,延展了戲劇動作的幅度,強化了戲劇的情感張力,拓展了舞臺藝術表現的可能性,提高了戲劇的觀賞性”。(二)語言文字運用Ⅱ(本題共2小題,10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蜜蜂是農業(y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不可或缺的傳粉昆蟲,但近年來面臨著生存壓力。蜂螨是蜜蜂體表寄生害蟲,目前已成為蜜蜂健康的最大威脅之一。其中,狄斯瓦螨(大蜂螨)和梅氏熱厲螨(小蜂螨)是①。長期以來,②。傳統(tǒng)上認為,大蜂螨主要以蜜蜂的血淋巴為食。但近年來的研究卻顛覆了這一認知,認為大蜂螨在不同生活階段的取食部位和食物來源存在顯著差異。研究發(fā)現,在繁殖期,大蜂螨主要寄生在封蓋巢房中的蜂蛹上,取食部位多位于蜂蛹第二腹節(jié)的腹面,這一時期的大蜂螨主要取食蜂蛹的血淋巴。而在傳播期,大蜂螨則寄生在成蜂的腹部,并以成蜂的脂肪體為食。相比之下,小蜂螨的口部結構特征使其不能取食于成蜂,主要以蜜蜂幼蟲和蛹的血淋巴為食。這種取食習性,使得小蜂螨對蜜蜂的危害尤為嚴重。這項研究不僅為我們全面認識蜂螨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③??蒲腥藛T可以針對蜂螨的取食習性和寄生適應性,開發(fā)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護蜜蜂的健康。21.請在文中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①_________②_________③_________22.請用因果關系的復句概述材料的主要內容,要求表達準確、流暢,不超過40個字?!敬鸢浮?1.①.兩種最具代表性的蜜蜂體表寄生蟲②.人們對蜂螨的取食習性存在誤解③.也為防治蜂螨提供了新思路22.蜂螨嚴重威脅了蜜蜂的健康,因此我們要明確蜂螨的取食習性,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窘馕觥俊?1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情境補寫能力。①前文提到“蜂螨是蜜蜂體表寄生害蟲”,此處單舉出兩種,并在后文著重加以介紹,則表明其是最具代表性的,故應填“兩種最具代表性的蜜蜂體表寄生蟲”。②此處是領起句,文段話題是蜂螨的取食習性,后文談傳統(tǒng)看法被顛覆,故此處應填“人們對蜂螨的取食習性存在誤解”。③此處句子和前文為遞進關系,句式應為“也……”,談研究的重要意義,結合后文“開發(fā)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護蜜蜂的健康”可知,是能更好地防治蜂螨,故應填“也為防治蜂螨提供了新思路”。【2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語言表達之選用句式概括要點的能力。第一段,“蜂螨是蜜蜂體表寄生害蟲”“最大威脅”,談蜂螨嚴重威脅了蜜蜂的健康;第二段,“大蜂螨……取食部位多位于蜂蛹第二腹節(jié)的腹面……這一時期的大蜂螨主要取食蜂蛹的血淋巴”“小蜂螨的口部結構特征使其不能取食于成蜂,主要以蜜蜂幼蟲和蛹的血淋巴為食”,談近年研究出蜂螨的取食習性;第三段,“科研人員可以針對蜂螨的取食習性和寄生適應性,開發(fā)有效的防治措施,保護蜜蜂的健康”,談研究為防治蜂螨提供了新思路。分析以上內容可知,因蜜蜂受到蜂螨嚴重威脅,所以明確出蜂螨的取食習性,就可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用表因果關系的關聯詞語整合以上內容即可得出答案。四、寫作(60分)23.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有人說,細節(jié)的最高境界是追求完美,在這個過程中你要做的就是比對手多走一步。正如羅曼·羅蘭所說,世人總是精益求精。但也有人說,人們都會憧憬、追求完美,但完美有什么意義呢?達到了完美,也就沒了創(chuàng)造的空間。真正的完美,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