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_第1頁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_第2頁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_第3頁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_第4頁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一篇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一篇摘要: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而第一位確定茶樹學名是一由瑞典科學家林奈和德國植物學家孔采。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sinensis(L.)]。

關鍵字:中國,茶文化,傳播

一、茶的起源

茶是世界三大飲料之一,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是茶樹的原產地,也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茶樹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而第一位確定茶樹學名是一由瑞典科學家林奈和德國植物學家孔采。1950年我國植物學家錢崇澍根據國際命名和茶樹特性研究,確定茶樹學名為[Camelliasinensis(L.)]。

最早發(fā)現茶樹是在100萬年前,在我國西南部云貴高原和四川一帶的深山密林中,由不少的原始型的野生大茶樹。人類發(fā)現茶樹和廣泛利用茶樹經過了相當長的時間,據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這充分的表明,茶出自中國,源于中國,中國是茶的原產地。

二、茶在國內外的傳播

(一)茶在國內的傳播

中國茶葉的發(fā)展和傳播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戰(zhàn)國時期,巴蜀一帶已形成一定規(guī)模的茶區(qū),隨著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經過代代相傳,飲茶慢慢從局部地區(qū)開始逐步普及全國。西漢時,不僅飲茶成風,而且出現了專門用具,茶葉已經商品化;三國時期,崇茶之風進一步發(fā)展,長江中游或華中地區(qū)逐漸取代巴蜀地位;到了魏晉南北朝,長江下游和東南沿海茶業(yè)的發(fā)展,茶已成為日常飲料;唐代是茶業(yè)大發(fā)展的時期,由于貢茶設置在江南,促進了江南制茶技術的提高,也帶動了全國各茶區(qū)的生產和發(fā)展;宋代茶葉生產空前發(fā)展,飲茶之風非常盛行,茶已傳播到全國各地,基本上已與當代茶區(qū)范圍相符;明清,飲茶之風達到高峰,清代后期,茶葉生產由盛而衰;當代,茶葉再現輝煌,茶葉消費開始向多元化和健康方向發(fā)展。

(二)茶在國外的傳播

茶在國內傳播的同時,也不斷向周邊國家和世界傳播。隨著商業(yè)貿易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在南北朝時,我國的茶葉就開始陸續(xù)輸出至東南亞鄰國及亞洲其他地區(qū),種茶、制茶和飲茶習俗,開始由國內傳至國外。

唐代日本高僧最澄回國時從中國攜帶茶籽種植,宋代日本榮西禪師又從我國傳入茶籽至日本種植。這些文化交流使者將從中國學到的飲茶習俗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進行發(fā)揚廣大,推動了日本飲茶習俗的發(fā)展。后又經日僧南浦昭明將學得中國徑山寺茶宴、斗茶等飲茶習俗帶回日本,在此基礎上改造后逐漸形成了日本自己的茶道。

約在1610年中國茶葉作為商品輸往歐州的荷蘭和葡萄牙,后傳至東歐,再傳至俄、法等國。印度雖有野生茶樹,但是印度人不知種茶和飲茶,1780年印度引種中國茶籽,之后傳播到斯里蘭、非洲、南美等地。茶在傳播中,“茶”字的音、形、義也隨之流傳,世界各國對茶的稱謂起源于中國,如茶在英語中寫成“TEA”,是從福建話“茶”字的念法而生。可以說,中國給了世界茶的名字,茶的知識,茶的栽培加工技術,世界各國的茶葉,直接或間接,與我國茶葉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目前,我國生產茶葉三分之一銷往世界各地上百個國家和地區(qū),有50多個國家引種了我國的茶籽、茶樹,世界飲茶人口已達20多億。

三、茶的命名和分類

我國的茶葉的品種和類別繁多,有各式各樣數百種茶葉,為世界茶葉命名和種類最多的國家,這些各色各樣的茶類以及再加工茶類是以如下方法命名和分類的。

(一)茶的命名

茶葉命名是茶葉分類的重要程序之一,命名與分類可以聯(lián)系一起,茶葉的命名和分類有不同的標準和角度。我們走進茶店時,會被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茶所吸引,茶葉也被賦予了無花八門的名稱,茶葉名稱通常是帶有描寫性的,名稱文雅也是其它商品所不及的。一般講,茶葉命名的依據,是以茶的形狀,色香味和茶樹品種、生產地區(qū)、采摘時期、制作工藝和茶水顏色不同而命名。其基本原則為:

1.以茶葉的形狀命名。如“碧螺春”、“雀舌”、“珠茶”、“竹葉茶”、“六安瓜片”等茶的名字都是根據茶的形狀特征為其命名的。

2.以茶葉色香味命名。如“銀毫”、“雪芽”、“雪蓮”、“苦茶”、“蘭花茶”等茶的名字是取自茶葉色香味而命名的。

3.以茶樹品種命名。如“白毫”、“烏龍”、“水仙”、“毛蟹”等茶名字都是由以茶樹品種而命名的。

4.以產地命名。如“黃山毛峰”、“西湖龍井”、“廬山云霧”等茶名字都是由茶生產地區(qū)名勝山川的特點和地理位置差異為之命名。

5.以采摘時期命名。如“明前”、“雨前”、“冬片”等茶名字都是根據采摘季節(jié)不同而命名的。

6.以制作技術和茶水顏色而命名,如“炒青”、“烘青”、“蒸青”、“綠茶”、“紅茶”等茶的名字是由加工工藝不同和茶葉沖泡成湯后的色澤命名的。。

(二)茶的分類

茶的分類是以制茶的工藝方法為基礎,現在茶葉的分類標準也各不相同,難以統(tǒng)一。茶學界對于茶的劃分采取了一種綜合的辦法,將中國茶分為兩大類,即基本條類和再加工條類。

1.茶的基本條類

基本條類,包括綠茶,紅茶,青茶,白茶,黃茶,黑茶6大類。

⑴綠茶

綠茶屬不發(fā)酵茶類。它是采取茶樹新葉或芽,未經發(fā)酵,經殺青、或者整形、烘干等典型工藝制作而成,成品干茶呈綠色。沖泡之后清湯綠葉,芽葉舒展,滋味清新爽口,充滿了春天的氣息。著名的有:“碧螺春”、“西湖龍井”、“六安瓜片”、“信陽毛尖”、“太平猴魁”、“黃山毛峰”等。

⑵紅茶

紅茶屬發(fā)酵茶類。它是新鮮的茶葉經過萎凋,揉捻,發(fā)酵,干燥工藝制作而成。沖泡之后紅湯紅葉,茶湯香氣高長,滋味醇厚。著名的有:“祁門工夫”、“正山小種”、“滇紅工夫”、“宜紅工夫”、“寧紅工夫”、“川紅工夫”等。

⑶青茶(烏龍茶)

烏龍茶亦稱青茶,屬半發(fā)酵茶。它是新鮮的茶葉經過殺青、萎雕、搖青、半發(fā)酵、烘焙等工序后制作而成。沖泡之后綠葉紅邊,既有綠茶的鮮香濃郁,又有紅茶的甜醇。著名的有:“安溪鐵觀音”、“武夷巖茶”、“鳳凰水仙”、“凍頂烏龍”等。

⑷白茶

白茶屬輕微發(fā)酵茶。它是經過包括萎凋、烘焙(或陰干)、揀剔、復火等工序制作而成,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質的關鍵工序,成茶外表滿披白毫。沖泡之后綠葉紅筋,湯色黃綠清澈,滋味清淡回甘。著名的有:“白毫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

⑸黃茶

黃茶屬屬于輕發(fā)酵茶類是我國特產。它的制作與綠茶有相似之處,不同點是多一道悶堆工序。成品干茶呈黃或黃綠色,沖泡之后黃葉黃湯、香氣清悅、味厚爽口。著名的有:“蒙頂黃芽”、“君山銀針”、“霍山黃芽”、“莫干黃芽”等。

⑹黑茶

黑茶屬全發(fā)酵茶。它采用的原料較粗老,經過殺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制作而成,成品茶的外觀呈黑色。沖泡黑茶應水溫要高煮沸其滋味更佳,沖泡后茶葉黑褐油潤,湯色橙黃或橙紅、茶味醇厚。著名的有:“云南普洱茶”、“廣西六堡茶”、“湖南黑茶”、“湖北佬扁茶”、“四川邊茶”、“云南磚茶”等。

2.再加工茶條類

再加工茶類就是用基本茶類中的茶作為原料,進行再加工而成的茶葉。主要包括花茶、緊壓茶、工藝茶、非茶之茶。

⑴花茶

花茶是以六大茶類為基礎加以各類鮮花窨制而成。所用的花有茉莉花、玫瑰花、桂花等?;ú杓庸な抢昧缩r花吐香和茶葉吸香,茶味和花香融于一體,相得益彰。既保持了濃郁爽口的茶味,又有鮮靈芬芳的花香。沖泡品吸,香味濃郁,茶湯色深,甘芳滿口,令人心曠神怡。花茶品種有茉莉花茶、珠蘭花茶、玉蘭花茶、玳玳花茶、玫瑰花茶、柚子花茶等,其中以茉莉花茶產量最大?;ú杓扔胁璧墓πВㄏ阋簿哂辛己玫乃幚碜饔?,裨益人體健康。

⑵緊壓茶

緊壓茶一般以黑茶、綠茶、紅茶的散茶為原料,經再加工蒸壓成一定形狀而制成的茶葉。它是為了長途運輸和長時間保存方便,將茶壓縮干燥成為各種形狀(方磚狀、圓餅狀、塊狀等形狀),防止途中變質。緊壓茶的多數品種比較粗老,干茶色澤黑褐,湯色澄黃或澄紅,茶味醇厚。緊壓茶種類有沱茶、竹筒香茶、普洱方茶、米磚茶、黑磚茶、茯磚茶、康磚、圓茶、餅茶等。

⑶工藝茶

工藝茶又名茶工藝品,是選用上等基本條類茶為原料與脫水鮮花經獨特的手工藝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精制而成。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飲茶不再完全為了解渴,出于保健和精神享受的需要,形態(tài)美觀,有一定的欣賞性工藝茶脫穎而出受到人們歡迎。各種富有詩意和美感的工藝茶不斷涌現,讓現代氣息撲面而來。如“牡丹繡球”、“出水芙蓉”、“玉衣金蓮”、“金葫蘆”等工藝茶。

⑷非茶之茶

非茶之茶是指不用茶樹葉子制作,但可以像茶一樣飲用的各種飲料。市場上非茶之茶非常多,均不屬于茶葉的范疇,但它卻以保健茶或藥用茶的形態(tài)出現。我們習慣把當茶飲用的都稱為“茶”,不一定非得有茶的成份,它是“茶”概念的一種延申。如菊花茶、羅布麻茶、人參茶、杜仲茶、枸杞芽茶等,它們雖不是茶,但又不能稱為假茶,把這些植物葉或莖葉加工成干品后當茶泡飲,這些非茶制品在廣義上便成了茶家族中的成員。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二篇當代中國茶文化和茶服研究

摘要:隨著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力不斷提升,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有效推廣和傳播。茶服成為一個全新的茶元素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在茶文化的傳播中呈現出傳統(tǒng)與時尚的完美融合。

關鍵詞:茶文化;茶服;文化傳播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融合發(fā)展,并由此產生了極具中國特色的文化形態(tài),中國茶文化也得到了廣泛傳播與推廣。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精神底蘊,在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后,茶文化也得到了不斷的延伸和創(chuàng)新。隨著世界經濟交流的日益頻繁,中國茶文化成為世界文化的寶貴財富。

1中國茶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

中國經濟快速發(fā)展的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的軟實力,即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和優(yōu)秀代表。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茶文化與中國儒家、道家和佛家思想產生了密切的關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內涵。儒家有內省、和親的思想理念;佛家清凈、禪機;道家有天人合一的思想。這些豐富的思想理念在一杯茶中得到凝聚和體現,并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中國茶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與力量,在茶文化中可以獲得更豐富的精神寄托,以茶交友,以茶明志,以茶修身,茶既豐盈了人的內心,也升華了人的品質。從古至今,人們賦予了茶豐富的思想內涵,并將茶與情感、禮儀聯(lián)系在一起。從皇室貴族到平民百姓,人人愛茶。尤其是古代文人墨客,對茶的喜愛已經達到了癡迷的地步。在茶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茶文化與其它藝術不斷融合,體現了更強大的社會文化功能,并滲透到社會的風俗習慣和價值體系中。茶文化的終極價值體現在人們能夠在平等、自強、自主的社會中生活,只有如此,才能夠使中國價值被世人所接受和尊重。

2茶服的動態(tài)審美特征

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不斷提高,生活方式與審美理念都發(fā)生了質的變化。人們對于精神領域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飲茶是當前城市人群最喜愛的一種休閑方式,能夠給忙碌的人們提供一種放松身心的機會。在茶藝和茶道過程中,服飾與茶需要進行有效的融合,以體現茶文化的藝術內涵和審美價值。茶服是在行茶時所穿的服裝,早在漢代,就有關于茶服的記載。茶服是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其中包含了服裝和服飾。從茶服的發(fā)展歷史來看,雖然在一些茶藝表演中也采用了專門的服裝,茶服的式樣也在不斷增多,但是主要特點是以仿古為主。這種古裝茶服從設計到服飾都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不相符合,其中缺少了茶文化元素和時代特色。由此,茶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服飾,能夠體現茶文化內涵,具備茶藝表演功能的服裝。隨著對茶服研究的深入,近年來有研究者提出了茶服秀的概念,即將茶服與時代發(fā)展相融合,集合古典與時尚元素,將生態(tài)理念滲透入茶服設計中,通過各種時裝秀展示中國茶服風采,體現茶服的審美特色。茶服的動態(tài)審美是指茶服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神態(tài)。茶文化的深刻思想內涵不僅可以通過茶藝、飲茶等方式呈現,同時也可以通過服裝表演等方式呈現,茶服可以作為一個全新的動態(tài)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展現其豐富的審美特征。在現代信息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面臨著流失,歷史的回歸成為人們推崇的時尚潮流。茶服作為人們精神生活中的衍生品,不僅代表著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只有真正挖掘出茶服中所蘊含的茶文化內涵,才能對茶服做出準確的定位,使其成為代表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品。

音樂審美

在茶服的呈現過程中,音樂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能夠使觀眾形成聽覺與視覺的統(tǒng)一,獲得審美的享受。音樂具有流動性和節(jié)奏感,表演者在演出時,音樂能夠烘托出熱烈的氣氛,使觀眾產生情感的共鳴。在音樂的配合下,人們能夠從表演者身上看到更具流動性的美感。音樂能夠給予人們茶服創(chuàng)作的靈感,并通過音樂展現設計師的構思與效果。對于欣賞者來說,既能夠看到茶服的色彩、圖案和樣式,滿足視覺享受,同時也能夠從中獲得精神的愉悅。音樂與茶服的融合,能夠利用音樂提升茶服的表現力,引導和啟發(fā)觀眾的聯(lián)想。其次,利用音樂與茶服的結合,能夠使表演者更好地把握茶服內涵,用音樂這種無形的藝術提升觀眾的審美情趣,使茶服的呈現更具節(jié)奏感和鮮活性。同時在欣賞茶服時體會到傳統(tǒng)茶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優(yōu)美意境。

服裝審美

茶服是茶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之一。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人們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意識不斷增強。茶服作為服裝的一類,也被設計師賦予了生態(tài)理念。茶服不再只是一種行茶服裝,更具備了環(huán)保安全的優(yōu)點,穿著之人能夠從中感受舒適放松的心情,尋求回歸自然的精神體驗。傳統(tǒng)茶服具備了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特點,從布料、圖案到樣式,都充分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服飾元素,可以說,傳統(tǒng)茶服體現的更多是古代服裝的特點,而茶文化氣息卻不夠濃厚。隨著茶文化的不斷發(fā)展演變,茶服也出現了不斷的創(chuàng)新,茶文化內涵的滲透,使茶服的設計與茶文化的融合更加緊密。生態(tài)理念的滲透為茶服提供了更新的設計元素。茶服之所以被設計師注入生態(tài)理念,與茶服本身的特性有著密切關系。茶是一種自然之物,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變遷,茶被賦予了更豐富的時尚元素,與時代潮流逐漸融合。茶服作為茶文化的代表,被賦予了優(yōu)雅純粹的特點,同時具備古典與現代相融合的氣息。因此,茶文化也被看作現代時尚元素的代表之一。茶服是茶文化與民族傳統(tǒng)服飾相結合的服裝,在茶藝表演中,茶服的運用十分廣泛。茶藝表演者的服飾對于表演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茶服具有濃厚的茶文化底蘊,其次,茶服與茶藝及環(huán)境相融合,需要設計師的專業(yè)設計才能更匹配。茶服是視覺藝術與文化藝術的融合。優(yōu)秀的茶服不僅美觀典雅,而且能夠與茶藝融為一體,體現出深遠的意境之美,令品茶之人獲得身心的愉悅,并且從茶服中感受到茶文化的藝術魅力。

表演審美

除了茶藝表演外,服裝表演也使茶服呈現出另一種美的方式。隨著社會的進步,現代服裝表演形式也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盡管基本形式仍然是傳統(tǒng)模式,但是卻在表演中加入了許多流行元素。優(yōu)雅的茶服配以美麗的模特,在各種音樂燈光背景下進行展示,使商品與藝術品得到完美的結合,不僅營造出濃濃的茶文化氛圍,同時也為觀眾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想象空間。模特賦予了茶服生命,模特的姿態(tài)充分體現了茶服的性格特點。模特是流動的,音樂與燈光是流暢的,一切藝術元素都在茶服中變換交融,使茶服這一服飾傳遞出豐富的情感,不僅滿足了服務表演藝術的發(fā)展需要,同時也對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的傳播與推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作用。

3茶服在茶文化活動中的展現

中國茶文化有著悠久的發(fā)展歷史。飲茶是中國人最喜愛的休閑方式,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我國許多城市,都有飲茶的風俗習慣,例如杭州有全民飲茶日的法定節(jié)日。全民飲茶日有著廣泛的影響力,不僅國內的多個城市積極響應,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qū)也紛紛向當地民眾贈送中國茶,使中國茶文化得到積極的推廣和傳播。2012年,在杭州白堤首次出現了生態(tài)茶服展示,也成為當時人們熱議的話題。這場時裝秀主打生態(tài)理念,雖然沒有精美的舞臺效果和走秀場,模特也并非專業(yè)出身,但正是這種自然而充滿青春活力的表演,體現出茶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也將茶清新自然的特性展露無遺。模特與觀眾近距離接觸,不僅拉近了彼此的距離,使表演更加自然化、生活化,同時也營造出一種更直觀的藝術美感。各種優(yōu)雅美觀的茶服表演為觀眾帶來了愉悅的視覺享受。許多來自國外的模特也給茶服增添了異域風情。在此次全民飲茶日活動中,茶服表演成為當天的亮點。尤其是活動在結束后,還向全國各地的茶館及茶企業(yè)及個人征集各種特色茶服,并進行評選活動。此次活動也吸引了許多茶服設計者以及從事茶藝表演的參與。由此,更多的茶服作品得到展示。這些茶服作品,不僅體現了茶的靜謐和優(yōu)雅,以及茶自然質樸的特質,同時也結合了服飾的創(chuàng)意靈感,表達了一種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相結合的茶人思想,體現了茶、自然與服飾的精妙統(tǒng)一。

4結束語

茶服作為茶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茶藝表演中的重要組成元素。隨著茶服的發(fā)展變遷,茶服也被設計師賦予了更豐富的理念,生態(tài)茶服是茶服的創(chuàng)新元素,已經成為當前時尚服飾的代表,被人們所接受和認可。此后,概念茶服、功能茶服等概念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多的團體和個人參與到茶服的設計與應用中來,為茶服發(fā)展開拓了更廣闊的空間。各種豐富多彩的茶服表演出現在人們視野當中,吸引著人們的眼球。以茶文化為主題的各種茶服設計也做出了越來越大膽的嘗試,不僅引領了服裝的潮流,使茶服更具創(chuàng)新性和時代性,同時也有力地倡導了中國飲茶之風。在古典與現代元素的結合中,充分展現了中國茶文化的時代特色,在與世界時尚接軌的同時也重新開啟了中國茶文化的創(chuàng)新篇章,使中國茶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有力的傳承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繼東,胡正榮.超越與回歸:談國際傳播的價值問題[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4):5-7.

[2]黃玉冰.中國茶服的設計研究[J].絲綢,2011(7):40-45.

[3]李曉巖.時裝表演的節(jié)奏韻律美—————動與靜[J].成都紡織高等??茖W校學報,2003(1):18-19.

[4]朱寧,王彥.展示的藝術————談服裝展示的多元化藝術表現[J].宜春學院學報,2010(1):169-171.

[5]姜添文,張進平.淺談中國茶文化中體現出的道家理念[J].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3):160.

[6]蔣琳.傳統(tǒng)神韻的變換———淺析傳統(tǒng)圖形在現代服飾圖案設計中的借鑒、融合、創(chuàng)新[J].新課程(下),2012(7):158.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三篇摘要: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發(fā)展,加上溝通融合程度進一步加深,如今語言的溝通與交往已經進入了“全球化”發(fā)展時代??梢哉f,漢語已經進入“國際化”發(fā)展新時期。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qū)希望了解中國,融入中國發(fā)展,這就使得以漢語為紐帶的國際教育成為現實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精華和核心,也是對外交往過程中,重要的傳播內容,如何在漢語國際教育時代背景下,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至關重要。本文擬從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的背景和潮流出發(fā),結合茶文化發(fā)展的特點和要求,實現茶文化的有效傳播與推廣。

關鍵詞:漢語;國際教育;文化交往;茶文化

1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逐漸走向世界。一方面,以孔子學院、中外文化年等形式為基礎的溝通渠道進一步完善,中國文化交往進入空前發(fā)展時期。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地區(qū)和國家知道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傳播途徑也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為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提供了重要基礎。另一方面,中國自身經濟發(fā)展迅速,政治文化等各項生活要素日趨完善,越來越多的國家和人們愿意了解中國文化。

2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的背景與方向分析

教育是育人的過程,也是文化傳播與知識掌握的重要階段。以往在接觸世界教育時,更多的了解到的是以英語文化為核心歐美發(fā)達地區(qū)文化,中國的漢語文化事實上缺乏一定的影響力,屬于東亞地區(qū)的區(qū)域性語言。在以往,對漢語這門語言來說,無論是其傳播地區(qū),還是掌握人群,實際上都較為有限。教育是一種以文化為核心的意識影響,了解文化的前提和基礎是語言,無論是聽,還是看,都需要用語言做保障。同時隨著語言交往范圍的逐漸擴大和語言體系化的不斷成熟,文化的魅力和認同感也進一步明顯。事實上,文化在傳播過程中,語言是保障,但經濟溝通才是重點。只有國家強大了,發(fā)展了,才會有地區(qū)和國家愿意去了解你的文化。如果你自身經濟發(fā)展落后,基本沒有對外溝通和交往,那么文化交往基本上就沒有開展的土壤和先天要素。正是我國對外開放程度日益提高,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發(fā)展不斷成熟,使得中國的吸引力逐漸增強。在這一背景下,漢語作為中國文化傳播的重要紐帶,作用更加明顯。隨著我國文化建設不斷完善,如今對外溝通、文化交往已經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考量。我國逐漸完善對外文化交往的渠道和途徑,無論是文化年建設,還是向全球多個國家開設孔子學院,加大留學生選派及交往人數,完善留學服務政策,豐富對外漢語人才培養(yǎng)等等,都是國家針對漢語教育發(fā)展趨勢所作出的重要舉措。從其發(fā)展方向來看,在未來,漢語教育的國際化、復合化程度將進一步明顯。而這一過程也將是讓世界各地區(qū)了解和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過程。同樣正是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播更有保障和基礎。這就為我們豐富普及中國茶文化的相關知識內容、完善茶文化研究體系提供了重要幫助。

3以茶文化為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可行性———基于二者融合點分析

茶文化并不是一種獨立于傳統(tǒng)文化的文化元素,其可以說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傳統(tǒng)文化中對做人、處事的相關要求和規(guī)范,對人們掌握道德、禮儀規(guī)范的客觀約束等等,實際上都在茶文化中有所涉及。對外文化傳播過程中,其落腳點只能是文化內容的宣貫與傳播,通過充分發(fā)揮漢語的工具性指導作用,從而實現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而在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選擇以茶文化為切入點,實際上是可行。

文化縮影———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化是人類活動的集中反映,也是一個地區(qū)幾千年傳承發(fā)展的寶貴繼承。我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也是唯一一個文化傳承未出現斷層的國家和地區(qū)。在今天,隨著文化傳播形式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要想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有效、體系化的成功推出,需要我們選擇有效的切入點進行推廣和宣傳。而在這一背景下,茶文化就可以充分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被有效傳播。究其實質,則是因為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縮影。茶文化是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一部分,也是對傳統(tǒng)文化繼承和發(fā)展過程中,必須要了解的內容。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幾千年成熟發(fā)展,如今通過茶文化,就能從客觀上清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和整體內容。

核心涵蓋———茶文化有效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

之所以說茶文化可以代表傳統(tǒng)文化進行傳播,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要點都在茶文化中得到一一體現。我國是禮儀大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所提倡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我國是禮儀典范,無論是客人,還是親屬,以及各種事物的處理規(guī)范都做了相應的要求。這就是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傳統(tǒng)文化所提倡的謙讓、靜心,也在茶文化中被良好繼承和成熟應用。同時傳統(tǒng)文化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要求與約束,包括個人性格、喜好、正確的處事方式,如何做人與做事等等,這些都在茶文化中有具體的體現。茶文化所倡導的生活理念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所倡導的理念,從本質上看是一致的。正是茶文化對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涵蓋,恰恰說明了因為茶文化融入了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內容,因此通過推廣茶文化,可以很好闡述中國傳統(tǒng)文化。

實質一致———兩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

實質一致,是評判兩個內容是否一樣的重要標準。對于茶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說,茶文化能否代替?zhèn)鹘y(tǒng)文化,其依據和前提就是兩者的實質與根本是否一致。在文化交往高度開放的今天,想要向全世界推廣傳統(tǒng)文化,就必須選擇能夠集中代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容來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集大成之反映,也是能夠代表中國精髓的重要元素。而茶文化也是如此,茶文化是我國幾千年文明的重要集合,是不斷發(fā)展的中國文化的見證。正是二者都是中國文明的集中反映,才使得在文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可以以茶文化為傳播的接入點。通過充分融入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和背景,在傳播茶文化的基礎上,實現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發(fā)展。

4結合漢語國際教育背景有效實施茶文化研究的思路分析

文化是其他地區(qū)和人們了解該地區(qū)風俗、風情面貌的基礎,也是展示一個地區(qū)形象的窗口。通過文化展現,能讓人們對該地區(qū)形成相應的直觀了解。如今,隨著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不斷成熟,傳播茶文化,推廣傳統(tǒng)文化的機遇日趨完善,這也使得我們需要充分結合時代發(fā)展的客觀變化,調整傳播形式,豐富茶文化研究思路。通過變革茶文化的認知方式、認知思維,從而實現對茶文化的深度研究。

以更加開放的思維———構建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

所謂開放的思維,實質上講的就是任何文化都是可以相互融合、互相貫通的。要打破傳統(tǒng)的舊觀念和封閉思維。我們必須清楚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如今文化之間的隔閡與界限逐漸模糊,文化的融合與互通可能逐漸明顯。所謂開放的思維,實際上是一種理論認知基礎和前提,也是處理茶文化傳播的基本思維。隨著漢語國際教育日益成熟,如今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內涵與核心,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觀念也有了更為直觀的了解,這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實質,想要達到茶文化傳播的新高度,就必須以更加開放的姿態(tài)和思維來看待這一文化傳播與溝通過程,實現文化的融合發(fā)展,通過漢語國際教育這一渠道,為茶文化的“國際化”打下堅定基礎。

以中外結合的方法———構建茶文化研究的新渠道

事實上,中國的茶葉很早以前就已經先于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個地區(qū),曾經一度,茶葉是我國重要的出口產品,為我國貿易順差做出了重要貢獻,而隨著茶葉出口數量的不斷增加,事實上,在國外,也形成了相應的茶文化,而這也應該屬于茶文化的一部分。此外,如今孔子學院這一漢語教學渠道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可以在本國家、本地區(qū)了解中國文化。而人們在接觸中國茶文化的同時,也必然會形成相應的理論認知和體系化感受。而這些認知也屬于研究茶文化過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研究茶文化時,必須融入這一新渠道,通過將中外研究思路相結合,實現對茶文化研究渠道的有效延展。

以互動、溝通的形式———構建茶文化研究交往的新思維

任何文化都不是單純的講解,卻不接受反饋的過程。講解與反饋,互動、溝通才是文化交往、溝通發(fā)展的重要橋梁。一直以來,我們在進行文化傳播時,由于語言溝通存在一定障礙和困難,使得整個交往過程并不徹底,但隨著文化溝通進程不斷加快,想要發(fā)展自身文化,加深文化研究理解,就必須重視其他人和地區(qū)對該文化的理解和認知,通過文化溝通的不斷深化,實現茶文化研究的升華與發(fā)展。

以長遠、前瞻的戰(zhàn)略思維———構建茶文化推廣的新格局

茶文化的研究與推廣要充分結合漢語國際教育發(fā)展趨勢和特點,通過充分融合,實現茶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而想要做好茶文化的推廣與發(fā)展,就需要我們樹立長遠發(fā)展思維,超前布局。高速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使得我們在進行文化繼承和推廣發(fā)展過程中,必須以“超前量”的思維來對外自身發(fā)展。只有超前布局、提前謀劃,才能為茶文化成功推廣奠定堅實基礎。而梳理長遠前瞻的戰(zhàn)略思維,也是在文化溝通交往程度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所作出的客觀要求。而這正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所在。

5結語

隨著文化溝通與交往形式的不斷發(fā)展與變化,我們可以充分認識到當前已經進入國際化文化溝通、交流時代,而漢語的國際教育也成為趨勢和方向。在這一大的背景下,如何進行茶文化的傳播,就需要我們在對茶文化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上,結合漢語教育的發(fā)展方向和潮流,實現其傳播與推廣。而深度研究茶文化,也需要對國外茶文化的內容進行了解。正是語言溝通障礙的有效解決,實現了茶文化交往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成功推動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革新與推廣。

參考文獻

[1]李林海.漢語國際教育與茶文化傳播[J].傳播科學,2012,8(15):36-39

[2]范存智.全球化時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播思路[J].文化論壇,2013,4(7):44-49

[3]姜飛.結合漢語傳播的茶文化研究[J].漢語教育,2013,8(16):29-32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四篇摘要:在工商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中,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文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能夠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建立工商管理專業(yè)師生之間茶文化信息交流,能夠以茶文化中所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打造現代工商管理,使工商管理專業(yè)的學生承擔起傳承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使命。

關鍵詞:茶文化;工商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fā)展,并且2017年的召開,我國市場經濟發(fā)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趨勢下,工商管理專業(yè)人才的規(guī)格和能力也需要進一步提升。而在現如今的高等教育中,茶文化能夠發(fā)揮重要的作用,茶文化彰顯著中華民族的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tài),是中華民族五千年來文明成果的積淀。由此為了提升工商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質量,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專業(yè)人才培養(yǎng)模式成了一種有益的嘗試,能夠滿足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

1、茶文化的內涵及教育價值

我國是茶葉的發(fā)源地,經過幾千年的發(fā)展,在茶葉生產、加工、銷售和飲用的過程中,我國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人文知識和思想。茶文化內涵豐富,如:唐代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即:“精行儉德”的精神。首先,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進程中,茶文化內涵充分地反映出了我國社會對人文修養(yǎng)的渴望和重視,包含著豐富的人文知識,與我國許多學科密切結合,如:傳統(tǒng)科技、經濟、旅游、醫(yī)學等,是我國社會人文知識和精神最主要的外在形式,尤其是糅合了我國傳統(tǒng)的儒道佛家等哲學思想。其次在茶葉技術發(fā)展過程中,我國茶文化將雕塑、繪畫等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審美意識內涵,充分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的藝術創(chuàng)造力及審美能力。茶文化具有融會貫通的功能,特別是茶俗、茶禮以及藝術的表現力,融合了歌曲、小說、詩歌等文學藝術。另外,飲茶目的已經不僅僅局限于生理滿足,茶文化擁有人文道德內涵,將飲茶與處世哲學糅合在一起,追求“天人合一”,并將道德升華視作最終的追求,注重修身養(yǎng)性。

自古以來,我國的茶事活動就已經超脫了物質享受的生理局限[1]。現代社會的專家、學者對茶的精神內涵不斷深入挖掘和探索,隨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各種科技手段的涌現,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作用也日益突顯,茶文化功能進一步增強,中國茶文化也被賦予了新的使命。在此基礎上,茶的育人功能也在不斷加強,并發(fā)揚光大。茶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美育和德育兩個方面:一以茶為媒介,通過茶所囊括的方方面面內容,可以使人感受到美、鑒賞到美、學會創(chuàng)造美,從而增強人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文化;二茶文化的內涵涉及中華禮儀及道德約束等多方面,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的德育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由此,對于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來說,合理利用茶文化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并能夠繼承和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一個人的全面發(fā)展來說,人文素質是人所具備的基本品質,在人的全面發(fā)展過程中具有極深的影響。21世紀,經濟不斷地深入發(fā)展,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工商管理專業(yè)培養(yǎng)大學生人文素質成了教育中的重中之重。而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文化傳遞的修身、養(yǎng)性、齊家、治國的道理,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和審美功能,可以促進大學生自身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并且我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等各派思想,能夠使大學生獲得道德上、心靈上的幫助,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2、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面臨的不足及重構

通常,工商管理專業(yè)對口就業(yè)是高、中、底層的管理崗位,人才培養(yǎng)目標都定位于:培養(yǎng)能夠在企、事業(yè)單位、政府部門從事相關管理工作的高層次人才。并且這些人才需要具備較高的政治思想素質、人文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而管理者的人文思想決定著組織團隊的人文氛圍,這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更好地掌握理論和實踐技能,但是這樣導致學生缺乏人文素質和綜合素質,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面臨著很大不足,需要逐步形成傳統(tǒng)的優(yōu)秀價值理念,如:諸如家國天下、敬天愛人等。由此,為了教育和培養(yǎng)工商管理人才,工商管理專業(yè)可以利用茶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成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目前,我國各專業(yè)課程體系通常分為三大模塊,即:公共基礎課、專業(yè)基礎課、專業(yè)課。而在公共基礎課程設置上,我國工商管理專業(yè)略顯不足,課程之間的有一定的重復,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只占了總學分的30%左右,內容安排流于形式,尤其是占據了相當比例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從而導致學生畢業(yè)后人文與科學素養(yǎng)出現嚴重的問題,一些必要的人文課程與自然科學課程卻不見蹤影。同時,各高校都是遵循教育標準進行排課,而與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專業(yè)相比,工商管理專業(yè)基礎課學生知識面廣,包括管理學、微觀經濟學等?;A課共性有余而個性不足,過多過泛,專業(yè)個性不足。另外,工商管理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是能夠在企、事業(yè)單位及政府部門從事管理以及教學等方面工作,培養(yǎng)具有較強實際工作能力的應用型高級管理人才,需要具備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能力。但是事實上,很多工商管理專業(yè)新城了以抽象理論為中心的課程模式,專業(yè)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與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需求不符,課程體系不顧現實社會對畢業(yè)省的真正訴求以及市場的反饋信息,嚴重偏離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過分追求理論的系統(tǒng)、完整和高深,教育目的依然是培養(yǎng)教學和科研人才[2]。

3、利用茶文化構建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模式

重視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識類課程中的比重

目前,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90后的大學生普遍缺少人文與社會科學知識,與傳統(tǒng)的報刊和浩如煙海的典籍接觸甚少,社交、購物和休閑娛樂等方面,學生差不多都使用智能手機。為了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道德修養(yǎng),工商管理專業(yè)可以利用茶文化進行通識教育,有選擇地開設關于茶文化課程,如:《中國茶文化》《茶道》等。并為了使學生具備今后作為一個管理者必備的素質,結合學生的日常品行,將所學的經典教義落實在學習生活上,引導學生充分了解茶文化,了解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仁、義、禮、智、信品行。目前,雖然有些高校也設置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概論》、《中國茶文化、酒文化》等課程,但是這些課程的學習很難做到將茶文化思想內化為學生的氣質,大多流于形式,課時較少,極少得到真正的重視;或者不重視和德育結合,只當作知識來教學。由此,高校應該改進教學方法,重視茶文化、增加茶文化在通識類課程中的比重。

增加有關茶葉傳統(tǒng)經營管理思想在工商管理專業(yè)課程中的比重

德國史學家利希霍芬曾經說過,猶太人和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會經商的民族。目前,在工商管理專業(yè)中經營管理的相關理論課程中,中國傳統(tǒng)的經營管理思想只是一帶而過,不管是一級學科還是二級學科,主要是以西方的管理思想和方法為主。這樣的課程設置不利于教學目的的達成,不符合國情。中國茶葉經營管理思想留下很多精華的思想,如:《茶經》就記載了很多精辟和實用的經營管理思想,但卻沒有像西方學術那樣形成體系。并且還有許多關于茶的管理思想散見于歷代經典中。在課堂上,高??梢苑珠T別類編著教材,汲取各家各派思想的精華,從而提升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質量[3]。

用茶文化強化審美教育,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鑒賞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

蔡元培曾經說過“并非人人都有偉大而高尚的行為,但是人人都有感情,由于情感推動力的薄弱,就要有待于陶養(yǎng),才能由弱轉為強,由薄轉為厚。陶養(yǎng)的工具和作用是美的對象,被叫做美育?!崩貌栉幕M行美育能夠讓人超越個人狹隘的偏見和私欲,由此以茶文化為核心的美育課程可以作為大學生德育教育的良好補充。同時,管理也是一門藝術,一門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科學,只有創(chuàng)新的思維才能使管理進行創(chuàng)新。而邏輯思維是科學管理的基礎和前提,靈活性和創(chuàng)造性則更加能夠提升管理的藝術性。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與審美能力具有密切相關的聯(lián)系,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水平是由審美能力高低決定的。黑格爾指出:“審美具有令人解放的性質”,也就是說,審美是一個人進行非邏輯思維活動的前提,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悅、精神舒暢。在商業(yè)經濟中,美育的價值更大地存在于他對學生創(chuàng)造里的培養(yǎng)上,由此,為了提高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質量,加大和加強以茶文化為核心的美育教育是一種有益的途徑。

參考文獻

[1]倪文豪.茶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J].福建茶葉.2017(05).

[2]董志媛.工商管理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與解決途徑[J].現代經濟信息.2015(10).

[3]楊學成,隋越.探索工商管理研究創(chuàng)新之路———中國工商管理研究年度高端論壇(2017)綜述[J]經濟管理.2017(07).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五篇摘要:茶起源于中國,但隨著的文化和商貿交流,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較早地傳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筑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道源于中國,光大于日本,成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點。

關鍵字:茶文化,中國,茶葉

一、簡介

茶起源于中國,但隨著的文化和商貿交流,在向世界各地傳播過程中較早地傳入日本。日本茶文化是在中國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融哲學、宗教、文學、倫理、道德、繪畫、建筑等在內的一門綜合文化藝術。茶道源于中國,光大于日本,成為了世界茶文化的一抹亮點。

日本茶道是茶文化日本本土化的產物。在日本,茶道組織遍布日本,研習茶道的人有四五百萬人,其中90%以上都是女性。日本茶道流派紛呈,代代相傳,沿襲至今,如今20多個流派中最著名的是表千家、里千家和武者小路千家三家。不少茶室的內外結構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實質沒變,成為日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yǎng)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二、歷史起源

眾所周知,茶文化最早發(fā)源于中國。中國的茶葉首傳日本,一般上溯到遣唐使日本高僧最澄來華,實際上,茶首次傳播到日本的時間還要早一些,據文獻記載,隋文帝開皇十三年,茶已傳到日本。至唐代,茶葉由日本高僧最澄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茶這種飲料就在日本生根發(fā)芽,日本栽培茶樹由此開始。

后弘仁六年,嵯峨天*巡幸近江,過京都西北的崇福寺和梵釋寺時,因大僧正永忠親自煎茶奉獻天*,天*飲后龍心大悅,贊美有加,便命令進行種植,設立造茶所,專供宮廷,在皇宮中的法要會式里面也有使用茶的紀錄。這就是日本茶飲用的最早記載,當時,茶葉十分貴重,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嘗。

到了寬平六年遣唐使的廢止,與中國的交流也為之中斷,在上層社會興起的飲茶之風也逐漸衰退,僅有少部份的僧侶保持飲茶的習慣,當時高僧們播種的茶樹,也淡出了記載??偟恼f來,平安時期的日本茶文化,無論各方面都是照搬中國唐代的茶文化。

到了中國宋朝,日本國力又興盛了起來,這時日本到了平安時代的末期,當權者平清盛再度與中國開始交流。到鐮倉初期,后來被日本稱為“日本茶祖”榮西禪師從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并將優(yōu)質茶種與茶具帶回日本,將種子種在九州的背振山上,當時榮西禪師所種植之茶被稱為石上茶,他于公元一二一一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yǎng)生記》,對日本茶道產生起了重要影響,書中介紹中國宋代的末茶沖飲法,為后來日本茶道的品茶藝術開了先河。之后公元一二五九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之后,日本的茶文化逐漸演化為禪宗和律宗兩大流派。鐮倉時代,日本的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以茶為藥,茶文化逐漸由寺院普及到民間。鐮倉末期,受中國宋代“斗茶”的影響,在日本上層武士中,“斗茶”開始興起,“茶寄合”等游戲大受歡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擴展開來。

經過幾個世紀的消化吸收,直到16世紀日本豐臣秀吉時代(我國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后,提出茶道應以“無中萬般有”、“一即是多”的禪宗思想為根底,刪除了茶文化中繁文縟節(jié),追求至簡至素的情趣,進一步融入禪的簡素清寂的精神,俗稱“空寂茶”,并在武士中流行,最終形成了現代所說的“茶道”。日本有“茶禪一昧”的說法,在禪茶一體化的基礎上,將茶道還原到淡泊尋常的本來面目,為茶道的大眾化奠定了基礎。經千利休改良的茶道,其基本精神為“四規(guī)”,即“和、敬、清、寂”其實質是日本大和民族的凝聚化。千利休完全消除了茶道的娛樂性,將茶道的藝術境界帶向積極的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方向,茶道開始成為一種綜合性的文化體系。

現在日本流行的茶道,就是由千利休創(chuàng)立的。他集茶道之大成,主張茶室的簡潔化,庭園的創(chuàng)意化,茶具小巧,木竹混用,形成了獨具風格的“千家流”茶法。它的基本理論顯然是受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guī)范仍源于中國。

迄今為止,對日本民族文化藝術影響最為深遠的,非千利休莫屬。千利休不愧為世界級的文化名人。

三、中日茶道區(qū)別

中日茶道有著淵源關系,一般人初始感覺日本人喝茶比較鄭重,而我們更講究的是閑情逸致,悠哉慢哉的品味其中的內涵,修養(yǎng)身心。中國沒有茶道的規(guī)程儀式,但不能否認中國也有茶道,茶道是茶文化的一部分。中國茶文化與日本茶道主要有以下幾點明顯區(qū)別:

1、核心思想不同

日本茶道藝術的思想背景為佛教,其思想的核心是“禪”。日本茶道講究“四則”,即“和、敬、清、寂”,是佛教禪宗精神之所在。中國茶文化以儒家思想為核心,融儒、道、佛于三家思想的統(tǒng)一,內容十分豐富。茶道精神源于儒家的中庸思想,儒家思想的平和快樂是中國茶道的主調,佛教對中國茶道的影響也很大。

2、表現形式不同

日本茶道強調古樸、清寂之美,程式嚴謹,將高雅的茶藝術與意境相融合。中國茶道更崇尚自然美、隨和美,注重茶的生活化、實用化。沒有儀式可循,往往也就道而無道了,影響了茶文化精髓的作用發(fā)揮和規(guī)范傳播。

3、普及層次不同

日本的茶道更具有典型性,中國的茶道具有民眾性。日本茶道,有著許多著名的派系和世家,世代相傳,在茶道中影響較廣,具有典型精英性。中國茶文化歷史悠久、層次復雜、包含了社會各個層次的文化,成為人們聚會、人際交往的手段,是社會生活一個組成部分。中國的茶文化要發(fā)展成世界的,還要學習日本,將高雅的茶道藝術與深遠的意境相融合,使茶文化這塊瑰寶煥發(fā)出新的活力。

四、茶道程序

日本茶道是通過品茶藝術來接待賓客、交誼、懇親的特殊禮節(jié)。它按照程式進行喝茶活動,而茶道的精神就蘊含其中。其中濃茶是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而具體方式則根據不同的茶道流派而有所不同。

進入茶室一般有身穿和服主人跪在門前迎客,舉止優(yōu)雅的女茶師禮貌地迎上前引領并簡要說明。入茶室前,經過一段自然景觀區(qū),使賓客先靜下心來,除去凡塵雜念,使身心融入自然。之后在茶室門外的水缸里用一長柄的水瓢盛水,洗手,之后將水慢慢送入口中漱口以示清凈,再把一干凈的手絹,放入前胸衣襟內,再取一把小折扇,插在身后的腰帶上,稍靜下心后,便進入茶室。

進入茶室,強調不分尊卑,第一位進茶室者是首席賓客,其他客人則隨后入室。賓主相互鞠躬,主人稱謝光臨,客人感謝主人盛情邀請,之后客人們入室觀賞四壁書畫、茶室布置和插花藝術,落座首賓須坐于主人左邊,主人即忙于生火煮水,這期間賓客可自由在茶室內外觀賞和花園中散步,待水將煮沸,主人備齊所有茶道器具時,賓客們再重新入座,茶道儀式正式開始。

主人在敬茶前,要先品嘗一下甜點心,避免空腹喝茶傷胃。敬茶時,主人用左手掌托碗,右手五指持碗邊,跪地后舉起茶碗,依次遞給客人品飲??腿斯Ь吹赜秒p手接過茶碗后,應先欣賞一下茶碗和茶湯,然后緩緩品飲。飲時要使茶湯在舌間滾動,吸啜有聲,以示贊賞。待客人品飲完畢,主人便請大家玩賞精美茶具。儀式結束,賓客們鞠躬告辭,主人復跪坐門側送客。整個過程數小時。在這個過程中賓客人可自由交談,正宗日本茶道,不談論金錢、政治、生意等世俗話題的,談話議題多是大自然的話題。日本茶道之所以這么繁雜,就是要把賓客注意力從茶的本身上引開,而是專心致志于飲茶的全過程,從而把人從世俗的緊張、煩惱等事務中解脫出來。

由上可知,日本茶道是一場靜心清魂的佛事,茶人不愧為在家的僧人,茶室可比作寺院的佛堂。所以,日本茶道思想是茶與禪的融會貫通,茶中有禪,禪又在品茶中得到體會。

五、茶道的影響

如今,茶道已成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文化形式,也是最常舉行的文化活動。喜愛茶道的人比比皆是?,F在,茶道被認為日本文化的結晶,日本文化的代表。

日本茶道強調通過品茶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培養(yǎng)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強調賓主間有一種高尚精神、典雅儀式和雙方間的融洽關系。學習日本茶道,就要先學習行禮、寒暄的方法,如來賓入室后,賓主均要行鞠躬禮。接下來是學習每一個茶道具的操作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然后是由淺入深地學習各種點炭、點茶的方法及其相關知識,為了能夠點出一碗美味可口的茶,不僅需要主人的刻苦修為,而且作為客人也必須得具備同樣的修為,主客間必須做到心心相印。點一碗茶的過程,其實也恰是人們嘗試著去建立各種人際關系、進行角色轉換的一個訓練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實現與人交往的心理平衡過程,而這一點恰是中國茶道所不具備的?!昂途辞寮拧边@四個字就是茶道的根本。和代表平和的和,也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和,當我們進入茶室之中品嘗一碗茶時,無論是客是主,“請先”,“請慢用”等種種的言詞,都代表了茶道中所蘊含的“和”之意。內心與內心的相互溝通,這就是“和”的感覺。

茶道現已完全融入到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之中,已成為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的最有效的禮儀教育。日本一般姑娘出嫁前也要經過特別的茶道程序訓練,為主婦有條不紊地操持家務的提供訓練。由于現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快,競爭壓力大,茶道也成為心理輔導的重要一課,是人們緩解壓力、尋找心理平衡、消除身心疲勞的好方式。

茶道的內容十分豐富,提高了日本的書畫、服裝、插花、音樂、舞蹈、文學、陶藝,漆器、建筑、制造等工藝技術水平。為日本的精神文化、禮儀文化、飲食文化、傳統(tǒng)藝術及建筑和制造工藝等的不斷發(fā)展打下了基礎,發(fā)揮了巨大作用。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六篇1淺析蘇軾在海南所作茶詩詞的文化內涵

蘇軾茶詩詞中茶藝元素的意剖展現

蘇軾的茶藝卓爾不群,對茶藝有精深獨到的見解。蘇軾流放海南時所作膾炙人口的煎茶詩《汲江煎茶》,敘述了他一天乘著月夜親自到宜倫江取水、自煎自飲自娛的過程和感受:“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菽c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痹娙撕敛晃窇钟谀昀象w衰,即使夜晚也親自到清深江水中取來活水,在月色下詩人用大瓢舀水,感覺好像把蕩漾在水面上的月影一把掬入甕中,又用小勺把浩浩蕩蕩的江水分入自己的瓶中。取水回來立刻生火煮茶,水開了雪白的茶湯隨著煎得翻轉的茶腳翻涌漂了上來,茶水注入碗里的一剎那,嗖嗖作響好似聽到松風呼嘯聲。夜深入靜,蘇軾枯坐桌前,再飲上三碗茶湯,于是思緒飛揚,才思泉涌,久久難以入睡,此刻耳際傳來由短漸長的更鼓聲,有些許凄清寂寥感。許多文人都對蘇軾的這首《汲江煎茶》詩進行了深刻賞析和高度贊美。南宋詩人楊萬里深入剖析了此詩表露的煎茶要領:“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汲深清”,第二句七字具五意:水清,一也;深處取清者,二也;石下之水,非有泥土,三也;石乃釣石,非尋常之石,四也;東坡自汲,非遣卒奴,五也。這首詩描述了在靜靜的月夜,在荒郊野外獨自饒有興致地汲水、生火、煮茶、品茗的情境,展現了一種引人入勝超凡脫俗的茶藝之美。南宋時的胡仔說蘇東坡在這首詩中“道盡烹茶之妙”,烹茶的絕妙之處在于活水才能將茶的怡人清香發(fā)揮到極致,故“東坡深知此理矣”。胡仔所言還不夠確切,烹茶之要,除活水之外,尚須活火。烹茶需要有火苗的活火,在一定時間內將水煮到恰到好處,所以蘇東坡言及“活水還須活火烹”。蘇東坡還注重飲具,常常是“博爐石銚行相隨”,他在海南時身邊有一只愛不釋手的茶盂,貧困時不得已賣掉酒器,卻惟獨舍不得賣掉此茶盂,要北歸告別儋耳時,才忍痛割愛將其送給了一直崇敬并愛戴他的許玨,告訴他說:“無以為清風明月之贈,茶盂聊見意耳?!碧K東坡對品茶感悟之深,“蘇軾如茶”之喻實至名歸,足以見得蘇軾茶詩詞中對中國茶藝特征意剖之深刻。

蘇軾茶詩詞中茶文化內涵的獨到領略

與茶藝相比,蘇軾對茶文化的理解也別樹一幟?!皯蜃餍≡娋鹦?,從來佳茗似佳人”和“何須魏帝一丸藥,且盡盧仝七碗茶”都是其對茶文化的理解,他在海南時還有對茶文化的另一種高明見解。蘇軾的得意門生姜唐佐自瓊州特地到昌化軍隨東坡學習,一天他來到蘇軾先生住處陪同先生暢談到深夜,次早就派人冒雨給先生送來一包好茶。蘇軾非常高興在此艱苦條件下得到如此來之不易的佳茗。又隔日清早,雨過日出,心情晴朗,蘇軾茶趣一時興起,便馬上托人將寫給姜唐佐的便箋給他送去,信中如是說:“今日雨霽,尤可喜。食已,當取天慶觀乳泉潑建茶之精者,念非君莫與共之。”信剛送走,可不得不因巡檢有會而取消此次相邀。但他茶興依舊未減,立馬又寫一箋,說若是會結束得早,你還能來共品茶否?蘇東坡茶興大發(fā),非要與唐佐相飲,而且說“念非君莫與共之”,蘊含著蘇軾在那個相當艱難困苦的條件中萌生的一種新茶文化觀。蘇軾居海南時,這種茶文化觀在其他茶故事中有更精彩的記載。元符元年年底,趙夢德來到儋耳。據清代蘇學泰斗王文誥說,趙夢德是寓居澄邁的儋耳人。蘇東坡剛來儋州經過澄邁時,他熱情招待,其后對蘇東坡的仰慕之心與日俱增,為更多地與蘇東坡交往,經常從澄邁趕到儋耳住一陣子。蘇軾曾抄寫了不少陶淵明、阮籍及自己的作品送給他。一天,蘇東坡寫了一個短箋,命蘇過送過去,上面寫道:“舊藏龍焙,請來共嘗。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碧K軾對于茶特別講究,他認為茶細膩、清新、淡雅、柔和,富于君子儒雅的品格,因此只有配飲佳茗的君子才可以分享,輕易不會拿出來品用藏之已久的佳茗。若是不能與知己君子共享如此珍貴的佳茗,心中將會慚愧不已,因而他也不會獨自享用?!澳罘蔷c共之”和“蓋飲非其人茶有語,閉門獨啜心有愧。”足見蘇軾居海南時的一種新的茶文化觀。諸如此類的蘇軾茶詩詞中領略到茶文化精神內涵的實例彌多,此不綴述。

2淺析蘇軾之于海南茶文化融旅游的思考

我們應抓住海南建設“國際旅游島”這個機遇,旅游島和文化島高度融合,因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這對海南又是一次難得的重大發(fā)展機遇。在優(yōu)越的政策背景下,海南文化旅游需要走創(chuàng)新理念,挖掘特色資源,注重品牌建設的新路子。建設地方特色明顯、文化魅力獨特、生態(tài)環(huán)境一流的海南茶文化旅游,是構建海南國際旅游島提供更多元素之一,使其成為海南旅游不可或缺的產品。

突出茶文化旅游的文化內涵度

茶如果拋開它與禪、器、水、詩、畫、歌舞、習俗、健康、食用等方面的諸多關系,便只剩下解渴的意義,與旅游就無甚相關了。茶俗、茶學、茶詩是茶文化旅游的靈魂。豐富多彩的茶俗茶禮、文化底蘊深厚的茶學茶詩對開發(fā)茶文化旅游有積極的推動作用。蘇軾先生居瓊期間,寫了近300篇詩文,其中海南風物、飛潛動植物、居食習俗的篇章不少,“汲江煎茶”,“怡養(yǎng)身心”的經驗、方法在其詩文中有生動的記載。還有東坡酒煮蠔、東坡豆、東坡荔、東坡泉、東坡石、東坡帽等等,或見之于詩文,或聞之于傳說。挖掘文化藝術內涵,開發(fā)以傳承性為主的藝術旅游產品。因而充分利用這些歷史、民間文化資料,提煉、挖掘并弘揚海南豐富的茶文化內涵,因此將蘇軾對海南茶文化的積淀通過學術研究來挖掘,憑借蘇軾所賦予海南的豐富茶文化藝術類資源,進而可以開展各種以蘇軾茶文化為題材的多項專項茶旅游活動。文化性越強,游客的愉悅感就越高。

設計茶文化旅游線路

沿著蘇軾在海南所到過的地方茶文化旅游線路設計:如??冢ㄌK公祠)—澄邁(蘇軾登臨海南的第一站)—儋州(東坡書院),可以觀東坡畫像,吃東坡肉,喝東坡井水,游“蘇公祠”、“東坡書院”,在澄邁則可走廣德橋,暢游蘇軾留下的千古絕唱通潮閣和永慶寺等,并可吟詩作對、揮毫吐墨,體驗民族風情,還可以開發(fā)設計以蘇軾與海南黎族茶文化結合點為主題的具有紀念意義的茶禮品,此茶禮品需具有極高的收藏與鑒賞價值,打造成海南茶文化旅游的名片,更是打造成顯示海南文化底蘊的名片。海南茶文化旅游茶園景觀帶線路設計:海南茶葉有近千年的發(fā)展歷史,明代正德六年《瓊臺志?土產》中就有海南早期茶事的記載。當地黎族同胞很早就有采集野茶治病的習慣,水滿茶便是其代表,早在清代就被定為貢品。海南茶被譽為“華夏第一早春茶”。海南具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產茶葉,作為全國唯一可以四季采茶的地區(qū)。海南茶葉大力發(fā)展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期,國家在海南建立紅茶出口的全國主要貨源基地。1988年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qū)掀起了種茶的高潮,至1993年全省擁有大小茶場50多個,其中國營農墾種茶農場就有37個,茶園面積12萬畝。農墾南海茶場、五指山茶場的規(guī)模曾分列全國第五、第十位。位于定安黃竹鎮(zhèn)南海茶場曾是新中國五大茶場之一。據統(tǒng)計,目前海南省共有茶園3萬多畝,實際投產茶園面積約2萬畝,海南生產紅茶的農場主要有金江農場、烏石農場和南海農場。還有海南嶺頭茶場生產一品紅工夫紅茶。國營白沙農場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種植茶葉,主要生產綠茶。五指山生產苦丁茶、水滿茶和蘭貴人。萬寧東山嶺生產鷓鴣茶。因此可以設計茶文化旅游茶園景觀帶線路:南海茶場(定安)—萬寧東山嶺—烏石農場(瓊中)—國營白沙茶場—五指山茶場、嶺頭茶場—金江農場(保寧)。利用茶場的優(yōu)質茶資源在環(huán)境優(yōu)美的茶園茶場開展采摘及品嘗活動,同時通過茶葉的采、嘗、購,拓展海南茶文化內涵,提升茶文化的品位。這樣既可以推動海南旅游業(yè)的發(fā)展,也對海南茶文化的推廣和茶產業(yè)的發(fā)展起積極作用,可謂一舉三得。

開發(fā)海南特色茶館

茶館是展示茶文化、鏈接顧客,讓產品直接走向消費者的重要窗口。蘇軾對飲茶一道,深得獨到之秘,對于茶葉、水質、器具、煎法,都頗講究,寫下了不少詠茶詩詞。因此,在海南茶文化旅游開發(fā)中,可圍繞蘇東坡獨特的品茶方式,建設具有海南特色的茶館。茶館設計從室內裝飾、物品擺放、茶具設計及服務方式等方面符合蘇東坡茶詩詞所體現的茶文化,并體現出較強的觀賞性。典雅的建筑風格和古香古色的陳設布局,再加上茶藝師藝術化的服務,給客人營造出清新淡雅、輕松舒適的品飲環(huán)境。游客在特色茶館喝茶時,能欣賞到海南的特色工藝品,如椰雕、貝殼、天然水晶制品,還可以觀賞體現蘇東坡“活水還須活火煎,自臨釣石汲深清。大瓢貯月歸春甕,小勺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仍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禁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辈杷嚲竦暮D溪毺夭杷?,在輕松愉快中感受海南茶文化、地方風情,讓海南茶文化旅游更加彰顯魅力。

建設海南茶博物館

展示海南產茶地名茶、茶具、茶藝等,利用圖文及聲光電手段,動態(tài)介紹各地制茶方法、飲茶習俗、采茶文化等,力爭做成最具特點的茶文化博物館。蘇東坡在海南時有一只心愛的茶盂,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將其盡量歸還到海南茶博物館,還可以展示海南老古茶樹種質資源、苦丁茶歷史、老爸茶文化及海口早茶文化等。

發(fā)掘茶文化民俗風情資源

茶文化旅游開發(fā)茶文化資源的核心層是文化風情,也是動態(tài)活文化。如茶道、茶節(jié)慶、茶禮俗、宗教茶儀等。蘇軾謫居海南短短三年,與當地黎族人民同吃同住,相處融洽,利用這些重要的蘇軾與海南黎族人民生活的民俗旅游資源,可開展茶民俗風情游,提高海南茶文化旅游的競爭力。憑借內容豐富的茶文化藝術景觀類資源,我們可以開展各種以茶為題材的黎族歌舞戲曲表演、賦詩填詞、吟詠古詩名句、書法繪畫、茶文化知識競賽、茶文化聯(lián)誼等多項專項旅游活動,其中包括蘇軾的茶文學作品。它們往往集表演性、民俗性、群眾性和參與性于一體。海南中部的苗寨和黎寨風情園等可采用原地濃縮型開發(fā)模式,由于時代的發(fā)展海南中部苗族黎族旅游資源豐富獨特的地區(qū)已在建筑、服飾、風俗等方面有所淡化而不再典型,一些重要的苗族黎族文化活動原本也在特定的時期才會呈現,不能令游客完全領會當地文化旅游的風韻,故海南當地政府或投資商可在當地選取合適地段興建以當地茶文化旅游為民俗風情特色的主題園,集中呈現其文化旅游的精華。

開發(fā)茶文化旅游產品

“以旅促茶。以茶促旅”。旅游購物是游客食、住、行、游、購、娛完整體驗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開發(fā)過程中應重視開發(fā)研制旅游商品。集中力量研制出新的茶葉制成品與紀念品、開發(fā)民間產品,充分利用海南的一些特色優(yōu)勢資源,如椰殼和貝殼等,制作各種茶具、茶筒、茶盒、茶文化旅游吉祥物及按比例縮小的茶具、茶桌椅等與茶有關的用品、工藝品;充分利用科學研究來幫助宣傳和開發(fā)我省茶葉的藥用價值以及對人體的保健作用,開發(fā)茶系列飲品及茶點茶食如保健茶、清涼茶、袋裝茶、茶宴食品、茶米飯、茶面包、茶點心、茶餅干、五香茶干等;同時加大市場營銷力度,利用一切有利條件將茶產品與旅游紀念品結合。同時還可開發(fā)更多包裝雅致大方,品質又上乘的茶文化禮品,有效地突出茶文化內涵。當然旅游商品茶葉的包裝要充分考慮文化因素。第一是地域因素。各種茶葉都有不同的原產地,所以要充分考慮到茶葉產地文化的特色,能讓人從包裝的圖案、色彩等要素中能馬上識別茶葉的品種與產地,比如可將蘇東坡“汲江煎茶”的故事表現在包裝外觀上,或蘇東坡茶詩詞印于包裝盒上,這能體現出一種茶葉在特定的歷史文化下的茶文化精神內涵。第二是考慮不同茶類傳遞的文化品質。比如綠茶清新鮮爽,傳遞清高淡雅的感受;紅茶強烈醇厚,傳遞華麗高貴的感受。不同茶類的這些特別文化品質,在包裝要給予充分考慮。系統(tǒng)綜合地開展配套服務,拓展茶文化旅游的衍生物。好的茶文化旅游副產品不僅能引起旅游者的購買欲,增加旅游收入,而且也能反過來作為一種旅游吸引物。

海南茶葉鑒賞論文范文第七篇中英美茶文化跨文化對比思考

摘要:中國是最早種植茶的國家,并且將茶傳播至全世界,尤其是在英美等國,茶得到了改良和發(fā)展,形成西方的茶文化。中西方茶文化由于其地理位置、經濟發(fā)展、主流文化等等原因展現了獨特的魅力。對中西方茶文化的比較既是對茶的發(fā)展歷史的記載和對茶文化的補充,也是中西方文化比較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豐富了中西方文化比較的內容。

關鍵詞:中國茶文化;英美茶文化;比較

茶已不再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文化,是代表國家特征的標志。茶在中國體現的意境和在歐美國家體現的意境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國,茶如君子之交,淡薄靜雅,而在英國,茶就是一種優(yōu)雅的姿態(tài),展現了紳士的風度。本文通過對茶文化在世界的傳播發(fā)展和“茶”在英語中的表現探討了中國與西方國家不一樣的茶文化,這對研究中外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

1茶在西方國家的發(fā)展

唐朝時茶已經成為了一種風靡全球的風雅之物,當時對外貿易相當活躍,不少傳教士來到中國傳教并記錄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再傳回歐洲大陸,引起強烈的反響。中國的茶西行經過廣州、福建等沿海城市再到馬來半島、印度半島最終到達歐洲大陸。意大利的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游記》中詳細記載了中國的茶葉,三百多年后的葡萄牙傳教士撰寫了一部專門介紹中國茶葉的書并刊登出版。從此,中國的茶走上歐洲發(fā)展道路,讓無數歐洲人了解茶并喜歡上茶。最初引入茶進人們視野的是葡萄牙人但真正推廣的卻是荷蘭人。葡萄牙人通過馬可﹒波羅的游記對東方茶葉好奇無比,借助當時海上霸權的地位和發(fā)達的海路運輸技術,入侵中國,獲得中國最早的貿易權,得到大量的茶葉并運回國,引起上流貴族的關注和好奇。但是因為葡萄牙人注重國內自身消費而沒有國際貿易的意識,所以并沒有將茶全面推廣,真正實現茶葉推廣的是后來居上并擊敗葡萄牙的海上馬車夫—荷蘭。荷蘭通過大量的貿易將茶帶進歐洲市場,帶入歐洲人的生活中,并使其成為時尚的象征。除了進口各種茶葉之外,還將配套的茶具也以商品的形式在市場上銷售。雖然荷蘭將茶有效地傳播到歐洲各地,但是并沒有形成全面飲茶的氣候,只有少部分地區(qū)已經接受茶這個新的事物。到了18世紀,強大的日不落帝國英國替代了荷蘭海上貿易的地位,也將茶的貿易規(guī)模不斷擴大,使茶走進英國貴族的日常生活中,發(fā)展成為一種英國茶禮儀,最終走進了英國百姓家庭。英國人自此以后鐘愛喝茶,尤其是紅茶,更是將茶作為貴重物品招待客人,也會在聚會時品嘗享用紅茶的香甜。至此,茶的發(fā)展并沒有止步,而是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傳入了美國,在傳統(tǒng)茶的基礎上改造成風靡全球的美國冰茶。茶在不同國家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形成了不同的茶文化,中國的茶文化與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茶文化迥然不同,不僅僅因為政治經濟發(fā)展的不同而不同,還因為受所處時期的主流文化的影響不同使得茶文化在各國有了新的發(fā)展。

2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茶在中國有上千年的發(fā)展并逐步形成了燦爛的茶文化。茶文化不是只指如何泡茶、飲茶、品茶或是表演茶藝這些外在的表象,而是在泡茶品茶的過程所感悟的人生哲理。著名的茶圣陸羽在其《茶經》中用簡潔而形象的語言詳盡地描述了茶的制作工藝和他所要表達的治國為人的思想。由于茶的歷史悠長,受到不同時期的影響,形成了復雜而豐富的茶文化,其中所受影響較大的要數唐朝時期的儒釋道思想文化了。

儒家的“中庸”思想

“中庸”一直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思想,中庸一直不偏不倚,折中的處事態(tài)度。朱熹曰:“中者,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之名。庸者,平常也?!?,很多學者認為中庸思想就是軟弱、妥協(xié),這是進入了誤區(qū)。中庸的思想講究的是和平、真善美、寧靜致遠的意境而不是簡單意義上的不爭取。儒家思想還要求人修身平天下,茶經中茶性就充分體現了這個觀點。茶的妙處在于修身養(yǎng)性,平靜心態(tài),追求淡雅的生活。古代君子通過飲茶彰顯為人處事之道,無處不在地體現了儒家的“仁”思想。

道家的“順其自然”、“精”“儉”的理論

道家理念在《茶經》中表現的淋漓盡致。陸羽深受道家理論的影響,追求“精”“儉”,認為茶學的靈魂之一就是崇尚自然、崇尚簡樸、崇尚真善美的美學理念,意在天人合一的和諧。最為典型的就是在茶經中出現的茶用具代表青蓋碗。蓋碗是一種特別能體現道家思想的茶用具,其沖泡的每個程序如凈手、出具、開蓋、搖香等等都包含了道家的內涵,講究尊道貴德、重人貴生、天人合一,極其看重茶道禮儀。

佛家的“悟”學說

評價陸羽的宗教傾向時,不能單一的歸納為儒釋道其中一家,他不屬于任何一派,因為他的思想融合了三教的精華,是個復雜的歷史人物,因此他所著作的《茶經》必然傾注了他的人生理念,其中之一就是依佛。佛家注重悟性,而茶也在于一個子“悟”,所以茶有助于僧侶在坐禪修行時提神醒腦,被視為一種修身的過程。

3東西方兩種茶文化的比較

中國的茶文化和英美的茶文化屬于繼承和發(fā)展的關系,起源于中國,流傳到歐美,再結合當地的風俗習慣和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帶有獨特風格的茶文化。這兩種文化必然有相似之處也有不同之處。我們就從其經濟、地理和文化等幾方面具體分析兩種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東方大國,坐落在世界的東方,歐美相比中國的地理位置而言就是西方。中國的茶一路西行來到歐洲大陸再到美洲大陸,經歷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糅合,形成了頗有地方特色的兩種茶文化。中國地大物博,因為土壤和陽光的條件不一樣,生產的茶葉品種也不同,有紅茶、綠茶等,中國人根據地理位置和飲茶習慣的不同會品嘗不同的茶葉感受不一樣的滋味;英國地處地中海,本身不適宜生產茶葉,又因常年受地中海氣候的影響,所以偏愛濃厚而甘甜的紅茶,最著名的英國茶文化當屬下午茶(afternoontea)了。東西兩大國的地理位置的不同,使得兩國的飲茶種類也就不同。

中國古代的經濟體制是封建小農經濟,在滿足溫飽的條件下,人們就開始考慮精神上的提高。在封建社會的影響下,茶成了一種風雅之事,也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茶由一種商品逐步發(fā)展成茶學、茶道最后融合為茶文化。在這種穩(wěn)定的小農經濟里,飲茶是一種悠閑的生活方式,需要人心如止水、心平氣和,慢慢品嘗,感受茶的寧靜和芬香。而英國的茶相比中國的寧靜,帶有實用性和工業(yè)化的特點。英國人一天最重的一餐是晚餐,中午的飲食就會相對簡單許多,而又因兩餐間的時間相隔很久,由此就有了下午茶這種形式。下午茶不僅是喝茶還有糕點水果之類的甜品。英國的茶文化講究的是茶具好看、貴氣,茶味甘甜濃厚,在聚會中襯托出貴婦們優(yōu)雅的氣質和優(yōu)越的社會地位,這種講求實用性的飲茶方式恰恰體現了工業(yè)革命帶來的現代化的特點。尤其是隨著工業(yè)革命的進行,實用性更是發(fā)揮的淋漓盡致。速溶茶就是工業(yè)革命的產物。英美這樣的發(fā)達的工業(yè)國家隨著技術的革新,也將茶葉的外形和用法隨時代變化而變化。除了形式上的不同,還有對茶的認識的不同。在中國,茶是食品,是吃食,而在英國,最初茶是作為藥在宣傳的,他們認為茶具有很多醫(yī)藥作用,如消熱解毒等等。

茶在中國的發(fā)展過程中與儒道佛三派的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天人合一、和諧供出的精神,也要求飲茶之人修身養(yǎng)性,提高修為。這種種要求展現了中國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講究淡薄、豁達、內斂的品質??梢哉f,中國的茶道反映的是一種無處遁形、不可言傳的品性、情懷和美感。它散發(fā)的氣息實則為君子禮節(jié),體現了“君子之交淡若水”的高尚節(jié)操。而英國的茶文化更多體現的是貴族的禮節(jié)和儀態(tài),在其中展現了英國紳士的風采。由此可見,中國的茶文化融合了儒釋道三家思想的文化特點,講究“天人合一、修身養(yǎng)性、崇尚自然、崇尚簡樸、順其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追求個人品行的培養(yǎng);而英國茶文化則體現了貴族們的高貴優(yōu)雅,是人的社會身份的標志,伴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越來越體現出其務實性和現代性。中國人看重茶文化是因為它的精神內涵,把它當做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而英美等國飲茶看重的是其功效和性能,僅把它作為商品和身份的標志。

參考文獻

[1]趙淑萍,跨文化視野下的中英茶文化比較[J],農業(yè)考古,2013:313-315

[2]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176

[3]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葉機械雜志,2001(4):34

[4]張稚秀、孫云,西方茶文化溯源[J],農業(y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