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 車載終端(HJ 1239.1-2021)_第1頁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 車載終端(HJ 1239.1-2021)_第2頁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 車載終端(HJ 1239.1-2021)_第3頁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 車載終端(HJ 1239.1-2021)_第4頁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 車載終端(HJ 1239.1-202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0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生態(tài)環(huán)境標準

HJ1239.1—2021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

第1部分車載終端

Technicalspecificationforemissionremotesupervisionsystemof

heavy-dutyvehicles

PART1On-boardterminal

本電子版為正式標準文本,由生態(tài)環(huán)境部環(huán)境標準研究所審校排版。

HJ1239.1—2021

前言

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huán)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防治裝用壓燃式及氣體

燃料點燃式發(fā)動機的重型汽車排氣對環(huán)境的污染,改善空氣質量,規(guī)范車輛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制定本

標準。

HJ1239《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分為三個部分:

——第1部分車載終端;

——第2部分企業(yè)平臺;

——第3部分通訊協議及數據格式。

本部分為HJ1239的第1部分。

本部分規(guī)定了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車載終端的技術要求,包括功能要求、性能要求、測試方法

等。

本標準的附錄A~附錄C為規(guī)范性附錄。

本標準由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大氣環(huán)境司、法規(guī)與標準司組織制訂。

本標準主要起草單位:中國環(huán)境科學研究院、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智聯萬維科技有限

公司、唐山市環(huán)境監(jiān)控中心。

本標準生態(tài)環(huán)境部2021年12月27日批準。

本標準自2022年7月1日起實施。

本標準由生態(tài)環(huán)境部解釋。

ii

HJ1239.1—2021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第1部分車載終端

1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車載終端的技術要求,包括功能、性能要求、測試方法等。

本標準適用于安裝應用在重型車上用于采集、存儲和傳輸車輛OBD信息和發(fā)動機排放數據的設備

裝置。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

GB17691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

GB/T2423.18環(huán)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Kb:鹽霧,交變(氯化鈉溶液)

GB/T42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GB/T28046.1道路車輛電氣及電子設備的環(huán)境條件和試驗第1部分:一般規(guī)定

GB/T32960.2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第2部分:車載終端

GB/T32960.3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第3部分:通訊協議及數據格式

GB/T37027信息安全技術網絡攻擊定義及描述規(guī)范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

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

GM/T0008安全芯片密碼檢測準則

GM/T0009SM2密碼算法使用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GB1769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重型車heavy-dutyvehicles(HDV)

本標準的重型車指依法按GB17691規(guī)定技術要求進行型式檢驗和信息公開的汽車,包括壓燃式發(fā)

動機汽車、氣體燃料點燃式發(fā)動機汽車、雙燃料汽車,以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3.2

車載終端on-boardterminal

安裝于重型車上,用于采集、存儲和傳輸車輛車載診斷系統(tǒng)(OBD)信息和發(fā)動機排放數據且不

得被人為拆除的設備裝置,屬于污染控制裝置。

3.3

數字簽名digitalsignature

附加在數據單元上的數據,或是對數據單元所作的密碼兌換,這種數據或變換允許數據單元的接收

1

HJ1239.1—2021

者用以確認數據單元的來源和完整性,并保護數據防止被人(例如接收者)偽造或抵賴。

3.4

密鑰key

用于控制密碼變換操作(例如加密、解密、密碼校驗函數計算、簽名生成或簽名驗證)的符號序列,

是非對稱密鑰對,包括公鑰和私鑰。私鑰用于簽名或解密,不應泄露。公鑰用于驗簽或加密。

3.5

首次定位時間timetofirstfix(TTFF)

導航接收機通電后獲得的正確定位的時間。

3.6

重捕時間re-gettime

衛(wèi)星信號短暫中斷后,導航接收機重新捕獲衛(wèi)星信號并確定其當前位置的時間。

3.7

實時動態(tài)real-timekinematic(RTK)

載波相位差分技術,是實時處理兩個測量站載波相位觀測量的差分方法,將基準站采集的載波相位

發(fā)給用戶接收機,進行求差解算坐標。

4一般要求

4.1重型車車載排放遠程監(jiān)控終端應滿足GB17691的規(guī)定,具備本標準第5章規(guī)定的功能要求,并

能滿足第6章規(guī)定的性能要求。

4.2安裝排放遠程監(jiān)控車載終端,原則上不得占用原有OBD接口,如需占用的,應再單獨預留出符

合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OBD接口。

4.3車輛生產企業(yè)應在車載終端、儀表盤或顯示面板等顯著位置安裝報警燈相關指示器,重型車的所

有者可以通過車載終端的報警燈等相關指示器,實時了解車載終端聯網情況。

4.4車載終端應具有防拆除技術措施,確保車載終端未經車輛生產企業(yè)授權無法拆除。

4.5車載終端應保證采集數據的數據質量。使用壽命應不低于7年。

4.6車輛生產企業(yè)應對車載終端進行功能和性能測試,測試方法應滿足第7章規(guī)定。

5功能要求

5.1開機自檢

車載終端的自檢應符合GB17691第Q.5.1的要求。

5.2激活

5.2.1車載終端在進行激活時,應按圖1規(guī)定的程序進行。

5.2.2激活信息包括安全芯片標識ID、儲存在安全芯片中的公鑰和車載終端通過OBD讀取的車輛識

別代號(VIN)。

5.2.3激活信息應通過安全芯片中存儲的私鑰添加數據簽名后傳輸至生態(tài)環(huán)境部。

5.2.4車載終端應按規(guī)定的協議接收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反饋的激活結果。

2

HJ1239.1—2021

圖1激活流程

5.3數據采集

5.3.1車載終端應能采集發(fā)動機排放相關數據。安裝在顆粒捕集器(DPF)和/或選擇性催化還原(SCR)

技術的重型車上車載終端采集的數據見表1,采集頻率應為1Hz。

表1車載終端采集的數據(采用DPF和/或SCR技術的車輛)

序號數據項

1車速

2大氣壓力(直接測量或估算值)

發(fā)動機凈輸出扭矩(作為發(fā)動機最大基準扭矩的百分比),或發(fā)動機實際扭矩/指示扭矩(作為發(fā)動

3

機最大基準扭矩的百分比,例如依據噴射的燃料量計算獲得)

4摩擦扭矩(作為發(fā)動機最大基準扭矩的百分比)

5發(fā)動機轉速

6發(fā)動機燃料流量

7上游NOx傳感器輸出

8下游NOx傳感器輸出

9SCR入口溫度

10SCR出口溫度

3

HJ1239.1—2021

續(xù)表

序號數據項

11DPF壓差

12進氣量

13反應劑余量

14油箱液位a

15發(fā)動機冷卻液溫度

16累計里程

a燃氣機可不采集油箱液位參數。

5.3.2對于采用三元催化器后處理技術的車輛,車載終端應采集表2規(guī)定的數據,采集頻率為1Hz。

表2車載終端采集的數據(采用三元催化技術的車輛)

序號數據項

1車速

2大氣壓力(直接測量或估算值)

發(fā)動機凈輸出扭矩(作為發(fā)動機最大基準扭矩的百分比),或發(fā)動機實際扭矩/指示扭矩(作為發(fā)

3

動機最大基準扭矩的百分比,例如依據噴射的燃料量計算獲得)

4摩擦扭矩(作為發(fā)動機最大基準扭矩的百分比)

5發(fā)動機轉速

6發(fā)動機燃料流量

7三元催化器上游氧傳感器輸出

8三元催化器下游氧傳感器輸出

9進氣量

10三元催化器溫度傳感器輸出(上游、或下游、或模擬)

11三元催化器下游NOx傳感器輸出a

12發(fā)動機冷卻液溫度

13累計里程

a安裝NOx傳感器的車輛應采集并傳輸NOx輸出值。

5.3.3對于重型混合動力電動車輛,除應采集表1或表2數據外,還應采集表3規(guī)定的數據,采集頻

率為1Hz。

表3混合動力電動車輛車載終端補充采集的數據

序號數據項

1電機轉速

2電機負荷百分比

3電池電壓

4電池電流

5荷電狀態(tài)(SOC)

5.3.4車載終端的OBD信息采集應滿足表4的規(guī)定,OBD信息應每24h至少采集一次。

4

HJ1239.1—2021

表4車載終端的OBD信息采集

序號數據項

1OBD診斷協議

2故障指示燈(MIL)狀態(tài)

3診斷支持狀態(tài)

4診斷就緒狀態(tài)

5車輛識別代號

6軟件標定識別號

7標定驗證碼

8在用監(jiān)測頻率(IUPR)

9故障碼總數

10故障碼信息列表

5.3.5車載終端的定位信息采集應能滿足如下要求:

a)定位信息應符合GB/T32960.3中7.2.3.5的規(guī)定;

b)水平定位精度不應大于5m;

c)最小位置更新率為1Hz;

d)定位時間:

1)冷啟動:從系統(tǒng)加電運行到實現捕獲時間應不超過120s;

2)熱啟動:實現捕獲時間應小于10s。

5.3.6車載終端的時間和日期應滿足如下要求:

車載終端的時間應以時分秒或hh:mm:ss的方式采集和記錄;日期應以年月日或yyyy/mm/dd的方式

采集和記錄。與標準時間相比,24小時內時間誤差應在±5s以內。

5.3.7車載終端采集和傳輸的數據應與車輛實際數據一致。

5.4數據存儲

數據存儲應符合GB17691中Q.5.5的要求。

5.5數據傳輸

5.5.1判定激活成功后,車載終端將采集的數據添加數字簽名,按規(guī)定的通訊協議進行傳輸(見圖2)。

OBD信息至少24h內傳輸一次,發(fā)動機數據流信息至少10s傳輸一次。

5.5.2數字簽名應遵循GM/T0009的相關要求,每個完整的數據包進行一次簽名,簽名應使用保存在

安全芯片中的私鑰進行。

5.5.3應在發(fā)動機啟動后60s內開始傳輸數據,發(fā)動機停機后可不傳輸數據。

圖2數據傳輸流程

5

HJ1239.1—2021

5.6數據補傳

當數據通信鏈路異常時,車載終端應將排放遠程監(jiān)控數據進行本地存儲。在數據通信鏈路恢復正常

后,再補傳存儲的數據。補傳的數據應為恢復通訊時刻前5×24h內,通信鏈路異常期間存儲的數據,

數據格式與實時傳輸數據相同,按規(guī)定的通訊協議補傳。

5.7拆除報警

當車載終端故障或拆除時,車輛應激活駕駛員報警系統(tǒng),技術允許的情況下,可按規(guī)定的通訊協議

向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傳輸拆除報警信息,報警信息包括拆除狀態(tài)、拆除時間和定位經緯度信息。

6性能要求

6.1適應性

按GB17691附錄Q.7規(guī)定,車載終端的電氣適應性能、環(huán)境適應性能和電磁兼容性能應符合

GB/T32960.2中4.3.1~4.3.3的要求。其中,對于電磁兼容性,車載終端對沿電源線的電瞬態(tài)傳導抗擾

度試驗脈沖1的要求為C類。

6.2防護性

6.2.1鹽霧防護性

對于安裝在駕駛艙內的車載終端應按GB/T2423.18規(guī)定的嚴酷等級(4)進行二個試驗循環(huán),對于

安裝在駕駛艙外的車載終端應按GB/T2423.18規(guī)定的嚴酷等級(5)進行四個試驗循環(huán),密封性不變,

標志和標簽清晰可見,功能狀態(tài)應達到GB/T28046.1定義的C級。

6.2.2外殼防護性

對于安裝在駕駛艙內的車載終端應至少滿足GB/T4208中規(guī)定的IP53的防護等級,對于安裝在駕

駛艙外的車載終端應至少滿足GB/T4208中規(guī)定的IP65的防護等級,按附錄A.3.2.2進行外殼防護性試

驗后車載終端所有功能應處于GB/T28046.1定義的A級。

6.3數據安全性

6.3.1車載終端應配備安全芯片,安全芯片生產企業(yè)應具備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通過ISO9001質量

管理體系和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認證。安全芯片應滿足以下要求:

——具備一個唯一的安全芯片標識ID(簡稱:芯片ID)。芯片ID由三位芯片型號標識符和車輛生

產企業(yè)自定義的最多十三位字符組成;

——應存儲芯片ID和密鑰,由安全芯片生產企業(yè)進行密鑰注冊。芯片ID和公鑰可以讀取,私鑰

不可讀不可改;

——安全等級應滿足GM/T0008安全等級2級要求或產品安全保證級別不低于EAL4+級要求,且

具備商用密碼產品型號證書;

——密鑰強度應為256bit;

——數字簽名速度應不小于50次/s。

6.3.2車載終端應按GB17691中Q.4的要求提供技術可行的安全策略,保證產品各種性能和功能處

于安全范圍內。車載終端不應有權威漏洞數據庫公開的6個月及以前的漏洞,保證存儲數據安全性。

6

HJ1239.1—2021

7測試方法

7.1終端測試內容

每個型號的車載終端,應進行附錄A規(guī)定的終端功能和性能測試,以及附錄B規(guī)定的安全性測試,

測試項目和測試方法見表5。

表5終端測試內容

試驗內容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自檢、激活5.1、5.2附錄A.3.1.1

數據采集5.3.1~5.3.4附錄A.3.1.3

導航定位測試5.3.5附錄A.3.1.4

時間和日期5.3.6附錄A.3.1.2

數據存儲5.4附錄A.3.1.5

數據補傳5.6附錄A.3.1.6

電氣適應性6.1附錄A.3.2.1

環(huán)境適應性6.1附錄A.3.2.1

電磁兼容適應性6.1附錄A.3.2.1

鹽霧防護性能6.2.1附錄A.3.2.2

外殼防護性6.2.2附錄A.3.2.2

信息安全測試6.3附錄B

使用壽命4.5附錄A.3.2.3

7.2整車測試內容

每個型號的車載終端,應安裝到整車上,進行附錄C規(guī)定的整車遠程監(jiān)控測試,試驗項目和試驗

方法見表6。

表6整車測試內容

試驗內容技術要求試驗方法

數據傳輸測試5.5附錄C.4.1

整車導航定位精度測試5.3.5附錄C.4.2

數據一致性測試5.3.7附錄C.4.3

8實施要求

在GB17691標準6b階段正式實施后,定位精度應滿足GB17691規(guī)定的精準要求。

7

HJ1239.1—2021

附錄A

(規(guī)范性附錄)

車載終端試驗方法

A.1概述

本附錄規(guī)定了進行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車載終端功能和性能檢測的方法。

A.2試驗準備

應準備4套車載終端、相應的線束及配套接插件等。

A.3車載終端測試方法

A.3.1數據采集和傳輸測試

A.3.1.1自檢和激活測試

車載終端接上電源后,按圖1流程在檢測平臺(指用于車載終端測試時由檢測機構使用的測試平臺)

進行激活操作,車載終端激活功能需滿足5.2的要求。按生產企業(yè)提供的產品說明書檢查車載終端是否

工作正常,車載終端自檢功能應滿足5.1的要求,然后檢查車載終端是否能正常連接到檢測平臺,并有

數據傳輸到平臺。

A.3.1.2時間和日期檢查

讀取車載終端傳輸至檢測平臺的數據,檢查數據中的時間格式,并記錄標準時間24h對應到車載

終端傳輸時間的誤差,車載終端提供的時間和日期需滿足5.3.6的要求。

A.3.1.3數據采集檢查

讀取車載終端傳輸至檢測平臺的數據,檢查數據頻率、采集數據頻率和數據內容是否滿足5.3.1~

5.3.4的要求。

A.3.1.4衛(wèi)星導航定位性能仿真測試

A.3.1.4.1測試方法

8

HJ1239.1—2021

圖A.1傳導測試示意圖

圖A.2空口測試示意圖

仿真測試采用全球導航衛(wèi)星系統(tǒng)(GlobalNavigationSatelliteSystem,GNSS)模擬器,模擬器應可

同時模擬產生最多24顆衛(wèi)星動態(tài)信號,并支持模擬汽車路徑規(guī)劃,為了和真實環(huán)境中衛(wèi)星數目比較接

近,模擬7~8顆恒定載噪比(42~44)質量的衛(wèi)星。測試樣件可采用車載GNSS整機(車載終端)或

車載GNSS模塊,為了測試性能的穩(wěn)定性,采用傳導測試(GNSS模擬器與測試樣件有線連接,圖A.1)

或空口測試(測試樣件置于微波暗室,GNSS模擬器與測試樣件無線連接,圖A.2)進行測試。

首次定位時間(TTFF):從待測件開機開始計時,直至其定位正確停止計時。分別進行冷啟動和熱

啟動,得到兩種模式下的啟動時間。冷啟動,通過衛(wèi)星模擬器初始化一個距實際測試位置不少于1000km

的偽位置,使星歷等信息失效,實現冷啟動;熱啟動,需使待測件正常工作情況下,斷電60s,再重新

啟動。

位置更新頻率:待測件以文件形式輸出定位結果,查看時間間隔為t,則位置更新頻率為1/t。

A.3.1.4.2判定指標

a)首次定位時間:

——冷啟動:TTFF≤120s;

——熱啟動:TTFF≤10s。

b)位置更新頻率:更新頻率≥1Hz。

9

HJ1239.1—2021

A.3.1.5數據存儲

按生產企業(yè)說明書查詢車載終端數據存儲功能,根據連續(xù)傳輸10min的數據量計算車載終端內部

存儲介質容量,滿足5.4的存儲要求。

A.3.1.6數據補傳

人為制造車載終端通信異常故障,之后恢復通信,通過檢測平臺查看是否有補傳數據,滿足5.6要

求。

A.3.2性能測試

A.3.2.1適應性試驗

車載終端電氣適應性能試驗、環(huán)境適應性能試驗和電磁兼容性能試驗應按照GB/T32960.2中

5.2.1~5.2.3相關要求進行。

A.3.2.2防護性試驗

車載終端鹽霧性能按照GB/T2423.18規(guī)定的試驗方法進行試驗。

車載終端按照GB/T4208中規(guī)定的相應防護等級的試驗方法進行。

A.3.2.3使用壽命試驗

車載終端使用壽命應不低于7年,可靠性試驗方法采用GB/T32960.2中附錄A溫度交變耐久壽命

試驗方法。

10

HJ1239.1—2021

附錄B

(規(guī)范性附錄)

車載終端安全性測試

B.1概述

本附錄規(guī)定了6.3安全策略的檢測方法。

B.2樣件準備

B.2.1測試樣件能夠上電運行,能夠正常通訊。

B.2.2測試樣件能夠輸出或者通過遠程查看入侵日志和入侵響應。

B.2.3測試樣品能夠實現SM2加密算法。

B.3滲透測試方法

B.3.1測試設備

滲透測試的設備如下:

1)異常指令發(fā)送設備;

2)信號連接設備;

3)測試控制電腦。

B.3.2測試方法

B.3.2.1基于正常的獲取排放及其相關數據要求,建立車載終端需要處理、來自企業(yè)平臺的正常操作

指令集,以及不少于100個樣本的異常指令集,至少應包括GB/T37027中6.2規(guī)定的典型網絡攻擊方

式。檢測車載終端是否具有檢測出其中95%以上異常指令的能力,且誤報率能夠小于1%、在攻擊開始

后10s內能夠發(fā)現并啟動防護措施。

B.3.2.2對車載終端系統(tǒng)進行漏洞掃描,檢查系統(tǒng)是否存在相關部門規(guī)定的權威漏洞庫公開的6個月

及以上漏洞。漏洞應來源于國內具有權威性的漏洞庫或共享平臺,所驗證漏洞及測試用例應獲得漏洞庫

或共享平臺授予的公開漏洞編號,漏洞類型應涵蓋通用型漏洞和事件型漏洞。

B.3.2.3車載終端存儲、傳輸的數據完整性測試。發(fā)送指定源數據至車載終端,并由車載終端傳輸至

檢測平臺。對車載終端存儲的數據進行解析,并與指定源數據進行比對,確認存儲數據的完整性;對車

載終端傳輸到檢測平臺的數據進行解析,并與指定源數據進行比對,確認傳輸數據的完整性。

B.3.2.4車載終端連接至企業(yè)平臺,使用檢測平臺模擬非企業(yè)操作指令并下發(fā)至車載終端,測試車載

終端是否接受并執(zhí)行該指令。

B.3.3評價指標

B.3.3.1響應時間:被測樣件輸出第一條檢測到的異常指令,如在攻擊開始時間后10s(包含10s)

11

HJ1239.1—2021

以內,測試通過;大于10s或者未檢測到異常指令,測試不通過。

B.3.3.2被測樣件輸出全部檢測到的異常指令,如檢測出異常指令比例大于(包含)95%,則測試通

過,否則測試不通過。

B.3.3.3在滿足B.3.3.2的情況下,比對檢測結果與異常指令對應情況,如果正確率大于(包含)99%

測試通過,否則測試不通過。

B.3.3.4車載終端系統(tǒng)不存在權威漏洞庫公開的6個月及以上漏洞,則測試通過,否則測試不通過。

B.3.3.5車載終端存儲和傳輸的數據應是完整的。

B.3.3.6車載終端應不執(zhí)行非生產企業(yè)平臺下發(fā)的指令。

B.4密碼算法實現安全性測試方法

B.4.1測試設備

密碼算法安全性測試設備如下:

1)側信道信號采集分析系統(tǒng);

2)示波器;

3)電磁采集探頭;

4)故障信號注入系統(tǒng);

5)電磁輻射發(fā)生器;

6)測試結果記錄電腦。

B.4.2測試方法

B.4.2.1檢測廠家提供設計和說明文件或相關國密認證證書。

B.4.2.2車載終端正常運行并獲取車載終端簽名后的數據,使用廠家聲明的密碼算法對至少100條信

息驗簽。通過接口測試驗證其國密算法SM2使用正確性;由測試送樣人員提供公鑰、簽名使用的ID及

簽名后數據。

B.4.2.3通過側信道采集分析系統(tǒng)和測試結果記錄電腦,借助電磁采集探頭、示波器對樣品簽名處理

及傳輸過程進行側信道分析監(jiān)聽或破解。

B.4.2.4通過故障信號注入系統(tǒng)對安全芯片簽名處理過程進行激光、電磁或毛刺注入測試,分析和破

解安全芯片私鑰。

B.4.3評價指標

B.4.3.1樣品的芯片如具備GM/T0008規(guī)定的安全等級第2級的檢測報告復印件,且樣品具備商用密

碼證書復印件則通過檢測,否則不通過。

B.4.3.2參加驗簽的數據正確率不低于99%則檢測通過,否則不通過。

B.4.3.3測試樣品使用硬件加密,且無法獲得加密芯片私鑰測試通過,否則不通過。

B.4.3.4通過故障注入手段無法獲得安全芯片私鑰,測試通過,否則不通過。

12

HJ1239.1—2021

附錄C

(規(guī)范性附錄)

數據傳輸、定位及數據一致性測試

C.1概述

本附錄規(guī)定了車載終端數據傳輸、數據一致性,以及整車定位精度的檢測方法。

C.2環(huán)境準備

按以下要求進行測試環(huán)境的準備:

1)天線:準備接收衛(wèi)星信號天線。

2)基準接收機:靜態(tài)定位精度優(yōu)于0.1m;確認基準接收機工作額定電壓及供電方式;確保測試

過程中存儲基準路徑數據并能夠導出處理。

3)車載終端:確認車載終端工作額定電壓及供電方式;確保測試過程中存儲定位數據并能夠導出

處理。

4)測試車輛:準備有足夠空間及供電接口(或蓄電池)給基準接收機、待測件供電的測試車輛。

測試車輛車頂能夠安裝衛(wèi)星天線及與差分基站之間通信的通信天線,且配有相應的車載終端。

5)測試場地:測試場地空曠,周圍無明顯電磁信號干擾。

6)檢測平臺:由主管部門或第三方檢測機構建立,對重型車遠程監(jiān)管系統(tǒng)的企業(yè)平臺和車載終端

開展測試并提供測試對象測試記錄和結果的平臺。

7)OBD通訊設備:可采用OBD診斷儀或PEMS設備主機模塊等通訊設備,能夠連接測試車輛

OBD接口并通過ISO27145或SAEJ1939-73等標準協議與測試車輛進行OBD通訊,數據流

信息記錄頻率可設置為1Hz。

C.3試驗場地

在測試道路上布置RTK差分基站,只供基準RTK差分定位接收機使用。RTK差分基站放置點應

經過測繪局測繪或經過差分基站自我校準得到準確位置信息。測試車輛的車載終端不得與在測試道路上

布置的RTK差分基站連接通訊。在差分基站覆蓋范圍內,包含開闊場地及建筑物遮擋場地,測試車輛

可做加減速、拐彎等行駛模式。

C.4測試程序及判定

C.4.1數據傳輸測試

通過車輛點火進行登入登出(三次),數據補發(fā),車輛行駛等測試步驟將數據傳輸到企業(yè)平臺,再

通過企業(yè)平臺將數據轉發(fā)到檢測平臺,進行數據校驗,檢測數據是否符合本標準規(guī)定的協議格式。

13

HJ1239.1—2021

C.4.2整車導航定位精度測試

圖C.1路測原理示意圖

整車定位精度測試采用高精度RTK差分定位接收機作為基準,被測車輛作為載體,將高精度RTK

差分定位接收機所用天線安裝在被測車輛上,與車載終端所用天線的相位中心相距不超過0.2m,測試

車輛分別以低速(10km/h~20km/h)、中速(20km/h~50km/h)和高速(50km/h~80km/h)的速度

非勻速行駛各不少于5min。

測試過程中車載終端不得與測試道路上布置的RTK差分基站連接通訊,車載終端以1Hz頻率采集

定位信息,同時,使用高精度RTK差分定位接收機獲取被測車輛在運動過程中的瞬態(tài)定位信息。

測試結束后,剔除車載終端采集的全部實時定位數據中平面精度因子HDOP>4或位置精度因子

PDOP>6的定位數據,然后將車載終端輸出的坐標與高精度RTK差分定位接收機提供的標準點坐標相

比較,定位軌跡誤差的95百分位值應在5m以內。

C.4.3車載終端數據一致性測試

起動測試車輛,將OBD通訊設備連接至測試車輛OBD接口,選擇相應OBD通訊協議進行通訊。

確認檢測平臺開始接收被測試車輛車載終端傳輸的數據。

通過OBD通訊設備讀取并記錄測試車輛的每項OBD信息。檢測平臺接收到的測試車輛OBD信息

應符本標準的規(guī)定,不缺項,且與OBD通訊設備讀取到的相應OBD信息內容相同。

在C.4.2的測試過程中或按照C.4.2規(guī)定的工況行駛測試車輛,通過OBD通訊設備讀取并記錄測試

車輛的每項數據流信息(OBD通訊設備無法讀取的數據項除外),數據記錄頻率為1Hz。對于裝有NOx

傳感器的測試車輛,確認NOx傳感器已達到正常工作條件并開始傳輸有效數據后,再開始測試。

對于表C.1中的每項擬合類數據流信息,按照GB17691附件KA.2.1的方法將測試過程中檢測平臺

接收到的數據與OBD通訊設備記錄的數據進行對齊,按照GB17691中附件KA.2.2的方法進行最小二

乘法擬合,擬合結果應滿足表C.1中的判定標準。

對于大氣壓力、DPF壓差、反應劑余量、油箱液位,優(yōu)先采用擬合類數據項的判定方式及判定標

準。若測試過程中變化浮動較小,無法進行最小二乘法擬合,則計算測試過程中檢測平臺接收數據的平

均值和OBD通訊設備記錄數據的平均值,二者的差值應滿足表C.1中比對類數據項的判定標準。

14

HJ1239.1—2021

表C.1數據流信息分類及判定標準

數據分類數據項判定標準

車速、發(fā)動機凈輸出扭矩/實際扭矩、摩擦扭矩、發(fā)動機轉速、發(fā)動機

相關系數r2≥0.90;

燃料流量、SCR上游NOx傳感器輸出值、SCR下游NOx傳感器輸出值、

回歸線的斜率a:0.9~1.1;

擬合類進氣量、SCR入口溫度、SCR出口溫度、發(fā)動機冷卻液溫度、三元催化

回歸線的截距≤OBD數據最大值

器下游NOx傳感器輸出、三元催化器上游氧傳感器輸出值、三元催化

的3%;

器下游氧傳感器輸出值、三元催化器溫度傳感器輸出值等

大氣壓力平均值差值≤±1kPa

比對類DPF壓差平均值差值≤±0.5kPa

反應劑余量、油箱液位平均值差值≤±1%

15

HJ1239.1—2021

目次

前言.................................................................................................................................................................ii

1適用范圍........................................................................................................................................................1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1

3術語和定義....................................................................................................................................................1

4一般要求........................................................................................................................................................2

5功能要求........................................................................................................................................................2

6性能要求........................................................................................................................................................6

7測試方法........................................................................................................................................................7

8實施要求........................................................................................................................................................7

附錄A(規(guī)范性附錄)車載終端試驗方法...................................................................................................8

附錄B(規(guī)范性附錄)車載終端安全性測試.............................................................................................11

附錄C(規(guī)范性附錄)數據傳輸、定位及數據一致性測試.....................................................................13

i

HJ1239.1—2021

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技術規(guī)范第1部分車載終端

1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guī)定了重型車排放遠程監(jiān)控系統(tǒng)車載終端的技術要求,包括功能、性能要求、測試方法等。

本標準適用于安裝應用在重型車上用于采集、存儲和傳輸車輛OBD信息和發(fā)動機排放數據的設備

裝置。

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引用了下列文件或其中的條款。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凡是未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

GB17691重型柴油車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測量方法(中國第六階段)

GB/T2423.18環(huán)境試驗第2部分:試驗方法試驗Kb:鹽霧,交變(氯化鈉溶液)

GB/T4208外殼防護等級(IP代碼)

GB/T28046.1道路車輛電氣及電子設備的環(huán)境條件和試驗第1部分:一般規(guī)定

GB/T32960.2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第2部分:車載終端

GB/T32960.3電動汽車遠程服務與管理系統(tǒng)技術規(guī)范第3部分:通訊協議及數據格式

GB/T37027信息安全技術網絡攻擊定義及描述規(guī)范

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

ISO14001環(huán)境管理體系

GM/T0008安全芯片密碼檢測準則

GM/T0009SM2密碼算法使用規(guī)范

3術語和定義

GB17691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重型車heavy-dutyvehicles(HDV)

本標準的重型車指依法按GB17691規(guī)定技術要求進行型式檢驗和信息公開的汽車,包括壓燃式發(fā)

動機汽車、氣體燃料點燃式發(fā)動機汽車、雙燃料汽車,以及混合動力電動汽車。

3.2

車載終端on-boardterminal

安裝于重型車上,用于采集、存儲和傳輸車輛車載診斷系統(tǒng)(OBD)信息和發(fā)動機排放數據且不

得被人為拆除的設備裝置,屬于污染控制裝置。

3.3

數字簽名digitalsignature

附加在數據單元上的數據,或是對數據單元所作的密碼兌換,這種數據或變換允許數據單元的接收

1

HJ1239.1—2021

者用以確認數據單元的來源和完整性,并保護數據防止被人(例如接收者)偽造或抵賴。

3.4

密鑰key

用于控制密碼變換操作(例如加密、解密、密碼校驗函數計算、簽名生成或簽名驗證)的符號序列,

是非對稱密鑰對,包括公鑰和私鑰。私鑰用于簽名或解密,不應泄露。公鑰用于驗簽或加密。

3.5

首次定位時間timetofirstfix(TTFF)

導航接收機通電后獲得的正確定位的時間。

3.6

重捕時間re-gettime

衛(wèi)星信號短暫中斷后,導航接收機重新捕獲衛(wèi)星信號并確定其當前位置的時間。

3.7

實時動態(tài)real-timekinematic(RTK)

載波相位差分技術,是實時處理兩個測量站載波相位觀測量的差分方法,將基準站采集的載波相位

發(fā)給用戶接收機,進行求差解算坐標。

4一般要求

4.1重型車車載排放遠程監(jiān)控終端應滿足GB17691的規(guī)定,具備本標準第5章規(guī)定的功能要求,并

能滿足第6章規(guī)定的性能要求。

4.2安裝排放遠程監(jiān)控車載終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