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2/3F/wKhkGWahNXGAOy5YAAKQlDybVbU290.jpg)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2/3F/wKhkGWahNXGAOy5YAAKQlDybVbU2902.jpg)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2/3F/wKhkGWahNXGAOy5YAAKQlDybVbU2903.jpg)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2/3F/wKhkGWahNXGAOy5YAAKQlDybVbU2904.jpg)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4/M0A/32/3F/wKhkGWahNXGAOy5YAAKQlDybVbU2905.jpg)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第一篇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第一篇今年來,縣民政局深入開展以清理核查城鄉(xiāng)低保農村五保對象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救助“陽光行動“,不斷創(chuàng)新工作機制,切實加強低保、五保工作規(guī)范化建設,努力打造公開、公平、誠信的陽光救助,實現(xiàn)了“應保盡保、應退盡退、進退及時“的工作目標。目前,全縣城鄉(xiāng)低保對象14176戶、24520人,其中城鎮(zhèn)4111戶、8514人;農村10065戶、16006人;農村五保對象2573人。
一、程序規(guī)范化、把實入口關
堅持勤入戶,進千家門、知千家情、解千家難、暖千家心。一是強化核查力量。成立了社會救助“陽光行動“工作領導小組,并核撥15萬元的經費專門用于開展社會救助“陽光行動“,由縣民政局、縣財政局具體抓,抽調力量組成3個城鄉(xiāng)低保、五保清理核查小組對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初審初核過關人員進行入戶核查。各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均分別成立3-5人的初審初核領導小組,對申請戶進行初步審查核實,對不符合低保、五保條件的耐心解釋,并退回申請和有關材料;對符合規(guī)定的申請戶予以公示。二是細化核查程序。今年,縣民政局在堅持低保對象個人申請、村(社區(qū))初審、鄉(xiāng)鎮(zhèn)初核、縣級民政部門復核審批等工作程序的基礎上,對復核審批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細化,進一步完善了入戶調查制度和評議聽證制度。對沒有入戶調查的申請不審批,對不參加評議聽證的申請不受理,做到“核查必入戶、逢進必評議、要保必聽證“,形成縣、鄉(xiāng)鎮(zhèn)、村(社區(qū))、群眾四級監(jiān)管模式,城鄉(xiāng)低保、五保規(guī)范化建設管理達到了新的高度。三是量化核查內容。統(tǒng)一印發(fā)發(fā)《縣城鄉(xiāng)低保申報對象入戶調查書》和《關于開展社會救助“陽光行動“的通知》。核查小組根據村(社區(qū))報送的名單逐戶核查,把核查內容量化為“四看四查四訪“,即:看申請戶房產、生活用品、消費水平、身體狀況等情況;查申請對象家庭收入、隱性收入、就業(yè)狀況、子女等情況;訪鄉(xiāng)鎮(zhèn)、村干部和對象周邊的群眾、親朋好友。
二、作業(yè)陽光化,嚴格審批關
三、管理動態(tài)化,疏通出口關
堅持低保對象分類管理和定期核查制度,完善低保進出機制,實現(xiàn)動態(tài)管理下的應保盡保。一是建立動態(tài)核查機制。不定期對城鄉(xiāng)低保戶家庭收入情況進行復查,每季度組織專人到戶籍管理機關調取死亡人員名單,根據低保家庭收入變化,及時辦理增發(fā)、減發(fā)保障金和取消低保待遇手續(xù),及時將患重大疾病或遭受天災人禍的特困戶納入低保。二是強化分類施保機制。根據低保對象的生活情況,將其分為“長期保障對象、相對穩(wěn)定的保障對象、不穩(wěn)定的保障對象“三類,分別采取不同的補差和動態(tài)管理方式。一類對象一年審核一次,二類對象半年入戶審核一次,三類對象作為重點核查對象,每季度入戶審核一次。三是實施救助漸退機制。建立救助漸退機制,聯(lián)合、勞動、教育等部門,對低保家庭中有勞動能力的人員進行技能培訓,推薦就業(yè),激勵和促進其勞動自救,對就業(yè)后符合退出低保的家庭,保留其3-6個月的低保救助金。今年,石羔就有一村民主動申請退保。目前,全縣通過實施動態(tài)管理,共有78戶234人被取消低保,152戶410人因家庭收入變化而調整了保障標準。
我縣通過開展社會救助“陽光行動“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群眾的高度稱贊,今后,我們將再接再厲,不斷創(chuàng)新機制體制,把我縣的社會救助工作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第二篇救助站職責
工作職責:
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xxx令第381號)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民政部令第24號)之規(guī)定,公安縣救助管理站主要工作職責是在堅持“自愿救助,無償救助”的原則下,對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在本市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yǎng),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無償提供符合食品衛(wèi)生要求的食物,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對在站內實發(fā)急病的,及時送醫(yī)院救治,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lián)系,對沒有交迫費返回基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法律依據:
一、《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xxx令第381號)
二、《城市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施實細則》(民政部令第24號)
三、《湖北省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規(guī)程》(鄂民政[2004]2號)。
承辦事項:
公安縣救助管理站承辦的具體事項是,在堅持“自愿求助,無償救助”的原則下,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無償提供臨時救助。
提交材料:
根據規(guī)定求助人員,應如產提供本人姓名、年齡、性別、居民身份證或者能夠證明身份的其他證件、本人戶口所在地、住所地。
辦理程序:
1、求助人員到站口頭申請救助或由群眾引導護送進站求助。
2、接受救助站工作人員的詢問及甄別。
3、如實提供本人基本情況。
4、屬于救助對象的填寫《湖北省城市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受助登記表》存檔。
5、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1)提供符合食品衛(wèi)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3)對在站內突發(fā)急病的及時送醫(yī)院救治;
(4)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lián)系;
(5)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6、受助人員離站時,應按要求辦理離聞手續(xù)。
注意事項:
1、因老年、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應當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況;
2、對不屬于救助對象的工作人員要耐心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并給予書面答復;
3、受助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救助站對已經提供的救助應立即終止
(1)受助人員故意提供虛假個人情況騙取救助的;
(2)受助人員不事先告知救助管理站而擅自離站的;
(3)受助人員救助期滿,無正當理由不愿離站的。
提供的服務項目:為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改進工作作風,以服務城區(qū)內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為宗旨,認真做好每一次救
助工作,讓受助人員滿意,樹立良好的服務形象,制定本制度.一、承諾服務時間:全天侯24小時服務,隨時接待,登記求助。24小時求助電話:5232601。
二、服務形象要求:儀表端莊,服裝整潔,佩證上崗,態(tài)度誠懇,主動熱情,文明用語,服務周到。
三、因非主觀因素未能提供所需服務的,應向求助對象作出解釋并盡快解決。
四、求助人員進站求助,實行首問責任制。
五、服務內容:
1、提供符合食品衛(wèi)生要求的食物;
2、提供基本條件的住處;
3、幫助與其親屬或所在單位聯(lián)系;
4、對沒有交通費的提供返鄉(xiāng)車(船)票;
5、提供其它方面的救助。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第三篇社會救助調研報告范文
社會救助調研報告范文
日前,**區(qū)在全區(qū)范圍內開展了城鄉(xiāng)困難群眾“救急難”工作試點,以有效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存權利和人格尊嚴。全區(qū)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xù)”的原則,通過做好各項制度和救助資源的銜接配合,補短板、托底線,使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要求得到滿足,逐步建立健全“救急難”工作長效機制。
一、“救急難”試點工作初步成效
2015年對遭遇突發(fā)性、意外災害、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困難群體進行了臨時救助,1-10月共為630人次,救助萬元。
2、設立“**市**區(qū)‘救急難’備用金”。區(qū)財政每年預算安排50萬元,并吸收社會捐助資金,設立“**市**區(qū)‘救急難’備用金”,實行專賬管理、專項核算、??顚S?。用于救助我區(qū)在遭遇突發(fā)性、意外災害、傷害、重大疾病或其它特殊原因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社會救助制度暫時無法覆蓋或救助之后仍有困難的家庭。今年以來我區(qū)共救助丁佳馨等11名患白血病、腎病的重病患者,各救助1萬元,減輕了患者的經濟壓力。
4、建立健全社會力量參與機制。建立“救急難”專項基金。通過社會捐贈、贊助方式,在民政部門設立“救急難”專項基金,拓寬急難救助資金籌集渠道,保證急難救助工作有效開展。發(fā)揮慈善協(xié)會等組織作用。引導、支持社會組織、企事業(yè)單位和愛心人士等針對急難個案開展救助。我區(qū)愛心人士、干部職工等為患白血病、腎病等重病的兒童捐助50余萬元,極大地緩解了患者家庭的經濟壓力。
二、“救急難”試點工作的困難和不足
1、臨時救助標準較低,發(fā)揮救急難效能有限。一些困難群眾因遭遇突發(fā)事件、重大疾病導致生活陷入困境,臨時救助標準較低,救助效果有限。比如,我區(qū)現(xiàn)行臨時救助制度規(guī)定救助標準最高為3000元,但由于災難發(fā)生的突然性和救助需求的高費用特點,使現(xiàn)行的臨時性救助制度,難以解決實質性問題,要徹底解決這類特殊人群的急難問題,需要進一步提高臨時救助標準。
2、社會救助協(xié)調機制不健全。政府領導、民政牽頭、部門協(xié)作、社會力量參與、基層落實的社會救助統(tǒng)籌協(xié)調機制不夠健全,我區(qū)雖然建立了社會救助聯(lián)席會議制度,但是聯(lián)席會議運轉還處于試行階段,因此,僅憑一個部門唱獨角戲,部門協(xié)調落實救急難實效低,救助資源整合欠缺,救急難最大化發(fā)揮其效應方面還比較欠缺。
3、基層社會救助工作力量薄弱。全區(qū)轄11個鎮(zhèn)、街道辦26萬人。每個鎮(zhèn)、街道辦只有1-2名民政工作人員,基層社會救助工作任務繁重,大多難以承擔日益增多的社會救助工作,社會救助工作力量不足和任務量負荷過重的矛盾在**區(qū)較為突出,就民政局而言,低保入戶調查人員也難以落實。因此,對急難對象的實際家庭收入情況的跟蹤調查、早發(fā)現(xiàn)、早干預、早救助的要求還有一定距離。
三、對策及建議
1、健全和完善社會救助制度。一是要深刻理解救急難精神實質,準確把握社會救助機制創(chuàng)制。首先要明確救急難是城鄉(xiāng)低保、特困供養(yǎng)、醫(yī)療救助、臨時救助、受人員救助、住房、就業(yè)等8種社會救助制度框架內開展工作,“救急難”是機制創(chuàng)制,而不是政策創(chuàng)制;其次要明確“救急難”是社會救助范疇的“救急難”,立足于“托底線”,是對因遭遇各種急難情形致使基本生活暫時出現(xiàn)嚴重困難的居民給予的困難救助和幫扶。二是健全和完善臨時救助制度。依據國家和省臨時救助制度,抓緊修訂完善臨時救助制度,提高臨時救助標準,突出“救急難”作用,進一步用制度規(guī)范救助對象、救助范圍、救助程序、救助資金等事項,避免救助工作的隨意性,確保臨時救助資金真正用到急難問題上,避免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第四篇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
主辦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管理學院團總支·學生會承辦單位: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管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管理學院關愛流浪兒童策劃書
合川救助站活動策劃
一、活動主題
努力今天,希望明天
——關愛流浪兒童
二、活動背景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聾啞兒童不是那么被社會關注,他們幾乎與外界失去聯(lián)系。作為社會的一份子的我們有義務,也有責任去關心他們,讓他們了解外面的社會,打開他們封閉的內心。所以,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管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與合川區(qū)救助站的負責人取得聯(lián)系,走進救助站,帶去溫暖,帶去快樂,讓孩子們的內心充滿陽光,讓他們和我們一樣,真正的成為社會的一份子。
三、活動目的及意義
舉辦本次關愛流浪兒童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這些流浪兒童送去我們發(fā)自內心的關心與人間的真情,讓社會各界人士對流浪兒童有更多的關注,幫助他們更好地成長起來。此外,也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號召學生們關注流浪兒童,通過我們的行動給他們送去關懷,同時也讓大學生珍惜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也讓我們志愿者在活動中吸取經驗,為以后開展類似的活動打下一定的基礎。
四、活動時間
2013年3月——6月
五、活動負責人
(一)主要負責人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管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三位部長
(二)參與者
重慶工商大學派斯學院管理學院青年志愿者協(xié)會全體干事
六、活動地點
合川區(qū)救助管理站
七、活動內容
(一)前期準備
1.和合川區(qū)救助站取得聯(lián)系,商討活動相關事宜;
2.聯(lián)系宣傳部,請他們幫我們積極宣傳,繪制宣傳海報;
3.把全體干事分成五組,安排好每組去的時間(每兩周去一次);
4.每小組提前準備好當次活動的節(jié)目;
5.確定所需買的慰問品、學習用具、小玩具;
6.聯(lián)系好系刊,請他們幫我們在活動時進行拍照;
7.與心理咨詢部門聯(lián)系,請他們與我們同時去救助站幫救助站的兒童做心理輔導;
8.查找相關資料,了解自閉兒童的心理活動,通過科學的游戲引導兒童逐漸走出個人世界;
9.制定突發(fā)事故應急處理預案,以確保活動順利進行。
(二)活動流程
月初開始第一次活動(初步認識)
(1)所有參加活動的成員準時到達集合地點,在萬婷的帶領下乘車
去救助站;
(2)到達救助站后,把兒童帶到樓下;
(3)分發(fā)水果和玩具;
(4)陪孩子聊天、做游戲,讓我們慢慢融入他們的世界里,慢慢的接受我們;
社會救助項目背景分析范文第五篇救助管理站(簡稱救助站)原名為收容遣送站。
對流浪者實施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第一條
為了對在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實行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權益,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救助站對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是一項臨時性社會救助措施。
第三條
縣級以上城市人民政府應當采取積極措施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并應當將救助工作所需經費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
國家鼓勵、支持社會組織和個人救助流浪乞討人員。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并對救助站進行指導、監(jiān)督。
公安、衛(wèi)生、交通、鐵道、城管等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做好相關工作。
第五條
公安機關和其他有關行政機關的工作人員在執(zhí)行職務時發(fā)現(xiàn)流浪乞討人員的,應當告知其向救助站求助;對其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其他人員,還應當引導、護送到救助站。
第六條向救助站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姓名等基本情況并將隨身攜帶物品在救助站登記,向救助站提出求助需求。
救助站對屬于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及時提供救助,不得拒絕;對不屬于救助對象的求助人員,應當說明不予救助的理由。
第七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需要提供下列救助:
(一)提供符合食品衛(wèi)生要求的食物;
(二)提供符合基本條件的住處;
(三)對在站內突發(fā)急病的,及時送醫(yī)院救治;
(四)幫助與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聯(lián)系;
(五)對沒有交通費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的,提供乘車憑證。
第八條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住處,應當按性別分室住宿,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管理。
第九條
救助站應當保障受助人員在站內的人身安全和隨身攜帶物品的安全,維護站內秩序。
第十條
救助站不得向受助人員、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收取費用,不得以任何借口組織受助人員從事生產勞動。
第十一條
救助站應當勸導受助人員返回其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不得限制受助人員離開救助站。救助站對受助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照顧;對查明住址的,及時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領回;對無家可歸的,由其戶籍所在地人民政府妥善安置。
第十二條
受助人員住所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幫助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教育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履行撫養(yǎng)、贍養(yǎng)義務。
第十三條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站內管理的各項制度,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
第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監(jiān)督。
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自覺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政策和有關規(guī)章制度,不準拘禁或者變相拘禁受助人員;不準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或者唆使他人打罵、體罰、虐待受助人員;不準敲詐、勒索、侵吞受助人員的財物;不準克扣受助人員的生活供應品;不準扣壓受助人員的證件、申訴控告材料;不準任用受助人員擔任管理工作;不準使用受助人員為工作人員干私活;不準調戲婦女。
違反前款規(guī)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五條
救助站不履行救助職責的,求助人員可以向當?shù)孛裾块T舉報;民政部門經查證屬實的,應當責令救助站及時提供救助,并對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十六條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法律法規(guī)。受助人員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應當依法處理。
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各項規(guī)章制度。第十七條
本辦法的實施細則由xxx民政部門制定。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1982年5月12日xxx發(fā)布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同時廢止。對流浪者實施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
《救助管理辦法》
第一條
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以下簡稱《救助管理辦法》)的規(guī)定,制定本實施細則。
第二條
《救助管理辦法》規(guī)定的“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是指因自身無力解決食宿,無親友投靠,又不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yǎng),正在城市流浪乞討度日的人員。
雖有流浪乞討行為,但不具備前款規(guī)定情形的,不屬于救助對象。
第三條
流浪乞討人員向救助站求助時,應當如實提供本人的下列情況:
(一)姓名、年齡、性別、居民身份證或者能夠證明身份的其他證件、本人戶口所在地、住所地;
(二)是否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yǎng);
(三)流浪乞討的原因、時間、經過;
(四)近親屬和其他關系密切親戚的姓名、住址、聯(lián)系方式;
(五)隨身物品的情況。
第四條
救助站應當向求助的流浪乞討人員告知救助對象的范圍和實施救助的內容,詢問與求助需求有關的情況,并對其個人情況予以登記。
第五條
救助站對屬于救助對象的,應當及時安排救助;不屬于救助對象的,不予救助并告知其理由。
對因年老、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救助站應當先提供救助,再查明情況。
對拒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的,不予救助。
第六條
受助人員不得攜帶危險物品進入救助站,隨身攜帶的物品,除生活必需品外,由救助站保管,待該受助人員離站時歸還。
第七條
省、自治區(qū)、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制定救助站受助人員的作息、衛(wèi)生、學習等制度。受助人員應當遵守救助站的規(guī)章制度。
第八條
救助站為受助人員提供的食物和住處,應當能夠滿足受助人員的基本健康和安全需要。受助人員食宿定額定量的標準,由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商財政部門具體規(guī)定。
第九條
受助人員在站內突發(fā)急病的,救助站應當及時送醫(yī)療機構治療。救助站發(fā)現(xiàn)受助人員在站內患傳染病或者為疑似傳染病病人的,救助站應當送當?shù)鼐哂袀魅静∈罩螚l件的醫(yī)療機構治療,并向當?shù)丶膊☆A防控制機構報告,采取必要的消毒隔離措施。
第十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提供的有關情況,及時與受助人員的家屬以及受助人員常住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城市街道辦事處、該地的公安、民政部門取得聯(lián)系,核實情況。
救助站發(fā)現(xiàn)受助人員故意提供虛假個人情況的,應當終止救助。
第十一條
受助人員返回常住戶口所在地、住所地或者所在單位時沒有交通費的,由救助站發(fā)給乘車(船)憑證,鐵道、公路、水運等運輸單位驗證后準予搭乘相應的公共交通工具。救助站應當將有關情況通知受助人員的親屬及前往地的有關組織、所在單位。
第十二條
救助站應當根據受助人員的情況確定救助期限,一般不超過10天;因特殊情況需要延長的,報上級民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三條
對受助人員中的殘疾人、未成年人或者其他行動不便的人,救助站應當通知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接回;親屬或者所在單位拒不接回的,省內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
第十四條
對無法查明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但可以查明其戶口所在地、住所地的受助殘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行動不便的人,省內的由流入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戶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跨省的由流入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通知流出地省級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接回,送戶口所在地、住所地安置。
第十五條
對因年老、年幼或者殘疾無法認知自己行為、無表達能力,因而無法查明其親屬或者所在單位,也無法查明其戶口所在地或者住所地的,由救助站上級民政主管部門提出安置方案,報同級人民政府給予安置。
第十六條
受助人員自愿放棄救助離開救助站的,應當事先告知,救助站不得限制。未成年人及其他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離開救助站,須經救助站同意。
受助人員擅自離開救助站的,視同放棄救助,救助站應當終止救助。
第十七條
救助站已經實施救助或者救助期滿,受助人員應當離開救助站。對無正當理由不愿離站的受助人員,救助站應當終止救助。
第十八條
受助人員戶口所在地、住所地的鄉(xiāng)級、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幫助返回的受助人員解決生產、生活困難,避免其再次外出流浪乞討;對遺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的近親屬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責令其履行撫養(yǎng)、贍養(yǎng)義務;對確實無家可歸的殘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應當給予安置。
第十九條
受助人員在救助站期間應當遵紀守法,不得辱罵、毆打救助站工作人員或者其他受助人員,不得破壞救助設施,不得毀壞、盜竊公私財物,不得無理取鬧、擾亂救助工作秩序。
對受助人員的違法行為,救助站工作人員應當及時制止;受助人員違規(guī)違紀情節(jié)嚴重的,或者發(fā)現(xiàn)受助人員有犯罪嫌疑的,應當及時報請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第二十條
救助站應當建立健全崗位責任制、安全責任制、工作人員行為規(guī)范等規(guī)章制度,實行規(guī)范化管理。
救助站應當將受助人員入站、離站、獲得救助等情況如實記載,制作檔案妥善保管。
第二十一條
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員應當嚴格遵守《救助管理辦法》第十條、第十四條第二款規(guī)定。對違反規(guī)定的,由該救助站的上級民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情節(jié)較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給予紀律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加強對救助站的領導和監(jiān)督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一)監(jiān)督救助站落實救助措施和規(guī)章制度;
(二)指導檢查救助工作情況;
(三)對救助站工作人員進行教育、培訓;
(四)調查、處理救助站及其工作人員違法違紀問題;
(五)幫助救助站解決困難,提供工作條件。
第二十三條
救助站的上級民政主管部門不及時受理救助對象舉報,不及時責令救助站履行職責,或者對應當安置的受助人員不報請當?shù)厝嗣裾枰园仓玫模瑢χ苯迂撠煹闹鞴苋藛T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第二十四條
本實施細則自2003年8月1日起施行。
對流浪者實施救助管理的法律依據——救助管理機構基本規(guī)范
《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
1總則
為加強救助管理機構規(guī)范化建設,保障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以下簡稱流浪乞討人員)基本生活權益,促進救助管理事業(yè)健康發(fā)展,根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和《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的規(guī)定,制定本規(guī)范。
本規(guī)范適用于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舉辦的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臨時性社會救助的救助管理機構。
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對受助人員予以生活幫助和精神關懷,通過專業(yè)化的救助服務,幫助受助人員保持樂觀向上的生活信念。
本規(guī)范所列各項條款為最低要求。
2術語
救助管理機構——指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分站、救助管理咨詢站和救助服務點等。
求助人員——指自愿向救助管理機構申請救助的人員。
受助人員——指經過救助管理機構甄別,確定其符合救助條件,決定予以救助的人員和被直接救助的人員。
身體狀況——指能夠通過初步檢視而判明的求(受)助人員的體貌特征及精神狀況。包括:(1)明顯外傷、肢體殘疾、行動困難等;(2)嚴重抑郁、躁動不安等;(3)智力障礙;(4)傳染病、疑似傳染病、精神病、疑似精神病或者疑似罹患其他疾病等。
甄別——指救助管理機構經過核查求助人員提供的身份資料和求助理由等情況后,根據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救助條件,決定是否為其提供救助服務的過程。
救助條件——指依據《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實施細則》和其他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的給予救助的標準。
不予救助——指根據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規(guī)定,對于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求助申請依法不予滿足的情形。包括:(1)自身有能力解決食宿的;(2)經過甄別查明屬于虛構流浪、乞討事實,騙取救助的;(3)享受申請救助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或者農村五保供養(yǎng)的;(4)拒不提供或者不如實提供個人情況的。
不予救助通知書——指載明求助人員個人基本信息、不予救助的理由、作出決定的機構及執(zhí)行人、申訴途徑等信息的書面文件。
直接救助——指對于因年老、年幼、殘疾等原因無法提供個人情況的求助人員,先予救助然后查明有關情況的情形。
護送來站求助——指有關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公民將流浪乞討人員引導、護送進入救助管理機構求助的情形。
協(xié)作救助——指由于客觀條件限制,單個救助管理機構無法獨立完成救助服務的全部內容,需要其他救助管理機構協(xié)助配合的情形。進行協(xié)作救助的有關機構應當協(xié)商確定救助方案,確保受助人員在協(xié)作救助期間的基本生活保障。
協(xié)作救助返鄉(xiāng)——指對于具備自行返鄉(xiāng)能力的受助人員,在返鄉(xiāng)途中必經并停留的救助管理機構為其提供必要幫助,由其自行完成返鄉(xiāng)過程的情形。
協(xié)作救助入站——指對于采用協(xié)作救助返鄉(xiāng)方式的受助人員,途經的救助管理機構為其辦理入站手續(xù)的情形。
跨省接送——指跨省救助管理機構對于不具備自行返鄉(xiāng)能力的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及其他行動不便的受助人員,護送或者接領其返鄉(xiāng)的過程。
特殊飲食需要——指老年人、未成年人、患病人員和少數(shù)民族受助人員對于飲食習慣、營養(yǎng)搭配等方面的特殊需要。
擅自離站——指受助人員未經救助管理機構同意并且未辦理離站手續(xù),自行脫離救助管理機構及救助服務的情形。
放棄救助——指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助人員,自愿申請脫離救助管理機構及救助服務的情形。
終止救助——指受助人員具備以下情形時,救助管理機構依法終止救助服務,要求其離站的情形。包括:(1)拒不接受安全檢查的;(2)經查明不符合救助條件的;(3)違法違紀,擾亂管理秩序,影響惡劣的;(4)騙取救助的;(5)救助服務期限屆滿,具有基本生活保障但拒不離站的。
終止救助通知書——指載明受助人員個人基本信息、終止救助理由、作出決定的機構及執(zhí)行人、申訴途徑等信息的書面文件。
接送離站——指受助人員親屬或者有關單位將其接(送)回的情形。
安置——指對于無法查明家庭情況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長期滯留人員,報請有關部門,將其長期安排在社會福利院、敬(養(yǎng))老院、精神病人福利院等有關機構予以供養(yǎng)的情形。
隔離——指對于機構內的傳染病人、疑似傳染病人和精神病人,根據醫(yī)療機構的明確要求,臨時安排其單獨食宿,防止造成傳染或者對其他人的滋擾、傷害。
定點醫(yī)院——指有關部門指定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醫(yī)療救治服務的醫(yī)院。
觀察——指救助管理機構為方便觀察患病人員、情緒異常人員和老年人的身體、精神狀況,防止發(fā)生意外傷亡、疫情傳播而實施的臨時性保護措施。
觀察區(qū)——指安排專人24小時值守,定時巡查,隨時響應的特殊管理區(qū)域。觀察區(qū)內提供特別的生活照顧和護理。
簡易服務——指救助管理機構針對僅需提供日間飲食、通訊幫助,無需其他服務項目的受助人員所提供的服務。
交接——指與公安、衛(wèi)生、城管、受助人員的親屬或者單位、其他救助管理站或者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等交接求(受)助人員時,救助管理機構查驗、核對接領人或者護送人信息及有關證明材料后,接收或者移交求(受)助人員,填寫完成《求(受)助人員交接表》的情形。
3服務
接待
實行24小時接待制,服務熱情周到,言行文明禮貌。
對于僅需提供日間飲食、通訊服務的求助人員,填寫《簡易服務情況登記表》后,提供簡易服務。
對于來站求助的人員,為其建立《個人基本情況檔案》,初步檢視其身體狀況,認真記錄。
對于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直接送定點醫(yī)院。
對于未成年人,安排其進入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接受幫助;沒有設置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的,參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guī)范》提供幫助。
對于傳染病人、疑似傳染病人,及時向當?shù)匦l(wèi)生防疫部門報告,根據其建議采取隔離或者其他相應措施。
對于吸毒及涉嫌違法犯罪人員,聯(lián)系有關部門處置。
對于求助的境外人員,應當首先聯(lián)系公安機關確認其身份;屬于非法入境、居留的,由公安機關處置;屬于合法入境、居留的,報請政府有關部門處置。
對于護送來站求助的人員,采集核對護送人信息,檢查求助人員身體狀況并詳細記錄,經護送人確認后,辦理交接手續(xù);護送人拒不簽字的,應當詳細記錄拒絕原因、見證人等情況后登記、備案、存檔。
對于到站求助人員,經甄別符合救助條件的,建立受助人員《救助情況檔案》,辦理入站手續(xù);不符合救助條件的,應當向當事人說明原因,聽取其辯解和陳述,告知其申訴途徑,出具《不予救助通知書》,由當事人簽字確認并登記、備案、存檔;當事人拒不簽字的,應當詳細記錄拒絕原因、見證人等情況后登記、備案、存檔。
對于符合直接救助條件的人員,先辦理入站手續(xù),后查明情況,補充填寫受助人員《個人基本情況檔案》。
對于協(xié)作救助入站的受助人員,核對受助人員《個人基本情況檔案》,辦理入站手續(xù),補充填寫受助人員《救助情況檔案》。
對于跨省接送入站的受助人員,在核對受助人員《個人基本情況檔案》及護送人員信息后,辦理交接手續(xù),補充填寫受助人員《救助情況檔案》。
對于醫(yī)療機構先予收治的危重病人、精神病人,經甄別符合救助條件的,提供救助服務,為其建立《個人基本情況檔案》、《救助情況檔案》。
入站
對受助人員進行安全檢查,發(fā)現(xiàn)易燃易爆、有毒、腐蝕等危險物品和管制刀具、違禁出版物,應當予以沒收;發(fā)現(xiàn)銳(利)器等可能造成人員傷害的物品,應當代為保管;發(fā)現(xiàn)違禁藥(物)品、放射性物質,應當聯(lián)系有關部門處置。
為受助人員洗澡、洗衣、理發(fā)等個人衛(wèi)生活動提供幫助。
為受助人員配備基本的、清潔的個人生活用品。
登記、保管受助人員隨身攜帶的物品。
安排受助人員中的患病人員、情緒異常人員、老年人進入觀察區(qū)進行觀察;受助人員在觀察區(qū)停留時間不應當超過36小時。
基本服務
提供符合衛(wèi)生要求的飲食,實行分餐制,基本生活供應標準不低于當?shù)爻鞘芯用褡畹蜕畋U蠘藴省?/p>
照顧未成年人、老年人、少數(shù)民族受助人員和患病人員的特殊飲食需要。
餐具、炊具及時清洗、消毒。
按照性別、身心狀況安排受助人員分別居住,單人單床;女性受助人員應當由女性工作人員服務和管理。
救助管理機構應當與定點醫(yī)院商定醫(yī)療救治工作程序,地級以上城市的救助管理站應當配備相應醫(yī)療設備及藥品,做好衛(wèi)生保健、防疫工作。
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定期對受助人員居室及活動區(qū)域進行消毒。
組織受助人員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幫助受助人員了解有關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知識。
幫助受助人員聯(lián)系親屬或者有關單位。
對于需要接送返鄉(xiāng)的,聯(lián)系其親屬、單位,協(xié)商返鄉(xiāng)事宜。
難以查明家庭情況的,發(fā)布尋親公告;確實無法查明的,報請有關部門,辦理安置事宜。
為社會提供走失人員的查詢及有關服務。
妥善保管受助人員存放的物品。
對于協(xié)作救助人員,應當保障其在協(xié)作救助期間的基本生活,安排其盡快返鄉(xiāng)。
特殊服務
對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受助人員提供相應的飲食、住宿、洗浴、穿衣、入廁等生活照顧和行動便利條件。
對于機構內突發(fā)急重病癥、出現(xiàn)精神和行為異常的受助人員,及時聯(lián)系醫(yī)療機構處置,根據醫(yī)療機構建議采取相應措施;送入醫(yī)療機構救治的,應當認真記錄有關情況,辦理交接手續(xù)。
對于傳染病人、疑似傳染病人,應當立即聯(lián)系衛(wèi)生防疫部門處置,根據衛(wèi)生防疫部門建議采取隔離或者其他相應措施,詳細記錄有關情況。
對于未成年人,應當參照《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機構基本規(guī)范》開展救助保護工作。
對于帶有不滿6周歲幼兒一同接受救助的人員,為其照顧幼兒提供便利。
對于被隔離的受助人員,應當保障其基本生活正常,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其自我傷害。
根據受助人員情況,提供康復、心理輔導、衛(wèi)生保健知識、就業(yè)信息等方面服務。
離站
對于辦理離站手續(xù)的受助人員,應當填寫完成《個人基本情況檔案》、《救助情況檔案》;涉及人員交接的,辦理人員交接手續(xù)。
對于患病的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受助人員,應當在其病情基本穩(wěn)定后辦理離站手續(xù);本人要求自行離站的,應當經其書面申請并簽字確認后辦理離站手續(xù)。
對于無力自行承擔返鄉(xiāng)費用的受助人員,提供返鄉(xiāng)乘車(船)憑證和返鄉(xiāng)途中必要的飲食幫助;需要協(xié)作救助返鄉(xiāng)的,途經的救助管理機構不得故意延長受助人員返鄉(xiāng)時間和路程。
對于擅自離站的受助人員,應當由兩名以上知情工作人員提供證明,并登記、備案、存檔。
對于放棄救助的受助人員,應當詳細記錄放棄原因,由當事人簽字確認并登記、備案、存檔;當事人拒不簽字的,應當詳細記錄拒絕原因、見證人等情況后登記、備案、存檔。
對于依法終止救助的受助人員,應當向當事人說明原因,聽取其辯解和陳述,告知其申訴途徑,出具《終止救助通知書》,辦理離站手續(xù);《終止救助通知書》應當由當事人簽字確認并登記、備案、存檔;當事人拒不簽字的,應當詳細記錄拒絕原因、見證人等情況后登記、備案、存檔。
對于接送離站的受助人員,應當核對接送人信息,提供有關檔案材料,辦理交接手續(xù)。對于病情基本穩(wěn)定的受助人員,接送時應當配備途中必需的急救藥品、生活用品和輔助器具。
對于司法機關帶離的受助人員,應當核對帶離人信息和有關證明材料后,辦理交接手續(xù)。
對于符合安置條件的受助人員,協(xié)助有關部門辦理安置手續(xù)。
對于受助期間死亡的受助人員,由司法鑒定機構或者醫(yī)療機構出具證明文件。及時通知死者親屬、單位;無法查明死者真實情況的,按照有關規(guī)定予以公告并做好善后工作。4機構建設
機構設置
地級以上城市可以根據需要設立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分站、救助管理咨詢站、救助服務點;縣級城市應當根據需要設立救助管理站。
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分布合理,設置在交通便利、容易查找、遠離危險的區(qū)域。
由各級政府舉辦的救助管理站,名稱前應當冠以所在地?。ㄗ灾螀^(qū)、直轄市)、市(地、州)、縣(縣級市、市轄區(qū))行政區(qū)劃名稱;在少數(shù)民族自治地區(qū),應當同時標注相應的民族文字。
救助管理分站、救助服務點的名稱可以形式多樣,體現(xiàn)人性化服務理念。
救助管理機構應當將機構名稱牌匾等標志懸掛在醒目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個人租房合同的(31篇)
- 2024-2025學年北京市房山區(qū)高一上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 2025年公共設施配套建設項目房屋征收合同
- 2025年住宅銷售策劃合同模板規(guī)定
- 2025年官方離婚協(xié)議范本策劃(雙方同意版)
- 2025年全球貿易合同制定原則及合規(guī)要求解析
- 2025年債權轉讓與貸款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車輛所有權變更策劃協(xié)議書模板
- 2025年農村土地利用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人事檔案授權委托協(xié)議
- 【青島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1 《運動與力》 教學設計
- 加氣站安全管理(最新)精選PPT課件
- 47《心經》圖解PPT課件(50頁PPT)
- 污水管線鋪設施工工藝方法
- 維修保運車間崗位職責
- 液堿生產工序及生產流程敘述
- 三年級學生《成長記錄》模板
- 好書推薦——《三毛流浪記》
- 方菱F2100B中文系統(tǒng)說明書
- 人教版動手動腦學物理答案 八下
- 九宮格數(shù)獨題目(打印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