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_第1頁
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_第2頁
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_第3頁
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_第4頁
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技術導則(征求意見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T/HBSLXXXX—YYYY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技術導則本文件規(guī)定了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方法的總體原則、綜合評估指標體系、綜合評估程序、指標數據庫、綜合評估計算與分析等內容。本文件適用于以地下水為主要開采方式的耗水超采區(qū)域、開展省級、市級及區(qū)縣級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工作。2規(guī)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中的規(guī)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該日期對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GB/T14848-93地下水質量標準GB/T34968-2017地下水超采區(qū)評價導則DB61/T1387-2020地下水污染監(jiān)測與評價規(guī)范3術語和定義GB/T34968-2017界定的以及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淺層地下水renewablegroundwater與當地大氣降水或地表水體有直接補排關系的地下水,包括潛水及與潛水具有較密切水力聯系的承壓水,一般埋藏較淺。3.2深層地下水unrenewablegroundwater自然狀態(tài)下,與其他水體水力聯系微弱且不可更新或難以更新的地下水,一般埋藏較深。3.3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carryingcapacityofgroundwaterresources在一定時期和技術經濟條件下,以開發(fā)地下水不破壞生態(tài)、且保持地質環(huán)境穩(wěn)定為前提,區(qū)域地下水資源保障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的能力。4總體要求2T/HBSLXXXX—YYYY4.1評價原則4.1.1科學性指標的概念必須明確,且具有一定的科學內涵,能夠滿足指標體系的代表性、標桿值的先進性、權重的合理性、評價模型的可操作性和評價結果的可靠性。4.1.2易獲取性地下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方法要在全國范圍應用,考慮到不同地區(qū)管理水平及方式的差異,評價指標要在絕大地區(qū)都要易于獲得;指標計算不涉及太多參數和專業(yè)知識,易于獲取、操作和推廣。4.1.3動態(tài)性選擇相應的指標來表征系統(tǒng)的動態(tài)變化,使評價模型具有“活性”,不同評價時段之間評價結果可對比。4.1.4完整性指標的選擇盡可能綜合性強、覆蓋面廣,系統(tǒng)反映承載力狀況,抓住主要的、關鍵性的指標。4.1.5排他性各項指標力求做到內容真實、簡潔、針對性強,避免繁雜;注意各指標之間避免重復,保持相對獨立性。4.2評價指標體系地下水資源承載本底的內涵,即評價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首先強調數量、質量、生態(tài)并重的理念,保證質量、維持生態(tài)及地質環(huán)境穩(wěn)定為底線,更強調保護中發(fā)展;地下水資源承載的狀態(tài)內涵,即強調動態(tài)性,受技術、管理、人類認知水平等局限,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呈動態(tài)發(fā)展,并非一成不變。區(qū)域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包括基礎指標和修正指標?;A指標作為約束性指標,從地下水的數量屬性出發(fā),根據承載本底、承載狀態(tài)的內涵,分別選取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地下水開采程度作為相應指標,經評價后得出初步結果。修正指標作為針對性指標,從地下水的質量屬性,或者區(qū)域特殊問題出發(fā),對相應指標進行評價后,再對基礎指標的初步評價結果進行修正。4.3評價流程4.3.1基礎資料收集與分析評估資料收集應滿足GB/T14848-93的規(guī)定,以收集最新、精度最高的資料為宜,不足時應補充調查或進行統(tǒng)測。包括水文地質普(調)查、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監(jiān)測、地下水污染調查、地下水開發(fā)引發(fā)的問題、地下水超采評價、地下水資源利用、保護與管理等相關資料。分析評價區(qū)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分布及其數量質量特征;分析地下水開發(fā)利用狀況及地下水水位、水量、水質等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及控制因素;分析不合理開發(fā)利用地下水引發(fā)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地質問題。4.3.2評價單元劃分為兼顧科學性和實用性,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單元分為自然單元和行政單元2類。自然單元采用地下水資源分區(qū)單元,根據地下水補徑排條件、地下水化學特征等水文地質條件劃分。行政單元采用縣級及以上行政單元。承載本底評價原則上以自然單元作為基本評價單元,也可表達至行政單元。承載狀態(tài)評價以行政區(qū)域為評價單元。4.3.3評價指標體系構建按DB61/T1387-2020規(guī)定,結合評價區(qū)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不合理開發(fā)利用地下水引發(fā)的環(huán)境地質問題,選取合適的修正指標,結合2項必選的基礎指標,建立評價指標體系。3T/HBSLXXXX—YYYY4.3.4評價數據整理及補充調查按照評價指標體系,梳理基礎資料,整理原始評價數據。對地下水補徑排條件變化較大區(qū)域,地下水開采現狀不清或尚不滿足評價要求的區(qū)域,開展補充調查評價工作,重新計算地下水天然補給資源量和可開采資源量。針對重點規(guī)劃建設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區(qū)等重要評價區(qū)域或數據陳舊、不足、缺失區(qū)域,適當開展調查,修正、補充評價數據。4.3.5承載能力綜合評價從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開采程度等單指標計算入手,先開展承載本底、承載狀態(tài)的初步評價,再依次進行各修正指標的評價。承載本底的修正指標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分別以自然單元、行政單元進行評價。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評價結果為差,則承載本底評價結果下降一級。承載狀態(tài)的修正指標以行政單元評價。任一項或多項修正指標評價結果為高,承載狀態(tài)評價結果均下降一級?;诔休d本底和承載狀態(tài)最終評價結果,確定承載能力綜合等級。5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構建5.1指標選取依據與定義5.1.1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表示的是單位面積上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通常定義為一定經濟、技術條件下,開采過程中不會誘發(fā)嚴重的環(huán)境問題,可以持續(xù)開采利用的地下水量,是目前普遍采用的表征地下水資源量的概念之一。5.1.2地下水開采程度地下水開采程度是指地下水開發(fā)利用量與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之比。該指標通過可開采量與已開采量進行直觀對比,可綜合反映地下水資源的開發(fā)利用狀況,能較全面體現地下水對社會經濟系統(tǒng)的支撐狀況,也是目前廣泛運用的指標。5.1.3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表示的是原生條件下地下水質量狀況的優(yōu)劣。通過綜合考量區(qū)域地下水基本化學成分及含量、地下水典型元素背景狀況,分析化學組分含量及背景值高的地下水分布情況,以其面積占比來反映評價區(qū)域的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5.1.4地下水污染程度地下水污染指的是人類活動影響下,地下水水質朝著惡化方向發(fā)展的現象。根據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方法,以污染評價后得到的地下水污染區(qū)的面積占比,或原始調查點中地下水污染點的個數占比,來反映區(qū)域地下水污染嚴重程度。5.1.5評價指標體系采用指標體系綜合分析評判法,選取符合區(qū)域實際的地下水資源關鍵因子(表1以自然單元評價為基礎,自下而上逐級評價、匯總,形成多級、多層次的評價結果,歸并到縣域行政單元,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實用性。表1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評價指標體系4T/HBSLXXXX—YYYY5.2指標分級標準及評價方法5.2.1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利用地下水資源評價成果中全國地下水資源一級區(qū)的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數據,用自然斷點法初步分析并結合專家判斷后,劃分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5個等級的分級標準見表2所示,分別代表區(qū)域地下水資源量很豐富、豐富、比較豐富、一般豐富、不豐富。表2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分級標準低中高5.2.2地下水開采程度以地下水開采程度大于100%,即地下水開采量超過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為超采。以90%作為臨界值,當地下水開采量小于90%,定義為不超采;當地下水開采量介于90%~100%之間時定義為臨界超采,當地下水開采量介于100%~110%之間時定義為一般超采,地下水開采量大于110%定義為嚴重超采。5.2.3其他修正指標選取化學組分含量及背景值高的地下水分布數據,計算得出修正指標評價數據,然后按照自然斷點法對各類數據進行相應分類后確定了分級閾值。表3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修正指標分級標準中≥38%5.2.4承載能力評價方法從地下水可開采資源模數、開采程度等單指標計算入手,先開展承載本底、承載狀態(tài)的初步評價,再依次進行各修正指標的評價。承載本底的修正指標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分別以自然單元、行政單元進行評價。地下水背景質量等級評價結果為差,則承載本底評價結果下降一級。承載狀態(tài)的修正指標以行政單元評價。任一項或多項修正指標評價結果為高,承載狀態(tài)評價結果均下降一級結合承載本底和狀態(tài)評價結果,構建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判別矩陣,將評價結果分為強、較強、中、較弱、弱5級。表4地下水資源承載能力分級表高中低強強中強中弱中弱弱5T/HBSLXXXX—YYYY層次編號示例A.1概況A.1.1項目背景A.1.2項目目標A.1.3項目內容A.2數據來源與評價方法A.2.1數據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