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防排煙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國家標準《建筑防排煙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征求意見稿)《建筑防排煙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編制組2009年3月目錄1
總
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符號
3
防煙設計
3.1
一般規(guī)定
3.2采用自然通風方式防煙的要求
3.3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防煙的要求
4排煙設計
4.1一般規(guī)定
4.2自然排煙方式的要求
4.3機械排煙方式的要求
4.4排煙區(qū)域排煙時所需的補風要求
15防排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
5.1火災模型的確定和排煙量
5.2
防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
5.3
排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
6進場檢驗
7系統(tǒng)施工
7.1一般規(guī)定
7.2主控項目
8系統(tǒng)調試
8.1一般規(guī)定
8.2主控項目
9工程驗收
10維護管理
附錄A防排煙系統(tǒng)設置部位表
附錄B防排煙系統(tǒng)施工記錄表
附錄C防排煙系統(tǒng)工程驗收記錄表
附錄D本規(guī)范用詞說明
1
總
則1.0.1
為了控制建筑火災的煙氣流動,有利于人員的安全疏散和消防救援的展開,防止和減少火災的危害,保障社會的公共安全,制定本規(guī)范。1.0.2
本規(guī)范適用于新建、擴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和工業(yè)建筑的防排煙系統(tǒng)設計、施工、調試及驗收。1.0.3
建筑的防煙、排煙設計與施工應針對火災時煙氣流動的特點,采取可靠的防煙、排煙措施,做到安全適用、技術先進、經濟合理。1.0.4
當防排煙系統(tǒng)的設計中采用新技術、新系統(tǒng)、新設備時,應提出合理的技術依據,并應經被授權的國家質量檢驗機構認證或檢驗合格。1.0.5
防排煙系統(tǒng)的設計、施工、調試及驗收,除執(zhí)行本規(guī)范外,尚應符合現行有關規(guī)范的要求。2
術語和符號2.1
術語2.1.1
防、排煙系統(tǒng)
smokecontrolsystem建筑內設置的用以防止火災煙氣蔓延擴大的防煙系統(tǒng)和排煙系統(tǒng)的總稱。2.1.2
防煙系統(tǒng)
smokeproofsystem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或自然通風方式,防止煙氣進入疏散通道等區(qū)域的系統(tǒng)。2.1.3
排煙系統(tǒng)
smokeextractionsystem采用機械排煙方式或自然排煙方式,將煙氣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統(tǒng)。2.1.4
機械加壓送風
mechanicalpressurization對樓梯間、前室及其它需要被保護區(qū)域采用機械送風,使該區(qū)域形成正壓,防止煙氣進入。2.1.5
機械排煙
mechanicalsmokeexhausting采用排煙風機將煙氣排至建筑物外的方式。2.1.6
自然排煙
naturalventilation利用火災時產生的熱煙氣流的浮力和外部風力作用,通過建筑物的對外開口把煙氣排至室外的排煙方式。2.1.7
煙縷
smokeplume火災時煙氣卷吸四周空氣所產生的混合煙氣流。2.1.8
儲煙倉
smokereservoir在排煙空間的建筑頂部由擋煙垂壁、梁、隔墻等形成的用于積聚煙氣的空間。2.1.9擋煙垂壁
smokecurtain用不燃材料或難燃材料制成的,下垂高度不小于500mm的固定或活動的擋煙設施。2.1.10清晰高度
clearheight煙層底部至室內地平面的高度。2.1.11軸對稱型煙縷
axisymmetricplume不與四周墻壁或障礙物接觸,并且不受氣流干擾的煙縷。2.1.12陽臺型煙縷
balconyspillplume從著火房間的門梁處溢出,并沿著著火房間外的陽臺或水平突出物流動,至陽臺或水平突出物的邊緣向上溢出至相鄰的高大空間的煙縷。2.1.13窗口型煙縷
windowplume煙氣從門、窗等墻壁開口處溢出的煙縷。2.1.14墻型煙縷
wallplume僅與單面墻壁或障礙物在煙層底以下接觸,并且不受氣流干擾的煙縷。2.1.15
角型煙縷
cornerplume僅與相鄰的兩面墻壁或障礙物在煙層底以下接觸,并且不受氣流干擾的煙縷。2.1.16防火風管
fireresistantduct通過《通風管道的耐火試驗》GB17428方法檢測,能滿足一定耐火極限,用于送風或排風的管道。常在穿越防火分區(qū)間使用。2.1.17
排煙窗
exhaustsmokewindow在火災發(fā)生后,能夠通過手動打開或通過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聯動控制自動打開,將建筑火災中熱煙氣有效排出的裝置。2.1.18
自動排煙窗
automaticnaturalventilator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聯動或可遠距離控制的排煙窗。2.1.19
手動排煙窗
manualnaturalventilator人員可以就地方便開啟的排煙窗。2.1.20
臨界排煙量
criticalvolumetricflowrate每個排煙口允許排出的最大排煙量。2.2符號2.2.1風量、風速——重力加速度()——保持加壓部位一定的正壓值所需的送風量()——開啟著火層疏散門時保持門洞處風速所需的送風量()
——煙縷質量流量()——門洞斷面風速()——排煙量()——臨界排煙量()2.2.2幾何參數——排煙口的長和寬()——每層電梯門及疏散門的總有效漏風面積()——每層開啟門的總斷面積()——所有進氣口總面積()——門的面積()——每層送風閥門的總面積()——排煙口截面積()——窗口開口面積()——風管直徑或長邊尺寸()——從開口至陽臺邊沿的距離()——門的把手到門閂的距離()——排煙窗(口)下煙氣的厚度()——排煙口的當量直徑()——排煙空間的建筑凈高度()——燃燒物至陽臺的高度()——窗口開口的高度()——最小清晰高度()——火源區(qū)域的開口寬度()——煙縷擴散寬度()——單扇門的寬度()——燃料面到煙層底部的高度()——火焰極限高度()——從陽臺下緣至煙層底部的高度()——開口的頂部到煙層之間的高度()2.2.3計算系數——火災增長系數()——窗口煙縷型的修正系數——無因次系數——排煙口流量系數——煙氣中對流放熱量因子——指數2.2.4壓力、熱量、時間——空氣的定壓比熱()——門的總推力()——門把手處克服閉門器所需的力()——環(huán)境溫度下的氣體密度()——壓力差()——火災的熱釋放率()——火災釋放熱量中的對流部分()——排煙系統(tǒng)啟動時間()——煙氣的絕對溫度()——煙氣的平均絕對溫度()——環(huán)境的絕對溫度()——煙層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之差(℃)——煙層平均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之差(℃)2.2.5其他符號——漏風門的數量——開啟門的數量3
防煙設計3.1
一般規(guī)定3.1.1
防煙方式可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或機械加壓送風方式。3.1.2
防煙系統(tǒng)的設置部位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具體部位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采用。3.1.3
下列樓梯間或前室、合用前室可以不設置防煙系統(tǒng):1利用敞開的陽臺、凹廊作為防煙樓梯間的前室、合用前室,或前室、合用前室設有不同朝向可開啟外窗的樓梯間;2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住宅建筑,前室、合用前室設有符合本規(guī)范要求的可開啟外窗時的樓梯間;3
除3.1.6條外,防煙樓梯間設有機械加壓送風時的前室;4消防電梯井設有機械加壓送風時的消防電梯前室;5消防電梯井和防煙樓梯間均設有機械加壓送風時的合用前室。3.1.4
當防煙樓梯間的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時,其樓梯間也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3.1.5
建筑高度超過50m的公共建筑和工業(yè)建筑中的防煙樓梯間及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煙系統(tǒng)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3.1.6
建筑高度低于100m的住宅建筑,其防煙樓梯間及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合用前室的防煙系統(tǒng)宜采用可開啟外窗的自然排煙方式,當建筑高度超過100m時,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3.1.7
當建筑的地下部分為3層或3層以上,或當地下最底層室內地坪與室外地坪高差大于10m時設置的防煙樓梯間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當地下為1到2層,且地下最底層的地坪與室外地坪高差不大于10m時設置的封閉樓梯間,當其首層有直接開向室外的門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開啟外窗時,其樓梯間可不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3.1.8當封閉樓梯間靠外墻設置時,宜采用自然通風方式防煙;當其不能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時,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防煙。3.1.9
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時,加壓送風機的送風量應按保持加壓部位規(guī)定正壓值所需的漏風量或門開啟時保持地坪與室外地坪高差不大于10m時設置的封閉樓梯間,當其首層有直接開向室外的門或有不小于1.2m2的可開啟外窗時,其樓梯間可不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3.1.8當封閉樓梯間靠外墻設置時,宜采用自然通風方式防煙;當其不能采用自然通風方式時,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防煙。3.1.9
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時,加壓送風機的送風量應按保持加壓部位規(guī)定正壓值所需的漏風量或門開啟時保持門洞處規(guī)定風速所需的送風量計算。3.1.10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的場所不應設置百葉窗、不宜設置可開啟外窗。3.2采用自然通風方式防煙的要求3.2.1
靠外墻的敞開樓梯、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每5層內自然通風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并應保證該樓梯間頂層設有不小于0.80m2的自然通風有效面積。3.2.2
防煙樓梯間前室、消防電梯前室自然通風有效面積不應小于2.0m2,合用前室不應小于3.0m2。3.2.3
采用自然通風方式的避難層(間)應設有不同朝向的可開啟外窗或百葉窗,且每個朝向的自然通風面積不應小于2.0m2。3.2.4
設于高處的可開啟外窗應配備方便開啟的裝置,開啟裝置距地面高度宜為1.6m。3.3采用機械加壓送風方式防煙的要求3.3.1
機械加壓送風的防煙樓梯間和合用前室,宜分別獨立設置送風系統(tǒng),當必須共用一個系統(tǒng)時,應在通向合用前室的支風管上設置壓差自動調節(jié)裝置。3.3.2
地下室、半地下室與地上共用樓梯間,且地下室、半地下室的樓梯間不具備自然通風方式防煙條件時,地下室、半地下室樓梯間宜設置獨立加壓送風系統(tǒng)。受條件限制時可與地上樓梯間共用加壓送風系統(tǒng),但其送風量應按公式5.2.1的計算值增加30%。3.3.3
當不具備設置加壓送風豎井的條件時,樓梯間可采用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tǒng)。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1超過15層的高層建筑,應采用樓梯間多點部位送風的方式,送風口的服務半徑不宜大于10層。2直灌式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送風量應比計算值或表3.3.11-1、3.3.11-2中的送風量增加20%。3加壓送風口不宜設在首層。3.3.4
機械加壓送風風機可采用軸流風機或中、低壓離心風機,其安裝位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送風機的進風口宜直接與室外空氣相聯通;2送風機的進風口不宜與排煙機的出風口設在同一層面。如必須設在同一層面時,上下設置時,進風口應在排煙機出風口的下方,兩者邊緣垂直距離不應小于3m;水平設置時,兩者邊緣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0m;3送風機應設置在風機房內(除排煙風機房外)或室外屋面上。風機房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h的隔墻和1.5h的樓板及甲級防火門與其它部位隔開。當條件受到限制時,可設置在專用空間內,空間四周的圍護結構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燒體,且圍護結構底部應有噴淋保護。4當送風機出風管或進風管上安裝單向風閥或電動風閥時,應保證閥門火災時開啟。3.3.5
加壓送風口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除直灌式送風方式外,樓梯間宜每隔2~3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合用一個井道的剪刀樓梯應每層設一個常開式百葉送風口;2前室、合用前室應每層設一個常閉式加壓送風口,火災時由消防控制中心聯動開啟火災層的送風口。當前室采用帶啟閉信號的常閉防火門時,可設常開式加壓送風口;3送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7m/s;4送風口不宜設置在被門擋住的部位。3.3.6
送風管道應采用不燃燒材料制作,且應優(yōu)先采用金屬風道。當采用金屬風道時,管道風速不應大于20m/s;當采用內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屬材料風道時,不應大于15m/s。3.3.7送風管道與排煙管道不宜貼鄰設置。當貼鄰設置時,送風管道和排煙管道應采用無機材料風道,且均應達到2.0h的耐火極限。3.3.8
非設置在獨立管道井內的加壓送風管應采用耐火極限不小于1.0h的防火風管,但穿越疏散樓梯間、前室、避難間區(qū)域時可不限。3.3.9
送風井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小于1.0h的隔墻與相鄰部位分隔,當墻上必須設置檢修門時應采用丙級防火門。3.3.10
當系統(tǒng)的余壓超過最大壓力差時,應設置余壓調節(jié)閥或采用變速風機等措施。最大壓力差應由公式5.2.3計算確定。3.3.11
防煙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的風量應由公式5.2.1計算確定,當系統(tǒng)負擔層數(層)大于六層時可按表3.3.11-1、3.3.11-2規(guī)定確定,當計算值和本表不一致時,應按二者中較大值確定;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的風量應由公式5.2.1計算確定。表3.3.11-1封閉樓梯間、防煙樓梯間(前室不送風)的加壓送風量系統(tǒng)負擔層數(層)
加壓送風量(m3/h)7~19
25000~3000020~32
35000~40000表3.3.11-2
防煙樓梯間(前室送風)的加壓送風量系統(tǒng)負擔層數(層)
送風部位
加壓送風量(m3/h)7~19
防煙樓梯間
16000~2000020~32
防煙樓梯間
20000~25000注:1表3.3.11-1與表3.3.11-2的風量按開啟2.0m×1.6m的雙扇門確定。當采用單扇門時,其風量可乘以0.75系數,非該尺寸的雙扇門可按面積比例進行修正;當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出入口時,其風量應乘以1.50~1.75系數。開啟門時,通過門風速不宜小于0.7m/s。2風量上下限選取應按層數、風道材料、防火門漏風量等因素綜合比較確定。3.3.12
超過32層或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其送風系統(tǒng)應分段設計。3.3.13
剪刀樓梯間可合用一個機械加壓送風風道,其風量應按二個樓梯間風量計算,送風口應分別設置。3.3.14封閉避難層(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避難層(間)凈面積每平方米不少于30m3/h計算。3.3.15機械加壓送風應滿足走廊—前室—樓梯間的壓力呈遞增分布,余壓值應符合下列要求:1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封閉避難層(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25~30Pa;
2防煙樓梯間與走道之間的壓差應為40~50Pa。4排煙設計4.1一般規(guī)定4.1.1排煙系統(tǒng)包括自然排煙系統(tǒng)和機械排煙系統(tǒng)。4.1.2
排煙系統(tǒng)的設置部位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標準、規(guī)范的規(guī)定,具體部位可按本規(guī)范附錄A采用。4.1.3
下列場所可不設排煙系統(tǒng):1除旅館外,走道的裝修采用不燃材料,且室內設有符合要求的排煙設施或房門至安全出口的距離小于20m的走道;2當室內或走道設有符合要求的排煙設施時,無可燃物或可燃物容量小于1kg/m2的獨立防煙分區(qū)的中庭;3設有日常通風的機電用房;4走道或回廊設有排煙設施,建筑面積小于100m2的地上房間。4.1.4多層民用建筑宜采用自然排煙方式。廠房、倉庫的自然排煙方式尚可采用設置固定的采光帶、采光窗的方式。4.1.5無回廊的中庭,其建筑的使用層面宜設置機械排煙系統(tǒng);設有回廊的中庭,其建筑的使用層面無排煙系統(tǒng)時,其回廊應設機械排煙系統(tǒng),回廊與中庭之間應設置擋煙垂壁或卷簾。4.1.6設置排煙設施的建筑內,敞開樓梯和自動扶梯穿越樓板的口部應設置擋煙垂壁或卷簾等設施。4.1.7防煙分區(qū)不宜大于2000m2,長邊不應大于60m。當室內高度超過6m,且具有對流條件時,長邊不應大于75m。1防煙分區(qū)應采用當煙垂壁、隔墻、梁等劃分。2擋煙垂壁或梁的下垂高度應由計算確定,且應滿足疏散所需的清晰高度,最小清晰高度應由公式5.3.1和5.3.6計算確定。4.1.8當煙縷的質量流量大于150kg/s,或儲煙倉的煙層溫度與周圍空氣溫差小于15℃時,應重新調整排煙措施。4.1.9補風系統(tǒng)可采用機械送風方式或自然進風方式。4.1.10室內或走道的任一點至防煙分區(qū)內最近的排煙口或排煙窗的水平距離不應大于30m,當室內高度超過6m,具有對流條件時其水平距離可增加25%。4.1.11同一個防煙分區(qū)應采用同一種排煙方式。4.1.12超過32層或建筑高度超過100m的高層建筑,其排煙系統(tǒng)應分段設計。4.2自然排煙方式的要求4.2.1排煙窗應設置在排煙區(qū)域的頂部或外墻,并應符合下列要求:1當設置在外墻上時,排煙窗應在儲煙倉以內或室內凈高度的1/2以上,并應沿火災氣流方向開啟;2宜分散布置,除帶型排煙窗外每組排煙窗的長度不宜大于2.5m;3設置在防火墻兩側的排煙窗之間水平距離應不小于2m;4自動排煙窗附近應同時設置便于操作的手動開啟裝置;5走道設有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辦公樓,當辦公室的面積小于300m2時,除排煙窗的設置高度及開啟方向可不限外,其余仍按上述要求執(zhí)行。4.2.2排煙窗的面積應由公式5.3.7計算確定并符合下列要求:1當開窗角大于70°時,其面積應按窗的面積計算;2當開窗角小于70°時,其面積應按窗的水平投影面積計算;
3當采用側拉窗時,其面積應按開啟的最大窗口面積計算;4當采用百葉窗時,其面積應按窗的有效開口面積計算。4.2.3當火災被確認后,除采光帶外,排煙區(qū)域的自動排煙窗、補風設施、自動擋煙垂簾等所有自然排煙系統(tǒng)設備應能在60s內完全處于工作位置,并在75s內自動關閉與排煙無關的通風、空調系統(tǒng)。4.2.4室內凈空高度大于6m且面積大于500m2的中庭、營業(yè)廳、展覽廳、觀眾廳、體育館、客運站、航站樓及類似公共場所采用自然排煙時,應設置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聯動的自動排煙窗或常開排煙窗。除上述場所外,其他場所采用自然排煙時,可采用普通排煙窗。4.2.5采用自然排煙的廠房、倉庫的外窗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側窗應沿建筑物的二條對邊均勻設置;2頂窗應在屋面均勻設置,屋面斜度≤12°,每200m2的建筑面積應設置一組;屋面斜度>12°,每400m2的建筑面積應設置一組;宜采用自動控制。4.2.6固定采光帶、采光窗應在屋面均勻設置,每400m2的建筑面積應設置一組,且每個需排煙的區(qū)域至少設置一組。嚴寒地區(qū)采光帶應有防積雪措施。4.2.7廠房、倉庫的可開啟外窗的面積確定應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自動開啟方式時,廠房的排煙面積應為排煙區(qū)域建筑面積的2%,倉庫的排煙面積應增加一倍;2采用手動開啟方式時,廠房的排煙面積應為排煙區(qū)域建筑面積的3%,倉庫的排煙面積應增加一倍;注:當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時,排煙面積可減半。4.2.8當建筑室內凈高度大于6m,建筑室內凈高度每增加1m,排煙面積可減少5%,但不小于排煙區(qū)域建筑面積的1%。4.2.9固定采光帶、采光窗的設置面積應達到4.2.7條第1款中可開啟外窗面積的250%。建筑物同時設置可開啟外窗和固定采光帶、采光窗時,應符合下列要求:1當設置自動排煙窗時,自動排煙窗的面積與40%的固定采光帶、采光窗的面積之和應達到4.2.7條第1款所需的排煙面積要求;2當設置手動排煙窗時,60%的手動排煙窗的面積與40%的固定采光帶、采光窗的面積之和應達到4.2.7條第2款所需的排煙面積要求。4.3機械排煙方式的要求4.3.1排煙風機可采用離心式或軸流排煙風機(滿足280℃時連續(xù)工作30min的要求),排煙風機入口處應設置能自動關閉的280℃排煙防火閥,并連鎖關閉排煙風機。4.3.2排煙風機宜設置在排煙系統(tǒng)的頂部,煙氣出口宜朝上,并應高于加壓送風機和補風機的進風口,兩者垂直距離或水平距離應符合3.3.3條規(guī)定。當系統(tǒng)中任一排煙口或排煙閥開啟時,排煙風機應能聯動啟動。4.3.3排煙風機應設置在專用的風機房內或室外屋面上,風機房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0h的隔墻和1.5h的樓板及甲級防火門與其它部位隔開。當條件受到限制時,可設置在專用空間內,空間四周的圍護結構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1.0h的不燃燒體,且圍護結構底部應有噴淋保護,風機兩側應有600mm以上的空間。當必須與其他風機合用機房時,應符合下列條件:1機房內應設有自動噴水滅火系統(tǒng);2機房內不得設有用于機械加壓送風的風機與管道;3排煙風機與排煙管道上不宜設有軟接管。當排煙風機及系統(tǒng)中設置有軟接頭時,該軟接頭應能在280℃的環(huán)境條件下連續(xù)工作不少于30min;4.3.4排煙管道必須采用不燃材料制作,當采用金屬管道時,管道內風速不宜大于20m/s;當采用內表面光滑的混凝土等非金屬材料管道時,不宜大于15m/s。4.3.5當吊頂內有可燃物時,吊頂內的排煙管道應采用不燃燒材料進行隔熱,并應與可燃物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離。4.3.6當火災確認后,同一排煙系統(tǒng)中著火防煙分區(qū)的排煙閥(口)應呈開啟狀態(tài),其它防煙分區(qū)的排煙閥(口)應呈關閉狀態(tài)。4.3.7排煙系統(tǒng)與通風、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宜分開設置。當合用時,應符合下列條件:1系統(tǒng)的風口、風道、風機等應滿足排煙系統(tǒng)的要求;2當火災被確認后,應能在60s內完全開啟排煙區(qū)域的排煙閥(口)和排煙風機,并在75s內自動關閉與排煙無關的通風、空調系統(tǒng)。3風管的保溫材料應采用不燃材料。4.3.8排煙井道應采用耐火極限不小于1h的隔墻與相鄰區(qū)域分隔;當墻上必須設置檢修門時,應采用不低于丙級防火門;水平排煙管道穿越防火墻時,應設排煙防火閥;當穿越兩個及兩個以上防火分區(qū)或排煙管道在走道的吊頂內時,其管道的耐火極限不應小于1h;排煙管道不應穿越前室或樓梯間,如果確有困難必須穿越時,其耐火極限不應小于2h,且不得影響人員疏散。4.3.9排煙閥(口)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1排煙口應設在儲煙倉內;當層高低于3.6m時,可設置在1/2高度以上;2火災時由火災自動報警裝置聯動開啟排煙區(qū)域的排煙閥(口),且在現場設置手動開啟裝置;3排煙口的設置宜使煙流方向與人員疏散方向相反,排煙口與附近安全出口相鄰邊緣之間的水平距離不應小于1.5m;4排煙口的風速不宜大于10m/s。4.3.10利用吊頂空間進行間接排煙時,封閉式吊頂其吊平頂上設置的煙氣流入口的頸部煙氣速度不宜大于2.7m/s,且吊頂應采用不燃燒材料;房間的排煙閥(口)設在非封閉吊頂內時,吊頂的開孔率不應小于吊頂凈面積的25%,且應均勻布置。4.3.11設置機械排煙設施的地下室,當房間面積小于50m2時,排煙閥(口)可設置在公共走道。4.4排煙區(qū)域排煙時所需的補風要求4.4.1補風量不應小于排煙量的50%,空氣應直接從室外引入。補風系統(tǒng)可采用疏散外門、手動或自動可開啟外窗以及機械補風等方式。機械送風口或自然補風口應設在儲煙倉以下。4.4.2機械送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10m/s,公共聚集場所或面積小于500m2的區(qū)域,送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5m/s;自然補風口的風速不宜大于3m/s。4.4.3設有機械排煙的走道或小于500m2的房間,可不設補風系統(tǒng)。4.4.4排煙區(qū)域所需的補風系統(tǒng)應與排煙系統(tǒng)聯動開啟。4.4.5補風口與排煙口設置在同一空間內相鄰的防煙分區(qū)時,補風口位置不限;當補風口與排煙口設置在同一防煙分區(qū)時,補風口應設在儲煙倉下沿以下;補風口與排煙口水平距離不應少于5m。
5防排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5.1火災模型的確定和排煙量5.1.1排煙風機的風量應按擔負各防煙分區(qū)中最大一個分區(qū)的排煙量、風管(風道)的漏風量及其他防煙分區(qū)未開啟排煙閥(口)的漏風量之和計算。5.1.2各類場所的火災模型可由公式5.3.2計算或表5.1.2確定。當噴淋設置高度大于12m時,應按無噴淋場所對待。表5.1.2熱釋放量建筑類別
熱釋放量Q(MW)設有噴淋的商場
3.0設有噴淋的辦公室、客房
1.5設有噴淋的公共場所
2.5設有噴淋的汽車庫
1.5設有噴淋的超市、倉庫
4.0設有噴淋的中庭
1.0無噴淋的辦公室、客房
6.0無噴淋的汽車庫
3.0無噴淋的中庭
4.0無噴淋的公共場所
8.0無噴淋的超市、倉庫
20.0設有噴淋的廠房
1.5無噴淋的廠房
8.0注:設有快速響應噴頭的場所可按本表減小40%。5.1.3一個防煙分區(qū)的排煙量應由公式5.3.5計算確定,但下列場所可按以下規(guī)定確定:1設有噴淋的客房、辦公室,其走道或回廊的機械排煙量不應小于9000m3/h;具備自然排煙條件的走道,當走道兩側自然排煙面積均不小于1.2m2時可不設置機械排煙系統(tǒng);2無噴淋的客房、辦公室,或建筑面積小于100m2且設有噴淋的房間,其走道或回廊的機械排煙量不應小于13000m3/h;走道兩側自然排煙面積均不小于2m2時可不設置機械排煙系統(tǒng);3隔間面積小于500m2的區(qū)域,其排煙量可按60m3/(h?m2)計算,或設置不小于室內面積2%的排煙窗;4設有噴淋的大空間辦公室、汽車庫,其排煙量可按6次/h換氣計算且不應小于30000m3/h,或設置不小于室內面積2%的排煙窗。
5.2
防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5.2.1前室、合用前室或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5.2.1-1)式中
——保持加壓部位一定的正壓值所需的漏風量()——每層電梯門或疏散門的有效漏風面積()門縫寬度:疏散門,0.002~0.004;電梯門,0.005~0.006——壓力差()——指數(一般取2)1.25——不嚴密處附加系數——漏風門的數量當采用常開風口時:取樓層數5.2
防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5.2.1前室、合用前室或樓梯間的機械加壓送風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5.2.1-1)式中
——保持加壓部位一定的正壓值所需的漏風量()——每層電梯門或疏散門的有效漏風面積()門縫寬度:疏散門,0.002~0.004;電梯門,0.005~0.006——壓力差()——指數(一般取2)1.25——不嚴密處附加系數——漏風門的數量當采用常開風口時:取樓層數當采用常閉風口時:取1
(5.2.1-2)式中——開啟著火層疏散門時為保持門洞處風速所需的送風量();——每層開啟門的總斷面積();——門洞斷面風速()取0.7~1.2;——開啟門的數量;當采用常開風口時:20層及以下取2,20層以上取3當采用常閉風口時:取15.2.2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最大壓力差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5.2.2)式中
——門的面積()——門的把手到門閂的距離()——門的總推力(),一般取110——門把手處克服閉門器所需的力()——單扇門的寬度()5.3
排煙系統(tǒng)設計計算5.3.1除走道外,其他區(qū)域最小清晰高度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5.3.1)式中
——最小清晰高度()——排煙空間的建筑凈高度()5.3.2火災熱釋放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
(5.3.2)式中
——火災熱釋放量()——自動滅火系統(tǒng)啟動時間()——火災增長系數(按表5.3.2取值)()表5.3.2
火災增長系數火情
典型材料
火災增長系數慢
0.0029中等
棉花/聚酯海綿
0.012快
滿裝郵袋/泡沫塑料/疊起的木箱
0.047特快
含甲醇酒精的火/速燃的軟包家具
0.1885.3.3
煙縷質量流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1軸對稱型煙縷當
(5.3.3-1)
(5.3.3-2)
(5.3.3-3)式中——熱釋放量的對流部分,一般取值為0.7Q()——燃料面到煙層底部的高度()(取值應大于等于最小清晰高度)——火焰極限高度()——煙縷質量流量()2陽臺溢出型煙縷
(5.3.3-4)
(5.3.3-5)式中——燃料至陽臺的高度()——從陽臺下緣至煙層底部的高度()——煙縷擴散寬度()——火源區(qū)域的開口寬度()——從開口至陽臺邊沿的距離()≠0當,陽臺型煙縷的質量流量可使用公式(5.3.3-1)3窗口型煙縷
(5.3.3-6)
(5.3.3-7)
式中——窗口開口的面積()——窗口開口的高度()——開口的頂部到煙層的高度()——窗口煙縷型的修正系數4墻型煙縷當
(5.3.3-8)
(5.3.3-9)
(5.3.3-10)式中——熱釋放量的對流部分,一般取值為0.7Q()——燃料面到煙層底部的高度()——火焰極限高度()——煙縷質量流量()5角型煙縷當
(5.3.3-11)
(5.3.3-12)
(5.3.3-13)式中
——熱釋放量的對流部分,一般取值為0.7Q()——燃料面到煙層底部的高度()——火焰極限高度()——煙縷質量流量()5.3.4
煙氣平均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的差應按以下公式計算或查表5.3.4:
(5.3.4)式中——煙氣平均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的差(℃)
——空氣的定壓比熱,一般取1.02()表5.3.4
火災煙氣速查表Q=1MW火災煙氣
Q=1.5MW火災煙氣
Q=2.5MW火災煙氣(kg/s)
℃
V(m3/s)
(kg/s)
℃
V(m3/s)
(kg/s)
℃
V(m3/s)4
175
5.32
4
263
6.32
6
292
9.986
117
6.98
6
175
7.99
10
175
13.318
88
6.66
10
105
11.32
15
117
17.4910
70
10.31
15
70
15.48
20
88
21.6812
58
11.96
20
53
19.68
25
70
25.815
47
14.51
25
42
24.53
30
58
29.9420
35
18.64
30
35
27.96
35
50
34.1625
28
22.8
35
30
32.16
40
44
38.3230
23
26.9
40
26
36.28
50
35
46.635
20
31.15
50
21
44.65
60
29
54.9640
18
35.32
60
18
53.1
75
23
67.4350
14
43.6
75
14
65.48
100
18
88.560
12
52
100
10.5
86
120
15
105.1續(xù)表5.3.4Q=3MW火災煙氣
Q=4MW火災煙氣
Q=5MW火災煙氣(kg/s)
℃
V(m3/s)
(kg/s)
℃
V(m3/s)
(kg/s)
℃
V(m3/s)8
263
12.64
8
350
14.64
9
525
21.510
210
14.3
10
280
16.3
12
417
2415
140
18.45
15
187
20.48
15
333
2620
105
22.64
20
140
24.64
18
278
2925
84
26.8
25
112
28.8
24
208
3430
70
30.96
30
93
32.94
30
167
3935
60
35.14
35
80
37.14
36
139
4340
53
39.32
40
70
41.28
50
100
5550
42
49.05
50
56
49.65
65
77
6760
35
55.92
60
47
58.02
80
63
7975
28
68.48
75
37
70.35
95
53
91.5100
21
89.3
100
28
91.3
110
45
103.5120
18
106.2
120
23
107.88
130
38
120140
15
122.6
140
20
124.6
150
33
136續(xù)表5.3.4Q=6MW火災煙氣
Q=8MW火災煙氣
Q=20MW火災煙氣(kg/s)
℃
V(m3/s)
(kg/s)
℃
V(m3/s)
(kg/s)
℃
V(m3/s)10
420
20.28
15
373
28.41
20
700
56.4815
280
24.45
20
280
32.59
30
467
64.8520
210
28.62
25
224
36.76
40
350
73.1525
168
32.18
30
187
40.96
50
280
81.4830
140
38.96
35
160
45.09
60
233
89.7635
120
41.13
40
140
49.26
75
187
102.440
105
45.28
50
112
57.79
100
140
123.250
84
53.6
60
93
65.87
120
117
139.960
70
61.92
75
74
78.28
140
100
156.575
56
74.48
100
56
90.73
100
42
98.1
120
46
115.7
120
35
111.8
140
40
132.6
140
30
126.7
5.3.5
排煙量應按以下公式計算或查表5.3.4火災煙氣速查表選?。?/p>
(5.3.5)式中——排煙量()——環(huán)境溫度下的氣體密度()通常=20℃,=1.2()——環(huán)境的絕對溫度()——煙氣的平均絕對溫度(),5.3.6
機械排煙系統(tǒng)中,每個排煙口的排煙量不應大于臨界排煙量Vcrit,Vcrit按以下公式計算,且db/D不宜小于2。
(5.3.6)式中
——臨界排煙量()——無因次系數,當排煙口設于吊頂并且其最近的邊離墻小于0.5m或排煙口設于側墻并且其最近的邊離吊頂小于0.5m時,取2.0;當排煙口設于吊頂并且其最近的邊離墻大于0.5m時,取2.8;——排煙窗(口)下煙氣的厚度()——環(huán)境的絕對溫度()——煙層平均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之差(℃)——排煙口的當量直徑(),當排煙口為矩形時,
——排煙口的長和寬()5.3.7
采用自然排煙方式所需通風面積的計算
(5.3.7)
(5.3.8)式中
——排煙口截面積()——所有進氣口總面積()——排煙口流量系數(通常選定在0.5~0.7之間)——進氣口的流量系數(通常約為0.6)——環(huán)境溫度下氣體的密度()——重力加速度()——排煙窗(口)下煙氣的厚度()——煙氣的絕對溫度(),——環(huán)境的絕對溫度()——煙層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之差(℃)
——煙氣中對流放熱量因子,一般取0.5。
注:公式中在計算時應采用試算法。5.3.6
機械排煙系統(tǒng)中,每個排煙口的排煙量不應大于臨界排煙量Vcrit,Vcrit按以下公式計算,且db/D不宜小于2。
(5.3.6)式中
——臨界排煙量()——無因次系數,當排煙口設于吊頂并且其最近的邊離墻小于0.5m或排煙口設于側墻并且其最近的邊離吊頂小于0.5m時,取2.0;當排煙口設于吊頂并且其最近的邊離墻大于0.5m時,取2.8;——排煙窗(口)下煙氣的厚度()——環(huán)境的絕對溫度()——煙層平均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之差(℃)——排煙口的當量直徑(),當排煙口為矩形時,
——排煙口的長和寬()5.3.7
采用自然排煙方式所需通風面積的計算
(5.3.7)
(5.3.8)式中
——排煙口截面積()——所有進氣口總面積()——排煙口流量系數(通常選定在0.5~0.7之間)——進氣口的流量系數(通常約為0.6)——環(huán)境溫度下氣體的密度()——重力加速度()——排煙窗(口)下煙氣的厚度()——煙氣的絕對溫度(),——環(huán)境的絕對溫度()——煙層溫度與環(huán)境溫度之差(℃)
——煙氣中對流放熱量因子,一般取0.5。
注:公式中在計算時應采用試算法。6進場檢驗6.0.1風管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風管的材料品種、規(guī)格、厚度等應符合設計要求和國家現行標準的規(guī)定,并具有出廠合格證和有效證明文件。金屬風管的鋼板或鍍鋅鋼板的厚度不得小于表6.1的規(guī)定。表6.1鋼板風管板材厚度風管直徑或長邊尺寸b
送風系統(tǒng)(mm)
排煙系統(tǒng)(mm)
b≤320
0.5
0.8320<b≤450
0.6
0.8450<b≤630
0.6
0.8630<b≤1000
0.8
1.01000<b≤1250
1.0
1.01250<b≤2000
1.0
1.22000<b
1.2
按設計檢查數量:同規(guī)格材料按面積總量的10%。檢查方法:實測、核查有效證明文件。2防火風管的本體、框架與固定材料、密封材料等應為不燃材料,材料品種、規(guī)格、厚度及耐火極限等應符合設計要求和國家現行標準的規(guī)定。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實測、核查有效證明文件。6.0.2風管部件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防火閥、排煙防火閥、送風口、排煙閥(口)的規(guī)格、型號符合設計要求,手動開啟靈活、關閉嚴密,應具有出廠合格證和有效證明文件。檢查數量:同規(guī)格材料總量的10%。檢查方法:核查產品的規(guī)格、型號與有效證明文件是否相符。2電動防火閥、送風口和排煙閥(口)的驅動裝置應具有出廠合格證和有效證明文件。檢查數量:同規(guī)格產品總量的10%。檢查方法:核查產品的規(guī)格、型號與有效證明文件是否相符,并動作測試,動作應可靠。6.0.3風機應符合設計和產品標準的規(guī)定,并應具有出廠合格證和有效證明文件: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核查產品的名稱、規(guī)格、型號與應具有有效證明文件是否相符。6.0.4活動擋煙垂壁、自動排煙窗的驅動裝置具有出廠合格證和有效證明文件。檢查數量:抽查10%。檢查方法:核查產品的規(guī)格、型號與有效證明文件是否相符,并動作測試,動作應可靠。7系統(tǒng)施工7.1一般規(guī)定7.1.1系統(tǒng)施工單位應當具有相應的資質等級。7.1.2建筑工程施工現場的消防安全應由施工單位負責。7.1.3施工單位必須按照經批準的消防設計圖紙施工,不得擅自改動。7.1.4施工過程中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B填寫防排煙系統(tǒng)施工記錄表。7.2主控項目7.2.1金屬風管的制作和連接,應符合下列要求:1風管采用法蘭連接,風管法蘭材料規(guī)格應按表7.2.1選用,其螺栓孔的間距不得大于150mm;表7.2.1矩形風管法蘭風管長邊尺寸b(㎜)
法蘭材料規(guī)格(角鋼)
螺栓規(guī)格b≤630
25×3
M6630<b≤1500
30×3
M81500<b≤2500
40×4
2500<b≤4000
50×5
M102板材宜采用咬口連接,板厚大于1.5mm的可采用焊接;3風管應以板材連接的密封為主,可輔以密封膠嵌縫或其它方法密封,密封面宜設在風管的正壓側。4排煙風管的隔熱層應采用厚度不小于40mm的不燃絕熱材料(如礦棉、巖棉、硅酸鋁等),絕熱材料的施工應按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43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不小于30%檢查。檢查方法:尺量、觀察檢查。7.2.2非金屬風管的制作和連接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法蘭的規(guī)格應分別符合表7.2.2的規(guī)定,其螺栓孔的間距不得大于120mm;矩形風管法蘭的四角處,應設有螺孔;表7.2.2無機玻璃鋼風管法蘭規(guī)格
(㎜)風管邊長b
材料規(guī)格(寬×厚)
連接螺栓b≤400
30×4
M8400<b≤1000
40×6
1000<b≤2000
50×8
M102采用套管連接時,套管厚度不得小于風管板材的厚度;3無機玻璃鋼風管的玻璃布,必須無堿或中堿,層數應符合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43的規(guī)定,風管的表面不得出現泛鹵或嚴重泛霜。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不小于30%檢查。檢查方法:尺量、觀察檢查。7.2.3防火風管的制作和連接應符合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尺量、觀察檢查。7.2.4磚、混凝土風道的灰縫應飽滿,內表面水泥砂漿面層應平整。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不小于30%檢查。檢查方法:觀察檢查。7.2.5風管(道)的安裝應符合下列條件:1風管(道)的規(guī)格、安裝位置、標高、走向,應符合設計要求,現場風管的安裝,不得縮小接口的有效截面;2風管吊、支架的安裝應按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43的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3風管與磚、混凝土風道的連接接口,應順著氣流方向插入,并應采取密封措施;4送風口、排煙閥(口)與風管(道)的連接應嚴密、牢固;5風管與風機的連接宜采用法蘭連接,或采用不燃材料的柔性連接。如風機僅用于防排煙時,不宜采用柔性連接。6風管穿越隔墻時,風管與隔墻之間的空隙,應采用水泥砂漿等非燃材料嚴密填塞。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不小于30%檢查。檢查方法:核對材料,尺量、觀察檢查。7.2.6風管(道)部件的安裝應符合下列條件:1送風口、排煙閥(口)的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固定牢靠,表面平整、不變形,調節(jié)靈活。排煙口距可燃物或可燃構件的距離不應小于1.5m。2常閉送風口、排煙閥(口)的手動驅動裝置應設在便于操作的位置,預埋套管不得有死彎及癟陷,手動驅動裝置操作應靈活。手動開啟裝置應固定安裝在距樓地面1.3-1.5m之間,并應明顯可見。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不小于30%檢查。檢查方法:尺量、觀察及操作檢查。7.2.7防火閥、排煙防火閥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1安裝的方向、位置應正確;2手動和電動裝置應靈活、可靠。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不小于30%檢查。檢查方法:尺量、觀察及動作檢查。7.2.8風機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應設在混凝土或鋼架基礎上,并不設減振裝置;若排煙系統(tǒng)與通風空調系統(tǒng)共用需要設置減振裝置時,不應使用橡膠減振裝置;2
型號、規(guī)格應符合設計規(guī)定,其出口方向應正確;3
風機外殼至墻壁或其它設備的距離不應小于600mm;4排煙風機宜設在該系統(tǒng)最高排煙口之上,排煙風機宜設置機房,機房與相鄰部位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2h的隔墻、1h的樓板和甲級防火門隔開。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依據設計圖核對、觀察檢查。7.2.9擋煙垂壁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型號、規(guī)格、下垂的長度和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2活動擋煙垂壁與建筑結構(柱或墻)面的縫隙不應大于60mm,由兩塊或兩塊以上的擋煙垂簾組成的連續(xù)性擋煙垂壁,各塊之間不應有縫隙,搭接寬度不應小于100mm;3活動擋煙垂壁的手動操作裝置應固定安裝在距樓地面1.3~1.5m之間,并便于操作、明顯可見。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依據設計圖核對,動作檢查。7.2.10排煙窗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型號、規(guī)格和安裝位置應符合設計要求;2手動開啟裝置應固定安裝在距樓地面1.3~1.5m之間,并便于操作、明顯可見。3自動排煙窗的驅動裝置應靈活、可靠。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依據設計圖核對,動作檢查。8系統(tǒng)調試8.1一般規(guī)定8.1.1系統(tǒng)調試應在系統(tǒng)施工完成后進行。8.1.2系統(tǒng)調試所使用的測試儀器和儀表,性能應穩(wěn)定可靠,其精度等級及最小分度值應能滿足測定的要求,并應符合國家有關計量法規(guī)及檢定規(guī)程的規(guī)定。8.1.3系統(tǒng)調試應由施工單位負責、監(jiān)理單位監(jiān)督,設計單位與建設單位參與和配合。系統(tǒng)調試的實施可以是施工企業(yè)本身或委托給具有調試能力的其他單位。8.1.4系統(tǒng)調試前,承包單位應編制調試方案,報送專業(yè)監(jiān)理工程師審核批準;調試結束后,必須提供完整的調試資料和報告。8.2主控項目8.2.1風管(道)系統(tǒng)安裝完畢后,應按系統(tǒng)類別進行嚴密性檢驗,檢驗應以主、干管道為主。其強度和嚴密性要求應符合設計要求或下列規(guī)定:1風管的強度應能滿足在1.5倍工作壓力下接縫處無開裂;2風管的允許漏風量,應符合以下規(guī)定:低壓系統(tǒng)風管
QL≤0.1056P0.65
(8.2.1-1)中壓系統(tǒng)風管
QM≤0.0352P0.65
(8.2.1-2)
式中:QL,QM——系統(tǒng)風管在相應工作壓力下,單位面積風管單位時間內的允許漏風量[m3/(h?m2)];P——指風管系統(tǒng)的工作壓力(Pa);見表8.2.1,排煙管道均按中壓系統(tǒng)的規(guī)定。表8.2.1風管系統(tǒng)類別劃分系統(tǒng)類別
系統(tǒng)工作壓力P(Pa)低壓系統(tǒng)
P≤500中壓系統(tǒng)
500<P≤15003磚、混凝土風道的允許漏風量不應大于風管規(guī)定值的1.5倍;4低壓系統(tǒng)的嚴密性檢驗可采用漏光法檢測,檢測不合格時,作漏風量測試;中壓系統(tǒng)應在漏光法檢測合格后,作漏風量測試。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明文件和測試報告,系統(tǒng)的強度、漏光法和漏風量測試方法按國家標準《通風與空調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43有關規(guī)定執(zhí)行。8.2.2防排煙系統(tǒng)的調試應包括設備單機調試和系統(tǒng)聯動調試。8.2.3設備單機調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常閉的送風口、排煙閥(口)進行手動開啟、復位試驗。執(zhí)行機構動作應靈敏,脫扣鋼絲的連接應不松弛,不脫落。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動作檢查。2對自動排煙窗、活動擋煙垂壁進行手動開啟、復位試驗。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動作檢查。3送風機、排煙風機調試應包括下列項目:1)手動開啟風機,風機應正常運轉2h,葉輪旋轉方向應正確、運轉平穩(wěn)、無異常振動與聲響。2)核對風機的銘牌值,應與設計相符,并測定風機的風量、風壓、電流和電壓。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觀察、旁站、測定、查閱試運轉記錄及有關文件。4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調試應根據設計模式,開啟送風機和相應的送風口,測試送風口處的風速,以及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封閉避難層(間)的余壓值,分別達到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測定、記錄。5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調試應根據設計模式,開啟排煙風機和相應的排煙閥(口),測試排煙閥(口)處的風速應到設計要求;測試地下室的機械排煙系統(tǒng),還應開啟送風機和相應的送風口,測試送風口處的風速應到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測定、記錄。8.2.4系統(tǒng)聯動調試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對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進行聯動試動轉應包括下列項目:1)當任何一個常閉送風口開啟時,送風機均能自動啟動;2)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聯動調試。當火災報警后,應啟動有關部位的送風口、送風機。2對機械排煙系統(tǒng)進行聯動試動轉應包括下列項目:1)當任何一個常閉排煙閥(口)開啟時,排煙風機均能自動啟動;2)與火災自動報警系統(tǒng)聯動調試。當火災報警后,地上部分設置的機械排煙系統(tǒng)應啟動有關部位的排煙閥(口)、排煙風機。地下室的機械排煙系統(tǒng)應啟動有關部位的排煙閥(口)、排煙風機和送風口、送風機。3設置自動排煙窗進行自然排煙的應在火災報警后,相應部位的排煙窗聯動開啟到符合要求的位置。4設置活動擋煙垂壁的應在火災報警后,相應部位的擋煙垂壁自動下垂到位。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尺量、動作檢查。9工程驗收9.0.1系統(tǒng)竣工后,必須進行工程驗收。9.0.2工程驗收工作應由建設單位組織設計、施工、監(jiān)理等單位共同進行,驗收不合格不得投入使用。9.0.3防排煙系統(tǒng)驗收時應按本規(guī)范附錄C填寫防排煙系統(tǒng)驗收記錄表。9.0.4通風與空調工程竣工驗收時,應檢查竣工驗收的資料,一般包括下列文件及記錄:1圖紙會審記錄、設計變更通知書和竣工圖;2主要材料、設備、成品、半成品的出廠合格證明及進場檢(試)驗報告;3隱蔽工程檢查驗收記錄;4工程設備、風管系統(tǒng)、管道系統(tǒng)安裝及檢驗記錄;5管道試驗記錄;6觀感質量綜合驗收記錄7設備單機試運轉記錄;8安全和功能檢驗資料的核查記錄。9.0.5防、排煙系統(tǒng)觀感質量綜合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1風管表面應平整、無損壞;接管合理,風管的連接以及風管與風機的連接,應無明顯缺陷;2風口表面應平整,顏色一致,安裝位置正確,風口可調節(jié)部件應能正常動作;3各類調節(jié)裝置的制作和安裝,應正確牢固、調節(jié)靈活,操作方便。4風管、部件及管道的支、吊架型式、位置及間距應符合要求;5風機的安裝應正確牢固;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30%抽查。檢查方法:尺量、觀察檢查。9.0.6防、排煙系統(tǒng)設備功能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1設備手動功能驗收,應包括下列項目:1)送風機、排煙風機應能正常手動開啟和關閉;2)送風口、排煙閥(口)、自動排煙窗進行手動開啟和復位功能檢查;3)活動擋煙垂壁進行手動開啟、復位功能檢查。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30%檢查。檢查方法:動作檢查。2設備聯動功能驗收,應包括下列項目:火災報警后,根據設計模式,相應系統(tǒng)的送風機開啟、送風口開啟,排煙風機開啟、排煙閥(口)開啟,自動排煙窗開啟到符合要求的位置,活動擋煙垂壁下垂到位。檢查數量: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動作檢查。9.0.7防、排煙系統(tǒng)主要性能參數驗收應符合下列要求:1自然排煙系統(tǒng)驗收,應包括下列項目并達到設計要求:1)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合用前室可開啟外窗的面積;2)內走道可開啟外窗的面積;3)需要排煙的房間可開啟外窗的面積;4)中庭可開啟的頂窗和側窗的面積。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按30%檢查。檢查方法:尺量。2機械防煙系統(tǒng)的主要性能參數驗收,應包括下列項目:1)任取一模擬火災層,當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封閉避難層(間)門全閉時,測試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封閉避難層(間)的風壓。走廊→前室→樓梯的壓力應呈遞增分布;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前室、封閉避難層(間)的余壓值應符合要求;防煙樓梯間的余壓值應符合要求;2)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負擔層數小于20層時,應根據設計模式分別打開2層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的防火門;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負擔層數不小于20層時,應根據設計模式分別打開3層防煙樓梯間、前室、合用前室、消防電梯間前室的防火門;測試各門洞處的風速不宜小于0.7m/s;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動作檢查。3機械排煙系統(tǒng)的主要性能參數驗收,對下列部位的排煙量進行檢查,應測試排煙口的風速并符合設計要求:1)內走道排煙量;2)需要排煙的房間排煙量;3)中庭的排煙量;4)地下車庫的排煙量。4地下室送風系統(tǒng)的送風量,應測試送風口的風速并符合設計要求:檢查數量:各系統(tǒng)全數檢查。檢查方法:動作檢查。10維護管理10.0.1防排煙系統(tǒng)應具有管理、檢驗、維護規(guī)程,并應保證系統(tǒng)處于準工作狀態(tài)。10.0.2維護管理人員應經過消防專業(yè)培訓,應熟悉防排煙系統(tǒng)的原理、性能和操作維護規(guī)程。10.0.3建立和嚴格執(zhí)行崗位責任制、巡回檢查制度、交接班制度、設備維護保養(yǎng)制度、清潔衛(wèi)生制度和安全、保衛(wèi)、防火制度。10.0.4每個月應對風機和擋煙垂簾進行檢查,確保能夠正常使用。10.0.5每個月應對風機、擋煙垂簾及電動排煙窗的供電線路進行檢查。10.0.6每個季度應對各類風口進行逐一檢查,確??墒褂?。10.0.7防排煙系統(tǒng)發(fā)生故障時,應向主管值班人員報告,取得維護負責人的同意,并臨場監(jiān)督,加強防范措施后方能動工。附錄A
防排煙系統(tǒng)設置部位表建筑內部位或場所
防煙系統(tǒng)
排煙系統(tǒng)疏散樓梯間
應設置
——前室、合用前室
避難層(間)
公共建筑內的中庭及長度大于20m的走道
——
應設置非高層建筑中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且建筑面積大于300m2的地上房間
高層公共建筑中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且建筑面積大于100m2的地上房間;
設置在一、二、三層且房間建筑面積大于200m2或設置在四層及四層以上或地下、半地下的歌舞娛樂放映游藝場所
設有集中式空氣調節(jié)系統(tǒng)旅館的走道
房間建筑面積大于50m2且經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較多的地下、半地下建筑或地下室、半地下室;
建筑面積大于2000m2汽車庫
舞臺、演播室
火災危險性為丙類廠房中建筑面積大于300m2的地上房間;人員、可燃物較多的丙類廠房或高度大于32m的高層廠房中長度大于20m的內走道;任一層建筑面積大于5000m2的丁類廠房
占地面積大于1000m2的丙類倉庫
附錄B
防排煙系統(tǒng)施工記錄表B.1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檢查記錄應由施工單位質量檢查員按表B.1填寫,監(jiān)理工程師進行檢查,并做出檢查結論。表B.1施工現場質量管理檢查記錄工程名稱
施工許可證
建設單位
項目負責人
設計單位
項目負責人
監(jiān)理單位
項目負責人
施工單位
項目負責人
序號
項目
內容1
現場質量管理制度
2
質量責任制
3
主要專業(yè)工種人員操作上崗證書
4
施工圖審查情況
5
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及審批
6
施工技術標準
7
工程質量檢驗制度
8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開啟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智能之旅
- 【深度分析】交易:國內外綠電交易對比剖析綠電價值探求運營商收益率演變-國信證券
- 2025年禮品市場第三者責任保險合同
- 2025年北師大版九年級生物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華師大版九年級地理上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外研版九年級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
- 2025年浙教版九年級歷史下冊月考試卷含答案
- 二零二五版內貿集裝箱運輸與物流大數據分析合同4篇
- 2025年湘師大新版選修歷史下冊階段測試試卷含答案
- 2025年度影視基地設施租賃與拍攝服務合同4篇
- 2024-2030年中國海泡石產業(yè)運行形勢及投資規(guī)模研究報告
- 動物醫(yī)學類專業(yè)生涯發(fā)展展示
- 2024年同等學力申碩英語考試真題
-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副本
- 消除“艾梅乙”醫(yī)療歧視-從我做起
- 非遺文化走進數字展廳+大數據與互聯網系創(chuàng)業(yè)計劃書
- 2024山西省文化旅游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科普知識進社區(qū)活動總結與反思
- 加油站廉潔培訓課件
- 現金日記賬模板(帶公式)
- 消化內科??票O(jiān)測指標匯總分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