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淺談傷寒論六經與方證思想
及在臨床中的運用引子學中醫(yī)難否?成名醫(yī)難否?
《此事難知》---元·王好古
《醫(yī)學實在易》---清·陳修園疑問和困惑中醫(yī)臨床的核心陰陽五行臟腑經絡?經方體系規(guī)范與標準學中醫(yī)當從經方入手“仲景諸方,實萬世醫(yī)門之規(guī)矩準繩?!?--元·朱丹溪“仲景六經,為百病立法,不專為傷寒一科?!?--清·柯韻伯“醫(yī)門之仲師,即儒家之宣圣?!?--清·陳修園經方不流行的原因不敢用不想用不會用第一、二種人不是很多,更多的是第三種。
入門:難?易?夫仲景之道,至平至易,仲景之門,人人可入,而使之茅塞如此,令學人如夜行歧路,莫之指歸,不深可憫耶?
---清·柯韻伯《傷寒論注·自序》
筑基功夫:六經“《傷寒論》第一重要之處為六經,而第一難解之處亦為六經,凡讀《傷寒論》無不于此致力,凡注傷寒者亦無不于此致力?!?--民國·惲鐵樵《傷寒論研究》六經研究的學說多達41家---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王慶國
六經之爭1.經絡說宋·朱肱首次提出“六經”的概念,并指出:“治傷寒者先須識經絡,不識經絡,觸途冥行,不知邪氣之所在?!薄额愖C活人書》卷一專設經絡圖,示人經絡循行之路以辨六經病癥。如“足太陽膀膀胱之經,從目內毗上頭連于風府,分為囚道,下項并正別脈上下六道以行于背,……今頭項痛,身體疼,腰脊強,其脈尺寸俱浮者,故知太陽經受病也。”其后清代汪琥等亦從此說,近代程門雪、現(xiàn)代劉渡舟及《傷寒論》教材均贊同此說。2.臟腑說明·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麻黃湯雖為太陽發(fā)汗重劑,實為發(fā)散肺經火郁之藥也,桂枝湯雖為太陽解肌輕劑,實為理肺救肺之藥也。”清·高學山在《傷寒尚論辨似》中說:“足太陽與手太陰同治皮毛之合,則肺部所轄之胸中,原為太陰陽氣之公署。”何志雄、魯福安繼承了“臟腑說”觀點,認為六經病的病理變化是肺、心、胃、膽、脾、肝、腎等7個臟腑為基礎的,而除此之外的病變都是延伸的。3.標本中氣說此說源于《內經》,后由張隱庵、陳修園、唐容川等發(fā)揮,用六氣特點解釋傷寒六經,故亦稱“六氣說”。如陳修園《傷寒論淺注》:“六氣之本標中氣不明,不可以讀傷寒論?!眲⒍芍壑赋觯骸爸v求六經標、本、中氣化學說時,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形層說
清·俞根初把人體分成六個層次,說明病邪淺深與進退:“太陽經主皮毛,陽明經主肌肉,少陽經主腠理,太陰經主肢末,少陰經主血脈,厥陰經主筋膜。太陽內部主胸中,少陽內部主膈中,陽明內部主中脘,太陰內部主大腹,少陰內部主小腹,厥陰內部主少腹?!辈⑿馗共课灰喾謱倭岳谵q證。5.八綱說日·喜多村直寬說:“本經無六經宇面,所謂三陰三陽,不過假以標表里寒熱虛實之義,因非臟腑經絡相配之謂也。……凡病屬陽、屬熱、屬實者,謂之三陽;屬陰、屬寒、屬虛者,謂之三陰。細而析之,則邪在表而熱實者,太陽也:邪在半表里而熱實者,少陽也;邪入胃而熱實者,陽明也。又邪在表而虛寒者,少陰也;邪在半表里而虛寒者,厥陰也;邪入胃而虛寒者,太陰也?!眹鴥汝愡d齋、胡希恕、馮世綸等亦從此說。而張琪等則反對此說,認為是認識上的倒退。6.癥候群說此說受西醫(yī)學理論影響,首先由陸淵雷提出:“太陽、陽明等六經之名,……指熱病之證候群,為湯液家所宗。”50年代黃文東、金壽山、盛國榮、昌敦厚、何云鶴、孫寶楚等皆執(zhí)此說。如黃文東曰:“所謂六經,就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就這六個病型的癥候群,利用分經辨癥,及其診斷方法,以鑒別表、里、寒、熱、虛、實等種種輕重不同的情況,來運用汗、吐、下、和、溫、清、補、澀,以及針灸等種種不同的治法,這就是中醫(yī)治療傷寒的基本法則?!?.六病說劉紹武認為:“在《傷寒論》的原著中找不到‘六經’立論的有力依據(jù)。相反地倒有137個條文在談‘病’,這些條文明白地指出為‘太陽病’、‘陽明病’,……況且各篇之標題就是稱‘病’而非‘經’的,依照原著,稱作‘六病’在學習中反倒覺得明白暢曉,應用上敏捷方便。”并強調“經”與“病”的概念有本質區(qū)別:“六經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線路,雖無病,其存在依然;《傷寒論》的六病是病理的,是人為的劃分證候類型的方法,無病則‘六病’不復存在。”傷寒論的“誤讀”
盡管業(yè)內的人士都在說著《傷寒論》,但是未必都認真地讀過和讀懂《傷寒論》。這是因為《傷寒論》研究史上的“誤讀傳統(tǒng)”。
------李心機《傷寒論疑難解讀》正本清源醫(yī)經六經經方房中、神仙《素問·熱論》六經觀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俠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痛而鼻干,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臟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jié)M而溢干。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臟六腑皆受病,榮衛(wèi)不行,五臟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于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日少陰病衰,渴止不滿,一古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陸淵雷的觀點熱論與本論不同,約之得三端:熱論一日傳一經,六日遍六經,周而復始,故七日復為太陽。本論則六七日傳一經,一再傳后,或愈或死,絕不周環(huán),異一也。熱論太陽傳陽明,陽明傳少陽,絕無例外。本論則太陽傳少陽,少陽傳陽明,有太陽徑傳陽明者,絕無陽明反傳少陽者,異二也。熱論之三陽經,在本論皆為太陽證,其三陰經,在本論皆為陽明承氣證,而本論之少陽與三陰,為熱論所不言,異三也。熱論所說傳變之型,不特異于本論,亦為臨床所不見。
---民國·陸淵雷《傷寒論今釋·卷一》六經概念不同《靈樞·經脈篇》三陰是指:足太陰脾、手太陰肺;足少陰腎、手少陰心;足厥陰肝、手厥陰心包;三陽是指:足太陽膀胱、手太陽小腸;足陽明胃、手陽明大腸;足少陽膽、手少陽三焦。這里的六經(三陰三陽)實質是指五臟六腑(六臟六腑)及其十二經絡。《傷寒》的六經概念,不是臟腑經絡概念,而是八綱概念,實為六經病提綱:三陽病是指:
太陽病即第1條:“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頂強痛而惡寒。”其證為在表的陽證,此之太陽不同于足太陽膀胱,更不同于手太陽小腸;
陽明病即第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逼渥C為在里的陽證,雖有陽明名,但不同于足陽明胃(臟腑經絡足陽明有胃家虛,這里但為胃家實),亦不同于手陽明大腸。;
少陽病即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逼渥C為在半表半里的陽證,雖有少陽名,但不同于足少陽膽,也不同于手少陽三焦;三陰病是指:
太陰病即第275條:“太陰之為病,腹?jié)M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其證為在里的陰證,雖有太陰之名,但不同于足太陰脾,也不同于手太陰肺;
少陰病即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逼渥C為在表的陰證,雖有少陰名,但不同于足少陰腎,也不同于手少陰心;
厥陰病即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逼渥C為在半表半里的陰證,雖有厥陰名,但不同于足厥陰肝,也不同于少厥陰心包。傳變不同《素問·熱論篇》所載,是根據(jù)臟腑功能及經絡運行來論述?!秱摗穼膊〉膫髯?,只是講病位表里相傳,即由表傳半表半里傳里,或由表傳里,或由半表半里傳里,或由表傳半表半里再傳里。不是講臟腑、經絡運行傳變。治則不同《素問·熱論篇》:“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通其臟脈,病日衰已矣。其未滿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滿三日者,可泄而已”,即籠統(tǒng)謂三陽病用汗法,三陰病則用泄法,強調三日為期。《傷寒論》強調病在表,即屬太陽、少陰者可汗,且不論幾日;病屬少陽治用和解;病屬陽明治用清熱(吐、清、下);病屬少陰治用溫陽發(fā)汗;病屬太陰治用溫里;病屬厥陰治用溫陽和解(溫下清上)。這里可知,《傷寒》的少陽、陽明忌用汗法;太陰、厥陰忌用汗法、泄法;而《內經》的三陽三陰皆用汗泄法。中醫(yī)臨證思維解構內經體系:理法方藥經方體系:六經方證人類的本能:復雜問題簡單化復雜問題=簡單問題+簡單問題+……醫(yī)學問題=復雜問題早期診治疾病:經驗單證:單藥復合證:基本方復雜?。汉戏讲课话Y狀藥方內經的診治體系病因部位癥狀病性藥方1.外感2.內傷3.內外因聯(lián)合陰陽(虛、實、寒、熱)對應各部虛實寒熱主藥內經的病性是綜合了病因、部位(不同于傷寒論抽象的部位)、癥狀(不同于傷寒論抽象的特征癥狀)得出的病性(與傷寒論病性相同)。治法(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內經》雖然沒有給出具體藥方,但是,《內經》有完整的治法,因此即使沒有藥方,等于給出了藥方;重要的是《內經》給出了從病因到治法的完整鏈條;尤其是,《內經》對于病因與癥狀之間的關系,對于病因、病機、生理、病理的研究完整而深刻。因此。內經影響了此后的醫(yī)學,金元以來的時方無疑屬于內經體系,歷代以內經解傷寒的醫(yī)家也試圖融合此二者。仲景為何不采用內經體系從兩種學術的年代先后來看,內經在前,傷寒論在后,根據(jù)一般學術發(fā)展的時間先后關系,在后的《傷寒論》應該是對《內經》的繼承和發(fā)展,而不是倒退。《傷寒論》為何不采用《內經》的方法而要另外創(chuàng)立一套呢?只能有一個解釋,張仲景看到了《內經》方法的問題和不足。那《內經》不足在哪里呢?《內經》那種與病因相關的診療法,必須依靠癥狀去推測,一來復雜,二來還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可能這是張仲景要做改進的原因。傷寒論的診治體系部位癥狀治法病性三部陰陽虛實寒熱性質熱則寒之寒則溫之實則瀉之虛則補之虛實寒熱性質證狀藥方溫熱寒涼(相反)
六經病
隱含《傷寒論》在《內經》基礎上,對疾病的部位抽象為三部,對三部上的虛實寒熱性質的癥狀進行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因此,使得病性只與部位及其特征癥狀相關,而與具體的病因脫鉤。疾病的本質:正邪交爭凡病證,如桂枝湯之頭痛發(fā)熱汗出惡風等,多非疾病之本體,乃正氣抵抗疾病之現(xiàn)象也。用藥治病,非藥力自能敵病,助正氣以敵病也。正氣者,即西醫(yī)所謂自然療能也。疾病之本體不可知,病證則顯然可知。良醫(yī)察其病證,知正氣之欲惡,從而助之以藥力。病證除而疾病去,疾病之本體,雖不問可也。---民國·陸淵雷《傷寒論今釋·卷一》《素問·評熱病論》“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氣交爭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卻而精勝也。精勝,則當能食而不復熱,復熱者,邪氣也,汗者,精氣也;今汗出而輒復熱者,是邪勝也,不能食者,精無俾也,病而留者,其壽可立而傾也?!薄皩矣形粗渭从牟?,都不外是機體抗病斗爭勝利的結果,不過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機體雖不斷斗爭而疾病競不得解,于是則機體與疾病交爭的形式亦隨時地反映出來?!?--胡希恕《傷寒論講座》六經表現(xiàn)的本質中醫(yī)所謂為表證者,即機體欲借發(fā)汗的機轉,自體表以解除疾病而未得解除的形象;中醫(yī)所謂為里證者,即機體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機轉,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當未得解除的形象;中醫(yī)所謂半表半里證者,即機體欲借諸臟器的協(xié)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六經就是正邪交爭在人體的表現(xiàn),可以八綱來進行概括。中醫(yī)治療的本質-因勢利導限于機體的自然結構,而勢所必然地對病斗爭的固定方式,以表、里、半表半里的病位進行反應,若機體的機能亢進,則就有陽性的一類證候反映于病位;若機體的機能沉衰,則就有陰性的一類證候反映于病位。一句話,疾病刺激于機體,機體即應之以斗爭,疾病不解,斗爭不已。疾病的種類雖殊,而機體斗爭的形式無異,此所以有六經八綱的一般地規(guī)律反應。
中醫(yī)辨證施治,正是適應機體抗病機制的治療,故有效驗?!爸嗅t(yī)辨證施治是于患病機體一般的規(guī)律反應的基礎上,而適應整體、講求疾病的通治方法。”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軀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地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表證。里:指機體的極里面,即由食道、胃、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則謂為里,若病邪集中地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里證。
半表半里:指表之內,里之外即胸腹二大腔間,為諸多臟器所在之地,則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半表半里證。表、里和半表半里(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三者,為固定的病位反映,或為表,或為里,或為半表半里,雖有時表與里、或與半表半里、或半表半里與里、或表與半表半里、又與里同時出現(xiàn),但絕不出此三者范圍。陰和陽(病性1)陰:指陰性證,陽:指陽性證。人如患了病,未有不影響機體的機能改變的,尤其首先是代謝機能的改變,而其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便是較正常為不及,如其太過,則患病機體亦必相應的要有亢進的、發(fā)揚的、興奮的等等這類太過的病征反映出來,即稱之為陽證。如其不及,則患病機體,亦必相應的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這類不及的病征反映出來,即稱之為陰證。故疾病雖極復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不為陰,便為陽。寒和熱(病性2)寒:指寒性證,熱:指熱性證若患病機體反映為寒性證候者,即稱之為寒證。若患病機體反映為熱性證候者,即稱之為熱證?;谝陨详庩柕恼f明,則寒為不及,當亦陰之屬,故寒者亦必陰,則熱為太過,當亦陽之屬,故熱者亦必陽。不過寒與熱,是一具有特性的陰陽,若泛言陰,則不定必寒,若泛言陽,則不定必熱,故病有不寒不熱者,但絕無不陰不陽者。虛和實(病性3)虛:指人虛,實:指病實病還未解,而人的精力已有所不支,機體的反映顯示出一派虛衰的形象者,即稱之為虛證。病勢在進,而人的精力并亦不虛,機體反映顯示出一派充實的病征者,即稱之為實證。
由于以上的說明,可見虛實亦和寒熱一樣,同屬陰陽中的一種特性?;谝陨习司V的說明,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屬病位的反映,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的反映,不過病情勢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故無病情則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以是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為證反映,同理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等證,同時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映,由于寒、熱、虛、實從屬于陰、陽,故無論表、里、或半表半里,均有陰陽二類不同的為證反映,三而二之為六,即病之見于證的六種基本類型,亦即所謂六經者是也,今示其相互關系如下表。六經與八綱診斷標準表陽陰里半表半里太陽少陰陰陰陽陽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六經與八綱表陽太陽半表半里陽少陽陽明里陽里陰太陰半表半里陰厥陰表陰少陰三陽三陰東漢加入的半表半里六經治則太陽發(fā)汗少陰強壯發(fā)汗陽明少陽太陰厥陰吐、清、下和解溫補清上溫下困惑六經八綱辨證足夠么?三部六病學說山西劉紹武創(chuàng)立表部的太陽病、厥陰??;里部的陽明病、太陰??;半表半里部的少陽病、少陰病。表部四證+主藥虛證:手足冷、脈細—當歸、甘草寒證:惡寒、肢節(jié)痹痛—桂枝、甘草熱證:發(fā)熱惡寒—葛根、甘草實證:無汗而喘—麻黃、甘草里部四證+主藥虛證:腹?jié)M—蒼術、甘草寒證:時腹自痛—干姜、甘草熱證:日甫潮熱—大黃、甘草實證:胃家實——芒硝、甘草半表半里部四證+主藥虛證:心動悸—人參、甘草寒證:背惡寒—附子熱證:胸中煩熱—黃芩、甘草實證:胸中煩滿—柴胡、甘草六類基本病(六經病)六經采用三陰三陽表示,是對12種基本證的基本組合。太陽病——表部的實、熱性質的?。簧訇柌 氡戆肜锊康膶?、熱性質的??;陽明病——里部的實、熱性質的病;太陰病——里部的虛、寒性質的?。簧訇幉 氡戆肜锊康奶?、寒性質的??;厥陰病——表部的虛、寒性質的病??床【褪恰芭帕薪M合”基本證對應基本病性,基本病性對應基本藥物;基本病對應基本方;復合病分解成基本病,就可以用基本方組合成治療復合病的復合方。二證相合舉例
表實+半表半里熱合證之理、法、方、藥部位證狀治法病
性表部實
去實無汗而喘藥方麻黃(去實)甘草(協(xié)調)
表實證
半表半里部熱
解熱胸中煩熱黃芩(去熱)甘草(協(xié)調)
半表半里熱證
+即具有發(fā)熱惡寒、胸中煩熱證狀的疾病為表熱證、半表半里熱證的合證,處方藥為:麻黃、黃芩、甘草?!苛W說的藥方是這么出來的!“排列組合”可行否?執(zhí)簡馭繁,解構清晰;基本脫離《傷寒雜病論》原著;表里分部以疾病部位分,而非癥狀反應部位。表熱證之理、法、方、藥部位證狀治法病性表部熱、
解熱發(fā)熱惡寒藥方葛根(去熱)甘草(協(xié)調)
表熱證
隱含方證對應的思想方證是辨證的尖端!---胡希恕什么是“方證對應”“桂枝證”、“柴胡證”、“柴胡湯證”、“柴胡湯病證”等提法凡十一處,第317條通脈四逆湯方后注“病皆與方相應者,乃服之”。---《傷寒論》“論曰:傷寒熱病,自古有之,名賢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書……舊法方證,意義幽隱,乃令近智所迷,覽之者造次難悟,中庸之士,絕而不思……今以方證同條,比類相附需有檢討?!?--唐·孫思邈《千金翼方·卷九》“仲景之方,因病而設,非因經而設,見此癥便與此方,是仲景活法?!?--清·柯韻伯《傷寒論翼》“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變遷無定,知其一定之治,隨其病之千變萬化,而應用不爽。”---清·徐靈胎《傷寒論類方·自序》
近代醫(yī)家如曹穎甫、陸淵雷、張錫純、祝味菊、惲鐵樵、包識生、范文甫等,在中醫(yī)危急存亡之際,亦竭力提倡“方證對應”。
如陸淵雷在其《傷寒論今釋》、《金匱要略今釋》中極力提倡方證對應之說。
“前賢述作,說理雖多逞臆,其憑證用藥則經驗所積”。
“中醫(yī)之治療有特長,其理論則多憑空臆造,仲景不尚理論,正是識見勝人處,后人斤斤于風邪寒邪傷衛(wèi)傷營之辨,而不在病證藥方上著眼對勘,皆非善讀仲景書者?!爆F(xiàn)代名醫(yī)如岳美中、吳佩衡、范中林、胡希恕、劉渡舟、葉橘泉等亦支持“方證相應”。如岳美中先生于早年臨證效失參半時重新研讀《傷寒論》與《金匱要略》二書后云:“見其察證候不言病理,出方劑不言藥性,從客觀以立論,投藥石以祛疾,其質樸之實驗學術,實逼近科學之堂奧,真是祛疾之利器。”漢方醫(yī)學的“方證學說”“夫仲景之為方也有法,方證相對也,不論因也?!?/p>
---日·吉益東洞《方極》“《傷寒論》惟方與證耳。”“醫(yī)之方也,隨證而變,其于證同也,萬病一方,其于證變也,一病萬方?!?--日·吉益東洞《類聚方》自湯本求真《皇漢醫(yī)學》起,方證學說得到廣泛的應用。方證示人以規(guī)矩“大抵入手功夫即以伊圣之方為據(jù),有此病,必用此方,用此方,必用此藥……論中桂枝證、麻黃證、柴胡證、承氣證等以方名證,明明提出大眼目”。---清·陳修園《長沙方歌括·小引》
癥見:“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心悸短氣”等癥,有的人可認為是脾陽虛弱,水氣上犯;有的人認為是腎陽虛弱,水飲上迫;有的人可認為是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但治療時有可能都用苓桂術甘湯這一方藥,使疾病痊愈。這是因為,他們都熟悉苓桂術甘湯這一方藥和其適應證,在掌握苓桂術甘湯方證上是一致的。方證對應的內涵方:方劑;證:方劑的適應癥癥候群(臨床表現(xiàn))
病理狀態(tài)(病機)方證對應的實質方證對應強調醫(yī)學研究的實證化,即尊重前人的臨床經驗與事實,強調中醫(yī)學的實踐性;方證對應從臨床出發(fā),減少了人為思辨推理的偏倚;方證對應與辨證論治并不矛盾。臨床應用六經與方證的思路收集病史、癥狀、體征八綱(表里、寒熱、虛實、陰陽)六經(太陽、少陽、陽明、少陰、厥陰、太陰)抓主證辨方證(桂枝湯?麻黃湯?小青龍湯?)辨兼證明加減(加葛根?加桂枝?去芍藥?)應用舉例患者以“咽痛”就診。1.單純咽痛,無惡寒發(fā)熱、頭痛、汗出、咽干、口渴、口苦等癥狀。
處方:甘草湯。“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311條)吉益東洞《藥征》:
“主治急迫也。故治里急、急痛、攣急。而旁治厥冷、煩躁、沖逆之等諸般迫急之毒也?!?/p>
黃煌《張仲景50味藥證》:“甘草主治羸瘦,兼治療咽痛、口舌糜碎、咳嗽、心悸以及躁、急、痛、逆諸癥?!?.咽痛,咳吐膿痰粘痰而無其他癥狀。
處方:桔梗湯。
葛洪《肘后備急方》即以桔梗、甘草各一兩,水一升,煮取服,謂之喉痹專用神效方。
3.咽痛,音啞,不能言語。
處方:苦酒湯。“少陰病,咽中傷,生瘡,不能語言,聲不出者,苦酒湯主之;上二味,內半夏苦酒中,以雞子殼置刀環(huán)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保?12條)4.咽喉紅腫疼痛、伴發(fā)熱重、微惡風、頭脹痛、有汗、咳嗽、痰黏或黃、鼻塞黃涕、口渴喜飲、舌尖邊紅、苔薄白微黃,脈浮數(shù)。
六經辨證:太陽陽明合病
方證:麻杏石甘湯5.咽痛,伴無精神、兩手逆冷、惡寒無汗、口中和、不思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娛樂行業(yè)演員培訓體會
- 情緒中班教案
- 關于小學生祖國在我心中演講稿模板集錦十篇
- 《證券法問題研究》課件
- 《玉石鑒賞下》課件
- 工藝設計管理 演示腳本-v1
- 《特種設備管理》課件
- 污染場地修復后土壤滲透-洞察分析
- 洗衣機維修成本控制-洞察分析
- 預測性維護技術發(fā)展-洞察分析
- 中小學數(shù)學學科德育實施指導綱要
- 并聯(lián)無功補償項目節(jié)約電量的計算中國電力企業(yè)聯(lián)合會
- 《病毒》教學設計
- 路面基層允許彎沉值計算+彎沉系數(shù)圖+允許彎沉值計算公式
- 連鑄意外事故處理
- 國家開放大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報名登記表【模板】
- 新職業(yè)英語1-基礎篇-Unit 3(課堂PPT)
- 公司各部門協(xié)作情況互評表滿意度調查表
- 第二章水準測量PPT課件
- 長輸管道原油輸送基本知識
- 完美世界的材料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