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個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1頁
19個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2頁
19個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3頁
19個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4頁
19個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9個病種中醫(yī)護理方案(試行)目錄

1、胃瘍(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護理方案(內三科)

2、暴聾(突發(fā)性耳聾)中醫(yī)護理方案(綜合科)

3、外感發(fā)熱(上呼吸道感染)中醫(yī)護理方案(內一科)

4、哮?。ㄖ夤芟┲嗅t(yī)護理方案(內一科)

5、消渴病腎?。ㄌ悄虿∧I?。┲嗅t(yī)護理方案(內五科)

6、乳癰(急性乳腺炎)中醫(yī)護理方案(外一科、婦產科)

7、蛇串瘡(帶狀皰疹)中醫(yī)護理方案(內一科、綜合科)

8、帶下證(盆腔炎性疾?。┲嗅t(yī)護理方案(婦產科)

9、肝膽管結石急性發(fā)作期中醫(yī)護理方案(外一科)

10、慢性腎衰(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yī)護理方案

11、肛漏?。ǜ厥荩┲嗅t(yī)護理方案(綜合科)

12、肛癰(肛門直腸周圍膿腫)中醫(yī)護理方案(綜合科)

13、結直腸癌中醫(yī)護理方案(外一科)

14、痔?。ㄍ庵蹋┲嗅t(yī)護理方案(綜合科)

15、骨痹(骨關節(jié)病)中醫(yī)護理方案(內五科、外二科)

16、骨蝕(成人股骨頭壞死)中醫(yī)護理方案(外二科)

17、骨蝕(兒童股骨頭壞死)中醫(yī)護理方案(外二科)

18、脛腓骨骨折中醫(yī)護理方案(外二科)

19、膝痹?。ㄏリP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中醫(yī)護理方案(內五科、外二

科)

附錄:一、中藥應用注意事項

二、特色技術應用注意事項

三、“中醫(yī)護理效果評價表”填表說明

胃瘍(消化性潰瘍)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胃不和證:胃脫脹痛,竄及兩脅;善嘆息,遇情志不遂

胃痛加重;曖氣頻繁;口苦;性急易怒;嘈雜泛酸。舌質淡紅,苔薄

白或薄黃。

(二)脾胃氣虛證:胃脫隱痛;腹脹納少,食后尤甚;大便澹薄;

肢體倦?。簧贇鈶醒?;面色萎黃;消瘦。舌淡苔白。

(三)脾胃虛寒證:胃院隱痛,喜暖喜按;空腹痛重,得食痛減;

納呆食少;畏寒肢冷;頭暈或肢倦;泛吐清水;便澹腹瀉。舌體胖,

邊有齒痕,苔薄白。

(四)肝胃郁熱證:胃脫痛勢急迫,有灼熱感;口干口苦;吞酸

嘈雜;煩躁易怒;便秘;喜冷飲。舌質紅,苔黃或苔腐或苔膩。

(五)胃陰不足證:胃脫隱痛或灼痛;似饑而不欲食,口干而不

欲飲;口干舌燥;納呆干嘔;失眠多夢;手足心熱;大便干燥。舌紅

少津裂紋、少苔、無苔或剝脫苔。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胃院疼痛

1.觀察疼痛部位、性質、程度、持續(xù)時間、誘發(fā)因素及伴隨癥狀,

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評分,記

錄具體分值。

2.指導患者臥床休息,避免活動及精神緊張。出現嘔吐或便血時

立即報告醫(yī)師,協(xié)助處理。

3.遵醫(yī)囑穴位貼敷,隱痛取中脫、建里、神闕、關元等穴;脹痛

取氣海、天樞等穴。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中脫、氣海、胃俞、合谷、足三里等穴。

5.遵醫(yī)囑艾灸,取中脫、神闕、氣海、關元等穴。

6.遵醫(yī)囑藥熨法,取胃脫部。

7.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脾、胃、交感、神門、肝膽等穴。

8.遵醫(yī)囑拔火罐,取脾俞、胃俞、腎俞、肝俞等穴。

(二)曖氣、反酸

1.觀察曖氣、反酸的頻率、程度、伴隨癥狀及與飲食的關系。

2.指導患者飯后不宜立即平臥,發(fā)作時宜取坐位,可飲用溫開水,

若空腹時出現曖氣、反酸,應立即進食以緩解不適。

3.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足三里、天突、中脫、內關等穴。

4.遵醫(yī)囑艾灸,取肝俞、胃俞、足三里、中脫、神闕等穴。

5.遵醫(yī)囑穴位注射,取足三里、內關等穴。

6.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合谷、天突、中脫、內關等穴。

(三)納呆

1.觀察飲食狀況、口腔氣味、伴隨癥狀及舌質舌苔的變化,保持

口腔清潔。

2.定期測量體重,并做好記錄。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脾、胃、肝、小腸、心、交感等穴。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內關、豐隆、合谷、中脫等穴。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

(1)脾胃虛寒證湯劑宜熱服,對有特殊治療需要的應遵醫(yī)囑服

用。

(2)其他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2.藥熨法(詳見附錄2)。

3.穴位注射(詳見附錄2)。

4.艾灸(詳見附錄2)。

5.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6.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7.拔火罐(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病室安靜、整潔,空氣清新無異味。

2.生活規(guī)律,勞逸結合。

3.急性發(fā)作時宜臥床休息。

4.指導患者注意保暖,避免腹部受涼,根據氣候變化及時增減衣

服。

5.避免服用止痛藥物,尤其是非留體類抗炎藥物,以免掩蓋病情

及加重對胃黏膜的損害。避免服用對胃腸有刺激的藥物,如解熱鎮(zhèn)痛

藥、強的松等。

6.觀察患者大便顏色、性狀、有無出血情況發(fā)生。

(二)飲食指導

忌油炸、辛辣食物、酒類等助火之品。避免過饑過飽。

1.肝胃不和證:宜食疏肝理氣的食品,如佛手、山楂、山藥、蘿

卜、生姜等。忌食壅阻氣機的食物,如豆類、紅薯、南瓜等。食療方:

山藥粥、蘿卜湯。

2.脾胃氣虛證:宜食補中健胃的食品,如大棗、白扁豆、由藥。

食療方:大棗山藥粥。

3.脾胃虛寒證:宜食溫中健脾的食品,如桂圓、大棗、生姜、羊

肉等。食療方:姜汁羊肉湯。

4.肝胃郁熱證:宜食疏肝清熱的食品,如慧母仁、蓮子、菊花等。

食療方:葭仁蓮子粥等。

5.胃陰不足證:宜食健脾和胃的食品,如蛋類、蓮子、山藥、白

扁豆、百合、大棗、意近:仁、枸杞等。食療方:山藥百合大棗粥等。

(三)情志調理

1.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指導其保持樂觀情

緒,規(guī)律生活,避免過度緊張與勞累。

2.針對患者憂思惱怒、恐懼緊張等不良情志,指導患者采用移情

相制療法,轉移其注意力,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針對患者焦慮

或抑郁的情緒變化,可采用暗示療法或順情從欲法,如精神放松法、

呼吸控制訓練法等,提高自我調控能力及心理應急能力。

3.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4.鼓勵病友間多溝通交流疾病防治經驗,提高認識,增強治療信

心。

5.指導患者掌握控制疼痛的簡單方法,減輕身體痛苦和精神壓

力。

暴聾(突發(fā)性耳聾)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風邪外犯證:突發(fā)耳聾,伴鼻塞、流涕,或有頭痛、耳脹悶,或有惡寒、發(fā)熱、身痛。舌質紅,苔薄

白。

(二)肝火上炎證:突發(fā)耳聾,耳鳴如潮或風雷聲,情志抑郁或惱怒之后加重,伴口苦口干,便秘尿黃,面

紅目赤。舌紅,苔黃。

(三)痰火郁結證:耳聾耳鳴,耳中脹悶,或見頭暈目眩,脫腹?jié)M悶,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無味,二便不

暢。舌紅,苔黃膩。

(四)血瘀耳竅證:耳聾突然發(fā)生,并迅速發(fā)展,常伴耳脹悶感或耳痛,耳鳴不休,或有眩暈。舌質暗紅。

(五)氣血虧虛證:聽力下降,遇疲勞之后加重,或見倦怠無力,聲低氣怯,面色無華,食欲不振,脫腹脹

滿,大便澹薄,夜寐不安。舌質淡紅,苔薄白。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耳聾

1.評估患者耳聾的程度以及有無眩暈等伴隨癥狀。

2.禁用耳塞,囑病人勿用力挖耳,避免污水入耳。

7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腎、內耳、皮質下、腎上腺等穴位。肝火上炎者加肝穴;風邪外犯者加肺穴。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聽會、聽宮、合谷、耳門、翳風等穴。

5.遵醫(yī)囑刮癡,取風池、翳風、聽宮,耳門等穴;背部取大杼、風門、肺俞等穴。

(二)耳鳴

1.保持環(huán)境安靜,避免噪聲刺激。

2.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內耳、神門、腎、心等穴。

(三)耳內脹悶

1.觀察有無耳痛情況。

2.伴鼻塞、流涕時,指導患者正確攜鼻方法。

3.行鼓氣吹張法,即捏鼻、閉唇、鼓氣。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聽會、聽宮、耳門、翳風等穴。

(四)頭暈目眩

1.觀察患者眩暈發(fā)作的持續(xù)時間及伴隨癥狀。

2.改變體位時應緩慢,避免低頭、旋轉等動作,做好安全措施。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神門、肝、心、皮質下等穴。肝火上炎伴血壓升高者可加降壓溝、肝陽等穴。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印堂、太陽、風池、百會等穴。

8

(五)夜寐不安

1.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心、腎、交感、神門等穴。

2.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神門、三陰交、腎俞、涌泉等穴,伴心悸者加內關、心俞等穴。

3.遵醫(yī)囑中藥泡洗。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2.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3.刮癡(詳見附錄2)°

4.中藥泡洗(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9

1.減少噪音刺激,避免長時間使用手機。

2.雙耳重度耳聾者避免單獨外出,注意行走安全。

3.避免劇烈咳嗽。

4.指導患者正確揖鼻,防止涕液注入耳竅。

(二)飲食指導

1.風邪外犯證:宜食疏風解表、散邪通竅的食品,如薄荷粥、葛根粥等。

2.肝火上炎證:宜食清肝瀉熱的食品,如綠豆、冬瓜、梨、菊花葉、芹菜等。食療方:芹菜瘦肉粥。

3.痰火郁結證:宜食清熱化痰的食品,如意成仁、梨、枇杷、蓮藕、百合等。食療方:百合粥。

4.血瘀耳竅證: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紅糖、山楂、韭菜、黑木耳、桃仁等。食療方:桃仁拌黑木耳。

5.氣血虧虛證:宜食健脾益氣、補血的食品,如大棗、枸杞、山藥、桂圓等。食療方:紅棗桂圓粥。

(三)情志調理

1.可采取多種形式的溝通方式,如采用文字書寫等。

2.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的病例,增強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

3.教會患者調節(jié)情緒及自我心理疏導的方法,如:轉移注意力等。

(四)康復指導

1.鳴天鼓:調整好呼吸,將兩手掌心緊貼于兩外耳道口,使外耳道口暫時處于封閉狀態(tài),兩手指放于枕部,食

10

指疊于中指上,食指從中指上滑下,輕輕扣于腦后枕部。左右手各叩擊24次,再兩手同時叩擊48次。

2.營治城廓:以兩手按耳輪,一上一下摩擦,每次做15分鐘。

3.鼓膜按摩:以手食指(或中指)按摩耳屏,隨按隨放,每次按20?30下,用力均勻,應先左后右交替進行

或同時進行。

4.自行咽鼓管吹張術:用手指捏住鼻翼兩側,先用口吸氣,然后閉唇,再用力用鼻呼氣??煞磸投啻?,使咽鼓

管通暢。急性鼻炎或鼻腔濃涕較多時不宜使用此方法。

外感發(fā)熱(上呼吸道感染)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風寒束表證:惡寒重,發(fā)熱輕,無汗,頭項強痛,鼻塞聲重,鼻涕清稀,或有咽癢咳嗽,痰白稀,口不渴,

肢節(jié)酸痛。舌苔薄白。

(二)風熱犯表證:發(fā)熱重,微惡風寒,鼻塞流黃濁涕,身熱有汗或無汗,頭痛,咽痛,口渴欲飲或有咳嗽痰黃。

舌苔薄黃。

(三)暑濕襲表證:惡寒發(fā)熱,頭重,胸腹悶脹,惡嘔腹瀉,肢倦神疲,或口中黏膩,渴不多飲。舌苔白膩。

(四)衛(wèi)氣同病證:自覺發(fā)熱重,煩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惡寒或惡風,或高熱寒戰(zhàn),流涕,咽癢咽痛,頭痛

11

頭脹,噴嚏。舌紅苔薄黃或黃膩。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惡寒、發(fā)熱

1.觀察體溫變化及汗出情況。

2.汗出較甚切忌當風,并及時更衣;風寒束表者注意保暖。

3.保持口腔清潔,鼓勵多飲溫開水。

4.遵醫(yī)囑物理降溫。

5.遵醫(yī)囑刮服,取合谷、曲池、大椎、太陽、風池等穴。

6.遵醫(yī)囑中藥保留灌腸。

7.遵醫(yī)囑中藥泡洗。

(二)頭痛

1.觀察頭痛部位、性質、程度、伴隨癥狀及持續(xù)時間。

2.改變體位時動作要緩慢。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太陽、印堂、百會、合谷、風池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神門、皮質下、肺等穴。

(三)咳嗽、咳痰

1.觀察咳嗽的性質、程度、持續(xù)時間、規(guī)律以及痰液的量、顏色、性狀等。

2.咳嗽劇烈時取半臥位。

12

3.教會有效咳嗽及咳痰方法,翻身拍背。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肺、氣管、神門、下屏尖等穴。

(四)鼻塞、流涕

1.觀察鼻塞情況及涕液顏色、性質等。

2.掌握正確的揭涕方法。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鼻塞時按摩迎香、鼻通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肺、內鼻、外鼻、氣管等穴。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

(1)辛溫解表劑宜趁熱服,藥后加被安臥或啜服熱稀粥,以助汗出。

(2)辛涼解表劑、化濕解表劑宜偏涼服。

(3)其他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三)特色技術

1.刮癡(詳見附錄2)。

2.中藥保留灌腸(詳見附錄2)。

13

3.中藥泡洗(詳見附錄2)。

4.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5.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生活起居

年老體弱、反復外感者練習太極拳、八段錦等中國傳統(tǒng)養(yǎng)生保健操,以增強體質。

(二)飲食指導

飲食清淡易消化、忌食辛辣油膩之品,忌煙酒。

1.風寒束表證:宜食解表散寒的食品,如生姜、蔥白、紅糖等。食療方:紅糖生姜飲等。

2.風熱犯表證:宜食疏風清熱、宣肺化痰的食品,如西瓜汁、孽養(yǎng)汁、金銀花茶等。

3.暑濕襲表證:宜食清熱解暑、理氣化濕的食品,如絲瓜、冬瓜、綠豆湯等。

4.衛(wèi)氣同病證:宜食養(yǎng)陰透熱、益肺生津的食品,如藕汁、梨汁、孳葬汁等。

(三)情志調理

1.加強與患者溝通,避免不良情緒。

2.向患者講解本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及轉歸。

14

哮?。ㄖ夤芟┲嗅t(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發(fā)作期(病期診斷中屬急性發(fā)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續(xù)期患者)

1.風哮:時發(fā)時止,發(fā)時喉中哮鳴有聲,反復發(fā)作,止時又如常人,發(fā)病前多有

鼻癢、咽癢、噴嚏、咳嗽等癥。舌淡苔白。

2.寒哮:喉中哮鳴如水雞聲,呼吸急促,喘憋氣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

口不渴或渴喜熱飲,惡寒,天冷或受寒易發(fā)。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

3.熱哮:喉中痰鳴如吼,咯痰黃稠,胸悶,氣喘息粗,甚則鼻翼煽動,煩躁不安,

發(fā)熱口渴,或咳吐膿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膩。

4.虛哮:喉中哮鳴如鼾,聲低,氣短息促,動則喘甚,發(fā)作頻繁,甚至持續(xù)喘哮,

咳痰無力。舌質淡或偏紅,或紫喑。

(二)緩解期(病期診斷中屬緩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續(xù)期患者)

1.肺脾氣虛證:氣短聲低,喉中時有輕度哮鳴,痰多質稀,色白,自汗,怕風,

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澹,舌質淡,苔白。

2.肺腎兩虛證:氣短息促,動則為甚,吸氣不利,咳痰質黏起沫,腦轉耳鳴,腰

膝酸軟,心慌,不耐勞累,或五心煩熱,額紅,口干,舌質紅,少苔,脈細數;或畏

寒肢冷,面色蒼白,舌苔淡白,質胖。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喘息哮鳴

1.觀察呼吸頻率、節(jié)律、深淺,發(fā)作持續(xù)時間,發(fā)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yī)師。

2.取適宜體位,可高枕臥位、半臥位或端坐位。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平喘、肺、腎上腺、交感等穴。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中府、云門、孔最、膻中等穴。

5.遵醫(yī)囑拔火罐,取肺俞、膏肓、定喘等穴。

6.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肺俞、天突、天樞、定喘等穴,三伏貼效果尤甚。

7.遵醫(yī)囑中藥泡洗。

15

8.遵醫(yī)囑中藥離子導入。

(二)咳嗽咳痰

1.觀察咳嗽的性質、程度、持續(xù)時間、規(guī)律以及咳痰的量、顏色、性狀。

2.咳嗽胸悶者取半坐臥位。

3.持續(xù)性咳嗽時、可頻飲溫開水。

4.做深呼吸訓練,采用有效咳嗽、翻身拍背、胸背部叩擊或使用設備進行排痰等

方法。

5.保持口腔清潔。

6.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肺、氣管、神門、皮質下、大腸等穴。

7.遵醫(yī)囑拔火罐,取肺俞、膏盲、定喘、脾俞、腎俞等穴。

8.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肺俞、膏盲、定喘、天突等穴。

9.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肺俞、膻中、中府、云門、孔最等穴。

(三)胸悶

1.觀察胸悶的性質、持續(xù)時間、誘發(fā)因素及伴隨癥狀等。

2.協(xié)助患者變換舒適體位。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膻中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心、胸、神門、小腸、皮質下等穴。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

(1)寒哮證服用中藥湯劑宜熱服,熱哮證宜偏涼服。補虛湯藥宜溫服。服用含

麻黃的中藥時,注意觀察患者汗出及生命體征變化情況。

(2)其他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4.用藥注意事項。

(1)使用吸入劑的注意事項

16

①吸入藥物時取坐位,指導患者正確使用吸入裝置,保證嘴包住吸入制劑的吸嘴。

②指導患者正確的呼吸方法,用力呼氣后再用口盡力吸入,確保藥物充分發(fā)揮藥

效。

③使用含激素類藥物后應及時漱口,避免激素殘留在口腔引起真菌感染。

④在醫(yī)生指導下堅持使用吸入藥物,不得擅自停藥。

(2)指導患者按時規(guī)律用藥,遵醫(yī)囑適時調整藥物,不可自行減藥或停藥。

(3)告知患者哮病難以速愈和根治。雖然緩解期常自我感覺沒有癥狀,但是氣

道的高反應性還持續(xù)存在,必須堅持長期用藥。

(二)特色技術

1.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2.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3.拔火罐(詳見附錄2)。

4.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5.中藥泡洗(詳見附錄2)。

6.中藥離子導入(詳見附錄2)。

(三)物理治療

1.胸背部叩擊。

2.有效咳嗽。

(四)呼吸功能鍛煉

1.腹式呼吸。

2.縮唇呼吸。

3.呼吸吐納功。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寒哮患者病室宜陽光充足,溫度宜偏暖,避風寒;熱哮患者病室應涼爽通風。

2.在心肺康復鍛煉基礎上增加:太極拳、八段錦等;可做腹式呼吸、縮唇呼吸和

呼吸吐納功,以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功能。

17

3.注意加強過敏源識別與規(guī)避,及時檢測過敏原的類別,在日常生活中規(guī)避防范。

4.自我保健鍛煉:

(1)按摩保健穴位,取迎香、風池、三陰交、膻中等穴。

(2)足底按摩,取涌泉穴。

(3)叩齒保健。

(二)飲食指導

避免攝入易引起過敏的食品,如蛋白、海鮮類,忌食辛辣油膩等刺激之品。

1.風哮證:宜食祛風滌痰,降氣平喘的食品,如杏仁、蘿卜等。食療方:杏仁粥

等。

2.寒哮證:宜食溫肺散寒,豁痰利竅的食品,如蔥、姜、胡椒等。食療方:椒目

粉可配菜或制成膠囊。

3.熱哮證:宜食清熱宣肺,化痰定喘的食品,如梨汁、杏仁等。食療方:雪梨川

貝冰糖飲等。

4.虛哮證:宜食補肺納腎,降氣化痰的食品,如木耳、核桃、胡桃等。食療方:

核桃粥等。

5.肺脾氣虛證:宜食健脾補肺益氣的食品,如南瓜、銀耳、山藥等。食療方:蓮

子銀耳湯等。

6.肺腎兩虛證:宜食補肺益腎的食品,如杏仁、黑豆、百合等。食療方:白果核

桃粥等。

(三)情志調理

1.進行心理疏導,耐心傾聽患者的傾訴,避免不良情緒刺激。

2.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3.介紹疾病相關知識,積極配合治療。

4.告知患者情志因素對疾病的影響。

18

消渴病腎?。ㄌ悄虿∧I病)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氣虛證:神疲乏力,少氣懶言,自汗易感。舌胖有印。

(-)血虛證:面色無華,唇甲色淡,經少色淡。舌胖質淡。

(三)陰虛證:怕熱汗出,或有盜汗,咽干口渴,大便干,手足心熱或五心煩熱。舌瘦紅而裂。

(四)陽虛證:畏寒肢冷,腰膝怕冷,面足浮腫,夜尿頻多。舌胖苔白。

(五)血瘀證:定位刺痛,夜間加重,肢體麻痛,肌膚甲錯,口唇舌紫,或紫暗、瘀斑。舌下絡脈色紫怒張。

(六)痰濕證:胸悶脫痞,納呆嘔惡,形體肥胖,全身困倦,頭脹肢沉。舌苔白膩。

(七)濕濁證:食少納呆,惡心嘔吐,口中黏膩,口有尿味,神識呆鈍,或煩悶不寧,皮膚瘙癢。舌苔白膩。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水腫

1.評估水腫程度,監(jiān)測體重、腹圍。

2.觀察排尿的次數和量,使用利尿劑者觀察電解質和生命體征變化。

3.陰囊水腫者可局部墊起,避免受壓;嚴重胸、腹水時取半坐臥位。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脾、腎、內分泌等穴,耳部水腫患者禁用。

19

(二)皮膚瘙癢

1.著柔軟棉織品,避免化纖、羽絨、羊絨等織品,沐浴或泡腳時水溫40℃以下。

2.修剪指甲,指導患者勿搔抓皮膚。

3.遵醫(yī)囑給予中藥涂藥。

4.遵醫(yī)囑中藥藥浴,藥液溫度在40℃以下,藥浴時間要短,以20分鐘為宜。

5.遵醫(yī)囑中藥熏洗,皮膚破潰者禁用。

(三)泡沫尿(蛋白尿)

1.觀察尿泡沫多少及消散時間。

2.注意觀察發(fā)熱、勞累等因素對患者蛋白尿的影響。

3.遵醫(yī)囑艾灸,取足三里、腎俞、脾俞、氣海、三陰交等穴。

(四)惡心嘔吐

1.保持口腔清潔。

2.舌面上放鮮姜片,以緩解嘔吐。

3.口中氨味者,予以冷開水或飲檸檬水漱口。

4.遵醫(yī)囑艾灸,取膈腌、胃月俞、神闕等穴。

20

5.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足三里、內關、合谷等穴。

(五)頭脹肢乏

1.定時血壓監(jiān)測,高血壓危象者應絕對臥床休息,立即報告醫(yī)師。

2.保持大便通暢,勿屏氣或用力排便。順時針按摩腹部。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三陰交、足三里、風池、百會、太陽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心、腦干、神門等穴。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2.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3.艾灸(詳見附錄2)。

21

4.中藥涂藥(詳見附錄2)。

5.中藥藥浴(詳見附錄2)。

6.中藥熏洗(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保證病室空氣流通,避免交叉感染。

2.做好個人衛(wèi)生。

3.對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程度進行評估,定期監(jiān)測血糖。采用中低強度的有氧耐力運動項目,如步行、慢跑、騎車等。

4.指導患者進行中醫(yī)養(yǎng)生功的鍛煉,如八段錦、太極拳等。

5.透析前健康教育。讓患者充分了解透析的最佳時機、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方式的適應癥、禁忌癥、優(yōu)缺點等。

(二)飲食指導

加強個體化飲食管理,記錄出入量。

1.氣虛證:宜食補氣的食品,如瘦肉、白扁豆、鶴鶉等。

2.血虛證:宜食補血的食品,如動物血制品、紅皮花生、黑豆等。

3.陰虛證:宜食清涼類的食品,如銀耳、蓮子、玉竹等。

22

4.陽虛證:宜食性質溫熱、具有補益腎陽、溫暖脾胃作用的食品,如雞肉、韭菜、生姜、干姜、花椒等。

5.血瘀證: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玫瑰花、油菜等。

6.痰濕證:宜食化痰利濕的食品,如木瓜、孽葬、紫菜、扁豆、紅小豆、包菜、慧核仁、鯽魚、鯉魚等。不宜多吃

酸澀食品,如柚子、枇杷等。

7.濕濁證:宜食祛濕化濁的食品,如花生等。

8.減少粥和湯的攝入,飲水量應根據患者每日尿量而定,一般以前一日總出量加500nli水量為宜,增加動物蛋白的

攝入。

(三)情志調理

L多與患者溝通,使其了解本病與情志的關系,保持樂觀穩(wěn)定的情緒。

2.護理干預,存在顱內出血的危險時,應立即報告醫(yī)生,觀察患者有無抑郁、焦慮癥狀,針對不同的情志問題,采

用釋疑解惑、以情勝情等方法進行干預。

23

乳癰(急性乳腺炎)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氣滯熱壅證:乳汁淤積結塊,皮色不變或微紅,腫脹疼痛。伴有惡寒發(fā)熱,頭痛,周身酸楚,口渴,便秘。

舌紅,苔黃。

(二)熱毒熾盛證:壯熱,乳房腫痛,皮膚煩紅灼熱,腫塊變軟,有應指感。或切開排膿后引流不暢,紅腫熱痛不

消,有“傳囊”現象。舌紅,苔黃膩。

(三)正虛毒戀證:潰膿后乳房腫痛雖輕,但瘡口膿水不斷,膿汁清稀,愈合緩慢或形成乳漏。全身乏力,面色少

華或低熱不退,飲食減少。舌質淡,苔薄。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疼痛

1.觀察疼痛性質、持續(xù)時間及伴隨癥狀。

2.行抽膿術的患者,取半臥位或患側臥位(以利引流),觀察膿液的量、色、質、氣味以及有無乳汁排出。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胸、肝、神門、心、交感、阿是穴等穴。

4.遵醫(yī)囑中藥外敷。

(二)腫脹

1.觀察局部皮膚有無紅、腫、熱、痛,是否形成膿腫或破潰。

24

2.遵醫(yī)囑使用排乳手法(詳見附件),擠出淤積乳汁。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胸、腎上腺、內分泌、肝、神門、阿是穴等穴。

4.遵醫(yī)囑中藥外敷。

5.遵醫(yī)囑中藥熏洗。

(三)發(fā)熱

1.觀察體溫變化及汗出情況,保持皮膚清潔,及時協(xié)助更換衣被。

2.遵醫(yī)囑使用中藥漱口液漱口,保持口腔清潔。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時選擇薄荷油、生姜水等介質。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胸、耳尖、神門、內分泌等穴。

5.遵醫(yī)囑中藥泡洗。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25

1.中藥外敷(詳見附錄2)。

2.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3.中藥熏洗(詳見附錄2)。

4.中藥泡洗(詳見附錄2)。

5.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一)生活起居

1.指導患者按需哺乳,哺乳后要排空剩余乳汁;高熱或膿腫形成時停止哺乳。

2.使用三角巾或寬松的胸罩托起患乳,減少上肢活動。

3.保持乳房及乳頭清潔,如出現乳頭破裂,可用蛋黃油、麻油或橄欖汕外涂。

4.懷孕6個月后,用木梳沿乳腺導管方向梳理,可預防乳癰。

(二)飲食指導

產后48?72小時后補湯汁,忌油膩、刺激性食物。

1.氣滯熱壅證:宜食疏肝理氣、通乳消腫的食品,如白蘿卜、白菜等。食療方:蘿卜絲湯。

2.熱毒熾盛證:宜食清熱解毒、托里透膿的食品,如馬蘭頭、鮮藕、綠豆、馬齒覽等。食療方:馬蘭頭拌豆腐。

3.正虛毒戀證:宜食益氣合營托毒的食品,如雞蛋、魚肉、動物肝臟、豆制品、牛奶等。

(三)情志調理

26

1.多與患者溝通,勸導安慰其正確對待疾病。

2.針對憂思惱怒、恐懼緊張的患者,指導采用移情相制療法,轉移注意力;焦慮或抑郁的患者,指導采用暗示療法

或順情從欲法。

3.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心理支持。

4.鼓勵病友間多溝通,交流防治經驗,增強治療信心。

附件:

排乳手法

1.護理評估

(1)哺乳期婦女,乳癰郁滯,乳頭破損,乳房結塊,腫脹疼痛,腋窩淋巴結腫大,病程<7天。

(2)發(fā)熱惡寒,體溫39°C以下,乳汁排泄不暢。

(3)局部腫塊經診斷未成膿者。

(4)乳癰成膿期或潰后期禁用。

2.患者取坐位,在患乳搽少量潤滑劑,如食用油。

3.術者左手托起乳房,右手五指順著乳絡方向,首先輕拿提拉乳頭及乳暈部,后沿放射狀從乳房基底部向乳暈方向

按摩3~5分鐘。

27

4.待乳汁郁積于乳暈部時,再以右手拇指與食指夾持患側乳暈及乳頭部,不斷輕拉揪提,宿乳即呈噴射狀排出,直

至結塊消失、乳房松軟、淤乳排盡、疼痛明顯減輕。

5.操作完畢后,記錄實施部位、時間及患者感受。

28

蛇串瘡(帶狀皰疹)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經郁熱證:常見于急性期。皮損鮮紅,皰壁緊張,灼熱刺痛,口苦咽干,煩躁易怒,大便干或小便黃。舌

質紅,苔薄黃或黃厚。

(二)脾虛濕蘊證:皮損色淡,皰壁松弛,伴疼痛,口不渴,食少腹脹,大便時澹。舌質淡,苔白或白膩。

(三)氣滯血瘀證:常見于后遺神經痛期。皮疹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舌質暗有瘀斑,苔白。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疼痛

1.評估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強度、持續(xù)時間及伴隨癥狀,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

評分,記錄具體分值。

2.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肺、肝、內分泌、皮質下、腎上腺等穴。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合谷、陽陵泉、太沖等穴;后遺神經痛期取阿是穴。

4.遵醫(yī)囑拔火罐(刺血)。

5.遵醫(yī)囑使用中醫(yī)診療設備,如微波、低頻、光療、電療、磁療等,以減輕疼痛。

(二)丘疹及水皰

29

1.評估皮損部位、水皰大小、皰液性狀、皰壁緊張度等。

2.指導患者修剪指甲,避免摩擦、搔抓。保持皮損處清潔干燥,忌用熱水肥皂燙洗局部皮膚,忌用化學洗滌劑洗滌

衣物,避免對皮膚造成刺激。

3.指導患者采取健側臥位,防止擠壓引起皰疹破裂。

4.皮損累及眼部時一,鼓勵患者多做眨眼運動,防止粘連。遵醫(yī)囑使用眼藥水和眼藥膏,白天每2?3小時滴眼藥水1

次,晚上涂眼藥膏后紗布覆蓋。注意觀察眼部病情變化及視力變化,防止眼瞼粘連及潰瘍性角膜炎的發(fā)生。

5.皮損發(fā)生于頭皮、腋下、外陰等毛發(fā)部位時,應剪去局部毛發(fā),保持創(chuàng)面清潔。

6.遵醫(yī)囑給予中藥塌漬等。

7.遵醫(yī)囑使用中醫(yī)診療設備,如微波、低頻、光療、電療、磁療等,以減輕疼痛。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30

1.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2.拔火罐。

(1)刺血拔罐時,應注意無菌操作。

(2)其他詳見附錄2。

3.中藥塌漬(詳見附錄2)。

4.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生活起居

1.保持床單及衣物的整潔,穿寬松、棉質衣物,以避免摩擦皮損,造成不適或創(chuàng)面感染。

2.注意手衛(wèi)生,勤修剪指甲,避免搔抓皮損。

3.鼓勵患者適當運動,如散步、做八段錦、打太極拳等。

(二)飲食指導

1.肝經郁熱證:宜食清肝膽之火的食品,如:新鮮綠葉蔬菜、西瓜、冬瓜、黃瓜、橙子、苦瓜、綠豆,忌食腥發(fā)之

品。

2.脾虛濕蘊證:宜食健脾利濕的食品,如:山藥、扁豆、大棗、紅薯、藻米,忌食生冷之品。

31

3.氣滯血瘀證:宜食行氣、活血化瘀的食品,如:白蘿卜、柑橘、木耳、油菜、黑豆,忌食甜食及易脹氣食品。

(三)情志調理

1.主動和患者建立良好的關系,消除陌生感和緊張感。使患者愉快地配合治療及護理。

2.向患者講解引起本病疼痛的原因、疾病的病程及緩解疼痛的方法,消除患者對疼痛的恐懼心理。

3.指導患者通過聊天、聽廣播等放松,轉移注意力,以減輕疼痛。

帶下證(盆腔炎性疾病)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濕熱瘀結證:下腹脹痛,帶下量多,色黃。舌質紅,苔黃膩。

(二)氣滯血瘀證:下腹刺痛,帶下量多,經行不暢、有塊,情志不暢。舌質暗紅,或有瘀斑瘀點,苔白或黃。

(三)寒濕瘀滯證:腰腹冷痛,帶下色白質稀伴月經量少或后期痛經。舌質黯,苔白膩。

(四)腎虛血瘀證:下腹綿綿作痛,腰舐酸痛,帶下色白質清稀,頭暈耳鳴。舌質黯淡,苔白。

(五)氣虛血瘀證:下腹墜痛,帶下量多,色白,經期延長或月經量多。舌淡黯,苔白。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疼痛

1.觀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質,持續(xù)時間,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評分,記錄

具體分值。

2.臥床休息,可取半臥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體力勞動。

3.注意腹部或腰舐保暖,濕熱瘀結證者慎用熱敷。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關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5.遵醫(yī)囑艾灸,取氣海、關元等穴。

6.遵醫(yī)囑中藥保留灌腸,注意經期不宜操作。

7.遵醫(yī)囑中藥濕敷,取小腹、腰舐部;注意經期不宜操作。

8.遵醫(yī)囑藥熨法,取下腹部和腰舐部,注意經期不宜操作。

9.遵醫(yī)囑中藥離子導入,注意經期不宜操作。

10.遵醫(yī)囑中藥熏洗,注意經期不宜操作。

(二)帶下異常

L觀察帶下量、色、味的變化。

2.保持會陰清潔。

3.遵醫(yī)囑中藥外洗。

33

(三)月經異常

1.觀察月經的量、色、質,月經周期及伴隨癥狀,病情變化及時報告醫(yī)師。

2.注意經期衛(wèi)生,選擇寬松透氣的衣褲,不使用不潔衛(wèi)生用品。

3.教會患者通過自查基礎體溫等簡單方式監(jiān)測月經周期。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痛經者取神門、交感、內分泌、子宮等穴。

5.遵醫(yī)囑中藥外敷。

6.遵醫(yī)囑藥熨法,取下腹部和腰舐部,注意經期不宜操作。

7.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關元、血海、三陰交等穴。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34

2.中藥保留灌腸(詳見附錄2)。

3.中藥外敷(詳見附錄2)。

4.藥熨法(詳見附錄2)。

5.中藥離子導入(詳見附錄2)。

6.中藥濕敷(詳見附錄2)。

7.中藥熏洗(詳見附錄2)。

8.艾灸(詳見附錄2)。

9.中藥外洗(詳見附錄2)。

10.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生活起居

1注意個人衛(wèi)生,注重經期、孕期、產褥期保健,衛(wèi)生用品要清潔。

2.治療期間避免性生活。經期及月經干凈3天內禁房事、盆浴、游泳。

3.避免不潔性交,性伴侶有性病者需一同治療。

4.做好計劃生育措施,盡量避免行人流、上環(huán)等手術。

35

5.加強體育鍛煉,可練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盆腔康復操(詳見附件)等。

(二)飲食指導

飲食以清熱利濕的食品為宜,忌食辛辣刺激、生冷的食品。

1.濕熱瘀結證:宜食清熱利濕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等。食療方:冬瓜赤小豆湯。

2.氣滯血瘀證:宜食疏肝行氣、化瘀止痛的食品,如烏梅、檸檬等。食療方:佛手玫瑰花湯。

3.寒濕瘀滯證:宜食祛寒除濕、化瘀止痛的食品,如桃仁、荔枝等。食療方:桃仁粥。

4.腎虛血瘀型:宜食補腎化瘀的食品,如黑豆、玫瑰花等。食療方:黑豆粥。

5.氣虛血瘀型:宜食益氣健脾化瘀的食品,如桃仁、山藥等。食療方:山藥桃仁粥。

(三)情志調理

1.護士主動介紹疾病相關知識,鼓勵患者堅持治療,減少復發(fā)的機率。

2.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情感支持。

3.鼓勵病友間多溝通交流,消除患者不安緊張情緒。

4.根據患者的辨證,給予音樂療法。

5.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心、肝、神門、交感、脾等穴.

36

附件:

盆腔康復操

一、盆腔康復操步驟

L第一節(jié)腹肌訓練操:采取平躺、臉朝上的姿勢,雙腿并攏,保持雙腿伸直并緩慢向上抬起,當腳抬至20?30厘米

高度時,再將雙腿緩慢放下。以上動作,每次持續(xù)5?10秒,重復進行3?5次。

2.第二節(jié)臂骸配合操:臉朝上,平躺在床或墊子上,先抬左臂,同時彎曲右側偶部和膝關節(jié),使右側大腿盡量靠近

腹部;做完后恢復原位。再換成右臂和左側髓關節(jié)及膝關節(jié),進行相同的動作。重復3?5次后恢復原位。

3.第三節(jié):抬足跟收肛操:采取臉朝上平躺的姿勢,雙腳腳跟同時緩慢抬起,離開所躺平面的同時吸氣做提肛運動,

維持5秒后,緩慢放下雙腿同時呼氣。重復3?5次。

4.第四節(jié)屈腿壓腹操:臉朝上,平躺,雙臂側平舉,手心向上,彎曲雙膝,同時將雙腿緩慢抬起.使大腿部位逐漸

接近腹部,此時雙臂抱膝壓腹,借助腿部用力擠壓小腹部,臀部下方離開床平面。然后將雙手放開.雙腿緩慢伸直,恢

復到平躺的原位。重復做這些動作3?5次。

5.第五節(jié)抬身收肛操:臉朝上,平躺,雙手在身體兩側,手心朝下,慢慢吸氣,收縮腹部,雙手按壓所躺的床面,

借助按壓的力量讓上體緩慢坐起同時收縮肛門,然后再將上體緩慢地躺下恢復原位。將這些動作重復做3?5次。

6.第六節(jié)分膝操:臉朝上,平躺,膝部緩慢彎曲。讓雙膝緩慢地向外側分開,并盡力使雙膝分開到最大程度,然后

再向內閉合,緩慢恢復至原位。將這些動作重復做3?5次。

二、盆腔康復操注意事項

1.練盆腔運動操時要保持自然舒服的呼吸節(jié)奏。

37

2.運動時要量力而行,次數可以根據自身情況從少到多,逐漸增加。

3.有心腦血管疾病的老年女性,更要循序漸進。

4.有急性盆腔炎、腹腔惡性腫瘤的患者,不宜在家自行鍛煉。

38

肝膽管結石急性發(fā)作期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肝膽蘊熱證:脅肋灼痛或刺痛,脅下拒按或痞塊。伴畏寒發(fā)熱,口干口苦,惡心嘔吐,身目微黃,大便干結。

舌質微紅,苔薄白或微黃。

(-)肝膽濕熱證:脅肋脹痛,身目發(fā)黃。伴發(fā)熱,納呆嘔惡,小便黃,脅下痞塊拒按,便澹或大便秘結。舌質紅,

苔黃厚膩。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疼痛

1.評估疼痛的部位、誘因、程度、性質、持續(xù)時間及伴隨癥狀,做好疼痛評分,可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

(NRS)”評分,記錄具體分值。出現劇烈絞痛、腹膜炎或出現厥脫先兆應立即報告醫(yī)師,協(xié)助處理。

2.臥床休息,取屈膝仰臥位或右側臥位,緩慢深呼吸。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右側的肝俞、膽俞,強刺激膽囊穴、俠溪、太沖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腹痛點、脾俞等穴。

5.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肝俞、膽俞等穴。

(二)發(fā)熱

1.觀察體溫變化及汗出情況,保持皮膚清潔,及時更換汗?jié)竦囊卤弧?/p>

39

2.高熱者宜臥床休息,惡寒時注意保暖,根據需要物理降溫。

3.保持口腔清潔,遵醫(yī)囑使用中藥漱口液漱口。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大椎、曲池、合谷等穴。

5.遵醫(yī)囑中藥保留灌腸。

(三)黃疸

1.觀察鞏膜、皮膚的色澤、黃染程度、二便顏色及伴隨癥狀。

2.皮膚瘙癢時,告知患者勿搔抓,修剪指甲,用溫水清洗,禁用肥皂水擦洗。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肝、膽、脾、胃等穴。

4.遵醫(yī)囑予中藥保留灌腸。

(四)惡心嘔吐

1.觀察嘔吐物的色、質、量,持續(xù)時間、誘發(fā)因素及伴隨癥狀。

2.嘔吐時取半臥位,從上至下按摩胃部,以降胃氣。

3.可含服姜片,以緩解嘔吐。

4.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中脫、合谷、內關、足三里等穴。

5.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脾、胃、神門等穴。

6.遵醫(yī)囑穴位注射,取足三里等穴。

(五)便秘

40

1.評估排便次數、排便費力程度,觀察大便性狀、量。

2.腹部按摩。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胃俞、脾俞、內關、足三里、天樞、關元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大腸、胃、脾、交感、皮質下、便秘點等穴。

5.遵醫(yī)囑中藥保留灌腸。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2.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3.中藥保留灌腸(詳見附錄2)。

4.穴位注射(詳見附錄2)。

5.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6.腹部按摩(詳見附錄2)。

四、健康指導

(-)生活起居

1.避免受涼,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保證充足休息和睡眠。

2.避免終日靜坐少動,適度運動,如散步、練氣功、打太極拳等。

3.著棉質、透氣、柔軟衣服,勿搔抓皮膚,禁用堿性淋浴用品。

(二)飲食指導

規(guī)律進食,禁煙酒、煎炸等食品,減少高脂肪食品的攝入。

1.肝膽蘊熱證:宜食疏肝解郁、清熱利膽的食品,如蘿卜、絲瓜、綠豆等。

2.肝膽濕熱證:宜食清熱利膽、化濕通下的食品,如苦瓜、冬瓜、綠豆等。

3.便澹者:宜食山楂、烏梅,少食粗纖維的食品,如芹菜、韭菜等。

4.便秘者:宜食清熱、潤腸通便的食品,如白蘿卜等。

5.食材宜采用煮、蒸、燒的烹飪方法。

6.含鈣食品勿與富含草酸、植酸的食品混合烹制、同餐食用。

(三)情志調理

1.指導患者保持心情舒暢,心胸豁達,精神愉快。

2.主動介紹疾病知識,使患者了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3.鼓勵病友間相互交流治療體會,提高認知度,增強治療信心。

42

4.鼓勵家屬多陪伴患者,給予情感支持。

43

慢性腎衰(慢性腎功能衰竭)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正虛諸證

1.脾腎氣虛證: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腰酸膝軟,脫

腹脹滿,大便澹,口淡不渴。舌淡有齒痕。

2.脾腎陽虛證:畏寒肢冷,倦怠乏力,氣短懶言,食少納呆,腰

酸膝軟,腰部冷痛,脫腹脹滿,大便澹,夜尿清長。舌淡有齒痕。

3.氣陰兩虛證:倦怠乏力,腰酸膝軟,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夜

尿清長。舌淡有齒痕。

4.肝腎陰虛證:頭暈,頭痛,腰酸膝軟,口干咽燥,五心煩熱,

大便干結,尿少色黃。舌淡紅少苔。

5.陰陽兩虛:畏寒肢冷,五心煩熱,口干咽燥,腰酸膝軟,夜尿

清長,大便干結。舌淡有齒痕。

(二)邪實諸證

1.濕濁證:惡心嘔吐,肢體困重,食少納呆,脫腹脹滿,口中粘

膩,舌苔厚膩。

2.濕熱證:惡心嘔吐,身重困倦,食少納呆,口干口苦,脫腹脹

滿,口中粘膩,舌苔黃膩。

3.水氣證:全身浮腫,尿量少,心悸、氣促,甚則不能平臥。

4.血瘀證:面色晦暗,腰痛,肌膚甲錯,肢體麻木,舌質紫暗或

有瘀點瘀斑。

5.濁毒證:惡心嘔吐,口有氨味,納呆,皮膚瘙癢,尿量少,身

44

重困倦,嗜睡,氣促不能平臥。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一)倦怠乏力

1.加強患者安全宣教,采取相關的安全措施。

2.遵醫(yī)囑艾灸,取關元、足三里等穴。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陰交等穴。

(二)腰酸膝軟

L指導患者起臥勢緩。

2.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氣海、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

3.遵醫(yī)囑艾灸,取腎俞、氣海、關元等穴位行溫和灸。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腎、神門等穴。

5.遵醫(yī)囑低頻脈沖治療,取中極、三陰交、陰陵泉等穴。

6.遵醫(yī)囑藥熨法,每日治療2次(或遵醫(yī)囑加減),每次治療時

間40~60分鐘。

(三)惡心嘔吐

1.觀察及記錄嘔吐物的色、質、量,及時報告醫(yī)師。

2.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合谷、內關等穴。

(四)皮膚瘙癢

1.協(xié)助患者剪指甲,指導患者避免用力搔抓皮膚。

2.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等穴。水腫明

顯者不宜采用。

3.遵醫(yī)囑中藥保留灌腸。

4.遵醫(yī)囑中藥藥浴。

45

(五)水腫

1.監(jiān)測體重、腹圍、出入量等指標。

2.重度水腫者宜臥床休息,頭面眼瞼水腫者應頭高位,下肢水腫

明顯可抬高足部,陰囊水腫可用陰囊托托起。

3.遵醫(yī)囑藥熨法。

4.遵醫(yī)囑中藥泡洗,重度水腫者禁用。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

(1)惡心嘔吐嚴重者,可將1?2ml生姜汁與中藥混勻后同服。

(2)服用通腑降濁類中成藥,服藥期間有便澹加重者,立即通

知醫(yī)師。

(3)其他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中藥泡洗

(1)足部:浸泡溫度為38?41℃,時間30?45分鐘,每天1

次,泡洗同時可按摩涌泉穴。

(2)動靜脈內屢的患者遵醫(yī)囑實施,先將術肢放置于70?80C

藥液之上進行熏蒸15分鐘,再將術肢浸泡于藥液中15分鐘。

(3)其他詳見附錄2。

2.中藥保留灌腸(詳見附錄2)。

46

3.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4.艾灸(詳見附錄2)。

5.藥熨法(詳見附件)。

6.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

7.中藥藥?。ㄔ斠姼戒?)。

四、健康指導

(-)生活起居

1.指導患者晨起做深呼吸屏氣運動,在家屬或醫(yī)護人員陪同下散

步、練習八段錦等。

2.協(xié)助患者進行自我保健方法,如按摩足三里、腎俞等穴,早晚

各1次,每次15分鐘。

3.遵循運動的個體化原則,協(xié)助患者制定運動計劃,鼓勵患者長

期堅持,持之以恒的原則。

4.做好皮膚護理,涂抹潤膚品,減少皮膚瘙癢。

(二)飲食指導

施行持續(xù)性飲食營養(yǎng)管理,記錄出入量,增加優(yōu)質蛋白攝入。

1.正虛諸證

(1)脾腎氣虛證:宜食健脾補腎益氣的食品,如燉服紅棗、肉

桂等。食療方:紅棗煲雞粥。服食期間不宜食蘿卜。

(2)脾腎陽虛證:宜食溫陽的食品,如肉桂、羊肉等。食療方:

羊骨粥等。

(3)氣陰兩虛證:宜食滋陰補氣的食品,如玉竹、桑甚等。

(4)肝腎陰虛證:宜食補益肝腎,滋陰清熱的食品,如紅棗、

47

枸杞子、山藥、扁豆、慧松仁等。食療方:紅棗山藥粥。

(5)陰陽兩虛證:宜食陰陽雙補的食品,如牛肉、羊肉、韭菜、

山藥等。

2.邪實諸證

(1)濕濁證:宜食健脾化濁的食品,如意技仁、白扁豆、由藥

等。食療方:葭仁煲瘦肉。

(2)濕熱證:宜食清熱化濕的食品,如赤小豆、篝松仁、冬瓜

等。食療方:被仁煲鯽魚。

(3)水氣證:宜食化氣利水的食品,如冬瓜、絲瓜等。食療方:

蘿卜煲瘦肉。

(4)血瘀證:宜食活血化瘀的食品,如葡萄、慈菇、桃子等。

食療方:桃仁粉沖服。

(5)濁毒證:宜食解毒化濁的食品,如綠豆、赤小豆、慈菽仁

等。食療方:綠豆餞仁粥。

(三)情志調理

1.語言疏導法:運用語言與患者溝通,引導患者化郁為暢,疏泄

情志。

2.移情易志法:鼓勵患者采用一些自我放松的方法,如聽音樂、

放松操等。

3.鼓勵病友間相互交流體會。

4.加強腎臟替代治療的宣教,緩解患者心理壓力。

48

肛漏?。ǜ貙遥┲嗅t(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濕熱下注證:肛周有潰口,經常溢膿,膿質稠厚,色白或

黃,局部紅、腫、熱、痛明顯,按之有索狀物通向肛內;可伴有納呆,

大便不爽,小便短赤,形體困重。舌紅、苔黃膩。

(二)正虛邪戀證:肛周疹口經常流膿,膿質稀薄,肛門隱隱作

痛,外口皮色暗淡,時潰時愈,按之較硬,多有索狀物通向肛內;可

伴有神疲乏力,面色無華,氣短懶言。舌淡、苔薄。

(三)陰液虧虛證:屢管外口凹陷,周圍皮膚顏色晦暗,膿水清

稀,按之有索狀物通向肛內;可伴有潮熱盜汗,心煩不寐,口渴,食

欲不振。舌紅少津、少苔或無苔。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肛周潰口流膿

1.觀察膿液的顏色、性質、量。

2.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

3.遵醫(yī)囑中藥熏洗。

4.遵醫(yī)囑中藥外敷。

(二)肛周疼痛

1.觀察疼痛的部位、性質、程度、持續(xù)時間,做好疼痛評分,可

應用疼痛自評工具“數字評分法(NRS)”評分,記錄具體分值。

2.協(xié)助患者變換舒適體位。

3.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足三里、三陰交、承山、大腸俞、天樞等

49

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肛門、直腸、交感、神門、皮質下、三焦

等穴。

5.遵醫(yī)囑中藥熏洗。

6.遵醫(yī)囑物理治療。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中藥熏洗(詳見附錄2)。

2.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3.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4.中藥外敷(詳見附錄2)。

(三)圍手術期的中醫(yī)護理

1.術后疼痛。

(1)可采用移情調志法。

(2)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直腸、大腸、上屏尖、腦、神門等穴。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合谷、關元等穴。

2.排尿困難。

(1)協(xié)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

50

(2)熱敷下腹部。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氣海、關元、陰陵泉、三陰交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腦、腎、膀胱、交感、神門、皮質下

等穴。

(5)遵醫(yī)囑藥熨法,取氣海、關元、陰陵泉等穴。

(6)遵醫(yī)囑艾灸,取氣海、關元、中極等穴。

(7)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神闕等穴。

四、健康指導

(-)生活起居

1.保持肛周皮膚清潔、干燥。

2.勿負重、遠行,防止過度勞倦。忌久坐、久立或久蹲,坐位時

最好選用型軟坐墊。

3?術區(qū)結扎線完全脫落后指導患者行提肛運動。方法:深吸氣時

收縮并提肛門,呼氣時將肛門緩慢放松,一收一放為1次;每日晨起

及睡前各做20?30次。

(二)飲食指導

飲食宜清淡、富含維生素之品,忌生冷、辛辣、刺激、肥甘之品、

戒煙酒。

1.濕熱下注證:宜食健脾利濕的食品,如菜花、扁豆、冬瓜、粟

米等。食療方:粟米粥。

2.正虛邪戀證:宜食扶正祛邪的食品,如大棗、木耳、藕、豌豆

等。食療方:大棗滋補粥。

51

3.陰液虧虛證:宜食養(yǎng)陰生津的食品,如百合、銀耳、核桃等。

食療方:百合銀耳羹。

(三)情志調理

1.責任護士多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tài)。

2.疼痛不適時可聽音樂,看電視,或與家屬、病友聊天,以分散

注意力。

3.鼓勵家屬多陪伴,給予患者心理支持。

肛癰(肛門直腸周圍膿腫)中醫(yī)護理方案

一、常見證候要點

(一)火毒蘊結證:肛門周圍突然腫痛,持續(xù)加劇,伴有惡寒、

發(fā)熱、便秘、澳赤。肛周紅腫,觸痛明顯,質硬,表面灼熱。舌質紅,

苔薄黃。

(二)熱毒熾盛證:肛門腫痛劇烈,可持續(xù)數日,痛如雞啄,夜

寐不安,伴有惡寒發(fā)熱,口干便秘,小便困難。肛周紅腫,按之有波

動感或穿刺有膿。舌質紅,苔黃。

(三)陰虛毒戀證:肛門腫痛、灼熱,表皮色紅,潰后難斂,伴

有午后潮熱,心煩口干,夜間盜汗。舌質紅,少苔。

二、常見癥狀/證候施護

(-)肛門腫痛

1.觀察皮膚紅、腫、熱、痛的程度及范圍。

2.協(xié)助患者取舒適體位。

3.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肛門、神門、皮質下、直腸等穴。

52

4.遵醫(yī)囑中藥熏洗。

5.遵醫(yī)囑中藥藥浴。

6.遵醫(yī)囑中藥外敷。

(二)發(fā)熱

1.觀察體溫及汗出情況。

2.鼓勵患者多飲水。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大椎、曲池、合谷、外關等穴。

4.遵醫(yī)囑刮癡,取合谷、曲池、大椎等穴。

(三)便秘

1.定時排便,忌努掙,避免久蹲。

2.腹部按摩。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天樞、關元、氣海、大橫、足三里等穴。

4.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神闕穴。

5.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大腸、便秘點、脾、直腸、三焦、皮質下

等穴。

(四)排尿困難

1.協(xié)助患者采取舒適體位。

2.熱敷下腹部。

3.遵醫(yī)囑穴位按摩,取氣海、關元、陰陵泉、三陰交等穴。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腦、腎、膀胱、交感、神門、皮質下等穴。

5.遵醫(yī)囑藥熨法,取氣海、關元、陰陵泉等穴。

6.遵醫(yī)囑艾灸,取氣海、關元、中極等穴。

7.遵醫(yī)囑穴位貼敷,取神闕等穴。

53

三、中醫(yī)特色治療護理

(一)藥物治療

1.內服中藥(詳見附錄1)。

2.注射給藥(詳見附錄1)。

3.外用中藥(詳見附錄1)。

(二)特色技術

1.耳穴貼壓(詳見附錄2)。

2.中藥熏洗(詳見附錄2)。

3.中藥藥浴(詳見附錄2)。

4.中藥外敷(詳見附錄2)。

5.穴位按摩(詳見附錄2)o

6.刮瘩(詳見附錄2)。

7.穴位貼敷(詳見附錄2)。

8.藥熨法(詳見附錄2)。

9.艾灸(詳見附錄2)。

10.腹部按摩(詳見附錄2)

(三)圍手術期的中醫(yī)護理

1.術前: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心、神門、皮質下等穴,以助睡眠。

2.術后護理。

(1)便后遵醫(yī)囑中藥熏洗。

(2)掛線護理:告知患者輕拉掛線皮筋,便于徹底清洗,利于

引流通暢。

(3)遵醫(yī)囑對創(chuàng)面采用物理治療一,如微波、紅光、磁療等。

54

(4)遵醫(yī)囑耳穴貼壓,取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