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4-1活頁試題 新人教版選修《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1頁
高中語文 4-1活頁試題 新人教版選修《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2頁
高中語文 4-1活頁試題 新人教版選修《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3頁
高中語文 4-1活頁試題 新人教版選修《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4頁
高中語文 4-1活頁試題 新人教版選修《 中國文化經典研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創(chuàng)新設計】-學年高中語文4-1活頁試題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典研讀》(時間:45分鐘滿分:60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項是()(2分)A.此之謂自謙B.如惡惡臭C.故諺有之曰D.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解析A項,“謙”通“慊”。答案A2.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壹是:一切,一律。B.小人閑居為不善閑居:平時居住。C.之其所哀矜而辟焉哀矜:憐憫,同情。D.上老老而民興孝老老:尊敬老人。解析B項,“閑居”指“獨處”。答案B3.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無誤的一項是()(2分)A.知止而后有定定:決定。B.見君子而后厭然厭:掩蓋、掩藏。C.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辟:開辟。D.無諸己而后非諸人非:不對的。解析A項,“定”:目標、志向;C項,“辟”:有偏向;D項,“非”:批評。答案B4.對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2分)①心不在焉,視而不見②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③見君子而后厭然④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相同。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不同。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解析“焉”:①代詞,這;②語氣助詞,表陳述語氣?!叭弧保孩坌稳菰~詞尾,……的樣子;④代詞,那樣。答案C5.下列句子中加點詞所含詞類活用現象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2分)例句:上老老而民興孝A.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B.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C.非能水也,而絕江河D.先誠其意解析A項與例句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動詞。B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C項,名詞用作動詞;D項,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答案A6.下列語句從句式角度看,不同類的一項是()(2分)A.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B.弟者,所以事長也。C.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D.德者,本也;財者,末也。解析C項是賓語前置句,其余是判斷句。答案C7.填空。(4分)(1)古代所說的“四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論語》、《孟子》。(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答案(1)《大學》《中庸》(2)心不在焉視而不見閱讀文本選段,完成8~12題。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8.下列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知止而后有定止:終止。B.致知在格物格:推究。C.此謂誠于中,形于外形:表現。D.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慎:謹慎。解析A項,“止”,應為“最高的境界”。答案A9.下列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2分)A.eq\b\lc\{\rc\(\a\vs4\al\co1(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②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B.eq\b\lc\{\rc\(\a\vs4\al\co1(①知所先后,則近道矣,②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C.eq\b\lc\{\rc\(\a\vs4\al\co1(①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②視而不見,聽而不聞))D.eq\b\lc\{\rc\(\a\vs4\al\co1(①壹是皆以修身為本,②桀、紂帥天下以暴))解析A項,①代詞,……的人;②代詞,……的東西。B項,都是代詞,放在動詞前面,構成名詞性短語。C項,都是連詞,表轉折關系。D項,都是介詞,用,把。答案A10.下列語句編為四組,全部屬于直接闡述“大學之道”的一項是()(2分)①物有本末,事有終始②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③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④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⑤掩其不善,而著其善⑥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A.①⑤⑥B.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⑥解析①不是直接闡釋,⑤是“小人”的做法,⑥是從反面說明。排除這三項即可。答案B11.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C.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否則,就不可能有好的治理。D.品德低下的人背地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這說明他們也要“慎獨”。解析D項,理解不正確,原文是“掩其不善,而著其善”,并沒有說這類人也要“慎獨”。答案D12.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3分)(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此謂誠于中,形于外。(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這三個語句中,翻譯的重點是有詞類活用現象的詞,如“明明德”的“明”,“誠于中”的“誠”,“形于外”的“形”;以及文言句式,如“未之有也”等。答案(1)古代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2)所看重的反而疏遠了,所疏遠的卻厚待于他,這樣的事情是沒有的。(3)這就是所說的內心真誠在外表上表現出來。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18題。得道之士,外化而內不化。外化,所以入人①也;內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贏縮、卷舒,與物推移,故萬舉而不陷。所以貴圣人者,以其能龍變也。今扌卷扌卷然②守一節(jié),推一行,雖以毀碎滅沉,猶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趙宣孟活饑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稱仁焉;荊佽非③犯河中之難,不失其守,而天下稱勇焉。是故見小行則可以論大體矣。田子方見老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問其御曰:“此何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罷④而不為用,出而鬻之?!碧镒臃皆唬骸吧俣澠淞Γ隙鴹壠渖?,仁者弗為也?!笔在H之。罷武聞之,知所歸心矣。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螂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鼻f公曰:“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被剀嚩苤?。勇武聞之,知所盡死矣。故田子方隱一老馬而魏國載之,齊莊公避一螳螂而勇武歸之。湯教祝網者,而四十國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歸之;武王蔭暍人⑤于樾下,左擁而右扇之,而天下懷其德;越王勾踐一決獄無辜,援龍淵⑥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罰也,而戰(zhàn)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則可以覆大矣;審之于近,則可以懷遠矣。(節(jié)選自《淮南子·人間訓》)【注】①入人:與世人和諧。②扌卷(quán)扌卷然:勤苦貌。③佽(cì)非:人名。④罷(pí):通“?!保?,病弱。下同。⑤暍(yē)人:中暑的人。⑥龍淵:寶劍名。13.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故內有一定之操,而外能詘伸詘:同“屈”。B.故田子方隱一老馬而魏國載之載:擁戴。C.武王蔭暍人于樾下蔭:樹蔭。D.越王勾踐一決獄無辜獄:案件。解析C項,“蔭”應為“把……安置到樹蔭下”。答案C14.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2分)A.eq\b\lc\{\rc\(\a\vs4\al\co1(①雖以毀碎滅沉,猶且弗易,②雖有舟輿,無所乘之))B.eq\b\lc\{\rc\(\a\vs4\al\co1(①故萬舉而不陷,②天下平而無故矣))C.eq\b\lc\{\rc\(\a\vs4\al\co1(①贏縮、卷舒,與物推移,②寘諸槖以與之))D.eq\b\lc\{\rc\(\a\vs4\al\co1(①此為人而必為天下勇武矣,②不乃為大盜積者也))解析A項,都是連詞,表假設,即使。B項,①連詞,所以;②名詞,事情。C項,①介詞,跟、同;②動詞,送給。D項,①動詞,是;②介詞,替。答案A15.下列語句括號中是補出的文字,補出后語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2分)A.不失其守,而天下稱(之)勇焉B.罷武聞之,知(田子方)所歸心矣C.(齊莊公)回車而避之D.湯教祝網者,而四十國朝(焉)解析B項,應是“罷武”。答案B16.下列句子編為四組,全能具體表現“行小覆大”“審近懷遠”的一組是()(2分)①扌卷扌卷然守一節(jié),推一行,雖以毀碎滅沉,猶且弗易者②趙宣孟活饑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稱仁焉③是故見小行則可以論大體矣④田子方見老馬于道,喟然有志焉⑤齊莊公避一螳螂而勇武歸之⑥武王蔭暍人于樾下……而天下懷其德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解析①是“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的人的表現;③是對第一段內容的總結,包括正反兩個方面;④只是表現田子方見到老馬表示感慨,還沒見到他的行為。答案D17.下列對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2分)A.圣人內有操守,外能與物推移,即使處在千變萬化的環(huán)境中,也不會陷于失敗的境地。B.田子方用絲綢贖回了病弱的老馬,表現了他的憐憫之心,老弱的軍人因此歸附于他。C.作者用螳臂當車的故事,表現了齊莊公對“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行為的否定。D.文王葬死人之骸、勾踐自罰等事例表現了圣人慎重對待身邊的事,可以使遠方的人歸附。解析C項,“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是御者說的話;齊莊公并沒有否定螳螂的做法,反而贊賞它的勇氣。答案C18.把文中畫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13分)(1)是故見小行則可以論大體矣。(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少而貪其力,老而棄其身,仁者弗為也。(5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勇武聞之,知所盡死矣。(4分)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在這三句中,翻譯的重點是“小行”“大體”“盡死”等詞的古今異義。答案(1)因此看一個人具體的行為,就可以評價他的思想(2)年輕的時候貪圖它的力氣,老了就拋棄它,這是仁德的人所不愿做的。(3)那些勇敢的人聽到這件事,都知道自己應該為誰效死力了?!緟⒖甲g文】通曉事理的人,外在的行為會發(fā)生變化而內心思想不會變化。外在的行為變化,是為了與世人和諧相處;內在思想不變化是用來保全他的身心。因此內心有了固定的操守,外部就能夠曲伸變化,或長或短,或卷曲或舒展,與外物一起變遷,因此即使有一萬次舉動也不會陷入失敗之中。(人們)尊重圣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能像龍一樣善于變化?,F在的人,苦苦地恪守一種節(jié)操,推行一種德行,即使達到粉身碎骨的程度,也還不能改變初衷,是因為他們對小的利益看得很清楚,而在大的道理上卻被壅蔽了。趙宣孟在桑樹蔭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